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统计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统计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统计工作计划

篇1

对于企业而言,为保证计划统计工作中计划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因此要想提高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明确工作目标

(一)根据计划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

结合当前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实际,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保障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计划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确保企业工作目标具有一定高度,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工作目标可实现性。因此,只有重视计划统计工作目标的制定,才能保证计划统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围绕计划统计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明确了工作目标之后,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就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推动计划统计工作全面开展,保证计划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围绕计划统计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通过详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保障统计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三)计划统计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中内容

工作目标制定之后,工作目标的落实是是保证计划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中的内容,才能有效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进行。为此,我们应将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作为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开展的关键措施。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应把握以下工作原则

(一)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把握实效性原则

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基于计划统计工作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只有把握实效性原则,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使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把握实效性原则,是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应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具有准确性原则

考虑到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只有认识到计划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原则,使计划统计工作按照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取得实效。因此,把握准确性原则,是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有效推进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有效进行。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把握可操作性原则

对于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而言,在计划统计工作推进过程中,只有把握可操作性原则,使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计划能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质量,满足企业计划统计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实行,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深入开展。

四、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应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一)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基于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开展,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我们应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具体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实现对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考核。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注重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决定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整体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只有注重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实行。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篇2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果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则其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势必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课在高校的教书育人中既担负着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又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开始得到高度重视,一些地区和高校中的文科专业普遍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工作,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受到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就业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笔者结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精髓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德育教学工作。

一、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育现状

(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道德素养急需培养,且《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吸引不了学生。

比如某些同学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心态逆转,人生信念庸俗。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极端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不予考虑;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于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有些同学在价值观上甚至存在贪图享乐、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些同学道德观念弱化,等等。

大部分学生确不知道如何塑造自我性格,不知道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文化,甚至不知道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精华部分所在,一味沉浸在浮躁的世俗娱乐文化中,从而更加迷茫,不知所措。在上《中国传统文化》课时,不少学生开小差,逃课,玩手机等,消磨时光,糊弄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流于空泛,不能很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

学生对课堂的无兴趣和老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设置与教学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选配、课堂教学效果监督等方面要求低,着力少。任课教师授课缺乏足够重视,或者囿于自身素质的不足,不能很好地采取课堂教学技巧,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严重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教书育人的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编写模式陈旧,格式单调,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地承载教学任务。

目前市场存在的几套教材,编写思路偏于陈旧,重理论知识,轻教育手段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无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利于引领广大任课教师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开展这门课的教学工作。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我们在高校中开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获得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是要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和反思,自觉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和发展现代的新型文化,成长为具有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年人。

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时能够产生和发挥重要作用,它所具有的丰富资源和潜在价值已经被不少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实业金融家、未来学家和汉学家们看好,他们纷纷预测,在21世纪能够主导世界文明的将是中国文明或东亚文明,他们称21世纪是“亚太时代”或“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化必将在新世纪的人类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工作,是各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抢占未来世界文化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和重大历史任务。

三、如何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从小就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各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设置与教学工作。对于以文科专业为主的院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的课时量,对于以理科专业为主的院校要普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同时要尝试编写分类的传统文化讲义或教材,要把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教材分开编写,突出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各层次教材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其次,各高校要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团队,选配在不同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要把那些在音乐、美术、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领域有研究的学者老师聚合起来,共同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各章节涉及的不同领域的内容。教师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从学术角度考虑是不现实的,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再次,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实训教学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实训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开发自身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高级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核心,努力改进《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蔡炎武,刘铁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6,1(1):45-47.

