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机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管理机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管理机构

篇1

1、根据上级布置,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向公司领导适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意见,及时转发上级有关安全文件。

2、负责企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和年终安全生产考核。

3、负责对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科室、车队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产生法律、法规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负责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例会;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安全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处理、调查收集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有关资料,督促有关单位(部门)、科室、班组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承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和日常工作。

5、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和培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编印安全生产信息。

6、做好本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做好特殊时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做好防汛、抗旱、战备应急预案和准备工作,积极参加安全月、反三违月等活动,依法查处“三违”行为。

篇2

2防洪标准及险情影响

水库为小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根据康沟水库实际险情的范围情况,允许最高水位应控制在1 679.58m,库容为147.17万m3,最大泄量111.11m3/s。超过该水位,将出现垮坝,超标准洪水导致漫顶溃坝,或库区发生烈度大于Ⅷ度以上地震灾害。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旦出现险情,危及左岸兰宜公路,影响下游河川乡政府及3个行政村的570人,耕地1 100亩,同时对崾岘水库造成严重威胁。

3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3.1应急组织体系

3.2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原州区人民政府为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由政府主管区长任总指挥,政府副区长、水利局局长、扬黄灌溉管理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成员单位有发改局、水利局、财政局、农牧局、公安局等部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下设办公室,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3.3水行政主管部门原州区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指导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局长任副总指挥,协执政府建立应急保障体系;参与并指导预案演习、预案实施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

3.4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水库主管部门为原州区水利局,负责预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组织预案的演习;筹措编制预案的资金;参与预案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等。

3.5水库管理单位康沟水库管理所为水库管理单位,管理所人员负责险情监测与巡视检查、抢险、应急调度、信息报告等工作,参与预案实施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等。

3.6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河川乡政府为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河川乡乡长为地方行政首长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长。下属康沟水库管理所、康沟村支书、主任及预备役。

3.7专家组专家组由水利、气象、卫生、环保、通信、救灾、公共安全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收集技术资料,参与会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8抢险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防汛抗洪的义务,防洪抢险队伍要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实行军民联防政策,武警和民兵是重要力量,做到组织严密,调度灵活,行动迅速。群众抢险队伍由康沟村支书、主任任组长,由附近村村民组成的20人抢险队伍。群众抢险队伍提供劳动力,主要完成技术设备要求不高的抢险任务。由水利局职工组成5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主要完成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

4预案运行机制

4.1预测及预警

4.1.1气象、水文部门应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并做出评估,及时上报原州区政府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灾害时,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应及早预警,通知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准备。

4.1.2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依据预警的划分标准,以及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结果,规定预警信息的条件、时间和范围;规定预警信息上报和通报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序、频次和联络方式等;规定预警信息及调整,绘制流程图;规定预警信息的解除范围、方式、程序等。

4.2预案启动

4.2.1预案启动条件①直接启动。当水库大坝遭遇如下情况,并将造成重大或特别重大损失,发出红色警报,可直接启动预案:遭遇超标准洪水;地震或地质灾害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上游水库溃坝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工程出现重大险情,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战争、恐怖事件、人为破坏等其它原因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库区水质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安全及生产生活或严重破坏生产环境。②会商启动。当水库大坝遭遇如下情况,损失一般或较大,发出橙色警报,应在会商后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工程出现严重险情,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监测资料明显异常,对大坝安全不利;水情预报可能有超标准洪水;地震或地质灾害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上游水库溃决,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战争、恐怖事件、人为破坏等其它原因造成大坝溃决;库区水质污染,影响居民生产安全、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

4.2.2 预案启动程序。①直接启动。康沟水管所将水库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严重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信息立即报告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接到报告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启动预案的命令,预案启动。②会商启动。当水库大坝出现可能导致大坝溃决险情或水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程序报告;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险情报告,召集相关部门与专家组会商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当决定启动预案时,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应在规定时间内发出启动预案的指令,预案启动。

4.3应急处置

4.3.1险情报告、通报。险情报告、通报的程序由康沟水管所报原州区防汛办,原州区防汛办再上报固原市防办、自治区防办。

4.3.2应急调度。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应急调度方案,确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调度权限,调度命令下达,执行部门与程序及有关单位责任人、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等。

4.3.3应急抢险。针对可能导致溃坝的突发事件,制定抢险预案,包括抢险原则、抢险方案、抢险队伍、抢险物资及其储备等。规定通知、调动抢险队伍的方式以及抢险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及任务要求。

4.3.4应急监测和巡查。①在水库大坝蓄水达到或超限水位时,康沟水管所要及时上报防汛指挥部,同时要对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等关键部位加强监测,特别是要对闸门及启闭设施每年进行汛前、汛后检修,保证闸门不锈蚀。②当水库大坝出现险情时,康沟水管所应在第一时间立即向下游预警,由河川乡康沟村支书和主任首先安排和组织水库大坝下游群众撤离。并组织抢险队伍迅速处置险情,同时由康沟水管所和河川乡政府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及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4.3.5人员应急转移。根据气象预报,按照防汛预案,乡政府及时通知水库下游各行政村沿河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充分利用农户现有交通工具进行转移,根据水库下游沿河移民居住情况,利用由近到远的转移方式进行撤离。规定人员转移警报、形式、权限及送达方式等。

4.3.6临时安置。应急转移人员的居住生活、卫生、医疗、交通等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由河川乡政府、民政局等单位负责。

4.4应急结束根据气象预报、洪水情况等有关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结束,由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上报固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固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结束应急预案指令,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具体负责。

