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宋·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篇2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鉴赏辅导课上,我给学生讲“枯藤”、“老树”、“昏鸦”叫意象;讲常见意象的内涵,如“明月”与思乡,“梅花”与品格;讲诗情画意、诗韵节奏、风格流派等等,力求让学生走近古诗词,喜爱古诗词。这两三节课,给学生打开了古诗词园地的一扇大门,让他们窥见了春色满园的一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了解了这一些,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篇3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现出作者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增加了全文的思想含量,堪称全文的诗眼。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闹”字、“弄”字,不但生动准确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境,而且使全诗显得情趣盎然,具有了勃勃生机,两句诗也因之得以“卓绝千古”。
二、注意抓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三、注意抓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似乎就是写景,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再看看题目,才会明白诗的寓意实际上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启示人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所以关注题目,能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注意注释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命题人给出的“注释”,常常提供了解题的相关信息,是人们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钥匙。例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不看注释,表面上第一首诗就是写的一个新媳妇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第二首诗写的是一位越女打扮好了来到镜湖湖心,她明知道自己天生丽质但是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来。其实,虽然许多其他姑娘穿着贵重的丝绸,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抵得上万金呢!两首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再看注释后,我们的理解会有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原来第一首诗是应试举子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第二首诗是回诗,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因此,第一首诗表达的应是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第二首诗则是张籍肯定应试举子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五、注意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例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欣赏这首诗最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六、注意作者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可以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来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我们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能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这样一联想,我们对诗就很容易理解了。
篇4
3、梅花,虽不及月季之梅,也不比牡丹之傲气,却成为古今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为什么呢?是梅花艳丽多彩吗?不!是梅花的精神!
4、梅花是桃红色的,形状像玫瑰,看起来像冬天开的桃花。当秋末冬初的时候,我们就能隐隐约约地看见梅花的身影了。那时,它的颜色又淡,花也开的很小。到了“大雪”前后,北方的寒风越刮越大,人们都只有躲在家里避寒,而仅有极少数勇敢的人冒着巨大的寒风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另外还有一些上学的儿童也在大风中慢慢行走,简至是举步维艰。梅花尽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摆,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可还有的花瓣在枝条上纹丝不动,在寒风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没有叫过冤,喊过屈,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献。
5、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6、【编辑提示】相关内容请参考,关于梅花的好句好段 描写梅花精神的句子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赞美梅花的现代诗 歌颂梅花的诗句
7、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
8、所以腊梅花在冬天开的特别旺盛,不管风吹雨打,它仍然开的那样饱满,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9、我喜爱各种美丽的花。玫瑰花的凝重热烈,舒展奔放,令我为之心动神往;荷花的典雅脱俗,冷艳幽香,令我为之仰慕倾倒;的雍容端庄,秀外慧中,令我为之赞叹敬重;牡丹花的妖娆多姿,国色天香,令我为之痴迷眷恋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梅花。
10、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11、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
12、冬天,许多花都已经凋谢了,而梅花却能在凛冽的寒风中独自开放,与寒冬顽强争高下。
13、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为你引路。待徜徉在梅花丛中,则香气盈怀,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梅香还能持久,赏梅归家,那梅香仍沾襟染袖,萦身绕体,数日不绝。
14、冬天来到了这儿,冬寒一吹,树木弯下了身子,美也随之而去了--树上不说没一片好叶子,但也有1——2片。说到这儿我也变弱了。可一棵腊梅树竞在冬天里挺拔着像一个坚强的士兵,冬风吹来,它不服,再挺拔点,冬天没有一块冰雪,寒风能斗过它?可以说它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几个字。我醉了!醉了!醉在它那精神,“不”!是它那顽强、坚强们精神。不知不觉我的思想领着我变成了腊梅树。
15、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向征。梅花与别的花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凄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16、我们中华儿女和梅花有一样的硬骨气。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我们施以惨无人道的暴行,不但没有吓倒我们的热血儿女,还更加激发了我们反抗的斗志,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反抗,将日军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为后人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17、冬天到来,寒风呼啸,万里冰封,唯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的越精神。
18、梅花,你拥有最高尚的品质,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坚强、刚毅,不向困难低头,不夸耀自己。你虽不像春天开的那些桃花、李花那样艳丽,而你却敢于和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大雪抗争,直面险恶的环境,勇敢地面对挑战。
19、梅花尽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摆,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可还有更多的花瓣在枝条上纹丝不动,在寒风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没有叫过冤,喊过屈,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献。
20、你看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怒放着的梅花,难道你就丝毫没有感受到她的美吗 难道在漫无边际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着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种不畏寒霜,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吗 难道你不曾想到,她与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这傲雪临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征了我们的革命战士们,象征了他们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那种精神,那种意志品质吗?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21、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
22、腊梅花开得快,凋谢得也快,但它的品格是高贵的,永远不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凋谢!春、夏、秋,它看着别的花盛开、凋谢,只有到了冬天,它才黯然开放,它是多么的坚强,正如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所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爱腊梅花,因为腊梅花有着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让我们时时刻刻记得做一个“傲霜斗雪”永不放弃追求的人!
