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级卫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卫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级卫生论文

篇1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在现有文献资料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为样本地区,对西充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个人访谈,对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小组访谈,以进一步分析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2统计分析

用Spss18.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一般情况

2010年全省共有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78名(20.9%)来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6名(79.1%)来自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性别、学历、学位、申报高级职称职务、申报专业等分布如下:学历分布:中专109人(29.1%),大学专科175人(46.8%),大学本科79人(21.1%),硕士研究生4人(1.1%),博士后1人(0.3%),其他6人(1.6%)。学位分布:无学位327人(87.4%),学士35人(9.3%),硕士4人(1.1%),博士1人(0.3%),其他7人(1.9%)。申报高级职称职务:副主任护师93人(24.9%),副主任技师20人(5.3%),副主任药师7人(1.9%),副主任医师242人(64.7%),主任药师1人(0.3%),主任医师11人(2.9%)。申报专业:内科54人(14.4%),外科麻醉皮肤性病等专业71人(19.0%),护理93人(24.9%),妇产妇保计生79人(21.1%),预防卫管26人(7.0%),儿科儿保8人(2.1%),检验和法医12人(3.2%),药学8人(2.1%),其他23人(6.2%)。

2.2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现状

2.2.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结果分析2010年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22名被市州退回,238名通过评审,43名正在被省卫生厅审核,23名正在被市州审核,33名新提交为注册,15名专业评审落选,通过率为63.6%。(文章中通过率是指截止2011-01-01,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已经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人员的比例。)来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8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52名通过,通过率为66.7%;来自乡镇卫生院等296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186名通过,通过率为62.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通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χ2=8.52;P<0.01)在基层高级职称困难的情况下,乡村较城市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评审通过高级职称更为不易。374名申报高级职称时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有54.3%符合计算机免试条件而没有参加考试,可能是形成“一种职务,两种水平”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通过评审的人员中80%以上是因为论文质量低下。

2.2.2现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构成与分析2010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2.9%,乡镇卫生院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4.1%。2010年374名申报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学历分布主要集中在为中专和大专,绝大多数(87.4%)的人员没有学位,需要进一步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2.3现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的比例与比较2010年四川省共有46.78万名疗卫生人员,村卫生室占39.2%,乡镇卫生院占38.4%,门诊部(所)占15.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6.7%,街道卫生院占0.1%。2010年四川省通过高级职称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比例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全省现有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6.8%,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包括县属及以下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为4.2%,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为4.8%,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所占比例为1.7%,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村医和卫生员的比例为1%。

3讨论与建议

3.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

3.1.1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比例有待提高2010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共有21.9万人,仅有0.214万人为高级职称,剩下的21.7万人多没有通过高级职称,然而2010年仅有374名基层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因此,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而没有申报高级职称。学历普遍较低或不能被认可,科研水平较低,培训较少以及大量的基层卫生人员无法通过考试等因素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

3.1.2部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时学历无法认可根据对四川省某县的现场调查得知,现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很多医疗卫生人员(约60%)都是由过去的县级技校培养出来的。由于他们的学历无法得到国家的认可,申报高级职称对他们是困难重重,这正是每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评审人数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急需合适的政策解决他们学历尴尬的情况,提高他们申报高级职称的积极性。

3.1.3现有高级职称的评价机制未具有激励和稳定基层卫生人力的功能现行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评审模式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稳定和留住他们,给予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较大倾斜及扶持,使部分已通过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实际上并未达到现行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出现了“一种职务名称,一种待遇,两种水平”的现象,还造成了通过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向上一级卫生机构流失,失去了高级职称本应具备的激励和稳定基层卫生人力的功能。

3.2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现状

讨论四川省结合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的现状和问题,增设了“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实行两类评审同时进行。它不仅能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因学历、科研等条件所限造成“晋升难”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了“一种职务名称,一种待遇,两种水平”的问题,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力的发展。为使“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在基层有效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3.2.1完善高级职称评审标准,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业绩挂钩“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需要从政治思想表现、专业理论知识(学识)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工作成就4个方面全面考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审专家可以从现有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的专家库中抽取。建议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业绩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工作经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客观评价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晋升“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时可降低学历要求,降低或暂不作外语、计算机和科研等方面的要求,解决了一种职务名称,两种水平的问题。考核工作业绩可以从业务门诊量、慢性病诊断准确率、转院转诊率,孕产妇保健成功率、残疾人就诊及康复、实际工作的病案病例分析等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等方面着手,因为这些考核内容可能包含着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几年或几十年的智慧和辛劳,全面反映他们的工作业绩。

