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1

一、在学期初,给一门课开个好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因此,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简言之,即为学生找到要好好学习这门课的理由。可以从本门课程对学生个人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方面来阐述。

比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容易感觉枯燥难懂,因此在第一堂课上开个好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可以向学生讲解他们所向往的、感兴趣的、和审计相关的职业生活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再比如,在会计手工账的教学中,第一堂课在简要的课程说明之后,可以给学生讲讲会计职业中的一些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来说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和学生们身份相近的会计职业人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以激发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和向往。

二、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举例说明较复杂的内容时,所举的例子要直观具体

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将思维分为三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思维水平依次递增,其理解难度也依次递增。因此复杂的问题要用比较容易理解的低级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观具体的来阐述。

比如,新教师在基础会计中讲解本年利润账户时,打比方说本年利润账户就像个计算器,加加减减最后就计算出了净利润。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在学生对本年利润账户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对这个比喻的反应是很迷惑:本年利润账户怎么就像计算器了呢?

笔者的心得是:先向学生解释“在月末时,所有收入的金额都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所有成本费用的金额都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借贷金额相抵后的余额即是净利润。”然后举个实例,列出月末时收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分别是多少,再将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分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和借方,计算出余额即净利润。先让学生看怎样通过本年利润账户一步一步计算出最后的净利润,对本年利润账户有一个直观具体的理解。这时,再上升到逻辑思维层次,打比方说“本年利润账户就像个计算器,加加减减最后就计算出了净利润。”,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参与感,从而加深了理解并强化了记忆。

三、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举例帮助理解新学内容时,所举例子要和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着手,步步引向要讲授的知识

高等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要努力实现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正迁移,即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帮助学习新知识。

比如,在财务会计中,讲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时,其中的实际利率法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这时可以结合学生已经熟悉的借款时的本金和利息来帮助理解。如:假设年利率为10%,借款金额为100万,那么第一年的利息为10万。如果借款方第一年只还了8万元的利息,那么没还的2万元利息在第二年要算作本金和原借款本金100万元一起计算利息,则第二年的本金为102万,利息为10.2万;如果借款方第一年还了12万,那么比利息多出来的2万相当于提前偿还了2万元本金,则第二年未偿还的本金为98万,利息为9.8万。同样的道理,在讲解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息费用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当于把钱借给对方使用一段时间再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本金和利息;摊余成本即相当于实际未收回的本金额(如上例中的102万或98万),实际利率为市场利率或选定的折现率;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息费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实际未收回的本金额×实际利率。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再比如,在财务管理中,讲解债券发行的溢价和折价时,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来解释。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较高或者大家对债券的预期比较好,都愿意买这个债券,于是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状况,债券发行价格上升即溢价发行。反之,则折价发行。

四、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对一些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内容,应给出思路,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中提到,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进而达到知识的最有效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想着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思考知识,而不是一直被动的接受知识。

比如,在财务会计中讲解应交增值税时,有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和视同销售需要计算缴纳销项税的情况容易弄混。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产品是外购还是自产(或委托加工)、产品的所有权是否发生了转移、产品是用于应税项目还是非应税项目等方面进行归纳,学会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各种情况。

再比如,在财务会计中讲解银行转账的八种方式时,内容较多,不便于记忆。可以引导学生从使用主体、同城或异地使用、即期或远期票据、可否支取现金、提示付款期或票据期限、可否背书或贴现、通过哪个会计科目核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比较,以区分清楚各种银行转账方式。

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区分,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总结归纳成果的检验,可以通过边讲边提问、集体回答与个别提问相结合等方式。

篇2

1数学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优化教学设计的启发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书写、图示或实物模型等外部媒介的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内外交互不断打破并重建平衡且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除了有助于信息的存储、记忆和操作外,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1.1数学认知结构的形式

数学认知结构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由节点和联线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节点是认知结构的元素或对象,数学对象——如数学概念与性质等在心理上的表示形态就是心理表象,而联线就是内部表象之间的联系。认知结构中的联线是认知理解的入口,是回忆知识的线索,又是指明节点“地址”的“指针”。一个节点上的联线越多,表示它与更多的节点相联系,并且表明进入这个节点的通路越多。这样的认知结构,可以指一个小小的“微观”的概念结构,也可以指“宏观”的指针关系的结构,它如同一张动态平衡的思维地图——各项知识各司其位,它们的相互关系锚定了各个节点(概念、性质或其组块)的相对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建立并丰富节点之间的“联线”,在知识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辨别区分中去学习。比如,在多元函数积分学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线状、面状、体状积分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我们也可以按照“关于数量意义的——如具有物理质量总量背景的二重、三重、一类线、一类面”积分和“含有向量意义的——二类线、二类面”积分的方法设计教学;我们甚至还可以借助“形象”的形式化符号——“∫”,“∫∫”,“∫∫∫”来导入这部分内容。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概念表象的基础上建立更丰富的“联线”,绝不能孤立地灌输知识点。

