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财政综合工作的重要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沟通和协调的任务较重,可用“新、急、杂、难”四个字来加以概括。上述工作特点,决定了做好财政综合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第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要做到统筹兼顾,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局思想,任何时候,想问题、看事情,都要自觉主动从大局出发,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其他,搞“单打一”,更不能搞本位主义,从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定政策。例如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彩票管理工作、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等工作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才能做好这些工作。第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第三,要兼顾各个方面,平衡各个环节,协调各种关系,往往面临两难甚至多难选择。
篇3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3、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的党员,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篇4
篇5
二、开发区城市规划需要重新定位,集约利用土地势在必行。近年来,开发区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廊坊开发区截止到20*年底共批准征用土地24761亩,按产业分类,工业项目211宗,面积8782亩,占35.5;住宅类用地23宗,面积2289亩,占9.2;商服类用地52宗,面积1853亩,占7.5,公用设施用地30宗,面积713亩,占2.9,公共建筑用地26宗,面积7267亩,占29.3,交通用地7宗,面积3593亩,占14.5,特殊用地1宗,面积264.亩,占1.1。从目前开发区的用地结构分析,开发区应是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区,如果建成功能齐全的小而全城市部局,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在今后的规划思想上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上,突出强制性内容,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要根据“五个统筹”的要求,调整规划的编制内容。规划编制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从注重确定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考虑开发区的运行成本。比如当今交通越来越发达,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就应当考虑结合人的流动来确定开发区的城市功能问题。有些功能设施要考虑与市区共同享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和制定开发区发展新思路。开发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坚持高科技、外向型、园林式、现代化的总体定位,坚持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会展旅游两大新兴产业为两翼、以科教产业为助推器的产业定位,努力把廊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经济区。在项目建设上做到“一建二改三突破”,即:新建廊坊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继续改进和完善招商机制,改进和完善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在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和税收回报好的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在特大项目(内资10亿元以上、外资1亿美元的生产性项目)的引进上要实现突破。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企业及研发机构,整体引进国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努力把廊坊开发区建成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旅游会展经济为重点,新兴第三产业高度发达,集新型高科技产业区、现代高教区、绿色环保区、文化先导区、旅游休闲区和城市化示范区于一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外向型、园林式、现代化的全国一流开发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土地管理和利用要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审批,优化配置。根据企业的投资情况、生产性质、实际需要等多方面综合审查,并以此为配置土地资源的依据。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
篇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7
当前,全县机关正在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来说,就是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关注民生紧密学。要紧密联系我县提出的“率先达小康、建设新铜山”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宏观政策层面的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新问题。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要结合加强党的建设学。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干部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的领路人,要谋发展,就得把握好方向,制定好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步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因而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要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群众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以身作则促进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篇8
总书记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对政法工作提出了“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新要求。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三个至上”为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是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根本原则,体现在司法领域就是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这是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的重要体现。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际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自觉做到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重要途径。具体到司法工作上,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特别是要更加关注民生。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最高目标,积极采取为民、便民、利民、亲民的有效措施,通过严惩犯罪、加强民事诉讼调解、加强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决好执行难等手段,依法保护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特别是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解决好当事人涉诉和上访问题,切实依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始终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严格公正高效文明廉洁司法,才能真正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才能彰显法律的权威。只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增强人民法院的公信力维护好宪本文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体现在实际工作上,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通过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法院管理制度和机制,使审判工作既要实现司法逻辑与司法经验的统一,又要实现司法判断与司法良知的统一;既要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又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温暖、方便、公正、高效,共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以实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2做好法院工作,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支配行动。人民法院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始终坚持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而且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联系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当前在实际审判工作中还应强化六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是既要做好“被动审判”,又要搞好主动服务。法院工作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必须坚持不告不理和居中裁判。也正因为如此,不能在服务大局上,把主动服务和居中裁判对立起来,不能强调居中裁判,就放弃主动服务。大局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主动服务并不是要求在个案中不居中裁判,而是要求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以主动的意识和行动,积极提供法律帮助,减少和避免涉法纠纷。
