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篇1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课前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英语学习内容,能使得他们在自我主动思考和质疑探究的基础上,更好计划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以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帮助他们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形成有效的学习计划方案。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注重凸显多样化和差异化,设计内容丰富而又具有发展性的学习案例,尤其注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拓展延伸课程学习文化知识,延伸文化背景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视野和思维,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综合运用能力。以这样的形式来活化教学,能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自我计划学习过程中调整思维感知。

例如,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B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教学中,可结合“Reading A”中的阅读思考题目,给学生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例,可围绕作者的表达意图,设计“The knowledge about Charles Dickens”和“The character about Classical literature”预习思考题目,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学习内容,围绕“How do we appreciate literature?”和“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literature?”进行主动思考。以此为导向,可帮助学生更好计划自己的学习思维。

二、运用课堂任务式合作深化探究,评价学习过程

深化学习过程是调控学习策略的重点和核心。以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需要为基础,注重任务式合作探究,能使得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更好评价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更好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内化生成作用。

通过课堂任务式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评价,能更好增强他们的认知情感。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来丰富教学思维,创设与文本相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设计具有多元化和层次性的思考探究题目,鼓励学生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角色表演等过程及运用形式,提出富有指导性的评价意见。

对任务探究过程的指导和评价,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资源和过程产生一定的认知感悟,丰富思维情感。例如,在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解决“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并针对他们的交流情况予以评价。同时,运用小组互评的方式,针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 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the old man?”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将自我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究运用,更好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

三、尝试课外反思总结性归纳修正问题,调整学习方法

英语课程认为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来调节学习思维、过程,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课外反思总结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归纳修正学习问题,便于他们将计划、协调转化为自我主动实践运用。

以自我总结反思为切入点,多种注重思维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二次提炼和升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予以呈现总结反思过程,像情境对话、讨论交流、角色模拟等方式,让他们在自我总结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问题。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能使得他们在学习中始终灵活运用,满足学习发展需求。

如上所言,调控学习策略指导运用能使得学生带着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参与课程教学,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英语和正确使用英语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篇2

1.2学生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基础记忆性的知识只是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个同学文献或者网络检索一个处方,写下自己查找的处方组成、处方成分分析、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查到的处方还只是一种信息,还需在此基础上,把每章学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几个处方共享给其他学生,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从而转化为知识。由此可强化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药物制剂处方分析及设计能力,并可将学生收集的处方作为期末考试处方设计题的题库[3]。

1.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很常见,没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学生作业上交后,教师快速浏览一遍,发现主要问题后,不对应地随机发给学生,给学生说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点评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1.4布置阅读任务任何时候,学生都需要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建立有诚意的连接和互动,而不是过度的信息轰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每章针对性地发给学生若干篇前沿进展性的文章。通过小测验,让学生了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任务负起责任,并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上学到的信息和观点。这将为他们的阅读带来内部动机。

1.5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将重要的、典型的制剂工艺做成若干磁贴,每个磁贴上写明一个操作单元,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艺操作的顺序排列,并讲解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可安排在课程中间,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缓解其他学生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6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促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1)学生提问题:每次课每个学生提出1-2个问题,建立问题库。(2)课堂小结:每次下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课堂小结,写下本次课中的几个要点,或是他们脑子里最突出的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在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归纳说明。(3)要求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每章进行系统总结,以此可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及直觉思维的培养。比如学生以液体制剂为核心词汇,从常用溶剂、附加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分支展开。

1.7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经常会抱怨课程没什么意思,考试只是死记硬背,看不到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学生更多地只是关心成绩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针对此类现象,改革考试的方法,比如增加平时小论文、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后,把课程分数更多地分解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的题目以灵活应用型的题目为主,从学生自己查的资料中出题。考试结束后,给学生评价试卷的机会。适当的机会教育,比如讲到制剂的设计时,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这句话入手,药品生产是过程管理重于质量标准,而学习亦是过程大于结果。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1专业前景展望教学设计中穿插一些制药行业的前景和展望。比如通过国家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的经济学数据,给学生展示医药行业尤其生物制药行业近年内的快速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以向学生展示医药行业的美好前景。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以武汉生物谷若干大型制药企业的入驻为例,说明武汉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如以修正药业创始人修涞贵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的勇气。以近期某制药企业招聘制剂研发主管的要求为例,加强学生对药剂学的主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加深对企业专业人才要求的理解。

2.2培养自信的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上不自信的现象,通过往届学生在实习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同的具体事例,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需要努力之处,一方面学生能珍惜机会是最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践课程比例大,而且有多个设计性实验的项目,对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能力重于学历。

