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安全管理机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管理机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管理机构

篇1

1、根据上级布置,结合本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向公司领导适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意见,及时转发上级有关安全文件。

2、负责企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和年终安全生产考核。

3、负责对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科室、车队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产生法律、法规执行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负责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例会;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安全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处理、调查收集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有关资料,督促有关单位(部门)、科室、班组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承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和日常工作。

5、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和培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编印安全生产信息。

6、做好本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做好特殊时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做好防汛、抗旱、战备应急预案和准备工作,积极参加安全月、反三违月等活动,依法查处“三违”行为。

篇2

2防洪标准及险情影响

水库为小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根据康沟水库实际险情的范围情况,允许最高水位应控制在1 679.58m,库容为147.17万m3,最大泄量111.11m3/s。超过该水位,将出现垮坝,超标准洪水导致漫顶溃坝,或库区发生烈度大于Ⅷ度以上地震灾害。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旦出现险情,危及左岸兰宜公路,影响下游河川乡政府及3个行政村的570人,耕地1 100亩,同时对崾岘水库造成严重威胁。

3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3.1应急组织体系

3.2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原州区人民政府为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由政府主管区长任总指挥,政府副区长、水利局局长、扬黄灌溉管理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成员单位有发改局、水利局、财政局、农牧局、公安局等部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下设办公室,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3.3水行政主管部门原州区水利局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指导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局长任副总指挥,协执政府建立应急保障体系;参与并指导预案演习、预案实施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

3.4水库主管部门或业主水库主管部门为原州区水利局,负责预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组织预案的演习;筹措编制预案的资金;参与预案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等。

3.5水库管理单位康沟水库管理所为水库管理单位,管理所人员负责险情监测与巡视检查、抢险、应急调度、信息报告等工作,参与预案实施的全过程;完成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任务等。

3.6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河川乡政府为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河川乡乡长为地方行政首长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长。下属康沟水库管理所、康沟村支书、主任及预备役。

3.7专家组专家组由水利、气象、卫生、环保、通信、救灾、公共安全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收集技术资料,参与会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8抢险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防汛抗洪的义务,防洪抢险队伍要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实行军民联防政策,武警和民兵是重要力量,做到组织严密,调度灵活,行动迅速。群众抢险队伍由康沟村支书、主任任组长,由附近村村民组成的20人抢险队伍。群众抢险队伍提供劳动力,主要完成技术设备要求不高的抢险任务。由水利局职工组成5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主要完成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

4预案运行机制

4.1预测及预警

4.1.1气象、水文部门应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并做出评估,及时上报原州区政府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灾害时,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机构应及早预警,通知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准备。

4.1.2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依据预警的划分标准,以及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结果,规定预警信息的条件、时间和范围;规定预警信息上报和通报的内容、范围、方式程序、频次和联络方式等;规定预警信息及调整,绘制流程图;规定预警信息的解除范围、方式、程序等。

4.2预案启动

4.2.1预案启动条件①直接启动。当水库大坝遭遇如下情况,并将造成重大或特别重大损失,发出红色警报,可直接启动预案:遭遇超标准洪水;地震或地质灾害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上游水库溃坝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工程出现重大险情,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战争、恐怖事件、人为破坏等其它原因造成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库区水质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安全及生产生活或严重破坏生产环境。②会商启动。当水库大坝遭遇如下情况,损失一般或较大,发出橙色警报,应在会商后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工程出现严重险情,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监测资料明显异常,对大坝安全不利;水情预报可能有超标准洪水;地震或地质灾害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上游水库溃决,有可能造成大坝溃决;战争、恐怖事件、人为破坏等其它原因造成大坝溃决;库区水质污染,影响居民生产安全、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

4.2.2 预案启动程序。①直接启动。康沟水管所将水库大坝溃决或即将溃决、严重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信息立即报告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接到报告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启动预案的命令,预案启动。②会商启动。当水库大坝出现可能导致大坝溃决险情或水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程序报告;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险情报告,召集相关部门与专家组会商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当决定启动预案时,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应在规定时间内发出启动预案的指令,预案启动。

4.3应急处置

4.3.1险情报告、通报。险情报告、通报的程序由康沟水管所报原州区防汛办,原州区防汛办再上报固原市防办、自治区防办。

4.3.2应急调度。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应急调度方案,确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调度权限,调度命令下达,执行部门与程序及有关单位责任人、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等。

4.3.3应急抢险。针对可能导致溃坝的突发事件,制定抢险预案,包括抢险原则、抢险方案、抢险队伍、抢险物资及其储备等。规定通知、调动抢险队伍的方式以及抢险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及任务要求。

4.3.4应急监测和巡查。①在水库大坝蓄水达到或超限水位时,康沟水管所要及时上报防汛指挥部,同时要对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等关键部位加强监测,特别是要对闸门及启闭设施每年进行汛前、汛后检修,保证闸门不锈蚀。②当水库大坝出现险情时,康沟水管所应在第一时间立即向下游预警,由河川乡康沟村支书和主任首先安排和组织水库大坝下游群众撤离。并组织抢险队伍迅速处置险情,同时由康沟水管所和河川乡政府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及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4.3.5人员应急转移。根据气象预报,按照防汛预案,乡政府及时通知水库下游各行政村沿河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充分利用农户现有交通工具进行转移,根据水库下游沿河移民居住情况,利用由近到远的转移方式进行撤离。规定人员转移警报、形式、权限及送达方式等。

4.3.6临时安置。应急转移人员的居住生活、卫生、医疗、交通等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由河川乡政府、民政局等单位负责。

4.4应急结束根据气象预报、洪水情况等有关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结束,由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上报固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固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结束应急预案指令,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具体负责。

4.5善后处理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对突发事件的伤亡人员,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受灾群众与有关单位的财产损失,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物资进行抚恤、补助或补偿的办法,由河川乡政府和水利局收集资料,报请原州区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6调查与评估事后由水利局、农业局、民政局、气象局等单位联合组成调查组,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等方式对水库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4.7信息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规定信息的授权单位,与发言人名单、联系方式。

