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活动论文

篇1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文化就是人们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主体交往展现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它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独立,交往相对减少,广场文化创造出的一种完善、友好、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融合。人们追求娱乐性是任何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必然因素,而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娱乐性的体现是最为广泛典型的。在娱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广场文化活动的独特性能,也是其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1)群众的娱乐性心理。消遣心理与娱乐的心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主动的,带有一定满足性与目的性。广场文化应当积极抓住群众的这种心理,引导群众向追求健康的娱乐方面发展。所以开展广场文化的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形式更应多种多样,尽可能地把其所包含的艺术门类(广场音乐、广场歌舞、广场曲艺、广场绘画,甚至广场雕塑、广场建筑艺术——交替开展,并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2)交往性心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交往对社会有整合作用,使人类各分散的个体得以联合起来,聚集成一个整体。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由于其舞台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深受群众喜爱,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交往性心理;另一方面,文化活动所创造的友好、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更多地为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交往与沟通。作为参与者与组织者,他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与各种高雅艺术进行近距离的交融。(3)娱乐性心理与交往性心理的交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群众之间的交往中等,这是广场文化活动所体现的特殊功能。例如,我们要搞一次广场舞会,当在愉快的欢舞中,或者当舞伴更迭时,我们在融洽的舞蹈中进行了交流,即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了愉悦,又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的交往,这样他们就更乐意地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两种心理的融合,不能单独或片面地追求娱乐性或交往性。

篇2

(一)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每一个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和谐社区的构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只有社区内部的人民群众和谐了,才能构建起和谐的社区,只有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社区文化的和谐性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基础,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的和谐性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文化对于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行为也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谐的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保证社区文化既有亲和力,同时又能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相呼应,确保社区文化能够将最广泛的社区群众吸引进来,提升社区文化的建设质量。因此,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个社区文化只有在保持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因此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充分重视社区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提升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之中进一步实现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先进的社区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以将社区群众广泛的吸引到社区文化活动之中。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居民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广泛地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去,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社区群众依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爱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活跃社区的生活气氛,使得整个社区充满活力,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二)促进社区群众自身修养的提高

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和规范作用。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先进的社区文化又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区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整个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社区群众能够广泛地参与其中,进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社区群众在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进程中,可以有效的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篇3

排舞运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广场大众的参与度,通过对太原市4个广场216名群众进行问卷调研可知,有51.3%的人表示参加排舞运动是看重了该项运动的健身价值,参加排舞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由于该项运动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有30.6%的人们也看重排舞运动具备休闲娱乐的价值同时附带文化特性而选择参与该项运动。相对而言,参与健身排舞还能增进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退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消除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有效降低心理负荷和孤独感,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健身排舞作为一项深受大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可以扩大年龄段舞者的交际范围,是现代都市人们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完成沟通的方式之一,对构建文明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排舞运动具备愉悦身心的价值,将排舞运动融入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能够满足人们锻炼身体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之外,排舞运动本身蕴含了一定的音乐艺术性,人们能够从音乐中获得基本的文化感知,其能够熏陶、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拓展人们的文化事业,促使人们的行为意识朝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此外,排舞运动的融入,也能够让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康性、文化性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着对于促进广场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3、排舞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广场大众的生活品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品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有所提高,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来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且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笔者针对排舞运动的价值作用,对太原市某广场中56名群众进行了走访调查,其中有52%的受访广场大众表示,参加排舞运动能够充分的锻炼身心、提升生活品质、丰富了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使自身的闲暇时间更为充实、有趣。据悉,在参加广场锻炼的群众中,有一半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群中基本上都是退休人员,这些人容易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忽视,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内容较为单调,生活品质不高,长久以来很容易引起健康问题。通过参加排舞运动能够丰富这些中老年人的的业余文化活动,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参与排舞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价值。此外,排舞运动也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培养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切实的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量。

篇4

二、高等院校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园活动前期规划工作欠缺高等院校在校园活动的前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因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深入理解校园活动的内涵,使得开展的校园活动盲目而空洞,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校园文化氛围,失去了校园活动开展的本来意义。

(二)校园活动管理水平与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院校均制定了校园活动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三)校园活动资金与精力投入不足部分院校对校园活动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一些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社团成员会费和企业赞助。校园活动的场地、设施不健全,导致很多校园活动“昙花一现”。为此,不少院校的社团举办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至于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无从谈起。

