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游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班幼儿游戏

篇1

一、环境熏陶心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而3~6岁的幼儿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这就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科学的有意义的色彩教育环境就显得由为必要。我们小班的环境创设是完全围绕“玩色”进行,一共分成6块:名画欣赏区、色彩对对碰、有趣的印画、好玩的喷画、作品欣赏区、涂鸦墙,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一走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色彩氛围。我们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幼儿参与其中,并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参与和创作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熏陶。

二、“玩色”游戏三部曲

(一)“玩色”游戏之活动内容与材料

1.趣味而游戏化的生活资源。

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也为我们幼儿的“玩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并选择适宜的玩色游戏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材料,然后进行整理、筛选、加工,使美术教学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游戏。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他们正处于一个由无意涂鸦期向有表现意图的绘画期转化的阶段。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选择美术活动内容时,应坚持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入手。例如毛毛虫、棒棒糖、五彩泡泡、小雨点、柳树、蝌蚪、糖葫芦……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色彩鲜艳的非常有意思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填色、补画、点画、涂画等美术活动方式让孩子玩色彩,感受色彩。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和玩具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选择《给兔宝宝喂青草》《爱游泳的小鸭》《有趣的不倒娃娃》《帮洋娃娃串项链》等绘画内容,让孩子用涂画、填色等方式进行练习;也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人、物或食物入手,选择《自画像》《甜甜的》等,让孩子通过色块练习,感知一些色彩的对比强度。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材必须坚持游戏性原则。因为单调的涂色练习和艰涩的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学习。

2.趣味而游戏化的操作资源。

在小班的一次次美术活动开展中我们会发现,当小班幼儿用蜡笔、彩笔来进行美术创作时,孩子不是束手无策就是乱画一通,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而当我们换成孩子不常用的一些材料或绘画方式时,孩子们都很乐于参与,而且完成作品的概率会比较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这些不常使用的绘画方式、材料激发了他们探索美术的欲望呢?事实也确实如此,材料和工具在美术教育中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工具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被材料所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我们重在培养兴趣而非高技能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操作简单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既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从而获得成功体验,为下一次创作积聚信心。

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为了体现更多更丰富的教育内涵,逐步放弃那些昂贵的美术工具和辅助教材,转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并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发现、创造、应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比如,引导孩子将包装袋、包装盒,饮料瓶、冷饮盒子、盖子、旧杂志以及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清洗干净后带来分门别类地投放到收集箱内,以备创作之用。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劳动与创作,收获喜悦与成功的过程。而且,这些搜集的材料也是既熟悉又新奇,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当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不可能对已有材料的用途和功能有很好的识别和把握,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多的应该是由教师进行筛选和分类。我们尝试尽量让孩子使用新鲜的方式和材料,激发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

(二)“玩色”活动之活动形式与方法

1.“玩色”训练趣味化。

小班幼儿因年龄较小,对于一种形式的作画方式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应该选择富含一定趣味性的活动,采取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当然,小班幼儿虽年龄较小,但是也需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剪、贴、画、撕、搓、揉、团等绘画基本技能,没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孩子的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必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所依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孩子的特点,巧妙地让孩子们有趣味地“玩”,在“玩”中渗透一些技能技巧的训练。

如我们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内容的特点,让幼儿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点、线、面及三者间的结合,让幼儿知道“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等。并通过填色感知它们形状和体积的不同。又如让孩子欣赏一些内容跟他们生活接近易懂的名画,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色彩感受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或一些富有童趣、易于孩子理解的名作供孩子们欣赏,引导他们欣赏色彩、线条和结构,观察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突出优秀作品线条的大胆粗犷、造型的奇特有趣、色彩的张扬等特点,让孩子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创作技巧,感受作品的意韵。如凡高的《向日葵》、马蒂斯的《穿时装的女人》、塞尚的《原始人》、日本著名儿童画家杉田风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对幼的儿吸引力会远远超出你的意料。如欣赏米罗的作品后,可以趣味性地让小班幼儿用弹珠滚画来表现线条的美;又如《给金鱼宝宝穿上新衣》《向日葵》《做面条》,可以让孩子用各种色彩纸、报纸、卡纸等练习撕贴、剪贴、画、搓等技能。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孩子水平的个体差异,做粗面条和细面条,而且,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不仅实现了对孩子的技能技巧目标,而且还让孩子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成功体验。

趣味化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玩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画纸上教师事先画好的树干上拓印自己的手掌,变成一棵棵色彩斑斓的树。又如用弹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创作漂亮的花手帕。幼儿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不但能愉快地掌握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经教师点拨引导,美术知识经验一点点丰富起来,一旦绘画技能掌握,对画画兴趣更是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找时间、找机会主动去练。当美术活动成为学习生活中一部分时,那种画画的恐惧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小班孩子的创作能力也得到出乎意料的初步的发展。

2.“玩色”形式多样化

“光说不练假把式”开展多样化的玩色游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主要采用印画、滚画、棉签画、喷画等多种形式。

(1)印画。

印画指利用手指、手掌、废旧报纸、印章、树叶、蔬菜、瓶盖、积木等幼儿比较喜欢的材料,在上面涂上水粉颜料,然后把它印在纸上进行美术创作。

如用玉米芯沾上颜料进行印画,用各种图案的小印章进行印画。

如把废旧报纸团成团进行纸团蘸画,用手指蘸上水粉颜料进行点画。

如用胡萝卜的侧面进行印画,在手掌上涂上颜色进行手掌印画。

(2)滚画。

滚画是用弹珠、木珠、乒乓球、石头、玩具汽车车轮、瓶盖等材料沾上颜料,通过以上材料在鞋盒或者容器内垫上进行自由滚动的轨迹作画。

用乒乓球在颜料里滚一滚进行滚画

如小球滚画

(3)棉签画。

棉签画是指利用孩子们常见的棉签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在孩子的眼中棉签是白白的,如何能够画画呢?但是在老师的示范后,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

如棉签点画,棉签蘸上颜色来回移动进行拖画。

玩色游戏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吹画、喷画等。

如下图所示:

“玩色”游戏活动是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美术教学,能进一步丰富小班孩子对颜色的认识。孩子在认识红、黄、绿三种主色调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感知了紫色、土黄、黑色、粉红色、橘色等一些冷软色调,他们对色彩会有更多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活动还能使孩子在较细致的观察物体的固有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按照自己的想象,有意识地去使用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美感。

形式多样的“玩色”游戏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始终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之中。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空间。玩色游戏重在过程、参与和体验,所以,虽然有时在他们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画面并不是那么协调,有些甚至缺乏美感,但这些稚拙的作品和创作的过程却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

(三)“玩色”活动之组织与实施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在小班初期,幼儿美术活动中更是如此。在活动的实施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拟采用生活情境化、拟人化、游戏化等及多领域融合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激发审美动机,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唤起幼儿创作的热情。

1.适宜的导入方式。

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好的导入策略正如乐曲的“引子”、唱戏的“开台”那样,未开场先叫座,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儿歌、对话、视听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自始至终的投入活动。不过,活动导入的设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随意一概套用的,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内容特点和幼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

例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点线面,教师可引导幼儿直接感知,譬如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特征,老师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一件旧毛衣,“小朋友,这件毛衣是由毛线织成的,我们想知道这些毛线是什么样子的吗?魔术变变变,我们一起拆。”孩子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了。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孩子们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知到了线条的变化而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玩色活动《小黄和小蓝》,为了让幼儿了解色彩知识,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故事的方式导入,孩子先对颜色有个初步的感知,接着对接下来的喷画活动就会跃跃欲试,兴趣很高了。

导入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许多种。如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拟人化导入、直接绘画导入等,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不同的导入方式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有意注意。

2.循序渐进的练习。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孩子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但幼儿的个体存在差异,如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杂乱而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们应从绘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

