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医学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医学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医学模式

篇1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都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的自然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遵循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医学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远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还包含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健康等于身体、智慧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为患者的疾病痊愈提供物质保证,躯体的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没有躯体的健康,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无从谈起。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也遭受到恶性刺激,而心理状态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成就在医学领域高度渗透,使医学获得了长足进步,从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持续了大约400年,从生物学角度真正科学地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应该承认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生物医学模式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看问题,往往忽略人的社会属性,追求的是疾病与治疗的线性因果关系。生物医学模式是将疾病从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实体来研究的。对于疾病机械性的认识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机械化”,对疾病的诊疗亦进入了流水线式的作业程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患者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

2新医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模式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探究到社会层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也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诊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接触患者,要在情感上和实践上体现出对患者整体人的理解。不仅要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完全掌握,而且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如心理问题和社会处境等,并作出充分反应,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医疗效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新医学模式下青年医生的培养对策

在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过程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给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难理解,医学是一门很客观实在的学科,而这句话让人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不象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每一个理论都有实在的物或者是实验结果证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以后,才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而工作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越深。例如,一个患者从住院治疗开始,作为主管医生就得要开始询问患者病史、做体格检查、开各种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然后综合这些结果做出临床诊断,拟定治疗方案,进行对因及对症治疗。这些医疗行为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目前已知的检查治疗手段来尽可能的发现患者的病因、恢复患者的躯体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物部分”。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作为医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对治疗的意愿、信心、态度,患者的文化修养,患者的性格等个人人格特点,同时患者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都会介入到治疗过程中。这些工作可以被称之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心理—社会医学部分”,尤其在肿瘤临床工作中,这些因素尤其突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都已不能治愈,而只能是通过药物治疗尽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因为癌症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仍是“不治之症”,因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都有一个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过程,治疗过程中假如治疗效果不好,怎样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接受病情、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是内科治疗的重要部分。这时候单纯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都已无能为力,只能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间建立互信的基础上,依靠医生对患者心理的掌握、性格的了解,采取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谈话,才能让患者从容地接受病情及治疗效果,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才能尽量避免患者产生消极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从而有利于下一步治疗计划的实施。无视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点,粗暴的谈话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对治疗产生不良后果。#p#分页标题#e#

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书写反映诊治过程情况的病程记录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文书工作,医疗文书既是患者的治疗日讠志,同时也是发生医疗纠纷时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病史记录包括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等,现病史、过去史主要是着重于患者自身生理特点寻找疾病的线索;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要求记录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所从事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患病情况等,这些无非都是希望从心理、社会方面能够提供患者发病的原因,诊治疾病的线索。病程记录不仅要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诊治过程,而且也要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重大心理变化,与家属及其工作单位的重要谈话内容等。这些工作无一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渗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深刻体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是人性化医疗的要求,同时也对防范医疗纠纷、规避医疗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可以把自然科学看作身体,而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给这个身体赋予了会思维的头脑。自然科学性质是医学的自然属性,人文科学性质是医学的社会属性,两者的结合赋予了医学鲜活的生命。动物和人都会生病,但只有人才会对疾病赋予某种意义。野生动物患病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力,而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医护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热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目的,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的健康则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切实体现。医学的使命是消除人类的疾病及其痛苦。医务人员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1]。

自古以来,东西方医学均赋予了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家,无不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修养[2]。“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患者、真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充满人道主义,做到“仁心仁术”兼备。

篇2

1.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职业人格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1.1正确的职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是医学职业人格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以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抵得住金钱和其它利益的诱惑;有利于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因此,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观念教育,使医学生坚定专业理想,明确职业权利和职业义务,形成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1]。

1.2 过硬的职业技能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在与患者、患者家属和同事之间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从事医学职业打下基础。

1.3良好的职业性格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另外,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性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断分析、评估自己的性格,找出自身与医学专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与医学职业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性格[2]。

1.4 稳定的职业心理

稳定的医学职业心理是要求医学生对医学工作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热爱,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功利主义、自我中心思想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能力相对缺乏,有的甚至行为孤僻,个别医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稳定医学职业心理的形成。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医学生稳定职业心理的培养,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具有健康的医学职业心理。

2.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途径

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对医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教育培养上,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医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品格的形成,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

