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篇1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兴趣广泛应保持,机遇来临有保障。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由此而产生厌学、倦怠的情绪。实际上在大学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兼顾兴趣与专业,如双学位、各类培训认证等,但是在挑选业余学习的专业时,应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既满足求知欲,又从中获得乐趣;要么与本专业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在多个专业的学习中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会活动经验多,面试应考不心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虽然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但从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看,至少有两方面资源是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二是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

实习练就真本领,应聘免了试用期。就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大学4年无疑是一个黄金的职业准备期,在这4年里,应该让自己具备一个职业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无缝接轨”。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学阶段的实习机会,从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见习期。企业也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更有竞争力。对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家读一样的专业、学同样的课程,看起来彼此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旦面临竞争,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业现状: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4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而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最后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篇2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09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06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08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09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10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10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篇3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有610万余人,年,预计将有630万余人。指出:“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1200万人,通常在900万人,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隐形就业”、“自谋职业”、“出外就业”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造成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摘自人民日报)

2、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就业严峻,近年来,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条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时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很少。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校大学生对创业为什么有热情没有行动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摘自“新浪网—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我系学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研,通过本次调研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内容

1.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我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2.调查内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金融风暴后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的困难的考虑;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

3.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两个部分进行。问卷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99%,问卷涉及现在就业形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景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困难、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访谈部分:结合对问卷的分析,邀请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学生对学校在当前相关工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等多个问题。

(二)、问卷设计及计划安排

就业创业方案确定后,我们部门讨论这个调研要怎样实施,讨论结束后调研部成员便开始讨论问卷设计要考虑的范围和因素,我们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然后设计一份问卷做预调查,先看调查的反应和效果。

三、对策和建议

1、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各项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2、围绕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基础上,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设立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创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因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二、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降到了2005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海淀区辖内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海淀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07年7月对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海淀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海淀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篇5

参与调研的52461名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在XX年应届生期望就业地中,41.3%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省会城市为54.2%,其他城市仅为4.5%。其中希望到“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比XX年有所下降,XX年的这一比例占到42.8%。这说明,随着“北上广”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逃离”。

实际上,“北上广”并非是多数云南毕业生的首选。近期,一场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的XX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专场双向选择供需洽谈会,就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前来应聘。洽谈会是专门为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云南籍免费师范生举办的,但即便是毕业于名校的免费师范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了求职压力。为了能够应聘上一个岗位,不少学生都向三四个学校投了简历。

在应聘的师范生中,不少人也表达了想回家乡的意愿。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高明媚老家在石林,所以她更倾向于留在昆明。“能离家近些,自己压力也小点。我们班有3个云南籍的免费师范生,一个已经签约,还有一个是保山的也打算回家。”高明媚说。

云南毕业生

月薪多在3000元

调查报告显示,XX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而实际签约工作的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而XX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为4467元,而实际签约月薪仅为3727元。

这份调查报告并未公布云南省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对部分在昆高校毕业生的走访了解到,虽已快到毕业季,但仍有不少学生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我们班有48个人,目前约有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约了,主要是保险销售、企业文职岗位,月薪多数在2500-3000元。”云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小苏透露,自己找到了一份行政岗位的工作,月薪实习期是XX元、转正后3000元。这与调查报告公布的3945元月薪差距还是较大。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也称,班上的28个同学只有十几个找到工作,主要是广告公司文案、企业行政等,工资在3000元左右。在走访的其余多名毕业生中,其目前找到工作的月薪也集中在3000元左右。

客服销售生产加工

最不受待见

篇6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09年的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为700多万人。并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以高校普遍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截至20*年,教育部已经批准1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第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不完全因为大学的普及率高。

我国一直将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据胡鞍钢等专家估计,这种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八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6.0%~12.3%,“九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3.7%~8.0%。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断减弱,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0.3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1左右,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随着各地工业化逐渐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作为现今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只有增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才是解决目前和将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2.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近几年来,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年为例,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

