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篇3
新时期;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价值探究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则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和精粹。民间舞蹈根植于最广泛的社会基层,在传递民间风气、彰显民族特色上具有显著的作用。新形势下,传承民间舞蹈、研究民间舞蹈,将民间舞蹈发扬光大,则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主要探索了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所在,认为开展民间舞蹈具有可行性。
一、民间舞蹈的渊源与发展
民间舞蹈,被誉为“艺术舞蹈之母”,由于其历史渊源绵长,与原始舞蹈联系紧密,是人类早期劳作与生活的写照。而民族舞蹈的出现,则标志着一个民族审美价值观基本形成和升华[1]。自产生以来,民间舞蹈便不断发展,形式逐渐多样,内容逐渐丰富,内涵逐步升华,逐渐成为地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形式和门类。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舞蹈与科技、文化、社会同步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民间舞蹈,不能单单依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古老形式,而要提炼民间舞蹈的精华,研究其是否具备教学实践价值,使民间舞蹈走进课堂,得到更多年轻学生的喜爱。在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需要不断研究总结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同时也需要根据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形成民间舞蹈标识,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二、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分析
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民间舞蹈教学,可丰富教育体系,因为民间舞蹈上升到艺术形式和门类,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动力。民间舞蹈的发展,需要继续根植于基层社会,但同时也受到诸多限制,为了更好发展民间舞蹈需不断创新[2]。同时,民间舞蹈传承自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底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民舞舞蹈,对于满足基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意义。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民间舞蹈教学是传统意义教学的延伸。民间舞蹈与其他舞蹈专业教学类似,为了培养更多的民间舞蹈专业人才,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基本形式、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等[4]。因此,民间舞蹈教学是传统意义教学的延伸。二是民间舞蹈教学可提升专业说服力,让学生印象深刻。民间舞蹈的功能、价值,发挥三尺讲台的作用还不够,尚需为学生提供切身体验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印象深刻,进而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比如蒙古族舞蹈,鸿雁展翅舞蹈姿势,学生难以表现的入木三分,而原因在于,学生仅仅“观看”难以领会表演的要领。而如果给学生提供机会允许他们去蒙古族驻地实地参与舞蹈表演,则其舞蹈水平肯定会大增,表演也将更加具有感染力。二是民间舞蹈教学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民间舞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是教学的价值之一。而实现两者的结合,不但要通过分析实践,找出理论的偏差与误区,还要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开展,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实践提高学生表演实力。另外,民间舞蹈教学也可陶冶学生情操。民间舞蹈所体现的价值、审美,所营造的艺术情景,对陶冶学生情操很有帮助。学生融入到民间舞蹈中,身临其境,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学生学习民间舞蹈过程中,身心完全沉浸在舞蹈中,自会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
三、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策略
开展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不可盲目而行,而要科学规划,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考勤制度等,做好教学实践的准备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开展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策略,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开展民间舞蹈教学实践,首先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空间。在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面对可能要“二次学习”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的进行实践。而在空间上,可与当地的舞蹈协会、艺术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提供场地[4]。其次,要硬性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毕业前,汇总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成绩,要求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总结实践心得,提高实践效果;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出公平的评价与指导。再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弱化自身角色和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为学生学习民间舞蹈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形式,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民间舞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做了阐述,指出了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并提出了开展教学实践的三条途径,为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依据。
作者:张雅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文畅.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价值探索[J].大众文艺,2014,03:215-216.
篇4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产业升级、文化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了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来讲,我们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新型教学理念,为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示范表演”、“舞蹈编排”以及“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14-02一、对“单一化”舞蹈教学的几点看法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点“单一化”教学的弊端,以此得出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舞蹈“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一)“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全盘按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去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力不从心跟不上教学,致使学生产生不自信,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或者是只注重学习幼儿舞蹈的内容,也会降低学生身体的表现能力以及自由传达情感的表达能力。(二)“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表达教学内容,这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辅助功能,所以说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我们的舞蹈课堂;其次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教师可以利用QQ和微信信息、任务,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激发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三)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进步,教学事业不断发展,这种“单一化”的“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教学方法便慢慢地显露出了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所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四)单一化的教学对象。我们学校由原来的中职升为高职,学生生源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有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有职业高中的学生,对口招生的学生,还有高考学生,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水平,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的问题就是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还是按照中职的单一化生源情况来考虑,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和丧失自信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五)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我们不应该仅限于看哪个学生跳得好,哪个学生掌握得熟练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采取综合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课下完成作业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二、在舞蹈课堂上尝试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舞蹈教育不仅可以使幼儿自身的柔韧性、控制性、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在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审美情感、自信心、想象力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素养,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那么我们会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单一化”的舞蹈教学模式已经略显老旧,跟不上幼教专业发展的脚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就在当今社会时代需要的背景下建立起来了。(一)“四转、四动、四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1.