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篇1

(二)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分离,未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认识到做人应该诚实、正直、守信、履约,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基本知晓,但是在实际行动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况。比如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等一些违反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现象。面对老师的批评,大部分学生表面上态度都特别的诚恳,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诺一定要在日后加以改正。但一转身,学生似乎就会忘记自己对老师做出的承诺,学生还是按照原来的坏习惯办事,明知故犯,而且屡教不改。

(三)诚信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标准不一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具有特别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清晰地辨别出美与丑、好与坏、诚信与不诚信的区别。只是在自身实际的行为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的评价,往往会表现出标准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当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一般会比较宽容,而如果关系普通的朋友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则会比较反感。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诚信的标准一般都会比较低。

(四)以自身利益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尺度

中职学生有时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假借学校收费的名义,向家长索要钱物,实际上主要是用于个人自由的支配。比如上网、玩乐等。另外,中职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以一些头痛、感冒、小毛小病为理由来骗取老师批假等行为,以此来逃学。此外,在日常行规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勇于承认,有的甚至于编造谎言,企图蒙骗老师,从而蒙混过关。可见,学生在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特殊利益时,诚信意识十分薄弱,甚至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通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职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特别令人担忧。在现实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理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议”: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一)诚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需

我国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为人准则,其中,“信”就是指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在今天,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讲究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为我们当代的中职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十分重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种自卑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中职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自身的自信。诚信正是要求中职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从而达到一个对自我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诚信是中职学生安身立命之本。

(三)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正是因为个别学生的表里不一,破坏规则,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大大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带坏了班级的风气。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老实,讲信用,有信誉。在具体的学生行为中表现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做人、敢于担当、勇于承认自身错误。试想,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信守诺言,那么,良好的班风、学风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在班级形成。由此可见,诚信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挥诚信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良性作用。

(四)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诚信是德,没有诚信则是无德的表现。众所周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并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坚持诚信,信守诺言,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他会发自内心地真心向善,同时,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实施良好的诚信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三、“寻”:中职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长成挺拔繁茂的参天乔木。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来加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诚信教育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诚信教育道路。

(一)创设诚信课堂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创设诚信环境是学校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外部保障。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诚信课堂环境,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比如,就课堂纪律的遵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中职学校教师可以从诚信的角度与学生约法三章,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表里如一的同学,经常加以表扬,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此外,对课堂教学中,违反纪律、上课睡觉等不诚信的行为进行道德意义上的鞭鞑和舆论层面上的谴责,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并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同时,德育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就应该约法三章,把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优良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参考因素,确定诚信程度各级测评体系指标,对每一项内容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评议、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位同学确定最终的诚信等级。

(二)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内化诚信认知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诚信品德的培育而言,同样如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有的德育教材,发挥德育教材在培育学生诚信品质中的作用。中职学校德育课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德育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德育课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凸显其鲜明的德育功能。而诚信道德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既体现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善于挖掘教材,找到强化诚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内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比如,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为例,诚信道德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可以这样来挖掘:首先,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交换需要实行等价交换,利用这一点可以加强学生公平、公正的交易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经营的品质,反对欺诈行为。其次,依据货币的本质,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再次,依据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培养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观念。

(三)设计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修养。它是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品质,需要我们为中职学校学生创设诚信实践的舞台,以这个诚信实践的舞台为平台来重点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加强与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志愿者活动”、“诚信考试”、“诚信承诺宣誓”、“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一系列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诚实守信的重要品质。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口号宣传,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让中职学生亲自参与到诚信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中职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体悟诚信品质的真正内涵。在开展实际的诚信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教育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并以丰富的实例开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并能自觉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凸显德育功能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品德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此,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诚信作为教育目标确立以后,他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考核评价应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结果。因此,中职德育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注重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应重视日常的行为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此外,还要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具体来说,在通过德育课对学生的诚信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中肯的评价。所谓重视结果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德育成绩给出一个最终的分数,通过期末成绩考核学生的德育表现;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积极的行为要通过加分的形式适当地给予鼓励,对于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则通过减分的方式做出惩罚。此外,在德育课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认知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结合。认知评价即指在具体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一些诚信道德品质的认识水平。而行为评价是指在具体的德育课实施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做出一个评价,此时考察的重点变成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与认证,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德育评价。

