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装备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的综合调研,重点是班班通、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和“六大”功能室的建、配、管、用、研工作,获得了一些定性的调研结果和客观数据。我们对调研情况和数据采取了定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摸清本区教育技术装备的基本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寻找解决措施。
2 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配备基本情况 全区中小学校123所,在校生12.3万人。
1)“班班通”情况: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班班通”设备2314套,村小5个教学班以上、中心小学和镇街初中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2013年秋期因学校增班,“班班通”设备尚差125套。
2)计算机网络教室情况:2011年为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计算机5105台(直属中学除外),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全覆盖。全区中小学生机比100:5.4,与创建工作的100:8.5的标准还有差距。
3)校园网建设情况:中心校、直属中学、镇街初中都建有简易校园网,少数学校教室已通互联网,但带宽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实验室配备情况:2010年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初中和小学科学仪器24套(每校为一套),2012年12套,2013年(正在采购)23套,共计79套。全区中小学实验室被挤占134间。
5)图书室建设情况:2010年配备图书79 113册、2011年配备175 557册、2012年配备图书169 944册、2013年(正在采购)156 908册,共配备581 522册,所有学校都有藏书室,但只有永中、萱花、北山、文理附中、红河小学、南华宫小学等6所学校有一定面积的阅览室,无标准阅览室。电子图书处于学生有账号,但因网速慢登录困难和无电子阅览室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
6)“六大”功能室建设:2010年配备了106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1年配备了144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2年配备了199间“六大”功能室设备、2013年配备了177间“六大”功能室设备,共计626间。全区中小学“六大”功能室被挤占483间。
信息技术教师,实验、图书、六大功能室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1)信息技术教师。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137人,专职教师102人,兼职教师35人,平均年龄36岁,45岁以上17,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2.5%。高级职称2人,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5%,中级职称19人,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13.9%。
2)实验室管理员。全区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员应配196人,实配156人,其中专职54人,兼职102人(不少兼职管理人员只管一把钥匙而已),45岁以上85人,专职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无高级职称实验管理员,中级职称22人,占中小学实验管理员的14%。对照课程标准、课时要求,各校实验管理人员非常紧缺。
3)图书管理员。全区中小学共有图书管理员149人,其中专职23人,兼职126人,45岁以上82人,无高级职称图书管理员,中级职称29人,占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的19.5%。
4)“六大”功能室管理人员。全区都未设“六大”功能室专职管理员,音乐、体育、美术多数是由学科教师在管理钥匙,科技和劳技室基本上是教务处或后勤处在管理钥匙,卫生室基本上放在了门卫室,造成管理人员不确定,无明确的职责,管理不规范。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稳步提高。据现场调查和相关数据调研分析,近几年依托薄弱学校的改造,教育装备总投入近亿元。生机比逐年优化,实验仪器配备标准、生均图书拥有量、校园网敷设等均呈稳步提高。
2)教育装备管理不断创新。相当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较为重视,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功能室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进行管理。萱花中学、上游小学、红河小学等学校创造性地设立了教育信息技术装备中心,管理效果很好。
3)计算机课开设持续稳定。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没有被挤占的情况,虽然部颁计划里没有单设计算机学科课程,但所有学校都在课程辅助活动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学生至少间周能到计算机网络教室上机操作。
4)“班班通”使用率高。“班班通”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视听等信息功能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深受师生的欢迎,小学语数、中学中高考科目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区教育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在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教学专用功能室严重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学校、中心场镇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严重,学前教育挤占中心校用房,大部分学校的功能室被挤占,存在着有设施设备无用房。能够安排出功能用房的都陈旧,分布零乱。
2)无专项教育装备维修维护经费。教育技术装备投入总额无疑在逐年增加,但学校相对重视教育技术装备配置经费投入而忽视维修维护经费投入,在维修维护经费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装备管理队人员不稳定。学校对教育装备管理思路不清,有的把设备管理归后勤,把应用归教务处,形成两张皮,有的学校把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列入教辅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上与其他教师不能同等对待,造成队伍不稳定。
4)网管和科劳技辅导员教师紧缺。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学校网络和计算机的维修维护工作日益凸显,多数学校的网管员由计算机老师兼任,不能很好地完成维修维护任务。科技劳技辅导教师多由其他学科转过来,业务不熟悉。
5)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学校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加之任课教师非相关专业毕业以及不愿亲自做实验,造成设备的闲置。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人均图书册不足,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使用效益不高。
6)优质教育资源未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片区教研、领雁工程、捆绑式发展等活动开展比较活跃,但名校强校、名师骨干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各自为政,辐射和引领作用还未真正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出来。
7)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各种赛事不积极。教育技术的各种赛事经费投入较大,虽然ONC大赛纳入了高考加分项目,但参与的人也较少,特别是教师参赛或指导获奖,评职、晋级和评先评先不能加分。
4 建议与措施
加快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的经费投入,要把功能教室和辅助用房建设规划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工作之中,超前规划,将教学用房和功能室用房相对隔离和集中。
推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分离 加大对学前教育办学投入的力度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尽快推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分离,将学前教育挤占小学教育的教室归还于小学 ,从而推动“六大”功能室的建设。
设立教育装备维修维护专项经费 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设计寿命一般在5年,教委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解决教育装备的维修维护经费投入问题,将学校划分不同档次予以补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成立校级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学校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设立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解决管理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
加强教学设备管理平台的应用 教学设备管理平台是推进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要将教学设备管理系统的填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平台促管理,以管理促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篇2
按照盘学组办通《关于征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成果的通知》要求,针对我市量大面广的重大危险源的现状,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全市重大危险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完善全市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一、全市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按照《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规范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监控等工作要求和管理职责,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三是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体系。市、县(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定期对所辖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的检测、评估、监控情况进行专业监察;落实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对所属企业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督促企业开展对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监督权力,发动员工查隐患、堵漏洞,保障安全生产。
