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篇2
妊娠对妇女不仅是生理上有明显的变化,还存在着一个强烈的心理应激过程,而情绪的变化在孕期不利与胎儿的生长和孕妇的健康,可引起很多妊娠期并发症,而在分娩期及整个产程,都会引起产程的异常,造成围产期的不良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①选择近5年内在我院门诊连续产检次数在8次以上的孕妇,通过孕妇学校反复交流。②对入院待产及进入产程的产妇进行交流。总结发生焦虑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1孕期①年龄>25岁,年龄越大,发生率增加。②文化程度:学历高者,发生率高,因对优生优育高度重视。③职业:工作压力大者,发生率增加。④孕周:越接近预产期,精神紧张因素闻越增加。⑤妊娠并发症:精神因素加重。⑥既往有不良分娩史:难产史,妊娠史(流产、宫外孕、早产)。
1.2分娩前后①产妇的心理状态:表现紧张不安,因为入院后对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陌生,加之产科工作繁忙,个别医护人员态度冷漠,说话声音大,使产妇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②恐惧焦虑:由于对正常的产程进展不够了解,对子宫收缩造成的阵痛不能承受,对能否顺利分娩缺乏信心,害怕疼痛。③对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情况:不能接受,担心孩子的安危,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精神上处于紧张不安。④悲观失望的心理:分娩后一旦与自己的愿望不符或新生儿有并发症或畸形、死亡,产妇有一种失落感、空虚感,而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⑤分娩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2 讨论
篇3
因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常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多以门诊治疗为主,这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的压力。心理治疗作为主要护理手段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临床上使用最为普遍并且效果显著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暗示疗法: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引导癔症顺从,被动接受医护意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患者多有容易被人暗示以人格特点,暗示疗法能起到令人神奇的效果。
1.1 首先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现场,以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
1.2 对患者的暗示要逐步推进,主要通过医生在患者心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他,从而幸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调节患者的行为和机体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士“以言妙道”开导患者,“假药用”解除症状。告诉患者这是最权威的医生给他诊治的,使用最好的特效新药,价格很贵,疗效神奇,实际上是维生素C,生理盐水,葡萄糖水等等安慰剂,护理人员在给患者体检,治疗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对治疗效果充满信心,告诉患者药到病除,很快京会好起来。
2 认知癔症: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失调神经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神经恐惧疑虑心理,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关系,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恰当的安慰鼓励,减少复发,同时告知患者加强自我人格的完善,用理智态度处理面临的一切,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护士应掌握患者心理,用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赢得良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
3 催眠疗法:癔症患者可表现为突然耳聋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机能受到扰乱,形成一个病态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正常工作功能,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这样的患者可采用催眠疗法。催眠疗法与暗示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在不清醒的状态下,而在催眠状态中对患者发出某种信息,患者潜意识中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随之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以上三种心理护理是平时在临床上使用最普遍并且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研究对象为人,人又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各方面相统一的整体,所以护理是一种人文方面的艺术和科学3。
参考文献
篇4
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2]。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时可通过与产妇交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在与产妇的交谈中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准确地掌握产妇的心理反应。在交谈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了解产妇的身体状态,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满足产妇分娩前与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产妇心理状态的资料,确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娩过程中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恐惧
产妇的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分娩过程中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疼痛,离开了亲友的陪护,待产室、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孤独感等。有些产妇刚被接到产房就哭着要回病房,害怕难产,要求剖宫产。
2.2焦虑
焦虑是产妇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产妇对分娩没有充分的认识,担心产程的进展不利、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对助产人员没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2.3过分依赖
大多数产妇是独生女,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从怀孕开始就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孕期的增长,生活角色的改变,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3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要以心理护理诊断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计划,它是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的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
3.1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多同产妇交流,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和依赖,应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动讲解分娩知识及心理因素对分娩的“消极”及“积极”影响,使产妇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产程的进展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恐惧、焦虑和依赖等负面的心理反应易延缓产程进展,同时也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鼓励产妇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保证产程顺利进展。
3.2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产妇信任
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们的意见安排可口饮食等,尽量满足产妇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妇疼痛。
3.3理解体贴产妇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正理解体贴产妇。分娩虽是生理过程,但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渐渐增强的宫缩阵痛可使产妇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产妇,并让有分娩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用切身体会讲解分娩经验,对产妇进行现身说法,让产妇从中得到鼓励与支持,正确认识分娩过程[3],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4实施护理措施
实施是护理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际。在实际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评价护理效果
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评价的标准是预期目标。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再将心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缓解她们的心理障碍,产妇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安全顺利的分娩。
【参考文献】
篇5
1适应期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适应期是指患者进入医院的最初阶段,此时患者突然离开家庭及工作环境,带着病痛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不适应,因而产生孤独、寂寞、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此时患者的心理需要应有如下几点:
1.1认识和被尊重的需要
患者进入病房后,首先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认识和尊重,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迅速安排好床位。及时完成各种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登记工作。进行这些工作时,护士要做到表情轻松自然,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迅速准确,同时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或责任护士及主治医生,嘱咐患者有事或者有困难可随时提出,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被尊重和接纳的感觉。