(1)涂色练习。

涂色练习对于幼儿的色彩感觉非常重要。红、黄、蓝、绿……这些鲜艳的颜色纯度较高,色彩本身就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刚开始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可以大量采用原色涂色练习的方法,让幼儿用单纯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雨点、太阳、草地、蓝天、小花等等。并强调要均匀地来回涂色,涂色时不能涂到轮廓线的外面、不能重叠涂色等,以此来训练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并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

(2)配色练习。

在掌握一些原色涂抹的基础上,开始进行配色游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比色让孩子进行练习,因为对比色给孩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画花树,可以让幼儿在已经画好的绿色树冠上,用红色颜料点画上星星点点的小花;接着,可以进行稍难一点的玩色游戏,使幼儿学会色彩的均匀分布和对比色搭配;有了这样的基础,再进行相似色的和谐搭配。如撕贴活动“秋天的树”中,可以让孩子将深绿、浅绿、橘黄色的树叶均匀分布,将这几种相似色进行和谐搭配;又如在绘画《星空》活动中,用幼儿喜欢的原色当场画月亮和星星,并大量使用了浅黄和橙黄,初始画面看起来似乎很单调,但当用排笔在背景处刷上黑色或深蓝色水粉颜料时,在两种颜色的强烈的对比下,大量的浅黄和橙黄就成为最明亮的色彩了。这样的画面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效果棒极了。

3.精彩的活动设计。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而融入了情境、游戏的美术活动,使孩子每次上课都像是做探险,做想象中的旅游,做愉快的游戏。绘画寄托了孩子们全部的爱,一张白纸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充满稚气情趣的画面,正是艺术生命的本真,孩子想象的翅膀需要我们的激励才能展开。如何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应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

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在《下雨了》的活动中教师播放真实的下雨声,引导幼儿观看动态的雨滴,在栩栩如生的雨景中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选用生活中常见的面巾纸、棉签、喷壶,用按、挤、点、喷的方法表现大雨、小雨、毛毛雨。工具与情景有机融合,让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创作中,切实体验到玩色游戏的趣与乐。又如根据小班幼儿心理,采用拟人化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头戴小兔头饰变成了“可爱的小兔”,跟着“妈妈”去“拔萝卜”,“红红的萝卜、绿绿的叶子,看谁萝卜拔得最多。”让孩子们通过撕贴红绿蜡光纸进行练习。角色的扮演和比多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仿佛置身其中。

多媒体方式的结合也是常用的方式。如欣赏米罗的作品ppt后,教师利用表现直线、曲线、折线的小乌龟爬、蝴蝶飞、小兔跳线条的轨迹相匹配进行多媒体演示,引导幼儿观摩,再请幼儿也以同样的游戏方式让蜡笔宝宝在画纸上也来跳蹦蹦舞、圈圈舞、扭扭舞等或让幼儿在欣赏多媒体后通过弹珠滚画来表现线条的神奇和色彩的绚丽。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不仅感到乐趣,同时也在有趣的游戏中基本掌握了各种线条的表现形式,体会了各种不同色彩组合的纵横交错的美。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根据孩子年龄特征和内容设计多样的活动,设法帮助孩子寻找合适的“支架点”, 突破时空界限,开阔思维空间,迸发智慧光芒,启发他们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使他们玩着画、乐于画,在玩玩画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

4.多元的评价状态。

评价在美术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小班幼儿玩色活动中,我们教师宜采用多角度多层面游戏化和积极的评价方式,及时抓住合适的评价时机,灵活机动地给予幼儿意想不到的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和满足,使孩子的绘画内容和绘画过程得以广泛延伸。

(1)多形式的评价方式。

在小班幼儿美术评价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个别评价、集体评价、相互欣赏和教师总结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当然因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以教师总结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方式。我们一般对幼儿进行个别评价,结合活动目标简单扼要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则安排在餐前安静活动时(也可安排在晨间谈话、下次美术活动的“导入”部分等),花三五分钟时间,讲讲总体情况及表现特别出色或进步显著的孩子,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相互欣赏即让幼儿互相交流(分组或自由组合),找找自己及同伴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对幼儿间的评价作出评价,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

(1)合适的评价契机。

评价并不一定是放在活动结束时,而是伴随着美术活动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及时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适时的评价能够给予幼儿及时的点拨,从而激发幼儿的灵感及进一步创作的欲望。如在添画活动《小鸡吃食》中,由于很多孩子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作画时,有些幼儿仅画了一只小鸡嘴里衔着一条虫子,有些画了两只小鸡在抢食,有些幼儿则显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在绘画过程中,及时评价有特点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这样不但开阔了其他幼儿的思维,同时也激励幼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

篇2

我们还可以用游戏情节来使幼儿掌握色彩规则和装饰画技巧。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运用丰富的色彩作画,那么如果对小班孩子说“渐变”“对比色”这样的术语,对他们来说就会如同天书一般无法理解。这时我就用“好朋友”手拉手、“好朋友”抱一抱、“好朋友”去串门的游戏语言,来描绘这些绚丽的色彩,讲解颜色如何过渡等等,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以游戏性的指导语言,引发幼儿的创作状态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比如在进行手工活动“美丽的风筝”之前,我事先告诉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将进行一场“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的游戏活动,一下子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立即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孩子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车。练习螺旋线条可以说“画棒棒糖”。在“五颜六色的棒棒糖”的绘画活动中,有些幼儿就只用一种颜色画,并且画得很大,这时教师适时提醒他:“这根棒棒糖太大了,都吃不完了。老师想吃X颜色的棒棒糖,你能分一个给老师吃吗?”这时幼儿就兴致勃勃地换颜色继续画棒棒糖,并且说还要画好多棒棒糖分给他的好朋友。此时幼儿的积极性就被再次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让幼儿学习画封闭的圆形时,我设计了活动《小鱼学唱歌》。当我出示纸剪的鱼:“小鱼游来了,想请小朋友教它学唱歌。”让幼儿边唱歌边画圆。幼儿唱一句,就在纸鱼的身上画一个圆,句子长就画大圆,句子短就画小圆。老师鼓励幼儿多教小鱼唱几首歌——在鱼形纸上多画圆。画完,引导幼儿看一看,小鱼都唱了哪些歌?小鱼的歌都变成美丽的鱼鳞了。游戏化的练习由于它的游戏性,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因素的情绪中,培养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三、以游戏性的教学内容,启发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最好是孩子身边刚发生和熟悉的故事、游戏、动物等。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等,这种题材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并能发挥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如活动《笔宝宝跳舞》,以舞会开始了,笔宝宝都来跳舞引入活动。接下来我就演示:红笔宝宝跳个圆圈舞——画圆;绿笔宝宝跳个方饼干舞——画方。再引导幼儿讨论蓝笔宝宝也想跳舞,跳个什么样的舞蹈呢?让幼儿大胆想象,如冰箱舞、苹果舞等。让幼儿边画图像边想象舞蹈的名称。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幼儿涂鸦,又初步培养了幼儿大胆创造的能力。

四、以游戏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幼儿的表现力

小班幼儿的思维尚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喜欢说说、唱唱、跳跳、做做,如果通过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等的介入,借助游戏情节将绘画教学的目的、内容巧妙与游戏结合,使幼儿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并表现出积极地投入。如在绘画活动《种子宝宝长大》中,我们通过游戏让感知种子的生长。小朋友扮成种子,老师当园丁:“快给宝宝喝点水,宝宝长高了、长大了!”(教师带领孩子伸出胳膊,体会一点一点长高的样子。鼓励孩子把种子宝宝画下来“种子一点一点向上长,它们直着长、斜着长、螺旋着长……看看谁的种子宝宝长得高,谁的叶子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

篇3

二、从游戏规则入手,让幼儿更好地享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规则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是约定俗成的,或是由成人事先拟定好的。每个游戏都有一个规则,它规定了游戏动作的方法。规则在游戏中起着组织游戏者参加活动和充当评价游戏行为标准的作用,约束与调整幼儿游戏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规则游戏的规则包括:角色行为规则、内容与玩法规则、竞赛性规则等。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获得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从而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