第二,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

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以致出现供给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盲目扩张,教学质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背离。

第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做法来看,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

近几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公共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

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这里笔者从财税政策支持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实践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在校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在校大学人数持续递增,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从2003年起人数逐年猛增,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0年大学毕业生达631万。2003年至今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布如图1所示,人数总计达3539万,且年龄大部分分布在22~30岁范围,他们正是富有朝气的青年人,时间充裕,求知欲强,并有一定的经济支出能力,构成了极具潜力的图书市场。

图1 2003~2010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2003~2010年大学毕业生,涉及人数达170人,被调查大学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制造工业、服务业等行业,从事出版编辑、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等工作。调查方式以大型书店(如西单图书大厦)书面调查与网络问卷调查形式为主。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占总数人的68.6%,研究生(硕、博士)占总人数的31.4%;从事技术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6%,管理人员占33%,经商人员占总人数的5%,其它人数占6%;收入水平1001~2500元占24%,2500~5000元占总人数的66%,5000元以上的占10%。由上述数据统计与分析可知,所调查的大学生人群知识层次较高,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较高,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从事技术工作,收入水平集中在2500~5000元范围内,且70%的大学毕业生在业余生活中选择读书。

1.兴趣广泛。如图2示。文学类图书具有思想性、欣赏性和启发性,深受他们喜爱,喜欢阅读文学类的大学生最多,达27.12%;其次是社科类,占总数的21.47%,阅读社科类图书既可扩大眼界又可增长见闻;教育类、生活时尚类、自然科学类、经管类分别占总数的14.12%、14.12%、12.99%和10.17%,各数据相对比较均匀。由统计数据可知,当今大学生图书阅读兴趣广泛,并不拘泥于一类图书,而是博览群书。

图2大学毕业生阅读兴趣调查

2.读书目的明确。如图3所示,其中读书目的是个人爱好占总人数的78%,学习、丰富知识、消磨时间和陶冶情操分别占36%、42%、20%和15%。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他们读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明确性,具有有较良好的阅读动机,并且注重图书的实用性。学习和丰富知识两项所占的比例也说明大学毕业生对学习求知欲强,追求新知识、新信息,对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图3 大学毕业生读书目的调查

3.读书量略显欠缺。如图4所示,月平均读书量在一两本杂志的比例为76%,占绝大部分,月平均能读到几部文学作品的仅为4%。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读书量略显欠缺,有待加强,这与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工作不无关系。

图4 大学毕业生读书量的调查

4.阅读习惯过于“自我”。如图5所示,78%的大学毕业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目的性较强,常常浏览图书情节占到62%,而细读和做读书笔记的比例仅分别为16%和14%。在对他们不良读书习惯原因调查发现,认为工作压力太大,没时间阅读图书占总人数的72%,没有合理计划,无阅读习惯占36%,认为图书太多,无从选择的占到11%。

图5 大学毕业生读书习惯的调查

5.读书场合五花八门。如图6所示,72%的大学毕业生会在临睡之际读书,但此时读书一般历时不长。乘坐长途车和火车虽然占66%的比例,但是毕竟乘坐频率不高。去书店和图书馆读书比例虽然只有36%,但是一般时间集中,且可能会即时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

图6 大学毕业生读书场合的调查

6.书店仍是读书、购书的最佳场合。如图7所示,他们大都有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且借书、租书手续繁琐,这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借书来读;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全天的工作时间都在电脑前办公,视觉疲劳使得他们更愿意阅读纸质的书本,如在书店购买或网购自己能永久持有的书本。在后续的调查发现6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借用图书馆的书不太方便,还是自己拥有比较好,而且随时会去书店。

7.买书很“挑剔”。如图8所示。其中书的类型占总人数的85%,即大学生购书首先选择自己急需阅读的图书,价格影响最小只占42%,而图书作者、到货速度、环境与服务、质量与包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5%、65%、67%和65%,各影响因素所占比例都比较大,说明他们购书自主性强,要求面面俱到,购书很“挑剔”。

