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

篇1

距2012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4个月后、2013届毕业生就开始考虑找工作了,据江苏省教育厅调查,江苏仍有4万名2012届毕业生未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导致2013年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更多。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求职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特点,有专家指出2013年并不比2008年的就业形势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 就业指导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就业指导也可以称为“职业辅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为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两者的“中间人”;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指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院推行就业指导工作,1903年美国的帕金斯最早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1908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我国,1916年清华大学开始就业指导相关的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就业指导的总目标就是协助大学生作出职业选择、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成立就业小组,可以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二 小组工作

小组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小组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Group Work直译而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来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当个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工作,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在小组工作中,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展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就业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员间的互动活动,解决就业问题。

小组工作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小组的组成、工作结构、成员的参与程度、工作目标等方面来划分。就业工作小组是从小组的工作目标来划分的,就业小组也可以再继续细化,根据毕业生去向分为国有企业就业小组、民营企业就业小组、外资企业就业小组、事业单位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小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行业分为金融业就业小组、教育就业小组、房地产业就业小组等;从求职地域分为本地就业小组、外地就业小组等。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在就业小组中主要采取的是互动模式。在互动模式中,小组被看做是一个互助的体系,成员依靠小组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建立信心的资源。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即就业小组中的指导老师,以协调者的角色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不断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及时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期待,挖掘小组的积极潜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为成员提供信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三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是组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开始、冲突和后期等阶段。

1.就业小组准备阶段

以毕业班的时间为参考,就业小组准备阶段集中在9月份。准备阶段的工作有就业意向调研、招募与选择组员、目标确定、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就业准备等。

第一,求职意向调研。在确定开展就业小组之前,要考虑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意向包括求职地点、求职行业、职位等内容。求职意向越明确对就业小组工作的开展越有利。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求职意向不明确,可以做一些职业测试,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方向。

第二,招募与选择组员。根据求职意向,将需求相似的成员分到一组,人员较多时还可以从性别、兴趣爱好等再细化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在3~50人之间。

第三,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就业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就业,不同的就业小组会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如外资就业小组会锁定一些外资企业作为目标,银行就业小组会将银行作为目标。为达到就业的目标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如学习计划、实践计划、交流计划等。

第四,就业准备。就业准备有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等,就业心理准备主要包括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能力;求职材料准备有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和各类荣誉证书等材料。

在就业小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开展求职意向调研工作,组织各就业小组的人员招募,为各小组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完善学生的就业准备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就业小组开始阶段

就业小组开始阶段集中在10~11月份。主要的工作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经验的积累等。

第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就业信息的收集要把握真实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类人才市场信息、互联网等。在就业小组中,收集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就业信息的共享,相互告知,把握就业机会。

第二,就业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在收集就业信息后,投递简历,进入面试、笔试等环节,不同的行业领域会有不同的就业经验要求,就业小组成员在就业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交流、借鉴,从而促进组员的成长与发展。

在就业小组开始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制订小组规范、指导各就业小组开展工作等。

3.就业小组冲突阶段

就业小组冲突阶段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就业小组工作开展之后,因组员的需求、条件相似,在应聘中会因竞聘同一个职位而产生冲突。在这个阶段,各组组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开展良性竞争。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在冲突未出现时让组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冲突出现时要及时协调,并尽量引导、维护组员关系,较好地处理就业竞争冲突。

4.就业小组后期阶段

就业小组后期阶段集中在6~8月份。经过前三个阶段,就业小组中部分成员已经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个别组员仍在为找工作而努力。找到工作的组员要做好对未找到工作组员的交流指导,并为入职做好准备。未找到工作的同学,会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继续求职之路。

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加强入职观念教育,并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攀比心理等。对于未就业的同学,需高度重视,在提供就业信息、求职过程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成立多种样式的就业小组,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的同时,让需求相似的同学通过互动的方式相互帮助、成长,从而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4万毕业生未就业 江苏2012就业形势“寒冷”[EB/OL].人民网

篇2

本人在2010学年担任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我校学生的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现对其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好的方面

校领导非常重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了基本方针和政策。各部积极抽调人手配合,给予大力支持。而实习与就业科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因此,我校在开展该项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每年组织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校领导、老师提供实习建议,邀请上届优秀实习生回校讲述实习心得和成功经验。

第二,每年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单位面谈,把握实习机会。

第三,直接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系,了解单位情况,拓展实习渠道。

第四,鼓励学生自谋实习单位,倡导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增加实习机会。

第五,坚持签署学校、单位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让学校、家长和实习单位各方尽快了解学生实习的详细情况。

还有,在校内宣传栏张贴实习报道,让未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做好实习准备。

(二)不足的方面

一是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岗位与专业难对口。我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了四大专业,共25个子专业,每年实习学生都超过两千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要自谋单位实习,岗位与专业难对口。

二是实习单位无法落实学生实习性质的工作,导致“顶岗实习”成为“顶岗就业”,学生等于提前进入社会就业。

三是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跟踪指导、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学生实习后,由于环境改变,学生身份的意识逐步淡化,社会身份的意识反而加强,距离学校实习管理目标渐行渐远。对此,我校出台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提交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和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实习鉴定表。同时加强了三方实习协议的签定工作,增强校企和学生三方联系,确认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学生安心安全地完成实习任务。另外,还安排了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探访,了解实习情况,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学生更换实习单位较频繁,工作稳定性低。频繁的离职、跳槽,使学生的实习过程形同虚设,无法实现预想的目标。

