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秋节的词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形容中秋节的词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谜语解析及答案:光临舍下。谜面可理解为有光照在居住的地方,因此是光临舍下。

2、谜语题目:都在望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大家赏光。“都”指所有人,因此扣“大家”;“望明月”扣“赏光”。

3、谜语题目:却叫明月送将来(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脚。“却”“月”明企,“送将来”是放在该字的首位。该字表示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

4、谜语题目:举头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面上有光。谜面可引申为有月光照在脸上,因此是面上有光。

5、谜语题目:明月一出照园中(打一货币)

谜语解析及答案:日元。“明”字的“月”出走只余“日”;“园中”扣“元”。日元是日本的官方的货币,于1871年制定。

6、谜语题目:明月隐高树(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杳。“明月隐”还剩“日”;“高树”是指“树”字的.最上面,扣“木”。该字表示无影无声:x无音信。x然无声。x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7、谜语题目:半江明月画中陈(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渭。“江”字的一半“氵”,“画”字的中间“田”,月明企,合起来就是“渭”字。该字表示〔x河〕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

8、谜语题目:明月当头天马行(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腾。“明月”扣“月”,添上“天”“马”和“当”字的头合成腾字。该字在汉语中常表示奔跑,跳跃:x骧。奔x。欢x。x跃。x越。

9、谜语题目:西江月怀古(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湖。“江”字的西边乃“氵”,添上“月”“古”二字,合成“湖”字。古人把陆地中的封闭水域称为湖泊,其中湖指水面长满胡子般水草的封闭水域。

10、谜语题目:欲上月宫折桂枝(打一成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高不可攀。月宫以及月宫上的桂花树都是高得无法攀登的地方。该成语常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中秋节活动灯谜2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正大光明

2、举头望明月(打电影演员)———高圆圆

3、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凌志

4、得月楼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私

6、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黑白显影

7、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饮料)———珍珠露

9、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11、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2、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13、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14、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16、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中秋节活动灯谜1、谜语:金环银环猜一《水浒传》人物绰号答案:【两头蛇】

2、【中秋谜语】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答案】:海上生明月

3、【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答案】:自负盈亏

4、谜语:当年也曾风光过猜歌手谜底/答案:【陈红】

5、谜语:黄昏猜一中国地名答案:【洛阳】

6、谜语:“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广告语答案:【要爽由自我】

7、谜语:彼此搂紧,吻了又吻猜四常二答案:【互相体贴,亲上加亲】

8、【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答案】:秦明

9、【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答案】:光照

10、【中秋谜语】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答案】:节点

11、谜语:阿哥妄称大猜四字常言答案:【君子自重】

12、【中秋谜语】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答案】:胭

13、【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打一气象用语【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谜语】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答案】:黑白显影

15、【中秋谜语】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答案】:八归

16、字谜:到塞北后再落脚猜字一答案:【蹇】

17、【中秋谜语】十五的月亮打成语【答案】:正大光明

18、谜语:半推半就答案:【掠】

19、【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打一字【答案】:月

20、【中秋谜语】中秋菊开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21、谜语:九只鸟猜一字谜答案:【鸠】

22、【中秋谜语】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答案】:赏光

23、谜语:“乡音无改鬓毛衰”卷帘格猜韩国电视剧名答案:【大长今】

24、谜语:瑛猜花名一答案:【霸王花】

25、【中秋谜语】心已决断不宜迟打一字【答案】:快

26、谜语:此去苏北淮安,对方一向不见猜江苏地名答案:【灌云】

27、【中秋谜语】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28、【中秋谜语】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答案】:一节复一节

29、【中秋谜语】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答案】:中秋湖上泛舟

30、谜语:毁掉土壤大开林,错上加错猜历史名城一答案:【襄樊】

31、【中秋谜语】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答案】:凌志

32、谜语:雨霁云散猜词谓一,二字答案:【开朗】

33、谜语:人称小霸王,名列郡县中猜江苏地名答案:【通州】

34、谜语:儿童执扇追黄蝶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少年相扑】

35、谜语: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猜体育项目省略语答案:【女子花样】

36、谜语: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答案:【雷】

37、谜语:高高兴兴看日出猜四常答案:【欢迎光临】

38、谜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凌空一顶,出界】

39、灯谜:又见潮水落堤头猜宗教词答案:【朝圣】

40、【中秋谜语】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41、【中秋谜语】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答案】:中秋月

42、【中秋谜语】二月平打一字【答案】:朋

43、谜语:禾薪入门打《水浒传》人名一答案:【柴进】

44、字谜:借光复习又解难猜字一答案:【耀】

45、谜语:达板城娶亲猜一人名答案:【马拉多纳】

46、谜语:举头望明月猜一外国地名答案:【仰光】

47、谜语:淮安点心畅销西部猜影视演员答案:【汤唯】

48、【中秋谜语】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答案】:当归

篇2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说法,不容置疑地同“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总结论相悖。而且“每到中秋节时”的说法,不由自主地超出了2007年的时限,因为当年只能有一个中秋节。

文中的一些表述,在语言文字应用上还不够严格,用语失范,表述失准。试举几例。

一、文称:“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姑且不说通常有无“称谓词”这样的细分类,只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既然本质上是“名称”,还要说“名称词”吗?非要定义词性不可,说“名词”足矣。

二、文称,“‘家父’ 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父”属于谦辞当无异议。但在现实生活中,谁见过有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叫“家父”的?除了偶尔的自言自语,言语总是一种双边或多边活动,就“称呼”来讲,针对不同对象,措辞不同。所谓“家父”,一般只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现代汉语词典》)。这里强调“特定场合”,是说比如兄弟姐妹之间说话时说到父亲,就不能说“家父”。而且这里的“称”,是二人以上说话时的间接“指称”,不是父子之间的直接“称呼”。

三、文称:“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其实同上述情况一样,不管是对谁的父亲,有当面称呼“令尊”的吗?这里也要分清是“指称”还是“称呼”。而且这里所说的“别人”,也要有限定,比如不能是兄弟姐妹,一般也不能是晚辈对长辈言。如果同说话人有亲属关系,按照民俗,依辈分关系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非亲属的同龄人之间谈到对方的父亲,以示尊敬,常说“伯父”。

四、文称:“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说“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举例是“九州”,显然是认为“九州”是地名的个例。而正如文称“‘九州’为中国的代称”,这就恐怕还不能说是地名。

五、文称,“‘州’本意为水中陆地,后用做行政区划名称”。

以今人说今事,要注意到,我国现时行政区域划分中,只有“自治州”,并无“州”,尽管在特定语境下有时将“自治州”简称为“州”。因而不能简单地说“后用做行政区划名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说法,只能说“州”是“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

六、文称,“‘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其实它是形容词”。

汉语中字、词有别。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说到底,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就大概难说字就是词。

七、文称:“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做燃料。”

篇3

他喜爱旅游。

[误] He is fond of a travel.

[正] He is fond of travel.

如果指时间较长,且去多处地方的旅游时,也常用复数形式travels,并常有物主代词修饰,但不能用many修饰。例如:

Do you like books of travels?

你喜欢读游记吗?

travel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旅行;游历;走动;移动”等。若表示“在……旅行,到……旅行”,常接介词in或to。例如: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光比声音传播快。

Susan is traveling in China.

苏珊正在中国旅行。

trip常用于口语,多指短距离的旅行或观光,相当于 journey。例如:

A pleasant trip / journey to you.

祝你旅途愉快!

We enjoy our trip to the seaside.

我们很喜欢到海边旅行(远足)。

2. discover, find

这两个词语都有“发现”的意思,当表示一般情况下发现时可以互换,但在表示科学上的发现时只能用discover。例如: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in 1492.

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

discover指原来客观存在,但不为人所知,也可表示发现已为人知的事物的性质和用途。例如:

I’vediscoveredasuperrestau-rantnearhere!

我在附近找到一家一流的餐馆!

We discovered her to be a good cook.

我们发现她是个好厨师。

find多指偶然性的动作,常指寻找之后的结果;有时也指经过寻找而发现某人或某物。例如:

Can you find Changchun on the map?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长春吗?

When I was on my way home, I found a purse by the road.

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3. awake, wake

这两个词语都有“醒;醒来”的意思,区别在于:

awake表示“醒的;醒着的”意思时,是形容词,在句中作表语。表示“醒;弄醒”的意思时,用作动词。例如:

Is he awake or asleep?

他是醒着还是睡着了?

It was twelve o’clock, but he was still awake.

12点了,但他仍然醒着。

I awake early in the morning.