5应急保障

5.1组织保障

5.1.1防汛指挥部指挥长:根据洪水标准不同,由固原市政府副市长、原州区政府区长对防汛抢险负总责,签发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命令、人员调度命令,重大问题决策等指令。水利局局长负责洪水调度的实施及抢险的直接指挥。

5.1.2成员单位:气象局负责气象预报;交通局负责抢险车辆及道路畅通;民政局负责洪灾后灾民安置及灾情普查;公安局,负责抢险救灾中的社会治安;卫生局,负责抢险人员及受灾群众伤病救治及灾后疫病防治;还有农牧局、电信局等单位。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5.1.3确定水库应急抢险专家组组成。抢险专家组组成:原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水利局局长、副局长、水利局总工、高工、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联合组建。

5.2队伍保障康沟水库防汛抢险队伍由河川乡政府负责,由康沟村支书、主任组建以本村民兵预备役为主的抢险队伍20人,抢险队伍的职责是在水库出现险情时集结待命,随时对坝体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加固抢护。

篇3

的问题就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是各国企业比较常见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企业,就可能会存在更多的信息安全隐患。首先,当前的互联网正在快速地发展和进步,并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的恶意项目工具,甚至信息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这些就可能会促使一部分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保险企业本身并未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今,我国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之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今,虽然现在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有关的条文比较多,但是他们被分散于各种标准、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然而,当前并不具备一套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更进一步地保障信息的安全问题。同时,当前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可能是因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相关安全技术和手段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成熟和标准化,这样就更加不容易去执行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缺少一些与保险行业相匹配的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保险企业无法顺利的开展相关工作,不利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1.2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保险企业的管理层不是非常注重和关注一些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而且他们并没有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有很大一部分的保险企业在治理公司过程中,只会对保险企业的适当地调整销售策略、业务规模发展问题、优化组织结构、相关运营流程等给予关注,这些公司都不是足够重视对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处理,他们都忽视了信息安全问题会影响保险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大多数保险企业只有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后才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给予重视。此时,就需要保险企业在公司平时进行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效率。

1.3对风险评估力度不够

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保险企业不能够准确地评估对于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并未对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给予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只会考虑到一些相应的信息技术问题,但是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在运用信息系统之后可能会显现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实际上,保险企业不管是否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评估,从而给保险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也不能够实行一些正常的业务操作,甚至还可能会造成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是企业内部机密泄露、重要数据被盗或被篡改、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由于对风险评估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系统本身存在操作失误、缺陷等原因而诱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1.4未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划分

对保险企业来说,虽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他们缺乏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安全管理制度,未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企业的发展。如果这些企业现在还没有制定出一些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能够坚持执行,而且企业在出现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之后,并不能够非常清晰地划分出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时间越来越长,就会在信息安全问题的监管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漏洞,自然而然地,也更加不容易去形成一个可以控制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个保险企业而言,在他们公司所出现的一些信息安全管理问题,需要每一位企业员工给予重视,而不能依靠企业当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单独负责来对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处理。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他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并划分出比较明确的责任,而且每个部门都应该有一个负责人来负责信息安全问题,以确保问题发生时能够有人给予立即处理。如果不设置一个负责人的话,就可能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阻碍一个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在处理这些现实状况以及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安全风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好的发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势,确保保险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保险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标准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想更好的推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就需要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进行健全和完善,并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内容,不仅需要考虑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而且还不能够忽略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管理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比较良好的研究成果,则需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并创建信息安全标准化组织和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框架,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我们国家,虽然在研究信息安全的时候,不是很早,但是经过当前不断的完善过程,我们国家也制定出了一个更加符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2.2实现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他们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比较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就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可能诱发的不利影响。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不仅需要有效地管理机构安全和人员安全的管理,而且要做好场地设施和技术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保险企业还需要采取比较科学的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构建一套可实施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规范、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选择一些可靠性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安全的产品,并对现有的安全评估标准和等级进行细化和完善,以便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检查策略,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保险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篇4

二、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交通行业安全监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好“六项制度”:一是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情况,交流工作,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布置工作;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重大问题,分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安全生产报告制度。一方面,各单位行政正职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省政府、交通部及交通厅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安全生产事故,认真做好事故月报、快报等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事故隐患报告制度。三是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完善“三结合、三为主”(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以专业为主;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重点为主;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监督检查方法。围绕“自查、检查、督查”三个环节,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工作。每半年组织一次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年终组织考核,并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依据。四是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举报制度。落实省财政厅省安监局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建立健全受理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登记、核查、处理、督办、答复、统计和报告制度。五是安全生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责任“倒查制”,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倒查责任,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六是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制度。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和监管的先进典型经验,披露严重的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违法行为,通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责任制考核情况。还有建立安全生产联席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登记制度等。

三、加大投入,夯实交通安全监管基础

各级交通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经费问题,改善安全基础设施条件;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科技含量,增强安全监管手段。

一是组织实施撤渡建桥和渡口渡船改造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步伐。认真做好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工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站场设计,确保建设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扎实搞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各级交通公路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大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扎实推进国省道公路、主要旅游公路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危险点(段)整改、交通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加强公路养护,加强公路巡查,及时清理路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级交通部门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做好GPS或行驶记录仪的推广使用,以出租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运距在4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为安装GPS的重点车辆,逐步建设全省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

五是地方海事部门要按照“夯实双基”的要求,以“二江三湖”和“四客一危”为重点,加大全省海事系统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基层执法手段,启动水上搜救体系建设,适应当前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水上救援的需要。

六是研究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充分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建立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费用提取、伤亡事故经济赔偿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四、强化监管,严格交通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一)认真履行道路运输“三把关一监督”职责,强化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一是严把运输市场准入关。要重点加强对旅客和危险品货物运输经营资质的管理,加强对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分类指导。二是严把运输车辆技术关。要督促运输企业认真贯彻《通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的配套规

