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篇1

(3)艺术设计教育辖多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壁垒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度。

(4)“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不在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而在于实证,即在创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设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为该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实证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多是单元制,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或一个单元的课程,而创业教育在时间上的需求是分阶段、渐进式可持续实践的模式。设置一门单元制课程或课余时间讲座,都不是创业教育在教学时段上最好的选择。第二,中国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包含多个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些专业因设计对象及专业范畴不同,会形成较明显的专业壁垒。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在操作层面如果细化到满足这些专业的不同特点,除创业理论外,在创业训练或实践环节很难做到统一指导。往往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专业的差异化而夭折。不论专业教师的配备,还是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都将因“众口难调”而流于形式。第三,在创业训练环节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许多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就是依托现有设计公司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其实质更倾向于职业教育。

(2)发现市场空白,主动创新就业岗位的实践项目较少,或流于务虚概念,可实现性差。如何将“市场、专业、创新”三者有机结合,成了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突破专业壁垒及常规课程观念的创业教育

第一,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为完善单元制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帮助。常规的单元制课程,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适合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及指导环节则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得以完善。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组织由多个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平台建设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创业课程教材及资料电子档、创业课程视频教材、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创业指导区、创业经验交流区、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前两个版块用于学生的自学需要,是提倡自学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是经过教师指导整理后创业案例的过程展示,由此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创业指导区,利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平台,以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导,联合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随时提供指导;创业经验交流区是学生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创业需求,自由组成项目团队,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属平台;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对接平台。为使课程成果不流于形式,也为了找寻课程效果的客观检验方法,利用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将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展示,一方面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好的项目寻求外界的合作伙伴,进而为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能。

第二,目前高校课程的设计多趋于模式化,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化虽然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却制约了创新思想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壁垒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职业范畴的束缚。如服装设计的学生,很难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除设计服装外,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平面设计的学生除了设计CI、广告、装帧等,还能够发掘出什么新的市场空白。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破观念上的专业界限,结合其他专业的知识,组合创新,构建创业实践的核心基础——原创事物。围绕原创事物开展的创业实践,才是将创新融入创业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作为通识课程,创业教育需要将原创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内容。面对专业壁垒,可以忽略观念上的专业界限,从市场出发,以新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训练,不论什么专业方向,都可以发掘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创新的原创事物。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开发装饰建材产品作为创业项目核心;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发手机时尚资讯APP;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发陶瓷玩具等,这些原创事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属于艺术产品范畴,因此将“艺术产品开发”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课题最能打通专业壁垒,体现创新思想。艺术产品开发的具体授课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艺术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推广等。市场调研可以训练学生快速了解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产品需求分析训练学生挖掘市场空白的能力;艺术产品开发,则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结合专利申请等内容,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产品推广则是项目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通过艺术产品开发这样的课题,不仅可以轻易突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同专业壁垒的限制,还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将课程模式化的禁锢影响降到最低。

篇2

3.主要瓶颈与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师资缺乏,传统绘画课程、徒手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类文化、理论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使用现代化设备体现时代化技术的课程,同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课程太少。现阶段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育借鉴的“l+3”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即在人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Ik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二、加强职业教育设计教学的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把握工学结合发展方向在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时要实行工与企业紧密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车间施工和日常教学。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教师指导专业委员会组成的的专业建设指导部门,充分听取企业、机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发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和改革。

2.完善的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项目课程开发,使实践处于教学实践的核心位置。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人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工作室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篇3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教育者应根据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实际素质状况,调整现有通识课程框架,实施系统化、精品化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

1.强化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永恒价值,由专业范畴转向社会范畴,由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人格情感的培养。可以说,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素质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几项核心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上说,需要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应该“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人的精神性与知识、技能的统一”。他将全人的发展方向概括为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六个范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自然等的互动、整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活知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围绕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社会与经济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

(1)人文历史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一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全新审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与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应该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明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要有重点地选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进行精读和讨论。

(2)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对艺术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力,领域涉及文学、音乐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这一课程模块需要避免重复开课,应开设综合性、跨专业的艺术素养课程。鉴于文学与艺术设计的紧密联系性,该课程模块的比例可加大,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3)道德伦理课程模块

增加学生对中外哲学家有关伦理、道德、公平、正义、民主等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塑造公民意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拓展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的是与非,具备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的能力。

(4)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实质性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一课程模块需要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授课。如,开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命、宇宙的性质、黑洞等课程,对重大发现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杰出贡献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论述,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并培养其思辨能力,把科学作为观察人类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