篇3

作为高校发展的“晴雨表”,综合统计是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也是高校合理制定政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对能客观地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校领导进行宏观和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且充分发挥综合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统计工作主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查询服务功能以及对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等[1]。综合统计工作的主体功能如图1 所示。

数据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1)综合统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通过提供基本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两种形式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统计数据汇编,发挥查询服务功能:综合统计工作可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梳理必要的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汇编、建立完备查询数据库等手段,充分发挥数据的查询服务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3)横向纵向比较,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综合统计工作通过对综合统计数据的专项分析和比对,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行统计监督,较好地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数据的横向比较,也可看清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获得长远进步。

2 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工作。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事物随机现象的数量(包含人文与社会、自然等广泛领域)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以及推断、分析、猜测和决策的科学。因此,统计学中拥有天然的信息化成分。[2]高校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一方面是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及时、高效地为学校采集丰富的统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不能仅满足于提供统计数据,更应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分析软件等现代化统计工具的高效性,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归纳出对学校发展重要的信息。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效综合统计信息化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国家下发的重要统计报表绝大部分都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填报或网络在线填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目前的综合统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仍基于传统统计管理模式,这对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 信息化建设赋予综合统计工作的新要求

从综合统计工作的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综合统计工作是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信息)、统计技术构成的有机整体[3],从这个有机整体的视角来看,综合统计工作实际就是统计人员应用相关的统计技术手段对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因此,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应从这三个构成要素着手进行探究。

3.1 加强综合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统计专业水平

高校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法律意识和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统计专业水平。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专兼职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和工具开展统计工作,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各领域、各高校之间的综合统计工作交流,拓宽统计人员的视野,培养自身对综合统计需求动向的敏感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

3.2 加快综合统计软、硬件建设,创新高校统计手段

高校管理科学化,对综合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各级教育统计单位、高校都应加速统计信息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的研发,统一统计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网络接口标准、信息传输标准等。避免以往“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建立在线数据库,促进各级用户对数据的采集、查询和互通。与此同时,还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统计数据的内部性。

篇4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分行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建行股份制改造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成熟的经营理念为指导,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效率,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在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与地方经济共繁荣、同发展。

一是把握政策导向,服务重点企业发展。在贷款投放上,主动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上级行政策相对接,有特色地确定目标客户,争取将更多的优质客户列入总行、省行重点支持客户名录。立足于##市作为半岛制造业基地骨干城市的工业化优势,在继续加大对五大产业群和六十家市级骨干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要原材料建设项目给予重点倾斜。立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信用证等国际业务,积极拓展福费廷、国际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等贸易融资新产品。针对威韩贸易往来频繁、韩资企业较多的特点,今年拟推出“韩国汇款即时通”业务,加快客户汇款到账速度。立足##市中小企业多的实际,加强对中小客户群体的市场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服务模式,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调整贷款的客户、区域、行业、产品结构,优先满足重点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是发挥优势特色,服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以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为主体的个人类贷款业务一直是我行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依托“住在##”的城市品牌优势,继续加大个人类贷款的投放力度,进一步培育和促进广大城市居民购房、购车、购物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形式创新,努力拓宽个人贷款的外延,对个人资产、负债、结算、中间等业务品种进行打包组合和深加工,强化“贷记卡”、“乐得家”、“汇得盈”、“速汇通”等产品的市场形象,以个人理财中心为平台,推出各种金融套餐服务,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VIP客户俱乐部,对优质个人客户实行综合授信,完善各项优惠措施。积极跟进居民创业需求,在进行个人创业贷款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个人创业贷款发放面。继续扩大与高校的合作,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校助学贷款。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是优化组织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以上级行在我行设立审批分中心为契机,着力简化审批手续,区分业务品种和急缓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审批方式,有效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建立重点客户“绿色通道”。对纳入我行绿色通道范围的重点客户和时效性强的业务,只要通过合规性审查,采取“直通车”方式,实行即时审批。对个人类贷款审批变“三级审批”为“两级审批”,对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基础的分支机构实行转授权,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实行申请受理、抵押品估价、保险、抵押登记、合同订立、公证等“一条龙”服务。对我行营销的主要行业和重点客户,配备行业经理和客户经理。对一些大的重点客户,成立项目经理组,积极推进分行直接经营和以行领导为首席客户经理的高层营销。以综合授信为基础,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变单一信贷品种营销为综合营销,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篇5