1.2学生认知结构的主体差异

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主体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有个体差异的,来到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在长时记忆中存贮的“预备知识”其实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来自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外部刺激必须首先进入工作记忆平台才能进入长期记忆,鉴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学生只能是“有选择地”在场。首先,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让每位学生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得全会、听的全懂”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注重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通路,不能简单割裂各个教学单元,要注重温故知新式的教学;其次,教师要意识到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结构化知识——“渔”,而非知识内容——“鱼”,并根据工作记忆“组块扩容”的原理来优化教学策略。

2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数学理解

我们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衡量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测验成绩等,但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应该是质的方面——在认知层面是否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否完成了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驾驭”了所学知识。在心理学意义上,数学的掌握在于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中,理解分解为一系列水平的层次,如:了解、领会、掌握、熟练应用等等,这样的分层目的是为了更高阶意义的量化——在心理测量的层面科学地量化理解这个概念。而我们在本文中更注重指出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有启发作用的理解的基本内部心理机制。

2.1数学理解需要心理认知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有意义学习”的提出者,他认为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相较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的交互作用,从而认知结构得以重新构建,新知识获取了心理意义。在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中,认知基础非常重要,比如,微积分的教学需要函数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构建贯穿了几乎整个初、高中阶段,一旦这个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将会给大学数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障碍。当然,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相关的学习障碍时,教师恰好需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比如,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如数学软件等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视觉化,充分发挥人类表象的形象化优势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我们不能离开历时性原则来孤立地谈结构,历时性(强调时间线,侧重心理发展角度)和共时性原则(强调共时性结构,侧重相互逻辑联结)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一部分被删减的且影响了新知识建构的中学数学知识,如极坐标、排列组合的基本计数原理等,我们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将其有机地纳入教学设计之中,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给予学生重新构建的可能性。

2.2认知图式的操作与数学理解

认知图式是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构的。皮亚杰提出了三种能力结构: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1952,1977)。其中,符号图式已经具有完备的心理表象并可以通过外部动作或行为外显化,这种具有整体性的格式塔意义的符号图式发展的关键期是1.5~7岁,当然,符号图式具有明显视觉化的特点。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图式是运算图示,它具有逻辑性和可逆性,这是最早的算术运算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7岁以后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已经是运算图式了。对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当主体根据现有的图式或运算来知觉新的外部客体时,就发生了同化,主体倾向于使用任何可用的心理结构来同化新的外部事件。当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运算以便于解释一种新的经验时,就发生了顺应。顺应影响同化,反过来也一样。平衡化是主要的发展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化刻画了主体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外一个发展阶段的过渡。

2.3对促进数学理解的启发

皮亚杰曾从哲学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为复杂的)结构”,数学理解正是在平衡——不平衡——再次建立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理解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大一修习“微积分”的同学在中学里已经学过导数了,而中学的导数教学是从直观的变化率意义下引入的,因此当他们来到大学学习导数这部分内容时,同化的心理机制虽然易于构建,但是,全面地把握在特定类型极限意义下的导数概念却对他们带来了干扰和理解上的困难,这里不平衡发生了,而顺应过程并未重新构建。平衡-不平衡的心理发生机制对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布雷纳德(1978)提出了冲突教学,他认为引发不平衡并使学生注意到其思维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创设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的绝佳时机,创设学习需要的教学智慧可以从微积分发展的历史入手,向学生指出严密的导数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优化重组教学次序,把同化作为顺应产生的前设和基础。总之,如果找不到知识结构重新构建的机会的话,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便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事实上,数学学部分的过程是顺应过程,这是数学难学的重要因素。

3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支撑

在我国,这样一个专题是相较于“智力因素”而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绪、意志、兴趣、信念等心理因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认为后者也涉及了智力,故改称为“非认知因素”,数学教育心理理论将此类因素统称为情感因素。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相较于中学阶段,师生关系更加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更加适用于“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

3.1“期待”的数学课堂与承载情绪情感的教学语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教室的时候,对这样一堂课心里是充满期待还是不情愿甚至是排斥的,都将预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这一点,无关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法则,也无关数学的认知知识结构,它仅仅关乎人的异化本质,即人类的基本联结是爱,而爱的符号载体正是语言。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教学对学生满怀正面意义的期待是可以跨越智力因素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指出,“人类本质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是人重要的天性。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符号的载体,也是情绪情感信息的载体,语言的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当我们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时,我们需要变换语调语速使用“饱含温情的”或“慷慨激昂的”等富有情绪感染力的语言;当我们聚焦于结合板书演示解题的思路与推理细节时,需要使用“清晰的”理性的语言。刻意维持和锻炼教学语言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3.2数学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那么,数学学习态度即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或数学教师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主观性和行为导向型。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否,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或成绩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比如,向学生传达“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智力”更重要的信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智能是可变的,“人定胜天”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价值的表达,引导学生注重练习,数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后天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数学课堂向学生传递“失败并不可怕”的氛围,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试错-顿悟”也是人类发现和创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主体的教育,以符号性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符合了人类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真正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的践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积家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苏旷德,余继光编.基础高等数学——中学数学内容补充与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0-02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情况下,面对不断出现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疆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支撑新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性特点,尤其在某些选修和师范专业必修科目设置上,由于本校所在的地区特点、学校软硬件配备、学院和教师个人实际因素等,导致本专业科目设置的不完整,不必要,甚至重复设置等现象,使非本专业必学、选学科目占有大量课程时间,没有最大化的优化课程结构,造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短板和知识不均衡现象。

