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议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议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议论文

篇1

观点准确鲜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样的,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比如一次议论文训练中,学生的观点是“不完满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说法,“完满”就不是人生了,这样的说法就会轻易被别人驳倒,导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说服力,如果说成“不完满也是人生”就精确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看一些新闻评论性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社会观察》等,或者辩论性比较强的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或者辩论的标题,学习提炼观点时思维的角度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其次,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课上谈谈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文字,这样的活动可以两天甚至每天进行一次;再次,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辩论赛,教师给出论题,学生进行辩论。如果我们这样长久地做下去,学生议论文的观点或见解一定会准确深刻得多。

议论文的构思要有特色,即构思要精巧、严密,因为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追问法”了,即追问原因――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办法――问一个“怎么办”,追问结果――问一个“会怎样”,追问对象――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追问意义――问一个“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既结构严谨,又解决现实问题。

二、 事例新颖独特,议例深刻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中学生现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读书也只是局限于作文书,知识面极其狭窄,举例总是离不开司马迁、屈原、史铁生等老生常谈的人物,没有“源头活水”何来“清如许”?再说,就是偶尔能积累到一两个新颖的素材,也不能准确深入地做出分析,说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崔永元请152名农民工吃饭”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这个层面,理解比较肤浅。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比较幼稚。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新鲜素材,鼓励学生假期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形形的人、多种多样的事;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社团,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请农名工吃饭”的素材,我们可以提出“崔永元为什么要请农民工”,“事件曝光后农民工生活过得如何”等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就这个事件挖掘社会意义,这样才能使事实论据发挥出最大作用,让议论文更具说服力。

三、 论证合情合理

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说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谈,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来论述,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导致议论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论证离不开引用名人名言,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能够引人深思。

篇2

例1: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再心存疑虑。(观点句)人与人之间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怀疑和担忧,学会宽容,我们便能放下思想包袱,真心待人。(阐述观点)魏征曾经拥护过李世民的哥哥,与他为敌,但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并没有因此记恨他,反而委以重任,与他同商国事。面对魏征一次一次的犯颜直谏,也没有丝毫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赞赏有嘉。留下君臣相得的千古美谈,也开创了震铄青史的“贞观之治”。(论据 单个事例)魏征那在很多人看来似乎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事,却因为唐太宗的宽容而消逝于无形。宽容,消除了唐太宗的疑虑;宽容,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携手走到了一起。(分析)疑虑如同心门上的一把锁,而宽容正好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结论)

例2:勤出成果。(观点句)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有关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论据,多个事例)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结论)

以上例1、例2中,分别引用单个事例、多个事例作为论据,叙事时都紧紧扣住观点句的含意来概述,分析、归纳语言准确简练。(这一点要求要落实)反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法和归纳法说理的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强化学生运用例证法的能力训练,即引用、转述论据(事实论据)的能力训练,因为学生常常一味寻求事例“全面”,造成“叙述”冗长,文体特征不清晰的问题,就是论据过长,也是学生习作中出现最多、最常见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事例”加以概括、压缩、提炼。

以上二例,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作为重点,反复训练,经常强化,切实解决学生在例证法中存在的“叙”的问题,让学生写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二、议论文主体段要学会因果分析法

万事万物,皆存在因果联系,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因果分析挖掘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那么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因果分析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主要步骤可以分解为;1.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2.引述事例;3.追根求因;4.得出结论。

例3: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观点)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憾人心灵,(材料)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人类的心灵之歌;(因果分析)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材料)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毁谤讥笑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因果分析)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材料)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到,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因果分析)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有勇敢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结论)

文段中解决了“叙”为“议”服务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论证时,采用的事例都带上了因果关系来“叙述”,列举了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观点,就采用因果分析法,并为结论搭桥。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事物“因”与“果”的分析,必须证明其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三、议论文主体段要学会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这种论证方法的思路模式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例4: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观点句)当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和当初在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大胆起用冯坤等新秀,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杯,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论据)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的建议,不相信自己,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和关键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假设分析)

这个文段先是提出观点,接着举例论证。在列举材料后,作者作了一个反面的假设,大胆推理,使论据强而有力,自己的观点再次得到肯定。在指导学生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我们要提醒学生,如果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四、议论文主体段要学会正反对举法