1 引言

非学历教育考试是高校考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对学风建设乃至教学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确保高校非学历统一考试安全顺利实施,考点考务工作规范统一,有章可循,成为高校考务部门值得探索的新问题。本文根据当前高校实施此类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结合多年从事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措施。

2 考试工作制度化

2.1 组织领导制度

组织领导制度是根本制度,是明确考试工作分工、协调部门工作、落实具体职责的重要保证。组织领导制度应确定各类考试的组织构成,即从主管(主考)、考务、监考、监察巡视到技术保障、后勤保障等各环节的领导责任人员及工作成员,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职责,以实现考试工作任务分配明确,统一协调,责任到人。

2.2 考务工作制度

考务工作制度是基本制度,是考务人员组织实施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主要内容应规定各类考试考务办公室负责人员及主要成员构成,明确从考试宣传、系统管理、报名、考试安排、考试实施、考试善后等各考务环节负责人员、工作职责、操作办法。

2.3 监督制度及考试纪律

监督制度应规定考试纪检监察人员在考试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监督目标,以及考务人员、监考人员和考生间的互相监督制度,主要对象是对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监督,以保证考试工作秩序。考试纪律制度主要应规定从启动考试工作至考试结束整个过程中的基本纪律,以及考试工作人员及考生应遵守的规范和要求。

3 考务工作规程化

3.1 考点考务工作规程

针对每一类考试,应有具体的考点考务工作规程(或称考务工作参考手册),明确考务工作从宣传报名开始至考试结束过程中每一考务环节的具体任务、实施规范和操作流程,可使考务工作安排具体细致、落实到位,避免疏漏;同时保证在遇到考务工作部门更换或人员更迭时,也可做好工作顺利交接,科学管理考务工作,避免单纯依靠经验进行考试管理。

3.2 监考操作规程

监考是考试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容易出现问题之处,所以监考操作规程是核心规程,它可使监考人员规范地执行监考动作,确保监考工作顺利实施。监考操作规程应规定整个监考环节即从考生进入考场开始至考试结束后整理上报考试材料过程中,监考人员应执行的程序规定及操作步骤,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安排具体操作规定;同时应明确监考过程各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3.3 考区考务操作规程

考区考务是指考点的二级考区对所辖考场从考试开始至考试结束过程中进行的管理事务,包括考场布置、监考分配、材料管理、考试过程管理及考试材料清点整理等工作;考区考务操作规程是考区进行考务管理的依据,也是顺利实施考试过程的重要保证。

3.4 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考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外情况,如停水断电、突发病情、作弊违纪、考试材料错误等情况,影响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每类考试都必须有完善的考场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以保证监考及考务人员能针对突况做出及时处理。

4 考务培训有效机制

4.1 常规培训

根据学校各类考试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新进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考务培训成为学校考试和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使可能承担监考任务的教师牢固掌握考试工作任务和要求,操作规程和考试纪律。

4.2 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主要是在考试正式开始前2-3周,根据考试要求对考点考务人员、考区考务人员及监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内容是考务操作规程和监考操作规程,以及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确保考务人员及监考人员熟练地掌握考试业务工作。

4.3 专题网络培训

学校考务部门可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考试考务培训专题,将考试制度和各类考试考务规程及监考操作规程等培训材料进行,以便教师及候选监考、考务人员可随时浏览学习考务培训知识,方便有效。

4.4 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是对考区考务及监考人员掌握考试业务熟悉度的考查,考点可根据各类考试要求、考务和监考规程,拟定考核题目,以促进考务和监考人员掌握考试要求和任务,确保监考工作顺利进行。

5 考风考纪常规化

5.1 考风考纪工作制度化

非学历统一考试的考风考纪工作也必须形成制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建设,通常包含监考工作规定、考试工作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学生考试纪律、考试违规违纪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内容;使其融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中去,如此可从制度上对考风考纪的常态监控提供保障,也使得考风考纪工作进入常规化管理状态。

