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口语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口语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口语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方法

1.针对岗位需求特点,从企业一线搜集企业对于会展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从而使项目成果能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会展英语人才,是一个国际会展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走访国际会展业务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找到此类人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由此,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外贸业务员的岗位需求,围绕着一个国际会展项目的筹备、实施到展后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

3.完全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进度进行英语课程教学,将原本分散的书本内容重新整合为明确具体的项目,使学生直接融入岗位情境,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学习、操作和提升教学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

4.实行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整合教学内容基础上,实施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将课堂内的任务型教学与课堂外的模拟展会举办、展会参观等实训环节有机融合。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同时将实训环节有机融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步骤

1.根据工作岗位确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和企业一线人员的联系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企业对于人才的会展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前期英语水平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

2.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设计和单元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岗位,以及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来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教学中结合国际会展业务常见工作情境深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贯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目标为导向的宗旨。

3.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核,变为真正的职业工作能力考核,注重实践操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书面考试成绩只占学生最终得分的一小部分。将平时课堂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作为主要部分进行考核。课堂表现中的每个模块后面设计的特定工作情境的角色扮演和筹划成为考核的关键。实践操作的考核设计也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科学考察学生会展英语应用能力水平。

基于工作过程《会展英语》课程改革内容

1.课程改革设计

根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努力与校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理论教学的形式为:教师面授+企业专家授课+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听力训练+小组PPT汇报。实践教学的形式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角色扮演+展会参观与实习。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每个模块的教学都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信息搜索、展会参观、案例分析、听力训练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展英语理论知识;通过小组研讨、小组口头汇报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探讨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角色扮演、展会参观与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会展的工作情景,并且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

2.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计的课程结构

依据以上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方法,整个课程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项目一:(展前)邀请客户参展。工作过程为:搜集要参加的某一具体会展信息向主办方了解和咨询有关参展事项打电话或写信函邀请客户参加会展。

项目二:(展前)进行会展准备。工作过程为:联系会展中心咨询机票及酒店运送展品制作公司宣传小册子及名片选择展位并预定布置展位。

篇2

1.教学目标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交流”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而不现于原大纲。“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每个人轮流独自说(读)一段事先准备好的长而连贯的话,一方“表达”,一方“倾听”,因“倾听”“表达”的主体互相转换,彼此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流”。二是交际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进行对话,不断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随机应变地作出言语回应。

前者是活动的形式,过去的听话说话课,不乏这种“交流”。学生轮流“倾听”和“表达”,“交流”便因此形成。这种“交流”为培养“倾听”、“表达”能力服务,是在班级授课机制下培养“倾听”、“表达”能力的必然途径,我们不妨称之为“形式的交流”;后者既是活动的形式,也是应对、应变的能力。语文课标将“交流”与“倾听”、“表达”并列,可见其与“倾听”“表达”一样,是一种能力,都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这个“交流”,当属上述的后一种。对应于前者,我们可以称后者为“能力的交流”或者“目标的交流”。

2.交际形式多元化。口语交际课不能采用单一的“独白式”或单一的“对白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白”、“对白”两种方式兼顾,并加以合理调配。其一,交际内容和教学计划要统筹安排,既要有“独白式”训练,也要有“对白式”训练。其二,话题对交际方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话题更适合于进行“独白式”训练,而有些话题可能相反。对“独白”为主的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穿插一些“对白”训练;反之亦然。两种方式穿插起来,不仅能使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且两种方式之间互相启发,彼此铺垫,互相促进购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倾听”、“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来实现,其中“形式的交流”必不可少。而作为“能力和目标的交流”,则必须通过“对白式”口语交际才能练就。

3.交际角色多元化。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的遣用也不同。在口语交际课中,应赋予教师和学生多重的角色身份,并不断实现转换。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了交际关系,他们都是交际者。

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是口语交际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传授必需的口语交际知识时,他是知识的接受者;当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交际过程时,他是欣赏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交际者,他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为交际对象,必须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交际对象展开对话、交流和沟通。

就教师来说,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应承担起指导者的所有职责;同时作为交际者,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4.评价视点多元化。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二、生活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生活化的策略,就是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口语交际素材,以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交际目的,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实现某种需要的生活的过程,完成“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任务是课堂活动的明线,完成学习任务则成了暗线,两线交融,完成学习任务蕴藏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

