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辩论,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而且就小学教材来说,其教学内容都是贴近生活,简单而且奢华的。其文笔优美,文字简洁易懂,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心里,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教授给学生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对于阅读来说,想象力是阅读训练的最基本因素,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唯一有效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本内的内容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内容在脑海中构造出课文的图像,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把握阅读要领。根据阅读的目的进行教学,根据所阅读的内容不同而调整阅读层次,例如可以进行精度、略。引导学生在整体文章的把握下,在整体感悟下,学会设置一定的疑点,把握每一段具体写的是什么,从而要把握好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把握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加大想象力,将生活积累融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好地进行全文的理解。比如在品读张籍的《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预读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说读一些十万个为什么,道德经还有故事经典等等,在休息的时候或者是午间休息的时候,可以静静的读书,这样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扎根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
教学风格来源于教学实践,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用语的特点,也离不开他们的教学实践。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具有江苏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一方面是他们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又是个人语言智慧的积累和吸收学生生活印象用语,渗透本土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具有江苏文化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他们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既有我国教育前沿的教学理念,又有独自的个人特色的地域教学风格和语言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扎根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的第一个共同特点。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是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形成的具有江苏特点的教学名师,他们是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苏教版教材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根植江苏大地,潜心钻研教学,注重经验积累,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中有着深深的江苏痕迹、江苏味道,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
(二)教学语言的声情化
教学语言的声情化是苏派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尽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普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去直接代替教师的语言教学,但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水平和语言风格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教学用语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语言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情化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形象,把科学严谨的书面语和灵活生动的地方口语高度统一起来。他们的教学语言既是书面语言的声情化,又是地方语言的规范化。
二、薛法根与孙双金课堂用语的比较
长期以来,对于苏派的研究近九成停留在理论分析与方向指引上,专家学者领导对苏派发表的言论占据所有苏派言论的绝对统领地位,鲜有一线教师对苏派发表言论,也鲜有教师对苏派教学对一线教师的平常课堂教学引领方面的研究。
对于薛法根和孙双金两位教师课堂用语的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师的课堂用语特点和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薛法根的教学主张和课堂用语特点
中国知网主题上搜索“薛法根”,共显示34条有效信息。薛法根崛起于近十年间,是苏派语文名师中最为年轻的代表之一,也是目前苏派小学语文名师中教学成果最高的代表之一。近几年,对他的教学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用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风格、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学案例分析等三个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还是教学语言风格。
薛法根的教学主张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典型的课例有《哪吒闹海》等,个人的主要著作是《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等。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是名师各自教学特色的关键性标志。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善于联系教学实际去加以创新,用薛法根自己的话来说,模仿、融合、创新是他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模仿更有创新。继承和模仿不是照搬,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融合,有一个创新的成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薛法根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之所以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苏派”名师的典型,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
薛法根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有人曾问过薛老师,在课堂中教学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是精心设计好的?他总是说,课堂语言是课前精心准备和课中灵活表达的结合,教学内容不变,但课堂是生态课堂,课堂的学习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精心设计,学会引导和课堂活动的组织。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运用逐步形成了他“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清新、自然,注重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语言的简约之美是薛法根老师语文教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人民文学》专家评介栏目中阐述薛法根的教学风格是“务实、求活、拓宽、创新”,在不断积累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他“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风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训练,二是语感培养。其中又以语言训练为重。
一是重视字词教学与语言训练研究。绝大多数老师在分析薛老师教学实录时都绕不过词语教学,这也是薛法根语文教学呈现给大家的最大特色。听过薛老师课的人都反映,薛老师的课堂用语是简约之美,朴实而精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真谛——“读中感悟,品中深悟。”如在《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设置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三个学习板块,他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写一写。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但再好、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作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就不能照搬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四个学习板块。教学安排过程既借鉴了薛老师的教学模式,又从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增加了练习检测的学习环节,对农村学生更为实用。
(二)孙双金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用语的特点
2008~2012年,共搜集到研究孙双金老师的文章近50篇,这50篇文章涉及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实录的整理三个方面。其中,对于孙老师的教学分析占重点。
孙双金老师的教学主张是情智语文,典型的课例是《走近李白》等,个人著作是《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孙双金老师之“情智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和创新。从孙双金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孙双金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严谨而又灵活的教学风格。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因此,许多研究孙双金老师教学理论的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提出的“情智语文”的解读。
篇3