4.5善后处理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对突发事件的伤亡人员,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受灾群众与有关单位的财产损失,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物资进行抚恤、补助或补偿的办法,由河川乡政府和水利局收集资料,报请原州区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6调查与评估事后由水利局、农业局、民政局、气象局等单位联合组成调查组,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等方式对水库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4.7信息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规定信息的授权单位,与发言人名单、联系方式。

5应急保障

5.1组织保障

5.1.1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根据洪水标准不同,由固原市政府副市长、原州区政府区长对防汛抢险负总责,签发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命令、人员调度命令,重大问题决策等指令。水利局局长负责洪水调度的实施及抢险的直接指挥。

5.1.2成员单位:气象局负责气象预报;交通局负责抢险车辆及道路畅通;民政局负责洪灾后灾民安置及灾情普查;公安局,负责抢险救灾中的社会治安;卫生局,负责抢险人员及受灾群众伤病救治及灾后疫病防治;还有农牧局、电信局等单位。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5.1.3确定水库应急抢险专家组组成。抢险专家组组成: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水利局局长、副局长、水利局总工、高工、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联合组建。

5.2队伍保障康沟水库防汛抢险队伍由河川乡政府负责,由康沟村支书、主任组建以本村民兵预备役为主的抢险队伍20人,抢险队伍的职责是在水库出现险情时集结待命,随时对坝体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加固抢护。

篇3

的问题就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各国企业比较常见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企业,就可能会存在更多的信息安全隐患。首先,当前的互联网正在快速地发展和进步,并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的恶意项目工具,甚至信息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这些就可能会促使一部分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保险企业本身并未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今,我国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之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今,虽然现在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有关的条文比较多,但是他们被分散于各种标准、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然而,当前并不具备一套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更进一步地保障信息的安全问题。同时,当前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是因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相关安全技术和手段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成熟和标准化,这样就更加不容易去执行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缺少一些与保险行业相匹配的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保险企业无法顺利的开展相关工作,不利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1.2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保险企业的管理层不是非常注重和关注一些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而且他们并没有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有很大一部分的保险企业在治理公司过程中,只会对保险企业的适当地调整销售策略、业务规模发展问题、优化组织结构、相关运营流程等给予关注,这些公司都不是足够重视对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处理,他们都忽视了信息安全问题会影响保险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大多数保险企业只有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后才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给予重视。此时,就需要保险企业在公司平时进行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效率。

1.3对风险评估力度不够

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保险企业不能够准确地评估对于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并未对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给予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只会考虑到一些相应的信息技术问题,但是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在运用信息系统之后可能会显现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实际上,保险企业不管是否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评估,从而给保险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也不能够实行一些正常的业务操作,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是企业内部机密泄露、重要数据被盗或被篡改、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由于对风险评估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系统本身存在操作失误、缺陷等原因而诱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1.4未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划分

对保险企业来说,虽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他们缺乏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安全管理制度,未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企业现在还没有制定出一些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能够坚持执行,而且企业在出现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之后,并不能够非常清晰地划分出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时间越来越长,就会在信息安全问题的监管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漏洞,自然而然地,也更加不容易去形成一个可以控制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个保险企业而言,在他们公司所出现的一些信息安全管理问题,需要每一位企业员工给予重视,而不能依靠企业当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单独负责来对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处理。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他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并划分出比较明确的责任,而且每个部门都应该有一个负责人来负责信息安全问题,以确保问题发生时能够有人给予立即处理。如果不设置一个负责人的话,就可能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阻碍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在处理这些现实状况以及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安全风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好的发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势,确保保险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保险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标准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想更好的推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就需要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进行健全和完善,并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内容,不仅需要考虑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而且还不能够忽略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管理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比较良好的研究成果,则需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并创建信息安全标准化组织和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框架,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我们国家,虽然在研究信息安全的时候,不是很早,但是经过当前不断的完善过程,我们国家也制定出了一个更加符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2.2实现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他们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比较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就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可能诱发的不利影响。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不仅需要有效地管理机构安全和人员安全的管理,而且要做好场地设施和技术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保险企业还需要采取比较科学的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构建一套可实施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规范、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选择一些可靠性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安全的产品,并对现有的安全评估标准和等级进行细化和完善,以便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检查策略,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保险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篇4

二、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交通行业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好“六项制度”:一是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布置工作;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重大问题,分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安全生产报告制度。一方面,各单位行政正职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省政府、交通部及交通厅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事故月报、快报等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事故隐患报告制度。三是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完善“三结合、三为主”(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以专业为主;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重点为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监督检查方法。围绕“自查、检查、督查”三个环节,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年终组织考核,并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依据。四是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举报制度。落实省财政厅省安监局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建立健全受理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五是安全生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责任“倒查制”,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倒查责任,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六是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和监管的先进典型经验,披露严重的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违法行为,通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责任制考核情况。还有建立安全生产联席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登记制度等。

三、加大投入,夯实交通安全监管基础

各级交通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经费问题,改善安全基础设施条件;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科技含量,增强安全监管手段。

一是组织实施撤渡建桥和渡口渡船改造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步伐。认真做好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工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站场设计,确保建设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扎实搞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各级交通公路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大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扎实推进国省道公路、主要旅游公路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危险点(段)整改、交通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加强公路养护,加强公路巡查,及时清理路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级交通部门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做好GPS或行驶记录仪的推广使用,以出租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运距在4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为安装GPS的重点车辆,逐步建设全省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

五是地方海事部门要按照“夯实双基”的要求,以“二江三湖”和“四客一危”为重点,加大全省海事系统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基层执法手段,启动水上搜救体系建设,适应当前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水上救援的需要。

六是研究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充分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建立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费用提取、伤亡事故经济赔偿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四、强化监管,严格交通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一)认真履行道路运输“三把关一监督”职责,强化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一是严把运输市场准入关。要重点加强对旅客和危险品货物运输经营资质的管理,加强对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分类指导。二是严把运输车辆技术关。要督促运输企业认真贯彻《通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的配套规

