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培训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培训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培训调研报告

篇1

二、大厦培训的意义、目的、重要性

1.大厦对培训认识的正确引导。企业职工必须把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可以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大厦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大厦总经理张大锋强调了三点目的和意义。第一,此次培训是实现大厦二次创业软硬件磨合及落实营改市场定位的必然要求;第二,培训是大厦生存、竞争的有效手段;第三,培训是践行大厦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2.大厦组织落实到位。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大厦制定了《工作流程》培训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内容分为《公共流程》培训和《部门流程》培训,要求各部门认真组织,态度端正,不流于形式。大厦将严格考勤,全员培训到位,培训结束后,由人事部组织对各岗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三级培训的开展情况。为建设一支与大厦发展相匹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大厦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训,2014年大厦从企业长足发展的视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1)内部培训,包括职工的常规培训、岗位培训和内部岗位轮训。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共部分的岗前培训,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流程的培训。三级培训分为店级培训、部门级培训及班组级培训。合格者配发大厦上岗证。部门培训由用人部门负责,内容分为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

岗位培训分为岗位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培训:加大对员工文明礼仪、业务知识培训,继续开展全员文明用语、行业礼仪知识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观看录像教材学习;加强对各层规章制度培训,不断强化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开展内部岗位培训,为增强各部门、岗位的协作、理解和支持,使工作形成合力,在大厦内部建立岗位轮训制度,每年定制安排并落实。

(2)外部培训,包括岗位证书培训及旅游企业管理岗位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是对各岗位、工种涉及需要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复检。旅游企业管理岗位证书培训是指推荐部分员工参加旅游培训机构的课程。

(3)企业教练制度,授人以渔,达成有效沟通,调适心态,帮助员工快速成长,促进团队整合,创造非凡业绩。

三、培训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意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部分干部员工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学习动力。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重工作,轻队伍建设;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轻培训的观念和做法还比较普遍。说起来培训工作重要,工作忙起来培训就不重要。有的部门没有系统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对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工作、业务是实的,教育培训是虚的。只要完成生产任务就是最好,错误的认为教育培训投资多收获小,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干部员工学习方法有问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善于阅读,不善于记录,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运用,不善于交流,不善于总结。没有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导致一部分人员参训了却没有效果,或提高不快。

2.员工的认识浅薄,没有集中到为企业服务上来。由于学习培训对工作业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干部员工往往对有组织的参加学习培训机会是应付的多,投入的精力少,培训效果差。还有部分干部员工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客观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主观上是部分干部员工缺乏对企业发展共同愿景的追求和上进心,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为企业服务上来。

3.企业文化贯穿的少。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误区或偏差,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或一般文体活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只停留在单个层面,没有把企业文化贯穿到员工培训过程中去。这种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短期行为,往往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四、解决方案

1、加强对员工培训的引导和宣传。加强员工培训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宣传引导让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懂得: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企业的命运。让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深入人心,达到全面激发干部员工学习的动力和毅力,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要使员工树立学习培训是企业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理念,参加教育培训学习既为企业,也为自己。要在干部员工中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和终身参加教育培训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得到双向强化。

2、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大厦岗位繁多,干部员工水平参差不齐,理论知识、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和岗位职责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能采用普通“齐步走”的培训方式。根据公司教培现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一是注重教育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激发员工学技成才、报效公司的积极性,同时给员工搭建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舞台,营造重视培养、选拔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培训方法的实效性。可采取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等手段,创造条件增强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三是注重教育培训时间灵活性。安排上要根据员工特点,即根据干部员工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要点整理成自学提纲,以岗位自学为主,脱产学习为辅,着眼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灵活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处理好两个关系。

3、建立员工教育培训激励机制。企业要将培训作为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培训机会分配上,应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有潜能的人获得一定的培训机会。并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制定教育培训等级管理及考评办法,将学习培训结果与评选先进、培养深造、提拔晋升、年度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挂起钩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2

(一)缺乏主动性和急迫性,培训认识不深刻。虽然各级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培训工作逐步加强,但进展不快,与实际工作中税务干部培训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训是一种教育,它属于成人终身教育范畴,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