篇5

(2)舞蹈内容的自由性。

群众文化自身存在一定的自由性,群众的参与是自发的,娱乐内容也是自发组织的。广场舞蹈也具有同样的自由性特征。在广场舞蹈中,群众通过自我娱乐进行内心情感的宣泄,在参与的过程中群众精神世界和内心得到充分地享受。广场舞蹈的自由性也是吸引大多数群众自发参与的重要原因。

(3)舞蹈结构的独特性。

广场舞蹈的表演结构严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舞蹈表演,由于广场舞蹈所在场地、组织形式以及参与人员的特殊性,使广场舞蹈不具备较为严格的表演形式。在舞蹈结构上,通常以情绪取胜。广场舞蹈注重情绪的培养和煽动作用,以达到群体人员的热情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广场舞蹈结构的独特性,受到大部分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2解读广场舞蹈———顺应社会发展丰富广场舞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在现代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下,群众文化的广场舞蹈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1)群众参与热情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进行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人们追求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经济水平稳定的同时,更多的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对群众文化的参与意识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群众自我意识增强。群众自身希望更多地投入到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中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寻找更多沟通和交流,得到来自社会和群众的更多的认可。2)群众希望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参与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生活的多样性,在活动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广场舞蹈的参与中,能够全面释放自身的能力,打破约束,没有限制的进行自我表演,充分进行情感的发挥和宣泄,真实地感受到存在的真实性。同时由于广场舞蹈中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没有严格的规定界限,观众在主观能动的作用下容易成为参与者。自由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群众参与热情。

(2)广场舞蹈使广场充满活力。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场舞蹈从早期的生存行为到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民族、民间舞蹈,最终演变成为群众的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其内涵不断变化,逐渐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实现了由“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自娱”功能转变。广场舞蹈作为沟通民情民意的载体,展示群众风采的舞台,可以在群众心理上培养起相近的审美趣味,进而培养起相近的道德感与共同体的认同意识,给群众以精神愉悦,使他们在闲暇时间轻松自如地得到心理的和精神的快乐。它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娱乐文化。广场舞蹈作为一种群众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在当下,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权利、满足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广场舞蹈的热潮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3雅俗共赏下,广场舞蹈的重要意义

尽管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对广场舞蹈的态度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群众文化中,广场舞蹈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下,大多数人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产生消极情绪,生活的紧张和工作的疲劳对人们的影响重大。通过广场舞蹈有利于人们有效缓解疲劳情绪,在自由和随意的空间内,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达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2)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

广场舞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同时运动强度较小,适合大多数人参与。在充满趣味性的舞蹈运动中,对肢体进行有节奏的控制,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肢体协调和身体健康。由于广场舞蹈自身存在的特性,对参与人群的要求较低,适合中老年人进行休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3)促进群众交流。

广场舞蹈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要求,且舞蹈的种类也较为繁多,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广场舞蹈在人民群众工作之余带去更多的是精神的放松。在广场舞蹈中,舞蹈者和光看者的界限没有明确界定,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存在过多的约束性,使群众自身感受到存在性和欢愉性。广场舞蹈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有利于友谊的建立,促进沟通,释放情感,缓解压力。

(4)促进社会和谐。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是活动建设的重要目的。广场舞蹈自身的文化交流形式和情感宣泄途径,都十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透过广场舞蹈中欢快的节奏,美妙的乐曲,和肢体之间有效的摆动,构成了一个和谐友爱的沟通环境。通过广场舞蹈能够培养人们之间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在沟通交流的同时,完善人们自身整体素质。通过广场舞蹈的沟通,能够促进人们在舞蹈中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提高自身团结意识,感受集体的力量,提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

篇6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三)、明确活动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东北乱炖,切莫机械地把想到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清晰的活动定位,有助于群文工作者在策划中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活动基调。如娱乐定位的活动,以开放性场地举办为主,采取游艺、表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则以轻松活泼、接地气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以室内举办为主,采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策划内容突出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审美趣味;特色定位的活动,多为特定时段(某个节日)的民俗特色展示,采取踩街、展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尽量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一场活动可能只涉及一个活动定位,也可能兼容多个定位,策划过程中,群文工作者要注意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篇7

1.战略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下乡,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我国有九亿多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乃是国家振兴、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2.“三农”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型、粗放型、落后型面貌,走农业科学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文化下乡活动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的必要措施与可靠保证。

3.文化意义

文化下乡活动,充分体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文化“二为”方向的具体践行,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许多文化艺术品种,都产生于农村,被誉为“农民的艺术”,例如东北二人转,就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把它视作是自己的艺术,并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又如东北大秧歌、东北皮影戏等,也都源于东北农村,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下乡活动实质上就是文化“回”乡活动,是“归根”,否则就是数典忘祖。

