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篇1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市区某大院内,拆除水塔总高为30m,结构为钢筋砼构筑物。拆除的周边环境狭小,居民较多,因此安全、快速、高效为本次施工的中心。

2.施工前准备及主要施工设备

2.1技术准备工作

2.1.1首先熟悉被拆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弄清建筑物的结构情况、建筑情况、水电及设备管道情况。

2.1.2对施工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安全意识。

2.1.3踏看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环境、场地、道路、水电设备管路、建筑物情况等。

2.2现场准备

2.2.1需拆除周边影响工程施工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塔内的管子和铁梯)并清理施工场地,保证运输道路畅通。

2.2.2搭设临时防护设施,避免拆除时的砂、石、灰尘飞扬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2.2.3在拆除危险区设置警戒区标志。

2.2.4接引好施工用临时电源、水源,现场照明不能使用被拆建筑物内的配电设施,应另外敷设。保证施工时水电畅通。

2.3机械材料设备的准备

 

项目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台)

备注(型号)

1

拖拉机

2

 

  2

空压机

2

  3

篇2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5—2010年,成都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3%以上的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增长25%。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的工农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坚持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和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42.5∶49.8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约保持在12%年增长,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大约为8%。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经过对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确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为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转好的趋势。成都市的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优良率为80.3%~86.3%。空气污染特征表现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成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几年随着大气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发展中机动车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物问题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成都市的轻型车达724654辆,中型车达94790辆,重型车达22353辆,摩托车达937659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总排放量已接近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将持续增加。根据环境监测数据,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这与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发表职称论文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关。机动车排气及道路扬尘污染成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成都市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耗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从2005—2009年间,能量消费总量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达8.15%。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市消耗电力305.28亿千瓦时,天然气38.61亿立方米,成品油358.25万吨,煤炭1325.78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构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气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导致天然气市场需求过快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虽然成都市近几年始终把能源保障列为重点,使成都能源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还是呈现加剧趋势。成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将加剧成都市大气环境的恶化。

(四)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大气承载力分析原理。人类在开发活动中,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大气保护环境相协调,就要保证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大气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载率评价法。承载率是指某区域环境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比值。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用承载率分析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大气环境承载率的表达式:CC=式中,CC是大气环境承载率,VT是大气环境总量,VE是某一时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1)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在0~1之间,说明大气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处于可控范围内。(2)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小于1时,说明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累积效应明显,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为了同时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使区域大气污染发表职称论文物排放量小于大气环境容量。

若规划区分为n个分区、m个环境功能区,各个分区、功能区面积为Sij,则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为:Qi=A(Cij-Cb式中,Cij——各分区、功能区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Cb——各分区、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104t/a;A——总量控制系数,是根据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的一个数值。利用成都市的气象条件,计算了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容量数为二氧化硫20.11万吨,二氧化氮28.41万吨,颗粒物为33.57万吨。大气环境容量是随季节变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小;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成都春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在考虑降水条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

3.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机动车都将快速增长,使得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成倍增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70%。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设计情景1:成都市经济以其“十二五”的12%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为脱硫率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为脱销率为70%、80%和90%。这是根据成都市“十二五”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计划设计的情景(见表1和表2)。

设计情景2:在经济以7%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5情况下的污染减排情景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与情景1一致。这是根据全国“十二五”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的能源发展速度设计的情景。

通过大气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随能耗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长率计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85%的情况下,大气承载力指标仍然达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况下是超出大气环境容量。在情景2的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须满足工业脱硝达到90%,汽车的新能源替换达到70%的条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大气承载力指数说明,在现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水平下,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状况将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必须重视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问题讨论

1.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发展要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篇3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近期,我国各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非常严重,主要呈现为悬浮颗粒物污染,全国一些大城市近期均有雾霾天气的出现,其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且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于此同时二氧化碳污染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物也居高不下。生产和生活用煤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形成的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二氧化硫。在一些城市中,除了来自燃煤的污染外,当地企业造成的工业污染和其本身的地理条件也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恶化。大气环境是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破坏的整治是个相当漫长而且效果微乎其微的过程,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忽略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我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的加速恶化,但实际上从经济代价的角度考虑,采取措施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要比大气污染的防治付出的更多,所以我们万万不能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原因

