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篇2
1.2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作为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业实际,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本专业一直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我们也将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都配有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时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地域特色,增添了《亚麻织物打样》和《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等相关课程。纺织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都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陆续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经历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进行棉纤维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棉纤维天然转曲的存在,而且在调显微镜焦距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在显微镜焦距调节过程中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在进行织物布样强力拉伸测试时,有的同学发现被拉断的布样非常整齐,就会想是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还是布样的选取出了问题,最终该小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纺纱实验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生条在生头时的困难,但大家一遍遍练习,最终解决了生头难的问题;在细纱操作时,细纱总会出现断头的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想很多原因出来进行分析:如细纱管是否合适,钢丝圈和钢领的速度不协调等等,一次次重新操作,依次排除原因,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会很好地纺出所要求的细纱;织物小样设计中,同学们会自行拟定织物组织,选择所需经纬纱线,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织物组织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赋予实践。在小样整体设计中,同学们体会到穿经阶段用时最长,且最需要耐心和技巧,穿经阶段关系到织物组织形成的正确与否,穿经好坏关系到用纱是否会造成浪费,织物布面形成是否平整,是否会出现条痕等现象;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他们同样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吸收经验,不断改进,使实验测试及产品设计越来越接近理论设计的结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会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产生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所在,及时讨论或解决,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在意实验时间是否结束,直到将测试完成或织物小样设计完成才会离开。本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也在教学中陆续进行,由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按照相应的理论划分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实验时内容更具象,与相关理论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实施是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为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验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实验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开放实验室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行选定题目,设计实验方案等,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项目,学生选择进行实验和实训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设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外,还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有时可以很好地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同时部门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场所、试剂药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的教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可以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实验项目与设计,实验方法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主体自行设定。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有时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实验量较大,几个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实验中,有些学生展现出了不同的优势,现在在校生有的跟着老师做相关科研课题,他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了理论课堂;还有些同学已经毕业,但很感谢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他说正是因为在开放实验中的坚持、耐心,注意观察、自主思考,在问题中不断前行,才使他现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踏实、更认真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开放实验室成就了很多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3结合专业参与纺织品设计比赛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附加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纺织品的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的特色化与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高。本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或国家级组织的本专业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生们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避免了很多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在原来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增添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年级学生也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参加纺织品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4结语
实践教学的设置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设立弥补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缺憾,打破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与改革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实践环境,也为提高纺织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懈努力。
作者:孙丹 王大伟 孙颖 栗洪彬 郑文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钰洲.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纺织教育[J],2007(1):4~5.
[2]孙颖,刘铁山,叶仲琪,王大伟,颜丹.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纺织[J],2011(1):6~8.
[3]林卉,胡召玲,赵长胜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3):153~155.
篇3
关键词:
纺织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2分段培养
一、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和纺纱锭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和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用工成本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低中档纺织产品的优势,普梳棉纱、针织服装低中档纺织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美、英等原纺织大国利用原料优势(如美国的棉花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行纺织“再工业化”,对我国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新一轮冲击[1]。在当前多种挑战下,我国纺织产业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平稳发展,而纺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支撑。目前我国纺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纺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衔接升学的可能。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面向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探索高职和本科的“对口贯通”,依靠双方的相互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卓越纺织人才,建设一支适应传统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到2014年,全国签约实施该计划的企业达到一万多家,高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对接产业,面向市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潜力的后备技师。如何将“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为指引,加强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的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的联系和合作,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省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提出基于“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一个目标”是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能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两种能力”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融合”是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个落实”是指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实施的组织、制度、资金和条件落实。“五项措施”是指建设融“人生导师、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队伍;共享集约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全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育人;成立纺织职教联盟,发挥联盟内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合作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组织机构,并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联合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建了纺织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中心和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等校内技能训练平台,建成了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悦达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落实了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所需的实践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盐城市纺织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推进纺织教育与纺织产业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1.培养目标设定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比值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主的纺织产业组织形态,在我国纺织行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苏州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无锡江阴的毛绒和毛纺产业、南通海安的色织产业、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盐城东台的纺机产业、盐城阜宁的过滤材料产业等。但是江苏省纺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也存在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升级慢等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因此,江苏省纺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卓越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不仅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且凸显服务江苏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定位,根据区域内纺织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贯制制订培养方案,分段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纺织生产企业、纺织品检测机构和纺织品流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及其质量检测能力、纺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试验及质量分析、纺织生产调度、纺织生产核算统计、纺织试验、纺织跟单与销售、纺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明确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培养“卓越技师”;盐城工学院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衔接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制订“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计划时,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合理设置了各类课程,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1)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课程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本科阶段课程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将本科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纺织生产实训等)前移到高职阶段,将原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到本科阶段,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此外,考虑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等进行分类。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菜单”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柔性管理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有效对接。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并完善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监控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国家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纺织行业职业国家标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评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时,高职、本科作为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虽然其学历不一样,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应适应不同层级的职业(工种)的岗位需求。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在本科阶段进行预备技师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以“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为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筒并摇工、整经工、浆纱工、穿经工、织布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重新制定了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对比见表1。
3.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基于此,高职与本科院校必须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调整—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构建“多方(学生、教师、社会、专业机构、技能鉴定站和竞赛机构)同评、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4.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学生在高职阶段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的准予毕业,但是能否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还要符合转段要求。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书;此外,3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纺织材料检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必须通过盐城工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方能转段。转段条件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升级驱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定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全方位体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破解了高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群学生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学生参加全国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服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技能标兵”称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在2015年更是以专科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姚穆.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棉纺织技术,2014(2):1-5.