定、标准和规范,加强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防范机械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三是严把驾驶人员从业资质关。进一步改进和规范驾驶员聘用制度;建立客运驾驶员行车安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四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要督促客运站加强安全管理,配备好安检人员、安检设备和设施,落实好“五关”,认真查堵旅客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严格实施客车日趟检制度,严格出站实载核查,严禁超载客车、人货混装的客车出站。

(二)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管理,强化对船舶检验、船员考试发证、航运公司审批及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监督管理和过程控制,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管理。一是规范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禁止不合格的航运公司进入航运市场。二是要加强船舶检验,禁止低质量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并积极稳妥地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强对老旧船淘汰步伐。同时要加强船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船员的安全技能。

(三)加强交通工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公路交通安全,实现人、车、路的协调发展。公路设计部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安全和方便,真正体现以使用者为本的新的设计理念。二是规范港口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评价管理。根据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印发的《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港口建设、经营单位做好港口建设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促进港口建设和经营生产安全,保障港口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化车辆超限超载整治。治超工作要突出源头管理,完善监控网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要继续以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为重点,开展路面执法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外挂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和以驳载为手段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坚持全省联手联动,继续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地区的治理力度。查处车辆超限超载过程中,要杜绝公路“三乱”以及不经检测就罚款和只罚款不卸载的行为。

篇5

第三条国家对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实行资质许可制度。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取得相应的安全评价资质证书(以下统称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安全评价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方可执业。

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不得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第四条资质证书分为甲、乙两级,并根据安全评价机构的专业特长、资质条件确定其业务范围。

取得甲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取得乙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甲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统称国家局)审批、颁发;乙级资质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

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其所辖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矿企业安全评价活动的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未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所辖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矿企业安全评价活动的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

甲级、乙级安全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的项目或者企业的规模由国家局另行规定。

第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安全评价资质监督管理职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者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取得资质证书的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施;

(三)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300万元以上;

(四)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

(五)有12名以上取得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的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有与其申报从事安全评价务范围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评价人员;

(六)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通过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七)安全评价机构专职技术负责人有安全评价人员资格,具有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安全评价工作经历、并且从事安全工作5年以上;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安全评价机构申请乙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施;

(三)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100万元以上;

(四)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

(五)有8名以上取得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的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其中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且从事安全工作2年以上;

有与其申报从事安全评价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评价人员;

(六)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通过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并且从事安全工作2年以上;

(七)安全评价机构专职技术负责人有安全评价人员资格,具有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安全评价工作经历、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甲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评价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材料报国家局;

(二)国家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申请乙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评价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材料报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并报国家局备案;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安全评价人员的资格考试:

(一)取得安全工程专业大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5年以上;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7年以上;

(二)取得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其他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5年以上;

(三)取得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1年以上;其他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安全评价人员应当公正、公道、正派,熟悉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具有相应的安全评价知识,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安全评价人员考试管理办法由国家局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安全评价机构不得伪造、转让或出借资质证书。

资质证书遗失的,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补发。

安全评价机构不得转包安全评价项目。

第十三条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安全评价机构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四条安全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分立或者合并的;

(二)停业、破产或有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

(三)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第十五条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局制定统一式样。

第三章安全评价机构

第十六条安全评价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标准的规定,遵守执业准则,依法独立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如实反映所评价的安全事项,并对其安全评价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安全评价机构承担安全评价项目时,应当依法与委托方签订安全评价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安全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

第十九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在从事安全评价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泄露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不得拒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应当每年填写安全评价机构工作业绩记录表和安全评价人员工作业绩记录表,分别报国家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安全评价机构工作业绩记录表和安全评价人员工作业绩记录表是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审查、颁发资质证书。

对已经取得资质(资格)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及其安全评价活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取得资质(资格)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指定生产经营单位接受特定的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实行地区保护,不得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方式向安全评价机构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取费用,不得向安全评价机构摊派,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报销任何费用。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评价资质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安全评价机构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擅自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给予警告,并处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安全评价机构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或者应当办理变更手续而未办理、继续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责令停止工作,限期补办延期或者变更手续,并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补办延期或者变更手续、继续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八条安全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的;

(二)转包安全评价项目的;

(三)超出业务范围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

(四)评价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

(五)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六)泄露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秘密的。

第二十九条安全评价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单处或者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条安全评价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资格,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资格条件变化,不再具备从业资格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篇6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对于道路而言,其已经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工具之一,可见其主要性。就公路工程的建设而言,其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施工技术较为复杂、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十分的繁琐、工程的流动性强、修建的周期长等,又因为该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以致其会受到技术、物质资料的制约。同时,由于修建的工期很长,在此期间,应该时刻注重“安全问题”,包括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以及如何对风险进行预报,以便降低由安全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1如何营造良好的公路施工环境

实践表明良好的现场施工环境对于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现场安全管理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其也是成功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公路的基本前提之一。以下就营造良好施工现场环境的原则进行分析:

1)科学合理的原则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安排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并合理的进行工作的分配,明确每项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人,便于科学化的管理施工现场。

2)经济性原则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合理的采用先进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现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降低资源的损耗率。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从施工现场的安全角度出发,由于现场的施工人员很多,且涉及的部门很多,为了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则应该对现场施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2 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于现场的施工安全重视度不够,施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单位只是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对于施工现场只是着重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管理被忽略了。

2)对于每个项目而言,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新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能套用以前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