2.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职业教育全过程,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大讨论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等,这些讨论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思想和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2.2 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

学校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培养医学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十分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其次提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医学专业基础课阶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医护劳动、提高临床见习效果,让学生广泛接触医院和病人;再者开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医学生开展医学生三下乡、参与社会调查、义务健康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锻炼自己,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

2.3 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针对医学生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组织开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系列活动,如“名家名作欣赏”活动,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讨论,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学校围绕医学专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社团和协会,开展各种思想性、专业性、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职业性格。

2.4 培养健全的职业心理

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未来工作的状态,因此强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将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将对全校的普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将资料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对于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会有专业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5.25是全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心理知识抢答、心理测试等活动,并与资深心理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学校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篇3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护士的工作是琐碎、紧张和乏味的,随着病人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压力也渐渐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让病人产生误解,既影响病人的治疗,又产生护患纠纷,因而一到上班,护士便全身心地,谨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时已是感到相当疲惫的护士们,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轻护士碰到护理或是治疗上的难题,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请教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扩大,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平衡。鉴于此,护士长应该加强情感化管理,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护士的消极情绪,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满腔的热情,快乐地去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

2 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让相关的护士一起参与决策,护士长在做出涉及有关病房护士的决定时,如果不让护士长以外的其他人来参与,通常会使护士觉得自己由人摆布,会自然而然地起来激烈反对,相反如果能让相关护士参与决策,并听取她们的意见,非但不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反而还会提高她们的士气,增强她们对病房的归属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员。

3 定期组织活动

护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频繁,从而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体质、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护理工作琐碎,劳动强度大,其劳动价值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护士心理上易产生压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紧张与宽松相结合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组织活动,由病区护士轮流担当活动组长,设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内容,决定活动地点,选择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体育运动、娱乐活动、智力竞赛、集体游戏、生日聚会等等。不仅缓解了大家的工作压力,调节了情绪;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配合意识,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锻炼和培养了护士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4 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作用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象榜样这么温和而深刻地打进人们心里。”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群人,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尊重和服从领导者,愿意追随。因此,护士长应为人师表,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其个人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诸方面都应起表率作用。通过早晚查房询问和关心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使护士效仿;择期参加各班次的轮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增加威信。

5 换位思考,增进沟通

俗话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伴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生的变化,护理管理者的管理仅靠“权力”对护士一味采取强制管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管理学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护士是一群特定的群体,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以致现阶段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也大。他们中间有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有的渴望能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外出进修深造等。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除了平时平易近人,不断缩短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外,还要常常站在她们的位置上进行思考,找准她们不同个人的内心的渴求,尽量满足护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们有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体现自我价值;或是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谈话、交流与沟通,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寻求让他们能有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 合理安排,用人之长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要求她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护士长应对每―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每个护士对自己的岗位有认同感和满足感。如:安排高年资护士与年轻护士同班,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让工作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对骨干护士的工作要给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与之商榷护理治疗新方案,让他们有参与管理和协助管理的热情。

总之,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都是围绕患者这一中心不同层面上的同心圆,是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护士是完成护理服务的主要群体,护理管理者在关注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结果和反映的同时,也要关心护士、了解护士、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和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包玉颖 论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 亚太传统医药 2007,(05)

篇4

【Key word】 Medicine pattern Nursing management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客观上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门专门学科。如何适应这一新医疗模式转变的挑战,作者认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以激发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热爱临床工作,眷恋永不肯离去,使护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护士的工作是琐碎、紧张和乏味的,随着病人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压力也渐渐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让病人产生误解,既影响病人的治疗,又产生护患纠纷,因而一到上班,护士便全身心地,谨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时已是感到相当疲惫的护士们,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轻护士碰到护理或是治疗上的难题,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请教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扩大,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平衡。鉴于此,护士长应该加强情感化管理,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护士的消极情绪,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满腔的热情,快乐地去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

2.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让相关的护士一起参与决策,护士长在做出涉及有关病房护士的决定时,如果不让护士长以外的其他人来参与,通常会使护士觉得自己由人摆布,会自然而然地起来激烈反对,相反如果能让相关护士参与决策,并听取她们的意见,非但不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反而还会提高她们的士气,增强她们对病房的归属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员。

