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警示录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并严格执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区队、班组和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工作岗位。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大安全投进,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严格落实煤矿企业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强化现场管理,严禁违章指挥、严查违章作业;经常性展开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及时消除治理重大隐患。
篇2
严格自律,清正廉洁。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要自觉抵制和克服拜金主义、亨乐主义、极端主义的腐蚀影响,抵制住灯红酒绿、金钱美女的诱惑,自觉地做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要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纪律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人民警察廉洁自律的规定,做一清正廉洁的人民公仆。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这次警示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民警做到廉洁从警意识,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校正民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做到敬业勤业、乐业精业,进一步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履行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每位民警应该立足岗位实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这是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最好诠释,要以公安队伍中先进典型为榜样,弘扬正气、鼓舞斗志,尽职尽责。
篇3
随着加入WTO带来的我国会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四大”和世界其他知名会计公司正对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要想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保持长期的主动权,必须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就是其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Craswell,Francis和Tayloy(1995)等三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比非“”可以获得30%的品牌溢价,指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更具竞争优势。Brian W. Mayhew(2001) 重点分析了如何采取激励措施使审计人员有动力形成声誉,并且认为声誉好的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增加个人收入而且对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也有提高作用。以上作者强调品牌和声誉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中的作用,而Inder K. Khurana 和 K.K.Raman(2004)认为应该用审计质量来反映一个事务所竞争力的大小,同时认为诉讼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大于声誉资本,这间接地表明诉讼风险对事务所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声誉资本。Evelyn Patterson和David Wright(2003)则强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他们认为如果审计人员认真执业、不欺骗客户和社会关注并放宽责任范围,就会降低审计风险、取得竞争优势。
刘桂良(2002)认为品牌可以为事务所带来附加值、体现核心竞争优势。漆江娜、陈慧霖(2004)等认为大规模与高品牌的事务所可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高品牌。郭振山(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牢固把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事务所的竞争优势。白蔚秋(2002)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只有管理好知识和知识资本、健全知识使用的机制、发挥与知识共享的人的作用,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竞争能力、创造更高价值。王善平等(200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致力于质量的提升、信誉的培育和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这三者相互关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有损于事务所的竞争力。以上作者都围绕竞争优势讨论问题,但没有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胡国龙(2003)黄良杰(2003)则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规模、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管理水平等是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葛从云(2004)主要分析了基于资源基础观点的事务所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层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朱慧、唐松莲(2005)认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是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并建议从提升市场准入机制、建立事务所发展机制、打造品牌注册会计师等三个方面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
总的来看,国内外现有文献大多围绕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展开,大致集中在三种观点:声誉和品牌的创建、人力资本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为数很少。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专门研究数量不多,而且角度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从资源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着“以人为本”的关键思想提出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围绕其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着手。
二、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一)拥有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注册会计师
核心资源以其具有的价值性、相对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不易被替代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资源的积累和有效使用获得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拥有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拥有核心资源是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
会计师事务所以其智力资本的集中为特色,它没有大量的厂房、设备、产品等有形资产,而是以人力资本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产。余玉苗等(2002)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大体可以分为通用人力资本和专用人力资本两类。通用人力资本指会计师事务所的一般审计人员,而专用人力资本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事务所的最终产品即审计报告是由人力资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完全由人力资本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签字注册会计师显然比一般审计人员起着更加非同一般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决定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经营风险,并由此影响着事务所的声誉和发展(王善平,2004)。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执业行为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应该属于专用人力资本。显然,专用人力资本具备的价值性、相对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不易被替代性更符合核心资源的特点。根据现代管理学中核心竞争力理论中资源论的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资源的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是按照年业务收入排序的我国境内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情况,我们不妨对这百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际所和国内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以期寻找差距。
表1 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情况分析表
CPA人数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小于30岁 30-50岁 大于50岁 硕士以上 大学 大专 其他
平均值 国内所 106.6 13.7 73.3 19.6 4.6 54.4 42.2 5.4
国际所 232.2 95.8 132.4 4 20.2 192.4 19.2 0.4
百分比 国内所 100 12.85 68.76 18.39 4.32 51.03 39.59 5.06
国际所 100 41.26 57.02 1.72 8.70 82.86 8.27 0.1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n)相关资料整理
在这百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际所有5家,其余95家为国内所。根据表1我们可以做出三个方面的分析,即注册会计师的人数规模、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首先,从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方面分析。国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为106.6人,而国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为232.2人,国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仅占到国际所的45.91%。也就是说,从拥有的注册会计师数量上看,国内所的规模显著小于国际所,或者说国内所平均拥有的核心资源的数量显著少于国际所,这样,在国内国际高端、大规模业务的承接等方面,国内所会显然不敌国际所。
其次,从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方面分析。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工作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的重要性。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工作强度的承受能力强、工作思维活跃,但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不足;50岁以上的年长者,工作经验的积累丰富,但是对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以及工作思维的活跃性不如年轻人;只有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属于年富力强的群体。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极少数具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者起指导作用,至少占总数一半的年富力强者起骨干支撑作用,其余年轻力壮者作为骨干梯队的预备役。由上表资料分析,国内所中大于50岁的注册会计师比重高达18.39%,而国际所只有1.72%,相比而言,国内所年长者比重太高,这样的局面会使会计师事务所效率低而成本高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减弱核心竞争力;国内所中30至50岁的注册会计师比国际所的比重高11.74%,但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12.85%,比国际所的比重低28.41%,一旦骨干注册会计师发生跳槽、退出等情况,后备梯队的队伍明显不足。总的来说,国内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尚待改进。
最后,从注册会计师的学历结构方面分析。国际所中82.86%的注册会计师是大学本科学历,另外还有8.7%的注册会计师有硕士以上的学历,而国内所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只占到51.03%,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有4.32%,将近一半的注册会计师只有大学专科学历、甚至连大学专科学历都没有。学历的高低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明能力的高低,但是他和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它标志着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代表着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理论水平。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理论水平高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学习、协作和沟通等能力相对也强。拥有高学历注册会计师数量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核心资源质量更高,核心竞争力也更强。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呈现三少的局面,平均每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少、年轻人少、高学历的少,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拥有的核心资源着手。首先要做大,即增加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以增强业务承接能力;其次要做强,即优化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强化核心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二)拥有整合核心资源的适当手段——有效的制度
核心资源只是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拥有核心资源并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有效地整合,包括其内部整合和利用外部条件促使其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和成长势头。对核心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如果经常低于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就会使注册会计师产生挫折感和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审计质量,对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而客观的业绩评价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则会避免劳逸不均、给注册会计师以公平感和认同感,增强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忠诚度,减少或防止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
