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务专业技术人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务专业技术人员

篇1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保密意识

在医院方面,应当加强宣传力度,促使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加强院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继而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方面,需要积极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明确实现医院档案规范化、法制化、保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应当通过加强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引导其自觉配合并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除此之外,应当注重培养档案管理者的保密意识,通过加强档案保密法制教育来培育院内医务人员的保密法制理念,使其重视档案保密工作,明确档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工作基础建设

为了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医院应当从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具体来说,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努力争取部门领导的支持,加强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力度,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保存与管理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应当设置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保存室,保证档案保存室、档案阅览室、行政办公室能够分开管理。同时,还应当配备铁质材料的档案贮存柜,在纸质业务档案保存室内配备空调、除湿器、灭火器等设备,保证档案储存室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档案储存室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的检查和管理,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

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全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根本需求。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促使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得到准确、及时的传输和运用,从而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时效性。同时,应当借助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资料得以信息化整理和输入,并借助信息处理技术将档案中的文字、图片以及声像等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得以并存,结合实际需求能够在屏幕上查找和阅览相关内容。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医院若想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应当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内部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在沟通中分享交流经验,促使档案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医院应当阶段性地组织院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到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中,丰富其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杜绝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例如:医院可以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设置信息化技术培训课程、组织开展思想道德素养的相关培训活动等。另外,医院还应当加强对院内档案管理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意识和敏锐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发自内心地热爱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严格实施档案保密工作为医院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加强对档案保密性监管力度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医院领导应当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监管,积极强化法制建设,考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保存和保密情况,监督院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规范化、保密化管理。具体来说,应当依法开展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相关制度的规范、完善和优化,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并且还应当对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强化,加强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健全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杜绝一切泄密事件和失密事件的发生;应当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保证医院数据库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保证其与外网的隔离,同时,还应当强化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落实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等各类先进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不仅需要从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监督工作等方面入手,还应当在加快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努力做好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保密化管理工作。通过规范化、法制化、保密化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促使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得到稳定发展,为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童旭霞.浅谈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1):58-59.

篇2

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队伍,技术过硬的队伍建设就是要尽最大可能提高企业技术人才数量,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帮助企业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力量。

2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现状

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企业管理制度、人才引进渠道、管理者观念意识等),阻碍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

2.1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国有企业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部分集中在管理岗位,而没有出现在与自己专业技术相同的岗位上,结果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制度还不合理,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浪费。

2.2 专业技术人才的质与量矛盾突出。从我国国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看,我国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在逐年递增,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水平却不高,一是中初级技术人才较多,具有高职称技术人员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水平不高,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学历主要集中在高中、职业中专等阶段,具有大学学历的比较少。

2.3 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由于企业具有盈利性质,企业受到短期利益的影响,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经费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专业技术人才的在岗培训机制没有形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我国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建设观念落后。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经营模式的影响以及人才资源的丰富,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忽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对于人才改革不积极,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过于形式化。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机制不规范。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制度还不透明化,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从事在第一线,工作比较辛苦,而企业对于专业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充分的理由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结果会影响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人才管理机制会影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

3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是企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科技进步的经济时代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科学分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特点,提高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要根据国有企业的现状建立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

3.1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措施。企业要依据生产发展需要建立适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发挥的岗位,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工作需求,并且对专业技能进行分类,依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建立薪酬奖励制度,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上要依循以专业技术水平为基础以综合素质为准则的标准。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选择一是要看其专业技术水平高低。二是要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从多个角度观察专业人才,重点要考察其职业道德,把职业道德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选拨出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3.3 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确定竞争原则,通过原则明确员工竞争的基本条件,引导技术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人才晋升制度进行改革,而且改革的力度要大,改变以往的按员工年龄、工作年限以及学历等进行的岗位晋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真正把具有高专业技能的人才选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然企业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质量。

3.4 要重点抓好企业内部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是有区别的,重点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要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急需人才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薪酬制度上,要体现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的倾斜;在技术支持上,要体现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合。要排除环境等因素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干扰,使他们能够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3.5 培养和使用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完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现有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员工带领工作年限不长的新员工的制度,鼓励企业中的经验丰富的高技术人员与新员工建立“师带徒”协议,帮助新员工提升专业技术,并且把其掌握的技术心得传授给新徒弟。加快年轻后备人才的成长,为企业储备一大批可接替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名师”,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本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要注意扩大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使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针对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在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实际,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尽可能把他们放到专业技术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

