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

篇1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在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怎样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是口号,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学校联入Internet,学校里的每台电脑上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随时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已学科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同样也可以查询、下载自已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为自已的教学服务,让师生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但由于诸多原因,想连入英特网的连不上,连上了的却闲置和浪费着资源。

二、利用已有资源,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单位建设来看,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排危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这些基础的设施上去,解决“温饱”问题,不敢奢望把它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我镇五所学校组建的微机室,因学生入学高峰期,学生多计算机少,上课时也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由于经常停电或电压低,时常无法正常使用,只能“望机兴叹”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就缺乏它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已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缺乏,是影响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

但是,为了提高将要进入社会并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劳力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中心校也在想方设法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们现在已有两所学校组建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争取在五年内在两所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其他三所学校各建成一间多媒体教室。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篇2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3

如今农村初级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普遍仍是以教为重心、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机械地抄录笔记,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大量的练习,完全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都是在教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应完全服从于教授活动,如此,教学就由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低

农村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依赖参考书,缺少自己的思想。有些教师担心在备课中遗漏知识点,就完全按照参考书的框架和思路来备课。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学生也难以发现书本之外的知识的魅力。此外,农村老师普遍疏于学习,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今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少年时期正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多接触外界事物对其语文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农村老师只是每年重复老旧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3.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语文都是学生及家长容易忽视的学科。学生们总认为语文十分枯燥乏味,而且分数上升很缓慢,因此常常忽视语文学习。而农村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小学已有了语文基础,而且初中开设了许多理科课程,应将学习重点放在比较难学的学科上。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初中的语文教师也是相对不被看好的队伍,语文课堂更是缺少观众。

4.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了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没有消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照考试的形式、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些农村老师甚至因为考试不涉及就直接删除了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在农村学校,教师评优主要以教学成绩为审核标准,这也影响了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一般都死气沉沉,完全无法吸引学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说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加强农村老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措施。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农村支教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投身到农村教育工作中,让这些拥有丰富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的青年在基层发挥才能。另外,要定期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提供业务培训。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多数城市学校坚持“培训才能上岗”的教师培训措施,相比之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获得同样的培训机会是非常难的,他们自然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因此农村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始终止步不前,也阻碍了教育改革创新在农村学校的推广。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近几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家长对下一代的早期教育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尽早走进幼儿园,接受系统、正规的幼儿教育。近些年随着全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幼儿教育有所发展,但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要。

一、农村幼儿园的现状

目前,农村幼儿园15%还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湿,室外活动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安全管理难度大,基本上没有设置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教学用具简单,80%教室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块黑板、一盒粉笔;90%以上的幼儿园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玩、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大多数乡幼儿园只有小皮球、呼啦圈等一些价格比较低的玩具,在一些村级幼儿园小孩子的玩具就是泥沙、石块、树枝,各种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待遇大多在400—700元之间学前教育论文,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教师构成比例大专生只占1.8%,幼师文化占30.7%(其中受正规幼师教育占14.7%),初中文化占40%,其它的占27.5%。96%以上的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小学化”。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缺少相应的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政策

虽然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但受地方经济落后的影响,乡(镇)人民政府一直无承担办好幼儿园的能力,也未形成相应的政策,造成了农村幼儿园一直被边缘化,得不到发展。