1.2熟悉环境的需要
环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舒适、优美、洁净的环境会使人心情愉快。患病住院后患者要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进入医院后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压力感。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此时的心理需要,主动向患者介绍本科室的环境与设施,如办公室、洗漱间、开水间、食堂、厕所等。同时还要详细介绍入院须知、探视制度、查房及治疗时间等,让患者从心理上尽快适应新的住院生活,而不至于产生重大的情绪波动。
1.3人际交往的需要
护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护患关系遵循基本的人际关系规律。而人际关系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表达出来。患者住进医院,接触的都是陌生人,护士必须应用人际交往及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为患者有在新环境中与周围人建立感情和友谊的需要,所以护士带患者进入病房后,应首先介绍同病室的患者,使他同病友相识,以便在今后的住院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减少对新环境中的孤独感和压力感。
1.4健康问题的需要
了解患者对健康问题的感受,包括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否对住院、诊断及治疗护理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感受。患者是否接受了患者角色,是否有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护士可利用了解患者对疾病感受的6个引导性问题来系统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感受。这6个引导性的问题是:①你住院的主要问题是什么?②你什么时候注意到自己病了?③你认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你认为应该对你采取何种治疗及护理措施?⑤疾病给你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⑥你期望治疗及护理能够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2治疗期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治疗期是指患者治疗、诊断基本明确,开始进行决策性治疗及护理措施的阶段,此期间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担心治疗效果是否有效,而容易产生忧虑、紧张、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此期间患者的主要心理需要有如下几点:
2.1了解自己病情的需要
患者住院后,经过系统的检查及观察,诊断明确,并实施了治疗,此时患者迫切地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彻底根治以及对今后的影响。护士应在医生的允许下,恰如其分地解释一些问题。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要认真地给予解答,如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介绍同病种治愈的患者与患者相识,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但涉及医方保密的问题,切不可随意泄漏,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2.2安全的需要
患者来到医院希望尽快康复,他们需要安全、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同时更需要技术过硬、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以使自己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准确,安全无差错。此时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有利于治疗休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操作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向患者详细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心中有数,能积极配合,护士应对患者的一切治疗及护理采取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2.3关心支持的需要
当一个健康人突然患病,心理上失去平衡,生活上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此时患者最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应该体贴爱护患者,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劝导,生活上给予帮助支持,
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各种需要,使患者始终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3恢复期的需要与护理
恢复期患者病情趋于好转,身体逐渐康复,此时患者最大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加强患者的意志训练,患病后人的意志力会减退,患者表现得依赖、软弱,特别是意志力薄弱的患者,更会出现忧虑、悲观、痛苦、恐惧等消极心理,以消极的方式应对疾病。而一般意志坚强的人会努力克服疾病所造成的问题或困难,对恢复健康或自我功能充满信心。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向患者提供有关康复患者的实例,或向患者讲述身残志坚的故事,提高患者的意志力。这对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而言会使他们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特别是对一些热爱生活、事业心较强的患者,将会激发其更大的生活热情和事业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此时护士的护理重点是以宣传科普知识、健康宣教及出院康复指导为主,使患者掌握一些有利于健康的常识及自己所患疾病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篇6
1.2 眼神安详 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1.3 语言恳切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 动作轻柔 对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 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 否认期的护理 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2.2 愤怒期的护理 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mand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care of nurses’ mental quality.Method:64 nursing personnels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and de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32 persons in each group and all of them were clinical nurse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10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pondents and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as well,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nalyzed the outsight,memory,technological levels, moral sentiments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of every nurse,while surveyd 100 pati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mand for nurses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nurses’ psychological quality.Result: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ng effect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uzhou City,Fuzhou 34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7
随着医学模式地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当代医学发展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而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则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2],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的保持。与此同时,这对护士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护士通过与患者详细的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采取针对性地疏导和安慰,促进患者身体康复[3]。本院近年来通过对护士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为显著地提高了患者临床心理护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6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2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34名,中专2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3名,护师25人,护士14人。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均为临床护士。两组护士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1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对试验组护士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照组未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具体心理品质培养方法如下。
1.2.1 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将护理质量作为医院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加强护士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护士只有掌握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及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理论与技术才能做好心理护理工作[4-8]。医院要为护士争取更多学习外出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同时通过同工同酬、护理绩效考核等多种机制,提高护士的待遇,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2.2 护理管理方面 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起到承上取下的作用,既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又要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护士。不但要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还应该关心护士的生活,观察护士心理情绪的变化,帮助减轻护士心理压力,让护士建立最佳身心状态。