篇4
1《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1.1“虚拟”项目缺乏企业实践指导、实效反馈,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程是以项目引领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不同风格室内环境中纺织品的配套关系,灵活运用配套法则进行特定空间环境中纺织品与纺织品之间,纺织品与环境之间的整体设计。同时具备根据陈列设计技巧进行不同环境的整体纺织品配套展示设计的能力。但“项目”多是教师结合以往经验设定的“虚拟项目”,学生们训练的配套设计能力和制作的方案针对性不强,再加上是“虚拟”的,没有企业人员实践指导和实效反馈,学生们的重视程度不高,积极性差。
1.2教师自身仍需不断加强与企业联系,以便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教师因受工作环境的限制,对市场需求、企业实践还是缺乏应有的和足够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还有待提高。学生由于学习环境较为封闭,对专业知识的用途、未来工作环境等方面容易迷茫。因此课堂创新需要实际的“订单式”项目,让教师在辅助企业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同时让学生在实操项目中体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让企业提前进入人才培养阶段,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1.3“统一化”教学,学生个性、兴趣难以发挥
目前,高职学生的培养有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同的教学任务和进度。导致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程虽然采用项目化教学,但相同的项目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目前为了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定项目,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认识,因此多是无目的性参考网络上现成内容,自己可发挥空间较小。因此需要调整“统一化”课堂为有目的性、多选择性、项目化的“订制”课堂。
1.4学习环境及实践条件较为单一
目前《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程的教学场地多为计算机机房和家纺陈列实训室。由于条件有限,实训室里场景比较固定,因此当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可以实操练习的场地有限,再加上实景搭配需要购置的材料、道具费用较贵,不能够经常更换,所以学生无法真实感受自己设计作品应用到特定环境中的效果。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设计方案被采纳的部分可以通过企业实施,这样降低了学习成本,学生也受到了鼓舞,同时企业也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2“订单式”项目化的《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堂教学创新探索
2.1课堂教学创新对策
(1)将传统教学课堂向企业实战课堂转变,按照“订单式项目”实施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将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带入课堂,由企业设计师、教师以及客户共同指导,企业实践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
(2)将全班统一化教学模式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小组实践转化。引入企业多项真实项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自由组合。按照企业当中的分组模式,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
(3)课内培养真实工作技能操作能力,课外培养延展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注重自身实践经验积累。课内给出实际项目,设计师及教师共同帮助学生了解项目需求,课外要求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开展设计,然后课堂上分组讨论、沟通汇报,相互交流。通过课内外的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目的,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2.2n堂教学创新方法
(1)订单引入:邀请企业设计师通过视频会议、兼职授课等方式,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计划,向学生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成果“下订单”,完成特定家纺配套、陈列展示的项目。
(2)项目分析:结合学生兴趣,依照企业模式成立不同项目小组,学生借助网络、市场、实地考察等渠道收集信息,进行分组讨论,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方案制作: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方向的探讨、分析,并通过网络与设计师、客户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客户的搭配要求,借助数字资源面料数据库、淘宝等网络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虚拟实训软件等进行搭配方案的制作,完善方案,并上传至网络课程作品区,互提意见。
(4)项目汇报:项目方案制作完成后通过网络或到公司,进行方案汇报,听取设计师及客户的建议进行最终方案的修改。
(5)项目验收:最终方案以组为单位上传至网络课程的学生作品区里,师生可以进行不同阶段作品对比,总结学习成长过程,互相评分。企业可以对上传的作品进行验收,并邀请专家针对大家存在问题进行指导性点评。采用网上评分与过程评价综合考评,最终考核成绩以师生、企业、专家评价共同组成。
3订单式项目化课堂教学创新效果分析
3.1以“订单式”项目为载体进行校企共培,实现合作共赢
采用“订单式”项目化教学方法,引进企业正在进行的多项真实项目,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同步操作。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吸收采纳学生方案中可行的部分,实现校企共赢。
3.2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灵活订制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点传授,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轨,订单式项目化课堂创新能够以企业实际进行的项目为出发点,结合具体实施过程,向学生传授完成了该实际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并进行拓展。通过同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活学活用。
3.3课堂上进行“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实际项目引入,让学生分组,分别担任“家纺配套设计师”、“设计助理”、“陈列设计师”等角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项目自主完成设计过程。鼓励学生自行动手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源库”,设计制作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企业设计人员、客户通过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及参与课堂听取项目汇报,提供真实反馈意见,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学生们完成“接单-分析-设计-操作-汇报“一体式项目实操全流程,激发学习主动性,从而积累真实项目经验。
4结语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下,教师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课程组织规划,可以很好的促进校企共同培养设计人才。企业提供“长期性”和“阶段性”订单项目,介入教学指导,在互动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同时,收集可行方案,拓宽企业设计途径,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培养人才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家纺配套设计与陈列》课程将逐步实现从“学校教育模式”向“校企教育模式”的转化。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专业培养、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支撑,也为企业实际项目的进行提供有力的辅工作,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凌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4.
