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普征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科普征文:探秘喷泉 关于科学,我就像一个刚从妈妈肚子里出生的婴儿看神秘世界一样,充满了陌生和好奇。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陪妈妈去唐苑酒家附近散步。因为酒店前面那迷人的喷泉把我吸引住了。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用手去触摸那一条条从地而起,又从天而降的“白线”,那感觉暖暖的,很舒服。每每看到这神奇的喷泉,我都会百思不得其解:这么美丽的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呢?
去年暑假,我从同学那借来一本《探秘天气》的书。真幸运,这本书里有关于喷泉的小实验,原来喷泉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我兴奋极了,决定做一次小喷泉实验。于是我开始准备材料:一个大大的盛汤的盆子、一个汽水瓶、一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一壶开水和一瓶番茄酱。一切准备就绪,我就迫不及待的做起实验来:首先把一勺番茄酱倒入汽水瓶内,再加半瓶自来水搅拌成红色,用橡皮泥把瓶口封死,然后,在橡皮泥上插入吸管,最后把瓶子放进盛有开水的盆子中。等了一会儿,红色的水从吸管里一涌而出,我欣喜万分,正当我准备把这喜讯告诉妈妈时,谁知那红色的水只冲了几下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只顺着瓶子向下流。我失望极了!难道是番茄酱出了问题?我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我发现汽水瓶中的水里有许多小颗粒。我想:可能是这些颗粒阻挡了水的冲力,使水喷不出来。于是,我决定再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把番茄酱改成红墨水。果然汽水瓶里喷出一条条优美的抛物线。我成功了!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
在这神奇的科学世界里,我终于成了开始走路的小孩,我一定要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成为神秘莫测的科学世界里真正的主人!!!
篇2
候车站旁
大家耐心地等待着汽车的到来,可猛烈的阳光在人们的脸上留下了汗的印记。终于,汽车靠站了,大家都朝着汽车停靠的方向拥去。“刷”地一声,车门打开了,人们依序上了公共汽车。酷热的煎熬难免让人心烦,可谁也没有插队,也没有挤逼,当我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了座位。这时,一个小弟弟热情地招呼:“哥哥,快来与我一起坐吧!”我与小弟弟相视一笑,挤在一起。车子继续向前方驶着。一会儿,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几个年轻人主动争着让了座位,老奶奶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是多么美好的和谐之图。
篇3
篇4
进入新课改之后,《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大量的资料呈现。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更愿意用自己找的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笔者听过很多这样的课,往往在喧哗热闹的课堂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推敲与深思的“问题”。例如,选材是否合适,材料呈现方式如何取舍,提问方式是否恰当,与知识点的联结是否契合等等,当然还包括由于材料呈现之后可能带给学生的负面作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是经过众多专家精挑细选、反复推敲后才最后定夺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课文原有的材料与表述,那么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情境,整合知识
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目题中,有这样一段材料: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问题:为什么“摔坏”的是商品所有者?摔坏是什么意思?那么商品所有者如何让自己不摔坏?
这个案例中对“摔坏”做了抽象的理解。而商品所有者被“摔坏”的意思学生也通过“商品―货币”这一过程的想象能很好地理解,即商品被大量积压,商品所有者的资金链可能发生断裂而导致可能破产的境地。至此,摔坏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接下来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商品所有者如何才能使自己不被
摔坏?这里就涉及“商品―货币”过程的顺利完成,即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而作为商品所有者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
品,在这里就可以把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整合
进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所有者想要完成“商品―货币”这惊人的一跃,顺利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把商品的质量(使用价值)提高上去,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使用价值的需求,让其心甘情愿地付出与商品价值相应的钱,而商品所有者也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设置情境,突破难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中,“专家点评”中提到: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换句话说,衡量商品的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越贵。此时设计一个情境,比如生产一双鞋子,甲乙丙三个人分别用2、4、6个小时来生产一双一样的鞋
子,那么哪双最贵?按照“劳动时间越长的东西越贵”这句话,最贵的鞋子应该是丙生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双鞋子应该是一样贵的。
问题:应该如何来界定劳动时间?