四是加大重大事故预警、防范、控制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投入,完善重大危险源设施的安全监控技术条件,从硬件上进一步提高重大危险源本质安全度。目前,我市市县(区)两级政府都编制完成了适合本地区重大危险源特点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并与企业的厂内应急救援预案有效衔接。对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装备的配备,应急通讯的保障以及重大事故应急专家等方面予以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可能会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公众聚集场所未纳入重大危险源管理。目前,我市最容易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场所,恰恰是商场、超市、歌厅、演艺厅等,而这些反而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监管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盲区。二是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不到位。重大危险源的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绝大多数重大危险源未实行评估分级,给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带来极大困难。三是重大危险源的监管人员及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不够。由于人员构成及其它原因,从事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人员,对重大危险源知识了解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及技术措施,对重大危险源监管缺乏科学性。四是少数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标准不清,安全意识不强,对重大危险源危害不明,缺乏起码的监管能力和有效的自我防范意识。五是应急救援措施不力,人员素质低,救援设备不能满足事故处理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全面落实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在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中负有重要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要督促企业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工作。严格按照市安监局下发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执行,在前期申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要求,根据目前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实际情况,组织企业进行补充申报,从而杜绝了遗漏。
二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指导、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等工作。
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在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做好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企业主要负责人、职工学习和掌握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政策理论、方法和相关法规、标准,掌握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所必备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了解做好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
四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台帐。指导、督促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五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指导、督促企业对存在事故隐患和缺陷的重大危险源认真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是要指导、督促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行业的技术标准,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监控管理手段,提高监控管理水平,提高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稳定性。指导、督促企业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措施。
篇3
1 课程的特点分析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介绍物流运作系统中各环节涉及到的各类型设备,要求学生熟悉各设备的类型、特点、功能及其选用和配置原则,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时,能够合理地选用和配置各类物流装备,或对现有的物流运作系统的设备配置进行分析改进。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物流概论及运筹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讲授该门课程,为后续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1 知识点多且杂乱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知识点涉及物流运输、物流装卸与搬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与包装等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涉及的各类物流设施设备,再加之其功能、特点及选用配置原则等,内容非常繁多,且各知识点间相对独立,系统性联系较少,因此显得有些杂乱。学生因为对知识归纳总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大量零散的知识,尤其感觉难于把握。
1.2 缺乏趣味性
本课程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管理方面较擅长,对于有些偏技术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很难通过有趣的案例或游戏来引导,缺乏趣味性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决定的,无法改变。
1.3 业务操作性很强
物流运作系统中物流装备的选用和配置是物流规划方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课程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现有或改建、新建的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选用。对于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2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模式
2.1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本课程传统的知识讲授是按照设备的类型来进行的,一般分物流装卸搬运设备、起重设备、连续输送机械等,这种知识点的分类方式,其局限性在于学生很难对整个物流运作过程涉及的物流设备形成系统的概念,难以从全局角度去把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物流实体运作的核心环节,将现有的知识点整合为七个模块,分别为物流运输模块、物流装卸搬运模块、仓储模块、物流包装与流通加工模块四个核心模块,还包括物流集装单元化作业所涉及的集装单元器具模块,以及作为物流系统的附属性设备,物流周边设备模块。另外,港口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的节点,港口的货物的装卸搬运尤为复杂,因此港口有大量的专用设备,单独作为一个模块。
2.2 课程实训项目开发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结合七大知识模块,基于物流运作的环节开发了七个实训项目,分别是物流周边设备的认知与选用,集装单元设备中托盘货物的码放实训,运输公司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包装与流通加工设备的认知,先进的仓储及配送设备的认知,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码头的整体运作系统调研与分析。其中企业调研类的实训项目,教师提前下达实训项目单,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设计调研计划,包括资料的收集,确定调研对象,小组成员的分工等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调研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调研结束要求提交完整的调研报告及体会,并进行讲解。校内实训室类实训项目,主要是教师讲解实训项目背景、要求、实训实施步骤,小组成员根据实训要求分工并按要求实施,最后对实训过程进行记录,并撰写实训报告及讲解实训的体会。项目的训练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让学生更多去企业,去了解实际的企业物流设备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高职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要求其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理论性不能太强,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因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必须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且选择在该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同时了解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对物流业务非常熟悉的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保证课程必要的理论基础,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保证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紧密性。
2.4 教材建设后续改善机制建设
教材的开发过程常常是教材出版以后就结束了,实际上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材使用的学生、教师等的建议和意见是非常宝贵的。但实际的教材使用过程中,这些建议和意见往往缺乏反馈的渠道而不了了之。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教材的编写团队能够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同时物流企业实际运作也是不断变化的,教材中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企业的实际进行更新。
3 总结
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是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要重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且实际上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课程的教材建设也尤为重要,保证教材的适用且内容不脱离实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建设机制。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有更多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及考评更为复杂,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才能保证工学结合的改革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在后续的改革中加强对教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伟,张雪峰,汪令江,高职教材建设JKGF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84-87.
[2] 唐红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模式的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21-126.