参考文献:

篇3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核心[1]。在生物技术三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中,医药生物技术是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领域[2]。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主体,如何构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我们对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有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专业是隶属理科的专业,在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它既有别于生命科学专业,又不同于生物工程专业。生命科学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侧重于培养理科基础性人才;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3]。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是广西首个在医药院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根据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生物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相应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医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医药、食品、制药、生物、农牧、经贸等众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检测分析、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奉献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骨干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表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公共基础课由语言、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数、理、化、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组成。主要专业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在教材的选用上,原则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专业课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同医药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双语课程的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表2)。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四、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五、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总之,医药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简介:邓永萍,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2-03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依照中国民航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战略则成为民航业快速、持续、健康、长远发展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民航业的新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作为新兴专业的航空服务迎来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优质航空服务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即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根据航空运输市场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团队进行了广泛社会调研、专业调研以及职业工作分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凝练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制订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寻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面向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民航大专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将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性强、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划分为空中乘务、航空安保、航空(旅游)会展三个专业方向,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行业对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以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航空服务职业能力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们确定应该分析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知识、态度、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排序;将工作岗位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整合所需的学习领域及情景模块,融合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1]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构建以航空服务(地面、空中以及会展)为中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情境组合的方式,按照情境进行教学,反复强化,使学生最终具备岗位素质要求。

科学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弹性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理论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创新并实施“2+1+1实践教学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2项专项技能训练、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和1年真实岗位技能训练”。[2]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按照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充分考虑行业面向行业证书的要求,把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相关法规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学生除了可以获得毕业证、乘务员培训合格证(被航空公司录用并通过初级乘务员培训的学生)以及民航国内客运上岗证外,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还可以获得医疗急救员证、中国手语培训结业证。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就业增加砝码,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取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行业证书培训,学生可以加强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建设、完善层级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落实课程体系中相关实践内容,建成融教学、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建设、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五)加强校企实训合作,建设功能强大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院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建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空中乘务专业模拟舱训练中心(含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B737、A320的舱门训练器和翼上应急出口、灭火训练舱等)、空中乘务专业基本素质训练基地(含航空卫生与体能训练室、餐饮文化训练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场、民航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旅客服务实训室、贵宾服务室、会展展柜等10多个校内仿真实训室。[2]同时,学院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做”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六)融合校企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的是航空业的一线员工,这一特点要求学院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职业角色转变。

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保障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之际,我国提出的“持续安全理念”,更是将安全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催生了持续安全文化。[3]持续安全文化是民航安全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引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加强树立和传播民航安全思维、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法制等观念,使得学生把“安全”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大众的民航业,长期以来都重视服务质量,“改善服务质量”是我国民航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民航服务文化更是民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在航空服务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努力将民航行业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根据航空服务行业“一切以乘客为中心”的特征,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自身价值取向上能不断强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根本理念,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本着按照“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民航职业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方针,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真诚服务、规范服务、服务至上、公众至上等先进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爱民航服务业,进而热爱本专业,并能够在专业的学习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浓厚的职业兴趣。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近几年,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初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的专业技能明显增强

通过层级递进的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增强。近年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空乘专业推介展示会”上共夺得“团体综合季军”、“团体技能操作银奖”、“优秀表演奖”三项全国大奖。此外,在校内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空乘印象”、“茶艺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进一步夯实

在酒店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面对着众多的顾客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他们都必须想方设法为顾客排忧解难。因此,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勤动脑筋,多观察,细心体会顾客感受,学会聆听、主动沟通、解释、提出解决办法,等等。使得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解决眼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使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

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依托行业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9.46%。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出较强的首次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良表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对本校航空服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定位准确,吃苦耐劳,安心一线工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峰.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1):20-22.

篇5

[14] 世界银行.2015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15] 白旭斌,郑建中.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趋势及对策诌议[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89-190.

[16] 鲍林杰,韩锐,王耀刚.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3):197-201.

[17] 朱敏,孙海,吴华章.新医改后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5):54-57.

