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

篇1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篇2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继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观赏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典型。毫不夸张地说,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今年以来。已经在改造激进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规范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依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局部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需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依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规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水平。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依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时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证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证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时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乡村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乡村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乡村,致富农户”园区建设新模式。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总之。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明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继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布置;三是整合资源,不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时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必需正视存在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总体规划来看。即:2007-2009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继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市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时期,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依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一是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坚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继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农业发展的肯定要求。七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二是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保证园区道路疏通、排灌方便、用电便利,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规范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不时开展试验示范,四是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平安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守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五是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继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证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继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做好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

篇3

Key words: industrial park; local governments; participating enterpris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业园、产业园、集聚区、制造基地等战略规划国内外由来已久,当前我国又一轮的规划建设已经兴起,国家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多重因素考虑下,决定对园区建设加以推广,其目的是提升各地资源优势、产业特长,从而引进一些符合要求配对企业,加强协作,形成集群,打造各自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加地方就业、居民收入、财政税收等,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战略规划制定者,起草者,设计单位是受国家规范引导、约束,同时也是产业战略方针制定的参与者,智囊团队,服务者,他承担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地方政府是产业园区的甲方,邀请设计院规划,政府各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规划成果,吸引入园企业,考察企业实力,督促具体项目落实,包括施工进度、质检、验收,直至企业投产运营。企业在政府规划文件下发,结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考察各个对口园区,包括政策,成本,区位其他相关企业等相关因素,选择项目落户地点,建设厂区,开展生产研发,逐渐发展壮大。由上述层面分析,园区规划建设主导的因素主要是政府、设计院、入园企业。当然,也受到当地居民、土地、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区位资源、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然而,伴随大规模的园区规划建设,也相应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1、 政府对园区建设缺乏因地制宜,地方政府都想在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分一杯羹。园区规划在各地方纷纷出现,上至地市,下到乡镇,面积规模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不论山地县市、丘陵地区,还是缺乏资源的平原农业区,大搞工业园,征用农田,拆迁房屋,扩宽道路,增大绿化。很多园区建设不能量力而行,好大喜功。

2、众多地方园区定位雷同,结构相近,在招商引资、企业发展上已经造成恶性竞争,园区吸引入园企业混乱。由于各地产业园区众多,人才、资源、区位、交通等参差不齐,导致有的产业园区入园项目数量多、技术高,有的恰恰相反,甚至引进项目都存在困难,园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集聚拉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相互竞争企业入驻,纷纷提出优惠政策,包括减税、七通一平,企业入园条件宽松,入园企业与总体规划的园区定位不符合,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机械产业园,服装生产企业入驻新能源产业园,有的更是差异巨大。产业集聚区内未形成企业间相互发展的有机结合,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产业集聚名存实亡。

3、园区规划定位缺乏国内外市场研究分析,盲目发展,不顾市场潜力,急剧扩张。电子产业园区、食品加工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区、服装产业园区、机械制造园区、船舶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风电产业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汽车零件制造园、钢铁制造基地、半导体研发产业园区、建材加工产业园等不胜枚举,出现了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他们却很少注重研发而继续扩大。

4、设计单位水平对园区规划定位影响深远。国内有众多设计单位,各自实力参差不齐,园区规划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区域未来发展的大方针,设计院设计水平、能力的对区域定位发展至关重要。园区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部分,它涉及很多产业领域,科学的规划需要对产业有深刻的理解,不单单是规划图纸方案,还有相关产业当前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包括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国内和周边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未来入园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很多设计院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不是产品生产的实践者、管理者,还有相当多规划单位缺乏对世界主要国家产业规划历史、潮流的深刻理解,纯粹感性的规划设计方案不足以担当振兴地方的智囊,反而会使得区域发展定位出现错误。

5、园区发展成为个别企业”圈地运动“的幌子。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工业用地购地费用相对低,像西宁周边一些工业园内购地费用仅2万/亩,沿海地方每亩几十万元。然后,相比较每亩几百万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低廉,转换用地性质个别企业非法投资一个渠道。因此,一些房地产公司以产业扩大为名,成立工业企业子公司,比如饮料加工,还有一些工业企业成立地产子公司,然后低价获得园区用地使用权,通过非法渠道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工厂变住宅,赚得高额利润。甚至通过转让土地获得丰厚差价。

6、园区建设成为标准厂房的“麦田”。当地一些企业购地后大规模建设标准厂房,吸引沿海企业入驻,收取租赁费,分红等,有的直接建好标准厂房转手倒卖。园区不像规划中远景的园区,而规划也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最终规划没有为当地发展做出有利的引导,反而成为投机者“合法牟利”的渠道。这才是园区规划建设最大的悲哀。

7、园区吸纳了很多产业低端企业。尤其是内地园区引进的项目有些并非高技术、有潜力企业,而是在沿海面临原料成本增加、人力成本较大的落魄企业,而内地园区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成为低端企业残喘的温床,这些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当地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是它们始终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淘汰的对象。

以上种种现象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有严峻影响,必须杜绝,同时,我觉得以下建议会对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具有有益帮助。

1、政府对于园区规划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众多,区位,交通,地理,气候,人才,资源,政策,现有企业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一定每个地方都要建工业园区,养老、旅游、度假、文化、饮食、音乐等服务业及软实力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服务业是未来社会就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2 、入园企业应科学考察,严格筛选,评定其对当地经济、就业、环境卫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污染严重,低端、附加值低、落后的企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就应该被淘汰。严惩虚假圈地、倒卖工业用地、转换用地性质的投机者和违法操控人;

3 、园区规划建设对设计院应提高门槛,涉及地方政府,国家产业升级,经济振兴大计的方案定位必须接受社会各界的参与,集思广益,接受大众、舆论、媒体的监督;

4、政府、规划团队、评审团队应更多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制,着眼市场,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合理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外产业结构学习、经营研究更加重要;

篇4

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了以从事RISC CPU及SOC芯片研发为核心技术的方舟科技公司, 以从事宽带网络技术及软件研发为核心技术的港湾网络公司,以从事自助银行系统及网络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等为核心技术的国永融通公司, 以从事电信营销、客服、网络安全产品等为核心技术的东软股份公司、以从事形变连笔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为核心技术的汉王科技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基本形成了以网络计算机、金融、电信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在国际招商方面,美国ORACLE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爱尔兰INOA公司等著名国际跨国公司均已入驻园区。

软件园公司作为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单位,承担园区全部土地开发(包括征地拆迁、市政工程等)、公建配套设施、招商及全面的服务工作。

第二部分 中关村软件园总体规划

园区的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39公顷,总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园区的容积率为o.44,总建筑密度为15%,绿化率近60%,建筑控高12.5米(地上3层)。规划地块共有39个,其中有25个研发用地、4个公共绿地lo个配套设施用地。

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园按照从事软件研发专业园区这个定位,在园区总体规划上突出了软件研发的特点,并围绕软件研发建立和建设各种配套设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1个信息中心、2个服务体系、3个基地。

1个信息中心,即园区信息交换中心,是园区语音、数据通信的枢纽。信息中心的中心机房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2大支撑体系,包括公共技术支撑体系、综合服务体系一一技术支持体系。园区内市科委投资建有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即三库四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软件广场、康体中心及c区综合配套设施。

3个基地,包括软件企业孵化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人才培训实习基地。

第三部分园区数字化建设规划

未来中关村软件园将建成集软件研发、企业孵化、软件成果展示、专业人才培训、技术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软件园区。鉴于中关村软件园的未来发展目标,园区数字化工作的建设目标确定为:

建设设施完善、运行稳定、技术先进的通讯基础设施,为人园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通讯服务。开展多方位的网上应用建设,提供网上增值服务,最终实现园区数字化。

建设数字园区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满足入园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二、增强软件园园区的管理能力,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三、提升软件园的品质。四、拓展软件园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数字化园区建设重点任务

中关村软件园数字园区建设规划重点任务一览

领域

通讯基础设施领域(5项重点任务)

1、园区骨干网络

2、园区内无线网络

3、信息安全体系

4、高质量的通讯服务

5、“一卡通”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领域(2项重点任务)

6、电子商务平台

7、企业信用评测系统

园区管理领域(3项重点任务)

8、地理信息系统

9、园区监控系统

10、园区交通管理系统

企业服务领域(5项重点任务)

11、“一站式”办公系统

12、软件企业服务体系

l3、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

14、视频会议系统

15、数字化服务体系

人员服务领域(3项重点任务)

16、网上教育培训系统

17、人才网上服务平台

18、园区服务信息系统

二.分阶段实施园区的数字化建设

第――阶段(2003年一2004年)

1、建设园区通讯枢纽,实现园区的统一接入,进行园区骨干网络的统一管理。

2、建设园区骨干网络,实现园区统一的信息平台,保证园区语音、数据通讯的畅通,逐步开展语音、数据的增值服务。

3、建设园区内无线网络,开发无线网上应用。为人园企业及人员提供方便灵活的通讯方式。

4、建设数字化监控系统,创建一个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园区环境。

5、初步建立数字园区服务体系,为人园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并实现数字园区的初步收益。

6、进行网上应用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需求强烈的系统开始进行建设。

第二阶段(2005年一2006年)对于

l、强化信息服务,根据入园企业及园区管理需求重点开展网上应用建设:包括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园区管理、人员服务等方面。

2、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逐步完善园区骨干网络,以先进技术作为保证,从而为人园企业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服务。

3、健全数字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服务,实现数字园区的全面收益。并以园区建设经验为依托,逐步开展面向园区外部的信息化服务。

第四部分软件广场项目

项目是被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列为的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5了630平方米,建筑总高14.5米,建筑方案由著名的德国欧博迈亚公司设计完成,建筑造形宛如4个靓丽通透的鼠标器,按区域划分为A、B、c、D座四个部分。中间广场的上空覆有84m×84m半透明光电板和巨型玻璃光盘,象征着电子纪元时代人类智慧的载体――光盘,取代了纸张和印刷术。建筑的设计风格体现了软件园“软件”的主旨,并且赋予了建筑强烈的时代感。作为园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软件广场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大型展览、国际会议、商务酒店、休闲购物等。

一、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内容

软件广场采用一体化集成管理思想,通过一个web化窗口将整个建筑的监控和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都综合起来,通过后台数据库,整合BMs、物业管理、CNS三大系统的信息并进行架构管理,实现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决策分析功能。主要系统包括:

1)BMS集成管理系统

2)楼宇自动控制系统

3)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4)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

5)公共安全防范系统

6)综合布线系统

7)智能卡管理系统

8)停车场管理系统

9)有线电视系统

l0)多媒体会议系统

11)视讯服务系统

12)计算机房工程

二、智能化系统设计.实施方法。原则

1.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实施方案是经过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多次论证后开始实施的,具有强大的技术指导和敏锐的控规把握。

2.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其建成后要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几乎涵盖了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综合应用技术,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信息的编辑、控制、显示技术。目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集成。

3.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立足于高起点,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的实施也同样遵照统一协调,统一安装。

4.软件广场十二大智能化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均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同时考虑了各个系统的亮点所在,充分加以利用和开发。比如视讯服务系统中,我们比较注重动态信息管理显示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5.软件广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明确要求各个子系统畅通互联,预留足够的接口,资源要共享,信息要共享。各子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并符合业界相应的关于互连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协议。系统采用了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大型关系式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接口协议等,向下提供标准的主流通讯接口(支持RS232、RS485串行协议;TCP/IP网络协议;ope、DDC、ODBC、SOCKET、APT等多种通信协议和通信方式;BACne t、L。nw。rks等控制协议)。同时系统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模块化积木式的结构,可灵活的增加、减少、移动设备,因此无需修改应用程序。

篇5

筹划组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市区开设农产品销售网点50家。出台新一轮蔬菜扶持政策。制定本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计划。启动25个150亩以上规模化周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3500亩公益林建设。加强绿肥种植管理和评估工作。做好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的总结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和集体土地流转规范工作。启动50个“三资”管理示范村和3个农村土地流转示范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供水集约化建设,启动崇西水厂前期清障工作和堡镇水厂厂区建设。继续实施新河港、涨水洪、界河等县级河道综合整治和新海中心河、陈家镇琵鹭河等生态河道治理。继续推进2012年度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2012年度5000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园内人民西路新建工程及无名河景观工程。协调推进裕源电子、晋通光纤等落户企业项目建设。完成富盛经济开发区收储地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地面资产评估,签订征地包干协议。做好长兴产业基地丹华海事项目、航海仪表仪器项目的入驻选址工作。根据中船重工704所入驻节点计划,做好供地方式确定等前期协调工作。督促待开工企业确定开工节点计划。继续深化海洋科技港项目规划方案。做好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公司组建工作,推进总部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完成浦帆路、层海路二期、瀛湖路、碧庭路土地收储工作,初步完成园区信息化规划编制,着手开始融资准备工作。做好企业申报2012年度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各类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做好走访企业活动各项准备工作。确定本县2013年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名单。督促2012年度调整项目拆除生产线。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推进明珠湖地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三岛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东滩科旅一体化管理的签约工作。制定2013年自行车嘉年华活动方案策划。启动2013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策划。针对浙北、苏南地区开展旅游市场推介活动。完成移动短信平台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森林公园二期改造项目设计方案并报批。签订宝岛度假村项目拆迁补偿协议,启动地块拆迁工作。推进明珠湖活动中心项目及森林公园周边建设镇1、2号地块项目建设。配合市商务委进行商业网点规划部分修编和白山羊定点屠宰场规划设置调研。做好2012年农民售粮补贴工作。