3)要保证现场的施工安全,则需要健全的安全基础设备,主要包括安全防护用具等,有的建设单位并没有设立安全费用的专款,导致现场的安全基础设备跟不上工程进度。

4)有的建设单位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建设方案来进行施工,以致现场的安全管理程序出现混乱的现象。同时监理单位在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检查的力度不到位,使得安全隐患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如何提高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2.1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施工现场只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才能保证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就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的工作内容而言,主要是:1)做好维持车辆秩序方面的准备工作;2)完善公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保障措施;3)在施工现场设立专职的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和协管工作人员;4)做好动态管理的工作,便于突况下的施工动态调整;5)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巡查工作等。

3.2.2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治理

1)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软弱路基时,为了保证路基整体稳定而不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则需要对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具体的维护操作是进行地表的清淤、充分的做好路面分层压实。为了方便后期的检查,则应该在路基填挖方的交界处、施工分段接头等地方设置一定数量的质量控制点,便于加强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

2)当修建的路基需要与桥涵连通时,则需要重点处理路基与桥涵的接头,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在桥头设置一定数量的搭板,并铺设一定的土工隔栅或土工布,如果有必要的话则需要进行填料的改换等。上述的操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由施工质量不好而导致的“跳车现象”,避免该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保证路基的碾压充实,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3)建设单位在交工验收前,需要对工程进行一定的养护工作,并对工程的每个细节进行相应的全面检查,包括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安全设施等,当发现问题时,则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4公路工程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构建

4.1系统的功能需求

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当工程运作过程中某种状态偏离了预警线,系统便会发出一定的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在风险发生之前得到预警,进而做好预防风险发生、缩小风险范围、降低风险损失等工作。公路工程中的该预警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多方面的分析:该系统不仅能够对工程风险开展时间、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对各种风险间的关系及造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2)全过程风险预警:该系统能够实现全过程的风险跟踪,并能够时刻分析现场的风险信息,当风险信息超过了设定的标准,便发出预警。

3)随时更新工程风险信息:考虑到风险会存在于工程的每个时间环节,所以该风险预警系统应该随着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收集工程信息,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更新。

4.2公路工程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就工程预警系统的构建而言,其主要的包括如下4个核心模板:

1)工程风险监测模板:该模板不仅需要工程环境中出现的新影响因素进行时时监测,同时也需要对已有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控。该模板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工程风险的发展情况、辨识风险发生的前兆等。

2)工程风险识别模板:能够分析和识别出公路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该模板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工程风险的基本特征、工程风险可能会带来的影响等。

3)工程风险度量模板:通过分析工程风险识别的输出物来估量工程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概率大小,并对工程风险后果、影响范围等进行一定的评价和估计。

4)工程风险评价模板:将度量结果与事先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当度量结果超出了体系中的相应量,则发生预警。需要注意的是:预警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施工现场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值得注意。

5结论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其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和建设环境复杂等特点,以致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安全问题,鉴于此,为了能够及时采取防范和处理安全措施,减小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本文就如何提高现场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工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参考文献

篇7

1当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缺乏安全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些使用者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在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漏洞以及操作失误,进而导致文件资源丢失或者破坏,在使用中也没有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对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埋下隐患。

1.2盗取用户信息

当前,一些网站或者软件非法制造各种虚假信息,并且强制安装一些带有病毒的软件,进而盗取用户信息,包括机密文件、银行卡信息以及密码,不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使用者造成困扰。

1.3木马病毒以及黑客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木马以及病毒等方式入侵使用者计算机,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一些黑客的攻击手段也不断升级,对个人以及企业的计算机采取非法攻击,获取企业资料或者篡改数据等,对使用者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危害。

2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性要点构架

2.1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办公、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但是普遍使用者都缺乏安全意识,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宣传,提升使用者的安全防护意识。首先,鼓励使用者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避免由于系统漏洞而遭受黑客或者木马攻击,并且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行为,防止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文件损坏或者丢失;其次,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病毒已经属于一种社会常见现象,病毒的类型呈现多元化,为使用者安全防护增添了难度,因此,要树立使用者的病毒防护意识,安装以及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发挥软件的防御作用,避免计算机遭受病毒侵害;最后,将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积极普及和宣传相关法律,树立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对计算机进行正当使用,严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2.2科学控制网络访问

对网络访问进行科学控制是提升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使用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访问控制,进而保证使用安全。首先,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当前较为常见的技术为权限设置,通过对用户使用权限进行科学设置,能够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防止不具备权限的人非法访问;其次,防火墙技术,其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其可以有效杜绝外部非法访问,在系统中构筑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防火墙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运行。

2.3应用密码技术

当前,密码技术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当前较为常见的密码技术为加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在数据信息传输和保存过程中应用加密技术,能够规范用户的使用权限,文件即使被盗用也无法使用,需要使用指定的解密方式才能使用。加密技术主要分为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对称加密技术,第一,非对称加密技术,其通过不同密码形式的方式呈现,分为私有密匙和公开密匙,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利用公开密匙加密,使用者想要打开文件,也需要使用特定的私有密匙;第二,对称加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数据信息的解密和加密密码相同,这一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对计算机设备并无特殊要求,传输者和使用者在掌握密码后就可以完成文件的传输和使用。

2.4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篇8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表征的反映。“信息”又被称为消息、资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目前,根据对信息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信息的概念科学的概括如下: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1.2计算机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极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即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2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理论

2.1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以看出,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经验管理为主,以科学管理为辅”的较固定的管理模式。完全依靠开会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靠文件学习风险防范方法,靠人员的巡视检查来督促各部门的对信息的安全防范。这样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现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全员的安全紧迫性、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程序,不主动查缺补漏,轻视安全隐患,往往会铸就大的安全管理问题。