(二)幼儿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从整体来看,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受到正规师范教育的特别是受到幼师培训的老师人数不多,有相当大一批初中学历和其他人员加入进来,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儿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不会组织幼儿开展能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不会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户外游戏、不会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经常用“惩罚”、“恐吓”、“批评”等方式对待孩子。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之一是农村幼儿园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师福利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不能激发其积极性。有的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分散了精力。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公办老师相比,没有名分、没有提高培训机会、没有前途,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随着幼儿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农村幼儿园走向市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好的方面是能够进一步激发幼教工作者的激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坏的方面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对家长的要求妥协,投其所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农村园还远未得到落实。严重超出了幼儿的年龄负荷。主要表现在:第一,上课时间长。多数农村幼儿园每节课长达45分钟,周上课时间和小学生差不多学前教育论文,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第二,以学习为主,强调幼儿知识的学习,以学多少字、背多少诗、数多少数为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幼儿智力开发、兴趣培养、品格形成。第三,过分强调纪律常规,严格约束幼儿的行动。由于教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忽视幼儿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因而不能调动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方人民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幼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列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地方政府要确保教师工资的预算和足额发放。幼儿生活费、保育费通过收费渠道解决。建立幼儿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制定地方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幼儿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村边远山区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修缮、改建,逐步建立以乡幼儿园为主体,村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校区。鉴于民间资本有“小”而“分散”的特点,无法成片推进。可充分利用连锁加盟方式门槛低,资源利用高,利益分享稳定等优点,积极推进连锁加盟幼儿园。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打消害怕投资风险大、没有回报的顾虑,吸引有投资能力也有投资想法的民间资本积极建设幼儿校区。积极对外宣传当前农村幼儿园现状,让社会共同关注。同时,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矗大Φ髡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致富。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农村劳动λ刂剩内消外化实施劳务输出学前教育论文,增加劳务收入?

(三)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幼儿教师稳定工程”。

篇5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小学教育从硬件条件到师资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分配上,更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则表现的最为突出。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困境来自于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而其资源投入的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从总量上看,我国小学儿童就读于农村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却远高于城市。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较为分散,使得农村小学的数目更是远高于城市,由此以学校为单位获得的国家资源投入就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很难保证发放到校,这使得农村小学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与城市小学存在巨大的差距。

2.社会投入不足,且现有的投入针对性不足。到目前为止,多数论文在阐述社会投入时考虑到的主要是慈善机构、个人的捐赠、救助,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最大的社会投入差距应该是私企资源的投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落后,从总量上看,每年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投入方向上主要是社会贫困救助,疾病救助,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比例上看都是相对不足的。目前,我国对农村小学的社会投入主要是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这三大来源。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对投入对象现状的调查、核实成本较高,一般依赖于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的真实性存在质疑,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个人的投入,即使有对学校硬件投入,一般也是一次性的,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作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在监管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每年看似巨大的对农村教育的慈善捐赠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众多希望小学的荒废,只有电脑没有投影仪的教室等。由此可见,尽管对农村教育的社会投入在不断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针对性不高,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作用不大。

3.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的增加,以重庆开县为例,2012年留守儿童高达9万人,这就导致家庭的主要陪护人为单亲或祖辈,教育观念陈旧,且由于周边人员的示范效应,读书无用论逐渐盛行,使得家庭对儿童小学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是消极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壮劳力的流失,在农忙季节,儿童作为家中的半劳力也会参与劳作;同时,由于交通、家庭经济、师资调动等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开展。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国民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被很好的掩饰在这一教学制度之下,但同时又由于小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高中的升学率,大学的升学率,同龄人的就业结构、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方向等都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和城市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目前正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即:教育投入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师资、生员流动越大—教育越看不见成效—其后教育投入则更少—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

三、对策建议

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建议一科学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使得农村小学的投入、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目的性。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具有较强可行性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得本就有限的投入总是处于一种散而乱的状态,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改善没有根本的意义。其次,建立合理的师资引进、培养的渠道,使农村小学教育在师资的数量上、专业上获得稳定的保障。如城市和农村小学的长期合作机制、教师长期的农村支教制度、并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将农村教学履历作为硬性指标,给予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发展渠道等都可以引导小学师资向农村小学教育方向流动。再次,为了保障上述措施的有效性,国家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力度,对教育资源的来源、流转、使用、效果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当前的困境,我国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进行阶段性规划;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拓宽发展渠道,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当前困境,切实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M].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2]吴春霞,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不平衡性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C]//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9).

篇6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篇7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篇8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5%是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占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88.1%。2000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8.0739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3.9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1997-1999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16美元,仅相于日本的1.03%,韩国的2.58%,巴西的7.35%,约为印度的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市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人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6],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长了0.45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仍未达到1996年国家提出的200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1949年3.3%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国家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4.管理不完善。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

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

参考文献

[1]冯菊香,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

[2]王凤山、阎国庆、任国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0-62

[3]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15):6-9

[4]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17

[5]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8-30

[6]高文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论苑,2004,(1):22-25.