3定期组织活动

护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频繁,从而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体质、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护理工作琐碎,劳动强度大,其劳动价值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护士心理上易产生压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紧张与宽松相结合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组织活动,由病区护士轮流担当活动组长,设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内容,决定活动地点,选择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体育运动、娱乐活动、智力竞赛、集体游戏、生日聚会等等。不仅缓解了大家的工作压力,调节了情绪;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配合意识,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锻炼和培养了护士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4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作用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象榜样这么温和而深刻地打进人们心里。”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群人,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尊重和服从领导者,愿意追随。因此,护士长应为人师表,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其个人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诸方面都应起表率作用。通过早晚查房询问和关心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使护士效仿;择期参加各班次的轮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增加威信。 5换位思考,增进沟通

俗话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伴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生的变化,护理管理者的管理仅靠“权力”对护士一味采取强制管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管理学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护士是一群特定的群体,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以致现阶段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也大。他们中间有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有的渴望能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外出进修深造等。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除了平时平易近人,不断缩短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外,还要常常站在她们的位置上进行思考,找准她们不同个人的内心的渴求,尽量满足护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们有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体现自我价值;或是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谈话、交流与沟通,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寻求让他们能有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传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以往的被动型转为新的平等的医患关系;同时病人需求也由单纯医疗需求转变为“医疗+重视+舒适”的“大健康”观念。这种新就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实施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要尊重病人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树立“全人”观念。对此作为护理管理者就要言传身教,尽早的让护士了解其内涵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然后熟练的运用于护理过程之中,如有遇新的入院病人时,指导护士热情地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主治医师、科室相关人员及目前的诊断和现行治疗方案,以满足病人入院时对科室相关人员、病区环境和诊断治疗方案了解的需求;在治疗操作前指导护士科学、简明的向患者说明操作的过程实施治疗的必要性、可能经受到的痛苦、对身体有无危害等,以满足患者操作时提前沟通,治疗时知情、同意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要求护士形象仪表端庄大方,语言态度和蔼可亲,以满足患者精神上被尊重的需求;在住院期间,要求护士在病人有需求时及时地出现在病人身旁;抽空闲和病人聊聊天,给病人精神鼓励和心理安慰,实现病人在护理中得到体贴和关心的需求;出院时介绍回家后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和饮食宜忌,以满足病人出院前获得康复指导的需求等等。

7合理安排,用人之长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要求她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护士长应对每—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每个护士对自己的岗位有认同感和满足感。如:安排高年资护士与年轻护士同班,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让工作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对骨干护士的工作要给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与之商榷护理治疗新方案,让他们有参与管理和协助管理的热情。

总之,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都是围绕患者这一中心不同层面上的同心圆,是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护士是完成护理服务的主要群体,护理管理者在关注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结果和反映的同时,也要关心护士、了解护士、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和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41-644

[2] 寇玉琴.人性化管理的发展趋势[J].企业活力,2005(2):62-63

篇5

二、积极心理学对医患关系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下,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时刻面临着医疗纠纷、医闹等负性事件,使心身一直处于高紧张和应激状态。原本一个高尚的职业,用自己的辛苦及专业知识换来他人的健康及生命,现在因为种种外界因素及不可控制的因素,让医生的付出不被承认,遭受言语攻击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生命威胁,让整个群体缺乏安全感。医生自我保护下的悬壶济世,患者的不信任与猜疑造就了医患之间精神壁垒难以跨越,而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因此,医生群体接受积极心理学的职业培训,探讨医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以及培养其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树立乐观生活态度,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积极正向的妙手仁心,而这一系列性格特质的完善对打破医患隔阂,调节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篇6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死亡的发生。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作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方法,近年来已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日益突出。

根据心身疾病范围,我们对在公惠医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进行观察统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71.5岁。从观察统计中发现,有许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种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生活事件应激等因素影响。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压、冠心病为最多(70.8%),其次是脑梗塞(13.17%)。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点,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功能障碍也相应增多,与人口老龄化成正比的人类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恶性病早发现,慢性病早治疗,老年病早预防。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来一次或几周来一次探,而使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多疑等等。这些不良情绪扰乱了正常体内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医学模式。选用如下五个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经常深入病房,多与病人沟通、解释病情,做好精心护理。护士在操作治疗时,力求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医生和护士多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视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护理。有研究发现,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应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改善预后[4]。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了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关怀和保健措施,有时比药物更为重要。医生查房时以谈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解除各种忧虑,如恐惧,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会、心理等特点,开展心理平衡劝导。

