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形态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形态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形态设计论文

篇1

2、家具形态仿生的抽象性

抽象性形态仿生主要是以大自然的生物体为蓝本,经过思考和反复推敲,剔除仿生对象的具体细节,对原型进行提炼和概括出独特个性的表达形式。这是对设计师思维活动的要求和水准的体现,属于高层次的思维创新能力,设计作品形态简洁,具有意象化,常被用于具有时代感较强的设计中,富有时代气息。这与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的理念境界一脉相承。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是非物质化的产品,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即“能引起诗意反应的产品”,这也促使了形态设计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考虑到具象形态的限制性因素,在产品仿生设计中,更多的是将诗意与产品的抽象表现相融合,从整体上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形态仿生的抽象性既源于具象又高于具象。不同的群体将会对抽象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了模糊性、差异性和多义性等不同程度的意蕴,体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地。被国际设计界公认为“21世纪的达•芬奇”——卢吉•科拉尼,在他的设计中常常运用仿生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特点,设计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形态设计意识,是促成他多年在家具设计领域高地位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看到某些抽象作品,常会引起一些联想,归根结底这些无不与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物形态相关联,其形态表现方式打破了固有的设计思维和模式,以全新的视觉、创新的观念和富于意蕴的符号开创了仿生形态的构成,将诗意和抽象形态结合的产品通过消费者的审美感知、理解和情感等一系列感受相结合,使产品抽象形态的朦胧性、不确定性与个人主观感受的真实和想象的抒发融为一体。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强调其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方面“:意味”是审美情感,“形式”则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7]这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人的审美和联想孕育出了丰富的产品语言。丹麦设计师汉斯•韦格纳设计的“孔雀椅”就是运用抽象仿生的方法,通过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以简洁的表现手法,提炼出孔雀自然秀美、骄傲舒展的形象特征赋予设计中,采用天然材料,使其显出独有的气质和注入浓郁的自然气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然风情,质朴中传出亲切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对象的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以寄托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3、仿生形态家具的趣味性

“情趣”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卷五十七中,这里仅指性情之趣之意,并非指“感情”和“情趣”的表面组合。而形态仿生家具的趣味性设计,不仅是家具造型的幽默、结构的新奇等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之间的趣味性是有区别的,人的趣味性具有情感认识的内容,本身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品位,而动物的趣味性只是剩余精力的发泄。[8]与形态仿生家具的其他特性相比,趣味性应体现情感需求,满足不同群体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情感交流过程,人们对仿生家具建立某种“情感联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家具能够通过仿生形式表现出人的情趣和感受,以关爱为原点向具有生命力的指向出发。在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仿生趣味性为终极目标,对课程作业进行创作。设计定位是利用动物形态为儿童设计塑料坐椅,让它既成为家具又是玩具。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安全性和其成长的心理因素,最大可能地抓住儿童成长的规律,在产品造型上要强调其形态活泼可爱,色彩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需要,突出艳丽,促使儿童在游玩时真正像骑在真实木马上一样体会其中的乐趣。本课程以现代仿生家具的“趣味性”作为设计目标,摈弃了以往家具形态设计中为销售而简单依附的效用观念,取得情感共鸣的对话状态,在融入目标对象使用者的情感过程中,用形态的多功能组合形式来进行仿生家具的设计创作,以期在产品中找到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从而达到趣味性的目的。

4、仿生形态家具的喻象性

喻象性形态仿生又被称为寓意性形态的仿生,是在设计时运用文学修辞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民间象征意义,把有关自然物的属性、元素,用来表现家具的某些局部特性。运用这种方法,对家具设计师提出洞察力和感悟力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产品和自然物进行类比,而且要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关键是在产品设计中应当体现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多地和情感紧密相连[9]。家具设计的创新要积淀传统文化融合自然物象形态,挖掘新生命,注入新血液,为传统文化再生提供机会。如传统动植物纹样的应用,以飞扬奔放的生命美迎合各民族人们审美需求,其装饰性在体现动态美和自然元素方面,具有一定的仿生效用。纵观设计史,远古时期的纹饰体现了动态的平衡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与赞赏,这对家具仿生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形态仿生家具设计在表现上要用简洁抽象化的造型手法,通过线条、块面、材质等方面,以不确定性的隐喻和象征的特殊性来组成某种新形式,给消费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借以强化设计主题,激起人们审美情感因素的鲜活生命力。家具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对自然界生命体形态的模仿过程,融入形式美法则来达到功能和审美一体化,改变传统的造型模式,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引导主题时尚性的多功能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以此丰富人们的生活空间[10]。

篇2

1.2线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线在鞋类造型中主要以部件轮廓线(分割线)、缝纫线(虚线)以及部件装饰线(对比线)三种形式表现。(1)帮部件轮廓线如图1、图5所示,都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部件轮廓线,它是形成鞋类部件风格和鞋类风格的关键。(2)帮部件组合工艺的缝纫线如图1、图5所示,部件与部件在组合是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缝纫线进行实现的,它是伴随着部件轮廓边沿线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缝纫线在表现线的视觉效果同时,还体现出鞋类技术美。(3)帮面装饰线如图6所示,帮面装饰线有镶接条和缝纫装饰线两种。镶接条通过有有色皮革条进行帮面分割形成;缝纫装饰线通过在帮面采用电脑缝纫机或刺绣机进行刺绣实现,仅起装饰美化帮面作用。

2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是平面上的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在空间占有一定的位置。通过点、线和面的特征发现,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都是相对而言的,点和线的扩大都可以构成面。

2.1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面的轮廓是线,面可以是几何形的规则面,也可以是是自由形的不规则面。因此,面的轮廓线特征决定了面的形状特征,不同的轮廓线构成不同的面。面有消极的形和实际的形,通过点、线聚集而成的是消极的面,通过线的轨迹形成的是实际的面。面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见下表2。

2.2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鞋类帮部件,由于鞋类整体的不规则形,使得鞋类帮部件主要以不规则自由形为主,几何形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小部件如鞋舌、横条和后筋条等。在分析帮部件视觉效果时常把面分解成轮廓线进行分析,因此,在进行帮部件面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其轮廓线的视觉效果进行。

3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当点、线、面达到一定厚度时便构成体,体是由面包围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形成。在鞋类造型设计中面与体的概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区分:面是构成鞋类的直接部件,而体是在部件上再运用面进行装饰。这样一来,面与体的概念只是在鞋类帮面上的层次不同而已形成的不同视觉效果而已,在其基本造型上面与体只是厚度的差异而已。所以,尽管体按基本分类有球、圆锥、圆柱等,但在鞋类造型中体的形态与面几乎是一致的,仅有厚度差别而已。

3.1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讲,厚体具有庄重结实感,薄体具有轻盈感。体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一般转化为具有厚度的面来进行理解。

3.2体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如图7所示,体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蓬松造型来体现的,它是通过在面的里面垫海绵或细布,然后通过缝纫线辑出各种体形,以达到凸起立体造型效果。因此,在进行帮部件体的设计过程就是给面赋予厚度的设计过程,在设计中要结合其面的视觉效果进行。

4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色彩是形态要素中最具变化性、时尚性和视觉冲击力的,是形态视觉审美的核心因素。

4.1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色彩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有通过色彩的三属性以及色彩搭配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时还受消费者对色彩理解产生的色彩象征意义影响。色彩的视觉效果中情感性和象征性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以及生理性,也就是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色彩的情感性和象征性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4.2色彩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色彩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鞋类色彩的搭配上,鞋类色彩搭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一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一种色彩进行设计,形成统一、简洁的视觉效果。(2)双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两种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和相对色进行色彩搭配,前两种搭配方法形成融和的视觉效果,后两种方法对比的视觉刺激效果。(3)多色搭配整个帮面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搭配,尤其是在童鞋和运动鞋的色彩设计中应用较多,主要是形成多色视觉刺激效果。

5肌理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及其具体应用

由于材料表面的配列,组织结构的不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称为肌理,也就是说,肌理指物体表面的组织构造。它是通过赋予在面和体的基础上,结合色彩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是鞋类产品档次的决定性因素。

5.1肌理在鞋类造型中的视觉效果肌理一般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具有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1)触觉肌理它不仅能产生视觉触感,还能通过触觉感受到。如物体表面的凹凸、粗细、软硬等,多表现为立体群的构造,这种肌理能给人产生一种粗犷、高贵感。(2)视觉肌理它只能通过视觉才能感觉到,如木纹、印刷图案文字等,这种肌理能给人产生一种细腻、雅致感。由于肌理也是一种立体造型,形态造型具有小、多、密的特点,肌理与形态、色彩、光影有着密切的关系,肌理的视觉效果也是通过他们产生的。

5.2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采用两种类型的材料来体现的,通过在不同部件上采用不同或相同风格的材料,产生视觉上的对比与呼应。图1所示,不同的皮革材料具有不同的肌理形成不同的视觉效应,肌理在鞋类造型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的应用。(1)单一肌理的统一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中采用同一种肌理材料,形成统一、简洁的视觉效果。(2)同种肌理不同风格的弱对比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采用不同肌理的,但是风格相近或相反的材料,形成呼应或对比的视觉效果,产生变化之中形成统一的和谐美。(3)不同肌理不同风格的强对比应用在鞋类不同部件采用不同肌理不同风格的材料,将具有强烈肌理风格效果的材料应用于小部件中,突出重点,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面积和比例中产生均衡。