篇5
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操作性人才,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建立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国贸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证”即指英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以知识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 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让学生达到“四会”, 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和国际贸易专业特点,一般国贸专业的整个课程设置可改革为四模块:一是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开设政治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掌握职业岗位技能所需的基础理论模块,根据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理论课时的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三是按外贸流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环节设置实训课程;四是综合实训模块按照进口和出口业务的整套流程操作全面规范的掌握全套职业技能。
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注意群集岗位能力和专项岗位能力培养的结合,在实训课程设置可以采用边学习、边模拟实习模式,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这样做可以保证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使实训课取得更好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三、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实训课教学是实现高等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岗位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实现高等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必须把突破口定位于实训性教学环节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课时比重,保证实训性教学学时,以便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基本完成上岗前的岗位技能训练,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实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采取项目实习的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实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四、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训课程教学研究领域有待开发
目前,国内对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及国贸专业人才模式的探讨问题,许多研究都是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知识与素养)、A(ability 一般能力)和S(skill 指职业技能),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和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建议。
2.利用国外培养模式套用国内实训教学体系
同时,有些研究是以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探讨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都是“拿来主义”,即引入国外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应用行教育模式,结合我国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但是,国贸专业有其特殊性即实践性大于理论性,而且国外的培养模式是否完全适合国内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体系设置,这些都值得思考和继续研究。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建设的蓬勃发展,针对其使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发展到一个逐步成熟的阶段。相关研究的课题报告和发表的论文说明国际贸易专业整体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关高等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课题研究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宏观上,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目标能力定位等研究都已有相对完善。这些非常有助于从微观角度,选择教学的某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理论基础非常好。
五、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方向
1.选择《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实务》为研究案例
以《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实务》课程为试点,根据外贸岗位实际操作和技能要求,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和限制,总结出必备的岗位技能和知识要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围绕上述技能和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均是实际外贸业务工作中选取的实例,并根据浙江外贸进出口产品特点,选择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流程为教学主线。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相关外贸公司实习,撰写实践报告,内容要涉及实际岗位操作与课堂所学内容的结合度问题。
2.重视外贸实践岗位知识与课程模块设置的密切联系
密切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岗位要求,制定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由于上述两门课程基本涉及进出口外贸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外贸业务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因此,选择这两门课程作为实训操作课程的研究案例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偏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并没有突出“实务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的授课方法多为“重理论、重词汇、重记忆”,“轻操作、轻技能、轻训练”,忽视其作为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外贸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
篇6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大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无法完成。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的选题和查新、方案设计制定、实施、分析及总结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及时为学生所需实践创新活动的场地进行联系和衔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保证。
在选题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与所学专业相关,并根据项目内容组合团队,以便在活动中能够分工合作,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查新,对所进行的项目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选题和查新中,根据纺织服装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低碳、环保、舒适、时尚是当今人们生活理念的特点,选题的方向结合了新型纤维与传统纤维的组合进行工艺等的改进和创新,从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结合面料性能进行创新思维和设计等内容展开,对产品的开发和新型纤维的推广应用都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所选项目和查新过程中,前沿知识得到了拓展,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为后续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可行性方案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密切沟通,相互协调,从材料、半成品、设计、制作、后整理、测试分析整个流程中发挥团队人员各专业优势,提出各自实践活动方案,并将时间安排和团队各自的进度规划好,对材料预算、实验场所等提出规划要求,指导教师需对方案进行审核,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对材料、场地申请等学生无法完成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从而保证活动能顺利实施。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内容及流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活动规划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就是创新实践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项目中包含较长的工艺过程,如材料实验、产品性能分析;服装面料工艺设计及工艺优化、产品制作;染色及后处理等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跨专业组 合团队,能更好地完成产品的全过程,因而团队人员合理组合的优势凸显出来。活动实施阶段,也是学生真正开始创新实践活动阶段,既是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也是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既有分工,又要合作。例如在《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中,项目团队成员包含纺织、染整和检测跨专业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有利于产品的完成,也有利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及渗透,行业前后道工序的相关性得到真实的演练,对学生今后尽快进入高技能创新型岗位角色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活动方法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也要注重创新思维、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交流和研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包括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相关软件等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通过前期的实践创新活动,有了一定的结果及产品,指导教师更要经常参与活动指导及点评,组织学生专业间的沟通和学习,要求学生将各类结果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写好结题报告,分析成败,总结经验,畅述成果,体验收获,不断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勇气,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在创新活动中成长,体验其中的乐趣。
3 结语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工作程序、设计方法、项目规划、市场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团队合作、人际交流、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指导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鼓励发散性思维,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时间来完成项目的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扰。因实践创新活动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若团队是跨专业组合,活动时间及内容的合理分配及沟通协调会受到制约,因而也是对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的考验,这都需要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有效协调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
篇7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区域经济;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2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63—04
本文为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以绍兴跨境贸易发展趋势为产业背景的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377。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朱伟芳(1978— ),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
一、研究背景