二是既要依法独立审判,又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联系。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不是孤立审判,与政府加强沟通联系并不矛盾。加强沟通联系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动地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大局。随着××新区加快发展,法院要为地方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就要把自身的工作自觉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和谋划,不断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既要坚持审级监督,又要加强指导,形成服务大局的合力。由于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容易造成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视角来考虑,造成有的案件一、二审法院适用法律标准不统一,出现了涉诉上访问题。因此,要畅通一、二审法院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二审法院对一审法院的业务指导,这样形成合力,既能促进××新区的快速发展,又能节省司法资源,树立人民法院公正高效文明的整体良好形象。
四是裁判案件既要掌握法律内容,更要把握立法精神。当前,我们有少数法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个误区,即把依法办案简单地理解为以法条判案,忽视了立法本意和立法精神,不能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出发,善于运用立法本意和立法精神来裁判案件,特别要防止死抠条文和机械执法。
五是既要注重制度和机制建设,又要注重信息数字化建设。已有的制度和机制在以往的工作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审判任务的加重,加强制度机制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而且亟待加强的重要问题。从先进法院的经验来看,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注重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六是既要以人为本,又要严格管理。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是指迁就、照顾个别人的不当利益和不当需求。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干警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宗旨。因此,队伍建设上,必须把培养人民满意的法官和干警作为工作之本。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从严治警,切实解决少数人身上存在的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
3做好法院工作,就必须始终坚持突出实践特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武装头脑、更新观念、突出实践。结合我院实际,当前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为××新区发展服务的工作。××新区全部坐落在我院的审判辖区,中央把××新区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总书记又要求××新区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市委发出了“打造新××、建设新××、实现新跨越”的号召。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发展上。一要从大局着眼,从个案入手,维护新区的社会稳定,服务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在先行先试改革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既要大胆尝试,又要慎重处理,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二要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地选择与新区发展相关的典型案件进行示范指导,统一裁判尺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发挥中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推动辖区法院共同为××新区开发开放搞好司法保障。四要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新区企业在佣工、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和新区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执法上的问题,适时提出司法建议和工作建议,有效发挥司法建议的作用。五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辖区各区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新区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发展动态和法律需求,为新区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二是着力抓好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全面做好审判和执行工作。刑事审判要把打击锋芒始终指向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民事审判要以化解矛盾为主线,在案结事了上下功夫;行政审判要以加强协调为主线,增进人民群众与行政机关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大执行力度,努力解决执行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一要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诉问题发生机制,切实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加强辨法析理,给当事人看得见、听得懂、可信赖的公正。二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建立以合议庭为单位的矛盾纠纷报告制度,完善各部门定期排查制度和院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案件评查制度,做到有矛盾早发现早预防。三要完善解决涉诉问题责任机制,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建立承办人化解矛盾全程负责制,坚持首访责任制和领导接待日制度,做到尽访尽接,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四要完善矛盾纠纷处置机制,建立突出矛盾问题查究制度,完善紧急情况处置制度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的措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我院。
篇9
一、从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入手,着力打造高品德的职工队伍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同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思想素质的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企业科学发展,通过文化整合、自我调控、环境影响、舆论引导、真情感动等措施,使职工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平衡。运用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带领广大职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与企业共渡难关。
1、注重文化整合。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2、注重自我调控。职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反映,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
3、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
4、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而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
5、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把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工作的格局。
二、从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入手,积极胜任本职工作
当前,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人素质高低的基本尺度,只有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有资格成为现代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必须一方面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培养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能力和管理人才。
1、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以提高职工素质为主线,发挥职工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2、创建“职工书屋”。加大工会文化事业投入,办好工会图书室与阅览室,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积极组织指导各基层分会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文化活动。
3、开展技术培训练兵比武活动。注重培养一线所需人才,开展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先进技术,挖掘企业潜力,积极开展“咱们工会有作为、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竞赛活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从提高职工培训工作入手,最大限度发挥职工内存潜力
职工培训是工会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职工培训如何创造积极明显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理念、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1、职工培训的观念要创新。必须转变职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而要树立起职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
2、职工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改变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职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3、职工培训计划要有创新。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职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制定涵盖企业所有职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
篇10
1.“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主动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自身兴趣。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差,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主要在于教师采用丰富有效地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和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创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这种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出儿童的创新兴趣。同时,对学生创造性言行的适时表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儿童具有创造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被别人所认可,就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创造兴趣,进而促使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2.“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方案
