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土资源开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土资源开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土资源开发

篇1

1.3妥善处理土地变更问题我们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土地也是不断地变化着的。无论自然因素所造成的,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对于变化的问题以妥善处理。测绘工作是处理土地变化的最根本途径。诸如土地使用面积发生变化、不动产的增减等等,都需要测绘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通过对于数据信息的重新处理、成图,形成测绘成果,以作为土地变更问题处理的依据。

1.4整治与开发国土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是维持国民经济的根本。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耕地面积,直接关乎到粮食生产的问题。因此,测绘工作可以确保耕地面积与人口比例一定,对于维持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国土资源开发管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2.1国土资源开发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国土资源开发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多元化测绘技术的支持、动态遥感分析以及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1.国土资源管理中,测绘技术可以提供技术性的地理信息,并给予多元化的技术支持。2.科技发展使各种高端科技元素渗入到测绘技术当中,动态遥感分析成为了普遍使用的技术,为土地资源提供精确的测绘资料。3.目前世界正在倡导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测绘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生态保护的有利保障。测绘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国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且还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

2.23s技术的应用在国土资源开发管理,对于土地的统一规划普遍使用3s技术。作为测绘技术中的测量工具,其可以为国土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复杂问题进行规划处理。在这项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土地图文资料的使用、归档,绘制土地基本图、收集土地资源基本数据等等。采用3s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统一管理,以传递出土地资源信息的空间坐标,对土地资源状况予以测定。

篇2

测绘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测绘成果,是城乡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水利建设、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对违章建筑、非法占地、非法采掘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基础性资料。重视测绘工作,提高测绘工作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加强测绘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为国土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一、测绘工作在国土管理中的作用

测绘工作的任务是利用测绘科学技术和各种测绘工具,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求测、编绘、接收、处理以及出版各种测量成果与地图资料。其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提供服务。任何一项工程的前期勘察、设计阶段都离不开测绘工作为其提供的各种图纸、数据、成果和资料。因此,人们常常称测绘工作是许多工作的先行、尖兵。

国土管理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切行文、措施都具有不可逆转的权威性和纪律性。因此,这就要求国土管理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对其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资料、数据以及各种地理信息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其重要性在于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为土地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国土管理遵循的原则是:维护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维护合法的土地拥有者的使用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发展。国土管理离不开测绘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土地的权属。它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指确定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确权的依据是调查表和宗地图。地籍管理中的基础文件资料之一地籍图,就是由这样若干的最小权属单元组合而成的。地籍图的获取,必须通过测量。

2、土地纠纷的解决。它的产生是因为缺乏真实、可靠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地籍资料而造成当事双方各说各有理的无凭无据的无理争吵。其最后解决、处理的结果,无非是在上级政府部门与当地双方法人代表共同在其测绘工作提供的图文资料、成果成图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签字得以圆满解决。

3、土地变更的问题。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土地也一样。土地使用面积的变化和其上不动产的增减、更新以及权属拥有的变换,这一切都需要测绘工作为其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测绘成果、成图、信息、资料。

4、国土整治与开发。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粮食的人均占有量,而粮食的多少又与耕地直接相关。所以,保持耕地与人口的一定比例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国土资粗开发的测绘保障

为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必须对自然环坑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认识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才能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制订规划,采取有利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所以说,认识自然界是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前提。

地图是认识自然环境,对其作出分析和评价,以及制订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影象地图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一方面,影象地图以其丰富内容见长,它既是普通地图,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专题地图,因为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角度解译其蕴藏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它也为快速成图和地图的适时更新创造了方便条件。各国对影象地图的成图技术都很重视,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我国从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制作影象地图的技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在平原地区,航空影象地图的成图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利用卫星象片有助于改善专题地图的内容,并为在短时斯内编绘出广大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专题地图,提供了可能性。卫星象片为专题制图开辟了广阔前景,根据卫星图象不仅可以分析地面的地理条件,而且可以分析制图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可用遥感方法在短时期内获得广大地区的图象资料。

地图更新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从这些变化中,可以分析和评价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以及现在和将来会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原有地图与更新地图的对照分析,是规划设计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经济学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正因为如此,测绘部门应定期组织实施地图更新,及时提供现势性强的测量成果和地图资料。

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凸现,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采用“3S”技术既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广泛采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大范围实时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动态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平台。

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3S”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中, 采用GPS定位、遥感影像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信息,由年终汇总的动态变更调查,发展为及时变更、及时上图,确保调查成果符合数据、图件和实地一致的要求。

2、宅基地勘测。宅基地勘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及登记成果,实现地籍调查的全覆盖,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地籍管理模式打下数据基础。在宅基地勘测工作中, 利用GPS技术对依法批准的宅基地进行实地测绘;对村民住宅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位置和要求使用土地进行实地检查,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宅基地调查成果进行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基本农田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3S”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持GPS/PDA技术的应用,对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简化了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工作流程,提高了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工作质量的监管。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管。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关联复杂,从基本图的制作、各类数据的提取、资料的使用与归档到日常的管理等工作都相当繁琐。没有现代技术体系的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监管正在形成利用RS技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GPS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与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示与交流的新型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廖克.现代专题地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J]. 测绘通报. 1979(02)

[2] 葛熙龄.我国地图制图标准化、系列化前景的设想[J]. 测绘通报. 1989(04)

[3] 赵锐.法国地学概况(连载之三)[J]. 地球科学进展. 1987(04)

篇3

中国的整体经济都在不断地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尽管中国的国土资源已经发展到不错的程度了,但是由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需要从根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想出积极地应对措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彻底了解中国的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体制目前涉及到那一种程度,再从整体体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国土资源是指国家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称,包括了土地、江河湖泊、矿藏、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同样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我国来看,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国土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权属比较混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消耗的加剧,浪费现象较大,使得我国国土资源越来越少,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土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国土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式,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只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才可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

2 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

2.1 土地利用量大,供应压力大。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土资源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但是取之有尽,土地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体系来制约土地的利用,中国对于土地的浪费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

2.2 非法乱采滥伐,土地使用不合理。中国占有世界的总面积多,国土资源丰富,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多,所以人均分割下来,每个人应该占有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相比于目前土地拥有树木比较小的人群,那些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人群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3 执法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分析完土地利用人群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会国家和有关工作部门的问题,当前的国土资源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管理的力度远远不够。很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中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在内容上需要改善,执法人员在行为意识上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3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很多不能得到具体落实。不光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我国国土资源的稀有,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的缩减。因此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在今后的建设中全面落实土地资源的管理。另外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实行管理全责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最后,要不断加强党风党纪,严格防止官员舞弊现象的出现。