篇2

(一)注重教学难度的阶梯分布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这有助于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例如,在设计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时,可以将其设定为基础的与人积极交流、沟通,在设计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时,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逐步开展,这才能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程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课程目标的可行性直接决定着口语交际教学效果,只有在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为教师提供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教师按时、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对“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切身感受着父母的爱,首先,我采用自然的谈话方式导入这个话题,然后又通过课文引出该话题,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自由交流,最后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将这些的故事。在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然流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和阅读紧密相连,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过程的积累也是掌握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阅读各种书籍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还具有理解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小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流利、轻松的和别人交流、沟通。

篇3

2.学习方法的教化与培养

学习方法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都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甚至个别学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没有方法,没有计划地学,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漫无目的,随意性特强,不会自学,不会总结,或者说根本没有自学和总结的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养成他们,使他们能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变成一个会学者。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他们如何记笔记,如何总结知识归纳知识,如何科学的分配时间等等。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加以借鉴。或者还可以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推荐给大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看似一件小事,但对于这部分群体,确实需要我们去引导和点播,去教育和养成。如果学生真的能够在这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养成的话,即使我们的付出和学生的付出多一点,我想也是值得的。这不仅仅对我们的整个高中教学阶段有利,对于学生本身而言,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3.学习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优秀或突出的能够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从事某种职业。为此,在校期间提高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非常必要。例如,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辩论会、参观调查、座谈交流等等。各项准备都由学生自己安排、组织,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和宗旨。班主任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参与者,通过活动去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

二、思想品质及道德修养的养成

思想品质及道德修养的养成也是我们职业学校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作为21世纪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校作为学生,还是步入社会成为公民或者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普通的劳动者,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格素质,以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在社会活动中能够符合行业所需求的职业素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思相品质和德道修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要细心,要有耐心。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要长年累月地进行渗透。或在班级树立典型、模范以及教师本人的率先垂范,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良好品质及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

三、科学的世界、人生、价值观的养成

掌握一定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知识,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健康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面对前途很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对生活和前景丧失了信心,不能正确地面对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情况必须了如指掌,与之谈心、交流、沟通,长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教育学生在各方面能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真正能够领悟人生价值的真谛,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能够投身于无限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业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运用调查法比较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的差异,深入探讨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

选取原则:教学成效高的教师是指获得过区级或区级以上级别奖励的优秀教师;教学成效一般的教师是指年过35岁,但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的中年教师。需要说明的是,35岁这个年龄界限是根据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理论确定的。普塞尔认为,35岁以上的人已经经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各个时期,进入了职业价值观的成熟期(注:T.JERSILDETAL:《THEPSYCHOLOGYOFADOLESCENCE》,MACMILLANPUBISHINGCO.INC.1978.)。选取这个年龄段的一般教师基本上可以避免由于样本中抽取了一些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而带来的分析错误。

采用随机分层取样法对天津市七个市郊区县的13所中学的现任中学教师(不包括学校职员和行政干部)进行样本选取。其中重点校五所,一般校五所,较差校三所。本次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41份,有效问卷196份,其中有优秀教师66人,一般教师130人。

(2)调查工具

a.工具。用修改后的WVI(修订版)进行调查。

b.问卷说明。根据塞普尔的理论,人们对社会间各种职业和从事这种职业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要,即满足生活的需要,满足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满足劳动的各种活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会具有三类十五种职业价值尺度:一是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价值,如利他主义、独立性、创造性、智力激发、美感、成就和管理;二是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价值,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变动性;三是外在报酬,包括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注: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1(2)。)。这些衡量职业条件的价值尺度既以人的主体需要为前提,同时又结合并渗透了职业活动的特点,因此基本上反映了职业需要的各个方面。