这个案例中很简单地呈现了现实生活和思想感觉相矛盾的地方,在这个矛盾口,学生可以找到突破口,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才是真正的“劳动时间”即价值量,而某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属于个别劳动时间,接下来理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也显得顺理成章。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情境,学生很轻松直观地掌握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一难点。
三、“质疑”教材,掌握重点
在《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目题的最后,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
容。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问题:照理说,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在这个表述中,为什么两者恰恰是“矛盾”的?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与价值相等才是等价交换,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教材所呈现的图表中,只有9个点是完全相等的,用数学的逻辑来说,一条线上有无数个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恰恰与基本内容相“矛盾”。
此时,适时引入等价交换的表述: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等价交换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必须等价,还包括“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交换。因为受到供求关系因素的影响,价格经常会出现波动,但从长远来看,价格与价值仍然相符。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是不相符的。通过此次质疑,学生再一次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恰恰就很好地表现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形式与内容是相一致的。
篇5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分类、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二、答题方法
1.整体把握,重点标记。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科普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这一步,要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为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作好准备。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被局部问题所牵引,出现疏漏。
2.比较辨别,去伪存真。比较法,是做好科普文阅读题最主要的方法。要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要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
3.有效整合,规范答题。对从科普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有效整合。整合时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要进行综合归纳。要将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要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整合之后的文字,有可能会照抄部分原文,也有可能来自自己的整合。
有效整合之后,如果是应对选择题,当即可得到答案。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通过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是文字表述题,还得注意规范表述,分条陈述,正确答题。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关于青蒿素,
还有哪些待解之谜
俞陶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尽管青蒿素类药物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数以亿计患者的病痛,但令人有些吃惊的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在科学界仍没有定论。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发挥抗疟作用的最重要结构。2015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科学家Kasturi Haldar及其同事的文章,称青蒿素以疟原虫体内的PfPI3K蛋白为目标,抑制其PI3P蛋白的生成。在临床上获得的疟原虫品种中,以及在人工培养的实验室疟原虫品种中,PfKelch13的突变都会提高PfPI3K的水平。研究团队认为,这项工作表明PfPI3K是青蒿素作用机制的关键中介物,也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对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伍贻康表示,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可能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Posner提出,青蒿素可能是通过自由基对疟原虫起作用的。所谓“自由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与亚铁离子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伍贻康说,这个理论也很不完善。“例如,人体内的自由基多得很,为什么其他自由基没有抗疟作用呢?科学界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虽然自由基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但一些科研人员正在据此探寻青蒿素的其他功能,如治疗肿瘤、白血病。
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赖・亨利教授团队的一项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能杀灭肿瘤细胞,在与乳腺癌细胞接触16小时后,那些细胞几乎全部被杀死。亨利说,青蒿素不但有效,而且选择性很强,对癌细胞有很高的毒性,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却很小。这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无毒的抗癌良药。谈到其作用机制,他表示,“肿瘤细胞分裂时需要大量铁才能复制DNA,所以它们的铁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很多。青蒿素与亚铁离子接触后会产生自由基,因此我们想到用它来杀灭肿瘤细胞。”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若干组乳腺癌细胞、正常乳腺细胞与全铁传递蛋白、去氢铁传递蛋白以及这两种化合物的组合接触。只接触一种化合物的细胞没有明显反应,与两种化合物同时接触的正常细胞反应也很小,而先与铁传递蛋白接触,然后与去氢铁传递蛋白接触的乳腺癌细胞反应很大――8小时后,只剩下25%肿瘤细胞;16小时后,肿瘤细胞几乎全部死亡。
体外实验还表明,青蒿素能杀灭白血病细胞。亨利认为,其原因也和自由基有关,白血病细胞的铁含量很高,其浓度可以比正常胞高1000倍。
目前,我国多个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类药物。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一旦白血病细胞膜遭到破坏,其通透性就随之改变,大量钙离子会进入细胞内,一是引起细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细胞膨胀直至死亡,即胀亡。
(节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青蒿素有不少的待解之谜,选文写出了哪两种待解之谜?