五是实习学生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2010年,我校2000多名实习生分布在1500多家实习单位中,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六是实习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意外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努力拓展更多实习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同时利用网络我校信息,宣传专业和学生优势;搜集与我校开办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信息,逐步建立校企联系。

鼓励学生自己谋求实习单位,对单位情况进行跟踪,逐步发展校企合作。

对有实力的、环境良好的、专业对口的、需求量大的单位,重点发展校企关系,争取将其打造成实习基地。

(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对已出台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保持其有效性。

进一步落实三方协议书的签订工作,明确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

教育学生端正实习态度,转变实习观念,把实习作为对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检验,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不要过于看重待遇。

重视学生的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单位制度,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坚持“生本”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而离职的学生,尽可能地与实习单位沟通和磋商,协助其妥善解决离职诉求、顺利办理离职手续。为其提供实习指导,积极推荐到其他单位实习。

在学校网站上向实习生各类单位招聘信息;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电话、QQ群、飞信等方式向学生信息,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回访学生,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实习。对表现好的实习生进行及时的小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长足发展。

适当进行家访,或电话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五)继续加强实习过程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

2010年,我校选拔和培养了一支 “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跟进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一办法应该坚持。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篇3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篇4

一、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1.就业地区选择

接受调查的406人中,78.6%学生来自潮汕地区,60.3%的学生毕业后想在珠三角地区发展,27.3%学生想回生源地。过半数家长也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留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期待子女回家工作的也占到了41.6%。

在广州学习几年,学生还是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作,但学生家长在支持子女留珠三角与回家工作上是旗鼓相当。

2.择业方向

59.4%的学生表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不是很清楚。毕业后,63%的学生会直接就业,27.1%的学生会选择专升本或其他升学方式,4.4%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63.2%不愿意选择三支一扶或者回农村支教。

在职业选择上,52.6%的学生会从事教育工作,25%的学生会选择外贸工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毕业后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70.9%学生期待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2000元左右。

3.就业准备

在选择回生源地参加中小学教师上岗考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不大,约30%学生认为比较难。而80%的同学对参加上岗考试的信息不了解,69.6%的学生没有准备好,仅20%的学生认为已经准备充分。

78.1%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简历制作,但只有25.8%的学生投过简历应聘,主要是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只有29.8%的学生参加过现场招聘会。

绝大部分同学能清醒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58.3%的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其中,39.3%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满意工作,58%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较大、对自己的就业很担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熟人介绍以及学校的的就业信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但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希望能回家参加考试,而对近期的各种招聘会兴趣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在网上投简历。

(二)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前夕,学生表现出了所有即将毕业学生的迷茫。38.1%的学生对自己找到工作有信心,27.5%觉得信心不足,34.4%的学生认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感。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自己的综合能力上。38.8%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缺乏的资源是学历,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经验,只有少部分认为找工作需要靠社会关系。84%的学生认为亲戚等社会关系对自己找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61.2%的学生认为没有能够推荐自己就业的社会关系。

在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上,学生主要关注前三个因素是薪酬高低与福利(25.1%)、工作地点(16.1%)、个人兴趣爱好(14.1%)。同时学生也认为,综合能力(30.1%)、专业技能(21.1%)、社会经验(19.9%)三个因素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求职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21.1%)、能力不足(17.2%)以及求职方法技巧缺乏(15.4%)。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

绝对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前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优待管理。

学生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的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0%)、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1.1%)以及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10.7%)。

学生期待就业指导老师最应该指导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7.6%)、推荐就业机会(23.3%)以及教学技能、英文简历等具体技能指导(19.9%)。

二、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准备还不充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就业不够主动,对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就好业,需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成立系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建立完善、协调的运行体系。

系成立了以系领导、辅导员、德育导师以及部分专业老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认真贯彻“全程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指导方针,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动每一位教师投入到学生就业指导。

学期初制定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要求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每月召开两次就业指导会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保证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稳定。并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督促其实施。

第二,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是有不少单位到学校招聘要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者毕业生不愿意到培训机构公司等单位就业。因此,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至关重要。学生毕业前应利用班会、就业指导课及讲座等方式的同时,继续召开就业座谈会,结合历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全国就业形势、就业要求,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各中小型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我系目前在校生中也有少数自主创业者,要通过这部分同学教育和引导其他更多的同学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邀请在企业工作比较顺利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到学校同师弟师妹座谈,对本届毕业生现身说法,改变学生就业观念。

第三,多方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

教会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方法及择业决策方法 , 如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在网上求职等,但对中介机构和网上信息要要慎重对待。另外,积极发动教职工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自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提供就业信息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和表扬激励。鼓励毕业生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收集就业信息。认真组织全系毕业生参加各种“双向选择”洽谈会,在双选会或招聘会上推销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工作,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取胜。

号召学生在实习回来后总结实习中教学技能不足,抓紧毕业前时间强化教学基本功。加强毕业生礼仪修养的指导,播放有关教师礼仪讲座。进行就业法律问题讲座和就业心理问题讲座和就业面试准备等,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包括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决策签约等方面,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以最佳状态争取每一个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5).