一、问题之我见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在这充斥大部分语文课堂中的五步教学法中,读通诗句无疑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也是问题最多的。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是趋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总会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形式多样的朗读齐上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
4.朗读只求形式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名师引路见阳光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援疆教师推荐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古诗词言简意赅,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2.在对比欣赏中品味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此外,还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因此,学习古诗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4.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篇4
依据笔者多言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关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关照是指在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质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是自身的教育专家学者根据美的标准和法则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反映自然和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美。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抓住教材文本中美的字词语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瑰丽的语文殿堂,让他们在自由的审美中享受美、体验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令人忘我的情境、让人心灵迷醉的意象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教材文本中营造的美学意境,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情境与心灵的唱和
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和营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本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情感。因此,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成功地意会教材文本中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积极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与智者、圣人对话,和作者、编者交流,实现情感的迁移。
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感受优秀文章的洗礼和浸润,从而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语言的审美感染力
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富于审美的教学语言是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情感的波动、审美想象力的激发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学生的审美对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敬爱者、崇拜者,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是美的代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美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准确、明晰之美,更是形象、情感、文辞的优美。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美
荀子《劝学》篇中认为学习应该“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些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适当地提倡学生的朗读学习,在朗读美妙文字的同时体验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思维情感的碰撞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美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语句的韵律,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五、多媒体辅助审美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优势,可以有力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实施审美教育。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生动化、具象化,冲破时空限制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呈现的丰富图画和完美音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美。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时要适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创设美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六、结束语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臻于完美。”文因美而存,语文教育是呼唤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是蕴含美的学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依赖于教师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建构,让美走进语文课堂,浸润儿童纯洁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弗兰克·戈布尔著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篇5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不仅仅教师的“教”,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学生要有半桶水,教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用别具一格的教法给学生呈现新颖、独特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想问题、敢于说出问题并认真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创新思考
正如众人所知,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才能在备课、实施教学中展现其创新性思维的魅力,从而影响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自我的创新意识融进教学内容、融进自我的一言一行,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改进教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教好一节语文课不外乎让学生多读,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一读二读三读”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多读是必须的,但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读书不应是盲目漫读而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最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从“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授之以渔”,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思考问题。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老舍的《猫》这一课的文本第一段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中的猫是怎样的性格,当学生纷纷说出各种答案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本第一段进行阅读,让学生说一说作者对猫的性格用一句话怎么说、具体表现在哪里等等,让学生自己在读与思考中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深入领略文本内涵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敢于质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例如在窦桂梅教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引导学生从“幸福”这个主题中大胆提出两个质疑。第一,小女孩为何不幸?层层引导学生从小女孩的“饥寒交迫”及路人的冷漠中深刻理解小女孩的不幸。第二,窦老师提出的“小女孩为何幸福?”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看见奶奶、看见美味的事物、温暖的火炉中深深感受到小女孩所拥有的幸福。从这一精彩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窦桂梅教师并不是和普通教师一样只看到课文中小女孩的所承受的遭难。相反,窦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小女孩是否幸福?并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加深,同时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窦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提高。