“四转”是指教师要:(1)转变“单一化”教学内容建立“双基础,双儿童”的多元化教学模块;(2)转变“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舞蹈课堂,同时利用QQ和微信的功能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3)转变“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角色互换式、观察模仿式、游戏教学式、回课讨论式;(4)转变“单一化”的成绩评价,采取综合理论成绩、平时实践成绩、期末实践成绩、定期汇报表演等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形式。2.“四动”是指课堂教学采用“四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动脑(舞蹈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舞蹈实践学习),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课堂氛围,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最后“四平台”是指构建课堂、舞台、社会、幼儿园四个实践拓展平台。(二)着重阐述一下“双基础,双儿童”的多元化教学模块1.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开设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以这个年龄学习舞蹈有些偏大,导致她们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可塑性就会比较差,同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一星期只有两节课,训练时间短,因此具体内容安排上应根据学生是幼师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芭蕾舞基础练习、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时候就要降低内容的难度,训练中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2.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学习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会并掌握至少4个民族的风格舞蹈,每个民族舞蹈至少学会5-8个组合,并且可以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动作特点。在选择内容方面,组合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选择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表现力的内容,还能体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并且适合以后儿童舞蹈创编,有利于掌握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组合,例如蒙古族舞蹈(硬肩、硬腕组合)、维吾尔族舞蹈(手鼓舞)、藏族舞蹈(踢踏舞)、傣族舞蹈(三道弯、手位组合)、东北秧歌(手巾花、跳踢步组合)。3.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技能的学习幼师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决定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到学习幼儿舞蹈理论、实践的内容上来,具体说就是要全面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技能,使学生对幼儿舞蹈的结构有详细的了解。例如在教授儿童舞蹈创编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创编的兴趣,其次要鼓励她们挑战自我、大胆创新、不要害怕失败,最后创编过程要由浅入深,总之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创作修改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4.儿童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前舞蹈课程所欠缺的,我们重视的是舞蹈专业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们毕业以后到幼儿园难以胜任幼儿教师一职。通过与往届毕业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她们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一些难题,才意识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性。(1)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舞蹈选材方面的能力,如果舞蹈内容选择不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选定的内容首先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要有成人舞蹈的痕迹,再者选材要考虑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表演素质做到量身定做,最后选材要新颖,世界万物在孩子眼睛里都是奇妙无比的,我们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她们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知万物的神奇,就会选择出孩子们喜欢的舞蹈作品。(2)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要亲切优美,用语言为孩子创设舞蹈的意境,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她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平和的语调去给孩子们教授舞蹈,我们可以想象教师的语言表达如果像动听流畅的歌声一样传入孩子们的心中,那么孩子的注意力一定会被深深吸引。(3)分析学生第一次上课效果不佳的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方法的欠缺以及创新不够,导致幼儿学习新动作的时候感到疲倦,所以教授一些幼儿园舞蹈教学方法,这对她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例如:①示范法;②练习法;③观察模仿法;④分解组合法;⑤游戏法;⑥个别教学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试讲。在试讲之后,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通过现场模拟,让学生对舞蹈教学全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体会,使舞蹈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幼教战线的一名舞蹈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同时要经常深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和幼儿教师多沟通多交流,用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就会有更多新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充实我们的舞蹈课堂。总之希望通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幼儿教师。
篇5
一、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关于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偏低是当今专业艺术院校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严重问题。很多学生入校后,大部分精力都要割舍给自己的专业,尤其像舞蹈这样的艺术门类更需要多磨多练,这就势必减少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想想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一些从事舞蹈专业的人认为只要专业突出就足够了,文化不用太重视。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职业舞蹈者就很难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贬义评价。现实中,很多艺术院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课和文化课只能做到“两手抓、一手硬”,这种环境便成为从事舞蹈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的客观条件。
比如在CCTV舞蹈大赛综合素这一环节中,真正靠知识的积累正确回答问题者寥寥无几,很多优秀的选手在这一环节失分。一位舞艺高超的芭蕾舞演员表演完《吉赛尔》变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对《吉赛尔》这部作品的内容全然不知;再如:当历史民族舞剧上演几十场后,一些舞蹈演员却不知自己参加演出的这出舞剧的历史背景;一些舞者在跳某个舞蹈心中默数节拍时,却不懂得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难道这些都与舞蹈无关吗?我以为: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决不能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演出而演出,当代艺术院校培育出的不应该是技术型舞蹈匠才。先生说,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素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舞蹈大学生应该向提高自己专业一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狭窄的就业道路
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400万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使对于年轻、有冲劲、高学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能让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同年,中央电视台对艺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这个数据对那些怀着崇高艺术梦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就业局势如此严峻的艺术之路让人望而却步。作为钻研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不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舞蹈学院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从就业角度来看,也许从事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只能吃舞蹈这碗饭,因为他们仅此一技之长,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很难想象除了舞蹈还有什么更适合谋生的职业,但有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扔掉自己擅长的专业重新起步,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进维谷之中。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舞蹈人才过剩,就业道路拥挤。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就业空间,我们必须重新结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
舞蹈艺术教育同其他所有教育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对受教者的需求。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经济影响,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衔接。王伟提出,舞蹈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的需要,针对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否则教学以学院为主,授课以教师为主,必然违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作规律。过分讲究专业的专门化,使学生封闭在仅仅属于舞蹈行业内的狭小空间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人文主义通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多向潜能,而且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以此次我院03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例,十几家用人单位都对同学们提出了不同要求,歌舞团需要条件好、功夫好、表演好以及所学舞种丰富的演员;其余少年宫、文化馆、中小学等单位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不仅要能教、能跳、能编,还要根据不同岗位需要掌握不同技能。此时的我们已经见不到在舞台上的那种自信了。对于舞蹈来说,我们只局限于本专业所学的舞种;对于市场来说,我们只局限于舞蹈这一行业。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知识储备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墨守成规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销”,无法与市场接轨。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在改革中寻求方法。