如“打电话”,上课伊始,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打电话,接着教给学生打电话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练习打电话。在这过程中,学生始终都意识到自己是在完成学习的任务。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则先让学生听一段天气预报,从中得知第二天要下雨,原计划的登山活动因此要取消,班主任李老师正在校外开会,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还打算当天下午上山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呢。怎么把活动取消的消息告诉李老师呢?让学生选择各种办法,大家一致认为打电话最可行。接着,才让学生两两组合,轮流扮演李老师,练习打电话,教师简单交代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评价,把有关打电话的方法渗透其中。之后,再挑选两位学生,到学校办公室给李老师打电话。这就是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不认为自己是在完成教师分派的学习任务,而认为自己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淡化头脑中的课堂和学习意识,仿佛不是在学习口语交际,而是在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进行平常的交往和沟通。

采用生活化策略,要做到:

1.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首先要求话题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适合于学生。因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或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课程改革提倡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便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提倡活用教材,不全是鼓励教师对教材另起炉灶。教材的安排有特定的意图,任由教师,随心所欲,难免陷入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教材稍加改造,就可能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人教版教材一上“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目睹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本校同学或者校外小孩经常折断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卫生设施的水龙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这样就可以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

2.动机来自生活需要。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不仅是为了完成老师指令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

揭示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呈现生活情境。做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即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同时就是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于老师的“打电话”就属于这种情形。二是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根据生活自身的逻辑和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精心设计某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交际活动;或者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设置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化的人的身份参与交际,比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如,人教版教材三下“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为全体学生所共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上课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她要来我们这里玩,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向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龄人,由你们介绍,在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给学生在大组所说的话录音,告诉学生要把带子寄给自己的外甥女。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三、历练策略

篇3

生:有的人外表美,又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美,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

生:有的人外表不美,但能够帮助别人做事。

师:不错。由老马的一句话,我们说出了四种不同的人。(出示句子:①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②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③外表不美,又不能为别人做事;④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大家看看想想,上面几种人你认为谁美,谁不美。

生:我认为外表美又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不美但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美的。

生:我认为外表美但不能为别人做事和外表美也不能为别人做事的人是不美的。

二、现身说法,使美的内涵具体化

师: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啄木鸟、蜜蜂、青蛙,你觉得自己美吗?为什么?

生:我是一只啄木鸟,我的嘴长长的,可能有人认为我不美,但是我这嘴可以给树捉虫,让树木长得更快更大,我能为别人做事,所以我觉得自己是美的。

生:我是一只蜜蜂,我长着一双鼓鼓的眼睛,有人可能认为我不美,但我这眼睛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哪里有花,我就到那里采蜜,我把蜜献给人们,因此,我认为自己是美的。

生:我是一只青蛙,我的肚皮大大的,有人可能说我不美,但我可以为庄稼捉害虫,让庄稼长出更多的粮食,因此,我认为自己也是很美的。

师:说得好。你们都认为自己美,那为什么又不去跟公鸡比美呢?

生:我认为一天到晚跟别人比美没什么用,我没有这个闲工夫。

生:比美有什么用?我认为还是做点儿自己应该做的事好。

生:我认为能帮别人做事,就是外表不美,这样的人也是美的。

师:是啊,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美,就是外表不美,只要能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这样的人也是美的,这样的人谁不夸奖呢!看来,能为别人做事是最重要的。小朋友们,如果那只跟人比美的公鸡来到你面前,你会跟他说什么呢?请你们同桌一人扮演大公鸡,另一人随便做啄木鸟。蜜蜂、青蛙,跟公鸡说说自己的知心话。说好了,互相变换一下角色再说说。

(生互说后,指名学生上台来表演)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就是那只大公鸡,我来到你们面前,你会对我说什么呢?

生:老师啊……

师:不对了,我是一只公鸡呀!(众笑)

生:公鸡啊,你—天到晚只知道跟别人比美有什么用呢,我看你还是去干点儿对别人有用的事吧。

生:公鸡啊,你长得很美是不错,但如果再去为别人干点儿有用的事才算得上真正的美。你说是不是?

师:是!(众笑)

生:公鸡啊,我看你长得比我们美,对这—点,我还真是羡慕。我认为,如果你能跟我们一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那么你就比我们更美了,到那时,我们就会更加羡慕你了。

师:真的吗?那我—定按你们说的去做。(众笑)

三、全面评价,使美的理解深刻化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公鸡见大家都不理他了,非常伤心。你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认为该叫他伤心。

生:我认为我们不要理他,谁叫他一天到晚不干事儿去跟人比美呢?

