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平法识图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平法识图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平法识图实训总结

篇1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篇2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Key word: building structure; Flat law knowledge chart;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中的工程造价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工程一线,能胜任工程造价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本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有正确的结构意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为此,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成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一、将项目教学引入课程教学

1、项目教学瞄准岗位需要

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以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涵盖了造价员、施工员、质检员等诸多岗位,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按图预算、按图施工、按图质检,即,解决了识图的问题就解决了岗位的基本能力需求。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及造价软件操作的重要基础,而且建筑结构课程定位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就是要加强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准确的瞄准岗位需要。

2、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1+3+1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即一本《建筑结构》教材+11G101三本图集+一套完整的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进行教学。教材能满足学生学习建筑结构基础知识的需求,11G101图集为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提供专业工具,真实的工程项目图纸是学习载体,例如,讲到梁构件时,先讲授梁在荷载的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及破坏形态,从而引出为什么需要配置钢筋、配置那些钢筋,再针对这些钢筋讲授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然后对应看梁的结构施工图,真正让学生能够明白构件中各种标注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学习,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再空洞,看图的时候也有基础知识作支撑。

从以往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到工作岗位以后都会被技术人员要求先熟悉施工图纸,再展开具体的技术工作。如果学生不能够迅速识图的话,就会耽误后续的实习工作,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掌握迅速识图的技能,在实习时能够以最快的时间熟悉图纸,掌握在建工程的信息。

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能力,特别是结构施工图平法识图的能力,本课程以建筑结构课程为基础,纳入11G101图集的学习,两者结合开展,逐步引导和训练学生熟悉结构施工图,并且以一套图纸为依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实际工程项目开展项目教学。

总之,要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来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框架结构为例,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的设计思路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五步法”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简要的说明,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确认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告知怎样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然后由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并“试探”解决该问题的应用程序,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再由学生对项目进行实施;根据实施结果进行讨论,由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知识、任务、实施、讨论、再实施”的“五步”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更快、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深入贯彻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

例如,框架结构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要求,选取框架结构项目,课程通过工作任务的教学与训练,学生可以明确框架结构各构件的主要内容,明确基本的识图方法,顺利完成工作。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项目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三、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应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由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转变为追求完成职业领域工作的知识系统性和知识完整性。由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造价岗位,因此在建筑结构的内容和深度上应淡化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侧重构造措施的学习,始终坚持以识读结构施工图为准则。并且,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真实的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及规范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材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分解与组合,以培养技能为核心实施教学。

课程教学的内容也要及时进行更新,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平法在设计和施工中已应用广泛,是从事造价、施工、设计的人员不可缺少的技术要求,因此,建筑结构知识和平法知识必须要及时进行更新。2011年下半年,11版的101图集就比之前版本有了部分内容的改变,如在11G101-1中,取消了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的构造(二),更便于施工。所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将更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知识和社会实践不脱离,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

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一方面,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技术手段,将《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CAI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例如利用三维软件制作建筑结构的三维构件,增加直观效果,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肋形楼盖时,可制作结构构件的三维视图及动画,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

2.采用现场教学法。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实训基地可能不能全部完成对建筑结构的认识,可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指导,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如框架结构梁、柱、板的配筋形式,请结构工程师现场教学,可让学生对构件的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钢筋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足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所以,应创新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把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平法识图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果等纳入综合指标,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综上所述,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落脚点,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为宗旨,我们探索出了将建筑结构基础知识与平法识图融于一体的教学改革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小军.高职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时空,2011:48。

2. 马丹丁 张建军 吴学清.论建筑结构课程中平法识图教学单元的改革.教育与职业,2011,(18):138-139。

3. 赵丙治.浅谈“平法”内容引入建筑结构课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TV3-4;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2304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项目组织、质量验收、材料检测、施工安全、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工作。主要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以及安全员、试验员、资料员、造价员等。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施工员和质量员需要掌握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本知识,还要参与图纸会审等工作(见表1)[1]。由此可见,识读施工图是高职土建施工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从事建筑行业一切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因此,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图纸越来越复杂,目前基本以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为主,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学校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如何培养学生熟练地识读各种图纸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的支撑。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就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识图能力培养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基本要求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培养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原理和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使学生熟练规范地绘制施工图,阅读基本的建筑施工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适当讲授点、线、面投影的基本理论,组合体三视图的投影教学,重点在施工图识读,并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和《建筑制图标准》,介绍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图的图示方法、图示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技巧。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按照国家规范绘制施工图,这

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求做到图样表达准确,图线清晰,尺寸标注完整合理,文字书写规范,符合制图规范[2]。课程结束时一般安排一周的绘图实训,让学生练习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识图能力提高的关键,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识和施工图的识读,也是支撑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岗位工作的主要课程。目前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存在知识点多、杂、散及课程内容不系统的问题,教学中应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身边的建筑为典型案例,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一)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等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以标准图集、国家规范为依据,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学习任务为载体,推进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如课程设计以学生身边的学校教学楼工程案例进行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讲解,并结合图纸、标准图集,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识图部分结合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图纸,进行施工图识读和绘制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工程案例展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可操作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每堂课以任务贯穿始终,真正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