城乡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

继续抓好2011年度卫片、2012年度巡查和土地例行督察剩余18宗违法用地的消除工作。完成庙镇镇区、新海镇镇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等控规的编制、报批工作。推进陈家镇国际论坛商务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附加图则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长兴地区开发建设。按照第三阶段的节点要求,继续全力做好中船长兴二期征地动迁工作。继续加快推进陈家镇地区配套商品房建设,6—8期项目施工完成50%,9-13期项目完成施工招投标准备工作。推进陈家镇地区11条道路建设。加快自行车公园启动区建设步伐,完成一期A区项目清障和基础施工。完成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基础施工。按节点计划推进滨江1-4号地块相关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城桥新城商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县档案馆和县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项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招投标等工作。完成8号地块配套商品房项目的施工招投标。基本完成宝岛路(瀛州路-大道)桥梁工程及路基工程。继续推进崇州路(瀛州路-大道)建设。继续推进看守所、拘留所项目。按节点推进北陈公路和蟠龙公路建设。推进东引路(一江山路—大陈路)、工农路(石岛路—长岛路)、石岛路(大通路—大顺路)等市政道路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2012年度村庄改造市级验收工作,做好本年度村庄改造计划向市级申报工作。完成农村桥梁改造(200座)和农村道路建设(约500公里)项目报批和桥梁设计。继续抓好申能燃气电厂、天然气主干网岛管道工程、北部垦区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编制完成县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工可报告,成立项目公司。加快横沙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做好迎接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验收准备工作。继续推进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社会事业发展工作

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结、科技创新行动项目征集及评审工作。启动电子政务第二批试点单位建设。开展生态科技馆展品展项深化设计。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i-shanghai)覆盖建设。开展县社会信用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与黄浦、静安教育合作项目,启动两区优质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签约。开展区域“新优质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医教结合”工作。继续推进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工作,做好迎接教育部验收准备。推进庙镇小学、裕安中学抗震加固工作及新建堡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长兴平安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开工准备。继续加强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管理工作,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对乡镇进行免费配送。提升新城三馆功能,利用“东方大讲坛”、“上图讲坛”、市文联讲座及本地专家学者资源举办好“瀛洲大讲坛”。做好山歌、鸟哨、灶花等三个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推进县博物馆基本陈列调整改造项目方案设计和立项工作。做好民间博物馆建设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启动首届市民文化节相关活动。完成2013年环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2013年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事相关筹备工作。推进社区健身房、健身点、灯光篮球场、百姓健身步道等体育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启动编制200公里自行车健身绿道布局与修建规划。完成“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本县工作方案。编制体育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快实施县体育场馆整体改造维修工程。开展体育服务下乡、进社区活动。完成高级教练员引进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与新华医院签订新一轮三级医院建设协议书。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卫生部评估验收准备工作。完成县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建成本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工作。制定并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期规划方案。继续推进居民签约就医工作。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强孕产妇全覆盖孕情监测和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工作。

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工作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extracted 292 programs from 5625 coding discourses in 131 local smart city policy docume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se programs, smart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smart indust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were acknowledged as the main 5 domains in smart city practice.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and diachronic analysis, Zhejiang and Jiangsu were thought to be leading provinces in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2011-2013 were thought to be abrupt time point in smart city evolution. At last,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balance consistency and homogeneity,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sigma completeness and local advantages in programs selection in smart city policy design.

Key words smart city policy; practical programs; polimetrics; construction strategy

1 引言

智慧城市是可持m发展理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缓解当前“城市病”,加快区域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建设理念。智慧城市强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1]。从实践层面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萌芽期和推进期两个典型发展阶段:2010年宁波市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随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佛山等城市相继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有些地区甚至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推动了智慧城市的政策实践。截至2016年初,全国已经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累计投入经费达几万亿[2];到2014年底,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城市和47%的县级城市都已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3],出现了“过热”甚至盲目建设的不良趋势[4];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智慧城市规划范围与领域也日益丰富,并体现于智慧城市规划政策体系。为进一步厘清智慧城市建设范畴与应用领域,明确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本文选取了省市县三级智慧城市政策文本131份,并对智慧城市应用领域进行了识别统计与政策计量分析。

2 中国智慧城市政策文本

2.1 智慧城市政策文本采集

智慧城市政策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或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总体规划、中长期规划(一般3-5年)、建设方案、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办法等;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内涵蕴含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化规划中单辟章节或者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统领信息化规划政策;第三,采用“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等关联概念作为政策主题,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四,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与示范工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细分政策或衍生政策。

按照最大努力采集准则,通过省级和重要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以及不同搜索引擎交叉检索,本文共获得各类智慧城市政策样本272份,其中第一类智慧城市政策样本131个,作为此次研究的政策文本。从行政区划分布结构看,省市政策21份、地市政策70份和县市政策40份;从政策类型分布看,年度规划16份、五年规划53份、总体规划25份和政策建议37份;从时间分布看,2010年4份、2011年12份、2012年14份、2013年27份、2014年29份、2015年27份和2016年18份。政策样本在政策类型和政策结构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智慧城市应用领域识别

在政策文本编码中,笔者确立了以段落为主的编码规则,其中若干政策建议可采用语句或词组作为编码对象。依据内容分析编码的操作流程,并进行了开放编码与预编码,提取、合并整理后得到有效代码292个。在第二轮编码中,主要按二级编码或三级编码进行标引,共标引5625个编码片段,主要涉及智慧应用与服务(2884个)、信息基础设施与关键技术(1032个)、智慧产业发展(939个)、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建设(564)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182个)五个方面,并有极少政策文本涉及公众信息素养与信息公平、智慧城市法规与制度建设内容,认为已经基本达到一定的理论饱和。

在信度控制中,本文采用重复编码进行信度控制。通过对4个政策文本的重复编码,发现抽样组编码数量分布相关性高达0.943(相关系数),而通过MAXQDA内嵌的跨代码一致性测算,两次编码的文件存在一致性均值达到89.3%,频率一致性均值达到87.2%,说明编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可用性。

2.3 中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总体结构

中国智慧城市政策文本经编码和标引共编制政策理念代码5625个频次,131个政策文本平均每个政策文本标引了43个代码频次,而政策代码平均表达强度为20次。在一级代码维度中,智慧应用与服务是智慧城市政策应用实践领域最重要,占比达到51.3%,平均政策强度为10.34;其次是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总占比为18.3%,平均政策强度为7.88;智慧产业发展约占16.7%,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建设占10.0%,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占3.2%,还有0.4%提及公众信息素养与信息公平。

3 中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分析

3.1 智慧城市应用与服务领域

智慧城市应用与服务的平均政策强度为10.34,

即平均单个政策文本会提及10类左右的典型智慧城市应用。具体而言,131个政策文本共提及智慧城市应用或服务51类,前10类累计占比达到60%,是当前智慧城市政策关注的主要应用领域。131个政策文本中,智慧政务的提及率最高,累计355个政策片段,约占应用总量的12.4%;其次,智慧健康有220个政策片段,智慧交通有198个,智慧城管184个,智慧教育162个,智慧公安132个,这些智慧城市应用主题都是平均政策文本提及率大于1的应用主题(见图1)。

3.2 信息基础设施与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与关键技术主要涉及信息通信网络、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运营控制中心等)、三网融合和关键智慧技术四类(见图2)。其中,信息通信网络是主要政策关注点,累计567个政策片段提及信息通信网络,约占应用总量的56.6%,且政策表达强度达到4.33;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也有208个政策片段,占应用总量的20.8%。在信息通信网络中,高速宽带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是地方智慧城市政策发展的重点,其中高

速宽带网络中光纤网络、下一代互联网(IPV6)和骨干传输网络是关注重点,移动互联网络中“4G”是政策诉求主体,是“3G”政策提及率的2倍左右,仅有江苏和上海两地提及“5G”概念。特别地,在关键智慧技术中“物联网”的关注比例高达67%,“云计算”关注比例为19%,而“大数据”的关注比例仅6.3%,体现了三者的差异性。

3.3 智慧a业发展

在智慧产业发展中,“两化融合”和“新兴智慧产业”都是智慧城市政策关注的产业类型(比例分别达50.2%和45.5%),累计占比约96%(产业创新占比为4.3%)。在两化融合产业政策中,地市和县市政策比较关注“智慧农业”和“产品智能化”,而省市政策和地市政策更多提及“互联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兴智慧产业政策中,“现代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更被关注度最高的产业形式。此外,还有28个政策文本提及物联网产业发展,27个政策文本提及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24个政策文本提及智慧产业园区建设。

3.4 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建设

在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建设领域,基础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建设的政策表述强度明显高于信息资源开发(71.4%比28.6%);但在政策扩散范围中,信息资源开发政策的传播范围略广于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前者有78个政策文本采纳,后者有73个政策文本采纳。在信息资源开发政策中,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与开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是重点,累计占比达到83%,其次是公益信息资源开发,约占14%,而信息资源市场开发的提及率和提及范围都较小;在基础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建设中,共提及14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其中地理信息资源、人口信息资源、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和宏观经济统计资源提及率最高,而城市建筑物数据、信用数据和法律法规数据的提及率也较高。

3.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监管是最重要的政策议题,分别占比为40.3%和28.2%(见图3)。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中,网络容灾备灾中心、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和可信网络的政策提及率较高;在网络安全监管中,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政策提及率较高;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中,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关注度较高。此外,还各有10个政策文本提及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和信息安全责任意识。

4 中国智慧城市应用比较

4.1 智慧城市应用的区域差异

利用政策文本中应用领域政策片段的共现关系,构建省域区域与二级应用代码之间的二模矩阵,则构成25省市与72个智慧城市应用之间的矩阵(见表1)。其中,共现关系通过某一区域政策文本在该应用代码中的平均政策强度来显示。

利用政策应用强度的组间差异测试,发现政策结构之间两两差异并不显著,整体体现出结构的相似性。但通过对政策区域和政策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尺度的度量(见图4),可以发现区域结构之间呈现一定的群落现象。首先,浙江和江苏是中国智慧城市政策的领先省份:一是智慧城市政策的扩散范围广,浙江、江苏智慧城市政策几乎覆盖所有的地市范围,先后出台相关智慧城市合计55项,占总政策样本的

42%;二是智慧城市政策启动时间早,浙江宁波启动于2010年、江苏扬州和南京启动于2011年,均早于政策时间中位数2014年;三是应用领域覆盖广,浙江覆盖了67个应用领域,江苏覆盖了62个应用领域,均领先全国。其次,上海、天津和重庆的智慧城市政策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政策应用强度高,并集中在以城市发展或产业服务为对象的50个左右应用领域。此外,大部分省市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表现出相似的应用结构与范围分布。

而在对应用领域的多维尺度度量中,应用领域可分为左上角的公共应用领域和右下角的个性化应用领域两部分,而23项个性化应用领域的政策应用强度均不超过2;另一方面,平均每省市覆盖36个左右应用领域,而每一个应用领域也渗透到12个左右省市,并没有体现出“数据层面”的学者所广泛批评的“大而全”规划。具体而言,依应用采纳率分布可划分为四类典型应用:核心应用、重要应用、选择性应用、个性化应用(见表2)。

4.2 智慧城市应用的历时差异

智慧城市政策样本的时间分布于2010-2016年,同样可构建政策应用的时间分布矩阵(见表3)。在配对T检验中,不同时期之间的政策应用结构仍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政策强度比较中,政策应用领域的年度结构差异相对比较显著,其显著性因子大多居于0.05-0.1之间,体现了智慧城市应用领域随时间的变化。2011-2013年是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变化较大的时间区间,体现为与其它年份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也说明智慧城市应用内涵在2011-2013年趋于成熟,应为我国智慧城市政策的突变节点与关键节点。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应用的扎根统计,基本描绘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在实践领域的主要应用轮廓,进一步加深了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在结构分析中主要得到三个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从应用领域看,智慧城市政策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智慧应用与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智慧产业发展、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其中智慧应用与服务在统计上最为优先。具体到智慧应用中,智慧政务、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和智慧公安等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应用领域,体现了智慧民生、信息惠民的应用导向。此外,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两化融合、智慧产业也在各自细分领域居于主要地位;第二,智慧城市应用的区域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在省市领域中浙江和江苏的智慧城市政策显示度和推进力度都明显领先于其它地区,在应用领域中形成大约50个左右核心应用在全国智慧城市政策中的采纳比例都较高;第三,智慧城市的具体应用领域S时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并且政策应用领域的年度结构差异相对比较显著。其中,2011-2013年之间应用领域差异比较显著,体现了该时间段的政策波动与政策学习过程。

进一步比较智慧城市实践体系与建设理念、研究框架的内涵差异,发现未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制定中应考虑到:

第一,智慧城市实践框架的认识一致性与同质化陷阱。回溯到智慧城市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应用服务和政府治理“五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在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和应用服务得到了明确地应用领域回应,并拓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内涵,在实践应用层面构建起更宽广的建设体系。相比王世福[5]基于智慧城市研究文献所提炼的由战略体系、社会活动体系、经济活动体系、支撑体系、空间体系共同构成的智慧城市研究概念模型,智慧城市政策在应用层面与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基本一致,同时导致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6]。因此,一方面智慧城市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建设内涵给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个性化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智慧城市认识一致性也可能导致智慧城市规划的同质化陷阱。

第二,智慧城市实践的模式多样性与区域差异性。王根祥[7]、钱明辉[8]等研究发现,在国家之间通过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已经形成各自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鲜明的地区城市特色。具体而言,美国突出技术引领、澳大利亚突出产业推动、欧洲注重体系性与理念引导、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注重项目推动;美欧更注重智慧城市在应用改良领域的作用,亚洲国家更注重城市发展等等。结合国内进一步的研究[9-10],中国具有广阔的地域空间,而且区域间发展差异客观存在,应该突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域差异和模式差异;而在实践数据层面,智慧城市应用的区域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在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应用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建设实效、突出结合自身特色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城市竞争的“亮点”[11]。

第三,智慧城市实践的规划规模与重点领域。进一步考察应用领域的省市覆盖率和省市应用采纳量分布情况,发现各省市在智慧城市应用领域选取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整体差异性并不显著,体现了各省市在智慧城市应用选择策略上有共识也有分歧,对智慧城市的规划应该在地方财政承载量的基础上,坚持重点领域建设与地方特色项目建设并重的规划结构。智慧城市重点领域是当前认知度较高、实施效果显著的应用领域,具有技术和市场可行性;地方特色项目是突出实际建设成效和地方需求,突出与地方生产力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相匹配,突出与已有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匹配[4]。地方智慧城市规划规模与领域选择虽是一个考虑多重因素的复杂决策结果[12],但应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应用规划的选择常态。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是突出区域发展优势的有利途径,但也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需要,不宜在虚拟空间“大兴土木”。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6-08-27].http:///gzdt/201408/W020140829409970397055.pdf.