(一)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各种废气进入大气环境从而导致了大气环境的恶化,我认为有以下原因:第一,煤炭的不完全燃烧。当今,在许多中小城市里,生活居民的取暖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燃煤,而且用来燃煤的自家锅炉、炉窑陈旧、燃煤率低,而且一些企业的炉窑缺少脱硫装置、除尘的效率低下,使粉尘逸散,这些都是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第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我有固有的高能耗、低产出、资源导向型的基础经济结构以及我国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企业的企业结构,使得排放进入自然环境的污染物危害很大,直接威胁着大气环境,还有一些诸如焦化、建材、金属冶炼、造纸厂的乡镇企业,其设备原始、排放污染物严重,也成为了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汽车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 与2011年底相比,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826万辆,增长3.67%。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但是在给人民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排出的尾气治理工作实施不到位,致使其排出的CO、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增加,加重了市区的大气环境污染。

(三)其他废弃、尘和恶臭污染

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炉窑工业所排放的颗粒以及废弃物都对大气具有很大的污染影响,近年来,从各个省市以及各个行业所指定的标准就可以看出,如上海市2008年颁布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垃圾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的,现如今虽然垃圾到处可见,但是大都分为两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也有的分为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 不管怎样的分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市民对于垃圾的分类不清,导致扔垃圾时不顾这些,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且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我国的一些技术又达不到先进国家的标准要求,会导致其产生的气体污染环境,从而造成废气和恶臭的大气污染。

(四)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是企业环保排污设备问题,对于企业来讲,一是因为企业成本的限制无法购买合格的排污设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企业虽然已经购买了排污设备,但由于节约排污设备运行中的投入而将其视为摆设。这些企业只把自己暂时的经济利于放在了首位,却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使得企业派出的浓烟、飞尘到处可见。其次,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虽然我国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存在,但是并没有赋予有关的环保部门一些执法权利,以及分管相应环保事宜的具体法条,使得在检查、治理一些一起肆意的排污行为过程中,分工不清,导致企业会打“擦边球”,这也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需要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出发点,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对排污企业的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各数据做具体的分析调差,并由此来制定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罪合理的方案:首先,调整企业的工业布局,宏观上制定工业园区,各类企业按照排放污染物来确定需要搬迁的企业,应当尽量减少来自中心城市的上风向污染源,把工业园区尽量建立在市郊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合理利用并重点保护市区内的环境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健康的损害;其次,在工业园区与城市军民生活区之间,要保留数公里的距离,并在此间加大绿化项目以及对植树造林的投入,从而加快自然界的循环,减轻对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后,对于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治理成本高的企业要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关闭、转型以及搬迁等措施,不能在为了经济利益而付出污染环境的沉重代价。

(二)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其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以及烟尘。所以我认为如果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应该改善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比如使用二次能源及天然气等,还应重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其次,毋庸置疑,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所以当前应大力推广洗煤选煤工业,大力投入生产和使用,以降低对大气中排放的烟尘和废弃,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次,我国能源的平均利用率仅仅为30%,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非常大。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国工业锅炉的质量很低,其对于能源的燃烧率不充分,污染物排放量仅仅次于电站锅炉而位居第二,我们应对低效率的锅炉加以改造,以及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锅炉自身的设备基础,从而提高对能源的利用以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区域集中供热

上面已经叙述了,目前在中小型城市中居民的燃煤炉灶,小型化工企业的矮小烟囱是我国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必须在这些中小城市集中供热供暖,减少家庭个人的锅炉燃烧,比如可以发展比较集中的的供暖站,从而代替居民个人家中的锅炉、炉灶对煤的燃烧。由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北方中小城市家庭在冬季的室内温度,也极其有效地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植树造林对防止大气污染而言,是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可见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一般1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够消耗约1t的二氧化碳,释放出0.75t的氧气。以成年人考虑,每天需吸入0.75kg的氧气,排出0.9kg的二氧化碳,这样,每人平均有10m2面积的森林,就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同时也能净化我们的大气。

篇4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8587万吨标准煤,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7987万吨标准煤[1]。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2002年原煤消耗量已达14.8亿吨。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石油则在20%左右变化。而煤炭和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中PM10(细颗物)和PM2.5(超细颗粒物)是对人体最为有害的两种物质。

城市不断发展,燃料消耗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数量增长也意味着而且城市内的燃料、危险品运输和存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事故。对这些突发事故设立预警和预案处理系统能减少损失。

所以,对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的控制和预警已经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对已有的固定点源大气污染状况和突发事件引起的大气污染预警而建立专门的系统,能为整个城市发展和规划带来很大的好处。

1.2 GIS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融合地理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项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与输出的计算机系统。随着近些年来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GIS技术进行大气环境研究的越来越多。GIS技术为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两者结合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研究处理平台。