方案三: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让病人减轻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康复。心身疾病病人饮食营养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多吃些色彩鲜艳,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机制,阻断心身之间的恶性循环。掌握不同的药理作用,采取恰当的给药方法、给药时机以及有效的药量,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并能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方案五:借助多种方法综合防治。医护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病房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更需要亲属的配合。这些人中,以老伴、儿女最为适合。他们细心周到,可给病人更多的体贴和安慰,解决医疗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家庭关系的融洽,争取有利的生活环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从而改善生命质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个阶段:

早期:本期应消除心理刺激和稳定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

中期:这一阶段合理的防治应该是心身兼顾。

晚期:这一时期应以药物治疗。心身疾病的药物选择,必要时可配合应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以及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物、小剂量镇定催眠药物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消除这些心身疾病要根据不同病人个体差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指导,开展心理平衡疗法:1.说服解释,2.鼓励安慰,3.交谈宣教,4.分心转移,5.引导升华。使病人恢复器官功能,解除诱因,使机体康复,获得理想效果。积极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从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龙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篇7

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内容偏离

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

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人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构建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5]。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篇8

    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1]。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所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视反映社会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质,探明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规律性[2]。

    一.生理因素方面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科学知识很发达,而各种科学性的检查及治疗方法都是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与发达。

    在药理方面,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对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尤其危重症的抢救亦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促合成激素,胰岛素不仅仅能降低高血糖,而且能改善代谢失调、炎症应答、免疫功能及出凝血状态,并促进创面愈合等。胰岛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危重病、创伤外科、感染外科等等[3]。

    在医技中,磁共振成像可提供病变组织在形态学改变和生理功能方面的信息,已成为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亦是介入技术导引的手段。由于MRI具有无创性和信息容量多等点,使其能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作深入的研究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由于其良好的图像分辨率,能更为精确地分辨粥样斑块的细节特征,成为识别易损斑块,判断支架贴壁情况及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一种新手段,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指导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5]。

    对疾病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近年,随着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有些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由于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所致[6]。1型糖尿病除了位于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区的IDDM1和位于人胰岛素基因区的IDDM2被公认为是T1DM的主效基因外,不断有新的潜在致病基因被发现。几个参与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的编码基因如维生素D受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B、PTPN22、SUMO4以及Tbet相继在一些人群研究中被发现与T1DM相关[7]。

    以上这些只是临床上众多突破中的凤毛麟角,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创新,临床的各种检查及治疗方法也都是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与发达,为人类的健康做着贡献。但在这个多因素的社会里,健康的影响因素纵横交错,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健康,我们医务工作人员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疗外,我们还要做好“上工治未病”,努力控制心理、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方面

    中医学里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其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⑶影响病情转归[8]。

    藏医学中《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9]。

    在医学科学知识,各种科学性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地改变与发达的情况下,很容易过分地只注重躯体层次的检查与治疗,而忽略病人的心理与感觉的层次,包括家属的心情与人际关系上的反应。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是,病人与家属是整体性的存在,当一个人患了病时,不单是要考虑有病变的器官或部位,还得考虑一个整体的人在躯体与心理各方面是如何去反应、接受和面对。再者,不仅是生病的患者个人本身,还得注意有关联的家属是如何一起来面对与应付疾病。因此,是要全体性的,全盘性的考虑。

    心与身是整体的两面,随时都是双双发生反应,无法分开。不能给予不同程度的看法来对待。哪种疾患都要依心身的观点去处理与医疗,并没有哪些疾患是特别要考虑心理的层次,而有些疾患就都不需要考虑。所有的疾病都牵涉到躯体与心理的两个层次,需时时加以注意,并且从两个方向同时去着手进行处理。许多医疗工作要靠精神科与专于躯体治疗的别的科联合一起而来医护病人,以便能发挥各个的特长而做适当的贡献 [10]。

    三.社会因素方面

    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变革、经济增长、饮食起居等变化有关。人类疾病的构成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对付疾病的三大法宝: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