定、标准和规范,加强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防范机械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三是严把驾驶人员从业资质关。进一步改进和规范驾驶员聘用制度;建立客运驾驶员行车安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四是加强对客运站的监督。要督促客运站加强安全管理,配备好安检人员、安检设备和设施,落实好“五关”,认真查堵旅客携带危险品进站上车,严格实施客车日趟检制度,严格出站实载核查,严禁超载客车、人货混装的客车出站。

(二)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加强船公司、船舶、船员管理,强化对船舶检验、船员考试发证、航运公司审批及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监督管理和过程控制,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源头管理。一是规范行政许可,严把市场准入关,禁止不合格的航运公司进入航运市场。二是要加强船舶检验,禁止低质量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并积极稳妥地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强对老旧船淘汰步伐。同时要加强船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船员的安全技能。

(三)加强交通工程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公路交通安全,实现人、车、路的协调发展。公路设计部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安全和方便,真正体现以使用者为本的新的设计理念。二是规范港口建设建设工程项目和港口生产系统的安全评价管理。根据交通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印发的《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定,督促港口建设、经营单位做好港口建设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港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促进港口建设和经营生产安全,保障港口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化车辆超限超载整治。治超工作要突出源头管理,完善监控网络,逐步建立长效机制。要继续以超限超载重点监管车型为重点,开展路面执法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外挂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和以驳载为手段短途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坚持全省联手联动,继续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地区的治理力度。查处车辆超限超载过程中,要杜绝公路“三乱”以及不经检测就罚款和只罚款不卸载的行为。

篇5

第三条国家对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实行资质许可制度。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取得相应的安全评价资质证书(以下统称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安全评价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方可执业。

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不得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第四条资质证书分为甲、乙两级,并根据安全评价机构的专业特长、资质条件确定其业务范围。

取得甲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取得乙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甲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统称国家局)审批、颁发;乙级资质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

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其所辖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矿企业安全评价活动的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未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所辖行政区域内从事煤矿企业安全评价活动的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证书的审批、颁发。

甲级、乙级安全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的项目或者企业的规模由国家局另行规定。

第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安全评价资质监督管理职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或者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取得资质证书的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施;

(三)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300万元以上;

(四)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

(五)有12名以上取得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的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其中至少有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有与其申报从事安全评价务范围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评价人员;

(六)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通过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七)安全评价机构专职技术负责人有安全评价人员资格,具有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安全评价工作经历、并且从事安全工作5年以上;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安全评价机构申请乙级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办公设施;

(三)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费100万元以上;

(四)有健全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

(五)有8名以上取得安全评价人员资格的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其中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且从事安全工作2年以上;

有与其申报从事安全评价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评价人员;

(六)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当通过相关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并且从事安全工作2年以上;

(七)安全评价机构专职技术负责人有安全评价人员资格,具有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安全评价工作经历、并且从事安全工作3年以上;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甲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评价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材料报国家局;

(二)国家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申请乙级资质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具备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将安全评价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材料报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经审查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并报国家局备案;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参加安全评价人员的资格考试:

(一)取得安全工程专业大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5年以上;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7年以上;

(二)取得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其他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5年以上;

(三)取得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1年以上;其他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安全评价人员应当公正、公道、正派,熟悉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具有相应的安全评价知识,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安全评价人员考试管理办法由国家局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安全评价机构不得伪造、转让或出借资质证书。

资质证书遗失的,安全评价机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补发。

安全评价机构不得转包安全评价项目。

第十三条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有效期均为3年。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安全评价机构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四条安全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原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一)机构分立或者合并的;

(二)停业、破产或有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

(三)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第十五条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由国家局制定统一式样。

第三章安全评价机构

第十六条安全评价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标准的规定,遵守执业准则,依法独立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如实反映所评价的安全事项,并对其安全评价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安全评价机构承担安全评价项目时,应当依法与委托方签订安全评价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安全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

第十九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在从事安全评价活动时,应当恪守职业道德,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泄露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不得拒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应当每年填写安全评价机构工作业绩记录表和安全评价人员工作业绩记录表,分别报国家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安全评价机构工作业绩记录表和安全评价人员工作业绩记录表是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审查、颁发资质证书。

对已经取得资质(资格)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及其安全评价活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取得资质(资格)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指定生产经营单位接受特定的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实行地区保护,不得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方式向安全评价机构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取费用,不得向安全评价机构摊派,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报销任何费用。

第二十四条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评价资质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工作人员、、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安全评价机构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擅自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给予警告,并处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安全评价机构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或者应当办理变更手续而未办理、继续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责令停止工作,限期补办延期或者变更手续,并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补办延期或者变更手续、继续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依照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八条安全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转让或者出借资质证书的;

(二)转包安全评价项目的;

(三)超出业务范围从事安全评价活动的;

(四)评价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

(五)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六)泄露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秘密的。

第二十九条安全评价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单处或者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条安全评价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资格,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资格条件变化,不再具备从业资格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篇6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对于道路而言,其已经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工具之一,可见其主要性。就公路工程的建设而言,其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施工技术较为复杂、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十分的繁琐、工程的流动性强、修建的周期长等,又因为该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以致其会受到技术、物质资料的制约。同时,由于修建的工期很长,在此期间,应该时刻注重“安全问题”,包括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以及如何对风险进行预报,以便降低由安全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1如何营造良好的公路施工环境

实践表明良好的现场施工环境对于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现场安全管理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其也是成功建设一条高质量的公路的基本前提之一。以下就营造良好施工现场环境的原则进行分析:

1)科学合理的原则

作为建设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安排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并合理的进行工作的分配,明确每项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人,便于科学化的管理施工现场。