3.2 加强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授权与分工,强化政府对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管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是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根据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的发展方向,以此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而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国土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维护国家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强化国土资源资产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表现出强烈的资产特征。我国对国土资源实行资产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也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依法对国土资源行政有关的所有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

3.3 创新工作

如今我科技和经济水平在不断进步,土地资源管理中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方法,为政府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例如遥感技术、3S技术等。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同时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4 重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生态文明

土地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国土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由此可见珍惜每一寸国土是非常重要的”。21世纪人类建设的主导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这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低碳经济,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低碳城市,在农村方面,新农村建设又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5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和农田使用保护

要不断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于大型设施建设需要严格手续办理。同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针对农民宅基的问题,需要控制住房的自主建设、收回空置的宅基地,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注意建设节约用地。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及土地合理流转使用的方法,促进生产的发展。在建设项目时,需要保护好农田和耕地,在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时必须进行相关的规划,尽量不用或少使用耕地进行建设。

3.6 加大技术的研究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技术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保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地质勘测技术,以技术为依托,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3.7 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强化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来激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也要重视人员的教育,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开展“责任落实年”活动[J].浙江国土资源.2017(03)

篇4

2、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通过整合,矿山生产能力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求,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全市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比整合前减少20%以上,实现从散、小、弱到合、大、强转变。

3、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山固体废弃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二次开发,全市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整合区域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实现从粗放、高耗、低效到集约、节约、高效转变。

4、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通过整合,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落实,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因矿山开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矿山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

5、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整合,重点矿区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染污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与控制。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范围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范围是:国有重点大矿周边地区;矿业布局不合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矿山布点过密、生产规模过小和个体矿山集中区,以及矿区范围平面或立体交叉重叠的地区;矿业秩序较为混乱和因矿权布局不合理而导致安全隐患较多的矿区。

纳入资源开发整合的矿山必须是现有合法矿山,属于国家和省明文规定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矿山,不得进行整合,一律依法关闭。关闭矿山的资源,经市国土资源部门认定尚有开采价值且符合整合要求的,可以纳入整合范围。

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措施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保护资源环境、保障矿山安全”的原则,采取“规模整合、产业整合、矿区整合、矿种整合”四种整合方式,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因地制*、因势利导,以优并劣,扶优扶强,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改组、改造形式,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落实责任,对所有纳入资源整合的矿山,由有关证照颁发部门负责,暂时收存其相关证照;由*部门暂停供应民用爆炸物品,并监督矿山企业交回剩余民用爆炸物品;由供电部门限制供电。

经整合确定保留或重新确定的法人主体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1)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并取得对拟设立企业的名称预先核准。

(2)取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重新划定矿区范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用地的批准。

(3)取得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

(4)非煤矿山应取得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预评价的备案。

(5)向*部门重新申请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储存许可证。

(6)办理其它相关批准手续。

整合矿山在完成相关审批手续后方能开工。

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度安排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易后难,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整合,确保取得实效。全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20*年6月至10月)。全面部署和启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编制市级整合总体方案。根据全市矿业开发实际,确定袁州区新坊高岭土矿区、**县同安瓷石矿区、*县上富瓷石矿区为全市第一批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重点矿区,相关县(区)要在20*年10月底前完成整合工作,为全市全面推开整合工作积累经验。省政府已将*建新煤矿区列为第二批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矿区,*市要按省政府的要求逐步推进整合工作。

各县(市、区)除按时完成省、市确定的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外,还应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其他矿种和矿区,纳入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范围。要统一组织国土资源、煤炭、安监、工商、环保等部门和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并报市整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后组织实施。省、市确定的重点整合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要在20*年7月底前完成,县(市、区)选定的整合实施方案要在20*年11月底前完成编制上报工作。

第二阶段(20*年11月至20*年8月)。总结和推广第一阶段整合工作经验,开展第二批重点矿区以及县(市、区)选定矿区的资源开发整合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整合实施方案,对确定应淘汰、关闭的矿区和资源整合中被整合的矿山实施关闭;整合矿区拟保留或重新确定的法人主体和需实施改扩建的矿山依法办理建设项目核准、审批等相关手续。

第三阶段(20*年9月至20*年12月)。巩固和扩大整合成果,查漏补缺,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整合工作的有关问题,严防“明合暗不合”、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市里将组织对县(市、区)整合工作进行验收,并进行全面总结。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受理和审批。

五、第一阶段整合的矿区

1、袁州区新坊高岭土矿区

矿区原状:袁州区新坊乡、新坊采育林场辖区内原有袁州区高岭土矿,珠山矿业有限公司王仔冲、冷水坑矿,花桥高岭土矿,早占龙高岭土矿,雅山高岭土有限公司雅山、何家坪矿,嘉源发展有限公司高富岭高岭土矿,绍明高岭土矿,太和高岭土有限责任公司,小源山高岭土矿,源生非金属粉体材料有限公司,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等13个采矿权,占有高岭土矿储量350万吨,13个矿设计年开采规模合计22.7万吨,每个矿平均规模不足2万吨。

整合目标:根据矿体分布情况,整合为4个采矿权,矿山保有储量可增加到400万吨,开采规模提高到40万吨/年,并集中建设3—4条精矿加工生产线,提高矿产品附加值。

责任单位:袁州区政府

承办单位:袁州国土资源分局

督办单位:市环保局

2、**县同安瓷石矿区

矿区原状:**县同安乡瓷石矿区原有**县第一瓷矿党田分矿、社会里分矿、牌楼分矿、同安乡宅里村瓷矿,鹅颈瓷矿1号、2号井,鹅颈瓷矿3号、4号井,鹅颈瓷矿5号井,同安村第一瓷矿、第二瓷矿,党田村第一瓷矿、第二瓷矿、柳树下瓷矿、坪上分矿等13个采矿权,保有可采储量250万吨,13个矿设计生产规模合计5万吨。

整合目标:根据地质构造特点,以断层为矿区自然边界,将13个采矿权整合为**县第一瓷矿、**县同安乡党田瓷矿、**县同安鹅颈瓷矿、**县同安乡同安瓷矿4个采矿权,使可采储量增加到267万吨,开采规模提高到8万吨/年,并集中建设1个精矿加工厂,提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

责任单位:**县政府

承办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督办单位:市*局

3、*县上富大坪瓷石矿区

矿区原状:*县上富大坪瓷石矿区原有*县南方矿业有限公司大坪一矿区、大坪二矿区2个采矿权,占用瓷石资源储量合计50.565万吨,保有可采储量45万吨,开采规模合计1万吨/年。

整合目标:将原有2个采矿权整合为1个采矿权,开采规模提高到2万吨/年。

责任单位:*县政府

承办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督办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4、*建新煤矿区(列入第二批整合矿区)