    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可见疾病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而且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类发现引起这些疾病的因素是复杂多样。例如,吸烟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终因肺原性心脏病而死亡;吸烟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种癌症,还可增加高血压病、胃溃疡等病的风险,这称为单因多果;同样,肺癌可因吸烟引起,可因工厂、汽车废气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镍蒸气、氢气(有放射性)引起,这概称多因单果。而且这些因素常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紧密联系。

篇9

0 引言

心身疾病是一类由于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导致肌体功能持续性的偏移,组织损害和结构改变的器质性躯体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五官、泌尿、皮肤、口腔等各种疾病。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国外调查人群中为10-60%,国内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中占1/3左右。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学,是一门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作用[1]。心身医学的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明显的区别于其他的医学学科,然而,我国目前的心身医学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治疗实践,尤其是心理治疗技术重视不够。这种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技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难以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治疗。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对研究生的心身医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把“体验式教学”引入心身医学的教学为主,与此同时,对教学内容、考试方式进行配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体验式教学源自体验式学习,因此,要了解体验式教学,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具备什么特征。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 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中(亲身体验),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它观察的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由此可见,亲历和反思是体验式学习的两个核心环节。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2]。“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强调的理念是在做中学,即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拥有完整的学习环节,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3]。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的区别是:前者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和有效运用知识。由于体验式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普遍欢迎,在多种学科的教学中迅速推广。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体验式教学以体验、总结、分享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其次,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启发作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第三,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第四,体验式教学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

2 我国心身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但我国高校中,体验式教学处于理念认识阶段,很多师生尚不了解[4]。在心身医学的教学中,也一直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附属的位置。其二,教学过程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忽视学生即时的体验和感悟。事实上,学生对心身疾病的理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心身疾病抽象的概念讲授。其三,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心理治疗操作、技术练习和临床实践。一些学校心身医学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较多,技术操作和临床实践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缺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四是,临床实践中注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见心身疾病的治疗仅限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并没有开展。因此,学生在临床上难以学习与掌握诸多的心理治疗技术。心身医学课程不是一个理论性课程,不是以教授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但也不是说教育中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心身医学涉及到很多心理治疗技术,如躯体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等,对于这些技术的学习需要通过体验式学才能掌握。因为,再精彩和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身医学学科的实践探索

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已被应用到中学教育的诸多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但在高校的教学中应用的很少。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尤为如此,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缺乏启迪作用,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方面尤显不足[4]。从心身医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十分需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心身医学的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法进行以下改革与探索。

3.1 教学内容和教学团队的建立 根据教育学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4],对教授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生不同于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医学研究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具备了相当的自学能力[5]。对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重在促进体验、启发思考,而不是相关概念和知识灌输。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内容应作相应的改革,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心身疾病是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目前心身医学的教材,在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上描述较多,而这些内容在内科学和精神病学中有详细的论述,学生都已学过;在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上论述较少,而且这些论述也是理论性的。学生虽然学过多种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但都没有实践过,不会操作。所以,虽然学了心理治疗技术,但都没有掌握。针对这种状况,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把过去学过的有关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简化,增加和丰富相关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内容。

其次是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心身医学中诸多的心理治疗技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的并不多,如躯体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催眠疗法等,这些心理治疗技术在心身疾病治疗中运用较多。因此,我们的专业教师对这些心理治疗技术也不熟悉。为此我们对专业教师进行了相关心理治疗技术的培训。要求学生学体验的,我们教师首先体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此外,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3.2 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 体验式学习开始于体验,之后内省、讨论、分析及体验、评估[6]。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方法也较为灵活,但强调“在做中学”,“从体验中感悟”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7]。教师要融于学生之中,现实要融于情境之中,体验要融于实践之中,知识融于感悟之中。通过参与实践、产生体验、分享感受、交流谈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使学生不断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锻炼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4]。心身医学中有很多概念非常的抽象如:应激、挫折等,仅靠传统的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学生是无法真正领会和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此外,另外还有一些心理治疗技术如音乐疗法、家庭疗法、催眠疗法等,课堂讲授也无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治疗技术。所以在讲授这些心理疗法时,作者首先让学生接受治疗,体验该疗法对人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每学生分享在该疗法中各自的感受,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认识,归纳和总结这些疗法的技术要点、操作步骤,分析作用原理;然后在让每一位学生反复练习和实践该疗法,直到比较熟练运用这个技术;最后是对该疗法进行理论总结。