2)经济性原则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合理的采用先进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现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降低资源的损耗率。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从施工现场的安全角度出发,由于现场的施工人员很多,且涉及的部门很多,为了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则应该对现场施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2 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公路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于现场的施工安全重视度不够,施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单位只是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对于施工现场只是着重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管理被忽略了。

2)对于每个项目而言,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新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能套用以前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

3)要保证现场的施工安全,则需要健全的安全基础设备,主要包括安全防护用具等,有的建设单位并没有设立安全费用的专款,导致现场的安全基础设备跟不上工程进度。

4)有的建设单位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建设方案来进行施工,以致现场的安全管理程序出现混乱的现象。同时监理单位在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检查的力度不到位,使得安全隐患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如何提高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2.1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施工现场只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才能保证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就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的工作内容而言,主要是:1)做好维持车辆秩序方面的准备工作;2)完善公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保障措施;3)在施工现场设立专职的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和协管工作人员;4)做好动态管理的工作,便于突况下的施工动态调整;5)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巡查工作等。

3.2.2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治理

1)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软弱路基时,为了保证路基整体稳定而不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则需要对路基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具体的维护操作是进行地表的清淤、充分的做好路面分层压实。为了方便后期的检查,则应该在路基填挖方的交界处、施工分段接头等地方设置一定数量的质量控制点,便于加强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

2)当修建的路基需要与桥涵连通时,则需要重点处理路基与桥涵的接头,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在桥头设置一定数量的搭板,并铺设一定的土工隔栅或土工布,如果有必要的话则需要进行填料的改换等。上述的操作主要是为了防止由施工质量不好而导致的“跳车现象”,避免该现象发生的关键在于保证路基的碾压充实,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3)建设单位在交工验收前,需要对工程进行一定的养护工作,并对工程的每个细节进行相应的全面检查,包括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安全设施等,当发现问题时,则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4公路工程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构建

4.1系统的功能需求

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当工程运作过程中某种状态偏离了预警线,系统便会发出一定的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在风险发生之前得到预警,进而做好预防风险发生、缩小风险范围、降低风险损失等工作。公路工程中的该预警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多方面的分析:该系统不仅能够对工程风险开展时间、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对各种风险间的关系及造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2)全过程风险预警:该系统能够实现全过程的风险跟踪,并能够时刻分析现场的风险信息,当风险信息超过了设定的标准,便发出预警。

3)随时更新工程风险信息:考虑到风险会存在于工程的每个时间环节,所以该风险预警系统应该随着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收集工程信息,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更新。

4.2公路工程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就工程预警系统的构建而言,其主要的包括如下4个核心模板:

1)工程风险监测模板:该模板不仅需要工程环境中出现的新影响因素进行时时监测,同时也需要对已有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控。该模板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工程风险的发展情况、辨识风险发生的前兆等。

2)工程风险识别模板:能够分析和识别出公路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该模板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工程风险的基本特征、工程风险可能会带来的影响等。

3)工程风险度量模板:通过分析工程风险识别的输出物来估量工程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概率大小,并对工程风险后果、影响范围等进行一定的评价和估计。

4)工程风险评价模板:将度量结果与事先设定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当度量结果超出了体系中的相应量,则发生预警。需要注意的是:预警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施工现场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值得注意。

5结论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其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和建设环境复杂等特点,以致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安全问题,鉴于此,为了能够及时采取防范和处理安全措施,减小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本文就如何提高现场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工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参考文献

篇7

1当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缺乏安全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些使用者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在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漏洞以及操作失误,进而导致文件资源丢失或者破坏,在使用中也没有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对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埋下隐患。

1.2盗取用户信息

当前,一些网站或者软件非法制造各种虚假信息,并且强制安装一些带有病毒的软件,进而盗取用户信息,包括机密文件、银行卡信息以及密码,不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使用者造成困扰。

1.3木马病毒以及黑客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木马以及病毒等方式入侵使用者计算机,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一些黑客的攻击手段也不断升级,对个人以及企业的计算机采取非法攻击,获取企业资料或者篡改数据等,对使用者的切身利益造成巨大危害。

2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性要点构架

2.1提升安全防护意识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办公、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但是普遍使用者都缺乏安全意识,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宣传,提升使用者的安全防护意识。首先,鼓励使用者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避免由于系统漏洞而遭受黑客或者木马攻击,并且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行为,防止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文件损坏或者丢失;其次,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病毒已经属于一种社会常见现象,病毒的类型呈现多元化,为使用者安全防护增添了难度,因此,要树立使用者的病毒防护意识,安装以及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发挥软件的防御作用,避免计算机遭受病毒侵害;最后,将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积极普及和宣传相关法律,树立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对计算机进行正当使用,严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2.2科学控制网络访问

对网络访问进行科学控制是提升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使用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访问控制,进而保证使用安全。首先,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当前较为常见的技术为权限设置,通过对用户使用权限进行科学设置,能够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防止不具备权限的人非法访问;其次,防火墙技术,其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其可以有效杜绝外部非法访问,在系统中构筑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防火墙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运行。

2.3应用密码技术

当前,密码技术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当前较为常见的密码技术为加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在数据信息传输和保存过程中应用加密技术,能够规范用户的使用权限,文件即使被盗用也无法使用,需要使用指定的解密方式才能使用。加密技术主要分为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对称加密技术,第一,非对称加密技术,其通过不同密码形式的方式呈现,分为私有密匙和公开密匙,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利用公开密匙加密,使用者想要打开文件,也需要使用特定的私有密匙;第二,对称加密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数据信息的解密和加密密码相同,这一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对计算机设备并无特殊要求,传输者和使用者在掌握密码后就可以完成文件的传输和使用。