图7 大学毕业生读书方式调查

图8 大学毕业生购书影响因素调查

篇8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篇9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篇10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原因

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地增加,2011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高达640万。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教育类学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积极鼓励和引导师范类院校,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发展日益蓬勃,招生人数也随着扩招不断增加,师范类院校的毕业人数也不断地激增。

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阜阳师范学院是以培养师范类人才为主,因而学生们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如何在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阜阳师范学院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素质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见表1。

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所设置的科目与课程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当4年后大学生毕业之时,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难以迎合社会的需要,当年的热门专业在今天人才需求也已经饱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所学专业难以对口,从而导致了“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状况,阻碍大学生就业。阜阳师范学院以提供师范类人才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其他各类人才,如高级技师等的需求加大,而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日益提高。阜阳师范学2008届师范类毕业生所学习的是旧版高中课程知识,然而安徽省自2008年起实现高中课程的改革,新课改后高中知识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梳理,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瓶颈。

用人单位多重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他们往往把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安徽省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统计,见表2。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的要求高学历、不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挡在了学历的门槛之前。更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户籍壁垒,实行地方保护。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法律法规的的实施是规范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权利的维护未有明确的法律维护,并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难以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及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严重打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的创业的优胜点:政策优势,见表3。

除了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外,很多省市也在当地开办各种创业培训活动,例如:上海市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宁夏省提供的各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知识保障:大学毕业生拥有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进行自主创业的知识,保证创业的实现。技术是进行自主创业的关键,大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又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储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知识保证。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充满着激情,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全身心投入;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对未来充满憧憬,敢闯敢干,这些都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只有有勇气去挑战才能真正的成功。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自主创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进行自主创业是就业压力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是利国利民的。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不足之处: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八成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

大学生的创业培养措施

为使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能够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渠道,进行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满足就业需要,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发起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各项能力。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奋斗。不仅要有着眼于社会的眼界,更要有进行创业的能力,保证创业能够顺利的进行[3—7]。

从国家方面来说,优化和维护好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法律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国家应积极了解现今的创业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此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国家也应积极树立创业榜样,将成功创业者作为教育实例,让大学生受到鼓舞,有信心及勇气开启自己的创业道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摒弃落后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应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能将对大学生的观念停止在之前的“天之骄子”之上,而要看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有利方面。让社会上的人们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就,转变对其看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主创业这一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动力和知识支持,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能力[8—10]。

从学校方面来说,实行创业教育:在学生踏向社会之前学校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是不断教育培养的结果,创业对于在校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如何实现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实战,体会创业环境。①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及能力: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向导,因而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个人的思想意识。这需要学校不断地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和更新。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知识学以致用。阜阳师范学院的就业创业协会就曾举行办过关于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征集具有创业意义的新观念、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等。这是面向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征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创业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拓展职场道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不但认识到创业的现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也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规避了风险[11—12]。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进行自主的创业学习。除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主动地接受创业理念,积极的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地转变就业意识,将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应浏览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当今就业的严峻趋势,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的重要渠道。其次,应积极地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再次,参加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当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了解到一定的创业知识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试炼才能最终成功。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地适应社会,不断地挖掘社会中所隐藏的创业机会,把握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遏待解决,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然而任何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阜阳师范学院只是一所普通院校,各种师资、设备还不齐全,在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不少的阻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来保证自主创业的顺利科学合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2]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创业比例达76.7%.

[3]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郑春燕,胡继东.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5]赵燕.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9).

[6]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

[7]张亚芳,董青,杨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高校创业教育策略探讨[J].社科纵衡,2011(9).

[8]罗燕.大学生自主创业特质分析[J].成才与就业,2011(7).

[9]梁艳,冷霓.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17.