篇3

1.国画轮廓结构运用

随着进入小康社会,开眼看世界以后,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遮羞蔽体,更多的是追求符合新时代的美感,追求精神层次上的审美需要。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时装周上涌现了一股中国风的浪潮,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画元素在源源不断地给服装设计师们输送创作灵感。国画最能体现画者的精神境界追求,有:“笔未到,意先行”“笔断意连”“立象尽意”等等。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达到飘逸,空灵的意境,这恰恰契合了定制服装设计衣服层次结构的诉求。传统的服装设计上往往较为中规中矩,譬如中山装,旗袍,西装,燕尾服等等,在衣服造型上线条挺直,结构规整,但是在空间层次上却显得单薄,相对不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代服装设计师需要在款式上打破传统的轮廓结构,国画往往通过散点透视,在画纸上将无规律的点线面融合成独特的二点五维空间,通过具象物置的描绘,取景独特,布局奇巧,不拘泥平面,形成一种新的造型图案,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定制服装的借鉴,运用虚虚实实的结合构成新的立体造型,内在意境物化成外在物化结构形态。譬如:国画的线条。国画的线条因为受不同作画用笔,笔墨浓淡的影响,在风格上也大有不同,或浓烈,或刚毅,或柔美,写意粗犷,工笔细腻,如果说国画的线条是意境的具象表现,那么在服装设计上线条就是抽象表现了,线条可以给人以视觉冲击,或粗细不一,或断续相间。不同性格的线条运用能带来不同造型,这些都应该得到设计师们的看重,将其运用到定制服装中,使其更加凸显民族特色。

2.国画色彩的运用

国画家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指传统国画用墨讲究皴擦,点染,留白之法,两种方法相互交叉使用,加以五色墨:干湿浓淡白,烘托画面氛围。譬如“留白”,留白也是墨色应用最多的一种,所谓无声胜有声,如果在定制服装中将这一点也用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镂空,精心策划的留白会变成整体的点睛之笔,就像旗袍,开叉到大腿,行走间婉若游龙,空白处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空间。然而服装上的留白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而是将留白运用的刚刚好,把握好度最重要,需要做到美而不俗,妖而不艳,另外,留白也可以是定制服装图案上的空白,以实带虚,以虚代实,虚实相间,也是留白的特色之一。色彩作为重要的绘画方式,在国画中占据了极大地比例,也赋予了国画强大的生命了,就像语言之与人类,是同样的道理。画家潘天寿曾说过:“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诠释了国画色彩的特点。国画中的色彩不注重色彩的冷暖,只追求用色的和谐和物体的固有色,画某件物品的时候,就将物品的基本属性跃然纸上,达到色彩与物体,色彩与线条,色彩与墨色的和谐,在处理手法上色彩饱和,极具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果在服装设计上运用到这种色彩对比又会是一种视觉享受。另外,中国画中水墨的处理又是国画色彩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先祖们在技法上运用纯熟,如鱼得水,透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明暗,立体。服装设计中色彩就是生命,在服装设计中如果能通过对服装面料的选择,加以特殊技术的处理,在墨色的黑白灰上寻找共通点,利用墨色的明暗虚实,幻化成空灵诡异的意境美,这让定制服装更加彰显个性之美。

3.国画意境的运用

国画中意境之美最能体现古中国的传统哲学之理。通过点线面等等变现手法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而在定制服装设计上我们也追求“衣人和一”的美感。写意国画中最能体现意境之美,写指的是用笔,意指的是意境,意境讲究的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在统一中情景与形态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力求“以形写神”,比如高级定制服装品牌夏资•陈,其主要设计师的服装就非常具有东方意境之美,在2013年巴黎时装周春夏季一亮相就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瞩目,因为王彩霞设计师注重对意境美的追求,运用水墨写意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了解了国画的特点将其在定制服装中实践,在经过发挥主观联想臆造,造型重新组织等等设计手法,再通过服装展示时空间,灯光,面料等等相结合,便能使自己的作品独具一格。国画当中画面节奏变化明显,画面结构鲜明。例如写意手法中最常用到的表现方法:“枯笔”,讲求的就是不齐整,一笔画当中虚实相间,这就可以通过不同面料的选择,或者将面料揉皱,表现出一种枯笔的感觉,或者,通过不同色彩浓度的面料堆叠而成,破坏整体,形成行断意相连的视觉效果。当然,要将写意国画中的意境运用到定制服装中去必须先充分了解其文化底蕴,通过多次试验,才能将国画这一门精深的艺术与服装相融合,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4.国画图案的运用

当我们在时装秀上看到范冰冰身着龙袍,舞鹤装而犹如一颗石头扔进水里惊起一群鸥鹭的震撼效应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传统的国画元素在定制服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画中传统图案种类繁多,花鸟图案吉祥大气,经典纹样传神细腻,山水元素气韵灵动,定制服装加入能充分借鉴这些图案纹样也是一种创新。譬如祥云,祥云在近年来大量被时装设计师所采用,不仅仅因为祥云是中国元素的代表,也是传统刮花中最常用到的作为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之一,采用传统苏绣,苏绣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以国画特有的色彩和传统纹样作为绣品底稿,可以是山水,可以是花鸟,将其转移到特定面料之上,加之以苏绣本身针脚密集,立体感强烈,这样的定制服装将栩栩如生,美妙绝伦。另外,手绘这种纯手工制造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手绘相较之于彩印,喷绘,扎染这技术就显的极为简单了,手绘易于操作,又能比较完整第传达设计师的主要设计意图,设计师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将国画中的元素进行整理创作,能过更好地体现水墨晕染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白描简单勾画来进行图案的绘画。但需要注意的是,国画元素的手绘对服装面料的要求相对较高。

篇4

产品形态的基本要素

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二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信息,如通常提到的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其更多地与产品的形态生成有关。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好的工业设计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造型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等成就了一种系统的和谐美。产品造型设计不同于纯造型艺术。纯造型艺术追求纯感性美,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由艺术家的灵感产生。作为产品造型设计则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形成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产品造型设计需要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引导感性的形象思维,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标准,不可能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产品形态美不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它要体现在产品上和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而不是有一个成果了事。产品造型设计是通过形、色、质三大元素给用户以美感影响的。

1、形――空间形态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形是营造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例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圆和椭圆形能显示包容,有利于营造完满、活拨的气氛;用自由曲线创造动态造型,有利于营造热烈、自由、亲切的气氛。特别是自由曲线对人更有吸引力,它的自由度强,更自然、也更具生活气息,创造出的空间富有节奏、韵律和美感。流畅的曲线既柔中带刚,又能做到有放有收、有张有弛,完全可以满足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和韵律感。曲线造型所产生的活泼效果使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发观赏者产生共鸣。利用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便于营造时代、前卫的主题。残缺属于不完整的美,残缺形态组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造型艺术能够表现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如体量的变化、材质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形态的夸张或关联等,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产品只有借助其所有外部形态特征,才能成为人们的使用对象和认知对象,发挥自身的功能。

通过产品形态体现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通过造型形态相似性如裁纸刀的进退刀按钮设计为大拇指的负形并设计有凸筋,不仅便于刀片的进退操作暗示它的使用方式,许多水果刀或切菜刀也设计为负形以指示手握的位置。通过造型的因果联系如旋钮的造型采用周边侧面凹凸纹槽的多少、粗细这种视觉形态,以传达出旋钮是精细的微调还是大旋量的粗调;容器利用开口的大小来暗示所盛放东西的贵重与否、用量多少和保存时间长度等。

通过产品形态特征还能表现出产品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通过形态语言体现出产品的技术特征、产品功能和内在品质,包括零件之间的过渡、表面肌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形态语言把握好产品的档次象征,体现某一产品的等级和与众不同,往往通过产品标志、常用的局部典型造型或色彩手法、材料甚至价格等来体现,如标志“Braun”象征剃须刀无与伦比的档次,象征物主的富有及地位但仅作为计时用的金表等。通过产品形态语言也能体现产品的安全象征,在电器类、机械类及手工工具类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著名品牌、浑然饱满、整体形态、工艺精细、色泽沉稳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合理的尺寸、避免无意触动的按钮开关设计等会给人生理上的安全感。

2、色——情感与文化的象征

色作为产品的色彩外观,不仅具备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备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视觉审美的核心,色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状态。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最强烈、最直接,印象也最深刻,产品的色彩来自于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受和生理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的经验联想和生理联想,从而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包括色相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对室内空间意境的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服从于产品的主题,使产品更具生命力。色彩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不同的色彩及组合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红色热烈、蓝色宁静、紫色神秘、白色单纯、黑色凝重、灰色质朴,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成为不同的象征。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暗示人们的使用方式和提醒人们的注意,如传统照相机大多以黑色为外壳表面,显示其不透光性,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避光,并给人以专业的精密严谨感,而现代数码相机则以银色、灰色以及更多鲜明的色彩系列作为产品的色彩呈现。色彩设计应依据产品表达的主题,体现其诉求。而对色彩的感受还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地区及生活方式、习俗的影响,反映着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