5.2 考风考纪宣传常态化

篇6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篇7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各种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科技统计信息的重要条件。目前的高校科技统计普遍存在基础数据缺乏准确性的通病。主要原因在于项目组由于平时疏于整理项目数据,统计时临时抱佛脚,不认真核实数据。有些量化指标中由于缺少相关附件材料支撑,填写较随意,极易导致数据误差较大,严重影响了科技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发挥。①

1.2 重大项目统计数据涵盖面不全

高校的项目科技统计主要集中于科技经费、科技成果(包括:论文、专利、奖励等)等方面。而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交流情况、技术转让等统计指标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在现阶段高校重大产学研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中,必须注重平时收集相关产业化及科技交流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项目申报机会。

1.3 不重视重大项目数据统计工作

在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普遍认为科技统计只是临时性的工作,科技统计工作意识薄弱,不适应高校科技活动迅速发展的趋势。有些学校由于重大项目数量相对较少,往往将重大项目与其他的项目情况一并统计,这样往往掩盖了重大项目中的问题。还有高校在重大项目情况统计过程中,统计工作的时间、流程安排不合理,导致项目负责人为了赶时间应付统计,严重地降低了统计质量。

1.4 高校内的科研统计人员缺乏统计专业背景,流动性大②

很多高校中,绝大部分的重大项目科研统计人员是兼职负责统计工作的科研行政人员,往往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平时忙于应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工作,在统计工作上付出的时间和经历相对有限。有些个别高校的统计人员几乎每年调换,前后无法衔接,更易使科研统计工作缺乏长效性与承接性。

1.5 重大项目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后

高校重大项目科技统计工作相对繁琐,涉及的栏目广,统计范围较大,但是现阶段有些高校的科研统计工作往往还要依靠人工进行汇总、计算,费时费力,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统计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2 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完善高校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

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涉及重大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全过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重大项目申报、规范管理,及时发现重大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高校重大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必须利用科研统计这个有效的工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查阅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在重大项目管理中发挥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2.1 注重在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科技统计的重要作用

(1)项目申报时,科技统计主要发挥前期的材料收集与汇总作用,为申请新项目申报提供素材。每个重大项目攻关目标的确定,一般以科学分析历年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准确、全面地收集历年重大科技项目活动的数据,掌握重大项目科技活动的结构和布局特征,为组织申报重大项目提供确切的数据支撑。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统计数据的积累与支持。有些专家建议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把重大项目的科技统计工作列入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同时要重视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如健全科技统计原始记录,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有关科技指标体系和定期报告制度,规范科技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使高校科技统计真正为重大项目申报提供可靠的依据。③

(2)项目立项时,主要是制定合理经费预算和项目实施计划等相关工作。这也离不开重大项目的科研统计,通过积累相关的信息,给项目的预算申报及实施计划提供合理建议。

(3)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专家建议通过定时的科技统计跟踪能够及时了解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及产出状况,是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保障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技统计,帮助项目负责人及时梳理项目完成情况,帮助科研管理部门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进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更有效预防项目技术攻关中的纰漏,防止项目管理漏洞,同时将妨碍项目完成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项目情况跟踪统计,切实了解经费支出情况,便于加强经费监管,有效地防止经费乱支出的现象,对于经费管理尤为重要。

(4)项目验收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该项目中关于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技机构、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量化统计,和预定的目标任务进行比对,对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做出详细和客观的评价。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加强改进,努力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及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再次申报重大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统计分析资料,为重大项目的管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高度重视稳定的统计人员培养工作

高校的重大项目统计工作中应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专职科技统计人员,更有利于统计工作的长期开展。同时通过学习、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重大项目的复杂多样的统计指标要求统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既要懂得统计专业知识,又要对科技项目、财务审计、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和鼓励统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提高的统计要求。

