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机电气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机电气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机电气实训总结

篇1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⒈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开始实训时先进行为期两天的入厂教育,主要内容是尊师教育、安全操作教育、文明操作教育、实训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擦机床训练、打扫车间卫生训练、工量具摆放训练。通过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⒉因材施教

“包教,包会”,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标准要求,对于极个别差的学生,如果在规定的实训期间内达不到要求,允许随以下的班级训练达到要求。同时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高级工考试。

⒊尽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训练时间

实训教师克服机床品种繁杂,操作方法不一样的困难,尽可能的多安排机床供学生训练;同时尽可能延长实训时间,每天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有实训,周六、周日也从不休息。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实习教学

⒈实训教材的编写

我系实训中心现有台能正常使用的数控机床,共种不同的品种和型号,各自的操作方法均不相同,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合适我系设备情况,这就给实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我中心老师经过艰苦而紧张的工作,终于在本学期实训开始之前完成了本共万字的讲义编写任务(其中有本为习题册、本为《入厂教育》手册),其中实训中心主任孙连栋老师一人完成本共万字的编写任务,实训教学第一次有了合适的教材,彻底结束了口述指令的历史,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

⒉高起点设计训练目标

此次实训跨跃了用蜡模、尼龙棒加工的阶段,直接用铝料加工;训练题目难度按中级工设计。学生加工零件的精度高于部分机床的定位精度,为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⒊新老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在此次承担实训任务的名教师中有名教师是第一次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克服老师少、设备系统繁多的种种困难,并虚心请教老教师,很快进入角色,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出色地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

⒋实习成绩的评定

为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实习效果,本系对实习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一是实习期间,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加工情况做出鉴定;

二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测验进行评定,用百分制打分。

两者的结合最后形成学生实习的期末成绩计入学生学籍登记表。

三、实习教学取得的效果

、实习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力的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系为适应学生的实践需要陆续增设与调整了一系列课程,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实习教学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数控中级工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继课程(如和毕业设计)和今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在每期结束后,我们都做了认真的总结和反馈。大部分学生对我们安排的实习表示了满意,对任课教师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学生普遍也反映出一些不足。根据我们现有的情况,目前我们存在不足有:

⒈师资队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们正式编制的实训教师只有人(名去读研的教师未计算在里),而本次参加实训的学生有人,现在的师生比是:,与我院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的到年在校生师生比:的这一要求还相差甚远。学生人数多在实训期间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且出现的问题往往各式各样,带课教师不可能一一加以解决,这样的话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见也会越来越大,对我院的声誉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⒉设备太少,机床种类的数量严重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实习要求。

目前,我中心共有台数控机床,其中有台数控机床已不能正常使用于教学,处于淘汰状态,另外台暂时不参加实训教学,所以实际上参与教学的只有台,学生采用班倒,这样的话平均下来~名学生共用台机床,加之学生参加实训的时间短,辅导的教师少,再者,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数量和班级学生人数又有严重的不平衡,如此一来,我们的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⒊设备品种太繁杂,一个教师要掌握~个系统和机床,不利于教学。

目前,我们有台数控机床,其江西系统数控车床、台系统数控车床、台系统数控铣床、台南通系统数控铣床、台华中系统数控铣床、台系统加工中心,面对如此繁杂的系统和机床,加之我们的教师过少,每种机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掌握一种机床的时候对于另一种系统的机床不能做到精通,只能是尽力而为,如此一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⒋我系实训教师待遇太低,课时计算办法不够科学,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篇2

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而言,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上,通过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紧扣机电专业核心技术,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环节展开,同时需具备一定的网络通信技术。

综合实训课程建立在机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机电设备的控制很多都采用PLC作为控制系统。对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选择某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为实训载体,通过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技术,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选用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

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1.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功能

整个系统通过PLC控制,各个环节有序结合。该装置配置了触摸屏模块、PLC、变频器装置、气动装置、传感器、气动机械手装置、上料器、送料传动和分拣装置等实训机构。根据其特有的属性,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触摸屏模块和PLC,执行机构由气动电磁阀-气缸构成的气压驱动装置和变频器控制步进电机的传送装置,实现了整个系统自动运行。整个实训装置的模块之间连接方式采用安全导线连接,以确保实训操作的安全。系统分三大模块:

(1)送料机构的控制

采用24 V直流减速电机,转速6 r/min;用于驱动放料转盘旋转,PLC通过输入信号发出输出信号,驱动送料机构运行。

(2)机械手感应机构的控制

整个搬运机构能完成四个自由度动作,手臂伸缩、手臂旋转、手爪上下、手爪松紧。机械手的动作通过磁性开关和接近开关的感应信号传送给PLC,PLC根据内部程序执行发出信号,驱动电磁阀-气缸完成机械手的动作。

(3)物料传送和分拣机构的控制

由皮带输送、推料气缸、变频器、步进电机构成,PLC通过感应信号发出输出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驱动步进电机运行,皮带转动,实现物料的传送,通过传感器感应信号,使得PLC驱动电磁阀-推料气缸动作,实现物料分拣。

2.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中的设计方法

建立一个PLC控制系统,必须根据被控系统所要求的动作,正确分配I/O口,综合应用顺序功能图,完成梯形图的设计,达到所预定的动作过程。

顺序控制设计法是按照工艺要求,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顺序,在生产过程中各个执行机构自动地有序地进行操作。首先要根据工艺过程,画出顺序功能状态图,然后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顺序功能图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图形,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一种有力工具。利用顺序功能图的方法已经成为控制梯形图设计的主要方法。利用PLC的编程元素(如状态寄存器S和辅助继电器M)来代替各步。