2.3科学合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给学生的习惯、兴趣等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延伸持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中,使学生做好进入不同工作领域的准备。例如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重视分享和点滴累积。如班级群里每日60秒药学小常识,内容短小精悍,一分钟内可读完,必要的时候中英文对照,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的普遍现象,建议学生手机安装丁香客、用药助手等药学相关手机应用,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也让学生养成关心自己所学学科的习惯。

2.4公开的鼓励表扬根据心理学上的赫洛克效应,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认同和称赞。对学生阅读任务、处方查询、思维导图绘制等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

篇3

1.提出问题。新课进行前,让学生重温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2.科学猜想。鼓励学生猜想:假如你是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科学家,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的决定因素有哪些。适当提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

3.设计实验。实验之前设置如下思考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4.探索研究。学生分小组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23页图2-5装置(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闭合回路)进行实验,分别用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订的方案实验,边想边做边记,教师巡查,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教材、教具相互作用,自我调节,形成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创造性思维活跃、开拓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既开拓、发散,又趋于和谐、有序;既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出如下表格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当B原增加时,B感与B原反向,起阻碍它增加的作用;当B原减弱时,B感与B原同向,起阻碍它减弱的作用,最终得出楞次定律内容。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加以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其认知结果归纳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6.指导实践。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迷你实验室”是本节内容的补充与深化。组织学生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二、体会

1.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角色、课堂结构、教学功能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的居高临下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合作者。在引导探究性教学中始终重视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重视的是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2.在引导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之中,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创新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展“引导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4.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均以导学案的方式公布给学生,让其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不足

篇4

例如,在讲“电功率”时,导学案中可以安排一些小测试,或以概念图、表格、箭线图、问题串等形式,将前面几个章节学过的有关“功”“功率”的知识展现出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回顾,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简单的反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这样,既遵循了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也为“电功率”的“粉墨登场”作好铺垫.这样设计导学案,是基于教师对学情的认真分析和把握.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对“功”“功率”“电功率”“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容易混淆,在解答具体问题时显得犹豫不决、反应迟滞,或混为一谈,张冠李戴,互相“穿越”.因而,在对旧有知识进行简要回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列表对比等手段,步步深入,将新知识“电功率”概念中的核心含义(如“单位时间”“电流”“做功”“能量的大小”等)让学生一一掌握.一切形如流水,丝丝紧扣,完全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课内导学案的设计

课内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包括讲解知识、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阶段.无论是哪门课程,都需注重课内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导学,能够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迁移,并能自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讲解知识、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几个阶段的导学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安排灵活地调配.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到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入“相对”的观点.这是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概念的关键,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思维之一.在此铺垫下,教师再展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互相发生阻碍的一种相对阻力.随后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如滑冰、汽车紧急刹车等,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相关.课堂进行到此还远远不够,这时教师还需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由此可见,课内导学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的依然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5

一、什么是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

所谓“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的具体操作说明

1.设计导学学案,引导学生阅读

“目标导学式学案法”的关键:教师给学生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导学学案。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学案一般来说,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单元学习目标。在学案中编入学习目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单元学习重难点。这一项目是为了指明学习中攻坚的方向,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一节课的学习时间,避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精力。

(3)学法导学(学法指导,学法宝典,学法启迪等)。①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②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

这是导学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4)单元学习线索指导。该项分为“引入课题”及“展开课题”两部分。“引入课题”的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但又有一定反差,使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展开课题”部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插图、课外资料等。提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注重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学生熟悉从多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2.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在导学学案的导学下,仔细阅读了教材,心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景呢?一是利用自然现象、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等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耳濡目染的农谚提问:“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一说呢?”“卤水点豆腐说明什么道理?”。二是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三是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景。如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中加热变黑的铜丝放入乙醇又变光亮,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提出问题“铜丝在该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同时老师适当引导提出“反应物一样,条件不同,产物有可能不同吗?”

3.学生分组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规模大约一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课堂内的小组讨论或组间辩论,更可放在广阔的课外,可采用观察纪录、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亲自劳动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综合运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学习开始前,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究或讨论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在合作学习进行中,老师要做好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及纠正,但是,老师仅起指导者的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

4.知识系统总结,练习测评效果

归纳总结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结构。在完成了“导学、质疑、探究、总结”四个环节后,学生是否真正将知识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了呢?这就需要通过习题来测试评价。只有在经过了“测试、评价”后,“学案导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才算圆满结束。

三、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体会

“学案导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关系,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法”还需要逐步渗透,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0.