我早上很早就醒了。

与awake相关的词组:be awake to (sth.) 表示“对某事醒悟;觉醒;觉悟;觉察到”等意思。例如:

Are you awake to the danger you are in?

你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了吗?

wake的意思是“醒;叫醒”,它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或及物动词,常与副词up连用, 组成短语wakeup,表示“醒来;使……醒来;叫醒”等意思。例如: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wake (up)?

你通常在什么时候醒来?

Wake up! It’s eight o’clock.

醒醒吧!已经8点钟了。

4. cross, across, through

这三个词都有“穿过”的意思,但它们的用法却有不同:

cross通常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如cross a river / a bridge / a street (过河 / 桥 / 街)。例如:

When is it safe to cross the road?

何时过马路安全?

而across可作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多指从一定范围的一边到另一边,且在物体表面或沿着某条线的方向而进行的动作,其含义常与介词on有关。例如:

Jack swam across the river.

杰克游过河去了。

The students ran across the playground into the classroom.

学生们穿过操场跑进教室。

across也可用作副词,意为“在对面;交叉地”。例如:

Can you jump across?

你能跳过去吗?

through也是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常表示从某一范围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动作,但它表示的动作是在空间里进行的,其含义常与介词in有关。例如:

They often drive through the village.

他们经常开车穿过这个村子。

At last they had to go through the forest.

最后他们不得不穿过森林。

5. holiday, festival

holiday表示法定假日,公共节日,也可指每年例行的休假。例如:

In our country New Year’s Day is a national holiday.

在我国, 元旦是全国性的假日。

He is going to Shanghai for his holiday next week.

下周他要去上海度假。

篇4

中午,炙热的太阳散发着它无穷的威力,耀眼的阳光将植物照蔫儿了,我脱下暖和的外套,开着风扇,却依然感到炎热。擦擦头上的汗珠,夏天的感觉又将来到。

随着傍晚的来临,温度也渐渐降低,没有正午那样酷热,只是清晨的凉风变成了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西边,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来到。美丽的夕阳呈现在我的眼前。橘红色的天边映照着太阳,一朵朵云彩伴着太阳的脚步也染成了橘色。真美啊!

篇5

钟嵘在《诗品》里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优秀的诗歌,像一位长者,诉说人间的沧桑,熏陶丰富着读者的情感。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

一、培养鉴赏古诗的兴趣

(一)借助流行歌曲激趣

流行歌曲脍炙人口,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比如中秋节时,可先试着给学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效果会出奇的好。

(二)结合生活时令激趣

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便先要求学生总结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在课前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便被调动起来。

二、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知识

(一)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要熟知古典诗歌的流变,明白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了解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

(二)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五)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诗词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诗歌的结构形式,主要的修辞手法,其他写作技巧如赋比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三、引领学生解读“诗家语”

(一) 认清诗歌语言的变形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了解诗歌语言组织规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①把握词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一“老”一“肥”,当真浓酽醉人。

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属主语后置。另外有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等。不在一一举例。

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例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留心如下字词

①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②形容词: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③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等。

四、强化读背能力的培养

有了理论,不可能直接去鉴赏,还要会听,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是读,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的音韵、内涵。多读多背,定会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可在诵读中印证、消化所学的理论,积淀意象、情感、技巧等。古人所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6

1.“逐渐”不是频率副词

1.1“逐渐”与高频副词“总是”的共现

有学者认为:“总是”一词是一个高频副词,系指某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极度频繁地出现、发生,而“逐渐”是一个中频副词。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对照实际语言,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看似矛盾的句子:

(1)不知怎的虽然因此记起,但他的面貌却总是逐渐模糊。(鲁迅《彷徨》)

(2)油干灯灭,但火焰总是逐渐微弱下去的。(张贤亮《绿化树》)

(3)这个学说指的是生物进化总是逐渐进行的,而不是跳跃式或周边式的。(百度)

一般来讲,在同等条件下,同一个事件如果有频率值,则只能有一个,而现在作为高频副词的“总是”和作为中频副词的“逐渐”前后相邻地共现于同一个句子的状语位置上,就使得它们所修饰事件的频率无从论定了。两个相对概念修饰同一个事件,如果“‘总是’高频副词”命题成立,则命题“‘逐渐’是中频副词”必然为假。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总是”意为“持续不变;一向;一直”。如:

(4)中秋的月亮,总是那么明亮。

(5)他说起话来总是这么慢条斯理。

两句中“总是”意义的得来源于观察。(4)句,说话人长期观察了中秋节月亮的亮度情况,发现几乎每次中秋节月亮都是明亮的。经过这样的观察,说话人就作出了如(4)句的判断。实际上,这个观察过程存在一个关于中秋节晚上月亮亮度的数据样本,若取样本容量是20,中秋节晚上月亮明亮的情况有15次,则总是所表征的频率值即为0.75,是个高频数据。(5)句也是如此。“总是”表明他说话慢条斯理的情况极其频繁地出现,频率很高。由此可见,“‘总是’是高频副词”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可推知“逐渐”不是频率副词。

1.2中频副词与终结动词的搭配

中频副词有一个属性,即很少跟终结动词配合。所谓终结动词,指诸如“变、成、变成、成为、化作、解开、堵死、打通”等终结动词。然而在实际语言中,“逐渐”修饰“终结动词”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如下:

(6)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经市区的10多公里和逐渐变黑发臭。(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8日)

(7)伴着悠扬的琴声,王博的音乐天赋逐渐变成了一种突出的才华。(同上2002年4月8日)

据本文统计,在所有受“逐渐”修饰的动词中,变化类动词约占27%,比例不可谓不大。终结动词的确很少与中频副词配合。如在下列两组句子中,“逐渐”的位置都不能替换为“经常、频频、不断”等中频副词。

A.他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他经常便成了现在的样子/*他频频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他不断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B.随着数声剧烈的爆炸声响,整个营盘已逐渐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经常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频频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不断化作一片火海。

如果“逐渐”是中频副词,那么应该具有与其他中频副词相同的语义特征,从而同样地无法与终结动词配合,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可见“逐渐”与其他中频副词并不位于同一个聚合类中,换言之,“逐渐”并非中频副词。

此外,终结动词表示某个变化过程的末端。如动态助词“了”要求其前的终结动词“变成”有一个“实现过程”(石毓智2004)。B句中时体副词“已”表示动作的完成,也含有一个动态行为过程。“逐渐”与终结动词搭配,表示的是已终结动作行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变化是持续性的,但只有一个终点。如A句,他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直到现在才变成“现在的样子”。B句,营盘一直在燃烧,但是成为“一片火海”的样子却只是“逐渐”所示变化过程尾端的情况。既然“逐渐”所修饰谓项的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就无法区分出变化的次数,而终结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只是一个瞬间的行为,也就无法统计出它的发生频率了。

由此可知,“逐渐”表示的是连续性的变化过程,难以表示事件的发生频率,于是也就不能归为频率副词。

2.“逐渐”不是时间副词

2.1“逐渐”的含义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马真2004)认为时间副词“逐渐”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缓慢地而又不间断地进行或出现。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逐渐”表示缓慢而有秩序地进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1999)则认为:“逐渐”表示行为状态慢慢地、有次序地进行或发生。

2.2“逐渐”不表征谓项的变化速度

上述三种说法中提到的“逐渐”表“缓慢、慢慢”义当属误解。虽然“逐渐”表示的是一个变化过程,但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以慢速进行的。

(8)美国经济近期有可能逐渐缓慢回升。(《信息与研究》2001年9月15日)

(9)许多纺织企业从那时开始逐渐迅速发展。(《广州日报》2004年3月1日)

(10)资本主义经济由过去的缓慢发展到逐渐迅速地发展,是资产阶级利用……商品流通的范围也随之扩展而实现的。(《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上述语句表明,“逐渐“既能与“缓慢/慢慢”,又可与“迅速”搭配修饰谓项的行为状况,甚至还可同时与“缓慢/迅速”配合修饰谓语成分。如果“渐”表示的是行为状况“缓慢/慢慢”地进行,那么(8)句同时出现“逐渐”与“缓慢/慢慢”,就出现了成分赘余的语病,而(9)句“逐渐”与“迅速”共同修饰谓语,则自相矛盾了。

(10)句中“由过去的缓慢发展到逐渐迅速的发展”的这种“缓慢V到逐渐迅速V”的格式表明“逐渐”并不是直接修饰V的,而是修饰“缓慢V”到“迅速V”的变化过程。“缓慢V到逐渐迅速VP”可用式表示为:(P表谓项)