游戏的规则制定不能由成人包办,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乐游戏“网小鱼”是大家熟悉、幼儿喜欢的一个游戏,有一次,我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网小鱼》时,“小鱼们”由于怕被“渔网”捕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大多数“小鱼”总是盯着“渔网”,“渔网”刚拉好手准备去捕“小鱼”时,“小鱼们”就已经逃回了“家”,结果渔网一条鱼也没捕到。这时,赵明伟就大叫起来:“老师老师,音乐没有结束他们就全跑了。”杨轩也跑过来对我说:“他们都是胆小鬼。”被他们两个人这么一说,“小鱼儿”都低下了头,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增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我鼓励道:“才不是呢,我相信他们都是聪明勇敢的小鱼,不是胆小鬼,你们说对不对?”“对”,“小鱼们”响亮地答道。于是我们重新开始游戏,幼儿都能在音乐结束之后快速跑回家,再也没有胆小鬼了。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既遵守了规则,又享受到了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情绪体验。

三、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进入与家庭生活完全不同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园老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很好地起到逐渐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的情感的作用。因此音乐游戏是最佳选择。音乐游戏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能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老师再结合班中幼儿实际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则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袋鼠》时,我是这样做的:

1.活动前我选择并录制了两段特点鲜明的音乐,一段音乐活泼轻快,另一段音乐缓慢低沉,并根据两段音乐的特点设计了幼儿喜欢的可爱的动物形象(袋鼠宝宝和袋鼠妈妈)、凶恶的大灰狼形象及勇敢的猎人形象,配以有趣的游戏情节(大灰狼想抓袋鼠吃,袋鼠赶紧躲起来,最后猎人打死了大灰狼)。

篇4

(二)、通过手指动作,辅助的肢体语言及音乐背景来提高幼儿学习手指游戏的兴趣,初步提高语言能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幼儿的模仿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发展,因此让幼儿学习的儿歌可以加长,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开始借助于四肢、体态、表情等,但仍以手指的动作为主。手指儿歌与生活密切相连,能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如加上音乐,让幼儿边听边说边做,这样,听音乐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又陶冶了情操,边说边做,锻炼了他们的大脑,又培养了他们的手口一致性,在幼儿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对手指游戏所需的内容、材料多元化的进行收集、供幼儿实践学习操作。

1、内容的多元化

儿童有好动心、好模仿、好奇心、游戏心等心理特点,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当为我们的孩子们来创造适当的环境、适当的多元化的内容来丰富手指游戏的运用及操作学习,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共同提高。如:《包饺子》活动,这个活动源于幼儿中午吃的饺子,我们一起尝试包饺子,让幼儿把小手摊开,咱们来包饺子吧,幼儿对这些手指游戏爱不释手,动手操作兴趣提高了,经常在课后与同伴一起游戏,即使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较快,又丰富了幼儿的课余时间。

2、材料的多元化

新鲜的材料会激发小班幼儿的兴趣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因此在手指游戏教学中我们也尽量避免材料的单一提供。如在《王老先生有块地》中,我们不仅引导幼儿通过手指游戏来进行学习,我们还为他们准备了图谱,在图谱上我们根据儿歌内容画上了形象生动的实物,使幼儿学习起来更容易。我们还运用手偶穿插到游戏中,使幼儿的学习更生动。

3、教学形式多样化

(1)游戏化

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总是喜欢嬉戏的,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的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的一日生活更是具有游戏化的特点,他们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应富于游戏化的特性。

(2)情景化

手指儿歌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而情境手指游戏教学是一种十分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儿歌之前,为幼儿创设学习儿歌的适宜情境,让幼儿在学习之前处于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有更多的想游戏的意愿。《唱大戏》的活动中,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唱大戏),咯吱一下(停顿,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颈处,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会惊喜地等着这一时刻)我用积木搭成一个小舞台,用布做个小木偶等等,模仿看戏的情景,做看戏的动作,孩子们观察之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来尝试做游戏,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手指游戏的兴趣与语言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发展

手指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他能调动幼儿的听、说、想等各种器官,幼儿手部肌肉群得到发展,促进左右脑和谐发展,随着手指活动的不断深入研究合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开展手指活动对幼儿早期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口念儿歌,手做动作,脑想故事情节,在心情愉快的手指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所以手指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脑功能,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手指游戏在幼儿活动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分散,不集中,活动的组织往往因此陷入困境,此时可以利用一个手指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延长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就能重新将活动进行下去;可以作为知识传授的手段,有些手指游戏本身附带着儿歌就是一个知识载体,通过边念儿歌边比划动作的形式,幼儿既能运动到手指还能对儿歌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手指游戏可以作为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手段。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大部分带有儿歌的手指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边说边做游戏既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群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活动之前玩一个这样的手指游戏既可以整理幼儿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又为以后的语言活动做出了铺垫。

篇5

1、材料的投放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材料投放不要过于复杂,这样即使能一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一会他们就会感觉到乏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他们会容易松懈,不愿认真投入。但是如果材料过于单调又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根据主题的更换时常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游戏材料。

2、材料的投放既要保证有品种,又要保证有数量。

小班幼儿的活动比较简单,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且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很强。一旦发现他人的游戏很好玩,自己马上会跟着模仿,而且兴趣很浓。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准备足够量的材料,保证他们想模仿别人时能拿到与他人一样的材料进行游戏。如在小吃店放上足够品种的点心,随时供应幼儿来品尝。幼儿看到同伴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点心,自己肯定也会蠢蠢欲动,但是如果材料投放的不多,就满足不了幼儿的游戏欲望了。同时品种得到了保证,数量也应该多些,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游戏材料在数量和品种上有了保证之后,幼儿才能在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了。

二、为幼儿创设合理多样的游戏环境

1、结合主题创设游戏环境。结合主题活动,创设合适的游戏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能使幼儿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游戏对主题的发展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常常有些内容光靠一个教学活动是难以达成的,而在游戏的过程中,则会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而当游戏和主题相结合时,主题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对游戏的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能使游戏的发展进一步深入,更加丰富。因为在主题的开展中,幼儿能获得相应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使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应用,从而促进游戏的更好发展。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体现整体性,而且也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因此,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围绕幼儿的兴趣所在,通过结合主题来创设相应的环境是较适宜可行的。如:主题活动《我的故事》, 幼儿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很感兴趣,当把幼儿自己的照片与成长经历中的相关材料投放在区域游戏中的时候,幼儿马上对其产生了兴趣,和同伴交流着自己成长中快乐的事情。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自己成长的认识和了解,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活经验的浅薄,很多时候,游戏环境的过于复杂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游戏中的角色投入。如在小班创设“我与时间赛跑”游戏区,让幼儿学会看时间,懂得时间的宝贵性。虽然幼儿开始会兴趣满满,但是他们对于钟表或者说是时间没有多大的概念,很快的就会消失对该游戏的兴趣。因此,为小班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必须在他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筹划。小班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当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创设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例如,我们在开展“车轮滚滚”这一主题时,创设了“逛车市”、“加油站”等游戏环境,幼儿置身其中,能更好地投入其中,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大大地提高了。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经了解了汽车的作用,认识了常见的交通标志,也知道了加油站的作用。所以玩的时候,幼儿更加投入,把自己的所知所想都融入在了游戏当中。

三、观察介入,巧妙开展随机教育

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教育,促使游戏继续开展。那什么样的介入才是适时介入呢?上海著名的游戏专家徐则民认为: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或平行游戏、或扮演对应性角色、或适度引导必须因人而异。”不难看出,学会观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品质,与随机教育相辅相成。在此,我结合班内游戏现象,来进一步阐述观察和随机教育对提高小班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性。

实录一:“麦德龙超市”里,芸芸是服务生,正耐心地等待客人上门买东西。可是许久没有客人来。我察觉到了她的“无所事事”,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却拿也拿不动。这时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此后,超市的服务员就多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分析:当游戏内容贫乏、情节单一时,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会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游戏内容,丰富了游戏情节。