顺序功能图由工步、有向线段、转换条件和动作组成。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又分为三种:单序列、选择序列和并行序列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3.PLC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教学方法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PLC课程在设备中的应用展开,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结合实际操作,了解该设备所能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流程,分析设备的硬件组成和各元件功能。通过实际拆装、编程与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该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实训课程采取阶段式训练,并将企业的6S管理融入教学过程中。

1.设备认知,熟悉设备和设备元件,拆装注意事项,安全用电等。

2.掌握知识,掌握设备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注意细节,融入平时所积累的操作经验和诀窍等。

3.拆装操作,结合企业实际操作要求,理解拆装顺序和要求,学会工具和仪器的使用,理解设备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

篇3

这次矿长培训班是河南能源成立来,举办的第一期机电矿长培训班,集团总工刑奇生和义煤公司董事长马正兰、副总经理吴同性,亲自参加开班仪式并讲话,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对机电工作的重视。

授课老师有科研院校的教授、有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有从事现场管理工作的机电矿长。大家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讲解了机电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特别是中煤协会的刘峰教授讲解了煤炭行业在能源中的地位、未来煤炭的发展方向和机电在煤炭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谭国俊老师通过矿井提升改造案例,讲解了未来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现阶段的使用效果。通过变频改造使传动技术和控制,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山东能源专家讲解了矿井井下水处理,矿井余热利用,工作面乳化液的正确使用的研究,从节能、环保方面,使我们了解了更先进更环保的先进技术。

以上专家的讲解,使我们明白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电运输在煤矿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上设备,少上人”,先进节能的机电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无人值守是未来机电发展的方向。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代表了煤矿机电的最高水平,而且已经很好的应用到了矿井生产中,这是我们平时在现场工作中,很少接触的东西,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使我们今后在设备提升改造选型时,明确了方向和原则,感受很深。

机电管理的重点是“四大件:运输提升、通压风、供电、排水”。难点是采掘头面移动设备的管理,如何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一直是我们从事机电运输人员的主要工作。来自兄弟公司的几位机电矿长介绍了本单位有效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车集矿介绍了在电气防爆及电气保护安全评价方面的经验。如何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创造性的开展、自检、互检、抽检,杜绝电气失爆,规范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马村矿介绍了副井提升系统安全评价,通过对标评价及时发现提升系统存在的隐患,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按“五定”原则闭环整改。确保了提升系统安全可靠运转。演马矿介绍了采掘三化管理,陈四楼矿介绍了无极绳绞车使用经验交流。虽然矿井情况不尽相同,但一些做法和一些工作思路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本次学习,结合我矿机电工作开展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强。

双基开展以来,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对照标准,现场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需要进步改进。

一、 按公司规定做好隐患排查和重大隐患自述制度。过去总认为隐患排查就是检查,通过学习交流,进一步理解了隐患排查就是认真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隐患造成的原因从制度层面和现场管理方面,提出整改措施,按“五定”原则进行处理,是隐患的深层次剖析。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要制定计划、跟踪处理直至销号。使隐患治理真正做到零盲区、零搁置、零反弹、零隐瞒,进一步提高了隐患治理水平。

二、 做好“三大保护、架空乘人装置、电气防爆、电气保护”的安全评价。通过学习我们开展的以上评价,与兄弟单位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评价标准方面内容简单,标准较粗。要借鉴兄弟单位的做法,对我们的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修改,定期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标准,全面检查、分析,形成评价报告上报公司。教师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 进一步做好采掘头面的“三化”管理工作,采掘头面机电设备管理,是机电管理工作的难点。今年在“双基”建设中,我们加强了对采掘区队检查考核的力度,机电运输专业双基考核与区队长工资挂钩,利用每周六的机电例会,组织机电队长、班长、技术工人学习义煤公司下发的《采掘统一规范化标准》,并抓好现场的落实。按照达标规划,机运科科长包队到人,督促区队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规范一项巩固一项。从电缆吊挂,小件上板,皮带保护,保险设施,小绞车的规范使用等,抓好现场的整改,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采掘头面的设备管理,较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仍需继续努力,使标准执行做到常态化,现在采掘头面的作业规程中必须有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使用标准。经机电部门验收后方可运行。推行了小绞车准运证制度,效果较好。其它移动设备的准运证从五月份开始每月推行一项。创新管理方法使采掘头面机电“三化”管理进一步提高。

通过学习交流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发现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促进今后的工作。当前要以“双基”建设为抓手,推行月度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落实,严格责任考核,认真完成公司布置的各项工作,使我矿机电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电机实训心得体会篇【二】

机电一体化实训,两周,转眼就过了。实训,在我看来是一种练习或者说复习,是为了巩固以前学的知识和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每个实训我都很重视,都全力以赴,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次实训,只要就三步,焊接元件,编写程序,调式。我们的实训训练不仅是锻炼个人技能,同样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因此,分组,分任务,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团队,分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这个团队的成败,像我们组,有人负责焊接,有人负责查资料,有人负责编写程序,这样的分工对这个实训任务来说不可以说不合理,因此,我们组,无论是在速度、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上,应该都是完成的最好的。

篇4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它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1】。