(二)缺乏广泛性和全局性,培训人员层次集中。“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甘肃酒泉地税务局干部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在税务机关的主要领导,这一群体占据培训资源的85%以上,而基层税务干部因工作任务紧、培训投入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受训机会太少,不利于税务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单一。近年来,工学矛盾一直是税务干部培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税务干部队伍亟需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填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在职税务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工作繁忙,参加集中培训的精力和时间不足。税务干部普遍反映,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以增强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

(四)缺乏生动性与多样性,培训管理模式陈旧。多年来,甘肃酒泉地税局在税务干部培训工作中主要是沿用上级点名调训、下级被动参训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在参训人员上具有强制性;在培训时间上具有固定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统一性。虽然这种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干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需求,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参训人员针对性较差、时间约束性强、难以达到按需培训的目的。

二、改善培训现状措施

针对税务干部培训需求,结合甘肃酒泉市地税局税务干部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后,税务干部培训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强化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随着税收事业的发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各级领导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把培训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培训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

(二)做到培训形式与实俱进。在继续坚持课堂教学、在职自学等传统培训模式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培训方式上做好扬弃,摒弃过时的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逐步扩大和探索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趣味,增强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分专业将教授、专家的联系方式、素质水平纳入其中。同时,要积极鼓励有特长的税务干部参与到培训师资中来,提高培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三)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酒泉市地税局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一线基层人员培训应和岗位相结合,也就是从事什么岗位就应培训什么内容,不要集中培训统一内容。

三、创新管理模式

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培训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放宽培训的自,逐步探索宏观调控、个人自主的按需培训模式,即市场培训模式,实现传统培训模式与市场培训模式的同向并存、相互补充。税务干部培训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逐步建立一套市场化培训管理机制,着重强化四个职能:

(一)强化决策职能。包括对培训工作方针的确立、战略目标的选择和远景规划的制定等。制定税务干部教育培训长短期规划,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对各级各类岗位所需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科学地确立了一个量化的统一标准和达标要求,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篇3

二、城乡妇女创业培训工作基本做法和经验

实践证明妇女创业培训是新型的培训,不仅仅是办一个培训班的问题,还要在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减免税费、跟踪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庆市妇联的具体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妇女参加创业培训的热情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大庆市妇联先后开展了城镇下岗失业妇女现状、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家政服务业情况、全市保姆状况等专题调研,全面掌握全市广大妇女的就业状况和创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制定培训计划,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为调动广大妇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大庆市妇联充分利用举办劳动力转移招聘会等有利契机,积极向妇女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妇联免费进行种植、养殖、家政服务、计算机、缝纫、月嫂等培训信息,并通过电视宣传培训信息,通过各县区妇联组织发放宣传单的形式,使广大妇女了解参加创业培训的免费条件、培训内容等信息,消除广大妇女关于培训费用等方面的顾虑,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有关培训。

大庆市妇联还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心培育宣传了一批妇女创业带头人,制作了“新时代新女性”、“巾帼风采”等专题专栏,带动妇女树立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增强她们参与创业培训的信心。

(二)提高机制建设,构建与大庆农村经济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为提高机制建设,大庆市妇联一方面围绕发展高效农业,逐步完善“妇女需要、妇联牵头、多方支持”的培训机制。在大同区试点“技能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立项并实施“棚室葡萄生产创业培训项目”,实际培训35人,新建棚室12栋,间接带动60多人就业;另一方面,围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建立“市场调节、妇联协助、企业参与”的技能培训机制。萨尔图区妇联协调辖区婉丽美容美发、裁剪学校为50多名春蕾妇女及林甸县农村妇女进行了培训,有29人就业,5人开店实现了创业。同时强化培训措施。大庆市妇联每年都制定创业培训工作计划,将培训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之中,以文件形式下达,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年培训率必需占妇女总数的50%,培训后就业率达到30%以上。还要求各县区妇联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资料与培训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大庆市妇联还不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为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妇女提供分类培训。面向农业从业妇女,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了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鼓励女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2007年,肇州县妇联深入考察黑木耳生产项目,认为该项目非常适合妇女发展生产,在全县推行黑木耳生产技术,经过培训,永乐镇顾英梅,建立了生产黑木耳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收益;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妇女,大庆市妇联联合劳动力需求方大力开展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努力提高培训创业率,促进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向当地和外地第二、三产业的转移。龙凤区妇联围绕“基地进村,产业进户”的目标,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举办了手工艺技能培训妇女试点班,尝试了“定向与订单”培训相融合的新模式,培训后有27人,与大庆市荟粹园工艺品经销有限公司签定了加工协议书。