1.2.3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1.2.3.1 培养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重慎独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职业心态,热爱护理专业,激发工作热情,释放内心的压力,视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关心爱护患者,提高护患间的亲和力。
1.2.3.2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护士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遇事情沉着冷静,特别在抢救患者过程当中,要做到忙而不乱。要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9],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生活、家庭中遇到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患者身上,以稳定、沉着的情绪,赢得患者的信任。
1.2.3.3 加强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勤于学习,经常参加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加强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学习,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同时经常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0]。
1.2.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求运用基本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获取详细的患者资料,通过观察患者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患者的需要,对每个患者进行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1],以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求。
1.2.3.5 培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良好的言语沟通是护士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更是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护士要加强训练自身的言语沟通能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护患纠纷,促进护患更为和谐。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护士的观察力、记忆力、技术水平、道德情操和语言能力,同时向100例患者进行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和护士心理品质满意度的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的需求中,工作认真占17%、技术水平占26%、道德水平占11%、服务态度占16%、沟通技巧占12%、护患关系占13%、学历水平占5%。
2.2 两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比较 试验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在临床整体护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有利于增强患者信任、安全感。护士在给患者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地心理沟通,给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把预防疾病、卫生知识传授给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热情和善的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患者更坦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获取患者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建立信任安全感[4],营造良好地气氛。(2)有利于调动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能够运用语言,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生物。当人生病后,社会角色发生改变,由于病痛带来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从而产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反应。而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护士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地心理疏导,让患者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在治疗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患者得到安抚和激励,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自觉履行护患双方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有利于护患关系更为和谐。护士在医生、护士和患者三者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平常护士与患者接触远比比医生要平凡的多,而与医生的工作又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多层次的角色体现了护士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医护关系、护患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让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效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4)有利于整体护理更为深入的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5]。它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情绪变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护士以言语温和、态度和蔼,热情开朗的情绪去感染患者、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6]。绝大多数急危重患者,都有恐惧、悲观或失望心理,当护士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展现在患者面前时,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全部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促进整体护理更深入地开展。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发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7],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质量下降,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增多,激化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所以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对护士的心理品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1)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患者入院后,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水平的护理质量和满意的医疗效果,是高尚护理职业道德的体现,因此,护士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示患者为亲人,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7],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通过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2)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对护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通过对患者全面、系统、周密的观察,推断其内心世界,了解在疾病发展中所表现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并及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排解患者心理压力,加速疾病的康复。(3)创造性思维能力。护士应具备有独立思维品质,护理工作对象是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性格、不同疾病的患者,护士不能简单的遵照医生医嘱执行护理操作,还得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治疗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药,护士要加强言语交流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能力[8],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尽量使用安慰、支持、鼓励、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等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注意掌握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非语词性沟通技巧的运用,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心理护理的效力。(5)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情绪稳定是举足轻重的,护士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护士要培养自已的自制力[9],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把个人的烦恼发泄到患者身上,遇事沉着、冷静,要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6)心理护理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心理护理可以提前预防、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评估,及时收集资料,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有效预防较严重疾病引起的情绪或生理方面的并发症[10-15]。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内涵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医疗服务中责任重大,而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贯穿着整体护理地全部过程,是现代护理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护士不但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64-565.