社会形态变化万千,从农业经济演变为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又步入了互联网经济,在一轮轮的经济时代演变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折射出人才需求类型、规格和层次改革的必要性和对应性。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技术、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战略规划,能与区域经济、教育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地方性人才需求,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形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成果就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变革、转型的合格劳动力。适应区域经济变革、富有知识更新与技能创新的高职教育体系更符合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张楚廷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真正强有力支柱是它不可阻挡的工业化进程,是它坚定的现代化步伐。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增长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与转型,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导致就业结构的演变。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在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和发展进程中起到助推作用。
二、在国际经济贸易飞速发展趋势下国际商贸人才需求现状
(一)区域经济新常态保障国际商贸人才需求盘面不变
随着国家采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新调控等举措,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虽然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整体已经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高速增长即时换档,但维持中速增长依然可待。2013年,中国进出口达到4.16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6%,并且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也成为首个贸易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在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近500万家专注于外贸出口业务,而这5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的出口额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60%以上。浙江绍兴是全国纺织品集散地,有超过一万家的中小型外贸、进出口公司,在全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利好的形势下,绍兴作为浙江省第三大贸易城市,对外贸易规模稳中有升:201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2.9亿美元;2012年,绍兴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是320.97亿美元;2013年,绍兴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是333.7亿美元。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平稳发展,绍兴地区对从事国际市场拓展、涉外业务谈判、国际会展接待等岗位的商贸人才需求盘面将继续维持。
(二)“渠道革命”新特点刺激国际商贸人才需求动能不减
随着电子商务成为中国新一轮战略性产业,其未来的发展走势必然是跨境贸易。2012年12月,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的带领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在郑州正式启动,同时推广此项工作的还有重庆、上海、杭州、宁波四个城市,这个里程碑式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ayPal的数据表明:2012年,全球贸易总交易额为 1450亿美元,其中跨境交易占25%,而中国是其中的引领者。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8.1万亿元;2013年,交易规模则达10.2万亿元,同比2012年的8.1万亿元,增长29.9%。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使国际贸易演变为无国界贸易,同时也正引领一场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在全球跨境贸易日益渗透国际商贸的时代背景下,适应跨境贸易的发展,对国际商贸人才的需求也随着急剧增长,这种增长能量有时呈现几何级释放,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贸易人才需求增长趋缓的不足。当然,由于跨境电商从业人才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加上电子商务本身涉及到的在线支付、物流、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知识技能相当繁多。
(三)国际商贸行业新特征推动国际商贸人才需求提质不断
1.精通小语种的商贸人才需求量增加
在国际商贸人才培养中,不乏英语人才的培养,不管是设置课程量很大的商务英语专业,还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专业,外语都是英语。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要素资源流动和国际贸易的细化、深化,外加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迅猛,依靠一门英语打遍天下的局面也悄然变革,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对多元市场的拓展。据《绍兴市商务信息》统计,2013年,绍兴有3343家企业参加国内外共计546次展会,其中,国内132次,境外414次。绍兴市政府重点推荐企业参加的香港环球资源太阳能及节能产品采购交易会、美国高点家纺展、巴西圣保罗GTS国际纺织采购展等16个展会中,有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斯里兰卡中国商品展、俄罗斯面料展、南非纺织机械展、中东(迪拜)中国家居产业博览会,这些国家分别使用西班牙语、僧伽罗语、俄语、南非荷兰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也在海关数据得到印证和显示,与绍兴地区贸易往来的中非英语系国家和地区比重日益增加。 2013年,绍兴市出口贸易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有阿联酋、巴西、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国,这些国家分别使用或者兼用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非英语语种,可以预见,如果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能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那必然会在业务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而目前,很多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介机构对精通西班牙语、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国际商贸人才“一人难求”。
2.能解决国际商贸纠纷的人才日益走俏
在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反倾销、反补贴、TBT/SPS、知识产权保护等比比皆是。例如:2012年,绍兴市遭遇美国知识产权摩擦案(337调查),遭到墨西哥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生产和出口补贴措施的世贸组织争端案各一起。欧盟的光伏产品反倾销及反补贴案,涉案金额2.8亿美元;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化纤布保障措施案,涉案金额1.65亿美元;埃及的棉及棉混纺布保障措施案,涉案金额1.48亿美元,等等。
在国际商贸的严峻形势下,众多企业对了解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而既能熟练掌握国际商贸知识和技能,又能使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外国客户洽谈业务,这样的高端商贸人才更是稀缺。
3.专门服务外商的涉外管理服务人才需求异军突起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和投资兴业的远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经商,甚至安家落户。据统计,在绍兴这样的中等城市,常年稳定居住的各国外商有好几万人。这些外商除了经营公司业务,还有居家管理、子女入学、参加当地文化体育生活、游览各地风景名胜、感受和融入华夏文明以及法律纠纷处理等各种需求。与此同时,一种新兴的专门服务外商的涉外事务管理人才应运而生。这些专门人才除了能熟练使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还充分了解对象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民情,懂得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能够顺利地开展跨文化交流。
三、创新国际商贸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包括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方案创新、培养考核创新,而其中培养机制的科学合理构建和实施又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命线。以社会需求为本位,根据技术升级、产业流变、职业岗位动态发展的需要,确保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一)构建和完善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和完善国际商贸人才的培养机制,是缓解外贸公司、进出口公司、驻外商务机构等企业员工短缺而阻碍其转型升级、接轨国际的关键所在。从机制架构上来看,高职商贸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管理、行业监督、学校主导和企业参与等四个要素组成。培养体系中的要素一——“政府管理”,指的是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培养体系中的要素二——“行业监督”,指的是行业、商会、协会发挥其督导、评估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培养体系中的要素三——“学校主导”,是指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商贸创新人才的重任,是人才兴市的主力军;培养体系中的要素四——“企业参与”,指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高职人才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需要名副其实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实训、实战有充分的保障,这个要素是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规定性。
(二)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创新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系统的、合理的、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行业产业链相对接、与经济转型形势相接轨的由政府高效管理、行业有效监督、高职学校主导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1.政府的高效管理为国际商贸人才本土化培养的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地方政府可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对产教融合政策、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评估、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为加快人才结构优化,政府应研究、制定推进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一是可采用“人才—基地—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引导和支持人才向区域经济优势主导产业等重点领域流动和集聚;二是可以以公共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等建设为载体,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三是注重搭建平台,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各方在合作大环境下开放、互助、多赢的利益结合点。
2.行业监督形成合力,为人才培养营造灵活的社会参与机制
行业组织掌握最新、最权威的产业发展前沿信息,可依据本行业生产、技术革新趋势及人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编制最新的职业技能标准,包括岗位类别、职业要求、综合素养等,以指导职业院校确定专业发展规划、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特色。地方高职院校特别要注重市场优先、对接地方、同城错位、适度超前等专业设置原则。基于此,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共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立足行业、立足市场的课程开发体系,将岗位素养、职业规范、企业文化、创新创业等内容和评价标准直接嵌入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同时,要制定措施,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学业水平合格评估的机制,其目的在于:一是实现高职教育评估工作的社会化,二是完善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三是用企业的标准考核学生,既可以丰富评价方法和手段,又可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评价的实用性和职业性。
