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镇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因子分析
2.1.1因子适应性检测
为了深入了解磁器口古镇当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状况,用里克特量表法让游客对景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进行评价,最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因子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9]。文章将磁器口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分为十四类。因子分析通过KMO检验与巴特勒球形检验来测试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MO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取值介于0-1之间,值越大越适合做因子分析[10]。本文中因子检验KMO的值如表1为0.831,说明适应用因子分析。巴特勒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1.2提取公因子
这种方法将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成另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排列。通常选取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引子,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反映因子包含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多少[9]。如表2文章选取3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达到61.686%,可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2.1.3因子旋转
为了解释主因子,文章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通常,一个指标在某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或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是它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值两倍以上,就可合理的将这个指标归入这个因子中[9]。表3看出,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载荷。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呈3因子结构如表4,系数越大表明变量与所提取公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
2.1.4因子重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得到,“街道建筑有文化特色”、“街景设计与历史符合”、“景观设计有当地文化特色”、“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这四项被分为同一类,可统称为建筑景观类;“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小吃独特”、“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五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民俗文化类;“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创意商店满足游客好奇心”、“特色餐厅主题客栈为景区注入活力”、“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四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流行文化类。然后统计出每项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产品类型的均值。
2.2结果分析
2.2.1景观建筑类
景观建筑类旅游产品得分最高,为3.4。其中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得分3.56。因为磁器口古镇被称为老重庆的缩影,虽然景区近些年重新整修,但还是部分建筑保留了以前的风貌,能体现巴渝的建筑文化以及磁器口古镇特有的沙磁文化。而街道建筑有当地文化特色,是因为古镇的街道设计是平地与梯坎相结合,具有层次感,游客行走之间就能感受到重庆独特的山地形式。街景设计主要指居民住所很多都是吊脚楼形式,是重庆老式建筑的主要代表,不仅能勾起本地游客对老重庆的怀念,也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异地风韵。景观设计是景区的亮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磁器口古镇的景观设计有雕塑、石碑、标志牌、垃圾箱等类型,这些景观都是古镇文化的体现,不仅有实质使用功能,也具有艺术性。
2.2.2流行文化类
流行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3.115,排第二。其中“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得分3.27,得到游客的普遍赞同。因为磁器口古镇的主要群体是本地居民,他们的游览目的主要是放松休闲,因此景区的茶馆酒吧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而创意商店是磁器口古镇的一大亮点,景区打造了创意商店一条街,商店老板大多是年轻人,制作出很多创意商品供游客欣赏购买,还有很多老板将自己出国旅行的收获如照片、特产、明信片拿出来售卖,这无疑给景区注入了创新的血液,创意商店得到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青睐;磁器口古镇的特色餐厅以本地菜色为主,以江湖菜著称,味道以重庆的麻辣为主,部分餐厅为了吸引客人还增添了表演元素,无疑给景区增添创意气氛;景区的旅馆主要以青年旅社为主,风格创新,充满年轻活力,价格适中,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居住,但部分旅馆缺乏本土特色;“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这一项得分较低,为3.09,不少游客持反对态度。磁器口古镇在嘉陵江边搭建了小型游乐场,以及景区内几家创意商店设计了鬼屋游戏,但这些娱乐项目并没得到游客的青睐,原因是年轻游客认为项目的配套设施简单,不吸引人,而中老年游客对此类娱乐项目不感兴趣,所以导致游乐场和鬼屋等不受欢迎。
2.2.3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最低2.996。其中“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小吃独特”两项内容得分较高分别为3.24和3.21。磁器口古镇保留不少民间工艺,如捏面人、捏糖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景区还有不少民间工艺商店,如瓷器类、绘画类,中老年游客比较倾向这类商品;磁器口古镇被誉为美食街,因为景区的特色小吃类型丰富,如鸡杂、毛血旺、千张,都是地道的本土小吃,很多游客专门为当地小吃慕名而来;而“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三项得分很低。磁器口古镇虽然集聚巴渝、码头、沙磁文化于一身,但却没将自己的民俗文化通过节庆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乌镇之所以出名,因为景区打造了一系列的节庆旅游活动,将文艺演出融入进来,在春节、端午、三八、清明等国家传统节日时推出各种节庆活动,这无疑吸引更多游客前去观赏。磁器口古镇纪念品也没有得到游客的青睐,外地游客表示景区纪念品缺少创意,与其他景区纪念品差异性不大是难以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古镇内还保留着部分古时候当地名人的住宅,如钟家院,但因为知名度不够大,以至于不少游客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东西。
3发展对策
文章通过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从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来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11]。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因为年龄、学历、收入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而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对象是年轻游客,包括学生群体和中等收入的青年群体,因此在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切忌走高端小众路线;从游客表现出的旅游动机来看,游客对文化和体验需求很强烈,这是景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基础;从游客对产品评价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求较高的有:环境格局建筑风格融合本土文化、小吃独特、节庆丰富、体验性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五类,而节庆丰富、体验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三类产品表现出一定弱势,是景区的软肋。基于此次调查,文章对磁器口古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对策上提出以下意见:
3.1创意节事
由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前面对游客的调查来看,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过程中能否有体验性要求很高,互动与创意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因此通过增添景区节事活动是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有参与性的有效途径。旅游节庆活动,又称为旅游节日盛事活动,指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的时间和同一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能吸引区域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同于人们常规的生活路线、活动和节目的各种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博览会、运动会、文化生活等[12]。.磁器口古镇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沙磁文化于一身,游客也对古镇民俗文化类旅游资产品评价较好,利用这样的文化优势,景区可设计一系列跟自身主题和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展现特色小吃的美食节,体现沙磁文化的瓷器节(以展览瓷器工艺品为主题),展现码头文化的赛龙舟节,展现火锅起源的火锅节等等,节庆活动的打造无疑是对景区营销宣传的有效途径,并且让游客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和增强体验性。
3.2创意项目
文化创意旅游与传统的文化旅游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重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身心的体验过程,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感官感受。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趋势,它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13]。在我国,与“井喷式”的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市场的确存有很大的空白,但已出露端倪,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14]。磁器口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目前主要限于观光,而在体验项目上非常欠缺。创新体验项目势如破竹,除了前文提到的打造节庆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外,还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制作相关项目。例如景区原有的鬼屋游戏,跟其他景区的模式毫无区别,不能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将鬼屋与景区特有文化结合,如在游客体验过程中增添巴渝的鬼文化或者人物故事,与景区主题相贴切,给游客带来新鲜感。还有其他的娱乐体验项目,可以借鉴国外的创意再融合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游客的体验性,还能增强游客对古镇知识的了解。
3.3创意纪念品
游客对磁器口古镇的纪念品评价较低,而古镇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就是出售纪念品,如何让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对景区纪念品感兴趣是景区应该思考的。景区创意商品的缺点表现在缺乏创意,这是很多景区商品都存在的通病,因此创意商品很重要。磁器口古镇的创意商店很多,对游客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雷同的创意产品较多,会让游客产生视觉疲倦,建议商店在制作纪念品时应该将自身古镇文化融入产品中,例如将古镇的历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融入某些纪念品中,游客通过纪念品就能了解景区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到知识教育,例如《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从古镇脱险的历史故事就能通过产品讲述出来,增添纪念品的趣味性。
篇2
二、地形因子与生态文化耦合机制研究
湘西老司城选址在崇山峻岭之中,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资源利用便利度也远低于平原地区,其传承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当地地形因素高度契合,做到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这种耦合机制至今仍值得研究。从建筑地理分布上看,由于土司的政治诉求、军事防御等原因,老司城虽选址在群山峻岭之中,但中心城址分布在河谷山麓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土司活动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两个高程段,坡度较缓,向阳坡较多,建筑分布暗含传统的风水思想,而平民活动区更多的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如临近水源,多个高程段都有分布。
从人工改造当地自然地形环境上看,老司城所属区域为中地山地貌区,坡度大,人工建筑容易引起相关地质灾害,而老司城城址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注重保护山体肌理,城址轴线与房屋走向顺应山体等高线走向,大弯就势,小弯改直,减少破坏。土司活动区虽有一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但主体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分布,形成的台阶状平台不但没有损坏山体肌理,减少了土方工程量,且层层跌落,更显示出土司的政治权威。
从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上看,老司城选址在灵溪河边,利于生产生活用水,房屋建筑多以向阳坡为主,利于采光。背靠福石山脉,并有较为发达的城内外交通体系,便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且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遵守适度原则,以山、水为邻为伴,共生发展,以老司城为依托,创造了湘西土司近600年的盛世。
篇3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6]董杰明,吴瑞华,袁昌鲁,等.γ-亚麻酸的保健作用[J].卫生研究,2003,32(3):299.
