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见习专业技术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见习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见习专业技术总结

篇1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临床操作技能的见习教学中,如果边操作边讲解会增加麻醉时间,意识清醒的病人会有一种被作为实验品的感觉,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见习操作前熟悉具体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麻醉学见习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教研室根据见纲收集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如: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各类神经阻滞及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等。通过播放这些资料明确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术前访视,教会学生如何在术前访视病人;了解麻醉技术操作如硬膜外穿刺、腰穿和气管插管等;各种麻醉记录单的规范书写。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3示教直播,教学互动在临床见习课上,往往学生人数比较多,而手术室空间小,无菌要求高,不可能同时供多人见习观摩。直播示教系统可以根据见纲的要求直播手术麻醉过程。首先,麻醉科带教老师对麻醉全过程进行讲解,同时,向同学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最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总结。这样既活跃了见习教学的气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病例讨论带教老师根据典型病例,见习前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围绕中心问题查找资料,带着问题上课。对病例的麻醉准备、麻醉选择、麻醉实施以及麻醉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学生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因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方法也正是学生日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所必需的。

临床麻醉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1提高教师素质带教老师要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国内外麻醉学最新的信息和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的讲授应力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生动,多以实例为线索,不重复大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在临床见习中时刻提醒学生要取得病人合作,要尊重病人,有爱心和同情心,不能简单把病人当做学习工具,不要为了自己的学习而增加病人的痛苦。要求学生注意外表形象,要端庄大方,说话要有礼貌。见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2

本人从事了多年的医务工作,深深地知道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直观性强的学科,其要比其他学科的学习多了一些难度。所以,我结合自身从业来的医务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的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皮肤科临床见习带教的一些建议。

1充分了解皮肤科特点,明确其教学目的

皮肤性病学的直观性很强,所以初学者想根据皮损的状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就应仔细观察皮疹的位置、形状、特点及其鉴别要点;另外皮肤病还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甚至不同发病部位都各有特点,所以掌握各种疾病的动态变化,把原发皮疹和继发皮疹区别好是学好皮肤病诊断关键[1]。但对见习学生来说要很好的掌握疾病的动态变化确实有很大难度,所以要明确临床教学的目的:抓住皮肤科的特点,让学生尽早和患者接触,把抽象的问题逐渐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来自不同专业的见习学生,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其所学专业而有所侧重[2]。例如:对于来自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带教老师应把重点放在皮肤病的护理知识上;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带教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上。

2选择教学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得老师进行带教

在带教过程中,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能力等都要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带教水平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很大很直接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带教老师不仅要求其知识水平要高超,另外对于带教老师的医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高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新时期老师不应固步自封,应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顺利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临床工作中应不遗余力的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带教老师自身的临床体会,一一讲解临床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给患者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其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对于学生的着装应尽量做到庄重、大方得体,穿着发式不要另类,以免使患者反感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对每一位患者都充分的尊重和关心,特别是要学会耐心倾听,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作为患者本身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很痛苦,所以作为医生应对患者多加关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解各种皮肤病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见习课对于学生而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能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还能够和临床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学习。每个患者的病都各不一样,所以通过见习课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应担负起学生在这一过渡期间的学习,真正围绕临床实践的需要,多讲解一些和其他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其次,对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如:教师在讲解皮肌炎的时候,应侧重于讲解该病的皮损特征,并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今后做皮肤科医生时,如果遇到疑似皮肌炎皮损的患者,务必要提高警惕,尽早发现肿瘤,为患者提供最早最好的治疗手段。

5讨论

5.1教学环节中体现艺术性。首先在皮肤科中带教老师应做到讲课语言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对于讲课内容要条理化,从疾病的起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多方面给予细致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其次,把临床中抽象的理论通过描述使其形象化,举个例子:在描述结节的大小时,可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拟像黄豆、花生米、鸡蛋大小等,避免使用术语或者说多少立方厘米,使学生准确的理解、牢记;最后,通过观看实际病例,要求学生把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综合分析后明确各个疾病的特点。

5.2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当前,计算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教学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了临床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非常直观的把临床中同种疾病不同的皮肤表现以及不同部位的同种皮肤表现采用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图片会比文字更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疾病,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对典型的病例进行集中讨论。临床见习简单来说就是从理论学习像临床实践的过渡,做好这个过渡能为学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见习环节中,不能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分离开,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应从门诊和病房床边教学中选择典型病例,带学生查看患者,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然后再结合患者的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病例进行讲解,真正把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见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习课的成功开设不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重视临床教学,对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才能把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上来,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篇4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对在校实验室的协助

