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家庭医生团队

篇1

社区卫生机构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就诊率与人流量较大,与患者接触较多。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具有的优点主要有:能够全面系统的对社区居民进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的服务,并且团队内的服务者的表达能力p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均比较强,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p有效的医疗服务,服务工作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社区居民热情,在临床上是一支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团队[1-3]。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也不能少社区护士的作用,社区护士的角色和功能在家庭医生团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进行研究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2015年笔者所在市2000名社区居民,总共2个社区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将其按随机分配法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个社区,1000名。对照组,男536名,女464名,年龄23~42岁,平均(37.45±5.37)岁。观察组,男500名,女500名,年龄20~47岁,平均(38.45±5.37)岁。本次研究通过了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受检者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家庭医生占主导地位,对患有慢性病的居民给予疾病指导。观察组中由家庭医生和社区护士共同管理社区居民,具体如下:对健康人群要进行有关慢性病的宣传,让其做好预防。对慢性病的居民进行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运动治疗,运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可以减轻体重,主要的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如散步、打太极等[1];(2)社区护士要指导患者饮食,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防止病情加重,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让患者及家属掌握常用食物中的主要成分,了解哪些食物有利于疾病,哪些食物会增加患者血糖、血压等慢性病,做到患者在饮食方面既能使血糖、血压等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又能保证患者吸收到足够的能量[4];(3)指导患者服用降血糖、血压药物的护理,向患者传授基本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知识,向患者讲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等,并介绍在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降压药时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低血压或其他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正确用药及用药剂量至关重要[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社区居民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效果(主要包括对健康知识、慢性病的控制、传染病发生的知晓情况等),观察后并给予记录;(2)对比分析两组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满意程度(主要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分析后并给予记录[6-7]。

1.4 统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社区居民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社区居民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中,都在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使护理工作在临床上得到高度的重视,使之更加规范化,加强基础护理的工作,提高护理服务及护理质量,保障了在医疗中的安全性,对患者护理服务更加优质、安全等,体现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在社区居民中,社区护士也存在着重要的作用[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社区居民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效果比较有比较大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社区护士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具有比较高的价值,可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认知,对慢性疾病的了解,进而能更好地预防,慢性疾病居民可以进行良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杜丽君,白廷军.宁波市江东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高血压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405-406.

[2]邓秋兰,李小明,庞玲玲.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82-883.

[3]崔华欠,方国瑜,杨阳,等.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4):4123-4124.

[4]杨姣,唐四元,吉彬彬.社区护士在促进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A):4-6.

[5]徐江华,胡慧.慢性病病人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29):2565-2566.

[6]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81-117.

[8]巫云辉,曹世义,邱德星,等.基于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模式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09-111.

[9]孙瑶,李文源,艾育华,等.基于物联网的老年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0):1164-1666.

篇2

我国目前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老年人群的器官组织功能明显衰退,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糖尿病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给社区带来了不和谐因素[1]。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由于部分患者对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控制措施的忽视,导致单纯依靠药物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在社区中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是我国新医改形式下发展的一种社会服务模式,其目的是以全体社区居民为对象实施的一种健康教育管理模式[2],本研究探讨了该服务在我社区糖尿病控制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2月~2013年5月社区3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64例,女136例,年龄36~76岁,平均(58.6±8.8)岁,病程1~7年,平均(4.2±1.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62例,中、大专科106例,本科及以上104例,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缺陷和精神疾病。

1.2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1)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召开动员宣传会,帮助社区居民了解该团队的服务意义,使其明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控制的意义,获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建立好健康管理档案。(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安排专题讲座和健康咨询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如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关键和并发症等,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指导和病情检查等作为讲解重点,使患者能够自行进行上述管理,培养自觉能动性。(3)团队制作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册,将其发放给患者,指导患者按照教育宣传册的内容进行疾病的控制。(4)由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织成立糖尿病互助小组,建立患-患联系,合作学习,鼓励其交流经验,共同提升疾病自我控制能力。(5)定期家访,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根据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鼓励其长期坚持,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本研究观察指标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前后300例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重指数;使用SF-36健康量表[3]对服务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300例患者接受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体重指数分别为(6.5±1.1)mmol、(9.1±2.1)mmol和(23.1±1.8)kg/m2,均好于服务前(P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数仅次于美国[4-6]。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是主要发病人群,部分患者对该病缺乏正确认识,以为只要通过药物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忽视合理饮食、运动和定期检查,造成病情反复[7-8]。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控制,增强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尤为重要[9]。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一直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10],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该形式下发展起来,旨在为社区人民的健康提供教育和帮助。本研究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社区糖尿病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提示服务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均低于服务前,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上述三项指标均是糖尿病的常规检测指标,能够较好的反应糖尿病控制情况[11]。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以社区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为目标,通过防、治、保、康、教、计来体现社区医疗服务,它通过优化生活方式、情绪、饮食和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社区家庭服务模式。该服务组织通过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来增强其对饮食、运动和血糖定期检测的认识,多管齐下,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笔者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重点作用就是帮助患者树立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这点也是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保障。实施该服务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后的SF-36健康量表评分为(91.2±6.8)分,明显高于服务前(70.8±6.2)分。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糖代谢紊乱出现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1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注重该方面的心理教育,帮助患者控制了病情,缓解了血糖过高造成的并发症。患者经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管理,其情绪、生活习惯均得到了指导,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生活质量随之提升。研究进步调查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提示97.33%的患者满意该服务模式,说明此次服务模式深得人心。

综上所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教育效果明显,利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罗翠花,张海珍,邓伟娴.糖尿病患者社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76-77.