2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2】。根据对多个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现将目前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照搬机械制造专业、电气控制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使课程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

(二)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可有些课程有脱节,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学生不能理解。

(三)课程设置太偏机械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仅仅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增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相关课程。

(四)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训技能课程少。

课程体系优化,如何优化、精简、合理组织以及创新开发课程是关键。

3课程设置优化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中,课程是关键【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因而,课程设置与优化对学生个方面素质培养非常关键。

(一)调研高职机电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及管理,其次是面向家电、智能控制行业企业、智能玩具行业企业等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修人员。

(二)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因素

1)课程设置一定要从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技能出发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无缝衔接的员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岗位群的需要,量体裁衣。

2)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点和面

机电专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多学科多专业,因而课程设置不能只偏向否一个学科,面太窄,就不是机电专业。当然在课程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突出重点。

3)课程设置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机电专业,动手能力一定要重点培养。因而在课程中就要设置实践课,不仅仅在某些单独的专业课中有实训项目,可以独立出来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将电工技术、PLC技术、伺服电机技术等根据高职技能要求整合成电控实训课。

4)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系统性好,前后衔接自然。

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5)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加大学时。专业技能的训练,要孰能生巧。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实训重在学生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训。

6)专业课程要构建模块化。把几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或者根据完成实际项目所需要的联系紧密的课程构建一个模块【4】比如,编程模块,可以包括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等课程,因为现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用C语言来开发。

7)课程内容一定要优化,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堂,融入课程。我们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一定要简化,删除复杂理论推导,重点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实践能力训练。行业企业标准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都将成为高职课程的特色。

4总结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集思广益,不断实际总结,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对机电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立勋,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1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它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设计方案,通过分析讨论、决策实施、总结评价,最后形成项目报告。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2.1 项目的选取与制定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1)项目选取难度要适中,有一定的弹性和梯度,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为此在每个项目中安排了三到四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2-3个实施。(2) 项目的设计要切实可行。要充分考虑学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内容选取上尽量采用同学们感兴趣的工程实例,同时要考虑项目教学的成本,使教学实施切实可行。(3)项目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尽量从企业生产实际中选取项目内容,力求反映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2.2 项目的引导

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教师通过任务书和引导文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使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应知应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和要求。然后通过PPT、动画、视频、实物等讲解本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提出技能训练的要求和目标、内容及评分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实践和自我评价。

2.3 项目的实施

各小组领取任务后查阅项目相关的资料,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经过教师审核后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的实施。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发挥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各小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例:CA6140车床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引导问题,下发工作任务单,安排教学流程。

了解CA6140车床的结构、运动形式、控制要求、动作过程,能正确分析CA6140车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电气控制原理;列写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元器件;能正确安装调试CA6140车床控制电路;掌握机床检修常用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正确排除常见故障。

(2)、学生查阅相关教学资料、电工手册、阅读电气说明书及图书资料等,绘出控制电路图,编制操作说明书,列写元器件清单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教师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按小组在实训室亚龙电工操作台及CA6140车床电气控制挂板上进行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及维修实训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安装完毕后学生自查、小组互查、经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试车。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当老师,小组之间相互PK。各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讲解,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你问我答。

(4)、教师总结讲评。一是学生对车床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讲评。点评各小组对CA6140车床的电气原理图掌握及理解情况;二是学生操作技能表现讲评。根据各小组在安装调试及通电试车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点评;三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讲评;四是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讲评。

2.4 项目的总结与评价

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填写工作任务单,撰写总结报告。项目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评价三级评价方式。老师评价根据现场操作、回答问题、项目完成情况及提交总结报告等。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及项目总结报告占30%,项目完成情况及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占50%。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占20%,汇总为项目得分。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评。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项目教学实现了三个中心的转变:(1)将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动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养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2)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将以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车间和实际经验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为主。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记忆深刻,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

4 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没有合适的项目教材,项目课程开发难度大。二是缺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工程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投入大,经费不足,有些设备价格较贵。四是项目教学成本较高,只适合于小班教学,耗材消耗大,对教学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五是教学组织难度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待于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6

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类机床的电气工作过程,我校引入了亚龙YL-ZKT智能实训考核系统,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设备上进行各种电气故障的排除、训练和演示,以达到熟悉各种故障现象和熟练排除各种电气故障的训练目的。

我校亚龙YL-ZKT智能实训考核系统共有36台各种类型的机床智能实训考核台、多媒体计算机及智能实训考核系统软件组成。其中,YL-ZC型CA6140车床电路智能考核台共有6台,该机床智能实训台是由多种电气元器件组成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并配有89C52型单片机、LED、键盘等组成的智能答题器,学生根据故障现象找到故障点,在电气原理图上找到故障点两端的编号后,只需在答题器上输入这两个编号,再按“确认”键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教学中,各类机床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及理论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采取讲解法、演示法、设疑法,在实训环节中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授导型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中“CA6140车床电

气故障分析”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理论教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理论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讲解工作原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利用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教学。首先,通过课件播放CA6140车床的电气原理图,教师对照原理图详细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原理图如下。