3、质——材料质感和肌理的传递

人对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不可否认的,而质感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产品的空间形态是感人的,那么利用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产品设计以最简约的方式充满艺术性。材料的质感肌理是通过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以及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产品形态中的肌理因素能够暗示使用方式或起警示作用。人们早就发现手指尖上的指纹使把手的接触面变成了细线状的突起物,从而提高了手的敏感度并增加了把持物体的摩擦力,这使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的把手获得有效的利用并作为手指用力和把持处的暗示。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浪漫成分,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在选择材料时不仅用材料的强度、耐磨性等物理量来作评定,而且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评价尺度。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玻璃、钢材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师应当熟悉不同材料的性能特征,对材质、肌理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科学合理地加以选用,以符合产品设计的需要。

优良的产品形态设计,总是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相互交融而提升到意境层面,以体现并折射出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后面的产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用户的联想与想象而得以传递,在人和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满足用户潜意识的渴望,实现产品的情感价值。

形态观塑造的必要性

设计意味着创新,这决定了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设计及其形态,不然所设计的产品就会丧失生命力。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也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是否与其内心所希望的一致,从而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时代在发展决定着设计师应不断地培植新型形态观,成为引领消费的先行者。以苹果公司所产个人电脑的设计为例,G3时代,人们看到的是多彩、透明、绚丽的外观,体现活泼的气氛、给人时尚的感受;在G4时代,呈现的是半透明、银灰色的外观,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时尚。两下相比,人们会觉得G3电脑已不属于当前时代,因为它在视觉上已体现不出当前时代的气息,缺乏属于当前时代的设计语言;G4电脑则体现出理性、前卫,引领时尚潮流。关注NOKIA手机造型的趋势与走向,可以发现其产品造型在保留本产品品牌形象DNA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时尚与动感的色彩,这些在以前的系列产品中是很难见到的,因为用户现在需要这种时尚元素与之共舞。

从苹果和NOKIA的例子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师的形态观是社会生活文化时尚的缩影,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形态观,走在时尚前面。

形态观的塑造历程

1、领悟生活的真谛

工业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为人与技术之间的沟通而提供解决方案,让理性的技术获得一种感性的表达。而这是建立在设计师对生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源于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力。因此,设计师应该做生活的先行者。

三菱汽车设计部经理布雷一向以提供触动人心、尽情享受人生、充满情感与灵性的汽车为其设计理念。他认为上流的时尚并非源自上流社会,而是源自街头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从各种艺术中吸取设计灵感。他为三菱打造了全新的汽车设计概念——3P精神Precision、Performance、Passion(完美精确、极至表现、富于热情)。每一辆三菱车的设计都体现这种精神,我们能感受到这种3P精神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是对生活的一种完美追求。

书籍、电影、图片、电视、网络等传递的各种信息,正悄悄地改变着整个世界,当我们观看一场电影、一场球赛,当聆听音乐或轻盈漫步时,都可能获得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会激发创意灵感。作为工业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体验加以理解和升华,以感性赋予产品使其造型充满人文关怀。

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文化的创造

文化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所在。工业设计是其民族文化的形象写照。工业设计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生文化。在设计史上出现的各种设计风格,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生文化之下诞生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一反中世纪刻板的风格,追求富有人情味的曲线和优美的层次。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接下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工业生产,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的出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各种风格流派等设计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出现、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新的文化主流。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生文化,使设计师产生了新鲜的灵感,时尚、前卫的设计便由此诞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拥有优秀的造型艺术累积,也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发现代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作为工业设计师要真正理解和消化我们的传统艺术,追根寻源,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之中。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形态艺术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来。一件产品要更贴切反映时代或引领时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原点,清晰了解其来龙去脉,并预测其趋势走向。空间意境、时代气息、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都为造型设计提供源泉,用这种观念去思考设计产品的形态,定会给用户带来意外的惊喜。

3、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开放的设计观。在我们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外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交流与整合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应当在吸取和借鉴中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产品形态观和设计观。本土的环境氛围和历史文化是设计师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开放,尝试用国际现代设计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美学意识及文化背景。文化以经济为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抛弃我们的文化去模仿西方的设计思想,只有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吸收当代先进的设计思想、理念,才能真正提升本土的工业设计水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我们的祖先便尝试打制石器的“减法”造型和冶陶的“加法”造型。人类对形的认识和形的塑造(即造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仔细审视这一过程,不难发现的造物活动实际上就是造型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作为设计造型的优秀摹本是经过千万年的缓慢进化而来,人造形态的变化则越来越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一面创造着众多现实形态,另一面又参照着自然形态,在表现、摹仿、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如何创造和设计出使人感到美好和愉悦的形态,对于设计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形态问题,从本质上讲,要为人类创造新的生活和培养人类对形态新的感知方式。

工业设计师形态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它应该与时俱进,又同本土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反映设计文化的同时,推动着设计文化的创新,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默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展开和提升,新的设计形态观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新。未来的工业设计师必须从新的观念出发,从科技、功能、材料到美学形式和价值,关注产品的所有方面。新时代、新技术和新的社会要求,日益扩大着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社会物质财富丰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要求工业设计师学会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审美和价值观,并且重视传统给予人的影响和力量,建立辨证的科学形态观,以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促进社会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龙赵小龙,走近人性化设计空间[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篇5

二、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建构手法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主流建构手法(1)屋盖的建构手法屋盖是最重要的功能构件,承受风载、雪载、防水、承压。主要从力学结构实现的角度去进行建构:以平顶而论,主体的形态完全依靠基础工程实现,只有边缘线条能够进行一定的变形处理;坡顶的话,屋盖是其形态主体,正脊与垂脊是整个屋面的龙骨,所有的支撑结构也围绕主脊的建构展开;穹顶与拱顶具备较好的力学结构,能够适应多种支撑平面;尖顶作为当代高层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形式,体块不断递进收缩,需要在高度与体量上进行精密的计算控制。(2)檐部的建构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檐部建构,需要从形状、连接与支撑上下功夫。檐部作为屋顶与墙柱等支撑结构的连接部位,本身是一个承重部位,同时又是屋顶形态的重要表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承重部位的加固与形状及镂空等艺术结构的权衡。(3)女儿墙及附属构件对于平顶而言,女儿墙是其形态展现的绝大部分依托,而在当代平顶居住建筑中,对女儿墙的建构也十分自由,有些甚至将女儿墙的形态构建成如同檐部一般,而事实上女儿墙对于平顶形态,确实起到檐部一样的补充作用。另外框架、功能构件等也是屋顶形态的重要组成。(4)屋面的材质与色彩的处理除了几何造型之外,屋面的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于屋顶形态建构也非常重要。而这两点基本上是依靠屋面材质的选用与工艺来实现的。木材、砖、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特性,而色彩的建构也可以有两种方式:材质的本色与外加的色彩。

2.针对屋顶建构中主要问题的对策在住宅楼工程中,多数的施工企业常年习惯了平顶或者简单坡顶的低廉造价,在屋顶建构施工方面的成本预算一般较低。但是为了实现一些特型的尖顶、拱顶、飞檐,却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实际耗费的成本往往超出预算。面对这种现象,施工企业要么说服设计方与业主放弃复杂的屋顶造型,要么只能用成本低一些的工艺,要么降低屋顶外其他结构的施工成本。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拟态建构。所谓拟态建构,就是还是利用混凝土浇筑为主要施工手段,利用拟态的模板,让混凝土屋盖能够形成所需要的特型,利用表面的涂装来达到特色造型的视觉效果。这在很多施工成本有限的特色造型的屋顶施工中被应用。典型的就是,利用特型混凝土来营造中国传统木构的坡顶叠梁。特型混凝土拟态,大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特型模板进行造型。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特型模板的制作、安装以及浇筑过程的控制。另外一种的浇筑模板简单,基本结构成型之后,再在混凝土构件外层加覆造型材料利用小块模板或者手工进行造型。对于造型复杂,外观结构精致,建筑规模小的观赏小品类的建筑,很多都可以采用第二种建构方式。(2)混合式拟态建构。顾名其意,即其内在的支撑结构等非外观结构上采用混凝土梁、钢结构等当代高强度建筑结构,而外观结构采用高成本的木构等进行构建。以传统的歇山顶为例,正脊、垂脊、戗脊是重要的承载结构,如果完全采用木构,对木材的要求很高,造价不菲,因此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下层的木质叠梁支撑结构,由于是房屋内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结构,也是重要的观赏结构,可以采用木构,但同样也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在木材中打入钢芯等进行加强。屋面作为主要观赏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瓦片,但是瓦面之下的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当代的材料与技术。这种混合式的拟态建构,相比纯粹的传统建构来说,大大降低了成本,相比完全拟态建构,则在细节处的观赏效果要远胜。