(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改革实践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分为建筑构造和建筑施工图识读两个项目,具体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筑构造项目,以学校教学楼图纸案例展开教学,设置基础和地下室、墙体、楼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共七个部分的构造认知。每部分教学思路如下:引导学生识读教学楼施工图中相应的构造内容并进行现场观察,掌握其构造。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查看标准图集,参观建筑构造实训室、装饰构造实训室,进一步熟悉各部分常用构造。

以楼地面子项目的地面装饰单元教学为例,学生首先查看学校教学楼工程,根据图纸,明确普通教室、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的地面装饰做法,然后根据课本、《建筑做法说明L06J002》、装饰构造实训室的构造展示,详细了解常用地面装饰做法。

在建筑构造项目教学中,以身边完整的工程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样既有识图,又有构造认识,知识会更加系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多且散的不足。

在建筑施工图识读项目教学中,以真实的工程图纸案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由砖混结构到框架结构,科学地收集、提炼和整理教学实例并融入课堂教学。基于以上思路,施工图识读项目设置了砖混结构低层别墅、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三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图纸的识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施工图识读审核会审等能力为

目标来组织教学。首个识读案例——砖混结构低层别墅由教师引导学生识读,并绘制部分施工图,如指定位置的剖面图、基础平面图,以此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图纸和制图规范的理解。随着学生对图纸掌握的逐渐深入,在多层住宅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案例中,引入图纸审核和会审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方式,由教师扮演建设方来主持,将学生分组组成设计小组、施工小组、监理小组。由各小组首先识读建筑施工图,完成识读报告,进行图纸审核,然后设计小组对图纸交底,介绍图纸的内容及设计思路,施工小组、监理小组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小组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统一意见,完成图纸会审纪要。这种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际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统一。

三、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

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并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思路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既要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又要体现课程的高等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不能仅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要把新理论、新规范及时地融入课程教学。

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标注,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板式楼梯)》的内容纳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该课程教学应围绕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工作要求来展开,重点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认知和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结构施工图,更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如在柱梁板中,钢筋应该如何配置?哪些位置应该有什么钢筋?各种钢筋的作用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析和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实践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讲解配筋设计的理论知识,这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基础。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弱化了力学知识的教学,但力学与混凝土结构联系密切,可使学生对结构受力及配筋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应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简支梁、双跨梁、多跨梁、悬挑梁等的弯矩图,在此基础上,理解并绘出各种梁的跨中和支座处各种钢筋的设置,而不仅仅是读懂配筋图。

依托框架结构施工图案例,融入平法施工图的制图规则,讲述梁、柱、板、楼梯等构件配筋。以“框架梁平法配筋图识读”为例(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将学与做融为一体,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认知,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四、识图能力的提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是土建施工类专业课改后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基础以及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的施工。该课程进一步深化了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的相关知识,应重点围绕柱、梁、板、楼梯、剪力墙的图纸会审、钢筋下料、技术交底等内容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图集规范解决有关钢筋构造问题和现场钢筋布置操作指导的能力。

该课程涉及钢筋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主要构件,每个构件又涉及施工图识读、会审、钢筋下料、脚手架搭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等任务。学生在图纸识读的基础上,应明确柱、梁、板、剪力墙、楼梯等构件中钢筋的详细构造,进行钢筋抽样,列出钢筋表,并计算出各种钢筋的下料长度[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各构件钢筋部分所选内容如表2所示。

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作保障。课程团队准备多套工程蓝图,如低层别墅、砖混结构住宅楼、框架结构教学楼、框架结构办公楼、剪力墙结构小高层住宅、钢结构厂房等,保证专项识图练习的开展。一体化教室、施工实训场等也为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创造了条件。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由老师布置任务,各组展开竞赛,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和图纸内容进行讨论,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任务完成后各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老师点评,由优秀的小组介绍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结语

课改前,很多毕业生反映在校接触工程图纸太少,工作后识图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在对2010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82名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匿名问卷调查中,在“识读施工图能力”方面,有47%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42%的学生选择“很好”,46%的学生选择“较好”;对“就业适应能力”,有36%的学生选择“很好”,39%的学生选择“较好”。在各授课教师反馈的评价意见中,均认为在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后,学生在工程图纸识读、思考与解决问题、自学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的改革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施工图识读的技能,而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标准图集指导施工,职业行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能较快适应相关工作,为从事建筑行业专业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2]侯卫,周雪峰,齐峰,陈翔.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70.