[(缓慢)V]1到(逐渐12)[(迅速)V2]P

所以“逐渐迅(快)速/缓(慢)慢V”可分析为:[逐渐(SV)]P(S代表表速度意义的副词)可见“逐渐”修饰“SV”,表示V的速度属性变化的情况,在例(10)中,V的属性表现为过去和现在两个变化状态,“缓慢发展”是过去的经济状态,经过“逐渐”变化,变成了现在的“迅速发展”的状态。

由此可知,把“逐渐”分析为表示行为状态的“缓慢/慢慢(地)”进行是无法与语言现实相符的。总之,“逐渐”与变化速度不存在相关性,而变化的速度属性是与时间属性密切关联的,在一定变化区域内,速度快慢与费时多少成反比,所以“逐渐”与变化的时间属性不相关。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把“频率”划归到“时间副词”一类。

3.情态副词“逐渐”的语义特征

(10)句提到“逐渐”修饰“缓慢发展”到“迅速发展”的两阶段变化过程,其实“逐渐”所修饰的这种阶段性变化过程在语言中是很普遍的。如:

(1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所需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百度)

(12)乐曲逐渐推向了。(曾卓《曾卓诗论》)

(13)不到五分钟,火焰逐渐加深,由淡红变为深红,然后变成带青色的浅红,这就是真正的煤火。(张贤亮《绿化树》)

这些句子中“逐渐”所修饰的变化过程几乎都分出一定阶段。它们都是连续性的变化,阶段数为(11):0、(12):1、(13):3。阶段性变化是“逐渐”所表变化过程的一个特点。“逐渐”所反映的正是阶梯性递变。对于这一论点,另外一个词法学的佐证是,在英语中,“逐渐”对应词语是gradually,“渐变”称为“gradeterm”,其词根grad-意为“阶、级”,从“阶、级”语素义到“逐渐”词汇义显然存在一个隐喻投射的认知过程。

由上分析可以归纳出“逐渐”的语义特征,即“逐渐”表示一个连续性递变过程,由于人们认识程度的不同,可以根据参照物从这一过程中分出一定数量的阶段,阶段之间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类似于梯级的递变关系,变向可以通过谓项或其他成分体现出来。可用[+连续性]、[+递变性]、[±参照物]概括“逐渐”的语义特征。所谓“逐渐变化”,也就是事物量值呈连续性递变的变化情态。在现代汉语副词体系中,“逐渐”当归为情态副词。

参考文献:

[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J].中国语文,1988(6).

[2]侯学超.现代汉语时间系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7

《祖先的摇篮》

二、考考谁听得最仔细!听老师读短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2分)

1、秋天的田野里有哪些粮食作物丰收了?()

A.玉米B.高粱C.麦穗儿D.稻穗儿

2、短文中提到的葡萄都有什么颜色,请在你听到的颜色后面打“√”

紫色的()紫红的()奶白的()深绿的()

三、我能将下面的句子正确、美观、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1分)

雷锋叔叔迎着寒风,冒着细雨,带着满怀的爱走在泥泞的小路上。

四、我是拼写小能手。(12分)

fǎngzhīyùshìyuànyìshāngdiàn

shǐjìnjīnglíngrènaoshāokǎo

yǐnrénzhùmùliànliànbùshě

五、我是组词小专家。(6分)

波()礼()贴()该()

破()补()财()孩()

疲()扑()钻()刻()

六、我会为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并打上“√”。(5分)

耷拉(dātā)规律(lìlǜ)譬如(pìbì)似的(shìsì)

贫穷(pínpíng)挑选(xiǎnxuǎn)荆棘(jīnjīng)

蹲下(dūndēn)扫帚(sǎosào)磨坊(fāngfáng)七、我能活学活用。(18分)

(一)选字填空。(3分)

宵霄削

元()()梨九()云外

票飘漂

()泊电影()红旗()扬

(二)请在()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A.(摘)野果()蘑菇()比赛()蝴蝶

B.(仔细地)挑选()跑()哭泣()回答

(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3分)

希望愿望盼望

1、王小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当上了班长。

2、我()着中秋节赶快到来。

3、她从小就()做一名老师。

(四)按要求作答。

1、形容生气的词语有:(1分)

表示笑的词语有:(1分)

2、寻—找寻找柔—软柔软

我发现“寻”和“找”,“柔”和“软”它们互为词,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词语、。(1.5分)

3、写出句子中加点词的反义词。(2分)

①这条河到底是()还是浅呢?

②如果天上没有太阳,世界将变得一片黑暗,没有一丝()。

4、“姨”的部首是,除去部首还有画,这个字的第七画是;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我还会组词、。(3.5分)

八、我爱积累。(8分)

1、老师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忙,俗语也说平时肯帮人,。2、必寡信。《老子》

3、,,袜与履,俱紧切。《*规》

4、,夏满芒夏暑相连。

5、我知道一共有个生肖,妈妈的生肖是,爸爸的生肖是,我的生肖是。

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写的。“晓”是

指的时候,“毕竟西湖六月中,。”告诉我们诗人看到的是西湖季的景色。

7、要是我们在野外迷了路,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来辨别方向;晴朗的夜晚会为我们指点方向;如果是下雨天可以请

帮忙。

九、句子练功房。(6分)

1、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白云。

2、小弟弟在家真淘气,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3、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因为。

4、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既也。

5、羿人们脱离神箭手帮助决心苦海(连词成句)

6、笋芽儿钻出地面。笋芽儿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我们脱掉棉袄。我们冲出家门。

十、课文内容回顾。(9分)

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巴望——()焦急——()

2、为了使禾苗赶快长高,故事中的这个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请在文中用“__”画出相关句子。(1分)

3、照样子,写一写.(2分)

转来转去:______________

自言自语:______________

4、我觉得这个人的办法,因为。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小朋友。(4分)

十一、快乐阅读(11分)

苹果落地

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

一天傍晚,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啪”的一声从树上掉了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牛顿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那一定是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而不是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他又想。

后来,牛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专心研究。他发现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

牛顿就是这样,能从普通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他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发现,成了世界的科学家。

1、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第四个自然段一共有句话。(2分)

2、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哪些疑问?用“”画一画。(2分)

3、牛顿从小就是一个的孩子,他能从提出问题,并进行,最后成为了世界的。(4分)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写一写(3分)

十二、看图写话。(15分)

篇8

诸家对新词中“新”的时间节点认识不同,有的把时间节点定在改革开放后,有的定在21世纪后,有的把未收入《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词作为新词。本文认为新词是现有的词汇中,没有的词语及产生了新义的旧词。新词往往来源于新造的词语、附有新义的旧词、本土化了的外来词、使用区域扩大化的方言词、泛化使用的行业用词。

关于汉语新词日译,中日两国已出版了9部词典,此外,还有《北辞郎》等网上辞典。相对于词典翻译、编撰,关于新词日译的论著、论文相对偏少,目前国内只有吴侃(2013)主编的论文集和零星论文。该论文集对新词作了界定,根据新词的来源作了分类研究。关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汉译英领域,汉译日的相关研究还极为鲜见。

近年来,网络新闻以其迅速、便利的优点在对日宣传中被广泛采用。但是,怎样向日本人发出中国的声音却仍然是一个问题。据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论NPO”和《中国日报》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2013年8月5日在东京公布),90.1%的日本人和92.8%的中国人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日中两国从国内媒体获取对方国家的相关信息比例分别为95.0%和89.1%。只有25%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中日关系(人民网,2013年8月6日)。那么,日本人如果能经常看到像“人民网”那样的日文版中国媒体,就可能改变对中国的印象。本文认为只有站在受众的立场去翻译,译文才能为读者所接受,读者才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信息,从而实现有效交际。

我国对日宣传的日文版媒体很多,主要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人民中国、中国画报、北京周报、国际广播电台、东方网、大使馆主页、政府门户网站及企业网站等。作为本文分析对象的“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于1998年12月1日开设的、较有影响力的新闻网。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知,日本人从中国的媒体获取信息十分有限,我们需要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受众意识出发,使网站信息符合日本人的阅读习惯,达到外宣目的。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德国形成,80年代其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从以原文文本(Source Text=ST)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转变为以译文文本(Target Text=TT)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等价”转向“功能”,从语码转换转向跨文化交际,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弗米尔(Vermeer,1996)提出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后来诺德(Nord,2005)发展了翻译类型学理论,提出“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他们在翻译的类型学、方法、策略、功能、伦理学上提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本文选取“人民网”(日语版)日语报道中的新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在“TT”中体现的翻译目的、功能问题,分析新词在“TT”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探讨把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纳入外宣工作的可能性,以及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及其在译文中的表现。