实录二:当大家专注地玩游戏时,一阵不和谐的声音从赛车场传了过来。我循声望去,只见豪豪和家乐正为一面裁判用的小红旗争得面红耳赤。家乐是赛车队员,他紧紧地拽着红旗的一角:“我要拿这个!”豪豪是裁判、个头大,他也不示弱:“不,我是裁判,应该我拿。你去拿赛车。”旁边的队员也纷纷说:“裁判才可以拿红旗。”“不,我要做裁判。”家乐还是执拗着不松手,并用求助的目光寻找着老师。 看到场面依旧僵持着,我灵机一动,觉得该我出场了。我拉着娃娃家的妈妈和宝宝去赛车场,边走边大声说:“听说今天赛车队里有个队员叫家乐,开车很棒的。我们去看他比赛吧!”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坐在看台上等候,他俩还在犹豫着。我顺势喊道:“裁判,比赛可以开始了吗?我们来帮家乐加油了!”没等豪豪回答我,家乐赶紧回去拿起赛车来到了起点处准备。豪豪看看我,我示意他可以发令了。于是,豪豪很神气地开始指挥起来:“预备-―开始-―我宣布――第一名家乐,第二名展鹏――好,下一队,准备。”有模有样地指挥让现场气氛越来越高涨。

家乐因为得了第一名也很开心,兴冲冲地跑过来:“老师,我得了第一名。”“对呀,你这个赛车手真厉害!下次我还来看你比赛,为你加油!”听了我的话,家乐开心地跑去告诉伙伴,早忘了争红旗的事了。

分析:角色间发生冲突是小班游戏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键是看老师如何进行随机教育。案例中家乐的转变,从争抢角色到投入角色并获得满足源于老师巧妙的隐性指导。倘若老师直接干涉,以成人的身份和权威来解决孩子们的纠纷,使游戏继续,这显然不是治根的好办法。但如果老师积极转换角色,放下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投入到游戏中,那么你的指导和建议就会很自然,孩子们也容易接受,矛盾解决了,交流变多了,游戏水平也会提高。

四、机制回应游戏中的生成内容

注意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幼儿常常会在游戏中突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像“娃娃家着火了”“娃娃尿床了”这些想法从幼儿的脑子里蹦出来,往往会给老师临场的考验。老师如何接住孩子抛出的火花呢?

1、顺。即不介入,也不干预,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

“娃娃尿床了,我来给她晒被子。”慧慧边对爸爸说,边爬到了椅子上,把被子挂在了栏杆上,再把娃娃的衣服、裤子都脱下来,和爸爸一起晾好。过了一会,“好了,晒干了。”两人开始忙着收被子、穿衣服,着实忙了一下午。我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并不参与,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2、引。即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抓住关键问题,把小事放大,将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如在回应“娃娃家着火了”的生成情节时,我在游戏评价时与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失火?着火后该怎么办?如何避免着火?通过与幼儿的讨论,知道了防火的知识,也能减少下次出现这种游戏情节的几率。

3、推。即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教师要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如佳佳在娃娃家炒菜,因为没有人与她分享,只好悻悻地炒来炒去,也不见她盛出来,老师这时走过去,坐下来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客人来啊?”佳佳难过地说:“他们都不喜欢和我玩,说我笨。”说完要哭的样子。面对幼儿突发的自卑心理,老师在这时就要推一把:“谁说的,我就很喜欢佳佳,你看你多会炒菜啊。走,我们去找找也喜欢你的人”

于是,我带着佳佳到了美发屋、医院、超市,问问他们喜欢佳佳吗,喜欢她的什么地方?孩子们看到佳佳害羞的样子和老师期待的目光,开始很认真地回忆佳佳的好,最后都肯定地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佳佳,因为她很乖巧、听话、对老师有礼貌,不争抢玩具等。佳佳听到孩子们的回答都破涕为笑了,很开心地回到娃娃家,开始热情地招呼客人。

是顺是引还是推,都要因人而异,见机行事,最终以幼儿活动状态和游戏发展来判断策略是否有效。

五、关注游戏主题的保鲜期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着每个游戏每样事物都有它的保鲜期。过了这个保鲜期,再好的东西也会索然无味。徐则民老师也提醒我们:“当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人玩了,就可以缩小或取消。”所以我们要多关注游戏主题的动态变化,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当主题已经不在适用,就应果断取消。

记得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游戏区“手套铺”,是根据生成活动《大手套》延伸的,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正是寒冷的冬季,正需要手套取暖。所以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手套铺。但随着生成活动的结束,幼儿对买手套、给娃娃戴手套这样的游戏情节已经兴趣索然了,那么意味着手套铺该功成身退了。当然,教师在新开一个游戏主题时,要对该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力做预先的价值判断,因为它将重新点燃孩子的游戏热情。

六、重点评价,积累游戏经验

篇6

我们尝试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幼儿能尽情地挥洒心中的美做准备。下面以两个活动对比为例具体展开,从活动方案的确定、反复试教、反复修改、直至教学应用、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显著提升。

尝试与发现

第一次活动 我们首先明确绘画活动的目标,精心设计了教案,认真准备了教具。开始导入时,我们设计提问:“小猫最爱吃什么?”幼儿回答:“鱼。”再问:“那小猫用什么办法捉鱼呢?”幼儿便嚷嚷开了:“用钓竿、钩子……”“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启发,希望孩子们回答“鱼网捕鱼”。但是,孩子们没有喊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将鱼网教具展示出来,“这是鱼网,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鱼,为什么……”正当教师想对鱼网的作用加以深入时,一个孩子快速钻到了我手中的鱼网下面,还用探询的目光瞄了教师一眼,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条调皮的小鱼被我给网住了”,可不等教师话音落下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十几孩子钻到了鱼网下,“呵呵,我也被网住了!嘻嘻嘻!”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教师却束手无策。不可否认教师充分发挥了她本身的教学机智。经过教师的示范,“先画横线再画竖线,横竖线要交叉叠在一起”幼儿开始作画,每位幼儿分别在一张印有许多鱼的铅画纸上,用油画棒画鱼网,“比比,谁网到的鱼多、谁织的网又大又密”,教师还在不断提示评价,“赵老师,我画好了”声音来自平时能力较强的许涛,教师过去看才发现,他只将网画在一条鱼的身上。不一会儿,“我也画好了,我也画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只画竖线的,有只画横线的,还有倒是画了交叉的横竖线,但这网已破烂。活动并没有激发幼儿对画网线的兴趣,教师评价乏善可陈,无法唤起幼儿共鸣,幼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活动的反思与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儿的启发。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钻到鱼网底下”细细反思这个行为,使笔者深受启发,既然孩子乐意钻鱼网,那是否可以设计捕鱼的游戏来再现情景――“鱼网捕鱼”呢?让幼儿有形象直观的体验,突破鱼网为何能捕鱼的认知难点。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到,横线竖线交叉织成的网能捕鱼,网织得越大捕到的鱼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师的指点。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激发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不一定按教师的目标、要求进行;从幼儿原有的经验认知出发,从幼儿技能水平出发,从幼儿的意愿、需要出发,让幼儿画画成为一种游戏、一种获得快乐的艺术活动,让孩子既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又能得到技能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活动。再次,得益于教师同行的建议:有些老师提议作品纸张再大点,有利于线条的延伸,更能让孩子们放开手脚;有些老师提议可以运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孩子们早已对经常使用的彩色笔油画棒失去兴趣,提供一些新鲜的作画工具或许更能吸引幼儿,让幼儿能更专注地参与绘画活动,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的评价指导必须有层次性。

