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思想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思想

篇1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可列举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把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活了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篇2

第一、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能使新知识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去。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理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一件件事物重新构思起来。”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数学思想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

二、关于中学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观点和各种数学方法,都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思想中,有一类思想可以称之为基本数学思想,例如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整体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抽样统计思想,极限思想(或说无限逼近思想)等。它有两大“基石”是符号与变元表示的思想和集合思想,又有两大“支柱”是对应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有些基本数学思想是从“基石”和“支柱”衍生出来的,例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衍生于符号与变元表示的思想(函数式或方程式)、集合思想(函数的定义域或方程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和对应思想(函数的对应法则或方程中已知数、未知数的值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说基本数学思想是体现于基础数学(而不是说初等数学)中具有奠基性和总结性的思维成果。中学数学传授的数学思想,应该都是基本数学思想。

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①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②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③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④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三、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数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教学思想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四、传授基本数学思想的程序

中学数学教科书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数学思想的责任,在程度上有“渗透”、“介绍”和“突出”之分。

1.渗透

“渗透”就是把某些抽象的数学思想逐渐“融进”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知或直觉,但还不能从理性上开始认识它们。例如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抽样统计思想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渗透了,极限思想也从初中教科书中安排类似于“关于圆周率π”这样的阅读材料开始渗透。至于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一开始就采取扩大的公理体系。例如,教科书既可以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它的逆命题都当作公理,也可以把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命题“边角边”、“角边角”和“边边边”都当作公理。这种渗透是随年级逐步深入的,例如集合思想,初中是用文氏图或列举法来表示集合,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用数轴表示或用不等式(组)表示;高中则是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三者并举,并同时允许用不等式(组)、区间或集合的描述法来表示实数集的某些子集。又如对应思想,初中只用文字、数轴或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讲对应,高中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使用符号语言的对应法则。至于公理化与结构思想、抽样统计思想和极限思想在初、高中阶段的不同渗透水平,则是众所周知的。“渗透”到一定程度,就是“介绍”的前奏了。

2.介绍

“介绍”就是把某些数学思想在适当时候明确“引进”到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初步理解,这是理性认识的开始。要介绍的有符号与变元表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抽样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等。这种介绍也是随年级逐步增加的。有的思想从初中一年级起就开始介绍(例如前四种基本数学思想),有的则是先渗透(例如后两种基本数学思想)后介绍。“介绍”与“渗透”的基本区别在于:“渗透”只要求学生知道有什么思想,而“介绍”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而知道为什么叫做思想(含思想的要素和特征)、用什么思想(含思想的用途)并学会运用。作为补充,也可以就问题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一分为二的思想和整体思想。

3.突出

篇3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合理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生搬硬套教材的做法,要灵活运用教材,并联系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探究中对社会、生活素材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政新闻进行关注,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通过让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创设一个活跃、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下充分发挥探究积极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人进行采访,并让学生针对自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和收获进行分享交流,以提高学生对各个行业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和探究中加深对道德行为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反映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行为道德评价能力,促进其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实现高质量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首先,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环境下不同人物的做法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使他们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来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分析,获得对行为的正确评价,加强他们的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两幅画:第一幅是两个小朋友在开满鲜花的公园中,一个小朋友在给小花浇水,另一个小朋友采下一朵花插到头上。第二幅是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小树用绳子加固,另外两个小朋友一起摇晃小树玩。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对比图上小朋友的不同做法,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做才是对花草树木的爱护,并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体验。换位思考是让学生从客观角度出发,对人所处的环境和行为进行体验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提高道德认识,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同情帮助残疾人》时,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人对残疾人进行嘲笑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残疾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在换位体验和思考中,学生认识到对残疾人的嘲笑是不对的,要主动帮助残疾人,学会正确对待残疾人。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篇4

所谓整体思想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已知条件和所求综合考虑后,得出结论。

整体思想的应用,主要根据整体的集合性,相对性几统一性等特殊性,做到观察全局、整体代入、整体换元、局部补全、整体构造、化零为整等。

一,整体观察,化繁为简

例1:(1)已知,求:

的值(99年高考题)

(2)已知函数则

【思路点拔】

(1)先将结论因式分解,然后将和都看作整体进行运算,分别令或,易得到结果为1。

(2)如果注意到,就易发现此题的结果为。

【点评】(1)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即不能将割裂来求,否则加大了运算难度;(2)题与(1)有类似情况,其关键是将作为一个整体运算,从问题的结构中也易发现这层关系,利用整体运算带来轻松的。