篇6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篇7

   

摘  要:新课改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提升。本文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才能够获得持久性、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和老师,即学生的引导者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首要前提。不要为了盲目的追求一时的学习效率,而忽略了持久性的持续性发展的习惯战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好习惯的养成是更加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其思想处于懵懂阶段,还不具备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思考能力,导致他们的学习无法持久高效的进行,此时,为了督促他们的学习,需要有老师的教导,然而,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则需要一个好的习惯来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加高效。数学,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要养成这方面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使得学生有学习的欲求和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开始学习。就习惯的养成而言,以课堂为分界点可以分成三个板块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计划。主要是,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连贯性的学习惯性上的习惯养成。

一、课前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前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预习的部分,如何进行高效的预习,使得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获得知识和激发上课时的专心程度及持久程度。

数学,尤其是初中课程中比较浅显易懂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一起。以半知不透的课本教程部分来吸引学生继续学下去。在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预习习惯和思维时,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可以用课堂的时间来教导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在看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不教学,即不上课。相反的而是,在学生看书的时候,适当的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同时,让同学们将自己看书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以及看不懂或者有疑惑的部分做上标记,上课时进行探讨,解疑。关于课后习题的部分,应当鼓励学生在老师没有讲的情况下先自己进行解答,一方面如果解答正确的话会起到鼓励学生的效果,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解答错误的话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上课期间更加认真的专心听讲。

课前预习中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自主解答以及学会联想三个方面的学习思考习惯。

二、上课时的习惯培养

老师作为一个已知者来说,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有着太过固定或死板的教学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学生在这样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所思考、所想到的问题。

在上课时,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教学。将班上同学分组讨论,得出每一组的讨论结果。首先,每个同学将自己所思考、所疑问、所发现的内容写到纸上,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分享,针对于疑问的部分,小组成员一起解答,针对于发现思考的内容则是抱着分享的态度来进行探究总结,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报告者将小组所得进行总结,在班上进行分享。在讨论分享是也要制定一定的纪律来进行行为规范。在班上同学分享完毕时,可以采取奖励性提问环节,促使学生们能够专心的听同学的分享。当然,上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是由老师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和改进,以及提出鼓励和表扬的部分。

在上课时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就可以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朋友共同分享所得的习惯、学习思维竞争的习惯、认真聆听其他人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自身表达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学习习惯。

三、课后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的学习最重要的无非是针对于学习内容梗概的总结和概括,当然长久性的学习习惯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针对自己自身方面的总结也是比如可少或者说更加重要的。

学习内容的总结方面就在于家庭课外作业的完成方面来进行考核,一方面使其得到实战,在真正的题目中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将本课程的内容学习了解透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习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个人修养方面的总结,因为无法考核,比较抽象的缘故,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适当提醒学生进行思想总结,这方面的总结是一个比较长远性的习惯养成。

在课后这方面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的学习习惯。

以上三个连贯性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万能之法,是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大致的方向。通过课前的预习思考,习题提前做,课中的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积极思考并且沟通交流分享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自我思考反省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自主预习、自主思考、自主解答以及学会联想、团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朋友共同分享所得的习惯、学习思维竞争的习惯、认真聆听其他人的表达的习惯以及自身表达沟通交流、自我总结和反省等多方面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得学生更加高效持久并且坚定的学习下去。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得学生一生受益,不仅仅是学习这一个方面的获得,更是人生路上很多未名的重大收获。

参考文献:

篇8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意义学习与深度加工批判性地学习数学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又通过深度反省把数学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数学学习层次,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去适应数学新情境、探究数学新问题、生成数学新能力的综合学习。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转识成智,努力实现从“教学生一课”到“教学生一生”的转变,通过“问题导学三部曲”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诀窍,又通过读学、探学、玩学、写学四种“深度学习”方式途径(简称“四学”),努力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融入血脉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建模、数学实践探究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导学“三部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提炼,觉得“问题导学”是一个突破口。“问题导学”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问题串”“问题链”引领学生走向“自我探索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均十分重视“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导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优良思维品质,很好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常态”。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以一个或一串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它以“问题”为抓手,以“思维”为核心,以教师“引导”为主线,以学生“问学”为主体,将学习探究之成功感、学习过程之生长性与数学思想渗透性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我教给学生学好数学的三句话,即“质疑问难勤探究、举一反三找规律、回顾反思常总结”,也即“问题导学三部曲”。

所谓“质疑问难勤探究”,就是“静下来,想一想我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并勤于思考与探究它”。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疑难问题”才是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关键。正如鲍波尔所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所谓“举一反三找规律”,就是“慢下来,通过举例子找到数学内在的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里,不是让教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规律是什么?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课堂上所要阐明的概括、结论、规律性,本来就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应当使这些事物、事实和现象成为学生独立研究的对象。……独立研究的对象,可以包括图画、草图、示意图、进度表、模型、活的语言事实(词、句)等。教师的技巧就在于,不要把这些东西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作为一项脑力劳动任务让他们去解决。”