矿区简况:*矿务局建新煤矿及其周边榨里一号井、榨里二号井、青年小井、盐油煤矿、曲江园岭煤矿、曲江鸿达煤矿和曲江荣事达煤矿等8个采矿权。

整合目标:由*矿务局对榨里一号井、榨里二号井、青年小井进行整合,可增加储量近20万吨,矿区安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由*市人民政府将盐油煤矿、曲江园岭煤矿整合为1个矿井,将曲江鸿达煤矿和曲江荣事达煤矿整合为1个矿井,从而增加单井可采储量,提高矿井生产能力,改善矿山安全条件。

责任单位:*市政府、*矿务局

承办单位:*市煤炭局

协办单位:*市地矿局

督办单位:市安监局

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篇5

(一)档案资料不齐全、填写不规范

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增强,档案利用的频率大大地提高,单位、个人的查档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我局为例,查阅档案1348人次,2036人次,2986人次。其中查阅用地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占19.2%,遗失补证查阅原始登记资料占27.5%,邻里之间、单位之间为解决界址争议而查阅土地登记资料占20.3%,声像档案占5%,综合类档案占8%,财务类档案占10%,法规监察类档案5%,其他占5%。这些数据表明,档案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早期档案资料还存在不齐全、不规范的现象:如有的证发了,却没有土地登记的档案;有些资料该填写的没有填写,如土地登记审批表上缺填与土地证书相一致的土地证编号、缺填宗地编号、缺填审批时间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档案人员思想不够开阔,工作热情不高

长期以来、档案人员对国土档案内容和工作范围的理解偏于狭窄,思想不够开阔,工作不够创新。对于各类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没能很好地业务部门,没有将国土档案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导致各类业务档案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了困难。加之档案管理单调而繁琐,档案人员难免会产生懈怠的情绪,认为档案工作没意思,辛苦比别人多,成绩却没有业务部门突出,工作上没激情,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三)现代化管理手段未能充分利用,工作效率低

由于诸多原因,档案工作多个环节未能充分运用计算机管理,存在着重复劳动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档案工作的效率。以我局为例,文件的收发与传阅由专人负责,待来年再将上年度的文件资料交于档案人员归档整理,这就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仍靠手工收集与整理,费时又费力。另外,我局档案室仅有1名档案人员,每年新增的档案资料业务部门只负责装订,编目、装盒、上架、输目录全部由档案室完成。因此每年年初,当大量档案资料集中移交档案室时,面对繁重的移交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局新增档案资料约1万余卷),档案人员只能疲于整理和编目,目录录入工作明显滞后于档案利用需要,档案人员只能凭手工进行查找,无法满足高节奏高效率工作要求。

(四)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低,编研工作比较滞后

目前,国土系统内专、兼职档案人员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尤为短缺,各业务部门一般认为档案整理很简单,只要有人将档案资料装订起来就行了,直接影响了档案的案卷质量。甚至有的连本部门业务都不熟悉,对于档案工作只知道将现有的材料装订起来,根本不知道这些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能够立卷归档,更不用说主动去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的材料。另外,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档案编研工作。虽然也有一些编研材料,但深层次加工的编研材料还很少。

二、国土资源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制约因素

(一)内容单一的国土档案特点制约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国土部门作为一个行政机关,所保管的档案主要是本机关办事和处理问题的记录,为本机关领导(来源:文秘站)决策和职能部门工作提供利用服务。尽管也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但它内容单一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二)淡薄的档案意识制约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应该由各职能部门归档立卷,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倾向,总认为档案工作是份外的事,无足轻重,平时不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整理,造成了部分档案资料的散失。还有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长时间掌握在个人手中,不能及时立卷归档,也影响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三)薄弱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制约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大量资金的投入却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一个单位整体工作也不能带来显著的成效,而且人们普遍认为档案管理很简单,就是保管卷档案,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能查到就行。因此,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时,往往犹豫不定,举步维艰,信息化建设力度薄弱,这也就成了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滞后的档案编研工作制约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档案利用工作只局限于档案利用的数据统计。而数据统计也只局限于利用人数、利用档案卷(件)数、页数、及复印数据数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档案利用的基本情况,但无法说明档案给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单位整体工作带来的价值。在档案查(借)阅利用时,往往只要求利用者填写其利用目的,不求深层次了解。通常情况下,利用单位和利用人来查(借)阅档案时,均需填写一份查借阅档案登记表。登记表除需填写利用单位、利用人姓名、利用时间外,还要说明利用目的。利用者在填写利用目的的时候往往都比较简单,如“工作参考”、“查阅”等等.作为档案提供者的我们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失去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宝贵机会。有些虽然也收集了一部份有价值的档案利用实例,但也只是作为档案目标管理达标的材料,达标后就束之高阁 ,不汇编发表,不重返社会,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在平时工作中,有目的地进行深层次地了解,及时跟踪调查,将利用实例编发,就可以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档案工作的琐碎和人员配备的不足,往往使得档案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着力于档案的编研工作,造成档案编研工作普遍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加强国土资源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档案意识,是做好国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

要利用各种时机宣传档案管理工作,使人们在了解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的同时,给予档案工作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改变过去那种“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自觉地注意收集、保存相关材料,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二)争取领导重视,配备一支拥有相应数量和较高素质的队伍,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保障

档案管理工作琐碎繁杂,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档案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并编写一些有价值的编研材料,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从档案源头抓起,保证档案材料的规范及完整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土档案是比较复杂的。它分为九大部分,从每个部分的内容比较来说层次不齐。建设用地类的文件材料,报批时间长,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遗漏。电子声像类的文件材料,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我们档案人员应逐步转变观念,制定措施,对国土档案进行超前管理。首先要了解各类业务档案的分类程序和流程,对应归档的资料、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做好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制度,从制度上加以制约,确保各个环节准确无误,规范到位;第三,档案移交时,要认真核查移交目录,做到帐物相符、账表相符。并认真查看相关材料填写是否齐全、规范,材料装订是否完美,确保材料的完整性,为档案管理的后序编研工作打好基础。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向网络化发展。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过程的加快,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土部门要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关键就在于如何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信息传播的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国土门户网站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发展。2.切实抓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作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整体设计,同步实施,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并根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搞好电子文件的积累、鉴定、归档等工作,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3.尽快建成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早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公开查询服务功能。4.引进和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通过各类培训,不断培养懂得计算机知识与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五)注意信息反馈,深化档案编研工作,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篇6