篇9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可以引导我们的行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反之,错误的观念则会带领大家走向错误的道路。因此,走出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境,需要我们首先在观念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一)摈弃“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根据关老师的调查所撰写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家长、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无用,还主要是从物质层面考虑的,认为学习不能带来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改善,或者说不一定能带来自己物质生活的改善,于是十脆认识几个字就步入社会,多经历炼,反而比上学的同学更有前途。当然,这里的“前途”指的是“钱途”,就是早早赚钱,赚更多的钱。事实上,学习无用论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学习无用是学习不好导致的结果,试看当今社会的各阶层的人员,没有一定的知识、没有一定学历,所能走向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很多人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道德水平不高,发财致富之后不能善待自己的财富,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因此,学习可以使我们走向更长远和更持久的成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的生活不仅仅限于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生活。学习可以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使我们能够脱离仅仅靠物质带来的低层次满足感,从而使我们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摈弃“英语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认识学好英语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狭隘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再说自己米来又不打算出国,学英语没有什么用。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参与对外交往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自己能够熟练掌握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最起码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话常识,而初中的英语教学基本上就是模拟一些基础的交往片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英语口语教育,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除了应对升学考试以外,学好英语对于米来的生活真的很重要,不要重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老路,还是踏踏实实地在学校中好好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为妙。

二、国家要保障农村中学教师的师资配备

根据课题组关颖老师所做调查形成的论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我们发现师资不足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当然解决这个困难光靠学校自己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需要国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必要的可行措施才能解决,使农村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一)提高待遇,吸引有志青年到农村去教学

尽管目前农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城市、县城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目前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距,正视这种情况,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一些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才行。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比如,给农村教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等,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建议继续开动脑筋,从各方面入手解决农村教师的各项后顾之忧,使得农村教育更有吸引力才行。

(二)建立人才储备库,实施教师轮岗计划,补充农村教师师资

面对农村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比如建立学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的联系,积极引进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从而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强对这些实习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农村教育产生感情,从而产生献身农村教育的信念,自愿到农村中学仟教。对一些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县一级的教育部门应该统筹县教师的整体情况,做到对每所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可以对某些县城中学的富余教师通过轮岗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到师资不足的学校中去,这样的轮岗计划可以加强县城和农村学校的交流,从而使农村学校的中学教师学到更多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走出农村中学教学的困境。

(三)定期学习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素质

对农村教师师资,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学习培训计划,让他们通过不同批次,到有经验的学校去学习,参加一些国家举办的培训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缩小他们与县城中学的差距,从而提高农村中学教学的质量。另外,对于两孩政策带来的师资不足问题,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有整体的认识,做好预案,提前做好应对计划,不能因为这一良好政策的实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篇10

一、开展京郊农村远程教育背景

为缩小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社会政治环境,农村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农村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程教育培养农村学习群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顺义区农村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对象对远程教育认识不够

顺义区大量急需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为20%,而年龄结构相对偏高,这些人群对远程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对于远程教育学习技术的掌握存在心里障碍,远程教育能实现远距离的教育资源共享,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自由支配,应该说从形式上极大的方便了农民学员,但从学员学历层次来看,专科以上的学员仅占24%,而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有35%,从这两方面来讲,学员在接纳远程教育的能力上和远程教育学习技术的掌握上都较其他成人学习群体要困难的多,同时加强对基本学习技术的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针对性有待加强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在岗村干部的岗位需要来看,技能型人才紧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乡镇紧缺种植、渔业、花卉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但从整体专业设置来看,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践性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不协调。

此外,专业的指导教师相对缺乏,有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员实际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方面的欠缺,限制了农村远程教学的整体发展。

三、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一)加强课程设置改革,使专业知识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

为更好的了解学员期望的学习内容,对顺义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学员对远程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学生对技术应用类、市场信息类、政策法规和就业技能类知识需求较高,这说明以上这些内容对于学员来讲更实际,更有需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资源建设上,更应突出以上学习内容,使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学员掌握真本事。