四、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彰显个性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彰显个性。在这里,“个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如在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中,“诗意语文”一直贯穿始终。从教学实录的视频可看出,王老师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从“山一程,水一程”中联想作者旅途的艰辛,从“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中联想作者深深的思想之情。在联想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还让学生把自己联想到的情景用语言表达出来。每一个学生对《长相思》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同,其联想到的场景也是各不相同,而王老师让学生联想、让学生说出联其想场景的教学行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的展现,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
五、创设想象天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想象天堂,让学生在想象中发散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段落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雨声音频结合自我有感情朗读等为学生创设想象天堂做好铺垫:柔柔的细雨沙沙倾撒大地,杨梅树快乐地吮吸着春天的雨露。风一吹,杨梅树欢快地摇摆身姿。当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音频及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时,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感受杨梅树在雨中的情景等。学生在自我创设的天堂里,可以顺利想象出杨梅树所处的环境及感受到杨梅树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想象工具,而学生在大脑中创设出心中的语文天堂,在这个天堂里,其创设出来的一花一草或者一山一水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表现。
六、结语
综上可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一位优语文教师的责任。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彰显个性,才能真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6
不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农村中学一般都要滞后于城区中学。要摆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改变其落后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必须要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确立新的育人观,彻底转变为应试而教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教学思想,把语文教学从着眼于“考”转到着眼于“用”上来。叶老早就说过,“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一个劲地往“唯应试、唯升学”的死胡同里钻。尤其是目前,在绩效工资的利益驱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唯分数是瞻”,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面向农村语文教学的实际,把着眼点真正转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重点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生活中,彰显语文学科的生活化,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离不开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虽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过,但就总体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到:①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和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改革的趋势,明确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摆正打好基础与逐步提高、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使初中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统一在共同而又有区别的目标下;②建立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师定期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既进行思想交流,又进行教法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沟通看法、弥补各自的不足;③根据实际,确定教研专题,开展定点试验,在互相探讨中总结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规律。
三、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沿着解题、介绍作者、释字词、分段落、讲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固定结构程式进行教学,不分语文体裁,不分写作背景。在授课方法上,老师包讲到底,学生无自读、质疑、议论的机会,学生学语文仅限于课内四十五分钟。这种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呆板、机械的授课方法,严重压抑和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有些做法很值得借鉴:第一,以单元整体教学取代孤立、重复、繁琐、随意的单篇教学;第二,以“自读―质疑―讨论―讲析―练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替代传统的僵化的课堂程式;第三,以“导读式”替代满堂灌、填鸭式;第四,以开放的课堂替代封闭的课堂。
四、加强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夯实语文基础
农村中学语文教研能力、教研氛围一般不及城区,有极少数教师年年教法不变、教案不变,不少语文课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主题及表现方法,缺少具体实在的语言分析。这种现象是酿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改变上述弊病的做法主要是: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中学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的语文教学观;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始终瞄准初中各年级的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统一于一体。同时,严格遵循“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学习范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技巧,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能;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要把讲授语言和运用语言放在首位。
五、从实际出发,努力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环境简陋,语文信息闭塞是造成农村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是,改善简陋、闭塞的语文教学环境,要从农村初中的实际出发,从最容易实现的事抓起: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鼓励、指导学生订阅健康的读物,办班级“图书角”;学校要积极添置图书,开辟阅读室,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地方读书;开展简易可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方法讲座、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使阅读、思考、交流结合起来。
六、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
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师资情况进行离职或在职进修,使教师及时“充电”;二是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语文教学方面的课堂教学实录,把教学实践与业务交流结合起来;三是聘请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名师作讲座,帮助年轻教师打好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四是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运用典型课例组织教师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各抒己见,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设计教法的水平;五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搞好教改信息的交流,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学思路,增长教学见识和智慧;六是鼓励教师勤于学习,精于钻研,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撰写文章,形成“勤动笔、勤研讨”的良好习惯,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篇7
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一样,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则更多。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是学生知识积累、人文素养、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存在一定困难。