2.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手段较单一

高校往往重视教学和科研业务上的绩效考核、奖励激励,而忽略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表现卓越的激励、保障制度。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也不成为专门的考核标准,一些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较科研开发、教学业务拓展等较少。只是在出了事故后层层问责,而懈怠了平时的敦促、提醒、培训。没能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变化趋势来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管理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

2.3计算机信息安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督责任有待调整和规范。高校尚未出台可资借鉴的安全监督执行力度标准,这样,就会影响组织机构在进行监督信息安全管理时的执行力度。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应是相关部门应该秉承的监督圭臬,可是现实情况是制度缺失、人浮于事,监督机构设置如同虚设。

2.4计算机信息安全人才缺乏

高校现阶段的信息安全人员多为其他岗位的兼职人员,而且非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通常是进入岗位后,根据职能需要,逐步学习,经过培训而掌握了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的人员。

3完善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此

3.1建立信息安全预防体系

改进高校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从全局出发,从基础做起,然后逐步完善。要有条理、有策略、有方法,不能冒进,也不能半途而废。因此,要建立长效的信息安全预防体系,必须出台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和控制手段,逐一落实,使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形成良性、螺旋上升的改进形式。

3.2建立信息安全预防管理控制手段

(1)注重管理策略和规程;(2)加强技术控制。

3.3建立信息安全预防管理运行机制

3.3.1组建相关的组织机构

建立其专门的安全监管部,负责为高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参与重要的判研、事件调查和总结评估。

3.3.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即当安全监管部门发现安全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提请注意,然后将安全问题定级,提出预警等级建议,向有关领导报审。接到上级领导反馈后技术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当预警问题解决后,向上级请示,解除预警。事后形成事件调查和风险评估总结,呈报领导。

3.4提高信息监管人员的素质

首先物色合适的人选,根据岗位工作性质,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科学的论证,找出或培训所需的人员。选聘过程严格可控,然后把具备不同素质、能力和特长的人分别安排人员配备齐整。培训之后上岗,从而使个岗位上的人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终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人员到岗后,也要经常抽查岗位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态度,测试和培训岗位需求,经常组织人员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前沿项目。

4结论

信息安全管理时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就要随之动态调整。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流程也要根据实际运作的情况不断调整和该井。完备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使高校信息资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将高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

作者:张超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雷.谈高校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6).

[2]汤赞.浅谈我国网络安全对高校信息技术的影响[J].科技与创新,2016(02).

篇9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计算机网络也在各方面促进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无形中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务于政府行政管理、市场分析调查、交通管理、城市建设、个人金融业务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技术漏洞和人为管理不善使得计算机网络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尤其是近几年,网络犯罪率不断增加,黑客攻击、盗取信用卡密码、计算机病毒等都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计算机网络中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构建起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体系,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1 现今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

由于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意识较浅,加之计算机网络的编程语言及程序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大部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忽视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工作,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之前,因先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威胁,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防护管理方法。

1.1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漏洞人为的传播不良程序,通过用户点击、下载等方式侵入计算机,这些程序可能会破坏计算机里的软件或硬件设施,很有可能导致用户的资料被删除或者被盗取。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手段的增多和侵入计算机程度的加深,利用计算机病毒盗取个人或企业资料进行非法交易和违法犯罪活动也随之增多,给企业和个人利益造成损失。目前,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认知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主要是利用防火墙或者杀毒软件进行简单的安全防护,但是网络病毒只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中的一小部分,计算机网络本身也存在这许多技术弱点,其危险性也不只局限于网络当中。

1.2 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指的是一些精通各种编程语言和各类操作系统的人员通过个人或者群体方式恶意侵入政府行政网络、企业管理网络、个人计算机等破坏正常的网络运作、盗取企业机密等。黑客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漏洞进行攻击,而且黑客的攻击手段隐蔽,很难在事先察觉,在专门破坏网络连接之后,制造大量网络垃圾最终导致网络瘫痪,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黑客攻击,必须要先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建立起强大的防护墙,防止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损坏网络安全。

1.3 钓鱼网站

随着电子商务和购物网站的出现,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手段即“钓鱼网站”也随着出现,它指的是将一些非法网站伪装成银行及电子商务等网站,或者利用其他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网页上插入钓鱼网站的连接或代码,截取用户输入的信息、监视用户操作等以此来是盗取用户的银行帐号、密码等私人信息,不法分子则利用这些信息获取利益,或者伪造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利用电子邮件,诱骗用户点击连接进入伪造的网站当中,诱导用户输入相关信息从而实施诈骗。这种手段不仅不易被用户识破,警方也很难查找到幕后的网站操纵者,严重危害网络安全。

2 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体系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是人为恶意破坏,如黑客攻击、病毒传播、钓鱼网站之类的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或网络犯罪活动,因此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体系。

2.1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建立起强大的防护网

计算机网络之所以受到外部威胁,其主要原因是计算机本身硬件设备及软件程序在技术层面存在诸多弱点,如硬件设备的运行缓慢,导致防火墙难以识别顽固木马程序;软件中的恶意插件,如不及时更新软件很有可能导致系统瘫痪。但是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普及较晚,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也停留在简易的操作阶段,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较弱。因此,要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首先应加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建立起强大的防护网,减少外部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威胁。有关电信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终端服务器的防护软件,定时检查系统软件存在的漏洞,安装有效的补丁防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如地区或政府网络安全管理中心、金融管理等部门应根据企业和个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范围加强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的普及,避免企业和个人私密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出现;计算机网络用户也应在平时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及时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进行更换和更新,防止病毒和木马生成。

2.2 扩充网络管理人员,加大计算机网络监管力度

计算机网络有着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地区、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信息,而且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网络管理中心难以对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实行系统分析管理,这更增加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几年来,由于网络传播的虚假信息和人为炒作事件的不断增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影响。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应扩充网络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公开的信息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的监管力度,及时清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建立起有序的、干净的计算机网络。在扩充网络管理人员的同时,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软件的开发,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得管理人员更加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

2.3 国家加强立法,规范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某些不法分子则利用法律空隙,肆意攻击政府行政机关、企业高层管理中心等网络系统,盗取企业和个人私密资料。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网络进行经济犯罪的事件逐年递增,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扩大计算机网络服务范围。因此,国家应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立法,利用法律规范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及时控制和审查违法的网络行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特别是对利用网络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进行诈骗、盗取信息等经济犯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组织和人员,要加大打击力度,以此稳定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然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当中,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科技研究,改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加强整个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扩充网络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基础素质,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立法程序,加大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使得计算机网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 胡世铸.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8).