篇6

在科技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密切的今天,服装设计师们在这个领域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较量,更是一种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较量。在这场激烈竞争中,不论是团体设计师还是个体设计师都希望并驱先争,立于不败之地;都希望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件艺术品,既符合时候脉搏又具有独特个性,既能体现现代人的着装风情,又能在未来的长河中有立足之地。面料的二次设计正是这种行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概念并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赋予了服装面料及服装造型设的新面貌,使之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更好地诠释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打破了服装面料以往的单调感。由此可见,服装面料的再造已成为服装设计师对服装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服装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面料的二次设计不单纯是经济及技术的问题,从更深层意义上而言,它更是资源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些普通陈旧的面料经过二次设计改造,肌理转变,将一些平淡无华的旧面料改旧换新,使那些过时的面料风貌焕然一新,再次投入服装市场再应用,不仅减轻了资源的浪费,也符合环保设计、持续发展的倡导理念。其次,强化面料的装饰创新。通过绣花、钉珠、钉附件、印花等手法在面料上附加各种装饰物,改变其原有的视觉效果,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元素,让原本毫无特色的面料变得更生动,更美丽。如图2:简单的连衣裙款式,无领无袖,A字造型,主要通过面料的颜色和层次的塑造,丰富款式的视觉效果及美感。再次,强化结构创新,淡化面料。通过市场观察及各类时装会可总结出:在服装设计中的常用一些规则有:当选用面料本身有其独特特点时,在服装的款式造型及结构设计时可相对简单,突出材质本有的特色,许多的针织设计便是这类设计的典型;当所选用的面料为既无色彩变幻也无图案或肌理变化的普通类面料时,在设计时,应在结合面料的性能的前提下,强化款式造型的新颖及结构的独特,相对淡化面料的新型应用。可见,好的服装材料固然会令服装锦上添花,但如果没有好的服装材料,而通过面料形态的再塑造对其进行设计,不仅绿色环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面料二次创造在服装不同部位的运用

面料二次设计后的具体应用需结合人体结构、款式造型、设计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否则就是停留在单纯的面料改造层面。若不能加以灵活应用,纵然面料二次设计后的效果再好,也不能达到变废为宝、化腐为奇的效果,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及美丽。因此,具体的应用时尽量做到“因形而生”,使它的结构服从于人体形式,随着身体的“起伏”变化而有节奏地变化。不同面料再造的效果,其运用在服装中不同的部位给人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同一面料再造的不同效果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应用在肩部时,夸张了上装Y字廓形;应用在裤缝侧面时,不仅给人一种修长的视觉美感,同时原本裤装简单的造型变得简约而有细节。不同面料再造的视觉效果及用量的多少应当以人体的结构和款式造型与使用功能的需要为依据。如在一些以“A”字母为造型的服装款式中,常运用大量的褶皱手法夸张腰身以下的位置,以达到自己预设的造型效果,而在一些以“X”型为基型的设计理念下,常在胸部及臀部运用一些夸张的面料再塑造手法,突出服装中要强调的重点。衣服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可能是设计师应用面料再塑造的对象,其主要依据还是款式的要求与整体造型的风格。

篇7

转场这个概念源自于影视语言。在电影中,除非小部分文艺类型的小情节影片,绝大多数电影不可能在同一地点一次性拍摄完成。于是将一个连续空间里以一段连续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称为一场戏。因为一部电影有很多场戏,于是场与场之间的转换都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影响到影片的连续性或流畅性。电影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着如何使影片这个连接更流畅,而这个连接的手段就被称之为“转场”。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电影就像一栋建筑,而转场就如同这栋建筑中的连接点。转场影响着电影的节奏和叙述的流畅性,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三、转场在动态图形设计中的重要性

那么,动态图形设计中是否有转场呢?动态图形设计既然是动态的,就有了时间的参与,它就属于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这一点上与电影是一致的。我们不得不说,有些动态图形设计是非常短小的,甚至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线长。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动态图形设计的时间线长并不那么短,它们同样有着镜头与镜头的组合、段落与段落的组合、场与场的组合。所以,动态图形设计就同样需要“转场”来做好连接和过渡。有些动态图形设计作品看起来是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但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其巧妙地运用了转场的技巧,才让镜头转换于无形之中。不仅如此,由于动态图形设计短小精悍,更强调视觉上的设计美感,因此,流畅的镜头转换、连贯的段落连接,就显得更为重要。相比电影而言,动态图形设计中在转场上应用更丰富,使用频率也更高。可以说,好的转场运用,可以让观众沉浸在流畅连贯、目不暇接的视觉盛宴中。

四、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转场运用

按照视听语言理论对转场的分类,动态图形设计的转场也可以分为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

(一)技巧转场

所谓技巧转场,就是使用剪辑软件中的转场特效来进行的转场。技巧转场制作的心理隔断作用,犹如标点符号中的“顿号”,为延续而暂停。在后期剪辑、合成软件中都有自带的转场特效,也可以安装转场特效的插件。比如Adobe公司的Premiere非线性编辑软件、Aftereffects后期特效软件中都有自带的转场特效。电脑软件中的转场特效有很多,其中一部分也比较相似,而在动态图形设计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淡入淡出

淡入是指一个镜头从黑场或白场逐渐显现画面,直到画面正常亮度为止。淡出是指一个镜头画面从正常亮度逐渐消弱到黑场或者白场为止。该技巧一般用于短片的开头或结尾,给人以逐渐进入状态和逐渐走出状态的感觉。在图形短片中段部分使用时,有一定的心理隔断性,有时间的流逝感。实际应用中,根据设计的情绪、节奏而定。

2.叠化

叠化在动态图形使用中比较多。主要是指上一个镜头渐渐隐去的同时,下一个镜头渐渐显现,它们淡入淡出的画面相叠加在一起。叠化的使用有柔和的转变效果,可以消减两个镜头之间转换的突兀感。当两个镜头间出现了“跳跃”的连接时,使用叠化可以弥补之。因此,不得已而使用的叠化虽然可以让衔接相对流畅,但是并不是巧妙地转场方式。巧妙地使用叠化转场,是利用叠化制造的特殊效果。比如,叠化可以表现时间的流逝。表现一朵花的枯萎,可以用几张静帧的叠化来表现:盛开的一枝花、同一枝花掉落了花瓣、同一枝花掉落了更多的花瓣、同一枝花完全枯萎的状态。叠化的运用在这几张静帧的转换中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感觉。叠化还可以给人以虚幻、恍惚的效果,叠影给人以图像蒙太奇重叠的组合效应。

3.划接

划接又称扫换。前一个镜头逐渐移出银幕称为划出。后一个镜头逐渐移入画面,逐渐覆盖了前一个镜头称为划入。划接可以从各个方向进行,横划、竖划、斜划,都可以。划接转场让两个意义不同的段落得以瞬间地转移,让观众来不及思考就进入了下一个场景。动态图形设计中常使用它进行不同的图形段落的转换。

4.闪白

闪白转场就是在两个镜头之间加入一个白场,快速地一闪而过,进入下一个镜头。有时闪白可以制造一种闪回到过去、幻想、梦境之中的效果。闪白的视觉刺激较强烈,可以制造速度感。与音效结合,可以表现时尚感。有时也用闪黑,闪黑有时间间隔的效果。

5.翻页

前一个镜头如同翻页一般出画面,露出后一个镜头。这种转场效果常常用在照片的转场中,制造翻页阅览的效果。

6.翻转

翻转可以制造三维的效果。以屏幕的中线为轴转动,前一个镜头画面翻转到中轴消失,后一个镜头从中轴开始翻转到正面呈现。在动态图形设计中,翻转经常用于两张图片或者两段文字的转场,制造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

7.圈入圈出后一个镜头从前一个镜头画面的一点开始向周围以圆的形状扩散,直到完全覆盖荧幕,称为圈入。也可以从四周以圆的形式向中心缩至一个点,直到覆盖前一个镜头,称为圈出。此方法在无声电影中经常使用,现在的电影中因其容易使观众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打断剧情,而不常使用。而在动态图形设计中却经常使用此方法。比如一个场景的红色背景由圈入的方式覆盖了上一个黄色背景的场景,呈现出红色满屏,再出图形或文字进入下一个段落。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电脑特技可以供动态图形设计使用,以上只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设计者还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无技巧转场

无技巧转场并非没有“技巧”,反而是最具有“技巧”的转场。之所以称为无技巧转场,是因为它不是通过电脑特效来进行的转场,而是通过设计者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制造镜头自然过渡的转场效果。无技巧转场没有因电脑特效产生的斧凿痕迹,使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更自然、流畅。无技巧转场在动态图形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动态图形设计因其大部分篇幅短小,叙事成分少,因此图形的视觉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镜头间的硬切自然不足以取,利用无技巧转场让镜头自然过渡,给人以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印象。这样的作品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流畅感受,以视觉美感取胜。无技巧转场在动态图形设计的前期———分镜绘制的时候就要设计构思。动态图形设计常用的无技巧转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体、相似体转场