[2]雷淑琴.护士职业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52.
[3]沈兴华.个性化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5,10(1):43-44.
[4]王红霞,王旭阳,陈丽莉,等.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01-103.
[5]宋丽.心理疏导护理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7):100-101.
[6]陈哲明,郑卫星,罗助荣,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282-1283.
[7]张瑞芹,孙翠勇,王娟,等.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8-10.
[8]曹玉霜.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56-357.
[9]乔军,麻玉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8-9.
[10]李灵艳,陆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44-145.
[11]潘承云.认知行为干预对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79-2281.
[12]吕占武,陈世玖,黄雪梅,等.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14-117.
[13]杜金香,王晓燕.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5.
篇8
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期间,我们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积极采取疏导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42~8O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1h一20年。心绞痛71例,心肌梗塞9例,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学23例,中学4O例,小学14例,文盲6例。职业:干部21例,工人33例,农民2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评价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2心理特点
2.1紧张恐惧部分患者进入医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地恐惧,加上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的胸痛、胸闷、濒死感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病情严重者需要给予吸氧、输液、监护等治疗措施,常使患者处于紧张状态。
2.2抑郁焦虑冠心病对患者是一个很强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死亡,同时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病友病情恶化而失去治疗信心,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
2.3多疑自卑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病情都很关注,尤其是病情重的患者,经常向医生、护士和家属了解,同时对他们的回答不十分信任,认为自己病情很重,已经没有治疗的希望,怀疑周围的人都在隐瞒他的病情,甚至怀疑家属和医护人员已经对他放弃治疗。
2.4否认心理部分患者不承认、不能接受自己患病或病情加重,对疾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相信,坚信自己身体素质很好,甚至拒绝治疗。
2.5盲目乐观部分患者缺乏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自己身患疾病却满不在乎,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不加强自身的锻炼,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态度和蔼,语气委婉,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合理休息、饮食、运动,介绍病室环境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
3.2健康教育通过在病室内针对性地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录像、板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介绍冠心病的病因、病理、发作诱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让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预后较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疑虑和不配合治疗的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让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负面情绪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从而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行动中,消除其盲目乐观的心理状态。
3.3舒缓情绪疗法①放松疗法:鼓励患者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听喜欢的相声、小品、音乐等方法,可以达到怡养心情,放松的目的;尤其是音乐疗法,对恢复期患者缓解心绞痛的效果显著。②疏泄疗法:教会患者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③移情疗法: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情趣,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可以将患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篇9
2.1心肌梗死一旦发生,首先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而疼痛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并测量血压。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2.2持续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2.3心理护理保持病人精神上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不要激动。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性病人面临生命威胁,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及心理疏导工作。
2.4卧床休息急性期应加强护理,严格卧床休息。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2.5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做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2.6清淡饮食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量。
2.7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射性牙痛,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凡有冠心病病史务必提高警惕。应尽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3心肌梗死的特殊医学护理措施
3.1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后应收入监护病房,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治疗,防止复跳后再停跳。有气管插管指征者应准备呼吸机,并调试合理通气模式。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频率、深度以及是否存在人机对抗,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医生解决。按时湿化气道、翻身、拍背、吸痰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篇10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和医学模式的进展,护患双向心理研究与相互支持的护理学探讨,已发展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融合性心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已变为目前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指征,临床性心理护理的局限,职业性应激致部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失衡,导致加强护士技术培训与心理培训成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护士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解除疑虚的工作中,技能性和护理性创造劳动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特别是护患心理沟通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护理目的和操作的准确表达及实施与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换,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前提保证。