2.4物理安全防护措施

篇8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1.1建筑施工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和执行建筑领域所规定的行业标准和国家建筑法规政策,做好施工管理的规范工作,这是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司法部门关于建筑安全施工出台了多部法律和条例,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限制,明确建设和施工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严,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很多施工企业对于执行这些法规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开展施工作业。例如一些施工单位在项目工程现场没有配备专业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有的项目工程都没有设置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部门,这项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现场其他工作人员兼职,这些行为在很多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经常看到,这样做虽然能够节省一部分资金,但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1.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项目的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承包单位各方的责任主体和义务都在我国法规政策中有所规定。但是具体责任在履行过程中由于工程各个主题的责任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经常会出现因为分工不明晰导致的管理内容不符合建筑施工的要求。因为各方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了各个主体单位不能按照国家相关法和检查制度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科学性,这种情况存在严重影响到安全检查的计划,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检查部门缺少必要的参考依据,检查时不能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行为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部分也会因为缺少重点监督管理,长时间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出现重特大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由于各方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产生一系类的连锁反应。因为各个主体安全管理内容不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很难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开展安全事故检查,最终引发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此外,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还集中表现在对工程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等方面。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构建的途径分析

2.1分析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建筑安全法规体系

针对上述提到的关于缺乏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这一薄弱环节重点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清除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忽视法律法规建设的恶习,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建筑行业质量标准、安全可靠的要求。

2.2加强建筑施工各方的施工安全监管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由于建筑施工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处罚力度,对各方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惩戒作用;而监管方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往往没有承担监管责任,而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这些单位制定的。各相关责任单位只有积极履行职责,同时要加大对存在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处罚决心。这样贯彻执行,那些生产条件不足、缺乏许可经营、没有有效实行监管的责任主体将面临处罚。没有安全生产书就无法正常的开工建设,经过整顿后满足了相关的施工安全需求,才能够重新开工。

2.3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常常缺乏科学性,这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对于那些存在安全缺陷的机械设备缺乏有效手段解决的话,会对安全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中出现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指导,这些新技术就无法派上用场,特别是安全性的监控就无法有效保护,特别是当前建筑安全管理要建立安全防护设施,而缺乏设施的造价、经济投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性指导,安全管理的成效也会因此效果显微。

2.4保证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筑施工的各责任方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地来构筑建筑施工安全体系,科学的手段来摆脱安全管理无序发展的过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监管和惩戒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先保证施工的安全质量,而不能为了节省建筑实施资金而追求由安全风险带来的“额外收益”。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建设施工的规范性,甚至还会导致建筑项目的无序化,使得建筑安全风险增加,建筑安全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结语

总之,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要在安全管理上加大投入,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强施工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最大程度地保障建筑生产的正常、有科学、高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启新,万雨辰,张其林.钢管脚手架扣件节点的转动刚度试验和计算模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05)

[2]张洪潮,郑婷婷.煤矿瓦斯监管DMAIC模式研究[J].山西煤炭.2010(04)

[3]张健,隋杰明,苑宏利,刘文朝,隋杰超.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4]周建亮,佟瑞鹏,陈大伟.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的政策评估与完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6)

[5]齐锡晶,王志智,韩飞飞.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J].工业建筑.2010(S1)

[6]熊远勤,冯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对灾后重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J].软科学.2010(11)

篇9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心目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处理危机与消去惊恐的能力如何,是检验政府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害问题,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灾害应急管理控制在政府管理的范围内,已迫在眉睫。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预案建设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重点。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条文。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城市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减灾投入,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各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应成为一个城市的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它必须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应急技术系统必须为各级管理者及公众所熟悉,形成渐进开放型系统。只有推进科技减灾,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及时处理报警、求救信息,提高处理报警、求救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改善政府部门形象,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

(三)加大对全民灾害应急教育的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规范各方面的职责和行动,各级政府管理者要从灾害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提高社会人员和所有公民的自救互救技能,运用基础知识来减少伤害。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应急教育和演练,唤醒全民族的防灾意识,只有突破管理的常态假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及体系,才能大大降低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

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中央要加大救灾经费保障力度。过去的理念是重视灾后救援,而现在更应倡导预警、预报和危机的准备,城市综合减灾应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要对企业投入作强制要求,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把防灾减灾纳入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将所需资金纳入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到位,重视“城市防灾中心”的建立及公众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的完善。

(五)建立国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

根据多种灾害,以及灾害突发性和灾害应急工作的特点,组建一支政府职能的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种灾害,突发性事件,加强大中城市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培训,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应坚持一专多用、反应迅速、突击力强,在防汛、防火、防震等各项减灾活动中,既自成体系,又互有联系,统一指挥调度。做好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另一个重点是建设救灾物质储备网络,储备必要物资,在目前全国现有的物资储备仓库基础上,适当增加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

总之,结合我国灾害特点和行政管理的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是防范和应对各种应急事件,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是减轻灾害的明智之举。

四、结束语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外,还需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投入。开展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工作是全面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者及社会成员的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意识与行动的重要举措,对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减灾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篇10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越来越规范化。针对建筑业政府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不少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关于安全施工和劳动保护等方面,它们在安全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体系也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问题。如:法律法规缺少较好的操作性;法律法规体系尚需改进;法律法规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很多等。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量的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筑队伍中涌进大量农民工。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安全技术基本不懂,对安全操作认识非常肤浅,也不够系统。同时,由于有些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员工没有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在安全检查和防护措施上也仅是注重于形式。导致员工整体安全素质差,对行业规范、标准不熟悉,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护能力差。

3、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方面

科技不断发展,材料也随之不断更新。而近年来工程上大量应用了一些优势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这些也加大了施工生产中的危险性,事实上也对新的施工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建筑施工存在工序多、复杂、不安全等特点,加上我国建筑业本身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它们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妨碍到施工安全生产。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的构建

1、完善法律法规,树立安全管理观

在安全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应更重视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而且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施工条件、工艺水平也是在不断更新改进的,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还应该很好的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监管和惩戒制度。各方责任主体应自觉地完成各自的职责,运用科学的手段使施工单位等各方责任主体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观。如此,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才能更加自觉化、社会化、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3、重视安全教育培训