二、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合理开发。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严格执行探矿权、采矿权行政审查、审批制度,坚决查处越权审批和不按规定权限擅自发证的行为。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文物保护区,禁止开发矿产资源。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对探矿权、采矿权开展一次全面清理检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探矿权、采矿权全部采取挂牌或拍卖等方式实行有偿出让,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推进矿产资源向矿产资本转变。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量化节能减排指标考核,按照“扶优扶强、限小治乱,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的原则,加大矿业开发整顿和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大宗储量的矿产资源,如钼、钒、铁、黄金等,实行政府强力推进整合,申请从事探矿业务、探矿面积不得小于5平方公里或不低于两个基本区域,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从事采矿、依法取得采矿权的企业,采矿权不小于0.5平方公里或不低于一个采矿床体,否则必须整合;生产加工企业日处理矿石量小于500吨的必需整合;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必须整顿整合。审查探矿权、采矿权,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专门人员,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意见,报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市上在严格按照规定审查后,再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对低于采矿要求、达不到生产加工能力、无证经营、安全生产难以保障、不予整合的矿产企业,由各级发改、国资、国土、工经、安监、水务、林业、环保、电力、工商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依法取缔。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提高资源开发准入门槛,积极引导矿业企业加快扩建和技术改造步伐,淘汰和关闭低线标准以下的企业,组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开发,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要始终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树立“环境容量”新理念,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切实做到环保与项目同步论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运营,保持商洛山青水绿、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矿产开发科技水平。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的社会目标。一是建章立制,加强矿产品废弃物的管理和再利用,特别是对尾矿库的综合回收利用,不断做长矿产加工产业链,降低环境安全隐患。二是各县区政府要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降低企业的治污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结合实际,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把清洁生产着眼点由目前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真正在绿色生产、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产业链中,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对矿产品深加工企业,在项目用地上给予积极的土地政策,按照“前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的原则,建立土地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行工业用地年租制,减少企业一次性用地投入。对矿产品深加工企业,给予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南突破发展资金、技术创新资金、环保治理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要向矿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延长产业链项目倾斜;为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市担保公司优先提供矿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担保信用服务;市政府设立矿产企业深加工研发基金,专项用于矿产资源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项目。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工业区服务水平,积极引导我市矿产企业与大型矿产集团的联合,入驻园区共同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打造工业发展航母。

五、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重视研究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落实企业发展环境行政首长负责制,治理各种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坚决查处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全面推行行政公示制、服务承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中省各项扶持资金,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六、坚持依法征收,杜绝税费流失。要建立健全矿产企业税费统管征收机制,严把矿产品出境关,按国家现行税费政策规定及矿产品税费计征标准,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征收,堵塞跑冒滴漏。各级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加大征管力度,改进征管方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及时入库。要加大税收征管稽查力度,依法打击各类涉税违法行为。非税收入征收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收费政策,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征收,不得“协议收费”。各非税收入征收部门,每季度要对矿山企业的非税收入缴纳情况进行联合检查,查漏补收,确保非税收入据实足额缴纳。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要建立税费征收管理督查制度,加强对执收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税费足额入库,非税收入不截留、不滞留,确保税收和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各类矿山企业要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理念,自觉做到及时足额纳税。要加强经济核算,健全会计账务,自觉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矿产品税费征缴工作,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七、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方式。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征管方式,积极探索矿产品税费征管的新路子。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对矿产品税费征收推行“一厅式”办公和采用矿产品外运销售专用票据“一票通”集中征收等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矿产品税费征管工作,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上。一是成立相关机构。设立由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国税、地税、*等部门组成的一站式办公机构,对矿产品销售、调运、冶炼等税费实行一站式管理。二是做好税费集中征收的各项基础工作。摸清资源现状、种类,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统一印制矿产品税费缴纳明白卡,明确相关税费缴纳的具体项目标准。三是规范运作程序。制定矿产品调拨、价格核定、票据管理及验票等相关制度,在出境处设立矿产品验票站,对矿产品的调拨、销售按照“一票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一票通全县”进行管理。企业应缴的税费实行月结算制度,企业在领用矿产品外运销售专用票据时预缴押金,企业外销矿产品由验票站查验矿产品外运销售专用票据放行,当月应缴的税费先从押金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收入级次和部门职能分别划拨解缴,有关部门开据正式票据由矿产品管理办公室转交企业,企业再次领用票据时再缴押金。四是严明工作纪律。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原则,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优质服务,及时为企业办理合法的相关手续,严禁征收人情税费,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7

在砂石砖瓦粘土的开发方面,由于近几年安靖高速公路建设、城镇开发、农村公路建设以及其它重点建设项目较多,砂石砖瓦粘土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较高,乱采乱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乱采乱挖、占用公路、土地,废料随处堆放、安全防护措施薄弱,非法爆破等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摆在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夯实责任,集中开展治理整顿活动,迅速扭转被动局面。

二、实施方法和步骤

这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要按照“统一部署、依法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20**年底开始到20**年底前结束,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年1月至2月底)。主要任务是:

(一)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法》、《**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国务院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等相关法规政策,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相关部门和所有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认真学习贯彻《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城市规划区和道路两侧掘土采石的令》,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此次整顿内容,进行自查自纠。

(三)彻底清查无证开采场点,对证照不全或不符合开采条件的,限期整改;严查越层、越界开采、污染环境、破坏浪费矿产资源行为。对责令停产、关闭后擅自恢复生产的,要从严从重查处。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20**年3月至20**年底)。主要任务是:

(一)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集中治理整顿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非法转让采矿权和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对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没收非法所得,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不按期整改或整改后验收不合格的,依法吊销有关证照,坚决予以关闭。

(二)及时制止河道挖砂等群发性无证开采行为,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的,要追究乡镇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三)对责令关闭或停产整顿、擅自恢复生产的矿山,必须立即关停,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严厉打击盗抢和非法冶炼矿产品等影响矿产资源正常开发秩序的行为。

(五)严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等违法违纪案件。凡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的,一律先免职,然后视情节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阶段,治理规范阶段(20**年初至20**年9月底)。主要任务是:

(一)在集中整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矿权的市场化配置,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扶大并小,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二)重点检查矿山企业是否具备采矿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安全上岗证(以下统称“四证”)等证照,对“四证”不齐全的要限期补办。

(三)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健全矿山地质测量机构,改进矿山开采监测手段,有效监管矿权人依法勘查开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做好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等工作。

(四)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人的勘查开采活动和地勘单位、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的行业行为。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年10月至20**年底)。主要任务是:

对治理规范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部门要按照管理职责,负责对本部门内部整顿和规范工作进行检查,并写出书面报告,交县整顿和规范领导小组办公室,迎接市上的检查验收。