1 护士职业特点素质及心理素质
1.1 护士执业素质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并不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而在医生与护士的主、助关系变为共同为病人康复而服务的合作关系的今天,护理素质的提高和缺陷修正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护理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理论根据,以病人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行为指南,其中,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把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环境,心理、精神、社会等整体状况对其恢复的影响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是护士素质进步的关键。
由于缺乏对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认识,没有看到护理学科已经形成其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和范畴,护理人员因为功能制护理造成偏重与重复、简单的习惯性技术操作,而知识更新的机会又少,使护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专业性日渐淡漠。受传统护理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同时我国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其结果护士人文学科的知识较差,对护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护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薄弱。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社会等全面智能结构,才能使护理问题得到求真务实的解决。
1.2 护理心理的预准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鉴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铺相成,在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手段的杂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具体实施上显得空洞而格式化,实际应用多为强直性概念灌输。
护士是护理的主体,因此也是患者所处人际社会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因此对护士心理护理的要求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包含于工作范围内,思维、情感、道德、语言等指标表现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现“神”职。具有普遍意义的护士职业道德是护士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准绳,心理护理则是在此感、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达到改变病人不良心理及行为的目的,从而保证防病治病,加速肌体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对本职工作意义,价值思考职业态度,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特点,构成了护士—-病人互联关系中前者的个体和角色人格特质,其中心理外显得特质是品质的表达。职守与爱心,高度的责任度,情绪调节与自控,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性意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爱的情理之上,最终形成护患间对疾病危害及必须采取措施的共识。护士利用护理专业知识解释、安慰、说服其护理对象,才能在正常的人类交往(护理行为)活动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导,使护理成为双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让病人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不同心态病人的有的放矢地护理诊断,护理过程,诱导病人由依赖心理变成积极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这样护患个体单向性心理就构成了护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说,护理个体心理离不开心理护理个体,没有心理护理理素则个体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动。
2个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的集合
2.1 个性心理护理应用的质化。
心理护理不是普通的临床技术性护理,它要求护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借助问、听、视、触、交谈有步骤,有目的判断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反映,准确把握病人的求医动机、希望、行为、个性、智力等特征,决定实现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是咨询和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带有共性的一般心理护理是职业的体现,应用护士个体健康心理对病人进行个别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护理的本质。排除伦理学范畴及“翻身叩背,输液打针”的简单技能活动,形成自觉行动的技巧运用才是个性护理的体现。
个性心理护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术操作的强迫接受,它要求护士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文化涵养,性格特点和一定水平的个人精神境界,正确实施护理法则,使护理对象与自己的理解相统一。仅限于单一的情感性,艺术性、积极性、严肃性,风趣幽默,寓意贴切的表现力和表象力,即不现实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质的训练与引导,完成护患双向对病症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和职业动机,是成功与否个性心理最明确的表达。
2.2 建立科学的病人心理评估关系。
自80年代以来,对护士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研究的文献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对被护理对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统分析,这些讨论变成了对护士单向的职业 要求,使心理护理不仅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也大都成为了对护理职业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执行医嘱的同时,从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整体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诊断和过程。这说明心理护理动态的了解及评估成为心理护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条件。