2.1 设计学生参与型音乐教学活动。
在“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带动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了“音乐期末争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有许多具体的项目,有全体学生集体齐唱歌曲,要求他们唱歌姿势大方,歌曲旋律准确、完整,歌声自然富有情感,参与积极。每唱一首歌曲,以上四项都能做到的就能得到一颗星,不能做到的则不得星。其次还有音阶接龙,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唱一个音,一次就过关的就能得到一颗星,提示三次以内能唱准的,不加星也不减星,提示三次仍然唱不准的减掉一颗星。聆听活动是以听音乐说曲名的形式展开的,听对一首加一颗星。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表现(独唱)活动,每人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要求和齐唱的相同,四项达到得到三颗颗星,加动作表演的学生能够外加一颗星。在独唱活动中,学生纷纷上台演唱自己的拿手好戏,使音乐教学的气氛达到了。期末成绩以星星多者为优,依次类推,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学习。此外,为提高学生作曲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音乐剧等音乐教学活动也是有益地尝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2 让学生从动画片中轻松学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动画片音乐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动画片中的音乐通过筛选、重组等手段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歌曲,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宝莲灯》,还是国外动画片《机器猫》《美女与野兽》,其中的音乐在节奏、韵律和表现手法上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式达到审美的功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一大缺陷在于缺少了音乐课所应有的审美体验过程,远离了音乐本体。这样的音乐教学大大削减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与课改的精神是相悖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动画作者或者社会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物丰富的感情活动,可以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审美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思想情感的发掘、把握和对音乐艺术形象的表现,充分做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总之,把优秀动画作品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让学生在动画片中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是符合“以儿童为本”的科学理念的。
篇11
一、核心能力理论的背景与基本观点
长期以来,面对企业的兴衰更迭、大小变化,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学和管理学必须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常胜不衰、持续发展和壮大,而有的企业却在竞争中衰败和消亡。也就是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是什么,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意义如此重大,以至于如果不能地解释这个问题,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科学;但这个问题又是如此复杂,以至于迄今为止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对此问题还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回答。
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企业竞争为前提的,这个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决定因素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学术性表述,可以转化为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的问题。二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问题。三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影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获得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郭斌,2002)。这三方面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而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恰恰是要试图对上述重大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理论产生的重大背景,使其必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逻辑,可以作如下的综述。
1.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这种优势的持续性
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能力,它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资源稀缺、市场需求有限、企业异质和复杂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在企业是否具有在特定业务经营领域内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即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一般意义的竞争优势只能保证企业短期具有竞争力,类似“百年老店”之类的企业长期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日历时间概念,而是说明竞争对手没有能力复制相应的竞争优势。
2.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在核心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隐藏在企业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核心和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能力。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稀缺性,是企业所特有的。(2)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3)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4)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
3.组织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
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隐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也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得到和更新的。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谢恩、李垣,2001)。也就是说,学习是使企业的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知识的共享、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是企业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个人的能力、知识转化为企业集体的组织能力和知识。
4.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组织学习的动力源泉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发现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同义词,企业家的角色是制定创新决策,并进一步执行创新决策、产生所谓的新组合,从而保证企业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利润。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家创新决策需要建立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未来发展的预见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另一方面,企业家的创新决策还同时实现了对已有的竞争优势来源的破坏。从总体动态上看,由于众多企业家的创新决策的存在,已有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被破坏、新的竞争优势源泉的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企业组织必须通过组织学习适应这种变化,支持自己企业的创新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源泉。因此,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获得超额利润。这是企业组织学习的原始动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二、企业核心能力范畴与理论对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特殊价值
核心能力理论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因为该理论的产生背景是试图回答企业竞争力本质和来源这个企业管理学重大问题。实际上,企业资源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等都试图从企业内生角度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等重大问题。例如,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资源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能够与外部环境匹配得当的企业会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中满足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标准的企业资源被称为关键资源,只有基于这些关键资源建立起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然而,与其他企业竞争优势内生性理论相比,核心能力理论具有其独特性。核心能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说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赋予了这个“最根本因素”或“源泉”一个非常易于流传的专有名词——核心能力。而与“核心能力”这个“专用性”概念相比;“资源”、“知识”等概念就过于泛泛,因而这导致更多学者和企业家愿意接受企业持久优势的根源是核心能力(而不是关键资源或知识)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魅力在于“核心能力”概念本身。