3.以学校为主导,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增强就业竞争力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强调获得专业能力,其目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将习得的相关职业理论知识加以转化,以便应对职业的专门要求。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的重任,招得进来、走得出去、“进出两旺”是办学的基础。学校一方面要注重技能培养,使学生通过获得一技之长,在专业上成才、在社会上立业、在生活中树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特征、专业差异,分类培养,如在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艺术性更胜于科学性。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设为核心任务,把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改革目标。
基于此,笔者认为,国际商贸人才的培养定位旨在树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国际视野”三位一体的理念,力求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素养、技能,获得立业之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动机和职业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使其成为适应全球一体化环境、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世界公民,最终成为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并推动社会发展。
4.企业参与
按照现代商贸行业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要求确立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以第一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构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专业方向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绍兴轻纺城的优势,开展深入、细致的跨境贸易产业调研,在行业与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明确国际商贸类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群面对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高素质技术技能高职人才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需要名副其实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实训、实战有充分的保障,这个要素是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规定性。实践能力是高层次国际商贸人才培养的关键。绍兴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17993家(截止到2013年12月数据),有出口实绩的企业8145家。绍兴与197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其中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09个国家和地区。绍兴有11个商会,有68个行业协会,有浙纺院、“网上轻纺城”、纺博会、海外买家与纺织企业对接洽谈会等七个省级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这些数量庞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都是国际商贸类专业实践锻炼的宽广平台。
国际商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可以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建立多渠道、多国家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国际商贸类人才创造国际化的实习空间。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与众多企业合作,开展境内外实习实践合作项目。如以绍兴柯桥纺织集散地为中心,结合外商集聚优势,通过涉外事务管理中心、外事办、贸促会等机构,让学生通过参观、实战模拟等形式,锻炼涉外交际沟通能力;以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绍兴国际黄酒节、书法节、世界合唱节等大型国际展会、节会为会展接待、商务洽谈、现场翻译等实践平台,锻炼商务英语口语、跨文化商务交际、涉外谈判等专业服务能力;以众多的绍兴各类型商贸企业、进出口公司、商务机构为国内实习基地,以纺织企业在世界各国设立的办事处、分公司、境外销售网点、境外窗口以及每年在美洲、非洲、欧洲等地举行的纺织品投资国际推介会等为国外实习基地,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缩短从专业到岗位的距离。
四、总结
创新国际商贸人才培养机制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特征,不再强调“政、行、校、企”的简单合作,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各方合作,深度融合,政府高效管理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行业监督保障人才培养系统化,企业参与协助打造应用人才,学校主导荟萃国内外资源,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这些要素发挥合力,正是国际商贸人才培养品质的助推器,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引领行业发展的本质所在。
[
参考文献]
[1]崔清源.社会本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闾志俊.基于区域产业链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4]罗哲等.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篇9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与学生的特点,我在《实用英语写作》的教学当中探索出了情景模拟与机房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并积极完成写作任务,真正达到能写会写的教学目的。
1.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实用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情景模拟,指的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设置写作背景,要求学生扮演各种文书所对应的涉外秘书、外贸业务员、涉外法律工作者等各种角色,以完成相应任务。通过对课程的改造,原本生硬死板的写作变得生动直观,富有人性化和故事性,使学生易于接受。
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不同的工作领域与岗位,设置相关教学模块。首先,教师要根据职务与岗位的不同,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涉外文秘写作、外贸函电写作、涉外法律写作等。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平行的文书(这些文书视作项目)。例如,在涉外文秘写作这一模块下,设置会议安排、出差安排、报告、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若干个独立但却又紧紧围绕秘书工作流程的写作项目。这些项目各自独立,但互相依存。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写作后,不仅能提高相关写作能力,而且能清楚地了解秘书这一岗位的工作范围,提升对该岗位的职业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秘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把该模块与其它模块进行有效区分,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模块――项目示意图。这样,原本分散的教学内容通过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或流程便被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对写作内容形成立体直观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认识。因为所学与职业目标直接建立联系,学生学得明白,学习动机被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当然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直观、清楚、立体的模块教学是非常认可的。
(2)模拟岗位的具体工作或流程,设置仿真的写作任务。这一步,实际上就是情景模拟下的任务驱动,是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外贸函电这一模块的建立贸易关系项目下,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设你是我省星辰纺织品外贸公司的新入职业务员,业务主管要求你给美国Rainbow公司写一封建交函,写完交由主管审阅之后即可发出。在这个情境当中,学生扮演业务员的角色,教师扮演主管的角色,写作任务生动具体,因而学生能带着职业角色积极投入到写作当中。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完成的不是写作而是工作,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评点,而不是讲授,学生的课堂行为是模拟写作而不是做笔记。教师要突破传统,不要告诉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而应设置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型范例,让他们主动发现写什么、怎么写,然后教师及时给予确认或修订,让学生带着角色模拟写作,实时进行指导,最后挑出几篇典型的学生作品(应包含较差的和突出的)进行全班点评(学生先评点,教师最后总结)。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各个环节都有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课堂气氛活跃,写作课变得生动有趣。写作课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写”,再也不是教师的“讲”,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机房实训
要很好地实现情景模拟的教学效果,机房实训必不可少。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上机操作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悉程度,而这绝对是学生将来谋生的必备技能,写作课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其次,上机操作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层次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材和教学课件向学生提供了学习素材和范例,但毕竟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满足要求。这一点对优秀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最后,机房实训能很好地把全体学生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比照学习和教师组织课堂。通过网络邻居,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有利于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完成情况作出评判;教师也能很方便地组织课堂点评和学生互评,完成对错误的及时修改。
学生对到机房上课很感兴趣。虽然最初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节课的磨合,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实践证明,机房实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助于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
通过实践,我发现,情景模拟和机房实训结合下的《实用英语写作》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把专业学习与职业素质、职业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延伸教学的宽度与广度,契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还要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
篇10
Key words: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specialty;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0-02
1 当前全国印染行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印染行业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大力贯彻国家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政策,在产品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方面力争取得更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国印染行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1.1 规模产量持续增长,产销基本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2012年6月,印染行业针对欧美国家市场疲软,国内原料价格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积极应对,加强销售渠道拓展,积极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全国印染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产销非常良好。