篇4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14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XX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2、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XX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2013年以来,XX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2,500人次。全县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共有5所学校276名教师和652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XX县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年来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仍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权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各项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2.基本保障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县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或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故障较多。一些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更新,导致当初高价买来的设备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较大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因学科专业技术性强,很多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先进科技的了解和认识,让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更紧密,更有实效。
2.推进“两平台”建设
加快XX县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解决全县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篇5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
篇6
崇明县人大常委会把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发挥作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结合崇明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助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加强对海洋装备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监督,有力推动了崇明三次产业融合健康发展。2011年,海洋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的70%;农业总产值56亿元,实现增加值20亿元;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5亿元。今年,我们继续围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大监督力度。在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方面,我们听取并审议了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着力推动本县都市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加快发展,为上海菜篮子工程和丰富市民餐桌多作贡献。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一方面,按照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产业布局,对坐落于崇明东滩的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了监督调研,推动园区开发建设早出成果,使之成为上海“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依托“长寿之乡”品牌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组织市人大崇明代表组对崇明发展中高端养老产业开展专题调研,重点研究有关扶持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措施,形成课题调研报告,上报市人大供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研究决策参考。
民生是第一信号
崇明县人大常委会把推动民生持续改善,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几年来,我们始终牢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推动就业、农民增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监督工作的重要位置,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督促支持政府不断改进工作,切实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今年,我们继续把关注民生、解决民需作为常委会工作的第一信号,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工作监督,发挥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机关的作用。
改善就医环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我们崇明70万群众的最大愿望,也是我们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的重点。我们连续三年对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创建三级医院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崇明第二人民医院改建搬迁情况进行视察,听取审议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落实情况的报告,针对“创三”工作中医学人才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以及群众普遍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药报销比例、实行即时即报等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推动有关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今年,我们还将听取和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进一步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而鼓与呼。
教育是民生之计、执政之本。为推动崇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崇明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监督。针对青少年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要把加强青少年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列入对学校教育考核的重要内容等意见建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我县文化繁荣发展,我们对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听取审议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督促支持政府加大对文化的投入,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服务管理,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安居才能乐业。做好长兴、陈家镇、城桥新城等重点地区的动迁安置房建设,不仅关系到重点地区开发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动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此,基层代表和群众的呼声强烈。我们积极采纳代表的意见,将重点地区安置房建设列入了今年常委会重点监督项目之一。4月份,我们听取审议了关于动拆迁安置房建设与安置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提出了安置与动迁同步考虑、安置房与商品房同等质量标准、注重配套设施建设等意见建议,督促推动三个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更好地为民谋福祉。
此外,我们还将供水集约化建设、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情况列入今年常委会重要监督议题,督促支持政府认真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7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篇8
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3月初,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对海安县具有代表性的机电类现代企业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教师对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围绕在岗职校生的爱岗敬业、学习精神、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职校生在企业成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与企业老总、人事主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诚恳听取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调研企业情况简介江苏鹏飞集团是知名的水泥生产线出口制造商;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现代化综合机械制造公司,“亚洲第一杠”——“超长滚珠丝杆”是它的拳头产品;南通恒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卷板机、高强度校平机、型材弯曲机的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海安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机械、电子、化工、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曲轴生产基地。