师:能这样吗?大家说说看。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就行。

师:对呀,我们小朋友自己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就行了,更不要说是一只公鸡了。想想办法。

生:我认为还是要劝他别伤心,并且为他出出主意。

师:怎么劝他呢?大家在下面互相说说,马上“劝”给老师听听。

(生互相说)

师:下面还是老师来做公鸡,请大家来劝劝我。

生:公鸡啊,你别伤心,你只要像啄木鸟、蜜蜂、青蛙一样,一天到晚去为别人做事,人们就会喜欢你了,到那时,你就真正美了。

生:公鸡啊,不要难过,抬起头来,向课文中的啄木鸟、蜜蜂、青蛙学习,像他们那样,去为大家做事,到时候,大家就会夸奖你了。

生:公鸡啊,你外表美是好事,谁不愿自己外表美一些呢?可是,只有外表美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为别人做事,内心不美,外表美就没用了。外表美内心也美才是最好最好的。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谢谢大家,在我遇到为难事情的时候为我出主意,想办法,你们真是我的知心朋友。(深深鞠躬)(众笑)听了老马的话,公鸡是怎样做的呢?

生:他不再去跟别人比美了,而是每天早晨打鸣,催人早起。

师:你喜欢课文中的公鸡吗?

生:公鸡长得美,但他开始只知道跟别人比美,我认为这样不好。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勇于改正错误,能为别人做事了,我认为他是美的,我喜欢能够为别人做事的人。

生:对课文中的公鸡我还是喜欢的,它开始不好,后来改好了,这样我就喜欢他。

生:公鸡能够知错就改,我喜欢他。

师:小朋友们,由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什么人是美的,那我们就不要注意外表了?

生:我认为不是这样。外表美也是很重要的,是美的一个方面,只是不要只注意外表而不干有意义的事。

篇4

研究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问题,以“情景”教学途径设计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设计的落实,发现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真正体现和贯彻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情景教学法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创设问题情景笔者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口语教程2》课本尝试进行情景教学。笔者尽力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例如:Unit1languagelearning教学步骤设计1.听一段关于语言学习的对话。鼓励学生多多列举出语言学习的相关词汇和句型。利用书上的mind-map,鼓励学生绘画出自己的语言学习思维导图。2.创设两个不同情景让学生做对话。情景一,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英语语言学习的经历和方法。情景二,家长和孩子之间讨论英语语言学习的经历和方法。3.各小组将自己组对话录音,并给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4.教师进行各组评价。5.教师撰写反思日志。教师反思:通过本轮的行动实践和收集的教学录音的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交谈不是很自信,在自我评价时多数流于形式,存在不好意思给自己打分的现象,不能正确的对待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下一轮的研究计划是加强学生对自己英语口语评价的客观认识。第二轮行动研究:自我评价的正确认识在第二轮教学实践时,教师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了英语口语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之后按照正常每一单元的主题创设情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导入部分之后,学生自己做对话,进行录音,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的相关活动。教师进行反思。在第二轮行动时间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同学们多数情况下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查找相关资料,似乎在课堂上电子设备的使用是无法避免的。于是教师准备完全放开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使用。第三轮行动研究:学生自我学习创设情景在两轮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改为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学生自己创设情景进行对话的编撰和评价。随着课本的进一步学习,旅游相关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教师给出参考书或网站的资料查找,能够针对教学但愿设计一定的职业情景并进行操练。通过课堂的展示更加掌握的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评价之后,讲解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做出师范。实施效果学期末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学生访谈,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同学们的反映是学习有了进步,通过不断的录音,掌握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方法,而且自己创设的情景更加有意思,很符合90的心态。学生们的感受如下:“自我评价很有意思,听自己的录音很有意思,通过评价,我慢慢学会了说英语。”“教师让使用手机感觉很兴奋,很多老师上课不让使用手机。”“自己创设情景更好玩,与同学们也能玩在一起。”“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英语语言真的成为了交流的工具。”在访谈结束后,教师对本班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收到有效问卷233份。调查问卷总体显示显示,学生比较喜欢情景教学方法,对这种课堂训练口语的方法普遍认为很有意义。

篇5

1、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准确性有利于初学者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甚至姿势、动作都会成为学生喜爱模仿的对象,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语速正常的口语表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音、语调基础。因此,单词的发音必须准确,句子的语音、语调、节奏必须准确。前者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后者则并不是每个教师随时都能做好。

