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篇1

调查开始时间:2006-9-12;汇报时间:每年的暑假开学的第一周;结题时间:九年级中考后的“三加一”培训期间。

三、具体措施

1.利用生物校本课程讲解花生种植的相关知识,从选种、到种子萌发的条件到出苗后的水肥管理等,都作了详尽的讲解。

2.发动全体同学对自家花生地块黄叶病因调查,与不发生黄叶病的花生地块的花生品种、土壤土质、花生轮作、播种时间作比较,通过走访、咨询家长、农技人员、网络查询等措施寻找答案。定期交流汇报,形成共识,第二年指导到家长进行花生种植,然后再观察再汇报交流,第三年在指导家长进行种植,中考“三加一”培训期间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第一年汇报中典例调查如下:王磊同学叔叔是市种子公司农技人员,他在叔叔的指导下调查如下:每年的7-8月份正是我区高温少雨多阴天的季节,空气湿度小,土壤盐分随土壤水分的蒸发而上升,因为盐碱地土质较粘对土壤盐分的吸附力较强,而不宜于随水散失到空气中,而滞留在土壤表层土壤中,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使花生吸水困难,对铁离子的吸收也困难,从而发生叶片黄化的现象,严重时干枯死亡。汪金凤同学调查的结果是:自家的花生品种是鲁花12品种黄化病较重,而与之相邻的同学家的3323品种发生黄花病不明显,她认为花生黄花病与花生品种有关。王思羽同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地膜花生很少发生黄花病,而不覆膜地花生地块黄花病较轻。

篇2

    一、基本情况

深入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深入挖掘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体音美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内容,深入开展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校外义务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地域特色,以研学活动为契机,以文化为载体,精心打造了九条综合实践研学线路,真正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规划到位。严格落实课时安排,指导全市62所中小学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课教师队伍,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等形式累计开展专兼职教师培训100余人次,编写了《**市研学旅行指导手册》,各学校结合市局“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市局成立的的8个督查小组常态化督查,教研室定期检查和指导,各学校都能规范、有效的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主要做法

1.积极落实《纲要》精神。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韩教发〔2017〕193号,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数外等课程并列设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各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作为校长的重要职责,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在课程规划、实施、资源保障等方面,形成整体的组织、协调和保障机制。

2.积极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贯彻执行《纲要》要求,要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结合立德树人“四新四大”相关内容,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结合起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市内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拓展建立了以**烈士陵园、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等红色圣地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以明清一条街、党家村作为民俗教育的基地,以**文庙为国学教育的基地,以司马迁祠作为学习司马迁精神、传承《史记》文化的基地。各学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基地课程中,让学生在吟诵、学习、参观、走访、动手操作等多种活动中,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升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3.严格课程实施管理。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要求,各学校课时安排到位,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学分规定。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课程实施标准及要求,配齐专兼职教师,成立综合科教研组,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指导与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教研室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和指导作用,创造性开展了“订单式•处方式”送教送研活动。各学校活动开展亮点纷呈,其中象山中学制定了《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向学生提供了77个参考课题,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全、高效、有序开展;新城二小学等学校举行校本课程汇报展示活动,展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乔子玄学校、桑树坪学校等山区学校以地方特产花椒为主题开设劳动特色课程,组织学生深入田间摘花椒,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形式。

4.加强督导检查。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检点内容,在每年开学时间,市局由副局长带队的8个督查小组对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教研室充分发挥教科研职能,不定期进入学校检查和指导,各学校都能规范、有效的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时,各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成果纳入评奖、评选的范围,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任课教师与其他主课教师评优树模、职称评定享有同等条件,建立和完善了课程运行的有效机制,确保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常实施并见到良好成效。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活动开展形式化现象。部分学校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目前社会环境的影响,迎合家长和社会需求,一味追求应试教育、过度担忧活动安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流于形式,“形式化”“浅层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和引导学校,破除阻碍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陈旧教育观念,大力宣传,全面引导,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受教师岗位、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作量认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还不能有效地吸引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该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去,学校开发和实施该课程的难度大、动力不足、缺乏支持的环境。建议学校根据该校本地实际情况,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入手,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校本教研与开发的保障机制,有效开发出有地域特色又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

篇3

加强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2002年—2006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的成果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流程,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的方法和途径。2006年—2010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的成果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和教师有效指导策略,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现在我们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与评价研究”的研究,其目的是帮助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化。