[2]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第五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EB/OL].[2016-10-20].http:///20160111/n434109090.shtml.

[3] 萧琉.高度信息化社会将引领我国迈入转型发展新时代――2015年中国信息化十大趋势[J].市场观察,2015(Z1):51-53.

[4] 单志广.开拓健康有序的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发展之路[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7):16-18.

[5] 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28(4):19-23.

[6] 胡小明.智慧城市的同质化与科学规划新视角[J].上海城市管理,2012(4):7-11.

[7] 王根祥,李宁,王建会.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2(4):11-14.

[8] 钱明辉,黎炜t.国内外智慧城市实践模式的政策启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1):99-106.

[9] 杨瑛.新标准观指引下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J].电子政务,2016(3):27-34.

[10] 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13-18.

篇7

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坚持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总战略,突出抓开放、抓城镇化、抓改革创新、抓创造新优势四个重点,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城市转型、服务业转型、农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八项工作,加快推进“十大建设”,在坚持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打造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转型示范市。

二、明确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目标

自我加压、加快转型、当好示范,通过三年努力,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综合竞争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400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9万吨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两化融合评测定级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30%,城镇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2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6%,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000元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1%。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0元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0万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两化融合评测定级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0%,城镇化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16%以上,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600元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落实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任务

(一)工业转型方面,突出六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循环化工、铝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加快重点项目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善、骨干企业壮大、支撑体系健全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生物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5年,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0%。

1、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壮大工业整体实力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强化链式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依托厦工机械、大江重工等企业,发展工程机械、矿用设备、造纸装备等特色产业链,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风神轮胎、瑞庆发动机、中原内配、中轴集团等企业,发展绿色轮胎、发动机、专用车等特色产业链,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昊华宇航、焦煤集团、多氟多、佰利联等企业,发展氯碱化工、氟化工、钛白粉及高档涂料等特色产业链,壮大现代循环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中铝中州分公司、万方铝业、广东兴发等企业,加快完善氧化铝—电解铝—高档铝型材及精密铝铸件等特色产业链,壮大铝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广济药业、辅仁药业、健康元等企业,发展核黄素、水针剂、头孢类抗生素等特色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卓立烫印、飞孟金刚石、华晶科技、光源晶电等企业,发展烫印材料、超硬材料、光电材料等特色产业链,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现代循环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铝深加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均超过3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2、加快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升级支撑能力

抓住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机遇,每年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以项目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3年,重点实施40个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产业升级方面,实施瑞庆公司年产61万台发动机(二期)、中国兵装____装备产业园等十大项目;科技创新方面,实施多氟多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卓立烫印热升华成像技术等十大项目;高新技术方面,实施中轴集团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等十大项目;老城区企业搬迁方面,实施昊华宇航老厂区搬迁改造等十大项目。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能源建设,加快____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龙源电厂、____东区热电机组和城区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2013年,____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主厂房全面开工建设;龙源电厂完成主厂房建设,进行主设备安装;____东区热电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城区电网改造全面启动。到2015年,龙源电厂和____电厂两台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

3、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承载力

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强力推进“十大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到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三个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员突破20万人。各产 业集聚区创建成省级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两个以上产业聚集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____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____新区创建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各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化工产业,____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沁阳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化工、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产业,武陟产业集聚区、博爱产业集聚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修武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特色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70%左右,沁阳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武陟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500亿元,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300亿元,温县产业集聚区、修武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200亿元。

4、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五大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群体。2013年,重点实施2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点科技攻关专项,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00家。到2015年,打造16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达到15家。

5、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提升信息化拉动力

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深度应用,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2013年,建成23家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到2015年,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达到60%以上,建成50家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

(二)城市转型方面,突出多中心、组合式、紧凑型、复合型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特大城市

以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组团壮大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产城互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向宜居宜业特大城市转型。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6、强力实施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提升城市承载辐射能力

提升老城区。推进路、水、电、气、暖、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把北部山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严格规划控制。完成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推进四城区城乡一体化改造提升,完成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化水平。

发展新城区。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功能复合”要求,着力提升____新区产业聚集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____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____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新引擎。高标准建设新河区域,打造融高端商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功能复合区。

建设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力推进“十大建设”铁路和公路建设,抓好郑焦城际铁路、环城快速通道、迎宾路南延和____黄河大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南太行绕城高速公路,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年,开工建设迎宾路南延及____黄河大桥项目,完成月山站更名____西站并启动升级改造。2014年,郑焦城际铁路运行。2015年,武陟至云台山高速公路力争通车。

7、加快发展城市组团,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

围绕中心城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各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优先实现焦修博武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其他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推动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启动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

8、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新型城镇化新亮点

按照“四规合一”和“三个集中”原则,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优先推动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村庄新型社区建设。2013年,加快推进68个已开工社区建设进度,力争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再开工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到2015年,4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三)服务业转型方面,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提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两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文化旅游业融合和生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

9、加快“两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10个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培育商务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业态。高水平编制实施“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服务业入驻“两区”奠定良好基础;大力开展“两区”专题招商,吸引一批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的行业龙头和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入驻,把“两区”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城区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和城市形象新亮点。

10、实施文化旅游业转型提升工程,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深度挖掘功夫文化、怀药文化、名人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确立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档次,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

发展旅游新业态。持续扩大“太极故里、山水____”两大品牌影响力辐射力,积极开发都市休憩、农业体验、工业观光、太极养生、怀药保健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保健养生游转变,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养生基地。

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和云 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发____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推进旅游标准化。加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和旅游标准推广力度,做好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旅游。

11、壮大现代物流业等生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焦西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到2015年,培育15家以上AAA级物流企业,培育2家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农产品保鲜中心,建成焦西物流园区,打造现代物流中心。

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将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生产业剥离,成立独立核算企业或委托专业机构经营。

(四)农业转型方面,突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为突破口,以八个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12、加大投入和科技创新,保持粮食高产领先地位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2013年新增40万亩永久性标准粮田,2015年建成100万亩永久性标准粮田,粮食单产达到1150公斤,继续走在中原经济区和全国前列。发挥全国首家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行动,2015年全面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

以“温麦系列”、“平安系列”为重点,扩大小麦良种种植面积。到2015年,小麦良种总产量达到5亿公斤、外调率达到96%,建成辐射周边十余个省的全国重要小麦良种繁育集散基地。

13、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加快____台湾农民创业园、市新型农业现代科技园区等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抓好____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三年努力,将其建成大陆与台湾合作交流基地、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基地、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壮大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2013年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万亩;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60%。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00家以上、覆盖率达到38%;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000家以上、覆盖率达到50%以上。

15、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绿色安全

以蔬菜、水果、四大怀药、水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种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土壤整治,保障食品绿色安全。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____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转型发展全过程,以城市水系和生态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15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超过省定目标,使____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16、建设城市水系,提升生态质量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城市水系建设,2013年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加快推进新河区域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大沙河带状湿地景观、影视湖水库,开工建设东湖水库、龙寺水库和圆融水库,完成幸福河引水工程,灵泉湖形成水面1000亩。到2015年,初步建成城市水系,打造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和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____。

17、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全力实施林业生态网络建设,打造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河道两岸景观绿化带、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及城区公园绿地、各类带状湿地景观等,形成“一区两带三网多点”绿色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国家森林城市。

18、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加大力度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扬尘、油烟、噪声、尾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PM2.5监测,强化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解决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19、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公共领域节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2013年,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1%的目标。到2015年,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的目标。

培育有色冶炼废渣、煤炭和火电废物、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废旧轮胎五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壮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13年,利用工业固废突破810万吨。到2015年,利用工业固废达到1700万吨,建成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对外开放方面,突出区域互动和高端招商,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和破解各种制约的综合性战略举措,以深化央企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5.7亿美元。到2015年,全市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30亿美元,使用外来资金达到3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亿美元。

20、推动区 域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依托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强化中原经济区城市间战略合作。紧紧抓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新机遇,推动城市框架向南延伸,促进与郑州都市区对接,加快与郑州融合发展。对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与晋东南在能源、旅游、物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合作发展。

21、实施高端招商,拓展开放领域

紧盯央企和世界、国内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瞄准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突出装备制造业招商,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22、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____海关及综合保税区建设,依托____海关监管场所及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内陆无水港”,打造综合保税区、“内陆无水港”互联互通的区港联动体系。2013年,建成____海关监管场所,____海关开关运行。到2015年,建成综合保税区和“内陆无水港”。

(七)深化改革方面,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转型发展动力

以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先行先试力度,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原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区。

23、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突破体制

加快行政事业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激发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率先实现行政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完全脱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财政体制,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公共财政民生投入力度,创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示范市。

深化投融资、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五大投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引进外资银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建设,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发展直接融资,引导创业投资,培育规范风险投资,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

24、推进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农民宅基地确权发证,建立转移农民承包地、宅基地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建设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作价(出资)入股、出租等流转制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启动人才服务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八)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程度

以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做好民生工作,每年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老百姓更多更好地享受转型发展成果。

25、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目标。

26、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职教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建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市建设,加快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实施中小学提升工程,完成农村中小学优化改造项目,实现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全覆盖,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力推进“十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数字社区、市民一卡通、食品溯源、数字____地理空间框架系统、云数据(资源)中心等信息化惠民工程,打造“无线城市”和“智慧____”,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7、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序衔接和转移接续。到2015年,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等缴费标准、享受同等待遇。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 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28、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____

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认真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____。

四、强化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经济转型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综合协调、政策研究、沟通对接、督导考核等日常工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研究对接政策、战略咨询和决策参考作用。

(二)坚持务实重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有关政策文件,深入研究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转型发展的新知识、新本领,进一步增强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要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正把精力用在推进转型、造福百姓上。要勇于负责,勇于担当,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问题不推脱,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把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好、落实好。

(三)提升工作标准。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和本部门实际,变“要我转”为“我要转”,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对照先进找差距,加压驱动、拉高标杆,争创一流、打造亮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主要指标要争先进位,确保完成;转型发展中需要大胆探索、率先实现的改革创新目标,要探索路子,争当样板;对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11个重大产业基地和重要平台、23个重大项目和《____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的示范、试点和基地创建工作,坚决完成,力争提前实现。

(四)突出项目带动。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涉及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以项目突破带动转型跨越。更加注重谋划项目,围绕转型发展,积极谋划大项目、新项目和好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更加注重项目招商,主动对接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大力引进项目。更加注重项目推进,科学推进、高效推进,力争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更加注重项目服务,创优环境、创新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办证、用地、融资、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五)强化责任分工。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实施。对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和“七个一”工作法,即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本台账、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年一考核。

(六)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联系点等优势,认真研究吃透政策,加强对上汇报沟通,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重大产业布局和项目入驻。认真落实与29个省直部门、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和厅市会商机制,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篇8

于是,一场空前的再学十七大报告热潮在全县拉开了帷幕,从机关到学校,从城里到农村,到处是学习的浓厚氛围。

为把大讨论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雄县县委召开了全县领导干部会议、县委常委会、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等一系列会议,对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进行了研究部署,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座谈会、情况汇报等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阶段工作任务,协调调度活动进展情况。督导组深入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大讨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各级各单位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表率作用,通过真学、活学,学议结合,掌握了先进的理论精髓和发展理念,在学习中认清了自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为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动力。

涤荡旧思想撞击新理念

思想的解放,总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时刻,成为引导我们勇往直前的智慧之光和精神动力。雄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能不能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行得深入彻底,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是不是敢于揭丑亮短。