2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2.1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的特点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是了解区域环境质量、分析污染物扩散的有力工具。不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适用于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各种大气扩散模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准确描述各种污染物的迁移、输送、转化等变化特征。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发展到现在,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空间性、动态性、多元性、复杂性、综合性。

2.2 几种常见的大气扩散模式

国内外有多种描述大气污染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点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高斯模式、萨顿模式以及赫-帕斯奎尔模式等;线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点源求和法、线源直线化模式等;面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箱模式、虚拟点源模式(或称等效点源模式、倒退点源模式)和吉福德-汉纳模式(或称G-H模式)[2]。

一般研究认为,高斯模型是相对其他模型反应大气污染扩散的过程是最简单的,利用高斯模型计算出的浓度场与实际的的浓度场较为吻合。部分线源模型和面源模型也是由高斯模型发展而来的。

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基本方程如式(2-1):

(2-1)

式中:x轴为平均风向,z轴铅直向上,uz=0、uy=0,Et,x、Et,y、Et,z为湍流扩散系数常数。在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整个研究过程内,可忽略污染物的自身衰减,即K=0。可将公式简化,可得式(2-2):

(2-2)

当对上述模型使用不同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解的时,就能表示不同情况的污染源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情况。

2.2.1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城市大气污染最常见的污染源是工厂烟囱。一般将每一个排放的烟囱视为一个污染点源。而由于烟囱自身的高度使得计算烟囱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于和在地面上污染源的不一样。一般将高度高于15m的污染源视为高架点源,低于15m的污染源为非高架源。非高架点源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就为基本模型,而高架点源扩散模式则在基本模型上有所修正。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由于在推导过程中设定的假定条件,使得它在使用时有很多情况不适用。并且当出现静风、微风或大气中有逆温发生时,仍用这个模式计算会与实际情况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2.2.2 线源扩散模式

线源扩散模型一般用于计算道路上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线源扩散的计算曾采用点源求和法计算公路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但计算过程复杂。于是提出了线源直线化模式来解决上述方法的不足。目前较为常用的线源直线化模式有垂直风模式、平行风模式和内插模式三组模式。

2.2.3 面源扩散模式

城市中的低矮烟囱和大量分散的炉灶摊点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多,排放高度低,污染源强度不大,但是却会对城市大气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但实际操作时却无法用点源和线源模式处理。所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简单箱模式、G-H模式及虚拟点源模式来评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3 GIS与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方式

GIS和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在不同阶段和技术条件下,按照结合方式和数据交换形式分类,可分为三种:

松散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都为独立的系统并且有不同的用户界面,GIS能够为大气环境模型提供数据并输入,大气环境模型计算后的输出结果能够利用GIS处理或显示。

紧密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为独立的系统,但是有共用用户界面来管理2个系统的公共数据和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

完全集成:GIS和大气环境模型有共用的用户界面并实现两者的数据共享。完全集成需要从底层开发来实现各部分的紧密融合。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GIS和大气环境模型完全集成的系统非常少,主要的集成模式还是前两者,主要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方式。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建模

为了实现出现污染源时候,计算某时刻某一坐标位置的污染物浓度,需要将高斯模型转化成可以计算的解析式(3-1)。

前提条件:大气流场均匀稳定,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3-1)

高斯模型解析式

式中:

C:浓度,mg/m3;

He:污染源高度,m;

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σy:横向扩散参数,mz;

σz:铅直扩散参数,m;

ux:平均风速,m/s。

3.2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步骤

GIS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集成可由以下五个步骤完成(图1)。

图1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的框架步骤

(1)问题定义: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污染物研究区域范围大小和时间跨度,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2)数据输入:输入污染源信息,气象资料,地形资料。

(3)大气环境模型:输入气象环境数据和污染源数据,输出污染物浓度信息。

(4)数据分析操作:对各种输入数据和模型计算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5)数据显示输出:最终处理结果的显示和输出。

3.2 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是作为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产生的。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污染数据输入,大气污染模拟,污染区域可视化等几部分。由于是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块,数据交换由设定好的接口实现。

3.3 系统功能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主要需求是提供城市环境下的污染情况模拟。并将模拟结果输出提供给其他系统模块处理生成预警信息或模拟污染情况设定预案用。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

污染数据输入:由多种方式输入污染源的情况数据,包括污染源的空间信息。污染物类型,扩散参数。同时也需要设定模拟的环境条件,包括大气温度,风向等等。

大气污染模拟:按照大气扩散模型,依照输入的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来计算模拟污染物的扩散的情况。

污染区域可视化:当污染物扩散情况计算完成之后。在地图显示单元分级显示污染物的扩散分布等级,按照污染严重程度的不同上不同的颜色。并在最后生成shape文件。这部分最后会共享给地理信息系统的各部分模块来处理。