二,整体构造(式或形),化难为易

例2:已知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且,求。

【思路点拔】

此题若考虑用求和公式,不仅计算量较大,而且对公比还要考虑进行分类讨论,若注意到,,依次相差n项,以此构造三个整体:,通过分析可知这三个数构成等比数列。从而得

【点评】在解决问题中,有时将局部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增减,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联系的整体,让问题中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显露出问题的本质,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找到捷径。

不妨再看一例。

例3:已知三棱锥P ABC的三条侧棱PA、PB、PC两两相互垂直,其外接球的半径为R。

(1)求证:为定值;

(2)求三棱锥P ABC体积的最大值。

【思路点拔】

(1)首先此问题的定值只能与R发生关系,但碰到的棘手问题是球心O的位置难以确定,条件乍看也难以联系、利用。如果联想到此三棱锥是长方体的一部分(三条侧棱两两相互垂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且长方体的外接球与此三棱锥有相同的外接球(即唯一性),于是尝试将此三棱锥的三条侧棱PA、PB、PC作为长方体的棱补成长方体,这样就避开了球心位置的确定,而直接确定球的直径为长方体的对角线,从而得到: (定值)

(2)由(1)得

当。

整体代入,简单明了

最后我们再看一道初中竞赛题:

正方体的棱长为11,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个单位立方体,

从空间某一点望去,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单位立方体?(见左上图形)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复杂,似乎很容易入手,从空间的某一点看去作多可以看到原正方体的三个面,每个面中有个单位立方体,好像很容易就得出答案了。但个单位立方体中三条棱上的立方体作了重复计算,故应减去个,可以就此作答了么?还不行!因为三棱交会处的立方体应计算一次,故共有:(个)

篇5

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审美思维

只要用心,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期间,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的方式非常的多。而教师应该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情感动因的方式来逐步的加强学生的审美思想,从而全面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加强审美思想,可以在不经意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不过这一切都要用心去感受。而对于中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层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对求知的渴望。然而通过美术审美思想的教育,在教学期间告诉他们如何去发现美,能够很好的加强他们的审美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境界

对中学生加强美术审美思维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善与美的差别,从而能够很好的加强他们的辨别力,并指引学生构成良好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的言谈举止,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加强。

二、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绘画教学是过去的美术课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也主要把绘画的技能当作衡量学生美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另外在教学期间,教师总是将范围局限于课本的内容,丝毫没有创新可言,这同样也是制约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教学方式太过的枯燥,导致学生无法对美术课产生兴趣,从而严重的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术成绩,这与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完全的背道而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要极力的改变这种局面。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课改内容中对美术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将来能否成为艺术人才的关键一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期间,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事物所存在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合理的想象出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物,从而加强了学生美术审美思维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发现美的存在,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去体会对于新鲜事物的美好感受,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将美术审美思想教学与实际生活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很好的实现了课改中所提倡的教学目的。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激励学生,以便让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始终充满信心。在中学美术审美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因

拥有丰富的情感对于美术创作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是美术创造的原动力。而在中学美术的教学期间,要将情感渗透到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当中。增设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力以及情感意识非常的有帮助,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然后根据心灵的感受,来获得最为生动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也是学生对抽象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把握过程,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步的加强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在实践教学期间,想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因,则一定要建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这主要是由于所有的艺术创作,不但需要足够的激情,更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网络这种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将一些有关美术创作的中外经典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对这些作品的流派、风格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潜能。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理论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学生在吸取了优秀作品的创作精髓之后,就会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审美思想,从而为他们将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过欣赏课的熏陶之后,学生在这种美好的情境中,会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进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从而让他们的情感能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并最终可以实现情感教学的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动因,同时还要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将实践与审美意识充分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将来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者要不但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中学美术的审美思想教学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闫颖玉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冯彩梅.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15,23:171.