为此,该县以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深挖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消除影响发展的思想根源、观念羁绊和机制障碍,直面现实,解剖自己。很快,“三种差距”浮出水面:理论学习不够、工作创新不够、工作作风还需要进一步转变。针对这些差距,雄县制定具体整改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县树立起了大干大发展的拼搏意识,奋起直追、破难攻坚的进取意识,“全力服务,优化环境”的开放意识。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雄县干部群众激情迸发,人心思进。旧思想被涤荡,新理念在撞击中迸出,彰显了思维创新的奇效。“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新理念随之带来了思路上的创新与发展,一个个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逐一明确。建设京南近海温泉城市,打造中国最大的温泉度假区,成为雄县发展的目标和有形抓手。围绕这一目标,该县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大力实施两轮驱动战略。一方面,立足产业优势,实施工业强县。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两大基地、两大园区,即:全省塑料包装创业基地、全国生殖健康用品产业基地,规范提高革塑园区、乳胶制品园区建设,抓紧运作新建高能电池项目和帅康座椅企业上市,壮大“红丝带”安全套生产规模,把雄县打造成全省的新型绿色包装、生殖健康用品等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立足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兴县。充分发挥地热温泉、白洋淀、矿泉水资源和毗邻京津的优势,打造新的增长极,以雄县为中心、以温泉城为龙头、以白洋淀景点、白沟市场贸易为依托,打造中国温泉旅游度假区。

凝神聚人气迸发新活力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府名单公布,雄县位列全国33个地方政府之中,是河北省7家上榜政府之一。县长王义民说:“以解放思想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是我们担负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就要进一步凝神聚力,就要进一步破解难题,就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思想的解放,优化了雄县这片创业热土的环境,转变了干部群众的作风,各项工作步入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篇9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8)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由此可知,PPP模式具有公私伙伴关系、风险利益平等、资金来源广泛、建设运行周期长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实践经验的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袁竞峰等,2009)。本文以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为例,剖析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物流运输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据此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1 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运营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北起长德新区、南邻兴隆综合保税区、西接长东北核心区、东连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包括“东北亚物流通道、东三省物流通道、三小时经济圈”三个层次的物流通道。规划建设“两港”(东北亚国际陆港、智慧公路港),“三中心”(东北亚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研发中心、东北亚国际展销中心),“六园区”(保税物流区、专业物流区、装备物流区、电商产业区、先进制造区、居住配套区)。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开发PPP项目是依托长春铁路综合货场,立足长吉图、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现代化、综合性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中心,成为东北亚物流产业的新通道、新平台、新窗口,形成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内陆港口和长吉图区域重要的物流枢纽。

1.2 项目实施情况

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四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项目合作模式、开发建设、投资前景等有关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按照“风险共担、全程参与、权责清晰、投建协同”的原则,采取“项目投融资+规划设计+建设总承包+物业综合开发”的PPP模式,结成战略联盟,合力构建区域规划、产业定位、园区建设、品牌推广、招商引资、投融资服务、金融合作和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大经营”格局,为政府和业主提供投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一揽子项目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

2016年9月12日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成为了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的建设和运营公司。各设施服务费单价共计47304.1200万元,合作期限15年,中铁投资公司的工作主要包括,道路(含排水管网),绿化及景观,地下综合管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Y、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以及区域产业开发工作。

2 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项目的风险及应对

PPP模式在物流产业项目中应用的组织结构和实施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此种PPP项目的风险因素多样且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所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大小不一,同时各种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的交叉影响又使风险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多阶段性。结合各种文献中对风险类别的划分,按照私人部门不可控制的风险(以下简称为不可控风险)与私人部门可以通过内部调节或前期准备避免或减小的风险(以下简称可控风险)对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的PPP模式风险因素进行分类。

2.1 不可控风险的识别及应对

不可控风险包括国际风险、国家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三大类。

2.1.1 国际风险

国际风险是指由于国际间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对PPP项目造成的风险,由于本次课题研究的PPP项目与国际物流运输相关,因此国际风险被列入此次风险评估的考察过程之中。此外,国际汇率的变化对于项目贷款及国际物流海关也有一方面的影响。因此,国际风险是影响PPP项目正常运行的风险因素之一。

国际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国际合作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主要应用在PPP项目的融资过程中。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的中标企业共有四家,但这些公司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国际融资部分,这就为此PPP项目增加了汇率风险发生的可能。国际合作风险则主要指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的国际物流运输工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由于国际物流会借用中国之外的运输资源,因此,项目是否能正常运营与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息息相关。国际合作风险包括国际物流问题与国际关系风险两部分,这都是由于物流方面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国际风险的应对措施:①淡化政府的资本供给作用,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作用。充分利用民间市场的资金能力,增强我国资金在国际汇率市场上的应对能力,将政府作为后盾的作用充分发挥,给予制度上的支持。②加快建立法律支持环境,为应付汇率风险做准备。我国关于PPP模式的政策法规空白大,而对于国际物流运输的法律规定也不够完善,因此,国家立法部门需要加快法律建设脚步,减少风险的不利影响。③签订合作条款,厘清责任分配。对于国际物流运输和国际合作的未知风险,应该提前同相关公司签订合同,划分责任,减少其他国家违约或耍赖的情况。

2.1.2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有关,不可能由私人部门对这一类别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国家风险包括国家政治风险、国家法律风险及国家金融风险。国家政治风险是指政府的制度环境、经济法律政策的变化,造成项目融资失败或者物流运输不畅的风险。具体来说,这类风险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的可持续性与不利变更的风险、政府决策和审批的不利影响以及政府“寻租行为”对私人部门融资的负面效应。国家金融风险是指在贷款方面,由于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不能按时偿还的风险,在宏观层面的通货膨胀,也会对PPP项目融资造成不利影响。国家法律风险对PPP项目的影响较大,因为,现行的法规对于PPP项目的约束力度不够,存在立法空白,不能使项目受到很好的保障,且后续法律的出台也不能保证会有利于PPP项目的发展。与此同时,本国对于国际物流的立法约束也是不足的,这也为本研究项目的顺利运营增加了风险。

国家风险的应对:①获得政府的批准,项目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投融资计划等得到吉林省人大和法院的审查和批准之后进行,可避免出现因政府的意愿更改而变更或者终止项目的情况。②通过沟通,确保政府部门不会没收或者直接国有化建设中的项目,即使出现,政府也要给予合适的补偿,并通过与政府签订协议和法律文件的形式,保障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特许经营权的有效性、持续性、可转移性等。③在战略规划阶段,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对具有合作可能性的金融机构、利率水平以及相关的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制定出了通过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夹层基金、大型机械融资租赁等手段进行融资的方案,并且估算项目的融资成本。④在双方签署的合同文件中,应明确规定中铁投资集团有权把项目产品或服务价格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根据当地的通货膨胀指数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弥补通货膨胀增加的成本。⑤应聘请国内知名律师,与长春市法院形成法律文件,明确自身和政府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和风险分配等问题(赵彦锋、张笑斐,2016)。

2.1.3 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指项目运营过程中最不确定、可能造成最大危害的风险,关于不可抗力风险中的自然因素指项目主体无法合理预见和正常防范的自然作用。PPP项目不可抗力风险中的自然因素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国际物流中的自然风险、建设用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环保问题。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自然灾害指的是在项目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和火灾。国际物流中的自然风险主要是针对国际物流这一特殊的、新兴的服务业中,来自自然环境的不可确定的不利影响,国际物流运途较长,时间跨度也较大,面临的自然灾害也较其他物流多。建设用地环境的不利影响指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或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了不利的变化,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土地(土质、土壤)方面和气候方面。环保问题,也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指的是PPP项目建设对于环境造成破坏问题时,可能由此造成一些赔偿和罚款问题,环保问题强调的是PPP项目主体应对环境保护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杜亚灵等,2011)。在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这些自然不可抗力风险会对项目正常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针对物流业时,在货物运输和货物存储过程中,面临的类似火灾、地质灾害是较为明显的。

为应对不可抗力风险,应做到:①参考借鉴成功经验,对实地进行考察和勘探,邀请相关专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国际物流运输路线进行规划和前期准备,减少风险的危害。②合同中应明确要求当发生不可抗力风险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共同分担风险,降低中铁投资集团单方面的风险承担成本。③建立与合作伙伴的风险分担机制。中铁投资集团在与各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合同时,应标明各参与方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风险分担方案。④将一部分风险投保给保险公司,分担风险。

2.2 可控风险的识别及应对

可控风险包括两大类,分别是项目特殊性风险及信用风险。

2.2.1 项目特殊性风险

项目特殊性风险是指项目本身所具有的风险,这类风险是可以遇见和管理的。由于PPP项目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因此,本次研究项目风险与其他项目存在着差异。

项目特殊性风险具体包括开发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及设施完工风险。

开发风险是指在项目初始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项目在前期准备阶段的费用繁多,需要私人部门了解项目的可行性与特殊性,并对自身进行能力估计,这都是巨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中标失败,那么这些成本将付之东流。同时,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可能由于项目延期再次遭受损失。

开发风险的应对:①参考专家学者意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考察,通过各种调查数据,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②与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进行沟通,了解项目招标进展情况,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调整,争取招标的机会。③在建设开始初期就努力超额完成,为以后的不可预测因素做好准备。

运营风险是指在项目运营期间存在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风险,技术先进,国际物流才会得到各国的重视,才能使物流区发展起来。同时,私人部门对于项目的营管理与财务问题的处理,也是使中国的国际物流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运营风险的应对:①需要项目决策者事先做好充分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工作,选定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项目承担者,保证项目能够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周兰萍,2015)。②应该签订项目运营和维护协议,约定运营成本的范围、项目设施的维护条款和相应的奖惩措施。

市场风险则表现为长春与本国其他物流区及世界其他物流区之间的竞争问题以及国际市场对于此类物流的需求程度。或者服务或产品价格的变化等导致现金流低于预期的风险,再者由于长达25年的建设周期,很难保证市场环境的长期稳定。

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①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前期就对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做好风险分析,全方位把控项目。②与政府设立风险共担机制。③完善国家的保障支持政策,使中国产业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设施完工风险是指在物流区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在长期建设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成本超支、质量不合格、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影响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如由于物资供应成本上升、维护费用过高等因素造成成本超支,项目质量风险,土地能否及时获得,生产技术故障和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如果遇到地质因素或历史遗迹而改变项目建设条件等。

完工风险的应对措施:①选择有实力的公司。通过组织专业的招标专家小组,认真审查投标公司的资格、技术、商务,筛选出符合公司要求的投标公司,确保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②在选好中标公司后,通过签订合作合同,将风险进行转移,督促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③运用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采用“风险预控”思路代替常规的“风险事后管理”,在前期项目论证中即将风险控制机制嵌入到规划修编、运营策略等中,并通过经济测算的动态数据模型进行论证,对风险点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规划方案及运营计划及后期的运营中避免敏感风险的发生(张雷,2015)。

2.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由于PPP项目是一个委托项目,其在实施过程中信息不能在各个阶层,各合作者之间顺利流通,会导致双方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无法掌握项目的准确信息,这就导致了委托问题。同时,公私部门的利益追求不同、中标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也会导致风险。

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①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应通过相互协作,为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区推波助澜,同时由于企业的同源性,降低了项目的信用风险。②严格筛选合作对象,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技术审查和商务审查,筛选出胜任的合作对象。

3 长春|北亚国际物流区应对项目风险的经验借鉴

3.1 项目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充分

正是洞察了长春市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即构建东西贯通、南北纵横、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以物流通道建设促进开放通道畅通,为长吉示范区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一流的物流平台。四方才制定了将按照“风险共担、全程参与、权责清晰、投建协同”原则,采取“项目投融资+规划设计+建设总承包+物业综合开发”的PPP模式结成战略联盟。

3.2 高新技术与人才的投入

在东北亚国际物流区的前期规划阶段,长春市规划院、德国物流研究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该项目《东北亚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实施规划》的专家论证会,为项目提供规划、建设指导以及全程的监督工作,就项目的战略性、国际性、前瞻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大降低了该项目的建设风险。

3.3 充足的运营资金

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开发投融资机制,响应国家关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要求,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四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项目合作模式、开发建设、投资前景等有关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中铁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世界双“500强”企业,以投资建设国家基础设施为主业的专业化投融资公司,致力于为地方政府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从投融资到总体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管理、施工总承包、产业导入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其自成立以来,采用多种融资模式,成功建设了多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投融资建设项目。这也保证了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区充足的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

综上来看,长春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区的项目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较强,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比较有限。但是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由于未来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能排除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出现新的风险的可能性。应抱有风险意识,在有效控制和管理现有风险的同时,防范新风险的出现,抑或在即使出现新的风险时仍有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兰萍.新常态下PPP项目风险控制难点及对策[J].建筑,2015(20):8-17.

[2]袁竞峰,李启明,邓小鹏,等.基于公共部门角度的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推动力研究[J].建筑经济,2009(1):85-89.

[3]赵彦锋,张笑斐.PPP模式城市运营的投融资风险[J],经济管理,2016(3):22-26.