2.课程设置的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身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软硬件困难,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建构还需进一步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同等级院校相比较,某些科目缺失,如海洋地理学、现代班主任、现代教师技能等;

(2)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对于选修课程没有按照模块建构进行,而是用传统中的教学计划任务进行,这样就造成了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实际意义不大;

(3)课程修习时间不均衡,严重失调,公共基础课程比例明显过大,影响到了专业修习时间,造成专业学习质量下降;

(4)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进行,虽然有助于综合性的提高,但对于建立统一逻辑体系,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各课程完成修习的时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5)如果按照传统进行教学,那么,本科前两年相对宽松,后两年教学和学习任务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6)课程中虽涉及到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明显不够;

(7)教育实践类课程从总体上,时间有了较好保证,但效果并不突出,各类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需要进一步整合,发挥最大优势。

3.与中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课程和经济地理课程是截然分开的,缺乏统一的联系。忽视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自然课程中,如计量地理、遥感、水文、土壤以及气象等的许多知识在中学新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而高师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却相对过多。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也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设置,比例不协调,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例低,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该课程结构体系下,容易培养出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学科型教师。新课改中已经出现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部分内容重复,缺少环境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陈旧,呈现“旧、窄、杂、空”现象,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有的课程脱离中学实际,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程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太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注重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和学生的学习浪费,如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植物学与土壤学、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自然地理等内容均有交叉,无法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4)实验和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地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课程体系里实践环节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为地理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技能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根本不开设野外实习课,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将来很难胜任作为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5)课程实施观念和方法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忽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结论,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二、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课程的优化策略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各专业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各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学时、大容量,专业提高课程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重选修,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对专业大类中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适当减少非主干的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化,扩大课程的互通范围,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

(2)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

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需要。

(3)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

要加强文理学科渗透,满足地理教育师范学生多种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靠自学、多辅导、重考核的方式,以专题性、讲座性课程开出,用严格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对自学和探究的重视,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对理论问题的自主探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4)增设教育类技能课和选修课,丰富教育专业课程

即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开中外教育史、现代教学论、教育技术、板书版图等作为教育技能必修课。另外,还应考虑开设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思想、国外教育动态、教育技能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另外,要改进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根据高师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实习可考虑安排两至三次。将见习、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习频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实习要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给教育理论学科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持,同时还要增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教育实践成绩评定的范围。通过加强教育实践活动,训练教育实践技能,强化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意识

目前,教学内容过深过细,相关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宏观的战略思想传播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对“老”问题进行讲授,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介绍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讲授多年不变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上,要把国内外当代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编入教育理论课教材,并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促使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方式改革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提倡理解、记忆、练习、运用并举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改变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需要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减少课时的同时,不断扩大课程内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到教学中,进行课程扩容,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教学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举办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安排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非师范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俊丽,丁占良.中外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之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永化,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6]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06.5

[7]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8]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2007.9

[9]文胜利.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0]薛秋.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育2006.3

[11]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廖暂勋.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篇4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革创新,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慧.《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篇5

一创新职教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职教理念创新,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其中办学理念的创新至为关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定位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错误的定位,结果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耽误发展的大好时机。正确的定位,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1336所,在校生超过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口红利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少,高职院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将来只有那些创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秉持“以人为本,崇技尚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打造高铁职教品牌”的办学思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对接高铁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专而精”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借助我国高铁产业蓬勃发展,“中国高铁”成为一张新名片,高铁产业正迈向世界,铁路人才需求旺盛的时机。我们首家以“高铁”命名职业院校,倾力打造“高铁品牌”,高铁成为我院的办学特色,成为一块有吸引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先后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和“省文明高校复评”,学生规模超过1.2万人,招生、就业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创新职教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学生就会抛弃我们,学校生存就会遇到危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近年来,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真心实意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三个一切”落到实处,全方位搞好服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近五年,我们投入千万元用于校园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热水维护、数字化监控、消防设施等,致力于打造一个平安美丽的校园,还不断优化奖勤助贷工作体系,制定措施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专项创业经费,推进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体验式教学+个性化辅导+多样化活动”心理教育工作模式,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8%,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达96%以上。