篇5

1 顶岗实习工作推出的背景

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184所,每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能得到蓬勃发展,取决于教育模式与培养人才方法适应社会生产力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的使命。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性和技能性,还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实践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了真实的环境。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学习、实践、工作一体化。使学生了解当前职业前景与工作岗位需求,增强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个人责任意识,合作和创新意识,使得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2 顶岗实习的组织

2.1 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和要求

为有效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切实实现提高人才专业实践技能,毕业时达到零距离上岗,有效地服务社会。必须使其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告诉学生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只有亲自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去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然后接触企业的文化,才能成为专业人才。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知识与能力不能相等价,把理论知识转换成专业能力,这需要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高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专业相关的企业,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形知识,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内容(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企业工作的方法(工具、对象和组织形式)、理解其单位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顶岗实习体系的安排

为顶岗实习顺利实施,提高实习效率和实习质量。必须对顶岗实习进行一体化,有组织有秩序的安排。顶岗实习被高职院校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且是其中重要部分。因此它的实施需要遵循课程体系、时空体系及学分体系的要求。顶岗实习开展的前提依据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安排,顶岗实习实施的过程和方式由时空体系来决定。而学分体系给顶岗实习基础保障也是对实习给出认可度。顶岗实习是属于校外专业实训课程,安排在学校教育课程之上。学校的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是教育课程的综合技能拓展,是学生就业的过渡阶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五个学期,时间为六个月到一年。也可以是工学交替式的,如通信、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顶岗实习的场所可以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一些特定机房和厂房),或是校外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或是政府指定的公共实训中心。当然实习单位的选择可以学校来安排,也可以自己提出实习单位,但必须得到学院的准许。顶岗实习的学分安排要与学时安排相匹配。顶岗实习作为必修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专业设置4~8学分,不能用其它学分替代。

2.3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的制定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的制定,对顶岗实习的实施顺利完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把它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当中,是职业学院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实习计划可以由学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参考单位具体岗位要求来制定框架,具体由负责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来完成。把实施计划分解到具体的学生当中,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具体任务。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与实习单位一起制定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实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管理制度以及成绩考核评定等。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哪些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能培训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和素质。通过制定实习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的实施管理会更具体化、条理化和更容易。

3 顶岗实习的实施管理

顶岗实习实行院系两级进行管理。教务处及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规划和规定的制定、检查、评估及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处置。系具体负责各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学院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在整个实施过程的作用很重要,它是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督、控制、辅助者。企业在顶岗实习中最关键,是顶岗实习岗位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提供者。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供技能指导、实践操作场地、职场环境,同时也提供就业就会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学院各系为顶岗实习顺利实施,成立了实习指导小组,来负责负责管理和组织实习过程。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以及学生的代表来组成,其中系主任是小组组长。同时学院安排校内专业指导老师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指导学生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导作用。

3.1 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的职责

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负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联系,指定实习协议,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岗位的选择。落实每个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指导相应的校内专业指导老师。当然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得到系里同意。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还负责与企业共同制定本系各专业的顶岗实施计划、实习指导手册、实习协议以及共同进行实施管理。同时与企业一起商议和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全顶岗实习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督以及给予考核评价。且与企业一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且是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培训和教育。明确学生的实习目的、任务和考核方案,并进行学生体检。体检合格的学生才允许进行实习,并与每个学生签到实习安全责任书,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安全保障。

3.2 企业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职责

企业负责提供顶岗实习的专门负责人,进行对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定以及对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企业指导老师则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占重要的角色,负责学生的工作内容的安排和技能指导。同时他要贯彻落实具体的实习计划、实习任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等工作。负责和校内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实时动态地掌握学生顶岗实习中工作考勤、业务考核以及实习鉴定给出实习考核成绩。

3.3 顶岗实习教师的管理职责

做好实习前期准备,首先结合实习岗位和实纲制度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信息、实习的时间、实习工作内容和要求、实习纪律、周记和实结、以及实习考核方式等内容。在实习中并协助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实习期间环境允许则需要和学生一起居住,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需要经常到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考察。把了解情况进行记录,并向领导通报。实习结束后,进行实习指导记录总结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系里存档。

3.4 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和评价管理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与管理。顶岗实习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0%(平时表现+实习周(日)记+实习报告)。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进行评定。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表现、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评定。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是否履行院系相关规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周记和实结报告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学分,同时由实习单位和学院一起颁发实习合格证书。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认真地完成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从而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希望招到拿来就能使用的人才,不愿把过多的成本花在培训新员工上,导致不少学生面临这样困境:就业等于失业。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实用性人才。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模式,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学校到企业的“零接轨”。通过顶岗实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过硬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从本质上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物流教育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1.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1.1毕业顶岗实习基层操作为主,岗位单一

近几年来出现的“用工荒”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许多物流企业为招不到员工着急,其中基层员工尤突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从事基层操作,岗位以仓储、包装、物流客户服务为主。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不高,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对于日复一日重复简单的、没技术含量的工作,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在物流企业,员工主要采用同工同薪报酬方式,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拿的工资与高中生、中专生的工资一样,学生不久就产生失落感。

1.2企业以盈利为主,提供毕业顶岗实习条件简单

企业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少企业把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习惯安排学生操作一些简单的物流设施设备,对其它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培训与管理也不到位。

1.3物流人才缺乏大环境下,学生跳槽频繁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剧烈,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加上新型流通方式的兴起,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根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近五年物流人才不会达到饱和状态。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难事,学生在一家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如感到学不一到更多的东西,得不到发展的空间,很容易产生跳槽换工作的想法。