三、建立和落实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把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要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一年内一个乡(镇)辖区内发生两起以上(含两起)无证非法勘查开采并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规定,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采矿的监督管理,做好整顿与规范的日常工作。财政部门要调整现行矿业税费政策,做好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的收取、使用管理,保障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经费。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使用民爆物品及矿山周边治安环境问题的查处力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和停产整顿的矿山,及时收回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暂停危爆物品的供给,待验收合格后返还或恢复供给;对被取缔和关闭的矿山,依法停止爆炸物品的供给;对哄抢、偷盗、非法贩卖、非法加工冶炼矿产品的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依法查处违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和暴力抗法的人员,确保整顿和规范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监察部门负责查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中的违纪行为。依法追究参与入股办矿、不认真履行职责、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甚至对不法矿主纵容、包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商行政部门负责矿山企业的登记管理、无照经营矿山的查处取缔工作,依法吊销无相关许可证矿山的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对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的矿山企业,要依法严厉查处。对严重污染环境、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以及环保措施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矿山,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达不到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关闭。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进行重点检查、专项督查和全面验收,认定非煤矿山是否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是否履行“三同时”规划。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非煤矿山,责令其停产整顿,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向县整顿办提出关闭建议。电力部门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非法开采、无证开采,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而被停产关闭的矿山应停止生产供电,待验收合格后再予恢复;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及时报道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进展情况,为整顿规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经济发展、林业、农机、水利、税务、交通、非公办等其他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努力推动我县矿产资源开发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路子。

四、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篇8

促进扶贫开发地区矿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先后部署重点整装勘查项目区10个(全省共18个)、投放省级探矿权242个(全省共436个),大力推进煤、铁、锰、有色、页岩气等重点矿种勘查,取得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建立了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替基地。深入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做大做强了一批集探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型矿业集团,推动了湘西、怀化等地矿业经济的发展。

支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在扶贫开发地区成功申报并开发建设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新宁山、古丈红石林、龙山乌龙山、涟源湄江、湘西凤凰等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及新邵白水洞、安化雪峰湖、通道万佛山等10个省级地质公园。地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带动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2011年,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4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旅游总收入达422.65亿元,较2005年增长3倍多。

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2001年以来,累计在扶贫开发地区投入中央和省耕地保护资金33亿元,整治土地167万亩,守住了扶贫开发地区的口粮田,实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目标。

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将扶贫开发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控区域,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保护群众2900余户28500人,避免财产损失近5.6亿元。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完成贫困地区3000余个矿山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发展扶贫开发地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累计安排资金近6000万元,大力实施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测绘专项,成功实现扶贫开发地区航空影像等地理信息全覆盖。

推进对口建设扶贫工作。自2000年组建省国土资源厅以来,省厅先后确定通道、新田作为对口扶贫工作县,每年派驻扶贫工作组,在用地保障、土地整治、地质找矿、打井找水、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能力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指导。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要服从服务于“四化两型”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大局。保障和服务发展是国土资源工作的神圣使命和永恒主题。湖南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纲要确定的48个重点工作县,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全省的53.1%和33.4%,但仅实现了全省16.8%的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发展基础和条件薄弱,仅武陵山片区就有23个县市区没有通高速公路、44个乡镇和2956个行政村没有通沥青路、6554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可以说,这一地区正处于加快区域发展、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也是土地要素需求最为旺盛、矿产资源消耗最为集中、地质资源开发最为迫切的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全省,分类施策,按照“四化两型”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要求,科学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国土资源管理格局;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开源节流,千方百计保障科学跨越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要统筹规划,绿色开发,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要加强管理,严格保护,有序推进各类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要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夯实基础,切实增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能力,构建完善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努力使特困地区国土资源工作顺应发展的趋势,符合发展的规律,满足发展的要求。

要坚持节约优先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耕地资源整体匮乏、土地利用相对粗放、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推进这些地区国土资源管理,必须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走出一条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子。特别是要以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个平衡,守住群众的口粮田;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发展节地型城市、节地型产业,以最少的土地要素承载尽可能多的经济总量;要着力提升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瓶颈。

要坚持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俯瞰武陵山、罗霄山等连片贫困地区,大多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在土地、矿产、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本。要落实土地用途管控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逐步引导与区域主体功能不相符的产业有序转移;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严把矿山环境准入关,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努力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妥善处理地质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把地质资源的独特性和旅游开发的差异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地质资源利用、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要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权益保护的关系。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确保群众共享资源开发利用成果;要理顺税费管理制度,不与百姓争利,不与市场争权,将土地、矿产、地质资源收益更多留在贫困地区和当地群众;要加强国土资源要素市场建设,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严格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妥善调处矿地、矿农矛盾和土地权属纠纷;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营造风清气正的用地用矿政务环境。

立足国土资源实际,全力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规划管控机制。一是建立国土资源规划协调机制。在宏观层面,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在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内的省际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总体管控作用;在中观层面,要加强特困地区国土资源规划与环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相关规划的对接;在微观层面,要强化片区内各市州、县市之间规划的统筹与衔接。二是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扶贫开发规划的衔接,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三是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村工作。统筹村级产业发展、耕地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推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加强节约用地考核评价,对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计划指标奖励。支持开发园区适时开展扩区、调区、升级。对尚未设立开发园区的市县,支持设立工业集中区并享受省级开发园区用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二是加强城乡土地统筹管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灵活应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稳妥推进集体建设流转,逐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三是推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四是积极支持扶贫搬迁工作。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一是将土地整治与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创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与实施机制,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良种植基地,为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创造条件。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确保每年投入扶贫开发地区的耕地保护项目资金不低于省级安排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一。以资水、沅水、澧水等主要河流为重点,推进流域性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娄邵盆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抓好“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建设,争取2015年前在扶贫开发地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50万亩以上。三是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高耕地开发项目投资标准,加大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投入,鼓励扶贫开发地区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允许区内节约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有偿、有序流转,拓展财源。

大力发展绿色矿业。一是切实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优先部署并尽快完成区内1:2.5万航空磁测、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重力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程,查清区域内基本资源底数。二是建设一批矿业经济基地。以锰、铅锌、页岩气、铁、钒等矿种为重点,部署一批整装勘查项目,力争找矿重大突破。支持湘西、邵阳、怀化等地依托本地优势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资源综合加工能力,建设大型矿业经济基地。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先部署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切实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全面推进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争取在2015年前全面查清区内地质灾害状况和发育规律,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勘察,加快推进重点矿区1:1万矿山地质环境普查。二是推进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大中央与省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三是创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机制。编制市县两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健全矿区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地下水系变化防控机制。四是加强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支持山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支持湘西州整合红石林、金钉子等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打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加快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一是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区内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和更新速度,确保每年更新一次覆盖主城区、分辨率不低于1米的影像。尽快实现“一县一图”全覆盖。二是加快数字城市和数字景区建设。开展张家界、山、红石林等景区三维动态地图制作,促进景区数字化建设。三是加强基层测绘队伍能力建设。为县级测绘队伍配备RTK、手持GPS等测绘装备,提高基层测绘队伍能力。