这些企业的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金工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总体看,所调研的企业设备精度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出的产品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代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调研发现,这几家企业现有机电技术人才中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企业人才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人员整体平均年龄低。一线操作人员大部分是中职毕业生;一线管理人员是高职学生、专科生及少量中职生;技术岗位和决策层人员主要是本科生、硕士生。其中适合中等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有:一线设备操作工、设备维护与维修工、机电产品装配调试工、产品质量检测员、生产一线管理员(如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调研还发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基础技能;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基地,培养是否合格,关键看毕业生能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机电专业是我校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拳头专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先进设备的投入,对机电专业投资是最多的,其装备也是最先进的。虽然我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机电专业已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我校也成为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学生学习时间问题目前,学生素质不高与学生学习时间的缩减造成课程结构及设置难以达到规定要求有关。众所周知,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生源素质以及学习兴趣都较差,尤其机电类专业男学生调皮的居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三年,而第三学年学生基本都在工作单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需在两年内将所学专业的内容全部学完,势必造成很多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跟不上,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课程设置问题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比较模糊;专业课内容重复,相互交叉;课程内容太难,脱离学生实际。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教材问题机电专业的教材未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与行业接轨、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学校软硬件配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海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努力使专业设置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上坚持稳定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打造我校机电一体化等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如机电设备调试、模具设计、车工、钳工等。
教学目标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机电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机电技术相关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我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确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改目标和思路,贯彻执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总体要求,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经过广泛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过多次专门会议讨论后,对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整体研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标准。教学目标具体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装配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等职业岗位。如机床操作人员要以机床结构和操作为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设备维护与维修人员应侧重于培养机械原理知识及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联调能力。
教学体制与模式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做出调整应以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为指导,面向就业,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职业岗位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按其课程性质和用途划分为五大模块:由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岗位实践模块以及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再设立若干个小项目模块,针对每个小项目模块设计出知识教学目标和技能教学目标,确定应开设的一体化项目模块课程。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基本要求,体现“实用、够用、管用”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动手锻炼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习惯、兴趣为基本把握点,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操作人才。
科学制定定向培养方案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向就业的、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磨练学生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职业学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成为沟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最好桥梁,学校应当承担起协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社会责任。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定向培养模式,推进了海安人力资源建设步伐,大大缓解了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职业教育体系,相关职业课程均参照业内岗位规范和用人要求来建设,并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更新。“立足实际,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保持强大活力的根本,也是我们不变的职教理念。我们的职业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大纲编制和教材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中心的实践型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解决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的难题。我校先后为申菱电器、海建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岗位培训,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定向培养计划,与企业共同编写岗位技能课程大纲,对学员进行定向培养,将岗位实训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完成岗位教学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考文献
篇9
虽然我们有多年的学校管理和决策经验,但如何在企业的功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在方法层面切实地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还是一次新的尝试。即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涉及的基于工作学习和基于学校学习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身,涉及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跨界问题上,我们要发挥一线教师和企业员工集思广益的智慧协同一致地探讨如何基于“素质冰山模型”搭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基于此,我们每年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部、行业协会等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合作,到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等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轨道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获取人才数量、层次和结构的需求及趋势,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借鉴主流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实践效果的重要工具(即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以岗位群为线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素质的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即根据调研报告,归纳岗位序列。然后依据岗位序列梳理出业务要点、工作要项;根据工作要项,按分级标准梳理出各级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让一个工作要项的全部内容被不同能力等级的技能人才合理分担,即对于同一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在从事一项工作任务时,工作要项所涉及的能力高低和范围大小这两个维度应给予清楚的界定。然后,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要素分析及提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等级对工作要项的能力要素进行分级分析定位,确定相应的业务行为应掌握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素质,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素质模型等级。最后,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四个环节,对技术工等技能岗位、工艺员等技术岗位、班组长等管理岗位三条应用电子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中电子产品调试岗位、产品装接等岗位进行职业素质能力分析,确定了职业人的三种成长线路:一是工序路径,二是技能技术提升路径(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三是管理提升路径(组长—主管—经理即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的提升)。以真实企业“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为基石,遵循“技能、技术、管理”三条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构建“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为主轴的三层级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