(三)积极协调配合,创立543(选准“五个载体”,做到“四个结合”,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格局

“五个载体”:一是以妇女培训基地为载体。妇女培训基地包括妇女培训学校、妇女培训站、农村科技培训基地等。二是以大型企业为载体。2005年,大庆市妇联组织大型企业到基层培训,石油管理局卡蒙雷服装有限公司在三道沟乡办起了培训课堂,培训了80多名妇女,先后有9人开起了缝纫店,其他妇女直接到服装公司就业。三是以“本土能人”为载体。“本土能人”包括科技致富女能人、农民技术员、女经纪人等,她们在当地都具有一定示范辐射作用,像杜蒙县的包淑珍。四是以社会培训资源为载体。社会培训资源包括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人才中心、农委农业发展中心等培训机构。五是以先进的发展模式为载体。先进地区指本土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杜蒙县泰康镇的养牛基地。

“四个结合”:一是培训与转移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创业相结合;三是培训与扶贫相结合;四是培训与致富相结合。

“三个层面”:一是做好农村妇女的培训;二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三是做好基层妇联干部的培训。

(四)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三合一”的培训高度

创业培训是帮助下岗失业妇女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创业成功的关键一环。为推动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大庆市妇联妇联实施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三合一”的创业培训。

借助市劳动保障局培训中心学校,大庆市妇联积极与教育、卫生、劳动、农委、畜牧等相关部门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完善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设施,为城乡广大妇女创业培训和实现就业提供服务。为提升培训高度,大庆市妇联首先依靠行政驱动,择优选拔培训学员。在每次创业培训开始前,大庆市妇联都专门下发通知,按照妇女创业培训对象选拔要求,严格选拔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女经纪人、下岗失业人员,要求各县区妇联一定由专人带队,集中组织参加培训,从而确保培训人数和培训质量。为鼓励下岗失业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庆市妇联与市劳动局联合探索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相结合,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城市就业促进新模式。

同时,大庆市妇联聘请名家名师,开展高层次培训。根据创业培训对象实际需求,在创业培训中,先后邀请东北林业大学、大庆农业大学、大庆畜牧局等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创业培训学员授课,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拓宽了行业眼界,增强了创业本领,较好地引领学员创业。2007年9月举办了畜禽养殖创业培训班,为全市养殖大户送上一顿丰盛的科技大餐,特地邀请了畜牧专家、畜牧兽医教授,前来为近百名畜禽养殖大户传经送宝。11月,在全市种植业妇女创业培训班上,邀请了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讲授蘑菇菌的栽培新品种、育苗新技术。林甸县还协调《农家女》杂志社,为两名妇女提供免费的“小老板创业”培训,在北京接受了10天的专业培训,提高了创业本领。大庆市妇联派家政公司经理田雪参加了全国妇联举办的SYB创业培训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五)发挥典型作用,创新“典型引路与情景教学”的培训方法

在妇女创业培训中,大庆市妇联十分注重学员培训实践,通过到龙头企业、畜禽养殖场、农贸批发市场参观考察,开展情景教学,让学员百闻不如一见,在眼前成功的“案例”中寻觅创业良机。畜牧养殖班授课结束后,大庆市妇联组织全体学员到杜蒙县养牛专业村南阳村参观学习,由市畜牧专家教授为学员开展现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庆市妇联还通过选树“农村十佳新女性”,组织“巾帼创业创新奖”、“巾帼创新业明星”等,培养树立了一大批妇女创业典型,涌现出创业明星王玉珍、家政服务明星李文荣、种植大户单亚霞、养鸡大户尹树玲等先进典型,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妇女走上创业和再就业之路。