例如,有的教师明白重音、连读和失去爆破、弱读与同化、语调(升调、降调)、节奏等语音变化的规律,而且能够示范,但实际教学中却显得比较生硬;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而忽视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有的教师过于迁就学生水平,放慢说话速度,常用and一词,留出较长的间隙停顿;有的教师常常一个词一个词地说,破坏了正常语流;有的教师说话声音很高,尤其是加重实义词,避免辅音连缀,不用语音弱读,语调升降过度;显而易见,教师的“课堂英语”经过不同程度地修饰而过于正式,就缺乏了现代英语口语的特点,学生难以习惯实际生活中的正常英语口语交际。为此,教师必须用新标准、新内容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增加有声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增加题材和体裁及内容广泛、来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输入量;关注现代生活中使用的、不符合传统语法特征的口语表达方式;不断吸收一些发音特点;注意在课堂上使用规范的英语口语,注重提高“课堂英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主动性。

《英语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与学习者密切相关,他们的亲身感受和真实想法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学习策略训练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少有羞怯感,而且听觉敏捷、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从小学生角度出发,通过视听、听和说等方式,多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如声像材料的示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英语水平等;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有效输出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学生与英语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使学生逐渐与之认同。在共同经历真正的交际情景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际成为可能,学生会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参与冲动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能做什么;集中于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没有任何外界压力。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开放、和谐的学习过程中来,如果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基本学习策略,那么学习就会更有吸引力,会产生一种浸润性的效果。对于非英语环境下文秘站:的学生来说,这些活动是锻炼学生英语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发挥,有赖于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语言没有语法,很多东西不能表达,但是语言离开了词汇,就不能表达任何东西。正像建筑大厦,没有建筑材料,即使有再好的地基和图纸也无能为力。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词汇量是十分必要的。词汇量不足,基本语言结构不熟悉,日常交际用语不熟悉,知识不牢固,对英美等国家文化不了解,必然会影响口语表达。

篇6

任何的语言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交际,我运用多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说,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营造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可根据所授课的内容,机动灵活的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使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例如,人教新版pep四上unit5Dinner’sready。这一单元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关于食物的单词,并会运用句型Whatwouldyoulike?去询问对方对食物的需求,从而更进一步去询问价格:Howmuchisit?本课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一家饭店,里面的食物图片真实而诱人,菜单上图片与价格都呈现给学生。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帮助,学生无法感受到去开口说的必要,只会机械的按老师的要求去重复。.而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模拟语言交际的真实情镜,吸引学生,就会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进行口语交际,使口语教学有效而真实。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轻松、愉悦的口语表达氛围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因此,教师应把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大胆地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要敢于表达。例如在让孩子分组就某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与动画人物进行交流。并通过音乐动画等创造轻松、愉悦的口语表达氛围,缓解他们的压力。在一次分组讨论几个国家天气的课上,有少数同学紧张,不敢发言。可通过多媒体呈现的小小天气预报员带领孩子们一起去说,既做了示范,也让孩子能更自然愉悦用英语去表达。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反馈和活动评价

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活动作出反馈和评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和反馈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反馈和活动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例如,人教新版pep三下Doyoulikepears?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水果的单词并询问他人对水果的喜好。这节课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表格让学生调查同学的喜好,并运用信息技术反馈学生的调查结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直观收集、综合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活动反馈结合教师的评价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7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水平比起2000年以前已大有改善,这与我国对英语的重视大有关联。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虽然也有所改善但比起非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中有一大部分是原先升高职院校前的高中或中等中专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相当落后,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一些三流高校毕业的不是非常优秀的英语类专业的毕业生。当然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高校英语毕业生在高职院校任教,他们可谓是凤毛麟角。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决定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滞后。据1993年上海交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协会在全国范围就大学英语教学一系列问题调查研究发现:“经常、很经常和每节课都讲生词,语法的教师占87.2%。经常、很经常和每节课都进行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的仅占27.6%。未答和从不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的教师却高达64.7%。”全国都如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可想而知,更不必说口语教学了。就笔者所在院校而言,口语课从未开展过,就连进行口语锻炼的英语活动,如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也没开展过,教师上课几乎全汉语教学。

(3)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的急剧发展使高职院校生源在这两年急速下降,再加上本科院校的飙升,争生源、抢生源更是愈演愈烈,稍有一些高分的学生都选择了非高职院校,只有那些万般无奈又不想立刻打工的学生选择上高职院校。国家统招规定:高考分数在300以上都可以上高职院校。生源的短缺,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降低分数线,争取自主招生政策,一些200分以上,或相当于高中水平的社会青年也被收入高职院校。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高职生素质水平的下降,就是有高水平的英语口语教师也无法顺利开展口语课。

(4)高职院校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

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差,生源素质水平低,课堂上几乎没有口语的训练,老师讲课几乎全汉语,学生课下没有相关的口语练习活动,学生因其自身文化水平低造成心理素质差且羞于开口,仅仅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书本上要学的单词和句型,缺乏口语运用和交流的机会,大大地抑制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由此产生哑巴英语。