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在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业中的第一线技能型人才,学校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加强了本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本专业的各实验室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更新。但不能避免的是即便这样大的财力投入也不可能赶上现代技术的发展速度。医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往往总是会及时地更新技术和器材。在进行校企结合后,学生可以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和运用企业的最新设备仪器,不光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同时也为学校在经费上腾出一定的空间。

篇6

1.教学对象的情况和培养目标

汽车维修岗位具体可分为机修(发动机底盘修理工)、电子电器、钣金(车身)、涂漆等。根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我们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那些有能力为汽车诊断出故障所在、制定排除故障方案的维修人员才能称为“汽车医生”。而一线维修操作工则为“汽车护士”。而现代汽车的科技含量高,维修方法要求规范化,诊断检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要求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以技能型为主。在理论上应具备:对现代轿车的结构原理比较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对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直接阅读英文维修手册;在实践技能方面,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来检测诊断和维修现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这就要求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机械原理构造,而且要有电控理论知识。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所要求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招生对象为初中和小学学生的职业技术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学生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培养的学生多半只能为低级到中级的技术工,也就是“汽车护士”。

我们这一专业为专科高职类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为高中和三校生毕业生,其文化基础高于职校学生,其可拓展空间很大,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应为中高层次的技能人才,使他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汽车维修行业的“汽车医生”。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尝试成功教学”,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先试后教、当堂训练,努力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倡导“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对接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对接工作过程,强化技能培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实施“案例教学法”,先教师出示典型案例,接着学生思考案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原因,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诊断步骤,最后教师介绍排除故障的方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需的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为今后职业生活积累经验。

3.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室开放,我这里说的实验室开放是指让学生不太多受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实验室自己做实验进行实训。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对学生训练是远远不够,是很难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设想如果把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将有很大的提高,这也将为他们日后就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在实验室的开放时我们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应注意处理好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1.实验室现有设备仪器首先在满足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才可能为学生开放。2.时间的安排,实验室开放首先不能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所以实验室开放以及开放时间安排要合理。3.实验室开放时间内的管理,实验室开放不是说就让学生无组织无纪律的来实验室进行训练操作,甚至是蛮干,应该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监督以及安全管理。4.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训练操作,正常的损耗、损坏是难免的,损耗、损坏的零件器材设备应及时进行补充,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4.个体化的见习和实习

每一学年都有两个寒暑假,每个星期都有两个双休日,更何况每年还有大大小小的其它节假日,学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很愿意利用这些节假日到汽车维修厂和相关企业进行参观见习以及实习,但苦于没有一很好的渠道。假若我们学校给他们建立一个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好每种见习实习关系机制,学生根据需求自己到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将为学生走向市场打开了一扇窗户。

5.向兄弟学校和企业学习

我们汽车专业为新建专业,有很多东西要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当然这一工作我们在专业筹建期间就已经先行一步,但随着专业的建立,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伴随着很多问题出现。向兄弟学校学习他们办学方法和经验,这样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篇7

岗位聘任制改革的目的,一方面在用人制度上体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从单纯的任命制行政管理向聘用制的合同管理过渡,实现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分配制度上建立收入水平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确保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在岗位聘任制下,岗位的设置与高校的发展定位紧密结合,与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教职工受聘岗位直接与薪酬挂钩,包含了学术权力、社会认可等多重含义,不仅对应物质激励的实现,而且更代表现实的精神鼓励和潜在的发展机会,具有聘任关系平等化和契约化、聘任过程社会化和公开化、聘任结果竞争化和择优化等特点。

(二)政策框架下高校岗位聘任制改革研究与实践特点

鉴于岗位聘任工作的实践特性,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实施岗位聘任制的研究成果均以工作综述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岗位聘任制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岗位设置研究,以及基于岗位聘任的绩效工资设计三个方面。尽管各高校针对岗位聘任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基本做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但尚未上升到规律的归纳总结阶段。如何将一般规律与实际校情结合,科学论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聘任管理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此外,由于高校管理水平和人员队伍的差异,在设计和实施岗位聘任制时往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完全意义上的岗位聘任制,即取消教师职务评审,直接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岗位体系,实行岗位分级聘任,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完全对应―所谓“强关联”模式;其二是通过校内岗位聘任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岗位聘任”和“身份聘用”相结合的双轨制,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不完全对应,即所谓“弱关联”模式。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仍然实行双轨制并行的岗位聘任制。