篇9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原则,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占补平衡措施落实。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在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通过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科学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根据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上一年度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及本年度需求情况,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下山搬迁等民生用地。不断完善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出让计划管理办法,未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用地。

三、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加快转而未供土地的供应速度。切实有效利用和消化已农转用未供土地,采取调整项目、盘活指标、加快拆迁等多种方法,有效提高供地率。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后需改变规划用途的,报经市政府批准调整项目后办理供地手续;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的土地,前期工作未到位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负责完成前期工作,及时供地;对已办理农转用征收手续不能实施供地的,按程序上报盘活用地指标。前三年度的已农转用土地供应率不得低于90%、80%和50%。

(二)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满一年以上未满二年,依法应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律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严格按规定标准收取土地使用税;对闲置土地满二年,依法应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闲置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责,责令项目土地使用者出具承诺书,督促用地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开工建设或寻找新的投资者,引进新的项目,进行调整使用。

(三)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在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中的调控能力。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优先储备现有未利用建设用地,对因规划调整为经营性用地的,一律统一收购储备,统一公开出让。实行建设用地“净地”出让,出让前处理好土地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完成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出让的宗地规模。要严格控制开发周期,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二年,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四、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对突破用地规模的,规划部门应会同国土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修正。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降低传统产业用地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提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在住宅用地中的比例,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体育、文化等设施用地,综合发挥社会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要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适度提高城市宜建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要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

(二)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部门要会同人防、国土等部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在符合规划、人防、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地下空间用途和面积等指标明确的经营性用地,要与地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纳入公开出让范围。按市场化途径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的,可以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登记。对行政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人防项目和依法“结建”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条件明确可进行地下设施建设的,可以无偿取得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单独办理登记手续,但不得分割转让。工业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工业用地的地下空间,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一)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化建设项目用地方案。编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和整合现有及关联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综合服务容量和能力,合理安排新建项目规模,努力提高整体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址和用地规模,结合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并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二)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公建项目和生态绿化建设。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其用地总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用地预审时确定的用地规模。

(三)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划拨方式供地范围。今后除由政府全额投资兴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社会事业用地外,其余应实行有偿使用。

六、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

(一)坚持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工业用地公开出让的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环保要求、规划条件等内容,强化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把好入园项目的质量关、布局关、经营者素质关,加强项目的协调服务,把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项目投资协议签订、土地公开出让、备案核准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项目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根据新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细化项目入园标准,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容积率要求达到1.0以上。根据工业用地双控指标和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项目供地量。对分期建设的项目原则上分期供地。加强对企业内部平面图设计的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三)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各项规定,大力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全国、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四)建立以土地贡献率为主导的工业用地评价机制。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与用地预审相结合制度,将工业项目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节能减排、财政贡献和社会贡献等要求纳入决策咨询内容,作为工业项目出让和批后监管、复核验收的依据。逐步推行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工业企业土地利用效率与财政、税收政策相挂钩的综合激励措施。

(五)大力开展企业挖潜节地活动。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符合规划、安全、消防要求,不改变原用途,经批准在企业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补缴土地出让金,并减免城市市政基础建设配套费。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补缴土地出让金。

七、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一)科学编制农村集镇、村庄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编制和调整农村集镇、村庄规划,加快“中心村”整治和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集镇、村庄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宅基地、空闲地以及低丘缓坡中的非耕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要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

(二)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应当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居则居”的原则,加快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统一的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结合下山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安置,加大撤并零星自然村的力度,鼓励搬迁居民点的宅基地复垦。

八、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土地执法监察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明确项目开工与竣工期限,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强度、绿地率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对未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使用证书。强化建设用地项目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全面推行以土地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复核验收制度,对违反约定条款内容的,要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同时限制其参加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

(二)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法转让、未批先用、少批多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严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违法用地典型案例。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建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发放贷款、工商登记、通电、通水、通气等手续,违反规定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土地管理协管员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建房用地、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乡镇(街道)区域内违法用地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执法监察的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氛围

篇10

原标题:中国稀土之殇——全球化下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3日

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的发展速度较全球化之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能源利用率也大幅度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全球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自由贸易更是加快了中国全球化的进程,这虽然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国内的稀土行业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全球化下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一)对内,稀土的滥开发,不仅使稀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而且国内稀土企业无序恶性竞争使稀土出口价格长期处于低廉、混乱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些流入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看中的是这些国家廉价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众所周知,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但我国已经以廉价的价格出卖稀土几十年了。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稀土输出国,目前的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30%以上,稀土的产量却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情况发展下去,那么我国的稀土资源将会在20年后面临枯竭。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国家的干预和管理权在逐步削弱,这就给许多道德缺失的企业和商人以便利的通道,他们私自开采稀土并低价卖到国外赚取暴利。这就严重破坏了稀土行业的价格市场,使稀土供过于求,价格每况愈下,也造成了稀土资源的严重流失。据统计,1995年至2005年中国因为稀土低价出口造成的外汇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二)对外,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正面临巨大压力和潜在挑战。2011年7月1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共计15,738吨,该数字较上年第二批配额7,976吨,增加了约97.3%。对于这一决定,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的发言人约翰·克兰西表示:“高度不满”,称中国的稀土政策并未发生重大改变。美国、欧盟等国2009年就开始就中国原材料管制向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10月,稀土进口大国日本的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就曾召集美、英、德、法等国大使,要求中国缓和对稀土元素的出口规制。当年12月,在中国公布了2011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后,美、日、欧纷纷“表示忧虑”。7月5日,世贸组织中国9种原材料出口限制违规后,作为申诉方之一的欧盟当天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特甚至公开表示,这一裁决明显维护了在原材料上的公平自由贸易原则,并声称希望中国能保证其出口体制遵循国际规定。他还特别指出,根据这一WTO裁决原则,中国应当保证对国际市场的稀土供应,让其他国家可以自由公平地获得这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美欧等国一直指责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推高了国际市场价格,损害了西方企业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贸易量。欧盟还抱怨,受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政策影响的企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涉及就业人口约50万。因此,它们认为应该趁热打铁,继续中国稀土出口限制违规,从而保证各国对稀土的需求。

对此,国内主流舆论要求中国政府坚决反击,不能让其“得寸进尺”。知名的财经评论家叶檀撰文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保护自身的资源与环境,而中国的稀土此前十年的恶性出口既压低了价格又破坏了环境,目前整肃稀土出口秩序,正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合理主张,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有理有据。