篇4
1.3铁谱剖析技术该技术现今主要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冶金、采矿以及军工等行业范畴中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监测与故障诊断。当机电设备的零部件发生磨损时,磨损颗粒便会进入系统中,悬浮于油之上,通过对这些微小磨损颗粒的提取与研究,便可找出有关设备磨损、故障的重要信息。
2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检测原则
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故障监测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开展故障诊断工作之间,要先对待诊断设备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并有所了解,能够根据设备的环境及工作状态预估出故障的形式及程度,明确不同故障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故障的根源为何。其次,在进行故障检测的过程中,要遵循先机后电、先外后内的原则。先机后电指的是先对直观性较强的机械结构故障进行检查,再结合设备的特性对内部的核心元件进行检查。先外后内的原则指的是在检测时先对设备的执行元件进行排查,再逐步向驱动元件过渡。
3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机电一体化设备正朝着人工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前进,进而出现了故障检测的专家系统。该系统由故障检测数据库系统、用户界面系统、故障分析推理系统等组成。首先将设备的故障信息(如征兆、设备的原始数据信号、设备状态等)录入数据库中,专家系统将进行在线检测与离线检测来找出设备故障,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故障监测与故障排查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对于故障原因、故障类型检测的准确性,该系统在未来必然会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
篇5
作为镶嵌在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的古村古镇,有着相同的共性,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又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们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古村古镇可分成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区域系统。北方多为平原地区,古村古镇多分布在东北平原区、长城区、黄土高原区、华北平原区4个区域;南方系统分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丘陵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4个区域;西部系统分为北方牧业区、西北区、青藏区3个区域。由此可见我国历史文化古村古镇总体上呈聚落型区域分布。
历史文化古村在全国有两个高密度区,一个是在晋中地区,另一个则是在皖南地区,这两个古村聚集区素有“北晋中,南皖南”的说法,这两地的人大多以经商致富,他们回乡后便投资家乡,兴建宅地,以此来光宗耀祖。这两个古村聚集区的形成是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23个历史文化古村之多,民间故有“皇家看故宫,民居看山西”的说法。而皖南名村则包括安徽中南部、浙江大部、江西北部三大区域,这里有安徽宏村、西递等典型徽派建筑聚集名村。其古村聚落的形成是历史上晋商和徽商对家乡大量投资与文化沉淀的结果,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古村的历史文化。
不同于历史名村的商人投资建设家乡的形成机制,历史文化古镇往往与古代交通格局和商品集散动力相联系。历史文化古镇在全国也集中为两大区域,一个是以江浙沪交界带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区域是历史文化古镇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江南古镇大都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拥有浙江乌镇、南浔、同里、西塘、上海朱家角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江南古镇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了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地。江南古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艺术载体,是江南鱼米水乡文化和丝绸文化的结晶,长期以来,它们形成了其它古镇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文化。
四川盆地则是另一个古镇聚集地。四川盆地古镇以四川东南部平原及丘陵地区为核心,是巴渝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集中体现。巴渝地区丘陵众多、水系发达,成为联系内陆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水上运输要道,在交通节点区位逐步形成交通枢纽古镇。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以及“南方丝绸之路”之称,长期以来济较为发达。其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故吊脚楼成为其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拥有上里、罗泉、摩西、龙华、铁佛、西坝等名镇。这些古镇的形成体现了山水兼容的巴渝历史文化以及特殊地形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
二、古村古镇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探讨
古村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的典型载体。中国历史文化古村古镇的评选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在古村古镇中,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都较发达,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木渎,浙江的乌镇,安徽的宏村、西递等,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重点推广我国各地的古村古镇参与国家级名镇名村的评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但在今后的评选过程中应适当考虑旅游发展及环境保护问题情况,在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与旅游发展对古村古镇的分布并无正相关关系,恰恰相反,现代经济和旅游开发可能给古村镇带来相对的改变,行为不慎就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需要的是切切实实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中去,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名胜文化,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情、人文习俗的欣赏和了解,而非只是对古村古镇轻描淡写的观赏。古村古镇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了古村古镇所在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谨慎地保护遗产景观,合理地利用古村古镇文化,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确保旅游业稳步发展和古村古镇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甘萌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3):365 - 370.
[2] 吴必虎,肖金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2012,7.
篇6
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越来越渴望到一个远离城市的乡村,过一段与世无争的生活,乡村旅游因此而备受青睐,相应的一些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旅游村镇的相关研究工作也随之蓬勃发展。我国在2009年开展了争创全国旅游特色村镇的工作,通过打造乡村景观吸引旅游者,依托旅游业各个要素之间紧密的作用,形成了以旅游促发展的新型村镇。本文主要从国外旅游村镇建设和国内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对比入手,系统回顾国内外旅游旅游村镇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做出研究评述。
2、国外对村镇旅游的研究
(1)旅游村镇相关者态度研究
Reinhard Bachleitner(1999)从目的地居民角度研究了他们对开发乡镇旅游的态度[1]。Horn(2002)等人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比了新西兰Rotorua和Kaikoura两地居民对发展村镇旅游态度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历史和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当地居民更好地适应当地发展旅游[2]。Peter(2000)等人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得出了某偏僻山谷的居民对新建的休闲娱乐设施的看法。得出的结果是,大部分人是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反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此外,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性别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对旅游业感知的区别。
(2)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而且旅游行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导致了旅游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于传统村镇历史较为久远,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为了保护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Ahn(2002)等人将规划系统作为基础,论证了一个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应用可持续观念可能有用的模型。二战后,西班牙地中海海岸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为了改善当地旅游环境的质量,以及开发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西班牙政府尝试将可持续发展引入旅游规划的形式[3]。Burns PM,SanchoM M(2003)通过调查西班牙内陆村庄Cuéllar,得出政府引导的新兴旅游地开发的旅游活动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
⑶村镇旅游市场及经济效益研究
Graham Parlett等(1995)就苏格兰Edinburgh古镇进行了旅游影响的研究,强调旅游业巨大的关联带动效应,认为旅游业对村镇内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整体经济实力都有提升作用[5]。Oecd,Fleischer,Getz(2003)等认为城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完全超乎人们的预期。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产生的乘数效应显著,爱丁堡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6]。Isabelle Frochot(2003)通过细分村镇旅游者的类型,得出了大部分旅游者去村镇旅游的目的是比较随意的,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并不会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影响[7]。
3、国内对旅游村镇的研究
(1)村镇存在问题及保护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旅游型村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魏小安等(2002)认为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的发展存在单一观光、城市分离和超容量等问题,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创新[8]。刘昌雪(2003)认为皖南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一些不利因素[9]。孙静、苏勤(2004)对皖南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居民以及游客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视觉污染非常严重。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古村落视觉影响的现状、成因及管理方法[10]。
(2)村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村镇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村镇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凌申(2003)认为盐文化是苏北盐业古镇极具潜力的旅游品牌,当地政府应抓住这一品牌,多角度、多层次、多线条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使古镇游、古盐文化游相辅相成,互为烘托,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陆建伟(2003)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12]。
(3)村镇特色研究
特色是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阮仪三(2002)等人认为“水”是江南水乡特色,是最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文化所在[13]。王瑛,于华友(2006)认为随着我国城镇景观越来越现代化,城镇个性也在消泯,四川旅游城镇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四川旅游城镇景观构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特色构筑措施[14]。
4、国内外研究述评
对旅游村镇相关研究进行的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从中不难发现:
(1)在研究方法上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基本是局限于现象的定性研究,现有研究成果中,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理论分析较多,数据分析较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理论及方法指导,进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在研究对象选取上
国内学术界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知名度较高的江南水乡古镇等有限区域,对我国拥有的大量历史遗存的旅游村镇,尤其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些旅游型示范村研究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3)在研究内容上
国内关于旅游村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村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村镇的资源型研究,村镇旅游的影响研究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有关村镇旅游者的行为、村镇旅游市场和品牌、村镇特色塑造等方面研究的较少。(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Reinhard Bachleitner,& Andreas H. Zins.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23(44):199-209
[2]Horn C, Simmons D. 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3][美]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50-151
[4]Burns PM, SanchoM M. Local Percep tions of TourismPlanning: The Case of Cuèllar, Spain [J] . TourismManagement, 2003,24(3):331-339