在美国,“服务社会”成为诸多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一些大学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识。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而正确地认识社会,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2.实现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由单一的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为辅的形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数过多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这使得通识课程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理论或概论课程。大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依赖于书籍,教师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乃至学识水平要依靠面对面的传授和感染。因此,通识课程教学要提高小班授课的比例,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2)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一些课程内容庞杂、形式重于内容、体系缺乏科学逻辑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的构建,反对一门科目对应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应该跨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因此通识课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需要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更具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通识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学科领域这两条线进行组织。按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即设定一个教学主题,通过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述和探讨。其优点在于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即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个领域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虽然与传统教学类似,但其优点在于精与深。这类课程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3)实现通识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篇4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先生曾在论及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时指出:“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更是完善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结合而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时提升高校对未来设计人才的人文素养、民族文化情感及高尚人格与价值观的培养。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对待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与继承方面已经出现一些断层,如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相关资源的忽略,这也导致我国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进而导致部分院校师生不能对其作出正确判断,形成了不适合国情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趋向,并且在对待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安排上,也表现得相对突兀。另外,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过于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改革、行动与实践上却做得不够。教育部指出,高校培养人才应“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要达到此目标,仅靠目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配备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加强相关素质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把其当成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提升到教学工作日程上。在大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艺术设计素质教育课程及资源等重新发掘、界定和认知,尤其是对于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的利用等。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以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为基线、倡导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的课程资源观,努力打造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支点。

篇5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的存在必须要通过创造活动。而艺术教育是启迪受教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是启迪不断挖掘其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象对象传授艺术智慧、技能和精神。设计市场大量的投入和文化创意的崛起在与艺术教育。因此,设计市场从产生之初,就和艺术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设计市场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产生,传统艺术形态得到了升级、换代和更新,同时,还引起了艺术制作、销售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品种和形式,形成了设计市场更为丰富的艺术品种,具备了全新的形态。如:新媒体利用电脑、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产生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融合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借助电脑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电子游戏产生了动漫网游等艺术新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道道艺术教育的新景观,设计市场延伸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样式,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新专业。

(二)设计市场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设计市场与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分离开,它对设计市场的成长和发展负有很大的责任。高等艺术教育不但能促进设计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还能为设计市场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艺术教育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设计市场的孵化源,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会促进设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茂。反之,设计市场的科学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培养、艺术创意与人才聚集、科研与服务一体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设计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全民素质和创造能力,能够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全面开发脑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大。一方面,设计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设计市场中,艺术教育成了一个大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

(三)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相辅相成

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艺术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不在于作品的形式,在设计市场中,对艺术的创意诠释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艺术人才。英国学者佛罗里达曾经说过:“从根本上看,依靠设计市场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使设计市场获得了告诉的发展”。而美国艺术教育家阿恩海姆也认为,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艺术的基础是感知,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设计市场中的文化创意则是发挥感知觉思维和实践感知能力的活动。因此,当今艺术教育承担了设计市场的责任和使命,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任何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通过知觉选择后,这种意象培养教育而成。从根本上,通过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实现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坚实脊梁,承担了向设计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地作用,使激发和唤起了人的本能创造性,使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成了一种知觉思维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接轨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生活和设计市场,培养和造就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知觉思维的能力,从而为设计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提高了设计市场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设计市场需求,突出艺术技能的实践,实现创新创新转型

技能训练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艺术大众化和普及方面,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却过于单调和模式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的结合设计市场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型艺术教育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具有更多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的抛弃。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采取积极主动地学习方法,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要重视“综合性”,根据设计市场的需求,建设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建设,从而适应当代艺术学科发展,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而使艺术教育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如: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等。其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方面引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求,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探索性课题,从而达到开发他们创造潜能的目的。随着艺术教育的转型,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要具备创新素质,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应该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转变。另外,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实际,高校艺术教育要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实践中,使学生感知和锻炼,完成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增开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

(二)结合设计市场,重视砥砺,构建艺术教育多元化平台

篇6

篇7

1.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中强调的技术着重点不同。教育技术概念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它根据教与学的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各国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

(3)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媒体的分类、媒体的性质、媒体的教学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应用等研究。

(4)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包括以“学”为主的设计和以“教”为主的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的内容、方法、步骤等。

(5)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技术等。

(6)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管理、测量与评价。

(7)教育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的设计。

(8)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理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实践领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改革作用。教育技术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领域、远程教学领域、企业员工培训领域等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环节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笔、一张纸、几张范作加教案,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习惯的艺术设计教学方式。然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已不再是“点缀”了,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

1.师资方面

在一些有传统、有积累的艺术高校里,一些老教师,他们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但他们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了解,包括对电脑知识方面的运用。还有一些教设计的老师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对网络里的一些同类教学没有进行比较、借鉴。而且一些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还不够,或有些师资培训有些形式化。