第二次活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试教修改,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活动。教师选择用简洁的导入方式:“小猫最爱吃什么?我们去小河边找找有没有鱼。”(白色铅画纸做成一条小河,并用白油画棒画上各种鱼虾――由每人一张改为全体幼儿一整幅) “咦!怎么没有呢?”“我们来试试”,教师轻轻拿起蘸了蓝色水粉的刷子一刷。“小鱼有了,小鱼有了!”孩子们兴奋得拍起手来。孩子们也兴奋地动起手来,“我找到鱼了”“我找到小虾了”“这里还有一个大贝壳”……“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鱼,小鱼怎么游?”音乐响起《小鱼游》,孩子们随着节奏摆动身体,在教师带领下朝一个方向游,正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教师忽然拿起旁边的鱼网一下网住了好几个幼儿。这时,教师再出示鱼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举起的小手有很多,“这是抓鱼用的,是网”。有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了。与第一次活动同样的问题,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虽然,孩子们已经知道了鱼网,但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它叫鱼网,由一条条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交叉织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认识经验。最后,教师在示范画网时,又结合儿歌“横线、横线排一排,竖线、竖线排一排,织成鱼网大又密,网住鱼儿多又多”进行示范,一个个小脑袋看得可仔细了。孩子们纷纷拿起棉签、油画棒、彩色笔,在小河里帮小猫网鱼。

研究与反思

两次活动的比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可这又不得不依赖于绘画技能、知识经验等积累,还必须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标准化的偏向。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我们尝试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以情境化的评价方式,支持和优化技能的练习,颠覆反复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绘画技能,为顺利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意愿:以游戏情境,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绘画技能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皮亚杰说儿童“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游戏就构成了儿童的这个活动领域。小班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时会受到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和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们尝试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在试教时,孩子们对鱼网这一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导致“孩子们偷钻到鱼网底下”的这一幕,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强烈的游戏愿望。于是在研讨活动中我顺应幼儿的意愿,融入了“小鱼游”,的游戏,让幼儿贴近鱼网,通过游戏获得网鱼的体验,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运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来感染幼儿,从帮小猫找鱼(刷色)――引出鱼网(游戏捕鱼)――幼儿作画(捕鱼)一直都在游戏、在玩,孩子们没有机械地画网格,只想着我要帮小猫多抓鱼,也没想横竖线要怎样才能画直画长画密,只知道要帮小猫多抓几条鱼。让幼儿愉悦、新奇的体验、活动中自觉的学习、成长。

满足幼儿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进行不同技能的练习。点、线和涂色是进行美术表现的最基本元素。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第一个时期――涂鸦期(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无目的性。幼儿喜欢到处随意自由涂画,他们羡慕老师手中的刷子和粉笔,他们想尝试各种能绘出图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试教里,教师提供的油画棒,孩子几乎每天接触早已厌烦,他们便随画了横线或竖线就没有兴趣再画了,他们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却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标,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执教时,笔者选择了孩子新奇的软毛刷涂色,在“捕鱼”活动中到小河里找鱼,利用白油画棒在白铅画纸上的色隐性事先画好鱼虾蟹等,“怎么没有鱼?”设置悬念,再让幼儿用软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鱼了,我找到了虾……”幼儿的兴奋溢于言表,为整个画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时完成了软毛刷涂色的技能练习。同时,一改往日进行绘画时一人一张纸的作风,以整条小河为作画纸集体作画,让幼儿有更大发挥空间。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抓完这边再抓其他的)却仍兴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亲近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充分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我们准备了棉签棒、油画棒、彩色笔等作为绘画工作,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对多种工具绘画的需要。

篇7

一、通过公共区游戏活动给小班幼儿树立良性榜样

当前有些小班幼儿存在攀比心理,在公共区游戏活动中喜欢争抢同一件玩具,不懂得按照角色分配玩具。因而,正确引导对幼儿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尤其对小班幼儿而言,最好的引导者无疑就是教师。很多幼儿会非常崇敬、喜爱自己的老师,会很听老师的话,甚至有些时候老师说话要比家长说话都管用。所以,老师各种举动,都会很大程度波及幼儿。教师通过公共区游戏活动呈现合作意识及行为,对小班幼儿来讲本身就起着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和教师间、教师和保育员间相互配合与合作效果如何,都会给幼儿带来较大影响。打个比方,公共区游戏活动中老师表现出不合作态度,对仿真厨房用具、自制玩教具等进行争抢,并波及其影响范围,使幼儿感受到不合作危害;然后下次老师再表现出相反态度,使幼儿感受到合作优势,接下来向幼儿彻底阐明合作概念,也让幼儿体会合作的优势所在。

二、通过公共区游戏活动给小班幼儿创设优良环境

当前儿童很多是独生子,从小生活在蜜罐中,使得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受到很大约束,所以给小班幼儿创设优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鼓励小班幼儿按照角色合理分配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必要材料同时为其安排相应任务,例如安排这个做爸爸,那个做妈妈,再安排其他小朋友扮演娃娃,然后给他们分配不同游戏材料,鼓励他们扮演好自身角色,当一轮游戏结束后,再让小朋友互换身份,并且对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奖励,对幼儿取得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重视并适时表扬,使其对合作心生好感,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合作氛围。愉悦合作会让幼儿对继续合作充满期待,其行为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三、在公共区游戏活动中结合小班幼儿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

每个人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老师要根据游戏要求,按照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相应引导。例如,对那些合作过程中比较主动同时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幼儿,老师在公共区游戏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人际交往和表述能力进行培养,然后寻找幼儿的自身长处,将其长处无限放大,然后在实践中使幼儿感觉到合作的优势,教导其学会合作,逐渐弥补不足;对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公共区游戏活动中老师要给其必要的关怀与照顾,要尤其留意这些幼儿,要多挖掘他们的长处,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使其不断提升主动性,培养其合作意识与能力。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野外踏青时,可鼓励学生联想,尤其那些性格内向学生,让他们对蜜蜂采蜜或蚂蚁搬东西等现象进行解释,最后得到单凭个体力量起到的效果是很微弱的,而只有依赖集体力量才会采到那么多蜂蜜,或者东西才能被移动,以此让学生看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通过生活中具体事情使孩子们了解合作精神的可贵,并渐渐让性格内向、同其他人交流有障碍的幼儿逐渐克服困难。老师通过研究不同幼儿特点,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然后给予适当引导,这样不同幼儿会得到相应成长,对发挥其长处起到榜样作用,使其缺点逐渐得到更正,进一步让幼儿身心得到全方位发展。另外家园合作也是培养小班幼儿合作能力的一种捷径,家长应通过自身言行给幼儿做好表率,幼儿很多行为是通过家长不知不觉习得的,因而家长言语行为对幼儿成长影响甚大。家长要对公共区游戏活动中孩子的点滴进步多给予鼓励,少些责备,让其自信心不断增强,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这样合作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现如今部分老师虽说已经了解了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对于合作含义理解却不够深入,对幼儿引导力度也不够,使得幼儿不仅不了解合作意图,还缺少必备能力,在协商沟通方面表现出严重弱化,不懂得同他人交流的正确方法,游戏中幼儿有矛盾出现时大多选择告状或暴力解决,遇到难题会向老师请求帮忙但不会向同伴求助,当同伴面对难题时也不会主动去帮忙。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将来步入社会也是不利的,因而是亟待解决的,希望本文的相关内容会对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篇8

现象:在第一次游戏中,我们让幼儿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区角,结果大多数幼儿都首先选择了进入娃娃家。但进入之后,有的摆弄下娃娃,有的玩玩摇篮,有的动动梳妆台,然后就串入到其他区角去了,在其他区角时,他们也是东摆弄一下,西摆弄一下,毫无目的地玩着。

分析: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为他们的游戏提供了素材,也就是说游戏是以幼儿生活经验作为基石的。因此他们对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也是最为熟悉的娃娃家表现出了强烈的欲望。但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再加上人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新鲜的事物都想去尝试一下,所以会出现幼儿在各个区角中穿梭。

调整:我们在游戏后,和幼儿进行了讨论,每个区角都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让幼儿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加以运用,这样不仅让幼儿充分地了解各个区角的作用和功能,而且由于幼儿亲自加入讨论中,会加深他们对讨论问题的记忆。