所谓“回顾反思常总结”,就是“停下来,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方法与规律并写下来”。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学习中“回顾反思常总结”,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就像登山或走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一样,我们的问题探究也需要回顾反思、经常总结,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是“元认知”,即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必要,通过对学习探究疑难问题过程的回顾与总结,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再检验与再确认。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更高效地学习。

质疑探究找寻规律回顾反思再质疑探究找寻规律再回顾反思……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也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领悟到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而还可以把这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辐射到其他学科中,延续到中学及至更高段的学习过程中去,最终让孩子受益终生。

(二)“深度学习”的四个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转识成智,实现从“教学生一课”到“教学生一生”的转变,通过 “四学”,努力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有责任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等。具体如下:

1.读学

读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读数学课外书。在读书中学习数学。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阶段要读450本推荐读物,以构成学生学习的一个“巩固的大后方”,形成广泛的“智力背景”。他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我一直认为,把学习和阅读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才是最好的数学教育。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买数学课外书,多读数学课外书,让他们喜欢数学课外读物。要通过“数学童书”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进而为他们的数学童年抹上亮丽的色彩。

首先,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教师要先做出榜样。养成读书习惯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必须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与其天天反复跟他们讲道理,还不如教师自己坚持阅读,做出榜样,这样就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习惯。读书也是一样。所以,我跟同学们讲自己小时候读数学课外书的故事,引发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的兴趣。从小时候到现在做老师,我对数学课外读物情有独钟,我总是利用节假日,经常到书店选书、买书;现在有了网络,我更是亚马逊、当当网的常客。我的数学课外书从80年代积累到现在(当时一本书有的只要几角钱),足足有200多本,我还在班上“晒出”我收藏的一些数学童书。学生模仿力强,经常看到数学老师看数学课外书,一定会以为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渐渐地,他们也爱上阅读数学课外书了。

其次,采用多种奖励举措,确保学生读书热情不减。现在各种渠道的诱惑太多,孩子读书热情的保持是一个需要下功夫去做的方面。为此,除了上面的编写小报、委任编辑或主编等举措外,我还奖励他们中认真的人去凉亭下读书,并拍下他们美好的姿态;给家长发“奖励购书通知单”(因为××原因,可以奖励买书××元,有权自行选择购买数学课外读物的种类,家长只能建议,不能干涉,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意识);鼓励学生写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小报上发表,还发给“稿费券”,可以兑换免做作业、免做单元检测甚至免于参加期末考试等奖励。一系列的举措,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肯定,学生们读书热情高涨,班级中课余时间吵吵闹闹的人少了,静静看书的人多了;家庭中,“坐拥书城不读书”的现象也在逐步消失了。

午间,奖励孩子在凉亭下读数学课外书

最后,读书需要策略引领,才能让他们走向“深度数学阅读”。除了沿用我的小学数学老师运用的“说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外,我还注意引导他们在书上做记号,这也是我从一本名为《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的书中学到的。

我对学生们说:阅读数学课外书时,在每页的空白处画下或写下它们,用以解释你对阅读内容的想法。以下是我推荐的符号,你还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符号,没有对错,只要对你自己有益就行。我推荐的符号是:

《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书中这样说:当你阅读时随心使用这些文本记录符号,即启动了阅读的“元认知”,已经开始考虑“深度加工”,开始考虑发生更深层的联系,只有这样,更为复杂的学习才会产生。总之,你标记得越多,学到的也越多。我在课堂上用通俗的话语,配以板书给学生们讲这些,他们觉得“在标记中学习”,确实很有效。

2.探学

当今课程改革的中心应该是改变学习方式,而其核心是探究学习。探究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众所周知,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唯有具有这种问题情境,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面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首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我总会发一张表格,收集每个学生最近思考并记下的数学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提问能力大大增强。如我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们开学以来提的数学问题:我们刚刚学习了升和毫升,有没有比升大、比毫升小的容量单位呢?它们叫什么名字呢?我家的汽车装满一箱油,可以开几天呢?无数个有多大?无数个里面有几个1000呢?数学为什么叫数学,不叫其他名字呢?什么是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呢?……你看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跟新学知识相关,有的已经有“数学哲学”的意味了,因为他们已经在思考关于“什么是数学”的本源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提问题,更不能一“提”了之,我们要不断追求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持续探索,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释。

其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就是认知平衡状态不断被打破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住“点燃”点和导火处,让学生在“探学”中不断认识自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探索活动,达到新的、更高的平衡,进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学习中,我要求通过折纸来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学生很快就通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认识了1/2、1/4、1/8、1/16……由于这样的折纸很有规律,没有难倒大家,而且有的学生由此推断说:我能折出1/32、1/64,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挑战新高度,我试着问学生:谁能用一张A4大小的折纸折出1/12呢?同学们一下子感到遇到障碍了!但他们开始静下心来、边操作边慢慢地思索起来……