(5)与此相对应的口语教材缺乏

据笔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一套与高职教育相对应的英语口语教材,口语教材出版的不少,可不是太高深就是太片面。学生学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斧头,今天学购物用语,明天学电话用语,后天学秘书用语。且部分口语在高中已学过,造成了知识的重复学习。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的不上不下给高职英语口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口语教材至关重要。

(6)高职学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高职学生地位的不高不低决定了其就业不容乐观,好的单位被比他们高一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占去了,情况稍次的单位他们又不屑于去,况且那些单位宁可用中职生。而英语口语方面的学生就业率几乎为零。所以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决定了其口语开展的困难。

篇8

(二)学生人学素质分析

学生人校时的口语水平普遍较低。由于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有的还来自偏僻的山村。环境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差异,有些学生平时在校时缺少口语训练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往往显得内向,不善言辞。有的学生一开口说话就会脸红、结巴。让他上台来演讲,更是手足无措,词不达意。在一次辩论赛中,旅游专业一年级的四名选手在整个自由辩论时间里,几乎无反驳之力。据(文汇报)载,由杭州市教委组织的招生咨询会上,参加咨询会的学生和家长成千上万,但开口咨询的都是家长,孩子却在旁边一声不吭。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在口语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社会用人观念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的“敏于行而钠于言”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认为不善言辞是一种人生美德。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用人制度采用的是分配制,个人缺乏选择权。因此,善不善言辞都无大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过去对人才统包统配的做法,实行双向选择。在招聘和面试时,作为应聘者就必须勇于推荐自己。而这需要口才,没有一定的口才,就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开展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二、高职语文口语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的训练

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基础的当然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其中包括普通话的训练、课堂口语训练、日常交际训练。

1、普通话的训练

普通话是用于我国现代生活和交际的汉民族共同语。在口才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笔者认为非常必要。例如在应聘时,好的语音面貌能先入为主地给用人单位带来好印象;在演讲时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产生共鸣。不仅应聘、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标准读音,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知识,约束和规范学生讲好普通话。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较多的高职学生语音基础差,带有明显的方言音或个体缺陷。而且这种习惯形成多年,根深蒂固,短期内较难改变。基于此种情况,教师的工作就应着眼于细处、小处。如在公共场所设立“推普”标语牌,教学场所设立“推普”板,各班级设立“推普”角,定期组织普通话测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晨读、朗读讲演比赛等。

2、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阵地,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现阶段,我们的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中专、职高、普通高中和技校,从总体上讲,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在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上都有不小差距。这些差距在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朗读模仿,稳步过渡

在学生能够准确发音的基础上,一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读通读顺文章,要求声音洪亮,断句准确、停顿自然。这一训练可安排在早自习时间进行,需多采用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美文,也可以配合普通话训练教材进行训练;二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或音像材料的示范,体会说话时的节奏、语调、神态、表情等,掌握一定的口头表达技巧。

(2)尝试发言,逐渐放手

开始时可让学生提前准备说话内容,从简单的词语联缀、回答课堂问题、复述课文内容、情景对话、分组讨论到根据既定话题上台讲话等,到后来,可慢慢缩短学生准备的时间,可临时提出问题,让学生简单回答,或临时提问某话题,让学生即兴发言。其间,要求不可过高,需循序渐进,只要学生能说得流利顺畅,有条有理即可。

(3)自由表达,全面提高

这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此时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基本表达能力,教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说”的勇气和兴趣。可通过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言之有物、重点突出,且言之有理、表达得体。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的鼓励、指导、评点至关重要,应该贯穿全程。

3、日常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仅凭课内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须把它延伸到课外。教师需提醒学生在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剧、专题报告、国内外新闻时,潜心揣摩视听媒体中各类精彩对话,体会优秀主持人说话的技巧,学习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符合社交礼仪地调整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当然还不仅是语言组织方面,面部表情、姿态、声调对说话人表达意思也有一定作用。应学习利用手势、语气、动作、修辞等方法,利用说明、证据或趣闻轶事来丰富和解释观点。长此以往,说话习惯自然形成后,学生就会享受到“脱口而出”的乐趣。

(二)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许多高职学生不敢面对众人说话,明明心中有万语千言,可一开口只有三言两语,而且还词不达意。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这里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例如在应聘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不是我一个人觉得紧张,这没什么了不起”。用来调节心理,宽慰自己。适当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能使自己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2、“目中无人”法

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说的内容上,尽量忽视对手或听者的存在,注意不要受到消极的环境暗示,言语暗示和他人的行为暗示,要认为“我是最优秀的”、在心理上让自己强大起来,以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敢大胆自信地说话了。