塞普尔设计编制的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I)目前仍在西方流行。我国学者对原量表进行了修订,本研究就借鉴了宁维卫的调查问卷。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我们又在原来的60个项目中增添了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四个职业价值尺度项目,即育人的需要、与青少年接触的需要、休息日多的需要、付出与报酬平衡的需要,其中第一项属于内在职业价值,第二项属于外在职业价值,后两项属于外在报酬。(表1是对各变量标签的解释。)

为体现语言的时代性,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我们对量表中的个别项目做了微小的文字变动。本研究的量表记分和原量表一样,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极重要——1分;重要——2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4分;极不重要——5分。此外,为更清晰地使教师了解我们的研究内容,对指导语也做了较大改进。经过修改的量表在发放前曾得到有关专家的逐条鉴定和审核,经统计测定,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变量含义

标签含义标签含义

AC成就RR休息日多

AL利他主义SE安全性

AS同事关系SR监督的关系

CR创造性SU工作环境

ER经济报酬TR育人的需要

ES美感VA变动性

IN独立性Vb付出与报酬平衡

IS智力激发WL生活方式

MA管理YR与青少年接触

PR声誉

3.发放形式

问卷由主试直接或间接发放,采用个别或团体测试两种形式。

4.统计方法

通过比较19种职业价值尺度的平均分来了解不同教师对这些尺度的评价情况,用因素分析法将它们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从而寻找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呈现出的差异,同时还将结合排序和两因素的独立性检验等统计方法。

分析的演算过程主要在SPSS9.0forWindows统计软件中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教师职业需要的因素分析

我们首先运用因素分析法来分别了解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对19种价值尺度的评价情况。按照估计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我们分别可以提取出六个影响优秀教师职业需要的因素和六个影响一般教师职业需要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被提取的因素都有绝对值较大的因子负荷系数(大于0.50)。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因素分析结果

公共因素第一因素第二因素第三因素第四因素第五因素第六因素

被试

优秀教师IN.914SE.898AL.821ER.806SR.897TR.911

ES.824AS.756YR.733RR.716MA.752

CR.812SU.709AC.682PR.622

WL.761VA.507

IS.524

一般教师AL.634VA.599ER.653SU.555MA.633SE.740

IN.758AS.775PR.746RR.801CR.865

ES.574WL.717SR.549VB.614

YR.641AC.530

根据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可以对影响优秀教师职业需要的六个因子进行概括:每一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36.20%)主要与进取心有关;第二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12.68%)主要与工作环境有关;第三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9.85%)主要与社会贡献有关;第四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7.99%)主要与工作优越性有关;第五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7.02%)主要与工作方式有关;第六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6.24%)则主要与育人这种工作性质有关。同样我们也可以对影响一般教师职业需要的六个因子进行概括:第一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28.58%)主要与自主性有关;第二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11.28%)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第三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8.48%)主要与工作地位有关;第四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7.73%)主要与工作优越性有关;第五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6.88%)主要与工作内容有关;第六个因子(大约为总方差的5.28%)则主要与工作稳定性有关。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不同教师职业需要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

(1)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他们对职业的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所考虑,并且这些均可以归类为“内在职业价值”,如进取心、自主性、社会贡献、工作性质等;“外在职业价值”,如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外在报酬”,如工作稳定性、生活方式、工作优越性等。这基本符合塞普尔的职业价值分类,同时也说明了测量的效度是可靠的。

(2)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在考虑职业各方面的需要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概括地讲,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比较起来,在考虑职业的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这表现在优秀教师提取的几个主因素中,有三项集中概括了职业的内在价值,即进取心、社会贡献和育人的工作性质;而一般教师关注较多的则是包括生活方式、工作条件、工作稳定性、工作地位等在内的四项关于职业的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

2.不同教师对各种职业价值尺度的评价差异

为更清楚地寻找到不同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的差异,我们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根据教师对各职业价值尺度的重视程度进行了排序,这个结果总体上反映了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对每一价值尺度重视程度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总的看来,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对各价值尺度进行排序时,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前者比较重视的是职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性质有关的价值,而后者则没有这种特点,这再次验证了前面的结论。这表现在:按照重要程度,优秀教师所列的居前五位的价值尺度分别是育人需要、成就、独立性、利他主义和智力激发,它们均属于内在的职业价值;而一般教师所列的居前五位的价值尺度分别是监督关系、成就、利他主义、付出与报酬平衡、安全性,其中仅有两项属于内在的职业价值。