不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折法。开始以为只有两种,渐渐地发现,好像是四种,最终通过把12分解成两个相乘的因数,发现原来有6种折法,即6×2,2×6;12×1,1×12;4×3,3×4。(图示如下)

把A4纸大小的长方形折出1/12,最大的难度在于必须有一次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三份,这需要打破原有“对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但是,由于有前面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平衡的打破,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于是探究潜能也被大大挖掘了出来。

3.玩学

所谓玩学,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对数学不再畏难,学得有滋有味。

不少人玩过魔方,一定曾被它的“魔力”所吸引。这个由匈牙利建筑学教授鲁毕克设计的小玩意儿,为什么能风靡全球,令众多人如痴如狂呢?原因就在于它有几千亿亿种不同的变化,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不断刺激人们去把玩。虽然能获得小小的成功,但想获得最完善的结局,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又因为其解法是没有穷尽的,带有极强的挑战性,因而这种努力人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最后也就百玩不厌了。其实,数学教学就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应该是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的。

现行的数学教育,轻慢了学生学习的生活状态,总是以正统甚至霸权的书本知识来“俘获”学生,将学生的愉悦感“悬置”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有些类似魔方的“东西”,通过教师“游戏地教”,让学生“玩耍地学”。试想,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的东西感到“疑惑”“好奇”“惊讶”甚至“兴奋”,我们还用担心他们学不好数学吗?

于是,数学活动课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数学故事,故事中藏着一道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游戏题――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一天共抓到了好多只老鼠。这天,它在吃老鼠以前,先叫老鼠列成固定的一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老鼠重新报数,在第二批中,花猫仍吃掉报单数的;第三批也是如此 …… 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着,不再吃它,而与第二天抓到的老鼠一起,继续按照上面的吃法去吃。

后来,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就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

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这一天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

大花猫听了小白鼠的详细回答,很感叹地说:“没想到,害人的老鼠里居然也有你这样聪明的小白鼠呀!”

小白鼠行了一个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不瞒您说,我并不是害人的老鼠,我是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溜出来玩的,您放我回去,好吗?”

大花猫高兴地放它回去了,临别的时候,大花猫还感谢小白鼠给它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呢!

故事讲完了,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机灵的小白鼠,你该怎样确定自己排在几号位置呢?”

一位同学说:“因为不知道大花猫每天到底抓了多少只老鼠。我们不妨从较少的只数开始想起,这样比较容易些。”这个同学的建议不错,于是我们一起研究起来。

当抓了5只老鼠时: ,同学们在本子上画了画,最后发现排在第4号位置,就会被留下来。

当抓了10只老鼠时: ,又该是怎么样呢?我让同学们再去研究。

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男生急切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啦!小白鼠排在第8号位置,就不会被吃掉。”其他同学也通过自己的操作,同意这个小男生的观点。

那么更多的只数时,又会是怎么样呢?比如当大花猫抓到的是20只、30只老鼠时,聪明的小白鼠又是站在几号位置呢?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完成,我让同学们回家继续想这个有趣的问题。

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班上最不爱做数学作业的小王,竟然第一个上办公室来找我,兴奋地跟我说:“我做出来了,20只老鼠时,我发现小白鼠排在第16号,就不会被吃掉……你看,这是我画的图。”说着,拿出自己画在草稿本上的图示给我。我一看,画得密密麻麻的,通过询问才知道,他在第一批吃掉的老鼠(圆圈)上面画的是一条杠,在第二批吃掉的老鼠(圆圈)上画的是两条杠,依此类推,再画出三条杠、四条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又有更多的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我分享,我真的很开心,看到同学们欣喜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之后,当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时,我总会及时抛给学生们好玩的数学思维游戏,激发他们动手动脑,于是,学生的学习潜能一次又一次被激发。现在,我已经积累了这样的数学思维游戏近百个。

4.写学

所谓写学,就是以写助学,以写促学。深度学习的最大诀窍是什么?不停地写。“写学”与数学新课标强调的“回顾反思”相对应,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多进行学结与反思并写下来,这其实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元认知能力”。

首先,每天写“学思日记”,提升反省能力。数学要不要记课堂笔记?我认为是要的!但是,光记不思还不行,于是我改变原有的教学环节,把课堂总结时的提问“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改成不是让学生“说”,而是让学生“写”,即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总结、收获、疑问,等等。每天回家,学生不仅要做作业,还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回顾一天的学习状况,针对自己的疑难、问题与错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回顾与总结。我从学生三年级开始就要求他们这样做,收效还是很明显的。