一、内蒙古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及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蒙语与汉语差异极大。所以,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与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首先,教育方法走极端。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对教学方法把握不准,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死死抓住应试教育的路子,反复地强化训练,这样学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满堂灌”的问题仍存在,只有老师教学,自然不会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简单化。民族地区的部分老师由于侧重于分析讲解,对文章讲解过细。还有课堂中充斥着简单问题的问答,这就将整体的教学内容打乱,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其次,在识字过程中,识读分家。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识字教学用时过多,识读分家。不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会写、会认的目标混淆完成,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实施了新课程教学,但是也没有合理的运用其方法,适应不了新教法的教学艺术,教师为了追求创新教学,会在教学中增加各种元素,甚至将语文课变成了艺术课,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注重形式主义,学生虽然积极,但是收获却少。导致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而一些教师在实施中教学方法不当,不注重自身具有的教学风格及当地学生的学情,以致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程结束后,教师的精力都花在了上课和批改作业上,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科学地研究教材教法。
二、民族地区改进教育理念的措施
内蒙古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有效地教学,以下就是民族地区改进教学理念的一些措施。
第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仅与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落差,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内部,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不公平,集中表现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陈旧、师资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这样的教育资源配置,让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没有条件享受公平的教育过程,在接下来高中、高等教育机会面前,注定处于劣势。
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再加上经济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很少有人达到400万字的阅读量。所以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改善民族地区办学环境,引进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学校鼓励教师加强学习。要求教师课余时间里经常学习教育名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总结经验,并将其优秀成果运用于本地区语文教学中。教务处要按计划选好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们进行集体学习交流。这样,教师会对教学中的问题认识得更清楚,更利于取长补短。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严格要求各校对广大教师进行新课标的培训学习活动,对新课标的培训学习给予高度的重视。要结合民族地区教学实际,不断查找自己教学中与新课标理念不相符的做法,并且要努力克服,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的理念。
第三,在备课方面,强调三维目标确立的准确性,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课时教案中,教师要特别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师要努力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意识要植根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之中。例如,积极倡导教师以“知识树”的形式设计板书。可通过《王敏勤的知识树》的专业指导下,教师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去尝试运用。通过“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板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板书,怎能不吸引学生的目光呢?上课方面,严格要求老师不带教案不许进课堂,而且必须提前一周备好课,上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重温教案,不断修改,力求完善。课堂上,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教学,并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批改方面,学校严格要求老师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反馈及时到位。而且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老师都应该进行及时检查指导,认真对待。关于作文要求应该更加严格些,因为写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摒弃缺乏实际意义的空泛评语,需要具体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结合学生作文的具体内容多给学生鼓励,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
第五,辅导方面,教师特别注意“培优补差”工作,注意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学生“吃饱”和“吃好”的关系。尤其是对待蒙古族学生中学习方面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极大的热心和耐心,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地在课上、课下无偿地给学生辅导。此外,教师对蒙古族学生辅导,还包括对其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辅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民族地区加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识字是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石。因此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认字、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内蒙古民族地区的低年级学生,如何识准字,方法很重要。因此教师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让学生能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识字,如看图识字、猜谜识字、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等;此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加强写字教学。每位教师都要把字写好,要力求美观规范,尤其要把板书写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作业书写必须严格要求,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不但要认真指导学生写好每一课生字,还要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潜心钻研并充分利用好写字教材,使写字教学见成效。教务处还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写字比赛活动,如老师的板书比赛、学生的硬笔书法比赛以及教案展评和作业展评等活动,来激发师生练字且写好字的兴趣,努力从整体上提高我校师生的写字水平。
第二,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能正确地用普通话。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比如,课上、课后,校内、校外都要求这些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愿望感受和要求转换成汉语语言告知他人,然而在语言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往往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或者他人就能给他们以支持、鼓励及补充、修正的机会,相信他们会在交往过程中有效地自我调整,主动敏感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第三,加强作文教学。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积累素材,拓宽思路。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要注重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要在开阔学生的作文思路上狠下功夫,在备作文课时,要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采取多种形式去批阅作文,转变思路,将大量修改逐渐变为学生自己多读多改,同学之间互批互改,最后老师把关。老师要尊重学生作文的原意。要注重作文的讲评和学生范文的作用。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身边鲜活的作文素材,鼓励学生多练笔,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第四,亲近学生,贯通双语教学。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源泉,而且是传承文明的导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以身作则的楷模。“为人师”是指当传授知识的教师,“为人表”指教师的仪容仪表、衣着、发型、饰品搭配、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等都要起表率的作用。所以“为人师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民族地区的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教师自己的仪表要端庄、举止谈吐文明大方,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出口伤人,不挖苦讽刺,不歧视差生。教室是神圣的殿堂,在进入教室前,要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不把不好的心态和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面带微笑,表现了教师好的心情和自信,学生也感觉教师真诚友善而情绪放松,师生距离拉近。教师的严肃刻板,拒人千里,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而远离老师。在上课时不但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还要用亲切目光和学生交流。在课外,对于学生的问候,教师要以礼相待。教师好的“表”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终身。在社会上,教师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得到好的评价,树立社会楷模。教师的内在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范,加上服饰的整洁、文雅、大方,适当的打扮,恰当的手势,好的肢体语言,做到有机统一,呈现给受教育者一个完美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的教师形象。这样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也乐于和教师交往,乐于用汉语和教师交流。
