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篇3
一、汉语言文学在课程中的教学优势
汉语言文学作为东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对高中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核心素养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汉语言文学中内涵的重要哲理和实践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汉语言文学在目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健全道德价值体系,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创造渊源不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侧重点过于片面
之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这个课程,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对汉语文学的知识点和体系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片面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无法达到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所学的理论只能作为基础,市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刻不容缓。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灵活性,增强师生互动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育观念滞后
一些秉承传统应对考试的教育理念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一直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观念,教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完全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思想落后,一直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中心,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即一直传授学生大量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不仅不能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缺乏与老师及时交流沟通,而且缺少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仅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而且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低。
(三)心理惰性影响
由于教师们常常有惰性心理,习惯性的在教学过程中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认知,也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意志,因此,尽管越来越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积极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但是教师们依然没有尝试将课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要想成功实施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师们应积极主动寻求新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完全熟悉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此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是因为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不支持教学改革,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教学改革没有得到全面开展。
三、探究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包含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研究现状为基本出发点,从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方式不断强化核心内容,从而通过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文学素养能力,加强自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分析,在这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兴趣性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构的改善方面,教师应当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高度为基本参考点,不断以学科基础为依托充分设计课堂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让每一门课程的开展和进行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课程结构的改善和设计中教师更应当依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掌握情况,不断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将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一步紧凑化,帮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尤其是一些选修课程中,应当对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不同地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发展不同学生对汉语专业和方向的兴趣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的熏陶,增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根据课程的开设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提升,在这里,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步骤,教学手段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和学是课堂上两个主题的良性互动来进行体现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初入大学的学生在接触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开始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的探索、发现问题,并自主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形成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引导来强化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认知和系统结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自身的观点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篇4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也是受到了下文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给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更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难度上无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受到文化趋高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还会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也将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很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但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却不够紧密,长时间在这种教学内容比较严肃和深刻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容易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用简单虚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专业规范性进行挑战,这也使得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厚度和社会发展需求上,课程深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更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教育上,但是在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对学生教授课本知识的环节中,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和媒体创新环节中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吸引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实效性进行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课本知识和体系的构建,只有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在学习中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并将其融合到课本知识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还能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当地著名的历史或是名胜古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观察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对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点。但是在实践发展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当前文化背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情况必然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为深刻,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问题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文化水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改进,也可以加强对以下工作的开展。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不仅能实现对时效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挨近的环节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和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发展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却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必然会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设计的环节中,更应该彰显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只有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一边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对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也就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知识继承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体系。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主体逐渐还给了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引者。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指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和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职业规划,才能为后续大学生发展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为了改进现状,教师更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行动,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建议,并且还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进步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3.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当前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分数高、成绩好的学霸,而是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建设工作中,都离不开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企业通常更需要口才表达能力好、专业基础知识牢靠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能力。换言之,这项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逐渐形成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环节中,更需要对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此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选取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主题,这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可以选择演讲也可以选择辩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挥往往是根据其临场发挥决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6
1.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1竞争压力大。有竞争力就有压力。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育事业面临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不过,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导致每年毕业生越来越多,这样就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同时,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人才要求更多侧重于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样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单一,侧重理论知识,而且没有做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单纯灌输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不能真正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都将十分单一,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课程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也会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恰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一些学生却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比如,文字功底较差,公文写作技能比较弱,甚至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不会做到有效表达,缺乏敏锐的判断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盲点。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一方面要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重视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可提前设定好就业方向和目标,在学校期间学习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提升相关职业的能力,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2.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准确。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开始不断扩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过,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与社会和市场需求渐行渐远,或者直接脱节。
2.2教学方式落后。现有的教学方式主要还体现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而这种方式已经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还要侧重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的创新,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愿意去主动学习和探索。专业教学侧重体现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延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阶段性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陶冶情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2.3评价标准不客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主要标准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必备人选,但其能力却不一定与成绩相匹配,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这就是由于评价单一而不客观造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关职业能力、实践能力都要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3.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培训创新
3.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主要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关于实践教育,有学者认为实践教育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形成对比,并形成良好的补充。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能力。
3.2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按照目标不断执行学习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目的地引导本专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了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可不定期邀请行业内著名的专家、本专业出色的毕业生回校举办座谈会和培训,通过分享和交流经验,使本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结束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培养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实现本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市场对人才日益严苛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含金量,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够抓住宝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突破。
参考文献:
[1]宋洋.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才智,2016,04:119.
[2]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109+30.