1.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
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是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的基础,只有客观地评价注册会计师的业绩,才会有效地分配利益。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缺乏科学、客观的考评体制,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以注册会计师完成的业务量为考核指标,忽视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过程、状态的考察,也就是重数量而轻质量。这样会引导注册会计师的价值取向偏向数量而不顾及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危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而且,同一个项目小组中的成员会出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因此业绩考核指标的设计,首先应该遵循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并重的原则。
另外,应该公布制定的考核指标以及考核程序和方法,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公平的原则,切忌出现考核层“暗箱操作”,而注册会计师太过被动的局面。同时,根据公平原则,注册会计师的业绩评价应尽可能采用量化方式,把在考核中人为评价的因素降到最低,如工作量可按照制定的系数折算为标准工作小时等,对于难以量化的因素,要尽可能采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述清楚(常勋,2006)。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会干的不如会说的”的现象出现,使对注册会计师的业绩评价尽可能客观。
2.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
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对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的具体落实,有效的利益分配会起到适当激励的作用,而适当的激励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大多数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薪金的形式取得报酬,这部分利益所得相对于出资人而言可谓太少。但是,作为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又可谓太重。也就是说,当前利益分配制度中的主要缺陷是注册会计师承担的风险与得到的报酬极不相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应该注意公平对待各类各级员工,注意处理好管理层与员工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制定各级工资奖酬间的级差倍数。
同时,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会计师事务所里,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自己是在给出资人打工,很难建立起主人翁意识,这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凝聚力、难以实施长远规划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借鉴其他实体性质公司的作法即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目前,我国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此有所尝试,但是由于如果?予员工的持股比例太低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予员工的持股比例太高又害怕损害到出资人的利益,所以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大多束手束脚。本文建议把持股计划设计为持续累积持股的形式,结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业绩和执业年限,配合持股方案,逐步将业绩突出的核心注册会计师提升为中层负责人甚至吸收为出资人,以激励注册会计师以主人的身份而非被雇佣者的身份积极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尽力献策,这样才能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拥有整合核心资源的优秀主体——企业家才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要拥有核心资源,还是要利用有效的制度整合核心资源,都需要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主任会计师来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差别很大,尚未形成比较系统、合理、成熟的管理平台,因此,主任会计师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任会计师对事务所的执业结果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事务所的发展前途承担管理责任;对事务所的经营理念和执业人员的执业理念承担引导责任;对事务所在社会中的诚信水平及职工利益都要承担相应责任。没有一个具备成功潜质的主任会计师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拓展业务、控制业务风险,要平衡事务所内部利益,要扩大规模、上水平上质量,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主任会计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执业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不仅是事务所的科学管理者,还要是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者,要敢于吃苦,善于沟通,有较好的凝聚力。
篇4
和一般社会学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同的是,经济学的路径异常的清晰和明确,就是在成本与收益的视角下看待这些问题,运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市场化的路径来解决问题。在这其中,排污权法案成为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一家关闭一个工厂或安装改进了的污染控制设备的公司,可以因它净化努力而获得“排放额度”,该额度可以被另一厂家收买,由本行业商议其价格。如果每个厂家拥有一定数量的污染权利,并且假如它可以出售“排放额度”,只要达到降低污染成本,低于排放额度的市场价格,每单位总产出会有更多的污染得以减轻。通过市场化的路径,污染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减轻。这种思路的实质就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思考社会问题本身。
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其更多的是责任与利益的叠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获取某一机会所要付出的代价,应该被纳入到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作为率先解决污染问题的厂家而言,应该鼓励先行者可以出卖自己的排污权,早来的人应该有优先的利益,因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体力;你想进入这一行业也行,在排污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要向减少了排污量的企业来购买相应的排污权。这既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这样才能够以市场化的路径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革新来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售卖排污权增进效益。最终的结果是:污染成本低于排放额度的市场价格,总污染量会减轻。
以成本收益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意味着要考虑治理社会问题时的成本问题,要考虑收益最终是否能够大于成本。充分考虑多个利益方的利益要求,将解决问题成本看作是新收益的来源,而不再简单是将其视作一种代价。以市场为导向,将利益与治理成本结合起来,在带来新的利益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以损害某方利益为代价来治理社会问题,不将利益方利益的维护同治理社会问题的成本对立起来,而将两者看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市场平台上结合起来达到双赢。排污权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一思路的有效性。
二、以社会资源配置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投资”的均衡
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质也是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配置如何在效益比较、效率大小、社会公平间达到平衡,经济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路径。
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市场中的大量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政府对于这种配置效率较低的情况应该进行干预。政府进行干预的原则应当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行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的部门实行补贴,从而通过把外部性的影响内部化来消除私人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的背离,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种征税与补贴政策建议后来就被直接称为“庇古税”。这样的视角并不同于将社会问题纳入政府的行政体系的做法,而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这是针对市场化路经所存在的市场失灵所采取的措施。在当代经济学中,“庇古税”一直饱受争议,被自由主义所诟病。然而,在社会问题领域“庇古税”却被看作了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
市场化带来的诸多外部性问题是“庇古税”产生的根源。市场本身所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原有体制与市场结合后所产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不相匹配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体制来实现。在这过程中,政府并不是虚无的实体,需要界定明确的产权,并且要通过开征类似于“庇古税”的各种税收调节收入的差异,并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加大投入,扶助弱势人群,对重污染企业开征重税等等措施调整社会不公平状态。
至关重要的是,对于社会问题领域的相关问题,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将社会公平领域视作间接的投资领域。因为,一个社会动荡、问题丛生的社会无疑会大大增加发展的成本,抵消发展的收益。只有在社会公平领域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投资”的均衡,才能使社会问题得以可能获得解决,社会更加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博弈的视角来重新分析社会问题――谋求平衡各方利益的阶段性社会均衡
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解决方面的难题,得到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社会问题的解决牵扯多方利益的协调与博弈。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切磋、互相牵制的博弈环境是社会问题解决的先在环境。所有社会环境都不是学者空想的环境,而是博弈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单纯的依赖于某项措施或者政策的改变认为就可以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教条与僵化的。没有多方博弈之后利益的均衡,社会问题还会循环往复的重复发生下去。而简单将社会问题看作是可以通过一两次变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空想和不现实的。因此,到底将社会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就成为探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首要问题。
以博弈的视角来解决社会问题则意味着在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实现手段上,并不是以公平至上、稳定至上为主要的原则,而是以阶段性的目标当作实现目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各自达到不同的均衡。博弈之后的均衡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的均衡只是数学上的极限意义,无限的接近而不趋同。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经济学看来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永恒的博弈过程。因此,到底是谋求一种消除所有社会问题的理想政策?还是从更为实际的立场出发,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以实际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的发生,抛弃简单理想化的学科目标与终极伦理追问,就现实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
后一条道路则意味着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作为思考问题的主要标准,比如针对地方与政府的博弈问题,只是设定阶段性的考量目标给地方政府,而不应以过多的指标限制地方的发展;针对教育问题,应该允许自发的低成本的教育模式的存在,譬如民工学校;针对医疗问题,市场化的医疗体制不应简单走回头路,而应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由第三方来综合制约医院与医药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盟;而针对城市管理等问题,应该立法承认进城农民或者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某一阶段、某一地点经营的合法性,而不是像打过街老鼠一样暴力执法,进而引发大范围的暴力抗法;针对艾滋病问题,抛弃简单的道德责问,在性产业发达地区,对特殊人群发放安全用具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篇5
体育社会心理学—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能够拓展体育科学的研究范畴和角度,深化和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体育中的科学规律,进一步推动体育科学中的理论研究,充实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在实践中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中人的行为、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促进体育、人和社会三者的良性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来利用体育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体育社会心理学在运动心理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发展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最初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lam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影响的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 W . 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动心理学在缓慢的发展着,对于体育中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开始发展繁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深人。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正式展开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196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研究“运动、观众、和选手行动的交互作用”,此时标志着体育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从2D世纪70年代至今该领域的研究有了快速发展,并趋向独立。下面是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主要文献的基本情况:
从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国际上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团体的研究,包括运动团体、观众团体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团体、领导行为的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包括体育与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攻击、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等;社会认知:包括动机、归因等。
2、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
2.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由于运动心理学有直接为竞技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优势,使得其中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文献,见表2:
这些研究文献多数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张力为、任未多主编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一书介绍了我国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的产生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2.2近年来有关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文献分析 虽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献出现,然而有关的社会心理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却仍然不多,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些学科发展基本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笔者查阅了1998一2003年期间7种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中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文献数量情况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时间里7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总计76篇。前4年中文献数量很少,但从2002年开始,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文献数量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加。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数量分布来看,总数76篇中有24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向的研究;关于不同群体参与体育动机与兴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关于个体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关运动人格与个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别是关于体育中攻击行为、主场效应、领导方式、归因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一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由此看出目前我国的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标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动机与兴趣几方面。缺少对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同时对于社会归因、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社会态度也少见;对于体育领域中球迷骚乱、偶像崇拜集群行为、赌博、兴奋剂、贿赂等失范行为的研究十分不足;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从论文的质量上看,种类上表现为调查描述性研究较多,实验性研究几乎没有,重复研究较多;基础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不足,总体表现为与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体上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于迟滞状态。但是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中为其发展打下了基础,推动着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人。
3、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结构体系
3.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界定一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到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意义,同时还要界定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关系,这些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决定了学科发展的前景。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宗教信仰、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
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集群行为和失范行为等。
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宗教信仰、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结构体系的基本划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3.3我国体育杜会心理学发展形成目前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人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研究内容和范围狭窄。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篇6
2019年3月,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讨论指定2019年我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确定由姚麦主要协助部门负责人开展日常廉政工作,并与相关人员签订廉洁从业责任书。
2019年4月进行了廉洁从业教育,部门负责人宣读公司委员会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点,并以廉洁自律为重点对部门全体员工进行教育。
2019年5月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国有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纪典型案件警示录》,33人集体观看,其他人员利用自行安排学习。有34人交来观后感,大家表示,该警示录给我们上了震撼的一课,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刻吸取警示教训,自觉遵守党规党纪。
2019年6月,部门负责人传达了6月5日公司召开的“2019年上半年廉洁从业约谈会”会议精神。
2019年7月在部门内进行上半年廉洁从业约谈,主要谈话内容如下:
1.学习了解公司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3.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多措并举纠治“”,塑造“交科新风”廉洁品牌。
4.加强廉洁警示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严守红线,时刻紧绷 “廉洁自律”弦。
2019年8月,为深入了解我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收集员工对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建议,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工作意见建议的收集归纳,参与调查的人员对本部门及部门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透过问卷,我们也可以看得到,有部分员工认为涉及自己利益才举报违法违纪线索,甚至有的不举报违,说明这部分员工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
2019年11月根据公司安排,部门中层领导及党员到廉洁文化展示厅学习,并向纪检监察部提交了学习心得体会。
二、取得成效
总体来说,2019年本部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有一定效果的,通过廉洁从业教育、廉洁从业约谈、观看警示录等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员工的廉政思想,收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篇7
只有讲政治,才不会迷失方向、偏离轨道;只有顾大局,才不会陷入名利的束缚、搞以权谋私;只有守纪律,才不会办出格的事,甚至犯错误近段时间,我参加了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教育学习,认识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要道理,并且通过自查反思,“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对于一名党员干部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争做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模范。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大局意识。
讲政治、顾大局不仅仅等同于服从领导,不仅仅是讲原则、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反之,仅仅满足于讲原则、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也不一定能讲好政治、顾好大局。
如何讲政治、顾大局?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清醒的基幢。要做到很好的讲政治、顾大局,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前提、为指导,不懂政治理论,对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不可能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工作中就会不辩方向,缺乏政治敏感性。当前胡-总-书-记的“三句话”是指导我们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及今后,只有认真学好“三句话”精神,做到学深、学透,了解、弄懂“三句话”思想的精髓,真正明白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认清发展方向,把握发展趋势,工作才有预见性,也才能抓住重点和关键。同时在学习中,不能死搬硬套,教条理解,甚至断章取义。要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善于分析。在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指导工作,才能做到既讲政治,又兼顾大局。
二、加强自身修养,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作为一名现役干部要注重自身形象在群众中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上级领导保持一致,严格执行上级领导的有关规定,确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同时,要有责任感、事业心,竭尽全力做好当前工作,坚持淡泊名利,坚持秉公用权,坚持求真务实,坚持健康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时时刻刻做好表率,做一名群众信赖、支持、拥护的优秀干部。作为一名现役军人,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严格遵守上级领导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一心为公,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凡事三思而后行,带头做出表率。
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关键是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必须贯彻到部队全面建设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
学习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
唐僧能顺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关键是唐僧念好了紧箍咒,才让徒弟们真心诚意、齐心协力的帮他克服了路上的妖魔鬼怪。我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诱惑增多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开始发生扭曲,宗旨意识不强,如果不立好规矩,不念好“紧箍咒”一些党员干部可能就会被身边的妖魔鬼怪说迷惑。我国有没有凝聚力,关键是党员干部,核心是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的团结人民群众。
建立规章制度,不是为管人而管人。三字经上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往往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目无党纪国法,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制度强加干预,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党员干部更是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交往行为的一般和普遍规矩,是社会运行的底线,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要求。
守规矩就要讲党性、讲团结。党性原则要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自然就离不开人民群众。古人云:“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团结,历来是我们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重大的政治原则。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人品。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增多,维护团结的难度增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更加懂得团结,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守规矩,必须校正思想偏差。一些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意识不强,这与他们的思想观念偏差有关。有的不能正确地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人为地把纪律和自由对立起来,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党员干部要树立辩证的纪律观、自由观,充分认识到纪律和自由是相对的、统一的。只有严格执行纪律,自觉遵守纪律,才能拥有个人的自由;相反,违反了纪律规定,就会受到处罚,没有个人的自由。纪律,在有的人看来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其实,唯有严格遵纪守规的人,才能享受工作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令行禁止。
学习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件,观看了专题教育片《践行“三严三实”的好榜样》和省、市纪委拍摄的警示教育片《反腐警示录》、《戒鉴》等纪录片。