篇2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高职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篇3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篇4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学生自身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7大类学生:1.家境贫困者;2.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3.人格有明显缺陷者;4.有强烈的罪恶感或不安全感者;5.单亲家庭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看不到“出路”者;6.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7.性格内向者。2005年媒体报导了116起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高校接连发生大学生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而发生的伤人、杀人或自杀的严重事件,教训十分惨痛。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2006年10月,笔者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本院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生活中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立即反应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完全反应阶段: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当心理弱势的学生群体突遇上述突发的挫折事件时心理承受力弱而可能引发危机出现。

二、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原因

目前,引起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要考试失败等。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也可能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具体来讲:(1)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者;(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3)个人感情受挫者;(4)人际关系失调者;(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者;(6)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者;(7)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8)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9)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10)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三、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根源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个体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与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人格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系统中,起核心、支配作用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念,而基础教育阶段则是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有很多学生都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忽略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及培养。考上大学后,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不复存在,又没有意识到通过发掘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此时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2.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困扰和痛苦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是先力图自己解决,然后才求助,同时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心理问题解决的理念。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虽然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持肯定态度,但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害怕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愿寻求心理咨询、不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往往更崇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正是由于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致使长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则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3.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心理比较闭锁、不善于同别人交流,他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好的地方,从来不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说,有什么事都自己承担,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又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问走不出心理困境,产生心理危机。四、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预防危机干预措施

由于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是减少高职学院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1.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利用网络、报纸、板报、海报、广播、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树立“有心理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观念。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全人教育,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承担起生命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大学生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一体化的全面提升,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预防措施。

2.构建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3.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档案并及早干预。具体来讲,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即通过心理普查和相关调查,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档案,对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中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应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此外,还应定期对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及时了解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联系,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工作中的漏洞。

4.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渗透、“两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各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工作新态势,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以有效预防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五年制高职生是大学生队伍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他们都是高职院校里的弱势群体。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他们与三年制高职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其它因素,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与教师教学指向不相协调甚至相背离的消极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明显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如谩骂、故意顶撞老师等等,干扰课堂秩序;另一种是较隐蔽的具有退缩性的行为,如睡觉、上课走神、易爱消极暗示、上甲课做乙事等等,虽未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却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故往往为教师所忽视。调查、分析产生课堂消极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源质量先天不足。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中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重点高中甚至普通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资格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自控能力差是五年制高职的普遍特点。

2、学生普遍感到厌烦。主要是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抽象,令人味同嚼蜡;其次是教师教法单调——照本宣科,语言平淡如水,令人索然无味;再次是教师课外话太多令人心烦;最后,教师授课总是信马由缰或者愤世嫉俗,也令人倒胃口。

3、紧张感的发泄。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或行为规范方面的正常要求总是完不成,面临着失败的威胁,造成心理紧张,积累一定程度,只要有导火线作用,便不断发泄,有时还可能发泄到其他教师身上,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而学生则认为“老师总是对我有偏见”;或者是教师要求过当,且滥用惩罚手段,使学生如履薄冰、疲于应付,产生不满情绪,诱发退缩性的行为,个别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还有自虐行为。

4、寻求注意与地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承认、受到尊重。这些学习成绩或行为习惯较差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发现自己很难从学习或其他活动中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同时,便以明显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以“争得”在班级中的地位,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5、教师处置失当。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这些学生的消极行为,心里来“气”,不够冷静职业规划论文,甚至失去理智,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语与过火的动作,诸如训斥、辱骂、体罚等,使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从而恼羞成怒,导致消极行为不断升级,甚至激起极端行为——跟老师摆“擂台”。

6、家庭因素干扰。家庭环境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其不同构成可以造成学生性格方面的差异,如家庭贫困或父母过早离异的学生,比较自卑,心理相对封闭;家庭过于严厉的学生,比较胆怯,叛逆心强;家庭富有或受到过分溺爱的学生,比较任性、唯我独尊;父母关系长时间紧张的学生,容易激动、性情暴躁;父母中有不良嗜好且放任小孩自流的家庭,学生一般自控能力低。