篇8
一、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内容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形式,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自主和兴趣是前提。我们要探索出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最优实施情况。了解它的基本概念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对它的基本模式和有关变式进行研究,充分体会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内容。
1.“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来看,我们就可以基本了解“作文先导式”的含义,就是将“作文”作为教学的先行载体,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学习体验模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但是这种“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并不是简单地让小学生自己去无目的地写作。首先,教师要进行情境的创设,接下来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自主合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使小学生有兴趣地在情境中进行表达和交流,并综合传统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是这种教学路径得以进行的主要环节,绝不能是机械的,而是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地组织。它可以让学生从小就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验是“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础和中心,它打破了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属于语文教学的新型改革。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还具有四个特点,包括自主性、活动性、系统性以及成型性。
2.“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本模式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自主与兴趣是整个“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简单的识字、阅读然后写作。之前的教学模式是一方输出,我们要将其改变为双方互动。学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情境中达到一种自然而然获得知识的状态。当教师创设情境之后,激起学生的表达欲,这时,他们自然就有了识字的需求,阅读能力也就随之不断地提升。在他们有需求时,教师就可以随机地进行拼音和文字的教学。小学生就在极大的兴趣下提升了语文能力。
3.“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变化类型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交流表达型,这种模式就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要努力将他们引导到情境之中,使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努力让他们的表达流畅和准确,这个完善的过程就要把教学内容融合进去。当他们形成相应的口头语言之后,下一步就鼓励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老师要进行再次引导,学生需要再书写。这个过程就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二种,可以叫做阅读发散型。这种教学路径是针对高年级小学生的。前面的过程是与第一种类型基本相同的,除了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在形成书面文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写作环节进行之后,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文章,然后开展阅读交流会。学生可以相互欣赏对方的文章,老师可以将写得好的学生文章给大家赏析,还可以将与这个情境有关的美文给学生阅读。这样的过程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还能够拓展他们的眼界。
二、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实施办法
在分析类型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将实施办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1)教师备课的过程必须将所谓的知识目标放在次要位置,重要的是情境设置。(2)不能将拼音、识字和作文分裂开来,只有同时培养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3)必须注重实用性,小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才会更有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是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作文为教学途径,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形成交流模式,自主地学习以及探讨,旨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这不是作文教学的创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长。我们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从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也要不断更新小学语文的教育路径。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向
笔者探究阅读教学路向多年,认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路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感悟及评论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让学生独立学习阅读内容,之后分析与评价阅读的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内容的中心思想。学生能够结合所阅读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生活态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认知情况后,就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为今后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依据。
2.策略引导教学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策略引导型教学法属于一种新颖的方法,该方法是教师在熟悉阅读教材后,经过分析与研讨后从内容中探寻学生的兴趣点,经过引导后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逐步诱发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认识,让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自我认知相结合,才能彻底掌握阅读中的各个知识要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表演教学法
阅读表演教学法大多是以学生认知作为中心,此处表演型阅读即让学生完成阅读内容后,以表演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采用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所阅读的知识梳理成表演的材料,学生按照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演绎,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掌握阅读知识内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通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探索,笔者体会出三个方面的教学路向,同时对阅读教学有一定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询问学生对整个文章的感受;其次,了解学生理解阅读文章的程度;最后,了解学生对阅读文章是否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跟踪台风的卫星》时,首先学生就必须对该文中的卫星和台风非常感兴趣,接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视文章中的关键句词、生字词;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一些感悟。再如,学生阅读《奶奶的白头发》一文,奶奶说的玩笑话和笔者的认真态度形成对比,能够体现出奶奶对晚辈的爱及晚辈对奶奶的体谅与心疼。教师应该提问学生谈谈如何看待奶奶的白头发,自己是不是应该像文章中的笔者一样疼爱奶奶,让奶奶不再操心。
2.重视阅读教学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需要不断努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及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书,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比如,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时,教师就要把自己平时具备的阅读习惯及阅读书籍和学生分享,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阅读要求及详细的书单。其次,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但是遇到困难极易退缩,因此,就要多进行鼓励。相比之下,描写景物的文章和故事类文章相比枯燥一些,同时许多学生也不擅长描述景物。比如,阅读《荷花》时,教师就要多展示和荷花有关的图片,如果条件具备还应该带学生观察荷花。再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划分成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看相关视频,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分享和合作;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队学习,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阅读教学常常需要进行朗读,讲解分析及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长,有一些擅长朗读,有一些擅长讲解分析,通过组队学习就能够发挥学生自身所长,从而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3.重视学习迁移能力