首先,施工单位的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要重视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不定期对其施工知识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同时,还要为安全监理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标准、程序、内容,使监理人员熟悉掌握科学的安全监理知识,规范安全监理行为,提高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管水平。这样才能让监理人员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领导层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里许多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基层中提升上来的,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然而相对较低的文化理论水平使得他们缺乏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基本都是靠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来对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在许多建筑施工生产的项目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协调能力,他们在资本运作能力上也往往较差。因此,通过实行终身学习和考核制度来加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十分必要。最后,地方各级政府或企业应加强相关考试或审核制度,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严格把关。

4、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在施工安全生产中,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应该向作业人员充分交底。由此可以让一线操作人员充分实践方案提出的计划,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制订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技术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最后,要在科学性的指导下,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降低工程造价。

5、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较大,无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全面监控和管理,这就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施工前对施工过程进行一定的模拟,检查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解决或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的将异常数据传输给管理人员进行分析,排查出现的状况并尽快解决,不仅能及时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使企业经济免受损失,降低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6、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构建

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的技术措施与方法主要包括耐失误设计及冗余技术两种。其中耐失误设计,指的是通过精心设计,利用设计来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或即使是发生失误,在设计保障下,也不会发生严重后果等。耐失误设计如:设计并应用误动自锁装置,实现失误无害化;使用连锁装置,防止施工人员操作失误;在颜色、形状及尺寸上进行设计,防止安装与连接出现问题等。冗余技术,其中冗余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在需要时运行,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备用措施,冗余技术,主要的特征就是生产装置出现一个或多个故障时,通过冗余技术,仍能确保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采取冗余技术,可以有效增加生产稳定性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能够应用冗余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设置备用系统,危险施工部位采取双人操作或人机并行等。

7、完善安全防护的措施与设施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贪便宜,节省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会采购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次充好,以此降低施工的成本,使得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产品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的施工企业还会应用大量不合标准的劳保用品发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就要以预防为主,在机械设备与材料采购上,在机械设备与材料接收验收上都要严格的控制,防止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安全设施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应的使用标准和规定,并且要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审查力度,尽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其它工程项目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开始向管理要效益。而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项目的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注意参照类似工程的项目安全管理经验,积极学习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Hu Ting-feng

(The twentieth Middle School of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85)

【 Abstract 】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pplications,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sharing computer network, the resulting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mponent technology, component technology present a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as a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security mechanism,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network operation, security.

【 Keywords 】 component technology; 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mechanism

0 引言

随着组件技术的应用,带来一次软件开发革命,为修改与复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基于组件技术的三层软件开发结构,更利于系统分项与整体功能的实现,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正是鉴于组件这一特殊功能,可满足软件的即插即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与升级。但是随着组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性能问题日益凸显,已不容忽视。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重点依据网络安全管理模型,对相关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1 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

目前,大多网络安全产品之间的功能具有重复性特点,单个的安全产品既希望获得更多功能,同时又难以满足用户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在建设安全管理系统过程中,虽然用户也购买了较多产品,但是产品综合效益难以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各种安全产品与安全软件的功能组合。这样,安全产品不再以独立的形态出现,安全组件技术应运而生。 每一种安全组件都需继承并顺利实现接口,完成某项或者某组特殊任务,但是每一项软件功能都有明确划分,不会出现功能重复。在用户应用安全管理系统时,根据具体要求从组件库中选择适用的安全组件,选定的安全组件借助综合平台实现集成功能。如图1所示。

在安全组件运行的平台上,统一分发、配置、加载、升级并管理安全组件。通过应用组件技术,提供了系统安全的系统性、灵活性、集成性、开放性、模块性、透明性及可管理性等优势。安全管理服务器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在分布式运行环境中,可对外提供各种基础,如策略管理、资产管理、事件管理、应急响应等。通过应用安全管理服务器,可对组件完成集中注册、存储、索引、分发等,加强对各项管理信息、相关策略的收集、索引、存储、分发等功能,同时支持审计。

通过应用数据库,给安全系统提供数据查询、存储支持等功能。在安全管理控制台中,提供了统一的系统管理界面框架以及各项服务配置的界面。可在该平台中实现策略编辑组件、监视组件等功能,实现面向系统用户与管理员,管理员完成安全监督、安全策略、应急响应等工作。

分布式组件容器,分别部署于网络的各个端点位置,为组件运行提供基础环境,支持每个功能组件的统一运行环境、加载方式、通信模块以及通用功能等。通过组件技术,实现安全产品的深化改造,统一在系统中加载运行,统一管理安全产品的应用性能、网络配置以及安全性能,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

2 网络安全管理架构的实现机制研究

通过组件技术,将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评估等相结合,利用多组件的动态协作模型,可确保安全组件既独立运行又相互通信、共同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实现网络与主机的保护功能。

2.1 防火墙和网络探测器

网络探测器建立在入侵检测技术基础上,拦截并获取网段中的数据包,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敏感信息或入侵信息,发挥保护作用。当网络探测器检测到攻击事件,就可实时记录并保存有关信息,将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台,实现报警提示。但是网络探测器自身并不能直接阻断具有攻击行为的网络连接,只能作提示所用。因此,为了及时发现攻击行为,应加强防火墙和网络探测器的协作,由网络探测器发出请求信号,通过防火墙切断网络连接。另外,如果防火墙自身发现了可疑但是不能确定的事件,也可将有关信息传送到网络探测器中,由网络探测器进行分析与评估。当网络探测器发出通知,要求防火墙切断网络连接,则调用API命令的函数:FW-BLOCK,其中包括命令源、源端口、目标端口、源IP、目标IP、组断电等。其中,命令源主要指发送命令的组件技术,阻断点则主要指防火墙阻断的具置。