1.4学校存在不可控因素,管理难度大

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通常是在校外企业中进行,学校老师除了带毕业生顶岗实习外,校内还有非毕业班的授课任务或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不能长时间与学生留在企业。最重要的是目前接受顶岗实习企业,通常只招收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从而导致一个班或一个组的同学分开在不同企业或地方进行实习,增加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的难度。毕业顶岗实习“放羊”情况客观存在。

2.高职物流专业加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途径

2.1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项组织工作

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要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提高物流专业实习单位数量与质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毕业。学校聘请企业实践指导老师,应严格把关,选任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技术过硬、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注重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轮换,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更多内容。校内毕业实践教校指导教师应选择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生产实际较为熟悉,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专任教师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校内毕业顶岗实习老师要注意与企业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导老师一经确认,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准更改。若有更改需经学校审批,并由所指导学生确认后才能生效。

2.2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采用双师制

指导教师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任教师;二是由实习单位指定的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他们既是业务工作的指导者,又是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严格执行;(2)做好企业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好通讯录、Q群,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3)加强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要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检查学生顶岗实习进度,及时批改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书;(4)关心、爱护学生。指导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5)做好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工作考核、实习考勤,客观评定学顶岗实习成绩。

2.3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采用多主体评价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采用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主体共同进行,各主体则重点有所不同。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具体内容参考下表。

3.结论

目前物流专业毕业顶岗实习由于基层操作为主,实习岗位单一,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简单等原因,存在学生跳槽频繁,学校管理不到位等现象。我们应针对物流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存在的不足,加强物流毕业生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工作,采用双师制、多主体考核等方法,把物流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做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顺利过渡到企业。

【参考文献】

篇7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提高就业管理的科学化,才能有效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高消费。

一、改变就业管理现状,走出就业困境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

一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招生、培养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往往把给毕业生举办招聘会、离开学校前开展形势政策讲座看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

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考研出国、考证咨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建立,致使就业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高校虽然已配备了就定指导老师,但就业管理工作由行政人员来承担,很少接受过就业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谈不上专业化。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缺乏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

(二)就业竟争激烈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长。庞大的民办院校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使就业人数急剧增长。

二是求矛盾突出。首先,国企不少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其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

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出现“博士学历抢着要,硕士学历挑着要,本科学历少人要”的现象。社会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市场选择”空间大,使毕业生的“工作竟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三)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指导

对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大四一半的时间在找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严重缺课,课堂形同虚设。据在南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某专业有百余人,而到课的人数不足40%,甚至出现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学生不上课或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赞成影响――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展受阻。到了五月,仍有一少半学生没有归校。导师找不到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影响论文质量。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就业管理,实现人才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二、运用科学管理、培养实用人才

高校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业管理就应及时跟进和适应环境多变的情况,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注重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要重视管理计划。做好管理计划工作是做好就业管理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发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就业管理计划须转变观念与作风。要确立以学生为本观,树产这样一个思想:高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中心,更是高校服务的中心。

二要计划周全、科学预测。首先要预测本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应达到多少?函邀多少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双选会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就业管理工作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时间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业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有了轮廓。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突出它的指导性与准确性。另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

三要强化管理精心协调。就业管理虽是针对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是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调整协调。高校就业管理需要多接触学生,需要与用人单位洽谈,多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沟通。因此调整式协调是做就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方法。

(2)调整专业结构。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大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少。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设置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和技能?所以这种协调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睛雨表。因此它要与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正式沟通,告知就业市场的专业需求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特色,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大胆地做出前瞻性的预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现象说明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当调整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开始找工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所以就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指导

(1)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的现状,加强就业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适应性的科学辅导和科学指导的手段。

(2)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要有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兴趣因人而异,作规划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所以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要有层次性。

一是对大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让他们去思考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为今后整个职业发展奠定这基础。

二是对大二学生。应帮助他们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考虑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大四的毕业生。

三是对大三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他们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在当今就业竟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等都成为参与就业的竟争砝码。

四是对大四学生。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3)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

一是自我评估。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气质、职业目标等,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篇8

技工学校要将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从德育机构图来看,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组长、学生科科长、教务科科长、团委书记、级长和办公室后勤科长组成。从领导到基层,由上而下,把德育工作抓起来,可以垂直联系,水平沟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从组织结构上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确立德育管理者的职责,制定德育管理目标

对德育工作者的职责进行分工,使每一个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德育领导小组职责》、《级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等。同时,要制定德育工作的长期、短期目标.使德育工作者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实施计划。

(三)研究德育工作

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经验。德育工作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结合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背景开展德育工作。通过研究德育课题、德育总结、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工作创新。

二、树立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管理的观念

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级长、学生科人员的事,每位教师也是一位德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参与德育管理。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但任课老师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德育功能是班主任无法替代的:任课老师应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说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应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任务的完成及德育工作的效果。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的素质是一项重点工作。