1.2 采用环保生产技术,产品功能更加丰富 随着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的日益完善,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印染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无水加工技术、低温等离子处理和数码喷射印花等新技术不断采用,印染类产品整体风格、功能、色彩与国际流行趋势日益接轨。
1.3 国际需求态势低迷,行业发展环境严峻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低迷,外贸市场不佳,削弱了我国印染工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国内印染行业的用工等生产成本继续增高、融资难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企业效益不断滑坡,因此行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这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管理比较滞后 实现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提出挑战。从学校角度分析,日常教学督导评价工作会增加,教学管理成本提高;从教师角度看,传统师资的企业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双师素质亟待提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工作岗位跟专业并不一致,对印染企业提供的较低待遇不太认同。
2.2 企业合作顾虑较多 在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合作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本身的负税成本较高,工艺生产质量要求高,对校企合作办学并不热衷,又不希望学生周期性的工学交替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也不愿意承担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理赔责任。
2.3 双师教师结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企业实践背景。在工学交替中,企业的技术人员擅长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而技术背后的理论教授较少,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缺乏分层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染整专业大多注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的普通实践技能训练和通用专业知识学习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特殊人才的培养。
2.5 合作企业面临困境 在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整体背景下,大量的印染企业的出口销售比较困难,大量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下,还必须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困难,缩小生产规模,对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实践周期的完整性和计划性。
2.6 整体外部环境堪忧 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导致教育、人社、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合力解决企业人员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遇到的津贴补助、生活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这使得校企双方无法进行人才资源共享流动,成为影响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体制问题。
3 完善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3.1 改革传统教学制度 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重视计划性和周期性,却无法适应动态化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印染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优秀学生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努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达到技师程度的熟练程度;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可以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小额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工学交替,使其能够达到中级工的技术熟练程度。随着印染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染整技术专业还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以适应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3.2 拓宽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大都喜欢挑选安逸轻松的实习岗位,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职业岗位的敬业精神。随着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染整技术专业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同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共同编写污水处理、印染助剂配制等新型课程教学大纲,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另外染整技术专业也应该适应印染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外贸转内销的新趋势,积极开设市场营销和纺织品贸易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素质。
3.3 重视校企文化融合 染整技术专业顺利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期和基础是,校企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文化融合,企业要尊重学校的教学安排,不要把学生当做打工实习的廉价劳动力,学校要尊重企业的生产管理,不要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费用,两者要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与现代大学管理文化的有机融和。此外,染整技术专业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消除僵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弊端,让双方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3.4 打造双师结构队伍 为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必须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工作,明确兼职教师的责、权、利,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在兼职教师队伍中,还应该吸纳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技术骨干与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以及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承担具体指导任务的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激发兼职兼课教师参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热情。同时鼓励高职专任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的科研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双师结构队伍。
4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第一经济大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打造丝绸国际化大都市,纺织工业经济力争占到苏州市整个GDP的12%,并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30.6%。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早在2003年就开设了染整技术专业,截至2012年6月已连续招生九届。染整技术专业逐步成为学院精心打造、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染整技术专业等许多印染大型企业开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4.1 校企参与课程建设 首先抓住课程体系建设这个源头,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建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评议、论证。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相吻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时数超过50%。本专业根据企业人才的需要,注重以职业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核心课程“染整工工艺学”已成为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
4.2 校企共编实训教材 围绕主要课程,校企双方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材建设工作。今年来,除选用国家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组织本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部分技能课程的讲义,校企合作编写的《纤维化学与面料》、《染整工艺学》、《服装心理学》、《服装材料学》、《印花CAD》、《织物结构与应用》陆续出版,成为工学交替的主要讲授资料,深受学生的好评。
4.3 校企联培双师队伍 本专业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聘请企业的染整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到校内任教或进行讲学的兼职教师达35人,并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工作站,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稳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4.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染整技术专业共有10个独立的实训室,建成了纺织检测中心,其中染整工艺仿真实验室、电脑测配色室、纺织染整CAD室是累计投资120余万元新建的,还添置了DATACOLOR电脑测配色室、红外线小样染色机、紫外线分析光度仪等高档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设备总产值达170多万,满足了染整专业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
4.5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染整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并以此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本专业承担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稀士处理印染工业废水的产品开发”由吴江盛虹印染集团牵头共建,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外的空白,项目对于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此外本专业教师还为俐马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过滤塔滤料失效的问题,使原滤料得以再生,为企业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高了水处理质量和印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篇11