二、异化翻译

“异化”和“归化”是韦努蒂(Venuti,1995:20)提出的翻译术语。韦努蒂认为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翻译时,译者尽量向原作者靠拢,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给译入语读者带来具有异国情调的译文。异化翻译的策略有移植、音译、借用、逐字译等。

(一)移植

“移植”本是植物学中的概念,指整株植物的异地栽培;后来为医学借用,如“脏器移植”。在翻译实践中,如果ST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在TT中缺失,这种文化空缺词可以采用移植的方法来翻译。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寿司、刺身、便当、人气、卖萌、写真、宅男宅女”等都是从日语中移植过来的;日语中的汉字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从中国移植的。这里说的“文化负载词”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社会赋予了它以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它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在译入语中无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时,可使用移植法。如:

(1)中秋の名月に当たる中国の的行事「中秋(旧8月15日、今年は9月30日)までまだ半月あるが、中国のネット上では早くも、中秋に欠かせない的子「月(げっぺい)の合が始まっている。中国の通大手「淘宝(タオバオ)の月ギフト券・月ギフトセットの上は今月10-16日の1で3500万元(43750万)を超え、前年同期比で200%伸びた。(「月商が早くも幕け 今年はりが人 中国 「人民日本版2012-09-20)

这是“人民网”从《羊城晚报》上翻译过来的报道,译文中对具有中国文化、社会背景的词“中秋节、月饼、淘宝”采用了移植法来翻译,以实现翻译的等价原则。虽然“中秋节”“月饼”不是新词,但为了便于日本读者理解,译者在这些文化词前加上了解释性的词语,在“月饼”“淘宝”后还加上了读音。

(二)音译、外来词

汉译日时,音译是用与汉字音近似的日语片假名来标记地名、专用名词等的翻译策略。此外,有些词语可用音译日语外来词翻译。例如:

(2)中国国院(政府)新弁公室は……上半期、料メッセンジャ「微信(ウィチャット)のユザが4人を超え、インタネットのトラフィック入56.8%につながったという。中国工・情化部のチフエンジニアである朱宏任・道官は、「微博(ウェイボ・ミニブログ)だけでなく、微信も利用していなかったら、代れと子供に言われた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きょうの人民日「微博--アジアカップ男子、中国と国が引き分ける 「人民日本版2013.07.25)

在“人民网”的日语版中,“微博”的翻译有“微博、公式微博、微博(ウェイボ)、中国版ツイッタ「微博(ウェイボ)”等。“人民网”对“微信”一词的翻译也尚不固定,有的是加括号注释,有的是在“微信”前加说明性的短语,有以下几种译法:WeChat、ポタルサイト大手「(テレセント)がしたスマトフォン(多能携)向けチャットアプリ、ウィチャット、WeChat・中国版LINE、スマホ向け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料メッセンジャアプリ「微信、スマトフォン向けチャットアプリ、チャットアプリ、テンセントの提供するスマトフォン向け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アプリ……

新词的翻译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词,不同的译者或者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间所翻译的新词也不一样。网站管理者或者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央编译局等组织也不可能马上对新词做出规范统一的翻译。这样,一个新词就会导致上述多种译词出现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译学界会自然而然地趋向于使用统一的译词。

(三)借用

“借用翻译法”指译者借用目的语中相似的习语来套译源语中的习语的方法。中日两国在翻译西方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时都曾使用汉籍古典中的旧词或重新组合词语来表达新含义,如:“自由、文学、经济、哲学、电脑”等曾经都是利用“借用翻译法”译出的词语。通过借用翻译法传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有:hot line热线、hot dog热狗、yellow pages黄页、secondhand二手、black box黑匣子、handbook手册、watermark水印、Microsoft微软、bluetooth蓝牙、keyboard键盘等。这种借用翻译法在“人民网”的日语版中也得到充分了体现。如:

(3)在の体制改革の深化は、トップダウンと全体画を重する他、政府体制・独占界・所得分配・金融体制・政および税制体制などの重点分野の改革を着に推する必要がある。(会がもなく幕 5つの要素に注目 「人民日本版2013.03.28)

“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中的概念,本义为“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指介于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改革领域,就是要加强对改革全局的整体战略谋划。“人民网”在2010~2011年时把它译作“グランドデザイン”,在2012年时译作“(国家理念および造を再する、略的政策立案を指す)”,在2009~2013年间有时译作“トップレベルデザイン”,在2013年时译作“トップダウン”,这是英语“Top-down Design”的借用,强调自上而下的设计,有基层的参与,而“トップレベルデザイン”意为“高水平的、高层的设计”,并无“民间参与”的意思。

(四)逐字译

逐字译是不顾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翻译时以词为单位进行思考,追求译文与原文每个词的对应。

(4)ST:房奴、卡奴、车奴、孩奴与节奴,少不了压力。

TT:「房奴(マイホム地)、「カド奴(カド地)、「奴(マイカ地)、「孩奴(子育て地)、「奴(祭日地)などが少なからぬプレッシャをもたらしている。(中国人は世界で最もせかせかしているか?「人民日本版2010-07-22)

这里基本上采用了原文的语序来翻译,最后加了个日语动词。这种逐字译可以说是日本人翻译中文的最早的译法,出现于佛经、古典著作、汉诗的日译中。

译文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由上可知,异化翻译可以在达到交际目的的同时不失汉语文化的特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层面,特别是在翻译人名、地名、政府单位、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常采用异化翻译法。

三、归化翻译

归化是要把原文本土化,以译文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译文的读者靠拢,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归化翻译的策略有意译、同化、省略、加译、注释等。

(一)意译

意译是相对于直译、音译而言的,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通常用于翻译句子或词组。意译的译文容易理解,简洁明了,少歧义。意译不等于归化翻译,它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而归化关注的是文化。

(5)ST:现场聊到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汉子”以及范爷是否觉得自己是女汉子时,一向强势的范爷表示其实自己在感情中也是一枚“软妹子”……。

TT:会ではなぜ在「おやじ女子が加しているのかについてが及び、范冰冰にしても「自分をおやじ女子だと感じることがあるか?というが向けられた。これまでなイメジをもたれている范冰冰だが、「は自分は恋において非常にやかでしい女性であり、……と主した。(映画「一夜喜は、8月9日から中国全国でロドショ予定。「人民日本版2013-07-24)

这是2013年7月21日,喜剧《一夜惊喜》在北京举行主题曲MV的会时范冰冰与李治廷的谈话。范冰冰素有“范爷”之称,这里把“女汉子”译作“おやじ女子”是合适的。

“女汉子”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她们的性格特点是:不拘小节;什么都能干;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不容易认输,却常犯些小错误;说话直率,大大咧咧……。汉语中的“女汉子”强调女子的男性化,而日语的“おやじ女子”在强调女子的“大叔化”,语感稍有不同。

日语的「おやじ义为“老爹、老爷子、老头儿”,主要用在关系亲密者的对话中。《北辞郎》把“女汉子”译作“オヤジギャル”。它源自日本周刊杂志《SPA》上连载的『スイト・スポット中的言语,指像大叔一样行动的年轻女子。而“おやじ女子”指头发稀少、长有胡子的具有某些男性体貌特征的女子,她们对男性、服饰不感兴趣,喝酒豪爽,是男性化的女子。2013年4月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了以“おやじ女子”为主人公的电视连续剧《ラスト・シンデレラ》,使“おやじ女子”成为流行语。

(二)省略

省略翻译法指在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删去一些有累赘的词语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语。

(6)ST:不少“血拼”达人选择自由组合假期,飞赴日本淘宝。

TT:休暇をみ合わせて日本にい物に出かけようというきが盛んになっている。(ビザ和で日本へのい物ブム到来か?「人民日本版2010-06-24)

“血拼”“达人”“淘宝”都是新词,但这则日语译文采用了意译法,省略了这三个新词。“血拼”是英语“shopping”的音译,日语有对应词“ショッピング”,中文的谐音字“血”包含了花钱购物后心疼的意思,钱包出血了;“拼”字含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热衷于购物的含义。这个音义结合的词语,即使用日语对应词“ショッピング”来翻译,也译不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所以,译者只能省略后意译,但仍然没有原文那么生动形象。

(三)加译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内容,译者可以用加译的方法把句子中隐含的意义或句子成分用显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加译不能随意增减原文的信息内容。