[5]Graham Parlett.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05),355-360
[6]Parlett G,Fletcher J,Cooper C.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old town of Edinburgh[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55-360
[7]Isabelle Frochot.A benefit Segmenta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a Scottish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335-346
[8]魏小安,窦群.云南丽江与大研古镇的发展方向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2,16(4):10-11
[9]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6
[10]孙静、苏勤.古村落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11]凌申.盐城市曹堰古盐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盐业史研究[J].2005,13(2):35-37
篇7
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都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在贫困地区很 多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和保护,当地群众守着宝藏过穷日子。在目前旅游开 发的大潮中,各地也要设法开发这些资源,以达到保护和利用资源、脱贫致富的目的。在有 资源条件的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旅游、造福群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碛口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百大濒 危文化遗址之一,开发潜力大,保护的任务也很重。2001年,碛口成为山西省的第一个旅游 扶贫实验区,几年来,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值 得注意的问题,对碛口旅游扶贫工作进行研究与总结,对山西省乃至于全国贫困地区的旅游 扶贫工作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碛口旅游扶贫的背景
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境内,湫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历史 上曾经是晋商重要的水旱码头,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从清代乾隆朝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200多年是碛口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碛口被 称为晋陕大峡谷黄河沿岸的第一镇 ,也称晋西第一镇。在黄河水运走向衰落之后,碛口基 本上处于一种封闭、贫困的状态,几十年来,古镇的基本形态没有太多改变。碛口古镇在风 貌上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商贸集镇的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了晋西北的地方传统特色,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体古建筑保存数量大、质量高,整体集镇保存较完整。碛口古镇的风貌特色主要 表现在其群体性上,并以此为基础表现出它的其他特点。全镇现在还有400多座大小院落都 是原来的商行或店铺。长长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镇上成片的古建筑群共同营造了浓郁的古 镇文化氛围。
2.碛口古镇是古代北方集镇的代表,突出体现了集镇的商贸功能。碛口古镇的主街沿 河随地势而建,一些店铺出门便是码头,货物运输十分方便。货栈、骆驼店、骡马店、商铺 、钱庄、当铺在建筑上各具特色。古镇上各种行当齐全,并且还有商会、税局等管理部门, 形成了完整的集镇商业体系。
3.碛口古镇是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山地建筑群。碛口古镇面山背河,随势而建。窑洞 是当地基本的建筑形式,一般的房屋底层都是用砖券成的“箍窑”,二层大多是硬山顶的木 构房屋。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许多建筑都是下屋窑洞的窑顶便是上层院落的院子,层 层叠叠,非常壮观。
碛口古镇还有几处庙宇建筑,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现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碛口的民俗分为商业习俗和生活习俗两个部分,也是碛口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
碛口古镇紧邻黄河的第二大激流区——大同碛,滩险流急,景象壮观,古镇附近的黄 河水雕、冯家会土林等都是地质奇观。古镇东面的西湾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南面的李 家山村被称为“立体交融式”建筑的代表。
碛口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古镇周边及黄河上游沿岸均无大 的工矿企业,环境污染程度很低。水文及地质原生态形态显著,黄土地貌的各种形态几乎在 这里都可以找到。碛口镇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和湫水河,地下水的储存与补给条件差,地下 水贫乏。区内植被覆盖率较低,自然植被稀少,以枣树为主要林木,水土流失较严重。
由于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水旱灾害频繁,碛口多数劳动力靠外出打工、经商、 从事手工业维持生活,红枣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目前年人均收入600元左右,属 国家级贫困区。
碛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文化遗存到自然景观都有很好的基础,从保护传统文化、 利用资源的角度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而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使旅游开发的必要 性、紧迫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给旅游开发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碛口旅游扶贫的措施与效果
1.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软开发。
2001年以来,碛口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动。碛口民间文化节、国际摄影节、古村镇 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等都很引人注目。此外,从2001年开始,碛口每年一次的红枣节也吸 引了大量游客。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碛口曾多次作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外景地。2003 年,中央电视台在碛口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该剧播出后,使碛口的风貌得以 较完整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碛口古镇还完成了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镇等多项申报工作,申报促进了碛口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并且大大提高了碛口在国 内外的知名度。
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频繁的新闻事件,近年来碛口成了各级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 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碛口古镇先后在省级以上的报纸、杂志被报道150余次 ,其中大型专题报道50余篇。碛口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曾被报道80余次,其中专题报道20多次 ,黄河电视台《民生全记录》栏目还为碛口做了长达12集的专题系列片在黄金时段播出;从 2000年12月开始,中央电视台确定碛口的李家山村为联系村,对普通村民李秋生一家将进行 5~10年的跟踪报道。现在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与碛口相关的信息。
频繁的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学者和当地群众了解碛口的价值,对碛口的保护与发展有很 大促进意义。以碛口为外景地的影视作品增加了碛口的知名度,当地群众通过为剧组提供劳 务、担任群众演员等增加了收入。大量的媒体报道使外界更多的人知道碛口、了解碛口,起 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基础设施建设。
碛口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较为薄弱,近年来,碛口镇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外界支 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建成的湫水河堤坝工程使古镇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碛口古街巷原来都被淤泥 、尘土覆盖,经发动群众清理后,大部分地段又恢复了原貌,古镇的古风古韵得以更好的展 现。2003年建成了旅游接待中心,使碛口作为一个旅游区有了服务接待的基地和场所。为重 点建筑制作了旅游景点国标简介牌,既方便了游客,也有利于保护。随着离石与太原高速公 路的开通和沿黄河公路的拓展延伸,碛口的对外交通也有了一定改善,2005年,湫水河上建 起一座石拱桥,大大方便了游客和当地群众。
3.古镇文化的挖掘与研究。
碛口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他们分别从建筑学、民俗学、社 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角度对碛口展开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果。2004年,清华大学 教授陈志华出版了全面研究碛口的专著《古镇碛口》;2005年,当地学者王洪廷出版了内容 翔实、形式新颖的《碛口志》。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设立了以碛口为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研 究,不断有关于碛口的。碛口目前已成为是众多艺术家、高校师生采风、实习的基 地,这也促使对碛口古镇的文化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碛口的文化研究工作保护、发掘、整理了大量有关碛口的第一手资料,对碛口文化 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探索,为碛口的旅游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
4.群众教育与发动。 临县政府编制了《碛口镇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并分发到每一位居民手中,当地群众 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碛口古镇的价值,开始自觉地保护和利用古镇的文化遗产。老房子不 再被随意拆毁重建,古式家具也不再轻易卖给文物贩子。由于从事旅游服务业产生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长兴店、黄河宾馆等旅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古镇的个体旅店已增加至14家 ,个体商店及其他服务性店铺数量也有较大增长。据山西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进行的问卷调 查显示,碛口96%的居民希望碛口的旅游业能够发展壮大,90%的居民对旅游者抱有欢迎友善 的态度,在碛口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已经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碛口的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游客人数快速上升,旅游收入也明显增 加。2007 年的“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每天接待游客均达到2000人以上;2007 年春节,来自广州、北京等地的100多位游客在碛口度过了富有民俗特色的新年。碛口镇两 家较大的个体旅店长兴店和黄河宾馆2007年全年收入都超过了50000元。这些数字与成熟的 旅游区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但碛口旅游区硬件投入非常有限,处于不是十分有利的交通区 位,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四、碛口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问题。
碛口旅游的软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果,古镇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与之相应的产品和客源 的开发没有及时跟进,使碛口的旅游未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碛口有黄河第二碛、黄河水雕、黄土梯田、黄土林等自然景观,有九曲黄河阵、伞头 秧歌等民间文化,在碛口可以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观光旅游、以民俗风情为基 础的村落旅游、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农业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碛口在开发的过程中偏重于强调碛口的古代建筑、晋商文化等,这 些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周边区域的旅游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积极开拓思路,突出自身特色 ,避免盲目跟风,充分发挥多种旅游资源的作用,多角度开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是碛口的 当务之急。
2.客源开发问题。
目前碛口的旅游者主要是专家、学者、大学生等,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形成了一种停 留在精英层面的文化旅游,尚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大众旅游。碛口组织过几次旅游推介活动, 但效果并不明显。至今碛口还没有进入旅行社组织的旅游线路之中,除了当地邀请的专家、 学者外,所有的旅游者都是自助游,由于当地交通、住宿、通讯、商务等条件都还比较落后 ,一般的旅游者不愿意在没有旅行社组织的情况下前往。鼓励旅行社积极参与客源组织是碛 口旅游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
此外,高校实习的学生往往在旅游淡季来碛口,并且停留时间较长,他们是碛口目前最 稳定、最重要的客源之一。但是,对高校的宣传工作却基本是仅仅依靠几家个体旅店来零散 地进行的。在整体旅游区的层面上,对高校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扩大实习学生客 源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3.资源保护问题。
碛口的旅游资源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资金缺乏,碛口镇区和李家山、西湾等古 村落中有很多民居、庙宇处于濒危状态,一些老房子已经倒塌。碛口被联合国列入百大濒危 遗址,其警示意义远远大于荣誉价值。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外,建设性破坏也是一项重 要因素。碛口的旅游接待中心和其附近古镇唯一的公厕,处于古镇中部,黄河岸边,体量、 造型、色彩均与古镇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成了古镇的一大败笔。在修建沿黄公路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一些罕见的自然奇观遭到了破坏。
4.利益分配问题。
碛口的旅游开发使一部分群众受了益,但这种受益并不普遍。在碛口镇区,旅游者的 到来使旅店、商店等经营者得到了实惠,由于镇区商业发达,人流较密集,所以旅游开发的 受益者相对较多。而在碛口附近的李家山、西湾等古村落旅游者很少留宿和购物,当地群众 较少因旅游开发而获益,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打扰,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使少数群众对旅 游者产生了厌烦情绪。随着碛口知名度的提高,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妥善处理投资者与当 地群众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处理不当,由于受益不均衡引发的各种矛盾将成为碛 口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五、碛口旅游扶贫的借鉴意义