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需要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人们一般有两类需要——外在职业需要和内在职业需要,这两类需要都会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然而,它们的作用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托;后者是前者的主导者和调节者,它可以控制和调节前者。工作环境与条件等外在职业需要是维持性因素,不直接激发工作热情,真正激发动机的因素是工作本身和完成工作的感受等内在职业需要,这些是真正的激励性因素。而调查结果正显示出,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正因为此,前者在职业生活中为追求和满足自身的内在职业需要,往往会更加专注于工作本身,他们的积极性肯定要高于一般教师。而工作的热情不仅会使教师本人经常地保持自我进取的精神状态,舍得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业务水平提高上花力气,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无形中被教师所感染和带动。在这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中,作为非智力因素,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涨的学习热情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易取得教学的高成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都非常重视成就需要和利他主义的需要,他们均把它们列于前四位之内。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认为成就需要和社会贡献的需要是教师的共同需要。这与某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如某大城市教育行政学院对二千二百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所提供的结果,事业的成就感,期望学生成才是多数教师的愿望(注:晋劲敏、胡俊娟、何立婴;《教师心理》,36页,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

(3)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对管理、变动性、经济报酬、休息日多等几方面的需要都不太重视,这几项均被排在后五位。这说明权利意识在广大教师中间是比较淡漠的;工作的多样性对教师来说是不重要的,教育工作具有的一些重复性、平凡性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同时,就经济报酬尺度而言,他们均认为获得高职高薪是次要的。我们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教师职业本身的待遇并非极高,因此大多数教师入职时都不是为追求高待遇而来,其满足的标准是一般水平的;二是教师进入教育情境中,个人的物质需要往往会向社会需要转化,教师的职业需要中就出现了物欲淡化与析释的过程。再有,教师们对休息日多这一尺度关注并不高,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特有的寒暑假并非在教师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教师与各职业价值尺度之间的两因素的独立性检验(见表3)。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评价IN、SE、WL、SR、CR和TR等六个职业价值尺度时,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态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根据这几个X[2]值计算出的K.Pearson定义的列联相关系数C亦显著,均大于或等于临界值0.31,而其他几方面的差异则不显著。结合前面的已有结论,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体现出自我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都比较注重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支配自己的工作。这个结论与我国学者白益民等进行的教师个性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高成效教师个性的共同特征中“独立性”处于中上水平。

(2)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更需要工作具有稳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定程度,他们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不愿失去工作。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许多教学成效一般或较差的教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钟爱于教育工作,但是为了拥有一份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中仍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宁愿持一种非积极的态度留在教育岗位上。如此,他们是很难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的。

(3)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拥有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大都比较向往下班后能从事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业余活动,能拥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优秀教师们所具有的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他们为取得高成效的教学成绩花去了许多课余时间和精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

(4)一般教师比优秀教师更需要良好的监督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一般教师都非常渴望在工作中能遇上可以依靠的公正领导,他们认为拥有一个关怀、体贴、能常倾听意见的领导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与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不无关系的。他们大多认为,要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有好的领导做后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一线教师的个人努力。没有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和兢业爱岗的师德,高成效的教学是无从开始的。

(5)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希望在日常工作中能进行丰富的想象,创造一些新东西,并能实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因为新事物的诞生或对新思想的推广往往不能循规蹈矩,机械地照抄、照搬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是不利于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的。现代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并非因为他们是最好的教书匠,而是因为他们是工作的有心人,能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里取得比别人更突出的教学成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创造性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而这也恰恰是一般教师所欠缺的。

(6)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热衷于教育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乐于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造就和感召他人,他们需要通过培育人才获得一种成就感。赫兹伯格的双因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情感才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源泉。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和造就下一代是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点。而乐于从中获得成就感并非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的心理。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不同的教师在对“育人需要”这一尺度进行评价时有很大差异,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3.不同教师职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分析