3、“移情体验”法

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优秀的主持人或是自己敬佩的某位老师,站在他们谈话能力的高度上进行会话,调整大脑中紊乱的思绪,组织语言逻辑。二战前苏联一位天才的演员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却能克服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移情体验法,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方式方法归根结底还在于多读多练。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

(三)思维能力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说:“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这就充分说明,要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强调学生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与方向性的培养。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时尝试着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有实际效用的自我训练和相互训练的途径。在思维这个颇具神秘的领域里,笔者特意把关注点聚焦在思维方式上,重点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类比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2、聚敛思维

篇9

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作文训练可以和口语训练一起进行。教师在决定作文题目之后,让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分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说出写作的大致结构与方法,并想出能够引人入胜的开头或是比较精彩的结尾,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课上用语言表述出来。在学生表述之后,可以让其余同学就这个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及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价,最后才可以让学生提笔书写,如此的训练方式不但让学生在书面语言上的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演讲技能——课前三分钟演讲,一次两人

每节课都有三分钟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运用这三分钟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演讲,这也是一种有显著效果的训练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兴趣,让这种积极与兴趣在正式的课上延续下去。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分成四个层次,具体如下:

第一层,自由演讲。这样的训练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的题目,他们可以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题目,在课前查找各方面的资料,做好准备。开始演讲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脱稿演讲,如果有困难,可以看自己所整理得大纲,在演讲过程中可以看提纲,可是绝对不可以读文稿。这个层次的训练,只需要学生把事情叙述清楚,说话流畅。

第二层次,命题演讲。这个层次的演讲训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在演讲的前一天,让学生随机抽选,在课前将所选到的话题准备好,这样的方式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三层次,自由问答。教师需要选择一名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让其余学生来提出问题,让被选定的学生进行回答。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中,教师需要在旁边进行引导与控制,还要点评选定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好的地方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信心继续下去,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层次,即席演讲。学生要在课前十分钟在教师那里抽选题目,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演讲的内容,当堂进行。只有学生的口头表达经验比较丰富,才可以让第四层次的训练顺利进行下去,倘若在即席演讲中,学生能够说出中心,思路清楚并且有道理,语言贯通,就说明这四个层次的训练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另外,由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联系,早读诗词鉴赏的训练与课前自由演讲,还有命题演讲训练,除了要求口语表达之外,还可以同时要求学生将其写出文稿,把两者贯通到一起。

4口语交际评价训练方式

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口语交际训练还要对以赏识教育为基础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进行强调,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给出合理的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的进步和不足进行鼓励及引导。

篇10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篇11

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口语现状分析

1.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制约着口语教学发展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是必修课,但相对于专业课语文课程在许多院校并不受重视。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又使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落后,仍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很少和学生课间课下进行沟通,教学内容单一使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本来学习就差,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很少有教师去注意拓展学生的口语能力,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学生自身的原因

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知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也受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同时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

3.生活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由于口语能力差,缺乏很好和人沟通的能力,言少木讷,不愿意和人多交往。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讲“在外面尽量少讲话,言多必失,多做事,少惹事”。有的家长经常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沟通,给他们关怀。这些因素都造成在生活中没有很好的语言氛围,缺乏语言环境的生活必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口语差。特别是许多学生生活中很少到外面和社会接触,进入社会后不知所措,不懂和人交往的礼仪,不知道如何和别人打招呼交往等。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倾听训练

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必要活动。俗话说听得懂才能说得明白,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总是你说给别人听,也需要你听取别人的话语,这就有必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走进一座座知识的殿堂。倾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首先要精神专注。一要听,即从说话人话语中获得关键信息;二要看,察言观色,捕捉有用的非语言信息。其次要勤于思考。不断分析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调整自己的预测,善于听出说话人通过话语、表情等暗示的隐性信息。另外要积极反馈。对说话人的讲话做出适当的反应,要和说话人交流目光,恰当地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判断、认识与评价。

2.演讲训练

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以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流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5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搞,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了,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些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辩论训练

辩论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协作、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辩论是检验人的口才,也是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站在对立立场就同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论争。它既要有立论,又要有驳论,比一般的演讲要求更高。教师在指导辩论训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课文对学生讲深讲透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的特点:立场尖锐对立、思维活跃敏捷、用语严谨激烈;辩论的基本要求:论点鲜明、论据真实、听辩认真、应对灵活、逻辑严密;辩论的准备和辩论的技巧等,以便让学生深入领会。二是让学生分别扮演正反两方,对课文内容进行论辩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辩论后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三是以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布置学生准备辩词。辩论的题目可选择如“青春需要偶像/青春不需要偶像”、“挫折有利于成才/挫折不利于成才”等有意义的题目,可以安排8人一组,正反方各4人,进行辩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可达到促使学生自觉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琼.中专生的口语交际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2).