二、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是因为“文化”本身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正如18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所言:“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②

不过,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状况与实际所需,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近年来文化下乡活动的具体实践而言,文化下乡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下乡”活动中,即:送图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

其一是送图书下乡。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磁盘、光盘)、期刊杂志、报纸等。其中以农村读物为主。

其二是送戏下乡。包括话剧、戏剧小品、歌剧、舞剧、戏曲、皮影戏、木偶剧、杂技、魔术、曲艺(二人转、相声、东北大鼓、评书、山东快书等)、舞蹈(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等)、音乐(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就以音乐为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三是送科技下乡。包括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指导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下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总的指导原则以实用为主。

三、文化下乡活动的必要举措

文化下乡活动本身,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常抓不懈,又要抓实抓细,一丝不苟。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

其一是领导部门落实组织系统。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的文化领导部门,要落实文化下乡的组织系统,指派专门领导干部具体主管此项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与跟踪问效制。

其二是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系统。文化下乡的职能部门很多,其中主要有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馆、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科学技术单位、各高等院校等等。一方面,这些单位或部门应有自己的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应当成立一个联络、联合的机构,具体负责协调、统筹工作。

其三是落实资金投入。文化下乡活动大多是无偿服务活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长期坚持文化下乡活动,缺失资金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党的宣传领导部门与政府文化领导部门,应当合同政府财政部门,专门划拨一笔文化下乡的专用资金,以确保文化下乡活动长期有序地进行。

其四是实行激励机制。有关领导部门应定期举办文化下乡的评奖活动,以激励机制促文化下乡活动的健康发展。

篇8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篇9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篇10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篇11

新生活运动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其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之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还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新生活主张艺术地生活,使传统造物在规范化中更好的发展,还主张将社会经济与新生活精神结合在一起。我国的工业比较落后,为了避免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定要提高经济水平,还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要进行改革。新生活运动还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增进生产,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有效措施。生活艺术化,提倡国民在待人接物时,一定要合理运用生活技能以及方法。生活艺术化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众的生活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派生出了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国民健康、文明素质的积极效用,给许多城乡创造了清洁、井然的秩序,给大多数家庭和民众灌输了健康、文明的意识。在客观上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社会环境。新生活运动提倡“集团生活”,它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为大众服务,使设计师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为市场而设计。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中认为:集团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写道:“艺术家常常因为清高的观念而不习惯于集团生活,也因为觉得集团生活有损个性而反对,可是明白了集团意识的必要,就会合理运用个性来谋集团的幸福。集团生活可以促进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入民众,而知道民众的苦乐之所在及其需要。艺术家如果替众人服务,替众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该有集团生活。集团生活会使人认识人生的真意义,增进人们互助精神,更能加强人们的同情心。这对于负时代使命的艺术家尤其重要,艺术家如果有集团生活,随时随地与大众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会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许多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材料。这种作品不但本身上是伟大的,而且对于社会更有良好的影响。”1936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的《新建筑》应新生活运动提出了“反抗现有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张建筑要为大众而设计,对推行现代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生活运动是一种社会教育运动,对后世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提倡手工业,促进后方妇女生产,加强抗敌力量起见创办新运妇女工艺社。”工艺社的工作分为训练和制作二期,从文献资料记载看,工艺社具有相当的完备的培养计划和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培训班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分为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皮革部,“按预期生产之数量预计应设训练普通工作人员二千五百人,特别工作人员一千人”。相应的生产部门有西服部、中服部、挑绣部、草帽办等,“以每月能制造七千五百套为标准”。工艺社这种按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培训人数,将培训与制作紧密联系的运作模式,虽然显得过于狭隘和实用,但是在抗战环境下工艺社还是颇有成效的,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生活用品,还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设计与制作的技师。

篇12

2011年3月18日,“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第一次专家评审工作会议于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圆满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评审组组长栗占国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湖南湘雅医院等全国各地的风湿免疫领域核心专家、医学核心期刊主编、编审等二十余人汇聚一堂,对“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流程、评审制度、评审标准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中华医学论文奖”评选活动由中华医学会发起并主办,是我国医学论文的专属奖项,2011年是中华医学论文奖启动年、风湿免疫领域是“中华医学论文奖”2011年度首批开展的学科、本次会议是风湿免疫领域的第一次专家工作会议。游苏宁社长宣布了“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专家评审组聘任决定,并在致辞中对该奖项评选活动的背景及意义作了深入阐述:首先, “中华医学论文奖”评选活动的展开,将在医学领域树立学术论文典范,引导高水平研究论文投向国内优秀期刊。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期刊论文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设立,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通过评审表彰机制,树立优秀论文典范,鼓励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原创作品在国内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其次,可以净化学术氛围,规避模仿、抄袭、剽窃等学术创作上的不良风气。本着提倡原创、表彰创新、激励贡献的宗旨,将会逐步在行业内树立并宣扬原创、科学、务实的医学论文创作观,为推动我国医学期刊向高水准方向迈进做出贡献。