篇10
**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上等水平,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名列前茅。截止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73万千瓦,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9,651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7,512台,拥有配套农具19,975台,水稻育秧大中棚20,000栋,水稻插秧机5,713台,播种机3,129台,联合收获机1,389台。现已组建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6个,水田农机作业协会18个。水稻生产普遍应用机械播种、大中棚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收获,旱田也是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水、旱田均采用机械整地等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研表明,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高,存在误区。
接受调研的大部分农户对大型农机具整地、播种、收获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灾能力、节种节肥、减少粮食损失、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等作用认识不足不全。
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盲目地攀比,购置农机具随意性大,出现了各家各户拥有的机具小而全、品牌杂的混乱局面。全县水稻插秧机5713台,最佳作业期满负荷作业可机插114万亩,而实际机插只有80.5万亩,水稻插秧机利用率为71%。水稻收获机1,389台,可完成机收作业156万亩,而实际机收97.1万亩,收获机利用率为62%。拖拉机可进行整地、播种、中耕、田间运输等农机田间作业,可进行各种作业70天,而实际全县拖拉机平均作业只有30天左右,拖拉机利用率只有43%。
第二,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机装备中,大、小型机车配置不合理,小型多而大型偏少。全县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仅有12台,80-100马力才64台,一万七千多台拖拉机几乎都是中小型。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县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4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机多具少,机具配套比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7163台,配套农具19975台(套),机具配套比为1:1.2,比较合理的机具配套比应该为1:3。农具相对的不足影响了农机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农机资源的浪费。
第三,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发挥不明显。
乡镇农机服务中心设置地在农村,面对农民,本该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农机服务机构,但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没有资金设备等投入,对人员培训少,没有办公地点、维修设施,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维修服务能力差,致使绝大部分服务中心有名无实,已基本失去了应有的服务功能,不能发挥正常的服务作用。
第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局面尴尬,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机安全管理缺少刚性政策、法规支持,使工作经常出现尴尬局面。比如,农机安全检车没有上路权,为工作正常开展带来极大不便。又如,农用机车已达到报费时限而仍在作业,因为对此没有强制处罚规定,致使农机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农机教育、培训由于近年的投入减少,缺少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
全县20xx、20xx年两年分别在清河镇、祥顺镇、乌鸦泡镇、三站乡四个乡镇建立6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国家共补贴项目资金240万元。由农机大户出资牵头,其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目标是通过装备大型机械,集中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从调研结果看,合作社自经营以来,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经营情况不好。其原因主要是,组建初始,由于分散农户每家都有较多耕地,自耕自种,效益可观,不愿拿出耕地入股,合作社就没有耕地股,合作社大型机具,无活可干,年作业量很少,直接影响收入,只靠对外零星作业来维持经营。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农民认识不高的问题,通过帮助农民分析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使他们提高认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要借助媒体作 用进行宣传。利用电视渠道,通过编辑播放通俗易懂的节目向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进一步真正认识农机。
二是要强化自身作用进行宣传。农机人要时刻把宣传农机化为己任,做到工作时间专门宣传,业余时间随地宣传,走亲访友顺便宣传,来人咨询借机宣传。
三是要调动乡、村干部作用进行宣传。乡(镇)和村直接面对农户,做农民工作既便利又有效,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宣传农机化,具有事半功倍的便利条件。
第二,对于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大型偏少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大型机车的补贴力度,提高单台补贴额度,增加补贴机车数量,鼓励和吸引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针对机、具配套比偏低的状况,立足帮助农户制定可行计划,对利用率低的机、具通过组合或买卖等方式调剂余缺,按生产实际需要达到合理配置。
篇11
刑侦大队维护民警执法权益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广大公安民警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公安民警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受到侵害的情况越来越多。就我局来看,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遭到暴力袭警、辱骂撕扯、妨碍公务、造谣诽谤、歪曲事实的的案件时有发生。2005年,我队民警杨xx在办理一起诈骗案过程中,被犯罪嫌疑人家属采用不同方式恶意恐吓威胁;2006年6月,xx派出所、xx派出所、xx派出所民警在处警过程中先后遭到当事人的围攻殴打,致外警民警不同程度受到伤害。这些案件大量侵害了民警执法权益,不仅威胁普通民警的人身安全,也破坏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应如何减少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我局成立了“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应以指挥中心为主渠道受理和处置发生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案(事)件,对发生的暴力袭警、辱骂撕扯、妨碍公务、造谣诽谤、歪曲事实的的案件要及时调查取证、认真澄清事实。由于目前我国保护民警执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类法律法规主要分散在《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这些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一般只对一些严重侵害行为作出量刑规定,而对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的揪打民警,撕扯衣服和警衔标志,谩骂、唾吐、侮辱民警的案(事)件没有适用的条款作为处理依据。这导致侵犯民警执法权益案件查处难度大,处罚力度不大,给民警的保护工作带来障碍。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要协调、配合、督促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抗法袭警、恶意诬告陷害民警、阻挠干扰民警依法履行职责的不法侵害行为直至案件终结。保障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和公安机关执法权威。
二、组织开展全警参与的维权讨论活动,引导全体民警将维护执法权益工作与规范执法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严格规范执法执勤行为,减少执法随意性,切实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公安信息网站为载体,强化内部宣传教育,全面报道“维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受理范围以及典型维权事例,营造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氛围。基层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维权工作开展。