篇10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越来越规范化。针对建筑业政府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关于安全施工和劳动保护等方面,它们在安全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体系也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问题。如:法律法规缺少较好的操作性;法律法规体系尚需改进;法律法规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很多等。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量的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筑队伍中涌进大量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安全技术基本不懂,对安全操作认识非常肤浅,也不够系统。同时,由于有些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员工没有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检查和防护措施上也仅是注重于形式。导致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差,对行业规范、标准不熟悉,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护能力差。

3、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方面

科技不断发展,材料也随之不断更新。而近年来工程上大量应用了一些优势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这些也加大了施工生产中的危险性,事实上也对新的施工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建筑施工存在工序多、复杂、不安全等特点,加上我国建筑业本身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它们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妨碍到施工安全生产。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的构建

1、完善法律法规,树立安全管理观

在安全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应更重视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而且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施工条件、工艺水平也是在不断更新改进的,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还应该很好的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监管和惩戒制度。各方责任主体应自觉地完成各自的职责,运用科学的手段使施工单位等各方责任主体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观。如此,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才能更加自觉化、社会化、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3、重视安全教育培训

首先,施工单位的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要重视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不定期对其施工知识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同时,还要为安全监理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标准、程序、内容,使监理人员熟悉掌握科学的安全监理知识,规范安全监理行为,提高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管水平。这样才能让监理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领导层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里许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基层中提升上来的,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然而相对较低的文化理论水平使得他们缺乏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基本都是靠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来对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在许多建筑施工生产的项目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协调能力,他们在资本运作能力上也往往较差。因此,通过实行终身学习和考核制度来加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十分必要。最后,地方各级政府或企业应加强相关考试或审核制度,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严格把关。

4、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在施工安全生产中,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应该向作业人员充分交底。由此可以让一线操作人员充分实践方案提出的计划,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制订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技术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最后,要在科学性的指导下,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降低工程造价。

5、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较大,无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这就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施工前对施工过程进行一定的模拟,检查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解决或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的将异常数据传输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排查出现的状况并尽快解决,不仅能及时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使企业经济免受损失,降低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6、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构建

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措施与方法主要包括耐失误设计及冗余技术两种。其中耐失误设计,指的是通过精心设计,利用设计来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或即使是发生失误,在设计保障下,也不会发生严重后果等。耐失误设计如:设计并应用误动自锁装置,实现失误无害化;使用连锁装置,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在颜色、形状及尺寸上进行设计,防止安装与连接出现问题等。冗余技术,其中冗余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在需要时运行,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备用措施,冗余技术,主要的特征就是生产装置出现一个或多个故障时,通过冗余技术,仍能确保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采取冗余技术,可以有效增加生产稳定性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能够应用冗余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设置备用系统,危险施工部位采取双人操作或人机并行等。

7、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其它工程项目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向管理要效益。而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项目的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注意参照类似工程的项目安全管理经验,积极学习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1.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煤矿建设现在处于发展阶段,面对煤矿环境复杂多变及空间狭小、气候恶劣、工种繁多等特殊条件。我国每年都在陆陆续续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给国家的安全稳定、企业的健康发展、职工的幸福美满构成严重的威胁。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和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更新进步,一些落后的安全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体系也制约着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故,面对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安全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一实际现状,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综上所述,编制并实施出一套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我们实现快而好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搞好职工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顺应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

安全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须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近些年全国发生的几起大的煤矿安全事故说明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十分尖锐。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寻求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来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矿井灾害严重,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与其他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赋存条件较差,煤层倾角大、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高、高瓦斯矿井比较多,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瓦斯防治与巷道支护难度越来越大,采掘失调和水平接续也越来越紧张。特别是在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预测、监控等方面,有许多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其次,安全管理意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煤矿安全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随着煤矿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一些煤矿管理人员在经济效益面前,逐渐放松了煤矿安全管理意识。

2.2生产技术管理薄弱,安全管理投入较少

虽然在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推行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但是由于煤矿工作环境上的特殊性质,有很多工作环境都没有得到改善,一些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石门揭煤,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都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采掘接替紧张时,采用非正规工作面开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探头随意布置,管理维护跟不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国内相关专家的测算,我国煤矿用于安全生产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但是发达国家在煤矿安全方面的投入则高达3.3%,造成了我国煤矿自主科技研发能力十分有限,煤矿在高危险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远远不能抵御煤矿灾害的发生。

2.3监管力度不够,安全检查走马观花

煤矿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危险源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出现也可能消失,但现行的这种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监控动态化、系统化,致使事故的超前预防形同虚设。其次,我国许多煤矿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安全检查方法,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专职安监人员,凭着自身的经验、责任心、技术水平到现场去检查,安全检查人员只是盯着显山露水的地方使劲。此外,现在关于煤矿的安全检查形式很多,有自检、互检、旬检、月检、季度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全管理,但因为各种检查的时间,路线大部分是既定的,基层生产单位对检查的规律都已了如指掌,这样就会使基层单位应付各种检查,使得监督管理部门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