(一)级长的设立及作用

德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将德育看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过程。针对技校学生的情况,我校将德育分成年级式的逐层教育管理模式:一年级,着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二年级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年级着重学生的职、道德教育:根据以上三个层次设立级长管理,德育领导小组将德育任务布置给级长.再由级长分级实施,要求级长做好学校与班主任的沟通,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二)班主任的作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问的桥梁和纽带,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级长与班主任,首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各方面合格的教师;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育艺术,特别是级长,更要注重自己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高目标管理能力要求级长、班主任能根据本年级,本班的特点,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实施教育与教学加强考核和奖励制定级长、班主任作职责,每月对级长和班主任进行考核,班主任由级长负责考核,级比由学生科考核要求班主任,级长每月写工作手册,每月写报表.逐步将级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对级长和班主任考核,实施考核与奖金挂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每月评选红旗班,每学期评选优秀班主任.每年教师节评选“优秀教师”、“十大名师”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发自内·的情感.才能将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真心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学校领导应重视德育教师的培训,组织班主任、级长学习德育管理新信息和当前德育的要求和任务一特别是对年轻班主任,更要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并通过老班主任的传、帮、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在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同时,还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升华。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首先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其次,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备图书馆或阅览室、校园网:校园内设有宣传栏、读报栏。另外,还要注重校园绿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优美的校园中。

(二)开展课余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政治课、时事教育都是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有时效果并不佳,应将德育渗透到课余活动中,进行无意识教育:我校每年都开展艺术节.体育节、“五四”青年节等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特长。另外,学校还设立了文学社、真情服务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

五、结合实际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

(一)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课间操、校园卫生,定期检查宣传墙报,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化。另外,我校还特别注重新生的学前教育,每年新生入学都送新生到军营军训一周和举办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从学校规章制度、专业介绍、四个学会专题对新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入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选用好的班团干部,不仅使教师从繁忙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校学生人校时素质差一点,因此在选出班干部后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干部有放有导,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并帮助学生干部做好工作总结。

(三)后进生的转化

技校生入学时素质较差,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极度重视,班主任应与科任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及时,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我们不可能经过一次教育和谈心就能让他改正缺点,应给他机会,降低标准,逐层逐步地进行教育。

(四)加强宿舍管理

加强宿舍管理,首先,应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我校近几年来对学校门卫和宿舍管理员进行调整,将原来年龄大、文化低的人员解聘,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文化素质好的人员,选用高中文化层次或退伍军人担任门卫,配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生活指导老师。另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门卫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岗位职责,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同时,还成立一支学生督导队,协助生活指导教师完成平时的卫生、纪律、“文明宿舍”的检查评比。

(五)就业指导

技校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当前的社会需求,让他们在三年技校生活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就业前进行面试知识、职、道德和劳动法的学习,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

篇9

在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过程中所建立的四维教学体系,是笔者所在院系职业艺术教育渐进革新、长期实践的必然结果,是目前基于行动导向的一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新体系。

四维教学模式,也称为动态时空教学模式。它是职业情境教学的三个互为联系的三维体块加时间轴构成的(见下图)。

一、室内三维:画室教室实训室

1.画室

画室即手工造型室,在这样一个平行互动的空间里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造型目标。如对物象的观察与分析研究;增强造型、空间、色彩的意识与表现;对审美的综合判断。

2.教室

教室是教学集中的场所,也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重要场所。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室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室在物理空间上的存在是相同的,但在情境教学的方式上是迥异的。中国的高职教学延用传统的学科体系模式由来已久,其教学是“内容中心”的,主要建立在“指导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它有三个典型特征:基于指导、描述和解释意义的“教”,教师主动存在;基于复制、再现和接受意义的“学”,学生被动存在;基于系统、目标和知识意义的“境”,情境模糊存在。

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艺术技能训练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把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变成一种以讲座、座谈、多媒体演示和讨论等教学形式来丰富教学的内涵。

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的老师在上课时,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程的讲授,都是让学生围成一圈,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理论讲授、图板展示、效果图表现等,手段极其丰富。应该说这种缩短师生距离、增加亲和力的教学方式,中国古代的孔子早已运用得精熟。

现代职业艺术教育应是行动体系教学的具体体现,其教学是“情境中心”的,主要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这里也有三个典型特征,即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这里所说的“真实存在”,指的是艺术职业情境的具体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是“真实的再现”。

职业的艺术设计教学应体现行动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教学建立在“建构优先”与“指导优先”一体化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强调指导性与建构性相融合的原则,同样有三个典型特征:基于主动、自调、建构以及情境、引导、社会化意义的“学”,学生在主动存在与被动存在之间转换;基于激励、支持、咨询以及示范、描述、讲解意义上的“教”,教师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之间转换;基于项目、案例、问题意义的“境”,情境建构存在。这里所说的“建构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经加工而构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虚拟”。它可充分发挥指导优先与建构优先两者的优点。

3.实训室

实训室也称为工作室,是学生动手实践的场所。如瑞典综合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的改造规划是适应相关专业的特点,每班学生约20人。工作室空间非常大,设有色彩与造型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刷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工作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学生的基本作业材料由学校统一提供,而为自己展览进行的专题设计则需要自己承担。由于工作室实训模式各有特点,一般有双轨制工作室和导师制工作室两种运作模式。

(1)双轨制工作室

双轨制工作室源自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艺术导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实训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艺术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

培养现代职业艺术设计师的教学,可吸收双轨制工作室的经验,如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室的“技术教师”负责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指导。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会操作写真机的图形喷绘、数码文字雕刻等技术,另一种方式是专业教师先讲授某一专业课后(如包装设计),则带领学生到包装印刷厂请外聘包装设计师、印刷工程师作现场教学。最好让学生参与部分包装设计任务,跟踪完成从设计到印刷成品的全过程。