[2] 吴军,徐蕾,陆,等.程家桥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1809-1812.

[3] 相蕾,黄慧,吕泽平,等.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基线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1):22-25.

[4] 张学标,王启,周立志,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9(7):62-63.

[5] 徐玲.医院-社区一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糖耐量低减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2,26(6):1715-1716.

[6] 吴浩,贾鸿雁,刘秀梅,等.方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构建及服务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4-776.

[7] 张学标,莫希兰,高福群,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社区糖尿病41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2):66-67.

[8] 丁兰,董建琴,孙洪玉.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与社会支持评分及精神卫生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96-98.

[9] 于海霞,李智莉,闫明茹,等.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21-6122.

[10] 蔡炼东,缪建平,吴国龙.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防治效果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46-147.

篇3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加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xx省卫计委积极组织全省14个市同步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活动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xx省卫计委网站、xx12320卫生计生热线、xx卫生计生手机报都同步开展宣传,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了医务人员进社区、进乡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现场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派人参与此次宣传活动。通过此次大力宣传,要让更多居民认识签约服务、了解签约服务、愿意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17年5月19日,由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承办的xx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暨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省、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家庭医生代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家庭医生代表向全市基层卫生工作者发出倡议。启动仪式后,来自xx医学院沈洲医院的专家和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社区居民举行了义诊活动。5月19-26日,各区、县(市)将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进基层、健康知识进基层、政策宣传进基层活动。

xx省从2013年、20XX年分别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至今,农村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组成服务团队或互助组的签约模式,签约服务1350万人。社区形成“2+1”家庭医生加顾问等多种签约服务模式,组建1043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560万人。2017年,全省要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xx市从20XX年率先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截止2017年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已在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覆盖所有城区和近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成立全科医生团队328个,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签约对象,累计签约21万户,46.7万人。近期,全市将依据省政府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底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篇4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篇5

刘锡福老人是北京市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服务的居民。一天,老人感到头晕不适、肢麻,老人的儿子给社区卫生站主管医生马佳打电话。马大夫进行检查后,考虑病人病情可能有新的变化,和对口支援的北京东直门中医院取得联系,病人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转到东直门医院,通过cT等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住进了医院,由于诊治及时,未发生后遗症。刘锡福老人风趣地说,他现在成了马医生的重点保护对象,后半生的健康就托付给马医生了。

据了解,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后,居民有健康问题可以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的电话,反映、咨询并得到及时指导。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签约的服务团队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订健康规划。当社区医生认为居民的疾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进行治疗时,会帮助其进行预约转诊。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表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按照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将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目前签约的对象重点是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家庭医生缺口1万名

北京需要的是老百姓认可的医生,将有大医院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推行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深感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人才的问题。按现有编制标准,还差着一万人。北京需要的是老百姓认可的医生。

为满足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需求,北京市通过“四个一批”,来加快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即进来一批,引进适合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出来一批,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培养10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00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100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回来一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下来一批,二、三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每人每年不少于30天。

东城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掺金子工程”,和东直门中医院、军区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安贞医院签订协议,引进了30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他们通过参加团队工作例会、疑难问题答疑、带教培训、远程会诊等途径,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家庭医生是一个服务团队

亦医亦友,上门服务,实现契约式健康管理

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医生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一对一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指导。护士进行非药物干预和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家庭保健员是团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协助患者管理慢病,督促提醒患者服药、控制盐的摄入、督促运动。

据郭积勇介绍,在服务方式上,家庭医生团队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通过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实现契约式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和社区居民建立了“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篇6

2.1团队建设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

篇7

目前徐汇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采取的模式主要分3种,依托中心门诊的服务模式(简称模式1),以居委为依托划块管理的户籍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2)、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3)[1-3]。为评价不同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的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徐汇区三种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样一个中心,按年龄和职称配对,每个中心随机抽取5个家庭医生为一个样本组。

模式1:5名医生平均年龄(35.56±6.23)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724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48人。模式2:5名医生平均年龄(34.74±5.86)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956人、糖尿病患者病人317人。模式3:5名医生平均年龄(36.27±6.01)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815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83人。各组家庭医生和管理对象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1)家庭医生服务模式1

中心门诊全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的队伍,以门诊服务为主,上门服务为辅。中心预防科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家庭医生助理和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队伍组成家庭医生协作组,配合门诊全科医生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家庭医生服务模式2

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每名医生负责一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片区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家庭医生服务模式3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每2~3名医生负责4~5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2 服务效率和效益分析

搜集各中心2011年1-12月的财务和统计报表,按不同模式统计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

在不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中随机抽取500名签约居民,进行居民满意度、最近1年内就医情况、慢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慢病防治知识问卷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共10道题目,答对8题及以上为试卷合格。采用SPSS l6.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模式工作效率比较

以家庭医生的月均门诊、出诊、慢性病管理次数为工作效率比较指标,模式1组月均门诊人次数最高,模式2组慢病管理月均人次数数最高。

2.2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慢病管理效果比较

模式2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访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均好于其他两组,家庭医生管理对象的签约率要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社会效益比较

采用模式2的签约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满意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就诊率、门诊预约成功率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3]。本研究结果显示,以门诊为主的家庭医生模式门诊量最高,公共卫生数服务量最少,他的重心在基本医疗服务;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团队模式,他的工作重心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薄弱;以户籍制医生为依托的模式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者比较均衡,强调了以基本医疗为切入口,突显临床预防和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在卫生投入相同的条件下,采用户籍制管理的家庭医生模式相对教好,体现了防治结合,适应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实现以签约为纽带的健康管理服务[4]。家庭医生深入社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的方式,患者不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卫生保健服务。此模式下的家庭医生更为居民熟悉和信任,因此满意度、复诊率也较高。该模式下的家庭医生能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由于家庭医生制服务刚刚起步,所以这次调查的家庭医生人数较少,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继续观察,以探索一种更为适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 朱兰, 王剑波, 等.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卫生资源, 2012, 15(3): 184-186.