3.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要点

3.1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煤矿安全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和监督体制,以保证煤矿的长治久安。因此,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省、市、县到煤炭企业,应该形成上下一致的机构设置,从而实现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的管理功能,各管理实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则。此外,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明确国家部门、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和评价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

3.2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控

危险源闭环管理就是对危险源实施辨识、监测、控制、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任何一个危险源都必须重复这一过程,形成首尾相接、闭合循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危险源闭环管理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其强调持续改进,每经过一轮循环,安全管理就迈向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对危险源实施闭环跟踪控制管理,能够提高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实施风险预控,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有结果、有反馈,不留安全死角。

3.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3.4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机制,除了要考虑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符合安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客观需求。本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煤矿各类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各项责任制度,这些制度要要涵盖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其次,加强对监察、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依法进行过错追究、责任约束、违纪查处。认真查处现场的安全隐患,对不合格工程责令重新整改,对不查处安全隐患的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奖罚分明。

4.结论

总之,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管理,加强煤矿安全监察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安全专项资金投入,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2

1.塔式起重机按各部分的功能

可以分为:基础、塔身、液压顶升机构、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小车牵引机构、台车行走驱动机构、变幅机构、平衡臂、起重臂、塔顶、司机室、附着等部分。起升机构是塔式起重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机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电机、变速箱、制动器、卷筒、底架和安全装置等。

塔式起重机必须具备的安全装置有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高度限制器、行程限制器、幅度限位器、风速仪等。下面分别介绍他们主要的功能和原理:

(1)起重量限制器:也称超载限制器、是一种能使起重机不致超负荷运行的保险装置,当吊重超过额定起重量时,它能自动地切断提升机构的电源停车或发出警报。起重限制器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

(2)力矩限制器:对于变幅起重机,一定的幅度只允许起吊一定的吊重,如果超重,起重时就有倾翻的危险。力矩限制器就是根据这个特点研制出的一种保护装置。在某一定幅度,如果吊物超出了其相应的重量,电路就被切断,使提升不能进行,保证了起重机的稳定。力矩限制器有机械式、电子式和复合式三种。

(3)起升高度限位器:一般都装在起重臂的头部,当吊钩滑升到极限位置,便托起杠杆,压下限位开关,切断电路停车,再合闸时,吊钩只能下降。

(4)行程限制器:防止起重机发生撞车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行驶的保险装置。它一般安装在主动台车内侧,主要是安装一个可以拨动扳把的行程开关。另在轨道的端头(在运行限定的位置)安装一个固定的极限位置挡板,当塔吊运行到这个位置时,极限挡板即碰触行程开关的扳把,切断控制行走的电源,再合闸时塔吊只能向相反方向运行。

(5)幅度限制器:也称变幅限位或幅度指示器,一般的动臂起重机的起重臂上都挂有一个幅度指示器。它是由一个固定的圆形指示盘,在盘的中心装一个铅垂的活动指针。当变幅时,指针指示出各种幅度下的额定起重量。当臂杆运行到上下两个极限位置时,分别压下限位开关,切断主控电路,变幅电机停车,达到限位的作用。

2.塔式起重机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主要有

(1)塔机基础:塔机基础处的地质耐力必须达到该塔机使用技术要求,混凝土基础要保证外型尺寸、混凝土等级强度、配筋设置达到要求,还应保证预埋地脚螺栓、脚蹄等基础预埋件规格、定位正确,钢筋、塔吊地面定位铁板之间的施焊工艺符合要求。塔吊基础附近不能挖坑,以确保基础在塔吊使用过程中不移位、倾斜。

(2)塔机安装和拆卸:塔机的安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对各部件安装顺序,特别要注意基础节、平衡臂、平衡重、起重臂的安装顺序,绝不能搞错。塔机的拆卸是塔机安装顺序的逆序。要特别注意正确选定拆卸部件吊点的位置。尤其是起重臂、平衡臂的吊点位置,以确保拆卸时吊物的平衡。当起重臂、平衡臂与塔身铰点脱离时要加上保险绳,预防吊物脱离时因反作用力而发生冲击现象。

(3)安全装置的配置和调试:①起重量限制器:起升荷载限制器的误差不得大于其额定值的5%。当重量超过额定值的5%时,塔机应自动切断上升机构的电源,吊物不能向上运动,但不切断下降电源,吊物可向下运动。②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力矩限制器用以防止塔机因起重力矩超载而导致整机倾翻事故。当起重力矩超过其额定值时,力矩限制器应自动切断上升和增大幅度的电源,但不切断下降电源,吊物可向下运动。③起升高度限位器:当吊钩上升到极限位置时,起升高度限位器能切断上升电源。对2倍率和4倍率机构的钢丝绳,起升高度限位器应保证动力切断后吊钩与臂下至少有1m和0.7m的安全距离。④幅度限位器:幅度限位器是防止小车在两端极限位置发生碰撞。幅度限位器应保证当小车行驶至起重臂端部和根部不少于1m时切断小车电源,小车停止运动时与根部距离不大于200mm。⑤回转限位器:回转限位器的作用是防止塔机朝单一方向旋转多圈而使电缆扭转过度断裂或损坏的防护装置。回转限位器应保证塔机朝单一方向旋转不超过三圈时自动切断回转电源。⑥吊钩保险装置:吊钩上应安装弹簧片装置,当吊绳套入吊钩时,弹簧片应自动复位,防止吊绳脱离、重物下坠而发生事故。