答: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但对青蒿素这种“抗疟神药”的研究远没有大功告成,还有不少谜有待解开。
B.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基团,是根除疟疾的一个靶标。
C.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产生能量很大的自由基,导致细胞某些关键组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D.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药物分子与特定靶标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是如今解释药物作用机制的主流理论,但用这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青蒿素抗疟的原因。
篇6
所谓实证新闻,是指媒体利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某些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人将这种报道模式称为“实验性新闻”,认为它是已有的“精确新闻”的一种发展。有人称之为“实验新闻”,也有人称之为“科普新闻”。本人觉得,这些称呼都不能完全概括这类新闻报道的特质。在“科普新闻”或“实验新闻”中,记者是个“中立”的观察者、传播者,更多地担当着“中介”的作用。而在“实证新闻”中,记者除了肩负着传统的传播任务之外,更主要的是个组织者,从选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公布都亲力亲为。此外,整个实验过程都有读者参与。读者的角色与其说实验者,不如说是监督者,增加实证结果的可信度。鉴于此,本文称之为实证新闻,以求更能体现它的本色。
实证:既是科普,更是生活
实证新闻是用实验的方式传递某种科学知识,澄清或纠正人们原来的某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指导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采取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这类新闻与其说是科普实验,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纠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烟头真的能引起火灾吗?洗涤灵和盐水哪个更能去除果蔬的残留农药?水果榨汁吃和直接吃哪个营养价值更高?家用电器开关关了就断电了吗?等等。
它的策划范式大体是三段式,即选题的策划阶段、实验的记录阶段、媒体的传播阶段。策划阶段要提出选题,一般都声称来自读者(网民),选择那些更容易受人关注的课题。同时,也要落实经费、器具、人员、指导实验的专家等具体事宜。记录阶段分两种模式,对视频来说可能就是个纪录片,对于纸媒就是实验报告。传播阶段则类似于传统的科普新闻,但对媒体来说,其传播任务并没有完成,更期待受众的反馈、市场的反应,为下一次的策划提供参数。
它的本质可以用“三实”来概括,即实验的形式,实用的价值、实际的效果。其实验形式通常采用“去实验室化”,也就是愈平民化,其反响愈好。上述几个专栏的关注度以及它们的广告收入说明这一切。《原来如此》的实验场所几乎都是专门设计、搭建的,而《小强实验室》都是日常生活隋景。前者不仅实验成本高,而且使受众产生距离感。实证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某—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纠正了某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形式的平民化让人感觉更亲近、更可信。反之,如果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回到所谓的“实验室”,人们就会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实际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实证新闻表面上看是科普新闻的一种延伸,实际上它更是—种新的价值观和传播理念的突破。在目前所能见到的这些实证新闻类新闻中,有的能够自觉而清晰地加以运用,有的则不是那么清晰。实证新闻的特点如下:
理念:受众第一。这主要体现在选题来自受众,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选取受众关心的问题,可谓“从群众中来”。如《好奇实验室》对征集到的选题“一经采用,可获报料费103-1000元”。其次,实验过程有征集到的受众自愿参加。这意味着科学实验不再仅仅是专家、专业人员的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参加试验。第三,结果面向受众。这种面向,不仅是把一种再现的科学结论告诉受众,而且是把一种价值取向传递给受众;不仅是“这一次”实验的结束,而且是为“下一次”的开始做准备;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而且是公信力的彰显。
形态:实验再现、平实报道。实证新闻保持甚至弘扬了纯粹的实验记录方式,实验的报道者也就是实验的亲历者、参与者,成为释疑解惑的当事者。受众加入的门槛很低,只要愿意,都可能成为其中的实验操作者、体验者。
价值:以民为本,内外兼顾。节目之内的选题主要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它的叙述角度平视化,价值取向民本化,报道方式民众化。节目之外发展成为便民的服务平台,活动是报道的依托,报道是活动的延伸。而且,这种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如《小强实验室》就打出“大事小事找小强帮你解决”。
媒体:既是传播者,更是组织者