(2)导师制工作室

哈佛大学实行的导师制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导师不是一种职务或职称,而是一种工作。担任导师工作的不但有年轻教师、研究生,而且也有资深教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其专业领域以谈话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学业上的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学生正式上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同时,导师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非正式接触,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哈佛文化感染每一位学子。

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对艺术设计教学非常合适,在教室,对学生采取非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将课桌摆放成一圈,让学生围坐在一起,以讨论的方式完成课题目标。这样可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针对性强,对学生有亲和力。

二、室外三维:自然超市公司

1.自然

对自然的亲近,就是对创意理念的升华,是一种捕获艺术灵感的开放式空间采集,可用写生和采风两种形式。

2.超市

超市是各类商品的聚集地,学生可浏览各种商品包装设计对市场进行调研,增加对商品包装的感性认识。

3.公司

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可接触和熟悉职业的第一现场,从而使学生对艺术设计职业环境有一个零距离的体验。

三、情境三维: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就业指导

1.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由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等几个阶段构成。

该工作过程用于拟订的教学内容,确定的项目既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又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组织实践教学中,把设计和制作当作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并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的学习标准和考核标准。力求反映实际岗位要求的工作流程,避免教学和实际工作脱节的缺陷,以增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笔者所在市有多处茶叶生产基地,每年新茶上市都需要新款茶叶的包装设计,我们将这一教学课题确定为包装课的项目之一,将36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组成一个独立的设计工作室,分别完成各自的设计项目。在工作计划中要求体现出既要有对该新茶叶的生产与加工过程的了解,又要有在包装印刷厂将设计稿变成印刷成品的亲身体验。最后,还要将上市后的新品茶叶包装在客户中进行满意度调查等。这样,学生通过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成果。 转贴于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笔者所在院系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如在组织VI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时,同时引入两个案例:一个是咸宁阳光酒店(四星级)的VI识别系统设计,另一个是广东中山市的富华酒店(五星级)的VI识别系统设计。让学生对两个相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归纳成个案研究报告,要求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个案的判断能力,也提高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这种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职业设计师的角色认识更为直接。

3.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要求“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

因此,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是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的组成部分。

就业与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使他们有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

四、时间四维:一个时空无限的师生终身互动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般在第六个学期依教学计划安排为“顶岗实践”,学生在实习期间,还会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向在校教师咨询。反过来,教师又可从来自社会第一线的学生那里了解到职业的新要求。所以,这种互动模式,将是职业艺术教育维持终身的一种理念模式。

虚拟教学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学,超越时空和地域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通过E-mail、QQ等形式进行问题讨论,达到对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虚拟教学是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广域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虚拟学习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完全不受时域和资格的限制就可以进入虚拟学习环境学习,它在运行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师生界限日趋模糊

虚拟教学是运用新技术进行的网上学习,新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深深感到,他们更多地是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师生地位日趋平等。这种角色和地位改变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首先对学生来说,网络向他们打开了一个知识容器,通过搜索引擎能够过滤获取信息,当学生很容易获得新的有用信息时,他们较少会想到老师。其次,将学生引入虚拟教学模型后,与指导老师的联系越发不突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估。再次,在虚拟教学中,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任务将由学生自己承担,如亲自参与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许多情况下,学生像成年人,有高度独立性,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待遇,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优势被大大削弱。

2.教学形式灵活

虚拟教学实际上更适合于说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与今天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相比,它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灵活、便捷的形式为学习者接受。另外,虚拟教学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进度来学习。

参考文献

[1]江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10

传统教育体制是“满堂灌”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标准试卷走的思维模式。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听话的学生往往被认定是好学生,而思维活跃、具有扩散思考能力的学生经常被误认为不听话,瞎折腾。在大众观念的压力之下,学生的创造精神经常被扼杀在萌芽里。在应试教育时代,分数就是人生的全部,这种观念使得学生只学习好好要考,拿到高分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大部分学分都是理论修养差、知识面太窄、综合能力弱。这样的高中毕业生到了大学阶段,知识容量不够,创新意识差、发明创造能力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针对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想要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首要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通过开展以发明创造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成果展,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关于发明创造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发明创造的巨大作用。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大学生,讲座选题需要侧重近代电气电子信息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比如说电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发明等等。或是最近流行的iphone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迭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这些都是和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东西,肯定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

(2)为了让大学生和发明创造拉近距离,在讲座中举例说明一些小的创造如何改变生活。比如说最新一代的空调,装上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室内幼儿是否踢被,实时调整空调温度,实现家居智能化。基于电学知识而发明的捕鼠器,可以帮助很多地方改善居住环境。通过生活中的小发明创造,让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人人可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训练的形式有集体讨论训练和个人分散训练。

集中讨论训练

集中训练主要以座谈会、讨论会形式进行,开展创造性思维广度、深度和力度训练。组织学生讨论,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着重查找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存在的不足甚至危害。针对某缺点和不足,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想,各抒己见,从众多创新设想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创新设想时,鼓励学生思维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对某产品进行创新设想时,尽量向多功能的方向思考。

个人分散训练

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分析对生活密切的电气电子类产品。把创造设想记录好,定期和同学讨论分析其可行性,大家针对某一设想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可实施的设想,组织实施。开展个人分散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习惯。