[2]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发展战略与策略[J]. 上海医药, 2012, 33(12): 12-16.

篇8

从医改至今,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立医院,着力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效果并不明显。“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也已经提了很多年,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仍然较大。部分原因是患者的选择带有倾向性,都希望到大医院诊治,另一方面也与医疗资源配置与管理不够科学有关。

2011年7月1日,为解决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争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然而,时至今日,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模式的全科医生仍停留在部分大城市的试行当中,大多数城市,遑论广大农村,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上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其目的,就是推行契约式的家庭医生制度,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家庭医生,提供的其实是一种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按照发展规划,每个社区都常驻几个家庭医生,像“片儿警”一样,每个家庭医生日常负责一定区域内居民的医疗保健。有个头疼脑热的,首先就找家庭医生,只有无法应付的疾病,他们才帮病人转到专科医院。据了解,家庭医生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在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医生制度下,家庭医生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建立与居民稳定的服务关系,实行严格的首诊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八九成的病人可以由家庭医生直接治愈。

现状:部分省市着力试点

那么,家庭医生制度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实践情况如何?何时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呢?

北京:“片儿医”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2012年开始,北京大力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北京市居民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并免费享受慢病管理、上门诊治等一系列健康服务。

北京市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协议。为保证服务质量,一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最多签约家庭不超过600户。所有居住在北京市的居民都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赵凤芸已60多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种慢性疾病。当得知自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时,她立即与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

赵凤芸的女儿说,以前老人有病我们要请假陪着去医院,老人住院还要请护工。自从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后,社区医生根据老人的病情定期到家里进行访视,为老人检查身体,极大减轻了老人的病痛。“医生还主动告诉我们老人健康饮食起居的相关知识,指导我们学习家庭护理方法。”

据悉,北京每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以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与“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签约的家庭能享受以下个性化服务:每年进行一次健康评估,并制订个性化健康规划,使服务对象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自预;重点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提供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等。

上海: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

2011年4月起,作为上海医改五大基础性工程之一,上海在长宁、闵行等10个区率先启动了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覆盖2277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达374万。上海市卫生局披露,力争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每个家庭与一名家庭医生签约。

目前,居民与家庭医生一经签约,即可获得数项相关“实惠”,包括,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可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家庭医生门诊服务;并可通过家庭医生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帮助预约会诊专家,提高会诊效果。

在家庭医生指导下,签约慢性病居民可在一次配药量、配药种类上享有更便捷的政策;对65岁以上签约老人,可免费获得健康筛查自选项目,并由家庭医生根据筛查结果制定并实施后续干预指导方案。卫生局方面表示,与家庭医生签约,相当于多了一个“医生朋友”和“健康顾问”。

山西太原:从有偿到无偿的探索

2010年山西省太原市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在太原市推出“家庭医生”。随后,从有偿服务到完全免费,该服务模式日臻完善并在该市逐渐推广。

2010年4月,该服务站在太原市率先试行家庭医生这一服务模式,主要是给社区中确有需要的老弱残等患者提供健康方案,每户每年收取600元费用。这一模式推出后有30余户家庭签约。

2011年3月北京也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实行全免费。听闻这一消息,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暂停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并将之前所收取的费用全部退还,静等政策出台。直到2012年8月,太原市推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后,已有所准备的服务站成为太原市首批“吃螃蟹者”。

在走访了数千户居民后,当年11月底,滨河社区卫生服务站就与辖区居民2175户中的840户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根据协议书的规定,社区服务站将为65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生活方式指导、健康状况评估、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及每年至少4次的随访;对于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人,家庭医生需上门服务,并为其代购药品等。

安徽:2015年初步建起家庭医生制度

安徽省于2011年底在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目前全省所有市均推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约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全科团队,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签约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根据计划表,到2015年,安徽省全科医生(含中医)数量力争达到1.2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起家庭医生制度,探索按契约人数付费和“全科医生首诊制”;到2020年全科医生数量达到2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规范的“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问题:医生少 缺认同

从部分省市试点情况来看,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还是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太少。我国目前家庭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8%,这与家庭医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难以从基础医疗中获得荣誉、收入低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家庭医生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经过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来担任。但我国引入全科医学20多年来,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专业人士缺乏对家庭医生的职业认同,家庭医生的数量甚少,在国外风生水起的家庭医生在我国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

民众对全科医学和家庭医生既不了解也不认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全科医学、家庭医生并不十分了解。提到家庭医生,大家会联想到“赤脚医生”、“万金油医生”,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不愿意在小医院寻医问药。而现有的家庭医生工作场地大多狭小,设施设备落后,不能满足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