2.3 完善重大项目科研统计的信息系统

高校重大项目科技统计工作内容广泛从前期支持,产出成果到成果转化,后续项目的申报支持等,都在统计的范围中。要想让科技统计工作做到准确、高效,单凭人工统计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因此在统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平台促进科技统计基础数据采集,利用完善专业的统计信息系统,及时处理及分析数据,减少统计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从而准确地实现重大项目情况从宏观到微观,横向到纵向的比对。

2.4 强 化科技统计意识

最后笔者认为应强化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必须强化从科研管理人员到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员的科研统计意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主动地积累重大项目的原始数据,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有利于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长远发展。

高校重大项目科研统计工作为高校组织申报重大项目提供依据,帮助管理部门了解项目进展,优化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科研统计工作在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中意义重大。高校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必须与科研统计工作有机融合,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强化统计意识,才能使科研统计更好地为重大项目项目管理服务,从而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管理效率。

项目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释

篇8

由于数字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高校教育统计在坚持全面、真实、准确的原则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和高等学校确保教学评估成效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组织者和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者,教育部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在对各高校上报的教育统计信息归纳、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体系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2《X科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44个主要观测点中,就有34个观测点是需要用数据统计来体现的。另外,高校教育统计还是社会了解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据。社会特别是考生家长对高校的了解,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基本途径:一是高校自身的宣传;二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三是民间机构的大学评价和排名。特别是民间机构的大学评价和排名,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家长的关注。暂且不说这类评价和排名指标体系的客观准确与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基础数据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学校确保评估成效的有效手段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只能是周期性的,各高等学校能否确保评估成效、保证教学质量,根本上是能否健全自身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关键是能否建立定期的自我评估制度。各高等学校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及时掌握自身的办学条件状况和教学基本状态,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教学评估指标,既能够衡量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又能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理清思路,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已知中预测未知,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标,达到加强各项教学建设、推动各项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举个简单例子,“师资队伍”是教学评估重点考察的7个一级指标之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只有全面掌握学校教师(特别是主讲教师)的总量,认真分析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才能准确地找到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和近期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和潜在的各类问题。而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统计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

三、做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等学校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高等学校对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目前仍在低水平徘徊,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笔者曾长期负责东北农业大学高校教育综合统计工作,曾是学校2(X)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2006年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主要完成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做好教育统计工作,除了领导重视和保证投人以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60-05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从事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叫统计工作;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就是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高校图书馆统计即是将统计方法运用于研究高校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对高校图书馆及高校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揭示出高校图书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高校图书馆统计也是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计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借还书统计工作除了提供统计资料(统计信息)以外,还要加强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需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借还书统计工作与其他统计工作一样也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又称统计系统的信息职能。统计具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能够系统灵敏地采集、加工和管理大量综合反映客观事物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供给决策者、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统计信息,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经济信息,又包括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从时间上看,既包括过去的信息,又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空间上看,既包括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又包括外地区、外部门、外单位以及外国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既包括数据信息,又包括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和音像信息等。

咨询职能。即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咨询职能要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不仅要发挥信息库、数据库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

监督职能。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健康发展。统计监督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预见性、间接性等特点,在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统计监督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统计数据和信息,诸如:统计周报、统计月报、统计季报、统计年报等;另一类是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统计的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其中信息职能是基本的职能;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和咨询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由此这三大职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者借还书统计数据反映了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可以检查图书馆对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是了解文献流通与读者需求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借还书统计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馆藏文献被利用情况,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掌握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特点,以及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统计还可为图书采访反馈信息,加强藏书建设,调整购书比例,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态藏书规划,从而为完善图书馆今后的藏书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1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员就是凭借大量的借还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分析去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比如图书馆藏书增长的规律、读者阅读规律等等都要建立在精确的图书馆借还书统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2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包括读者部门工作量的规定、读者人数、借阅量的情况等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统计所提供的数据。