实证新闻的兴起,将策划的意识推到“信源”的层面。这就要求媒体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者,更是组织者。对具体某一家媒体而言,这保证了信息的“独家性”。也就保证了它在传播终端的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投递员式”的信息服务,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智慧,让受众分享在传播领域的乐趣,实现自我选择、自我论证、自我治理和自我关照的组织者。也就是说,媒体已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这种模式要求媒体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权利的共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题的共享。传统选题是由媒体一家完成的,实证新闻中的选题,即使是媒体独自完成的,也要标榜“根据观众(网民、读者)提供的线索”,生旧所做选题脱离受众。不管具体选题来自何方,其标榜本身已经说明实证新闻从意识上已经敞开了“与民同乐”的大门。
2 参与制作。受众参与实证新闻的制作,其衍生意义远远大于受众本身。受众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尽管只是局限于科普领域,在不少节目(栏目)中只是担当“跑龙套”的角色,过于危险或专业性较强的实验,不会让普通受众担当。但它所表达的社会情绪、社会意愿,会使媒体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作用和意义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商业资源的青睐。
3 表达权。媒体把选题的决策权、愿景的表达权、感受的评价权交给受众,交给社会,其本身就满足并强化了人们对信息质量的渴求。无处不在的信息就像海水,看似很多,却不能解渴。这使人们更加渴望高质量、能够解渴的淡水。在表达的同时,期待着引导和方向,期待着价值的确立和共鸣。实证新闻中,受众借着科普的实验,表达着自己的认同和迷茫,闪现着共享的喜悦与痛苦。
至于媒体的具体组织过程,倒不是特别复杂。一旦确定了任务,媒体可以借助自身优势,相对轻松地完成社会力量的协调,参与人员的征集或邀请,所用场地的租赁或借用,实验器械的购买或租借,—切都水到渠成。
慎思:既有创新之实,也有越位之嫌
实证新闻的兴起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证新闻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为科普做出了努力。
实证新闻之新,体现在“内容实、形式近、人员亲”。“内容实”是指实验做得扎实、实在,很多就是人们身边的事情。严格来说,实证新闻中的内容几乎都是老、旧、陈的东西,都是科学家早已论证过的东西。然而,这些内容对科学素养不高的民众来说,却是“新”的。“形式近”是指实验在思想意识上脱下了“白大褂”,去掉神秘,以普通面貌展现在受众面前。“人员亲”是指实验多数是由自愿参与的受众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给人一种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感觉,其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实证新闻火热的背后,也透露着某些让人担忧的现象,其实验有越俎代庖之嫌,有媒体审判的意味。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一旦拿捏不准,轻者节目遭殃,重者公信力受损。如《小强实验室》在2009年9月13日做的1.6排量、手动挡汽车油耗实验,在环城高速跑完58公里后,最省油的只用了0.97升,最耗油的也只有4.98升。由于是在中途不停车的极端环境下得出的,这样的实验又回到了“实验室”,其结果令人质疑,其目的令人怀疑。如果测试改为普通市区道路,尽管油耗可能会增多,但真实性不容置疑,也许传播效果反而更好。
篇7
一、纪实主义风格VS表现主义的特征
科普影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主要运用的是纪实方法。在我国,说到纪实方法,一般指的是巴赞的理论。巴赞认为纪实主义是“存在先于含义”。纪实主义反对主题先行,导演只需“把事实交给大家”。它只是客观存在,主题就已在其中了,并非导演赋予的。纪实主义所表达的意义,则来自现实本身,它是现实说话。
巴赞的纪实理论是建立在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影像“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他还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而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往往有成见和偏见。只有把人排除出去,客观世界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表意方面,他反对“含义先于存在”,主张“存在先于含义”,要求“仅仅通过对现实表象的展现揭示出现实的含义”。在结构方面,他反对人为地戏剧结构,要求具有“具有更多的生物学的特点”,“故事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生命般的这是与自由。”在镜头方面,他反对理性蒙太奇,倡导长镜头。
对于科普影片,纪实手法是其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客观跟随拍摄、长镜头记录已经是纪录片屡见不鲜l的方法。以事实为主体的科普影片虽然有众多风格、样式差异,总体属于影视纪实艺术是事实。然而摄影师要选择被拍摄对象、角度等,纪实主义“不让人介入”却是很难达到的。有相当一部分纪录片还是坚持主题先行的,然后再根据主体表达选择素材,结构情节。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的。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艺术观念渊源于德国文化精神。虽然它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总体上来说,表现主义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是融会贯通的。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但他们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的强烈的呈露。创作者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表现主义,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的直接表现。在抗衡着印象主义客观性的同时,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囿限,显示其表现主义的共性特征。