此外,国内的专业人士目前也认为在中国“全科医学及家庭医生”非常模糊,不知道家庭医生应该培养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家庭医生应该承担的,家庭医生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等。再加上我国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的全科医学教研室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全科医学教学工作是由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科的教师兼职担任的,即尚未形成一支专职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解决:夯实队伍,落实政策

需求客观存在,必须增大供给,才能为社区医生和居民的契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社区医生的荣誉感、建立起收入的激励机制,契约才能真正迸发出活力。

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

事实上,发展我国的家庭医生,不仅需要好的政策支持,还需具体细化和落实。

(1)让家庭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要使得家庭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家庭医生需要更大的治疗和医疗费用控制权,需要有职业发展的机会,需要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具体措施如,把家庭医生所服务社区的医保费用节省的部分拿出一些来补贴家庭医生,以吸引更高水平的医生有动力到社区来工作。

(2)人才培养是关键。

国务院曾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家庭医生。这样的目标将如何实现?

要保证全国有足够数量的优秀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是关键。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从医学生开始培养全科人才。推进社区医生和护士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脱产或半脱产进行岗位培训。利用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项目,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社区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亦可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到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工资高定1~2级。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同时鼓励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服务。

(3)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

要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个目标,还需要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将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充分合作,双向转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放心就诊;加强社区医生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将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适时调整国家基本用药制度,虽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加成,医保自付比例低,但是社区医生配置不足,社区药物品种少,廉价的药品采购难,开药金额低等限制,居民大病小病仍然往大医院跑;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社区医生首诊制,并利用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付费调控手段,加大医疗保险支付的差异化,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

只有实现首诊,打通各级医疗机构转诊通道,卫生经费按人头预付,家庭医生这个“守门人”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如今,一些社区医院与省市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盟”,这些大医院对于社区医院转诊来的患者,免挂号、开辟“绿色通道”,旨在吸引居民首用基层医疗资源。这无疑是基层医疗主动出击提高认可度的良方。

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美国家庭医生培养有三方面值得借鉴学习:

第一,培训机制 美国医学院对家庭医生的定位、培养、资格认证等培训机制可以借鉴,其甚至细化到医生与病人相处时间的多少。在美国,家庭医生训练需要12年时间,虽投入大量时间,但产出是可观的,从业后收入有保障。

第二,注重方法论 抛开运用先进信息科技不谈,美国的家庭医生培养很注重方法论,如培训标准和由政府推荐的不同课程等,都有规可依。

第三,医治流程 假如在遇到复杂、重大疾病时,美国的医疗体系将从诊断、用药、特别专长等方面综合处理,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

未来在医疗领域,技术将是关键。中国GDP正迅速增长,可能在未来十多年内超过美国,公民收入也日益增加,可以善用外国先进技术。

同时,我国的家庭医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这样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无论是全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专科向家庭医生的转岗培训,都应开设中医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加大“西学中”的力度。这是因为只有能够贯通东西、兼具中西两种技能的家庭医生,才能真正胜任中国式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医学体系的需要。

从我国的医疗发展来看,社区是中西医最好的结合点,是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用武之地,由此也会开辟出家庭医生的新天地,创造出新成果。

【后记】

篇9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然而在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全科医生,只能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即由若干经过短期全科岗位培训后的专科医生和若干名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组成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知识的整合及专业的互补来达到服务的整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的专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后,而客观上却没有真正涵义上的全科医生的矛盾。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室等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不断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社区卫生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全科服务团队“医”“防”分家、专业化分工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六位”难以真正“一体”。“防”“治”分工也局限了全科团队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的发挥,全科医生往往除了家庭病床、出诊等医疗服务外,较少参与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例如,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是社区的预防保健人员,给慢性病患者诊疗开药的是社区全科医生,即浪费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服务效率。这也促使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期。据此,周家桥卫生中心率先试点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管理,明确一个家庭医生负责1个居委,2500~3500服务人口,从而促进全科医生下沉社区,探索居委责任制医生(家庭医生雏形)工作模式,家庭医生承担责任居委所在的慢性病患者、离休干部、早期归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理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并参与居委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落实防治结合的一体化管理。随着居委责任制医生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家庭医生制服务概念的提出,居委责任制的全科医生开始逐步向职业化的全科医生过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是以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基础,以健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就近服务为原则,为居民提供防治结合又具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而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居民的需求导向则是希望家庭医生能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契约式服务关系的延续;有价值的卫生服务也必然是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就近原则也局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作用的发挥。这种新的服务特点必然催生一种新的服务载体与其相适应。“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提出,既具有创新性,又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寻找到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载体。#p#分页标题#e#

(二)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标杆效应来带动上海各个试点区实施家庭医生制的做法固然不一,即使是长宁区,虽然较早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主要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试点、各自探索的方式实践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而传统服务模式根深蒂固,且各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不一、服务理念不一、试点探索的侧重点不一。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科医生制度上的经验,是我们学习和参照的标杆。结合我国的实际,家庭医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始终没有一个标杆和统一的规范。在经济领域,“标杆效应”是指某个经济组织或者公司、集团,在当地区域中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活动,树立了一个“标杆”的形象,并且相应地带动了区域周围的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样,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需要树立一个“标杆”形象,相应带动整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发展。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的单位,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配置上基本齐备,19个居委配备了18名家庭医生;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基本实现了家庭医生慢性病防治一体的服务模式,且服务成效显著,服务效率明显提高。但18名家庭医生也仍然存在着服务理念理解不一、服务能力高低不一、服务方法各有千秋,亟须建立典型、树立标杆、统一模式。周家桥卫生中心选择了工作卓有成效、服务敬业热情、居民认可满意的家庭医生陈华作为典型,在中心为她提供独立的服务空间,建立服务支持团队,通过陈华医生的服务来总结和规范中心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陈华工作室”应运而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探索中一个崭新的名词,巧妙区别了家庭医生服务与以往服务模式的不同;而家庭医生陈华更是借助工作室,充分诠释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与方法,树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标杆。