WTO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西方国家操纵的工具,帮助西方从发展中国家身上攫取利益。世贸组织专家小组的裁决明确指出,中国不能实行出口配额限制,因为这是中国当初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而且中国当时也同意,将来不能启用关贸总协定中的第20条的一般例外条款,为其重新实行出口配额限制网开一面。该条款规定,如果某成员方认为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种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度,带来本国资源的枯竭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该成员方有权对这种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在中国当时加入世贸组织之时就预测到,中国未来几年就将成为国际市场上某些金属的主要供应方。因此,当初其他一些世贸组织成员国要求中国专门承诺,以后不要在这些金属的出口上实行配额限制或者征收出口关税,并以此为条件同意中国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当年,中国在签订《入世议定书》时,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

世贸组织这一裁决让西方发达国家尝到了甜头,后者很可能以此为例再对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提起申诉。未来,中国稀土出口贸易或将面临更多的批评和责难。

二、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根本是建立公开透明的稀土价格机制。

在稀土问题上,中国要求涨价这本身没有错,但采用何种方式涨价,既能维护自己利益,又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不让贸易伙伴抓住把柄,需要慎重考虑。围绕稀土,近两年国内外舆论争执不休。一方认为,中国出于环保等方面的考虑,限制稀土出口完全符合中国利益,外国无权说三道四;但另一方认为,中国采用行政干预手段减少稀土出口,打破了国际供求平衡,有违国际贸易规则。纠结于口水仗并无意义,关键是要厘清这场争论的核心分歧所在。

对中国来说,十几年来,稀土贱卖,便宜了国外企业和消费者,苦的是过度开采带来的严重环境破坏,因此必须改变稀土长期定价过低的扭曲局面,并对稀土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加强环保工作,实现有序开发。

但外国企业和消费者也有自己的担心。目前全球超过90%的稀土供应都来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突然减少出口会导致国际市场供需失衡。由于小到节能灯泡、iPhone手机,大到发电设备、航天飞机都离不开稀土,而国际市场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填补供应缺口,因此全球制造产业必然遭受一定冲击。

在稀土问题上,欧盟曾屡次表示,并不反对中国保护环境,但外国企业应获得充分、公平、可预见及非歧视性的稀土供应。由于配额管控这样的行政干预手段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将极大地提升贸易伙伴的交易成本和商业风险。

对于稀土是否应该涨价,中外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分歧,最大分歧在于究竟采用何种涨价方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按配额供应,有钱也买不着,这叫计划经济;由价格来配置市场资源,价高者得,这叫市场经济。只要市场环境公开透明,价格再高也不会引发争议。比如铁矿石,虽然价格年年涨,钢厂年年抱怨,但由于议价机制是透明公开的,所以涨价从来没有引起过国际纠纷。但如果通过行政手段来设定生产和出口配额,人为制造供需缺口,则在国际贸易中无疑是授人以柄,必定遭遇争端报复。因此,在稀土问题上,中国要求涨价这本身没有错,但采用何种方式涨价,既维护自己利益,又符合国际游戏规则,不让贸易伙伴抓住把柄,需要慎重考虑。中国目前采用配额管制方式来调控稀土生产和出口,的确可以立竿见影地起到提高价格的效果,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各种稀土产品价格,少的翻了几番,多的甚至上涨了数十倍。但不得不说,其实通过行政干预来调控稀土产业绝非良策。首先,出口配额等行政干预手段可能有违世贸规则,并引发贸易伙伴的抗议和报复;其次,出口配额必将导致国际和国内稀土价格差,而价格差必定带来炒作出口配额以及走私等次生乱象;再有,稀土开采原本已是暴利,而采用配额管控方式又进一步推高价格,如此诱人的利润无疑将驱使地方政府和企业铤而走险,偷采偷挖现象将难以禁绝。由此可见,采取配额管控的方式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提高价格、避免稀有资源外流的目的,但对外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对内也无法纠正扭曲定价。解决稀土乱象的关键所在并非是向计划经济回归,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全流程管控,而是应建立合理完善的稀土市场定价机制。

过去十几年,中国稀土产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国际市场倾销,令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稀土产品毫无价格竞争力,并最终关停矿山,也因此造成中国在国际稀土供应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局面。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国的贪得无厌,而是中国稀土资源的扭曲定价。而此种扭曲定价,同时也是造成国内各地竞相疯狂开采、大赚快钱,并导致生态恶化、稀缺资源外流、储量锐减的元凶。近十几年来,中国稀土产品的这种定价扭曲有目共睹。有人说稀土出口是“黄金当白菜价卖”,但即便当白菜价卖,开采稀土依然可获得惊人的暴利。曾有稀土开采商感叹:“做过稀土之后,就不会再想做别的行业了。”一边认为是贱卖,一边却认为是暴利,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问题一定是出在了定价机制上。稀土定价之所以严重扭曲,实是因为将全民享有的资源福利和生产开采的环境社会成本排除在了产品成本之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将全民福利和环境社会成本转换成了超额企业利润,而正是这种超额利润使得中国企业获得了极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造成国际稀土供应一家独大的奇怪局面。因此,要根治中国稀土乱象,关键是应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让稀土定价充分反映其应有的价值和必需的成本,而采用配额管控的行政调控手段,仅仅是在对稀土开采企业的超额利润进行“再分配”而已,无助于理顺价格机制,无法保护全民所有的资源福利和环境,也无法说服贸易伙伴。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力.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张德修,王跃生.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马杰著.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我国稀土企业分布及生产能力[J/OL].省略.

篇11

1.储量巨大

据专家测算,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2.清洁环保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是利用有关技术装备对浅层土壤或地下水进行冷热交换,以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冬季)或降温(夏季),整个过程中,不消耗土壤或水,可以实现供暖(冷)区域的污染排放,无环境污染。

3.可用性强

据北京、天津等浅层地温利用程度较高地区统计,浅层地温能建筑投资约250~380元/平方米,比同样满足供暖、制冷和生活热水条件的燃气和空调系统等能耗降低20~30%,其运行费用明显低于其他清洁能源,且能就地取材,免于运输,无废渣、无污染,经济实用。

二、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浅层地温能的转换主要采用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全世界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项新型能源技术,其基本原理基于逆卡诺循环,采用电能驱动,从低温热源中吸取热量,并将其传输给高温热源以供使用,传输到高温热源中的热量不仅大于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大于从低温热源中吸收的能量,在标准工况下,系统消耗一个单位的能量,从低温热源中提取二个单位的能量,合在一起输出三个单位的能量。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

1.水源热泵系统

水源热泵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位热能。根据水的来源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地热水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深井水)水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等(见图1)。

*

1)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

同空气、土壤和浅表水体等其他热源相比,地下水资源丰富、很少受气候变化影响,因此,冬季使用不会像空气源热泵那样易结霜,或者像地表水那样易结冰,既适用于中小型建筑又可用于大型建筑。常规地下水热泵系统使用的多为深50m以内的浅井,并可分为井-沟渠型和井-井两种类型。井-沟渠型只有一口(组)抽水井,从井中抽出的地下水流经蒸发器(或冷凝器)放出(或吸收)热量后,直接排入沟渠或另作它用,不再灌回地下。井-井型则包括一口(组)抽水井和一口(组)回灌井,从抽水井抽出的地下水使用后经回灌井灌回地下,通常将抽水井置于回灌井上游并保持一定距离。