2.学生方面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来,还有近些年出现的高考艺术热。这都为我们的艺术设计院校输送了大批学生。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差距。学生的班级人数也由以前的10—15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校里,因校园内艺术氛围好,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较好。但在一些综合性院校里,特别是一些艺术专业刚开设不久的学校里,校园艺术氛围不够浓,学生的学习氛围就总体偏弱。3.配套设施方面

教室设施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的教室,一些专业教室配置多媒体的可行性还不大。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中一开始会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面的课堂阶段会叫学生画草图、出方案等。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使用还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运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偏重传授向课堂师生互动发展,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学通过网络与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可选性、可比性。

2.学生的素质组合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在一些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与学习的自由性,即补偿性、适应性的学习。此外,校方的积极领导也不可忽视。3.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学校在教学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学校和广大师生要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软性力量,组织争取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基金等的申报,争取经费。对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艺术设计教学也是要培养设计领域的适用与创新人才。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21世纪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2.教学效果与社会文化、市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相适应,学生缺乏创造力与学习动力

当前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取的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创新以及变通的能力,习惯了按照高考的方式进行,加之有些学校扩招后增加了一些文理转艺考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内心并不真正喜欢艺术设计或本身并没有艺术天赋,所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不当

当前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重术轻道,侧重造型与技法表现,而缺乏实践以及当代设计的应用、创新与系统性的理念结合。由于学校教学长期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较少与市场及项目接轨,从而难以锻炼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即使在由美术体系转化而来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也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环节与项目训练条件,依然侧重于造型与技法表现,学科的实践性与系统性比较薄弱。

4.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二是大多数教师基础知识不扎实已成为艺术基础课教改路上的拦路虎;三是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少主动改进,导致美术教学生命力下降;四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注重灌输给学生知识,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以及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学应着重于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才会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下面提出几方面对策以供参考。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人,而不仅是一个具有设计技术的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更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以及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专业技能可以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但如果没有道德素质的内在支撑,则无法有质的飞跃。同样,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设计师,能够把设计师理念完美实施的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可能成为设计师的。因此我们既应该培养学生技术层面的能力,还应该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素质、设计师与团队的协作及与客户沟通、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能力

所谓先解惑培“育”之心,后授业行“教”之法,指的是要先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轨道上来,然后再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之法。意识就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力量,教师应通过长期的培育及积淀,引导学生由内向外滋生出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的兴趣与欲望,给他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学生才算入了门。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注于教学方法的传授了,也就是“授业”,是在为学生的专业打基础。设计师是思想者,所以学习的思路很重要,教师应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变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命脉,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更不会求得发展。学生在入学前,有的经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一部分学生相当有绘画天赋即“灵”,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升自己的审美感,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教给学生一种灵活的思维方法,鼓励其根据自己的点子采取各种实践技巧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需方法灵活方式多样,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感,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发思维,迸发灵感,绘出图纸,甚至动手操作设计作品。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生产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同时与企业和市场紧密接触。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规模效益,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美好的市场前景。

篇9

(二)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篇10

海报招贴的设计理念应是力求在整体画面及布局上和谐统一,构成元素上力求精炼而不多余,表达主题上力求新颖而不脱离主题。其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图形作为各招贴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体现着设计的本质内涵和表现技能,并发挥着触及设计灵魂的根本性作用。本次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图形创意为切入点,利用图形语言表现主题。在图形语言的表现上,其中图形创意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创意功底是否深厚,将直接影响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高低。而图形创意的核心,是如何运用图形语言恰到好处的向广大观众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既要使观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同时还能享受艺术的美感,从而产生共鸣。在本次图形语言的选择上,忠实于客观物象的原本形态,将客观物象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特征,采用简明扼要的线条语言概括建筑外轮廓造型,以最简洁有效的元素来表现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这一创意图形的采用,首先不会影响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观众通过对画面中图形的捕捉可以清晰的辨识出对象的信息。其次,又兼具美感和文化内涵,能够较好的与观者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也正是通过对生活材料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才能够拿来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招贴的图形语言,拉近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使得两者之间变得越来越融合。好的图形创意并不应该是简单的追求形式美感,而是应该更深一层的去体现作品的内涵以及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路。创意越单纯,越贴近人们周遭的实际生活,就越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同时,这也要求设计者们拥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能够不断发现事物的全新涵义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