(7)ST: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涉及瘦肉精的食品安全事件。

TT:中国では近年、豚肉の赤身をやす果のある法料添加物「肉精(酸クレンブテロル)の混入事件が後をたない。(「肉精の 3分で可能に 「人民日本版2012-03-01)

例(7)是注释性加译,因为日本读者并不知道“瘦肉精”,所以,译者在其前面做了注释,把译文写在后面的括号内,这样保留的中文原字“瘦肉精”既保留了异国情调,反映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便于读者便于理解。

(四)解释

新词往往反映最新的社会文化事件,它们往往不存在于译入语中。由于原文与译入语之间存在一些异质性的社会文化差异,所以,译者在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词时,只能采用解释翻译法来阐释原文,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8)ST:在刚刚结束的“双11”促销中,优衣库的5000张优惠券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TT:11月11日(独身の日)の激安セルにおいて、ユニクロは30分内にクポン券5000枚の配布を完了した。(凡客品 中国での上がユニクロを上回る 「人民日本版2012-11-19)

11月11日这一天有四个形似光棍的“1”,所以叫光棍节。这种流传于中国年轻人中间的娱乐性节日并没有传到日本,因为日语中并没有“1棍子光棍(单身)”的隐喻联想。所以,译者在译文中用括号加了注释。

从以上译文可知,异化和归化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矛盾的,两者往往同时存在于“TT”(译文)中。译者选用什么策略来翻译,要由翻译的目的、译者的经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等来决定。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际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译文难免会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这就要采用异化翻译法;同时译者又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顺畅,这就要采用归化翻译法。我们不能选取一种翻译策略而排除另一种策略,异化翻译时译文也要通便,归化翻译时也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总的来说,为了实现有效交际,以达到外宣目的,应尽量用归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形式,用异化的策略处理文化因素;但是,一些与日本文化关系较远的新词,为了便于理解,应多采用意译、加译、解释等归化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吴侃.汉语新词日译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2]Vermeer,Hans J.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M].

TEXTconTEXT,1996.

[3]张美芳.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王克非译.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5]藤文子.翻行と文化コミュニケション[M].みすず

篇9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边缘,因其颇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被誉为“南国明珠”。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貌落差较大,但其平原面积却占总面积的三成多,比例高于全省水平,是广东第二大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由农作物制成的农食杂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占据最明显位置的当属潮汕地区的@。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生礼俗,其中所用到的祭品或食物大都包括“@”(guǒ)。

在潮汕方言中,“@”字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涉及的@类词语复杂而又模糊。到底潮汕地区@的名称与何物有关?@食物中哪些名词属于祭品,哪些名词属于小吃?同一种@类在潮汕地区是否仅有一个名称?同一个@词语在潮汕地区是否指向同一种@类?

为解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潮州市区、潮州潮安县、汕头潮南区、汕头潮阳区、揭阳揭东县、揭阳普宁市,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文化的词语,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解释。

一、@名称与其原料

《潮州府志・清・康熙》一书中讲道:“潮中霜雪失威,土膏震动,草木蕃殖宜矣。”[1]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潮汕地区,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春冬暖和,优质的地理环境成为当地农作物丰富旺盛的决定性条件。潮汕@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下被演绎得多姿多彩。

在@食中,许多@类的皮是由当地一年两收的粳米加工后的粳米粉制成的,粳米粉被当地人称为尖米粉或粞[coi3]。此外,潮人还用当地所种植的糯米、番薯加工成粉末以制@皮,并将这些粉分别取名为糯米粉和薯粉。

潮人所食用的@食一般含有@馅,这些@馅基本上由当地农作物经加工配料制成,许多@类的名称也源于这些农作物的俗称。例如,以春菜为馅的叫春菜@,以菜头(即白萝卜)为馅的叫菜头@,以厚合菜(即厚叶菜)为馅的叫厚合@,以韭菜为馅的叫韭菜@,以米饭为馅的叫饭@,以马铃薯为馅的叫冈同[gang1dang5]@,以绿豆为馅的叫[a3]@等。由于各种馅料的名称蕴含了不同的吉祥寓意,因此这些@食具备了珍贵的人文意识价值,如厚合菜取意天合人,韭菜寓意长长久久。潮人多会在一定时节内选择各种@类,以寄托他们美好的人生愿望。

另外,由于潮汕地区地处卑湿,天气湿热,瘴气较多,换季之时易于上火,因此,自古以来潮人大多注重食疗药膳,@食也不例外,一些@食之料取材于当地寒凉性或平性之中药,并以此类中药命名。如以栀子为原料的栀@,用鼠曲草做原料加尖米粉制成@皮的鼠曲@。此二类@食,潮人多食之以祛体内瘴气。清明节前后,潮汕地区的朴树叶幼嫩可食,潮人则采朴子叶以制朴子@,吃后有消食之功效。再如,仙草一物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草@草,潮人多采摘此草加生粉熬成草@,食之以清体内火气。

二、@与潮汕风俗

(一)@与岁时节日

潮汕地区诸神崇拜风气浓厚,潮汕俗语中“时年八节”概括了潮汕地区祭拜节日: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节。在这祭拜节日中,@类食物均是不可或缺的祭拜之物。调查发现,在潮汕地区,此节虽无不同之处,但是各个地方所需的@类祭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凸显了地方特色。情况大体如下:

除夕夜:潮人大多根据日期将此节日称为二九夜或三十夜,一般是从下午三四点以祭拜祖先作为这一节日的开始仪式,大多以红桃@、鼠曲@作为@类祭品。而汕头潮阳区则用拜肉丸子、龟@和一种两面都印有“福”字的福桃@。汕头潮南区还要多加菜头@,揭阳则需菜@。

正月初一:一般情况下,@类祭品大多与除夕夜所拜之物相同,而潮州则有些农村地区还需梭罗[so1lo5]包。

元宵节:一般多祭用桃@,然而汕头潮阳与潮南二区颇具地方特色。汕头潮阳区须有灯火@、石榴@、肚兜@和龟仔@,并将其称之为“吉祥四件@”。这些@类之名多取决于本身的形状,依次呈灯火状、石榴状、肚兜状和龟仔状。另外,一些养猪的人家还会做猪仔@,表示“饲养顺利”;一些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家会做田头@,来祈愿一年的收成好。

清明节:在清明这一天,潮汕地区多选用薯粉@、鼠曲@、红桃@等为祭品。然而潮州农村则喜用朴子@祭拜神明。揭阳大部分地区不兴在此节日祭拜@品,除非是大型的祭祖活动才供拜酵@、红@等。

端午节:在潮汕方言中,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或“五月初五”。潮人将这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定为中午及下午。在这一天,潮人除用粽子祭拜外,大多数地方还需一种类似于年糕的粘性@类,叫做栀@。有些地方则取其名为“棕”。因为“棕”在潮汕话中与“壮”同音,寓意吃了栀@后会身体强壮。

中元节:在潮汕地区,中元节被称为“七月半”。这一天的@类制品比较随意,可凭个人喜好决定。不过有些地区也比较讲究,如汕头潮阳区需一种铜钱状的钱仔@,以取意七月半过后能秋收丰盛;汕头潮南区则是制作一种在当地被称为秀才@的@品。

中秋节:潮人将这一节日称为“八月中秋”或是“八月十五”。在这一天夜晚,家中妇女都会准备祭品进行祭月活动,在当地称为“拜月娘”。这一天的@类祭品以红桃@为主,唯汕头潮南区拜之以红桃@、酵@、油@。

冬至:这一节日的@类祭品相对而言比较随意,除潮州部分农村以朴子@祭拜外,汕头潮南区则需菜头@,取其“彩头”之意。

另外,潮汕地区还有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称为“游神赛会”或“营老爷”,而这一天则被当地人称为“老热”[lao5 riêg8]。在这一天的祭品中,有一种特色@食,被当地人称之为甜@。甜@一般呈米白色或棕褐色,取糯米粉与白糖浆放入锅中蒸上十个小时左右,期间须不断加水以防锅烧焦。由于甜@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较大,所以仅被用于比较隆重的祭拜节日。

(二)@与其它民俗

在探讨潮汕地区@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潮人不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又或是各种传统节日,都与@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了@在潮汕礼俗中的一种象征地位,而且表明了@在潮人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1.婚俗

潮汕地区传统婚嫁礼俗历史悠久,所用到的礼品种类多具潮汕色彩,其中@品则成为其显著的地方礼品。通常举行婚庆时,新娘家的人都会用吉祥四@品(即灯火@、石榴@、肚兜@和龟仔@)送给女儿;这四种@类的名字大多取吉祥之意:灯火是指“后代”的意思,祈愿女儿能为夫家延续香火;石榴最大的特点便是多籽,因此取其“多子多孙”之意;肚兜@和龟仔@则是民间吉祥@品。