上述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使课堂消极行为的诱因复杂化。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五个措施,以减少课堂消极行为的发生:

1、课堂教学求新求变,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关键

课堂新颖、有趣、多变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大多数公开课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课堂学习时,课堂消极行为便不攻自破。因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求新求变”:①加强教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教学改革的种种设想和试验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在教材建设上,而作为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教材的质量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改革水平的高低。教材建设必须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与教学摘要注意有新意、有变化,以保证每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

2、注意融洽学生师生关系,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可靠保证

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情感关系不同的教师来施教,教学效果完全不同。课堂消极行为案例也表明,师生之间相互反感,诱发课堂消极行为。因而,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①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富有责任心、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等等都将有助于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②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正确认识。通常,教师对于所喜欢的学生易于感知其优点,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易于感知其缺点,并以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创造并抓住各种机会,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有时还可以尝试建立移情性的认识,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体会彼此的情感、思想,赢得相互的理解和肯定;③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如给学生送点小礼、多些口头表扬、满足其求知和人格完善的欲望、适时适当地“减压”——宽容其偶然过失、开开玩笑、搞点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对象最好选择教师自己或是与教师亲近且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你所教的课,课堂的消极行为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3、磨练课堂组织教学机智,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有力手段

大量事实证明,高超的课堂组织教学艺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制止课堂消极行为的发生。对于有课堂消极行为的这些五年制高职学生班级,教师进行组织教学时可作如下尝试:①上课提前两分钟进行教室,跟学生适当接触,并暗示学生快要上课了;②上课铃响后,全体学生起立,教师要用温和的目光、微笑的表情注视每个学生,检查课前准备和立正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③对于课堂上发生的消极行为,一般以暗示、提醒为主,如用眼神制止、性地拍拍肩膀、适度变化语音语调等等,避免将学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维护其自尊心,尤其是对于有退缩性行为的学生更应如此;④对于学生的行为,教师务必坚持“热问题冷处理”原则,保质冷静和理智,避其锋芒、以“柔”克“刚”,必要时可以“求弱”——找个台阶,将问题留到课后解决,这也是更深层次维护“师道尊严”;⑤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会欣赏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或凭空指责,要广泛使用激励机制,使课堂成为所有学生展示、锻炼、成长的“乐园”。此外,教师在平时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著名电视节目的现场主持,把握有关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4、注意形成帮教合力,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重要举措

课堂消极行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惯性职业规划论文,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具体个案时,既要充分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又要注意形成帮教合力。可能通过如下途径:①主动跟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班干部交流,了解其他课程的课堂情况,看看是否有类似表现,并与其他教师在课堂要求上达成共识,统一步调;②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交换看法,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③对于受消极暗示的学生要做好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使之放下思想包袱,以正常的心态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④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请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同学适时给予提醒、帮助,促使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⑤在班级广泛开展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让有消极行为的同学感受到的温暖,逐步实现集体荣誉感与个人荣誉感的统一,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誉尽一份责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日,引导五年制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教师身心状态良好,是消除课堂消极行为的必要条件

教师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教师从容地驾驭课堂、有效的控制课堂消极行为,十分必要。因而,教师个人还要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建议做到:①保证每天有必要的休息时间,特别是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自己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八小时之外的娱乐活动可以适当参加,但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决不可昏天黑地、通宵达旦;②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最好是户外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自己健康的身体;③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多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们交流,开阔视野,充实自己,适应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因封闭而自卑或自大;④选择发展一至两项有益的业余爱好,诸如练习琴棋书画、伺弄花草虫鱼等等,使自己一则有精神寄托,二则可以修身养性;⑤随时调整心态,笑对人生,处理好“知足常乐”与“知不足而进取”的关系,乐观豁达、锐意进取,并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吕立宁.关于五年制高职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8-70.

[2]姚延匠.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8-20.