2)地表水水源热泵技术

湖水、河水水源热泵:湖水、河水水源热泵的利用在取水结构和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因所需资金较大,发展也不快,而且湖水、河水等经升温或降温后再排回水源当中去,对自然界生态有无影响还要进一步观察。

污水源热泵:采用污水作为水源热泵的热源,根据污水夏季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冬季高于室外温度的特点,用热泵利用污水冷热能。污水源热泵系统按照其使用的污水的处理状态可分为以未处理过的污水作为热源的污水源热泵系统、以二级出水或中水作为热源的污水源热泵系统;按照热泵机组机房的布置情况可分为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海水源热泵:海水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是热泵机组非常好的热源形式之一。在25~50米水深位置海水的温度基本恒定(5~8℃),主要用于中等规模及大规模的热泵系统中。我市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相应的发展条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大型区域海水供热供冷热泵机组,特别是在夏热冬冷地区,已成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2.土壤源热泵系统

土壤源热泵系统(见图2、3)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温能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并提供生活热水的一种节能环保的技术。现采用的技术主要为土-气型地热泵技术。

土-气型地热泵技术所利用的能源是常温土壤中的能量,采用埋设垂直管、水平管或向地表水抛设管路等多种方式,直接从浅

图2土壤源热泵制热系统层土壤取热或向其排热,不受地下水开采的限制,推广的范围更大、更灵活。它只要有足够进行热交换的浅层土壤(-3.5℃以上的土壤或地下水)就可满足地热泵所要求的技术条

图3土壤源热泵制冷系统件。土-气型地源热泵技术减少了地热转换成热水和冷水的过程其热损失减少能源效率更高供暖、制冷运行费用更低。

三、国内外浅层低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一)国外浅层低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12年。20世纪50年代,欧洲开始了研究地源热泵的第一次,但由于当时能源价格低,这种系统并不经济,因而未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地源热泵才开始得到重视。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在北美和欧洲已经非常成熟,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供热空调系统,有一整套标准、规范、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

在欧洲,地源热泵主要应用于新建房屋,系统末端可以提供地板辐射采暖。但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瑞典普及广泛,市场成熟,90%的房屋安装了地源热泵,而英国、丹麦等国家才刚刚起步。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水源热泵就作为一种商品开始生产。1985年,美国已经拥有1.4万台地能中央空调系统(即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如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以供热又可以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到目前已经安装了40多万台,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增长。2000年,美国商业建筑中地能中央空调系统已占空调总保有量的25%,其中新建筑占40%。

(二)国内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在地源热泵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当时由于能源价格的特殊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地源热泵的推广非常缓慢。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地源热泵自身所具备的节能和环保优势,这项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推广。

目前全国浅层地热能服务面积超过6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河北等地;仅北京市就已完成热泵项目超过500个,12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其中既有普通住宅、公共建筑,也有工业厂房、宾馆商场。近年来,河南、陕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也都开始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探索和试点工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四、我市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工作的建议

我市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又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力度。

篇12

篇13

[key words] land resource file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档案因和国家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紧密相连,其管理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一些特殊档案载体的出现,更是给国土资源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土资源档案开发与利用

1、加快档案电子化进程

档案信息电子化是一个大趋势,充分运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把档案室建设成为收集、储存、利用档案的“信息基地”和开发利用的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来提高档案的服务效能。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利用者服务,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是服务水平高低的前提。目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档案部门的发展趋势。所以积极建立网上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实现国土资源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方式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面对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变更频繁的国土资源信息,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此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而且,土地管理的许多业务工作,如动态监测、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地价评估都是建立在地籍、土地详查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将日常利用率较高的地籍、用地类档案进行原文著录及扫描,利用者如需查询,只需通过电脑数字索引平台,就可直接进行原文检索、打印,大大缩短了查询时间。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收集、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借阅利用等功能,机读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真正做到了档案数据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原有的纸质档案资料分期分批进行扫描,实行业务档案的全文信息管理,提高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档案利用与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2、加紧档案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树立档案信息服务市场和经济主战场的意识,不仅要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服好务,而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稳定服好务。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的长效性,为群众解决一些遗留问题,扩大查阅范围,除保密文件外,都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满足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通过有偿使用更好地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土地档案的价值。

3、完善内部档案管理机制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的保障。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规模也在急剧扩大。因此,结合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是保证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依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等。档案收集要从源头抓起,接收时间提前,对重要材料可提前收集和归档并实行统一管理,同时扩大接收的范围,加强专门档案的收集。在管理机制上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用地的建档工作和跟踪服务;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建档和协调服务;重视土地补偿标准和城建规划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建档和服务。

4、开拓档案信息服务领域,实现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

要实现土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就要广泛开展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在全系统内形成包含各种土地信息并具特色的土地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提升整体价值和竞争力。结合实际、面向社会、积极主动丰富室藏,开拓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新领域、新方式、开展增值服务。针对需求开展定向服务,通过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等做法,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

5、建立对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广度在加大,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和时展,作为档案事业的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发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使档案工作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大潮中。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随着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是土地档案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让在职人员认识到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大专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适应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高土地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创新服务促发展

1、国土资源档案的重要性

建设和发展与土地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管好用好国土资源档案,也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国土资源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按其门类和载体划分, 国土资源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建设用地档案、土地开发整理档案、资源规划利用档案、地籍管理档案、执法监察档案、矿业权档案、地质环境管理档案、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工作的逐步完善,国土资源已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土资源档案是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的凭证,从现实的角度看,它为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提供服务。如:在项目建设办理用地手续时,都要先查阅土地利用规划图档案,看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决不允许供地,对符合规划的,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切实保护好耕地。国土资源档案为产权的变更及换发证书提供重要凭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市场非常活跃,土地用途变更、使用权转让时常发生,土地档案为土地产权登记、变更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等城市建设工作中,土地档案就成了确权、赔偿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房屋拆迁工作,有不少农户没有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甚至有的土地证已经丢失,给房屋拆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通过查阅土地档案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从历史角度看,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法律依据,可使很多纷繁复杂的土地权属纠纷迎刃而解,因一纸档案而免受几百万或上千万损失的事例也不鲜见。国土资源档案在处理土地纠纷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有时邻里之间或相邻单位之间发生土地纠纷告上法庭,为处理纠纷,相关人员都要查阅土地档案,在确定土地权属问题,为土地纠纷提供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