3.4 系统应用开发实验

采用.Net开发环境,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组件,完成了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的开发。系统模块基本达到了要求。能够为城市大气污染预警和预案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界面

4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增加大气污染模拟功能,提供大气污染的模拟数据给预警和预案工作。实现大气环境管理调控的现代化,为政府决策,居民出行,企业选址等提供信息化平台。而且由于组件化的关系,能够方便灵活的与不同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提供处理服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

[2]华敏洁.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和GIS结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5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6929

国内刊号:11-1827/X

邮发代号:82-3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61-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众所周知,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十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表述,不仅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目标,还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艰巨任务,他们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据相关部门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的环保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但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行为有待加强。因此,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环保行为并成为跟随一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申请开设了高等教育本科生选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即通识课程,宗旨是培养学生建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及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把环境保护作为个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方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1]“通识教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的概念,有学者把它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其最终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不同的学科能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2]

一门通识课程要开设成功,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对学生产生期望的教育意义,是否符合教育原理和原则,是一个科学性、人文性、教育性很强的系统工程。[3]因此,如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考、探索的课题。通过对选课同学的知识背景进行分析并构架课程大纲和基础知识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同学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方式逐步优化等经过多方实践,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最终结果表明,该课程的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面向全校一到四年级本科生,不分文理、不分专业,学时32学时,学分2分。从第一次选课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兴趣大、认可度高,选课人数104,接近于120的人数限额。从对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来看,文科生占29.6%;理科生占70.4%,可见,理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教学实践方法

从学生上课的状况来看,有三分之一学生虽然选了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直接表现出来的是迟到、早退或人在课堂却做着与本课程不相干的事情等。

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往采用的传统式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通过对学生抽样调查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围绕(1)授课内容;(2)将授课形式;(3)学习课程目;(4)授课风格四方面进行调查。细致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及学习这门课程想达到的目的。

从反馈来看,91.3%的同学提出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多放一些跟课堂内容相关并有意义的教学录像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另外还有56.1%的同学希望能够提高在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在此基础上,笔者调整策略,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方式为主,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将后面的上课内容整合为1.世界环境问题;2.水污染问题;3.大气环境污染问题;4.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5.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等五大专题。在课堂上增加了教学总结学生问答环节。同时,根据授课内容增加了部分多媒体辅助授课的内容,根据每个大的专题,选择三到四个视角广泛、内容新f、紧扣时展脉搏和世界形势的视觉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在某些章节教学素材选择上,比如环境和健康专题,则有针对性地以新颖和接近生活为原则,增强学生注意力,加深所讲专题的力度。教学录像播放完毕后,从对具体环境事件的解读、背景问题的评论和不同观点的出发点或立场等方面提出问题,组织同学采用抢答、讨论、辩论、现身说法,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为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对所上课的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课前一到两周把相关需要学生们提前了解的知识大背景或时间比较长但内容非常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和讨论问题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告知学生自己下载查看、思考、准备。

环保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搜集资料,社会调研,做PPT,并在课堂上交流,集思广益,碰撞出不同的智慧火花。比如在讲授全球大气污染专题时,提前一个月把学生分十四个小组,要求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关注,并把不同地区每天的空气质量数据记录下来,绘制成表。目的是让学生对监测地区,乃至全国近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大气运动,污染物扩散,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等,都在这个实践背景下展开了。

另外在课程的评价方式上,不单以学期末最终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表现环节的评价,最终学业评价标准为考勤30%+课堂表现30%+期末论文40%,进一步调动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

通过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活动的展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课堂关注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请假率大大下降,以至于全勤。学生也在课堂的教学中把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自然融为了一体。

在学期中期,按计划进行了课堂随机抽查,检测教学效果。结果8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预期目标。

在学期末的课程研究报告中,所有学生都根据自身感受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确实学到了知识,学生在课程论文中写道,“以前觉得环境保护是别人的事,社会的事,跟我无关,上了这门课后发现,原来环境保护是我必须承担的义务,在地球母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摒弃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后面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沿用并完善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课情况良好,选课情况基本都能达到一百二十人满额的教学班规模。

五、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4]教学对于师生是一个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通过《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教师对于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更是益友;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道解惑,同时也应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同成长,深入到他们心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理念教授给他们,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宏业,汪存友.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教学与管理的需求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