篇9

我们总说要眼界开阔,用大语文的思想组织教学,这个“大”究竟大在何处呢?我想是大在“生活”,语文的根本在语言,语言源于生活。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语文与生活相依共存。

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作文,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新大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那么在中学语文活动课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如开展成语故事、辩论比赛、手抄报比赛、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课本剧表演、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 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①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③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可与教师商量后,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活动结束后,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总之,语文活动课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开展“板书擂台赛”、“演讲比赛”,“我来当老师”等活动时,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活动由班级活动逐步发展到向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也涉及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如古诗擂台赛,诗词背诵比赛,创新思维挑战赛等。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

1.科学性的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

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②注意语文活动课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除了像作文比赛、辩论会、手抄报这样的语文活动外,还应尽量安排一些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③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既要考虑到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的联系,又要注意语文活动课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2.高效性的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

①激发兴趣。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②明确方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篇10

“学案导学”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1.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实践 

新授课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知识网络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过程。新授课教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络建构和习题巩固等板块。新授课的一般流程为: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中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进行分块,合作学习后师生建构知识网络,最后通过习题巩固提升,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1.1.1 分块活动,点拨引导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课本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内容,在了解学习的基本内容之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系列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点拨引导。每个活动后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甚至会出现争论,学生正是在碰撞和争论中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新授课中,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探讨孟德尔如何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笔者在此环节设计了4个问题: 

① 你能说出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定律的步骤吗? 

② F1代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F2代中重组类型是哪些?其在F2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③ F1产生的配子有哪几种?F1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在F2代中双显性、单显和双隐性表现型的比例各是多少? 

④ 假如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与其预测的测交结果不一样,怎么办? 

活动二:假设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滑(R)对皱缩(r)为显性,请通过演绎推理预测下列杂交组合的结果:①Yyrr×yyRr;②YyRr×yyRr;③YYrr×yyRR;④Yyrr×YyRR;⑤Yyrr×yyRR;⑥YyRr×YyRr。 

活动三:设计表格比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比较项目有相对性状(遗传因子)对数、F1配子种类及比例、F2基因型与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测交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种类及比例等(可自己设计比较项目)。 

该环节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要时刻关注课堂,适时进行引导、参与讨论,该环节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如该节课中活动一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假说—演绎法”,并沿着自由组合定律发现的轨迹,重温探究过程;活动二的设计瞄准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活动三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层次很明显且环环相扣。同时问题的设计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智慧启迪的功效,这在新授课中尤其要注意。如对活动一中的4个问题,如果学生能真正地自主解决,课本内容也基本掌握了。 

1.1.2 网络建构,知识完善 

学生通过分块活动、师生讨论、自主展示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知识,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知识学习难免不全面,知识之间的联系难免不扎实。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先让学生自我总结、自主构建,其他学生进行即时补充。教师掌握基本学情后,可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再现,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再次进行精讲精析,注重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与辨析,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的网络构建,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更加全面。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新授课中,在学生自我总结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重温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探究过程,尤其对“假说—演绎法”进行了补充讲解,对亲本型与重组型、配子种类与雌雄配子结合方式、双显、单显、双隐、演绎推理及实验验证等进行了辨析。通过拆合法讲解了遗传题的解题规律,并进行演示,比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由一对到两对再到n对同源染色体,使学生通过网络构建豁然开朗。 

1.1.3 习题巩固,学以致用 

习题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课堂训练可让学生上黑板完成,学生点评后,教师精析。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变式训练。教师批阅后再进行精讲,针对学生的错误,再设计二次训练。试题的质量是关键,设计原创试题,至少是改编试题。试题的解答使学生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践 

复习课前,教师要摸清学生的薄弱点,分析高考重点等。然后有针对性地编制导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对基础知识逐一过关,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导学案包括:基础过关、重难点突破、习题巩固等环节。复习课的模式框架如图2所示,其一般流程为:上课时,首先请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就重点和难点知识,分块进行师生讨论突破;最后通过精心编制原创试题巩固提升。 

1.2.1 基础展示,补充完善 

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复习课本和新授课学案。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方法和技能的考查,或是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请学生展示对该节内容的理解,其他学生进行完善。学生甚至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相互考查,教师进行及时点拨与引导。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复习课中,笔者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什么时期?F1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什么?② F2中双显性状比例多少?与双亲类型相同的比例多少?重组类型比例多少?③ F2基因型有多少种、各占多少比例?纯合子、杂合子分别占多少?表现型有多少种?比例如何?④ 根据解释对测交结果进行演绎推理,请写出其遗传图解。⑤ 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吗?⑥ 请自编自由组合试题并运用拆合法解题?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并能熟练解题。 

1.2.2 难点突破,重点精析 

难点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瓶颈,在复习课中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注明哪些知识是难点,哪些知识是考点,使学生心中有数,从而使学习有所侧重。课前,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讨论。教师以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对问题逐个解决,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辩论,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4个活动以突破难点: 

活动一:尝试分析配子产生的类型,如基因型为 AaBbCc(每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为多少(若细胞改为个体呢)? 