篇5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理解为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1]。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是“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2]亚氏从修辞层面认识了隐喻。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隐喻研究都把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来研究。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一书标志着隐喻进入认知领域,它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的,一个是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4]。隐喻的这种认知机制同样适合于诗歌现象。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5],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华兹华斯在《序》中说:“诗歌所能表达的根本对象是某种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隐喻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创作诗歌离不开隐喻。
中国是历史上的诗歌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的优美和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国古诗词所取得的辉煌与灿烂与隐喻的使用不无关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中都大量存在着隐喻现象,而“花”的隐喻占了较大比例,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且隐喻丰富。本文仅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花”在唐诗中的隐喻规律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文中涉及的语料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解读
花作为一种植物,可以说是人们最多接触的植物之一,人们对其外表和特征比较熟悉,这成为关于“花”的隐喻的经验基础。
“花”这一意象常被诗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诗词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的查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隐喻的诗歌有270多首,对其目标域的分析归纳后发现,“花”的隐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隐喻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的情感;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隐喻国家破败、荒凉等等。
(一)“花”隐喻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无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多次提到“花”这一意象都有此含义。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而且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用“花”隐喻短暂易逝、难以持久或非常珍贵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时光、还有很多短暂易逝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花”的隐喻范围为适应创作的需求也有所扩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诗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取喻于花、雾表明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金缕衣》一诗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花”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
司马札《宫怨》中“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两句写落花,以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与悲哀,借落花无情写出宫女对命运的感叹。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将孤独终老,无人问津这一凄凉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诗句借写“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表达作者的失望、孤独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其含义是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这两句明确地写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对诗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这透露了作者对人世间的失望之情。杜甫还有一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发潭州》。其中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两句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
离愁别绪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用“花”来隐喻离愁别绪也属正常。“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是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诗句,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就像古树无花的凄凉心境,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李白笔下的女子:“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诗》中“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构思更为奇特。诗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隐喻国家破败、世事衰败的愁绪
唐诗中用“花”来隐喻“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愁绪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由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以致原本无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泪水。这里将“花”拟人化,也是一种隐喻。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转嫁给原本无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无限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中将“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用“野花”的荒僻气象来隐喻世事的衰败,曾经的繁荣如今全都败落荒芜了。
(五)用“花”隐喻喜悦、欢快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唐诗中常用“花”来隐喻一种凄凉、伤心的情绪那么与之相对的诗人们也常用春暖花开来隐喻欢快愉悦的心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通过描绘了一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表露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此外,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中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开来隐喻作者和表兄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情。