[18] 贾瑞雪,李俊杰.中国千人医生数的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增刊,2006:281-285,232.

[19] 王增福.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16.

[20] 谢琛红,赵丽君,孙琴芳,等.绍兴市院前急救医生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 54(15):133-137.

[21] 黄华乔.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170-172,202.

[22] 孔令敏,王彤,宋国梵.上海医改:试点“标化工作量”改革提高医务人员合理收入[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11):40-42.

[23] 肖红秀,黄妹,吴江生,等.患者视阈下医生角色期望及形象构建[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53-155.

篇6

一 、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现状

医院专业技术档案是医院管理职工的重要工具,是医院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医院专业技术职工工作、生活、思想政治的生命线,因而应予以重视。首先,目前大多数医院对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许多个人专业档案资料由职工自行保管,处于零散存放管理的无序状态,档案资料不全、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关于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机制尚未健全及完善,存在档案资料收集渠道不统一、不规范等状况,影响了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此外,医院管理部门众多,职工岗位性质及人员类别繁多,其中涉及到的职能科室较多,档案资料被多个部门收集管理,管理较为分散,例如有关职工姓名、参加工作年份等基本信息主要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考核、技术准入、技术任职、会诊情况等资料是由医务处予以手工登记,职工的继续教育、论文情况、课题等相关资料由科教处予以登记,这一多部门管理收集档案信息的情况,使得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档案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之间难以有效实现共享,整合程度及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切实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等需要。

二、 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认识,保证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关键部分,应予以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应提高这项工作的认识,本着严谨求实、尊重科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成果的态度,加强纵向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合理安排工作,在充分熟悉业务、开展业务的基础上,严把质量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档案的利用价值,使专业技术档案切实服务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及医院管理部门。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可加强对专业技术档案作用及价值的宣传,并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制度,积极获取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效发挥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益。

(二)抓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一是保证专业技术档案收集的全面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档案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材料、任职资格评聘材料、科研成果材料、考核材料等,其中基础材料包括履历、学历、学位及各项证书复印件、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核证书等等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资历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材料;任职资格评聘材料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历次任职资格申报表、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等职称晋升中所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科研成果材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技术报告、论文成果、科研项目成果、获奖证书等反映其业绩的各类成果材料;考核材料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学习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奖惩情况、学术成果报告情况、评定审核情况、领导考核意见等,此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类社会兼职聘书、荣誉证书等其他材料也在档案资料收集的范围之内。在档案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收集的范围,保证专业技术档案收集的全面性。二是收集的方式可将平时收集和定期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平日里,需要归档的档案信息材料应得到及时的归档,避免档案材料散落在部门或是个人手中,只有实现各类文件材料的及时有效归档,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真实性,真正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及成长的历史面貌。档案工作人员还应积极深入到各个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定期对相关材料进行鉴定、整理、归档、保存。

(三)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条目分化,内容简单,效率不高,且难以实现客观、全面的评价,亟须改进,医院应与时俱进,逐渐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构建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口径的档案管理系统,从而不断完善医院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构建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系统的模块可由几个部分组成:人员基本档案、医务档案、科教档案、护理档案、药学档案、医德医风及履历信息档案等。根据各个系统模块及内容,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线,导入医院各个职能科室的排版、考勤、科研管理、临床工作量、培训、考试、考核、医疗质量、医风医德等相关数据,并予以严格控制、审核,形成完整、连续且动态化的档案数据,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全过程的动态电子档案数据库,不断推进医院专业技术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有效推进了档案资料的共享及利用。加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进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医院职工信息集中管理、信息共享、科室协同管理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资料收集整理的重复性,促进专业技术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而且还能为医院领导决策及职工的岗位考核提供有益的依据。

【⒖嘉南住

篇7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着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着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着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着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着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考前培训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篇8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篇9

(二)没有专职的技术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由医务人员兼管,兼职的医务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技能培训,对档案管理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接收、保管、存放的阶段,更不会使用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三)档案管理制度滞后

没有收集归档制度、检索管理制度、资料审核制度、保管利用制度等等。档案管理的缺陷,导致档案材料没有及时归档、更新,档案的不完整、不规范甚至出现的大量缺失,使整份专业技术档案失去了其本身原有的价值。