创设特殊的情境是增加体验的很好的方法。体验式教学在一种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各种体验中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8]。在心身医学的教学中,作者除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境教学外,作者还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多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真实环境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和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体验和探索。尤其是心理剧和角色扮演,可以创设和模拟一些生活真实场景,让学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在指定场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并进行最后总结。这种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9]。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情境,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体验和情感。通过体验提出并发现问题,谈出自己的感觉和看法,进而加深对某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增加体验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网络使用教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了解、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各项业务流程[10]。透过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听到,甚至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和体验到。如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声音或3D 动画的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放松个状态,或会回忆某种情绪,从而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悟。

3.3 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察其理论知识掌握成度,更重要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往心身医学考试多以闭卷的考核方式为主,考试识记内容过多,而操作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考核较少等情况,结合心身医学的学科特点,作者采用了以技术和应用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的考试方法。

首先,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模式把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考试便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根本性教学制度。这种用一种标准、一把尺子的评价模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也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作者在心身医学的考核上采用技术考核、口头表达和创新能力考核以及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技术考核是指对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操作掌握的熟练考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进行,随机抽取所讲授的心理治疗技术两种进行实际操作;应用和创新能力考核是指由研究生选取一个关于心身医学的主题内容进行专题报告;理论考核是指传统的笔试。其次,考核的内容以技术操作与应用为主理论考核为辅。这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规定来实现:三种考核所占比例分别是50%、30%、20%;技术操作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后面的考核。第三,考核的时间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考核是指心理治疗技术的考核是“一对一”分散进行;集中考核是指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考核集中进行。通过考核形式、内容等改革,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取向,转变到侧重考核查学生实际技术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来。此外,对学生来说,评估之后不能只关心“分数”,而要通过“评估”来体验“错误”。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矫治等等。同样教师也要作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误差”的积累。体验“错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学生掌握了这一本领,对他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7]。

参考文献

[1]许兰萍,郎森阳,姜凤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6.

[2]银星严.体验式培训效果评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96(18):54-58.

[3]袁洪广,杨静,江开忠.论体验式学习在公安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85-88.

[4]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131-133.

[5]任伟.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01):88-90.

[6]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9.

[7]潘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6):62-65.

篇10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等各种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两者结合统一,才能够使人类更为舒适的生活。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双心医学”模式的产生,不仅关注患者心脏,更要关注患者心理,从而达到“心身”协调,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1]。心脏神经官能症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自主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以阵发性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冠心病”症状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心脏神经症是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常见病,心内科患者中无躯体疾病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1/3,多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2]。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4年5月6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进行“双心医学”模式的诊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行冠脉CTA检查排除冠心病60例。常规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2.8岁±9.1岁;干预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3.8±9.2岁。排除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1.2.1冠脉CTA是一种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64排CT扫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得出的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一种检查方法,属于无创检查。这种检查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钙化,可以检测动脉壁内的非阻塞性斑块,识别易损斑块等。

1.2.2焦虑程度的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及其他患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所有项目分为无症状、轻、中等、重、极重五级评分法。总分小于7分提示无焦虑症状,超过7分提示可能有焦虑,超过14分提示肯定有焦虑,超过21分提示明显焦虑,超过29分提示可能为严重焦虑[3]。

1.2.3抑郁程度的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8分~20分为轻度抑郁症状,21分~35分为中度抑郁症状,评分大于35分为重度郁症状[4]。

1.2.4分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常规组在戒烟限酒,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给予常规黛力新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运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干预。“双心医学”干预措施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运动疗法、精神支持疗法、放松疗法等。医护人员采用倾听、疏导、启发、劝解等方法提供心理同情和支持。每周与患者开展会谈1~2次,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1.2.5观察指标与随访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HAMH、HAMD评分改善情况,观察“双心医学”模式的治疗效果。

1.2.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数值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干预组HAMA评分在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HAMA评分在常规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也有降低(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HAM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1)。详见表1。