(六)用“花”隐喻好看的女子
现在我们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姿容出众,而在唐诗中就已出现用“花”来隐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越中览古》中的诗句,“宫女如花”即隐喻像花一样美丽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写出隐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隐喻音乐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隐喻都是在唐诗中比较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出现频率比较少的情况,即将“花”隐喻为音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隐喻音乐。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进行隐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为源域进行隐喻的。
三、唐诗中“花”隐喻的特点
(一)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唐诗鉴赏辞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隐喻诗歌中,大多数都是隐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隐喻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与隐喻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无形的、抽象的目标域。
(二)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而且人们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不断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花”这一事物既可隐喻比较抽象的情感如离情别意、归思,还可以用来隐喻客观事物如音乐、美人。由此可见其目标域是丰富的。
(三)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
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在五类隐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诗句里只有一类是映射喜悦欢快之情而其他四类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的愁与思。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人们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他们的仕途往往充满挫折,如韩愈、李白、杜甫等事业诸多不顺;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出失望、忧愁的情绪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经常会使人引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借“花”来隐喻愁、思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唐诗中“花”的隐喻数量较多,且映射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伦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4]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
篇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迄今为止,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对模糊词语的研究,对语音和语法等的研究涉及不多,对其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研究更是薄弱。换言之,模糊语言学还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在此试图分析语言模糊性的独特功能,具体从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两个方面分析。
二、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
模糊性是关于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清晰性和性态特征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义、语音、语法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语言活动和语用之中。其中,语言词汇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名词、(包括术语)、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数词、数量词的语义都普遍具有模糊性。换言之,整个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都具有模糊性。(于根元,1999)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相互对立、统一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固然,生活需要语言的精确性。比如科技论文、合同、契约、法律条文等,都要求语言尽可能精确,排除模糊性。但是,“完全消除语词的模糊性,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贫乏得多”。(沙夫,1979)例如:
A:“你最近成绩怎么样?”
B:“还好。”/“马马虎虎。”/“老样子。”
“还好”、“马马虎虎”、“老样子”等词义都很模糊,但这是非常得体的。B不想告诉A自己具体的成绩情况,所以不会用精确数字来回答,如“数学60分,语文70分”等。由此可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有其特殊的作用和益处。
三、语言模糊性的独特功能
(一)在日常交际中的独特功能
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恰当得体,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在交际时,有时语言需要力求精确;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也必须使语言模糊一些。日常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试看下面对话:
A:“昨晚看过天气预报,周六好像有雨啊。”
B:“是吗?”
A:“我想可能会下雨吧。”
B:“那就再约吧。”
例句中,由于A“昨晚看过天气预报”,因此他知道明天要下雨,但是在回答B时,A却用了“好像”“我想”“可能”这样的模糊词语,从而使话语模糊不确定。A的目的是:我并没有说明天“一定”要下雨,所以并不对我说的话承担责任。
可见,人们在交际时可以根据对象和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进而调节人际关系。
(二)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经常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或者说是故设模糊,以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的美感,从而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
1.古诗词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作者巧妙地运用模糊词“疏”“暗”来修饰“影”和“香”,字面意义似乎是模糊的。“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恰是这种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达到了一种奇妙的效果,酝酿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此句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几多愁”这样的模糊性词语用比喻来限定,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该比喻也是模糊的,是不可捉摸的,但却穷尽了“几多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该句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小说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