(二)借助远程教育优势,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共享

电大远程教学系统办学特点及远程开放教育信息平台技术发展,给电大办农村远程教育带来很大优势。首先,体现在用作农村实践教学上的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其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加大资源共享力度,组织系统教师力量,加强网络媒体资源建设,丰富资源内容,特别是专业性强、针对性好的资源,这将大大提高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为学员服务能力

农村远程教育对象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原有的知识结构及成人学习的习惯决定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对学员参与远程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导学教师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全方位支持服务,具体来讲,快速、准确、多渠道的传递教学有关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班级学员座谈会,征求学员的意见及时与主管领导沟通,作好学校与学员之间的桥梁,此为,重要一点是引导督促学员落实学习过程。学校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必要条件,除此之外,更应注重学员的“非专业支持”力度,特别是那些来自基层的农民,本身对远程教育存在畏惧心理和困难情绪,学校更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和人文环境,情感支持服务在成人学习中即使特色也是必要,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愿望。

总体来讲,从国家政策及顺义区建设发展现状及规划来看,农村远程教育发展前景广阔,虽然我们办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通过我们,不断摸索和探求农村教育的真正需求,为百姓所接受和使用,必将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从而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农村教师发展的群体目标是:(一)针对超编与缺人以及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达到“不超编”的目标;(二)针对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的问题,提出使优秀人才“进得来”,达到“不缺人”的目标;(三)针对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教师素质“提得高”,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四)针对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教师“价值”,达到“高效益”的目标;(五)根据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保证经费“高投入”,达到“高待遇”的目标。这五个目标是针对农村教师群体提出的比较宏观的目标,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性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农村教师的个体目标是:农村教师目的观,农村教师价值观与质量观,农村教师课程观,农村教师教学观,农村教师学校观等,即农村教师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如何看待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应该具备什么精神”等方面具有与城市教师不同的独特理念。其目的是有利于突出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解决农村学生的出路问题。例如,农村教师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必修课、增加乡土选修课、加强实践与活动课;在学科课程中渗透有关农业知识的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和“三农”课程同时设置,把“三农”课程列入课表,使“三农”课程系列化、层次化。这些目标贴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但这个指导思想对农村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很高。关于如何培养农村教师的特殊素质,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操作性标准书中并未提及,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首先,作者试图在义务教育和教师教育间找到连接点,基于整合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的思想,以教师教育事业管理为视角,针对教师如何进入、如何退出、如何提高、如何有效益等进行管理,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发挥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的作用,解决农村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其次,基于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的异质性取向的视角研究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同质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特殊性被淹没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被抽象化与同质化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无论从理念、课程还是实践上都推行标准化的、同一性质的教育)。抽象和同质的结果就是使农村教师发生了“异化”,培养出来的人在从村落人走向城市人的转变中,会在社会、行为、价值和人际中无所适从,自己不知道属于城市还是村庄,在城市觉得自己是村里人,而在村落里又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成为一个边际人。但本书作者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性来构建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师会修家用电器;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乡土人文调研与评价、写调研与农村乡土调查与评价报告;生物学教师既能做生化实验,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新农业知识的传播等。再次,本书视域较广,论述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中诸多范畴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关涉的方面之一。

此书以教育学的视角为主,兼用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但是此书主要是基于制度和技术维度梳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诸多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因素,似乎还未深入分析。比如,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作者认为主要是制度(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和管理的僵化。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关注,制度和管理的改善当然是重要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途径的启示

(一)农村教育的希望不仅在乡村而且在城镇

有学者有感于农村教育的衰落,呼吁“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的乡村教育模式既能给他们以同等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又能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受到对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让乡村教育即使在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乡村少年健康、活泼、全面的发展。”(刘铁芳,2002)此设计的构思是理想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操作实现的难度很大。因为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文明,优质的经济、教育和公共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农村家长送子女读书的初衷和国家的农村教育导向都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存在的。现在还存在一种趋向:农村学生基于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向城镇流动,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成为公众的自发行为和普遍诉求。“‘教育移民’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一种模式。”(胡俊生,2010)所以,农村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化建设、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