(4)日常安全检查的要点:①检查金属结构情况特别是高强度的螺栓,它的连接表面应清除灰尘、油漆和锈蚀,并且使用力矩扳手按装配技术要求拧紧。②检查各机构传动系统,包括各工作传动机构的轴承间隙是否合适,齿轮啮合是不是良好及制动器是否灵敏。③检查钢丝绳及滑轮的磨损情况,固定是否可靠。④检查电气元件是否良好,各接触点的闭合程度,接续是否正确和可靠。 ⑤检查行走轮与轨道接触是否良好,夹轨钳是否可靠。装设附着装置、内爬装置时,各连接螺栓及夹块是否牢固可靠。⑥防雷接地是否安全可靠。⑦限位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

(5)日常操作管理:要求所有塔式起重机的司机、信号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全部持证上岗。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结束语

通过对塔式起重机的组成结构的了解,加强对塔机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塔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篇13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设计人员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结构包括基础、梁、柱、板、墙、楼梯等等,这些元素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有竖向和水平的承重抗力体系。荷载通过结构合理的传递给基础。因此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基础设计、上部结构设计和细部设计。

2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分为:结构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的选型阶段要考虑建筑图说明和各方要求,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高度和层数等等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考虑因素要全面,抓住主要的因素,最终确定结构形式,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然后根据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再根据层高、单元空间大小确定合理的楼盖形式。以上是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它的确定关系到后续计算、施工图绘制。因此,加强此方面的安全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控制与管理

3.1 墙体结构设计

3.1.1 某些建筑物的局部尺寸没有满足抗震要求,按照标准规范,该部位应该设置构造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lm。结构遭受震害最为敏感的局部部位在不满足尺寸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加构造筋、增加横向配筋等措施来进行补救,提高敏感部位的安全度。

3.1.2 房屋各个角落的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与其他部位同样的配筋来方便设计,明显违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而规定中说:房屋四角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这种设计虽然简化了工程,但是各种主体的作用却得不到充分发挥。房屋内各个拐角是最容易出现应急集中现象的敏感角落,各种受力都会集中体现在此,因此构造柱的设计要加强。其他部位也不能与墙角设置同样的配筋,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3.1.3 构造柱的截面设计考虑相连的小墙垛。小墙垛是在拉接筋与构造柱之间,但实际上这部分小墙体很难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施工也不方便。设计时最好把两者合二为一。

3.2 屋面梁配筋

3.2.1 屋面梁配筋不足。在对结构进行建模时,设计人员简化屋面梁尺寸,设置与下层梁的尺寸大小一样。由于屋面梁荷载的大小问题,计算结果得出的配筋数量有大的偏差,导致梁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下因配筋率不符而产生大的裂缝。

3.2.2 受扭屋面梁缺少必要的腰筋。梁腹板高度在大于450mm 时加设腰筋,同时间距不大于200mm,拉筋勾接。其目的是确保钢筋骨架的刚度,承受温度和收缩应力及防止梁腹出现过大的裂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受扭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截面短边长度。对于设置悬挑檐口的屋面梁,在结构设计中容易被误等同于一般的梁,从而没有按照受扭构件来设计配筋,造成规范概念上的失误。

3.2.3 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出现违背原则的现象,这些设计往往要么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要么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计算程序虽然在数学力学模型上是正确的,但在确定楼板变形程度上却很难做到准确。这就出现了理论和实际的偏差,往往实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理论上大都简化了计算,因此进行的结构设计肯定存在着结构不安全系数大小不同,某些部位安全系数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等现象

3.3 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3.3.1 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及立面形式的选择不合理。建筑物平面布置复杂,致使几何形心、刚度中心、结构重心不重合,会出现扭转效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扭转,水平荷载载会对结构产生危害,从而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现在多数高层建筑距离非常近,很容易对邻近建筑物造成危害。相关资料和一些力学分析表明,结构在凹凸拐角处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尤其体现在非对称结构中。在对称结构中也因注意凸出部位的尺寸,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结构在竖向方面的刚度的不均匀不连续,容易出现刚度突变和软弱层。

3.3.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侧移和振动周期问题没有考虑周全。首先要合理控制结构的自振周期高层建筑的自振周期(T1)宜在下列范围内:框架结构:T1=(0.1~0.15)N;框-剪、框-筒结构:T1=(0.08~0.12)N;剪力墙、筒中筒结构:T1=(0.04~0.10)N;N 为结构层数。结构的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宜在下列范围内:第二周期:T2=(1/3~1/5)T1;第三周期:T2=(1/5~1/7)T1。其次,控制自身的自振周期,错开周围场地的特征周期,从而解决两者之间的共振问题。当地震发生时,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如果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接近,两者就会发生共振。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该预先估计建筑场地的特征周期,然后通过调整结构的层数和高度,选择适当的结构体系和类别,改变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增大与建筑场地特征周期的差别,避免共振的发生。

3.2.3 水平位移特征的偏差问题。如果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这并不能说明该结构设计是合理的。设计者容易忽略其他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结构刚度直接相关。当结构整体刚度小时,结构设计并不合理,但是由于地震力度较小,造成的结构水平位移也小,同时位移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这时就认为该结构合理是不对的。建筑结构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而且位移曲线的变化应是连续的,除了在沿竖向发生刚度突变外,不应有明显的拐点或折点。一般情况下各种结构形式的位移曲线应是下列形状:剪力墙结构为弯曲型;框架结构为剪切型;框-剪结构和框-筒结构为弯剪型。

4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多维、全面的复杂工作,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好头,把握好思路和方向,后续计算、施工图绘制阶段才不会出现原则上的错误,同时设计人员要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并在所掌握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违背各规范标准的条件下开拓创新,定能达到良好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琳,杨林.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的反思[J].中国科技财富,2010

[2]谭慧光.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探讨[J]. 民营科技,2010

[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