同体、相似体转场是动态图形设计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无技巧转场。其原理是利用上下两个镜头的相似性,让两个镜头在相似的视觉元素的过渡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转场。这就需要创作者寻找两个镜头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或者安排好这样的元素。比如,上一个镜头是室内桌上一堆水果的全景,我们可以将镜头推进到苹果的特写,然后由这个苹果的特写拉开,转换到室外的苹果树上挂满苹果的全景。两个镜头由相同主体苹果而自然过渡。除了相同主体,还可以安排相似元素。比如,上一个镜头是一排钢琴的键盘,然后我们把镜头做了90度旋转,钢琴的键盘竖起来了,再将它稍作变形,就成为了楼梯,转换到了另外一个镜头中。动态图形设计中的相似体转场经常配合着变形来进行,这样就不需使用叠化来过渡两个相似体,显得更流畅和紧凑。

2.遮挡转场

遮挡转场也称挡黑转场,在动态图形设计中也是常用的转场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镜头中的一个元素遮挡住屏幕,让人暂时忘记上一个镜头的内容,然后遮挡物移出屏幕,展现出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这样就实现了两个镜头的自然过渡。比如,上一个镜头是白色背景,其中有一个红色的圆形,然后这个圆形放大到遮挡满屏,于是这个红色满屏成为了新的场景背景,新的图形变换在红色背景中展开。这样,就实现了遮挡转场。除了满屏的遮挡转场,还可以用局部的遮挡来实现转场。比如,将一个红色的竖条状从屏幕的右方移动入屏幕,它就遮住了上一个镜头的部分,然后随着竖条的左移,逐渐遮挡上一个镜头。在竖条左移的同时,它的右方逐渐带出了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当它完全左移出屏幕,下一个镜头完全呈现。就这样,用一个局部遮挡的竖条形,就实现了遮挡转场。

3.摄像机运动转场

摄像机运动转场是利用摄像机的移动来自然过渡的转场方式。动态图形设计要使用运动转场,在有3D功能的软件中就可以实现,像AfterEffects软件。比如,上一个镜头是一段文字排版,然后将摄像机的机位横移到下一个镜头,又呈现了另外一段文字的版面,这样就自然过渡了。摄像机的运动可以有很多方式,推、拉、摇、移、升、降,都可以实现运动转场。推拉的运动转场在动态图形设计中也很常用。比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LOGO的展现,然后通过摄像机的拉镜头运动,LOGO变小为一个点,拉出下一个镜头:一排文字,LOGO变成了文字中的一个点。

4.声音转场

动态图形设计中的声音元素是重要的部分,有了声音,我们的设计才是真正的“有声有色”。声音的参与,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吸引观众,达到更好的传达信息作用。声音不仅重要,还可以成为转场的一种方式。利用声音的吸引作用,弱化了镜头转换上的跳动。比如,前一个镜头是打仗的内容,声音是炮声隆隆,接着声音转换为相似的鞭炮声,下一个镜头转换到放鞭炮的场景,这样就利用声音的相似性实现了两个场景的转换。还可以利用前后声音的反差,加大段落的间隔性,加强节奏感。比如,上一个镜头的音乐突然停止,画面也戛然而止,继而,音乐又开始继续,镜头切换,利用声音的吸引力,让观众关注下一个段落。这样就实现了自然的转场。以上几种无技巧转场是动态图形设计最常用的方式。无技巧转场还有很多可能性,创作者在实践中还可以不断挖掘、创新。

篇8

每一个图形符号都是所有其他符号的镜子,当你注视你眼前的符号图形时,你不仅把在你当前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性质,而且也把在其他情况下,其他的角度,譬如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等能观察到的性质给予了当前的符号,这样,每一个符号便构成了一个系统或世界。而太极图形就是在人类文化史中被无数的目光穿过而形成的经典。

在中国古典哲学观念中,人、社会、自然、宇宙无一不是处在点、线、面的交织运动之中。太极就是这样一种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最简约的概括,它反映了古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明一暗……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互相矛盾对立的、运动着的、一分为二而又生生不息、永远在发展的生命力的表现。”(雷圭元,1997)阳被阴吸收,阴同时被阳融会,双方相互吸纳,周而复始产生永无止境的流动涡旋。既无极又有极,是所谓“物”生两仪,并阴阳而成大千世界,古人以太极而象之,实为天才创造,太极图是使表示“阳”的白和表示“阴”的黑交织成形的,十分出色的设计象征图形。如果对之作为符号学的考察,它是由抽象的点、线、面整合的,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完美的图形符号,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图形观念中,可以说“太极”是最重要的母题。wwW.133229.COm其构成形式是:外圆“s”曲线分割为阴阳交互的两部分,这两半对立的阴阳面,若以黑白两色来区别,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可旋可转,变化无穷,生生不息。

太极图形是完美的符号形式,“太极”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圆的造型。圆的美感特征是举世公认的,它表达了一种表面静止、安详,实际却永远运动的状态,正是在这样一种互为补充的、永恒的运动状态中,它划出了最美的轨迹。古希腊哲人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李砚祖,2002)太极图继承了这样一种最美的构形方式,又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人本观相通,形成了突破和创造,“回互”线在面的分割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插出阴的一边有阳,阳的一边有阴的格式。“在这一协调的符号中,不对称的两半在一个宁静的圆中组成了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贡布里希,1999)。

太极图表达了丰富的符号内涵,一方面它是中国古人对于混沌宇宙的观念把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古人把变幻莫测的宇宙规律融入到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图形中;另一方面,太极图形符号也是古人对于自身存在把握的一种表达。在古人看来,不仅人的身体中存在这样一种阴阳相交、互融互补的生命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物的“观照”关系也处在这样一种此消彼长、缠绵反复的氛围之中,运转这种力场的则是无形式的“道”、“气”。的哲学观念,而由此发展出各种应用图形样式比比皆是。

古人对太极图图形格式的运用常表现为把自然中成双成对、互相顾盼呼应的两条鱼、两个小孩、一对鸳鸯、一对蝴蝶、两枝牡丹、两束荷花等巧妙置于一个圆形中,形成舒展自如、相辅相成,既互相照顾又相互逗趣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圆满、美好、团聚等的向往和憧憬。这种以太极图为结构模式的图形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又被发展成“喜相逢”的格式,成为中国传统图像构成的重要法则。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太极图式又被设计师注入了许多新的观念和内涵,演绎创新了大量杰出的设计作品,例如韩国国旗的太极图形设计。设计师是聪明的,把这样一种既具有最美的符号形式感,又有着丰富深刻的符号观念的古代图形运用于一个东方国家的标志设计中,既表征出东方民族的特色,又象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由太极图形发展而出的各种图形设计,一方面取“s”形的符号形式,广义的中国传统平面设计——装饰纹样设计中由此发展了生动多变的“喜相逢”格式,民间艺人称之为“双关”或“一整、二破”等样式,以对立来表现完整,通过相对完整来表现绝对完整。汉代漆画、隋唐宋元的瓷器装饰等随处可见太极图形符号的构形。在民间剪纸中,太极图形构成运用的方式也非常明显。在各种器物上进一步发展的“s”形构图则是对太极图形符号这一形式母题的突破和创造。

现代平面设计对于太极图形构成的创造性运用十分多见,何洁设计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标志就是采用了这样一种太极符号形式的构形设计,除取得形式上符号化的美感外,作者还利用这一符号形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象征艺术节婀娜多姿的美感和文化厚度,符号形式所积淀的深厚内容在一定的合适的形式表达中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取符号形式的深刻符号意谓,太极图形及观念的发展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像京剧人物的符号化一样,太极图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符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这种符号形式及其观念的挖掘,并将它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是许多优秀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马泉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系列招贴画之一“水”,作者直接采用太极图形的样式,形成水的相对环流,水滴却是代表科学的“﹫”符号。

最优秀的设计往往是根植于传统之中的设计,并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结合形成现代平面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太极图形有其独特的视觉优势,又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借用其丰富的内涵,来传达设计的主题,传达人的意念,使太极图的意义在设计中得到升华。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为现代平面设计带来无穷的创意灵感。