篇8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目前主要有三种思路:一种是仍然将其划归于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一种是将其归于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之列;另一种是另起炉灶,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到底是归属城市还是回归农村,还是创新一种新的保障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实际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或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在实践上都遇到很多现实阻碍。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得知,由于农民工双重的身份性,一方面乡镇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保障功能的虚化及农村社会保障缓慢发展,制约了农民工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另一方面以单位为核心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城市社会保障机制滞后,企业因为社会责任弱化导致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抵触、以及农民工较强的流动性而引起执行上的困难、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上的窘迫、自身可支配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所导致参保的理性规避等诸多原因,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依旧困难重重。因此除上述三种思路外还有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归口,积极探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议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及最迫切的利益需求,优先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和大病统筹医疗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机制,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抓紧制定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依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地寻求多种路径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大多学者的共识,让社保对农民工来说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能真正意义分享到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事实上“农民工力争一只脚踏在收益低、预期确定、保证生存起码需求的土地保障上,另一只脚踏在收益高些、风险大、非生存起码需求的非农收入上”,[1]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具有双重收入来源,存在的经济基础很特殊:一方面脱离了农业生产逐渐市民化,在城市则可以在非农行业就业,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农村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农村留有一份土地,在城市谋职的风险性以及社保的严重缺失等所导致返乡的极大可能性,宁愿抛荒也不愿意放弃这惟一的保障,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上述几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都忽视了现阶段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有战略意义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会大大有利于农民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二、“土地换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新路径
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中指出,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2]这就给流转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据。事实上,在国家近年出台系列减免农业赋税及加大农业投入和农业补贴等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政策下,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土地就委托给亲戚邻友耕种或者转包、出租给其他人,从中取得一笔收益,但收益不多,只是当家用补贴。对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觉得有利可图就将土地出租出去,钱一点是一点,总好过撂荒。那么如何将农民工在原属地的农地更好地利用起来,并且将社会保障联系起来就是个难题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保障权威专家龚维斌在“完善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立”的记者专访中就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立足国情,构建一个‘低保障,低水平,广覆盖,重实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挖掘和利用传统社会保障资源。”这就给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倡“土地换保障”制度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的探索视觉转移到现在农村惟一有较大增值价值和财力功能的就是土地,从开发和挖掘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资源来寻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的路径,最终目的为建立针对农民工独特身份和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铺路,从而推进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创新路径,很好的解决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延续,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提供了启动资金。农民工因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从此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实现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逐步实现市民化,并且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三、“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浅析
(一)“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分析
从 “土地换保障”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骤来看,“土地换保障”的实质或核心是承认农民在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应当获得某种补偿,并且这种补偿应当被用来为其建立社会保障。那么这样一种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方案设计到底有没有充分现实依据呢,陈颐同志进行深入研究对农民工选择“土地换保障”这样一种从土地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方案设计进一步补充了相关依据,论证了“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的可行性。[3]另外,曾详炎等同志在可操作性上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这个制度安排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会遇到初始永佃权的定价问题,可能出现的侵占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土地市场评估成本问题、地区之间地价与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问题以及土地私有化问题等,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4]然而笔者发现其中还没有学者注意到运行载体的缺失问题,在方案设计中提出具体运作办法时有学者认为,对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保障,并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算为一定年数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保障的平稳过渡。[5]另外有学者提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或进入城镇定居而无力耕种土地的时候,让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转包者按国家统一标准替转让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使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当然这部分经济补偿也可先交付国家财政,但国家必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承诺将这部分农民纳入城市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6]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换保障”整个运行过程中交易中介机构的研究是缺失的,有的只是笼统指出由国家责任强制为其纳入社会保障,有的直接由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者支付农民工参保费用。我们知道,农民工只在乎现期收入,他们参保的意识非常薄弱。对他们来说,增加他们的收入最为切实,所以他们就可能会同承包者私下商量好将社会保障的提取费用直接转化为货币经济补偿,这就要求国家赋予有关监督机制的制约。而如果设立国家的监督机关来监督承包者从转让农民工土地使用权获益中提取农民工社会保障费用的行为,则加大了“土地换保障”制度的成本支付,这就提出了在实行“土地换保障”方案中其运作载体的缺失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换保障”的运行载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
根据孙雷、陈波羽中的研究,他们在针对失地农民设计的“土地换保障的逻辑框架” 中指出失地农民通过放弃土地使用权获得经济补偿后,一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货币收入,成为市场人的物质基础,另一部分则用作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使得他们具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本技能。可见这里代表耕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成为交易的中介机构,作为失地农民与征地方交易的中间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被征用耕地的交易获得的收益,用来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7]由此可以推广到 “土地换保障”中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引入代表农民工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交易中介机构。这个思路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有党和国家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发挥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政策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为避免由村集体包办,应与现行的中国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正在农村推行村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相配套,特别是农村集体组织从农民工土地转让费当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提取应该向村民公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和监督村里的事务。保证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应有的效率与公正。
而原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人格化的出资者主体缺失、决策独断、监督不善、分配随意等种种制度性缺陷直接影响到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利益,研究表明迫切需要从产权制度改革上破除。现阶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村、组为对象,在制度安排上多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从转制后的组织形式看,其定位不同,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股份制公司,以及股份合作社。有学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定位,以及转制后的实际功能和作用都与政府行为有直接关联。两者要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相互调适。其中第一条指出转制后的组织功能就与社区成员的社会保障管理有关,是按照公共产品供给非歧视性原则,对于集体资产所有者的社会保障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全额承担“城中村”或“村改居”成员的社会保障费用。[8]另外深入到股份合作制中土地股份合作的研究,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成是在村委的引导下若干农民自愿组织,组成合作社,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独立核算,按股分红”。其股份合作社在年底取得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后按股分红,同时合作社按每股每年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将自己在原属地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这样一来他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仅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吃了“定心丸”,也自然安心进城从事二、三产业。[9]将上述两个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通过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在土地与农民工的现代社会保障两者之间架起联结通道,股份合作社在农民工向合作社入股期间在按每股每年强制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强制提取一部分基金作为农民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的启动资金,保证其进城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这种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出现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民已转移到从事非农产业的沿海地区和发达内陆地区,如广东、江浙、辽宁、山东、湖南等地。而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土地的流转,也就很难形成土地股份合作这样一种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因此在考虑原属地在较为贫困,并且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实施“土地换保障”中架构其运行载体时,笔者认为有待于政府(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且政府在其介入的作用成分相对发达地区对股份合作社要多一些, 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晓星.论“一个国家,两种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5,(4).