篇10

当前,市域经济社会正处在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树立,我们所肩负的任务正在发生着新的转变,所面临的课题和矛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国内及周边发展格局也在酝酿重要变革。以资本、技术、人才、生态等为代表的市场和要素、财富和文明,正在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之间加速流动和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抓住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聚集各种要素,自主错位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和考验,需要进一步向解放思想要理念、要思路、要动力、要空间。为此,全市上下一定要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紧密联系全县改革发展实践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迅速在全市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

首先,不断推进思想解放是我县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从党的起,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30年来,在历届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冲破“左”与“右”的羁绊,走出姓“社”与姓“资”的争论,思想观念实现了由僵化保守向文明开放的逐步转变;我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从共吃“大锅饭”到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从放开搞活到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我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与过去相比,市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政治生态明显提升,发展环境和氛围呈现积极的变化和良好的态势。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凝聚了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体现了我县推进思想解放的力度和成效。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成功之道和永恒主题;同时也一再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才能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

其次,继续推进思想解放是我县实现争先崛起的必然选择。经过全市人民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市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变,速度不快、质量不高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在经济发展上,总量不大,去年全省__个经济强县中,我市gdp总量居第__位,与第__位的__县相比差__个亿;人均不高,去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__万元,不足全省人均水平,更不用说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了。在产业结构上,规模工业势单力薄,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__户,超__亿元的大企业还没有一家,经济增长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的支撑。在发展方式上,工业经济仍未摆脱资源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依然很大。这种发展上的差距,虽然是历史上积累形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我们只有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起,努力调动和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才能实现市域经济真正意义上的争先崛起。

第三,深入推进思想解放是加快我县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思想解放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跨越发展的“总阀门”。目前,市域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理清跨越发展之路,创新跨越发展之策,激活跨越发展之力,是摆在全市各级各部门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尤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七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如何转变观念,舍得下放权力,敢于用活政策,充分激活资本、技术、知识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为我所用。二是如何坚持快字当头、好字为先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标杆、加快追赶、加速跨越。三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调动和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造就一批创业领军人物和民营企业大户。四是如何进一步敞开大门,创造环境,建设环境,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兴业。五是如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形成全党抓招商、全民抓招商的新局面。六是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延伸、要素向园区集聚。七是如何摆正自己位置,主动加强工作对接,促进城乡统筹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普惠于民。这些事关县域跨越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在解放思想中才能提升境界,在转变观念中才能拓展思路,在改革创新中才能寻求突破。可以说,思想的大解放,才是真正推动市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金钥匙。

二、着力破解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切实增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际效果

关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工作要求,《实施方案》中都已做了具体安排,这里不再重复。我想强调的是,在当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必须本着找准问题、明确对策、务求实效的原则,在以虚促实、务实管用上下功夫,确保大讨论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第一,要在观念更新上解放思想,强化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讲解放思想,侧重点在破除旧的传统思想束缚,但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既要注重破除思想禁锢和保守观念,更要注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相符合的新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一要明确主题。促进科学发展是解放思想的主题,也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各级干部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自我扬弃,自觉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坚决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更加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注重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二要突出重点。转变观念,重点在于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应该说,我县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执政为民的主流是好的,应当充分肯定。但在具体工作中,确有一些拿着解放思想的“手电筒”,专照别人,不照自己的干部,确有一些高谈阔论、指东说西、纸上谈兵的干部,确有一些眼高手低、指手划脚、摸不着边际的干部。如果这些干部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就失去了学习讨论的本意。这次全市组织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主要立足于解决问题,从具体事项做起,直面和解决矛盾,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解放思想,哪方面有障碍就在哪方面全力突破,不流于形式,不做走过场的事。三要把握关键。解放思想关键要真抓实干。当前,全市改革发展的任务极其

繁重,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大干则上、小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对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从事,更不能空泛议论。唯一可行的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准突破口,抓住切入点,在真抓实干中想办法、找问题、求发展。真抓实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基层,我们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第二,要在目标定位上解放思想,提升跨越发展的工作标杆。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有条件发展更好、更快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速度,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不仅强调好,同样要求快,更要具有向一流看齐、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气魄和胆略。我们各级干部都应立足自己的工作,瞄准先发地区、瞄准省内经济强县,一步一步往前赶。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低点定位、常规发展的惯性思维,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学习省内和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差距、定目标。作为总量小、地域小、人口少的__县,近几年能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位,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在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市委提出要提前__到__年,也就是到__或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全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唯有自我加压,抬高标杆,奋力争先。首先,在发展标杆上,要重点瞄准全省__强市,特别是__x地区的先进市,加速追赶、快速跨越,力争到“十一五”末进入全省__x的先进行列。其次,在发展目标上,要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在“十一五”后三年,努力保持gdp__%以上、财政收入__%以上的增长,力争与全市同步或前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关部门要按照这个目标进度,进一步修订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本届政府的工作目标。只有树立起这样令人鼓舞又富有挑战性的标杆,凝心聚力,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才有条件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实际利益,才能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争先崛起、跨越发展之路。

第三,要在改革创新上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的重重障碍。改革创新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因循守旧实现不了突破,求稳怕乱成不了大业。特别是现阶段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向,敢于用改革的理念扫除发展障碍,善于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勇于用改革的思维清除发展积弊,以改革创新的成效迈出发展的大步子、闯出发展的新路子。一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成熟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今年要全面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同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并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尽快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二要创新改革发展模式。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尽快摆脱资源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认真总结、深入研究、全面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农村综合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幸福指数。

第四,在优化环境上解放思想,形成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全市上下致力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毋庸讳言,在我们的干部和机关工作中仍然存在“办事慢、效率低、不作为、中梗阻”的现象:如有的同志乐于充当“两面派”,一方面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当成企业和群众的“主人”,不求不请不捧不办事。有的同志喜欢充当“保守派”,干工作自觉于循规蹈矩、求稳怕变,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办,有时说了也不办;做事情习惯于按步就班,死板教条,抱住“本本”舍不着放。有的同志勤于充当“利己派”,搞部门和个人利益至上,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便阳奉阴违、敷衍塞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再下硬功夫、再出实招数,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真正清除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种种“顽疾”。一是要下放权利。服务不仅在于怎么用权,更重要的在于怎么放权。在这次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就“发展环境怎么建”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要认真思考、求出答案。总的要求是,能撤的撤,可并的并,该减的减,真正做到敢于放权、善于放权,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要讲究诚信。我曾经说过,企业来投资是为了自身赢利,政府引企业是为了地方发展。如果政府不讲究诚信,不兑现承诺,势必导致客商流失、项目搁浅。在这次大讨论活动中,有关部门要把过去招商引资项目再认真梳理一下,看看还有哪些优惠政策没有兑现,分析查找一下原因,主要在主观上找原因,然后一一兑现。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工作上的问题造成失信,从而影响客商的投资信心,影响__的对外形象。三是要大胆用人。总书记说过:“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对此,市委将认真贯彻。同时,对工作中存在这样或那样“毛病”的同志,将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决做到“不换思想就换人”,切实把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五,要在招商引资上解放思想,积蓄争先崛起的发展后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也一直强调,__要实现争先崛起、跨越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工业,而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投资,投资靠招商引资。所以,对于招商引资工作,我们一定要破除事不关己的无关论,全民动员搞招商。今年我们取消了按指令性和指导性分类下达任务的方式,对全市各单位直接下达招商引资任务,旨在给大家一定的压力,

进而产生工作动力,这也体现了发展经济、人人有责的要求。对此,各级各部门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再议论该不该下任务,也不要再计较任务多少,而是要尽快地把任务落实下去,并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一定破除消极畏难的无策论,想方设法谋招商。我觉得,在招商引资上相比其他县市,我们还是有比较好的条件的。比如我们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岸线资源,有省级__园区和__经济园区,有上下游均可延伸的能源配套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等等。这些都是有利条件,现在的关键是要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身优势,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来思考、谋划。一定要破除顺其自然的无为论,积极主动抓招商。现在各地招商引资竞争非常激烈,靠等是等不来客商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抓招商,建立起“一岗双责”制度,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抓招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我在全市经济暨招商引资会议上曾经说过,所有的责任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主抓招商,抽出三分之一人员参与招商。对招商引资__个月无进展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向__领导说明原因;对__个季度无进展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离岗招商。这一点,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到时是要坚决兑现的。第六,要在园区建设上解放思想,打造争相进驻的投资洼地。根据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建设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园区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工业经济的“辐射源”、“加速器”。这是因为工业园区是汇聚资金、科技、信息、经验和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降低工业发展成本,迅速形成工业规模和效益。目前,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我们还处在发展壮大阶段,面临着用地和融资两大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解放思想,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举措来化解难题。针对用地难问题。一要盘活存量,加大土地清理和单位投资力度,注重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要整合资源,多渠道报批园区建设用地,尽量多储备土地;三要优化供地结构,重点向重大项目、急建项目倾斜,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四要完善鼓励政策,通过建设商务中心、办公中心等办法,让园区企业集中办公,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造条件。针对融资难问题。一要抓住银企双赢这个关键,把握银企互信这个重点,打造金融生态环境;二要通过科学合理确定土地评估价格,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等办法,千方百计扩大园区融资平台;三要探索建立园区企业货款担保中心,扩大园区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证。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工业园区建设没有任何先例,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模式,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推进发展,希望市里的各个工业园区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思想更解放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企业争相进驻的投资洼地。

第七,要在城乡统筹上解放思想,增强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自市委作出统筹城乡发展决策以来,全市上下主动对接,积极跟进,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广大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市委正在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这对我市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地抓好对接和推进工作。一方面,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比如,农村宅基地转换的办法和置换后的具体用途、村改居和征迁安置点农民转市民的办法和就业保障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机制以及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都需要抓紧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给下一步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影响。所以,有关部门要超前谋划,拿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市直搞好对接,特别是关系广大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要争取市级支持和帮助。我觉得有些工作,我们还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尽可能地把有关配套政策制定出来,做在前面,为下步争取政策赢得先机。这一点,应该说在过去两年的统筹城乡发展中,得到了很好体现。二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市委提出,要突破区划限制,整合行政资源,在全市掀起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结合“城镇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__x城区起步区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__、__、__等政务新区建设,力争到20__年,__x城区人口达10万人以上,各政务区所在地人口达__万人以上。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一批新村示范点建设,促进人口向集镇集聚、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市民转变,以此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舆论宣传,扎实推动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健康开展

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关系我市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整个活动健康有序、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

第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开展好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委已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要有效运作起来,切实担负起这项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各级各部门也要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并明确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把活动中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落实到人、抓紧抓好。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扎实做好大讨论的各项工作。大讨论虽然集中安排时间只有三个月,但这项工作是无止境的,是永久性的课题,要作为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第二,要精心部署,创新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走下去”等多种方式,分组别、分专题开展学习考察、调查研究活动,请贤问计、广集民智,富有成效地组织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以务实的精神,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面、监督面,在全市迅速掀起解放思想的新热潮,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第三,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动员全市上下、方方面面都参与到这次大讨论活动中来,围绕加快县域经济社会“____,____”,敞开思路,进言献策。宣传舆论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开设专版、专栏、专题,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活动进展情况。要在全县大张旗鼓地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弘扬正气,努力在全县干部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对那些影响县域形象、破坏发展环境,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人和事,新闻媒体要大胆监督,公开曝光。

篇11

引言

综合计划是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在对市场、环境、发展、经营等形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计划指标、项目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形成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综合计划管理是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综合计划管理更是推动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从条块分割向集团化运作的转变、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从由宏观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深刻感悟综合计划工作的精神实质。

综合计划在发展策划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既是规划和前期工作的科学延续,又是项目实施和评估的基础,更是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深深感到,做好综合计划工作,人的思想观念、思路措施至关重要,不但要站在全省的高度看朔州,而且要站在全社会的发展看供电,“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做到心态非常宽阔,格局非常厚大,境界非常高深,思路非常清晰,措施非常细腻,决策非常科学。

1、了解大政策。通过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的

有关政策和国网公司、省公司的具体要求,充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产业结构变化和系统内部规定,制定综合计划的编制原则,科学决策最佳项目。

2、进行大统筹。通过综合计划这个平台,统筹公司

的有限资源,综合平衡电网建设、小型基建、技改、大修、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和经营指标,充分论证,优化组合,争取实现总体效益最优。

3、紧盯大市场。在朔州,我们不是垄断企业,地电公司灵活的项目建设程序,自主决策项目的方式,快速的投资行为以及政府或明或暗的政策偏向,使我们对市场就是生命线的内涵比兄弟单位感悟得更多,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品味的更多,对市场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是我们必备的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变化做决策,紧盯大市场,做到与时俱进也成为我们综合计划工作最重要的环节。

4、实施大供电。朔州是能源基地,煤炭及风力资源丰

富,电厂密集,装机容量全省排名第三,但是本地用电负荷不足五分之一,朔州电网承担着大量电力外送任务,适度强化送出,着力打造主网架仍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在为全省乃至全国做贡献的同时,朔州存在着电厂直供的巨大潜在风险,我们不得不提前考虑区域市场融于大市场的问题,扩大电网的边缘效应,延伸大电力客户的接入,降低大电力客户用电的电压等级,支持绿色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是保持和扩大电力市场的有效途径。

5、做好大服务。以服务的心态开展好综合计划工作。

对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内为电网基建、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资产经营做好牵头服务,通过大服务,实现大沟通,确保综合计划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有效落地。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着力提高综合计划的全过程

管控能力。

1、明确定位,主动沟通,将综合计划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结合朔州电网实际,我们明确了五层发展定位:一是朔州电网以电力送出为主,必须建设完善的送出电网,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供应提供坚强保障;二是为满足朔州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强化以220kv为环网的主干网络;三是为满足朔州城镇化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须建设智能灵活的城市配网;四是为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经济可靠的农村电网;五是为支撑电网发展和灵活运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建设高速便捷的信息通讯网络。做到这五个层面的协调发展,到“十二五”末,真正把朔州电网打造为坚强智能电网。