碛口几年的旅游扶贫实践对旅游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旅游的软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相对较少,开发效果显著,在缺乏 开发资金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软开发的地位更为重要,通过文化活动能获得明显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由于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容易忽视自身特色而 盲目照搬他人的东西。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更需要在开发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自身的旅 游产品、旅游客源有准确的定位,尤其是要抓住特色求发展。
3.对为数不多的资金要科学使用,首先保证对资源的保护,以维护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依照旅游开发的需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尤其是要科学设计, 杜绝浪费和建设性破坏。
4.旅游扶贫要十分注重其扶贫效应,其目标是致力于贫困人口的发展,使当地贫困人 口利益最大化,不能是旅游发展了,当地群众还是贫困依旧。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应当是一 个引导群众致富的过程,旅游开发要使大多数的当地人受益,这样才能达到开发的目的,这 样的开发才有后劲。地方政府要引导群众保护旅游资源,积极参与旅游相关行业。对碛口这 样刚刚起步的旅游区来说,尽快开始收门票,使广大群众能从中分红获利是化解矛盾、保障 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之,旅游扶贫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要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 同时促进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振兴。旅游扶贫也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旅 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以当地贫困人口的利益为核心,兼顾政府、投资 者、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
[本文为2004年山西省教育厅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碛口旅游扶贫实验区模式研究”(编 号0405201)的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古镇碛口【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李秋香.中国村居【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篇8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削高填低、平整土地,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千楼一面的现象,巴渝民居正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日渐减少。CNKI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1983-2015年以“吊脚楼”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计358篇。其中,只有32篇论文(含10篇硕士学位论文)涉及到“重庆吊脚楼”的研究,且绝大多数是针对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地区。无论是从保护利用还是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对将要消失的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提出抢救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二、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北碚区(106°18′14″E-106°56′33″E,29°39′10″N-30°03′53″N)地处三峡库区库尾,嘉陵江下游,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全区面积755km?,辖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北温泉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金刀峡镇、三圣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蔡家岗镇、柳荫镇、澄江镇、静观镇、复兴镇、水土镇、天府镇等5街12镇。常住人口73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北碚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4°C,年均降水量1 078.65mm,降雨集中在5-9月份,具有四季分明、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地质构造上属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的一部分,多褶皱和断裂,地壳岩性以灰岩、页岩、砂岩、泥岩为主;地表起伏较大,最高点为缙云山甘家山(海拔952.2m),最低点在童家溪镇童家溪口的嘉陵江边(海拔约175m),有多重地貌类型。
河流众多。嘉陵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右岸长45.181km,左岸长21.110km,区内还有璧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溪、明嘉溪等嘉陵江支流。
区内缙云山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分布着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全国唯一处于主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嘉陵江北碚段吊脚楼分布现状
在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等基础上,对研究区内5街12镇进行了全面的野外实地调研。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现仅存6处具有代表性的吊脚楼群,分别是位于朝阳街道文星湾社区的卢作孚纪念馆、北温泉街道金刚村金刚碑老街、金刀峡镇永安村偏岩古镇、童家溪镇同兴村的李氏民居和半边楼,以及水土镇中心卫生院旧址(见表1)。
从表1中可知,研究区遗存的吊脚楼现存数量较少,全部位于嘉陵江或其支流的河谷地带。除卢作孚纪念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外,其余吊脚楼状况均不容乐观。
四、现存吊脚楼的保护价值
(一)历史价值
研究区内吊脚楼,存在时间短则近100年,长则400余年(见表2)。6座吊脚楼虽历经战乱、地震等沧桑巨变依然保存至今,诉说着巴渝人家的光辉岁月,承载着或国或家的血脉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卢作孚纪念馆,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400余年的历史,最初名称是文昌宫,用作文人学士参拜文昌帝君;后于1923年在文昌宫内设立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剿匪的同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成就斐然;建国后,作为民居,为很多民众提供了庇护之所;今天这里已成为北碚抗战文化遗址――卢作孚纪念馆,以此纪念峡防局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这座吊脚楼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北碚人民的光辉历史。
同兴村李氏民居,据房东李先生介绍,约建于1860年,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两层土石墙搁檩式吊脚楼中,虽世道几变历经战乱年代,依然屹立至今。
(二)文化价值
吊脚楼是巴渝传统民居文化的代表,是建筑形式的一朵奇葩。西南地区植被丰富,地表崎岖不平,巴人利用自然的恩赐,就地取材,依山就势,修筑了灵活多变、风格迥异、功能强大的吊脚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下层多用于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为起居之所,体现了巴人顺应自然而产生的文化需要,更体现了巴人根据自然而改变,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相映成趣,“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艺术价值
吊脚楼造型灵活多变,层次丰富。小体量、白墙灰瓦、穿斗结构梁柱、坡屋顶、悬空支柱是其造型上的典型特征,具有传统韵味,无论远观还是近察,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偏岩古镇河边吊脚楼、金刚碑等地现已成为写生、摄影者的常选之地。
(四)旅游价值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让人身心俱疲,乡村旅游渐成热点,地方性特色、原汁原味正是众多名城古镇吸引游人的卖点。如位于重庆渝中区嘉陵江畔的洪崖洞,将传统木结构吊脚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打造成大型吊脚楼风情街,成为重庆的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北碚背靠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是重庆市著名风景旅游区,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的美誉,环境清幽,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也是都市人群休闲旅游的好地方。课题组针对吊脚楼所做的问卷调查发现,53%的人乐意在旅游时入住吊脚楼风格的房屋。吊脚楼作为北碚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可行且有市场的,既可以达到对吊脚楼的保护和宣传的目的,也有利于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五、研究区内吊脚楼保护现状评价
巴渝传统吊脚楼多用为木料,自身防火性能弱,火灾隐患大;重庆降水量多,木遭水浸易腐;若无漆保护,木质易被虫蛀;加上近百年重工业发展,重庆酸雨和灰霾严重,加重了吊脚楼的破损。
在我国现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下,吊脚楼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范畴,政府对口对其进行保护的管理机构主要有文物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北碚区现存的6处吊脚楼中,具备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吊脚楼作为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如卢作孚纪念馆在2010年开始由政府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没有达到文物标准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达到一定的历史建筑价值的吊脚楼作为传统风貌建筑也得到了一定保护,如偏岩古镇河边吊脚楼,得到了文物局或规划局开展的“优秀历史建筑”和“乡土建筑”保护计划的保护,拟被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但从总体上看,研究区内吊脚楼保护状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
(一)民众保护意识薄弱
课题组所做的校园摸底调查结果显示,80.65%的中学生不知道北碚有吊脚楼,81.27%的学生不知道北碚著名的卢作孚纪念馆是吊脚楼风格建筑。考察中接触到的很多居民及镇街村社的工作人员对吊脚楼也缺乏了解和热情。人们保护吊脚楼的意识薄弱,内心对巴渝传统吊脚楼没有很深的认同感和保护的责任感,过度依赖政府,未意识到其价值及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本底资料缺失
课题组在历时一年多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各方面努力才找到了6处现存吊脚楼。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寻访,北碚区政府尚未对管辖范围内的巴渝传统吊脚楼资源进行详尽的摸底调查,这给吊脚楼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很多民间组织可能有意向保护吊脚楼却是因困难重重而收效甚微。
(三)保护资金缺乏
由于资金缺乏,研究区内现存吊脚楼大多处于自然存亡状态,特别是不具备特殊文物价值的吊脚楼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多,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和保护。水土镇中心卫生院旧址吊脚楼因年久失修,已被遗弃;同兴村2座吊脚楼及偏岩古镇河边吊脚楼均属于D级危房,没有得到有效修缮和保护。偏岩古镇现利用河岸边的吊脚楼群发展特色餐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旅游,但由于年久失修和周边配套措施不足,明显影响了其开发利用。
六、研究区内吊脚楼保护建议
(一)宣传建议
①乡土教育。文化传播,教育先行,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建议在乡土地理等教育中,加入吊脚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巴渝传统吊脚楼,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物、身边事、身边情,体会先民的智慧,传承吊脚楼文化。卢作孚纪念馆现在已经是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并且招收中小学生作为讲解员参与接待参观者,这些都是良好的尝试。②环境宣传。环境可以养人,亦可以育人。目前重庆为外人所熟知的名片主要包括美景、美食、美女等,建议将吊脚楼这一巴渝文化的“活化石”上升到重庆名片的高度,对外宣传。如在人流量多的车站(公交车、长途车、火车)、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码头)等地,设计制作壁画、雕塑等吊脚楼实体,以及在城市各类井盖上凸显吊脚楼符号,让本地人和外来人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认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去有意识的发现、保护吊脚楼。③影视宣传。北碚作为抗战时的小陪都,有众多名人在此居住,也诞生了众多文化瑰宝。北碚可以借助拍摄北碚历史名人或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时,还原在吊脚楼里发生的或悲壮或温情的历史故事,向全国展现巴渝传统民居文化。如2015年上映的青春爱情喜剧电影《至少还有你》,就在金刚碑老街等地取景。④出版物宣传。调查中发现吊脚楼相关出版物欠缺。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有理由认真研究,梳理吊脚楼的历史脉络、现实情况,撰写巴渝传统吊脚楼的书籍,更好地宣传、传承、呵护吊脚楼这一巴渝瑰宝。
(二)开发建议
①组织各界力量,摸底调查吊脚楼。全面细致的调查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建议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以及发动民间组织共同对辖区境内吊脚楼进行资源摸底调查,掌握吊脚楼的具体数量、分布、现状、价值,列出北碚巴渝传统吊脚楼的资源保护清单。②制定保护标准,分层保护吊脚楼。吊脚楼作为特殊山区河谷民居,质量有好有差,价值有高有低,应对其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定,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标准,然后分层进行开发保护。有较高综合价值吊脚楼,可作为重点文物进行保护;较大规模的吊脚楼群如偏岩古镇及金刚碑吊脚楼,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开发;零星分布的吊脚楼,需对房屋安全性进行定期鉴定和不定期检测,A、B级稍加处理即可正常居住,C级需加固后方可使用,D级则须停止使用或整体拆除。③传统村落申报。偏岩镇和金刚碑老街早在2002年4月就分别被列为首批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和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街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2007年5月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此,建议偏岩古镇和金刚碑老街应抓紧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并从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遗产学等方面立档调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家底,全面清晰地记录各类原生态信息。④借鉴传统风格,修建新式吊脚楼。将巴渝传统吊脚楼风格融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筑中,借鉴吊脚楼的形制和科学设计,打造具有巴渝传统风格的乡土特色村落和现代城市风貌,如可在北碚下半城修建类似洪崖洞的滨江现代吊脚楼民俗风貌区,将有利于北碚区旅游业的发展。