二、多元化舞蹈人才培养的构想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同舞蹈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长远目标,短时间内无法立杆见影,所以应根据现状循序渐进,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向上的风气和良好的氛围,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群雁高飞头雁领”,每个班级当中都会出现几个或学习好,或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者,老师应发掘他们的能力,在不同层面上树立核心,带动集体。2、重点加强文学课教育,因为舞蹈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西方的舞蹈学校中,文学被设为主课,备受重视。比如说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舞蹈编创,在编创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便是一种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3、学生们在专业课上的体力支出很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文化课堂在有意无意之中便成为他们休息而不是学习场所,所以需要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二)专业领域的拓展
1.向内拓展
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舞蹈的表现题材领域和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舞蹈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从运动的规律和动作的结构来说是相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停步在本专业所学的舞种之中,应借此先决条件学习更多舞种,这里所指的“学习”不是肤浅的模仿动作,记住组合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多个舞种,打开单一的局面,更有效的发展舞蹈专业。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保持所学舞种的条件下多学一些舞种,虽不能样样精通,但可以“一专多能”。
2. 向外拓展
巴西足球明星苏格拉底球踢得精彩,但更精彩的不仅于此,他竟是“医学”和“哲学”的双博士。这是否对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有所启发?!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拓展现有的专业,很多艺术院校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易中天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向外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如舞蹈midi的制作等一些与舞蹈紧密相连的专业。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改建,同时突出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丰富的选修课设置,学生的潜能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学院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搭建完整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定位观念
学院培养人才就应了解市场了解人才,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给自己定位,全面发展才有选择的余地,最终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观念、学生自身定位观念和市场的价值观念形成一条线,逐步建立起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21世纪充满竞争,同时也充满机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就必须要转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舞蹈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要敢于引领培养多元化的舞蹈人才,从不同层面开发自己的潜能,为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237.175页
2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7页
4 易中天.《易中天谈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12页
5张得志.《毕业生就业一本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 页
6 柏桦.《全才生存——如何发挥多元才能》.西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7 杨仲华 温利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304页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第170.179
9 《文舞相融》上海音乐出版社
10《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1年第2期.2006年第4期.
篇6
2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2.1肯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而言,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体育技术的学习以及体育技能的提升.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言,不仅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同时关注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意愿[3],并保证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一直以来,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知识的学习中,教学质量难以显著提高,其教学模式也是较为单一.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仅有着多样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打破[4],对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肯定作用,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
2.2拓展了课内教学知识
一般而言,体育教学仅仅每周一次,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结合学生的课程安排,难以实现学生课后的体育锻炼.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中,通过对体育进行分类教学,并改变原先单一的课内教学形式,逐渐将课内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外教学,借助学生课余时间,不仅仅补充了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延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加以选择.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学习的目标全面实现.总而言之,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仅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3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3.1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运动水平,同时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俱乐部教学模式而言,其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安排中也难以体现层次上的变化,更是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分层教学.
3.2课程安排难以实现
部分高校缺乏运动场馆,或者是运动场馆的规模较小,在高校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的今天,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过程中,难以顺利地实施体育教学,对教学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课程的安排存在难度[5].
3.3缺乏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中,其常规项目的开设,多数和学生生活项目相贴近.而部分高校中的一些热门项目,虽然深受学生的无比青睐,但是由于场地的限制,难以真正实施,以致进行自主选项流于形式.教学管理中,不仅仅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各个俱乐部之间也有着不完善的学生自由转会制
3.4师资素质水平不高
不合理的教师专项结构以及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前休闲娱乐活动大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体育项目,对于一些时尚性的运动项目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全面提升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
4关于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4.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综合性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性地锻炼身体,逐步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要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教师在课上引导以及课下的讲座中,更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行全面的强化.
4.2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与教学条件
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学识能力,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也要提高对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工作的重视度,并对俱乐部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将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活动中的矛盾及时解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体育场地的规模逐渐扩大,加大器材的投入力度,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办学的条件有效改善.同时也要做好现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体育的场地设置,并借助于高校周边的资源,缓解学校资源不足的压力.