议论文的论据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我们根据需要,适当选用。可以选择反面论据进行论证,也可以选择正面论据进行论证。例5就是在论证过程中,适当选用反面论据,进行正反论证,使论证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篇3

一、确定学习议论文的具体目标。按系统论整体化的原则,议论文教学应确立整体学习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整体目标是指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是指整册教材、单元、课文的目标。阶段目标的有机组合便是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应把三年学习议论文的目标告诉

他们,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思想情感目标等。以后再把每册书、每单元以及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目标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目标明确后,备课时就要突破单篇教材备课的框框,把每篇课文都放在整个单元、整

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宏观角度去考虑,从而确定讲什么,怎么讲,一方面要把握好每篇议论文各项训练之间的横向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其共性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纵向把握训练序列,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不断增加新鲜感。如此纵横交错、新旧沟通,就会使教学活动获得整体效应。

把具体的议论文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就开辟了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把学生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二、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是由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议论文教学担负有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所决定的。例如,教学《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两文在批驳敌论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分析比较,设法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选择表述自己观点的最佳论证方法,智力活动异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轻易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学生喜欢讨论,讨论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满足其表现欲,保特愉悦的智力情绪,讨论能使学生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交锋,在思想上造成碰撞,因此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状态。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自主,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

具体做法如下:

(1)生疑。教学议论文,我把预习引进课堂,通过课堂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生疑”。(2)激疑。就是开启学生的疑窦,激发其探究精神。(3)释疑。这是关键一环。首先要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准确抓住应发现的问题。为使学生容易掌握问题的线索,老师必须提供若干资料、知识;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假说,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可要求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这是通向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再次是验证总结,使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对事物认识的两次飞跃必须由认识者去实现,学习议论文也是如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师讲是外因,学生质疑问难是内因,只有内因真正起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应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实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都应肯定,因为学生的看法并非科学发明,他们善于动脑,大胆质疑问难,这其中便包含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高中学生学习议论文,不满足于只学懂课文,老师应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篇4

3、在回答论证方法时,能判定论证方法,却不懂得怎么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文章首尾段的作用不能回答完整;

从上面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还不是很清楚,甚至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要消除学生对议论文的畏惧心理。学生对议论文的畏惧心理,是因为初中学生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决定的,初中生都比较感性,接触的东西都是一些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所以对这类长篇大论的东西不感兴趣,看文章的时候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没有读为基础,学生在题目面前就不知所措了,进而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老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要从心理引导,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授之以渔,提供有利的武器。如何在教学中授之以渔呢?

一、任何一种阅读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平的前提是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不管它是什么文体,学生分析能力好,学生就都可以应付。

语文是一个大融合,有些东西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实质是一样的,比如:在修辞里的比喻,其作用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在说明文里叫做打比方,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某种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在议论文里,叫做比喻论证,其作用是把抽象为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所以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平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提高了。学生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的积累。

所以老师在平时必须做好议论文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记叙文、说明文的教学中逐步渗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知识。根据学生已具备的记叙文、说明文的智力基础,因势利导,完成从记叙、说明到议论的平稳过渡。

二、如何提高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和掌握呢?

1、从考试的题型出发,概括每一项考点的应对方法。在议论文的考试中,出现的题型有:提取和归纳论点、分析论据的类型、辨识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每一项考点的应对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在网络里面已经有很多人去研究了。但老师也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过滤,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然后教给学生。比如:就简单的议论文的开头,出现的方式及作用有:(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老师掌握了这些技巧只是证明老师有才,称职当老师了,但还不是一个好老师,只有让学生明白了、理解了、掌握了才是关键,才能证明你是一个好老师。那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能熟悉的利用呢?