二推进内涵发展

校园建设是增强办学实力的一个“硬实力”。但真正让学校发展可持续性的是学院的内涵发展,是“软实力”。近5年来我们投资4.5亿元建设“数字化、职业化、共享性”的新校园,办学条件不断夯实,规模越来越大,校园越来越美丽。同时,我们也不断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我国的高铁产业蓬勃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如火如荼,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着力建设“六纵六横”铁路运输网。为此,我们抓住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着力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高铁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淘汰停办5个与办学定位关联度不高,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新增7个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度高,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接高铁产业链上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以及多元服务环节等,我们重点建设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四大专业群。依托行业办专业,根据职业定能力,按照能力设课程,产业对接,实境育人,先后与11个铁路局、16个工程局、12家地铁企业、7家地方铁路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融入产业链,成立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南方高铁人才培养基地”、“先科桥隧学院”和“电务工程学院”,践行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还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们相继与10多家地铁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内涵发展关键在于人。教育质量关键在老师。我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等环节,建设“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达到90%。在校园内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快推进网络互动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应用。建立校企“相互培训聘任,定期易岗锻炼”的柔性流动机制和教师能专业教学、能指导实践、能技术开发的“三能”成长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奖优罚劣,形成扎实工作,合理回报,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多多开设人文通识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我们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高职过程导向教学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资源,推进空间课程、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师生通过微信、微博、空间、二维码等形式进行沟通,共同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成功,归根到底看培养出的学生怎么样。高职学生只有具备敬业精神、高度负责态度、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才会拥有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近两年来国家连续在“五一”期间播出《大国工匠》,挖掘多位顶级工匠的典型故事,宣传“工匠精神”。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其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实践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近几年来,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015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南方高铁杯”高速铁路精测精调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特等奖、三个单项奖;在全国第六届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优秀作品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在湖南省第三届测量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5年我院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以上。

三提升管理水平

教好学靠老师,办好学,靠治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教政法[2016]1号),我们形成了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配套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是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党委承担主体责任,总负责,负全责,各部门负责人对部门工作负全面责任,把各自承担的参与的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结果,年年有成绩。按照学院章程,不断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院系两级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升教学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制订了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实行了教学部门年度考核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学生动手能力与理论成绩并重的考核机制和网络APP考核平台。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学分制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学分制。推行选课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坚持和完善督导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管理制度,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达到让学院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完善实习实训实践管理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实践信息通报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探索与企业一起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深入践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校风、学风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体现一个学校好坏的风向指标,校风、学风如何直接反映在学生管理上。因此,我们创新“信念引领、榜样示范、环境影响、文化促进”的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职业规划和指导、安全教育等。继续开展半军事化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按照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训练学生职业习惯。近几年来,我们学院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学风优良,被湖南省评为“文明高校”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篇6

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才竞争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如何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可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就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人才的支持,而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市场经济提供办学资源支持,因此,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要深化改革,培养出各类高级人才,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三)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创新能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新的变化,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作为拥有多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及深厚的科技基础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变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课程管理委员会中不但有管理方面知识的人,还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可以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构架,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社会难题的解决方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合国内外教学成果,吸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加强实践教学

与国外一些高校相比,实践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不够深入。课堂教学也是多以理论为主,只是在形式上一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本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通常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比较强,而我们国家的学生思想和动手能力就相对要差一些。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不只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与先进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道路上应当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和科学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少走弯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将科研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多的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

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勇于拼搏,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篇7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21世纪得到持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大量涌现,给社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1.成人高等教育给那些因高考失败或其他原因而未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重新学习的机会。有人曾经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但能走过“独木桥”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要走其他的路。成人高等教育的出现,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缓解了普通高校招生压力,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受招生数量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人教育的出现将会填补这一空白。

2.学习费用较低,为很多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学习费用相对较低,为很多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成人教育比较灵活的学习形式和多样化的办学层次,为大批在职人员,提供了重新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舞台。

3.对于高等学校学风好转教学质量提高,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由于现在普通高校学生和成人教育学生一样,都不包分配,毕业后同样面临着自谋职业的状况,成人教育学生的出现,也给普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普校学生的竞争进取精神。这对于学校学风的好转,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4.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成人教育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自主择业,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再就是,由于成人教育为广大社会青年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为一部分人以后走向社会谋求职业和为下岗转岗职工重新择业,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从而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5.促进了社会好学上进风气的形成。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成人教育的学习。这对于促进社会好学上进风气的形成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成人教育学生具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谋求职业等方面,都具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1.成人教育学生中,有不少人仅仅因为文化课或专业课几分之差而落榜,因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

2.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感。由于高考失败,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成人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校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3.成人教育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的大门的。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学生学习不十分努力,热衷于交际,参加成人教育学习,只是为了“混文凭”。

三、成人教育学生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一样,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能否成才,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1.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真才实学,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2.严格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严格教学秩序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处罚措施,使学生做到出勤率高,无迟到、早退现象,没有无故缺课、漏课的现象。其次,要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结构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都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一、政策背景