篇9
陈炉古镇地处渭北高原,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今属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管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千米,全镇人口约2万人。由于当地处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分界区域内,全年降水少,植被稀疏,自然环境一般。陈炉的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中。其拥有的大量古代窑址、历代烧瓷碎片、窑神庙遗迹等历史遗存被专家、学者所重视。在2006年,陈炉古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史料记载,陈炉镇是因为“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千年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奇特景观。
二、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1、旅游开发已见雏形,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自从陈炉古镇被列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目录之中,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就迅速展开。经过五年的发展,当地的旅游开发已经初见成效。从铜川市前往陈炉的唯一一条道路实现了路面硬化,路面宽度3.6米,基本满足旅游进入的需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讯基站架设,满足了旅游通讯的需要。古镇古窑址区域内设置了统一的标示牌和路线指引,实现了旅游标志物的辨识。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开办了一些能够提供基本餐饮、住宿服务的“陶家乐”旅游项目。但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相对巨大的系统工程,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要做大、做强,就比如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比如:在古镇的进口处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古镇给排水设施的完善,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旅游开发区域内建筑的同意修缮、维护等都有待投资建设。
2、开发主题不明确,缺乏重要景点的打造
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主题首先应当明确。在目前陈炉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旅游方案是对于村镇格局和建筑的完整展现,并加入一些窑址遗存的展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做法也不失为陶瓷文化展示的一个方面,但未能抓住精髓。在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每个古镇都必需抓住自己的优势,大肆渲染。陈炉古镇则应该在“窑”字上大做文章。在重要的旅游节点上打造旅游吸引物,比如恢复窑神庙,重现窑神祭拜的仪式;择地仿建古代窑厂,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知古代制瓷过程等。
3、手工业优势明显,但旅游商品开发不足
作为延续千年的陶瓷生产重镇,陈炉的手工业相对发达,至今当地的陶瓷厂众多,能够生产各种陶瓷制品。但能够给游客提供的旅游商品却严重缺乏。甚至在当地并没有能够代表陈炉本地特色的陶瓷制品。笔者在2013年2月走访陈炉时发现,当地的陶瓷厂、陶瓷作坊仅仅生产外地的订单产品,而对外销售的也仅仅是在铜川、西安等工艺品市场随处可见的“倒流壶”,这样的窘境不但和具有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陈炉古镇的文化定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同时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是旅游开发中的一块明显的短板。
4、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亟待环保工程的投入
陈炉古镇平均海拔1200米,呈现两山夹一沟的基本地形格局,交通相对闭塞,只有一条公路和铜川市区相连。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陈炉人习惯于将废弃物就地倾倒,当地保持的历代烧瓷碎片“磁瓦山”就是这样形成。难以降解的垃圾在陈炉的河沟、洼地随处可见,对当地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也不利于良好旅游形象的塑造。而当地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匮乏,一旦垃圾污染了珍稀的水资源,造成的后果将更加难以估量。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污染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陈炉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引入环境保护工程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5、资源禀赋优良,但宣传不足
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在陕西地区的古村镇中可谓名列前茅,但遗憾的是良好的资源禀赋并未形成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陈炉的知名度非常有限,省内游客甚至铜川本地居民对于陈炉古镇都知之甚少。当地政府也曾探索依靠拍摄电视剧《陈炉古镇》来打响旅游知名度,但由于电视剧收视率较低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古镇开发前景展望
1、利用多种渠道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秀美陈炉、文化陈炉
旅游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景观打造都需要大额资金。对于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铜川市来说,必须增加融资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利用银行贷款,出让部分经营权,吸引外地客商投资等都是可以使用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陈炉古镇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挖掘和环境的优化,应该是未来陈炉旅游开发的主题思路。
2、重建重要景观、恢复部分遗迹,增加游客旅游活动的可参与度
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旅游的需求主要是身心、感官需求的满足。陈炉的悠久历史必需通过具体的景观、项目传递给游客,让游客真实地感知到文化的存在,最终获得旅游需求的满足。陈炉古镇应该恢复众多的神庙、寺庙遗迹,重现古窑烧制技法的表演展示,并提供陶瓷加工体验区,让游客能真正体验烧制瓷器的全过程。以这些具体的景点为依托,全面地展示陈炉悠久的陶瓷文化史。
3、注重宣传,融入精品旅游线路
陈炉古镇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其地理区位又相对远离客源市场,所以有效的宣称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媒体宣称的途径,利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全面介绍陈炉,吸引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和周边知名景区进行合作,融入到经典旅游线路之中。比如:可以考虑将陈炉纳入到“西安---延安”陕西北线旅游之中,既给陈炉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又使得原本“西安---延安”之间较长的旅游交通时间中加入了新的景点,能有效缓解这一游线中游客的疲劳度。
参考文献:
篇10
自上世纪八十年末,以代表江南古镇特性的周庄古镇以景点形式迎来了第一批游客,由此便拉开了我国古镇旅游的序幕。现如今,古镇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热潮。但是伴随着我国向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古镇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古镇里的很多古民居、古街道、古建筑和文化传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或因全国上下兴起的大规模的城乡建设热潮所面临着强拆、改建;或因环境的恶化而使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面临自然的风化破坏;亦或是由于在旅游开发时遭到无序、盲目的修建。总之,不管何种原因,要想让古镇旅游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应对古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古镇的概念研究
由于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步较晚,对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直到进入21世纪,古镇热潮的兴起,才引起学者们对古镇旅游的关注。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及论文的资料看,学者们起初对古镇的关注度从单一的区域旅游资源和古镇景观构造这些方面开始研究,到现在的结合资源学,市场学,管理学等对古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古镇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甚至对古村落、古城、古镇、历史文化名城这几个概念都没有明确区分。周虹在《古镇映像馆/徽州》中把那些沿袭了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且居民建筑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镇、古城、古镇都统称为“古镇”[1]。而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则从历史城镇的特征方面来进行界定,他认为历史城镇有别于一般的城镇,它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见证;它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在当时充当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2]。陈志华在《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中对古镇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指标,古镇必须具备悠久的历史,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的村落,古镇里面不仅有书院、村塾,还要有公共园林,且具有很高的科名成就[3]。而同济大学的朱晓明则认为古镇的历史应有个时间分界,他认为那些始建于民国前至今仍发挥着社会功能的村落,对民风民俗、历史建筑风貌、建筑风格、选址等都保留得较为完好的,均可以称之为古镇[4]。刘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结合国外古城的定义和我国古镇的由来和古镇的历史功能把古镇定义为:主要指18世纪以前已发展起来并保存当时风貌的,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军事、行政管理、或者商业功能的人类集聚地[5]。
二、国内古镇保护研究
(一)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对历史古镇的保护研究最初是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最初的对单个建筑个体的保护,到现在的包括对整个古镇片区的保护研究,形成了多层面、多视角、系统化的保护体系。
自从1982年2月8日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首次批准了以北京为代表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始,直到1986年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第一次提到了对村镇的保护,这一建设性的提议为我国保护历史村镇拉开了序幕。时隔六年后的2002年,“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首次提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政策,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国家建设部和文化局从2003年10月开始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评审,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之后相继分别在2005年9月、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公布了5批次共35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历史文化名镇181个,历史文化名村169个,这些名镇名村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对保护和规划古村落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也为我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体系。
(二)国内古镇的相关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始,至今已二十余载,但是这股热潮并没有消退。进入21世纪以来,古镇旅游仍然是旅游者所青睐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尽管我国开发古镇旅游的历史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二十年间,古镇旅游对古镇历史资源的破坏已经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虽然学者们对古镇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有从建筑方面,也有从文化方面。但是,学者们对古镇旅游的保护和开发这方面的研究关注程度最高。
同济大学阮仪三通过对周庄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旅游观念偏差问题、老龄问题及公共空间颓废等问题提出思考[6]。徐森在《浅谈古镇保护》一文中也提出了保护古镇要处理好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开发的各种关系,同时要保持古镇建筑群体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7]。陈炳钧等人提出在古镇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古镇保护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所以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有序的保护,提高当地居民及各方利益群体对古镇保护的参与性[8]。许冰镔在《中国古村落保护方式探索》文中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方式,如通过开发旅游进行利用模式、博物馆模式、集散为整的模式、及对街区、院落的保护[9]。谭宏则是从构建一定的法律法规、监察制度等保障体系方面对古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他认为对古镇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为监督检查机构,专家学者为咨询机构,通过相关的激励制度让居民共同参与对古镇的保护,成为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让保护工作具有法律效应;对保护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引入民间资本、市场投融资的方式解决[10]。韦祖庆、陈才佳通过分析黄姚古镇旅游可能会造成古镇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即旅游开发公司要与当地居民形成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共同体,使双方实现经济共赢,并在保护古镇上承担相应的义务、职责[11]。姜龙以四川罗城古镇为例,提出了对川南传统古镇实行分级保护,重点保护的原则;对古镇功能结构要以保护历史风貌为重点,对老街部分功能进行转换,恢复传统喝茶听说书等生活方式;重视保留古镇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古镇的建筑,还要对古镇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保护;最后提出加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12]。吴瑕认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没有很好地运用系统化理论,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的;二是对我国偏远的民族地区的历史古城镇研究较少,且对自身的资源价值认识不到位,没有对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归类保护;三是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在开发中忽略了对各个名城之间的联系[13]。从吴瑕的这篇文章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对古镇研究所出现的相类似的问题,为在今后的古镇保护工作中提供借鉴作用。
