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第一学期为期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外,其他时间均在临床参加临床训练。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8个月的内科二级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基础培训,还要完成10个月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培训。在专科培训期间,明确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探讨适宜的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素质专科临床医生有重要意义。
2.1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
①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循环系统解剖,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②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熟练掌握体格检查及心脏听诊、熟练分析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的监护手段。③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心血管疾病危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
2.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2.2.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上述本科招收的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虽然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其心血管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且大多数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通过临床培训,使其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心血管急症的能力,达到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水平。首先从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做起,同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5]。结合临床,每周开展一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心血管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培养“三基”水平过硬的临床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基本临床技能更熟练。
2.2.2一对一带教、分阶段培养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一对一带教,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临床前培训,时间为2周,熟悉环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操作,熟练掌握心脏听诊、规范的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培训,时间为6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并在老师带领下一线病房值班。初步掌握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第三阶段:普通病房临床培训,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独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独立完成心内科普通病房一线值班。第四阶段:重症监护室临床培训(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轮转),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的处理。第五阶段:夯实临床培训,时间为2个月,完成前四个阶段的专科培训后,由科室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心血管内科“三基”及临床思维和能力考核,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临床培训,以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硬,临床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2.2.3教学模式①研究生带教老师的要求:研究生带教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向研究生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同时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专业水平。②“三级医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依据“三级医师负责制”原则,科室每日安排主管医师或主诊医师查房制度,查房过程中由研究生汇报病历,就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培养其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③由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科室教学查房,提前2d告知病例,查房前要求研究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治经过进行前面分析,并且要求研究生查阅教材、文献,先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查房。此外,主持教学查房的专家,首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汇报病例,并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大家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分析过程专家针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由专家总结并对该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讲解,培养其临床思路同时并对疾病的诊治及进展全面了解。
2.2.4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6-7]在临床培训阶段,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针对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由研究生针对患者临床情况,对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或有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作为指导者分析、纠正研究生错误,研究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不仅加深了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理解,而且提高了研究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
篇2
见记者听得很认真,姜铁民教授在送走患者家属后解释说:“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应的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因此,这类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以来,心内科医生非常关注冠状动脉疾病,其他血管的疾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应该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既要关注心脏,又要关注全身的其他血管。”
就这样,采访伊始,姜铁民教授便直接切入主题,谈到了内科医生治疗血管疾病的现状。姜铁民教授认为,近20年来,全世界的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都这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微创治疗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格局,而几年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最先掌握熟练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心内科医生,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这个原因,充分考虑到外科在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了由介入医生和外科医生共同组成的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为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为患者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姜铁民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血管疾病始终是最为凶险的疾病,丝毫的差错就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我们只有在脚踏实地做好临床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在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一定会赶上国际上发展的步伐。”
人才培养是首要问题