[2]刘锋.国务院明确: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参见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244958.html
[3]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3).
[4]曾详炎,王学先,唐长久.“土地换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J].晋阳学刊,2005,(6).
[5]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6]王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构想 [J].专题讨论,2004,(6).
篇9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当前社会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混杂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点,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及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内化融合及其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必须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动态地掌握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实际,切实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同情况,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
1 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认知特征
当前,我国正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观念领域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交织碰撞,社会思想、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同时,网络信息时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近两年手机网络的新发展、微博等资讯交流工具的广泛运用,人们越来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围,面对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观念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观念淡化的总体倾向明显。当下,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实利主义,注重实际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知识学习、轻视道德人格培养;关注个人和小团体、忽视集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冷漠,主要表现在大局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对非娱乐性质的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在理论学习方面,重视专业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其无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突出自我,他们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观,对统一而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抱以排斥或质疑的态度,这使他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所回避,表现出淡漠的情绪,不愿意过多谈论,不关注、不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化。面对当前社会充斥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认识、丧失方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步稳定的阶段,他们富有年轻的热血和激情,对社会矛盾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还不具备成熟理性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混乱,容易盲目跟风,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识往往也很片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自信,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的某些问题认识模糊,只看到现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实质,对某些问题一味否定,却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当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华丽的包装,在似是而非的说理之间宣传某些歪曲论调,大学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得到认知主体的认同,并融入认知主体的观点信念体系当中,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逐步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判断、行为等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功能主要通过社会成员主体的内化过程得以发挥,只有通过内化,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才能影响主体实践,成为主体实践的指导。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总体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须立足实践,多方面着力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养成的体系,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通过内化使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成长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弊端,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立足实践、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就是将这种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①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有关理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因此,也有学者直接将内化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利用图像、案例、情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②可见,只有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理论。
2.2 加强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构筑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营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校园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刊报、影视、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思想内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各种各类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与校园的节庆文化、晚会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思想内容。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体系构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和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还可以通过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长久地鼓舞、陪伴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路径相结合,从进入大学开始,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设定自我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指导,制订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学年计划,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励。其次,注重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校外生活体验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升华思想。第三,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有效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内容的认识。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及内化路径研究”,项目负责人邹萍,项目编号2013SZKT04
注释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郑向东,申群喜.健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社会纵横,2007.7.
② 陈友放.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职教论坛,2010(12).
参考文献
篇10
2016 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互联网 + 政务服务”。以“互联网 +”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这是民之所望,也是施政所向。在“互联网 + 时代”,政务服务与时俱进,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条件,也将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标准。“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一种经济发展业态,一种价值理念,因此政府如何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智慧治理中,实现智慧政府、智慧政务,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智慧治理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经济、人、管理、流通、环境和生活都是智慧治理的内容,梅杰和罗德里格兹 - 玻利瓦尔(Meijer & RodríguezBolívar)对近年来智慧城市的主要文献梳理后发现,智慧治理至少有四个层面的内容,即智慧城市的政府、智慧决策、智慧管理以及智慧的城市合作。“互联网+”时代智慧治理中,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成为我们当前需关注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城市智慧治理中的政府角色新定位
“互联网+”时代,城市智慧治理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政府不再是单一治理主体,政府通过“互联网+”等技术,高效率地实现智慧治理。在智慧治理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已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协调者、网络治理的监督者、法律法规的制定者。
(一)多元主体的协调者
传统的治理结构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主体,政府一揽独大。“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微信等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信息透明壁垒、信息垄断,企业、公众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最新的相关的政策规定动态,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定,参与政府活动的监督,拓宽了参与渠道,形成政府为主体,企业、公众相互协调智慧治理的新局面。
(二)网络治理的监督者