篇6

专业技术总结是指任现职期间承担本专业的临床诊疗、实验、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药物调剂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具体要求应是申报人员在任现职期间比较集中开展的专业技术工作,其中选择1-2项代表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业务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表述:一是必须系本人在任现职期间主持的临床诊治、护理或诊断的疑难病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处置、复杂的药物调剂和实验室技术等工作;二是结合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分析、讨论;三是结合或引用的国内外文献要明确注明出处。住院病历复印件,要由单位负责人确认后签字盖章。

二、科学研究获奖证书及课题研究结题要求

奖项:要求提供科研获奖证书原件及批文复印件(单位审核人签名医学全在.线med126.com,同时加盖单位公章)。

课题:要求提供结题报告(单位审核人签名,同时加盖单位印章)。

篇7

本报讯(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姚家琦)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时,论文、学历条件,外语、计算机水平不作为必备条件。记者昨日从省卫生厅获悉,省人事厅、省卫生厅近日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湖南省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将单独参加高级职称评审,“以业绩和能力为主”将是该省卫生系列评委对参评对象进行综合评审的“金标准”,同时将适当放宽论文、学历条件,以及外语、计算机水平等必备条件。

过去,我省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也实行了优惠政策,但由于受医疗技术、业务量、病种等方面的制约,加上学历、外语、论文、计算机能力等“硬件”的限制,通过的不多。2006年仅通过49人,2007年为80人。

从今年起,我省农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行“单独考试,单独评审”。专业设置凸显乡医特色,共设7大类24个专业。根据专业结构职务比例控制要求,对在农村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医务人员适当放宽申报条件。考试更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解决农村常见疾病的能力。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可选择申报农村高级职称考试评审,也可申报参加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

篇8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分采用5分制,5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学历4.18分,工作质量4.17分,年度考核结果3.87分,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而且,与医师相比较,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论文搭车”现象成风,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篇9

(一)卫生、中医药各个专业符合任职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根据《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实行“五个打破”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渝人发〔2001〕126号)精神,上述专业申报人员,可不受单位所有制、地域界限和身份等限制。

(三)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我市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职改办〔1998〕50号)有关规定,对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原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仍然有效(需确认和转评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和完善相关手续);原未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可不受职称档次的限制,根据其学历和工作资历、业绩和实际工作水平,可以越级申报评定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按有关文件规定,除经批准办理了延长退休手续的人员可申报晋升职称外,凡所在单位申报推荐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含提前退休、病退)的人员均不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二、申报条件及标准

(一)学历和资历

申报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人发〔1999〕第92号)、《关于印发<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4号)、《关于印发<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和<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6号)规定,见市卫生局职改办编印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合订本。申报中医药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20号)规定。任职年限计算到年12月31日止。

(二)外语、计算机

外语(医古文)条件按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全市职称外语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7〕53号)规定执行;计算机条件按照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5〕99号)规定执行。

1981年12月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副高及其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在2007年3月参加了职称外语考试不合格者,今年申报职称仍然有效。从2004年起,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有效期限制:凡2000年参加全市(含全国)职称外语、计算机A级考试和2001年以来参加职称外语、计算机B、C、D级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其考试合格成绩继续有效。

(三)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

(四)论文

副高级2篇,正高级3篇,必须是国家统一书号或刊号的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

(五)执业资格

申报临床医学专业(含临床、口腔、公卫、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申报护理专业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取得执业护士资格并注册。凡变更、交叉申报上述专业者,须取得拟申报专业的《执业证书》,方可申报。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

1、有不符合以上五条款其中之一的,均不得申报。

2、医疗事故责任者三年内;医疗差错责任者一年内;受到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七)破格推荐评审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能力和业绩突出、确有真才实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规定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中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渝卫职办〔2007〕41号)执行。

(八)对抗震救灾人员实行倾斜,按渝职改办〔〕40号执行(附件10)。

三、评审程序及评审内容

(一)评审程序

实行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法。材料审查—专业答辩—小组推荐—评委会表决。

(二)评审内容

1.查阅资料:学历及资历、外语及计算机、继续教育、工作经历及工作量、论文、科研成果、教学、年度考核、卫生支农。以上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中医药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

2.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学术动态、知识应用。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四、申报程序

按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下放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权限及简化资格考试发放程序的通知》(渝职改办〔2007〕12号)的规定执行: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审核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资格审查并加盖公章—送相应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破格申报者须由区县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先将申报材料及相关证明送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核准后,再送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参加评审。