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高度重视三级定期沟通工作,一是与县级规划、城建、土地、经委、环保等部门进行沟通,成为朋友,使政府部门对电力规划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二是与市级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向政府借力,将电力规划与朔州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将综合计划与朔州经济发展相融合,三是向省公司积极汇报,充分表达综合计划任务的科学性和市场需求的客观实际,确保省公司认可。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综合计划全方位考核体系。

(1)制定办法,明确职责,将综合计划的所有工作量化到每个部门和责任人。我公司先后两次修订了《朔州供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办法》,通过对综合计划的所有工作和业务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将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都对应到了每一个管理专责人,共涉及10个部门38名专责人。

(2)积极引导,按月计划,充分实现了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与工程管理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引导,根据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每月进度计划,在下达综合计划的同时,将项目的月度计划一并下达,初步实现了以时间节点为切入点,对每个项目进行过程管理。

(2)加强考核,绩效兑现,使综合计划工作真正实现全过程管控。根据工作实际,我公司对每名专责人制定了综合计划月度评分标准和年度评分标准,根据工作量,制定了基准分,公司设置综合计划专项奖,通过进度计划,对应到每个人,每月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实现对综合计划的过程管控。

3、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化。

综合计划工作涉及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公司的计划专责人到每个部门的业务专责人,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工作繁琐,开发了相关软件系统,与大规划一体化平台进行了对接,将所有涉及到综合计划的指标、工程投资、项目进度计划、报表、日常管理及考核工作均纳入到综合计划管理系统,实现综合计划业务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该系统已经上线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综合计划报送、统计汇总和考核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全面实现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化、综合计划管理人性化。

4、专业互助,多管齐下,将综合计划工作同经济分析和同业对标工作有机结合。

综合计划、经济分析、同业对标这三项工作是发展策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互助,多方管控,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根据修订的《朔州供电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办法》,我公司在每月、每季召开的经济分析会上,发展策划部都要对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通报,专业部门做具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分析质量和整改措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纳入经济分析工作考核范围,公司设置专项奖每月进行考核。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同业对标这个平台,来促进综合计划的全面完成,依据《朔州供电公司同业对标管理实施细则》,设置专项奖对同业对标和综合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每季进行考核。

三、超前筹划,深化管理,以信息化助推公司综合计划

管理水平上台阶。

朔州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的宏伟构想,明确了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幸福新城的目标,全面打响工业园区建设攻坚战,将对电力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公司将迎接挑战、紧抓机遇,继续围绕省公司“三思三晋”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补“脑”促创新、补“气”塑文化、补“血”增活力、补“钙”强基础;解决问题抓制度、规范行为抓流程、明确责任抓考核、晋级发展抓观念,以管理隐患排查清剿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管理,狠抓落实,迎接“五大”、备战“五大”,努力开创公司和电网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给综合计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沟通,积极服务,明确目标,将综合计划的精

神和要求在全公司入脑入心。

综合计划管理更加突出整体性、全局性、唯一性、统一性,通过平衡优化,保证公司上下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合力,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优。这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宣传、沟通,逐步使基建、生产、营销等各专业的每项工作之初就自动服从于综合计划,逐步形成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发展。

2、明确界限,优化流程,强化考核,确保综合计划各项工作有效落地。

(1)通过对综合计划工作方式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找工作中的短板和差距,彻底改变以往“重计划下达,轻计划执行”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综合计划的管控能力。

(2)进一步明确发展策划工作各环节界面,理顺流程,实现闭环管理,使综合计划能够横向融合,纵向管控,促进公司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3)要切实推进综合计划的刚性执行,要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切实推进电网建设工程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相关前期工作。要按照进度计划控制各类指标和工期,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尽量减少计划调整,提前报送物资需求计划,及时完成结算和中介机构审核工作。

3、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合力攻坚,保证重点工程务期必成。

(1)协调优化建设环境,做好电网发展规划的滚动修订工作,建立内外部畅通的协调机制。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积极谋求政策支持。加大电网建设前期工作力度,2014年的项目已经全部取得支持性文件,2015年的项目10月底前全部取得支持性文件,为电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要全面加强项目储备库管理工作。储备库是编制综合计划的依据,要加强项目储备理念的宣传工作,尤其对政府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和临时决策的项目,要做好沟通协调解释工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滚动调整储备库,以适应朔州经济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保证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3)要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提升公司发展质量。全力服务市内重点工程,确保重要及高危客户安全供电。加强对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研究和管理,加快用户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加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等智能电网项目推广力度,培育新的电量增长点,促进公司快速稳步发展。同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规定和建设标准,强化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提高电网建设水平。

(4)要强化精益生产管理,提高可靠供电能力。加强电网调度管理,加大设备技术改造,推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全面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配网改造工程管理,继续推广状态检修和大检修管理模式,科学安排综合停电计划,提升供电可靠性指标,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5)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范自备电厂管理工作。

要加强自备电厂管理力度,严格把关,对新建自备电厂坚持按照“先上网,后下网”原则并网结算。

4、集中精力,系统思考,以信息化管理为大规划建设搭建科学的管理平台。

篇12

过去的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形势的严峻考验,收获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成功喜悦,可以说,这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过去的五年,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核心环节来抓,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011项,完成投资354.3亿元,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179亿元增长到年的361.2亿元,实现了翻番;全部财政收入由15.5亿元增长到30亿元,增长了近一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1755元、5205元增长到21380元、9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2%、11.1%,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十强、全国百强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了六个万亩果品示范园、尚禾谷板栗综合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规模不断扩大,“板栗”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和生猪、柴鸡、网箱鱼等养殖业快速发展;华北垂钓之乡·杯全国库钓邀请赛成功举办;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各类经济组织和协会68家,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2.5%。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倾力支持津西发展,120万吨中小H型钢、80万吨棒材等项目竣工投产,组建了津西钢铁集团,综合实力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10位。积极引导发展非矿产业,光伏玻璃、林板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7.3%。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新增景忠山、青山关等国家4A、3A级景区各两家,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实施乡村旅游“十村十点”示范工程,渔夫水寨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喜峰口板栗大观园等4个景点被评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亿元,五年间增长了10倍多。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远大鸿福购物广场、紫玉街市场等投入使用,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成效明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覆盖86%的行政村。

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实施企业改制扫尾攻坚行动,对43家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人员进行了妥善处置和安置。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北京、上海、深圳举办“投资环境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在县内开展“中国·栗花节”等活动,促进了与安塞洛·米塔尔、首钢等大企业的合作,累计引进县外资金43.6亿元,到位外资5.19亿美元,出口创汇18.4亿美元,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市达目标。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70项,板栗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验收,津西钢铁、大方重工等企业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县第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交通瓶颈制约得到根本解决。累计投资65亿元,实施了京哈高速公路支线、三抚公路一级改建、唐承铁路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公路总里程403公里、铁路54公里,结束了我县没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历史,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规划建设了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加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入区企业已达73家。财税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县财政累计投入建设性资金35亿元;争取各类银行贷款201亿元;成立了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担保公司。项目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集中开展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营造了全社会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6%,我县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并通过了国家园林县城最终专家评审,荣获全市“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树立城市理念,明确了建设“山水风情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一河两岸、一心三片”的空间布局;启动北岸新区建设,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主城区控制性详规通过市政府审批,19个专项规划、17个乡镇总体规划和367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开展拆违拆迁攻坚行动,累计拆违拆迁24万平米;启动了占地1000余亩的13个片区旧城改造,9个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累计实施城建项目269个,完成投资81.6亿元,滦河县城段综合治理、栗香植物园、滦水湾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完工,一环三纵十一横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集中供热、供气、供水率分别达到85%、52%、86%;小区开发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精细管理逐步深化。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建立了常态管护机制,城市形象明显改观。

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投资23亿元,新建和续建了一大批街道、广场、小区等工程,兴城、洒河桥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新民居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入10亿多元,建设新民居示范村78个,打造出下洪寨、巴家峪等先进典型。文明生态村建设持续开展。投资1.2亿元,完成了5批217个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初见成效。所有行政村均配备了保洁人员,三屯营等3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户清、村集、乡运、县(乡)处理”的垃圾分级处理模式初步形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中心,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市达目标任务,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社会管理改革试点等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五年。坚持“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化攻坚持续开展。实施通道绿化、荒山坡地绿化等攻坚行动,累计栽植各类树木10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1%。矿山治理修复取得成效。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采乱挖、破坏植被等违法行为;开展河道大清淤行动,县内主要河道淤积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开展“百矿披绿”和“花园式”厂企创建活动,绿化矿山2.5万亩。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完成津西污水处理厂二期等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治理力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得以优先发展。加强资源整合,新建第四小学等寄宿制学校16所,撤并学校60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年高考二本上线率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我县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新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民营康力医院投入运营,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健康、幸福人民”行动,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群众住院和门诊费用下降30%以上。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了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县复查验收。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累计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46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被省政府评为发展劳务经济先进县。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完成了14个乡镇文化站和364个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栗乡之夜文艺展演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大力推进文明行业、社区、单位创建,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档案、地名、地方志、邮政、网络通信、人民武装、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被纳入国家级试点县,实现了社保政策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累计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65亿元;提高城镇职工及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在省、市率先实行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和城镇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深入开展教育、住房、残疾人等专项救助和“一助一”扶贫济困等帮扶活动;三屯营等6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投资8.4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开通城市公交等惠民实事43件,较好地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扎实开展矿山采选企业标准化建设,被确定为全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投入、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和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秩序持续好转。成立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联合受理服务中心,完善稳定综合调控体系,深入开展积案化解攻坚活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社会治安管理不断加强。强化社会面管控,不断完善平安状况预警通报制度,严厉打击涉黑涉暴犯罪、“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和“”等组织,治安维稳工作保持了良好态势。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等机制,严厉打击制售问题乳粉等违法行为,全县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强化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认真落实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32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检查,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

效能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规范了议事决策程序;加强效能建设,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政府系统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

廉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廉政准则》等各项规定,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行动,认真开展“民心广场—阳光政务”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政法干警、武警官兵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奋斗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坚持第一要务,推进科学发展是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发展是执政之基。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产业基础,突出特色优势,着力破解要素制约,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态势。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是政府工作的前提基础。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不断深化对县情的把握,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发展的新路子,并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坚持苦干实干,强化工作落实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保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我们始终坚持把抓落实作为首要任务,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督导检查,努力把县委的部署和群众的期盼变成政府的自觉行动。坚持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不变宗旨。民生是和谐之本。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矛盾和问题,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大项目好项目少,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城镇化率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拉动作用有待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少数干部群众思想保守,求大发展意识不强,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争先进位、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正处在内有基础、外有机遇的黄金发展期:从县内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成了“靠山吃山”的首次创业,我县将进入拓展思维、拓展空间的产业聚集加速期、城市建设扩张期、服务业发展期。从外部看,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没有改变,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带动作用明显,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因此,全县上下必须充分认清形势,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奋发向上、大有作为,使今后五年成为又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收获的五年,成为发展形势更好、成就更辉煌的五年。

为此,根据县委全会精神,今后五年县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开启滦河时代,推进全面发展,建设经济强县,构建和谐。即以多元、开放的思维,充分挖掘和利用滦河赋予的独特优势,以滦河为轴、“两厢”为翼、“三园”为核心、“六区”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开辟发展新路,发起“二次创业”,实现跨越腾飞。

总体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牢牢把握推进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两大任务,坚持“四一战略”,按照“一轴两厢三园六区”的发展布局,奋发有为、争先进位,开启滦河时代,推进全面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县、和谐而努力奋斗。

具体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6亿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46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全国知名强县。按照“一轴两厢三园六区”发展布局,实施“产业倍增”工程,推进产业发展大跨越、发展方式大转变,打造沿河经济主轴带和镇域产业支撑群,园区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形成“主轴突出、两厢活跃、镇强乡富、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把建设成为总量更大、结构更优、活力更足、质量更好,综合实力稳居全省五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经济强县。

凸显山水特色,建设靓丽滦水新城。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把县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推进城市建设大提速,北岸新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文体休闲中心,南岸建成区建设成为商贸繁荣区、综合物流区、生态居住区,使城区面积达到16.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5万,13公里城市经济走廊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具有生态城市环境、山水城市特色、精品城市品位、现代城市气息的“魅力山城、塞上水城、休闲名城”基本形成。

注重统筹发展,建设秀美栗乡家园。更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推进统筹城乡大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农民居住环境、生活品质和精神风貌得到持续改善,将建成京津周边魅力乡村;统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把打造成为燕山绿色明珠、京津唐后花园。

全力改善民生,建设文明和谐。加大民生投入,全面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社保、就业等各项事业,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社会管理大创新,群众工作扎实有效,社会运行平稳有序,社会关系和谐融洽;以文化引领发展,以文明促进和谐,推进文化建设大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把建设成全国文明县城。

为实现上述目标,县政府将努力做到:

始终牢牢把握“四一”这个总战略。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资源,将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到上项目、搞建设的全过程,坚决杜绝因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任务,将工作重心和资金、人力等各生产要素向产业发展倾斜,着力打造大园区、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以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综合实力的提升。把城乡统筹作为第一追求,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将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工作首位,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让全县人民共享开启滦河时代的发展成果。

始终牢牢把握“一轴两厢三园六区”这个总布局。一轴,就是以滦河沿岸汉儿庄、滦阳、洒河桥、三屯营、白庙子、兴城、旧城、东荒峪、罗家屯、新集、尹庄等11个乡镇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滦河资源,全力构建经济建设的主轴线、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文化发展的主动脉、生态风光的主景区,构筑起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型经济框架;两厢,就是由金厂峪、渔户寨、上营、太平寨等乡镇组成北厢镇域经济群,重点发展铁矿采选、休闲旅游等产业;由新庄子、东莲花院等乡镇组成南厢镇域经济群,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三园,就是依托滦河滩涂资源,进一步拓展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范围,将西、中、东三个园区分别定位为冶金重化工业园区、城市产业支撑园区、现代产业承载园区,按照“三园一体”的格局,筑牢产业发展的平台;六区,就是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开展“二次创业”,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建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实施“扩容升级”工程,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化良性互动,努力打造山区城市化样板区;实施“魅力乡村”工程,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努力打造统筹城乡加速区;实施“惠民共享”工程,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打造社会建设先导区;实施“文化繁荣”工程,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先进文化进一步振奋精神、激发干劲、鼓舞斗志,使文化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打造滦河文化展示区;实施“绿美家园”工程,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加强生态建设,狠抓节能减排,让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努力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

始终牢牢把握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把转变发展方式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项目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更加注重开放创新,把扩大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强化招商引资,实现大开放、大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更加注重环境优化,进一步强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的意识,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形成吸引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洼地效应。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民富,在扩大民主的过程中集中民智,在排解民忧的过程中凝聚民心,形成团结奋进、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开启滦河时代是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我县发展基础和条件,着眼长远发展,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集中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智慧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正确抉择。我们坚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39万栗乡人民的戮力同心、艰苦奋斗,一个开放繁荣、文明和谐、生态宜居,更具实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的新一定会崛起在滦水之畔!