“互联网+”时代,政府进行网络治理主要依托网络平台,然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传播恐怖信息、窃取个人数据、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使得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网上政务服务的办事效率并未达到预计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加强监督,重点监测热门网站和互联网企业,给予相关业务指导,提高其安全管理防范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实现网络治理的安全、高效、便民。
(三)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制定者
目前,虽然2016年政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大“互联网+”力度,但具体实施的法律法规还不明确,没有统一的实施办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立法分散、立法滞后等不足,因此政府应全面落实网络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任务、职责和权限,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借鉴国际先进的网络立法经验,“加快推动制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互联网数据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实现智慧治理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互联网+”时代政府进行城市智慧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由于政府、企业的信息数据整合度低、分散杂乱,各级政府、各部门不能有效利用其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由于信息链的冗长,上下级信息传递延长,延误了决策的及时制定,必然也增加了治理成本。而“互联网+” 时代,智慧治理通过新社交如微信、微博、云计算等,使我们步入零边际成本的社会,它能挖掘城市治理中深层次的因果关联问题,主动发现解决城市社会治理难题的思路,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志愿者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精准地从源头解决问题,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的成本。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公共服务“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垄断性”,使公众对其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及时不满意,也别无选择,公众不能“货比三家”,无法形成政府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外部竞争压力。“互联网+”时代,智慧治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推动线上线下互相融合,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简化政府办事流程,便利公众,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三)有利于提供精准化的个
“互联网+”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个性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何提供符合居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务成为基层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互联网+”时代,智慧治理中,政府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服务对象,其公共服务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政府应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公众的网上渠道反馈,及时获取公众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智慧提供精准化的个。
四、“互联网+”时代政府智慧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树立协同合作的智慧治理理念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信息界限,促进了信息的高度融合,在智慧治理中,社会需要的不是主导一切的政府,而是一个倡导、动员和推动跨政府组织边界和跨政府、社会与市场边界开展合作的政府。安提洛克(Anttiroiko)等人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未来趋向的智慧治理,它有潜力把新技术、社会系统和生态关怀整合起来,但是,智慧治理若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一个整合的或整体的视野与路径(Anttiroiko,et al.,2014:323)。只有树立协同合作的观念,改造政府原有行政流程,才能促使政府、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相互形成协同、便捷、高效的服务局面。
(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智慧治理
“互联网+”时代,借助计算机、网络、APP等信息技术手段,政务服务能实现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等分隔的限制,政府应积极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善,增加政府移动数据接口,公众通过微信、微博、政务APP等移动设备,多渠道的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信息传递,还可通过语音进行业务咨询,及时反馈政务意见与建议,促使政府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智慧性治理。
(三)加强培养“互联网+”高端人才的开发与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应大力培养“互联网+”高端人才。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协调和推进“互联网+”工作小组。政府要加强对大数据相关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实行鼓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合开展创新产业技术的研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智能产品。
参考文献:
[1]童楠楠,窦悦,王建冬. 当前中国互联网治理应坚持的八条原则[J]. 电子政务,2016,160(4).
[2]龙双喜,周四平. 网络政府治理模式构建路径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
篇11
交通安全关乎生命,生命没有彩排。车祸,让许许多多温暖的家庭支离破碎,让幸福在车祸中断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车祸中转瞬即逝,触目惊心的数字,成千上万的亲人就在车祸的转眼间中沉浸在悲痛之中。11死2伤,转眼让喜成了惨痛。
今年以来,中国杭州、南京、成都等地先后发生的飙车肇事、醉驾致死案件,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日前,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对酒后驾驶实行“零容忍”政策。酒后驾车在车祸原因里占据重要部分,严厉打击漠视交通规定的醉驾者,是保障司机及广大公民人身安全的有力手段。
发生车祸的原因许许多多,但当事情发生后,结果却永远仅有一个。超速行驶无视法律法规的要求结果酿成了大祸;因超载而引出的惨重车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和一时的方便便漠视了自我和他人的人身安全;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匮乏,无证驾车、违法超车、疲劳驾驶、操作不当、肇事逃逸等交通违法行为,导致了接二连三的交通事故,一个个都让我们触目惊心。
在血的教训下,生命如此地脆弱,却也显示出其如此的宝贵,生命仅有一次。为不再让亲友生离死别的场面再一次出现,不让交通事故无情地吞噬我们无辜的生命,珍惜生命,从我做起。安全无小事,在以后工作中,我必须会严格遵守各项交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时刻以清醒的头脑掌握好手中的方向盘,控制好脚下车轮,守好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不开霸王车、不违规超车、不无证驾驶、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超载、超速,避免心存侥幸给自我和他人留下终生的痛苦和遗憾。多一份细心,多一份关心,就会少一份灾难,少一份失望。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向社会交了一份合格的试卷。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远离伤痛,珍爱这完美的生命吧!
企业安全事故心得感想2
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作为农电维护三队的一名安全员,应认真做好安全工作,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为了能进一步把好安全关,切实做好安全工作,结合自身实际,下头就几起事故案例来谈谈自我的心得体会: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应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执行严格的安全考核制度,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提高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使安全工作在整个农电工作中置于首位。
2、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应建立健全贴合本所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电力系统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规程、制度,大力开展安全分析会、安全日活动、班前班后会、安全检查活动等安全生产例行工作,规范供电所安全管理,切实把安全措施和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提高供电所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在安全生产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占较大的比例,所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造成事故的重要途径。要提高我所安全水平,就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过各种安全知识的培训、考试和考核,职业道德和安全职责心教育,安全活动日学习等方法,帮忙供我所职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规律,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使职工熟悉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安全操作技能,把安全生产的理念融入职工的思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将安全潜移默化为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使职工构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企业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安全。
4、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制和安全考核制度
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如:安全生产奖惩力度不够,没有严格的考核;安全工作制度落实机制薄弱,安全监督、安全保证和安全激励机制不到位,以制度约束人、激励人的良好机制没有很好地构成等。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要提高我所安全生产水平就必须在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制定全面、完善、合理的安全生产职责制,并运用相应的考核制度来保证职责制的严格执行,使每个专责、每个专职电工都能明确明白本职责、本岗位应负的安全职责并且认真地履行。
5、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工作
经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事故的发生是因为生产场所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和危险点,要杜绝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在控制安全隐患、消灭危险点上下功夫。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无处不在,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安全水平,关口前移,突出重点,控制安全隐患和危险点。首先要了解安全隐患和危险点的存在位置,进行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是发现安全隐患和危险点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工作的同时,可选择其他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供电所交流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工作,全面提高供电所的安全管理水平。