北京工业大学岗位聘任制改革及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于2000年开展基于事业单位聘任合同制改革的合同签订工作,尝试建立以合同制管理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模式。2003年,学校在合同制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人事管理从合同制管理向岗位与合同结合管理的转变。2006年的工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工作岗位与薪酬之间的联系。2008年开展了分级聘用工作,在原有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类岗位,同时配合2006年工资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岗位与薪酬之间的联动关系。2011年,学校首次开展全员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聘任制改革体系。

(一)学校岗位聘任制的改革目标和特点

本次岗位聘任是在2006年工资改革和2008年岗位分级聘用工作基础上配合校内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进行的一次全员岗位聘任,学校力求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推行竞争上岗,签订聘任合同,并逐步规范按岗考核、按岗定酬,以贡献定绩效的收入分配模式,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相关联的动态激励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

1.改革目标

2011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阶段。此次岗位聘任工作是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指引,充分协调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学校人才队伍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此次全员岗位聘任工作是以机构调整、编制核定、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评价与人员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规范机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优化学校人员结构,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以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的聘任制改革工作。

2.总体思路和改革特点

本次岗位聘任按照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体现了“强高端、稳增长、调结构、促质量”的特点,结合规划提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实施计划”“京华人才支持计划”“日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各项奖励办法,严格把握“重点学科优先保证、基础学科保持规模、交叉学科适度增长”的原则,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体现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学校层面负责责任岗位的设置与聘任,二级机构负责重点岗位和一般岗位的设置与聘任,学校对于二级机构的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在加大二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聘任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率。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求意见。本次岗位聘任作为学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前期职能工作调整、干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调研、征求意见和方案论证。人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征求高层次人才、工会、教代会、派、教职工代表意见,开展方案论证。三是科学论证、合理设岗。在教师岗位设置中,根据学科差异设置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两大类岗位;根据工作职能差异,在责任岗位(教授岗位)中设置学科(基地)建设型岗位和专业(公共基础课)建设型岗位,在重点岗位(副教授岗位)中设置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教学为主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四是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选拔重用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为了鼓励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科研领军作用,学校对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给予直接认定并聘任相应等级岗位。为了鼓励工作业绩突出,勇于承担重要岗位职责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在教师责任岗位的最低级别设置见习教授岗位,在教师重点岗位的最低级别设置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岗位。同时,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学校设立“京华人才培养计划”和“日新人才支持计划”重点培养。

(二)学校岗位聘任制的改革效果

本次岗位聘任工作中,学校紧密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二级机构、学科发展的具体目标,针对各级各类岗位在未来一个聘期内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梳理,力求建立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核心,以学科定位为指引,以岗位职责为导向,以个人业绩为基础的岗位聘任体系。通过本次岗位聘任,学校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聘任、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内部激励机制。

本次岗位聘任工作结束后,55.2%的教职工受聘教师岗位,19.4%的教职工受聘其他专业技术岗位,18%的教职工受聘管理岗位,7.4%的教职工受聘工勤技能岗位。在教师责任岗位中,受聘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的比例分别为87.0%、13.0%;受聘学科(基地)建设型和专业(公共基础课)建设型的比例分别为86.6%、13.4%。在教师重点岗位中,受聘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的比例分别为70.5%、19.7%和9.8%。学校有8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受聘见习教授岗位,5名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受聘见习副教授岗位。有两名教授低聘到副教授岗位,6名副教授低聘到教师一般岗位。教师岗位26人聘任至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占教师岗位总量的2%;管理岗位跨部门交流69人,交流比例占总人数16.1%。学校力求实现岗变薪变、能上能下和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三)改革过程中需完善的工作

学校岗位聘任工作是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开展的,由于尚属首次大规模全员聘岗,即使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意见征求和论证,但工作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学校人员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待提高。在岗位聘任制改革过程中,人员信息既是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此次全员岗位聘任中,针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成果、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信息开展了广泛、全面的审核与筛查工作,所用人时数占整体聘任工作的15%~20%,直接影响到聘任工作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进程。因此,建立一整套以人员信息为核心的信息采集、利用和维护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做好聘任工作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亟待建立科学完善的岗位聘任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是各企事业单位永恒的话题,岗位设置与聘任是在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基础上能够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岗位设置是否与学校发展相适应,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聘任的条件是否符合岗位需求,绩效考核指标是否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关系到聘任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有效实施岗位聘任制改革的建议