4.3引入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采用结构考核.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做好学生技能性和素质性的综合性培养,保证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4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的发展方向
就业导向的高校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更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高校体育舞蹈教材.借助于书籍了解体育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组织形式,了解综合性技能知识,进而为专业教师的发展积累知识.结合市场培育的基本目标,做好体育舞蹈职业的相关基础培训工作,并做好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培训,保证有着多方位的发展方向.不仅仅要求体育舞蹈专业教学人才有着体育舞蹈经济学以及媒体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着综合性的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体育舞蹈俱乐部教学模式,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总结人才市场中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7
一、就业去向分析
从舞蹈的专业特点来说,舞蹈专业学生越早接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越好。因此,在从附中到大学的七至八年甚至更长的可谓十年寒窗中成长起来的专业学生们,都舍不下这份专业,都会选择从事与舞蹈相关的工作。据调查,他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就业渠道:
1、进入各级专业演出团体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都很好,无论身材扮相都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能进入各省、市、县级歌舞团和较好的艺术团体当演员。
2、进入各级院校
这类学生多数是舞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较前一类学生而言,只能说是形象、身材和专业素质较好,相对前一种学生而言,除专业外,学院侧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等综合教育素质,毕业后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教育行业, 进入各省、市、县级院校从事舞蹈教育教学工作。
3、进入各级群众艺术馆
这类学生较以上两种专业学生而言,身体条件和专业素质相对一般,因此他们选择进入各省、市、县级群艺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带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普及文艺工作,相对前两类学生要求低些。
4、考研
这类学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深造,另一种是专业技能一般,面对专业好的学生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他们想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从事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避开热门报冷门来保证自己的就业岗位。
5、临时兼职
这类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身专业素质和各方面条件一般,通过跑场和带班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谋生手段,它没有长久性和持续性。
6、改行
这类学生属于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较差的一类,毕业后他们会选择改行,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改做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
7、自主创业
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剩余的这类学生无法找到工作,于是便选择自主创业,他们要么办培训班,要么开店等,以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8、待业闲赋
最后一种情况,这部分学生因形象、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都很差,又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只能待业在家无事可做。
二、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
就业去向是保证就业率的根本,根据以上就业去向的分析,舞蹈专业学生,大多数选择的职业是专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但受目前扩招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影响,使得舞蹈专业岗位都处于饱和状态。这种局面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当然, 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因素
(1)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比如舞蹈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如今表演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性的,提倡的是编表合一,即编导和表演合二为一,这种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编导基础和编导技法,同时还要有表演方面应有的素质,舞蹈学专业则主要是侧重于文化素质和舞蹈教育方面,两者的要求不同,培养的人才去向也就不同,在当今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表演专业的学生自然就比舞蹈学的学生就业率高。
(2)相同专业的情况不同
在相同专业内,外形条件好的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 男生就业率又比女生相对较高。这既反映了目前我国就业情况的普遍性,又体现了舞蹈专业的特殊性。舞蹈专业学生最大的就业途径就是当演员,外形条件好是必备的首要条件,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必定就会成为行业中抢手的人才。还有舞蹈专业在招生时,报考的男生就比较少,进校后人数自然就少,这就使得舞蹈这一行业内男演员紧缺,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男生比女生就业率高这一情况。
2、 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差
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编导、舞蹈学、舞蹈表演方面的专业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如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以上几种就业渠道饱和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其它专业的就业适应性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目前的用人单位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不能适应当今其他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3、外在因素
对于所有艺术类专业来说,影响学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不外乎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就要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性很强的人才,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该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岗位,因此我们在扩招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就业的适应性,权衡好扩招与就业率的比重,谨慎行事,不要盲目。
三、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1、学校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
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重招生而轻就业。尤其是在扩招的前提下, 学校的重点工作都围绕着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而学生的就业问题常常是交给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其它部门就很少介入。其二是对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得不够具体,平时就很少安排一些有关工作,只是到了学生临毕业前才临时抓一抓。其三是把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看作只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似乎围绕着就业指导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这些观念不转变, 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
(2)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
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 重视基础学科;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是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更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 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 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此外, 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2]
(3)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 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教学计划中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课, 并安排一定的学分, 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 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 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 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 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 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见习与锻炼。有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可以考虑增加实习的次数和时间。[3]
2、自我措施
(1)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舞蹈专业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特点和目标,准确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好定位与规划。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 “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3)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思维,舞蹈专业学生更应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现实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些缺乏创造力的同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我在一次编导课上发现,只有少数同学会在表达某一情感动作时联想到其他与此相关的动作,并举一反三,归类、总结,附以生动形象的动作描述。这些同学大都具有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想象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创造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开发人的潜能中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学生只要注重平时生活的点滴积累,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勇于发现和敢于探索,善于联想和勤于创新,那么在经过多年系统的舞蹈专业化训练后,必然会让自身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更有实力去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
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就业大环境下,舞蹈专业学生应该扎实走好大学阶段的每一步,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德艺双馨的从业者。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概述
首先,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对社会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即是对人才进行基本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即是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角度来讲,各院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对其不同专业进行了目标及要求的提出。高师院校因其地位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舞蹈专业类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多倾向于教师岗位。相对而言,对从事舞蹈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现代高师舞蹈教育在适应国家、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上对舞蹈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下:
高师舞蹈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舞蹈写作、评论、表演、编导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毕业后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培训学校及群众文化艺术团等从事舞蹈教学的相关工作。
二、高师舞蹈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长期的坚持着舞蹈形体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身体的力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舞蹈训练,塑造出学生昂首挺胸、阳光朝气的完美形象,使其身身心得到发展,充满自信优雅的个性。因此,高师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形塑造和精神气质,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与一般的文化类专业学习不同,舞蹈训练过程伴随着长期的困难形体动作训练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长期的身体疼痛和动作枯燥的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需要经过长久不息的训练,才能练成一个个完美动作,并串联成一支支优美舞蹈并得以展现。这一过程无不是学生坚韧意志的磨练过程,这一过程中无不浸透了学生的汗水和泪水。可以说,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都具有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会经常自主创作、欣赏和表演舞蹈,这些环节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舞蹈专业知识和艺术技能,通过舞姿而传达感情,陶冶情操。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发散性思维增强舞蹈艺术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毋庸置疑,对美的发现与感受是审美能力的突出表现。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舞蹈作品时,能愉悦感官,感受和表现美,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另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会为其纠错和示范动作,这一过程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形体艺术魅力,促进其表现美的能力。
三、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
从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角度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多元化趋势,一些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或中小学成为舞蹈教师;一些毕业生进入专业艺术团、旅游景点艺术团等成为舞蹈演员;一些毕业生进入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工作;一些毕业生进入舞蹈培训机构或开办舞蹈培训班等。总体上来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比较典型的如:泰山的“封禅大典”,孔庙的“祭孔乐舞”等,均开展了个歌颂式歌舞剧表演。这些项目的开设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高师舞蹈人才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当前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增加,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生源综合素质较低
在近年的高师舞蹈类专业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来自来于艺术中专学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攻读舞蹈专业的原因是需要的高考文化分较低。由此总结出,我国高师舞蹈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艺术中专学生的舞蹈专业和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艺术中专学生而言,其艺术中专教师师资力量不均衡,中专学生在舞蹈基本功的规范性上差异较大。此外,艺术中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过于重视技巧训练,对于学生的舞蹈即兴、编创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程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的认识和感受舞蹈,舞蹈表现力缺乏。对于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而言,相比艺术中专学生,其对舞蹈的领悟力略高,但其接触专业舞蹈的时间都在十七八岁左右,由于年龄偏大,因而身体韧性不够好,训练起来难度较大。另外启蒙不恰当,也会对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错误习惯,导致学生的总体素质不高。在这样的生源质量水平下,生源综合素质不高,给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
2.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从现状来看,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都有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欲望,毕业后都想从事舞蹈教师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中,课程设置培养体系对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现代高师院校在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上已比较注重结构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对于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及跨专业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课程设置过于偏向技能训练,理论知识课程设置过少,相关编导类课程设置比例太小,导致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及编创能力、综合能力等低下。有些高师院校还照搬其他高级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体系,然而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其课程设置体系不仅不能发挥强大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与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吻合,更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3.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高师舞蹈教学也大多采用讲解和示范教学的模式,教师更多的强调如何符合标准和规范,强调学生死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合拍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任务学习的教学不够,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以及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不够;教师不重视教学科学原理、没有合理组织教学安排等,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更无法获得舞蹈教学的成效。
4.教学设施存在不足
现代教育教学已广泛的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于舞蹈表演类教学来说,如傣族舞蹈教学,教师需要利用影音资料展现傣族生活场景,表现傣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及动作特点,让学生在傣族舞蹈学习中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然而,在目前的高师舞蹈教学中,其多媒体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对于需要利用光影效果的舞蹈编创教学,同样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学生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舞蹈,因而不具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四、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生源质量
保证生源质量,是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达到生源的理想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从源头狠抓舞蹈教育。我国教育体制需要加强改革,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因为,舞蹈是一个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其身体柔韧度及协调性都比较强,便于进行舞蹈培养,有利于舞蹈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舞蹈课程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融合,能在提高学生舞蹈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中小学中开设舞蹈教育已具备成熟的时机与条件,对于提高舞蹈生源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改革。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需要使人才具有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的能力。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已基本落实,但对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尤其是舞蹈教小学能力的培养更需大力增加。因而,现代高师舞蹈教育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美学、文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开设音乐制作、舞美效果设计等编创能力培养的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由此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其舞蹈编创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师舞蹈教育因其特殊性更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多以启发性、参与性的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增加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尤其要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加强引导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舞蹈视频画面,感染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舞蹈专业是一项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据教学活动的重大比例。舞蹈需要专业的练功房、地板、镜子、练功服装、鞋袜等基础设施,依据舞蹈本身的视觉冲击技能,舞蹈教学更需要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大型音响设备等。这些教学设施的引进,需要高师院校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进而在保证教学设施充足完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视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同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开展舞蹈教师的培训工作,并邀请著名舞蹈专家进行讲学,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才,聘请专业外教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此同时,高师院校要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鼓励全体舞蹈教师将教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应该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与考核评价制度,让教师清楚自身教学的不足,加强改进,提高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局势,高师舞蹈教育已走进黄金发展时期。然而,高师舞蹈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努力。高师院校要从舞蹈的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更新,在加强审美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舞蹈表演能力、编创能力及教学能力的专业舞蹈人才,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推进高师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保霞.新形势下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及人才培养研究[J].大家,2012,(05).