(六)强化跟踪服务,确保创业培训所带来的创业效果

大庆市妇联将妇女创业培训当作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政策上引领,培训上补给,更重视在创业过程中的技术帮扶,跟踪服务。

一是创业扶持。杜蒙县刘金连,参加大庆市妇联举办的“小规模大群体”养鹅创业培训班后,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市妇联邀请有关专家上门为其制订兴建养鹅孵化场的规划,2006年从政府专项扶贫款中为她协调5余万元,买来两台孵化器,上了养鹅孵化生产线,今年孵化规模已到40万只以上,鹅雏销售已覆盖东北三省。2007年她还参加了全国妇联的培训,刘金连现在已是市人大代表,金连孵化场已成为省示范基地。

二是技术支持。在妇女创业培训中不仅请教授讲台传经,而且还请专家现场送宝,确保妇女创业有人扶,技术有人帮。肇州县利用“科普之冬”之际,通过农业专家和讲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授课妇女80%上掌握了2-3项种养植方面的新技术,能够达到独立操作。

三是信息服务。大同区八井子村板兰根种植大王张春玲,以前经营主要靠两条腿推销,在创业培训中,增加了培训网络知识,她学会浏览网页,发展了网上交易。如今,她在家坐在电脑前就可销售,现在她已经签订了10000亩的板兰根收购合同,而且还收购板兰根大青叶约3000吨左右,并在八井子村大队前面建起了更大的中药材自由交易大市场,大大拓展了销售空间,效益增加了30%。

三、城乡妇女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妇女创业的相关政策还不配套完善,缺乏妇女创业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

二是培训经费不太充足,目前创业培训300元/人的补助费标准偏低,仅够用于集中培训,为确保培训效果,在生产实践和跟踪服务环节中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三是创业培训的方式还需要创新,培训的手段还需要改善。后续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省、市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是培训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提高。SYB创业培训这一新兴的培训模式经过几年的开展,虽初具规模,但还不成熟,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提高,创业培训的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培训的跟踪后续服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改进城乡妇女创业培训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妇女创业培训的良好氛围。针对无创业经历,对政策和市场缺乏了解帮助广大城乡妇女及时宣传到位。大力宣传创业成功女性的典型事迹,帮助广大城乡妇女树立创业信心。发挥专家优势,通过建立创业专家指导团,帮助创业者建立创业理念,常年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向社会公开征集创业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召开项目推进会,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妇女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宣传创业的优势政策,努力营造妇女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成立妇女创业指导中心。承担市妇女创业培训服务工作管理、质量监控、资金管理、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开展示范性教学等项工作。建立有特色的创业项目资源库,并完善项目开发、征集、论证、展示和推介的工作机制,为广大妇女提供本土化、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服务。

(三)成立创业培训后续服务组织。建议政府:一是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发展法律援助、管理咨询、财务评估、信贷服务等创业中介机构;二是配备后续服务专业人员,开展示范性培训,并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建立有特色的创业项目资源库,征集、开发、购买一批本土化、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

篇4

劳动保障机构健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退休职员社会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职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职员和退休职员的普遍欢迎。下岗失业职员和退休职员都反映说:“过往,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职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通过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式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分落实“三个代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亲身利益。在下岗失业职员和退休职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亲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门题目。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就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分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治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职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间隔、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职员的社会化治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实,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正确把握每位下岗失业职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治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分进步治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往,我们在办公室进行治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大部分同道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固然有制度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治理和有效的监视,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职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治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进步治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当前,各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运作还不够规范,终极都影响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挥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平台建设。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我们固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间隔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题目是:

1、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职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脏活、累活不想干,赚钱少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往干没“面子”的活,总是觉得只有进机关或进大企业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如市里今年给街道安排的“*”职员)。

2、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下岗失业职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职员。下岗失业职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职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职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

在今后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职员的培训,不断进步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市劳动保障部分组织的业务培训,邀请有关方面对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使工作职员的服务意识、为*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精益求精;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进步。做到政策运用到位,办事程序规范,业务操纵正确。