二、表现主义在科普影片创作中的运用
表现主义作为科普影片除纪实主义外的创作理念,在内容确定的前提下应用于科普影片的表现手法、画面拍摄及“再现”手法、解说词的行文用词等方面。
基于表现手法的动画形式,既可准确地表达深奥难懂的科学内容,更适合给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
科普影片《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该作品由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制作,荣获北京高教学会电化教育研究会2009年度“金烛奖”一等奖及第十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三等奖)正是以一个动画短剧作为开场阐释了动画里的主人公种植棉花失败的原因。表现主义的“主题先行”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因为创作者要表现当下很多棉花种植者共同的忧虑——棉花如何成功种植、如何高产,片子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必然会引起观看此片的棉花种植者的共鸣。另外,贯穿整个作品的两个对话人物,除了真实的以记者身份出现的解说员,还有一个就是自始至终的动画虚拟人物——种植棉花的老爷爷。即该作品中出现了棉花种植者的代“言”人,借这个虚拟人物的口,代表普遍棉花种植者说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似乎有悖于科普影片遵循的纪实主义风格,在作品中植入了主观意识,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念,但是这些所谓的“主观意念”正是创作者调查研究了众多棉花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后,将具体的问题总结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将棉花种植者这个群体化身为一个生动的虚拟人物,使内容具有科学性的同时,更具实用性、艺术性及观赏性。
在《热带人工植物群落》中有一组动画,在讲了一大堆人工森林在科学上的可行性后,以动画展现未来人工森林的宏伟壮观的创面结束全片,它是通过动画手段模拟移动镜头与推进镜头的形式进行表现。画面横移,转过一榕树,沿着一条伸向银幕纵深而永远走不到头的森林大道中前进,加上以主观镜头的方式,使观众好似乘坐未来的交通工具畅游浏览未来科学世界。从而将影片情绪推向。
由于并不是所有科普影片都需要动画,在不该用动画时就不该强行植人动画,否则不仅在科学内容上造成混乱,而且对整个影片艺术效果也是极大的破坏。
在画面拍摄手法上,运用“画面再现”既可使普及的科学知识更丰富,也可使画面更具艺术观赏性。
北京科影摄制的《钙与生命》,里面拍摄的人物环境并没有以纪实手法表现,而是带有较强的表现主义风格,使人物环境处理有了人为制造的象征性,使科普影片更富想象力及内涵。在保证科学内容真实的情况下,创作者用于突破表现形式上的束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赵立魁在拍摄《第十三片绿叶》时便谈到:“我与摄影在开拍《第十三片绿叶》之前便统一思想,决定对影片的微观部分(科学内容的核心)一定要真实地‘再现’,使其可信;对于外在部分,即小麦形态和科学实验的环境背景,光线色彩等等一律进行加工‘表现’……”由于小麦的自然状态是丛生的,叶片交错拥挤在一起,实拍出来显得很杂乱。创作者将它一棵一棵分离出来,栽在土箱里,再用灯光从逆侧方向打透,于是我们可以在片中观赏到绿叶在暗背景下格外醒目,主体突出,一目了然,深色的环境基调又造成一种莫测的神秘感。在《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拍摄过程中,由于没有到播种期,创作组在当地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实验地,进行了播种演示,而每个关键步骤可重复演示,便于拍摄者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展示播种细节。播种“画面再现”不仅弥补了因植物生长期时间限制造成的画面缺失,更呈现了较为完整的细节。
在运用“画面再现”这种表现主义手法时,需注意尊重客观事实,科普影片只有在做到内容符合客观真实,才可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画面再现”手法的成功与否。
在解说词的行文用词上,从说明文到记叙文的转变中,“戏剧化”的语言不仅可生动表现科学内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深受众的理解与记忆。
在科普影片《抢救大白鲟》的开篇是从“人”切入,而不是从“事”切入的叙事结构,改变了原本开篇解说词设计的初衷。钟倩在《用“故事”去包装科技影视作品——<抢救大白鲟>创作体会》中指出原本关于白鲟的知识介绍是:白鲟是什么科、什么属、为什么这么珍贵、濒危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是发现到抢救。而改变后的叙事结构是:先讲危教授这个人物辛苦寻找白鲟多年,再引出白鲟这种生物,于是全片很自然地就从“介绍白鲟”的说明文变成了以“向往白鲟”开头的记叙文。
富有表现主义的“戏剧化”手段也被运用在了科普影片《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中,在作品开篇,虚拟人物——种植棉花的老公公与记者的对话,即是一段解说词的“戏剧化”变身。将原本要说明的内容以生动的对话形式展开,引出了棉花种植者的疑惑,求知欲。
当然,解说词的行文用词不仅在作品中体现为具体文字、语言,也可抽象为画面,用画面中自带的文字来表现。例如在科普影片《珍惜土地》。中,有一组镜头。采用人、土地、指示灯示意动作与电子跳字的方式表现我国土地、人口粮食三十年的变化。数字跳动很快,令人眼花缭乱。而具体数字却无法让人看清。这些快速运动的数字变化,正是创作者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段,给观众造成一种速度惊人,问题严重,刻不容缓,不能等闲视之的紧迫心理。于是在视觉上形成撞击,敲响警钟。在受众思想上造成一种紧迫感,从而激发受众的情绪,与影片产生共鸣,加深受众的记忆!
可见,在表现主义应用于科普影片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一个科目内容讲清楚适当的空间,又要考虑语言环境遣词用句本身对表达科学内容的衰减作用,只有把握到位这两个方面,才可在行文用词上做到炉火纯青,恰到火候!