篇7

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因办学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办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应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和农村、农民联系比较紧密,比较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并在土壤学、植保学、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学术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正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及其设计"这样一些比较适应农村生态建设的课程。在开设水、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监测等环境工程专业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土壤污染物、农产品污染物、畜产品污染物、水产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实验,拓宽实验面,以突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二、变实验室为模拟生产现场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模型设备均用有机玻璃制成,有园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钭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xt型高效填料气体净化塔、yqj型(旋流板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清楚地了解相关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生产实地这些内部构件如果不是停产检修也难以看清。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测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实验非常接近工业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事例,缩短学生对生产工程的距离感、生疏感。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三、实施开放式实验

环境监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而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常规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测方法,我校进行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改革,即"开放式"教学实习。任课老师和实验员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拟定监测项目和监测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一般每组3-5人),每组分别制定实习计划,确定本实习小组的监测项目、监测对象、采样地点、分析方法和时间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领取试剂、玻璃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实习期间实验室和仪器室全天开放,1周内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对水质、大气,土壤、噪声等10个以上项目的监测。实习结束后,每小组将所领取的药品试剂、玻璃器皿等洗净归还,并且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每人交一份实习报告。

试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实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测,更清楚地了解到环境的质量现状。

四、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建议

1.增加工程实验课。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此,对传统的实验课体系与模式应加大力度调整,增加工程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某一具体的生产或工程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为背景。这些工程单位包括学生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外出顶岗中接触的单位,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帮助联系,以提交实验报告或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的形式完成。

2.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以综合实验或工程实验为基础来撰写。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综述性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的毕业论文应以自己亲手做的研究性实验,或亲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撰写,没有研究项目的老师不能做论文指导老师。聘请一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通过把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使学生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

3.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学科前沿。

篇8

2017年 11月 23 日

当国家变得更富裕时,它对环境的污染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短期来看很明显,污染与财富相伴而来:工业化国家排放的一切都更多。不过后来,发达国家开始限制污染排放。伦敦不再遭受大雾困扰,欧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80%以上。同一时期,美国大气铅含量下降了98%。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其排放量会先升后降,因为变富裕的公民会要求他们选出的政府以及他们购买产品的公司采取行动,让空气变得更清洁。有些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属实,但很难对这些证据加以诠释。一种乐观的看法是,无论经济增长与否,国家都会减少污染,因为它们可以使用其他地区开发的清洁技术。如果这是真的话,中国或许能够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实现空气清洁。

但就目前而看,较富裕国家并未真正减少污染,它们只是将污染转移到了国外禁止在国内建设污染工厂,同时从国外的污染工厂采购商品。即是转嫁污染。

我们治理雾霾的难度要比当年英国大得多,由于这几年的极不均衡发展,北京、上海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在北京周边的河北,则还很穷。所以北京人民希望获得清洁的空气,河北人民就得饿肚子。钢铁厂全部关闭的话,河北的经济肯定会衰退,另外,农村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你可以禁止他烧秸秆,但却无法完全避免,没有几个农民用的起环保设备。面对吃饭和呼吸的选择时候,他们会率先考虑短期的利益,而不去考虑远景,这是自然人的理性选择。在这个阶段,除了刮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那有人说了!强制关停耗能工厂,

污染工厂行不行呢?行!但你得给他找个其他的活,他不炼钢可以,你得让他有事干,有饭吃。但在如今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能严重过剩,各个行业都不景气。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行堵住产业工人的饭碗,第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动荡,第二这些产业从地上转向地下,造成的污染不会比现在小。届时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中国雾霾成因有季节性变化,在春季,远程沙尘输送、局地扬尘、城市酸性气体和空气中较多的水分也会方便霾的形成。在夏季,高温、高辐射气候加上高湿天气会促进污染物的光化学反映和吸湿性增长。在秋季,白天强烈辐射和高温会加速光化学气粒转化,而早晚低温和高湿在稳定的天气系统中容易导致霾污染事件。在冬季,北方的采暖加上稳定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和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很容易导致雾霾现象。

根治雾霾污染需政治智慧。正像联产承包、分产到户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发展问题,经济特区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商业发展问题,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一样,根治大气需要在国家管理体制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京津冀地区同处一个气候带,形成一个大的污染团,根治大气污染需要区域联防联控。这需要突破现有以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欧共体协同治理酸雨和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联防联控遏制光化学大气污染都是成功的范例。可以考虑成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将该区域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试点特区。

防治雾霾要加强法治。仅靠政府部门、工厂企业和居民团体自觉自律维护大气环境显然不够,要逐步制定落实相应的法律规章,依法治污才有可能长治久安。具体来说,要强化电厂脱硫脱销的监控,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彻底现象。同时应建立第三方数据检测,加强管理油品质量。