五、报送材料及要求

(一)材料种类

1.《重庆市申报级专业技术职务送审名册》一式3份。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各区县(自治县)人事(职改)部门加盖公章(附件1)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附件2)

3.《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附件3)。一律要求打印,并用A3纸复印:卫生技术人员一式17份,中医药技术人员一式19份

4.破格申报者需填报《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表》1份(附件4)

5.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者,需填报《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1份(附件5)

6.任期届满考核和任现职以来近三年年度考核表各1份(单位提供)

7.担负有卫生支农服务任务的单位的申报者,需报送《重庆市卫生支农服务业绩考核鉴定表》1份(附件6)

8.任现职以来,最能代表本人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论文(论著、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总结各1份(本人提供)

9.申报人任职资格材料1套(一律报送复印件,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部门审查原件,出具审查意见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1)学历、学位证书

(2)现任职务的任职资格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人事(职改)部门下达的任职批文及聘书

(3)有效的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等考试合格证书。按渝职改办〔2005〕99号、〔2007〕53号,属免试范围者,应填报《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免试审批表》(见附件7)。属年龄免试者,需同时提交本人身份证;属翻译文章免试者,需同时提交原文和译文;属公派出国留学免试者,需出具有关出国留学证明

(4)《继续教育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卡》,区县卫生局或市级主管部门验审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5)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口腔、公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员须提交《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护理专业须提交《护士执业证书》。

10、《委托评审函》1份(附件8)。

11、申报材料清单1份(附件9)

(二)材料要求

1.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人员的申报条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把关,并清点申报材料,统一收集上报。11种材料中,除学术成果(含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执业资格、外语译文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外,其余均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

2.公示。各单位要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3.学术成果真伪鉴定

(1)学术成果真伪鉴定,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免费)。

(2)鉴定内容:论文要求复印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科研成果要求复印获奖证书、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书等有关资料;科研立项要求复印立项申报书、立项批文、查新报告结论等资料。学术成果如系合作项目,须由该项目负责人(主编、主研、执笔)出具申报人所承担的部分或所起作用的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3)鉴定办法:学术成果鉴定数量,报送材料时应由申报人明确拟鉴定的学术成果,并同时提交拟鉴定成果的原件(原件审核后退回)、复印件;复印件要求字迹清晰,经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鉴定并用印后,随其它申报材料送评委会。

4.执业资格鉴定:需出据原件和复印件,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鉴定,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原件审核后退回)。

5.申报材料中涉及各种表格,除特定表格外,其余材料统一规格为A4纸;报送材料中所有复印件,均需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和区县卫生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鲜章。材料字迹潦草或复印件字迹不清影响辨认效果者,责任自负。

六、各单位在推荐申报工作中的职责

(一)材料审核:各单位负责申报材料的审核。

材料审核的内容及要求:查学历证明、任职资格及年限证明(任职资格评审表和资格证)、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继续医学教育记分卡、学术成果等原件是否与本人情况相符,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审查完毕,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二)公示:各单位在申报前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对公示中有举报的,推荐单位要认真查实,凡举报属实,属“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资格;属“主要业绩”弄虚作假的,需在推荐意见栏内予以更正说明。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三)材料的收集归档申报:所有申报材料由单位派专人统一报送,高级职务申报材料按照《申报材料清单》的顺序清点,用牛皮纸标准档案袋按人分装,并在档案袋上张贴《申报材料清单》(附件9)。

七、报送材料时间、地点

(一)报送时间

7月10日-25日: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

7月26日-8月10日:区县、厂矿(市卫生局审批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

凡逾期或由申报人员个人直接报送的材料一律不受理;申报材料经过重庆市职改办审查后,不再受理补充材料。

(二)报送材料地点

地址: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渝北区松石路418号重庆市卫生局七楼719房间)

联系人:谢悦峰李永发谢春鹰联系电话:67706587 67706581 67706693

公交线路:

1.沙坪坝(土湾)—花园新村(205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

2.杨家坪(方向)—花园新村(148路中级车终点站下车)

3.石坪桥—冉家坝(118路车东和春天站下车,途经上清寺、海关)

篇10

二、培养对象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突出以下方面:

1.以医疗、预防、护理为重点;

2.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兼顾县新区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所;