篇9

在设计方案产生之前,设计过程充满了变数.设计师通过其行为表达他们的设计思想,并用来建立设计概念模型.为了更加接近这一自然设计过程,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形状表示法———DSR.DSR形状通过基本设计行为对目标形状进行描述和表示.形状文法通过其定义的规则集对设计目标进行描绘.规则可以表示为:AB,即,形状A被替换为形状B或B的任意形状子集.一次规则的应用表示一次形状由A到B的替换.但是,在这一规则中,形状如何由A变为B的过程是无法体现的.换句话说,形状由A变为B的过程被其结果所表示.如果能够表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其动态的过程信息就可以被用在不同的初始形状A′中,来产生更多的新形状{B1,B2,…,Bn}.这也就是本文提出DSR形状的基本思想.本文定义了9个类别的基本形状规则———ElementalRule[3](简称ER).通过对于三维形状操作的研究[18],9类ER群体能够基本覆盖所有的形状操作需求,例如Add(添加)、Delete(删除)、Cutvertices(部分删除)和Cutedges(部分删除).通过上述4类基本形状操作,本文选用矩形和球作为基本图元,可以产生9种不同种类的ER规则[3].大多数形状都可以通过这些ER规则的结合使用进行表示.除了正交的形状,对于具有曲线表面的形状,可以通过球体作为基本图元进行生成.定义1.DSR形状.DSR形状是一种有限的形状元素集,通过以特定顺序应用ER规则进行生成.一个DSR形状可以被形式化表示为形状元素集与有序的ER规则应用序列,{S*|ER(i1),ER(i2),…,ER(in)}.S*[19]表示初始形状或其任意的子集,一般被用来表示ER规则的左半部分.传统的规则应用方法为形状替代[15],这在基于ER规则应用过程中,会对具有光滑曲面特征的形状的外观造成破坏[3].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规则应用模式———行为捕获模式(actioncapturemode,ACM).定义2.行为捕捉模式(ACM).行为捕捉模式能够在保证原有形状外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保留规则变化意图.基于物体最小包围盒,生成物体的形状为目标形状与规则右边形状的布尔交运算(SObject_Left∩SRule_Right).通过ACM应用模式,DSR形状能够表示一个规则应用后的形状变化过程(从规则的左半部分变为右半部分).这确保规则的应用可以不受目标形状的几何复杂性约束.换句话说,当产生一个DSR形状规则后,它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初始形状,从而产生不同效果.这与设计过程的模糊性相吻合.这里通过一个案例展示应用ACM模式后的形状变化.本文邀请一位设计师设计了一个概念化的椅子模型,如图1所示.简洁和造型的流畅性是唯一对于该造型的前期要求.通过DSR规则,椅子的概念模型可以通过DSR形状进行表示.通过图1所示的DSR规则可以清楚地看到,椅子模型是由一个立方体变化产生.基于ACM应用模式,可以将图1所示的DSR规则应用到不同初始形状上,例如杯子形、圆柱体、苹果形状和平头截体,如图2所示.因为DSR形状能够以动态的形式表示,即形状的产生过程可以记录在DSR形状中.因此,基于DSR的规则能够应用到不同的初始形状从而产生更多的新设计模型.如上面案例所示,设计行为(从一个实体产生一把椅子)通过DSR形状保存了下来.在ACM模式的应用下,该设计行为能够应用到不同的初始群体,产生不同效果的椅子模型.下面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对新设计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200位侯选者被选来进行关于新模型效果的问卷调查.其中有170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学生,以及30位具有3~5年专业设计经验的设计师.问卷调查包括4个问题:1)请比较图1与图2中的椅子模型是否相似?2)图2中的椅子能否由图1中的椅子经过推理得到?3)请根据图1中的椅子形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模型再现.请通过草图的形式对设计过程进行可视化.4)请分别从审美、新颖和舒适度3方面对上述5个椅子模型进行评价.在访问调查过程中,仅将图1和图2中规则的右半部分展现给问卷参与者.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1),136人认为相似而52人认为不相似,其余没有意见.对于问题2),超过60%的参与者认为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获得,并表示这些椅子具有某些潜在的关联.对于问题3),虽然面对相同的椅子模型,不同的参与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生成方法.换句话说,虽然最终模型相同,但是生成的过程却是多种多样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被广泛采用.对于问题4),“苹果型”的椅子被多数人认为最好看和有新意,图2中的椅子模型被认为最舒适.调查后,当参与者知道4个新椅子模型是由同一模型推理产生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惊讶.他们表示:从同一个模型推理出全部4个新模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DSR形状的提出能够反映出设计过程中的突发性特征.目前,通过ER规则库和ACM应用模式,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三维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3DSR形状文法设计语言

定义3.DSR形状文法.DSR形状文法是一个四元集{S,L,R,I},其中:1)S是DSR形状的有限集合;2)L是标签的有限集合,用于控制形状文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推进;3)R是DSR规则的有限集合;4)I是一个自由实体,作为形状文法应用的起点,称为初始形状.在DSR形状文法中,设计过程能够通过形状集和规则集进行表示,进而形成设计语言[20].由于DSR形状可以表示动态设计信息(设计行为),因此该设计语言可以表现设计师有意识的行为和思想.在工程设计中,设计过程开始自包含设计问题分析、设计解空间解析、设计表达和结果可视化在内的多个循环.因此在DSR设计文法中,本文建立了有结构的规则系统来表示设计思路。在DSR形状文法中包括3种类型的规则:DSR规则、辅助规则(auxiliaryrule)和布局规则(layoutrule).DSR规则是用来在设计过程中产生形状变化.物理方面的形状变化可以被DSR形状表示并保存.辅助规则主要是用来处理通用的三维模型操作:‘拉伸’、‘缩放’、‘旋转’、‘扭曲’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在最终方案确定之前不停地做出决定,关于当前设计模型的评价和接下来的修改会对整体设计产生什么影响?通常来说,对于整体设计产生的影响将会起到主要作用.因此,这种决定将会一直循环,直至满意的设计方案产生.类似于真实的设计过程,布局规则主要用于指定当前形状和整体模型的关联和影响.2类特殊的功能规则被采用:“SliceRule”和“CombineRule”.通过这2个功能规则,模型可以被分解、合并为任意的子形状用来承载DSR规则和辅助规则的运用.因为设计过程不是直线型推进,而是螺旋型推进的,本文提出针对布局规则的3种关系。图5a所示的‘梯子’关系表示设计过程中的因果关系:Step2发生是由于Step1引起的,后面步骤的产生是由于其前面步骤而产生的.在设计中,前后的因果关系并不仅仅具有线性继承和相邻继承,也就是说,前面n代的步骤都会对第n+1代的产生具有影响.并且,其影响并不是随着相隔代数的增加而减少(设计突发性).图5b所示的交叉关系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选择性.在上一步的布局行为产生后,有可能会产生多种潜在的设计推进方法(Step2~Stepn).图5c所示的平行关系体现的是设计过程中的分离行为,即设计步骤A1,A2与B1,B2之间的推进是弱连通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种类型并不具有清晰的分割,而常常是多种关系交错发生在同一设计过程中的.本文将图1所示的椅子概念的设计作为案例来表现DSR形状文法的应用之一.通过上述调查问卷,作者邀请了很多职业设计师对相同的椅子模型(图1)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重现设计.因此通过DSR形状文法能够得到很多不同设计语言.其中,3种设计语言被选取作为本文案例,展示3种规则对于设计知识的保存和应用.在图6中,设计语言A共有6步.其中,Step1和Step4为布局规则.Step2将立方体分割为3部分用来产生扶手—椅子主体—扶手.Step4将椅子主体设计分为上下2部分.Step3,Step5,Step6属于DSR规则,用来对相应选取的形状进行物理外观的变化.在该设计语言中,Step2和Step4之间属于‘阶梯’关系,因为如果没有Step2,Step4就不会发生.图6中设计语言B分为7步.其中,Step2和Step4为布局规则,其余为DSR规则.Step2和Step4之间属于‘交叉’关系.在Step2后,以后的操作具有2个选择.而Step3和Step5属于‘平行’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属于弱连通.图6中设计语言C包括4步.其中Step2为布局规则,其余为DSR规则.‘平行’关系在该设计语言中得到了体现。上述3个设计语言的获取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的.设计师被邀请来使用本文建立的3D交互式建模引擎,通过可视化界面和窗口控件交互操作,他们可以像在常规3D建模软件中一样进行工作.与此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其设计操作对整个设计过程通过DSR形状文法进行获取和保存,继而产生设计语言.本系统采用ACIS技术,在Windows平台下运用C++语言实现的。将3个不同的设计语言应用到衍生式设计框架中,在系统内可以快速地产生3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群体,如图8所示.图8a所示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A衍生而来的,体现了椅子主体的一体化设计和悬空椅子扶手的思想.图8b所示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B衍生而来的,体现了椅子上下部分不同的设计风格.图8c所示的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C产生的,体现了扶手和椅子主体的一体化风格.每一个新椅子都能够通过DSR形状进行表示和存储.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做到图2中类似的衍生式变换.当作者将新的设计模型给3位设计语言的设计者观看时,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表示,其原始设计思路是在本文的3D建模系统中花费了1~2h不等的时间完成的.然而,所有的衍生设计模型都是在1min内通过基于系统自动产生的.这大大节约了设计周期.从美观和创新价值方面,新产生的模型都比较令人满意.虽然,这些新模型还不能直接作为设计方案进入产品设计流程,但它们都表现出原始设计方案的设计思想,并且在设计效果上有了较大的不同,给予设计者感官上直接的冲击和新颖的刺激,能够有助于其设计知识的扩展和设计构思的产生.