强化培训和管理。2002年—2008年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全市培训和分区培训的工作,加强全市的各种形式的教研工作,同时各区县市逐步配齐教研员。2009年开始每个学期都进行“做中学”培训活动,利用课题研究的成果带着老师边做边学,让老师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法。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市级课例展示活动,采用带课培训的方式,让老师有直观感,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每学年我市都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论文、案例评比和学生小课题比赛;各区县(市)和市教科所要分别组织了2—5次“教师指导方法”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二、监测的实施

经过努力,我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解区、校管理,以及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2012年6月13日,我市抽调85名教师,组成31个监测组,对全市的11个区县(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31所1-3类学校(9个区县市各3所,2个区2所)的校长、部分教师和四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监测,接受监测的各区(县、市)教研员11人,学校校长31人,教师590人,学生3199人。

(一)监测目的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了解我市各区(县、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情况,检查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一步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二)监测方式和内容

这次抽样监测分四个层面分别进行:

1、教研员。查阅各区(县、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教研工作资料,目的是检查教研员学习进修情况,教研活动是否立足本地区情况,是否能总结推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等。

2、学校。对学校的监测主要采用“校长问卷”“资料检查”进行,同时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了调研,对学校的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情况、教师配置情况、教师研训情况等。

3、教师。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是检查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情况和指导情况。

4、学生。对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监测:(1)问卷调查,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目的是检查学校管理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与收获;(2)抽样检查学生小课题资料,目的是检查学生参与探究和完成活动的情况;(3)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目的是检查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和能力发展情况。

三、监测情况分析

通过对各块监测数据和情况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答案:

第一,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各校长课程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问题日益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管理是开好本课程的前提。监测显示,各区(县、市)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规范。

一是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11个区(县、市)中有4个(南明、云岩、花溪、乌当)专职的、6个由其它学科教研员兼职、1个是学校教师兼职。大多数区(县、市)重视教研员的成长,积极派教研员外出学习,各教研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和培训;能够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和教研活动,在教师培训方面如南明区、修文县、白云区和乌当区比较突出,如:南明区教研室坚持每学期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乌当区采取了带课培训的方式;修文县分别在各乡镇开展“做中学”培收训效很大;白云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培训工作,培训活动亲自参与,体现了对培训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和金阳新区在培训教师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校长培训工作,帮助校长把握好该课程的理念,管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清镇市和开阳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校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展示活动;云岩区、小河区也能结合本区的特点,开展研训活动。

二是学校日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⑴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正确的认识,管理比较有序。各学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或方案。有的管理方案比较详细,可操作性较强。有的学校能针对本校的特色提出活动的基本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⑵学校比较注重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8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修做的比较好,有68.1%的学校“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从而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⑶各校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教师,抽查的31所学校中2%的是专职教师,98%的是兼职教师,其中61.3%的是其它学科教师担任,35.6%的是班主任担任,3.1%的是学校行政人员担任。⑷大部分学校重视家校结合。相比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更为重要和频繁。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又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监测显示72%的家长很支持,并给学生提供过很大的帮助;20%家长是同意学生参加。可见,家长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不支持、怕“耽误学习”到现在的参与活动,是对该课程的认可和支持,6%从未管过、2%怕耽误学生学习,反对学生参加活动。反应出了许多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家校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您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学校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问题中49%教师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12%认为学校特色更突出了、8.5%认为校园文化建立起来了、29.3%认为以上几个方面都有。

第二,课程开设情况规范,学生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要求。规范,是质量的基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底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否符合该课程实施要求,活动主题是否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变等,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关键。监测显示:9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基本规范。

一是活动实施形式规范。从“本学期你参与了几个主题活动(小课题)的探究”来看,开展主题活动为“1—2个”的为50%,“3个”为45.2%。每次活动中89%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次活动中集体外出调查或采访2—5次。这说明大多数学校能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这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去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检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查阅了学生的小课题资料,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90%。

二是问题解决意识规范。在对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时,有74.4%的教师将指导渗透在具体活动,有23.2%的教师采取集中进行的方法等。可见,教师基本掌握了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将指导渗透在活动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规范学生的活动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50.3%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去实践、探究,这样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该课程的探究氛围更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是课程资源开发规范。从“您所在的学校目前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分析,25.4%的学校是本校自编的,54.4%的是借鉴学校外资源的。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质量,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主题活动,体现了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此,可以看出各学校在选择活动主题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能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正确,在活动中能够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教师素质,是质量的保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确理念是有效实施的保证。活动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