(四)信息未能有效传递,资源不能共享

专业技术档案材料形成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资料管理分散,如:人事部门负责人员的科室、姓名、工号、参加工作时间、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名称及时间、聘任情况等;医务科负责医生和医技人员的技术准入、外出会诊、培训、医疗技术权限等;护理部负责护士的培训考核、分级管理等;质控科负责医生的病历书写、考核培训、医疗安全等;科教科负责科研立项、新技术新项目、、继续教育等。这些工作大多停留在EXCEL工具登记原始资料状态。彼此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无法与人员实际情况保持同步,既降低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又埋没了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的构成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管理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信息。技术信息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业务技术历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技术岗位变更、进修、培训、继续教育,技术准入、麻醉处方权、抗生素使用等级情况、病历质量情况、技术职称变更情况,学会任职情况等。第二类是各类技术成就,如、著作出版、科研立项、新技术新项目、专利、授课及带教情况等。第三类是奖惩情况,包括各种奖励、表彰、处罚、投诉、医疗纠纷、违反核心制度、违反技术操作和诊疗指南、医德医风评价等。

三、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人性化管理模式

(一)提高技术档案价值的认可度,构建以人为本的的激励机制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记录了医务工作者业务成长的真实情况,记载了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业务技术水平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它客观公正地反映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特长、创新特点及其某些不足。医院领导应充分意识到医务人员技术档案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信息库,在设备购置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优化工作环境,重视对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档案人员合理引导,构建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二)建立开放的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实现技术档案信息网络化

实现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依托医院OA办公平台,建立技术档案数据库,采用全员参与、多部门协作、数据导入、录入相结合模式,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目标。实现医疗、教学、科研、人事信息资源共享。

1.实现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开放查阅本人技术档案的权限,以工号为唯一的ID进入系统,员工可以自行打印上存的学历学位证、专业技术资格证、执业证、上岗证、专业聘书、获奖证书等。及时发现和修正失时、失真信息,如发现信息有误,可上存证明材料,并在系统中向主管部门提出更正申请,提请对个人信息给予修订。人事科、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质量控制科、院感办公室、纪检监察科、党委办公室等行政部门根据权限分工维护。

2.实现技术档案资料“共享”的管理模式。

以各个职能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分管及数据维护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考核评定、各类资格、职务聘任、医疗权限、科研、继续教育、培训经历、投诉、医德医风等各类数据的实时同步,信息的“共享”,大大减轻了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复性,推动了各个部门的规范化管理,并从源头上解决了因人员信息不统一及没有及时更新等引发的信息安全及医疗医患等问题。

3.实现了医院信息无纸化办公的管理模式。

以电子检索目录代替纸质档案查阅,实现快速检索、查阅、统计功能,有效地解决了档案柜摆放的空间问题;解决了从茫茫的档案柜里找某一员工的时间问题;解决了数据多,无法汇总、无法查询、无法进行数据统计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既可宏观了解整个医院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项业务指标数据,又可具体到某一个科室或个人,使数据一目了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有效地为医院的人才交流、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可利用信息。

篇10

1、存在问题

1.1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到位。

目前由于上级人事、卫生部门对高级职称指标的控制,二级综合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至多达20%,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矛盾突出,另外,卫生主系列职称和非主系列职称比例严重失调,我院已聘110名高级职称,非主系列2名,仅占1.8%。2012年,我院首次进行岗位设置,也仅是在全院层面上对各类人员按比例进行分解,没有按科室进行设置,致使部分科室高级职称人员扎堆,有的科室高级职称人员很少,而口腔科则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1.2评聘分开没有落到实处。

早在2000年,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就对实行评聘分开,提出实施意见,但时至今日有的医院仍未贯彻执行。我院2006年前,由于岗位职数有空缺,所以只要评审通过,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均能及时聘任,并晋升工资,随后几年,由于每年通过评审的人数越来越多,岗位没有空缺,矛盾开始显现,为平息职工情绪,曾采取院内先行兑现工资,以及设置过渡岗等做法,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引发更大更多的矛盾。2010年起在巨大的形势压力下,进行了首次竞聘上岗,虽然存在形式主义,毕竟在评聘分开问题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1.3聘期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脱离实际。