3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都是从管理的需要出发去做。图书馆借还书量可及时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馆“主系统”的运转情况,以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信息,按工作量的大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制定新的决策。

4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要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一点也离不开图书馆借还书统计。

总之,图书馆借还书统计能经常而及时地了解馆内借还书工作的基本情况,加强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以及对工作中各种矛盾的认识,可以减少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图书馆藏书质量的提高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借还书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它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基础,为图书馆制定借还书工作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不仅是图书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也是考核和奖励部门及个人的重要依据。搞好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工作,对详细了解图书馆工作情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改进图书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分别从周、月、年统计表分析高校读者借还书状况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外借情况为例。中青院现有读者研究生233人,普通本科生4206人,普通专科生525人,港澳台、留学生46人,教职工531人,中文图书外借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不外借。

(一)借还书周统计表分析

1.平时周借还书统计表(2007.123-12.7)(见表1)

由平时周借还书统计图(2007.12.3-12.7)所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周五借书量则大于还书量,周一、周五之所以会产生借、还书量大小差异是与双休日有关;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1992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74%,其中借书量926册,占周借书总量的24.54%,还书量1066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6.88%;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758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2.72%;周三、周四借还书量分别为1251册和1313册,各占周借还书总量的16.16%和16.97%,它们相对其他

工作日较少,本馆便选择这两天上新书。

2 考试周借还书统计表(2008.1.7-1.11)(见图1)

由考试周借还书统计图(2008.1.7-1.11)所示(见图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借书量比还书量稍多,与平时周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完全相反,周五则还书量较明显大于借书量,与平时周借书量高于还书量也相反,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2304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96%,其中借书量1164册,占周借书总量26.83的%,还书量1140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5.13%;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821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0.52%,周三、周四与平时周相差不多。

(二)借还书月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2007年借还书月统计图所示(见图3),2007年月借还书数量相差很大,11月借书量最大,达到17433册,占全年借书总量的12.90%,而12月还书量最大,达到17215册,占全年还书总量的12.75%,2月放寒假借还书量最少为0.8月放暑假借还书量次之;借还书量1月21 356册、3月23019册、7月22497册、9月24794册和10月22468册,这5个月相差不多;借还书量4月28858册、5月28039册和6月30201册也相近,分别占全年借还书总量的10.68%,10.38%,11.18%。

(三)借还书年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图(2000―2007年)所(见图4)示,2000―2007年这八年中除2007年学院放假较多外,年借还书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与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院逐年增注购书经费投入有密切的关系。中青院图书馆2000年借还书总量仅有37797册,到2006年达到281758册,比2000年增长了645.45%。

篇10

统计是国家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统计工作是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决策和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受限于目前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技术问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1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职能组成部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统计工作则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国家进行统计管理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能为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有效、全面的统计资料和数据。这些资料和数据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重要的依据,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和整个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还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统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有效的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并对统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统计工作健全有效的进行,这将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其整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2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统计工作建设滞后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但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并没有及时跟进。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例如,目前除了少数高校设立了信息中心,将此作为统计机构外,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这些高校往往将统计工作安排给办公室、财务处等其他职能部门。再例如,各公益事业的医院的统计工作也是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各业务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需要更多的指标,原本大部分医院的统计工作人员就比较少,这进一步加重了医院统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医院仅能勉强完成日常报表,并不能进一步开展相应的专题调研和数据整理工作,这大大降低了医院统计工作的有效性。

2.2统计工作制度不完善

相比于国外,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统计立法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例如:《统计法》的内容还不是很全面,针对统计部门的经费保证、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管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二是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也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统计制度,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统计原始记录、基础数据库等等。由于统计工作的相应制度还不完善,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给予统计工作足够的重视,使得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虽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相应的统计素质还比较差。例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都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统计专业或者将近专业的统计人员数量非常少,具有统计职称的人员更是很少,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3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制度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制度,有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学科学合理的进行,保证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建立起相应的统计工作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更具规范性,这也会增强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与此同时,也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更好地落实统计结果的责任制,明确相关统计工作的人员的责任,保证问题出现时,可以有法律可以依照,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个参与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都对结果负有责任,这样有助于增强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