“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选将会分学科领域、分年度逐步铺开,各学科领域设立“医文影响力提名奖”、“医文影响力奖”、“医文创新奖”、“医文贡献奖”、“医文典范奖”等奖项。“医文影响力提名奖”由万方数据根据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客观评价指标如论文的被引指数、非相似指数等评价筛选产生;其他奖项采取专家随机分组、交叉评审、推荐与投票复议的方式产生。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事业部总经理张秀梅出席本次会议,并对此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本次活动的成功组织与实施将为在其他学科的推广应用积累宝贵经验。

栗占国组长主持会议,介绍了“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工作流程,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他强调,“中华医学论文奖”的评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原则,全程接受专家、读者、作者的监督;专家推荐或举报要书面提交的理由,经评审复议会专家集中讨论,确定获奖名单。最后,栗占国教授对“中华医学论文奖”(风湿免疫领域)扶他林杯2011年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篇13

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一)持续稳定群众文化团队规格

文化活动主要是将特定区域一些才能精干的人才进行聚集,进行稳定且高素质的文化团队构建,确保一些保留艺术专长的人员可以进行自由展示,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二)改善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地位

须知以往政府在群众心中一直属于一类严肃的领导者角色,而经过多元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之后,这类固化形象得以彻底整改,就是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对于政府自身形象改善,有着决定性意义。

(三)大幅度提升特定区域的知名度并促进经济发展

保留显著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单单能够令当地民众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该类区域知名度,引起外界更多人员的关注和参观,无形之中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要点

(一)文化活动组织模式要尽量多元化

进行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期间,要确保各类区域文化资源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方便后期进行既定活动内容实时性调试和整合,进一步将各类优质化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发展。事实证明,唯独经过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和活动形式创新增加,才能够不断迎合时展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改善需求。作为专业化群众文化策划人员,在开展和民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期间,还可以考虑组织捐助型的文化活动,如民间文化周、大型捐助活动等,其间要求策划人员和当地人民进行悉心交流,保证造就出和当地文化特色全面贴合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适当时机条件下融合商业运作理念

在策划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考虑贯穿融合商业化运作模式,即完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市场化改革任务。在此期间,要求策划人员全方位地开发应用各类群众文化优势条件,使得传统文化凭借多元化演出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配合规范体制确立加以保障;再就是定期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竞赛活动,凭借赞助和参赛机构进行群众参与数量增加,进一步提升该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工作布置拓展前期,有关活动策划人员务必要和承办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宣传,力求为今后群众文化活动长期科学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精神定位

作为现代专业化群众文化策划人员,一定要确保文化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此,在组织活动前期,最好做出细致周密的安排,确保时刻将正能量和乐观的文化理念传播给群众,摒弃一切不健康文化因素的掺入结果,长此以往,一定程度地改善不同区域群众的文化实力和综合素养。

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实践的建议

想要进行一类群众文化活动实践形式科学化创新改进,就必须集中一切条件进行活动内部思想和宗旨凸显,之后再凭借新颖的活动形式吸纳更多人员关注,换取适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出策划工作人员的才干。可是,群众文化活动务必要保留较深的文化活动意义、功能和特征,避免和正确轨道的脱离迹象,因此笔者决定联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出后续两条创新化实践控制建议

首先,策划人员可以结合逆向思维模式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改进,避免模仿和抄袭现象之外,杜绝以往传统思维习惯的频繁介入状况。再就是加大对外界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吸纳更多群众的参与。如定期开展以往广受争议的交际舞竞赛活动,同时选取不同类型剧院的舞台作为比赛场地,令广大观众和评委针对相关竞赛选手进行公正、公开性评价,使得交际舞类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快速占据各大头条,成为时代焦点话题。

其次,充分开发沿用周边资源,包括地方特征和风土民情等,如彝族火把舞或是周边少数民族各类节日庆祝方式,至此保证组织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都能够更好地贴近民众生活习惯,进一步令群众更快地接纳并支持该类文化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