一是教师有正确的课程理念。在此次监测中对教师的基本理念监测有三个题“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您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您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什么?”,其中68.5%的教师确认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78.6%的教师确认评价的依据是既看研究成果,又看研究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是:79.7%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70.5%关注参与活动的态度、61.4%关注创新精神的表现。43.7%关注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这些数据表明,教师的理念基本符合要求。

二是课堂指导发生了变化。本次监测共听了31节课,其中有主题生成课8节,过程性指导课10节,成果展示课13节。从听课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指导的方法,能够结合主题内容针对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基本情况是:⑴主题生成课,体现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愿问”到“敢问”到“会问”步步深入;⑵过程性指导课,能根据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方法”上,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践探究方法;⑶成果展示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表达与倾听,让学生学会如何分享成果等。总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流程和指导策略,可以清楚的看到课例所处的环节,教师的指导有较好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活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课型把握的比较好的学校有:白云区小河小学、金阳一小等。

三是教师有了新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相长”。监测显示,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中40.5%教师们认为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了、56.1%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70.3%觉得自己教学观念和方式改变了、43.1%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57.6%老师觉得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33.4%觉得自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专业成长方面53%的教师认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46%的认为有所帮助,只有1%的认为没有什么帮助。

上述有关数据说明,近几年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做中学”培训与“带课培训”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题研究成果在逐渐的铺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理念开始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规划活动,许多教师也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习惯与素养,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指导趋于有效性,。

第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否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监测显示:学校所开展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历亲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

一是学习态度积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监测显示: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48.8%很积极,37.8%比较积极。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由是:62%认为可以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59%认为动手实践机会多;15%认为可以走出校门;29%认为老师讲课有趣;60%的学生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喜欢通过有关的书报来查找资料;42%的学生觉得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什么困难。

篇4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篇5

二、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流程化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而是必须引起教师、学生共同重视的核心阶段。与实验结果相比,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反而更具有价值。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断强化实践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地完善实验流程,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科学的实验态度。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做好相关实验的完备与测试,将实践活动可能涉及的过程或环节都应该兼而有之,提前做好实验活动的报备或者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物理实验开展前,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性能、实验器材的使用等进行详细的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减少自身的干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确保在实践环节中,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完整地记录实验结果,完整地记录实验流程,做好实验结果的反思。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并不是为结果服务的,而是基于实验教学目标来真正地、全面地掌握实验环节,这是实验方法获取的重要渠道。

篇6

如我校五年级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本市的内沟河经常浑浊不堪,散发着恶臭,为了弄清内沟河的污染状况和因此造成的后果,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确定了活动课题“关于内沟河的污染研究报告”;三年级同学确定“清源山传说(民间故事收集)”;四年级同学确定“用电的安全”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是灵魂,选择好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确定方案

方案是活动的蓝图设计,是活动的关键环节。方案设计得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进行。设计方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如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同学们设计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有的主张沿路调查,有的主张问卷采访,有的主张实验,……通过讨论综合,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1、设计活动计划表格;2、沿路观察、访问、拍相;3、查阅资料:内沟河的原貌;4、用河水进行种养植物和喂养金鱼的实验;5、总结报告。

三、实践活动,突出主题

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思维能力各部相同,故而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小记者、摄像师、植养员、宣传员、信息员等几种角色,学生根据能力特长自主选择担任的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向他们介绍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再次,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特点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总结评价,注重互动

篇7

校园网络环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在信息社会,学生可以从图书馆查阅文献,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收集研究资料,更可以使用因特网来搜集信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使用搜索引擎、访问专题网站、访问在线数据库等几种方式。

2.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体现在学习内容、活动时间的开放性上。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选择课题或自主申报课题,还可以将自己收集、研究的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在收集、分享资料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主人,从而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些课题仅靠学生个人能力难以实现,需要学生们分工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共同完成课题。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会与人的交流、协作,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供了多种功能,学生可以和同学、教师、家长甚至校外专家学者进行联系,随时进行提问、答复和讨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特网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辩论与探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的研究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集学生研究、教师指导、课程评价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它包括了课题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成绩评定等功能,具有科学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需要着重对以下内容开展研究。

1.程序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研究如何选择程序开发语言及数据库类型,网站界面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管理后台设计、网站交互功能实现,尤其是需要研究如何实现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同时还要研究网站服务器的硬件需求,网站的负载能力。