区域源控制应以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为重。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大第三产业比例,降低高能耗第二产业比例。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尽量将高污染企业迁至区域的下风场地区或高海拔地区,这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同时加强环保监管措施,控制新排放源的加入。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是否冲突,我们能能否兼顾呢?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客观地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

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3],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篇9

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主要表现在,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环境能够吸纳生产和生活所排出的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空间场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人类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消耗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现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用征税或罚款的办法来解决外部负效应是由英国 经济 学 家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也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主张的是,对产生外部负效应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它所造成的外部边际 成本 的 税收 ,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外部负效应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考虑该成本,达到纠正外部负效应的目的。另一种手段就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即向污染物排放者根据排放量征收一定的费用。污染企业面对这些收费,一方面将缩减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对于污染性的企业,政府除了对其征收税收和排污费之外,还可以向企业提出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纠正负外部性的目的。原则上补贴额应该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 社会 收益。如果企业每减少一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补贴,那么对企业来说,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大于补贴时,他会选择放弃补贴而继续排污;而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小于补贴时,他将选择接受补贴而减少排污。

庇古税和庇古补贴在解决 环境 污染方面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典型的方法。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征收排污费以及产品税等。比如,对于汽车燃料,依据有铅和无铅,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开征了有差别的税收。在日本,还对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进行征税,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比如,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与前面的办法相比,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更加偏爱庇古税和庇古补贴,但是他们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负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征税和补贴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实际中,很难衡量和掌握各企业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也很难避免政府寻租的出现。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

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制度是科斯定理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应用。科斯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明确界定并切实保护产权,随后产生的 市场 (产权)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解决外部性问题,使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利用环境资源的问题。政府如何规定和限制排污权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这种权利,成为问题的关键。其实,政府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限度内,将排污许可证分发给污染制造者,并允许排污量较低的企业将剩余的配额进行出售,也允许超标排放的企业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量。这一方法不仅没有超出规定的排污总量,而且在企业间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个人或企业改进控污技术,从而降低控污费用,最终达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利用市场机制,使得排污权交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也会大大减少政府部门寻租的现象出现,最后实现双赢。

美国是这一制度的最早实践者。1979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开始试点实行一项新的政策——“气泡(bubble)政策”。即把一个工厂当作一个气泡,只要该气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总量符合政府按环境要求计算的排污量,并保持不变,不危害周围的大气质量,则允许气泡内各排污源的自行调整。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该项政策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放消减量大大超过预定目标,许可证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充分体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保护环境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的巨大优势。

我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开始于1988年。首先考虑控制的是水污染物。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管理 暂行办法》。1988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18个城市进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试点工作。1989年9月,在河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选择试行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城市。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又在6个城市开始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的试点工作。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共向42412个企业发放了41720个排污许可证。从1991年开始,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和贵阳等城市尝试大气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买卖,运用市场刺激手段,鼓励企业采用低费用、少污染的措施,并促使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总之,环境污染问题是外部负效应的典型表现。我国应该结合国情, 总结 和借鉴外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宝贵经验,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步骤、有措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交通尾气成分复杂,主要包括CO、HC、NO2、SO、Pb、苯并芘、烷基铅和固体颗粒物等。汽车尾气污染主要在交通干线等人口密集地区,其排放高度接近人体的呼吸带,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中,HC与NO2在强阳光作用下,在不利扩散气象和地理条件,可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对公路两侧范围进行监测表明,有50%的铅落在公路两侧数百米范围内。人体经过饮食,通过食物链进入消化道的铅有5%~10%被吸收,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的铅,吸收沉积率高达30%~50%。

3、影响交通尾气污染因素

3.1区域污染气象特征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风速2.5m/s,全年大气稳定度以中性天气为主,逆温层出现频率高且厚,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城区三面环山,中间低的地貌结构有利于山谷风环流形成,夜间山地气压较城区高,山地下泄冷空气沿地形倾斜面吹向市区,冷空气将城区暖空气抬升,形成高度较低的接地逆温层,高度范围0~300m,平均厚度123m,出现频率达60%以上,逆温层抑制了下层气流运动,多微风和静风,极不利于城区大气污染扩散,从而城区形成大气污染高浓度中心。

3.2城市交通道路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各学科的复杂过程,城市功能的规划、城市各区域功能的规划、城市道路规划与绿化的合理性,对城市大气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铜陵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原有规划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铜陵市由于受地形地貌与地质的限制,城市交通道路发展一直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修建起来的,因而呈现目前城市道路多弯曲狭窄,导致交通拥塞,车辆的怠慢行驶,燃油燃烧不充分,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此外街道空气的流动性差,污染物质在街道的累积,不利于交通尾气沿道路向郊区的输送,如何把城市的交通道路的规划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课题。