事上,阅读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与小学语文教学其他部分密切相连。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放声朗读文章,教师要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同时还要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故事情节。比如,学习《李广射虎》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十分流利地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非常轻松地背下《塞下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进行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归纳整理,并将文章中好词好句积累记录,恰当合理地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小学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课改下很多学校均将阅读当成教学重点来抓。就是在这种境况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阅读实际情况入手探索出阅读教学的路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路向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10
二、大力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对他人尊重。而这一切,都应该通过每一堂课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教师的民主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民主精神的形成―――让自由放飞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用宽容培养宽容,靠创造激发创造。
尤其是在课堂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民主风范沐浴着学生的心灵。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向学生请教的气度,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虚心地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种民主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语在积极倡导尊师风尚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相比之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能体现出在追求真理的前提下既尊重师长又保持个人心灵自由的人文精神。既然承认师生平等,那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篇11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基本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但有待提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口头语言不够规范,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夹带方言土语、常有重复现象。交际时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态度上扭扭捏捏,不够大方。究其原因是学校口语交际课训练不够规范,不够扎实。问及口语交际课要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一些城市学校教师(甚至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口语交际教学实录的特级教师)也并没有真正把“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区分开。不少教师无奈地说:“念念(教材)、说说就过去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口语交际课可有可无,不过是为后面的习作做铺垫的,从未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研究。
(二)目标无序
(1)小学阶段不同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分别是什么?分别培养学生哪些能力?60%的教师感到非常模糊;(2)小学阶段口语交际目标如何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地进行有计划地训练、落实?80%的教师感到非常模糊,至于口语交际序列研究问题,多数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3)学段重点训练目标和持续训练目标混淆,到了五年级还把一年级口语交际的目标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三)教法单一
不知道如何使用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素材,创设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只是简单地围绕话题内容说说、讲讲,缺乏有针对性的要求、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训练没有层次的划分,致使学生没有表达的兴趣,课堂单调乏味。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结合识字教学进行训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同样能进行口语交际。在教学课文生字时,我们常常创设很多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又能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是以同桌的形式展开交流,发表见解;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们可以围绕生字的学习向“小老师”提问题。学生在这种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年纪小,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依据教材融口语交际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这也是口语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看图说话是口语交际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扩大视野,增强想象力,加强记忆力,能用较通顺、形象、准确的语言把事物叙述出来。教师可根据这一目的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或为课文配备的挂图、幻灯片等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看图说话渗透到实际教学中,教给学生看图和说图的方法,使他们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说出图画内容。指导说图时,注重引导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两句两句完整地说,一图一图连贯地说,再从头到尾完整地说清楚。这样坚持下来,既培养了学生口述作文的能力,又为他们今后看图写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听说结合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听说结合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听广播、录音或教师、家长讲述一段故事后再进行复述。这种形式的训练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听话能力。指导这项训练,教师要首先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听懂和记住故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如何抓主要点按顺序复述故事的内容,做到有简述、有详述,详略得当,叙述完整。经常进行这样的听说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准确用语言叙述事物、表达情感的技能,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1.课堂上,教《应该帮助他们》(第四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留心平常的生活见闻、影视故事或新闻报道。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所熟知的人们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再联系两幅图的内容说说如果自己在路上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该做些什么。在同桌互述基础上,进行“助残”实践活动,通过老师或小学生上台表演“帮助残疾人”,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动态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生活中,也可让小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谈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中恳的意见或建议。然后,把两次谈话的经过、交谈的内容和对自己的触动详细地写进当天的日记。再把这日记拿回家,征求父母亲的意见,并就自己的发展方向或理想、追求同父亲或母亲探讨,达成比较一致的见解,以此达到强化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
总之,在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因素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进行通盘策划,全面考虑。教学中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目的、内容、方法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随时加以调整或改进,口语交际教学一定能够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篇12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以提高生活的质量;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实施;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以明确教育的宗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修养功莫大焉,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其切实有效呢?