2.资源管理的研究

丰富的资源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学校将建立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题研究指南、课程库资源、学习资源、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资源。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继续深造、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的设计要考虑引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学习,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实验田,网络平台要研究教师如何在线申报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对学生活动过程从选题、过程及结题及时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师指导、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的基本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的构建需要相应的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的支撑,并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服务器选用可扩展内存和存储、支持RAID的机架式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Server 2003或2008,数据库采用SQL2005,编程语言选择的是ASP或。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1.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可对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设定权限,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为便于管理,增加可操作性,学生、教师的基本数据由管理后台导入。用户登录后可修改密码等基本资料,查询课题的进度及评价信息。

2.课题模块

课题模块可帮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选择和确定课题。课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推荐课题,按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登录后申报课题;另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命题,课题申报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活动。

3.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提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指南、数字图书馆、学习资源网站链接等栏目,提供资源搜索功能,学生使用关键词可分别在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以及因特网的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查询。

4.合作学习模块

合作学习模块主要由留言板、论坛以及课题群组功能组成,也可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学生研究课题组的每位成员负责不同任务。学生可以留言、发帖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在线填写活动申请表、调查表、实验研究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社区服务报告等,课题活动结束后,由组长提交结题报告等课题成果。

5.成果展示模块

成果展示模块为学生的研究成果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课题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PPT演示文稿、Flas、网页等多媒体形式。学校定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奖,并推荐展示,激励学生继续发现更多的研究课题,取得更多的成果。

6.教学评价模块

教学评价模块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三部分。评价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教师可跟踪学生研究的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调整学生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学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效。

网络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篇8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篇9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就开始安排组织活动方案,活动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展开,活动主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实际,选择其中一个小主题。也可以选择多个小主题,同时还可以设计许多活动模块供学生选择和参考。例如:“爱护眼睛”活动模块就有:“调查”、“整理”、“报告”、“收集”、“创造”、“讨论”、“探究”、“交流”、“访问”、“宣传”、“了解”等十一个模块。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新的模块,当活动模块确定好后,就按自己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开始行动。

(二)实施活动方案

整个活动给学生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完成。学生的头脑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如在“爱护眼睛”的活动中。有的小组调查本校的视力状况,有的小组去医院走访调查眼病的防治知识。有的小组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有的小组整理资料办“爱护眼睛”的黑板报。每一个小组都按自己所设计的模块积极进行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配合,增进了友谊。通过调查、访问增大了学生与社会的交往面,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展示活动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可通过:调查报告、论文、演讲、总结、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绘画、实拍照片、技术资料、创新设计等形式来展示在活动中的成果。

(四)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采用“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对”与“错”等评定标准,而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要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好不要给学生打分。

三、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从活动主题和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

(二)教师之间需要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篇10

二、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细化

实践活动开始前要制订实施计划和安全预案,对重要的环节和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细致分工;活动过程中有过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过程及时调整,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活动结束后要小组讨论、汇总分析、总结反思,撰写心得体会或活动报告,建立成果(教学设计、课例、叙事、课题、报告等)分类资源库和案例库。

在师资配备、经费管理、时间协调、场地安排等各方面均要有具体的方案,切实制定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和考核标准。通过观摩、评课等形式来指导和督促教师的工作,通过专题性展示活动进行成果推广和阶段性总结。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研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调研,既重视活动效果,又关注过程评价。

三、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化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开发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工作,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要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心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外,更要注重项目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技术的通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从我们目前已开发的综合实践项目来看,有些已具有一定的项目化,例如钳工项目的小榔头,电子项目的门铃、感应灯,烹饪项目的小点心,服装项目的手机袋、饰品袋,园艺项目的盆栽,插花项目的艺术花篮等。但也有一些项目缺乏实际产品的支撑,例如财务、营销类项目,学生动手技能锻炼较少,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开发创新,并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能受到普遍欢迎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篇11

政治学科组每个年级都有综合实践活动,初一年级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初二年级的《我为环保作贡献》、初三年级的《告别陋习走向文明》,都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初二年级开展的《我为环保作贡献》,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环境知识,了解国家立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然后组织学生听“保护环境”的专家讲座,让学生查找危害环境的事例或保护环境的措施,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芦村污水处理厂。这次活动物化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有学生自制的环保宣传小报,学生的调查报告,学生绿化校园的金点子……