三、加强警务装备建设,为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民警配齐配好保护人身安全所必须的装备;全面改进民警教育训练工作,强化实战训练,提高民警实战技能,让广大公安民警牢固树立严格执法、执法为民的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树立民警良好的执法形象,改善警民关系,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要加大公安民警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弘扬正气,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篇12
一、当前中职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编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怪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不够深入,缺乏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单一。因此导致企业非常缺乏技术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企业用不上。
1.校企合作不深入
目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加强,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行业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敷衍了事;职业学校自身的实力亟待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2.专业教师实践少
以往的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间短,往往是走形式,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的师傅也通常是应付一下企业实践的教师。专业教师对企业文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紧跟企业的发展,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专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融入到企业的岗位上,不能成为企业产品开发或设备改造等攻关小组的一员,很难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从而严重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
3.毕业学生难扎根
经编产业虽然依靠高科技的装备进行生产,但社会上总是认为纺织就是“传统产业”,没有科技含量,再加上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时间较长,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长期坚持,而90后学生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生产一线奋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轨,缺乏竞争力,没有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这就造成了毕业学生很难在经编企业长期扎根,从而影响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对话协作”的内涵和架构
1.“对话协作”的内涵
“对话协作”指的是政、企、行/校以经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其中经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经编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依托市场机制,四者共同进行对话沟通,协商合作,建立四位一体的“对话协作”机制,让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让行业“树标准,强产业”,让企业“愿参与,乐合作”,让学校“育人才,优服务”。从而达到经编产业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企业转型升级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对话协作”的架构
“对话协作”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作为对话主体,以经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以市场机制作保障,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如图所示。
图 经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三、“对话协作”的实践策略与成效
1.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明确“对话协作”思路
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对15家经编企业的多次走访调研,明确经编产业融合中职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四位一体的“对话协作”长效机制,以经编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企业和学校,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下企业岗位和培训,并提供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学校师生做讲座和指导。学校配合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四者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产教的深入融合。
2.展开“对话协作”,凸显产教融合成效
通过“对话协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走访调研15家经编企业,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座谈、印发调查表,企业将所需人才的业务能力、思想素质等信息向学校反馈,并撰写调研报告,交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结合学校千所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制订完成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再聘请高校专家进行指导,多次修改和完善。同时,完善与经编产业园区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助学、联合考核、联合就业的“五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100%。通过这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部分学生在企业当中已经成为技术骨干。
通过“对话协作”,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行业和企业配合学校提供见习、实训和实习的场地和指导人员。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操作,通过高一企业见习,高二实训工场全真实习,高三下企业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的学习贴近企业的实战,真正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设实训工厂“全真”教学环境,完善以真实生产过程为主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生产任务为实训项目,制定实训项目工作单。
通过“对话协作”,开发优秀校本教材。经编专业是特色专业,中职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很少开设,必须开发适合中职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编写人员充分吸纳企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精简复杂的理论,重实践操作,接轨企业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前往江南大学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取经,听取中心主任蒋高明教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懈的努力,首期编写完成《经编生产技术》 《经编产品设计》和《经编生产工艺》。
通过“对话协作”,建设一流实训基地。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学校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新建面积2627的现代化经编实训工厂,建立基础课实验实训室4个,专业课实训室4个,经纬工作室1个。新增一系列先进设备,按照8S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多家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师生下企业锻炼和实践实习需要。
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以经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的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对话协作”对于经编产教深度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经编专业的大力发展,还促进了经编人才培养和经编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一种互惠互利的多赢合作局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度探讨“对话协作”对于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完善“对话协作”机制,让“对话协作”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典范。
篇13
本文选择以广西为考察对象还基于以下两个理由:一是一些持中西部地区法官、检察官严重断层说者大量引用了广西法官断层的数据,二是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中有一定代表意义。[2]以广西为视角,全面考察广西法官现状,无疑有助于专家学者和国家决策者加深对中西部地区法官现状的了解,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一、广西现有法官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疆,是全国唯一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省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与其他11个西部省(区)、市享受同样的政策和待遇。全区共有高级法院1个,中级法院16个(含柳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北海海事法院),基层法院111个(含2个铁路运输基层法院)。截止至1999年底,全区法院共有干警职工10928人,其中法官(具有助理审判员以上审判职称)8019人,占73.38%.[3]2001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布置全区三级法院相继进行了机构改革,法院人员得以精简。截止至2002年底,全区法院共有干警8884人,其中法官6360人,占71.60%.[4]具体到基层法院,1999年底,全区基层法院共有干警8540人,其中法官6137人,占71.86%.机构改革后,至2003年底,全区基层法院实有7090人,其中法官4730人,占66.71%.[5]鉴于机构改革期间45岁以上的法官纷纷退休,广西现有法官数量没有多大波动,仍为6000多人。且这些法官多在50岁以下,50岁以上的法官人数较少。