[3]成如刚.钢筋平法构造识读与钢筋翻样课程创建与开发[J].山西建筑,2010(1):2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system of reading drawings ability

of civil constru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handong Polytechnic ,Jinan 250104, P. R. China)

篇5

通过自己的现场施工工作经历和对建筑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所培养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在对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施工及施工管理相应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取舍,凝练出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面向工程实际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施工员岗位任务

作为土建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要求,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具有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具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预算知识;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或构造问题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AutoCAD软件及有关专业软件。

二、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施工员岗位任务分析,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方向课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实务、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实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平法识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项目管理、建筑电工基础、市政工程概论。

实践课程包括:集中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平、立、剖面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CAD实训、地基基础实训(土工试验)、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实训、工种操作实训;专业实践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篇6

一、实训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

(一)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教师是整个实训课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一个或二个教师对整个实训课程的整合进行简单的指导,而是一个教师团队,一个具有能够统筹整个专业课程的高素质的专业团队。这是实训课程整合能够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

(二)实训整合课程内容的设定

一个具有能够统筹整个专业课程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是进行课程实训整合的先决条件,实训整合课程内容的设定是整个实训整合课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实训整合课程内容的设定不仅要在内容的设定上要体现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整合课程之间的知识点衔接,内容上要环环相扣,而更要和现实工作的流程相呼应,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实训整合课程内容的设定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了实训课程整合的成败。

(三)实训整合课程时间上的安排

实训整合课程时间上的安排要根据整合的课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部门能在时间安排上给予更大的灵活空间,做好实训整合课程和实际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时间点是非常关键的。《AUTOCAD》与《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程整合实训,要在两门课程并行授课之后、学生参加完课程期末考试之后进行课程整合实训,这样学生和老师都会全心全意的进行实训工作,在精力分配上,时间投入上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四)实训地点的选择、设备的配备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室、场所及所需的设备。

(五)严谨的考核制度

要选择一种新的考核方式,既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又能充分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公开,全过程实行动态考核,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团队的合作精神。

(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要针对实训的对象设置实训的内容、形式、考核方式,就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及提点,有针对的灵活的设置相关的实训整合环节。

二、《房屋构造与识图》和《建筑CAD》实训课程整合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整合实训的定位

该课程整合实训,把《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内容的识图部分与《建筑CAD》制图内容相整合,是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实践性很强,是研究制图标准、建筑工程图的识读、制图的一门课程,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多实践的重要专业技能基础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应用性,培养学生对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以及绘图和识图的能力,其内容及影响贯穿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工作实践中。

(二)课程整合实训的目标

知识目标:

1.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及绘制方法。

2.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及绘制方法。

能力目标:

1.能熟练掌握建筑结构平法施工图的识图及绘制方法。

2.能熟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剪力墙、楼梯及基础的钢筋构造要求。

3.能熟练运用与结构施工图相关的国家制图标准和图集等。

4.能熟练利用建筑CAD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5.具备利用AutoCAD软件对施工图纸进行编辑和修改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应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2.应具有自主收集、阅读有关的科技文献和资料的能力。

3.应具备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4.应具备对专业知识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的能力。

5.应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课程实训整合项目总体设计与时间分配

(四)课程实训工作任务设计(以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中任务1、任务2为例)

任务1 建筑施工图平面图的识读与绘制

实训内容:

1.以一套实际工程图纸为实例,识读建筑平面图。

2.识读仓库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顶层平面图、阁楼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

3.绘制标准层平面图。

实训技能要求:

1.能够识读出图名、图号及比例、建筑的形状及总长和总宽。

2.能够识读出中墙的分隔情况和房间的名称,房屋内部各房间的配置、用途、数量。

3.能够识读出图定位轴线的编号及其间距。

4.能够识读出图中标注的尺寸可了解各房间的开间、进深、门窗及室内设备的大小和位置。

5.能够识读出各层楼地面的标高(相对标高)。

6.能够识读出门窗的图例及编号。

7.能够识读出室内楼梯、室外台阶、花池、散水。

8.能够掌握样板文件的绘制和使用方法。

9.能够掌握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过程和要点。

10.能够掌握平面图标注的要点及方法。

任务2 建筑施工图立面图的识读与绘制

实训内容:

1.以一套实际工程图纸为实例,识读建筑立面图。

2.识读建筑物南立面图、北立面图及侧立面图。

3.绘制南立面图。

实训技能要求:

1.能够识读出图名、图号及比例、建筑立面形状及朝向。

2.能够识读出房屋的整个外貌形状、层数、高度。

3.能够识读出室外地坪、出入口地面、勒脚、窗台、门窗顶及檐口等处的标高。

4.能够识读出图上标注外墙表面的装修做法。

5.能够掌握建筑立面图的绘制方法、过程、要点、技巧

6.能够掌握立面图标注的要点及方法。

(五)实训的有效模式及成绩评定

在实训内容上,课题组将两门课程进行整合,而形式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个人为一组,在时间上分为3周。学生之间要彼此合作,紧密配合,虚心请教,教师作为整个实训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每组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进行统筹。每个学生除了要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之外,还要参与其他学生的任务。