不少人总是抱怨教材中现代的成份太少,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以致语文教学有隔膜之感,,劳而寡效。其实未必。在学习《曹刿论战》、《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课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智谋重视人才的共同点,而今这一点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与当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脱贫致富的政策可谓所见略同。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与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何其相似乃尔!引入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虽仅尺水方塘,但古今中外的“天光云影”也都纷纷呈现了。如此施教,焉能不新鲜、生动而亲切呢?陶行知关于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对我们应无不启迪。
篇13
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
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形成、发现、价值。
三、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1.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说奇异之处。
(出示琥珀插图)这就是那块奇异的琥珀,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结合插图,做填空练习。这块琥珀是( )的,一个( )一个( )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 ),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 )。
师:你觉得这块琥珀有何奇异之处?
生: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非常罕见。
生:从“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清清楚楚”“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这块琥珀保存的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师:那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意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2.理清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
惊叹之余,老师有一个疑问,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段,找出答案。生交流,小结:形成松脂球、形成化石两个阶段。
3.找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师: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自由读1~9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小组讨论。
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天气炎热、松树(松脂)、苍蝇和蜘蛛。
师:文中几处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从这3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暖暖地照着、照得火热、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3句话吗?
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大家读3~4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小苍蝇当时很快乐。
师:你从哪句话读懂的?
生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生2:我读出了小苍蝇在精心打扮自己。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还是一只爱美的小苍蝇。谁能把自己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句子、指生评价。
师:作者抓住了小苍蝇的什么来写的?
生:动作、外形。
师:是啊,作者通过描写了它的动作和外形,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苍蝇。那蜘蛛又是怎样出场的呢?出示第5段,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蜘蛛很想吃掉小苍蝇。
生2:蜘蛛的动作很小心,生怕惊飞了小苍蝇。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2:慢慢地、小心地。
师:你能把蜘蛛的小心翼翼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3:读句子。
师:蜘蛛一心想吃掉小苍蝇,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第七段,指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理解。
师:怎样理解“刚好”这个词?
生:正好,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师:如果早一秒钟会怎样?
生1:松脂只会包住小苍蝇。
师:如果晚一秒钟又会怎样?
生2:可能蜘蛛已经把小苍蝇吃掉了,只有蜘蛛包在松脂里。
师:是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蜘蛛刚要吃掉小苍蝇的一瞬间,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包住了这两个小东西。如果只有一滴松脂落下来,能形成松脂球吗?
生齐答:不能。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句子。
4.看板串联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5.分析成化石条件。
师:松脂球在各种条件的巧合下形成了,要成为化石还需要什么条件?大家自由读11~12段,找一找答案。
生1: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你能把表明时间的句子读出来吗?
生2: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松树林淹没了,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我们把这些变化称为“地壳运动”。(板书:地壳运动)
6.说形成过程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在各种条件的互相影响下,这块奇异的琥珀终于形成了。你能看着板书简要介绍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生述说。
出示6幅图片,看图再来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7.说价值
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出示句子(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什么是“推测”?
生1:就是推想、猜测。
生2:根据已知的东西推理不知道的东西。
师:在本文中指根据什么去推测什么?
生:在文中指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去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你读懂了文章。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四、谈收获
学生交流。师总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