篇6

2.终身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既可以提升学生体质,又可以帮助他们掌握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概念的践行奠定好坚实的基础。终身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属于一种意识上的问题,只有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将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的价值。同时,体育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充分遵循相关的规律来锻炼才能够得到益处,因此,科学的锻炼方式尤为重要,而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理念,还要形成科学的锻炼方式。

二、中学体育中如何落实终身体育教育

1.革新传统落后理念。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只要教学模式科学,符合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必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要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到中学体育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多利用宣传、视频等方法让学生知晓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进行终身锻炼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和体质,帮助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转变落后教学思想。在传统模式下,体育教师是体育课上的主导,很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往往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更加没有深入践行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未来,教师需要转变这一落后的理念,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体育教学,努力更新知识,把握好体育学科新态势、新型教学方法,在自己心目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宣传栏、体育课、课题专栏的形式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他们积极践行这一思想观念。

3.注意锻炼综合技能水平。运动技能可以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愉悦感,唤醒学生的运动热情,让他们产生长期锻炼的意识,要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要拥有长期锻炼的意识。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快乐教学,还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注重理论学习,掌握各类运动的原理和作用,反复训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此外,在体育考核中,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模式,不仅要重视技能和技术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

篇7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discipline thinking

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它与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不同学科它所包含的学科思想也必然不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抽象又具体,其学科思想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绝大多数是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立统一思想

对立统一思想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学化学学科中无处不在。这一思想所体现的相互对立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从关系。运用这一思想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很有帮助。中学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氧化和还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从又相互对立。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电子的得失,又有化合价的升降,既有氧化剂又有还原剂,既有氧化产物又有还原产物,有氧化反应发生,必有还原反应发生等等。这一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颇有帮助。另外在其他方面,如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电化学中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等等都包括对立统一思想。

二.量变与质变的思想

哲学中明确告诉人们,物质量的积累必然会达到质的飞跃。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如足量,适量,少量必然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会引起生成物的改变。另外如碳和氧气,硫化氢和氧气,铁与硝酸,三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偏铝酸钠和盐酸,浓硫酸和酒精制备乙烯气体时1700C和1400C会生成不同物质。P2O5与冷水和热水反应的产物不同等等。这一思想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想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思想在化学学科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直观。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特殊性使学科内容多姿多彩。中学化学中各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相似性是一般规律,而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特殊性更是不容忽视。卤族元素中氟元素无正化合价,氟单质与水反应产生氧气,与二氧化硅反应等等。碳族元素中大多数元素的正四价化合物是稳定的,但铅元素的正二价化合物是稳定的,正四价化合物很活泼。这一学科思想的渗透,对青年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很有益处。

四.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的发现,知识的形成都源于具体的化学实验而非理论推理来推测产生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以及其他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结论。又知Fe3+与SCN-产生红色溶液,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只能说是实验结果,只能告诉学生这是客观事实,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的,这必然会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分类思想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化学中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在化学上把多种多样的物质进行了具体分类,对108种元素分为不同周期和不同族,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等等,这样会使知识更有条理在中学化学中,分类思想随处可见,它是人类高智力水平的具体体现中学化学分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现象到本质的思想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学习中,先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来初步认识,最终上升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这样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同时也扩大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范围。

2.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一般性是物质的共性,特殊性是物质的个性。在化学中无色物质占大多数,而有色物质则是少数物质的个性,如:F2,Cl2,Br2,I2,NO2,AgCl,AgBr,AgI,Na2O2,Fe2+,Fe3+,Cu2+,MnO4-等有特殊颜色;又知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但SiO2为原子晶体。这一分类思想的渗透会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类思想

中学化学对电解质的教学采用了这一思想。先根据化合物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电解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同一条件下,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这样又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样从简单处入手,层层深入,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从本质上做了划分。

六.解决问题具体化程式化的思想

化学问题的解决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有 具体固定的模式,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应重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机化学中物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判断就有具体的防止重复,遗漏的科学方法。如判断分子式为C4H10O的属于醇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在本质上就是考查丁基(――C4H9)所产生异构的种类(4种)。又如结构有苯环和酯基的分子式为C9H10O2的同分异构体的种类(苯环上连有一个支链)实质上就是判断分子式为C3H6O2

的同分异构体中氢原子的种类。具体分析如下:CH3CH2COOH(3类),HCOOCH2CH3(3类),CH3COOCH3(2类),其中丙酸中乙基上的氢原子除外,则属于酯类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问题的特点,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最理想的,程式化的思路,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方法。

七.抽象理论形象化的思想

化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物质的运动规律,许多物质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只有通过想象和类比使抽象理论形象化,才可理解所接触的理论知识。在原子结构理论中,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物质结构理论中元素的化合价,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知识就可通过形象具体的实物类比来认识学习。

八.化学平衡和守衡思想

篇8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让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 “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为老师画像”时,让学生从老师的外貌和个性方面来描叙老师的特点再组织学生猜猜所描述的是哪位老师并补充他(她)的相貌和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竞赛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描述的老师最形象最逼真。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问题;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寨、家庭进行走访,进行社会实践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思想品德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理念的培养。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课堂生动活泼,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1.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有抑扬顿挫,要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2.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通过例证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篇9

Humanistic Ideas and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SUN Haibo

(Mingguang No.2 Middle School, Mingguang, Anhui 239400)

AbstractAs the West's important ideological trend, humanistic educational ide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al ideas comply with the student-centered ideas, as the main laws of modern education, as educators, who must be thinking of abandoning the doctrine of education, drawing on its rational part, mak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s a student self-education process.