作为我所的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大家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记“安全生产,职责重于泰山”,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从提高认识抓起,从领导抓起,从反违章抓起,从教育培训抓起,从规范化管理抓起,不断改善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供给优质电力服务。
企业安全事故心得感想3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市文广新局组织召开的直属单位安全生产例会上,学习了南通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编发的《南通市典型生产安全事故警示录》和相关安居消防知识讲座,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没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毁了,探究事故原因,无非是对安全的轻视,违章作业、麻痹大意、不负职责,没有安全意识,只图省事,存有侥幸心理,造成了一齐起令人痛惜的事故,给国家、人民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给遇难者家属带去无法抹去的伤害。同时惨重的安全事故教训,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经过学习和培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学习。让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并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开展。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观看和学习消防的安全常识、灭火器的使用、地震火灾等自救逃生等一系列的安全生产的理论知识和安全生产的相关视频资料,使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加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治,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预防工作必须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工作,进取鼓励职工帮忙查找、发现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整改。经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进取有效地消除收费站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对应急预案等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应急演练的力度。针对《生产安全事故警示录》中真实的安全生产事故典型事例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活动心得体会。同时,根据演练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四、加强学习宣传培训力度,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宣传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以安全教育为基础,使职工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从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有效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经过学习《生产安全事故警示录》,我们必须要把他人的事故当做自我的事故对待,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要把历史上的事故当做今日的事故对待,痛定思痛、警钟长鸣;要把小事故当做大事故对待,深入剖析、严厉处理;要把隐患当做事故对待,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总之,我们要用血的教训唤起每名职工保护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教育每名员工不能违章、不能图侥幸、怕麻烦,要按照标准、按照规范,实实在在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就是命,我们要将安全生产文化理念渗透于每一名员工,构成大家的广泛认同,做到全员共知共享。我们要把别的单位的事故当作自我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日常教材,做到警钟常鸣,并围绕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到认知高、工作细、落实严,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高效发展。
企业安全事故心得感想4
这天是3月28日,余家岭煤矿事故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作为煤矿工作人员,应对每起事故情绪都十分沉痛!每一齐事故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和慎重的警示,充分证明我们的安全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这些事故中的一个共性是自身的安全意识忒差,安全确认不到位,无视安全,或者说存在教育别人而忽视自我的现象,安全工作是要在工作中和工作效率一样真抓实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但如何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到达真抓实干的效果,是工作的重点,一方面透过说教和传授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依靠管理和监督,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这样不安全因素很难成长。事故,坚信谁都会应此痛心疾首!也许这是一时疏忽,只是一不留神,然而,就是这么一次违章!给他,他的家庭和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让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失去笑声和欢乐,让原本充满生机的家顿感悲惨和凄凉,而他也不能像以前养活妻儿老小,还要靠别人来养活他,这是多大的折磨这是多大的痛苦,他自责,他懊悔!在那里,应对为我们的生命和安全时时牵肠揪心的领导、同事、家人,我不能断然做出否定的回答,正因之所以会出现疏漏,发生事故,是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也是没有将“安全”二字时刻放在心中,生命无疑是宝贵的,血的教训是惨痛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透过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职责心,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客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在工作做到“严、勤、细、实”,以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将“职责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以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职责感,来体现人身的价值,保证人身的安全,实现公司的发展。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组织人员认真分析,总结教训,认真学习事故防范措施,举一反三,结合自我区域的特点,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找自我工作的不足之处,还从在哪些方面的隐患,及自身还有没有同事故者同样的违章习惯,透过学习,分析,总结大家从事故中得到的教训,安全意识有了必须的提高,安全检查的主动性有了上升,冒险蛮干,侥幸心理,思想麻痹的作业的严重后果认识更深了一层,更进一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造成事故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平时工作职责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对安全不重视,工作程序不完善,没有认真开好班前班后会,没有认真坚持“一个活动,两个交底”,平时对设备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造成了事故的扩大,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应避免的没有避免,这不仅仅给当事人造成一生的遗憾,还对企业造成必须的损失。此刻,请大家查查自我,看看身边的人吧,
安全措施完备了吗安全帽带了吗安全带、保险绳系好了吗一颗心里带着警觉吗“事故猛于虎”,但更可怕的是每次事故后,我们都会说重视安全,关爱生命,抓重点,搞培训落实安全职责,防止事故的发生,但事故不久,血的事故教训就会淡忘,工作中依旧我行我素,置安全与脑后,如果这样安全从何而谈,仅有加强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安全这根弦始终贯穿于安全安全管理及生产的全过程,仅有透过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一位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职责将违章行为当事故,把事故分析实施“四不放过”强化安全风险意识,真正好处上实现“不伤害自我,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让别人受到伤害”。完成公司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而发奋。
经过这次反思活动,我意识到了我的职责所在,我会把每一齐事故作为警钟,发奋排除安全隐患,尽我最大的发奋,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企业安全事故心得感想5
学习了这多起事故案例,给我以深刻的体会。这些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公司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安全思想松懈、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痛定思痛,我们应当深刻汲取这些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的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努力把义桥煤矿打造成一个本质安全型、和谐稳定型、强势竞争型、科学发展型的现代化企业。
思想决定行动。抓好煤矿安全生产,首先要始终摆正搞质量标准化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为本、安全为天”和“持之以恒抓质量、扎实有序做工作”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起“抓质量就等于抓安全、就等于增效益”的观念,牢固树立“没有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没有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的思想观念,在全矿上下构成共识,凝聚合力。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事故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
制度落实是关键。思想提升了,制度完善了,我们就要不折不扣去执行,去落实,去管理。层层落实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仅有实施强有力的管理,才能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才能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杀不住“三违”的风,就迈不开安全的路。从发生的这几起事故来看,每一齐几乎都是由于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要想彻底消除“三违”,就要广泛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成党政领导一条线,工团组织一条线、纵向管理一条线、女工家属一条线,在全矿构成对“三违”现象施以重压的态势。各队,班组要充分利用班前会、口头问答、知识测试、献身说法、案例分析、“三违”亮相等形式,认识“三违”危害,普及煤矿三大规程安全知识。对有“三违”思想的人员下重药,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安检部门要在加强集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经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对于违章违纪,不论职责者处于什么目的,无论是否造成后果,一律按规定进行处理。这一点主要是我们管理干部要彻底转变观念,决不能当好人,作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使干部员工对制度、规定构成敬畏感。对于各项制度,要求,必须有相应的追查落实机制,按照逐级负责制、岗位职责制的要求,一追到底,彻底追查不落实的人事。