学习发明创造方法,指导创造实践

创造技法主要有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还原法是把创造的起点回归到产品创造的原点上,它可以帮助创造者克服习惯性思维。智力激励法是利用智力激励讨论来集思广益的方法。缺点列举法是列举产品缺点,然后针对产品的不足,提出创新设想的方法。将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指导大学生从小发明创造入手,通过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逆向思维等方式,结合创造技巧,开拓扩展思路,产生大量创新设想,寻找更优方案。

为促进激励推进相应的保障措施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广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奠定基础。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针对有意向进行发明创造的学生,学院派专业老师组织全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专业的创新素养,逐步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

为了训练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院每年都会组队参加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优胜队伍推荐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这种参赛经历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是非常重要、可贵的。

制订鼓励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活动的计划,组织专利申请培训

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做到活动情况要有记录、有档案。把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时,在年底考核时开展总结评比表彰活动。针对大学生中有成熟的发明创造,鼓励支持其申报专利,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家来授课、对学生和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对申报专利的学生,学校提供全程服务,积极帮助整理资料,确保专利申报的质量。

针对大学生本身的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励措施

研究设置创新学分及其实施方案

设置创新学分,根据每个创新科技成果的分量等同于一定的选修课的学分。在市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2个学分。在省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3个学分。在国家级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专业选修课等同于4个学分。

研究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及其实施方案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发明创造,给大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市一级认定,奖励5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省级认定,奖励10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国家级,奖励1500元人民币。

研究学生发明创造能力评估与毕业设计、就业、保送研究生挂钩的实施方案

分析发现,凡学生发明创造能力强的,毕业设计的成绩基本上在优良水平,有些毕业设计更是学校优秀。因此可以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倾斜,比如将该生的发明创造正果直接认定是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只需要撰写相应的论文即可,该政策对于需要时间进行创新活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在就业时,进行过发明创造的学生在简历上面的经历相对丰富,有说服力,更能打动用人单位的心。在推荐毕业生的时候,针对那些发明创造成果丰富的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可以直接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很多学生愿意进一步读研深造。为了改善研究生的生源,可以将保研政策和发明创造成果(含专利、论文、创新成果、比赛奖项)挂钩,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发明创造热情,为学生读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励政策。

研究对申报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学生奖励方案

对于申报国家专利的学生,无论专利获得授权与否,都给予100元经济补助。对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和授权的,除享受省、市、县相关专利补贴政策外,分别给予300元和1000元奖励;并将成绩记录于学生档案。优秀科技创新作品,优先推荐参加市以上科技创新作品评奖,并优先推荐市、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项,同时按获奖等次予以奖励;优秀专利成果,同时在学校网络、市级主流媒体上给予宣传和推介。

针对指导学生发明创造的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进一步辅助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需要给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指导老师一定的激励,加深效果。

对相应的指教老师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

对发明创造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根据成果的级别高低(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予800元、500元和300元的物资奖励,并发相应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将学生的发明创造成果纳入指导教师的考核数据,参与学校的年终评比。

篇1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篇12

1.2以应用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是拿到实际问题以后能够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以及系统分析;另外就是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用数学模型将其抽象出来,用数学模型准确地将实际问题表达出来进而求解.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尤其是能用本专业的软件工程方法将实际问题解决并开发出来.在该“2+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始终将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将课程建设贯穿其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尤其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要科学的设计和论证.

1.3以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

社会的发展迫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所谓人才就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说,过硬的技术是员工必须首先要必须具备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精神也是作为不可或缺的.为了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沟通技巧、职场礼仪、就业指导等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2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宗旨就是应用,所以能实际应用是其发展的动力和归宿,计算机本科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即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系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2.2知识、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

计算机专业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课程知识:离散数学、电子技术基础及设计、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素质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精神品质与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学生的素质较高,就可以使学生知识和能力更加积极的发挥作用,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知识和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以企业软件项目设计为主,所以这就涉及在关键开发过程中与客户以及队员的沟通问题,因此与他人交流、协作、人际交往以及项目管理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1学制采用“3+2”的培养模式

“2+1+1”的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分三段式,两次分流.首个阶段是大学本科前两个学年,在这两年中主要以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为主,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大三学年,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学习,然后实施第一次分流,指的就是专业分流,即分流以后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培养方法,对学生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拓宽.最后一个阶段是大四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在主修专业内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二次分流,也即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此时主要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层次培养.因为本科毕业时学生往往有两种出路,即考研和就业,相应的将培养方向分成理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两类.

3.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对目前课程体系结构做进一步优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通过对国内外不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的调研,并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关系,对目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不合理部分修改,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逐步建立模块化、层次化、方向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它同样根据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调整.根据最新人才培养模式[4],对课程体系重新规划,新课程体系结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如下原则,即:

(1)用发展的眼光设置课程体系.当前,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相关内容要及时引进到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设置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计划的先进性.

(2)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保证开放性.课程体系设置要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引入进来,不仅如此,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也要保证较高的开放性.

(3)理论教学和实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计算机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所以聘请企业界专家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进行讨论与修订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

3.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应试教育区别较大,新模式采用三个阶段学习,即“理论+上机+在线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掌握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新教学模式下每阶段的课程都按照“理论+上机+在线学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实际技能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1)理论: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完成,主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2)上机:通过上机课程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统一起来,对理论做进一步理解.

(3)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自学、自问等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种种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进一步提高.