语文学科组先后开展了《黄河·母亲河》、《走近中华文化名人》、《成功的秘决》、《指导学生自编作文选》等活动,如《成功的秘诀》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社区活动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调查身边成功者的经验,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了学生查找的丰富的关于历史上许多名人成功的资料,学生的研究报告,开展活动的老师告诉我们“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到了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写的活动类作文或实验报告优秀的文章竞达90%,作文中学生都提到本次活动对自己的启发很大,觉得自己要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数学组开展的《梨庄中学初三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将统计学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频率分布等初三的有关数学知识与本次活动整合,学生走出课堂与医务室联系,走出校门,采访初三学生家长,让单一的学科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的了学以致用的道理。数学组联系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还开展了《数字的力量——有地震的省分》,这次活动除了与地理学科整合,活动中学生制作三防知识的展报,“地震专家答记者问”的小型记者招待会又是与美术、语文学科整合。《了解足球运动》、《身份证号与学籍号》也是数学学科组的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物理学科开展的《城市噪声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将物理学科的声学知识与人防、环境、政治学科整合,麦当劳、商业大厦、火车站、游戏厅都留下了梨庄学生探究调查的足迹。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化学学科组先后开展了《酒与生活》、《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酒与生活》的活动,与乙醇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了解酒的历史,酒的危害,关于酒的诗文,还让学生走进社区宣传酒的危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学科开展的《对联、诗词帮助你学历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整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分析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开展的《展示我们的风采——校服设计展示》与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密切联系,了解中国的民族服饰特点,中国服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美术老师担纲的综合实践活动却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英语学科先后开展了《寻找未来》、《中西礼仪调查》、《中西饮食文化比照》活动,信息技术开展的《电脑——新科技》、《我的小报》活动,都深受学生欢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来开发,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走的是一条科学高效的路子。

以德育渗透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室领导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从校内、德育实习基地到社区,它们是德育教育的网络,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网络。先后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红领巾义卖会”、“成长的脚步”、“我跟爸爸妈妈上半天班”、“走进人才交流市场”、“我爱无锡”、“我做安全小卫士”等活动。

不少活动历时长,收效好。如“成长的脚步”就是从201x年5月至201x年9月,有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假期中进行的。活动内容涉及无锡历史知识探究,有关生物学知识,活动中学生骑自行车到吴文化公园并进行为期两天的夏令营,夏令营活动中穿插了烧饭洗衣比赛、联欢晚会、参观奶牛场等活动,整个活动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胆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生活的自理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我爱无锡”是一个系列活动,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无锡的资料,图书室也开出有关无锡历史、风景名胜、风俗人情的书目,供学生查阅,了解无锡历史和现状后,德育室安排外出考察活动,在这次活动,学生考察了龙头渚公园、灵山大佛、薛福成故居。“我做安全小卫士”的活动中,德育室请交警以不同形式3次为学生讲交通安全的知识,学生以“梨中小卫士”的身份先后三次走上街头参加交通协勤,在活动的结束阶段,举行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知识竞赛。一次次的活动,德育渗透是主旋律,在活动中又总伴随着学科知识。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二、不足与思考:

篇12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实现常态化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标指导下创设的教学内容,在相对自由的课程环境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学性质更偏向于实验性质,课程并未纳入学生能力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受高考升学等现实压力影响,部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将这一课程视为一种学习方法体验,仅在学期的特定时段作为一项校园主题活动开展进行,缺乏对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规范化的设置与实施,并未真正实现常态化教学,使得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

2.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不足

作为教学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型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仍有一段路要走。相比于传统科目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对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综合实践课程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资源建设不能完全照抄传统科目,而是需要高中授课教师像大学中的导师一样,对于实践活动内容与问题对象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与学生成为探索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当前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活动目标的熟悉与理解,教师在指导能力与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就使得课程建设在系统性和深度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的切入角度较为单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创新层次相对较浅,学生自主研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

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

综合实践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主旨是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实际状况时应对能力的培养。当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仍然局限在校园环境之内,学生与教师仍然遵循着“教与学”这一传统形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与真正开放性的社会环境相距较远。在实践活动内容选择与活动环节的设置上,仍旧无法摆脱当前高考科目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走进社会进入自主的探索、研究。

二、网络构建式评价应用特点与作用

1.网络建构式评价应用特点

网络构建式评价通过综合实践网站建设等手段实现实时全面的实践沟通评价,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建立实施的全方位评价形式,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过程与最终成果的综合考量。一方面对综合实践效果进行规范科学的评定,另一方面对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进行指导,促进课程实施的优化发展。网络构建式评价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全程性。网络构建式评价贯穿于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方式、思考内容、解决方法进行指导与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整个实践过程都能在网络式评价的协助下科学进行。