篇7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篇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篇9
(一)基础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涉及文学作品研读,这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功”,让学生在作品中领会文学美学,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效用。研读作品是“知”的层面,在作品中领略历史、社会以及人类情感思维,并可以通过思维沉淀转化为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未来职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作用。
1.沟通交往能力
在职业交往中会涉及到单位内同级交往、上下级交往、跨单位交往、跨区域或跨国际交往等,这些交往也许只是浅层次的口头交谈,也可能是深层次的协商谈判、商务交涉,在此其过程中需要参与者能有周密思考、理性判断和灵活沟通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2.书面表达能力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针对日常工作的部分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或表达说明。对此,对此,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势必需要努力学习精确、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运用到未来工作实践当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就是语言和文学,书面写作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这一能力在未来各行各业当中具有普遍应用性。
3.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未来学生走向哪个行业,都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唯权势、不唯书本地坚持真理,在工作中创新变革,对传统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汉语言文学本来就是创新变革的产物,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新事物、新理念的创新过程,且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著作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宝库。
(二)跨专业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外,还能够实现跨专业应用,尤其在未来工作选择上也能够扩大选择范围。第一,新闻编辑和记者。由于在新闻编辑及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涉及大量的编辑、写作以及排版工作,这些工作内容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交叉面较大,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扩大对这一方向的培养,学生们也势必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多学科知识,并为未来工作加码;第二,剧作家。随着当前影视行业的大热,对剧作家的需求也逐步增多。而对于剧作家而言,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学功底,更要具有文学创作思维,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如果该专业能够在课程设置中融合戏剧创作元素,也势必能够挖掘更多的戏剧创作人才;第三,秘书。对于秘书职业而言,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单位内上传下达、人员接待安排、文稿撰写、会务协调安排等,这就需要秘书具备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对此,如果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添加秘书实务学习课程,也必然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多职业应用技巧;第四,语文教育(包括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两大专业的亲缘性较高,除语文教育中所含的部分教育属性,其他部分基本囊括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如果在本专业中融入语文教学法、教育学基本知识等课程,也必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专业定位,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每年各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较多,想要让学生更有目标的实现就业。高校就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此,高校应积极寻找本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加强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学习的结合。具体来说,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系构建上,笔者认为应形成“基础理论课程(必修)+方向应用课程(必修)+实践课程(选修)”的新课程体系,除了继续保留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以外,更相应融入应用课程,让学生们更全面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可应用范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化学习定位。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例如新闻稿撰写实践课、秘书实务操作技巧实践课、剧本写作实践课、文学创作实践课、教育教学实践课、外语交流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修,以帮助学生更细致、更专业的掌握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汉语言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革新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人才
虽然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教师资历情况来看,不乏有教授、副教授或博硕士精英,但是许多教师却并没有所教岗位的实践经验,这样也势必无法胜任教学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应革新教师队伍,以培养双师型人才为目标,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分批次送到社会岗位上进行先行培训,并在用人单位展开一段时间的兼职锻炼,减少社会隔膜。这样不仅能够改造本专业教学的短板,更能帮助教师累计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为未来实践教学打好教学基础。
(三)改变教学模式,安排实践课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是秉持“一言堂”的讲课方式,这样容易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自讲、专题讨论、情景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学生实践课,例如紧密联系专业的“第二课堂”——社团(包括话剧社、文学社、编剧社等)、毕业实习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引作用,帮助学生边学边用,培养专业课创新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相应建立技能实训室,帮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能够获取较为系统化的模拟职业训练,尝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谋求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2.1专业定位不准确
随着我国社会深化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的需求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日趋多元化,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高师院校的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与时俱进性,然而实际情况确实,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类型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
2.2程设置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以及文学等,主要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涉猎,由于专业课程主要围绕语言和文学,培养的毕业人才要么继续升入更高层次去研究语言文学,要么进入校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造成千军万马的毕业生拥挤到学校,供过于求产生激烈的就业竞争。
2.3专业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累积,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硬件与软件设施不断提高,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高师院校为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具,但是多数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于新型教学方式具有抵触情绪,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个人满堂课讲授,学生一味单纯的接受,师生之间没有交流,课程单调乏味,教学效果极其有限。
3.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3.1结合专业特点,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以其独特的价值地位被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高师院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除了肩负起传递文化知识的重任外,还肩负起了提升全民族人文素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应立足于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针对不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3.2市场需求与专业属相结合的人才导向