从理论产生角度看,无论是企业资源理论、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知识理论,更多地归属于企业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范围,都不属于企业管理学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专门理论,只有核心能力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这进一步决定了核心能力理论对管理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价值。
1.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管理学,虽然至今仍不存在一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解决管理问题、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而所谓管理,则是指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职能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管理学具有多学科的移植交叉性,也就是将数学、经济学、学、心理学、工程学、系统论等学科的方法,单独或综合起来引入到管理学中,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构成管理学知识(崔援民、黄群慧,1998)。孔茨和韦里克(Koontz & Weihrich,第27~33页,1998)在其著名的《管理学》中曾归纳出12类管理分析模式或学派,包括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景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理论学派、麦肯锡7S模式等等,基本上都是这类研究思路。然而,核心能力范畴的提出则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核心能力理论是从企业组织的本质和目标出发,研究管理问题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而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从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管理活动是依托组织而存在的,管理活动的目标不在于管理本身,而是作为管理对象——组织的目标的实现,因而,研究管理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组织的目标。以上述12类分析模式为代表的现有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所强调的是提高管理活动本身效率,而不区分不同组织的目标差异,试图寻找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大学、俱乐部、教会、等大小不一、行业不同的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规律。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则是建立在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和目标的认识基础之上,演绎和发展管理学知识,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这个视角发展而来的管理学知识,并不缺少普遍适应性,这不仅因为企业是管理学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还因为通过改变组织的假设条件可以将企业管理学知识到针对其他类型组织的管理学中,这种应用应该并不比从其他学科移植研究方法解决管理学问题更为困难。而且,如同经济学在理性人抽象假设前提下建立理论,进一步放松假设解释现实问题一样,核心能力理论在对企业本质的抽象认识基础上发展和演绎企业管理学知识,并进而推广到整个管理学中,这个研究视角相对更具有科学性。
2.核心能力范畴和提供了一个贯穿组织内外管知识的逻辑线路
企业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迄今已经形成包括众多分支学科和诸多理论流派在内的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基本上难以被归结于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中。尤其是企业管理学以企业组织边界为“分水岭”被分为企业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两大知识板块,而且这两大板块知识呈割裂状态,不存在一个内在统一逻辑。这体现在现实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外部经营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和矛盾。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是企业核心能力,该理论从企业外部竞争需要入手,最终归结到企业组织内部能力的培育,提供了一个从企业外部到企业内部的“天然”理论逻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逻辑的存在,就把整个企业管理学的知识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之上。如果理解了竞争对于学的重要意义,也就不难接受这一点对于企业管理学具有的重要价值。
3.核心能力为整个企业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核心能力理论和范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的其他企业管理学和技术不同(例如作业流程重组、型组织),它不仅仅是一个战略管理领域的创新,它涉及到企业管理学的各个领域、管理活动的始终以及对各类管理领域和活动的整合。一般认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二:传统途径和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指企业为了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供应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途径是资本运营,指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包括兼并、收购、分拆、上市、联营、破产等。因而核心能力的培育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虽然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强调的是整合能力,但是从研究视角,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层次分解,分解的最终结果会将核心能力落脚到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领域和经营管理业务活动中。实际上,核心能力理论为企业管理学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和确定、培育和建立、积累和、保护和评价等动态过程,是有可能把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引伸一个初步判断: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可能构成了企业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这个新的范式可以概括为: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本质和目标的认识,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共同的研究视角,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应用、评价等过程,共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进一步以这些理论和框架为基础发展、演绎和重组企业管理学以及整个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最终将企业管理学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方法多元性等特征,使得企业管理学从一门角度衡量,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与之相比,经济学由于存在一种有共同的视角(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例如阿罗—德布罗定理、科斯定理、M—M定理)和分析研究方法(例如供需曲线、所有权—控制权模型、不对称信息模型、萨缪尔森重叠带模型)组成的统一的研究范式,而发展迅速,在所有的科学中地位日益突出 (钱颖一,2002)。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是管理学的本身的学科特征,倒不如说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着一种“范式危机”。这种“范式危机”的存在,显然不利于作为一门真正科学而存在的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按照著名科学家库恩的观点,这种“范式危机”至少表明管理学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还不成熟。从这个角度而言,核心能力范畴和理论如果能够在将来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学范式,无疑对管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能力理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作为上一世纪90年代新兴的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虽然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如上所述的重要意义,但他还存在许多缺陷,甚至于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曾将对核心能力的不同观点归纳为整合观、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8类观点(等,2000)。具体到中外企业,关于核心能力的表述就更为林林总总。例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技术、佳能公司的精密仪器研制、NEC公司的数字技术、松下公司的加工技术和分销能力、耐克公司的销售能力和设计能力、戴尔公司的直销能力、海尔公司的市场整合能力、长虹公司的技术吸收创新和低成本扩张能力,等等,都被研究者或企业家个人描述为相应公司的核心能力(范徵, 2001)。这种状况甚至被有的学者讽刺为“盲人摸象”(适闲,2002)。应该说,这种对核心能力概念理解的歧义性,无疑阻碍了核心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从企业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核心能力理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地创新和发展。
(1)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严密的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在对核心能力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把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探索将核心能力概念应用于除战略管理领域以外更为广阔的管理领域中。