三、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界定与制度实践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①结合实际,我们初步给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定义是:在公益性的原则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物理空间为家庭医生搭建的服务性平台,是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一种载体,是社区居民可以寻求家庭医生服务的一种实体。家庭医生是工作室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体,辅以助手(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志愿者,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资源、卫生纵向资源和社区资源的支撑,主要为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从而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

(一)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理解

首先,工作室与诊室的区别。传统的全科诊室,全科医生主要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的诊治及双向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而在工作室,家庭医生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要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陈华工作室正式开设以来的半年内(5~11月),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提供咨询指导类服务1450人次,其中热线电话咨询208人次、现场咨询1242人次;按照咨询指导内容细分,就医指导681人次,用药指导473人次,营养指导212人次,心理疏导52人次,其他服务32人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陈华工作室已完全超出传统诊室的功能。

其次,工作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延伸,是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及全科服务团队工作的场所之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一般有全科诊室、康复室、健康教育室、健康咨询室等内设区域,并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形式,服务人员主要由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士等。而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进一步提供社区居民就近服务的一种载体,也需要物理空间的支撑,但相对服务站硬件要求没有那么高,从硬件的角度仅需要有家庭医生独立的服务空间和相应的基本服务设备即可;工作室是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场所之一,工作室其他服务人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志愿者等,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

最后,工作室与私人诊所的区别。国外的家庭医生是以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作为一种服务载体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是独立法人。而家庭医生工作室是以政府的公益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平台设立的,是为适应家庭医生制服务特点、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成立的,非独立法人的,且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都是以政府主导、公益为原则。因此,两者的基本性质、政策制度背景都是不同的。

(二)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制度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家庭医生工作室通过实名制、实体形态以及制度规范建设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职业化和务实化程度,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创新。

1.以实名工作室推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化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笔者认为,家庭医生的职业化,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周家桥卫生中心陈华医生实名成立了陈华工作室。之所以首先为陈华医生成立工作室,是因为陈华医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家庭医生服务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职业技能上,陈华医生取得了全科副主任医师的资质,并取得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咨询师的岗位资格证书;在职业道德上,陈华医生敬业精神及良好的医德是得到充分认可的;在职业意识上,陈华医生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机会和力量,与社区居民建立服务关系,发现和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作为家庭医生的职业目标就是,为建立契约式关系的固定有限人群提供长期的健康服务。#p#分页标题#e#

2.以实体工作室实现家庭医生服务的务实化家庭医生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家庭医生不可能像专科医生或过去全科医生那样仅在门诊坐诊,还要在社区、居委甚至居民家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固定的服务场所,是社区居民寻找家庭医生、感受家庭医生服务的需要。在周家桥卫生中心,陈华工作室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实体化的工作室平台,让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一个居民能看得见、寻得到的实体,为家庭医生就近服务提供了空间载体,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家庭医生制服务与以往服务的不同。虽然在物理空间上,工作室与诊室并无实质性区别。但工作室的命名,使它区别了诊室,使得“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具可操作化。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然而,传统的诊室模式,尤其是社区诊室中,一些社区医生几乎成了成了“开药机器”,更无从谈起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了。陈华医生是由原先的外科医生通过全科岗位培训,而后通过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岗位培训逐渐转岗为全科医生的。过去在中心门诊,陈华医生主要是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开展诊疗服务及双向转诊服务。原先中心在二楼还保留了陈华医生的全科诊室,但随着工作室的运行,全科诊室的功能也逐步转移到工作室内,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全科诊室。陈华工作室成立以后,在工作室内陈华医生除了常规诊疗服务(全科门诊、双向转诊)之外,还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见表1数据),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家庭医生真正从单纯的门诊医生转变为提供“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规范与提升

通过陈华工作室的运行实践,我们总结了家庭医生“13533”工作方法,作为经验和服务方法在家庭医生中进行推广,即坚持“1”个中心,依靠“3”个协同,提供“5”类服务,建立“3”种关系,达到“3”个效果。

(一)坚持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每当有社区居民到陈华工作室寻求服务时,陈医生都会借着看病的间隙,询问病人及家中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遇到第一次服务的居民还会顺便询问其住址、联系电话、过去的疾病史、家中老人身体状况等,掌握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健康状况,以便为建立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工作方法的核心就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二)依靠中心资源、区域卫生资源和社区资源“3”个协同第一个协同是与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家庭医生制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医生的工作必须依托全科服务团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软硬件支持与协同。陈华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中心专门抽调业务骨干以项目组成员的形式为陈华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撑,为陈华工作室配备了专职护士,保证陈华医生的工作顺利开展。第二个协同是与二、三级医院和公共卫生专业防治机构的技术服务协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社区全科医疗都必须要与大医院专科相对接,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与二、三级医院协同,才能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了与华东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仁济医院(三级综合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创面远程会诊)、儿童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以及同仁医院等区属二级医院、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协同服务关系,在双向转诊、技术服务方面为家庭医生提供了支持,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也增强了家庭医生的底气。在中心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陈华医生会借助“321协同服务”平台,向同仁、华东等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请教,然后将正确的答案反馈给病人,让病人满意。在病人服务上有处理不了的情况,卫生纵向资源更是成为陈华医生的强大技术支撑。第三个协同是与社区协同。家庭医生的工作是服务社区,同时也是依托社区的。因此,家庭医生的工作仅仅靠全科团队、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紧紧依靠社区,包括街道、居委和社区志愿者等社区资源的支持,同时卫生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社区协同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依靠的力量。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居委会卫生主任例会制度、社区志愿者制度为家庭医生搭建了社区协同平台,为家庭医生在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作为家庭医生,陈华的服务始终围绕“社区居民的健康”这一核心。为了尽快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陈华主动与居委会联系,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楼组长会议、党员会议、端午重阳中秋等活动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居民,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防病保健知识。每周利用三天固定工作日以及双休日,深入社区动态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进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宣传,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同时,居委会有处理不了的情况,也会联系陈华医生共同解决。