三、国外对古镇的保护研究
(一)国外对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简介
国外很多国家在制定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古城镇的保护方面有着非常健全的法律体制。特别是欧洲国家,他们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古迹、古建筑、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方面制定了非常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这对历史城镇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西方国家对古城镇的保护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过程,从1933年《雅典》的问世、到1964年《威尼斯》的通过、再到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1987年《华盛顿的》出现,这俗称“三大一个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所做出的贡献。从只对单个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地区进行保护的《雅典》的问世,到《威尼斯》里对保护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文物古迹,再到《华盛顿》将保护的对象再次扩大到历史城镇的阐述。这些都显示了从单一建筑个体到整个片区的保护,再到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
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这些国际性机构的成立,为制定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古城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都会出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的法律,时至今日,这些政策法规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罗列一下20世纪出台的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政策:1930年法国出台了《风景名胜地保护法》、1931年颁布《关于历史遗迹修缮的雅典》、1962年法国的《马尔罗法》、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1966年美国的《国家历史保护法》、1967年的《关于保护和恢复历史性或艺术性中心的决议》和英国的《城市宜人环境法》、1971年德国《城市建设促进法》、1972年通过的《把现代建筑融入古建筑军的决议》、1975年的《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布鲁日决议》及日本的《文化财产保存法》、1976年的《历史性城镇的新生》和《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8年的《关于保护历史性城镇街道尺度的决议》、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言》、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和地区的国际》(即《华盛顿》)、1993年法国颁布的《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宣言》、1996年的《历史性城市地段重建决议》、1999年《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等。以上这些国际法规对我们如何针对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起到了非常好的参照作用。
(二)国外古镇保护理论研究
1997年,Peter Lovell就古镇建筑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方法。他认为:一是不能孤立地只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而要注重对整个古镇的环境进行保护,保护好各建筑体与街道、广场的整体结构;二是在保护过程中不能破坏古镇的原真性,要注意保留古镇的原有历史信息;三是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的时候,注重尽量使用与原建筑形同的材料,保持建筑风格一致的方法;四是对于现代建筑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古镇原有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尽量限制现代建筑的高度,空间布局[14]。Shetawy 等学者为了保护埃及Giza的文化,避免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把Giza地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区进行分区保护[15]。Laurie Kroshus Medina通过对玛雅古村的传统玛雅文化形式不受现代旅游商业文化的严重影响,进而对古镇原真性文化展开研究[16]。Naciye 则从保护与复兴的角度,对历史城镇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17]。
四、对古镇开发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名村古镇采取以运动和艺术这两种主要的主题开发模式。如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意大利丽晖谷古镇是以开发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模式。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村庄景象,还能体验高山滑雪,及参与各种越野自行车所带来的乐趣。欧洲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对历史小镇进行开发。以法国的枫丹白鹭古镇为例,其著名的宫廷建筑、古城堡、以及枫丹白露深林和巴比松画家村透露出浓郁的艺术气息,让游客慕名而来[18]。
目前我国古镇开发的主要有采取政府授权特许经营、政府承包经营、政企合作这三种方式。学术界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古镇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职晓晓从旅游扶贫角度,对那些地处贫困地区的古镇进行开发,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他提出了由政府主导、景区带动、引进民间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协作模式,建立试验区、异地安置等不同的旅游扶贫模式[19]。田喜洲在《论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开发》提出了主题式开发、互补式开发、保留式开发及综合式开发这四种开发模式[20]。孟明浩、余琪等人则用体验的角度对古镇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对古镇旅游产品的体验设计原则、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古镇保护主要涉及到古镇的政策法规的保护条列、对古镇建筑的保护及其针对古镇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古镇开发方面,大多数都是从游客体验方面进行开发。在实际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古镇在处理保护和开发这两者关系中,更多的是从开发角度进行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这两者间的地位,即以保护为主,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镇资源,只有这样,古镇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从对比国内外对古镇的法律法规方面分析,我国对古镇保护的法律相对没有那么成熟,且对于保护古镇的法律条文比较笼统。对古镇相关的保护都是放在文物法里面的居多,只从单个历史遗迹进行保护,而没有对整个古镇保护制定系统的法规。我认为在今后,应从文物和旅游方面,制定针对我国各种历史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
从目前对古镇保护和开发的理论研究看,大多都是从个别古镇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关于保护或者开发的建议、措施。而这些保护开发的方法都比较笼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我认为以后应该先对各种不同的古镇资源进行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更为细致,系统的保护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阮仪三,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8:15—17,57.
[3]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11: 52—53.
[4]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 53—55.
[5]刘伟.龙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5.
[6]阮仪三,邵甬.精益求精 返璞归真—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99,7:54—57.
[7]徐森.浅谈古镇保护[J].江汉考古,2001,(1):94—95.
[8]陈炳钧,乐琦.古镇保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城市规划,2009,8:38—40.
[9]许冰镔.中国古村落保护方式探索[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367—368.
[10]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10,10:55—60.
[11]韦祖庆,陈才佳.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0—14.
[12]姜龙.川南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罗城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 2820—2821,2917.
[13]吴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45—49.
[14]Peter Lovell.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1997,3:8—10.
[15]Ahmed A A Shetawy, Samah Mohamed E1 Khateeb. The Pyramids Plateau: A Dream Searching for Survival[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819—827.
[16]Laurie Kroshus 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17]Naciye D.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istotic urban quarters-a case study of the Walled city of North Cyprus[J]. Cities,2004,21(4):329—248.
[18]余向恒.陕西名村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9]职晓晓.基于旅游扶贫模式的陕西省古镇旅游开发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12:100—104.
[20]田喜洲.论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开发[J].旅游论坛,2009,3:348—350.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106LX592);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1105950802M01)。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9-0053-07
1、引言
传统古村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处于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类聚居地。近年来,伴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传统古村镇旅游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中国大多数传统古村镇旅游产业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所以具有以观光特性为主的特点。观光文化旅游源于对文化资源的表层开发,属于一种观赏型的初级旅游产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旅游有了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单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难以满足人们日趋休闲化和个性化的新需求,因此,旅游景区需要塑造品牌个性。另外,从旅游竞争的角度看,传统古村镇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形成的过度竞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可以断言,“回头客”是旅游企业未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方面,国外的研究较为成熟,比如:早在1993年里德(Reid)就在研究中指出,重游游客不但为旅游经营商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方便旅游经营商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口碑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展潜在市场。奥普曼(Oppermann)认为,重游游客占总游客的比例可以作为评价旅游地发展潜力和判断生命周期阶段的指标。重游意愿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旅游地的竞争实力。国内对旅游行业重游意愿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代表作有2010年白凯、郭生伟的《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及2010年陈钢华、黄远水的《城市旅游地游客重游动机实证研究――以厦门市为例》两篇论文。进而,笔者对外文商业资源文库(ASP,BSP)和中国知网(CNKI)近10年内的数据进行检索,涉及“传统古村镇再游意愿”和“传统古村镇品牌个性”为题的学术论文为零。因此,研究影响中国传统古村镇品牌个性对旅游者再游意愿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竞争中,品牌个性被认为是产品持久差异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产。塑造品牌个性,已经成为企业获得消费者忠诚、保持战略优势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以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平遥古镇为背景,从“仁和”、“时新”、“高雅”、“诚信”和“智慧”5个品牌个性维度出发,比较传统古村镇品牌个性对再游意愿的影响,并对其中的关键要素进行鉴别。
2、四大传统古村镇的基本概况
任何传统古村镇旅游地都有其形成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本文之所以选取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平遥古镇为研究对象,一是这4个景区均属于传统古村镇;二是这4个古镇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三是他们的游客辐射范围是全国(见表1)。然而,同样以古镇为主题的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在游客接待率和重游率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它以独特的纳西文化吸引着各方游客,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约为394.85万人次。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适逢上海世博会,使得周庄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约为220.68万人次。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与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2010年上半年阆中古镇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8.5万人次,山西平遥古镇接待游客147.63万人次。2010年对以上各景区游客重游率的随机抽样统计结果显示,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的重游率分别为59.3%、30.7%、21.5%和23.9%。