2.2 防火墙和扫描器

扫描器定期或者按照实际需要,评估目标网络及主机的安全风险。如果发现漏洞,扫描器不能实现漏洞修补功能,而是通过管理人员的人工干预。如果在发现漏洞到修补漏洞的这段时间内,发现风险级别较高的漏洞但是无法及时采取措施,将增加系统的安全风险,给系统运行造成威胁。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实现扫描器与防火墙的协作功能,如果扫描器检测到主机中的服务存在高风险漏洞,即将信息传输到防火墙,由防火墙对外部网络的访问行为进行限制,当人工干预修补漏洞完毕之后,再请求防火墙开发外部信息的输入。通过实现这一操作过程,可在扫描器端口分别调用FW-BLOCK以及FW-RELEASE命令函数。

2.3 网络探测器和主机

网络探测器和主机都是完成入侵检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集成与协作较为简单。实际上,当前很多入侵检测系统中集合了基于主机与网络两种测试技术的复合型入侵检测系统,例如ISS中的ReaSecure。在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两种组件部署在保护网络的不同层次与位置,分别收集来自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信息,共同归属于一个安全数据库,协同整合网络信息,并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判断各种异常行为的特点与具体过程,如经过伪装的入侵行为等。在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之间,实现共同协作,应参照CIDF建议中的相关标准,以CISL数据交换语言及格式为主。

2.4 管理控制台和组件技术

在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设置专用控制台,统一集中管理组件。通过这种集中式的网络安全管理环境,更好地保持组件之间协作,成为有机整体。网络管理员只要通过管理控制台就可以访问并控制各个组件,提升整个网络安全策略,实时掌握安全动态,并做好相关测试工作,保障各组件之间的协调工作,全面保护网络运行。

2.5 扫描器和入侵检测

当扫描器扫描到网络及系统中的脆弱性安全信息,对网络探测器以及主机的入侵检测非常重要。因此,在该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每次扫描器完成扫描评估过程,就会将漏洞信息中的相关入侵检测组件,包括服务端口、主机IP地址、CVE值以及风险级别等。另外,在扫描器中可以获得相应的目标网络安全评估报告,给网络探测器、主机等部署提供有效建议。如果入侵检测组件已经检测到内部主机中产生的攻击信息,就可同时传递到扫描器中,实行主机安全评估,尽快完善主机存在的系统漏洞及安全隐患。

3 组件技术的安全机制

为了确保各个安全组件的协同工作,各组件之间必须兼容、共享,保持密切通信关系,实现信息交互。在大型分布式网络构架中,大多安全组件安装在通用网络中,因此组件技术的安全系统中各组件之间的通信也通过网络而实现,安全系统自身也可能受到外来病毒、黑客的入侵与攻击。

出于对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自身安全性的重视,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完整的内部通信机制非常重要。为了确保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系统自身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建议采取PKI身份认证或者保密通信机制。给系统中的组件通信提供鉴于数字证书基础上的身份认证、消息加密、消息认证、消息发送等。在整个PKI系统中,主要包括CA服务器、客户端应用接口、证书查询服务器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

其中,CA服务器用于签发并核实证书;客户端应用接口则是一个用于安全组件中的PKI应用接口软件,支持入侵检测系统、扫描器、防火墙等安全组件的身份认证与通信保密;证书查询服务器支持各种证书查询服务。在CA服务器中,向系统中的所有组件签发证书,每两个组件之间实现通信连接。以证书查询服务器为基础,验证对方身份,并协商好共享的对称密钥,通过该密钥实现系统加密,构建一条信息交换的安全通道。

4 系统应用的优势分析

(1)在整个管理构架系统中,存在着多级防御体系,分别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将整体工作量具体划分为若干层次,可避免过去集中式系统中常产生的负载过度集中问题。在该系统中,负责服务器组的安全防御体系中,监控过滤后的流量,与监控所有流量的方式相比,负载有所降低,有效提高监控效率。

(2)对于各个子系统,在不同防御级别上有所重叠,更利于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作管理。例如,在核心防御系统中,防火墙、网络扫描器、中心NIDS端接在同一个核心交换机中,极大方便相互协作与信息共享。

(3)与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相比,该系统既可防御外部网络攻击,更可对内部攻击行为进行记录,为用户提供依据,防堵内部漏洞,震慑内部攻击行为,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给网络安全防护提出全新要求,且体系结构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安全技术与安全设备。随着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提出,将过去孤立的网络安全转变为统一性、集中性的大型安全技术管理。以组件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系统来看,不同的组件在不同机器、不同设备运行时,执行的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归属到安全管理控制台中,统一汇总并管理。

可见,以组件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构架,既可保障系统安全性、完整性,也可发挥最大效益,减少投入成本,更方便网络安全设备的统一监控、集中管理,减少安全管理员的工作强度。当前,该架构已逐渐应用并推广,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思峰,李春丽,刘曼华,杨建辉.基于多组件协作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 刘效武.基于多源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与评估[J].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9.

[3] 谢桂芹.网络安全软件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9.

[4] 郭晨,夏洁武,黄传连.基于漏洞检测安全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18).

[5] 王宇,卢昱.基于组件及信任域的信息网络安全控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3).

篇12

Key words: safety consciousness; safety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76-01

0引言

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过程中虽然采取了现行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管理监督不善或者保护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以及高层结构机械化本身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使得其施工过程中仍存在着安全隐患,这也是高层结构施工事故发生的根源。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改善保护设施以及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减少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安全隐患。现行的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一般都是从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加强机械化施工中的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安全控制管理的,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一一进行论证,从而以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