篇1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很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这为我国未来康复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康复医学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康复信息的相关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我国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用户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目前康复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要实现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跨越就要结合人们的需求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应通过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中的专业性知识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信息服务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外,提供的信息还要系统、新颖、及时、能切实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未来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建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更加灵活。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固定的场所进行,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信息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低,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外沟通、交流的途径也不断加强,原有的服务模式也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说,为方面用户对信息的随时查找应开设网络服务渠道,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模式要从传统的物理空间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通过计算机体现的虚拟的网络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但可以方便用户的查找,还不受服务时间的限制,但是,服务人员面对的用户资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1.3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内容也更加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所以说康复医学提供的信息服务也要进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创新。首先,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已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康复医学的信息需求逐渐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转变为专业性康复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型服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大多还存留在为人们提供基础信息的层面上,还未对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挖掘以及重组,所以说,建立未来符合用户需求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一定要注重对专业性康复医学知识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动向

2.1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动态服务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尤其是医学行业,它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所以说,要发展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模式除了要进行专业性知识的挖掘,还要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康复医学建立信息服务模式之前应通过网上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用户反馈等途径切实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然后通过跟踪服务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使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以及动态性。

2.2加大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科研力度。康复医学的科研人员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收集到的康复医学方面的新书介绍、会议线索、最新进展以及发展动态等专业性信息进行及时的整体与分析,并通过专业性的信息检索服务对原有的服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满足用户对康复医学信息的了解需求。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信息科研人员要通过读者培训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向用户介绍新型康复医学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以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各种康复医学相关信息。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把最新康复医学服务信息传达给用户,科研人员要注意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要不断挖掘开发康复医学馆藏文献,使之得到更好的运用。现代人们对康复医学专业性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基础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应逐渐向深层次内涵性的服务方向转变。我国在康复医学方面有很多的馆藏文献,其中有许多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但是,由于开发馆藏文献需要得到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所以很多馆藏文献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唯一途径,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把馆藏图书通过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传达给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或者电子信箱的形式把康复医学的相关文献知识定期传达给用户,使其通过信息查找的方式对最新的专业性馆藏文献中的康复医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方便用户掌握最新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督促康复医学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加大研发力度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快我国康复医学的研究步伐。

3结语

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向人们传达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使人们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对康复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应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就必须要加大科研力度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施琪嘉.康复医学新型服务模式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0)

[2]李宁,丁晶宏,孙启良.欧洲康复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健康保健工作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2)

篇12

一.MOOC的兴起及其特征

1.MOOC的兴起

MOOC,无论现在人们对它的前身有何追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似乎才是这一高等教育模式出现的最大推手。200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并推动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简称OER)”运动至今方兴未艾;在此影响下,2012年1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赛巴斯汀・索恩创立U-dacity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紧接着Coursera和edX被推出。这也是目前MOOC的三大国际平台,其中前两者有收费项目,edX则是完全免费的。

2.MOOC的特征

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是大规模课堂。与传统课堂相较,MOOC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不受时空、人数、年龄、学历、阶层等约制,只要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学习者立刻可进入到与“同学”的互联互动中。例如MOOC平台之一Coursera项目成立一年,已吸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①这样的规模是传统课堂根本无法匹敌的。目前MOOC三大平台注册学生人数已超千万。

二是互动参与。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交互性。一般的网络在线课程采用视频的方式向学习者传达信息,用户被动接受信息,接受度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在MOOC中,授课视频被分割为10-15分钟的小片段,在这些片段的间隙,则为学习者设计了练习题和测验题。这一互动式教学方式与人接受信息方式全面对等。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直接进入讨论区搜寻问题的各种答案,或可直接提问,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得到相关回复。它是一种生成式课程,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讨论、思考和交流获得知识。②

三是在线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开设MOOC课程的多是世界各国最好的大学,为保证质量,三大平台在选择高校和课程上也十分严格,从模块设置来看,每一门课都具有完整的课程结构,这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网络主题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习最前沿的知识,获得最好的资源。

二.MOOC模式的优势

从目前MOOC发展的态势来看,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MOOC冲破了传统教学的场地限制,在不同国度的大学之间和学生之间建构起畅通的信息通道,实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互换与共享。过去需要巨大人力物力支持的出国讲学、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模式现在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在MOOC平台中实现。

其次,MOOC 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没有门槛的准入制度和方便易懂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投入让世界上所有求学者不再受到严格的考试选拔、家庭出身、收入等影响,任何一名学习者随时随地可通过互联网进入世界名校聆听教授们的精彩授课。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和公平化。