目前聘期考核基本采用的是院科二级考核,作为最基层的科室考核,大多数科主任对被考核对象都是以同样一个不伤和气的结论“同意推荐”和“同意聘任”,而医院考核结论几乎都类似于“同意科室意见”,致使考核结果严重脱离实际。长期以往,专业技术职称一旦聘任,便是终身制,这种“只进不出”的职称聘任模式的存在,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到手就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中青年骨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阻碍着医院的发展。

2、对策

2.1成立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应标准。

为充分体现职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成立职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由院领导、人事、各科负责人、专家等组成,负责全院岗位设置与职称评聘的领导和决策工作,并依照国家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医院各级各类岗位设置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的实施办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我院于2010年成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其他成员有书记、副院长和职能科室负责人,虽然人员组成不是很合理,但在近几年职称聘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去年对领导小组成员作了补充调整,增加了几个大科的负责人,这样制定出的相关制度标准,就更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2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强化岗位管理。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必须遵循因事设岗,岗职对应,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要根据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方案,按照工作性质,难易程序,责任大小,对照各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同时要考虑各科室各职称、各层次人员的科学合理配置,尽量达到最优化管理,避免有些科室高级职称人员较多,有些科室高级职称人员较少,以及各科室、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2.3规范首聘程序,严格首聘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管理工作,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我院于2010年制定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实施方案》,规范了首聘程序,细化了首聘条件,聘任条件实行积分制,从基本情况、工作质量、行为规范、、科研课题、民主测评等几方面进行积分,有符合优先聘任条件的按规定加分,有一票否决的,按规定不得聘任。在积分相同而职数有限的情况下,由职称领导小组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按得票高低决定聘任人选。

2.4加强聘期管理,量化考核标准。

篇11

一、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十一五”时期,尽管北京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医疗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但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2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04.5万人。我市人口总量及流动人口数急剧增加,大量京外患者来京就医,都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2.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优质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三级医院,郊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和技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制度执行以来,因体制、机制的困扰等诸多原因,许多医疗机构和医生自身缺乏培训的动机和积极性,质量难以保证。也有许多医生因看不到事业发展前景,放弃从事多年的社区医疗工作。

二、发挥退休医务人员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退休医务人员,特别是老专家,他们大多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引导他们利用优势继续发挥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支持工作:

1.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社团组织的作用

我国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全国老年知识分子总量达到800多万人,并且以较快幅度增长。我们应当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导配置、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量力的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本人意愿、专业特长相结合,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总会、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积极支持退休专家参加专业社团组织,近年已有十余位退休老专家在北京老卫协、朝阳医学会等担任重要职务。他们参与《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制订、《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制订、北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定答辩、医生岗位培训等工作,为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2.转变观念,进一步调动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广大退休医务人员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优势,许多人健康状况良好,愿意为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我们要改变把他们发挥作用的热情视为同青壮年“抢饭碗”的心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坚持老有所为的愿望,引导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退休医务人员的作用,支持、鼓励专家下社区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更多更好的全科人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我院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京人社专技发[2010]341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支持退休人员发挥作用。2011年,我院600余名退休人员中被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返聘183人,其中高级专家102名。20余名退休专家常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在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同时,不仅弥补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3.完善信息管理,积极为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搭建服务平台

政府所属人才交流中心、专家服务机构要把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纳入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退休专家信息库,努力搭建好专家资源与社区机构的双选平台。多年来,我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社区医疗管理中心与各医疗机构相互配合,及时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为退休医务人员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提供政策保障,切实维护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各单位聘请退休人员要按照平等协商、报酬合理的原则,通过法定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我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和法规,退休人员受聘于哪个单位,都要事先了解医疗机构的资质,并签署正式聘用合同,以保障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十二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退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机制,促进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篇12

1、健全工作制度

各医疗卫生单位一定要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延安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的要求,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制度和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详细记录本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及奖罚情况等,从制度上保障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最低学分制度。从今年开始,全县统一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参加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医疗及医技人员学分总数不得低于25分,护理人员不得低于15分。具体标准如下:

*

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社会办一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设I类学分,但II类学分必须要达到5分。

3、完善考核机制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年度考核制,各单位于每年11月底前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学分审验和年度考核,医疗和医技人员年度学分达不到25分,护理人员年度学分达不到15分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合格。对达到要求的人员出具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书,装入本人档案。