篇10

新钢公司为适应全局的发展,在烧结厂现有115m2烧结机的生产场地上合理布局,再造了一台180m2的烧结机,两台烧结机由于工艺布局上的原因共用了一条上料系统,即115m2烧结机的配料系统。新建的180m2烧结机通讯网络上采用的是基于TCP/IP的工业以太网,其传输介质是光纤,数据传输速率高,而于始建于2000年的115m2烧结机及其配料系统在通讯网络上采用的是MODIBUSPLUS(简称MB+)网,其传输介质为两芯屏蔽双绞线,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而现在工艺布局上要求两台烧结机必须共用一个上料系统,它们之间必然在存在通讯上的连接。115m2烧结机的通讯网络采用的是单网架构,其通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紧密依赖于单条通讯电缆,在通讯安全上存在不足。当然两台烧结机在以下方面存在共性,115m2烧结机采用的PLC控制模块是MODICON公司的,180m2烧结机也是;两台烧结机的上位编程软件和监控软件均为CONCEPT和IFIX,只是版本不同。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考虑将115m2烧结机的单网架构的MB+网改造成双网架构的以太网,从180m2烧结机主控室到配料系统主控室,配料系统主控室到115m2烧结机主控室均运用双光缆进行通讯。

二、改造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整个改造工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实现通讯的关键在于通讯模块的选用,我们通过对施耐德电气提供的TCP/IP网络设备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决定选用其型号为140NOE711X0(100BaseTx/Fx)的以太网通讯模块用来作通讯连接。NOE771X0模块具有以下优点,它提供RJ-45双绞线接口及MT-RJ光纤接口各一个,使用以太网的通讯方式,支持PeerCop定义I/O数据表,支持JAVA及嵌入式WEB服务用来管理PLC硬件。它的连接方式也非常简单,只需在现有PLC机柜底板空闲槽位上插入NOE模块即可,且支持热拔插。在确定了通讯模块的选型后,我们的思路有以下几条。

1、首先铺设光缆,从115m2烧结机主控室到配料主控室,再从配料主控室到180m2烧结机主控室铺设双光缆。

2、请专业人员对光缆头与光收发器进行融接。用双绞线将光收发器与交换机相连,再用双绞线从交换机转接到NOE模块。

3、安装NOE模块和工控机上以太网卡,对各NOE模块和各相应工控机以太网卡的IP进行配置,接通其间的通讯。

4、对各工控机中上位机编程软件和监控软件配置进行更改,使其由MB+连接方式转变为TCP/IP的连接方式。

5、对整个通讯网络进行测试验证,更改其中的错误,完善其中的功能。

三、具体实施

首先我们对以下设备的选型作了明确,通讯模块我们选用了施耐德的NOE77100,交换机我们选用了MOXA工业交换机。光缆我们选用了多模铠装光缆,光收发器为,网卡为D_LINK的,双绞线为AMP的超五类屏蔽线。

硬件的安装方面我们要注意光缆铺设时其变转角不得超过90。;融接光纤时要细心谨慎,光纤盒最好用卡带进行固定;在压制双绞线的水晶头时,要注意八根线的线序,压制完后,要测试其连通性;安装网卡时,注意网卡与计算机插槽的接触完好,由于我们要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双网卡,所以还要注意网卡中断资源的分配。

软件的配置方面重点在于IP地址的分配以及上位机编程和监控软件的配置。

我们先说一下IP地址的分配:比如我厂115m2烧结机主控室IP分配可以如下设置:

NOE1地址:84.19.4.1,NOE2地址:84.19.4.2

ZCFOS1操作站IP1地址:84.19.4.101,IP2地址:84.19.4.102

ZCFOS2操作站IP1地址:84.19.4.103,IP2地址:84.19.4.104

ZCFOS3操作站IP1地址:84.19.4.105,IP2地址:84.19.4.106

配料系统的IP设置可依此类推,要注意的地方是,IP地址的分配必须在同一网段内且唯一,其子网掩码为:255.0.0.0。

其次我们对上位机的编程软件及监控软件进行配置,为了能让我们的监控软件IFIX识别到NOE通讯模块,我们要用程序附件中的“记事本”程序打开“C:\WINNT\system32\drivers\etc\hosts.ini”文件(注意这里的“C:\WINNT”其实应该是操作系统的安装目录),hosts文件存放的是IP地址与设备名的对应关系,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hosts文件进行修改。如下图所示,假设84.19.4.1与84.19.4.2是我厂115m2烧结机主控室的NOE模块的IP地址,它对应的D11就是上位机监控软件IFIX配置中的设备名,如果对应错误,将导致信号通道的查询错误,上位机监控软件将无法取得正确的监控数据。

修改完毕后,存盘退出,此文件只有当系统重新启动后才能生效。

在完成hosts文件的修改后,我们需要对IFIX的通讯配置进行更改,将MB+通讯方式更改为以太网的通讯方式。仍以115m2烧结机主控室的上位机配置为例,我们先将MB+通讯方式下的监控系统进行备份,然后安装IFIX的以太网通讯MBE驱动,完成MBE驱动安装后,我们运行IFIX,打开相应工程,点击其中的“I/ODrivers”,显示“MBE”,双击进入“MBEDriverConfiguration”,选择“Channel1”,参照hosts文件的设置,我们将“DeviceName”设为D11,“AddressingType”设为6位,在“PrimaryDevice”中的“IPAddress”录入主NOE通讯模块的IP地址:84.19.4.1,在“BackupDevice”中的“IPAddress”录入从NOE通讯模块的IP地址:84.19.4.2,其它参数为系统缺省。IP地址定义完后,还有项重点工作就是定义扫描数据块,需参照MB+模式下的定义一模一样地的进行定义,各数据块的参数也必须和以前MB+方式下的一致,以免造成错乱。完成扫描数据块的定义后,我们还要在IFIX中配置上位机网卡的IP地址,点击“Channel1”配置窗口最右端的“Setup”,弹出“Channel1CommunicationSetting”窗口,可设置主网卡IP地址和从网卡IP地址,以115m2烧结机主控室的上位机配置为例,我们将某上位机的主、从网卡分别设为84.19.4.101和84.19.4.102,而从网卡的设置要点击其中的“Advanced”选项来完成,当然每块网卡的配置均可设置相应的“Errorhanding”参数。

完成以上配置后,我们需要将IFIX数据库中的点号类型由“MBP”更改成“MBE”,由于上述工程的点号有上千之多,如果手工一个个修改,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为此我们可以通过IFIX数据库的“Import”和“Export”功能,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出为CSV格式文件,在Excel中完成修改,再导入到IFIX数据库。

完成了监控软件的配置更改后,我们也要对编程软件的配置作相应更改,打开Concept中相应的工程,在“Project”菜单下点选“Configurator”,弹出“PLCConfiguration”,展开其子项“ConfigExtensions”,点击“SelectExtensions”,将“TCP/IPEthernet”的数量设为2,即意为NOE模块的数量为2块。

随后,我们要在“PLCConfiguration”的子项“I/OMap”中将NOE模块配置在与物理机柜对应的槽位上,比如我们在“I/OMap”中的第一个机柜上安装了NOE模块,其槽位是4号槽和5号槽,我们点击“I/OMap”中的第一个机柜相对应的“Edit”列中的按钮,在“LocalQauntumDrop”的4号槽和5号槽上添加NOE模块。

在完成以上配置后,接下就是点击“ConfigExtensions”中的“Ethernet/I/OScanner”,将对应槽位的NOE模块IP地址填入,并将帧格式选为IEEE802.3。

篇11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learningby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狭小的天井到宽敞明亮的中庭,顶上盖有透明的玻璃天窗。不仅保留了其通风的效果,而且改善了原来天井阴暗的状况,使这幢办公楼能达到天然采光。为了让南北两楼共享阳光.设计布局上,整座楼南低北高,冬天,阳光从中庭的天窗射入,能够照到北面办公室。通过玻璃天窗开启角度的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有效地节省了能耗。

3.1.2从老虎窗到烟囱效应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人们很早就发现门窗对开的形式能够造成“穿堂风”。一套住房内不同方位的房屋之间有流畅的气流.就能形成穿堂风。穿堂风对于夏季散热是比较有效的。另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老虎窗”了。“老虎窗”是英语roofwindow的音译,顾名思义。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其通风的效果类似于“烟囱效应”。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室内热压拔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楼从南面楼前的水面导风到背面“烟囱”的拔风.都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有所突破的地方在于,在建筑的地下2m左右深处,间隔埋设着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一方面,热空气从下往上,从屋顶通风口散逸而出.并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另一方面.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管道外湿冷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会给风不断降温.再经过滤处理,进入办公楼是清新空气。每小时换气可多达20次。

3.1.3从坡屋顶到双层屋顶

1)原生的技术手段

坡屋顶较普通的平屋顶能更有效地保温隔热。对于雨水较多的上海,坡屋顶还能有效组织雨水的排放。因此,在这里,理想的建筑布局形式往往是:有一个长行的平面和带坡顶的剖面,所有房间都有直接的通风采光;建筑四周都有阳台、百叶遮阳板或外廊。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该生态楼使用了双层屋顶。第一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将利用太阳能为大楼供冷;第二层是敷在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保温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入侵。

3.2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

3.2.1太阳能热利用

根据上海地区利用太阳能存在的问题.该楼创新地实验了与建筑结构集成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器件和新的太阳能能量利用系统。办公楼设置了1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可供充足热水,并部分用于冬季约300平方米地板采暖,以及夏季15kW的干盘管空调制冷。制冷通过太阳能热水型吸附制冷机组实现,其需要80—85℃热水驱动。在示范办公楼应用中,吸附制冷机和干盘管技术结合用于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制冷机组完全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除湿热泵的低温端可以在夏天做制冷用。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地热的应用在该太阳能系统内都能和建筑结构很好地结合.实现了一体化。