(三)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家庭医生不同于以往社区门诊医生的关键是通过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1.关怀式服务关怀式服务意味着对患者尽可能地提供贴心和便利的服务。陈华医生正是通过关怀式服务,建立了与社区居民的服务关系。当然,家庭医生关怀式服务不仅仅关心的是居民的生理健康,还应了解关心社区居民的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社会和家庭因素)等。有时候家庭医生在心理上的必要疏导和生活上的必要关怀,会在为居民的健康服务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关怀式服务可以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感情,巩固医患之间的关系。

2.跟踪式服务跟踪式服务即在与患者建立服务关系后,定期上门随访,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信息是家庭医生实施健康管理、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的基础。跟踪式服务让陈华医生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变化,切实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如今卫生信息化已经实现了区域整合,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家庭医生还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及时了解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及近期诊疗信息,实现对居民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p#分页标题#e#

3.监测式服务现阶段,慢性病患者一直是家庭医生的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通过门诊、服务站、上门或电话随访的方式,长期监测慢性病患者重要指标变化情况,一旦控制不良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种类或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从而减少和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4.预约式服务陈华在春天花园居委较早地开展预约式服务,且成效明显。目前,中心每个家庭医生都对自己管辖居委的慢性病患者、离休老干部、归侨、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实施预约式服务。通过预约式服务,减少了患者就医等候时间,引导了就诊的有序性,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目前,陈华医生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对象的门诊预约率分别达到64%、81%。

5.互动式服务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取向都有不同,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和爱好,服务中的互动式交流是加深彼此了解、掌握需求一种方法。家庭医生主动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也是互动式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活动,家庭医生可以获取居民健康需求,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同伴教育和健康促进。

(四)建立“3”种关系所谓“3”种关系,即与社区居民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与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的“伙伴”关系、与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社区卫生及全科医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医患关系通常是长期的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关系。在这种长期关系中,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病史、社会背景、价值观以及偏好等有更多的了解。②这就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不同于二、三级医院的医患关系。家庭医生制的实施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化,其重要目的是引导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家庭医生就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距离优势、价格优势、全科优势和服务优势,通过服务、服务再服务的反复过程,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引导居民下沉,实现长期的健康管理过程。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服务模式,关注、关心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服务模式容易让彼此建立起一种“伙伴式”的服务关系。一旦建立了这种“伙伴式”服务关系,社区居民依从性将大大提高。从健康促进“知、信、行”三个阶段来说,家庭医生的健康干预会比较容易改变社区居民的健康行为。通过3年的努力,陈华与社区居民建立了长期的健康伙伴关系。目前,与陈华医生建立重点服务关系的居民达500余人,慢性病管理对象从3年前的2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余人,居民满意度也逐年上升至99.7%。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其大部分服务资源主要用于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或弱势群体,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等。因此,家庭医生需建立与这些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陈华医生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她也有自己管理的责任居委,她的工作室也主要服务于她所负责的居委为主的周家桥社区居民。作为春天花园居委的家庭医生,陈华必须掌握居委的人口基本信息以及各类重点服务人群基本信息,以便更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春天花园居委总户数1120户(常住户数820户,租客300户),总人数约3800人;目前,已经与陈华医生签约的(或建立服务关系的)家庭总数有421户,约占常住总户数的51.3%;而重点服务对象总数为512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通过居委责任制管理后,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是慢性病管理情况产生的变化,管理对象数、管理率及预约率都有大幅提高。

(五)达到“3”个效果首先,体现健康促进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促进居民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从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其次,体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连续的、有价值的卫生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伙伴式”的服务关系,逐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后,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效果。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形式,最终是要通过服务,让老百姓满意,从而让政府满意。

五、结论与讨论

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是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一个载体,陈华工作室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围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工作室内部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实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服务载体实体化的服务平台更易被老百姓接受,看得见、寻得到,便于社区居民找到家庭医生。因此,全科服务团队才会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实体化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制服务才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但由于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配置还难以为每个家庭医生提供独立的工作室场所。因此,实体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也可以借助多种场所、多种形式,可以在中心,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居委会活动场所;可以是1个家庭医生的工作室,也可以是2个或几个家庭医生的联合工作室,还可以有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及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工作。同时,家庭医生工作室也不限于实体,还可以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开通微博、博客、社区网站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载体,作为工作室服务的补充和外延。

篇10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制服务已列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十大”重点工作之一。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过程中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责任义务,建立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居委配合,志愿者协作”的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新模式,改变了健康由卫生独家管理的旧格局,为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概念