3、传统古村镇品牌个性维度的构成
广告界和营销界最先提出了品牌个性的概念,但学术界最初对品牌个性的理解有较大分歧,直到1999年林恩・阿普绍(Upushaw L)在《塑造品牌特征》一书中才给品牌个性赋予了较为完整、统一的定义。他认为,品牌个性是指每个品牌向外展示的品质或魅力,它能与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是品牌与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相联系的纽带。许多研究表明,品牌个性会增加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认同感,从而显著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由于品牌个性具有独特的、难以被竞争者所模仿的特点,因此,品牌个性为企业提供了相对竞争优势。不过,我国关于品牌个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3.1 艾克(Aaker)的美国品牌个性模型
美国学者艾克使用归纳法研究了品牌个性及其维度构成,认为品牌个性是人格个性投射到品牌上的结果,并强调了情感在品牌中的重要性。他根据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提出了美国品牌个性模型,并以特质理论和词汇法作为方法论基础,从个性心理学维度出发,以西方著名品牌为研究对象,依靠现代统计技术,发展了一个系统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brand dimensions scales.BDS)。在该量表中,品牌个性被分为真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胜任(competence)、教养(sophistication)和强壮(ruggedness)5个维度。这5个维度共有15个层面,包括42个品牌人格特征。之后,艾克又把描述品牌个性的特质词汇进一步扩展到64个。艾克关于品牌个性的定义和由此发展起来的研究模型是目前西方学术界在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曹灵芝和孙国翠也认为,艾克提出的品牌个性“大五”模型中的真挚、刺激和胜任3个维度更为重要,与特帕斯和克里斯托(Tepus&Christal)提出的人格“大五”模型中的和悦性、外向性和谨慎性3个维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为研究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艾克的品牌个性模型被应用在旅游行业始于2006年,埃金吉和尤克塞尔(Ekinci&Yuksel)以艾克的模型为基础,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旅游地品牌个性的维度。研究指出,旅游地品牌个性主要包括3个纬度:真诚、刺激、快乐。这对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和推荐意向有积极 影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艾克的品牌个性模型仍存在诸多局限,并从社会学和个性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环状模型,来帮助学术界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品牌个性。
3.2 中国的品牌个性模型
国内对品牌个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黄胜兵、卢泰宏首先对品牌个性的维度进行了本土化研究,以西方的词汇法、因子分析和特质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以汉语语言、国产品牌为内容,以中国消费者为调研对象的实证研究发展出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及量表,得出了由66个品牌个性词汇构成的5个品牌个性维度,将其分别命名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仁、智、勇、乐、雅”。具体而言:“仁”是与西方研究中“sincerity”相对应的品牌个性维度,形容人们具有的优良品行和高洁的品质;“智”对应于西方的“competence"维度,形容人们具有智敏、沉稳、严谨和贤能等品质;“勇”对应于“ruggedness”,用来形容强壮、粗犷、奔放等形象特征;“乐”在这5个维度中则最具有中国特色,除包含了“exciting”的含义以外,还具有积极、自信、乐观、时尚的含义;“雅”同西方研究中的“sophistication”相对应,具有“有品位、有教养、体面气派”等含义,用来形容儒雅的言行风范和个性。
何佳讯和丛俊滋在研究中也指出,由于品牌的出生地和出生时间不同,就不可避免地蕴涵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烙印,成为品牌意义的组成要素。因此,中国的国产品牌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必然蕴涵着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价值。进一步,他们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老字号品牌的个性维度,即“仁和、时新、高雅、智慧和诚信”5个维度,并与黄胜兵和卢泰宏提出的“仁、乐、雅、智、勇”5个维度相对应。
3.3 中国传统古村镇的品牌个性维度
中国传统古村镇可以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古迹,中国传统古村镇必然蕴涵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本文以何佳讯和丛俊滋的中国传统老字号品牌个性“仁和”、“时新”、“高雅”、“诚信”和“智慧”为基础,通过焦点组座谈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应用内容分析法等研究工具,构建了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古村镇旅游地的品牌个性测量量表。具体地,“仁和”由友善、亲切、默契和纯朴4个构链组成;“时新”由新颖、时尚、创新、特色4个构链组成;“高雅”由品味、魅力和体面3个构链组成;“诚信”由信赖、真实和可靠3个构链组成;“智慧”则由权威、专业和进取3个构链组成,共5个维度17个测量题项,删除了何佳讯和丛俊滋设定的21个测量题项中的4个。
4、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4.1 测量样本
本研究以国内知名度较大的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4个古镇的亲历游客为测试对象,采用追踪游客直接获取数据的方法进行。在本文完成过程中,笔者正好承担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新城区发展战略的策划工作,根据战略定位的需求,要在新城区建没一条单边长约1000米,双边长约2000米的古街。如何把这条古街打造好,为南溪古街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全县人民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为了达成统一的意见,同时也为了拿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南溪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8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当地龙头企业老总分两批次对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4个古镇进行实地考察,笔者作为考察团的组织者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将问卷调查融入了该次活动中,抽取到了第一手、最直接、最真实的样本数据。测试在2010年4月10日至2010年5月20日期间进行,加上随行导游和82名参与考察的干部共有86人参与了测试。共收回问卷344份,样本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100%。样本特征显示,最终男性比例为68%,女性比例为32%。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其中25~29岁仅占3%,30~40岁占58%,40~50岁占27%,50~60岁占12%。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1%,本科学历占65%,研究生学历者占14%。从职业来看,职业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领导为主,另有8家企业的负责人参与了问卷测试。从婚姻状况方面看,90%被试者属已婚,10%为未婚或离异。
4.2 研究工具与测量
旅游地品牌个性的测量量表采用黄胜兵和卢泰宏于2003年和何佳讯于2008年开发的本土化品牌个性量表,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具体特点,通过焦点组座谈,应用内容分析等研究工具,最终选择了17个形容词覆盖“仁、智、勇、乐、雅”5个品牌个性维度,以及游客重游意愿包含的3个测量题项,量表采用7点刻度,1代表不同意,4代表无所谓,7代表完全同意。
“仁、智、勇、乐、雅”5个品牌个性维度(见表3)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对问卷进行巴特勒球形检验,结果x2值为1227.642(df=75),显著性水平p=0.000,KMO值为0.813。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始矩阵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并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5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8%。因子与原量表对5大因子的命名完全吻合,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形容词均在3个及3个以上。在“仁和、时新、智慧、诚信、高雅”5个维度中,“仁和”和“时新”这两个因子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为34.2%,因此,这两个维度的作用极其重要。这与何佳讯在2008年对低涉入度糖果的品牌个性测试结果一致。重游意愿的测量量表通过对易(Yi)和拉(La)的测量量表”引进行修改而成,测量题项包括“我倾向于继续来该地旅游;我有很高的意愿再次来此地重游;我想我再次来此地旅游的时间不会太久”3个题项组成,对重游意愿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其KMO值为0.831,Cronbaeh’sα值为0.890,以及题项间的内部相关系数介于0.6至0.8之间,累积的方差贡献率为71.2%,检验指标均符合有关标准。因此,可以进入假说检验。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首先,以束河古镇为参照地,在“仁和、时新、智慧、诚信、高雅”5个品牌个性维度的各要素上,与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一一对应比较,通过比较来鉴别对旅游地再游意愿影响的关键要素。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统计技术来验证以上猜想。统计结果(见表4):在“仁和”这一维度上,游客对束河古镇的评价要显著地高于周庄古镇(Diff=1.730,p <0.01)和平遥古镇(Diff=0.276,p<0.05);在“高雅”这一维度上,游客对束河古镇的评价与周庄古镇(Diff=0.098,p>0.05)、平遥古镇(Diff=0.077,p>0.05)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对束河古镇的评价仍要显著地高于阆中古镇(Diff=1.444,p<0.01);在“诚信”这一维度上,游客对束河古镇的评价与其余3个古镇并无明显差别(p值均大于0.05);在“智慧”这一维度上,游客对束河古镇的评价与周庄古镇(Diff=0.151,p>0.05)、阆中古镇(Diff=-0.025,p>0.05)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对束河古镇的评价仍要显著地高于平遥古镇(Diff=0.416,p<0.01)。以上结果说明,游客对束河古镇的良好印象主要来自于束河古镇在“仁和”和“时新”这两个品牌个性上的差异化。
进一步,要验证“仁和、时新、诚信、智慧、高雅”5个品牌个性变量对游客再游意愿的影响,可利用回归分析法来求证。笔者通过观察散点图发现,自变量(仁和、时新、智慧、诚信、高雅等5个品牌个性变量)与因变量(重游意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见表5):模型较好地解释了5个品牌个性变量对重游意愿的影响(F(5,338)=250.446,p=0.000,R2=0.408)。回归结果也表明:“仁和”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β=0.519,p<0.01);“时新”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β=0.433,p<0.01);“高雅”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β=0.389,p<0.01),“诚信”对游客重游意愿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β=0.275,p<0.01),“智慧”对游客重游意愿显著的正面影响(β=0.263,p<0.01)。但是,5个品牌个性变量的回归系数呈递减趋势,说明“仁和”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力最大,相反,“智慧”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力最小。
5、结论
篇12
1、国内外古镇研究现状
从国内方面来看,对江南水乡古镇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是阮仪三教授带领下的同济大学,对许多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同济师生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做出了详细的保护性再开发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客观地看待了江南水乡的过去、现在并规划了将来。尤其是以周庄、同里、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主的江南六镇,明确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为能完好地保留古镇风貌创造了条件。
从国外方面来看,较有影响的包括美国60年代的“新城市开发法”以及80年代的“都市化”村庄思想;法国的“革新农村”政策;前联邦德国的“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等。
2、论题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1)、水乡古镇的空间系统也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但是到当代,为什么水乡古镇普遍面临衰败的危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水乡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蕴都相当的地方,哪些因素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2)、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古镇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其现代与历史的空间关系。如何更好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能够在城市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使城镇化不再破坏到古镇,以什么方式去保护古镇,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今后又以什么方式发展等等,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江南古镇保护实践的发展历程
1986―1995年,自发保护阶段:以《周庄总体规划(1986)》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保护规划的完成;周庄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全新发展思路。
1996―2003年,古镇保护与观光旅游互动阶段:以第一届周庄国际旅游节(1986)、江南六镇正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江南六镇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奖”(2003)等为主要标志。在周庄旅游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下,更多江南(乃至全国)古镇加入保护行列(乌镇、西塘、同里、用直、南浔)。
2004―至今,古镇保护与城镇综合发展互动阶段:随着中国旅游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及各古镇在观光旅游方面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单纯的古镇旅游经济发展进入了拐点。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的发展背景下,各古镇纷纷开始结合自身实际,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尝试新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带动城镇各项产业的综合发展。