3.以45周岁以下人员为重点。

三、实施项目

(一)进修培训。1.每年卫生局均安排1-2名管理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对新上任的单位副职以上人员要求必须参加培训;2.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安排1-2名卫技人员(妇产科人员优先安排,兼顾信息、预防、保健人员)到县新区人民医院或省市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务实进修6个月;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所安排1名专业人员赴省市进修学习2-3个月;4.村卫生室须派出一名有执业资格、有进取心的村医到乡镇卫生院务实进修3个月,成绩优秀的村医可选送到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6个月。

以上人员在进修培训期间,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妇产科医生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基本工资由原单位正常发放。

(二)乡、村人才交流。卫生院的临床一线人员每年定期到村卫生室服务不少于2个月;在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合格的村医,每年定期到所辖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不少于4个月,人员工资和绩效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发放。

(三)转岗培训。凡是注册为“全科医生”的执业医师,从2014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培训,每个卫生院原则上每年选派一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培训基地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学员工资在原单位正常领取,另外每位学员每月补助500元。

(四)全科医师培养。新录用的医学类临床和中医本科生、大专生必须分别参加“5+3”和“3+2”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分别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培训期间,学员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其补助费用按照省、市相关规定执行。

(五)学术交流和专题学术讲座。鼓励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参加省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经医院批准赴外参加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并按规定取得学分的,其往返差旅费及培训费用由原单位报销,同时,县卫生局给予每例次500元的奖励。

聘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省级3000元/人·次,市级1000-2000元/人·次,县级500元/人·次;讲座后需要考试的,出卷费用每例次200元。

(六)学历教育。鼓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获得医学类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分别补助15000元、6000元、2000元。对以全脱产、半脱产等方式取得相关医学类学历的,在读期间所在单位发放基础性工资,其绩效工资在毕业后一次性领取。

(七)科研、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项目可分别获得50000元、30000元奖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20000元、15000元、10000元奖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奖励。

在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医务人员凭论文原件,每篇论文分别奖励人民币5000元、3000元、2000元。

(八)中、高级职称项目。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600元/人;副高级职称晋升为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乡镇卫生院晋升为中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给予奖励1000元/人。

(九)执业资格。毕业后第一年考取执业助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2000元/人。

以上各项补助费用、奖励资金,除特别标明外,均从“人才培养基金”中支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的工作领导。成立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办公室、监察室、规财科、人事科、医政科、中医科、卫协会、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督导认定和基金使用监管。

篇11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国家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

篇12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为基层全科医生的职称评聘,点亮了另一盏“灯”。

通过这次职称改革,蒋德才获得了副高职称。

“这项职称改革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基层全科医生看到了希望。”蒋德才笑了。

扎根

蒋德才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四处出诊。

病人的痛苦和医生的重要,成为蒋德才眼里揉不碎的记忆。

高中快毕业时,蒋德才告诉父亲想学医。

这也正合父亲的心意。

随后,蒋德才考入涪陵地区卫生学校(今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学习西医专业。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南川市(今南川区)鸣玉镇中心卫生院。

“办公楼是间土木结构的屋子,人在楼上走动,楼下不停掉灰,苦得很。”蒋德才记忆深刻。

尽管如此,蒋德才还是坚持了下来,很快在卫生院独当一面。

1999年,蒋德才得到一个到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为半年。后来,他又多次外出进修。

“到外面去学习,才晓得我们和大医院的差距有多大!”蒋德才说,以前,基层卫生院不仅设施设备不齐、落后,医务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一次,卫生院有位病人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好,有医生让蒋德才去看一看。

“血糖高得连血糖仪都测不出!”蒋德才说,当时的医生没有提前了解病人的病史,因此没有对症下药。

“要规范医生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意识。”蒋德才常把年轻医生召集起来,将其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逐渐提高了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2年来,蒋德才在南川的三个乡镇卫生院待过,除了救死扶伤,他也不断规范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年轻医生。

坚守

在同级毕业生中,蒋德才是唯一一个留在乡下工作的。

“这些年,对我真是一个大磨练。”蒋德才说。

年轻的时候,蒋德才也想去更大的舞台发展,机会并不是没有。

1999年,蒋德才在南川市(今南川区)人民医院进修时,医院普外科就想留他,卫生院却不愿放他走。

蒋德才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因为卫生院还有许多病人在等着他。

但蒋德才却在不断目睹身边的同事离开。

南川区南平中心卫生院的赵正明,是蒋德才的师兄。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蒋德才听说赵正明去重庆主城发展了。