2012年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2年,是开启滦河时代的起步之年、奠基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县政府将以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做强产业,提升开启滦河时代的竞争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重要支撑。开启滦河时代,关键是上项目、兴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轴两厢三园六区”的总布局,统筹考虑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和经济现状,抓紧制定和完善战略发展、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园区建设、两厢产业带等规划,搞好与上级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为开启滦河时代谋好篇、布好局。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思路,制定优势产业、主导行业、立县企业发展计划,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要素,激活发展活力,不断壮大滦河经济、园区经济、镇域经济三大板块,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强化“无工不强”意识,按照“立足钢铁、延伸钢铁、跳出钢铁”的思路,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5项,当年完成投资38.5亿元,努力调强存量、调优增量。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倾力支持津西发展,加快津西钢板桩、大方重工CPC高速钢轧辊等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建设,以拳头产品立足市场、掌控市场,努力将津西打造成全国同行业的“巨人”和“航母”;开工建设首特大型锻铸件加工、忠义机械及标准件生产、蓝翔环保设备制造和水处理剂加工等一批新项目,强力推进瑞兆激光机械修复二期、钎钢钎具等在建项目,就地“消化”钢铁,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协调督导,确保金信太阳能新型材料二期、宜全好木业活性炭加工等项目如期竣工投产,福春林木业搬迁扩产、燕东化工二期、电解锰及系列锰产品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协助跑办中电国际火力发电项目,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推进矿企转型发展。完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信贷、人才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引导矿企转型发展;出台约束政策,对手续不全和不转型企业从严管理,通过倒逼机制促其退出市场、转型发展。强化乡镇引导作用,每个乡镇至少新开工建设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乡镇至少开工1个投资亿元以上非矿产业项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围绕精品钢铁、精密铸造、光伏玻璃、系列锰产品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帮助大方重工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落户;引导企业实施对标赶超,加大技改投入,促进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无农不稳”意识,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实施重点农业项目30项,年内完成投资5亿元,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做强优势。加强板栗品种选育和果园标准化管理,提高北部片麻岩地区板栗单产和效益,扩大南部石灰岩地区核桃和水杂果、角砾岩地区大枣栽植面积;推进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实施百万只柴鸡、2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智能温室开发应用,花卉基地发展到3800亩,食用菌栽培达到2400万棒;推广林菌、林药、林牧间作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围山转“树下经济”;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做精特色。与生态旅游相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建设南部采摘观光产业带、中部休闲垂钓产业带、北部休闲旅游产业带,努力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发展会展农业,适时举办各类推介会、展销会,力争与国家林业局合作举办“中国板栗节”。做大龙头。启动大寨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入园;支持尚禾谷、金地、远洋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实施好优质板栗产加销、栗蘑深加工等项目,全年新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建专业合作社8家;加强以板栗研发中心为主的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支持紫玉板栗等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做好栗蘑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建立特产超市,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努力打造特产品牌形象。做实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大力发展集雨水窖、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提高农业保障能力。实施好库区移民经济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项目,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三产规模化发展。强化“无商不富”意识,发挥旅游龙头带动作用,挖掘潜力、补齐短板,繁荣壮大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旅游资源管控。投资5.5亿元,完成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万亩薰衣草花海一期、滦河漂流旅游码头等工程,启动景忠山生态停车场、青山关明代风情街、国家地质公园等项目;加快景忠山万松禅苑度假村、青山关星级酒店、凤凰山普陀禅寺等在建项目,确保年内完工;积极推进龙塘休闲旅游度假区、榆木岭长城综合开发、玄武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实施旅游产品创优升级工程,启动景忠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喜峰雄关大刀园、滦水湾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凤凰山、太阳峪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工作。围绕“绿野飘香、秀水田园、栗林花海、长城人家”四大品牌,建设一批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完成石梯子、马家沟创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加强宣传促销,全方位拓展客源市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春彤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启动实施鑫盛祥物流中心、庞大汽车文化园、中兴和锋轩物流配送中心、北方农产品(粮油)批发市场暨粮食储备库等项目,谋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缔马路市场,改造和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养老、社区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业。

强化产业发展举措。着力开展五项攻坚行动,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开展项目建设攻坚。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开工建设五百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36项,年内完成投资137.8亿元。以项目落地为重点,全力抓好钢板桩等已确定实施项目的手续跑办、资金筹集、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集中开工建设一批;加强对大方重工CPC高速钢轧辊等在建项目的协调调度,帮助解决掣肘问题,强力推进完工一批;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领域,特别是能直接带来税收、增加就业方面,重点谋划储备一批;认真落实责任分解、领导分包、项目代办、挂图督导、考核奖惩等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开展招商引资攻坚。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组织好招商活动,采取小团组一对一招商、以商引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搭建招商平台,力促县内企业与名企、央企和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关系,实现借力发展;落实“六个一”招商机制,即一个重点招商项目、一支招商队伍、一块资金保障、一周一信息汇总、一月一情况通报、一年一考核奖励,确保招商实效;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全民招商;紧盯天津福仁钢管、高档家具和棒球加工、生物制剂等意向项目,争取早日落户,力争全年引进内资、到位外资均增长30%以上。开展园区建设攻坚。进一步完善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将滦河沿岸尹庄等3个乡镇山地、河滩地等纳入聚集区范围,拓展发展空间;以“基础设施攻坚年”为抓手,加大投入,启动实施西区三冶连接线、春彤综合物流中心一号路等路网以及东区给排水、西区电力设施等工程建设,完成天燃气供气工程;完善园区优惠政策,严格审批程序,合理安排企业布局;加强工管委队伍建设,加大重点项目跟踪盯办力度,提高入园企业服务水平,力争年内入园超亿元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开展难题破解攻坚。在土地方面,提高项目包装水平,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上级盘子,向上级政策要地;严格土地供给,提高投资强度,向集约高效要地;做好滦河滩涂、废弃矿企、荒山和未利用地的文章,向土地整理要地。在资金方面,充分发挥财税金融的杠杆作用,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培植壮大税源;进一步完善征管办法,按税种落实征收任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大做实融资平台,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力争全年融资3亿元以上。落实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政策,年内争取信贷资金15亿元以上;加大商业银行引进力度,力争年内1家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清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使其尽早具备转为商业银行的条件。开展环境优化攻坚。以“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为载体,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重大项目现场集中办公、重点项目审批代办等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落实县领导、县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持续开展阻碍和影响企业发展的专项治理活动,清除经济发展中的一切障碍。

二、做靓城市,增强开启滦河时代的承载力

城市是推进发展的强力引擎,是展示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开启滦河时代,城市建设是重点,小城镇建设是难点,按照“规建管并重、城镇村联动”思路,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承载能力。

建设山水城市。以“北岸新区开发”为突破口,实施“北拓、东进、南提升”工程,全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40项,完成投资51.5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规划。做好城市经济走廊、北岸新区开发建设、建成区巩固提升、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开发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配套等专项规划;加快规划展馆布展,力争5月份向社会开放;强化规划执行,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令。启动建设新城区。将北岸新区建设作为开启滦河时代的标志性工程,抓紧完善北岸新区和南岸毗邻区域开发建设等方案;积极稳妥开展地树征占,抓好福春林木业搬迁,强力推进回迁安置房、唐人木业开发、首钢特钢生活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区一号路、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场运作,加大招商力度,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对北岸新区实施综合开发。加速建设南出口。将南出口作为县城对外展示的名片,积极推进新河山和新阳峪村改造项目,启动建设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交通大厦、游客集散中心等续建项目,全面提升县城“南大门”形象。改造提升建成区。加快拆迁片区建设,做好回迁安置工作;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适时启动喜峰路两侧等区域拆迁改造、景忠东街以南等区域翻修改造、开明街以北等区域包装改造;启动实施马蹄河治理工程,加快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完成三大公园续建、新建道路、重要节点绿化和引滦入唐干渠、彩虹桥美化亮化。增强城市功能。启动新华书店等项目;加快林茂东街、车站路等主干道路建设,谋划大外环路;大力推进供水、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强化城市管理。进一步整合城管、环卫、市政等力量,实施综合执法;启动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数字化、高效化;健全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管理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综合整治活动。

建设特色城镇。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为抓手,以建设样板街、集贸市场、规模住宅小区和中心广场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对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和吸纳能力;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和居住,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镇域经济“腾飞计划”,制定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乡镇解决好土地、资金等问题,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流通、现代服务等中小企业,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以镇域经济发展助推小城镇建设。开展镇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活动,激发起各乡镇竞相发展的态势。

建设魅力乡村。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乡村旅游等因素,采取新建、改造等多种方式,开工建设2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持续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第十批28个村的创建任务;开展“保成果、创精品”活动,巩固创建成果。狠抓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启动汉儿庄等4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新建和完善垃圾中转点、垃圾池1300个;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治理“五乱”。加强农村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自来水、供暖、网络、数字电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个村3800人饮水安全问题。深化农村配套改革。认真落实集体土地征占、矿山开发返补等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破解农村土地流转难题,促进农村宅基地和“空心村”闲置地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尝试“科技+制度”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深入推进各类产权制度改革、村务公开、农村“一事一议”、规范村级组织民主管理试点等工作。

完善城乡路网。在完成京哈高速公路支线等主干道路扫尾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好北刘古庄至大岭寨段改建、东瓦上线后韩庄至渔户寨段改建等一批县、乡、村公路改造项目,努力打造出行更通畅、更便捷的交通路网格局;加快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和三抚、高速公路收费监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唐承铁路二期建设,早日实现全线通车。

三、做实民生,凝聚开启滦河时代的向心力

民生问题无小事,百姓冷暖最关情。开启滦河时代,必须重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保民安,把发展成果转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将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实施“兴教工程”。强力推进新三中、静远幼儿园等6个结转项目,启动太平寨、新庄子中心幼儿园等学前教育项目,谋划建设第五小学,进一步优化校园布局;以“百位名师”、“名校孵化”工程为抓手,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装备投入,推进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集中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全面创建“平安校园”;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将健康作为民生之要,实施“安康工程”。加快推进中医院迁址新建等项目建设;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达到“六统一”管理的村卫生室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以中日技术合作家庭保健项目为抓手,拓展计生服务职能,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查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乐业工程”。加强就业引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全年新增就业4100人,有组织输出劳动力3000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将住房作为民生之需,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已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年内如期完工入住;适时启动新保障房工程,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合理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将社保作为民生之依,实施“保障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新农保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8.5%以上、98%以上、96%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好教育、医疗、特困群众危房改造等专项救助,开展好扶贫济困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建设,加强对孤儿和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将惠民作为民生之福,实施“实事工程”。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农村危旧房改造、放心粮油等十件实事工程全部完成。

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丰富滦河时代的文化内涵。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县城创建为抓手,着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和“滦河文化普及”工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围绕优雅言行、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四优”目标,抓好文明市场、街道、村镇等文明示范典型创建。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启动县文体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项目建设,完善青少年宫等服务设施,力争将板栗馆提升为国家级板栗馆。完成各乡镇及县城各社区文化站建设,建设农家书屋50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办好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频道。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花灯舞、栗花编织等民俗文化走向市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组建文艺团体、成立文化企业,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化明长城、西寨遗址、蓟镇镇府等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旅游文化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和文化名家工程,培育乡土文化名人,发展具有特色的乡土文艺,创作展现滦河文化、长城文化、板栗文化、民俗文化的优秀作品;组织好“栗花节”、“栗乡之夜”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调解体系,完善平安状况预警通报制度和科技防范体系,全面加强平安建设。发挥好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化解基层矛盾等工作;妥善处理各类案件,依法打击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县形势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强力推进矿山采选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各行业、各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强化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实施绿美家园、三北防护林、国家公益林等项目,着力抓好县城周边、荒山、河系、通道等绿化,栽植绿化苗木1260万株。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钩机采矿等乱采滥挖、破坏植被行为。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林业资源。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在钢铁等重点行业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企业;加快津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津西万通污水处理等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确保三屯营镇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等项目按期投入使用,完成市达目标任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评价“三同时”制度,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滦河段综合治理一期、干马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强大气、河流、噪音污染监测,严厉打击偷排偷放等行为,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20天,潘大库区及重点流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级以上标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洁净、卫生、优美的人居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适应开启滦河时代新形势