2、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治理服务标准,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了“一次告知,两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即对第一次前来办事的人,告知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在第二次办完,第三次如还没办完,则主动上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规范的语言,热情、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街道再就业服务工作。

篇5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篇6

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被世界广泛承认,是目前国际贸易领域最具权威、最为通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有北美、欧洲、中东及非洲的接近100个国家使用该体系,包括微软、宝洁及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上百万企业,引入该体系培训员工,极大的提高了进出口业务的效率。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统一全球外贸用语,使各国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并有着不同理论背景的专业人员“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行。IIE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被世界广泛承认,已经有北美、欧洲、中东及非洲的接近100个国家使用该体系。

信息社会对各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领域也不例外。作为课题研究或是业务交往,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IIEI拥有20000多个人会员和遍布世界的团体会员以及包括政府部门、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及知名专家等全球范围的合作伙伴,通过相互交流,可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学习IIEI并通过认证,就有机会获得个人会员资格,从而登上IIEI设置的全球国际贸易信息平台。

我单位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进出口专员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简称IIEI)的,准备近期开展推广工作,IIEI体系的引进背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于2005年底与国际进出口协会签订引进协议,成为国际进出口职业资格认证(IIEI)体系在中国大陆,包括港澳地区的唯一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经历了五年的贸易保护期,这期间中国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开放了外贸审批权,使多年来外贸的国际垄断地位彻底改变.

这些都与国际贸易人才储备没有完成,缺少国际通用型外贸专门人才密切相关.官方统计,我国仅在"十一五"期间,就缺少外贸专门人才30万人.一些外贸科研部门更是预测中国缺少外贸人才180万人.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着眼于为中国培养急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贸易人才;为我国更多外贸企业减少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损失;为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规避风险而引入了IIEI体系.

于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环境、流程了解不够,且缺少具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的专业人才,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今天宣布将推广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体系(IIEI)。

IIEI国际贸易认证体系以国际标准和全球公认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集合了行业专家和全球的合作伙伴,是现今国际贸易领域最权威,最通用的职业认证体系。该体系由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开发、制定。目前,全球接近100个国家,上百万个企业依照IIEI来更新员工知识结构,提高外贸工作效率。

**年,我国入世的5年外贸保护期即将结束,包括金融、保险、制造等产业将完全对外开放,但国内却缺乏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标准体系。快速推广IIEI认证体系有利于为我国外贸领域提高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做好人才储备。此外,正在不断涌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大多数承认并了解IIEI认证体系,推广这一体系也有助于我国本土人才与国际职业规范接轨。

本单位开展此项培训的推广方案:

一、2009年×月××日下午在××大厦举办IIEI深圳推介会,邀请专家和领导具体介绍IIEI认证体系。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以便于更好的推广IIEI培训的推广方案

二、于2009年×月、×月分别举办IIEI-CE认证培训班。培训班分为:

1、全日制班:国家IIEI-CE统一考试前一个月内,每日8课时,连续五天。

2、业余制班:滚动开班,每周六、日全天上课,每日8课时,连续三周。

3、企业内部培训班:可根据企业内部需要随时开班。

三、2009年×月××日、×月×日、×月×日、(2009年加试时间×月×日)××月××日参加IIEI-CE认知统一考试。使得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IIEI是什么。

IIEI体系在中国推广的意义:(一)提供了进入世界知名企业或分支机构从事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等工作的机会.

篇7

一、当前我市农村现状与形势

琼海市国土面积1692平方公里,现有12个镇18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调优、调精”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市已形成瓜菜、水果、热作、畜牧、海洋水产、粮食和乡镇企业等七大农村支柱产业,并相应建立起冬季瓜菜、名优水果、橡胶、胡椒、槟榔和水产品等十大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3.2亿元,农业增加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1元。

1、农村劳动力结构

全市农村人口8.1万户33.44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9.53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748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9.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3338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8.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16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2.1%;外出务工人员5.27万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03%。

2、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一是整体素质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8.3%,导致外出务工农民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稳定转移就业;留守农村务农劳动力不仅文化低,而且年龄偏大,接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差,难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偏低。2008年接受职业培训17636人,还有90.97%的农民未接受过技术培训。因此,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仍不乐观,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2、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农民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有关部门在协调配合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另外,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生产劳动和个体经营,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难度较大。