4、交通尾气污染影响分析

氮氧化物作为机动车尾气特征污染因子,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目前还不是造成铜陵市大气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但随铜陵市政府加大工业污染力度后,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明显。据报道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些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的重要空气污染源,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交通污染已经是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铜陵市建筑密度大,造成地面的粗糙度高,不利于气流的流动,阻碍城市大气污染物质的扩散。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风速小,逆温频率高,气象和地理条件均不利于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扩散。现有路段由于狭窄、坡度大、弯道半径小等原因,易造成车辆堵塞、车速低、怠速率增加,造成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由于交通尾气为贴地排放,大气扩散能力相对弱,更不利于交通尾气的扩散。

5、交通尾气污染的减缓措施

影响城市交通污染因素复杂,常非单一作用。根据交通尾气环境污染特点,结合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出发,从汽车保有量、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机动车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统筹兼顾使用清洁的燃料、清洁的车辆技术、完善的车辆维护,以及可持续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完善的交通、环境管理措施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探索符合铜陵市特点的交通尾气污染控制体系。

(1)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尤其是私家车保有量,大力发展与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铜陵市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均建筑面积较小,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修建停车场。此外由于自然地质地貌的影响以及历史的原因。原有规划缺乏前瞻性,道路路面狭窄,高楼大厦多,这给铜陵市的路面拓宽与改造形成极大障碍,如果城市汽车拥有量过大,城市扩张受地域限制,交通拥挤堵塞不可避免,城市的交通系统将难以正常的有效运转。

(2)推行清洁能源技术(AFV)。鼓励使用清洁高效交通工具,发展清洁燃料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燃油有效完全燃烧,与燃烧系统、空燃比、还与高品质燃料有关,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实现汽车燃料替代。实施高效、低污燃料替代战略,实现清洁能源技术,鼓励“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普及天然气燃料。

(3)突出城区交通道路规划前瞻性。把城区交通尾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与旧城区改造建设之中,适当降低坡度,改弯取直,利用地形差建立城市立交桥,保证车流畅通。在城市新区开发规划中,把道路的交通流量及汽车尾气的输送扩散纳入道路规划中进行综合考虑。交通道路体系规划中,在保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容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新建主干道走向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增强交通尾气输送扩散能力。统筹城区交通道路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城市道路系统。

(4)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管理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大脑,交通秩序的科学管理与区域车流量的适时调配非常重要,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状况,改善汽车运行状况,减少车辆的怠速时间,减少城市交通污染的。适度超前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城市未来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设和使用铜陵市的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成为改善铜陵市交通问题的必然之路。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率,降低汽车的空座率,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5)加强城市交通污染环境监测。建立日常监测网络和环境预警系统,提高城市交通污染环境监测能力,与铜陵市环境监控中心联动。定期环境质量信息,适时分析交通尾气污染水平,切实控制光化学烟雾等机动车尾气污染现象的发生。加强交通污染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宣教工作,提高人们自觉执行交通污染控制措施的意识。政府从战略上重视变通污染问题,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有关铜陵市交通污染与治理的课题研究。

篇11

一、引言

本校针对于大气物理、大气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生设置了《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几种常用的环境要素探测方法,以适应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该实习课程包括照相法测烟云扩散、双经纬仪测高空风、污染气体监测和大气气溶胶监测四部分组成。照相法测烟云扩散、双经纬仪测高空风这两部分主要是在《污染气象学》和《边界层气象学》这两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开展的实习教学。而污染气体监测和大气气溶胶监测则是在《大气化学》和《大气气溶胶》理论课程之后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在完成这些实验观测资料处理时,学生需要用到之前学习过的统计和绘图软件,才能完成实验实习报告。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和思考有如下几点想法。

二、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1.精简课程内容,精炼相关先行理论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内容。《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这门实践课程的知识点已在先行理论课中有详细的阐述。如何让学生既能衔接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又能重点掌握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理论计算所需的关键参数的方法是这门应用课程的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在进行“照相法测烟云扩散”的教学中,大气扩散参数和烟云抬升高度这两个概念在《污染气象学》课程中有详细的概念定义,[1]而在实践课程中主要通过叠加多张烟云照片勾画出轮廓线,用直尺测量出水平距离及相应的烟云半宽度,换算成真实的尺寸,再利用计算公式求解大气扩散参数。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Photoshop等软件以及matlab、origin等编程语言。因此在本课程中不再对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进行展开,而是重点讲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在实际外场实验中如何通过观测手段获得和实现,让学生掌握怎样利用不同观测手段实现特征参数测量的方法。