3.4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改革重点,是理论应用实际关键一步.实践教学主要有基本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践、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决定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要制定完备的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不仅主干课程,而且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合适的制定课程设计,在假期期间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实施项目研究,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4.1全项目实战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新培养模式提倡为学生提供若干个有意义的针对学生的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出自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是某企业的实际项目.尤其是专业课程,都可以使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在理论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抛出教学内容,在上机实践课则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类似项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意各自角色的转变,教师可以转化为项目经理,教材里的习题可以使实际应用项目,课堂就变成学生在完成项目.

3.4.2加强实习实训一边要加强校内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和校外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计划切实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与应用技巧,搭建校企平台,实现双赢.目前我院已在北京科瑞尔斯有限公司、南京达内、上海杰普、科大讯飞、苏州风云等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铺平了道路.

篇13

一、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诸多德育工作形式中,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班集体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交流、讨论和对活动的参与,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最后,主题班会可以有效弥补学科素质教育的不足。中职学校教育大纲里的德育课,受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而主题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的针对性很强的主题教育,相对于学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换句话说,具有较强针对性、经过精心设计及妥善组织实施的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优于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德育课,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二、当前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主题班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笔者所了解的大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情况来看,其德育功能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综合起来,当前中职学校主题班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班会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虽然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但内容不具体,针对性较差,甚至相当一部分主题还是沿用中学的方式,主题的确立随意性很大。在抓主题班会的落实上缺乏制度保障,从而导致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主题班会课走形式、走过场,除了布置工作外,往往缺乏一个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班会主题,因而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讲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主题班会效果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差甚远。其次,主题班会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指导,学生组织实施。但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多是年轻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的缺陷,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主题班会的认识模糊,难以对主题班会进行精心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指导。再次,中职学校生源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性不强,表现欲望较弱,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较欠缺。在班主任没有重视,会前没有做过精心准备时,主题班会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二)班会主题缺乏自身特色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成人教育。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流模式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形式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主线。这也就需要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职场、如何适应社会和如何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的主题班会。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会主题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德育上来,具有符合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但是,中职学校的许多主题班会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班会的主题,主题班会没有特色。学生对这样的主题班会是持不欢迎态度的。

(三)教育效果缺乏后续评价

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特点。学校应周密考虑主题班会的目的性和功效性,把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视作主题班会的最终目的。因此,一个主题班会结束后,应该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甚至可以说效果评价应该是主题班会最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很多学校的主题班会重视的是班会课的活动过程,对于主题班会的作用和效果缺少应有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主题班会上热热闹闹,会后却平平淡淡。由于没有对主题班会作事后评估,从而也就使得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和建议

要切实提高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创新,使主题班会真正能够在制度上有保障,在操作上切实可行,在实践上受欢迎有效果。

(一)制订完善的主题班会制度

要使主题班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学校必须结合德育总体目标,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中职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制度,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主题班会的正常开展和取得实际成效。

1.制定主题班会明确的主题。学校除了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保证有主题班会课的时间,还要在主题班会内容上有明确的主题。应针对中职学校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的班会。总体来说,可以根据三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是第一阶段,对于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刚刚到一个新环境,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真正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据笔者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对读中职学校的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年的主题班会重点就是以如何提高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以及明确学习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来设计主题。新生进校一年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题班会应以培养学习怎么学习和锻炼自己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自强自信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主题,使他们形成职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年级是第三阶段,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难问题,此阶段的主题班会应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就业面试、顶岗实习、如何创业等方面设计主题。如可以让学生畅谈面临经历、邀请往届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请就业指导老师做就业创业讲座、模拟面试场景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学校要召集经验丰富的学生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制定切实可行、主题明确的班会主题,使主题班会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

2.制订奖惩分明的主题班会考评制度。一是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对主题班会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主题班会正常开展。二是对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或教案进行检查,并评出优秀主题班会方案或教案进行奖励,激发班主任对开好主题班会的积极性。三是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主题班会效果。

(二)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环节。也就是说取决于主题班会内容必须丰富,实施环节必须紧凑,操作必须科学合理。主题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它具有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些共性,其中包括它具有其他课程一样的可复制性。鉴于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年轻教师多、兼职班主任多的情况,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是提高主题班会成效的一个可行途径。

1.学校组成以年级为单位课题小组,策划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由组织能力好、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上示范课,全体班主任进行观摩,然后把它在全校各班推广。实施精品主题班会一是可以提高主题班会质量;二是可以提高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能力;三是可以利用集体智慧,减少班主任从找主题到写方案及组织实施过程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组织优质主题班会评比活动。通过组织各年级、各系、全校等各个层级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以评促教,扭转“要我上好班会课”的局面,营造出“我要上好班会课”的环境氛围。

3.做好精品主题班会课件的编辑整理。精品主题班会课件是集体或单个班主任教师智慧的结晶。做好精品主题班会的方案或教案或课件的收集和整理,有条件的话尽可能汇编成册,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推动主题班会上水平上台阶。

(三)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

主题班会的效果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根本所在,学校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抓好主题班会的落实。一是通过对主题班会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观察,对效果作出评价。二是与家长保持联系,抽样调查学生在家后的表现和反应,通过家长的反馈信息获知班会效果。三是把主题班会奖励与年终考核挂钩,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学坤.积极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1(3)

[2]申爱霞,陈霞.试论利用主题班会实现班级教育目标[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