第一周,每组分成两个小分队,三人小分队分别做项目一和项目二,并填写任务分配表。三人精诚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内容。周五召开小组项目交流会议,由一名指导教师参加交流会。

第二周,小组两个小分队项目互换,填写任务分配表。周五针对自己所做的任务进行总结和分析,彼此交流做任务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周,成果验收。成果验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教师针对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给出成绩,百分制;第二部分是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随机从每组成员中抽取两名学生进行现场答辩和现场制图。这就要求每名学生不仅要熟知自己所做的任务,还要掌握其他学生完成的任务,给学生们一个沟通、合作的平台。答辩分四天进行,时间为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每组都是一个参赛队,每天每组都有两名学生参加现场答辩和现场制作,指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分数,得到四天八个参赛成员得分的平均分,得出答辩成绩,百分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还要兼顾整个团队的成果,此举在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实训成绩由(项目成果成绩+答辩成绩)/2,得出每组成员的成绩基数。最后,由每组成员匿名选出每组的两名优秀学员和两名懈怠成员,优秀学员的成绩提一等,懈怠成员的成绩降一等。

整个实训过程,就像是一场比赛,前两周的实训就像是赛前的热身,是自己知识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而第三周就是真正的比赛,使这个实训过程既有趣又刺激。

篇7

1.1 课程特点

以该校为例,工程造价软件作为一门工程造价的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在此之前已完成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定额原理与实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施工组织与精度管理等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在机房授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

1.2 教学现状

该校使用工具型造价软件教学,该课程的教学包括钢筋算量、图形算量、计价软件三个模块,前两个模块需根据图纸建模,计算工程量,计价软件模块需根据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计价。软件课程教学主要以老师依靠软件讲授软件的操作,学生学习并练习为主。在工程造价软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2.1 工程造价软件频繁更新

工程造价软件是在平法图集、计量规则等文件基础上开发,而平法图集、计量规则等更新会引起造价软件技术和功能变化,需要软件升级,软件功能逐步完善,三维动态能力越来越强以适应新规范、新要求。但新的知识和软件功能可能与学生已学知识存在差异,带给学生学习压力,对于老师的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要求较高。

1.2.2 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更新周期长

目前,高校实训室大部分为工具型造价软件,而BIM技术的运用应会逐步推动管理型造价软件取代工具型造价软件。高校建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需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从申报、审批、采购、安装到使用周期较长,且管理型造价软件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还未全面的落实到建设项目。如何在软件交替时期,既让学生掌握工具型造价软件,又了解管理型造价软件,给工程造价软件教学带来了挑战。

1.2.3 软件成果较难反映学习效果

工程造价软件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完成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以电子化形式得到成果。电子化成果很容易复制、修改,学生抄袭现场严重,因此,不易通过学生提交的软件成果正确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软件作业和考试较难反映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1.2.4 课时安排不合理

该校工程造价软件共40课时,软件学习3个模块中,图形算量和钢筋算量需根据图纸建模计算工程量,各分项工程操作讲解、练习占用约32课时,导致工程计价软件学习时间较少,而工程计价比较抽象,且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对相关取费等文件不够熟悉等,因此,工程计价模块是本课程的难点,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1.2.5 教学与实践未统一

在工程造价软件教学中,注重软件操作技能,减弱了实际项目的应用培养,教学与实践未合理结合,学生缺少实际项目的练习,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项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善工程造价软件教学方法的建议

2.1 增加教师培训,更新教学内容

软件的频繁更新都起因于取费文件、平法图集等更新,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该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而在新的文件颁布后,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就十分必要。

在工具性软件和管理型软件的过渡期,而学校现有教学软件为工具型软件时,更需教师在已掌握工具型软件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型软件学习,并总结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讲解管理型软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造价软件发展趋势,并学会与工具型软件类似的操作方法,为学生学习管理型软件奠定基础。

2.2 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软件成果存在抄袭现象,应加强过程考核,以便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调整。软件课程学生练习时间较多,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巡查和加强沟通,同时,记录学生询问较多的问题以及各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和整体掌握情况,判断学习效果。

一次考试改为多次考试,在单个模块内容完成后,可利用学生练习时间组织考试,综合多次考试成果,让学生检验自身的学习情况。

一卷改为多卷,利用教学团队累计的图纸资料,尽可能多的发放给学生进行考试,防止学生电子化考试复制的现象。

2.3 调整教学课时

该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前十周,后八周用于学生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为编制某项目的工程量清单文件,建议将该课程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增加本课程的实践性。毕业设计分算量、计价和成果完善三阶段,为加强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算量可以采用软件与手工算量结合,计价部分采用软件计价软件,在计价阶段,统一安排12课时计价课程,结合学生算量成果对计价部分细化讲解,完成工程计价。在毕业设计中安排该课程,学生既可以强化算量部分的学习效果,加强对该课程计价这个难点部分的掌握,又可以根据将该课程与实践项目结合,这样学生在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时,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篇8