Key wordshumanistic ideas; people-oriented; qualit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在对于受教育者地位的界定方面,一直强调受教育者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基于主体地位,对于每一个个人的个性、品质、人性、潜在力能的发展都给予较大的关注。自20世纪中期一直到现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成果,对西方世界的教育理念和观念、教育目的和宗旨、教育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深远而又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敞开,人本主义思想也对于古老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的影响,就教育而言,受其影响也是较大的,尤其是对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梳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研究,可以发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贤们的思想,后经文艺复兴的影响,从夸美纽斯到卢梭、费希特等人,一直到裴斯泰洛齐,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达到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肇起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起源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为开端的。

2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本主义心理思想中经改良变化发展而兴起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众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和钻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研究的深度也为我们所不可忽视,研究的广度更是值得借鉴,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有:

2.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目的和宗旨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宗旨是竭力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发展,培养有个性品质的人。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感悟的都有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有个别差异的。正因为如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认为教育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长和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使他们自己具有个性,而不是相互类似,一个面孔。

2.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课程观

在课程观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是个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在此情景之下,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目的。就课程的具体安排而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程安排要学习者的兴趣、积极性、能力及需要相适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受教育背景和社会实际状态密切结合。

2.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定位,二者又如何以及沿着何种轨迹发展,是师生观的主要内容,师生观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具有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具有全新内涵的师生关系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处于教育的中心位置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实际状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将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发展变化着的人看待,而不是将学生看作是被授予某些理论和只是的物体。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只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来,教师并不掌握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是知晓一切的“圣人”,他只不过是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如何找寻可能正确答案的人,是引路人。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同罗杰斯所描述的一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而应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3 我国思想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的思想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流于形式,成效甚微。政治学科是负担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为什么倍受国家重视却收效甚微?根本还出在人的问题上。一方面,教学大纲成了教师授课的指挥棒和法宝,各种要求过多且有的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因受应试教育操纵,学校教育陷入怪圈。越是呼吁重视的学科越是不受重视,学校内重理轻文的现象愈演愈烈,政史学科皆难脱冷宫。从教育者来看,名目繁多的要求已将教师的手脚束缚起来,动弹不得。从受教育者来看,并不在于他们不明是非,而在于他们总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主观能动性丧失。高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比较低的,如此情况却要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困难和问题,对他们来说真是比较艰难的事情。如果教育者仍然运用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性说教的落后的教育方法,是不可能解决当代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主旨,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当前,素质教育思想已确立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素质教育及思想教育只有依托于人本主义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把人本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共通之处,首先它们都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其次它们都重视培养个体完整的人格,再次它们都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本主义教育坚持以“人”为核心,尊重人,肯定人的创造力,体现为人服务的原则。而思想教育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感教育,因此实施人本教育必须立足于思想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决策方案。人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有效实施思想教育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其关键在于调整与当前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包括教育管理体系内部的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而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赋予教育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此要做到:

(1)转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环境在变,学生的情况在变,学生的要求在变,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在变,学生和社会在不断地改变我们,我们也就必须得变、得创新。创新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战胜自我,必须对原来的经验进行辨证地否定,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生。环境可以教育人、感化人、陶冶人、改变人。校园文化是学校最好的育人环境,名人名言、黑板报、报栏、文化墙、校风校训、各种展览、网上论坛等人文精神载体和竹木园林、益虫花草、艺术设施等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这种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心灵能够得到净化,智慧能够得到启迪,情操能够得到陶冶,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受到文化熏陶,精神上得到享受,体力上得到调剂,道德上得到升华。这种具有渐进性渗透性特点的教育,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性熏陶。

(3)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与学生,思想教育与人本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把握好尺度。人本主义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核心,尊重人,服务人。”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所以教师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为此教育者要扮演好“教师、家长、朋友、学生”四种角色,首先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其实是家长,要关爱、关心学生;再次是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最后是学生,要向学生学习,促使教学相长。