小说《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系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曹雪芹,《红楼梦》)的描述几乎处处都有模糊性词语,但林黛玉貌美体弱、多愁善感的形象却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曹雪芹完全有能力把林黛玉的外表写得再具体些、细致些,但他却一概略而不谈,只用寥寥数笔便把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为追求爱情渴望自由而伤时感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表达效果是精确词语无法比拟的。
可见,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使语言简练的同时传递足够丰富的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语言的模糊性在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两方面的独特功能。总之,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巧妙地选择生动灵活、富有形象性的模糊词语,可以拓宽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并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模糊性语言的巨大魅力,以及模糊性语言呈现出的缤纷色彩。
篇7
1.组词成句。要求按顺序将词或短语组成一个语气连贯、意思完整的句子。
例:把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土壤生命
解析:这两个词都有具体和抽象两层含义,所以解答该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实写,暗含哲理;可以虚写,适当引申;也可以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示例:在生活的土壤里,花儿是生命之树的第一次甜甜的微笑,果实是生命之树的收获,果核则是新的生命之树的孕育。
2.简单单句扩展成复杂单句。原句的表述太概括,需要添枝加叶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增加一些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修饰成分,并保持原句的意思不变,基本结构不变。
例: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解析:这个句子只有主语和谓语,要扩展它,需要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添加修饰成分,这样才能体现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此类句子的扩展方法有四种:
①前扩式: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梅花开放了。
②中扩式: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然开放了。
③后扩式:梅花开放了,迎雪凌寒,昂首怒放,明丽峭拔,独具风采。
④综合式: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凋谢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然开放了。
3.单句扩展成复句。在句子前后增加分句,使单句变成复句。
例:将下面的单句扩展为并列复句。(不少于40字)
写好文章的途径就在于多读、多思、多看。
解析:要把上述句子扩展成并列复句,首先要仔细观察原句,不难发现,“多读”“多思”“多看”可以构成并列关系。
示例: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多读书,没有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要写好文章,还要多思考,没有多角度的思考,写出的文章就没有较高的思想品位;要写好文章,还要善于观察,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写出的文章就会缺乏真情。
4.自由扩展。给你一个话题,让你自由地加以阐释、发挥、引申、想象、联想,从而写出一个意思明确的语段;或者提供一两句经典古诗词,让你根据诗句的意境进行想象描述,扩展成一段描写细腻生动的话。
例①将“执著,是一条小溪。”扩展成一段话。
解析:这是一道要求阐发抽象道理的扩写题。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阐发时可以借事说理,也可以比喻说理。
示例:执著,是一条小溪。它顺着既定的路线淙淙流淌,不因鹅卵石的阻挡而停滞,不因沿岸柳枝的依依不舍而眷恋,不因溪边野花的召唤而回头,它不喧嚣、不犹豫,欢乐而勇敢地向着大江、大湖奔去。
例②根据诗意进行扩展,要求不少于80字。
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有一句,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来作者是写山间水畔的景色的。读了如此流畅绚丽明快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__________。当然,后人把这两句诗已经扩大了。
解析:这需要发挥想象能力,根据诗歌的意境描绘一幅画面。
示例: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汩汩流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有几间农家茅舍隐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5.情景式扩展。提供一个具体情景,要求考生根据情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想象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
例:根据以下两种情景,以“掌声”为重点,将其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放假前夕 同学们 掌声
情景二:总结会上 同学们 掌声
解析:题目提供了两个不同情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答时要注意题目对扩展重点和字数的要求。
示例:情景一:放假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畅谈收获,总结经验。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抒发了每个人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情景二:总结会上,有六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那一片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全班同学对他们的鼓励和赞扬。
6.续写、补写式扩展。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据此续写或补写一段话或一句话。这既不同于仿写,也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它不仅要求表意正确,语言形式与前后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能与前后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在给定的句子后面写两句话,构成以给定句为中心的小语段。(限80字以内)
品茶,就是品味人生,品味世态。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构成以给定句为中心的小语段”,提出的是一种隐性要求:一是要以茶喻人生;二是扩展部分要围绕“人生”这一话题,阐述对人生的态度。
示例:茶有香甜苦涩,人生就是这样,只有饱尝各种滋味,才会真正懂得生活;茶有冰凉温烫,世态炎凉原本如此,只有宠辱不惊,才算保持平常心态。
【解题策略】
1.仔细研读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然后“丰富”其内容。
2.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展的方向。扩展语句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提示和要求”,把握扩展的目的,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等的制约。