活动二:通过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组合:①9∶3∶3∶1;②3∶3∶1∶1;③1∶1∶1∶1;④3∶1;⑤1∶1;⑥1。 

活动三:分析以下特殊比例产生的原因:①9∶6∶1;②9∶3∶4;③13∶3;④9∶7;⑤12∶3∶1等。 

活动四:尝试总结自由组合定律非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以上4个活动的内容均是难点内容,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2.3 规律总结,能力提升 

复习课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规律的小结,可通过设计一些原创题,对于上一环节中的难点内容,再次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浮于知识的表面。设计的习题要注意针对性,要以中档题为主,适当增加部分难题,通过解题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规律,形成方法。 

1.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习题讲评课中的实践 

习题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双基、规范解题、提升能力等有着特殊的意义。课前,教师首先要精选试题,测试后及时批阅并进行归类统计,并据学生的典型错误编制导学案、设计二次训练,课前让学生对试卷进行自查分析。导学案包括:典误分析、规律凝练、矫正补偿等环节。讲评课的一般流程为:课上首先进行合作交流,解决简单错误,接着对典型错误进行师生合作剖析、归类和总结,然后进行二次训练,模式框架如图3所示。 

1.3.1 自查交流,互评互析 

在精心命制试卷测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对典型错误进行归类编制导学案。课前将导学案和已批阅的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查解决部分错误后,带着不懂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通过兵教兵,能解决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该环节不但节约了试卷讲评时间,也提高了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批阅过程中,发现试卷上的特殊比例、个体致死、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以及自由等4类问题错误率高。于是,笔者针对以上4个问题设计4个活动。 

【例1】 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现有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发现子代部分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  ) 

A. 均为黄色短尾 

B.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C.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 

D.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 

参考答案:B。 

1.3.2 经典剖析,归类精讲 

在学生自查、互评后,对错误原因已经大体了解,但难免研究不够深入。这时教师的归类精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取学生讲解后,可以对问题进行经典剖析,对该类问题进行归类,举一反三,确保学生在今后解该类题时不再出现错误,通过分析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评课中,对个体致死问题进行了归类讲解。如例1解题时,先据正常程序解题,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排除。例1中黄色短尾的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如果子代全部存活,则后代黄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2/16 AABb、4/16 AaBb,黄色长尾:1/16 AAbb、2/16 Aabb,灰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灰色长尾:1/16 aabb。接着据题意: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则1/16 AABB、2/16 AABb、1/16 AAbb、2/16 Aabb、1/16 aabb个体胚胎期死亡,所以答案选B。也可用拆合法,Aa的雌雄亲本,由于AA致死,其后代为黄色Aa∶灰色aa=2∶1,Bb的雌雄亲本,由于bb致死,其后代全为短尾(BB∶Bb=1∶2),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1.3.3 矫正补偿,规律总结 

在经典剖析、归类精讲之后,及时的二次训练显得很重要。教师可原创或精选几道与典型错误相关的习题,通过二次训练使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再次训练增加学生的信心,确保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能够游刃有余。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评课中,针对特殊比例、个体致死原创了以下两题。 

(1)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皮基因(R)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正常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Rr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2种;13∶3 

C. 3种;12∶3∶1 D. 3种;10∶3∶3 

参考答案:C。 

(2) (多选)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的垂花是雄花序,侧生的穗是雌花序。已知玉米中有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T对t、B对b)可以改变玉米的性别,即把雌雄同株转变为雌株或雄株。当基因b纯合且t不纯合时,使植株没有雌花序成为雄株;当基因t纯合时,使垂花成为雌花序,不产生花粉。现将基因型为BBTt植株与bbtt植株相间种植,子代基因型可能为(  ) 

A. BBTT B. BbTt 

C. BBtt D. bbtt 

参考答案:ABC。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 

2.1 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学生长期在传统教学的熏陶之下,畏手畏脚,不敢突发奇想,使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初期,要详细告诉学生导学案模式的优点,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该问题便会引刃而解。 

2.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适应 

部分教师不讲不放心。实施初期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放心,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思想转变很关键。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生成绩、能力的发展提高,最终会打消教师的顾虑,使该模式教学走上正轨。 

2.3 合作学习的效率有待提高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时,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很有讲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成绩、优势学科等合理分组,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领头羊式的学生。这样合作学习的效率会日益提高。 

2.4 导学案的质量有待提升 

导学案的编写要集中集体智慧,可将任务分配到每位教师,1人主备课,备课组讨论后定稿,每份导学案上都写明主备人和审核人。导学案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要体现教学过程,彰显教学思想,要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每份导学案要连续编号,注上日期,从而有利于学生整理和保存。通过以上环节使导学案的质量得到保证。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前景展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形式可尝试新的变化,如可使用电子导学案,声音、动画的加入可使导学案更加生动,更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如可将导学案瘦身为导学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编制导学案等,这样更能体现分层教学。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黄忠兰.走近导学案[J].中学生物学,2010(5):17-18. 