Key words: summarize experiences;learn and communic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74-02

1 背景

随着建筑业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已日益成为广大建筑企业的共识。这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员的动手实际能力,进而对应届毕业生的素质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建筑业人才培养源泉的全国高等院校,在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模式改革中,根据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突出了以能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表现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各地高校的建筑类院系纷纷进行电算化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平台建设,运用各类算量软件,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技术和综合技能。

目前,国家各种算量大赛不断举行,尤其是 “广联达杯”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算量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院校师生的一致欢迎。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倡导以能力为本的理念,我校建筑工程系举办了广联达软件工程图形算量大赛。本次大赛由永城职业学院主办,建筑工程系承办。

2 竞赛目的

通过组织竞赛,进一步推动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推动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中进行实践模式教学的摸索以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通过组织竞赛,在校园内部形成一种学习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刻苦于学、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掌握算量工作的工作范围,掌握列项的原理和方法,对算量工作中的工程说明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竞赛的过程中巩固了识图和房屋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算量软件的技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预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工程造价方向在校高职学生。

4 竞赛时间与地点

比赛时间:2013年5月10;

比赛地点:M202。

5 比赛内容和要求

5.1 比赛内容

计算给定图纸的工程量。

5.2 要求

①比赛软件:GCL8.0广联达图形算量。

②工程套价和计算规则:按2008年河南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

③计算方法和用时:上机电算3小时。

④比赛图纸内容和要求:一套二层建筑面积为1000平米内的房屋建筑工程。

⑤定额套价及计算内容:只计算图形算量。1)基础工程量套出定额编码,定额名称、单位和定额工程量。2)墙体工程量套出定额编码,定额名称、单位和定额工程量。3)钢筋砼工程量:梁、板、柱、楼梯工程量套出定额编码,定额名称、单位和定额工程量。4)装饰工程量的计算(包括楼面、地面、内墙踢脚等)。

⑥计算方法及存盘要求:输图结束后分层自动计算结果。(参赛学生在操作中需要不定期存盘,要求以姓名加学号为文件名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并导出电子表格。

6 成绩评定

6.1 评分办法

①成绩评判内容:电算算量。

②电算算量成绩为150分。

③名次确定办法: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列选手名次。分值相同时按电算成果提交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名。

6.2 评分标准(表1)

7 竞赛的特点与效果

①本次竞赛在学院、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赛得以顺利的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②本次竞赛,进一步深化了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改革,注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潮找获得信心。这次竞赛是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学生的其中一项基本技能比赛,随后还会展开其他发面的技能竞赛,为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储备经验。

③通过此次竞赛,极大的鼓舞了专业老师和学生,教师通过竞赛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步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去如何弥补学生的不足;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动手的欲望,获得了技术成果上的成就感,整合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内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④通过软件的学习也会使学生主动去弥补自己的基础知识的不足,如识图能力,专业知识等进行各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

⑤邀请曾经参赛的获奖选手与学生们进行交流。由于本次竞赛的内容,特别是软件的部分,只有大三的学生学习过为了鼓励学生们多参加,多学习,使学生能够敢于参与,有能力参与,在报名前特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专业知识的辅导及软件初步操作的个辅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在报名后又根据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生进行辅导,并发放练练资料,开放计算机机房,安排转与辅导教师进行答疑。

⑥通过组织本次竞赛,在系中形成一种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专业技能,刻苦土于学,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学习通过参与比赛加深了对造价专业知识的理解,老师通过大赛辅导工作也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推动了对实践模拟教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工程造价类软件实训教程――图形软件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工程造价类软件实训教程――钢筋软件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河南省建筑工程标准定额站.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B装饰装修工程[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河南省建筑工程标准定额站.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A建筑工程[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篇9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一、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在中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先是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剩余课时内安排一个综合课程实训。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存在理论课时挤压实践课时的现象,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在前期学习理论时因缺乏对工程案例的感性认识而失去兴趣,后期实践时难以入手,且时间紧迫,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训练。

2课程教学的理论化

建筑工程预算在建筑专业所有课程中属于实践性较高的一门课程,然而,很多学校忽视这一点,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当学生完成学业时,到建筑场地工作,往往会造成束手无策,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也就是大多数企业招聘时,希望找有工作经验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教学设施配备不足

建筑预算工程教学的设施非常重要,对图纸的理解度要求很高,仅依靠视频或者建筑模型不能向学生讲授深入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关于间相互预算的功能的知识产权有的过高,学校没有提供此方面软件的学习,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当引进这些设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设施和学习资料全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观念,制定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大设备的投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