(一)博洛尼亚进程“学生参与”政策

在欧洲,尽管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历史悠久,但是明确提出将“学生参与”纳入高等教育治理,并以法规和政策的形式予以保障却是近几年的事情。2001年,布拉格会议提出,学生是EHEA建设的正式成员,是有能力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学生应当参与并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及其教学内容[1]。2003年,柏林会议呼吁,学生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全面、全方位合作伙伴,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组织应积极探索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路径,学生应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体系和机制建设[2]。2005年,卑尔根会议强调,所有成员国的学生是博洛尼亚进程取得成功的关键主体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2007年,伦敦会议重申,学生是博洛尼亚进程实施的合作伙伴,推动学生参与是民主社会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4]。2009年,鲁汶会议再次强调,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支持学生在各个层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过去10年,EHEA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永久性合作[5]。2010年,布达佩斯-维也纳会议提出学生参与欧洲的、国家的和高校层面决策机制的倡议,确保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权利[6]。2012年,布加勒斯特会议指出,由于学生的参与和贡献,博洛尼亚改革改变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面貌;博洛尼亚进程继续支持学生在各个层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为2015年埃里温部长会议做准备。[7]

(二)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背景

在欧洲,学生对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性有着广泛的认识。欧洲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是其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必不可少的表现,而且“学生参与”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催化剂。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刚开始并没有提到“学生参与”及其发展问题,学生的意见也没有得到重视,但是欧洲学生会(European Students’ Union)“毛遂自荐”,要求参加博洛尼亚进程,这足以说明欧洲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热情和期望。

“学生参与”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国际组织也高度关注学生群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促进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提高质量及增强其针对性。要应对其中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教师、雇主等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应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8]。2003年,经合组织(OECD)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部门[9]。事实上,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学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者,理应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在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下,“学生参与”政策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二、实践过程

博洛尼亚进程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术资格框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生流动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通过获取信息、咨询、协商以及参与决策的实践过程,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得以实现,这是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过程的重要特征。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博洛尼亚进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多种解释:一种是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另一种是注重产出而不是输入,也就是“以学习产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产出为中心”这两个主题是连接博洛尼亚进程行动纲领和政策的纽带。2009年的《鲁汶公报》指出,欧洲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教育者、新的学习者以及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并成为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欧洲公民。没有学生这一核心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不能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10]。过去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政策层面,欧洲学生会和国际教育联盟在2009年和2010年共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时代”(Time For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的项目,旨在帮助博洛尼亚进程决策者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代表的组织能力,使学生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积极的合作伙伴。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项目,学生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有关政策和信息后,能让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反馈。实践证明,在高校,很多学生对教学和学习过程提出反馈意见;同时,学生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课程设计,即征询学生的意见并在公开讨论的基础之上构建课程体系。另外,各个国家的全国学生会(National Unions of Students)也积极发挥咨询作用,参与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估及反馈,如提供教学质量评估意见、看法、满意度等。在全国学生会的9个学生组织中,有8个认为学生在各个层面提出了咨询建议。

欧洲学生会认为,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称之为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其理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其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不那么真实可靠。基于此,通过学生协商和对话来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英国制定新的专业标准框架,旨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荷兰,因为在认证和质量保障过程中都涉及教学质量评价,所以学生通过与众多机构的协商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程序,以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另外,学生在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决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鲁汶举行的利益相关者论坛提出,学生作为顾问参与“以学生产出为中心”的设计,同时参与以产出为中心的文件的起草。学生参与高校的政策制定,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行政工作中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而且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11]。时至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几乎被所有的欧洲国家认为是一种制度变迁。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认识到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商讨的必要内容。

(二)学术资格框架

构建EHEA学术资格框架是博洛尼亚进程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学生参与”是探讨学术资格框架的重要依据。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目标是在欧洲范围内构建可信赖的学位结构,提供学术资格的统一标准,各国之间学术资格的可比较性,促进互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是学术资格框架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推动和发展学术资格框架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欧洲学生会一直很关注学术资格框架的构建,特别是学位制度和课程改革。第7届欧洲学生会主题为“学术资格结构和学生参与EHEA”,提出学生参与是学术资格结构得以实施的关键,今后将向更多的学生传递学术资格的信息,具体工作计划包括学术资格架构、开展与高校管理者及委员会的对话、建立工作组等。[12]

欧洲学生会认为,学术资格框架的建设和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以前的学术资格框架,使成员国学术资格框架与EHEA学术资格框架达到平衡;同时将学术资格框架和学分转换、“以学生产出为中心”联系起来,使它们得到有效整合。这样有利于减少各成员国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从而促进学术资格互认,促进学生流动,加快欧洲文化教育和社会融合的进程,并以学术资格框架建设为契机强化高校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可见,欧洲学生对学术资格框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即学术资格框架的建立,不仅应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还应从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考虑。

