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赞美老师的古诗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赞美老师的古诗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赞美老师的古诗句

篇1

4、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5、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6、务学不如务求师。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9、为学莫重于尊师。

10、圣人无常师。

11、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17、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1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2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篇3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篇4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篇5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篇6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篇7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篇8

(二)借助图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看见往日的盛衰、亲临文字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畅想未来。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诗中所写事物“篱落、小径、树阴、儿童、黄蝶、菜花”,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就感觉容易了。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想象画中情景,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文本来个对话,与杨万里来了个心灵交流,自然地体会了晚春季节的秀丽风光,儿童追蝶的无限乐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三)古诗配画,再现美

古诗擅长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作画”中悟情会意。《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粉笔勾勒出“荷尽”、“菊残”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教师边画边讲,“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着画出“橙黄橘绿”的景象,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更自然地走进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诗文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四)推敲诗眼,领悟美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诗中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境界,感受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看“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再向学生介绍传说王安石锤炼此字的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王安石这一语言大家对诗眼的千锤百炼,真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领悟了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精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五)反复呤诵,感悟美

篇9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篇10

二、精读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理解,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开始学生会比较慢,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悟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篇11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篇12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篇13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 “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 数学树枝 凌云 寒冷 独自 遥远 黑暗

数九寒天 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 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