(一)科学设岗,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高校岗位设置与聘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随着学校发展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调整而灵活设置,因此岗位设置与聘任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同时岗位设置与聘任也是学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岗位设置,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结构,鼓励岗位数量及等级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鼓励不同岗位人员之间合理流动,从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此外,按照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职责任务科学设岗是高校岗位管理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需要,充分考虑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等各类人才的发展实际,建立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历史贡献及未来发展潜力为重要参考的岗位设置依据,确定各级各类岗位的数量和结构比例,既保证岗位设置的科学、合理,又覆盖学校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二)明确聘期目标和职责,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岗位聘任与职称评审的区别在于职称评审更加侧重教师的历史贡献和成果,其调控环节侧重“前控”,而岗位聘任既考虑教师的历史贡献和成果,也明确了聘任后的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其调控环节侧重过程管理和全程控制。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合理可行的任期职责是确保岗位聘任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岗位聘任中上岗条件的设置一方面要能够综合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条件的柔性,避免因条件刚性而造成“责任教授无责任”或者“有了责任无法实现”的局面。

(三)鼓励团队建设,构建人才梯队

岗位聘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侧重教师个体评价与聘任,从而给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造成一定压力,岗位职责的细化也会造成教师重视“授业”而忽视“传道”,高校文化中的“传、帮、带”将受到制约。因此,岗位聘任不仅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要鼓励人才进团队,鼓励高层次人才带团队,鼓励年龄偏大的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多作贡献。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将教师个人成长进步、团队的建设发展与高校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

岗位聘任制改革中,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和管理模式转变,集中力量进行制度设计和程序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征求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的建议,给予学院充分的自,其中自不仅仅局限在岗位聘任与管理方面,也包括学院在选人、用人,以及绩效分配等方面的权利。

(五)完善考核机制,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模式

篇8

㈠岗位自选。各二级部门要求所属部门每位教职员工应立足于自己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情况,填报《分类考核岗位自选登记表》。即需从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高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研究生/见习教师/员级)、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旁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见习研究生/员级)、管理岗位(中层正职/中层副职或副调研员/科长/副科长或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或见习生)、工勤技能岗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四种岗位类别和等级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本年度绩效考核使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一旦选定某一岗位类别和等级,则按其选定的岗位类型考核标准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㈡个人自评。每位教职员工根据自己选定的岗位类型和等级,并据此依据《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管理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工勤技能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选择与自己岗位类型相对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赋分量化评价。

㈢部门核查。各部门考核核查小组对所属部门教职员工根据量化指标所提供的有关教学、科研、荣誉获奖等方面的佐证材料以及一年来的工作实际表现情况,对其自评情况进行逐一审查,并将部门评议结果上报至学院考核办。

㈣抽查审核。学院考核办组织教务、组织人事、科研、督导、宣传统战、纪检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线、分组、分块从不同岗位类型考核标准中选取若干个主要考核点进行全面抽查审核。

㈤初定等级。考核办工作人员将考核办抽查的部分审核得分加上考核办未抽查但经各部门核查的考核点得分,得出不同岗位类型不同等级的每个教职工的年终绩效考核得分,并由此初步确定全院各岗位人员分类考核等级。

㈥公示反馈。考核办将教职工的年终绩效考核成绩分别发放至其所属部门,由部门公示,并接受对绩效考核结果有异议的被考核人的申诉申请,汇总上报至考核办。

㈦申诉复核。考核办组织召开由参与抽查审核的职能部门组成的申诉复核工作会议,对提出申诉的被考核人的申请复核加分项逐一进行复核审定。

㈧最终定级。召开绩效分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核定最终考核等级结果,报党委会议审批。

二、总结反思,理性透视运行机制新的困境

新的“八步”考核运行机制,尽管遵循了“自愿选择、阳光考核”的原则,在尝试阶段运行得亦较平稳。但总结反思,其也存在以下主要困境:

㈠注重自评,忽视互评。由于仅考虑到考核指标体系中的量化规定性要求,可以通过藉助审核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而确保每个被考核人自评行为的自觉性及其结果的有效性;却严重忽视了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成分,因其不确定性,加之受“趋利避害”人性使然的支配,必然会出现部分被考核者非理性、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开展自我评价的现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仅有自评而无互评的考核机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㈡自我保护,部门主义。根据新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运用直接与被考核人的年度绩效增量分配相挂钩。而各岗位各等级的综合划分又是基于全院通盘考虑,即同岗位同等级人员的竞争排名、等级划分,不是以部门为单位,而是在全院范围进行。于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下,以及在“好人主义”管理思维支配下,绝大部分部门审核人员从维护本部门所属人员的利益,使其在全院综合排名中不落于低等次的愿景出发,出现了“部门保护主义”,未能真正履行核查之责。即,在考核审查本门所属被考核人员自评情况时,存在把关不严、随意审核的现象。