开启滦河时代,推进全面发展,政府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们必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行能力,以“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为开启滦河时代提供强力保障。

依法行政,提高科学理政水平。严格执行上级和县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运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落实好集体决策、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听证等制度,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高效施政,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探索落实政府绩效管理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及监控平台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到为项目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上来;改进服务方式,做到心系发展、心想百姓、放下架子、主动服务;增强服务能力,始终心怀发展大局,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篇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基金资助课题“江苏沿海高职教育发展与沿海开发对接研究――以南通为例”(项目编号:2012SJB880067)和南通市2013年度社科基金项目“南通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BNT00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08-04

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必须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行业、产业分布及结构,努力提高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指出,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而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协调好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从契合的角度深入挖掘二者的对接点,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江苏南通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即国际港口城市、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特大城市以及幸福舒适、生态标准一流的宜居城市”的战略定位,基本形成了以传统轻纺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电力、船舶、冶金等多门类配套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长三角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加快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成长型产业;推动船舶及重装备、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石油化工、精品钢材等基础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现代能源产业基地的新战略。2012年南通市生产总值为4558.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19.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414.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5亿元,增长12.3%。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36.8亿元,增长16.6%,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573.7亿元,增长18.3%。①从南通经济发展现状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南通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第一、二、三产业总值都在逐步上升,正在逐步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包含的科技含量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从高技能型人才来源最多的本地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

(二)区域人力资源现状

南通全市老年人口达到182.01万,占总人口的23.95%,本地劳动力数量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劳动力市场萎缩相对应的是,南通经济的快速腾飞对劳动力人口的巨大需求,供需矛盾正日益加剧。从产业需求分析,三个产业的需求总量都有所增加,供需比变化不大,但第二产业劳动需求的绝对量增长较快。从劳动力供给上看,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是求职主体。需要指出的是,新成长失业人员在失业人员中占据主体地位,多为各类应届毕业生。南通作为基础教育发达地区,每年输出大量的优质学生,但回到南通就业的总数呈下滑的趋势。目前,南通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既需要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人员,也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对用工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目前南通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三)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南通目前有高职院校5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江苏省示范高职4所,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对接重要产业、服务平台覆盖重要行业的现代高职体系格局。

1.专业结构的构成:面向三大产业的专业结构体系。南通高职院都紧紧围绕南通着力打造的航运、船舶、港口、纺织、建筑、化工、机械、农业等重点产业,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为南通相关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目前面向这些产业的专业还非常少。

2.专业结构的比例:在动态中适时调整适应三大产业变化。目前南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新兴产业正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南通高职院校在应对产业变化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了专业调整。现在各院校专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亦跟进了一些新专业如钢结构、舾装、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但在南通高职院校,专业更新换代及升级的速度仍然与产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一些重要的传统产业仍然未覆盖,针对新兴产业设置的专业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3.专业结构的效能: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为己任。南通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如理事会制度、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等,在适应区域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对人才结构、层次提高的要求上,均有了新的进展。一是在适应苏通科技园区建设、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一体化上,各院校已着手开始相关调研和专业调整论证。二是各院校利用各类国家级、省市级技术服务平台或机构与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内容涵盖纺织类、船舶类、农业类、卫生类、物流信息类等。三是各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以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科技服务、咨询、顾问等形式,为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服务对象涉及船舶、港口机械、电工电子等支柱产业,服务范围包括科技研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契合度是形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是指专业结构的规模、比例、层次、质量等结构性要素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

(一)契合现状

1.专业规划: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方割据。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层次性和高效性的角度看,区域高职教育需要错位、对接及前瞻性发展,但从目前南通市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的现状来看,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是各院校、隶属关系多头并出,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在院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论证、行业支持等方面,省市地方及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偏少,通盘考虑、错位出优的专业规划不到位;二是各院校专业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如每个院校都设置机电、数控、计算机、会计等专业,表明在前期调研与专业设置时,未顾及到院校间的专业规划。

2.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更新滞后。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直接载体,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区域产业的发展。目前,一些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个别专业甚至脱离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些专业虽经过论证,但未进行动态化的更新与管理,导致人才资源的过剩。各院校对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反应稍显迟缓,对于南通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人才机遇,还有些后知后觉。

3.专业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呼应缺失。人力资源供给和技术服务是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两个主体即高职院校和企业。但两个主体在对接上存在着结合度不够紧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更新速度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主要表现为学校行为,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地方政府的规划及监督实施、评价考核不够到位,导致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在服务结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上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问题揭示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主要体现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指标。契合的衡量指标既有一定时期的静态横向对比,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其主要目标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对适应与平衡。仅从这三个指标分析,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与不适应。

1.规模适应: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供需比例不对等。教育的经济产出效应表明,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这种适应要体现在专业规模的存量适应和增量适应上。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角度分析,其规模适应的最好状态是完全匹配,但在现实中,却是不完全对等的。宏观的静态描述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无法满足,二是基本满足,三是供给过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的动态波动、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等。而从目前南通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供需的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的部分行业和新兴产业上。

2.结构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平衡不对接。“教育结构体系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再由新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过程,教育结构体系与社会发展的绝对适应是不可能的”。②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适应区域发展的合理化必须把握区域发展的宏观与中观发展态势。一方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调整,确保人才培养的去向明朗;另一方面,要淘汰已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旧专业,建立前瞻性的专业设置机制,以满足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需要。但目前南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与平衡还未实现,个别专业处于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缺乏淘汰退出机制。南通区域专业需求与专业设置实行双轨制,即专业需求由地方确定,而专业设置权则要层层审批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产业发展变化的时效性上往往存在着偏差,专业跟踪产业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3.质量适应: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质量效益不匹配。高职专业建设与本科院校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不同,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确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将更多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③这揭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企业的效益及培养成本直接挂钩,而对于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培养质量又关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越高,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越低。从目前南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看,硬件上,有一些专业教学设备相对陈旧、实训与实习条件有限,个别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软件上,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紧密,尤其是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出台,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够严格,双师队伍建设求量不求质的现象突出等。

三、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的对策分析

区域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企业、高职院校等诸多主体和要素,其理想的状态是完全契合,但实际的运行路线是在有限契合的前提下向完全契合无限接近。要实现这一状态,就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契合的影响因子。

(一)规划契合: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专业结构规划的着眼点

区域发展规划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思路和着重点,预示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线图。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规划与改进要遵循这一基本路线并在动态中微调。

1.理念前瞻:专业结构规划紧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南通确立了“必须深度参与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地区融合发展。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发挥南通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在更高更广平台上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南通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努力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和沪苏通‘小金三角’中的重要一极”的发展战略,未来是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南通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南通战略意识出发,确立相应的专业结构规划,确保发展理念上的一致和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一致。

2.思路突破:专业结构调整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通车以及崇海大桥、沪通铁路等过江通道的陆续建设,南通完全融入了上海1小时经济圈,成为距离上海最近、接受辐射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南通作为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和港口枢纽城市,其发展目标、战略思路、产业特色、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与上海“四大中心”建设相吻合,是上海北拓的桥头堡和首选地。同时,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工业园等在南通的落户,使得南通已逐渐成为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梯度转移和技术外溢的重要区域。南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南通产业结构的变化,南通高职教育要主动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的调适,以实现两者的对接。

3.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推动产业升级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正加快发展石化、船舶、汽车、制纸等临港工业。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天然气等新能源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沿海港口和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服务外包、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海洋特色产业。推进船舶修造与配套、制纸、港口机械、新能源以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加速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上海都市圈服务业新高地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南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能级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结构调整、技术更新等,均要求专业服务能力相配套,这就要求南通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潮流,在教师能力、课程建设、教学安排及实验实训等方面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技术服务、培训水平,以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己任,全方位提升以人才培养为依托的专业能力建设。

(二)主体契合:以校企合作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桥梁

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是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最直接参与主体。要推动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有效契合,必须充分调动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能。

1.政策导向:在“强制”与“扶持”中促进契合。区域性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联动,不仅需要校企双方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双方的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也都要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依据《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政策,以刚性条款确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合作方式、利益分配原则等,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据可依。还要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如建立高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践教学等活动的意外伤害保险统筹支付制度,把参与高职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必备条件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校企合作激励政策,以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的各种平台,增强其交流与沟通的频度和质量。目前,南通作为全国“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已先行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上制定了相关政策,出台了《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等,在校企合作组织领导、考核管理、经费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有了一些硬性规定。在校企合作领域,南通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在宏观层面,要建立校企合作联合会,负责南通高职校企合作的规划、指导、协调、考评等;在中观层面,要建立整合各院校相同或类似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专业发展变化指导、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公开等;在微观层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事务。

2.利益互惠:在“共育”与“双赢”中强化契合。企业与高职院校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上是完全不同的主体。企业是经济利益至上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更注重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不单纯计算经济的投入产出比,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企业不愿意主动在其价值链条中加入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普遍缺乏合作的“内驱力”。要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政府要健全利益共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如对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企业兼职教师给予专项津贴和奖励,确定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责任过程中的某些经济损失的补偿机制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与减免办法,对企业资助、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以及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可以适当减税等。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企业的利益需求,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尺,与企业共商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对生产性教学、技术、科研共同攻关等确定合适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要效仿德国双元制对企业的定位,充分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借助学校平台进行宣传、储备人才、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推动高职教育振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振兴并最终促使企业处于良好经济循环的社会责任。南通目前正在推进参照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给予兼职教师专项津贴制度,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向实训基地捐赠仪器设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开展订单培养,以有效分担人才培养成本等。

3.技术互通:在“互助”与“共享”中推动契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技术训练,企业在市场取胜的法宝也是技术。二者的侧重点稍有不同,院校理论性强,企业实践性强,但其共通点是以技术为核心要素。因此,二者可围绕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技术更新、人力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技术的互通。一是地方政府要整合本地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建立科技创业园区、产业化孵化基地等,汇聚、转化、转移技术成果,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补助;二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场地、设备、教师资源,积极培养和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在院校建立产品研发基地,同时利用各类技术服务平台、非学历教育机构等建立“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职工培训,推动了企业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三是企业要获得能够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程,并能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制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体系、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等方面的规定,将企业对技术的要求、标准、质量提前渗透给高职学生,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的娴熟度。

(三)微观契合:以立体式对接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既需要宏观的规划与指导,更需要微观的具体实施与衔接。建构两者的契合必须厘清人才培养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多环节与要素,并抓住契合的关联点和关键点,以提高契合可覆盖的范围与更有效的精度。

1.要素契合:以“关联度”作为核心标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专业结构主要由专业的纵向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课程结构等组成,产业结构主要由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等要素组成。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要从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中梳理出高关联度的要素,分析其对接的可行性和路径并进行有效衔接。高职院校和相应企业要根据职业岗位的种类、序列等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门槛,教学标准对接岗位标准,建立起适合产业需要的岗位标准体系、教学标准体系及二者对接的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课程内容与产业标准、教学体系与岗位能力、实验实训设备与生产实际、高职学生素质与现代产业工人要求的契合,以减少高职学生培养的衔接周期,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南通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要素契合,需要整合政府、第三方机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各方资源,共同分析确定二者的关联要素指标,并以此为契机对专业结构进行优胜劣汰的调整。

2.载体契合:以“互动度”作为基本保障。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的载体多种多样。采取何种载体进行契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出更适合产业和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强化当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人员互派、技术联合攻关、生产设备共享、产品合作开发等载体的同时,还要继续挖掘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院校的特有合作载体,通过建立合理的人、财、物、资源、技术等参与结构比例体现双方或多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维护合作载体的顺畅运行并适时进行改革与调整,从而保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保持良好状态。

3.方法契合:以“适应度”作为发展要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是通过运用各种人为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的,在特定的区域提高二者的适应度,考验着参与契合的各主体运用方式方法的智慧与能力。一是招生计划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的源头要追溯至招生阶段,招生规模、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需求的人才来源。南通高职教育的招生要通过充分的市场及产业需求调研,适量增减相关专业招生以适应产业需求。院校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防止相同或类似专业一起上马。要积极应对生源减少的困境,突破主要以南通本地作为招生主要区域的限制,逐步扩大邻近和中西部省份的招生规模。二是专业设置适应。专业设置是连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的重要节点,要把握准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支柱产业需求的长线专业,常年招生并作微调;产业链需求的主干专业,常年招生并限定招生规模或隔年招生;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与企业联合试点招生并依据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扩大招生规模或适当萎缩。三是就业策略适应。就业政策的制定及院校就业指导的有序开展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院校通报区域产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才需求现状,为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院校要本着“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增强学生人职匹配”的就业指导原则,加强与人才服务中心、产业与企业的即时性和长期性联系,通过举办专场双选会、入企进行技能比赛、各类竞赛活动等,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对接产业的入职率。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