(4)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它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教育者要尊重它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并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

在我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还是比较零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法模式尚未形成。总之,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潮.人本心理学的教育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篇1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2.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4.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参考文献:

篇11

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对数学教育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那么,中学数学所蕴含的重要思想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作简要介绍。

第一、字母代数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中学数学首先接触的思想,也是初等代数的核心思想,从数学史的角度看,用字母代替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使得对问题的研究更加简单化,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随着数学的发展,字母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扩展。首先字母是用来表示数的,后来也用字母表示向量、图形等。

第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代数的运算、推理准确但抽象,几何的图形直观但又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准确。数形结合的思想正是把代数和几何的长处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扬长避短。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根本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来研究,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来研究。例如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函数的对称性等,既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判断,也可以通过运算来确定。

第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的量的依存关系,是对问题本身的数量本质特征和制约关系的一种刻画。因此,函数思想的实质是剔除问题的非数学特征,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量特征,建立函数关系,与这种思想相互联系的就是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始终。例如不等式的证明和解法可以看做研究函数的量的不等式关系。数列可以看做自然数为自变量的函数等。

第四、分类讨论的是想

根据实际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求解,综合后即得到答案。类别的划分必须遵循互斥、无漏、最简的要求,在分段函数、函数奇偶性的分类、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解的讨论等问题中都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第五、等价转化的思想

等价转化的思想就实质而言是映射的思想,主要特点是把未知解法的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重要的高级的数学思想方法。等价转化的思想要求转化过程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这样的转化才能保证转化后所得结果仍为原体的结果。通过转化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正面强攻为侧翼进击,这是辩证思维在方法论上的反应,它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哲学思维的巨大价值。教会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从而看出新意,看出解决问题的门径与思路,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六、归纳思想

归纳思想是指从问题的具体事例的研究中,寻找适用于该问题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学归纳思想新颖别致,它是学生沟通有限和无限的一座桥梁,有了它,学生能以有限来把握无限,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证明涉及无限的某些命题,这样就使学生们通向了认识的彼岸,让他们有了一种理解无穷的新方法。归纳思想的独到之处,是解决了有限与无限这一矛盾,即运用有限个步骤解决无限多种情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是递推思想。操作过程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有限与无限,运动与静止的矛盾,它把一个命题的证明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命题进行证明(即两步).第一个命题的真是归纳的基础,第二个命题的真假决定着是否可以递推,只有在两个命题都真的情况下,原命题才是真命题。比如数列可以看成正整数或其子集上的函数,所以归纳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具有观念性的地位,是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的桥梁。严华祥教授说过: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数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数学思想是解题思路的导航灯,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师数学修养的核心。一点不假,中学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向较为明确。教师在数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将对数学思维与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受益终身。

篇12

2 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3 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4 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4.1 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对其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在材料介绍完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把重点放在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那样做只有表面上的热闹,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缺乏必要的分析、结合,学生记住的只是事例本身,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兴趣,最终影响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

篇13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教师要懂得“懒”、要敢“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自主探讨式学习。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受到了情操的熏陶。通过这一新的理念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二、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能准确理解互动交流的实质与作用,因而经常出现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无实际效果。有效的互动交流应该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互动情境或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互动教学的前提是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堂还需要直面现实社会和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讲教材或就知识点本身进行教学,势必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会愿意参与互动。例如:在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内容时,笔者选取了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两辆面包车先后碾过,“惊心”7分钟中有18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的事件作为教学素材。上课时先请学生观看“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然后请学生围绕这个事件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视频给学生带来了强烈冲击,课堂上学生间的讨论、争论、辩论积极而热烈,在交流、碰撞和点拨中,学生真正认识到在今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比教师简单地依据教材说教、灌输更易让学生接受,真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尽可能地安排模糊情景,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通过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不要限于让学生听讲、记忆、复述,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尽可能地由易到难地创设模糊领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相对于精确领域的标准答案而言,其初始状态是模糊的,目的是未定的,答案是假设,需要筛选。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首先引导学生对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商品生产者进行考察,得出价值规律对任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起作用,谁违背,谁就受到惩罚;进而认识到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它,只有遵循它,利用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价值规律指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那么为什么从整个社会来看,有的行业或企业会出现不规范甚至犯罪行为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要正常运行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另外,也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及高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要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既需要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应该说,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实施电化教学的环境和档次存在一定差异,但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初步具备开展电化教学条件的,如投影仪、录音设备等,关键是教师对开展电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程度及建立必要的管理督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