㈢情况不明,审核困境。“八步”考核运行机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职能部门抽查审核。其最初的设计预期为:一是对部门审查情况的监察,看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乱作为、不作为等行为;二是对被考核人员考核成绩作出最终审定。然而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却事与愿违。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职能部门对被考核人的德、能、勤、绩、廉等表现情况认识不够、不足、不全,致使对被考核人员的考核中所涉及到的非量化考核项的审核势必把握不准,加之部门审查又囿于“保护主义”和“好人主义”,其结果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质疑。因此,职能部门的抽查审核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㈣划等定级,参照异化。新考核运行机制的最后环节就是划等定级问题。其做法是将所有被考核人员打破部门身份界限,在全院范围内实行同岗位同等级人员的综合排名、等级划分。这看似很公平、合理。但其有一致命弱点,在于可比性的弱化,尤其是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人员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部门岗位在宏观范畴划分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微观层面上因其工作性质、岗位特性等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将同岗位同等级人员在全院范围进行比照排名划等定级,实则以表面上的公平性掩盖了各部门工作岗位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工作岗位的不可比性而呈现出不公平。

三、优化完善,考核机制更趋于科学合理化

针对以上出现的新困境,我们没有浅尝辄止、固步自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总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质量互变过程。高校各岗位分类考核机制亦是如此,也要经历一个“凤凰涅??”式的蜕变过程。对此,我们又分线分块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广泛讨论、征集意见、优化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㈠“”变革,考核机制更贴近实际。这主要表现为:①考核指标的改变:由《教师专技岗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其他专技岗人员量化考核指标》、《管理岗人员考核指标》、《工勤技能岗位人员考核指标》4个指标体系整合为《专任教师量化考核测评标准》、《坐班人员考核测评标准》2个指标体系;②考核重心的改变:由“全员考核”转变为“以考核坐班人员为主、考核专任教师为辅”;③考核果运用的改变:由“与年度绩效增量挂钩”转变为“坐班人员年度考核结果与当年坐班补贴发放挂钩,同等级的同行政级别人员享受相同的坐班补贴,同等级不同行政级别人员以及不同等级不同行政级别人员实行差异性坐班补贴。专任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与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一职称内部等级晋升与推荐评聘上一等级专业技术职称”;④考核责任的改变:由“职能部门负责”转变为“各考核小组负责”;⑤划等定级的改变:由“全院同类人员比较”转变为“部门(或考核小组)内部成员比较”;⑥考核内容的改变:由“自评赋分、审查审核定成绩”转变为“个人自评、集体互评、领导评议按一定比例综合得出考核成绩”;⑦考核主体的改变:由“教师专技岗、其他专技岗、管理岗、工勤岗”四类人员转变为“中层正职人员、其他坐班人员、专任教师”三类人员;⑧考核方式的改变:由年终绩效量化考核与评优评先考核,“两步走,有所借鉴”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两者合二为一,无缝对接”。

篇9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背景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职校就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型实训基地,另一类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局限于实验型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建设实验型教学场地,提供一定的专业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一定课时的实操练习;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能够进行产品生产、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销售的营业主体。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校内实验型实训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并不能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接待业,酒店是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要想学生在实习中和实习后能够适应这种行业特征,必须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切实地体验这种工作环境。缺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的“实习社会化”程度低。“实习社会化或组织社会化,是指实习者通过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认可与接受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达到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最终完全融入其中,成为内部人的过程。”①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独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资金、场地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扶持,难度较大,而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场所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现实性问题,更能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政策背景 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开展顶岗实习,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园生活之后紧接着是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前所述,容易产生“实习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实训,初步了解将来实习以及就业的行业状况和工作环境。

职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在酒店营业的旺季派遣学生到各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即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将需要见习的全部学生派出见习。例如,广州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广州各大酒店都处于需求旺季,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此时各校派出学生到酒店见习,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手问题,又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绝佳场所。这种集中时间见习是传统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见习的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做出统一的教学安排,维持教学秩序,但这种方式受到酒店营业需求的限制,若酒店人手足够,则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派出学校。因此,我校在集中时间段派出学生见习的基础上发展了派班轮流实训的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派自然班轮流到酒店进行短期实训。从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实训期选择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然而,在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的初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训时间与校内教学活动冲突 由于校内教学计划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统一制定的,而各班到岗参加实训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导致学计划受到影响。另外,校内校外各种考试、培训的时间不同,各类考试、培训有不同人数的学生报名参加,经常发生学生在岗位上实训期间需要回校参加各种考试与培训。这些困难导致在派班之前难以制定计划。