本文作者:沈瑞山工作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具备“高教性、职教性、应用性”等特点。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则对师资整体素质尤其是实操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须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和操作引导。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可以使教师能够按计划、分期分批、长期轮流地进行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二)经贸类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现实需要(1)从学校方面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和服务,学校抽调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导致学校的教学工作人手不足,往往要在课时较少的学期里才能安排教师下企业,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缺乏计划性。同时,由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短,没有机会深入学习,导致走过场现象经常发生。(2)从教师方面来说,专业教师所实践的企业应与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应有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但企业并不轻易接受一个不太了解的专业教师来企业实践,因此,教师联系企业有一定困难。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由于涉及公司商业秘密,所以教师个人到企业中去,不可能实际接触企业的业务活动,不能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效果就会打折扣。(3)从企业方面来说,目前企业接纳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是,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对教师没有约束力,无法放心让教师深入生产经营的核心领域,教师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教师下企业实践。(三)现代社会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要改变“黑板上做贸易,课桌上谈价格”的现象。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沈瑞山: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教师经过流动工作站的锻炼,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市场运作技能,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行业企业的信息,把企业文化等企业要素融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使育人模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二)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教师在企业流动站里工作、学习,可以收集到大量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三)引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流动工作站可以使学生的校外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实训内容得到充实。通过专业教师在站的工作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好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个完整的业务工作流程,掌握经营一线最实际的信息、知识和业务操作方法。(四)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在流动站工作的专业教师一般具有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向企业员工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较为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术咨询,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企业素质。
(一)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模式1.管理机构成立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领导小组,负责决策与协调重大事宜。同时设立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制订学校企业流动工作站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验收标准等相关工作,负责对流动工作站进行管理。2.管理程序专业教师提出申请,系部严格考察,确定与本系相关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合作愿望较强的生产经营性企业,设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并将相关报告与计划报送学校审核、备案。(二)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办公室管理主体的作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在教师课务调整、工作站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协助。对在进站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实践教师给予奖励,对建设效果不理想、未完成建设目标任务的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与调整,使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向健康良性化方向发展。(三)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管理内容1.学校的政策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核心要求,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参与到工作站实际工作中,保证进站的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中。2.加强过程管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工作站进行走访,对专业教师在站工作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协同企业督促教师切实做好实践工作,同时,及时解决专业教师在站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改进。3.加强对教师进站工作成果的总结和管理在站工作中,专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既要善于吸收、消化实际业务中的方式方法,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又要充分利用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措施与办法,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站工作结束后,学校要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总结,获取专业教师根据实践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培养模式等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4.企业对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的管理教师进站前,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制定教师进站方案、计划和制度,并签订相应的合作文件。一方面,专业教师到流动工作站工作属于脱产性质,因此企业要实现进站工作的教师“员工化”,教师主动接受企业管理,执行企业的决定。另一方面,企业要用激励制度提高进站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人员,教师进站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与学校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要将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为企业服务上来,教师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相应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四)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考核学校要坚持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坚持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坚持静态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首先要从学校、企业的层面对进站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综合评价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提高的实际效果。其次,对进站工作的教师在进行量化考核的同时,为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进行定性考评。第三,既要注重对进站教师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又要注重教师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一)学校明确专业教师实践目的确定专业教师到工作站锻炼的目标是学习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实践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二)企业制定相关规定接收专业教师实践学习合作企业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制定与学校制度相适应的规定来接受教师,在教师的业务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安排,实现与学校的协调共管,确保教师在企业里有具体岗位,从事具体工作,直接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三)专业教师进站工作学习专业教师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生产经营运转系统,投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企业按员工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日常管理。现以实际案例来说明。学校经贸类专业教师到××公司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外贸出口流程,主要工作目标是寻找国外客户,联系国内厂家,实现国内国外衔接的交易全过程。具体学习过程如下。1.熟悉公司专业教师到企业后首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准备。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范围,了解外贸的主要经营过程。2.认识产品学习外贸流程的前提是从认识产品开始的。该公司是一家以建筑用品为主要出口对象,同时出口纺织品、灯具等产品的贸易公司,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为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产品的认识从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开始,学习主要出口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和检验等。通过认识产品,明确国外客户的具体要求,在国内找到相应产品的生产工厂。3.客户洽谈在初步认识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国外客户。主要的途径就是网络平台和交易会参展等,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资源找到需要公司产品的客户,了解对方的具体要求,在师傅的指导下,逐步学会针对不同客户类型,用较为准确的日文、英文等语言进行不同内容的写作和电话沟通,进而在国内工厂中寻找相应的生产厂家,与选定的国内生产厂家进行沟通,了解合作意愿,及时向国外客户发出产品的报价函。上述工作主要是培养业务沟通、谈判等能力,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与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厂家的磋商完成后,签订合同并履约,最终完成商品的生产、交付和货款的回收等。此外,有条件时,可以接触、学习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国内国外客户出现索赔情况时的应对策略和谈判策略等。4.企业工作阶段性小结企业在进站教师工作结束后,对其所进行的工作、开拓的客户等当面进行小结、交流,形成书面材料,寄交学校,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同时,对教师在企业的后续性工作提出参考意见。(四)学校相关部门对专业教师进站的工作召开总结汇报会学校在专业教师进站工作任务完成后,组织进行总结汇报,从工作技能与双师素质提升、教学资源准备等多方面对教师企业工作实践进行考核,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汇报,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不足。
篇12
一、艾宾浩斯曲线的改进原理
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示获得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能达到80%,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后这些东西将慢慢遗忘,最终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只能保持20%左右,有的甚至全部遗忘。
众所周知,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功能在大脑皮层。然而,人在技能中的记忆,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在大脑皮层。技能既需要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作用,还有肢体肌肉运动的参与配合。技能掌握方式,除了大脑有记忆功能,肌肉本身也具有一定记忆功能。因此,提供一个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大脑具有记忆的同时肌肉也具备记忆内容从而达到技能的永久记忆,成为终身技能。就像人们在学习游泳、骑自行车等,具有肌肉记忆的技能,一旦掌握就具备终身记忆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社会需求人才。
二、“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上述原理用于分析2008-2012年的相应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运用MATLAB计算机软件的定量分析,使产业环节中加入行业企业的实践体验人次,学业环节中的理实课程比例,研发环节中加入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创新环节中加入创新创业环节等,这些指标有了更加合理的设置和精确的反馈信息,明确了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指标。比如:在产业环节要加大产业体验工时,在学业环节要增加实岗课程、减少理论课时,在研发环节要提高项目的参与度,在创新环节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这些关键节点。通过对这些权值的优化,2011-2012年显示的数据验证了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中应用的可行性。具体做法是:
1.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组建的职教集团为载体,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体系。学校本着“既关注学生就业又兼顾实践技能掌握”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麦克斯报告和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走访调研毕业生具体岗位职责、在校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专题分析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实践技能要求内容;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工作岗位对所具备的实践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科学确定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通过行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了解企业提供人才需求规划、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原理,学校每年滚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均在50%以上。以我校2012级教学计划为例,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最高的达到75.2%,平均达到63.36%。学校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独立的职业岗位类课程(10学分),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此模块中,加大了技能大赛和考证考级实践课时,改进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提供了保障。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融产品企划、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创新研究“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进了以产品化为终端的项目课程改革,设计了“学中练,练中做,学用结合”的基础课教学、“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专业课教学三类课程的教学,完成对实践技能的反复训练,达到了技能的终身记忆。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最终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由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组合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专业改造、课程改革、教学改良、实践改善和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定位上做到以产业为依托,以学业为基础,以研发为特色,以创新为引领;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依托产业办专业,结合企业搞学业,依靠项目搞研发,创新创业贯穿其中。具体是:积极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推进教学改革,学校52个专业与企业组成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建立生产实训和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集实践训练、项目研发和科技孵化为一体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8个共建共享省级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教师到企业中轮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依托校企合作联盟,企业利用学校智力优势解决自身科研人员及高技能人员的短缺问题,学校每年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达1000人次,技能鉴定达500余人次,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百草根”大学生校园商贸集市是全仿真“现实商贸集市市场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运作的商贸集市。“百草根”校园商贸集市已举办68期,已有5000余人次在此得到锻炼和学习。
六年来,与江苏晶阳集团、江苏乐祺纺织集团、广州珈钰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恒正实业集团等30多个企业就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市场品牌塑造、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开展共赢合作,与永联钢铁集团、常州快克电子、常州耀春格瑞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厂中校”,成立“永刚班”、“快克班”、“春格儿班”等6个订单班级,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积累,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形式,实现三对接,即:课程与承担的实践工程项目任务对接,教学与实践工程设计指导(企业设计人员参与)对接,学生和教师通过工程项目设计实践与客户对接。培养的学生经过几个阶段的反复训练,掌握了职场中的终身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成效
在原艾宾浩斯曲线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技能的创新实践人才,积极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完成了对艾宾浩斯曲线的改进。改进的曲线表示获得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成为短时记忆;经过练习,成为长时记忆;然后在产学研创的“四位一体”实践平台的不断反复练习,最终成为永久记忆,获得终身技能。通过对六年的数据样本分析发现,学生记住的知识、技能数量保持在80%左右,受到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学生广泛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125名同学在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特、一、二、三等奖项,3595人/次在省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麦可思公司就业能力排行榜上显示,学校毕业生半年内自主创业的比例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的1.94倍,学校毕业生2011年度就业能力指数达86.1%,高于本省15所国家示范的85.68%。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55%,年底就业率达到99.44%,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
参考文献:
[1] 邓凯,等.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高职创意人才培养
篇13
众所周知,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功能在大脑皮层。然而,人在技能中的记忆,有自身的特殊性,并非完全在大脑皮层。技能既需要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作用,还有肢体肌肉运动的参与配合。技能掌握方式,除了大脑有记忆功能,肌肉本身也具有一定记忆功能。因此,提供一个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大脑具有记忆的同时肌肉也具备记忆内容从而达到技能的永久记忆,成为终身技能。就像人们在学习游泳、骑自行车等,具有肌肉记忆的技能,一旦掌握就具备终身记忆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社会需求人才。
二、“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上述原理用于分析2008-2012年的相应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运用MATLAB计算机软件的定量分析,使产业环节中加入行业企业的实践体验人次,学业环节中的理实课程比例,研发环节中加入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创新环节中加入创新创业环节等,这些指标有了更加合理的设置和精确的反馈信息,明确了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指标。比如:在产业环节要加大产业体验工时,在学业环节要增加实岗课程、减少理论课时,在研发环节要提高项目的参与度,在创新环节中要注重创新教育和创业孵化这些关键节点。通过对这些权值的优化,2011-2012年显示的数据验证了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中应用的可行性。具体做法是:
1.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组建的职教集团为载体,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联盟,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体系。学校本着“既关注学生就业又兼顾实践技能掌握”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麦克斯报告和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走访调研毕业生具体岗位职责、在校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专题分析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实践技能要求内容;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工作岗位对所具备的实践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科学确定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通过行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了解企业提供人才需求规划、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原理,学校每年滚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均在50%以上。以我校2012级教学计划为例,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最高的达到75.2%,平均达到63.36%。学校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独立的职业岗位类课程(10学分),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此模块中,加大了技能大赛和考证考级实践课时,改进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提供了保障。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融产品企划、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创新研究“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进了以产品化为终端的项目课程改革,设计了“学中练,练中做,学用结合”的基础课教学、“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专业课教学三类课程的教学,完成对实践技能的反复训练,达到了技能的终身记忆。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最终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由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组合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专业改造、课程改革、教学改良、实践改善和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定位上做到以产业为依托,以学业为基础,以研发为特色,以创新为引领;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依托产业办专业,结合企业搞学业,依靠项目搞研发,创新创业贯穿其中。具体是:积极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推进教学改革,学校52个专业与企业组成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建立生产实训和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集实践训练、项目研发和科技孵化为一体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8个共建共享省级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教师到企业中轮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依托校企合作联盟,企业利用学校智力优势解决自身科研人员及 高技能人员的短缺问题,学校每年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达1000人次,技能鉴定达500余人次,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百草根”大学生校园商贸集市是全仿真“现实商贸集市市场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运作的商贸集市。“百草根”校园商贸集市已举办68期,已有5000余人次在此得到锻炼和学习。
六年来,与江苏晶阳集团、江苏乐祺纺织集团、广州珈钰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恒正实业集团等30多个企业就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市场品牌塑造、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开展共赢合作,与永联钢铁集团、常州快克电子、常州耀春格瑞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厂中校”,成立“永刚班”、“快克班”、“春格儿班”等6个订单班级,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积累,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型教学形式,实现三对接,即:课程与承担的实践工程项目任务对接,教学与实践工程设计指导(企业设计人员参与)对接,学生和教师通过工程项目设计实践与客户对接。培养的学生经过几个阶段的反复训练,掌握了职场中的终身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改进的艾宾浩斯曲线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