三、典型江南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比较
1、江南古镇的发展特色
以“江南六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了其一定的发展特征:
(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2)、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2、古镇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商业化,古镇原真性面临挑战。以周庄为代表,古镇内店铺泛滥,不少居民开店后又将其租于外地经营者,强买强卖的恶性竞争使旅游环境日益恶化。“小桥流水”依旧,而“人家”不在,水乡意境渐失。
(2)、 发展模式雷同化问题严重。六大古镇虽具其自身特色发展模式,但对于很多都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的观光者而言,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开发过程中缺乏独具特色的吸引物,旅游开发仅停留于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3)、缺乏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开发中存在“空心化”现象。以乌镇为代表,大量原住民的外迁,丧失了百姓生活其中所自然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形成了“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空壳化现象。
(4)、古镇超负荷接待,不可修复性破坏严重。古镇在很难满足超负荷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游客也很难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水乡原貌,水乡原始氛围破坏严重。
(5)、古镇在其周边诸多现代化建设和高新型消费场所的包围下,水乡古镇成为了新都市的缩微“盆景”,与小桥流水相伴的自然风貌无奈的被忽视了。
3、如何解决古镇发展与文脉延续的矛盾,做到古镇风貌的保护延续与价值重现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1)、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
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2)、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3)、宜人尺度的保护。对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设计,其材料、色彩、形式、尺度都要严格控制。对户外广告、门面、招牌等采用传统的形似和和谐的色调,预防旅游发展与商店建设带来的冲击及视觉污染现象的发生。
(4)、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凭借空间转移实现分流
减压,新扩展内容应避免与古镇区内雷同。
(5)、品牌塑造与特色发掘。为古镇空间注入新功能、与社会同步的文化发展策略和非
物质遗产的继承发扬,是古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种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四、义乌佛堂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1、古镇结构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
(1)、形态特征
空间格局:佛堂镇依托于义乌江,以江东路、荷花路为古镇的两大界面,直街、蒲
川为古镇空间的骨架,一次渗透展开(图1)。蒲川是佛堂镇内部的主要水系,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蒲川成为一条界线,其东西两侧形成不同的村镇形态和特征:蒲川以西为以横纵街巷体系为特征的商业重镇,其规划布局以直街为中轴形成南北三纵,东西六横格局,街坊肌理规整密实;蒲川以东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分布较多宗室祠堂等公共建筑,其格局是以祠、堂为核心形成的村落型布局形式,建筑肌理自由有机。
图1:以江东路、荷花路为古镇的两个界面,直街、蒲川为古镇空间的骨架,一次渗透展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建筑特色:佛堂镇内现存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初期所建,建筑形式与细部特征因建造时期不同而有些微变化,但其总体上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比较,虽同为粉墙黛瓦,佛堂的古建筑却不同于一般的江南建筑,其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但在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并且雕刻的花饰、图案内涵丰实,技艺精美(图2、3、4)。
图2、3、4:技艺精湛的地方三雕艺术。从左至右分别为砖雕、石雕、木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典型空间标志与要素:古树名木、特色门楼、浮桥、码头、老街、传统建筑等是体现古镇传统风貌的典型空间标志和要素。
(2)、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价值:佛堂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古镇因佛缘而得名,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其次,古镇因水运而发展,是义乌商贸文化的溯源地。第三,古镇因 “百姓”而繁荣的古镇,是徽、浙文化的交汇地。
社会经济方面:佛堂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依仗义乌江和较发达的航运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周边县乡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农副产业集贸中心,成为客流、货流集散中心,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县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世界,近年来义乌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省的经济强市。
2、古镇发展演变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佛堂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的较好,价值较高,但现代生活的需求与历史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土地使用效益不高,有部分产业与街区环境氛围相冲突,与居住相关的配套公共设施缺乏;道路交通组织混乱,系统不明确;建筑类型、空间构成多样,但有改造部分与历史环境相冲突;居住条件拥挤,住宅厨、卫设施简陋,环境品质不高;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缺乏;部分历史建筑过度使用,质量状况较差。
3、对佛堂古镇保护发展的建议
古镇空间的保护发展针对的不仅是建筑和街道空间,还包含了功能空间及场所精神空间。因此,对其空间保护发展可由空间整合、功能重构、文脉延续来实现。
首先,古镇空间的整合。
(1)、古镇形态的保留。保护佛堂古镇整体形态与格局特征,包括佛堂镇 “如锚投江”的 布局型态,以及以蒲川为界东西不同的街巷特色与肌理特征等方面。
(2)、开发建设与古镇风貌的融合。保护佛堂古镇建筑风貌特色与细部特征,包括重要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连续界面,以及特色的建筑构件如木雕、砖雕、石雕等。进行沿街、沿河立面整治,恢复江南水乡的传统生活街区风貌,并加强对现存传统弄堂和宅院的修缮保护。
(3)、街道空间尺度、层次、界面的提炼,提供宜人化的空间感受。现佛堂镇内大部分道路保持历史走向,大部分街巷还维持历史的尺度,这对于佛堂现在的格局保存意义重大。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对其界面特色、尺度、走向等要进行严格控制。
其次,古镇功能的合理规划。一部分需改造的古镇住宅空间在规划后用于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满足游憩活动中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些功能活动与原来的居住空间相结合,使商业活动也因空间的气质而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街道边缘化空间的规划,在原有的空间模式中,边缘化空间产生了丰富的生活化活动,如聊天、喝茶、娱乐等。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边缘空间加入消费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有休闲生活方式的延续(图5)。
第三,古镇文脉的延续。古镇的文脉也需要延续和保存。但一脉相承也需与时俱进,这样,古镇的文脉才更能得以发扬。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古镇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在发展中得以延续,对于古镇才能有新的见解和认识。
图5:街道的边缘化空间处理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五、结语
近年来古镇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使古镇结构形态保护延续面临了严峻挑战。为何水乡古镇普遍面临衰败的危机,水乡古镇如何能够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古镇空间的保护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外,更需要相关专家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和参与,通过对古镇历史文化的充分研究,和谐处理今人与古人和而不同的空间使用模式,古为今用,结合创新思维对古镇开展实效保护,使得古镇保护与发展并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2] 义乌市城建档案馆编,义乌古建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
[3] 王颖.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以上海市郊区城镇的建设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0,(1)
[4] 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7
[5] 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论文《江南水乡城镇的历史复兴与发展――精粹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6]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篇13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考察了五凤溪古镇中的街巷空间,探究在开发古镇时,一些新的设计如何与当地的古镇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不破坏其本质内涵,同时能够吸引游客,增强情景感与可游性。
1. 五凤溪古镇概述
五凤溪古镇处于龙泉山脉中段,距成都50公里。其地势险峻,山水环绕,镇中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走进其中仿佛还能依稀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由于五凤溪古镇地处偏僻,古镇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是成都市10大古镇中最后一个还没有开发的古镇。镇中的居民仍然保持较为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街巷、场口、院坝等共同组成了一个丰富而有人情味的场镇空间。
2. 五凤溪街巷空间设计整合研究
以五凤溪古镇中的半边街为例,街巷空间主要由一边的沿街商铺以及一条曲折的巷道组成。老街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偶遇、争吵、聊天、游戏,传递着普普通通的市井生活。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当地居民依然保持着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街头小巷随时能够看到喝茶、聊天的五凤人。在这个较为封闭的小镇,居民生活基本上自给自足,他们大多满足现状,生活也自然悠闲舒适、依然自得。
所以对于古镇的开发,除了街巷空间的更新整治,功能上新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变化之外,我们更要看到在五凤溪古镇中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即属于五凤人特有的闲适宁静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最为简单的哲学才是来自城市中人最希望体验到的。新的设计必然是来源于本身对生活元素的提取,还原场镇中的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和状态。
2.1 半边街周边建筑特色提取。根据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对于多雨高温的天气,建筑的防晒、通风、排水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地建筑多用檐廊或宽檐空间,形成大片的遮荫面积,雨季时,雨水顺其而下,又是对内部墙面的保护。街道旁边贯穿的檐廊灰空间同时贯穿起五凤人的日常生活。
对于单体建筑来说,在半边街的现有建筑依据每个房子的功能、地形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差异,在长期的岁月流转中变化而使立面形式各有不同,但其结构做法、材质用料、工艺特征基本相同。不同于现代居住区建筑机械复制的完全等同,这种“”的做法,才是民居建筑真正的可贵之处。
街道两边建筑多采用穿斗结构,墙体多为竹编夹壁墙。其做法是将墙壁柱坊分成二三尺见方的格框,里面用竹条编织嵌固,透气美观,不易开裂。竹子就地取材,该材料物美价廉,在当地广为使用。民间的设计虽然大多价格低廉,但细节设计生动而有趣,透露出民居别具灵性的智慧。
2.2 半边街街巷空间特色提取与运用。首先考察了建筑与街巷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为檐廊作为串联,檐下空气较室内流通,面向街道开场明亮。镇中居民都喜欢坐在门前拉家常,街上行人与呆在家中的人不经意间感觉彼此的存在,使整体系统具有强烈的安全感。
道路两旁的铺面为居室与商业的合体,铺板为可拆卸空间,这样白天将铺板打开就是商铺,开门迎客。其与檐廊的灰空间以及明亮的街道连成一个整体,拓展了街道的宽度,同时也会引起人们的停驻与交流。
所以铺板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元素可以引入到我们的更新设计中来,我们要还原的并非铺板本身,而是人们在街道的铺板间随意的休闲方式。比如。几张具有当地的民风特色竹椅,一张小桌,一壶凉茶足以,或谈天,或观望街道,或麻将娱乐,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仿佛像人诉说着市井的生活情趣。铺板之间的关系是半通透的,打开即为一个商业空间,关上即为休息空间,根据主人的需要可以选择其打开的范围,随意间便能流露出一种生活的智慧。
除了建筑与街巷空间的围合关系以外,街巷空间中各种休憩空间,例如建筑旁的台基、景观孤植树周围的坐台、桥边的石凳等。这些功能都是依据人的需求,在长时间的古镇变迁中而自然形成的。这种空间小品使人们在行走的过程进行短暂的停驻,这样既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长周边景观构筑的欣赏时间,对于商户来说加深对其店面的印象就等于增加了潜在顾客。
街巷空间是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人情性主要体现在其亲切合理的空间尺度上,在更新的设计整合中,一定要保护这种空间比例关系,不可随意加宽加建。
设计思路应该在细节上体现出来,整理提炼本地建筑装饰符号作为设计元素,打造符合改造后的古镇需求的功能定位。即古建筑内部空间适当加以改造使之形成新的满足现代生活的功能。设计手法虽然是以现代方式的重新演绎,但意境保存是原味的,其表面肌理是乡土的,是对当地建筑的保护与延伸。把乡土气息的建筑做出真正的韵味,以此体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3. 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在古镇开发更新设计时,还原场镇文化之根本就在于对于整体场镇空间的深入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当地民风民俗的深入调查,比如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的研究。不断了解建筑以及周边景观的人文轶事,只有基于此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古镇开发的良好更新。这个过程是动态、有时效性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保持其活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保存期文化的延续性,并找到其中能够与现代设计语言对话之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