(2)单纯从战略管理领域角度看,首先,需要发展一个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类似于波特建立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式”那样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分析框架,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有一套科学的程序。其次,需要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差异对企业核心能力所具有的重大,分析产业规模、产品特点、技术进步、市场结构、竞争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对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形成进而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影响,寻求性的东西,指导企业根据所处的产业特性辨识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求经营战略的正确基点。再次,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解释现代企业的战略行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如跨国经营战略、战略联盟,兼并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可以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进行评定。对这些企业日常采用的战略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这些战略的适用条件,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已有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评价和判断。
(3)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体系与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这涉及到相互关联的两方面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是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识别、评价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有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没有这套指标的建立,就不能判断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使基于核心能力制定经营战略无法操作。二是指标对企业绩效的衡量。这套指标用于测度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制定和选择企业战略行为的结果。现在财务管理中逐渐重视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衡量、知识管理的衡量、无形资产的测量等,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研究和发展趋势。
(4)大多数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仅仅集中于战略管理领域或企业经济学领域,有必要将核心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深入研究,把核心能力的概念应用到其他管理领域中,并积极发展有关核心能力积累和使用的有效管理原则。
最后需指明的是,本文并不否认有这样一种可能,随着对核心能力理论的深入研究,也许人们会认识到核心能力的范畴无法承担上述如此重要的促进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角色。然而,即使如此,本文的分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本文表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管理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怎样的概念和理论创新。
:
崔援民、黄群慧:“21世纪企业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软科学》,1998年第3期。
范徵:“论企业知识资本与核心能力的整合”,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22期。
方统法:“企业核心能力及其识别”,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20期。
郭斌:“企业异质性、技术因素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评述”,《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2期。
贺小刚:“企业可持久竞争优势”,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4期。
黄继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蒋学伟:“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2期。
马昀:“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载《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适闲:“核心竞争力——盲人摸象”,《中国经营报》,2002年7月8日。
谢恩、李垣:“组织内部要素与竞争优势获取”,《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8期。
、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载《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2期。
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载《中国经济》,2002年第1期
余光胜:“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上)(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3、第4期。
篇12
一、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办好群众的事情,实现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立党、立国、执政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着力点:克服形式主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当前,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危害最大、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是形式主义、。因此,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治理形式主义、,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三、根本点:坚持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既要着眼于思想教育,更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抓好了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也就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加强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抵制各种不良作风的思想长城。要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来有效规范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行为,与时俱进地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依法行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完善政务公开、**评议、质询听证等**形式,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
四、关键点:把好选人用人关。作风的优良,说到底,要靠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言行来体现和发扬。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保证科学发展观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
五、评价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为衡量尺度。作风建设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说了算。因此,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是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评价点和衡量尺度。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就必须作好五件事:诚实守信,办好人民委托的事;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急需的事;公道正派,办好人民关注的事;求真务实,办好人民普遍得实惠的事;勇于创新,办好人民长期受益的事。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如偏远山区的架电修路、下岗工人的就业安置、粮食补贴直补到户、进城民工的工资拖欠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我们要想尽办法及时解决,使群众有“雪中送炭”般的幸福感。同时,要突出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既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又解决好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既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又解决好城镇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总之,要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惠及千秋万代。
篇13
发展方式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中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树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和创新产业。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确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完成。
消费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而且全体公民都要践行,甚至要从娃娃抓起。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具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我国资源的有限性。譬如,在资源总量、人均耕地状况、森林和淡水的拥有量方面,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弱势状况非常明显。其次要有责任意识,要珍爱资源,为建立节约型政府作贡献。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节能工作大有可为。最后要具有世界眼光,譬如美国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美国只有3亿人口,其土地使用年限不超过3XX年,而我们的土地已经被耕种使用了几千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我们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所以对现有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且要不断培植开发利用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