[2]江幼华.口语交际的教学方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8).

[3]吕仙娇.口语交际课的误区与对策[A].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精选[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篇12

根据Willis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乘务英语口语课程的基本模式如下(以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民航服务英语口语教程》第10单元DinnerService,Dialogue1为例):任务前活动(thepre-taskphase)。包括介绍话题、激活语言、准备活动等。如介绍餐食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学生提供常用的餐食英文名称,如beefwithtomatoe(s西红柿牛腩)、sautédicedchicken(小炒鸡肉)、smokedham(烟熏火腿)以及供应餐食的基本句型,如MayItakeyourorder(?我能为您点餐吗?);Whatwouldyoucaretohave(?您想要点什么?);Whatwouldyouprefer(?您喜欢什么?)(。李春尧,2013)任务链活动(thetask-cycle)。首先,学生分组做“餐食服务”的任务。可以将学生分为主任乘务长、乘务长、头等舱乘务员、经济舱乘务员、实习乘务员等角色,教师则扮演乘客角色。学生以2人为一组,向“乘客”供应餐食。其次,学生讨论和反思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让学生从语言、举止等方面通过比对,总结优缺点,形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最后,报告任务过程的收获。

语言分析阶段的活动(thelanguageanalysis)。首先,设计以语言为焦点的活动(languagefocusedtasks),如阅读课本上的关于餐食服务的对话材料(Dialogue1),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教授语言项目,而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程晓堂,2004)其次,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学生可2人一组,模拟客舱餐食服务的场景,其中一人扮演乘务员,另一人扮演乘客,朗读对话。教师可以顾问身份,帮助学生弄懂对话中的难点词汇。最后,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重点交际句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如:I’dsuggestthebeefwithtomatoes(.我建议您尝尝番茄牛肉。);I’msorry,sir.Wehaverunoutofchicken.Canyoumakeachange?(十分抱歉,已经没有鸡肉了。您能换一种吗?);Youorderedaservingoffish,aservingofsmokedham.Isthatright?(您点了一份鱼和一份烟熏火腿。对吗?)。(李春尧,2013)此部分在实际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客舱服务的常见交际句型。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再进行记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好的多。

学生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应以最后一个语言分析阶段为重点,通过归纳重点语言项目,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做到主动学习和操练。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是肯定不够的,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反思,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多样化地完成同一个任务。因为在实际客舱服务中,对话情景每次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意味着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别的。

篇13

1.1.2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教育课选用教材往往内容枯燥陈旧,较为抽象,脱离实际医疗状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应付考试,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医德教育课程大部分由并无临床医疗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任课,因远离临床一线,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现实医学问题的诠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理论知识的灌输未充分重视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约束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生对良好医德的理解不到位。而相对于国内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在国外医学院校设置的课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有效表达,加强医患沟通与互动,《卫生政策学》与齿科诊所经营学的介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2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2.1教学医院的医德教育主要针对于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学医院,更重要的是完成医疗任务。即使是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的教学医院,进行的医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本院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与医务人员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同样的教育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2教学医院的口腔专业带教教师均为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局限性。带教教师作为口腔临床医生,与学校的专职教师不同,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专业,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往往更注重专业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对医德水平的要求不高,造成个别带教教师本身医德水平不高,做不到为人师表,甚至将负面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使其逐渐背弃医德良知,对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势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1.3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因素造成口腔医学生本身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3.1口腔专业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除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大部分口腔科医生都工作在门诊一线上。而口腔科门诊,无论是哪个二级学科科室,每位医生都守着一张口腔综合治疗台,单打独斗,要求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医护、医技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忽视。而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诊治工作是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整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2工作内容更着重于临床操作。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内容不同,口腔科临床工作多为动手操作,而不是检查化验与开处方等,而且医生临床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张口状态,无法沟通,也就使个别口腔科医生眼中看到的只是“牙”,而不是“人”,忽略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当成了“牙匠”,而不是“牙医”。

1.3.3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口腔科医生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强度与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如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口腔医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对实用主义片面地理解、认识与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大部分医学生更倾向于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填报研究生志愿时不考虑个人兴趣、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只专注于收入最高的二级学科,造成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与优秀人才的浪费。

1.3.4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文教育的缺失。口腔医学院校大部分为独立的口腔医学院或医学专业院校下属的口腔医学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