[2]王梓仲,邓川.对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内江科技,2006,(05).
[3]史建兴.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科技,2008,(01).
篇9
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经过研究和探索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文化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同时,高校舞蹈教育又可以将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理论等方面进行加工和丰满,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都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都闪耀着熠熠的民族文明之光。高校舞蹈教育与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必将使舞蹈教育、舞蹈传承高歌猛进、发扬光大。
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不断创新
高校舞蹈教育是将传统舞蹈及舞蹈文化丰富、发展、提炼、提升,并将其完全传承下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陈旧的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摒弃和淘汰。同时要不断地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体现舞蹈文化思想的内容加入其中,使高校舞蹈教育更丰富,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以,高校舞蹈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都要不断创新。
(一)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199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诸多综合类大学纷纷设置了舞蹈本科(系)”[1]。目前,高等院校现行的教学方向有两个:其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的专业舞蹈学校;另一种是设置有舞蹈专业的综合大学。无论专业的还是综合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专业设置有表演型、教学型、创编型、表教合一型;教学内容基本采用专业院校创编的舞蹈教学课程,因为综合院校的舞蹈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所授内容基本沿袭过去所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传统的“口传身授”式;教学质量或称教学测评,以各学期末和毕业考试成绩衡量,以论文答辩好坏评估,再加上毕业汇报演出的成功与否评定毕业生。以上这些教学模式延续了几十年,也培养了出千万舞蹈人才。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我国舞蹈领域的退步或者不进步是不是与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关呢?这样的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出像吴晓邦、戴爱莲、资华筠、贾作光那样的舞蹈大师级人才吗?
(二)发展需要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变化的。同样,高校舞蹈教学在思想、模式、手段等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有如此,舞蹈教育才能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而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舞蹈教育的创新不同于其他行业,也不同于其他领域,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表现才能知道新的思想和方法是否能对原来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显现是使原有的进步还是落后。而需要更大耐心检验的是新的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后的结果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所以舞蹈教学创新应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理念。不在一招一式多么美观,一曲一目多么动人,而在于将教学创新思想和内容当做为后代、为未来留下文化瑰宝来对待。只有如此,创新才有意义,才有动力,生命力才会更长久,舞蹈教学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要在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舞蹈这一高尚艺术从出现那一天起就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将人们的工作、学习、劳动及情感通过优美的舞蹈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能够将过去人们劳作、生息的故事表达出来。它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神奇。高校舞蹈教育内容和思想是在前人总结出来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提取精髓部分凝练成系统的,再通过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教育者将其传承下去。也就是说,高校舞蹈教育来自于社会文化,并将这一文化进行精炼、提升、传承的过程。所以,高校舞蹈教育若要发展进步,就要不断从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通过辽西地秧歌了解社会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适用性
辽西地秧歌是满族舞蹈的一种,是喜庆时刻一定要表演的大型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有角色扮演,有眼神交流,有肩膀的抖动、腰部的扭动,有步法、身段、手势的表演等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表演方式等,都是高校舞蹈教学中能够引用和使用的,也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引用和使用的内容。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精选适合其教学理念的优秀民间舞蹈,以充实和创新高校舞蹈教育,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很大的概念,是对社会全体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人文文化、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概括。“社会,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是按他自身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3]。
(二)社会文化推动高校舞蹈教育发展
面对社会文化的林林总总,高校舞蹈教育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选择能够使高校舞蹈教育进步、发展的精华部分,在高等学府登堂入室、闪烁光芒。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支。通过长期对其研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确定社会文化适用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一,社会文化不乏精英思想和精英文化,适合高校舞蹈教育在内容上的要求;第二,社会文化在积年累月的文化沉积中,滋生、培育了高尚、精英文化的产生,使高校舞蹈教育不断得到新的舞蹈文化的充实,符合其长期发展需要;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在社会文化中汲取有用的内容时,要有选择、有归纳、有提升。所以,高校舞蹈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的总结和归类。
总之,社会文化能不断为高校舞蹈教育注入活力,推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审美包括感知、体验和创造三个阶段。创造美应该是审美的最高层次,也是追求完美理想的过程。舞蹈的责任是把身体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只有冲破保守思想,才能使人们通过舞蹈获得更满意的生活。设置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培养现代化舞蹈人才的方法,同时是建设特色舞蹈教学方法的尝试过程。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是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过程,因为其形式、内容早已形成文化、成为规模,应该登堂入室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学习的一个内容、一个课程。
(一)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将社会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形成新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是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结果。高校舞蹈教育者在长期舞蹈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改变沉闷现状的冲动,但又不忍碰触原有的习惯和方式,害怕破坏已存在的美,担心变化的结果不如从前。就这样,心存忐忑,举棋不定,患得患失,总是处在无从下手的状态,最终舞蹈教学还是老样子。而新的教学模式会为舞蹈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教育者应了解并坚信社会文化必然为高校舞蹈教育带来进步和繁荣。第二,要制定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包括社会文化内容的课程和活动。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其中,从中吸收更多精华和有利于成长的元素。第四,定期及不定期采风式实地学习,对学到的社会文化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论文,得出科研成果。第五,将科研成果编入舞蹈教学课程,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丰富。