基于学生对学术资格框架的观点和反馈,2011年,芬兰、瑞典和荷兰等国家的学生组织充分参与了协商过程,与教育部长和大学教授进行了对话。此外,在起草各个层次的学术资格框架以及各个学校实施的国家学术资格框架过程中,学生参与协商非常普遍。在欧洲层面,学生作为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参与欧盟的学术资格框架建设,在国家层面参与国家学术资格框架的起草过程,在高校层通过政策反馈机构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全国学生会及学生组织于2013年建立首个可比较[13]、可兼容的EHEA学术资格框架,确保各成员国在认定标准及机制上的一致,从而提高欧盟的学术资格框架和各成员国资格框架的兼容性。总之,学术资格框架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2003年,柏林会议指出,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放在博洛尼亚进程的首要位置,同时将学生参与纳入国家质量保障体系。2005年,卑尔根会议提出,在质量保障中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并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SG)。ESG对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基本原则和统一标准。作为E4成员的欧洲学生会和欧洲大学协会是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代表机构。E4从2001年秋开始通过合作和定期召开会议讨论EHEA中的教育质量提高问题,参与ESG的起草和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规章的制定以及二者的高效运转。欧洲大学协会启动了咨询计划和ESG修订项目,而欧洲学生会是ESG修订项目的合作者,参与ESG修订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的可读性和可用性的修订工作。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贯穿质量保障体系。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自我评估的内容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学生利益和学生在整个评估中的重要性。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审核小组的安排能考虑到代表学生利益的成员,同时,审核小组到访学校时会邀请学生参与访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审核结束后,评估委员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召开研讨会,同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就审核结果和委员会的专家成员一起讨论。可见,学生不仅是在质量评议过程中担任观察员,而且参与高校评估以及后续的跟进过程。2007年《伦敦盘点报告》和《学生眼中的博洛尼亚》指出,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是2005年以来进步最大的领域之一,学生积极参与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在推动高校质量提升过程中,学生组成了学生联盟,其成员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他们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审核,交流学习经验。学生联盟有各类学生,确保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群体,共同交流、共同促进学习。例如,201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举办了欧洲质量保障论坛(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Forum),探讨质量保障学习与教学的发展路径问题[14]。在决策方面,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体系和机制建设,如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立法方面的政策制定、评价标准的决策表决等。此外,参与认证或审计过程,如2008年欧洲学生会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审计机构――学生审计小组。总之,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关的决策制定阶段以及专家组成员中都有学生代表,这说明学生成功地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建设的过程中。

(四)学生流动

促进学生流动是EHEA建设的基石。按照2007年《伦敦公报》,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毕业生的流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从而提升欧洲高等教育水平[15]。2009年《鲁汶公报》要求各国通过联合学位、联合课程、语言课程培训等项目促进学生流动,到2020年,EHEA的毕业生中至少有1/5在国外留过学或接受过短期培训[16]。2012年,布加勒斯特部长会议提出建立EHEA的流动战略,在欧洲层面建立流动资金,通过流动条约、欧盟立法保障学生流动[17]。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参与”取决于多种因素,最重要的是教育系统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否提供足够的帮助以支持他们的学习。欧洲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而不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途径解决[18]。在伊拉斯谟计划、EHEA流动策略的推动下,这种问题将得到解决。伊拉斯谟计划由欧盟建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欧盟的流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学生参与这些计划和项目框架,不仅可以推动建立财政支持系统来解决学习费用和促进资金转移,如建立凭证系统,提升资金援助、补助和贷款的便利性,而且获得留学、资金支持方面的信息和到国外学习的机会。

在提升咨询方面,2005年,博洛尼亚进程后续工作组审议通过2005-2007年的工作重点,其中一项是建立学生流动数据。为此,相关工作组成立,欧洲大学协会是工作组的成员之一。欧洲大学协会在第五届欧洲学生会议上作了题为“促进流动――为学生流动减少障碍”(Access to Mobility―Eliminating Barriers to Create Mobility for All)的报告,提出通过制定促进学生流动的欧盟贷款方案,在欧洲、国家、地区和高校层面提供足够的经济资助,从而解决学生签证困难的问题,并建立学生项目流动的网络,为学生流动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伊拉斯谟学生网络的“学生帮助学生”原则,学生最了解学生,因此,学生最能够帮助学生。伊拉斯谟学生网络调查报告显示,60%的21~23岁学生已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65%以上的学生反映,通过留学扩大了自身的视野,提升了个人的价值和抱负,增进了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19]

EHEA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甚至可以说,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发起的学生流动为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铺平了道路。例如,西班牙学生组织通过受资助人数和留学机会的增加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出国学习一段时间[20]。学生流动项目不仅包括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的学生流动,还包括非博洛尼亚进程国家学生到博洛尼亚进程国家的流动。总之,学生参加各种项目对学生流动发挥了重要影响,不仅积极参加学生流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工作组和调查研究,而且通过建立学生组织网络,开展当地高校和学生对留学生的帮助计划,或者帮助学生获得出国留学所需的充足的援助资源。

三、结语

从“学生参与”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来看,将近30%的国家认为“学生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70%多的国家认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 显然,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学生是EHEA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参与有助于EHEA各项行动纲领和改革项目的实施,促进高校民主化建设,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制,营造参与、和谐的质量保障体系。EHEA建设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意识,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可以说,学生参与欧洲高等教育治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也是欧洲高等教育基本价值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Towards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PRAGUE_COMMUNIQUE.pdf., 2014-12-05.