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实行 从学校和实训生的角度来讲,到酒店参加实训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而是来了解酒店、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因此教学是主要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有“教”与“学”过程,才是真正落实了实践能力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能够接受学生来短期实训,多是为了解决酒店“用工荒”的难题。即使是短期实训,企业在短期内要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已属不易,要让实训生在短期内为酒店创造利润的机会很小,更无法在实训生在岗的时候让出多余的时间给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切实进行。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运行之初的实训教学,变成了与普通见习相差不大的模式。学生在酒店工作了一个月后,对酒店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实训过程中和结束后未能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经过短期实训后,是否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习惯,服务技能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与学校各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制订派班计划

为了不影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在校的考证与培训,根据实训基地运行初期的经验总结,在制订派班计划前应注意:(1)向学校教务部门领导请示,与专业教研室协调教学计划;(2)与学校培训部们进行沟通,了解各类考试的时间和培训时间,避免安排报考人数多的班级在考试时间到基地实训,根据各班情况确定派班的时间顺序;(3)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做出安排,平均分配各批次实训生的实训时间。

(二)学校与酒店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提早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做好岗前培训,布置实践教学任务 在制订好派班计划后,及时向学校各教研室发出通知,各教研室专业教师收到通知后,依据提前拟定的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及时根据时间表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明确教学目标与,在学生下企业实训前根据教学目标下发课题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下企业,如“如何认识酒店前厅部的职能”、“作为餐饮部服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一是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混日子;二是有利于学生积累案例,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素材,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出于行业特点和培训需要的考虑,往往在岗前培训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岗位形象要求将他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由于实训时间短,在实训期内一般不调换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配的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

结合酒店的员工培训开展实践教学 在酒店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人事部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以保持服务质量在同一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趁此机会进行对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酒店各业务部门专门为学生做出统一上课时间的安排。虽然酒店也不可能安排所有员工统一时间接受培训,而是分两次或三次对不同批次的员工完成同一内容的培训,但安排两到三次培训时间针对学生足够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工作。例如,《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一,这个模块的实训教学完全可以与酒店员工培训统一内容和时间。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酒店员工和实训生两种成分的培训与教学完全可由酒店人事部派出专人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培训师必须是对员工和实训学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的人选。

(二)通过酒店和学校两方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结合酒店的质检会开展教学评价 酒店的质检会议一般由总经理主持召开、各部门经理参加,通常是一个月一次。质检工作通常包括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评价、问题的指出与改进方案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学标准可根据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合理地制定,而教学评价可以结合酒店每个月召开的质检会来开展。在总结质检部门反馈的意见后,同时获得对实训生的评价,对实训生的评价又可在下次员工集体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下一批实训生,如此循环,促进实训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训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 学校可根据酒店相关部门对实训生的鉴定结果评出优秀实训生,在实训生离岗返校后,再开一次实训总结会议,让学生知道自身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师获得这些鉴定结果后,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反思,完成教学反馈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进行案例教学。

以上是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我国职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②其中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这两个模块主要靠理论方面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迅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必要条件,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更加依赖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养成。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继续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田喜洲,谢晋宇:《大学生酒店实习社会化及其留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10年第1期

②刘素平:《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析》,《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第14期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7).

[3]邹成成.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4]马茜.工学结合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1(18).

[5]章永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宋园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轮岗实习初探[J].职业教育,2011(9).

[7]庄萍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2).

[8]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10

2009年共有463人通过评审、认定,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128人、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的129人、小学特高级教师资格的10人、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116人、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的42人、小学一级教师资格的36人、小学二级教师资格的2人;

2010年共有248人通过评审、认定,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61人、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的46人、小学特高级教师资格的5人、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55人、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的29人、小学一级教师资格的43人、小学二级教师资格的9人;

2011年共有261人通过评审、认定,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29人、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的55人、小学特高级教师资格的4人、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51人、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的47人、小学一级教师资格的73人、小学二级教师资格的2人。

2、做好公共科目培训考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和上级部门关于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考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教育系统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均参加并完成了每年的公需科目培训考试任务,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考有关问题通知到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能及时报考。