诸多病人所患病症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疾病,因为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素质、工作地位、家庭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言行表现,认识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的影响各个不相同,即疾病的内在规律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通过个性差异体现出现的。借助问卷,交谈,解释并通过技术性护理操作等手段,准确观察的思维变化,情绪波动,根据发现总结病人对其自身病患的感觉,认为等心理活动,在求医需要,情绪征兆,忧虑负担及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家庭影响等个体特征方面,寻求诊个体个性的特异性和规律性,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施行护理的正负观点,建立起病人就诊的综合档案,逐个疾病,特定个体选用实施具体有效的护理方法,使心理护理形成病人、护士、医生参加的共融体系。
2.3 心理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心理沟通是护患之间的观点、意见、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换,传递过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间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整体护理模式不是简单地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家庭等拥有复杂层面的综合体,对其采用科学的护理心理和护理程序,缺乏沟通的基本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必要的心理认识交流,甚至表现出消极,厌烦的个体情绪,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职业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无形中的隔阂只能造成心理护理障碍而导致护理结果表现化。
主动,亲切的言语交谈是病人就医过程获得安全被信任感较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绍,表格填写等咨询活动首先影响病人对环境舒适与否的心理感觉,对不同病人检查化验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方法,疗效及家庭护理等内容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辅助指导,是护患沟通的前期准备,对病人及其家属不安、担心、顾虑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进行耐心、冷静的心理疏导,诱使其转化为倾诉,是患者尽快取得心理沟通的条件保证,同时,娴熟、高超的专业护理技术也是消除沟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培养和建立护患心理支持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心理护理中的心理沟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实效的力度,病人满意度显著上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 心理护理的量化研究
3.1 护理质量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实证评价在心理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对护理指标的看法不尽相同,科学地制定指标内容,设计质量保证的护理程序,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心理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最艰苦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将生理需要升为精神得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护理以单纯的职业操作转化成为职业思考。由于系统论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护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实效结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的最终表达。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和整体护理发展趋势,病人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到位率呈强权值,心理护理的指标内容,应从护理职业范围出发,制定标准护理计划和教育计划,即护理服务态度,工作耐心热情,语言文明程度,即使解决问题及巡视,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深度的满意情况,病人对疾病、药物、饮食、休息与锻炼的认识,只有同时得到这些因素的协调支持,坚持现场落实和反馈控制的原则,并实施得分量化统计,才能体现出护理的效价和质量控制实值。
3.2 形体语言的主导地位。
职业性语言交流,技术操作时护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护理中进行沟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语言不懂而解释却耗时较长,护士技能操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本质工作等认识障碍,由此产生的心境,情绪对护患关系的影响直接涉及到护理质量,所以有人认为形体语言处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表现力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语言信息交通是间断的,而非语言形体交流的信息是不间断的,形体“语言”传递信息是许多感觉器的综合信息。从病人就诊到离开,除语言外,护士在工作中的仪表、态度、举止、技能水平始终直观连续的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庄重、沉稳、自然、果断给人视觉、触觉上的同情、亲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与护士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马虎的随意性等不良刺激,则使病人产生气愤、懊恼、恐惧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负担。此外,形体语言信息因为受距离的限制,护患交往的双向是在近距离内感觉器官能互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护士行为反映的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各项护理操作而并非空虚的说教宣传,目光、表情、主动搀扶、安排治疗等等动作---空间效应,无形中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抑,可以认为正确的形体语言是病人获得信赖并配合护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篇11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很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谈。他们关心病友的病情变化,乐于向医务人员介绍病友的痛苦症状,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
1.8侥幸: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侥幸心理。如,疾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
2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是:
2.1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协调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2.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士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 病人的心理需要
3.1躯体需要 :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如休息与睡眠、饮食、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3.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环境,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分离所致,需要亲人探视与关怀,医护人员同情与关心。
3.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3.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3.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
3.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手术效果,主管医生、护士水平、预后等。
4心理护理程序