新模式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期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二)让高校舞蹈教育不断进步
新模式的建立会让高校舞蹈工作者心怀使命,追求不断。因为新的舞蹈教学模式、有方法、有内容、有方向、可掌控。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会得到教学成果,得到更大的成就感。不仅如此,新的舞蹈教学模式会将舞蹈教学推向更高层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舞蹈人才。第一,社会文化的精髓部分得到了提升和进步;第二,让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更丰富;第三,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创新方法;第四,让教育者更明确了教学方法和目标,增加科研内容,更易于选择和研究课题;第五,形成了社会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互动,形成有规律的循环上升,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总之,模式的建立为高校舞蹈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让不断探索舞蹈教育发展之路的教育者们豁然开朗;在舞蹈教学中更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更明确。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使高校舞蹈教育风生水起,不断进步,使舞蹈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邓小娟.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思考[J].北京:舞蹈.2012,376(50).
篇10
对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的幼儿来说,系统的舞蹈训练大有裨益。舞蹈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生长,培养其挺拔优美的身姿。练习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舞蹈动作,有助于增进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调动想象能力,其智力相应地得到了开发。舞蹈的反复排演,要求幼儿克服惰性和困难。因此,舞蹈对幼儿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提供了外部条件。
基于此,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舞蹈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各类幼儿舞蹈培训机构更是层出不穷。在此,笔者要指出,我们大力推崇的幼儿舞蹈教育,应该是一种成系统的普及教育。幼儿舞蹈要以科学、规范、系统为指导原则,在编排和教学上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一、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症下药”。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烈,对外界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很强。在舞蹈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在幼儿有了模仿兴趣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进行舞蹈练习。同时,幼儿的身体也还处于生长阶段,体力和耐力都比较薄弱。教学过程要做到“少而精”,“少”指每次教授的内容不复杂,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练习的时间不冗长,不让幼儿感到过分劳累。“精”指每次动作要集中注意力,掌握要领,切忌重复纠缠于一个动作。科学性,还体现在舞蹈的编排上。舞蹈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除了上述对舞蹈本身的要求之外,音乐和道具等元素,也要与幼儿的心智发育程度相吻合。活泼、简单、欢快明朗的音乐节奏和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道具,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要求幼儿舞蹈教育行业各方面具有清晰可量化的标准。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幼儿舞蹈教育的教师多为各大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毕业,接受过专业幼儿舞蹈教育的人凤毛麟角。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教学实践中将幼儿舞蹈与专业舞蹈相混淆的错误屡屡发生。加上某些家长的急功近利,迫使教师很容易在教学中拔苗助长,片面追求舞蹈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对幼儿身体心灵的双重摧残,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幼教事业发展,让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投身到幼教行业中。对于跨行从事幼教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使其具备从事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资质。
三、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系统性
教师是幼儿舞蹈教育的引导者,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规范,而且要系统。幼儿舞蹈教育应该遵照认知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合适的训练步骤则是幼儿舞蹈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对此,笔者总结了十六字口诀——“从一做起,化整为零,化虚为实,配合表情”。“从一做起”,就是说对于刚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可以先练习拍手,踏步等非常简单的日常动作;“化整为零”,就是说在教一套复杂动作时,先拆分成几个分解动作,单独练习之后再组合;“化虚为实”,是说幼儿的舞蹈要配合音乐时,教师可以用打拍子的方式强化音乐的节奏感,让孩子们找准节拍;“配合表情”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得到和谐的统一。以上几点,本身也体现出难度要求的提升。
一套体系完整而规范的幼儿舞蹈教材十分重要。它能够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困惑。笔者认为,一套好的幼儿舞蹈教材,从纵向上看,应该是衔接紧密的,幼儿在起步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都有对应的内容,能够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从横向上看,应该是完整的,不仅可以供学生学习,还可以供老师研究参考。现在市面上的相关教材很多,但几乎都是“单打独斗”的类型,不成体系。更有甚者,将拉丁舞、肚皮舞直接套用给幼儿舞蹈,这是我们上文已经指出并且要坚决阻止的错误。
四、结语
篇11
1、教育部《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2006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6]12号,简称《纲要》),在教育部这两份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9月13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耀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做中期总结,总结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两为’,‘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尤其把美育写进教育方针,提倡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更是为从事美育工作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宽阔的用武之地。”他在总结中还指出,“《方案》和《纲要》研制本身,就是由于面对自本世纪伊始以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标。在满足‘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型、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要求。”
2、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音乐课标准》规定,“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音乐教师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是美的传播者、开发者、诱导者,担负着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任。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美教育的成效。音乐教师应具备“心灵美、形态美、行为美、教学过程美等素养。
3、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教学改革现状
全国高师院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都在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舞蹈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修改培养方案,音乐舞蹈课程设置,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基本形成共识――舞蹈课程在培养音乐人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舞蹈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1、“爱心”教育功能