篇11

据悉,按照国家“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尽最大努力缩小就业缺口,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大学生就业,不断缓解就业压力。也希望大学毕业生按照政策引导,到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创业,发挥人生价值。

9411∶1

上榜推荐语:国考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9411∶1

上榜理由:公务员报考有多热?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于2012年10月底结束。根据资格审查结果,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9411∶1,与此形成反差的是132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多数属于国税、气象部门。

10亿

上榜推荐语:大城市每天上班路上损失10亿

上榜理由:城市交通有多重要?在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报告中,中国内地50个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排名中,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排名前15位的城市居民平均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为4.8亿小时,若按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换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人名币。

5元

上榜推荐语:广东一家企业中秋国庆发5元过节费

上榜理由:是老板太抠门,还是折射经济困境?位于粤西的鹤山市安柏电路板厂有限公司是一家港资企业,拥有员工2200多人。厂方表示,今年中秋节,由于考虑到市场上月饼质量差,公司决定不发月饼而发现金。但工厂目前经济状况并不好,如果每个人都发上百元的过节费,就要面临破产,因此只能每人发放5元的过节费。

NO.1

上榜推荐语:中国上班族压力全球第一

上榜理由:压力大,怎么办?据世界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调查显示,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而另一项由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则显示,有30.3%的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10小时及以上,17%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35.35%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只有17.35%的人每天工作不足8个小时。人口庞大、社会转型、欲望膨胀,中国这个不折不扣的压力之国,亟需有人为它开出合适的药方。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总理在2009年、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明确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尽管有如此导向,至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其中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显著。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至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至2015年本科“红牌专业”法学连续6年榜上有名。由此可见,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不仅存在,而且构成稳定、持续性强。此外,本科法学专业不仅就业率低,而且毕业生数量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2.27万人,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也会对全国大学生的总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王立芳认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学专业的发展规模增长过快而教育模式滞后,因此提出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滕晓慧、徐静海均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探析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汪习根、汪沛提出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是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隋晶秋从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位、法学专业培养模式、招生规模、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法学本科生的择业观,如古瑞华以司法考试为背景,提出法学专业本科生应实现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择业观的转变,并分析了多元化择业观的现实化路径;蒋亦华、蒋言对法学专业大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均从定性角度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且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是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上研究大多以供需匹配、需求为重点,忽视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问题。众所周知,供给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GM(1,1)模型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进行预测,期望为相关部门及学生个人提供参考。

3 结 语

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从1994年至今,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状态,法学一直是众多学子所热衷的专业,然而在就业方面却连续数年位于“滞销榜”。那么,就业难的现实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影响如何,本文运用GM(1,1)模型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4-2018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进行了预测,得出近几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很小。结合往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数量,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招生指标控制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学校可以利用专业调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学生个人则可以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数量、就业难度做好心理与行动方面的准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邓峰,孙百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32-138.

[3]朱清香,戚佳,刘志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4]张昊,张德良.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张力与耦合――以高校教师发展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5]谭花蓉,赵培瑞.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篇13

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通过市场营销调研可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沟通关于营销方面的信息,以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并为管理者提供制订、评估和改进营销决策的依据,所以,市场营销调研既是科学营销的基础,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工具之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广西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要求毕业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近些年应届毕业生的增多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处于主导位置,在招聘过程中难免挑三拣四,这也要求高校加速主干课程的改革进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面临挑战

(一)中国-东盟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呈跳跃式增长,东盟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10年自贸区的正式建成,更促进了双方企业的合作。随着关税的降低、投资环境的发送和服务领域的开放,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自由化、一体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核心,更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苏飞雨,2010)。但是,广西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的过程中,市场调研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市场的供给、需求情况,竞争状况,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能力都了解不足,对商品的定价技巧、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等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在市场动作过程中步履艰难(罗雪梅,林素娟,2005)。外部环境的需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市场营销调研课程的教学,而且不能仅讲授市场营销调研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还要结合东盟各国市场现状进行授课。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面对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大于求,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经常要求应聘的大学生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高校作为企业而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学生作为买方来购买这项服务,同时他们又是产品(知识、技术)的载体,成为用人单位的雇员,那么这种产品载体的质量好与坏,能否胜任岗位并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决定于销售高等教育的服务一方(李雪岩,2007)。因此,面对就业市场上企业的诸多要求,高校人才需完善其培养模式,有必要对某些主干课程进行改革,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对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完善教学材料