2.喜庆

(1)吊灯。在去年元宵后家中有男子娶亲或生儿育孙的,将于今年元宵节去祠堂或庙宇挂灯,以祭拜神明,同时还要准备油@分给亲戚朋友,分享喜悦的心情。

(2)出花园。潮汕地区有为孩子“出花园”这一成人礼俗。孩子长至十五岁时,家中父母就为其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需拜司生殖的神,谓之“公婆”,供品是12个石榴@,还有红桃@、酵@(发@)等。

3.丧葬

在潮汕地区,人死之后逢七设奠以为“头七”,期间所用之祭品颇为讲究,@类祭品甚为明显,为的是与其它喜庆之意的人生礼俗有所区别。如白色的桃@,以与平时所吃的红桃@区分开来。揭阳有一些地区则是制作一种叫做豆纳@的@品,@胚做成小碟子状,上面放几颗豆。这种@一般是在往生的人过世五年后,其家人用这种@来祭拜的。潮州庵埠则制作一种类似与揭阳豆纳@的@食,称之为龟@,祭拜后由生者食之以求平安。

三、@与潮汕小吃

潮汕地区的小吃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种类繁多,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而当中有许多的小吃都与@分不开。

潮汕小吃中的@类食用方式主要有蒸、炸和煮三类。

(一)蒸的@类小吃

蒸的@类小吃品种繁多,可以分为圆形状、长方体、饺子状和一些特殊的不规则形状。圆形状的@类小吃有麦@(也称麦包)、无米@和乒乓@。乒乓@又名槟醅@,是由鼠曲@演变而来的,其@馅主要是槟醅麸,槟醅麸用糯米谷制作而成,把糯米谷炒热后,谷壳膨胀发出“劈啪”的声音,人们便依此声将该@命名为“乒乓@”。1997年12月,“揭阳乒乓@”在由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长方体的@类小吃有菜头@(即萝卜@)、芋@、粉瓜@(即番薯@),这种@类小吃都是将其原材料切成丝,与糯米粉加水搅拌蒸成长方体形状,食用时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到鼎中煎熟。饺子状的@类小吃有冈同@、厚合@、韭菜@、菜头@和芋@等,此种@类小吃都是用糯米粉做成皮,将各种原料切成颗粒包成饺子状。

此外一些@类小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状,如咸水果,它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一种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状,中间挖空,放入一些菜脯丁。朴仔[puan2 zi2]@是一种由朴仔煮成的汁加糯米粉搅拌烹成的底部呈圆形,上部如花瓣状的小吃。糕@,是一种多层的@条,呈三角形状,与咖喱粉拌在一起,呈黄色。另外,草@是一种清热解暑的小吃,潮人多在夏季食之。这种小吃没有固定的形状,蒸煮成为一整锅,食用时将其放至碗中加上白糖搅拌即可。@条是一种用糯米粉加水蒸制而呈纸张形状的小吃。此外还有一种@条卷,它是用@条包卷竹笋、菜脯丁或萝卜等原料蒸熟。

(二)炸的@类小吃

炸的@类小吃有油炸@,它是潮汕人早餐的常备小吃。与油条相似,只是比之小很多,只有大拇指大小,较为厚实。薯粉@与麦@这两种@类都是用其原材料加糯米粉煎炸成扁圆柱状的小吃。油@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皮的,用芋泥加马蹄做成甜陷,咸豆沙做成咸馅的@类。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它主要是在韩江以东地区出现。潮州庵埠特色小吃炒@则是一种用大约高1.5厘米的三角形@煎炒,最后洒上卤汤与糖、菜脯等。

(三)煮的@类小吃

煮的@类小吃有@汁、@条汤和沙茶@等。@汁是一种为潮人所喜爱的早点,它是用糯米粉加水调制,放入鼎中烧制成一张张圆形的薄膜,再将薄膜切成三角形,再加水、味精和盐等煮成粘糊状,最后在上面加少许葱花。@条汤,一种用@条加上肉丸、猪肉、牛肉等配料煮制而成的小吃。沙茶@是将@条煮熟后直接加上沙茶酱和芝麻酱搅拌成的。

四、@词语的分歧

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各地语音语调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同一种@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个@名词在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是指向同一种@。如下表所示:

(一)同一种@在不同地方的名称词语

注:表中同一横行的名称表示同一@类,空格表示在该地方不存在这一类@。

(二)同一种@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类

五、@与其制作工具

在潮汕地区,做@工序较为繁琐,制@的工具更是别具一格,不仅形状各异、花样繁多,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专门性、系统化的工艺制品。

从传统意义上讲,做@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类与陶类两种。

木制的@工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几乎贯穿整个制@过程。而在这当中,要数木制的@印最具艺术特色,它将篆刻、绘图等民间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木制的@印一般呈寿桃横截面状,旧时以桃木制之,然而由于桃木@印比较笨重,@印上的印痕不耐摩擦,现今多用塑料@印代替。这类@印的底面向来颇为讲究,不同的@类食物所用到的@印不尽相同。如寿桃状的桃@、龟@所用到的桃形@印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印之名也取决于其所制作的@食名称,如做桃@的称为“桃@印”,是一种印纹全是图案化的篆体寿字的桃形印模;制作龟@的被称为“龟@印”,其印模则呈椭圆龟背形,底面刻着图案化的寿字。在一般潮汕家庭中,所用到的@印则是底面雕刻桃形图案及其他花纹,中间雕一篆体“寿”字,以图吉祥长寿之意。

另外,木制的@工具还有用于固定甜@形状的“棱[sen]”,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做@椅箍”;铺放@食以便蒸制的“[king1]头笼椅”;蒸@时将@隔层的“@架”;用于冷却及存放@食的“@”;给@点红用的“@点”。

至于陶类的制@工具则相对简单些,一般无任何雕刻,多以无图案类为主。

占据陶类@工具最主要位置的是“[qi7]@钵”,或直接称为“[buah4]”,[qi7]这一叫法主要是来源于揉搓粉末的这一动作在潮汕话中被称为[qi7]。这种皿器主要用于揉搓粉团。

陶类的@工具还有用于潮汕名小吃鲎[hao7]@的@印,是一种呈寿桃横截面状,底面无任何花纹的陶器;用于蒸制破击@的“落碗”,又称“落层纸”,是一种碗底为五边形,碗边呈五片花瓣状的陶碗;用于盛草@的“鸡碗”等。

此外,除了木制与陶类的@工具,在传统的做@过程中,还有一种石制工具“石臼”,由一个圆形凹状的小石窟和一根小石棒组成,主要用于捣碎材料,如将鼠壳草这一植物放入当中捣碎,以取其汁做鼠壳@。

六、@与潮汕方言谚语

菜头@热单边:比喻做事情时只有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不把事情当回事。多用于形容男女双方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

肚困吃甜@:在常温下,甜@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以前的人“过番”(即到外国谋生)坐船时,基本上以甜@为干粮,因此留下这句俗语。

赢过吃无米@:比喻对某事某物热情程度之深。

做@师仔印@师父:指做@只是小事,能够把@做得漂亮才是真功夫。

时节做时@,时人说时话:指不同时节做不同的@,不同年代的人说不同的话。

软过菜@:比喻人软弱无能。

结语

综上所述,潮汕@文化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来源渠道繁多且内容相当广泛。透过潮汕@文化词语,我们可以在研究潮汕方言词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潮汕地区淳朴的民风民俗。

参考文献:

[1]林杭学.潮州府志・清・康熙[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82:463.

[2]林伦伦.闽方言在广东的分布及其音韵特征的异同[J].中国语文,1994,(02).

[3]詹伯慧.汉语方言调查与汉语规范化[J].语文建设,1995,(10).

[4]詹伯慧.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篇10

学校早就让班级排好队伍了,也就是说我们来迟了。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快一点排到队伍里面去。”“哦。”我们赶紧溜到位置上,要不然校长看到了,后果不堪设想。

“同学们,把你们的用品包里面不必要的食物拿出来,军训不允许带食物。”老班说。老师突然眼锋一转,指着我的大包,说:“我不是说了嘛,军训不能带食物。”我赔着笑脸:“这是我的日用必需品啊。”

“你怎么带那么多啊?”老师指着我包包上面厚厚一层的沐浴露、洗发水、净手液等等说。

“嘿嘿,我是女生,要爱干净一点的……”

“嗯嗯,也有道理……莫贞瑰,你的包里装着什么?”