4建筑学的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

建筑工程相关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复杂,涵盖的知识很多。大部分中职学校不重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把统一性问题分解化,造成学生没有统一性的概念,学习起来会产生盲目的心里。不能将知识形成统一的锁链,降低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逐步下滑。如果教师给学生全面的教学课程讲解,那么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模式,这样学习起来精力投入会增多。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废除

由于中职建筑学科的编写内容不经常更新,导致教师无论相关预算的现实问题有无改变,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很多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建筑学,甚至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被淘汰。即使教师认真讲解,学生掌握牢固,落伍的技术已经没有意义,工作时,根本涉及不到,浪费教师的精力和学生的时间。学习内容必须更新。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前一直采用传统的“三教”方法,即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一堂课所讲内容非常有限,讲课效率不高。即使使用多媒体,有些内容还是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通常在讲课时都是授课教师先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再进行例题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规则。然而学生听多了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机械化,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计算速度快,界面人性化、计算方法智能的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的出现及发展使得传统手工编制概预算的方法几近淘汰。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没能紧跟专业软件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落后的计算机软件教学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二、加强中职建筑预算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1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旨,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采用“教学+实践+企业培训+实训+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教改前,理论课和实践课程完全阶段性脱离,存在明显的分界。学时分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改后,实践教学、企业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精讲、多练”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并利用周末邀请广联达、鲁班等建筑公司讲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教学-建模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使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主动寻找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软件中直观的三维效果图、算量步骤,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可以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而且,利用算量软件可以实现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结果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为学生进一步的工程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其能逐步过渡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上去。

2多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利用现场的建筑实施教学

学生到现场学习、可以将图纸与实物进行对照,增强识读能力,还可以了解相关项目的施工工艺,工作内容等,增强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土石方和基础工程工程量计算时,先带学生到学校建筑实训场地参观,学生对土方开挖工程量,基础工程量,及填土工程量的计算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在讲解时就会非常轻松。实地参观有助于学生对定额的理解,定额的单价不仅与材料的品种规格有关,而且月施工方法和工作内容有关。

3加强学生识读施工图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算主要指施工图预算,即根据施工图纸来计算工程的造价。如果一个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的人,他是无法正确做好预算,当然,中职学生在学习预算时,已经完成祥相关学科的学习,但从我所任教的学生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识图方面存在着困难,特别是平法钢筋图,很多学生存在着问题。因此,教师在实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快速识读图纸,有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到工地上参观,图纸与实物进行对照,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识图,图纸能够正确快速识读,学生的预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都将提高。

4注重预算实训期间的指导

一般在预算教学过程中,前阶段主要是讲解单个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套价,这样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孤立,不能连贯起来,理论和实际容易脱节。只有通过一个或几个完整施工图预算编制学生才会对前面所学知识应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应用,成就感也会增强,另外,学生在编制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时,常会暴露出前面所学知识的不足或漏洞,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引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预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习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因为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教师不可能全部讲到,如何让学生在今后的预算工作中,对遇到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对所知识拓展、引申。根据定额、清单其他文件所规定的精神加以灵活应用。

6充分利用互联网

笔者认为互联网是现在最方便,知识最丰富的老师,许许多多的难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有很多预算问题都是借助互联网解决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在不方便找老师的情况下,不妨先在网络中查找一下。或许能给你带来惊喜。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

7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进行项目化教学

根据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课程组提出了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以知名企业培训和工程项目实践为突破口,以参加算量大赛为抓手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建立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编写能反映最新施工技术和当地实际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8合理师资配备,增强师资力量

如今建筑软件的应用很广泛,它能轻松解决建筑计算中很多的问题,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率又节省了时间。例如我校已经开始了广联达、鲁班、神机妙算、品茗等相关建筑软件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力量不足,对教学效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合理配备专业教师。

9推行教师半工半教模式

中职院校是以教授专业技术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填充式教育,没有实际工作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是很难学通专业操作技能的。多数中高职院校可以已经启动教师边教学边工作的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亲身体会,熟悉实际工作中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通过这条途径。教师将课堂与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效果也就变得更好。

三、结束语

对于中职学生建筑预算的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任务,是中职生独立完成建筑预算的基础。因此,各中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改革,为中职生提高建筑预算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云.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08(12):194-195.

[2]刘晓周.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10

1、能否在内容上更深入些,

篇11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现状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建筑业迅速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建筑技术人才,有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建筑类专业,但那时教学状况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怎样?