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动态是指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决策是指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地变化进一步制定决策。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的、连贯的、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4.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4.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4.3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4.4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在交谈中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时间地点;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注意谈话技巧,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
篇12
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的8例地震伤患者,年龄16~87岁,2例干部,大专文化,经济条件好,2例学生,4例老年患者均伴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例患者无陪护。8例地震伤患者来时均有不同程度抑郁、烦躁、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2 心理护理的原则[1]
2.1 控制刺激的原则 把各种刺激控制在患者当时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对患者不稳定情绪和不佳心态的一种保护,因此给患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适宜的休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2.2 坚持疏导的原则 所谓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让患者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帮助患者选择理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对目前发生的问题,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2.3 允许患者宣泄的原则 我们要患者说,有多少说多少,说错了也不要紧,就是说过火的话,也要让他们说完心里话,发完怨言,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理平衡。
2.4 解决问题的原则 是根据病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帮助他们利用自己及其可利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来改善他们的应对水平。
3 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
3.1 入院介绍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和制度,态度要真切,语言要温柔,以取得病人信任,从而消除其陌生感、不安全感。
3.2 护患沟通 利用治疗和非治疗期间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向病人解释各项检查治疗目的、意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向病人反馈检查结果,配合治疗。
3.3 紧急救护时的心理护理
3.3.1 进行评估 对所有病人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恐惧、悲伤度、自我护理的理解内容,采用问答观察病人行为与情感,收集第一手资料。
3.3.2 进行干预 指导病人如何宣泄情绪,如何静心休息,如何面对困难,并通知家人、亲友、有关部门领导,给予精神物质支持,传媒的关心和采访也会带给他们很好的宣泄。
3.4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3.4.1 采取自我暗示放松法 例如:让患者感到舒适就怎样的卧位。
3.4.2 支持与安慰 护士是患者的贴心人,也是最信任的人,我们要态度诚恳地帮助患者,交谈中要着重如何对待突发事件的经历和目前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
3.4.3 集体讨论 让症状、年龄和性质相同的伤病员集中在同一病室,让他们随意交流、进行沟通,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3.5 恢复期的护理 恢复期病人情绪逐渐稳定,应适时进行疾病的康复指导。对康复者出院的状况随访,并告诉随访中的患者,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及在岗时间,这样让患者对你和自己都有一种信心和满意,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4 体会
篇13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患者201例,进行术前心理状态的评估。
方法:采用沟通交流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护理的需求等。
结果
心理状态评估结果:201例患者中焦虑情绪者占90%,不同程度的忧郁者占93%,恐惧者占60%,患者对心理护理需求占93.5%,多数患者认为护士的有效心理支持非常必要。
讨论
调查显示,201例宫外孕患者术前基本都有焦虑情绪,抑郁者占93%,已婚未育组及未婚未育组所占比率较高,这与未育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生育有关。特别是未婚宫外孕患者,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害怕被男朋友抛弃等都是引起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
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人体对外界刺激强度、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应付能力的评估,都受到个性的影响[1],因而我们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对病史提供不确切的患者应使其消除害羞、恐惧心理,启发其提供真实病史,如婚史、史、停经史等,以便为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对病情危急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迅速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抢救处理,做好术前准备,并同时安慰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调查中有70%的患者对本病缺乏了解,入院后也因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患者或家属对手术犹豫不决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在手术前,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其对手术的各种顾虑,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提问详细解释,注意语言的表达,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理解,必要时可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时间等告知患者,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实行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与生殖器感染一样呈逐步上升趋势[2],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因此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在调查中有93.5%的患者对术前心理护理有需求,所以在护理时要考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及理解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保持自尊,协助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增强护患间的信任。在妇科检查、穿刺等治疗时,要注意遮挡患者,操作轻柔,耐心地告知病情,体现人文关怀。对未婚先孕患者,要尊重她们的隐私,做到对她们不歧视、不冷淡,给予同情与关注,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了解家属的想法,对待个别有反常心态的家属要做好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另外还可通过让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手术医生的信任,在病房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