二、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调整游戏材料

经过上次开展游戏时出现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整。(1)游戏之前,重温各个区角的功能,让幼儿清楚的知道,到每个区角里去,可以玩些什么。(2)在三个娃娃家门前,我们各增加了3双小脚,代表每个娃娃家区角就只能进三个小朋友。如果人数够了,幼儿可自主选择其他区角进行游戏。(3)增加了糖纸,让幼儿自己动手包他们最喜欢的糖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区角的材料,而且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在喂小动物区除了提供雪豆和勺子外,我们还添加了核桃和筷子,这样更能适合动手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所有幼儿进行操作。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改善,给所有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材料,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幼儿的需要。

篇9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姝彤拿着空饮料瓶说:“喝饮料吧!”伟然接过就喝了一口说:“真好喝”,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爸爸时,看到妈妈做饭做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也去跟着做饭。可当他看见妈妈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餐具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烧烤店孩子埋头看烧烤的材料,对来买烧烤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准备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条件主要是物理条件,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就为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体与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教师可以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同时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多带孩子外出,多接触事物,多与孩子交流,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星期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去银行、理发店、商店等地方,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深入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分配好时间,根据游戏的需要,保证每次都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活动时间,每天都安排一次角色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4.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老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1.2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

5.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篇10

小孩子最喜欢蹦蹦跳跳,因为了蹦蹦跳跳能够锻炼孩子们双腿的弹跳潜力和身体协调潜力,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简单愉快活动氛围,我们设计了户外游戏《小白兔采蘑菇》,本次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小朋友模仿小白兔。在活动中,尽情地玩耍,大胆地表现。透过本次活动,孩子们练习了双脚向前跳跃的动作,发展了身体的协调潜力,培养了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跃,.锻炼腿部力量.

2、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户外游戏。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开阔平坦的场地、蘑菇卡片若干、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老师双手举起,伸出两个手指,扮作小白兔跳几下,问: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

幼儿:小白兔

师:小白兔怎样走路?

幼儿“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

请幼儿尝试跳。

老师示范:我也来学学看(小脚并并拢,膝盖弯弯,轻轻向前跳.)

请幼儿再次尝试跳,并能一边念儿歌、一边跳,以了解跳的技能.

小白兔爱吃什么?

幼儿:萝卜和青菜。

小白兔还爱吃什么?

引导幼儿说:蘑菇

老师头带"小白兔头饰"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是兔妈妈,你们是我的兔宝宝,宝宝们这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采蘑菇吧。”

兔妈妈带领幼儿到游戏场地

二、游戏:小兔采蘑菇.

(1)老师讲解游戏规则:蘑菇地就在那边,请兔宝宝们用我们刚刚学到的"小脚并并拢,膝盖弯一弯,轻轻向前跳"的方法一个个跟着兔妈妈去采蘑菇.采到蘑菇以后,把蘑菇放在两腿之间夹着,跳回来,并把蘑菇放进筐中.五分钟后,数一数,你采了几个蘑菇是什么颜色的比一比,看看谁采得蘑菇多。

(2)放松运动:兔宝宝们真能干,把蘑菇地里的蘑菇都采完了,妈妈采的好累啊,你们累么那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引导幼儿揉腿、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幼儿喜欢游戏,并且能很快进入主角,所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跳着采了一个蘑菇又一个蘑菇,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幼儿的体能不仅仅得到了限度的锻炼,而且不感觉到累!

幼儿班级游戏活动设计2活动目标:

1、能进行单脚跳与双脚向前跳,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增强幼儿弹跳能力。

2、体验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事先在场地上画好4座房子。

活动过程:

一、以音乐“兔子舞”带领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师:小朋友,兔子是怎么跳的?

二、展示1、2号房子,幼儿探索房子的跳法(单脚、双脚跳)

1、启发幼儿回想游戏的玩法

师:小朋友,你们以前有玩过跳房子的游戏么?跳房子好玩不?你是怎么玩的?跳房子是我们民间很早

就开始玩的一个游戏,包括你们爸爸妈妈小时候,还有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

2、请幼儿自由玩耍,探索房子的不同玩法

三、展示3、4号房子,幼儿探索不同房子的玩法(单双脚同时配合跳)

师:刚才你们跳的真好,很多人都是一口气连续单脚或双脚跳过1、2号房。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新的挑

战,3、4号房子结构比较难,看你们是怎么玩的?(幼儿交流新的玩法)

鼓励幼儿单脚与双脚同时合作,顺利跳玩提供的房子。

四、游戏“小精灵”出动。幼儿自由探索跳房子的不同玩法

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四所房子的玩耍,跟同伴自由讨论玩法,并进行简单比赛。

师:你们这些在房子跳来跳去,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现在请小精灵们在这四房子中自个玩耍,你的方

法可以跟别人不一样哦。

五、增加游戏难度,出示沙包共同游戏跳房子新玩法: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新玩法:

师:小朋友们,跳房子有很多种玩法,刚才老师看到有很多小朋友能想出不同的玩法,但是除了你们刚

才想出来的玩法外,老师这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方法,现在请你们认真边听边看老师是怎么玩的。每组从

第一人开始轮流玩,先将沙包扔至第一格,然后双脚跳入第二三格,再将沙包跳至四、五…….以此类

推,到第七格时转过身来逐个往回跳,直至跳到二三格弯下腰捡起沙包,完成第一次幼儿,接着游戏继

续。

2、规则:跳房中,脚和沙包压到线或没有将沙包扔准至相应的数格内,算失误,换另一人继续游戏,

以先完成的一组为胜。

六、放松运动:幼儿随音乐《小精灵》做放松动作

幼儿班级游戏活动设计3设计意图:

“抢椅子”游戏颇受大人和孩子欢迎。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中,我将这个游戏作了一些调整,适度地处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既保留了“抢”这一竞争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戏者被“淘汰”的遗憾,使全体幼儿自始至终都能饶有兴味地参与活动,游戏的目的更明确,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

二、丰富性和单一性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过去的听信号抢椅子,重点在于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而现在的着眼点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调整后的游戏在人多椅子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幼儿想方设法采用挤一挤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拥挤、幼儿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况下,鼓励幼儿进一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终于想出了妙计,人人前胸贴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纵队。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又想办法克服了坐不稳的困难。因此,调整后的游戏不仅使幼儿发展了动作灵敏性,体验到了成功,也品尝到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另外,调整后的游戏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师幼共同开动脑筋,设想出令人惊叹的叠坐方法。减少了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提高了活动的密度。

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听信号抢位子游戏,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办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难,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椅子,在场地上画一条线。

过程:

一、游戏:抢位子

1.幼儿面对椅子在线上站成一列横队,当听到哨声和看到教师做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远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当再次听到语言提示和看到交换位子的手势时,幼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来,跑回相距4米远的线上,还原成一列横队。

2.教师反复使用语言提示和交换位子的手势这两种信号,幼儿根据信号交换位子。

指导要点:逐步加快信号的交替速度,使幼儿对两种信号的反应时间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复数次)。

3.用听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告知幼儿拍掌三次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使用语言指令,用夸张的声音来迷惑幼儿,例如“123”“预备跑”“开始”等无效口令。

(2)教师用不确定的击掌次数来迷惑幼儿,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两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辨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用视觉来分辨有效信号和无效信号。

指导要点:提示幼儿以教师伸出三个手指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1)教师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现手指的方法来迷惑幼儿,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教师用两只手共同快速出现三个手指的方法作为交换位子的有效信号。

5.用多种感官有效辨别各种信号。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用眼看、耳朵听,并迅速反应。

(1)教师发出口令、击掌一至两次、伸出两个手指等无效信号,有效信号仍是三,即当教师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喊“3”的数字时,幼儿必须快速反应奔跑至另一处坐下或排队。

(2)教师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交换位子信号。例如教师报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儿必须马上交换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为3的算式,则幼儿不能交换位子。

二、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每次换位后,适当减少椅子一至两张,鼓励幼儿相互照顾,启发幼儿想办法,以便全体幼儿都能坐下来。

师:现在我拿掉两张椅子,这次抢位子有一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自己抢到位子坐下来,还要想办法帮助没有抢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不能让一个小朋友站着,否则算全体失败。(幼儿尝试。)