这一阶段的教学状况可以说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备课―讲课―看作业,学生听课―做作业―考试。学校专业教师少,有的学校就没有合格的专业教师,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其它专业“转业”而来。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教学经验没有,所以他们难以将自己的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要进行实验实训,学校又没有条件,因此他们也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加上学校投资不够,不注重实践教学,认为实验实训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使实践教学被荒弃。

那为什么说这一个阶段的教学又是脱离实际的呢?正因为以上的师资状况,教学投资观念,使得教材多年得不到更新,教材陈旧,规范过时,课堂上讲的和工程实际中用的知识差距越来越远。学非所用,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出现低谷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难了,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师资好的学校,教学观念转变快的学校保存了下来。没有转变教学观念的学校退出了。

二、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

校企合作十分必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理论教学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施。加上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要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实验实训不可能。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资金短缺。投入实验实训的资金有限,只能购买部分必须的仪器、设施。建筑企业年复一年地进行建筑产品的生产,拥有广阔的生产场地。学校如果让学生适时介入企业生产场地,不仅可以使学校开阔视野,将课堂教学转移到生产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投资于设施的资金,企业也可以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利于学生就业,对学校十分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日新月异。建筑企业人才流动性大,更新速度快,懂专业知识、懂组织管理的技能性人才市场需要很大。统计资料显示,从2003年起,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全部吸纳到建筑行业,只能占建筑市场年需求量的50%。虽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没有形成,但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企业需要人才,企业要发展,更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让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会使企业增加教育等方面的费用,而且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即使培养成功,人才也不一定留用到本企业。所以到建筑技术学校吸纳人才是条捷径,校企合作对双方有利,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会取得双赢的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录用人才,不仅提高了技术力量和管理能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校企合作中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是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关键。校企合作,搞好实验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地组织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减小了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减少或消除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的“书呆子”,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我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毕业生就业及转行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前,(96年前)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而且以后转行的达初始从业者的22%。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后(96年以后),毕业生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几乎都在建筑业从业,许多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项目经理,个别还独立经营当了老板,转行的极少。学生能在建筑企业单位留下来,一方面说明企业需要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可以发挥作用。如果用非所学,他们也很难在建筑业立足,更谈不上发展了。

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有利于保持教育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富平职中为例,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前,教学内容多年一直陈旧,教师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与实际脱节。企业要用的技术知识,教学计划中没有,也很少进行实践教学,难免造成毕业技能差,就业难,立足难的现象。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以后,每次实验实训,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收获,及时掌握企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促进学校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例如建筑施工专业,《建筑识图与构造》课中未讲述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法,《建筑结构》课也只是提及了一部分,但不全面。与富平职中合作的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所以我们及时将《平法规则》作为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毕业生一就业,就能轻松地完成施工任务。

四、利用实验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

校企合作是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是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利用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教学点形式、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自发组织形式,实施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计划。教学点形式是各校根据校本专业设置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实验实训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应根据校本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比如以建筑施工为主的校本专业,根据开设的主干课程,与多个建筑施工企业合作,根据课程进度到适合进行教育教学的企业进行实训。与建材生产企业合作,如水泥厂,混凝土构件厂,钢构件制作安装公司等,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产品性能等。掌握相关实验作法,懂得强制性指标的执行原因等;与质检部门合作,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做有关材料实验,掌握材料取样方法、试验方法、技术指标、检验方法等。与监理单位合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及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的措施以及组织协调的方法。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讲述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教学往往是各科目独立地进行,缺少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了实验实训基地,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学科有关的实验实训基地去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利于巩固教学效果,增强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学校还可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讲本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实施各项控制(如投资,质量,进度)的措施等。根据我们的经验,每次到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本次实训活动的讲解。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工程概况,技术组织管理措施,现场解答学生提问;指导教师讲解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本工程中的应用。这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验实训基地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教学。全过程跟踪教学形式是教育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保持同步的实验实训形式。跟踪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只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在校学生。比如建筑施工专业的毕业生,当某实训基地施工的单位工程进行基础施工时,安排两到三次活动,实训基础工程的施工及组织管理方法,并参加基础工程预验收;当工程进行主体施工时,实训主体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及组织管理,掌握砌体的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及允许偏差项目检验、钢筋工程预验收等;对重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方案,锻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工程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工程施工进行到装修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验收分项工程等。使学生对工程施工及验收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样全过程跟踪实训,强化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一般3个月到6个月)即能顶岗,进行基层管理工作,而且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吃苦精神强,有发展空间,企业乐于接受。

篇12

1 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职业教育在推进信息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被提上了新日程,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数字测图技术课程是应用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和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以及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在数字测图课程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以测量员岗位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课程信息化是指对课程的信息化改造和创新,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本文重点探讨在课中环节,如何将信息化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实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师则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1]。