3、规范岗位设置,做好“三支一扶”接收安置和委培接收定向生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积极做好教育系统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岗位设置现已进入第四阶段即备案认定阶段,教育系统共设置岗位数4566个,其中管理岗位3个,专业技术高级岗位576个,专业技术中级岗位2154个,专业技术初级岗位1769个,工勤岗位64个。目前签订了聘用合同并颁发聘用证书的共4061人,其中管理岗位聘用3人,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聘用546人,专业技术中级岗位聘用1882人,专业技术初级岗位聘用1576人,工勤岗位聘用54人。不断加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服务管理工作。2009年共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24人,其中支教大学生15名,安置服务期满支教大学生11名;2010年共接收安置“三支一扶”大学生35名,其中支教大学生19名,安置服务期满支教大学生19名;2011年共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10名,其中支教大学生7名,安置服务期满支教大学生14名。2009年招录五年一贯制委培定向生40名;2010年招录五年一贯制委培定向生50名;2011年招录三年一贯制委培定向生16名,五年一贯制委培定向生59名;接收安置三年一贯制委培定向生8名。

3、优先落实待遇,及时为教师调整工资。每次工资政策出台后,我们坚持教育优先,优先安排教师调资。坚持做到政策到位,工资待遇准确及时审批到位。对于有关待遇问题我们协同教育部门多次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兑现情况,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们也积极建言献策,为稳定我县教育队伍,充分发挥广大老师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3月开始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我县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我们优先安排教育系统调资,为全县5640名教师调整工资,全县教职工第一批领到新工资,得到了全县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招聘教师工作。一方面,我局坚持到龄即退的原则,及时办理了到龄教师的退休手续。对自然减员的指标,我县依然放在教育部门,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增补,吐故纳新。另一方面,配合县教育局搞好招聘教师工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2009年通过市县乡三级联考招聘中小学教师59名;2010年通过全省统考招聘中小学教师63我,通过市县乡三级联考招聘中小学教师7名;2011年通过全省统考招聘中小学教师119名,通过市县乡三级联考招聘中小学教师10名。通过直接考核方法招聘了3名硕士研究生。及时为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人才资源。

二、大力提供政策落实保障

1、落实民办教育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我们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系列政策,做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有序流动。如公转民教师可以保留原身份、档案工资、续保各项社会保险;民办学校教师可参加公办学校教师招聘,被录用受聘后,我们给予办理有关调(流)动手续,教龄可与原在公办学校任职时间连续计算;民办学校教师可申报评审职称;对新聘民办学校任教的,也可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在民办学校的教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及时给予办理退休手续等。由于我们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县拥有民办学校5所,其中:文苑中学为民办公助。清林中学发展很快,名列全市民办学校前列。

2、落实职业教育政策,加快职业学校建设。一方面,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对要求创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部),我们首先予以支持,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如县职业技术学校、时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从申请创办的考核,到学校管理制度的订立,我们都派人实地考察,严格把关,及时研究上报申批。现在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目前,全县有公办职业学校1所,民办职业学校5所,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个,在职、兼职教职员4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30人;在校学生达502人。同时,协同有关部门,以职业学校为依托,开展各种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效果很好,职业教育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职业教育培训后就业率均达88%。如蓝天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计算机、英语等教学名列全区民办职业教育前茅,已成为我县民办职业教育的示范领引带头兵,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基地。

3、落实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政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实施青年见习计划,为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办理从业资格证书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2009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到目前为止,全县1203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获得了我们劳动部门的职业指导,500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得到为期3个月至1年以上的见习岗位。

三、大力提供技能提高保障

1、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我们充分利用县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现有的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机构,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开设各种技能特色班。如依托三清山旅游举办导游、餐厅服务员培训班,开展了以“农家乐”为主的厨师、餐饮服务培训班,围绕工业园企业所需工种,开办计算机、轴承、缝纫、电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专业培训班。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开拓创业就业的创业培训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以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聘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教授、专业教师授课。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操作指导。目前,为我县工业园区企业积极开展了职业技能岗前培训和在岗职能提升培训服务,培训比例占在职职工60%以上。劳动就业部门每年用于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达120余万元,累计培训总投入达359余万元,举办各种培训班72期,培训各类人员16404多人次。