爱是一种情感,爱什么,怎样爱却体现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社会公民爱党爱国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品质是热爱教育这个职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懈的追求教育目标,才能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搞教学研究,才会感觉到教学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这样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教师所付出的爱心,感受到教师美的心灵。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享受美育的过程。舞蹈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热爱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亲切自然、落落大方的教学态度,娴熟流畅的知识讲解,深厚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底,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自然得体的教学技巧,耐心细致的学习指导、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热爱教师尊敬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快乐、轻松、向上,进步,求知欲很强的学习精神。这样,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就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更不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是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另外,教师热爱学生,还表现在一个“严”字上,常言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负责任的教师。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教师“严”中有爱,“爱”中有和(和气、和谐),“和”中有乐,每一个教学细节的指导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心和关心的用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看似无声胜有声,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爱心的这种传递,将会在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身上发挥作用。
篇12
一、根据学生状况安排教学计划
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源于中等师范音乐专业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课,虽基础较差,但对舞蹈有一些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
第一学年教学重点:芭蕾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的柔软度、腿的外开度以及与呼吸的配合等组合练习,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
第二三学年以中国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取舞蹈素材典型、舞蹈风格突出的组合进行教学,首先讲解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舞蹈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动作元素的学习和组合训练,丰富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学年以舞蹈编导和作品欣赏为教学重点,以艺术实践为指导方向,以编舞能力为培养目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根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能力
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这和培养演员既有性质上的不同,又有要求方面的差异。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音乐专业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与肢体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学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各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强,精力易集中,理解记忆能力强,这些是训练中的有利因素,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尽快掌握动作要点和教学方法,熟练组合的连接,培养传授知识的能力。如:学习了藏族舞的“屈伸动律”综合训练组合后,让学生将组合中的三步一靠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述并示范,先讲上身的体态、步伐中“屈”与“伸”的连接,最后讲手臂与体态、步伐的协调配合,并反复示范――练习――再示范――再练习,使动作逐渐完美化。又如:在讲解维吾尔族绕腕动作时,当学生学会“绕腕”这一基本动作后,启发引导他们发展动作、延伸想象,进行时间、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创作,产生出比教学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腕动作,如三位绕腕、双摊手绕腕、右手左侧上方绕腕、左手右侧上方绕腕、转身四位绕腕等等,可让一组学生表演,另一组学生将即兴创作出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示范的“绕腕”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改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创编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提问能力、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艺术实践提高编舞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院系成立了艺术团舞蹈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通过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形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如在排练回族舞蹈《盖碗情思》时,从编舞的角度给学生讲起。该舞的编导从传统的回族舞蹈及其日常生活习俗中,精心揣摩、提炼、发展、创造了舞蹈语汇和体态造型,大胆运用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把传统的回族舞蹈和现代舞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回族舞蹈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舞蹈通过清新、优美的造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当代回族妇女的舞蹈形象。手捧香甜的盖碗茶,挺胸、半立脚尖、碎摇头,台步的移动及白盖头飘舞的动感运用,舞台上大幅度的穿梭调度,丰富的舞蹈语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这样一边排练一边讲解,使学生受益匪浅,在多次演出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可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编排,以两个八拍节奏为基础,不断发展,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可选择一首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构思编创,再给予指导纠正,并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编舞能力。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既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化、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了解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黄明珠.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 1997(4)51
篇13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理论与技能
其他专业课程均有如上所示类似的评分标准。
从宏观上,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有具体的要求。比如1、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45学分。2、学生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50学分(包含公共必修课学分51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80学分、专业限选课学分10学分、专业任选课学分最低4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外语、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基础课的能力特点。增设专业选修课,按照舞蹈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按照学习规律进行调整,重点是能力的形成,明确每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各课程群应该形成的能力单元,注重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4、努力创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把教书与学习相结合,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多渠道交流探讨的机会,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共享系统。
5、教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多搞科研,尽量把教学问题列为科研课题。
6、建立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7、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案。
8、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