3.2.2高效健康空调

由于上文提到的遮阳板和利用“烟囱效应”使办公楼凉爽,该楼全年空调使用期将比普通办公楼少两至三个月。当然,其空调系统也是经过新的研究开发的,能把夏季空调的除湿与降温相分离实现系统高效空调效果。空调系统利用办公楼楼散热循环制冷,降低能耗约20%;而新型制冷剂的加入,更不会破坏人类共有的臭氧层。空调还具备除湿功能.采用液体除湿处理空气潜热负荷,除湿液体的再生通过高温热泵(80~85℃)来实现,这一创新的结构使楼内杜绝了一般中央空调常患的霉菌等细菌。全年温度将保持在18~25℃,湿度在55%~60%。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作为空调主要能源。

3.3实验新技术、新材料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该生态楼使用的是3R材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所谓3R,是指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和可循环Recycle)。用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来代替水泥。单是混凝土就用了3种,有的是用老房子拆除后的混凝土为主的新老混合型,有的是用七成替代成分掺入的低成分水泥,还有大量旧木地板的回用,全楼的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

篇12

一、构造(由下向上)

①结构层

②保温层

③找平层

④找坡层

⑤防水层

⑥阻根防水层

⑦(蓄)排水层

⑧过滤层

⑨绿地种植池池壁施工

⑩园林小品施工

11铺装园路施工

12基质层

13种植植物

14部分铺设表面覆盖层

层次特点:

1、结构层: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现浇钢筋混凝土作种植屋面的结构层。安全是第一位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把荷载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内容设计进去,并根据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的种类、功能设计适度的荷载。除考虑屋面静荷载外,还应考虑动荷载,即非固定设施人员数量流动、植物生长空间、外加自然力等因素的荷载量。一般情况下,地下停车场屋顶要求提供350Kg/㎡以上的外加荷载。如果每平方米具有500千克以上荷载的地下停车场屋顶,园林设计师的用武之地就大多了,可以设计凉亭、花架、池塘,匹配有乔灌花草,创建一个人见人爱的休闲乐园。下面简要提供一些与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相关材料荷重参考值:

表1植物材料平均荷重和种植荷载参考

植物类型

规格/m

植物平均荷重/Kg

种植荷载/(Kg/㎡)

乔木(带土球)

H=2.0~2.5

80~120

250~300

大灌木

H=1.5~2.0

60~80

150~250

小灌木

H=1.0~1.5

30~60

100~150

地被植物

H=0.2~1.0

15~30

50~100

草坪

1㎡

10~15

50~100

注:选择植物应考虑植物生长产生的活荷载变化。种植荷载包括种植区构造层自然状态下的整体荷载。

表2其他相关材料密度参考值

材料

密度(kg/㎡)

混凝土

2500

水泥砂浆

2350

河卵石

1700

豆石

1800

青石板

2500

木质材料

1200

2、保温层:宜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导热系数小、密度小、吸水率低的材料(挤出聚苯泡沫塑料保温板、硬泡氨保温材料等)做保温层。

3、找平层:为便于柔性防水层的施工,宜在保温层上铺抹水泥砂浆做找平层。找平层应压实平整,充分保湿养护,不得有疏松、起砂和空鼓现象。找平层是铺设柔性防水层的基层,其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4、找坡层:宜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轻质材料,如陶粒、加气混凝土等做找坡层,其坡度应为1%-3%。

5、防水层:应采用具有耐水、耐腐蚀、耐霉烂性能优良和对基层伸缩或开裂变形适应性强的卷材或涂料等做柔性防水层。目前国内主要的柔性防水层:①油毡或PEC高分子防水卷材粘贴而成的防水层②用聚胺脂等油性化工涂料,涂刷成一定厚度的防水膜而成的防水层。

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防水基本要求:

⑴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与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⑵地下室应采用“外防外贴”或“外防内贴”法构成全封闭和全外包的防水层。

⑶对地下室的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等细部构造、应采取加强的防水构造措施。

6、阻根防水层:由于一切植物根系都是向下的,多植物的根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中国古代在北京紫禁城修建时,就用铅锡金属板作为阻根防水层。由于地下车库顶层绿化会种植一些大乔木,所以阻根防水就尤其重要。

阻根防水层是能够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并起防水作用的一个构造层次,其接缝应采用焊接法施工。阻根层材料有物理阻根材料和化学阻根材料两种。现在国内常用的阻根防水材料:HDPE土工膜、LDPE土工膜、PVC卷材、TPO卷材、PSS卷材。

7、(蓄)排水层:(蓄)排水层是将过滤的水从空隙中汇集到泄水孔并排出。在阻根防水层上应铺设具有一定空隙和承载能力以及蓄水功能的塑料排水板,橡胶排水板或粒径为20-50毫米的卵石组成的(蓄)排水层,便于及时排除多余的积水。目前屋顶绿化排水层主要是铺设(蓄)排水板,间或在边缘铺设卵石、陶粒等。排水板的主要优点:受压强度高、可代替传统的陶粒、卵石排水方式;排水迅速,在屋面上不会形成积水,有利于植物生长;排水层厚度和重量小,减轻了屋面的荷载;排水板中设计的凹槽,有贮水功能,可以双向调节;可具有多向性排水功能;透气性好;兼有抗植物根刺穿功能。排水板的主要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PE)、聚苯烯(PP)的塑料制品。

8、过滤层:是设置在种植介质层与排水层之间起过滤水作用的一个结构层次。为防止种植土的流失,应在(蓄)排水层上铺设200-250g/㎡聚脂无纺布等作为过滤层。流失的种植土会损害排水层,堵塞排水管道,造成植物死亡,严重的将造成屋面积水,从而引起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

9、绿地种植池池壁施工;10、园林小品施工;11、铺装园路施工,将在后面章节详细描述。

12、基质层:种植介质是屋面植物赖以生长的土壤层,应具有自重轻、不板结、保水保肥、适宜植物生长、施工简便和经济环保等性能。其厚度可根据种植植物的品种而定。基质厚度:草本植物15-30cm厚;花卉小灌木30-45cm厚;大灌木45-60cm厚;浅根乔木60-90cm厚;深根乔木90-150cm厚。

表3常用基质类型和配制比例参考

基质类型

主要配比材料

配制比例

湿容重/(Kg/㎡)

改良土

田园土,轻质骨料

1:1

1200

腐叶土,蛭石,沙土

7:2:1

780-1000

田园土,草炭,(蛭石和肥)

4:3:1

1100-1300

田园土,草炭,松针土,珍珠岩

1:1:1:1

780-1100

田园土,草炭,松针土

3:4:3

780-950

注:基质湿容重一般为干容重的1.2-1.5倍。

13、种植植物;

14、部分铺设表面覆盖层;将在后面章节详细描述。

小牛:

2010-03-1619:10:50[举报]四、水景设计: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地下停车库顶层绿化中水景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动态的水能给人以千变万化,充满灵性的流动之美,静态的水给人一种清洁纯净的美。水在花园中“灵魂人物”的地位是别的元素不可替代的。但是在顶上使用水的同时,安全因素也同样重要。因为水重量大,花园中尽量用浅水(一般100—600毫米深),用黑色材料铺设于水底,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之感。池岸边的天然石块要尽量放置在柱子、梁等承重较大的位置上。

五、园林小品设计:

园林中的设施及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如花池、座椅、亭、花架、景石等。它们能够长久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顶层空间的使用率、舒适性,也能够提供观赏性。但是要考虑荷载问题:①采用与屋面结构相适应的平面布局形式,将亭、花坛、树池、石头等荷载较大的部位设计在承重结构或跨度小的位置上。②采用结构找坡、分散荷载、控制种植槽高度(一般为100-300毫米)和蓄水层深度。③构筑物尽量采用轻型材料,桌、凳选用空心结构等。

六、结束语:

世界上第一个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是美国旧金山的联邦广场,建成于1924年,由蒂西莫·弗莱格设计建造。建成后成为旧金山最成功的商业中心区。从1924到现今,国内、国外建成大量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它是一种融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的现代技艺,它使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色植物的多种效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充分的发挥,是科学兴绿、艺术兴绿、城市绿化发展的崭新领域。

参考文献:

王仙民,屋顶绿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王向荣,林箐.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谢浩,朱仁鸿.屋顶花园的防水与施工.建筑技术,2004.

叶林标,防水设计与施工.北京屋顶绿化协会简报.

王仙民,屋顶绿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王向荣,林箐.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篇13

第三,毕业论文结论的写作,注意提出的建议不要不痛不痒,这样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的文字,会降低整篇论文的说服力。

这三个问题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的现象,展示部分结果的写作范围,具体如下:

结语    

历史街区是社会的、公共的、居民共享的空间,是具有着特殊历史资源与背景的现代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各种元素和涵义,面临着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作为展现福州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窗口,在空间形态的处理上不但要符合形式美原则,满足新的城市功能需求,还应注意与人文生活相融合,反映出地域特色。空间形态的优化设计是历史街区古为今用成败的关键,三坊七巷在此过程中确实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南后街路面较宽,沿街两侧出檐较浅,围合感稍弱;沿街商铺高度基本一致缺少高低变化;现代商业元素偏重,传统业态稍弱;街道与店面连接的无障碍设施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