受尽老师的“口水浴”的贞子,苦个大脸对我说:“老师把我昨晚辛辛苦苦买的零食收走了啊,呜呜呜呜,没零食,我怎么活啊……”

我幸灾乐祸地说:“尝到苦头了吧,哈哈,笨贞子!谁叫你不把零食放在下面?那样老师不就看不见了么?哈哈哈哈……”

贞子脸一转:“好你个老师,妒忌我带那么好的食物是不是?”又幽幽地对我说:“我恨不得今晚就变成女鬼贞子,把那死人头的血吸光光才解恨!”

“哈哈哈哈哈……”我仰天狂笑起来,要不是老班的眼神能当菜刀杀人,我才不会停止爆笑呢!

8月14日

来到军营一天了,肿个熊猫眼快也一夜了。回想起昨天晚上的情景,真让我心情超级坏上加差。

“当当当当,闪开闪开!”耗子敲着饭盒,急速向饭菜区跑去。饭菜区有两支队伍,不同点是一支管买饭,另一只管买菜。但共同点是两支队伍都排的又细又长,等了老半天也等不到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甚至有些人都吃完了,我才取到了饭菜。

一看,天啊!这是人吃的吗?一份米饭,一团有明显被虫子咬过的青菜,半个皮蛋和一小撮咸菜。什么菜呀?我懊恼地吃着“饲料”,汤淡的要命,简直就是一碗水加上两片葱块然后稍稍煮滚罢了,除了“难喝”外,我还真找不出别的形容词了。

贞子吃着饭,嘴里还喋喋不休。

“亏我们交了那么多钱,这点猪食就打发我们了?还有,取饭的时候像乞丐一样,扔进一个破碗,给几片烂菜就扔出来了,真是……”

行了行了,我已经很烦了!贞子,如果你不想上眼科医院,就别来烦我!

没想到,今天晚上也这么倒霉!

晚上,就有不少人抱着装了一条毛巾的水桶和干净迷彩服往同一个地方冲,我问道:“失火了吗?他们怎么像要去投胎似的!”贞子张大能与河马媲美的嘴巴,大声尖叫起来:“难道你不知道现在是洗澡时间吗?”说完又弹了弹她那“细嫩”的皮肤:“喂,你看我的皮肤,我不仅每天洗三次澡,而且每次都用昂贵无比的牛奶草莓沐浴露。瞧瞧,吹弹可破耶!”我记得还有不少人向她提供免费的青菜和鸡蛋,其中也有我。

瞧贞子那副样子,真想上去把她揍得满地找牙。

8月15日

今天宿舍里的人都神神秘秘的,她们都把自己装的很好的零食全部拿出来。用手一拍,把袋中的食物倒在一个个盘子上。我的宿舍有10个人,竟有3个人带了不少水果来,4个人带了很多零食,1个人带了很大瓶的矿泉水的10个塑料杯;我带了超级多包膨化油炸型朱古力鸡蛋卷,当然啦,贞子那个小笨蛋带的零食全被没收。

她们一副很急很急的样子,多我说:“要你的零食有用的!快一点啊!”我想,她们应该会AA制的。接着,她们把精心装好的零食藏在一个床底的柜子里,很秘密。

到了晚上,我才知道今天是中秋节。教官把我们叫道操场上,对我们说:“今天是中秋佳节,先祝你们中秋快乐,接下来欣赏一下表演。”然后一个很娘娘腔的男生,双手握着一把塑料片大刀,给我们耍了起来,框框当当,像螃蟹跳舞。

回到宿舍,我们吃着零食,赏着月亮。今晚的月亮真美啊,好大好大,素裹上了一层高雅的薄纱,发出幽幽的光;皎洁的月光更添了一份神秘,这个没有星星的夜晚,我应该在家里赏月、吃月饼。现在,我只能让清凉的风寄托我的思念……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啊……

8月16日

下层楼宿舍的男生“豹子帮”总是来欺负我们女生,于是,我们就决定报复男生。我们把计划一步步施行,似乎看见了“豹子帮”的狼狈样。

宿舍里一个女生从街上买来一个白色的气球,把里面的气放掉,然后吹起来,放进好几个比较重的钥匙。然后把黑色的细线全部不辞辛劳地粘在气球上面。然后由我画上铜铃般的大眼睛和一张僵尸牙,还不忘画上血滴。真是恐怖死了,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哈哈,到了夜晚,中午就睡饱饱的我们又等到12点,发出很大的声响,确定吵醒了“豹子帮”的人之后,我们强打住因为爆笑而变形的脸,把“气球鬼”一点一点垂下去……果真像我们想象地那样,“豹子帮”的人乱成一锅“乱菜粥”。

“鬼啊!鬼啊!救命!”

“我的帽子呢?我的帽子不是袜子啊!”

“你别把我踹下床去啊!好恐怖啊!”

“哎呦!我的妈妈呀!”

“鬼大叔,鬼大姐,我的肉没唐僧好吃,血没猪红好喝!别来啊!”

“哇哇哇,我还想多活几年啊!”

一个男生干脆发出比我们女生高几亿分贝的声音:“啊_____”

我们女生疯狂大笑起来,肚子都痛了。

哼哼,什么“豹子帮”?遇“鬼”见“真情”,“包子帮”还差不多。

8月17日

今天过完,我们就要离开军营了。

也不知是怎么的,平时懒懒散散的教官今天变得很严肃。6点不到就叫醒了我们:“你们这群猪,快点起床!晨跑10圈!再不起来就多加5圈!”我们一听,硬是把自己从周公的热聊话题中扯出来;慌忙地“穿”上迷彩服和鞋子。我们由于走得匆忙,所以很多同学穿着混乱:耗子没有找到皮带,一手提个裤子,一手立正;贞子衣着倒是不错,但是她是一脚一脚蹦着来的,像只独角鸡,一只鞋带被抽出来了不见的倒霉独角鸡;可爱小妮子没睡够,加上她昨晚很晚才睡觉,还是捂着平时漂亮无比的眼睛来的;还有那个……

我看着全班的衣着与面目表情,不禁笑了一笑。教官向我狠狠地瞪了一眼,一阵凉意从脚底蔓延到头顶,我再也不敢笑了。我的帽子被人挤到床底去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来得及捡……呜呜呜呜,我现在才发现帽子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帮我挡住才早晨就热辣辣的太阳,还可以挡住教官的“口水子弹”!

教官痛斥了我们半个钟,然后罚我们跑二十圈!

我们全体在有着可以煮熟一整只乳猪的阳光下,在操场上嘿咻嘿咻地跑,教官却在树荫底下嘿嘿嘿地傻笑:“真是一帮在温暖如春的阳光下长大的阳光男女生啊!”

开什么玩笑?温暖如春?阳光男女生?要不你来试试啊?!非把你烫出满脸麻子,让你变成猪八戒!让你的家人彻底远离你!等着吧,满脸痱子的猪八戒,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篇11

一、有趣导入,快乐全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猜想、谜语、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关系融洽,和谐课堂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课堂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课下,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耐心细致回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精神昂扬高涨,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创设情境,活泼课堂

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首先,我们可以创设动画情境,依靠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片等等来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再次,创设故事情境,或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中,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可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可把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辨别学校、树木等方位。

四、实践操作,乐趣课堂

小学生好奇、好动,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如能亲手发现新知,就能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碰巧是中秋节的前几天,上课时笔者特意给学生分小组,每小组八人,然后每小组放一块月饼,先给学生讲解我们中国人中秋尝月饼的意义,同时过渡到月饼的平均分法(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学生在闻着月饼的芳香同时也想着老师的提问,怎么分?此时,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圆形纸”拿出来,动手折一折,把它平均分成二份,(四份、八份)怎么折,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折纸过程的认识,也加深对平均分法的认识,了解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讲解分数的具体意义。

五、开展讨论,活跃课堂

口才对现在的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上课时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交流切磋、锻炼口才的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1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请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的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和肯定后,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算出: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六、游戏活动,兴奋课堂

游戏活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游戏,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

篇12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在习作素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立足农村,就地取材,丰富写作素材。