三、表现主义在科普影片创作中的发展趋势
科普影片作为纪录片的具体类型,纪实手法是其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客观跟随拍摄、长镜头记录已经是纪录片屡见不鲜的方法,以事实为主体的纪录片虽然有众多风格、样式差异,总体属于影视纪实艺术是事实。然而摄影师要选择被拍摄对象、角度等,纪实主义“不让人介入”却是很难达到的。有相当一部分纪录片还是坚持主题先行的,然后再根据主体表达选择素材,结构情节。
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但需要想象。伊文思曾经说过:“有人认为纪录片不是艺术,因为它没有想象,这个看法不对,从拍摄之前到最后的剪辑完成,自始至终不能脱离想象”。
表现主义的多种手法与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在很多科普影片得到了完美结合。
篇8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general surgery
ZHU Meiling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s in general surgery, and drawing up corresponding nursing details directed at every segment. Methods A total of 4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and rectal carcinoma admitted to 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were tak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240 cases) and the improvement group (250 cases).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aseptic transparent dress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transfusion as routine that was normally disinfected with 0.5% iodophor cotton buds.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upward with 6 cm×7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For the improvement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changed dressings and heparin lock regularly by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usually once a week. They were first disinfected with disposable nursing packet, and then the end of the catheter was fixed downward toward the breastbone in semicircle with 10.0 cm×11.5 cm transparent dressings of 3M company.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as counted the causes and the preventions of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hi-square test, and it has statistical sense. Results 96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aeroembolism, thrombus, infection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0.00%. Whil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12 patients of complications occurred, which were only in thrombus and infection, without any severe complications, like aeroembolism and trachea cannula exodus patien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4.80%.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improve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h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are mainly due to improper operation of caring and weak responsibility. If everyone takes the details of nursing seriously,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can be prevented effec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n be avo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omplication; Nursing
深静脉置管术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道,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中心静脉压监测(CVP)、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痛苦,也是安全的化疗途径。但护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经济负担甚至生命危险。通过对49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制订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490例,均行中心静脉置管,将其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40例,改进组250例。对换药所用材料、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方法、导管留置时间、患者年龄、病情、医生护士操作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深圳益心达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麻醉师在患者术前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带 回病房,进行常规输液治疗和完全胃肠外营养输入。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每天在输液开始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用0.5%碘伏棉签消毒管道及穿刺点周围3遍,待干后用3M公司的6 cm×7 cm透明敷贴将导管末端向上固定;导管留置7~20 d。
1.2.2 改进组 置管后24 h内更换第1次敷贴,以后每周更换1次敷贴及肝素帽,由专人定时更换;用苏州新区明基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护理包消毒,使用3M公司的10.0 cm×11.5 cm的型号为9546HP的椭圆形透明敷贴将导管末端呈半圆形顺应胸骨方向向下固定;导管留置3~14 d。
1.3 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
1.3.1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一种致命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可发生在置管、输液及拔管的过程。本组2例空气栓塞的发生是由于医生拔管后让患者立即下床和按压时间不够所致。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常呈负压状态,一旦管端暴露敞开,空气大量进入后会引起胸闷、胸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以致昏迷,血压下降。一旦发生,应立即处理,让患者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位,以便空气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缩舒,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接输液器输液前,导管末端须接上肝素帽后再将连接输液器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避免将输液器丢掉头皮针直接接在导管末端,防止牵拉导致输液器脱落致空气进入和细菌污染。用带螺旋式接头的输液器更为安全。及时更换液体,多巡视,多观察。做好患者及家属工作,嘱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装置。液体输完前及时呼叫,发现空气已到输液管下方应立即关闭输液器活塞,及时呼叫。在静脉用药、更换肝素帽时,必须夹紧导管近心端卡子再分离输液器或肝素帽,推药完毕,先接紧输液器再打开卡子。