3.展开联想、想象,合理扩展语句。在明确了扩展方向后,要运用再现想象、创造想象,进行合理扩展,从而使描写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
4.掌握扩展方法。扩展语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连缀法。即对提供的一组词语加以连缀,按要求有重点地加以补充。
②插入添加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添加一些语句,使语意更丰富。
③重组法。即对所给定的内容,按特定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
④情景再现法。即运用发散思维,设身处地地感悟情景,要充分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扩展语句不是句式变换,因此不能删减原句字词,不能变动原句语序,不能随意改变原句句型(除题目要求外)。扩展后的语句要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合乎原句的风格和意境,扩展后的语句要比原句内容更具体、更形象。
【跟踪训练】
1.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两个词语,并以其为扩展中心写一句话,要求句意明确,含义深刻。
书 水龙头 月亮 狮子 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符合句后括号中的要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急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关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鄙弃)
3.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感情”为重点,分别把它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 车站上我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在课堂上 老师突然点名表扬 我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在画方格的地方,续写一个句子。(要求:①续写的内容要与上下文衔接,句子通顺、连贯;②不得超过45个字。)
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部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5.以“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要求:①所写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②语言要有文采;③不少于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下面给出的文字开头,以“笼子”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个字。
①让鸟不能高飞的是有形的笼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人难以前进的是无形的笼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顺着下面几句话(出自一个中学生的习作)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照画线语句的句式写三句话填入第一道横线上,在第二道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结束这个语段。
其实人生也如四季: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联想,用反问句的形式、抒情的笔调,扩写一句结束语。
太阳露出笑脸,树梢上有一抹朝霞,田野里绿莹莹的秧苗又悄悄地抽出一片片嫩叶,新叶上挂着晶亮的小水珠,水珠在朝阳的映照下,一闪一闪的。我无限深情地凝视着眼前的景色,再看看身边这群少先队员,不禁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按下列不同要求扩写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60字)
①表现“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忧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地准备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槐正巧处在设计的路线中央,各界人士就古槐的去留问题争论不休,纷纷上书有关部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分别拟写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古槐的理由。
①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植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美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白云”为重点,扩展下列语句。
情景一:当一位生活上的失败者看到一朵白云时,他感慨地说:“_______。”
情景二:当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看到白云时,他不屑地说:“_________。”
14.假设你是某餐馆老板,年终了,你的店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终于转亏为盈,为了表达你对员工们的感激之情,更为了来年生意的兴隆,你想当众说几句激励的话,请把这几句话写下来,不少于60字。(必须用第一人称,且需符合老板的身份,要带有感谢和激励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上加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自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孟晓东/设题】
参考答案
《扩展语句》
1.示例一:水龙头不打开,再清亮的水也只能关在水管里。学了书上的知识不运用,再先进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
示例二:月亮骄傲地对狮子说:“你虽是百兽之王,但你却没有我辉煌!人们对我都是仰面相看。”狮子说:“是的,你很辉煌,但你沾的是别人的光,而我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赞赏的。”
2.①离上课只有十分钟了;
②雨就要下了,再迟就要淋雨了;
③真想不到你是这样蛮不讲理。
3.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上,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不能平息。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清,说不明。
4.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5.示例:登山,你可以读到浑厚雄奇;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游林,你可以读到物竞天择;访古,你可以读到沧桑演进。
6.①笼子约束了鸟的翅膀,遮住了鸟的视线,改变了鸟的习惯,它使鸟不再有觅食的本领,不再有翱翔的志向。有形的笼子使鸟不再像鸟。②死板的教条,保守的观念,僵化的思维,都是无形的笼子,是它们捆绑了人的手脚,限制了人的思维,阻碍了人的创造力。无形的笼子使人失去了应有的聪明和才智。
7.示例: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8.①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如果爱迪生没有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他就不会有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司马迁没有在仕途上的失败,他就不会有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9.①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佝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②人只要能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10.这些新时代的幼苗,不也正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茁壮成长吗?