3、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篇8

(一)培训内容不够科学。上级公安机关每年都会安排培训任务和相关内容,但每年都不一样,且任务部署较晚,加之各级和上级业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类专项学习等较多,占去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内容,真正的公安业务培训如警务技战术、法律法规、信息化应用等内容就相对减少,加之培训教材还不适应职业培训的需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高质量的课件较缺等等,从而导致培训内容繁杂、成效不够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走一个过场或走形式的现象。

(二)培训能力不够强。在办学条件方面,一是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差,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师资力量,与上级公安机关教学机构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教学设备和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县级公安机关能够用于教学的设施较少,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教员队伍缺乏。目前参加教学的教员都是局从各业务单位挑选的,他们一般文化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但毕竟不是专业教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较弱,加之很少参加各类较高层次的教学培训,在知识更新、较学方法、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不够,教学一般只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

(三)民警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带来难度。现在基层公安民警中大多数第一学历只有高中文化或者更低,实践经验、年龄等也相差较大,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培训中不可能把“相同水平”的民警安排在一起培训,给培训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培训质量和培训进度。如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有的民警年龄偏大,对电脑应用操作方面不熟,学习也很困难,但也有民警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这就如西部穷困地区某些小学一样,一个班级中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五年级的学生,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重培训轻结果是培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的反馈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而现在培训的考试考察不严格、走过场比较普遍,用人单位对参训结果也没能认真考核,参训后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的怎样,在工作上是否有进步,成了一个本来可解的“未知数”。这种培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过于形式化,不仅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还造成了参训单位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四)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基层警力紧张,业务工作繁重,各单位在安排人员培训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不参加培训,有些业务就不能提高,参加培训,当前工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五)对公安民警在职培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在用人单位方面,只热衷于人员数量的多少,而忽视人才的培训与提高。对民警工作质量不高、常出差错等问题,只是一味责怪民警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提高民警的参加培训学习意识。对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接受,或认为培训是一个休息的机会,有的还借口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派人参加学习。虽然县级公安机关在财力和警力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组织民警培训,但有一些单位负责人和民警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对培训有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培训效果不佳。

二、加强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以“战训合一、轮训轮值”为主要载体,抓好训练基地建设,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和更新现有教学设施。二是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在组建教员队伍时,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实现开放式选人,建立高素质、专家型、开放式的专兼职动态教员库。在教员队伍的培养上,通过进修、外出调研等形式对教官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强化责任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具体说来,首先必须重视对教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是鼓励教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多种途径主动获取公安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知识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再次,在教员使用方面,加强对教员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工作,并把教员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与自身的实际利益挂钩,促进教员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教员队伍的优化。三是加大教材建设力度。要结合实际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开展教案编写和评估,着力为基层公安民警培训提供高质量的教材和教案。

篇9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三是近年来分配的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生少,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壮大。

三、建议

1、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创造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篇10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篇11

二、主要原因

(一)农民工自身缺乏长远性思考,思想观念需要跟新

首先,农民工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束缚,较少考虑今后长远的发展。其次,不少农民工对未来缺乏规划,对以后外出打工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即便想学一点东西,也不知道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虽然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他们还得出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再想一下这段时间如果不培训而去参加工作还得挣点钱,就近期利益,算下来还是不划算。农民工自身思想上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导致农民工主观上缺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覆盖面狭窄,不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

无论是公办培训机构,还是民办培训机构,只要是具有培训资质、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区,镇、村一级基本是空白,而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是集中在镇、村,农民工如果要参加培训就必须要到城区,这就增加农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而且还耽误农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工转移就业。

(三)培训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让受训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培训资金短缺、培训条件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确等多方面原因,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

训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计算机、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培训项目和培训时间都根据培训经费来制定,短期培训很难让生手熟练深入掌握一门技术,中长期培训又无疑增大培训费用,致使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够。