根据美国家庭医学会的解释,家庭医生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的服务宗旨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对家庭成员中所有的人,无论年龄、性别、病变的器官或疾病的种类,都始终负有医疗上的责任。在我国家庭医生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国外的私人医生,它的服务特点是负责本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其实质是基层初级医疗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团队的建立为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奠定了基础。根据上海市新医改方案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要求,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签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的卫生服务。

2 菊园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

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原是一个城郊农村街镇,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城市社区。随着居住环境和居住人口的变化,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但要求看好病,更多的关注自身健康。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以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中心服务面积18.61 km2,服务人口6.24万人,而现有职工65人,其中执业医生20人,全科医生2人,按照全科医生1:2 500的比例匹配,要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在人员数量上存在一定缺口。而菊园新区目前有55名专业社工,平均年龄32.6岁,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93.0%。他们学历高、年龄低、人脉熟,如果发挥他们在社区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居委配合,志愿者协作”的“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团队为支撑,居委社工为帮手,社区志愿者(居委楼组长)为伙伴,全力打造一个居民信任、患者方便、群众认可的社区健康服务新格局。

2.1 “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组织架构

1)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领导小组 由菊园新区管委会牵头,成立了由管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菊园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推广工作,制定项目推广工作方案,确定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单位,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对项目推广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2)菊园社区卫生卫生中心的工作职责 组织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的推广,配备符合一定资质的家庭医生,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由中心统一印制和发放家庭医生制服务宣传资料、统一家庭医生着装,制定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容和奖惩办法,配备了专用的预约和咨询电话,印制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约定书,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培训,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居委会的工作职责 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工作,负责提供辖区内社区居民的户籍信息,做好社区居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在试点居委会、楼组公布家庭医生信息,协助家庭医生入户调查、随访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反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信息,开通网上家庭医生工作室热线,公布家庭医生服务内容,组织签约居民进行健康体检。

4)社区志愿者(楼组长)的工作职责 带头签订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及时分享签约服务体验,掌握楼组内居民的健康需求并定期做好居民满意度测评。

在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顺利开展,见图1。

2.2 “三位一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

1)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核心 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组建专业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由业务水平强、服务态度好的主治医生、领衔,团队成员由中医生、、护士、社工等共同组成。家庭医生的服务口号是“家庭医生,您身边的健康顾问”。我们统一了家庭医生着装和出诊包以展示形象,增添2部专用手机提供医疗咨询和预约服务,在嘉馨居委会网站上增设“家庭医生热线”窗口,提供网上在线服务,印制家庭医生名片,公开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签约居民可优先安排专家门诊。

2)社工是家庭医生的帮手 居委会社工是帮助社区、家庭及个人实现社会功能、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优势在于受群众信任,为居民熟悉。而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的熟悉程度远不及居委会社工。因此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推广,只有充分发挥居委会和社工的积极性,将社工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合作伙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推广过程中,社工们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宣传工作,由于居民信任,他们的宣传更具影响力。社工不但具有相当的社会学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的能力,和社工一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更好地解决与健康相关的心理障碍和社会矛盾,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专业的服务。

3)志愿者(楼组长)是家庭医生的好伙伴 居委会楼组长作为社区健康志愿者,充当了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因为楼组长在社区居民中有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楼组长熟悉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可主动发现服务需求,及时与家庭医生沟通,使家庭医生服务更及时、更便捷。

3 体会

篇11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 中医全科团队 老年人 中医健康管理方法

Practice of the elde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 under family doctor system mode

Shen Zhiping,Xia Weimin

Huangdu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of Anting Town,Jiading District,Shanghai City,201804

Project funding The construction funding of Shanghai City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ature project(project number:Shjczyynlts-sqzyyts-49);the key funding of Shanghai City Jiading District Health Bureau(project number:ZYZDXM-2);the general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nding of Shanghai City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ject number:zyqk2013-1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lde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 under family doctor system mode in Anting Town,Jiading District,Shanghai City.Methods:The elde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 was carried out at 9 sites in Huangdu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of Anting Town in 2013.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Under family doctor system mode,in the elde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the role and procedure of each memb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eral team were established.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After 1 year of the implementation,in the elderly patients,the awareness rate of old Chinese medicine physique,the awareness rate of Chinese medicine health,the compliance ra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than those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P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eral team;Elderl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在我国设立已近18载,成绩斐然,然而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社区中医保健项目存在形式单一、种类不多、手段原始等现状[1]。以安亭黄渡社区为例,经研究调研发现本社区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发展现状不尽人意,本区常驻老龄人口一方面对本区中医保健服务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大量寻求社区西医诊疗办法。为改变现状,安亭黄渡社区大胆改革,将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单个中医类医务人员诊疗改为中医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社区参加家庭医生制模式下中医健康管理的8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女29例,男51例,年龄60~80岁,平均(69.6±13.5)岁。