在讲解和分析整个电路的工作过程中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整个电路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电路,第二部分是控制电路,第三部分是照明电路。先要分析主电路的组成,主电路由主轴电动机M1、冷却泵电动机M2、刀架快速移动电动机M3组成,这三台电动机分别由三个接触器KM1、KM2、KM3的主触头来控制;然后分析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按钮SB2是主轴电动机M1的启动按钮,SB1是M1的停止按钮,开关QS2是冷却泵电机的控制开关。另外,控制主轴电动机M1的接触器KM1的常开辅助触头串联在冷却泵电机的控制电路中,目的是实现顺序控制,即主轴电动机启动后,冷却泵电机才能启动,SB3是刀架快速移动电机的控制按钮,是个点动按钮;最后对照明电路中四盏指示灯点亮及熄灭过程做简单分析。

2.讲授故障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检测方法。首先,了解故障现象,其次根据故障现象,从原理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最后,根据故障分析,找出可能产生故障的电气部位,并加以排除。电气线路故障检修的常用方法有测量电压法和测量电阻法,重点给学生讲解测量电阻法,强调一定要断电测量,而测量电压法因为要通电测量,较危险,不要求学生掌握。

3.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整个电路的工作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工作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对两个典型故障的分析和讲解,有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故障现象1:合上电源总开关QS1,通电指示灯HL不亮。

可能的故障原因:

(1)变压器一次侧无电压,即32~86~87~33之间的电路中有断路点。

故障现象2:合上QS1,HL亮,按下SB2,HL1亮,但主轴电动机不转,并发出嗡嗡声。可能的故障原因:主电路中电动机缺相,即三相电源中有一相断路。

排除故障:断开QS1,用万用表欧姆档分别测量42~45、47~50、52~55两点之间的电路,找出断路的故障点。

4.设置疑问,学生解答。教师分析完两个典型故障后,总结CA6140车床电气故障检测的方法及思路,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由学生来解答,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实训教学

理论教学结束后,进入实训教学,在YL-ZC型CA6140车床电路智能考核台上进行模拟故障检测。在实训教学中的主要做法是:

1.学生分组。由于我校只有6台可供实训的CA6140车床考核台,故把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一般在40人左右)分成两批实训,每批又分成6小组,每小组3人左右,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合理搭配,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各项管理。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后成立各学习小组,各组成员在故障检测实训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对疑难问题可以共同探讨。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鼓励各小组学生竞赛,对每台智能考核台设置相同数量的故障点,看哪一组能最快最准地找出故障部位并加以排除,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以此激励各小组学生积极思考,通力合作,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经过1~2周时间的实训后,学生排除故障的水平高低很快就能见分晓,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安排另外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难度较大的磨床或铣床上进行排故训练,而磨床和铣床的工作原理事先并没有给学生分析讲解过,要让学生在完成CA6140车床排故实训的基础上自己看原理图学习,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理解磨床和铣床的电气工作原理,通过自主学习,尝试排除磨床或铣床的电气故障,老师只做点拨性的指导。而那些排故水平较低的学生仍然安排在原车床上继续实训,直到能把问题解决为止。这也是分层教学的一种体现。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多样的授导型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也是可行的。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在车床故障检测的考核中,通过率均达100%,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7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是一直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纷纷加快改革步伐。在教学改革实施中,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备受推崇。项目化教学的主要思想是鼓励学生面对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所构建的目标,产生一种创造激情和价值实现欲望,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企业生产环境或情境下,按照企业产品制造的工作模式,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完成项目必须理解的知识,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设立考核制度,让学生在参与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创造潜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拟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背景,探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对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整体理念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想,在教育专家指导、广泛调研、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以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计划,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能力出发,提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为课程目标;(2)基于机电产品安装调试及设计人员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从技能到技术知识的架构,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企业调研与学校组织的专家访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教研组人员对机电类企业的就业岗位做了问卷调查,并参观了企业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了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工作过程以及要求机电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另外,考虑到理论知识的覆盖面,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重构,最后形成典型的教学项目。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使用三相异步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工业常用电机,能维护普通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并能综合运用PLC、传感器、变频器、触摸屏等电器设备设计机床、工业机械手等常用机电产品的控制系统。具体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进行电动机及其常用电器元件的接线及其选型;(2)能绘制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和接线图;(3)能进行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4)能根据电气控制需要,选择PLC的型号及相应的输入、输出端子并正确接线;(5)能利用PLC编程软件进行程序的编写、传输与调试;(6)能完成变频器输入输出端子与控制端子的接线、参数设置、面板控制与调试;(7)能够使用触摸屏进行接线、参数设置与界面设计;(8)能分析并排除电气控制电路中的常见故障,并能改造、设计常用机床的PLC控制系统;(9)能够使用继电器、接触器、PLC及扩展模块、变频器、触摸屏等设计较综合的控制系统。

知识目标 (1)理解常用电机的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2)掌握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如继电器、接触器等的动作原理、图形和文字符号画法;(3)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及技巧;(4)了解PLC的种类、主要功能、基本原理及其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5)掌握常用PLC的基本指令及应用;(6)理解变频器、伺服电机、触摸屏、传感器等常用电器设备的原理;(7)掌握PLC综合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

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在明确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的前提下,项目的选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设计学生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如三相异步电机的正反转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设计的项目难度要循序渐进。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开始时的项目难度不能过高,难度过高会使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从简到难逐步递进的方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和创新性。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工程实际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使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本课程有6个教学项目,25个任务,总共108个学时。其中,前4个项目为基础性项目,后2个项目为提高性项目。其中的“多线切割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为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项目。该项目是本课程的亮点,具备了一般项目所没有的综合性,该项目涉及电机拖动技术、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伺服控制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从而可体现项目的工程实际。课程的具体项目和任务名称如下:

项目一 三相异步电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5个任务:(1)三相异步电机点动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2)三相异步电机长动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3)三相异步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两台电机顺序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5)运用变频器控制变频调速电机的正反转及转速。

项目二 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2个任务:(1)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分析;(2)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三 PLC基础控制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4个任务:(1)用PLC控制指示灯的亮灭及闪烁;(2)三相异步电机启停与正反转PLC控制装置的安装与调试;(3)运料小车自动往返控制装置的安装与调试;(4)简易定时报警器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项目四 普通机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设计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2个任务:(1)CA6140型车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设计安装与调试;(2)Z3040型摇臂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设计安装与调试。

项目五 工业机械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2个任务:(1)工业机械手PLC控制过程分析;(2)工业机械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项目六 多线切割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具体分为10个任务:(1)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使用与仿真;(2)运用PLC及模拟量扩展模块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3)人机界面HMI触摸屏的参数设置与界面设计;(4)运用PLC及触摸屏实时控制电机;(5)综合应用触摸屏、PLC及模拟量扩展模块控制伺服电机的正反转及转速;(6)旋转编码器的脉冲计数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调试;(7)步进电机的正反转及转速控制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调试;(8)切割机钢线张力测量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调试;(9)切割机断线保护及张力控制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调试;(10)多线切割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

另外,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差异,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布置扩展任务给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学能力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体系设计

本课程的成绩总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为完成上述任务所得成绩的平均分,期末成绩是一个较综合的任务考核所得分,每个任务的考核指标(见表1)中,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权重。教师根据考核表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其中,2、3、4项的考核是由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的。

单元教学实施过程

单元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步:(1)先告知本单元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给学生发放工作任务单,然后以实际案例演示引出新任务。(2)资讯获取,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提示学生通过相关技术资料查阅关键知识并回答问题。(3)方案讨论与修改,小组讨论实施方案并汇报,教师给予指导,最后确定方案。(4)任务实施,主要分为元器件的安装与布线和功能调试两个实施步骤。(5)展示与评价,各小组代表展示该组项目作品,并对调试过程作简要介绍,学生互评并相互交流工作体会,教师对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并把考核结果记在相应的考核表中。(6)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知识点。

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在期中和期末都召开了学生和教师座谈会。通过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反映可知,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善,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使学生在实现完整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具体的理论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工作方案设计、讨论及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最优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逐渐培养工科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座谈会中师生也提出了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较合理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项目内容较多导致计划学时稍显不够。学生提议增加学时量或在课内适当减少任务数量,增加实训室课外开放时间,让有兴趣的学生做更多的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2)实训器材消耗量较大导致部分耗材出现供不应求问题。对此,已向相关部门反映,要求调整采购计划以满足课程教学对耗材的需求。(3)教学组织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协调不当容易出现教学过程松散、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因此,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显得尤为重要。在分组方面,要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在此基础上,以4~6人为一组,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并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表现出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影响因素适当调整分组情况,力求使每个小组都能和谐相处,一起学习,相互探讨,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启示和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

本课程在项目设计中引入了真实的企业项目,与一般课程的项目教学相比更能体现工程实际,而且本课程教学项目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较广。在教学方法方面,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示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实践证明,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今后,应继续应用和推广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项目设计,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课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9):89-90.

[2]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9-61.

[3]陈荷燕,汪木兰.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与PLC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2-13.

[4]曹荣敏,周惠兴.设计创新实验项目 培养工程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28-229.

[5]王春凤,李旭春.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27-129.

[6]冯遵安,蒋琴.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95-196.

[7]熊凌,吴怀宇.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92-94.

[8]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构[J].职教论坛,2008(8):8-10.

[9]李姗姗,刘江文.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456-457.

[10]李湘民.以项目为中心改革PLC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7):94-95.

篇8

1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紧扣地区中小企业对电气控制设计及设备维护等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维修电工(中)、数控机床维修工(中)和可编程序系统设计师(四级)的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对地区核心企业(南通科技集团、南通淄博柴油机厂、南通天成机械厂等几十家企业)的调研,分析其机电系统设计和数控设备维护等岗位对PLC技能的需求情况,经课程专家的引领、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研讨与归纳,结合我院机电、机制和数控等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如PLC改造C650车床控制电路,数控机床控制系统PLC控制分析等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但典型,而且难易程度适当,可操作性强,适用专业范围广,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还可与我院后续课程《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学习内容互补,形成技能对接,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思路。为培养机电系统设计、数控设备保养和维护等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项目化教学内容需完全体现PLC课程的教学特色:

1)工学结合特色,完全采用工程实例,项目载体即是现场工程项目,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开放性教学特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3)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PLC应用技能不仅是维修高级电工考证的一个子项目,还是企业维修电工技师考证的必备技能。

精选企业真实产品或项目作为控制系统设计载体进行项目化教学,将电机拖动、普通机床电气控制、PLC硬件装置、PLC工作原理、PLC基本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功能控制和通讯连接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设计若干主要情境,在每个主要情境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再设置若干学习子情境,每个教学子情景又可分为项目目标、项目分析、相关知识、实施步骤和知识扩展等几部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递进性和实践性。本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内容设计方法,如图1。

除此之外,相继开发了项目化教学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情境实施指导书、教案、课件,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网上交流互动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教师分层指导、共同讨论,实现教学互动。