高校课程发展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人才规格应该由社会发展需求所决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人才,高校就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同时还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特点,不断的调成专业课程内容,删除陈旧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课程,增设更具特色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社会需求和专业属性有机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语言文学人才,即培养了负荷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又增加了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推动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3.3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
我国社会持续深化发展,不同领域不同部分之间的交叉融合愈发频繁,并且这种交叉融合呈现出扩大化和深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要求人才要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更加全面知识的复合。传统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师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类型,这就要求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人才的培养要坐在社会发展的前面,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4.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4.1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例如:对于希望能够进入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学生,除了安排专业课程以外,可以相应的安排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法和相应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对于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以外安排相关的课程辅导;而对于有意向从事编辑、文秘工作的同学,可以安排公司职场必须的课程,满足其今后顺利走向职场的需求,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规划学生的未来,形成具有高师院校特色的汉语言文学课程。
4.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篇11
第二,不仅依据该人才培养模式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且结合各高校自身优势资源和本地区人才市场需要来制定一个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确保该改革能保障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秉承和实用性技能教育,最后,其需要解决一下关键问题:
1、在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不忽视其他人文课程的合理配置,最后使两者融为一体。
2、运用理论教学的课内措施和实践教学的课外措施来确保人文精神落到实处,进而达到最佳效果。
3、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如何使人文知识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如何使实用技能教育和人才市场无缝接轨。
4、如何让学生在择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中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人文才能优势。
第三,竭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培养出该类人才,让他们更好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从精神层次改造社会、世界,其前提就是我们的教师必须人文素养深厚、人文精神风貌鲜明。这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学习提高,真正实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篇12
宋张可久有诗叹日:登楼北望思王粲;高卧东山忆谢安。闷来长铗为谁弹?当年射虎,将军何在?冷凄凄霜凌古岸。冯谖弹铗有人识,可久做诗无人应。可久不无才,无遇贤主也;可久之所叹,英雄之所悲;谁人识贤良,望月独恸悲。
涛三尺薄命,半介书生,出身村野,才蔬智浅,自不敢与吕尚、孔明、冯谖相提并论。太白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大丈夫处事,当会天下之英豪。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遇。吾只求一知遇之主,以供驱驰,平生夙愿。俗语道:鸟随鸾凤飞腾达,人遇贤良品质高;朽木深藏之,贵为黑石。玉埋深山无人识,终于土石结为伴。人言南方人才济济,伯乐多矣。以吾视之,其言未必。吾之现状犹如蛟龙困于浅滩,猛虎落于平阳。昔日曹孟德作《龟虽寿》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想吾此时,正值年旺,何不超先人之所为乎?
诗云:士为知已者死。
xxx
汉语言文学专业求职信范文尊敬的学校的领导:
您 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这是我的荣幸。
其次,请容许我简单地介绍自己。
我叫王x,今年22岁。20xx年x月毕业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各门功课,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积极投入学生工作,这些都很好地提升了我的科学文化素质,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经过4年的历练,我已准备迎接职场的挑战。
在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语言文学课程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师范专业开设的逻辑学、教育心理学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在系统的学习语文课程教学法等相关教师技能课程后,我对于教师这一行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我在大学期间的家教兼职和大三的学校实习工作中经验,我已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比如说:语文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并且应该多涉及各种类别的书籍,丰富自身的内涵。在实习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比原先的活跃,知识面也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日常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老师是学生的益友。现在的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升学压力、考试压力、竞争压力等等,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又占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心理处于一个极端的不平静、不安静和不稳定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状况和思想情况,为他们解决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成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支持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上就是我对于教师工作的一些认识和心得,对于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充满了信心和热情。有了参与到工作中的热情,有了相关的工作经验,有了各方面较好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有虚心求教、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我相信我能胜语文老师一职相关工作。
希望学校的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为学生发光发热。
此致
篇13
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致以真诚的问候与良好的祝愿,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材料.
我叫梁家钰.是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毕业生,现在即将迈入社会,我渴望一个新的生活舞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其奉献一切的工作岗位.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源于我对贵公司的敬重,我非常想为贵公司的长远发展与建设贡献我的一份薄力.
在校期间,我学习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美好的大学生活,培养了我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更造就了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但我深知光靠专业知识是无法充实自己的,利用课余时间我努力充实自己,将理论变为实践,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但我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我需要用自己的价值与才华去给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带来更好的收益.我相信我的能力和知识是贵公司所需要的,我真诚渴望,我能为公司的明天奉献自己的热情与青春.
我的态度是坚定的,诚恳的,做事有始有终,是不轻易放弃的.21世纪呼唤综合性人才,我个性开朗活泼,兴趣广泛,思想开阔,办事沉稳,关心集体,责任心强.
我需要的是一个机会,是贵公司的信任,我也知道说的再好,没有实际的能力的支撑,那份自信是软弱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我需要的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拼搏与努力证明自己,从而得到公司的肯定!
我知道我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望贵公司给我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不断完善自己,更进一步帮助公司!我的自荐信已步入尾声,感谢您的翻阅,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欣然接受!
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