11.①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温暖、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地摆动着。②风乍起,就将几片枯黄的树叶从树上刮下来,雨点像一颗颗雪粒,打在肌肤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灰蒙蒙的,不知何处是我的归程。
12.①不能砍伐。这棵树是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本地的象征。②不能砍伐。这棵树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最好标本。③不能砍伐。这种树的挺拔遒劲的风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13.情景一:命如浮云,飘忽不定,最终化为雨,消失得无影无踪。
篇8
【应对策略】
做好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题,从宏观上讲,首要问题是弄清诗意。可以按“四步法”进行:一看标题。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由标题入手,明事,晓理,知人,不失为一条捷径。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情趣,行事风格,从而知人论世,是解读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释。如果诗歌后面有注释,特别是关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变故、宦海浮沉、荣辱得失的介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务必用足用好。四看内容。准确解读每句诗甚至每个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比较阅读鉴赏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讲,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基础知识储备
解题之前,应具备有关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一,了解诗歌鉴赏比阅读的选材特点。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作者所写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诗词,有时也选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达技巧不同,或语言风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题角度。从往届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第三,了解题型设置。从近年来高考题型设计上看,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而尤以后者居多。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其中较多的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设题。
二、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内容和情感水融,很难截然分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读懂诗歌的题目。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对题目中的时间、地点、节令、事件等都要细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诗歌的结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国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2]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2]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梦觉作》主要应抓住注释中韦庄“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的背景介绍,结合神态描写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独”“无奈”等关键词。《宿渔家》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意象“芦花”“明月”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意象、意境比较。一般来说,意象(景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古代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织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较阅读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进而领会诗词的意蕴。
例:(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点,要紧紧围绕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汇成不同的意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由第一首中的“园花”“细雨”及花的颜色“红”等,可以轻松概括出“清新”“艳丽”的特点。第二首中的“乔木”“明月”表现出“清幽”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在了解不同诗人性格爱好、表达习惯等基础上,分门别类理清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或豪放洒脱等。答题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第14(1)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题辨析用词技巧,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用于比较的是动词“望”和形容词“空”。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运用这两个词所显示的不同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同时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过渡、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2015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1] 岑 参
闻说轮台路[2],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1]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2]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题属于表现手法的辨析,兼顾课内课外。首先要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速默诵一遍,准确找出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分别是哪些,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时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时要全面,把不同点都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最后用术语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通过春风不到、汉使稀少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白》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属于实写;而本诗所写塞外景物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5.形象赏析比较。诗歌形象的比较,从大处着眼,要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从小处着眼,要兼顾人物的人生经历、外貌特点、衣着服饰、语言风格、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兴趣爱好、细节描写等,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求异”比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1]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1]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从木芙蓉所处的环境“小池南畔”、外形“着意红”及其品性“任东风”等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遥、豪迈、倔强的性格;《窗前木芙蓉》从形态“孤花”、神态“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红怨绿”刻画了一个孤苦、心酸却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形象。
【典题撷英】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10(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3.(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第14(3)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2]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4]外三两弦。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1]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第10(2)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1]耿:微明的样子。
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学六韬[2],英名常得预时髦[3]。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4]。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将。[2]六韬:古代兵书。[3]时髦:指当代俊杰。[4]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8.(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1]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2]。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1]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号。
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金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2]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3]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1]缑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处。[2]I:ái,痴,呆。[3]槎:chá,竹筏。
对于七夕鹊桥会,秦观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苏轼的见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卢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2]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3]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4]图。
【注】[1]莎:蓑,草衣。[2]惭愧:幸亏,难得。[3]@(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4]稔岁:丰年。
与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它们各自抒写了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戏赠知命[1]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2]。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3]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4]。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1]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2]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刻画的词人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典题撷英】
1.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难以排遣。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4.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抒发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②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外,还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村庄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7.第8题: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9题: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金题精练】
1.①秦词强调爱情只需感情坚贞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②朱淑真强调爱情需要厮守: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每一天都厮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苏轼则强调友情超尘拔俗:聚散皆是缘,不必为柔情羁縻,要淡定旷放。
2.本词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简练,风格朴实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写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清新宁静,富有生活气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拟人修辞和想象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可爱形象。
3.范诗抒写凄婉、忧虑之情。写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再写柳絮飘零,棠梨满地,透过一派暮春景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孔诗表现了清爽、畅快的心境。全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一个“清”字统摄全诗,写秋月、秋声和秋萤,写出了雨霁的清寂和静谧。
4.《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