在调查过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的差异后,我们又针对从事教师职业对他们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了总的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优秀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占6.0%,“高”的占28.8%,两项累计百分比为34.8%,可以说,有超过3/1的优秀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很好的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而一般教师中选择满足程度“极高”的仅占3.9%,“高”的占19.2%,两项累计百分比只有23.1%,可见,一般教师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的职业需要能从教师这一职业中得到很好地满足。经过检验得到的X[2]值为12.98%,大于X.[2,025],因此,我们有很大地把握说,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在教师职业对自身职业需要的满足程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一般教师,他们中都有占绝对多数的人(59.1%的优秀教师和76.9%的一般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在一般程度上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

(3)优秀教师中有少部分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这表现在有约占6.1%的优秀教师选择满足程度“低”,而同时调查结果却显示一般教师中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持明显的消极态度。

通过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可以试推论,对一名教师来说,能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满足自身的职业需要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由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讨论:需要和认知有关。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产生一系列不同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如果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感觉和心理满足的体验;如果不能满足,便会产生失望和不快之感。同时,人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人的积极性就表现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是人的积极性的根本动力。所以,一些教师因为比较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能比较好地满足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就会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其职业行为也因此会比较积极。他们大多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工作稳定性也较大,能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全力以赴地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学给予的专注和特别的努力程度往往使得他们的教学成效高于其他教师。与此同时,较高的教学成效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教师有效且积极的职业行为,从中所获得的内心体验也会更加愉悦,其具有的职业需要就随之被进一步满足,并可能产生新的更高水平的职业需要,对自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亦然。

当然,我们还需明确,绝对和机械地解释职业需要和教师一系列职业行为中的积极与消极表现以及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互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是不准确、不完备的。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自身的职业需要通过教师这一职业得到了基本满足,但却不一定取得高成效。我们认为,随着教师地位、待遇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发现教师职业外在条件的优越性。然而对这些职业的外在需要的满足是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另一方面,在教师职业需要的现实化过程中,我们应看到教师的职业需要在暂时还没有被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是可以做出一些适应与调节的。因为需要本身要作用于行为,其间还有理性的处理过程,即经过思想动机的过滤和加工,这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中明显的是意志与情绪的中介作用。教师的情绪反映了一定需要满足的程度,表现为满意愉快与失望冷淡的不同状态,影响教师的从业心境、职业的安定与职业转迁。但是不满足不一定就出现低情绪,因为一种情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可控制的,教师的意志可以对需要满足障碍引起的消极因素进行约束与克制,在教师的动机矛盾中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因此,配合教师需要的现实化,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四、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教学成效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需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需要与其教学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据此,为了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成效,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篇5

(一)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应当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作为成人教育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钻研本专业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此外,学生还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指尊重教师的人格,重视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老师的“尊敬”与“爱戴”。当代成人教育的大学生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尊重老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准确把握“独立思考”的度,并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大学生还应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与老师沟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篇6

1.3要有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在军队中虽然司令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在没有士兵的情况下,光杆司令是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战役的,这需要司令与士兵的合作。同样的,假如一个团队中的某个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他不跟任何人合作,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团队要的不只有合作,还要有沟通,只有沟通顺利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共同去完成一项工作。其实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情况非常常见,他们都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可能会有些狂妄自大,所以缺乏与人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这样的人才要多加培养和开导,发掘他的潜力。

1.4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院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而工作之后在单位里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能力,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想要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所以企业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动手,敢于创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2、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只是对学习成绩重视,只注重于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关心如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注重对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对学生要求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可是却没有明确的制约行为习惯的要求。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只是停留在老师讲的课堂上和书本上。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2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平常学习不紧张,考试前突击,只求不补考,考试舞弊现象增多。好多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参加课外活动,如校园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2.3漠视校纪校规,法律意识淡薄。根据调查统计,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甚至还有整夜“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的。对校规校纪,不少学生漠然置之,上课迟到、早退对有些学生来讲已是家常便饭,还有随意旷课的。虽然目前各高校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但不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薄,“知法不用法”和“知法犯法”者大有人在。