细节决定成败。矿井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是煤矿的生命线。所以,在矿井建设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更需要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经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安全生产贴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并到达和坚持必须的标准,使煤矿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保证生产安全质量标准相关的各项制度得到正常、规范、优化的运行,全过程监控一切影响生产安全质量各环节、细节因素,最大限度地用科学的制度、规范、标准等,持续消除不安全和降损质量的隐患性问题。
篇12
Keywords: anti-corrup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影响反腐倡廉教育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开展教育过程中,一些企业领导的讲话、报告,通常是简单地摘选一些政策条文、纪律条规照本宣科,虽然也涉及了反腐倡廉教育的范畴,但只是泛泛而谈,谈不上针对性,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有的企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分层次、不看对象,而是一概而论,搞 “一刀切”,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对一般干部职工的教育混为一谈,没有进行分类施教,更没有针对个体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出现了因教育而教育的不正常现象。一边是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断加强,一边是腐败案件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企业领导干部思想上的困惑使教育效果受到影响。
二是教育安排缺乏系统性。有的企业对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期性、经常性认识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应有的教育规划和科学的教育安排;有的企业对于领导干部的教育一味地依赖上级,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教育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连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是慢工细活,表现为潜移默化,见效期长,得不到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效益的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认同,在精力上是少投人甚至于不投人,时间安排上也是“想起来抓一下,忙起来放一放”。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教育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三是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一些企业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讲话、报告和授课这种“灌输式”,不能把教育寓于丰富多彩、大家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缺乏感染力、说服力。更有甚者,个别企业把教育模式固定化,只要开展教育活动,就把教育固定分为学习动员、查找问题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这种固定化的教育模式导致多次教育活动相互套用,使活动成为施教者的“独角戏”,领导干部的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甚至连民主生活会的发言都由秘书代劳。教育形式的单调乏味、机械教条,大大滞后于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致使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是教育主体缺乏权威性。当前,企业在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领导干部往往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施教主体。这就很容易造成“现学现卖”的生搬硬套的教育方式,不仅使教育缺乏说服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与施教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有的教育者水平不高、资历不够,不敢讲、不会讲、不善讲,照本宣科还念错宇、念别字,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难以服人;有些教育者思想道德和自律意识不强,“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言行不一,导致“言者姑妄言之,闻者姑妄闻之”,影响到教育和言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些被教育者看到教育者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良习气后,很容易产生对教育的抵触情绪,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积极效应。
五是教育制度缺乏保障性。当前,一些企业在教育活动的考核上或偏重于“量”,或偏重于“效”。要么以“量”的多少为依据来评定教育活动开展的优劣,主要考核学习教育活动的次数、参加的人数、读书笔记数和心得体会文章数等,要么以考核单位是否出现腐败案件和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作依据。即使采取“量+效”综合考核办法,由于从量化指标到实际收效之间,难以有明确的标准和界线,在考核评定时也难免会出现主观臆断。一些企业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对其接受反腐倡廉教育情况的考核只是“蜻蜓点水”,甚至没有明确规定。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的成效对其提拨任用没有影响力,导致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的源动力不足,收效不明显。
二、中原油田增强反腐倡廉教育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篇13
20__年,____从台儿庄国税局调任x区国税局不久,便从方便纳税人、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服务精细化,做纳税人亲人”的口号。要求全局以纳税人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纳税人的需求为第一选择、以纳税人的权益为第一义务、以纳税人的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推进纳税服务精细化。他针对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发票用量问题,相继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3个黄金周增加一次发票供应和其他发票管理等举措,极大方便了纳税人。
他还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纳税人分为不同层面的服务群体,如大型企业、小型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等,在提供共的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先后在622家中小型企业开展税法咨询、企业发展座谈会、专家咨询会,为720家企业提供了1800多场次的咨询。
他还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行“换位思考、亲情服务”工作法,要求全局每一位同志都把纳税人当作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待,热情服务,热心帮助每一位来局办理业务的客户。为了有章可循,他还查阅了国内外1000多份材料,在征求全局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服务承诺、效能告诫等十余项制度。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方便,保证服务承诺事项落到实处,他还积极实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连带责任三级连带,上挂下连,追究到人到岗和相关各级负责人的责任制工作法,他还在办税厅开展了评选“岗位示范窗口”评比活动,从而增强了税务人员服务纳税人,树立国税窗口形象的自觉性,促使广大国税干部进一步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国税机关的行政效能,优化税收服务环境。
他还创新工作方法,把文化建设渗透于税收管理之中,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20__年年初,文艺协会与x万泰集团联合举办了“迎新春”联欢晚会,节目形式既有传统的演奏、双簧、戏曲、歌舞,又有极富现代气息的互动联欢,企业职工的精彩表演展现了当代工人良好精神风貌;x区局文艺协会会员们的古筝《茉莉花》及双簧表演《如此医疗》,幽默的台词、搞笑的化妆、极富创意的道具和出色的表演则将晚会推向了,实现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
让税法进课堂,做诚信社会的推动人
____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税收是国家的命脉,只要国家存在税收就不会消亡。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只有祖国未来的主人从小就懂得税收的重要性,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依法诚信纳税的公民,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人民的未来才会更加幸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会更加有保障。为此他在无数次思考的基础上,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税收知识进课堂的口号,于今年四月联合中国税务报社、x省国税局、____x教育局开展了“税收牵手,关爱未来”活动。
在全国第一家开展的以阅读、学习税务报为媒介,以开辟中、小学生学习税收知识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典型企业赞助免费为中小学校提供《中国税务报》的形式,在全x范围内选择部分中小学校进行长期、深入的税收宣传的一项工作。活动采取开辟税收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中小学生假期读报活动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
开辟税收教育“第二课堂”,是由帮包的国税部门与学校共同研究和编写中小学生税收课教案,或共同挑选适合中小学时学习的《中国税务报》上的文章,通过设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采用中小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讲税收、税官阿姨讲税收、班主任老师讲税收等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辟税收教育“第二课堂”。
开展中小学生自我教育,是要求中小学生把通过税收教育“第二课堂”和阅读《中国税务报》学到的知识,通过我的家庭税收课——给爸爸、妈妈讲税收知识或税收故事;中小学生税收征文 ;中小学生税收知识竞赛;中小学生一个税收工作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宣传,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们融入到税收宣传活动中去,做一名义务税收宣传员。
开展中小学生假期读报活动,是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假期时间开展中小学生假期读报活动,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读报夏令营,让那些平时读报认真、具有一定税收知识的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学校、科技馆、医院等部门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让他们亲身体会税收给每个人带来的便利和给国家带来的繁荣。
该项活动共为____x十所中小学校赠送价值23.8万元的1000份《中国税务报》,届时将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将有3万多个家庭参加到税法进校园活动中来,既极大的丰富了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极大的普及了税收知识,让税收真正的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孩子、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庭。
构建 “阳光国税”,做员工的保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