3.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

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有效性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面貌。因此,相关统计工作负责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定期参与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单位统计人员的培训,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壮大和提高整个统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质量。

4结论

新的经济形势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近些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有效性,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统计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1

二、主要目标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 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篇12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篇13

1 档案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档案统计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部分领导对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许多档案人员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将其视为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个别领导对待档案统计数字很随意,认为它可大可小,领导的态度影响着员工的态度,有些工作人员在考核业绩的时候才开始统计数字,为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用估计替代统计,按照自己的意志人为地篡改数据,严重损害了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误导了领导的决策。其次,档案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体现在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目前大部分单位的档案统计工作人员都由新人来担任,他们不熟悉馆藏和统计指标的口径与范围,如果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很容易犯错,从而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专业统计知识。我国《统计法》明确要求统计人员要经过专业的统计培训,参加全国统考并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才能从事这一职业,但目前的情况是不仅兼职统计人员达不到专业的标准,甚至许多县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统计人员都没有学过专业的统计培训。再次,档案统计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统计报表的数据必须要有原始来源和依据,要求建立健全原始台账,但是目前许多专职档案员都没有建立原始台账。最后,档案统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仅仅作为档案年度工作总结和考核的一个依据,而没有作为决策的依据。

2 创新工作理念,做好档案统计工作

2.1 档案统计的规范创新

规范创新档案统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档案统计工作制度。其一,建立和规范档案资料的归集制度,为档案统计人员建立健全原始台账提供基础和保障,其二,明确档案统计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负责,防止部分领导及工作人员随意篡改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配合与合作。其三,建立完善的人事任用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档案统计工作的人事聘用门槛,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业务能力,用考核管理制度鞭笞、用激励机制刺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提高档案统计人员的工作素养,单位在招聘档案统计人员时要注重考察应聘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工作技能,定期组织档案统计人员学习档案统计专业知识及先进工作理念,并及时对其进行考核,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转变工作理念;时刻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与工作,培养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档案统计工作队伍。最后,要改善工作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工作质量。

2.2 档案统计的服务创新

现代化技术催生了科学高效的档案统计技术手段,为档案管理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实施转变档案统计工作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能够创新档案统计的服务职能。首先,创新查询模式,提高档案的经济价值。其一,开通档案网络在线信息服务,客户通过互联网就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财务、资源使用等情况;其二,设立档案服务管理中心,编制通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便于使用者查询统计数据信息及进行后续跟踪,充分发挥档案数据信息的经济价值;其三,开发利用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与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的配合,为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学校教学等提供服务。其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档案统计能力。一方面开展档案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例如开办档案统计人员培训班、提供专业的档案整理与保管等服务,有助于各组织机构提高统计水平、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成立档案统计专业服务公司,为社会提供包括档案咨询服务、档案专有技术服务、档案信息网络服务、档案教育等服务。

2.3 档案统计的利用创新

在信息化社会,档案统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辅助决策,这意味着档案统计工作已不仅仅是简单收集整理和记录,更在于开发与利用。档案统计的利用创新要注意到几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做好借阅登记工作,即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过程中,要督促档案数据利用者详细填写查阅档案的目的,明确查阅档案具体服务于哪一项工作、哪一项工程,换言之,即这些档案将起到什么作用、取得哪些效益,为利用实效的统计工作积累原始素材。其次,加强反馈档案数据利用的信息,主要形式有利用者填写的信息反馈表、电话采访和实地调查等,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利用单位、利用人、案卷名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再次,及时汇编档案统计利用实效,积极宣传档案利用的效果或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产生重大效益的事例应当呈递给有关领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档案统计的重要意识和利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玲.档案利用实效的统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