(四)农民工培训工作政出多门,难掌握较全面的信息

返乡农民工培训倍受政府的关注,各部门也都相继推出与之相关的各种培训项目,如劳动保障、农业、移民、建设、扶贫、共青团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开展了针对农民工的学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没有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不能形成合力。结果使培训不能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结合,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为应付检查而培训,使培训与就业严重脱节。

(五)培训经费短缺、落实难度大,严重影响培训质量

按规定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来源有三种途径:即农民工自己掏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现实中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又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所以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在卖单,有些地方为了增强农民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培训任务,还给参训人员补贴交通、食宿等费用,真正用在培训学习上所剩无几,培训内容严重“缩水”。

三、进一步强化培训,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整合资源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成立一个以地区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就业再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理顺关系,明确由人力社保部门牵头,负责整个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其他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尽所能、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扯皮的现象,建立一个组织、法规政策、投入、师资、资源“五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技能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秩序、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要利用在乡镇、村设立社保工作机构,加强乡镇、村一级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二)加强信息引导,完善信息服务

缺乏城镇用工信息,培训机构不知道该开展哪些项目培训,农民工不知道参加什么工种培训。培训后不能就业,是目前农民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培训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业机构应建立用工信息库,实现市、县、镇、村级联网,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工资价位分析、预测和,将市内外用工需求及时向农民工,使农民工方便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有选择地参加培训项目。另外就业部门还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内容,采取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走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举的路子。

(三)规范与拓宽农民工培训市场

一是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对现有的培训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在依法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和水准;二是拓宽培训市场,打破培训市场由政府垄断的格

局,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承办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工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三是灵活设置培训场地,积极构建县级、乡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将培训场地延伸和辐射到村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培训项目,使广大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职业技能培训,既能节省时间、节省交通、食宿等费用,又不耽误农活,既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学习,又提高参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

篇12

1、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以上,高中占20%,大专以上占5%;

2、劳动技能差,体能型的劳力占农村劳动力的85%以上,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向技能型的转变有待提升;

3、就业观念落后。有56%以上的农村劳力,把自己长期拴在土地上,靠单一的种养增收。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田种的好,家庭经济收入少”这一说法,没有先学技术后就业的意识;

4、38%的劳力还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常期生活劳作在农村,自由散漫,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意识缓慢,缺乏进取心,抱着“政府要我培训”,而不是“我要培训”的思想。特别是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好高骛远,缺泛脚踏实地的思想,对一些较艰苦、市场需求量大的岗位不感兴趣;

5、部分农民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因而工作变换性较大,适应能力不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创业受到诸多瓶颈制约。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创业面临诸多的困难。首先是资金短缺问题。绝大多数农民经济基础较差,自主创业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农村贷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信用社,据了解,即使在银行宽松的时期,农民也很难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即使费尽周折贷到了,一般都在万元以下,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发展产业较难;其二是缺乏迅捷、宽广、可靠的信息渠道。尽管有线电视、电话、手机等在农村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远远不够;其三是缺乏系统的科技。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很难受到正规的科技教育,如有获得各部门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仅仅是短期的、片面的。其四是缺乏信心。大部分农民在创业上,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经不起折腾,严重影响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2、培训时间短,深度不够,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农村培训大多是短期,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内容单一,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3、大龄劳力转移难。由于受文化水平和年龄限制,全县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较低,只占转移劳动力的9.5%,大龄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困难。

4、资源、培训、就业三大系统还没有完全连接互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必要的就业组织,培训与就业没有很好地衔接,真正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5、企业社会保障体系较差。当前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大部分企业未给职工办理社保、医保;有些企业工作时间过长(1天工作时间达十五、六个小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福利偏差;一些企业季节性生产明显,就业岗位稳定性不强,致使转移后的劳力工作不专心,就业不稳定,再次产生未转移现象。所有的这些都关系到农民转移就业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建议及对策

1、建立常设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协调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运作,而且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县成立了“农民学院”并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建议要长期坚持有专人抓、专人管,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负责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督导、考核等,使之成为我县培训转移长期稳定的运作机制,全县一盘棋,多方共同形成合力,必将大大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2、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不清楚,特别是非重点村农民对国家免费培训的信息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发挥电视、网络等媒体,将农村培训惠民政策宣传到农户。

篇13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