3、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3.1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最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使学生了解未来的专业方向而且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岗位去实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让学生进入基层锻炼也是一个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并且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3.2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整个社会的大力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尤其重要。社团组织、学生团体、企业、社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形成网络互动的合作伙伴,构成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多元治理主体。言传不如身教,要给予爱首先要得到爱,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心,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规范,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们树立规划意识,找到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3.3建立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引入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例如学生公寓管理使用微机登记住宿,安装智能识别及监控系统等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8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一、新颖的导入,以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而课堂教学的新颖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每节课的导入都要让学生的心灵震撼,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我们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以关于南沙群岛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绵延无尽的海滩,清澈明亮的海水,五彩缤纷的龙虾、燕鱼和海龟以及汹涌的海潮托起的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浪花时,无不为之所感,为之所叹。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原本略显枯燥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新奇和动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艺术的授新,以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新。艺术的授新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教师要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的互联互通。如在教学《》时,可联系思品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教学的梯度和难度。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将课文与PPT课件的同步展示结合起来,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单调与枯燥。第四,积极启发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具体教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探究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增强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表现出怎样的美好童心?”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自主掌握知识、发现真谛。第五,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演绎课文,延伸课文内容。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精巧的练习,以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必要的语文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经常性实践活动。练习在精而不在多,精巧的构思和布置语文练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避免单一的、机械性重复,使学生摆脱课业过重的负担。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将练习题设计成“欢乐大比拼”“夺冠abc”“智力123”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相应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语文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问答,特别要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练习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以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从情感的维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几把标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坚实的自信。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鲜活、精彩、灵动,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1.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前不久,我国著名聋教育家、聋校语文教材主编季佩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他说,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对高年级聋生读写能力调查资料中显示,聋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线,自拟题目作文也不及格。聋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1.1 传统的普小模式制约着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聋校应有的语言教学特色没有得到发挥。当前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与普通教育攀比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聋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将聋校语文教学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拔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聋教育的对象——聋生的特殊性也了解和研究的不够。聋生因为听觉障碍产生的最关键的缺陷是语言缺陷,所以聋校教学的突出任务是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即听(看)、说(口型)、读、写能力。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目前聋校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聋生的语言实际和学习语言的特点,教学内容深,教学要求高,教学递进坡度大,结果是句子教学不扎实,句群教学虚晃而过,篇章教学上不去;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1.2 语文教材拖沓、烦琐、基础薄弱。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聋生经过八年教育好进入社会这一前提考虑的,因此尽量把聋生在校期间应知道的语文知识都考虑在内,教材跨度大,既包含小学内容,又包含中学内容,杂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对于己发展到初中、高中 学校就显得“力不从心”,基础薄弱。

1.3 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

强调了聋生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聋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口语的训练,而忽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多信笺于掰开揉碎的字、词、句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训练。教学模式陈旧,“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但效率不高。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2.改革聋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目前,聋生的素质怎样呢?简单地说,学会照葫芦画瓢,“会学”还没有解决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解决好。因此,聋校语文教学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诚然,改革一起在进行着,而且有所深入,但改革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适应“回归主流”思想,端正聋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顺应这一思想,进入主流社会的聋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聋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聋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聋生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程设置体现整体内容

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聋校语文教学就要求从整体入手,建立宏观意识。这一整体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聋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表达、演讲)、视听(看)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森林的功能不是每一棵树的功能的简单的相加。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聋校语文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体的内容,课文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对话、表演练习,并有与所学课文相应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训练。这正是通过语文学习,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这种状况的确是令人担忧的,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目前有不少聋校中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聋校的语文教学有了较新的认识,充分考虑聋生的特殊性,结合聋生实际,课堂教学扎实,聋生的语言得到补偿,读写能力有效地发展,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篇11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篇12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篇13

2.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2.1 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动融合职业德育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直面学生的文化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紧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2.3 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语文教学改革应遵照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人文基础教育》、《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等必修、选修课程,以适应强化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达到我校作为文、商科类院校全方位塑造人才的教育目标。针对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3.改革措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