(2)全员性。网络式构建评价的最大特征是实践群体的全员参与,通过评价网站等信息平台的构建,实践参与者能够极为便捷地提出、分析、研究问题。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获得建议启发,网络式构建评价使高中实践活动成果成为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

(3)全面性。网络构建式评价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对活动课题、学习环节、创新研究过程等众多内容进行评价,是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体系避免了以往仅以最终提交成果判定实践效果的弊端,是对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素质等要素的科学体现,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

2.网络建构式评价作用

网络建构式评价更为系统全面,学校可以获得更为系统的课程实施效果反馈,能够及时发现解决课程安排设置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将学校间的实践课程实施与建设成果进行共享,不同地域间的学校通过浏览其他学校的实践网站就能获得教学信息,这样课程资源、教学经验、实践成果的影响效应更广,实践价值在网络分享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增加。

三、网络建构式评价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探索

1.建设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平台

网络构建式评价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持,全面提高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建设水平,准备充实全面的实践资料是规范实施课程与评价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在新课标对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下,构架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博客。学期伊始对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安排进行内容更新,在网站、博客等信息平台上展示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的选题、课题计划、实践记录、实践总结、实践成果等内容,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档备份,建立电子档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表现与综合素质提供依据,为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

2.制定网络建构式评价方案与评价标准

网络构建式评价的实施需要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案与标准,需要对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及其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做出明确规定。

(1)建构式评价方法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构建式评价应推行网上专家组评价与实地考查评价共同执行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

网上专家组评价:实施网络构建式评价的学校将相关综合实践课程材料电子档汇总整理后发送高中综合实践网站,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在线对这部分资料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网上公布。

实地考查评价: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入校园,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考察结果,汇编考察报告,将报告提交网上专家组,综合网站资料与实地考察结果进行评价。

(2)评价结果的运用

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的主要依据,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项评比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作为评价各普通高中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成立专业评价小组实施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需要评价小组对相应实践内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网站资料与调查报告客观地提供评价结果。学校和教师要结合课程实施指导,组织教学水平优秀、对本年度实践活动内容熟悉了解的教师参与自评,分别抓实对班级、对学生日常的课程评价。学校所在城市教育管理部门在收到各学校实践材料后,组织具有较高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评价,提升评价小组的专业程度,为后续的课程建设指导提供充分详实的参考依据。

4.将网络建构式评价纳入全市综合实践课程全员培训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参与,网络式构建方式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支持。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所在城市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指导要求,对相应分管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教师就有关操作技术等问题进行培训,提升网络构建式评价参与人员的网络技能与评价水平,使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在懂网络、会评价的领导与教师的参与下,得到科学的管理与规范,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全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的鲜活案例,为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了解别人的舞台,以及倾听他人对研究活动提供意见、帮助的途径。教育工作者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式评价方式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塑造探索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我们发现这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困惑和难点。如: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师用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效率不高、学生在思考和选择活动主题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家长对学生开展的活动不支持、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影响了活动的进行等等。因此,我们在不断摸索、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应用的同时,把一些积累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做法提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升素质教育效果,推广和普及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常态进行的目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几乎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二、让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否真正通过活动的形式学到书本上能以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关键在于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一段时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

在经历在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以后,学生的多项综合素质(如:分工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动手制作、表达交流、自主意识等等)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展主题活动涉及的主要课型及目标任务

四、综合实践教师应该上好的四种课型

1.实践活动开题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兴趣、选定主题、确定活动的方案。

2.活动策略指导课

活动策略指导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开题课后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策略问题来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观察、调查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所设想的问题解决策略施行受阻等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困惑、问题,给予策略性指导。

3.成果总结整理课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这些成果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的。

成果形式: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软盘、光盘、网页、课件、节目、论文、书面报告、口头报告、诗歌、图画等等。

4.展示分享课

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定性、定质,而是通过展示,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常用的指导策略

在不同的课型上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是作为课堂指导者应该具备的教学手段,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如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4.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5.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6.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7.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8.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9.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10.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11.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12.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之中。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在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所处活动阶段的任务和要求,给予具体细致的经常性指导。同时,抓住活动关键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进行集中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七、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指导的要点

1、方法指导应与具体的主题活动相结合

2、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获得方法指导的需求

3、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寻找方法的过程

4、要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及时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

5、要把方法的学习与方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