“好几个都走了。”蒋德才说,他的校友陈彦,在南川区中医院上班,待遇比他好,但也辞职去了赵正明所在的医院。

这不免让人内心失落。

但失落也只是一时的,面对病人,蒋德才始终初心不改。

2013年,蒋德才已调至民主乡卫生院担任院长。一天,他接到一位村民电话,对方家人因为胆道结石,在区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和肝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我们已经要求放弃治疗,把他拉回家来了,但看他还有口气,想再试一试。”村民说。

蒋德才想了想,说:“你先把他送到卫生院来。”

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蒋德才决定给病人做手术。

“这怎么行,病得这么重,治不好怎么办!”卫生院有人反对。

“这是我们的应尽之责。病人的情况并没有家属说的那么严重,而且家属很配合,我对病情有把握。”蒋德才说服了大家,顺利完成了手术。

直到现在,这个村民都还很健康。

在这样的磨练中,蒋德才逐渐成长为基层医疗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然而,在他以及其他基层医疗人才面前,却横亘着一道门槛。

门槛

2008年,蒋德才通过了主治医师中级职称考试。没多久,有人建议他再去考考高级职称。

“太难了。”蒋德才连连摆手。

彼时,在南川区所有乡镇卫生院里,只有大观镇中心卫生院的庹小刚获得了高级职称,还只是副高。

蒋德才曾和庹小刚交流过。

“对于想评高级职称的基层全科医生来说,计算机、英语和论文是短板。”庹小刚说。

蒋德才心里也清楚,英语和计算机自己几乎没什么基础,全靠自学,论文更没时间弄。

而这些,几乎是所有基层全科医生评聘高级职称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重庆市人社局也留意到了。

“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相对较低,外语、科研等能力相对较弱,但不能因为外语不好就拦住那些医术高明的人,评价标准还是要接地气。”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杨锐说。

2015年7月,《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办法》正式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不作科研和论文要求。

去年夏天,蒋德才看到了这个消息,于是研读政策,积极申请,顺利获得了副高职称。

去年,在重庆开展的基层全科医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共有111人申请,57人得以通过。

激励

获得副高职称后,蒋德才接到了许多咨询电话。

“都是其他医生打来的。”蒋德才说,这次职称改革,实实在在激励了基层医生。

“《办法》将全科医生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居民医药费用控制情况作为职称考核内容的重要标准,这对基层全科医生提出了量化要求,促使我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蒋德才说。

扎根基层22年,蒋德才深知基层环境就像把“双刃剑”――它能把一些医生磨砺得越来越好,亦能让一些医生安于现状,医疗技术不断退步。

“虽说是在基层,你也必须得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蒋德才说,职称评聘的门槛虽然降低了,但是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医疗水平,你也跨不过这道槛。

2009年3月,在鸣玉镇中心卫生院,蒋德才几乎已经是那个“爬到顶端”的人,但他却做了一件令人咋舌的事。

篇13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

按WHO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构成标准(高级:中级:初级)1:3:1,本地区社康中心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初级以下比重明显过大。同时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社康中心主任,日常主要承担管理工作,从事一线时间更少,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事实上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康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明显落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居民舍近求远,更愿意到综合性医院就医不足为怪。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改善目前社康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需要对全科医学进行倾斜,按现行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和论文的要求,全科医生晋升较困难,建议相应降低课题和论文的标准,提高全科服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其次在福利待遇上对社区卫生人才进行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办法,确实提高真正干事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待遇,激励高层次人才愿意留在基层社康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达到技术支援,对全科医疗进行有效补充,发挥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确实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

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奇缺。学历构成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吸引力,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明显受限。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现阶段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任务是加强存量人力资源的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职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进修学习和提升学历教育,必需盘活现有存量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卫生需求。

1.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自动离职率较高,但整体上已呈逐年减少的向好趋势。自动离职人数偏多,可能原因同以上职称构成不合理原因相似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较多的雇员编制,但雇员编制无任何无吸引力,建议把雇员编制转成职员编制才能较好地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