目前的市场营销调研教科书比较多,一般以市场营销调研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等内容为主体。这些教材,一方面,缺乏与东盟市场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对数据分析方法的讲解并不透彻,只是泛泛地讲解数据分析方法的类型,并未针对调研问卷应采用何种调研方式及在数据分析软件中的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因此,对广西高校而言,需针对东盟市场组织教学材料。

首先,搜集与东盟市场相关的营销调研案例,并将其编入教学材料。书本上的案例大同小异,而且学生没有切身感受,体会不深,特别是某些翻译的课本,经常采用欧美企业的案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远,更难理解其重点内容。其实,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料的组织工作,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市场营销调研问题。比如,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的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三年,在国外学习一年。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东盟国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收集与该市场环境、行业特点、消费者特点等方面相关的资料,并在国外的生活中发现市场营销调研问题,以用于回国后的市场营销调研课程学习。

其次,结合相关案例介绍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并讲授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过程,使教材的内容更具操作性。目前大多数市场营销调研的教材都会讲解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并指出一般采用SPSS套装软件分析数据。但是,感觉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大体了解营销调研可能用到哪些方法,却不懂得如何使用。所以,需要重新整理教学材料,甚至编写一本与东盟市场相关的、同时具有操作性的教科书。在书中,要结合具体案例,教学生为达到调研目的应采用何种数据收集方法,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该采用何种数据分析方法,同时,采用实验室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调研工作中必备的SPSS软件操作方法。

(二)加强各课程任课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市场营销调研是解决特定营销问题的工具,它要求调研者不仅要掌握调研技术,还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调研人员很难发现营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各任课教师各行其是?相互合作、沟通较少,一般并不了解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与市场营销调研相关课程的进展状况,这不利于在营销调研的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加深其对调研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多与其他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状况,甚至可以请其他任课教师作为助教,在营销调研课堂上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从而学会市场营销调研。

(三)鼓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与企业合作调研项目

首先,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

一般而言,第一节课往往是直接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发展趋势、学习的重要性等作简单介绍。事实上,除此之外,应该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以便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合作完成调研项目,达成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教学目标。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比较自我,团队意识较差,通过成立项目小组,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合作。

其次,鼓励各项目小组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市场营销调研技术,并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鼓励各项目小组与企业洽谈,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调研项目。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谈判技能、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当然,从学生与企业谈合作到学生们完成调研工作,任课教师都需给予一定指导,以保证学生有调研项目可做,并能够完成该项目。

最后,在课堂上分享调研成果。

由于项目小组的调研工作与课程教学同时开展,所以,教师可在每次授课时留出一部分时间,请各项目小组分享调研经验。特别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将调研报告做成PPT,阐述本项目组的调研过程及收获,并将此项任务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

三、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段考、期末考试两个方面。段考,就是在一学期进行一半时,对学生们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核;期末考试就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学期所学知识的考核。通过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对理论知识认识的不足,督促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二)项目小组的调研项目完成情况

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课程学习是市场营销调研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因此,在课程考核时必须考虑到项目小组的调研工作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项目进展情况。

市场营销调研是有时效性的,在制订调研方案时就有时间规划,因此,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调研任务,并与教学时间完成对接。

2.调研报告完成情况。

调研报告的完成代表着调研项目的完成。因此,这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不仅完成调研报告,还要将调研报告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向任课教师和同学们展示并讲解,同时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评定报告内容的质量,同时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广西高校在中国-东盟框架下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改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飞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带给广西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