二、广西现在到底需要多少法官
一个地方法官需求量既取决于管辖地域大小,又取决于案件数量。倘若案件数量上升,则法官需求量相应就大,反之亦然。
在广西,由于纠纷解决多元化渠道的引入(如司法行政部门加强了调解力度),近年各级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99—2002年全区法院受理案件数依次为178200件,147629件,136886件、127324件,呈逐年递减趋势。[6]2004年,全区法院受理案件数则近一步递减至123514件。[7]因此,仅就审理案件而言,若每名法官年均结案30多件(参照国外法官年均结案数和沿海地区法官人均结案数,这个数字对中国西部法官而言要求不算高),审理完上述案件,广西只需要4000多名法官就够了。
三、广西是否存在法官严重断层现象
(一)从整体上来看,广西并不存在法官严重断层现象
如前文所述,仅就审理案件而言,广西只需要4000多名法官就够了,而广西现有6000多名法官,每名法官年平均审案仅20多件。由此可见,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广西并不缺少法官。
具体到基层法院,由于基层法院近年受理案件也呈下降趋势,年人均办案数量增减幅度不大。从1999—2003年人均办案数分别为24.37件、22.07件、20.82件、23件、22.75件。[8]可见,当前广西基层法院在整体上并不缺少法官。如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有法官38名,2004年审结各类案件743件,人均结案仅19.55件/.[9].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判断仅就审理案件而言。但就整个法院工作而言,不少法院法官还是不够用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法官虽有审判职称,但却没有相应水平,不会办案也没有能力办案。尤其是在一些落后地区法院,这一现象比较严重。二是近年来法官从事非审判事务过多,严重影响到办案。在一些法院,法官常常被抽去扶贫、禁毒等等。三是近年来政治教育活动和会议较多,耗费了法官不少精力。四是不少法官在后勤部门工作,没有办案。五是法官分布不平衡。法官多集中在高院、中院和一些条件较好的基层法院,个别贫困山区法院法官可能紧缺(这种情况在笔者的视野范围内还没发现,但考虑到笔者视野范围有限,这种情况可能会有)。
(二)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如果案件不出现大幅度增长,今后几年内广西也不会出现法官严重断层或短缺现象
1999—2003年广西基层法院法官年龄结构变化表[10]
项 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35岁以下
31.60%
29.29%
27.61%
27.82%
23%
35周岁至45周岁
37.93%
39.22%
40.93%
49.15%
51.31%
45周岁至55周岁
28.35%
28.58%
28.94%
21.28%
23.89%
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如果案件不出现大幅度增长,今后几年内广西也不会出现法官严重断层或短缺现象。2001年法院机构改革时,广西各级法院45岁以上的法官纷纷退休。当前各级法院法官多在50周岁以下。以基层法院为例,如表所示,截止至2003年,45周岁以下的法官占法官总数的74.31%,50周岁以上的法官很少。以笔者当前所挂职的鹿寨县人民法院为例,截止至2005年9月,全院共有法官50多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仅1人,且年龄刚好是50岁,全院女性年龄均在45岁以下。[1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西高院政治部主任郑楚云在与笔者一次闲聊时说:广西10年内不缺法官。对于郑主任的观点,笔者甚是赞同。当然,郑主任说这话时是2002年,现在应该说广西六、七年内从整体上看不缺法官。
(三)从广西贫困地区法院来看,当前法官严重断层或短缺的现象也不明显
贫困地区法院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法官少,但案件也不多。从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近几年收结案件数量上看,大多均在250-1000件左右。据统计,属国家级贫困地区的广西西部百色市和河池市所辖的23个基层法院,2002——2004年3年平均收案为718.50件,案件也多为刑事和民事这两种类型。[12]如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属贫困地区法院,现有法官38名,2004年审结各类案件743件。[13].
在这里很有必要就学者们大谈特谈的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检察院“一人庭”、“一人科室”、“二人庭”做一些解释。一些学者将“一人庭”、“一人科室”、“二人庭”作为法官、检察官严重断层的重要证据[14]对此,笔者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广西绝大部分基层法院的内设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与上级法院对口的原则设置的。基层法院一般内设11-13个部门和3-4个人民法庭,这就出现了以下弊端:一是部门领导职数过多,按编制六十人以下的法院就会出现官多兵少,一些部门如政工科、监察室、审监庭等,基本上有“官”无“兵”;二是合议庭组成不完整,由于法官分配到各个庭室,许多业务庭根本无法组成一个完整的合议庭,更多的只能配成“一人庭”、“二人庭”。[15]对此,广西宜州法院走出了一条新路。该院打破庭室界线(在对外上原设立的刑庭、民庭、行政庭、审监庭等审判机构仍然存在,但在内部已成虚设),通过公开考试、考核,从现有法官中选出11名精干法官集中精力办案,很少让他们参与非审判事务。结果,11名主审法官完全能够胜任,“承担了以前由所有业务庭的审判员审理的案件,第一年即2004年该院就有3名主审法官审结案件超过100件,其中1人审结刑事案件124件,2人审结民事案件分别为120件和102件,分别创该院乃至全河池市11个县(市)法院审结同类案件的记录”。[16]有效地解决了该院各庭法官不够组成合议庭问题。可见,“一人庭”、“二人庭”并不能证明该法院法官严重断层或短缺。道理很简单,若某法院每年受理案件300件(广西个别法院年受理案件仅250多件),该院有十多个法官,每个庭都只有1到2个法官,即所谓的“一人庭”、“二人庭”,这样的法院,看起来好像法官面临严重断层,而实际上,该法院当前根本就不缺法官(每个法官每年人均办案仅20多件)。某法院法官是否严重断层或短缺,主要应根据该院现有法官人数、年龄和每年受理案件数量等相关因素确定。
(四)从长远来看,广西贫困地区法院存在着法官断层危机
从2002年第一次国家司法统一考试到现在仅四年时间。故国家司法统一考试对广西贫困地区法院虽有影响,但当前还没有达到严重地步。如前文所述,就单个法院而言,目前广西个别法院可能存在法官严重断层现象;就整体而言,广西在当前和今后六、七年内并不存在法官严重断层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广西贫困地区法院存在着法官断层危机。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贫困地区法院待遇太差,近几年法院人才流失严重,如革命老区百色市两级法院(其中基层法院12个)近年来主动调离法院的有60余人,其中包括五名基层法院的正副院长,其他大多是两级法院的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17]二是自身造血功能差,2002年和2003年我区基层法院分别有586人和528人参加统一司法考试,分别通过30人和74人,通过率较低。[18]在一些贫困地区法院,近年来没有一个人通过司法统一考试。三是通过司法考试的不愿意到贫困地区法院工作。广西基层法院2002年共调入92人,其中已通过司法考试,能够任命为法官的只有6人;2003年调入的230人中,也仅有17人具备法官任职资格。[19]据广西高院研究室主任莫澄真同志介绍,广西崇左中院下辖7个基层法院,2001年按照上级精神“一刀切”,一大批法官退休,缺编很多,公开招考法官,根本就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报考,即便是中院去年公开招一个法官都没招到,只招进一个书记员,虽然说是个本科但还不是全日制的。[20]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六、七年之后,广西贫困地区法院可能会出现严重断层危机。
四、解决对策
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可能会出现的法官严重断层危机和个别地区法院已经出现的法官严重断层危机,学术界和司法实践界当前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合理确定命题难度和考试内容,提高法学院优良毕业生的考试通过率,待若干年后中国大多数法院法官、检察院检察官紧缺的状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法官、检察官断层的状况得到改善后,通过率也可以随之下调。国家法官学院院长怀效锋持此种观点。[21]第二种意见是不要轻易降低司考门槛,认为司法考试是中国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器,它的确遭遇了某种不合理的职业现状,值此关头,需要坚定信念,努力贯彻执行司法考试制度的设计意图,坚持、坚持、再坚持。张志铭教授持此种观点。[22]对这两种意见,笔者赞同第二种,理由如下:
1、大幅降分提高通过率不符合国家设立司法统一考试的初衷。法律职业是一项极其特殊的职业,其业务大到决定生杀予夺,小至明判分毫归属,无不昭示着是非善恶,这就要求其从业者必须具有超凡的才智、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法律专业技能。苛刻而又严格的选拨程序,无疑是国家确保法律执业者具备上述素质的有效手段。倘若大幅降分提高通过率,则国家设计司法考试的初衷就难以实现。
2、不利于提高法律执业者从事法律职业的公信力。从某种角度上讲,国家司法统一考试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通过难度,通过难度越大其魅力越大,公信力也就越高,此所谓“难能可贵”。不经过苛刻严格的考试选拨程序,即使其本人确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社会各界也难以认可。前些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初任法官、检察官统一考试之所以难以被社会各界认可,除报考对象局限于法院、检察院内部人员外,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因降分而使考试难度相对降低,考试通过的比例相对偏高。相反,社会各界对当时全国统一的律师资格考试认可程度却相当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得益于其苛刻而又严格的考试。当前国家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给予了降分照顾,比如2003年合格线是240分, 中西部贫困地区放宽为235分,2004年合格线是360分, 中西部贫困地区放宽为335分。[23]这些照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法官断层危机。以鹿寨法院为例,2004年该院共有3人通过国家司法统一考试,其中有2人便是因降分而通过。倘若国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降分,则中西部贫困地区国家司法统一考试的公信力便不复存在,甚至可能会出现东部地区法官瞧不起中西部贫困地区法官现象。
3、降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法官断层危机。如前文所述,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之所以可能出现法官断层危机,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法院原有的一些未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法律功底太差,当年最高法院组织的法院系统内部的法官资格考试都通不过,我们难以指望通过合理降分使他们通过国家司法统一考试。二是这些法院物质待遇太差,新毕业的大学生令愿去打工也不愿意到这些贫困地区法院工作,法院自身造血功能差。三是一些法官不安心在贫困地区法院工作,通过司法统一考试后纷纷辞职。