(1)在不能活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死背这些套路,如:举例论证,它的作用是通过例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学生必须先死背这些套路,碰到问题时去套,在

这些套路格式,一定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在做题时灵活套入就可以了。而且还要学生记住,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学生可以就近原则,把文章相关的内容和文章的论点带入其中即可。

其次,让学生多练。熟话说"熟能生巧",练习多了,看多了,学生对议论文就不会有畏惧心理了。对上面所讲的一些考点、答题格式就可以好好的练习,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好好施展拳脚。老师在评讲练习的时候就可以理论结合实际,不厌其烦的好好讲了,学生也就可以不厌其烦的好好听。练习多了,听多了讲评,也就更会做题目了。

比如:考到论证思路的时候。出题者不外就是问:"作者如何得出中心论点;如何得出分论点;如何给文章划分段落"。其实碰到这种题目,你只要让学生牢牢抓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样的结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当然议论文还有其他的论证结构比如:并列式、对照式、层递式。分析它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学生一次不懂得做,就多做几次。到最后,最起码再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就知道该从哪里思考问题,从哪里答题了。

篇5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

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篇6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篇7

篇8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篇9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篇10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师的摇篮。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外语能力,提高终生学习、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从人才战略的高度看,双语教学追求的是人才素质和长期效应,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医学术语,更重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良好环境。

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已被多数学生接受并支持。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语种教学方式,无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一个创新过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双语教学为学生增创了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间进行了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外语的应用、沟通与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顺利走入现代化社会,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国灰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2中医院校中生理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院校采用生理学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①生理学科本身属于过渡学科,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生理学是从形态学科过渡到机能学科的第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还来不及转换,就一下子被灌输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势必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失去兴趣。而生理学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时,学生才有体会。另外由于中医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数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欠缺,对生理学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较差,同时又非母语讲授,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较差,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③任课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专业,外语水平有限,英语口语及发音与学生有差异。④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说价位高,内容多,较难理解,学生尚无合适的教材,无法对双语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与复习。⑤中医院校生理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专业课的内容原本就较多,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双语教学讲授与中文授课相同多的内容,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授课速度难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是生理课还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师若用外语授课,其授课的艺术性将受到影响。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定要用教师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2保证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在讲课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如果应用双语,一味考虑某一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语法会不会出错,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新单词,通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放开,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没有了,学生充其量是多记了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了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知识。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专业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点,这才是学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千万要避免为了用英文而降低专业教学水平,那样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进行教材和课件准备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重新进行节选原版教材,改写和编辑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5]。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备的幻灯片和动画,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质量的图表、动画,尽量减少将课堂内容以条幅文字形式投影出来。采用这种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英文授课和学生听课负担。

3.4定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举行学生座谈会,根据反馈意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包括开设阶段性的小结和串讲、在实践课程(如实验和讨论课)上对英语教学进行补充强化。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5创造良好外语学习条件学校应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尽可能地多用外语进行会话交流。对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校可组织课外辅导,同时再开设专业外语讲座或培训计划;举办一些班、校级比赛活动,如用外语表演小故事、有趣的医学小知识、小品、短剧等,以增加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3.6借鉴成熟双语教学经验双语教学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需借鉴国内外双语教学经验,加强各院校间双语教学的交流活动,编制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或讲义,根据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罗敏华,姚孟晖,文质,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56.

[2]卢丹怀.双语教学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篇11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1 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

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就能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2 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 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篇12

对于初中的代数知识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用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解。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任意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求出方程的根。你只要把方程的根告诉我,我一定能猜出你写的方程。

学生:?????

教师:想知道我怎样猜出你的方程吗?

学生们会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意,自然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会兴趣大增。这种有悬念和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样,在讲解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时候,可以联想到学生儿时唱过的儿歌《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们唱着唱着,就有些乱了起来,有的快有的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问:“任意只青蛙这句怎么唱?”“任意只青蛙任意张嘴,2任意只眼睛4任意条腿。同学们自然会感到这种唱法太别扭,那应怎样唱呢?这时教师便可以巧妙地引入字母,把抽象的任意数用具体的一个字母来表示,学生就会自然地唱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字母所起的作用,知道字母能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把学生对数的认识上升到更一般化的水平,使学生切实体会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达到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并且,时间过了很久之后,同学们还对这节的内容印象深刻。仅仅是学生儿时哼唱的儿歌,就能使原本抽象的字母在短时间内得以理解。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游戏中挖掘知识中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入迷,从而使学生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得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发展,使学生们快乐地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升起帆,如何掌好舵,乘风破浪地前进,学生们面对数学不再只是感到可怕,而是面对一只可以驯服的老虎,虽然有困难,可他们会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初中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简单的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椭圆、平行线、三角形等等,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原型。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弧时,可以引用下面这个起跑线的例子:

起跑线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都很熟悉,而这个学校的起跑线就出了问题,某学校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新建了塑胶跑道,这对全校师生来说都是一件乐事,学校决定在操场建成后举办全校运动会。在运动会的男子4×100米的项目中,八年级6班的最佳四人组合参加比赛,他们的夺冠呼声最高,他们抽签抽到第一道,可是结果他们仅得了第三名,6班的同学服气,他们坚信这个成绩是错的,但是错在哪里呢?这可难坏了6班的学生,他们的班主任是一名很负责的数学教师,她看到学生们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帮着学生们分析查找原因,自己班的四名同学比赛状态良好,发挥正常,首先排除了发挥不正常的可能;裁判员都是多年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不可能出现记时错误,因而又排除了裁判掐表出错的可能;那么,肯定是跑道长度的问题。问题找到了,班主任和同学一起制定方案。跑道测量错误,多半在弯道,弯道是一段圆弧,实际上就是计算每一条跑道弯道段的弧长。班主任告诉学生,最好先在纸上画图作业,确定测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后次序,再按确定的次序进行实地测量。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第一步是找出圆弧的圆心,第二步是量出圆弧的半径,第三步计算弧长。经过实地测量,同学们发现,跑道从内到外,依次多计算了米左右,那么最内圈的第一道比最外圈的第六道多约米,也就是说,本班参加接力的运动员,要比第二道的运动员多跑米多,比第六道的运动员多跑米多。难怪呼声最高的运动员仅得到第三名。八(6)班的同学把测量结果交给体育老师,得到体育组的重视,他们从新测量的结果和学生的计算结果相吻合。虽然没有改写这一次比赛结果,但重新画了起跑线。对于这个错误,学校找到建筑商,发现原来建筑商用的是米跑道的计算公式,而我们学校的跑道仅米长。条件变化了,但建筑商还抱着旧公式不放,当然要出错了,学校为此向建筑商索赔。学生现场测量计算,在真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研究具体问题,比在课堂上的收获要大得多。

教师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梯子的每个梯阶在阳光下的影子。问学生:除了用测量角度的方法,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判断它们的影子平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定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且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是从生活中舍弃了非本质属性,抽象出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这些对象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具有内在的情感亲和力,学生愿意并喜欢去探究他们“习以为常”的背后隐藏着的有趣特征。不但可以体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又可以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第一,教向学开放。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第二,课内向课外开放。教师要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促使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将课内所获取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个数学教师应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数学”,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13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从提出问题中学习数学,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形成认知结构,其中的核心就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相比而言,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实质上反映了教学中谁是活动主体这一根本问题。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应更重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发展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才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刚入学的小学生,特别爱问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问题却逐渐减少。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不是。学生是怕问错了会遭同学讥讽和笑话,怕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被否定。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受到压制,问题意识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我们应首先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师生互问,学生与学生互问中,教师应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激起学生问的勇气。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自己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和微笑,努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积极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此外,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很大。我们还应取得家长的支持:学生放学回家,家长首先要问:今天你在学校提了几个问题?并对此进行合适的评价与鼓励。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成功的提问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不只是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更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始,它会激起探索、研究的欲望。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强化学生体验问题意识所带来的胜利和愉悦的感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将“6+6+6+6+4”改为乘法算式:①6×4+4;②6×5-2,此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①②两个式子从“算题”的角度评价,都不能算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还是“改为简便版式”更好。“老师,你的条件弄错了,如果是改为简便算式就好了。”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欣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精选问题素材,教给学生问的方法。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有不同,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常见的提问方法有: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四)建构自主探索,保证学生提问的时空。

在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现个性,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随时提供学生争辩的机会,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其实,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给学生留下“空白”,这种预留的“空白”指的不仅仅是在教师讲解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包括在教学适当处留一点给学生。教师应设置“既要跳起来又能抓得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去质疑。这时教师及时抓住问题所在,适时地画龙点睛,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成功的体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