2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分析

本文以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中“水平角测量”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来探讨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①掌握测回法、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②具有使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观测、记录和计算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④学生通过网上冲浪,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身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为掌握水平角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理解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根据水平角测量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坚持以技能为主线,项目为载体,具体任务为驱动,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5个环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拓展提高。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准测、精算、细绘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实施理实一体、学做一体、课证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主线,坚持教学改革,真正能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使其自悟,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强调[2]。在知识目标上,学生掌握了水平角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在能力目标上,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在素质目标上,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3.1 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工作情景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前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下载任务单,并登录测绘相关网站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任务单。同时,要求学生进入课程虚拟工作室,利用仿真地形沙盘丰富而形象的地貌创设工作情境,以模拟真实场景,营造作业氛围。课堂教学上首先是回顾旧知,促进新知,复习上节课知识点,如光学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然后是激情导入,引导质疑,提出问题,如经纬仪如何测角度。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探究的环节,可以具体设计为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归纳总结4步。启发引导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学习内容真实再现,首先是结合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教师看图讲解本节难点内容――水平角测量的原理,帮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进行水平角测量”,并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基本掌握经纬仪水平角测量的观测步骤,从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主制作的flas生动演示了水平角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格式。同时利用录像视频,对整个测量工作过程进行真实再现,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展示,将抽象枯燥的原理、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通过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从而有效化解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发散思维。角色扮演阶段,则要求各组成员进行轮岗作业,明确测量员、记录员、跑尺员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针对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情况,进一步归纳、总结、交流、评价。

3.3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

测量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连续性很强的工作,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测量技术,严格执行有关作业规范规程。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测量步骤,详细讲解内业计算方法,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纠正错误,规范操作,并对操作上的技术难点如对中、精平、瞄准进行重点强调。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原理,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做,以知导行,学以致用,从而突破课程难点[3-8]。

3.4 坚持教、学、做合一,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训练过程包括现场演示和过程监控。教师现场演示经纬仪测水平角的操作方法,并强调技术要点和限差要求。预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指导。教师演示之后,鼓励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分组练习,并完成测量任务,各组的训练内容包括决策、计划、实施、检验、评价5个环节,在训练成果评价上,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岗位标准评价的方法,以真正实现学必有所获,练必长其能[9-11]。

3.5 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通过学生的训练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组的测量精度要高些,请各组分析本组测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来源,以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提高。并积极引入下节课的内容,即如何用全站仪进行水平角测量。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后登录网站互动交流栏目,及时提交实训总结,完成课后拓展习题,并积极利用微信、QQ群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职业能力结构化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4-27.

[2] 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12):8.

[3] 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 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5] 张永林.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36):16-20.

[6]张俊娟 ,穆卓辉, 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5(10):1-2.

[7] 陈琛.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初探:以《英国节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培训,2016(18):171.

[8] 王青燕.信息化环境下任务驱动型《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技术,2014(23):475-477.

篇13

1 课程目标

1.1 总体目标

通过常州凯宏铝业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常州武进区邹区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等项目训练,学生能完成民用框架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正确运用规范、标准图集,能进行施工图会审,能对框架结构的安全进行校核;能按施工图进行钢筋放样以确保工程质量目标、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1.2 知识目标

1.2.1 掌握常见建筑、结构基本类型的施工图(结构平面、梁体平面配筋图、基础平面布局图)内容,并且能够将内容正确表达出来。

1.2.2 学习房屋局部节点构造的详图内容,确定其位置以及其隐藏的建筑、结构力学原因,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施工中去。

1.2.3 熟悉现场讲解施工图以及解决建筑、结构施工图错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协调、变更方案。

2 课程内容

2.1 课程内容的选取

按照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能力。

2.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景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通过学生间的组织合作,制定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来进行,强调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以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为导向,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分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知识,并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再将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建筑施工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工程预算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3 课程教法学法

3.1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知识领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强调“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学生在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的职业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学生通过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3.2 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2.1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革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2.3 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从考勤、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一次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本次课的任务是常州凯宏铝业综合办公大楼二层框架结构的楼面配筋图区域配筋判断以及安全校核,并绘制钢筋骨架的图形,每个项目部负责相邻两轴线之间的一跨梁体。学生手中已配备相应图集,教学分组也已在第一次课就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现浇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②掌握梁中所配置钢筋骨架的组成以及受力钢筋的主要分布位置;③能够完全看懂梁的施工图;④能根据计算结果正确配置合理的钢筋;⑤能根据配筋绘制钢筋的横断面图并计算钢筋长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4.1 教师建立项目任务情境,明确此次具体任务要求――设计并绘制单跨梁。学生接受项目任务,记录具体任务要求,集团及子项目组内任务分配。

4.2 教师将各组的任务内容细化,现场组织学生进行板的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对应会审,告知一些设计参数,学生制定完成方案,进行个人资料查阅、汇总、分析,形成初步意见。

4.3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形成计算书,教师分析各组的报告。

4.4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形成计算书,并选配合理的钢筋。教师则以指导教师的身份询问学生的体会,对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4.5 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尺寸、配筋)在图纸上完成梁剖面图的绘制。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6 教师听取学生成果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学生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各人意见,形成报告。

4.7 学生进行改错,重新详细会审,进行图纸变更,重新完成个人任务,而后再次汇总。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8 教师听取学生对修改后的内容进行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

4.9 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梁的计算及绘图要点总结 。

4.10 布置下次课内容:对所设计的梁进行钢筋放样。

5 结语

《建筑结构》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总结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形势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森.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