[2]Realis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Berlin_Communique1.pdf.,2014-12-05.

[3]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Achieving the Goals[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Bergen Communiquel.pdf.,2014-12-05.

[4][15]Towards the Europea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Responding to Challenges in Globalised World[EB/OL].http://highereducation.ac.cy/pdf/London_Communique2007.pdf.,2014-12-06.

[5][10][16]The Bologna Process 2020-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the New Decade[EB/OL].http://ehea.info/Uploads/Declarations/Leuven_Louvain-la-Neuve_Communiqué%C3%A9_ April_2009.pdf.,2014-12-06.

[6]Budapest-Vienna Declaration o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2010_conference/documents/Budapest-Vienna_Declaration.pdf.,2014-12-06.

[7][17]Making the Most of Our Potential: Consolidating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B/OL].http://ehea.info/Uploads/(1)/Bucharest%20Communique%202012(2).pdf.2012.04.27.,2014-12-06.

[8]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EB/OL].http:///images/0011/001166/116618m.pdf.,2014-12-06.

[9]Review if Financ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http:///dataoecd/40/33/17137038.pdf.,2014-12-06.

[11][13][20][24][25]Allan P?]ll. Bologna with Student Eyes 2012[EB/OL].http:///asset/News/6068/BWSE2012-online1.pdf.,2014-12-20.

篇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1分,共1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以下哪项描述不是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A、心、身是统一的系统,互相影响

B、个体对外界事物只能被动接受

C、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要考虑社会环境

D、人的个性影响个体对问题的应对

2、类人猿能爬上箱子摘到高处的香蕉,说明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以下哪个阶段?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记忆阶段

D、思维萌芽阶段

3、个体两只手各持一个砝码,当两侧砝码重量相差3克以上时,个体能报告两侧砝码重量不同,那么3克被称为该个体的

A、绝对感受性

B、差异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4、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了火堆、烤鸭和亲爱的妈妈,这是

A、知觉

B、感觉

C、错觉

D、幻觉

5、受当地方言发音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发出普通话中“刘”和“牛”的音,这体现了

A、知觉特点的影响

B、思维定势的影响

C、功能固着的影响

D、迁移的影响

6、下列关于人的身段表情的描述,错误的是

A、得意时会手舞足蹈

B、忧愁时会垂头丧气

C、沉痛时会紧缩双肩

D、紧张时会坐立不安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常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提高期望值

B、适当宣泄

C、音乐疗法

D、放松训练

8、儿童不同阶段的心身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乳儿期

D、幼儿期

9、老年人心理保健的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列方法中不能对老年的心理保健起直接作用的是

A、确立生存意义

B、适度锻炼

C、加强人际交往

D、死亡教育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身适应综合征的阶段是

A、启动阶段

B、警戒反应阶段

C、抵抗阶段

D、衰竭阶段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A型行为特征的是

A、争强好胜

B、办事急躁

C、中度敌意

D、时间紧迫感

12、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将会从医疗中获益”的期望会引起

A、改变环境

B、安慰剂效应

C、规律进食

D、良好休息

13、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代表效度分量表的字母是

A、L

B、P

C、N

D、E

14、张先生为进入某公司担任销售,在笔试中故意让人格测试的结果表现为外向型。引起这种心理测验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张先生的

A、测验技巧

B、生理状态

C、测验焦虑

D、应试动机

15、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依据是

A、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B、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C、示范作用

D、内脏反应学习

16、人际沟通最重要的形式是

A、目光沟通

B、言语沟通

C、姿势沟通

D、非言语沟通

17、对于多数慢性疾患的治疗,医患关系模式是

A、“被动—合作”型

B、“主动一被动”型

C、“指导一合作”型

D、“共同参与”型

18、个体对环境中即将来临的模糊的、非特异性的威胁做出反应时所经受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是

A、抑郁

B、疼痛

C、焦虑

D、孤独

19、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典型的反应是震惊和

A、否认

B、愤怒

C、妥协

D、抑郁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20、心理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意志过程等三个方面。

21、切除部分脑区观察行为变化被称为脑科学的________研究,研究化学物质对心理的影响被称为脑科学的________研究。

22、思维的过程包括:________、比较和分类、________。

23、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

为________,________和应激。

24、希波克拉底按人的四种体液的多寡来区分和命名气质,提出多血质、黏液质、________和________。

25、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良好、________、________和人格完整五个方面。

26、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________、________。

27、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显躯体症状的________或________。

28、弗洛伊德将人从精神功能上分为三部分,即________、自我及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9、心理现象