拔管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在吸气末屏住呼吸,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用力均匀,匀速拔出导管。勿过快及动作粗暴,防止损伤血管。拔管开始时慢,在即将拔出一刻按压穿刺点要迅速,防止空气经未闭合的窦道进入中心静脉。拔管后按压穿刺点20 min后覆盖敷贴。
1.3.2 血栓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 related DVT)是指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所在的深静脉或相邻的深静脉内血栓形成,是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按是否伴有明显的DVT症状、体征分为症状型和非症状型[3]。在上肢DVT的患者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聚四氟乙烯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所以选择较细的导管,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次数,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可减少血栓的发生。
1.3.3 感染 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的使用成功地帮助了无法经胃肠取得营养的患者获得正常所需营养,但完全胃肠外营养输注形成的高养分生理环境恰好利于真菌繁殖,使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大幅度提高[4]。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原因有: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体外接头在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格;封管液未做到现配现用;穿刺点局部管理不善;输液器未每日更换;管道内营养液和药液未冲净残留;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导管保留15 d以上感染概率明显提高[5];患者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免疫力低下时,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6]。>60岁的人群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高发人群。
防治感染的护理:严格监督医生的置管操作,穿手术衣,戴口罩帽子,严格无菌操作,发现或疑似污染的物品均放弃,重新操作。导管一般留置1~2周,在病情允许条件下留置导管时间越短越好。加强导管入口处皮肤护理,置管后24 h内行第1次维护,以后每周按PICC导管护理程序消毒、更换敷贴及肝素帽1次。消毒方法:快速手。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若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应疑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告知医生,及时拔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对穿刺点局部发红,范围在1 cm×1 cm内,伴轻微痒感,无渗液的患者,换药时予1%的碘伏纱布浸泡20 min,局部发红和痒感会明显好转。对已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的,立即告知医生在严格消毒后拔管。实施24 h不间断滴注的患者,大量营养物质残留在导管壁上,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所以,连续滴注TPN治疗方式时,隔8 h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壁,防止营养物残留,保持 导管无阻塞,以降低相关性感染的风险[10]。封管用肝素生理盐水配置后置冰箱内4~10℃温度保存,有效期不超过24 h。连续不间断输液的每天更换输液器。对于高龄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适当给予免疫增强治疗,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纠正低蛋白血症,并重点监护[11]。导管一旦不慎脱出严禁重新插入。
1.3.4 导管堵塞 原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输液速度太慢;肺动脉高压;上腔静脉综合征;封管方法不当等导致导管头端的小血栓形成。预防:导管视病情和液体量、液体种类、局部情况、患者个人意愿等情况考虑留置时间,一般为7~14 d甚至更早拔除。输液速度以30~40滴/min以上为宜,防止导管头端形成小的血栓。术后用镇痛泵的患者,和小剂量泵入药液时,不建议单独使用,应配合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维持导管通畅。合理选择封管液:肝素的配置浓度以250 mL生理盐水加一支2 mL含1.25万U的肝素钠溶液,每次输液前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输液结束先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再用3~5 mL肝素钠盐水溶液正压封管。封管方法:先将针尖退至接近肝素帽内橡皮塞的位置,再开始脉冲式(脉冲式推注可在管腔形成无数涡流,有效冲净肝素帽内及管腔内壁附着的所有药液或血液,防止药液未冲净沉积堵管)推注生理盐水,最后直接快速推注肝素溶液,药液快推尽时边推注边拔除针头,同时卡紧导管前段的卡子。避免卡卡子时挤捏导管近心端,防止导管因挤捏引起的负压而回血。有出血倾向及肝素过敏的患者禁用肝素盐水封管,改用生理盐水封管。导管内如有回血,应在血液未凝之前及时冲净。血液一旦凝固,应用吸有少许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回抽出血凝块,再换另一吸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冲管。严重堵塞时禁止用力冲管,可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处理或更换导管。置管后的患者,常规告知患者下床活动时输液瓶不可举的太低,输液平面不得低于头顶平面。防止压力过低血液回流。患者入厕时注意观察导管情况,有无回血,液体有无停止滴注。在厕所内墙上安置一定高度的挂钩,方便患者使用。
1.3.5 脱管 常规导管体内长度为12~13 cm,根据身高而定,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段[12]。脱管原因:脱管主要由于患者出汗多、敷贴过小、固定不当、外力牵拉、翻身时导管受压未及时放置妥当、固定翼与皮肤之间的缝线切割了皮肤,固定失效。多发生于夜间患者睡眠时。防脱管护理:尽量不使用6 cm×7 cm的透明敷贴,改用10.0 cm×11.5 cm的椭圆形大敷贴。改变导管固定方向:导管末端由向上变为向下。将导管呈半圆形向下顺应胸骨方向引出,消毒液待干后,以穿刺点为中心,将导管外露10 cm左右全部无张力黏贴在无菌贴膜范围内。以导管在患者改变时有缓冲的余地,不易造成导管扭曲折叠成角为原则。这样固定后导管位于贴膜内的长度大大增加,改变时导管不会压于脑后,避免了脱管风险。对于缝线切割了皮肤致固定失效的导管,换药时防止牵拉致导管脱出,必要时予拔管。更换敷贴时,在3M敷贴自带的胶贴上写上换药日期、时间、责任人、管道置入长度,贴于透明敷贴边缘。认真交接班,每班交接时,床边观察导管外露部分长度,评估导管有无脱出。
1.3.6 张力性水疱 原因:少数由于敷料引起皮肤过敏所致[13]。主要由于敷料粘贴欠规范,呈带张力粘贴。粘贴敷料时,未将皮肤绷紧,颈部活动时,敷料不会随皮肤弹性而伸缩,皮肤受到机械性牵拉,敷料边缘的皮肤受到的拉力最大,导致皮肤张力加大,形成皮肤薄弱处,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样液体自循环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疱。预防:贴3M敷贴时,嘱患者先将头偏向对侧45°并下巴上抬,使颈部皮肤绷紧。将透明敷贴中心点对准穿刺点,拇指轻轻压住穿刺点,将敷贴由中心向四周平铺展开。一边撕贴膜固定纸,一边轻压其边缘使之粘贴牢固。每次更换敷贴时可稍稍左右挪动蝶形固定夹的位置,避免蝶形固定夹长期压迫一处皮肤而致局部皮肤机械性损伤[14]。皮肤绷紧后贴膜,可使皮肤在最大限度伸张时与膜保持相同张力,皮肤放松后,膜呈皮肤相同纹路回缩。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60岁的56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8%;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中1~3项的患者52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4%;因医生护士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58例次,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60%。