4、大幅降分还可能使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法院原有的旧病复发,即法官过多,书记员不足。以笔者当前所在的鹿寨县法院为例,民一庭(4人)、民二庭(4人)、审监庭(3人)、立案庭(3人)、行政庭(4人)均只有一个书记员,2004年通过司法统一考试的3人将来任命为法官后,书记员会进一步紧缺。[24]因历史原因,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法院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干警虽具有审判职称,但却缺乏最起码的法律素养,不能办案或者办案很差,倘若大幅降分,这一弊端可能会重现。笔者并不反对降分,但主张降分应局限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幅度内,而不能无原则的大幅降分提高通过率,使不合格人员进入法官队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幅降分提高通过率不是解决中西部地区法院法官断层危机的灵丹妙药,国家应继续遵循当前司考政策,即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采取合理降分政策。以该政策为基础,应采取以下办法解决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个别法院法官严重断层问题:
一是改变法院经费供给模式,地方各级法院经费和法官工资由省级财政统一保障。中西部贫困地区个别法院法官断层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规律对人才资源的调配问题。不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法官待遇问题,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一些法院法官断层问题。当前中国法学人才并不少。据中国人民大学曾宪义教授介绍,截至2004年12月,全国设有法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420余所,在校全日制法科学生达33万人,其中法学博士研究生为7000人,硕士生为23000人,本科生为30万人。[25]由于法科毕业生过多,近年来就业异常困难。即使是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本科生找工作都比较困难。但他们不少人令愿到广东、深圳打工,也不愿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工作。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工资待遇太差。当前读大学费用相当昂贵,而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新进人员每月收入才几百元,连读书费用都难以挣回,更何况要养家糊口!马克思说:“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遵循价值规律,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彻底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法官待遇问题,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法官队伍。我们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一些法院法官断层问题。
二是精简法院业务庭,必要时允许法官跨庭室办案,以解决一些法院业务庭不够组成一个合议庭问题。个别法院庭室设置过多的,可以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适当撤并。如有的法院民事案件不多,但却设置两个民庭,对这样的法院,可以将两个民庭合二为一。有的法院为了解决干警级别问题,在法院内部还设立一个人民法庭。对这样的人民法庭,可以合并到民庭。与法院业务庭室精简相配套,组织人事部门应切实解决法官政治待遇,积极解决普通法官政治级别问题。普通法官政治待遇不解决,法院业务庭室就没办法精简。在这方面,宜州法院的经验值得推广。
三是上级法院派法官到贫困地区基层法院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常规性工作,以缓解个别法院法官严重不足问题。与此同时,各法院应将具有审判职称的人员尽量安排在审判第一线,以缓解法官不足问题。
四是作为应急性措施,可以有报酬地请已退休法官回法院办案。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西部极个别法院出现严重法官断层等特殊情况提出。从渊源上讲,“资深服务”或“资深法官”制度,即允许退休的法官继续非全职地参与案件审理制度本是美国特有的制度,但在中国西部法院也有着现实的借鉴基础。在笔者参加的一次法院二五改革研讨会上,有同志介绍说青海一些法院已经开始反聘退休法官,有报酬地请他们回法院办案。考虑到在2001年法院机构改革中各级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一批45岁以上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法官纷纷退休,而这些法官不少曾是法院的业务骨干。在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尚未改革,而西部贫困地区极个别法院法官又严重断层的情况下,作为应急性措施,青海一些法院的上述作法很值得借鉴。
结束语
综观整个广西情况,贫困地区法院法官断层现象并不象某些学者所讲的那样严重,但从长远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严重危机。笔者认为,某些学者之所以把中西部贫困地区法院法官断层现象描述得过于严重,是因为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他们过多地使用了第二手材料,习惯于把个别法院作为极端例子而没有调查该法院现有多少法官,该法院每年有多少案件,这些案件需要多少法官,需要法官数与实有法官数差额有多大。二是他们没有把中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考虑中西部地区现有多少法官,中西部地区现有多少案件,中西部地区到底需要多少法官,中西部地区到底有多少个法院缺法官,缺多少法官。
作为个人,笔者没有能力收集到中西部地区各省法院相关情况甚至广西具体情况。因此,笔者在此主要是想就笔者能搜集到的广西情况提出一种研究方法,为国家就司法统一考试作出正确决策尽一点力,故本文的全部内容仅仅是供大家参考,不对或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西部法官队伍建设,笔者建议最高法院就中西部法院法官断层问题展开调研。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有能力收集到更精确的资料,以供国家决策参考。
注:
[1]类似的文章见诸于各大报刊,如刘岚《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从中西部地区法官面临严重断层流失说起》,载2005年6月14日《人民法院报》C4版;张志铭《司考门槛的高与低》,载2005年6月14日《法制日报》第三版;杜萌《每年平均减少人员二百余名,基层院“一人科室”现象严重:检察官断层调查》,载2005年8月11日《法制日报》第五版等等。
[2]如刘岚在《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从中西部地区法官面临严重断层流失说起》一文中写道:“广西崇左中院下辖7个基层法院,2001年按照上级精神”一刀切“,一大批法官退休,缺编很多,公开招考法官,根本就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报考,即便是中院去年公开招一个法官都没招到,只招进一个书记员,虽然说是个本科但还不是全日制的。柳州市2003年司考通过35人,其中只有2人选择当法官,1人选择当检察官,其余32人都选择当律师”,载2005年6月14日《人民法院报》C4版。
[3]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人民法院建设的调研报告》,该报告上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但未曾公开发表过,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4]以上数据来自《广西法院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由广西高院前任院长黄任文主持,未曾公开发表过,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5]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基层法院人员、审判及物质装备情况统计分析》
[6]以上数据来自广西高级法院研究室课题组《广西法院1999—2002年审判质量与效率的统计分析》,未公开发表,笔者是该课题的执笔人。
[7]该数据来自广西高院院长覃日飞2005年1月15日在全区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以司法能力建设统揽全局,奋力提高我区法院司法工作水平——在全区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
[8]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基层法院人员、审判及物质装备情况统计分析》
[9]见广西高院前院长黄任文专题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审判机制改革与优化审判资源的调查与思考》,因该专题调研报告未发表,在此引用,特此致谢。
[10]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基层法院人员、审判及物质装备情况统计分析》
[11]以上数据来自2005年鹿寨县人民法院干警登记册。
[12]见广西高院前院长黄任文专题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审判机制改革与优化审判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3]见广西高院前院长黄任文专题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审判机制改革与优化审判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4] 如刘岚《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从中西部地区法官面临严重断层流失说起》,载2005年6月14日《人民法院报》C4版;张志铭《司考门槛的高与低》,载2005年6月14日《法制日报》第三版;杜萌《每年平均减少人员二百余名,基层院“一人科室”现象严重:检察官断层调查》,载2005年8月11日《法制日报》第五版等等。
[15]见广西高院前院长黄任文专题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审判机制改革与优化审判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6]见广西高院前院长黄任文专题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审判机制改革与优化审判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17]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人民法院建设的调研报告》
[18]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基层法院人员、审判及物质装备情况统计分析》
[19] 以上数据来自《广西基层法院人员、审判及物质装备情况统计分析》
[20]刘岚《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从中西部地区法官面临严重断层流失说起》,载2005年6月14日《人民法院报》C4版;
[21]刘岚《关于司法考试,我们有话要说——从中西部地区法官面临严重断层流失说起》,载2005年6月14日《人民法院报》C4版;
[22] 张志铭《司考门槛的高与低》,载2005年6月14日《法制日报》第三版;
[23] 张志铭《司考门槛的高与低》,载2005年6月14日《法制日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