2、注重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返乡农民工培训。09年以来,我们依据中央和省、市有关开展创业、职业技能的文件指示精神,按照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状的任务,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各乡镇、所和就业训练中心,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特色办班,积极开展以“送技能”为主题、针对性和就业竞争力强的就业再就业培训,适时因地开展城镇新增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的岗前及转岗培训。累计下岗失业再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16404人次,创业培训1889人次。其中:09年再就业免费培训7340人、创业培训513人,10年再就业免费培训3897人、创业培训622人,11年再就业免费培训5167人、创新培训754人;再就业免费培训+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创业培训合格率均为100%;再就业免费培训后再就业率分别为:09年63.05%、10年64.07%、11年66.09%,创业率:09年77%、10年85%、11年90%。

篇11

1.1研究对象在本科见习的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87名(观察组);2008年4月至2008年6月60名(对照组);两组均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和急诊医学理论学习。

1.2研究方法两组在开始急诊医学见习前,进行急诊常见疾病如多发伤、急腹症、心肺复苏理论和实践技能考试。观察组采用“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每一种疾病设计1个病例,如心肺复苏技能操作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进行培训。具体做法如下:把87名学生分成12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发伤、急腹症与心肺复苏病例,根据此病例信息进行讨论,提出最可能的情况,即提出假设。每个学生选择1个或几个问题去查找资料,1周后,集中讨论,对第1次的假设进行论证,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的课程学习,最后一次课由教师进行总结。计算机模拟教学采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和考核。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见习方式,最后进行理论和2技能考试,比较两组成绩的差别。发放调查问卷,统计观察组学生对PBL结合计算机模拟教学法的评价。发放调查问卷87份,回收87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见习前后成绩比较见表1。

2.2学生对计算机模拟教学结合PBL认同情况调查调查问卷有98.8%的学生喜欢计算机模拟教学结合PBL,97.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加深了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96.5%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模拟教学结合PBL既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12

学校督导室负责每学期教学督导安排,汇总教学督导信息,做好协调与服务,协助处理有关事项。

二、机构性质

教学督导工作组在学校分管校长领导下,对全校各系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进行经常化的检查、督促、评价和引导,在教务处、专业系开展专题教学检查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发挥指导、协助的作用。教学督导工作组的听课评课意见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职责范围

教学督导组代表学校对各个系的课堂教学行使检查及督导职能,遵循公正性、严肃性、协调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1.每周听课2到3次,每次两节。检查教学纪律,监控教学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处理;随机深入教室、实验室进行检查性听课或教学查岗,了解学生出勤、教师备课、见习带教和课堂教学情况;

2.了解师生对教学及与教学有关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请有关领导督促解决;

3.就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4.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质询。

四、督导工作任务

1.教学督导员深入教学第一线时,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应主动向督导组介绍本系教师教学情况。督导组听课之后根据情况需要查看教师备课笔记、学生作业本,真实填写《听课评课记录表》,酌情将评课意见与被听课教师交流,或向督导室反馈。

篇1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适度超前培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从2012年开始,我们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建立实用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改革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教学模式设计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并最终留在企业工作。在大学本科总共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前三年主要是课程的学习,其中第一、二学年,学生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进行必要的准备,同时,在第二个学年一开始,会对大二的学生分配导师,即依据导师科研介绍和指导,再根据学生对导师科研方向的兴趣、意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以外,还要在业余时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实习奠定了基础;第三学年上半年,将开设专业方向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进入下半年,我们会根据订单企业的需要,开设专门针对企业所需的选修课,采用小班教学,专门针对该企业的学生进行授课,补充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所缺的知识;进入第四学年,前半年,学生在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校以及企业都会给实习学生配置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提高和进步,大四后半年,学生在学校撰写毕业论文并完成答辩。

2.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2.2.1因材施教,精心选择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知识点较多,因此,我们将系统的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等数学、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等。同时,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加了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是引领学生掌握生化工程的工具,然而,如果教材选择太深,将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结合台州学院学生能力以及台州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内容完全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实际进行;同时十分注意生物工程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浏览专业网站,及时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运用多媒体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分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对较易理解、篇幅较大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制作成动画或将工厂实际生产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制作成光盘,穿插于教学中;在学期末,安排2~3节课,学生上讲台,结合生物工程理论知识、企业实习以及自身操作实践,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工艺或者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进行介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2教学与实践互动,增加学生对生化工程知识的主客观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产业的认识并强化他们的工程化概念,在学期中间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2周的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台州当地典型的发酵生产企业,了解工厂基本生产方法,熟悉工程方向的基本流程;同时,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工艺,完成实习报告,并要求在课程结束后上交,作为平时成绩。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带着任务去熟悉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和基本的工程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同时,让学生在后续理论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