改进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60岁的5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41.7%;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中1~3项的患者6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50%;因医生护士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2例,占并发症发生总数的16.7%。
改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空气栓塞、脱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的发生与换药频率、方法、材料、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两组并发症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主要由于护理操作不当和护士责任心不强引起。重视护理细节,可以有效预防中心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并发症是否发生。在普外科大手术多、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改进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和频率,由每日最忙时段匆忙更换CVC敷贴改为定人定期专门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维护,有效预防了导管并发症。从导管护理的各个细节把关,加强全科护士培训,让每个成员认识到每个细节的重要性,有效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没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中心静脉置管虽然并发症多,但通过护士严格细致的护理,是可以预防的。
篇9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成立了科普教育研修小组,校刊开辟了《科普之窗》专栏,校园网增设了《科教园地》板块。学校非常重视科普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装备了科普活动室,先后八次委派科普辅导员到县参加培训班学习,培训归来,资源共享。科普辅导员给老师作科普辅导报告,以唤醒老师们在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的意识。在学生培训方面,通过科普宣传栏、举办讲座、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学校在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科普教育投入。在《学校岗位考核方案》中设置了校本课程特殊贡献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彰类别中,学校增设了“创造之星”“发明之星”等奖项。
自八年前《科普与我同行》被批准成为一门校本课程以来,先后有6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科普辅导员辅导制作、收集、修改并报送到科技局的学生实用新型发明多达47项,已有《菜籽播种器》《电脑打字架》《可移动的投影屏幕》等14件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在全县青少年科普辅导员培训班上,科普辅导员先后三次以《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辅导之我见》《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科技融入理想 让科技点缀人生》为题交流经验。学校连续四年获宜昌市表彰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篇10
二、明确目标内容,科学组织各项活动
在宣传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良好风气为指导思想,以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深挖活动内涵,务求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一)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利用学校创办的期刊开辟“科普园地”、利用国旗下讲话、科学课、悬挂的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向学生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比如,我国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两弹爆炸、水稻大王袁隆平、超导、纳米技术等)、最新科技动态等,并召开科普知识专题讲座。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营造了浓郁的科技氛围。
(二)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
1、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展览活动。利用学校橱窗开展科普图片展览;利用各班黑板报科学知识;利用学校广播普及科学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师生中倡导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资源,根据学校计划在电教室播放了科普知识宣传影片。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科普知识和科普技能,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
篇11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12
招生说明:招生范围:初一到高三
辅导课程:
初一数学、英语、语文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初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一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二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
*************************************************************
课程的优势:
创新: 独创UMS教学管理系统,一个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东方品牌见证,千万家长学子一致信赖
师资:资深学科名师磨砺沉淀,打造出一对一课程
特色:家长会反馈阶段性进步,励志教育铸就学员未来
服务:免费学科讲座早晚自习,免费心理专家咨询辅导
效果:8%学员提升80分以上,17%学员提升50-80分,56%学员提升30-50分
师资: 19年培训经验积累,历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奥数精英、全国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海归双语教学人才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来自于复旦交大同济,31位来自于华师大,30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金牌校区===
【徐汇区】 万体馆中心:徐汇区天钥桥路811号2楼
番禺中心:徐汇区番禺路900号2楼
【普陀区】 曹杨中心:普陀区曹杨路333号2楼
【闸北区】 沪太中心:闸北区沪太路799号2楼
【黄浦区】 新闸中心:黄浦区黄河路355号1号楼3楼
【杨浦区】 复旦中心:杨浦区国权路561号
五角场万达中心:杨浦区政通路177号万达广场C座8层
【浦东新区】八佰伴中心: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036号隆宇大厦13楼
=========================================
上海市同类优秀课外辅导机构有哪些可以比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转分机89476
上海精锐教育:400-0066-911转分机99724
上海昂立新课程:400-0066-911转分机89521
***********************************************
篇13
二、创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