1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增强需要力度

许多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事故的应急能力,这是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几乎是所有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当中最基本的一条内容,然而往往由于它是最基本的而遭到忽略或是不重视,一些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未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上岗。这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不穷。通常一句注意安全草草了事,这是安全意识贯彻所存在的问题。施工安全意识的普及是施工人员必备的素质,高层结构机械化工程大量的施工作业都是在高空进行的,50米以上的高空与10多米高度的作业有质的不同。因此大量高空作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是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安全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和解决的,需要施工人员能够充分和完整的掌握并且做到每个细节都要关照到,高层结构由于自身的高度会给小失误带来扩大化的危险,往往就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的一时疏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小心。而且由于高层结构施工工期一般都在两年左右,大的项目工期可达三至四年,许多机械化设备放置以后就要使用一年至几年,在此期间人员变动、气候变化等人为的与自然的因素都能使正常的设施转入危险状态,不注意就容易发生事故。因此而言,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就更应该增强,不但要掌握安全机械操作内容,而且还要在安全操作的基础上预防突发性的事故的发生。除了预防以外,施工人员还要具备事故处理能力,在危险事故发生后要有快捷有效的处理方式和能力,这不仅需要随机应变能力,更需要的是平日安全演练能力的积累,以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危害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方面采取奖惩措施,实施责任到人,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前提下,以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增加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使得施工过程在安全中进行。对技术人员进行机械使用的安全使用培训,避免由于机械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明确高层结构机械化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需要普遍明确、互相监督

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安全问题人人有责,安全并不是单个人的问题,是所有高层结构施工方共同的责任,因此,高层结构机械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是每个人必须注意的问题,不但要保证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安全,如果发现安全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范围,都应该及时予以清除以保证高层机械化的施工安全。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但要负责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安全,还要互相监督检查,彼此合作,共同消除安全隐患。这不但需要施工方内部的监督合作,还需要施工方与建筑市场监管部门的合作监督,制定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严禁使用不合格机械施工,一切以高层结构机械化工程的等级作为选择标准,杜绝非法转让等违法交易的发生。还要保证施工方有能力投入足够的机械化工程的安全措施经费,安全措施经费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的实施,经费的欠缺便会造成机械的维修保养等安全防护措施不能落实,造成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在开工前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机构,编制安全管理网络,使之成为整个工程的完整体系;在高层结构机械化施工中,明确安全控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要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

3机械化施工中的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要互相结合,做到实时效果

高层结构机械化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然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算不如天算,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在以往的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由于一味按照事先方案进行操作而不考虑实际变化的情况,再加上机械化施工本身灵活性的限制,给高层结构的施工带来不少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改进的是让预测方案与实际结合,增强人为灵活性以弥补机械化操作的先天不足。机械化的操作必须要做施工前的调查研究,从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操作方案,这就需要严格的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查、记录,争取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将所勘察的情况一一向高层结构机械化操作人员详细介绍,并要依据实地记录、设计文件和机械化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做好安全保护举措以及现场安全警示的工作。让所有与工程安全相关的人员参与到安全措施布置的工作当中,这样在后期实际工作操作中才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失误的发生。施工中,在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基础上,充分了解、掌握设计文件的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实时掌握全程施工动态,及时发现、纠正违规操作和违纪行为。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当场剖析原因,及时指正,限期整改。对预防措施和纠正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跟踪验证,保存验证记录。同时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以经济辅助手段,促进施工安全生产。

4结语

高层结构机械化安全施工是牵涉到各个方面的细致工作。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在安全施工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安全施工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减少事故发生几率,使高层施工的安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079-04

一、引言

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的变化,企业集团资金的安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鼓励和支持出口等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但是很多企业集团仍然面临着资金断裂的问题,企业资金安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建资金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集团面临的紧迫任务。

企业集团资金安全管理的基本体系,包括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见图1。

二、企业集团资金安全的预警系统构建

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表1的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在确定了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后,可以相应地建立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预警模型,综合评价企业的资金安全情况。

(1)单变量模型。主要包括: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表明企业稳定的发展态势,所以应特别关注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表明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安全危机。单变量模型的运用简单,预测准确率高。但单变量模型无法区别不同比率对整体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各比率正反交替变化时的效用抵消情况。

(2)多元判别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各个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企业整体的资金安全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给出一个定量的标准,从总体角度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X1=(期末流动资产一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资金安全风险;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三、企业集团资金安全防范与控制系统构建

通过对现存资金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衡量资金安全风险的性质和大小,从而制定资金安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并切实有效地实施。为了加强操作性,根据资金运动的过程将该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系统、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系统、资金营运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系统和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系统。

1,筹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筹资风险的识别。形成筹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筹资成本带来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会形成财务杠杆正效应;当企业资金收益率低于负债利率时,则会形成财务杠杆负效应。二是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会加大筹资风险。一方面,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率,当资金成本率大于资金的收益率时,企业面临的筹资风险会增大。另一方面,若企业长期负债的比例过大,则过高的资金成本会给企业带来较重的还债包袱;而负债到期时间安排过于集中,也会加大企业偿债压力。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应正确选择筹资方式,对筹资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做出正确的权衡与选择。其次,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使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

2,投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企业取得资金后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投资风险(或称实物投资风险),即直接经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等风险;另一种是证券投资风险(或称金融投资风险),即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储蓄投资等风险。

(1)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三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由于企业经营失误产生的资金安全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确保决策正确,使投资方案具有财务上的可行性,并加强投资管理,避免因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

(2)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源于每个公司自身特有的营业活动和财务活动,与某个具体的证券相关联,同整个证券市场无关。造成非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水平、劳工问题、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等。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

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识别与防范。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1)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影响企业的信誉;现金持有量过大又会增大机会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两者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存货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存货的大量存在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同时使管理费用大量增加。而存货短缺又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因此,应当建立以预算为基准的指标考核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存货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尽可能避免存货产生的风险。存货的管理和现金的管理比较类似,但更加复杂多变,要求企业派专业人员管理。

4,收益分配风险及其识别与防范。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收益分配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的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例如,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致使企业成本虚降,利润虚增。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例如,在企业资金紧缺时期,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且金额过大,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的规模。但是企业如经常不分红,或单纯以股票股利的形式进行分配,则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下跌,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不利。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一个客观的控制标准,其核心体现为利润分配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计划地建立价格变动补偿基金,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坚决制止短期行为。(2)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率呈递增趋势。(3)考虑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4)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强弱,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

四、企业集团资金安全反馈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