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机电传动与PLC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利用设计的情境、校内实训基地、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中,每个教学子情境可以按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总结归纳等“五步教学法”[2]来完成,具体阐述如下:

1)资讯。经典电机控制电路的分析,常用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及选用原则、电器原理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方法、PLC硬件结构知识、各种编程指令的熟悉。主要借助于多媒体、产品实物、录像等常用教学手段及方法。

2)决策与计划。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控制方案,选用合适的电气元件、PLC主机和扩展模块,分配PLCI/O口。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案例教学法、企业产品任务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3)实施计划。编程软件的熟悉与使用,程序输入仿真调试,联机调试等。主要采用现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仿真演示教学法等。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进行项目的成果展示、自我评估,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总体评价的方法。

5)总结归纳。当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对于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具有一定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并整理操作要领、能力要素、项目开发要点等,使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采用的是学生自我总结和教师总结的方法。

4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场所[3],校内有机电实训中心,提供了平时练习的两套PLC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可以进行单个工作站接线、编程和通讯等,一套自动化生产线考核装置及组态控制设计成套设备等。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共建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了解企业产品制造过程、工艺过程验证、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南通科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马可迅(南通)车轮有限公司、南通淄博柴油机厂、南通天成机械厂、南通东豪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宝钢钢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本课程的“工学结合”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生产项目的实训,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缩短了他们的工作适应期。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在项目开发、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和互派员工培训、教学等方面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及保障。

5课程改革初步成果

篇9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主要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一体化模式,同时在技能训练一体化过程中实行项目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将每个控制电路作为一个“项目”,打破传统的电力拖动课程以知识为序列组织课程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教学方式是以原理解析――实训操作――任务实训――学生总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电力拖动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操作为铺,面对现状普遍基础较差,领悟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恰恰专业理论学习是一个难点,可见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中职生教学,教师应探索新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片面要求全面地系统地在理论上掌握一门门课程。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

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实际生产或技术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方法,缩小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距离。

(1)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实训课中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实训课时首先由教师利用课件讲解实验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分组方式2人一个小组,改变原来教师做学生验证的模式。为突出个性化教学特色,实践环节做到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具体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把握设计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电拖电路实验设计内容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连接线路。只要总体目标达到,教师可不作特别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探索性地解决所提出的实验问题。

(2)注重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是总结。将以往的教师总结,变为学生总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导致实验不成功,如何在不成功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并总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与以前的“听众”变成了“演员”。

1.2引进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电力拖动与训练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开展讲述法、案例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引导等教学方法,取其长处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懂得才最重要。对于初学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实物很难有概念。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电视录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实习不断增强对电机的感性认识,进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加强课程多媒体课件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3年,该课程灵活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模拟仿真教学。编制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包括动画及三维演示课件。例如运用仿真软件可以模拟简单电动机的正转点动控制线路,甚至较复杂的多速电机降压启动等电路。在模拟软件中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模拟连线,试运行。这样可以减少的实际训练操作中出现的各种电气故障。

(2)设立创新校内外实验基地。根据电力拖动教学需要及机电专业发展要求,学校除购置了基本电脑、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外。还配置了EDA开发系统、电机模型、变频器实验室等。这使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充分的实验平台。这样学生边做实验边巩固知识点,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想象力。由被动的接收知识到主动的吸收知识。同时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为了与市场接轨,还要将学生送入校外工厂参观的同时进行实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1.3编写适合学校的校本教材

《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不够完善由于本课程结合的是工厂弱电控制强电较少,同时本课程中缺少工厂配电的技术要求。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家配电要求及强电配线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同时我校根据本地区经济特点,及我校学生特点正在编写适合我校的校本教材。

最近几年来,随着华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国家在中职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我校在机电类课程教学有了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课程组在此平台上加强了电力拖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借助国家示范校的有利条件,在校精品课程基础上经过 3~5年的建设,把《电力拖动控制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教育,2009,(1):87-88.[4]高心,黄勤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6)

篇10

一、课程训练项目精选

训练项目的精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课程从实际机床控制电路中抽取了适合教学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涵盖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修。项目内容包括10个学习项目、课外扩展和顶岗实习。

二、技能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

理清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技能训练,做到不重复、不颠倒。

(1)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各项目任务单元之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2)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

本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遵循以下规则:载体选取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自主学习操作示范同步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会”到“熟”再到“快”“准”不断提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训练方式: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宏观);

(2)视频教学,实际观摩操作法;

(3)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微观)

训练手段:实操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余活动等。

训练步骤:各个项目的操作是有所不同的,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先装再调,而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多了机床的功能分析与操作,项目的装调步骤具体分为:(1)分析任务;(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通电试车;(5)总结与反思。下面以机床电气故障排除为例介绍其实施的具体步骤。

机床电气系统排故训练内容及步骤:

(1)机床功能基本操作:

根据机床的加工功能进行机床的基本操作。通过机床功能的基本操作,了解正常状态下机床各电器元件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发现故障(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

(2)故障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通过电路原理图的读图和功能分析初步确定故障范围和可能的故障元件。故障分析涉及的元件和回路可能远多于实际的故障点与故障元件。

(3)制订计划:

根据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回路制订故障排除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强调排故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在排故后需要及时总结方法,切忌凭感觉寻找故障,这样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施计划:

在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范下,按照排除法实施故障元件或回路的排除。具体操作时,先主回路后控制回路的原则。在排除故障时首先采取无压(不带电)排除方式,这种方式可排除因电路接触不良和触点损坏引起的故障现象,尤其是主回路的常见故障;在采用有压排除方式时,重点检查电路元件功能不良或损坏引起的故障。熟悉故障排除方法后,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高效排除故障。

(5)通电试车:

每个故障点排除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电试车,如有问题,需要再次重复上边的各个环节。

(6)总结与反思:

为提高机床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训练的效率,在任务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为此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实施的过程,描述现象、探究得失,撰写项目报告,交流排故技巧、检查方法。

(说明:读图练习在排故之前进行。)

四、结语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精选与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学习平台,在训练中有任务、有目的、有思路、有比较、有结果、有层次,并且通过技能操作训练,知识内容无形中得到掌握和巩固,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分析过程能得到验证,故障现象直观而具体,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11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construction;Mechatronics;harbour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3-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港口的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港口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青岛港为例,2013年吞吐量已达到4亿吨,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隶属于青岛港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港口特色的企业办学制高职学院,其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港口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付诸大量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依据山东省周边经济发展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出发,总结职业能力需求;以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建设中,利用企业办学的体制优势,实现校港共融、校港共建、校港共利;“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专任教师进码头,港口专家上讲台”,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要素实现专业建设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是山东半岛港口发展的龙头,目前,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亿吨,尤其是近年来董家口港区的大规模建设,将青岛港的吞吐量提升到未来的6亿吨。港口的大发展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港口是以货物装卸为主要任务的企业,港口的主要装卸设备是以门座式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装卸桥、轮胎式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维修、安装调试、保养维护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合港口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调试、保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企业、行业的各个就业岗位,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依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提炼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据此将这些知识、能力化解在课程体系中,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山东省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以及周边锦州港、曹妃甸港等港口进行调研,根据港口装卸作业的流程提炼职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从事的核心职业岗位包括港口机电设备司机、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电工、机械加工操作工等。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总结归纳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其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部分。

3.1.1 专业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和技术交流;看懂本专业英语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并具备初步听说能力。②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利用所掌握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对一般低压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排除、器件更换;③能使用普通机床进行常规机械加工;④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基本能力;⑤使用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检修专用工具,能对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进行故障检测、器件更换;⑥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能力。

3.1.2 方法能力 ①针对岗位常见问题,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②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③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④工作岗位常见问题的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1.3 社会能力 ①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其过程中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和自信心;②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一般鉴赏能力;③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2 知识体系的分解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解知识体系,采取校企合作分析会的形式,由教师、港口技术人员、港口专家、往届毕业生等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核心的知识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机械结构基本原理;电机及电气控制应用;PLC及变频器应用;液压系统原理应用;港口机电设备原理应用;机械维修方法;电气维修方法;专业英语阅读;机械电气识图;港口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安全用电知识。

将知识体系归纳整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4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路,开拓实训、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室,如表1所示。②从港口调用大型机电一体化装卸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各一台,用于教学、参观、技能培训和鉴定。③定制港口大型机电设备“岸边集装箱装卸桥”的仿真设备,用于教学实训。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青岛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大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办学体制的优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港口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感受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学习更加有目标和针对性。除此以外,通过与其它港口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员工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院的教师要求教学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并重,国家也提倡职业学院的教学具备双师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①“请进来”。根据个人意愿,从青岛港港口装卸、维修等一线岗位选拔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调入学院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由于学院和港口同属于青岛港集团,使人事调动手续简便、渠道通畅,客观上促进了教学团队的的发展。同时,长期聘用港口同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外聘教师,不定期到学院进行专业讲座,交流港口装卸一线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的改进和调整积累资料。② “走出去”。青岛港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院制定了专职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每学期都要选派专职教师到港口实践锻炼,深入到港口装卸、维修第一线,参与港口生产活动,了解岗位工作过程、设备运行情况、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动态,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 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摈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专业性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内容紧贴港口发展的实际,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实时进行调整,专业性课程采用自编教材,逐步实现全部课程均采用自编教材授课。教材编写邀请港口一线技术人员参加,所选设备与港口同步,做到“港口用什么设备,我们就讲什么设备”。

7 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中,体现行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专业技术更新的脉搏,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专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篇12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工程型人才。而应用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通过对我系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我系机电专业实训环节基本足够,但是实训内容较为分散,仅仅注重了与课本理论知识结合,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对技术的全面整体性要求。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实训进行改革。改革原则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系统的实训体系。

一 实训内容安排

机电专业从大一到大四总共八个学期,其中,最后一学期为毕业设计,前七个学期每学期都安排1~3周的实训环节。整个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安排应以某个项目为主线,上下衔接,形成一个系统,如功能型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同时要符合本学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要求。具体的每学期实训名称、实训周数安排详见下表所示。

第一学期,新生刚刚入校,主要学习工程制图这一门基础课。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对机械制图的学习要求不亚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开展为期1周的机械制图实训,通过徒手