篇12

篇13

本文透析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基础是转变农村教育观念,路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与培训,条件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是优化政策系统支持,由此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解析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在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口总数达到了4亿,其中劳动力总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在西部农业进行经济发展时,成为极为优势的可用资源。但因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落后,导致了劳动力中,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青壮年阶层的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娴熟的人才更是匮乏。因此这成为其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制约的另外一点是因为,劳动力的增长,大大超出了城市非农产业的生产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因此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力资源的隐性存在。根据这两点不难看出,尽管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优势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其综合质量并不算高,并且在人力资源的结构匹配上,安排的并不合理。因此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做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一资源,是当前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的矛盾分析

面对闲置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高达一亿人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600万的数字增长,这便造成了农村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耕地资源有限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导致了人才资源浪费的必然,剩余人力资源在没有耕地可种的情况下,开始涌向城市,对城市也造成了诸多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于此可从三点进行分析探述。

1、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不合理

根据2008年对西部人力资源,从事产业的统计数据资料来看,其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源总数,占据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第二产业占据人数,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三,第三产业更少,为百分之三十二。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西部人力资源结构安排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2、人力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在西部的政府官员中,对待人力资源的问题上,认知度和观念普遍存在着错误认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大部分政府人员都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没有就人才资源培养,进行构建具体措施,多数的乡镇政府也没有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来执行,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公共财政的框架更无从谈起。

3、现有人才外流倾向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的计划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将人才的管理与分配,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在西部地区,政府部门明显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外流。造成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难度加重。但造成人才外流,也与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有关。因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再此因素下,大量农村有知识的青年和劳动力,纷纷进入城市,造成了劳务输出的地区,出现儿童化、老年化、和妇女化倾向。在此人口结构形态薄弱的基础上,人力资源建设,必将遇到很多困难。自然这并不是反对青年劳动力的进城务工,而是提倡应在保持现有农村的基本生产前提下,进行城镇资本的汲取和利用。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外流,加重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难度。

二、面对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的措施对策研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指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作为指导,以培养经营性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幅度的增加人才培养放面投入,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西部建设提供最大化的智能人才支持。

(一)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采用现代教育打造复合型人才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无可厚非的理解就是打造和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扩大及加强西部农村实用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对这两个方面的范围与力度加强,才能够对农民的应用技术能力加以提升,大面积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改善农村基本经济结构。对此可以用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课堂的方式,推广和提倡农民进行科技农业的学习,自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办诸如夜校和职业学校的形式,进行教育的培训。同时并针对当前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局面,进行呼吁,以保证对建设型人才的把握,为新农村的建设,预留高素质复合人才及新型农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流动及使用制度

要想在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出相应的提升,那么便需要对传统制度下,产生的户籍及就业制度,进行系列的变更和创新,以便建立适合人力资源流通的行政制度。因此要鼓励农民,进行新型经济的的参与,因为农民的流动参与。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这一点从农民外出就业,引起所在乡村,对外界开放政策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因为农民在外出过程中,带回了资金、信息等有利的因素,使其所在乡村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建设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以思考产生积极的方式方法改进。

(三)改变农民观念及生活方式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

针对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认清一个观点,那便是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改善农村面貌,同时还需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淡化西部地区农民封闭守旧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普及现代文明的思想体系。对西部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层面的构建,保证其持续有效开发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时时学习与事事学习及人人学习”思想。通过科学化知识普及,在西部农民群体中灌输利用知识创造财富,利用科学指导劳动的有效理念。

(四)改变西部农民思想观念,更新西部农民生活方式

西部新农村建设不单单需要让西部农村面貌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西部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淡化西部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逐步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西部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其核心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化的学习,让西部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利用知识致富。

结束语:

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西部新农村全面建设服务,在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中,优先安排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断解决西部农村教育与西部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要优化西部农村教育资源,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综合指导,推进西部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西部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不难看出,在西部农村中,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有效的教育普及,具有着其必然性和根本性,以保证西部农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型农村的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