2.突出重点问题,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讲解最实用、最广泛的实验方法。大气环境要素获得的方法很多,包括多种经典方法和现代集成方式。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挑选当前该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观测技术方法。例如在“大气气溶胶监测”中选取环境保护部门广泛使用的β射线法的颗粒物监测仪进行使用,此监测仪能够实时的测量大气环境中的PM10,PM2.5和PM1.0颗粒物的浓度。该监测仪采用了高灵敏度的光散射光度计,其输出信号与完整的β衰减质量传感器的平均测量值不断的参比,实现了长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监测仪采用先进的固件优化浊度计信号连续的质量校准,保证测量的质量浓度随着颗粒物采样始终独立的变化。学生经过实习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该类型仪器的基本原理,具有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紧跟学科前沿,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前的一些概念、定义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仪器的观测方式也会向着更准确、更集成使用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越来越的知识和信息。[2]因此,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经典的观测方法以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最新提出的方法和技术。这都需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获得当今最新科研成果中的相关信息,不断补充到课程讲授中去,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理论和技术。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1.由实际个例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其计算过程多为复杂的数学推导以及观测仪器枯燥难懂的设计流程。学生听讲感觉枯燥乏味,不知所云,提不起来上课的兴趣。[3]本课程从社会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入手,例如雾霾天气,PM2.5等,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和之前学过的理论课程相关内容相联系,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动性。例如在分析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时,和老百姓的晨练习惯相联系,指出PM2.5浓度存在典型的早晚高,而午后低的变化特征。晨练时的高浓度PM2.5浓度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午后的4-5点在低PM2.5来源和较高大气边界层扩散条件容易带来适宜的空气质量。这样通过课本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2.设置实验小组,令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本课程在进行外场试验时,需要多个同学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对于某一个同学而言,不可能完成庞大的综合实验工作。因此,在完成理论部分讲解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组一般4-5人,每个实验小组针对某一方面的课程内容展开试验设计,开展实验、数据整理、综合分析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同时,每一个实验小组内部,学生有共同的研究方向,但分工不同,每个人负责一块工作内容,并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就一个实验实习课题,深入了解其基本理论原理后,自己设计方案,分工开展工作,自我组织管理。

3.注重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比例。通过实习课程的学习,学生每次上交实验报告后,都先安排本实验小组同学相互批阅,指出其亮点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然后推选出各小组中撰写最优秀的实验报告,各小组之间进行点评。这种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随着学生之间的点评工作,使学生不光关注试验报告内容,而且使学生对绘图,总结文字等写作细节有更加充分的比较和掌握,使绘图和写作效果更加符合科技文章写作和大众审美要求。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是多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讲师和实验师组成,其中4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3位具有硕士学位。团队成员学缘结构多元化,分别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结构多样化,教师专业分别是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环境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具有专业交叉,优势互补的特点。教师研究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气象学,气溶胶化学,边界层气象学等。所有成员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先后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多名成员先后主持完成校内外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包括江苏省教材建设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实习教材建设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类野外实习实践项目,在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践课程教学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实习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团队还与相关学校专业授课老师经常性展开教学探讨,以拓展眼界,交流技法,相互发现讲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效果日臻完善。为了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在学校教学考核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教学实践课程的相应管理和考评机制,这为课程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制度。正是这些措施和制度为课程团队在教学和研究上的发展和创新筑建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长久的发展潜力。这也促使了该实践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

五、结语

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笔者所在的实践教学课程团队在多年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课程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此外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对《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这门实践实习课程的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为其他高校相关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些思路。

参考文献:

[1]蒋维楣.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篇12

(一)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二)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了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四)垃圾包围城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 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 至10% 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 多亿吨,全国有200 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71%(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足20%),有130 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它是在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制定规划体系,借此来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工作:

(一)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3、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二)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

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中,落后的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这带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由此可见,规划的长远有效方式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燃烧效率提高,尽量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例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改变千家万户的小烟囱的状况,通过遏制污染源和进行创新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

(三)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在调查分析水污染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受污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限制排放量并计算出排放标准。从国内水污染的情况来看,限制排污量应该从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上着手,实现少废、无废工艺的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做到有效保护水资源;

篇13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县市城市、乡镇城市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同时,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二)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了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四)垃圾包围城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 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 至10% 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 多亿吨,全国有200 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71%(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足20%),有130 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它是在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制定规划体系,借此来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工作:(一)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3、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二)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