从今年开始,卫生局将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把学分达标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执业注册。对连续二年以上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脱产学习。

篇13

1.1领导重视、构建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得到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由院领导和代表本院各学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委员,主管院长为副主任委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学术活动、授予学分等工作由教学科负责处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对各项工作加以审定和监督,指导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医院实行院长—主管院长—教学科—科室主任—继教秘书五级管理模式。

1.2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天津医院制定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管理制度》《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关于职工在职学习的管理规定》《公派出国进修学习选拔办法》等,同时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等相结合,并成为必备条件之一。建立培训—考核—晋升—临床应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建立人才流动、淘汰制度,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约束力,提高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

1.3网络管理、提高质量

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是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力度和效率,减少重复、繁琐的工作,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信息,天津医院将计算机程序软件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统计和管理,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增强了学分记录的准确性,减少了统计工作的繁琐,降低了工作强度,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2]。

1.4经费投入、保障实施

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继续教育平台,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新建医院配备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和workshop室,安装手术远程传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音响和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毕业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继续发展,让他们理解到只有通过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科学的海洋里充分汲取新的养分,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3],才能使自己医疗专业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2.1申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津医院与天津医科大学建立了医学情报共享合作协议,以达到尽快地向临床一线输送各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之目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促进天津医院科研及临床应用[4]。为了鼓励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增强医生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本院内实行每周定期通报制度,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教学、医疗和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

2.2举办院内学术讲座

每年有计划地举办以已实施的新技术为主的院内学术讲座,科室讲座主要以三基训练为主。每星期五下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科交叉为特点的院内学术讲座,注重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常态运行、长效运转的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实用性强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新技术应用交流和专题实践教育等活动,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结构、新技术,使其临床医疗应用得到提高。

2.3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

为使各专业技术人员得以及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医疗技术,有计划地挑选各科室优秀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外出学习人员回科后在本科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院内各科室医务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2.4远程教学

为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三基训练的渠道,天津医院已和24小时医学频道建立了远程教育合作体系。24小时医学频道汇集了国内外的医学视频资源,全部以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上24h不断地播出。远程教育教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基培训、手术操作、教育讲座、医学会议四个板块的内容。三基培训包括三基视频操作演示、题库、考试系统。三基视频操作详细演示了三基操作的具体操作细节,医生、护士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进行观摩、学习。题库及考试系统能够实现全无纸化自动网上考试,实现了考试工作的四个“自动化”,即自动出卷子、自动考试、自动判卷、自动总结汇总成绩。医学三基考试试题部分从基础到临床,从医技到护理多学科收录了从易到难多种题型的考题,涵盖范围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24小时医学频道方便地学习相关卫生技术知识,24小时医学频道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合理解决工学矛盾,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2.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

教育者导向模式包括学术会议、临床病例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培训班、新技术推广、远程教学等;自我导向模式包括浏览期刊、视听或音像制品、CD-ROM媒体和互联网等[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使继续医学教育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水平、爱好寻找所需的信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逐步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生职业的观念,真正把参加继续教育转变成自觉行动,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

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CRISISS模式)是英国采取的,经欧洲医学教育联合会验证,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界的认可,成为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合理的有效模式[6]。

3.1医学教育参加者培训效果的评价

先明确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这一要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后,教学科以问卷形式让参加者对讲课内容、方式进行满意度的评价,并对学员不满意的情况进行整改,然后再对每个项目进行再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达到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目的。这就对授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必须选准切入点、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医学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内容更新,注重授课艺术和效果。教学科还根据授课效果有侧重、有目的地安排授课教师,以促进授课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诊治能力、科研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有所增长。

3.2项目效果评价

有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以管理人员对专家授课教学效果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术理论高、临床经验丰富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水平也同样高,教育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及口才表述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继教管理者应对每一位专家的教学效果加以重视,及时了解听课医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对专家提出一定的授课要求,教学效果提高了就增强了医生自觉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提升受教育者各方面水平的目的。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②项目选题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即“四新”“三性”;③项目是否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④项目是否为本学科国际、国内发展的前沿;⑤项目是否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⑥项目是否为国内医疗先进技术和成果;⑦项目是否填补国家、市级空白,有显著社会效益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