第三,MOOC转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在MOOC中,教师从原来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或辅助者,其主要负责课堂内容,主持主题讨论,组织整理提问者问题并公布答案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对学生而言,除了接受知识、练习作业之外,他还有意无意成为该门课程的建设者,在与“同学”共享资源和相互交流中,不断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生成,从而让该门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MOOC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MOOC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也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会随着MOOC的发展向求职者提出更高要求。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压力,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面临为更好适应MOOC发展而必须努力探索自身管理制度创新的问题,比如,学生今后的学籍问题、考试制度问题、学分问题、资格证书获取问题等等。

三.MOOC模式的缺陷

首先,它不能完全实现教师学生间的课堂学习交流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优于人机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大部分通过眼神、肢体语言来完善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只是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心灵、思想等的交流与碰撞,这不是人机交流能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播知识,一个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远远大于知识。

其次,MOOC只能以课程为中心,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课堂由于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小班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应人施教。但是MOOC面对大规模的学习人群,学习者的知识构成、学习能力等都有巨大差异,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有限,所以MOOC的制作只能以课程为中心,忽略学习者的情况。我们传统中的应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理想是MOOC无法实现的。

再次,MOOC不能实现全人培养。碎片化的学习如果没有引导,学生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往往走向偏某个方向的学习。MOOC是每门课程有其目的,但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讲却是因兴趣、实用而学,没有教育理念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督,往往导致全人教育的缺失。而学校则从教学理念上会有全人教育的教学目标,会设计一整套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

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无法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靠自我管理自己、自我调节学习,对那些学习主动能力比较差的学习者来讲,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等等。

所以,MOOC是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的,我们可以根据MOOC的优势和缺陷有目的地运用MOOC。由于其大规模、低门槛,有助于教育公平等,我们可以在社会上广泛推广MOOC,让愿意学习、而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人能运用MMOOC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而在学校,则可以运用MOOC新模式实现翻转课堂等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法,弥补传统课堂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可以说,作为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MOOC有其生命力,但绝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为MOOC而MOOC,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四.MOOC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借助平台,自建平台

首先国内大学应借助国外MOOC三大平台推出中文课程。在MOOC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跟上世界高等院校发展的步伐就会落后。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其课程已经上线,面向全球开放。其次应建设属于自己的MOOC平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013年10月清华大学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我们通过自建平台,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公平教育理念,推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构建社会个体借助MOOC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在线教育对高校的影响是直接的。面对挑战,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敢于转变观念,主动迎接新式的教育革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从业人员认为传统授课方式优于网络教学。从这一认识可以看出,高校工作者在利用技术推行业务的知识水平上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技术不应成为广大教育者的桎梏,相反应该成为现代教学的利器。面对新时代学生以互联网作为重要学习工具的事实,教育者需要冲破思想隔膜,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尝试利用网络教学,逐渐习惯与学生互动,利用机器又不沉迷于机器,注重个人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让自己具备不可被替代的知识、技能或价值。③今天,我们已经深刻反思传统课堂的问题,借助MOOC,我们完全可能实现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把传统课堂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这需要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和教师等充分认识和接纳新的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3.厘清思路,政策牵引

面对MOOC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国家与教育机构应努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引导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方面,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当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000余门,不过与MOOC相比,其运作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除进一步加强MOOC平台建设之外,还应加大经费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MOOC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

注 释

①唐九阳等,MOOC:军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篇13

1.1 研究对象 辽宁医学院2009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4 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实验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室总结。

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CBL 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心内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学生在正式下临床实习前对所需实习病例进行预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实习时首先带教老师对相关病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特点,随后带领学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组织病例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与学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2 实习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的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在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等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调查问卷结果

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CBL教学方法继承了问题中心教学法 (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的优点,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讨论为特色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具体病例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3]。

循证医学模式的最新定义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4]。为了把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自觉应用这种先进的医疗模式服务于患者。医学知识浩瀚,更新周期短,许多教科书中的知识在出版不久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或者是错误的,因此每个学生包括教师都应该学会随时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最新知识和最优的证据来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心内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 0.05),尤其是实验组中的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CBL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案例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得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临床能力,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模式中面对具体案例,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学习并掌握最佳临床证据,科学地解决临床问题,达到循证医学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今后临床横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从疾病到症状的教科书思维模式向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尽早适应向医生角色的转换。

由此可见,循证医学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的临床带教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