师:你们是怎么帮助没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来的

师:原来大家可以挤挤坐。这个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继续拿掉椅子,一直到你们挤不下去为止。

(教师继续减少椅子,直到孩子们并排靠拢无法坐下。)

师:现在还可挤下吗实在是坐不下了,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把这几张椅子排得长一点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儿尝试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来。)

师:这样每个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尝试三个幼儿坐一张椅子。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只有一张椅子,用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坐下来(三个人分三边一起坐在椅子上。)

师:三个人分别坐椅子的一边,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师:三个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须是坐下来的,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提示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叠坐,互相拥抱,在横向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增加纵向空间,完成任务。)

3.尝试6个人坐一张椅子。

4.尝试数个十名幼儿坐一张椅子。

三、放松活动:绕场慢跑

幼儿班级游戏活动设计4活动目标:

1、练习侧走的潜力及动作的协调性。

2、探索用身体各部位夹球侧行的方法以及与同伴合作方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球2、箩筐四只3、螃蟹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教师提问:我是螃蟹妈妈,那你们是谁啊?此刻跟着螃蟹妈妈一齐去做

运动(侧着慢行,双手平举、快行、踢腿等)。那螃蟹是怎样走路的?

2、此刻我们沿着线慢慢的侧行,好,此刻加快速度侧行,回到原点,集合。

请螃蟹宝宝们跟着妈妈坐下。

二、探索练习:

1、教师:那儿有一堆瓜,请螃蟹宝宝们把它们运回家,但是运的时候不能用到我们的大钳子,你想怎样样来运?想好之后,请螃蟹宝宝每人去拿一个瓜(强调不能用手),然后沿着线把它们运回家。

2、集合,请个别幼儿进行交流示范,请螃蟹宝宝们说说刚才是怎样样运瓜的?

3、教师:此刻请螃蟹宝宝们再运一次瓜,这次用的方法要和刚才的不一样。

三、合作运瓜

1、教师:刚才是一位小螃蟹运瓜,此刻请两位螃蟹宝宝合作运瓜,我们的钳子还是不能碰到瓜,想想看,能够怎样运?(运的时候注意两位宝宝的步子要整齐,大家要一齐走,不能让瓜掉下来)。

2、个别幼儿进行交流示范。

3、再次练习,请螃蟹宝宝用和刚才不一样的方法运瓜,看哪一队宝宝运的又快有稳。

四、游戏运瓜比赛

1、教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合作运瓜,此刻请宝宝们分成四队,看哪一队的宝宝先把瓜运回家,在运的时候,恶魔的大钳子不能碰瓜,也不能让瓜掉下来,必须要沿着线侧行,明白了吗?

2、再次比赛。

活动结束:

此刻请宝宝们把瓜搬回家吧。

幼儿班级游戏活动设计5教学目标:

1.尝试边跳边转身,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2.体验玩圈的乐趣,培养幼儿勇于尝试的意识与能力。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呼啦圈人手一个、音乐。

2.知识准备:幼儿已有玩圈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转身跳的技能。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

在“天使”的音乐中,师幼一起活动身体。

二、体验活动。

1.幼儿自由玩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师:现在请你们用圈玩其他的游戏,马上我们找一个空地方一起来玩一玩。

提要求:你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要动脑筋,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玩法。

(2)幼儿自主探究,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玩法。

(3)指导幼儿交流展示不同的玩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请你来玩给大家看看。(鼓励幼儿说出并示范自己的玩法)

谁有不一样的玩法?(让不同的幼儿展示多种方法:在地上转、夹在两腿之间跳、在胳膊上绕圈、在身上转圈等)

2.幼儿铺路,想各种通过路的方法,进行尝试。

3.学习转身跳圈的方法。

(1)教师示范。师:老师有一个好方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看看不一样在哪里?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跳圈的方法。(双脚并并拢,边跳边转身,稳稳落圈里。)

(3)幼儿自由练习。(教师观察指导,提醒成功的幼儿可举手示意。)

(4)小结。

三、放松运动。

1.幼儿听音乐放松身体。

篇11

每次在开始进行角色游戏的时,个别幼儿只会自己玩耍。于是教师想通过能力强的幼儿领带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果果活泼、热爱交朋友,与九毛坐在一组上。于是教师让果果在家中担任妈妈的职责,活泼可爱的她经常会主动与内向胆小的小客人九毛进行交流。九毛对于果果的问题和热情无动于衷,这让果果感到很无奈。但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果果重新燃起了热情,不停地拿着自己的物品与九毛进行分享,最后九毛终于与果果开始了简单的交流,对果果展现出了笑容。

在区域游戏中:

果果和九毛在娃娃家中建立了初步的情感,在区域游戏时九毛会开始模仿果果搭建的玩具进行仿造,同时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集体意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一会就会去抢他人的玩具。这时果果会主动告诉老师,有时还会帮九毛要回来。虽然九毛在旁边仍旧一声不吭,但是在九毛心里开始慢慢地信任果果,喜欢跟着果果游戏。在游戏时会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地与果果说话。

二、社会性的定义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即从小班开始幼儿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而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让他们结交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和交往能力。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

幼儿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立成员,开始具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起着一定社会作用,开始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态度、愿望与要求。

游戏中,小班幼儿的反应往往是非常直接与坦率的,在与同伴合作游戏时,不同的幼儿带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w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会玩出不一样的花样。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可为幼儿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社会语言的发展

角色游戏符合了幼儿爱玩、爱模仿、爱表现的天性,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在案例中,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刚入学的幼儿比较排斥教师的接触,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教师通过让能力强的幼儿带领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活泼的幼儿带领内向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能干的幼儿带领“糊涂”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简单交流与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规则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要遵守活动的常规和规则,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案例中,九毛胆小,经常会有幼儿“欺负”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小班幼儿没有接触过集体生活,他们没有集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幼儿是家长的重心与宝贝,所以集体意识淡薄,没有团结、合作的观念。在区域游戏中经常会让幼儿一同玩同一款玩具,这就需要幼儿学着合作游戏、学着谦让游戏,慢慢树立集体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合作性游戏,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些合作的游戏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接触交往机会,也能使小班幼儿有更多机会来模仿社会成员的良好交往行为,从而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如角色游戏娃娃家,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劳动,可以让幼儿模仿爷爷奶奶煮饭烧菜,模仿爸爸妈妈上班照顾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分工合作,引导幼儿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二)利用竞技类游戏,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小班幼儿刚来园时还不会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时不会主动帮忙反而还会讥笑他,在游戏中也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往,没有集体意识。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

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增加集体意识,让幼儿在欢乐的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判断输赢,幼儿会为小组的优胜而努力,同时会为了赢得的比赛而齐声呐喊“加油”,此时此刻,他们每个人都融进了集体当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同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篇12

一、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具有自觉教育性的幼儿游戏中健康成长,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游戏教学把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作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更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因素,即以塑造儿童的主体人格为宗旨。

1.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来自于游戏,教师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这样可以获得成功或多种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游戏也是幼儿自己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应该从全方面的角度来看待幼儿游戏的自,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玩具、材料、情节、内容,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

2.创设游戏环境,及时提供游戏材料

角色的扮演离不开形象的玩具材料。小班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常受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和想象都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如:他们看到方向盘想当司机;看到听诊器想当医生;看到电吹风想当理发师……活动区的投放材料,从由简到难,从容易到复杂,层层深入,并帮助他们,适时地指导他们。这样,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游戏想象,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游戏过程,满足幼儿需要

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不断实现其丰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幼儿往往只满足游戏的过程,特别是小班幼儿。例如:娃娃家的一个孩子默默把鱼放到煤气灶上的锅里烧,然后又把锅里的鱼倒到碗里,接着又烧了其他的菜。又如菜场里的一个孩子摆弄着秤,他把青菜放在秤盘上,一会儿又把萝卜放秤上。孩子虽然没有说话,但伴随着他一系列假想动作的是内部语言,这就是幼儿的游戏。小班幼儿常常满足于这样的游戏过程,这时我们不应打扰他们,不担任“导演”角色,而是观察和倾听,然后再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作用