1.4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水平考核难以量化与医务人员不同,即便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口腔本科医学生也是在带教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通过对患者回访反馈的情况往往不够客观清晰,而每位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要求的标准往往不统一,因此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水平的考核难以量化,给学生的医德教育带来了困难。

2开展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1口腔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与其他职业不同,医生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有意或无意,失误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尤其作为口腔科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为重要。作为医学院校,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校训,对于口腔医学院校来说,这里的“性命”指的更多是不可再生的牙齿的性命,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口腔专业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2.2医患关系日趋正常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医患冲突的日益加剧与多元化,如何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到保护好医生自己,逐渐改善医患关系,使其趋于正常化,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一个新的课题。在我们为医患冲突中遇难的同行们痛惜,谴责个别患者的过激行为,呼吁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理解信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医学生抓起,提高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会他们能够良好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3保障口腔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质量与安全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口腔医疗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只有两手一起抓,均衡发展,才能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3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3.1通过对外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增设医德教育等行为医学课程国内大多口腔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乃至行为科学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教师团队,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牙科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来校讲学。以美方的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为教师们介绍行为科学在该校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利用夏季学期的两周时间为口腔系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牙医与患者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医患沟通与互动、口腔保健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内容。通过授课,我们教师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听课观摩学习了行为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培养自己的行为医学课程教师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们了解了病人与医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巧是口腔医疗实践的核心,认识到学会尊重患者,提高自己医德水平的重要性。

3.2从学生入学初开始与学校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医德教育

3.2.1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个别综合性大学因高考招生制度的局限性,造成口腔专业并不是学生入学第一志愿,甚至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非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口腔专业懵懵懂懂,不了解,不热爱,被动接受,甚至误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范围窄,业务性差,仅仅是补牙、拔牙、镶牙这样的简单工作,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对医德教育的困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期间,可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同学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进入到医院内,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医疗二线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简单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紧密合作,聘请医院一线教师与学校医德教育教师共同编写口腔专业学生专用校本教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有机结合,并在课后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或近期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学时数与所占学分,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考核方式可调整为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笔试,增加平时讨论情况所占比例,改变考试前突击背题就可得高分的现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

3.2.2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口腔医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通过安排学生跟随医院的“口腔健康直通车”,深入到社区、部队、学校等场所,运用已掌握专业知识为民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简单答疑解惑,使学生产生崇高使命感。

3.2.3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学习期间。从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开始学习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对于口腔专业各个二级学科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口腔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知之甚少,可通过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的见习,进入到医院各个学科,通过挑选优秀的见习带教教师,学生们进一步对口腔医务工作者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了解医疗工作内容,为第五学年毕业生产实习打下基础,更能近距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口腔医生。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加强教师医德教育意识,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例如有针对性地通过临床成功病例加强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通过失败病例加强学生职业责任心与职业道德,通过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水平。

3.2.4毕业生实习期间。实习期间是实习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如何兼顾好以上两个角色,是对每一位实习医生的严峻考验。尤其作为口腔科实习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习生正式进入实习之前,教学医院应组织相关职能科室为实习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包括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做到依法行医,组织医政科进行医师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了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医德医风部门进行口腔医生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医院通过患者回访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为了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及纠纷应急处理能力,组织门诊办公室进行实际纠纷案例的介绍与相应处理流程。如果教学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那么与综合医院的口腔科相比,由于学科分支较多较细,各科室间的医德教育内容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安排科室主任与带教教师为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同时,针对本科室学科特点,对患者群特点、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与技巧,已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等进行介绍与分析,避免同类案例发生。例如口腔修复科患者特点为老年人患者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动作慢、爱唠叨,初诊采集病史耗时较多,因此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做到讲解耐心、杜绝厌倦情绪是医德教育的重点。而在儿童口腔科,应首先进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如何观察患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其对治疗的畏惧心理,尽快引导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医患沟通内容的关键。在口腔黏膜科,因多数口腔黏膜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不利于积极配合治愈疾病,因此,在客观准确地说明病情的同时,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是实习生应该向有经验医生努力学会的沟通技能。为了解决个别性格较内向实习生初接患者时因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治疗的问题,除了加强同学间角色互换等情景模拟练习,可通过配备综合治疗椅用仿真模拟人,通过反复练习,带教教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组织实习医学生参与本科室内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尤其在遇到纠纷时,能够端正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对个别不良风气能够是非分明,正确判断。

3.3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

3.3.1制定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由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评估。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的基础上,根据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修改,制定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系统,对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进行评估体系的集中培训,保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通过质与量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