30、感觉

31、能力

32、心理卫生

33、信度

34、心理结构(精神分析学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简述对心理评估者的要求。

36、简述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核心以及主要理论有哪些。

37、简述人际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篇10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目前受各种因素困扰处于困境当中的历史教学,如何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不甘落伍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笔者亦欲就此问题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教材改革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基本依据。长期以来,我国教科书的编定采用国定制,由国家教委制定颁布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辑出版,全国统一使用。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往往有明确的定性,停留于记忆性的结论上,似乎不容争辨质疑,这种呆板僵化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利的。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教育改革,采用在国家教委指导下的“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教科书审定制,给教材的编制和内容的安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鉴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潜能,新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尚存争论、对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不同影响,具有重大鉴古知今作用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求解。这些问题也许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另外,活动课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人教版历史教材首次设置这种类型的课文,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想、寻求答案、展开讨论、进行论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探究式的自我学习,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二、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起导向作用的自然就是教师。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创新意识。

1、构筑现代教学模式:改灌输式教学为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具体发展。作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确立这样的主体目标: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的同时,又不受这些传统理念的束缚,敢于另辟蹊径,且能言之有理。

2、兴趣引路、能力渗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老师强硬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很难想象学生在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后,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问题。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材人为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因而会产生一些新奇独到的观点。教师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合理引进课外知识,补充学生的信息量,鼓励学生对现有观点提出质疑,则能力的培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大量搜集材料,小心求证,即便学生走进误区,也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自信心、才会富有独创精神。现行的教材,其结论并非法定的东西,对众多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也并非无懈可击,加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史学界尚存争论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求知识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培养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可贵心理品质。

三、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教育理念,再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只是它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而要检验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受教育者――学生的身上。目前普遍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教师设疑,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这恰恰又说明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等待和被激发的状态,教师的问题有时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也有可能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能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发挥主体作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仅靠空洞的说教不行,依靠诱发兴趣,也难以持久生效,引导学生从“自我需要感”到具有“自我实现”的信念,才是激发动机的关键所在。

篇11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篇12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情绪。

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角色和环境引发心理冲突。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2.1管理的制度不规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广泛运用上了管理系统软件,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针对高校的学生管理相继颁布了很多规章制度,但是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方面的,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和文件,各个高校都实行自己制定的管理规定,这使得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无法整齐与规范。由于缺乏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成人教育学籍会出现失误和疏漏的现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档案形成过程时间跨度较大,管理部门分散,学籍档案资料的整理没有一个统一性,在查阅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时候会发现档案资料不全的情况。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要求每个毕业生交实习鉴定表,但是却没有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层层把关,只注重结果。很多学生都是边工作边进修的,实习鉴定表的内容大多与本职工作有关,盖章也是找领导帮忙就可以了,这样的情况下交上来的实习鉴定表表评价大多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学生的理论和实际结合真实情况。还有就是高校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对学生转学转专业、重修免修、成绩管理的规定比较死板,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让学生有多选择,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有的因为工作原因甚至不能按时毕业,不利于高校教学的健康发展。

2.2管理的手段滞后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档案从学生注册登记到学籍的异动都是通过手工抄写、记录完成的,学生个人信息的采集、核对和登记工作都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随着专业分类、课程科目、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成人教学的学生分布来源复杂,没有固定的教室,这些都无疑给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带来繁重的工作量。很多高校的学籍管理虽然有电脑管理系统,但大部分的工作还是电脑与人工交叉完成,这造成了工作的交叉重复,不能相互衔接,不利于学校管理部门的正常管理。随着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籍管理的系统也不断更新和凸显人性化,由于高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加大投入硬件设备,使得学籍管理工作的手段还明显滞后于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3重视程度不够

成人高等教学的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是对全日制教育的学籍档案比较重视,没有在管理上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学籍档案的重要性,没能真正认识到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也没有重视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只是觉得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对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并没有进行思考和反馈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对学籍档案的疑问,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些教师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与自己无关,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了,不能积极配合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使得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变得被动,缺乏积极性。而学生对学籍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只是登陆系统看成绩就行了,并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网络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也不会主动地咨询老师,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务员的工作。

3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措施

3.1健全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前提。必须建立健全的成人高等教学学籍制度,统一标准,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程序标准。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统一标准,健全资料收集、检查、归档、保密等各项制定,加大对学籍档案的真实性检查力度。这项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生管理部门,需要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和沟通,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对于在审查中出现的问题,应如实报道,保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档案的严肃性。还应建立学籍档案管理责任制,建立校级只能部门和下级学院共同合作的二级学籍管理模式,让学院负责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既能推动二级学院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对学籍档案的监管力度,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2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如今电子技术发展飞快,高校管理也运用网络化系统,学籍管理的软件推陈出新,正确的使用软件进行学籍管理能够提高工作的效力、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同时,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反馈学籍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以便系统不断更新,更加方便使用。通过学籍管理网络系统的广泛使用,可以在互联网实现远程教育,这样可方便在不同地方的学生进行同一时间的受教育,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展开。通过实现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及时地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进展,能够杜绝造假现象,能够提高学籍档案管理的水平,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形象,能够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籍管理系统和校内其他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后,能够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