幼儿的学习生活往往与游戏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周边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满足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快乐和自信。同时教师也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特征言谈举止,也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教师在平等参与中引导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教师的参与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游戏的体验更深刻。例如一次在《花猫捉蝴蝶》的游戏中,由于游戏活动量大,但孩子玩的兴趣却很高,如果马上结束游戏,会使孩子们失望,于是我以花猫的身份说:“今天我捉到几只蝴蝶真高兴,可是还有一只蝴蝶没捉到。”我边说边示意配班老师做蝴蝶飞起来,同时延伸游戏说:“现在这只花蝴蝶要采花粉了,看看哪朵花最美。”这样孩子们很自然地安静下来了,做成了一朵小花的姿势,然后花蝴蝶就去采花粉了。我这样做既顺应了游戏的需要,又保护和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既没有因停止游戏而失望,又达到了游戏运动量大而需要休息的目的。

2.多关注“被动型”幼儿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被同伴任意支配,处于从属的地位,常常受到冷落。这些幼儿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这种“被动型”的孩子在小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这些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我除了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投放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外,每次游戏时我就多关注这些孩子,及时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支持、帮助、引导,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3.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注重幼儿间的情绪影响

强制游戏只会使幼儿厌恶游戏,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幼儿,学习探究幼儿的心理。剖析后发现孩子不愿意参加游戏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胆子小,害怕自己做不好游戏的动作,缺乏自信心;另一种就是有的孩子心里有不愉快的事情,不愿参加游戏。对于这些孩子,我先安排他们在旁边观看同伴的游戏,让他们感染到其他孩子在游戏中的快乐,然后再让他们参与游戏,这样,他们才会有游戏的积极性。

三、结语

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

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在游戏指导中,将内因和外因辩证地结合起来,以保护和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积极性入手,使游戏对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更好地体现游戏的育人功能。

篇13

结构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特别是小班刚入园的幼儿,花花绿绿的各种建构材料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他们会占着一堆的积木、插塑材料放在自己的面前不停地摆弄着,有的会将材料反复地搭高――推倒,推倒――搭高,并十分满足地沉浸在这个过程中,这是初入园幼儿结构游戏活动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班幼儿的学习、游戏生活逐步走向正轨,他们在结构游戏活动中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自言自语,无意识拼插

小班幼儿的游戏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他们在游戏中喜欢独自玩耍,没有交往的行为,许多孩子一边摆弄着插塑玩具一边嘴巴还不时地自言自语着,当你问他“这是什么呀?”他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或者随便顺口说个东西名称,又自顾自再地玩起来。

2.畏难情绪明显,容易放弃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独立性就差,而且现在的孩子在家父母包办代替多了,动手能力显得尤为缺失。因此,他们在建构行为上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畏难情绪明显,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应对结构材料的插接、造型,只要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直接将手上未搭建成型的的物体拆掉,甚至不动手,问他为什么不动手,他就直接回答你“我不会”。

3.兴趣容易转移,目的性不明确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因此在结构游戏中,他们没有自己明确的搭建目标,总是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到别人搭什么,自己就也搭什么。

4.拼接不牢固,建构经验缺乏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小手肌肉群未发育完全,对于一些建构技能难以掌控,他们没有力气将插塑材料牢固地插接在一起,在结构游戏会经常听到“噼里啪啦”的倒塌声,他们的建构经验也非常的缺乏,因而大部份小朋友是喜欢玩而不知如何才能搭出好看的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从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活动应让幼儿从“玩”中得到熏陶,在“趣”中萌发兴趣,逐步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建构技能经验,提高结构游戏水平。为此,我们在指导小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多渠道感受发现建构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的建构游戏愿望

1.开展“大带小”互助结构活动。在小班幼儿开展结构游戏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幼儿参与到中大班哥哥姐姐的结构游戏中,让他们亲眼看看一块块的积木、插塑在哥哥姐姐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甚至可以让他们在观看中尝试着帮哥哥姐姐的忙,进行一些简单的材料插接,从中引发他们开展班级结构游戏的愿望。

2.在班级活动室里,教师可以选择拼插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生活物品摆放在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并定期进行更换,让幼儿进一步领略建构材料的多变、神奇,激发幼儿动手建构的兴趣。

二、合理投放建构材料,提高幼儿建构兴趣

1.建构材料的选择

在小班幼儿结构游戏初期,只要为他们提供两三种颜色鲜艳、色度对比强烈的材料即可,这些材料还必须是容易拆装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挑选一些中大班幼儿用过的半成新的材料,减少幼儿拆装的困难,增大成功率,增强幼儿初步的建构信心。

2.建构材料的摆放

小班幼儿年龄小,装建构材料的篮筐不宜太大,教师应遵循“同种量多” 的投放原则提供给幼儿,将同种材料分成几个小篮筐摆放在幼儿伸手可及的地方,每组幼儿人数不宜太多,3-4个为好,避免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受无意注意的干扰,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提高幼儿建构活动的专注力。

三、优化结构游戏指导策略,提高教师游戏指导的有效性

(一)丰富知识,加深幼儿对建构物体的感性认识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物体的认知经验缺乏,这势必对进行物体的拼插造成阻碍,因此丰富幼儿对建构物体的感性认知经验是开展结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

首先,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时应按照由上至下、由外及里等一定的顺序进行,不但看到不同物体的明显特征,还应引导幼儿发现同类事物间的区别,如:公共汽车和大卡车的不同、各种楼房的不同等,又如:有的椅子是有靠背的,有的椅子是没有靠背的,等等。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幼儿逐渐积累了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有助于他们在建构时突出物体的明显特征,更真实地再现周围生活的物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造。

其次,教师可以围绕近期幼儿结构游戏单元主题安排相关的领域活动,通过图书、幻灯片、模型教具等教学工具,结合谈话、绘画等教学方式,巩固幼儿对周围生活物体的认识,当然,餐后散步、课间休息等也是进行随机观察的好时机,只要幼儿在脑海里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的表现力也就越强。

(二)化繁为简,逐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的建构技能方法

小班幼儿的记忆是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所以大人要掌握孩子的记忆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要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结构游戏中的各种拼插技能学习亦是如此。

1.儿歌法

将插接方法变成简短的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拼插。如:在学习用套筒延长时,我们根据套筒的外形特征编了儿歌:“眼睛对眼睛,小手拉小手,再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向前走”;为了让孩子懂得在“搭高”时要将宝石花对整齐,我们这样说:“小小一块砖,不停向上翻,不伸头,不露脚,搭得高又高。”由于儿歌琅琅上口,富于童趣,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简单的延长、堆高、围合等基本技能,为进行下一步的建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图谱法

俗话说:“听一听我就忘记了,看一看我就记住了,做一做我就明白了。”可见视觉刺激对记忆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插接方法、步骤绘制成卡通图谱,或者将操作流程拍成照片,组合成照片图谱展示给幼儿,图谱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让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较快地掌握建构方法技能。

3.变形法

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对千变万化的事物充满着新奇和兴趣,教师在选择建构主题时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及难的原则,这样在具体开展游戏时就可以在幼儿掌握前一建构物简单造型的基础上用“变形法”指导幼儿“变”出新的建构物,在“变形”时,教师的语气充满神秘的口吻,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热闹的马路”单元主题,我们先选择学习搭建造型最简单的公共汽车,由于幼儿事先已经学会了搭建高高的楼房,教师示范搭建时就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一阵大风把楼房吹倒了,圆圆轮子赶快来帮忙,咕噜咕噜向前跑”,一辆长方形的公共汽车就变出来了。在第二次搭建“卡车”时,我们又在公共汽车的基础上变形――将公共汽车的前头部分堆高变成卡车车头,“后车厢”的四周围合搭高两层变出卡车车斗,一辆可爱的卡车很快出现在幼儿的眼前。“变形法”让建构方法变得有趣、生动,幼儿学习起来也觉得简单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