方法:①制定并落实中医全科服务团队各成员在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家庭医生: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实行签约责任管理办法,其健康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即为所签合约的家庭医生。家庭中医全科医生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国家中医局2013版)的要求履行对签约对象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评估结果分类处理既往确诊高血压或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者纳入相应中医健康干预中医体质偏颇者进行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指导平和质告知日常保健方法[2]。公卫医生:公卫医生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教育讲座,协助家庭医生做好老年人中医健康信息管理,同时开展中医药进社区的宣传工作等。社区护士:社区护士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做好老年人健康随访工作,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协助家庭医生完成签约等[3]。中医药剂师:中医药剂师利用老年人候诊及取药等机会对其进行煎药用药指导,同时完善中医汤剂代煎服务,从而针对性解决老人中医汤剂服药依从性差的问题。②支持措施:制定安亭镇黄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新的绩效考核方法,以调动社区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将安亭镇黄渡社区老人中医健康管理纳入嘉定区卫生局重点项目予以扶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③质量控制方法:推行家庭医生制度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路径,确保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的环节质量,本课题组成员自2012年始开展了中医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路径的研究,自2013年1月在黄渡社区推广应用,以路径管理的方式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纳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制定了职工绩效考核标准。

效果评价:在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实施前及实施1年后,所有入组老年人均需填写中医体质知晓情况、中医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中医药保健依从性调查表,并对社区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家庭医生制模式下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实施前与实施后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社区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我国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探索全新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势在必行[4]。家庭医生制模式下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是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载体,以辖区内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中医药治病理论为指导,以家庭医生为核心,全科服务团队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医全科团队各成员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在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中医全科医生既要完成日常的接诊工作,又要以路径管理的方式完成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药剂师针对老年人对疾病的认知度差、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忧等问题,通过沟通的方式有效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社区护士主导的健康随访服务能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因疾病和服药产生厌烦情绪等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5]。

家庭医生制模式下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在我社区实施1年,80例入组老年人的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保健知识知晓率和中医药保健依从率均较实施前大幅提高(P

参考文献

[1] 刘登,王志泉,曹海涛,等.社区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751-1753.

[2] 张晓玲,杨勇,徐红,等.杭州城市居民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18-319.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科研小组:科研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硕士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2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科研小组成员主要任务为确定研究主题、查阅及分析相关文献、设计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及与会专家,准备专家会议的资料,对专家会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1.2初步拟定居家护理方案:本研究基于前期基线调查,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检索国内外著名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相关文献,并参考相关书籍和政策文件,整理出关于居家护理方案的框架及重要内容;采用目的抽样法,对7名社区医务人员和8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的内容展开,进而补充方案的相关内容。最后经过科研小组反复讨论,初步拟定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初稿,包括居家护理方案构建目的、原则、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以及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6个部分。1.3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指在规定的原则下遴选一定数量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发挥专家集体的智能结构效应,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的方法[6]。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10名专家中男3名,女7名;年龄37~59岁,平均(45±6.8)岁;工作年限10~36年,平均(19.7±8.3)年;博士1名,硕士1名,本科8名;高级职称3名,副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事护理教育2名,糖尿病专科护理2名,糖尿诊疗1名,全科医疗/慢病管理3名,社区护理与管理2名。2.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Cr),由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决定,公式为Cr=(Ca+Cs)/2[10],经计算,本研究专家会议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10,熟悉程度系数为0.820,权威系数为0.865,说明与会专家权威程度较高。2.3专家会议结果:会议历时60min,经专家反复讨论,居家护理服务方案的结构由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及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组成。专家认为方案中构建目的和原则过于宽泛,无法体现服务方案目的,建议删除,同时增加“居家护理服务宗旨和目标”的内容;经专家建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中增加“糖尿病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删除“营养师及其他成员”的相关内容,最终居家护理团队由家庭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在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中,针对服务流程,专家建议以护理程序为理论指导,简化“居家护理服务流程”(详见图1),保证服务实施的简便性及可操作性。对于服务内容,专家建议将居家护理评估表的内容进行精简和归类,分为基本资料评估、基础护理评估和专科护理评估3部分内容。经修改后的居家护理服务包由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居家护理个性化服务包组成,个性化服务包仅由基础护理服务包和专科护理服务包组成,且个性化服务包的内容与护理评估的内容相对应,基础护理服务包的项目包括压疮、皮肤、口腔、疼痛、排便、排尿、排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安全预防9项护理服务,个性化服务包项目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血糖管理及低血糖5项糖尿病专科护理服务。专家认为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中应删除“生存质量、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价等指标”,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为指标针对性地评价每项护理措施即可,最终形成的居家护理方案包括居家护理方案的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三部分。

篇13

1. 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的知晓率。在签约的同时并再一次告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基本公共卫生内容及基本药物内容,使居民提高了认识,了解了新形式。

2. 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树立了卫生形象。通过再一次的宣传和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签约居民的归属感,和群众拉近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3. 增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这种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使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了解到签约不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4. 促进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签约服务,乡村医生责任感增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居民对他们也更加信任了。

5. 得到居民的认可。通过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使他们了解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2】 5月1926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为深入贯穿落实《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识,5月19日,县卫计局组织县中心医院医疗专家和部分乡村医生,到丁家房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以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幸福沈阳共同缔造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医疗专家和当地医院医生一起,共同向群众宣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内容等,同时,还开展义诊活动,为群众测量血压、解答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并为两名住院患者进行了免费会诊。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农村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内容地了解,对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深入开展幸福法库共同缔造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3】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7)451号),按照《沈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方案》的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理解和参与热情,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沈河区于5月19日(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 ,在沈河区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广场举行了宣传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当天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专家及沈河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现场义诊、咨询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

此次宣传周主题为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现场设立宣传展板20块,发放宣传单600余份,义诊咨询群众150多人次。在接下来的宣传周期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通过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义诊、下社区等活动方式,将签约服务进社区、健康知识进社区,营造出良好的签约服务氛围,提高签约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