三、艺术语言

平面设计的内涵往往通过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也需要艺术语言来向外界传递,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种手段和手法所构成的艺术语言就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传统的艺术语言大概有:色彩、图形、文字等种类,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是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审美意象。色彩是招贴设计中最容易映入眼帘的形象,具有独立审美特质。在该作品的创作中,着力强调色彩语言的刻画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色彩的使用和布局上采用了分离前景和背景的着色手段,前景主要指标题、文字、图形、图片等主题元素。在这些元素之中多采用纯色填充,突出视觉感染力。背景则是指由单色、过渡色构成大面积的背景画面。烘托出画面整体的色彩氛围。协调均匀的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是保证画面美感的关键。在细节上,围绕文字所在区域适量的使用对比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文字内容。同时恰当的控制对比色的面积范围,避免了画面产生一种由于大面积对比色的使用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和浮躁感。在三张系列作品的色彩搭配选择上,分别赋予了红加黄、黄加蓝、蓝加红的颜色组合,由于三原色本身较难调和,所以这三种颜色组合往往在设计中较少使用,同时,这样的颜色搭配往往代表着设计作品的理念较为单纯。作为色相环中最基本的三个色彩,它们虽然本身无法被调和,但其他的多种颜色却可以由它们的调和而产生,那么在三原色的使用上,可以辅以对比色手法以烘托效果。也由于三原色本身纯度较高,色彩对比强烈,将它们统一进一个视觉系统中无疑将大大提升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与此同时,在该作品中也精心打造描绘建筑的形体语言。在描绘对象本身影像外形的基础上,使用抽象线条语言表现建筑元素的外形结构,使视觉效果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但又不失传递信息的功能。观众通过观赏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产生了更大的联想空间。除主题描绘对象以外,背景装饰陪衬元素也以单纯的几何形体为主,既迎合了主体元素的表现特点,又简单明了的烘托了整个画面韵律感。由此可见,公益招贴艺术语言的简洁精炼不仅会带给观众具有美感的视觉享受,也能以快速、准确的方式,清晰、明确的传达信息和表现主题。公益招贴中的简约美在于图形、文字、色彩等方面相互协调,突出设计者所要传达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一幅优秀的公益招贴设计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语言构成。所以,公益招贴的简约美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图形简练突出、颜色简洁鲜明。简练突出、个性化的图形更容易抓住广大受众的眼球,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使图形更意味深长,内涵充满延展性;简洁鲜明的色彩更容易突出画面中的图形,渲染画面的意境美和形象美。从这三方面来准确阐述公益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语言,凸显设计的主题和展现设计者的个性。如果一个公益招贴广告通过简练视觉语言,无法准确表述内容所具的内涵,这便无法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这样的招贴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公益招贴广告创作中需通过简洁的视觉语言而又不失完整准确的表达涵义。

篇11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篇12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十多年,目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以自己切身体验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顺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让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也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由原来的国家包培养、包分配,逐步转向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我国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艺术设计在中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

因此,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再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应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要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造就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生活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破文理界限,培养宽口径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纯美术教育,原来只在艺术院校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一些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一些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一些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我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不论其设在什么学校,工科也好,文科也好,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现在,由于实行“三加X”考试,这一点在招生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点,把这种选择学生的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平台,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一现象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提倡学科合并交叉,培养适应多项工作的宽口径人才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始终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高校要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实艺术设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高等院校为了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的高级人才,使出了浑身解数,以致有些高校因为基础建设的不断扩大,而债台高筑。短时间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艺术设计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要把设计教育从大学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武器,交给民众,成为生活的必需。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多样化办学,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最终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先行一步,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将企业变成了高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学校解决了实验场地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校企联手,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篇13

由于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结构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直观生动的优势,采取一个问题方式多个方位解决,一个课题多个方案组合完成的学习形式。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应将实践课题纳入作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市场采风、调研等,再让他们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不同答案带回课堂研讨,将实践性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性的教学灵活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有效而合理,使艺术设计类的成人教育有的放矢。

三、调动艺术设计类成人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主性

培养创新意识受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已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定式化、等待式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由于在职工作等因素的干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部分学生存在着修满学分即满足的敷衍状态,以及上网抄袭作业和论文的憜学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早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创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面的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专业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培养只能纸上谈兵,空有一纸文凭的应试型“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仅仅完成“传道”“解惑”是不够的,应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图形创意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创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艺术素养,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过程

教师要切忌照本宣科和依赖PPT进行宣读式的教学,要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做能使教师的艺术素养得以发挥,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要领,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教学中多种模式的实施,和任课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学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艺术设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一是不断储备自己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鲜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和学生“学”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在已有教学量化之外补充生动的案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及时将课程内容付诸实践,指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业方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领会程度、掌握技能有全方位的提高。三是教师应储备积累艺术设计纵向高、精、深的专业理论,广纳吸收横向学科的广、博、宽的相关理论,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无限的知识储备资料发挥到极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