绘制机器人平台和各基础部件,让学生掌握工程制图的绘制方法和标准等。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AutoCAD、电子线路CAD等机械、电路绘图课程,因此在本学期开设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为期3周。此实训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绘制机器人模型、参观工厂企业,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识别电子、电气元件,学习焊接、绑线,制作简易小电路板等。本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开始进入机电实践环节中,从最基本的基本功学起、练起,给学生建立一个机电专业的感性认识。第三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电路基础课程。此学期实训称为电子技术实训,实训内容主要围绕机器人的基本电路展开,如机器人寻线电路、避障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源电路、音频电路等。这些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是机器人最基本的电路。同时本学期还有一个金工实习,打破传统的锤头、钢球等的实训内容,根据功能型机器人改为机器人底盘、手臂、车轮、手、轴承等的加工。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了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三维绘图等课程,由此开设机械设计实训,让学生自主设计机器人模型,机器人可以采用不同的驱动方式,完成机器人二维图纸绘制和三维动画演示,该实训为期2周。第五学期开设检测与控制实训,把本学期所学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三门理论课综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大小自行完成机器人核心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并为机器人增加功能模块,如机器人寻迹、机器人颜色识别、机器人语音等。第六学期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训主要针对本学期的PLC电气控制技术展开,让学生在机器人上增加气动驱动方式、用PLC控制完成机器人夹持物品、机器人物料运输等功能。第七学期安排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需要把三年来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学生把以前做的功能型机器人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然后根据老师拟定的机器人比赛规则组织机电专业学生举行一场机器人对抗赛。总之,把大学四年来学的所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

二 实训过程管理

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对实训质量起着一个监督、保障的作用。可根据实训内容、性质对实训环节分散或集中进行。如: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中的讲座、企业参观等就可分散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行。为保证良好的实践动手效果,其他实训建议停课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实训开题动员、实训专题技术讲解、学生集中设计和制作、实训验收答辩、实训论文提交等。在实训动员时具体告诉学生详细的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检查、实训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完全进入实训状态。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可把实训专题讲解放在实训初或实训中。如电子技术实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基础实训,那么最好在实训初给学生具体讲解一下每个题目的大致思路和实训报告的撰写方法。机械设计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可让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相应地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室值班,负责学生考勤、答疑、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按班次、时间段到实验室分批设计和制作。一般,实训最后几天为实训验收或答辩时间。排好时间段,几位指导老师共同验收,根据学生做的实物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撰写方法原则上同毕业设计论文写法、格式相近。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三 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对机电类专业来讲,由于学生必须制作实物,因此实验耗材开支较大。如果每次实训都购买耗材,这将是极大的浪费。系统性的实训内容安排已为循环利用实验耗材做好保障。每一学期的实训作品都是下一学期实训的地基,犹如必须一步步做好底层才可以最后建造出金字塔来。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可持续利用实验耗材是实训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从实训性质来说,电子技术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主要让学生做电路板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两个实训的主要成品都是电路板。可以在这两门实训结束后,由实训负责老师把电路板收集起来统一放在大纸箱里集中保管。机电产品认知实训部分内容,如电子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就可以使用这些保存的电路板让低年级学生练习,大大节省电子元器件的开支。机电产品认知实训购买的电气元件可以继续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服务。当然,实训中常用的各种电子、电气元器件可以由实验室早期统一购买,实训时到实验室领取并做好登记。不常用的,或有些特殊的,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购买。由于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是系统性的,如果严格做好实训耗材的进出管理,妥善保管好每一次实训作品,都可重复、循环使用实验耗材,为节约实训耗材成本提供保障。

四 结论

本文提出的机电实训体系构建是根据我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和理论课程设置总结出来的。实训体系的合理构建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完善此实训体系。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5-02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大幕的拉开,教学设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它采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计划,创设出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步骤”,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教学设计质量优良的影响。为此,在授课之前课程教学团队要进行科学、客观、详细的教学设计。笔者从事“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多年,并指导中级维修电工考证实训,多次进行企业维修电工工作人员岗前培训。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几方面阐述“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企业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改造,从事供配电设备管理、维修及机电产品的营销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涉及电力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等电力设备及机电设备生产、维修等企业,主要从事安装电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员、电气技术员等工作岗位。从事这些岗位都需要具有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正是针对这些岗位的维修电工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该课程实践性强、应用面广,为学生考取维修电工中、高级资格证书及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详尽分析,归纳总结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维修电工常用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的选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熟悉照明配线、动力配线、电子装配等操作工艺要求;熟练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中、高级所规定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以及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气配线、安装调试、检修工艺编制、故障检测技术以及PIC、变频器技术。

三、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所规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为主线,以操作规程、施工工艺、验收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结合学校现有实训设备,通过企业专家论证会,确定选取电工基本操作、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常用室内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与检修、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维修、亚龙维修电工高级考核装置应用、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PLC及变频器的应用等典型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国家考级”的三统一,确保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快、考得过、用得上。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四、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源情况、知识技能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基于工作过程六步骤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学生与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任务。

检查、评价阶段:检查结果(自检、互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总结,在此阶段发现问题,查遗补漏。

五、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巡回指导法等方法,同时辅助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开放式设置考核方式

以学习项目为考核单元,注重对学生完整工作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相关测试(口试)等内容综合评定,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进行评定。考核的重点在于评测学生是否具备了维修电工职业能力,是否具备了工作积极、主动、热情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明细如表2所示。

表2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

评价项目 小组互评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比例(%) 5 5 90

根据课程总学时及每一个项目的学时,确定每一个项目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详细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总成绩

评价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项目六 项目七 项目八

比例(%) 5 5 5 5 25 10 30 15

七、总结

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多层面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从而为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设计以遵循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为前提进行。

教学设计要按照“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顺序进行设计。“为什么学”是指要确定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什么”则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学”是要明确授课过程中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学设计还要评价方法,即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教学环节逐步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今后教学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电工技能实训》说课竞赛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