一、体察农村生活

(1)体验传统节日,写乡俗民风。农村人特别注重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清明,了解各地祭祀祖先的不同之处,听长辈讲讲先辈的故事;端午节,与家长一起去河边采粽叶,观察粽叶,学学怎样包粽子;中秋节,了解每一种祭品的含义,参与祭拜月亮的过程。过年时,农村的习俗则更多,如过年前必做的蒸馒头,年后正月十三的“上灯”,以及之后的“落灯”。只要学生采集到材料,他们就乐于写作。一学生在学裹粽子之后写道:“只见奶奶先把三片粽叶依次轻贴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轻轻一圈,就成了一个小漏斗,挖一勺米慢慢地倒进去,右手大拇指按按紧,然后把粽叶围着小漏斗裹几圈,再用一片粽叶还没包完的粽叶里,绕着粽子把有口的地方紧紧包住,不让米漏出来。最后,奶奶咬着粽绳的一头,右手拿绳子另一头,一扎,一个粽子就裹好了。”这段文字中“贴、夹、圈、倒、挖”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之所以既准确又生动,完全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2)学习农技农艺,诉劳动甘苦。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习作7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长,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时值农村收麦栽秧之季,教师开展了“当一小时农民”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利用周末跟家长或学习割麦、晒场、栽秧,或学习翻地、平土、点豆。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劳动的甘苦,感受农民的勤劳,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好不容易把半口袋麦拖上担子,我全身骨架都软了,张着嘴不停地喘气,头上的汗一个劲儿地滚。歇了好长时间,我才慢慢把扁担的一头放上肩,和妈妈抬起来向前走,可两条腿怎么也不听话,走起来像鸭子一样左右摇摆……”农村有许多能工巧匠,还可以让学生当一天“篾匠”,养一天蚕,等等。

(3)欣赏家乡特产,抒爱乡之情。土产特产,其本身包含着“独特”之处,这显然是作文表现“个性化”的极好材料。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很多特色种植、养殖及小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访家乡葡萄园、品尝“樊川小肚”等小吃,学生对家乡的爱会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4)寻找农村变化,倾自豪之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亲身经历的,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并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变化:有人从土灶说到煤球炉,又说到液化气;有人从土路说到石子路,又说到水泥路、柏油路;有人从种麦栽秧说到“十里栽花算种田”,有了细致的观察,习作自然言之有物。

二、观察农村风景

农村学生生长在农村,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他们眼中少不了蓝天白云、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农村的一年四季变化大,春天,带学生去看睡了一冬的麦苗,看燕子怎样搭窝筑巢;夏天,让学生去树林中捉知了,去小河边钓鱼;秋天,让他们观察雾起雾散,欣赏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大地的黄;冬天,让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尝一尝雪的味道。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体验,真情则自然流露:“清晨,一层轻纱飘浮在村落之间,几声鸡鸣犬吠将乡村唤醒。太阳懒洋洋地爬上树梢,散发出淡淡的光芒,薄雾也识趣地溜走了。铺在农作物上的一层糖似的浓霜也渐渐融化了……”只要留心,多样的乡村风光可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积累农村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农村学生既应在书籍中欣赏优美词句或精美片断,也应该积累一些鲜活的农村话。比如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也有形容人多事的“吃饱了撑的”,形容人很忙的“丢了翻耙拿扫帚”,称会挣钱的人为“钱锥子”,称“柳树发芽”为“爆青”……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农村语言,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具体,语言也生动有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要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立足农村,让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丰富素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13

一、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之一就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新词意思,教师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教,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通过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逐字解释、解释重点字、找近义词等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越学越轻松,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第七册第七单元27课《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其中很多都是学生初次见到,需要理解并且积累。笔者把四字词语挑出来,在液晶屏幕上展示,打乱了顺序分组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些词语分类。这样既结合了课文内容,又利于学生记忆这些词语。这么多四字词语,都能够理解是有困难的,而且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采用了分层理解的方法。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词语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木雕图片,当液晶屏幕上清晰地出现精美的木雕图片时,学生被吸引了,此时让学生用书中的词语形容这些木雕,学生很确定无疑地用上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这样的词语,并且结合图片理解了词语。根据有些词语在字义合成词义方面特点明显,只要弄懂词语中某个关键字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两个词语时,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给“虚”选择正确的解释。以往,笔者只能让学生查词典,找出释义,再选择,耽误时间,还不方便回答,无法知道学生的完成情况。现在打在液晶屏幕上,大家的眼神都集中在屏幕上,方便说,方便选择,学生选择完后还能通过动画显示正确答案,甚至还能出现鼓掌声,给学生很大的鼓励。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还不够,怎么让学生牢记记住这个词语呢?笔者当即出示了一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并且趁机介绍瀑布的知识,学生都被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吸引了,深深理解了这个词语。

还比如教学《缝纫鸟》一课,学生对缝纫鸟的样子和它所编织巢穴的样子特别感兴趣,笔者从网上查到图片,做成了PPT,学生在读完文字后,一看图片,恍然大悟,跟书上写的一样。课件帮助了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他们对缝纫鸟的聪明才智也是赞叹不已。

这种教学效果是光靠教材、粉笔、黑板做不到的,及时、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学生读了文章,头脑中产生了一定的联想,或是胸中有一点疑惑时,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感悟课文描写的情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二、默读批注

语文教学还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默读材料,理解内容的方法。默读的过程,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读者个体内部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学习默读,就是学习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疑问。学会默读,学习质疑,就是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到了四年级,该逐步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而在培养默读能力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批注。可是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对照书本,笔者只能一对一地辅导,这样工作量大,效率低,利用多媒体就方便多了。

我们学校的教学辅助资源配备是非常先进的,既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也可以在液晶屏幕上进行操作,而且还有软件的支持。软件有很多优点,其中有一项就是打开其中的屏幕批注选项,再打开课件,就可以直接在课件上进行批注,用一根笔在液晶屏幕上画、写、标,讲到哪标到哪。避免了课件应用时的不便之处,使学生一目了然,而教师始终是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讲情况。

比如,教学第五单元18课《参观人民大会堂》时,这篇课文就被笔者定为培养学生默读批注能力的重点学材。在上课伊始,笔者问: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批注。笔者则在课件里把重点语句都标出来了,学生说哪句就出示哪句。学生说到重点词时,就用屏幕书写笔在屏幕上标出重点词;学生抓住哪句话,就把那句话画下来;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笔者就提取一些重点写在边上。这样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批注的全过程,习得了学习方法。

班里有一名学生本来很不起眼,但是在这节课表现非常突出。他抓住了文中第四自然段“不用数啦,三层一共有9 600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300多个,全场能坐10 000人。”这段话用数字说明礼堂的座位多、礼堂大、很有气势,说明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他抓住了几个数字,批注也头头是道,写得这么好,怎么展示给大家呢?我们的设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用切换,可以利用软件直接切换到展台,笔者让这名学生把书放到展台上,学生们一下子看到了他的书,边听他的汇报,边明白了怎样批注,怎样表达。接着笔者又给了学生一些时间,他们也都做出了有价值的批注。

三、体悟意境

语文课本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很多方面,科学、自然、事件等,有很多内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光靠我们教师来讲解,有时讲不明白,还耽误了很多时间,只能是事倍功半。

先进的教学装备方便快捷,使我们平时很费时间指导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关键是学生一目了然,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师在课堂上轻松自如。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交互性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许多先进技术被用来加强交互性,以便克服学生在远程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孤独感。例如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笔者就体会到了交互式多媒体的益处。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美景。“三潭印月”相传是宋朝诗人坡到杭州当地方官,为多蓄水,深挖西湖,用湖里挖出的泥堆成的一条长堤和一个小岛。3个石塔造型别致,尤其是中秋节的晚上,西湖上会出现16个月亮的奇异景观。然而学生都没有去过西湖,这样美丽的景致光靠阅读是想象不到的,于是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熟读课文,知道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后,适当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白小岛的由来,并且给学生展示了西湖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看到了长堤,对于书中描写的景物有了大致的印象。对于3个石塔的精巧特点的体会,笔者是先让学生读课文,“这3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都是上尖下粗,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其他内容还都好理解,就是“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究竟什么样很难想象,笔者就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细节,学生头脑中有疑问,此时出示图片,他们看得格外认真,与书中内容一一对应。而在体会西湖上16个月亮的奇异景观时,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交互性,先把3个石塔的图片拖拽到操作页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画出16个月亮,学生复制一个个月亮放到相应位置,下面的学生还出谋划策,完成这个活动后,大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16个月亮。教到这里,笔者又说:想不想看看真正的三潭印月?比你们画的漂亮多了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看,这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笔者放了一段意境优美的录像,在缓缓的乐曲声中,明月如盘,月色溶溶,波光粼粼,和天堂又有什么分别呢?学生完全陶醉了,这种效果在传统的课上是达不到的。

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信息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能够快捷直观地指导学生,而且是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辅以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