[2] 李福荣.“学案导学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08(9):13-14. 

篇11

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思维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广大同仁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外,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多策并举,是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1.创设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教材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间的矛盾,并以此去设计疑问,在学生与疑问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探究。如,为突破教材难点而设疑,或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模糊点而设疑。

2.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绝大多数中学生都认为:数学难学,学数学难。要帮助学生转变这一观念,则要依赖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尤其是在新科目的起始教学和新课题的引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从故事、趣闻、游戏、史料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中寻找丰富的素材融于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安排一些数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善于激励,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功与收获的喜悦会激励人更加勤奋地创造。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为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打破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尽最大可能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出错多,耽误时间长而剥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

二、学教结合,是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应该避免“一言堂”的生硬教法和“自学成才”的独立学法,要做到“情感激励与认知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教师要以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合作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创造一种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因材施教,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教师既要针对全班学生,又要坚持分类指导。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在认知度上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将中、优等学生或中、差等学生进行分组。例如,教学中可采用让中、优等学生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让中、差等学生对例题进行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出测验卷等,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篇12

由于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好,基础知识掌握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另外,中职生源虽然知识基础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针对这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学生知识技能情况,确定了“导、学、议、测、结”的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即“教师导入——阅读自学——议论研讨——技能测试——课堂小结”。此方法中的学、议、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练习贯穿始终,导练结合。这些既可让学生目标明确,调动学生实践的热情,又能加强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 教师导入

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前端,是教师根据前后知识衔接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力进行新知识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揭示“学习目标”:提出“四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目标设计。在讲PPT陀螺旋动画时,首先出现风车动画和光束效果动画,让学生认识到本次课程的主题内容,从内容中想到自己在操作时如何利用已学的动画知识,运用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二 阅读自学

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前端。在讲PPT陀螺旋动画时,首先提出四维教学目标,然后按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时引导学生对操作要领和知识链接进行阅读与思考;学生依据教师所提问题或作品的展示进行自学,独立解决疑惑,对不解的问题留作下步研讨,个别疑难问题老师可点拨解决,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尝试做导学案中提出的练习。做导学案的设计时,主要应考虑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自学更有效。

三 议论研讨

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一般安排在自学阶段之后。在讲PPT陀螺旋动画时,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如风车的正反转和时针、分针以轴心旋转等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效能。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达到巩固、展现提升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阶段是教师根据在指导学生自学研讨过程中采集到的学生所提出的疑难、备课未涉及到的问题,充分挖掘“发散”因素,进行精讲,从而找出解决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四 技能测试

此阶段旨在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巩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完善创新素质。一般安排在课堂后段。在PPT陀螺旋动画教学中,让学生完成骑自行车动画来检验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又可以通过督导思维训练,使学生拓宽知识、发展思维、磨炼意志、提高学习能力。

篇13

一、旧知识引导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目标,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教授新知识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进而引出新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我在讲“公民应如何行使政治自由权利”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复习“公民享有哪些政治自由权利”。这样导入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既便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又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二、影视引导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录像导入法也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录像导入新课,形、音、色俱全,直观性强,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效果很好。例如,我曾听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播放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开启新课导入:“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导入,借鉴电视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上好这节课埋下了伏笔。

三、图片引导

图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恰当地把图画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能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教师在讲课时,先出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并从图画引出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例如,在讲授“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图画《嫁接》,图画说的是一个人把竹子“嫁接”到了花盆中栽的仙人掌上。学生看后顿时活跃起来,兴趣盎然,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幅图画的寓意是什么?在经过学生讨论回答后,我总结指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能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关注时事引导

笔者曾用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地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一次讲解《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内容时,我引用2010年3月份的王家岭矿难事件,让学生在这些矿工饿了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包装纸,纸箱的纸片和棉衣里的棉花等细节中感动,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是坚强让这些矿工们被困在漆黑的井底179个小时后依旧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从中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要积极对待困境,勇于战胜挫折,坚强面对人生。这些材料时代感强又有新鲜感,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有很好的效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五、社会事例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