据记者了解,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是武警医学院的重点学科,在姜铁民教授的带领下,不仅担负着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多荣誉和成就。但当记者就此话题采访姜铁民教授时,他却很少提到自己,谈话间说得较多的,基本上都是他对学科发展的思考,其中包括我国血管腔内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于这一点,姜铁民教授直言不讳地说:“人才培养是首要问题。也就是说,人才是关键,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非常重要。”
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姜铁民教授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我院这几年就广泛开展国内外协作,始终坚持对中青年医师进行培训交流,不断壮大我们队伍的实力与水平。一是通过请国外专家来指导手术以及派专人出国进修学习,使我们在这方面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尤其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学术讨论,也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开阔思路;第三,在国内血管腔内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学科参与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非常重要;还有一点,血管腔内治疗的手术器材,可以先引进,但如果想要最终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要创新,研制我国自己的器材。”
接着,姜铁民教授对记者介绍说:“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个教学医院,担负着比较繁重的医疗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也会使我们医生的知识更加扎实,对医疗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我们武警部队的心血管病研究所,为了保证研究课题的完成,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小到医院的课题,大到部级的课题或国家自然基金方面的课题,我们都完成的很好,其中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靶器官损伤综合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得了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谈到经验,我们要求所有医生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都要参加到科研的过程当中,临床医生都要定期在研究所做一些基础研究。临床和基础科研有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选题经常是以基础带动临床,以临床促进基础科学研究的。”谈到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姜铁民教授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深高血压机制方面的研究,这是我们的一个重点。另一个是干细胞基础方面的研究,科研结合临床,做好冠心病综合防治的大课题。”
记者此前了解到,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是卫生部及总后卫生部批准的首批军队系统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在武警系统中获此殊荣的,只有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武警总医院。当记者由此谈到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介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时,姜铁民教授结合培训基地目前的建设情况,也向记者谈到了该项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进展:“ 在天津市综合性医院中,PCI例数我们一直是排在第一的,介入技术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完成一定的介入例数的情况下,我们要求术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分析每一例手术病人,制定好每一例手术方案及策略,把握和遵从指南,规范技术操作的意识明显提高。如今我们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中心具有2400平方米的面积,四台数字平板血管机及相关的先进设备。作为一个培训基地,我们认为首先是人才的培养。现有8个能独立开展介入治疗手术的医生分为六个组,各自完成病区的医疗工作及介入手术,并且严格专业划分形成特色。其次,作为基地,我们逐渐扩大有资质的介入人才培训教师来源,争取打造中国规范化的高水平培训基地。天津市现在共有三个国家卫生部认定的冠脉培训基地,包括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我们已经达成联合培训学员的意向,力争做到资源、人才、技术、学术共享。施行统一授课但在不同的医院实习的方法,更好地利用天津市的人才资源。今年我们内部也要大力抓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加快培养二、三线医生,使科室梯队更加完善。在培训过程中,除了培训技术注重介入水平上的提高外,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医德规范,才能培养出医德高尚、技术全面的医学介入人才。”
基础结合临床,让课题更有生命力
据记者了解,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尤其是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领域,也有很大的突破,当问及糖尿病足介入技术的主要适应症以及这一治疗手段与保守治疗相比有哪些优势时,姜铁民教授说:“糖尿病足从机理上分为神经性足和缺血性足两种类型,我们主要针对缺血性糖尿病足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腿部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所致,膝下动脉病变一直是腔内介入治疗的。近几年来,由于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尤其是随着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和导丝的研制、开发以及应用于下肢,使原来不可能完成的手术成为现实。我们心内科医生能熟练掌握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一方面减轻了患者痛苦,挽救了患者肢体,另一方面也存在其局限性。由于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再闭塞,使得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受限。因此,我们在治疗前应该仔细评估病人的病情,慎重选择病例,制定全面而周密的治疗方案。只有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心血管科专家,姜铁民教授接着这个话题又谈到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他说:“欧洲心脏调查及中国心脏调查一致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合并糖代谢异常,因此心血管科医生必然需要关注糖代谢问题。OGTT是早期发现糖耐量异常的敏感性指标,而且简易OGTT试验操作简便,可用于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我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应进行OGTT筛查,而不仅限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患者。我科要求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出院时都要评估其糖代谢状况,以便给予合理的治疗,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对于门诊患者而言,我认为明确冠心病或高度可疑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OGTT筛查。” 姜铁民教授认为,糖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糖管理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外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研究并未证实血糖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临床上心血管科医生仍然不能忽视血糖管理的重要地位,首先要加强血糖管理的意识,及时了解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并且需要掌握血糖管理的技能。
鉴于“降低餐后血糖是否能改善患者的心血管获益”这一问题尚无确凿的循证证据,正在进行的ACE研究对此进行了循证探索。据了解,ACE (Acarbos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研究是由牛津大学与中国的糖尿病及心血管专家协作,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进行餐后高血糖干预的研究。姜铁民教授告诉记者:“ACE研究纳入我国75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7500例明确心血管疾病合并糖耐量患者,旨在验证早期血糖干预能否改善其心血管预后。对于在糖尿病病程晚期才给予积极的血糖干预能否带来心血管获益, ACCORD等的研究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那么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即给予积极的血糖干预能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呢?这正是ACE研究将要回答的问题,因此ACE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ACE研究规模很大,随访时间很长,且至少要随访4年,这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我们仍然十分乐于参与其中,与其他研究者一道,通过我们细致严谨的工作,分享研究的成果。”
积极推动OCT技术的普及
据了解,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近年来,这项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但因为此项技术对介入医生的要求相当高,所以,目前在我国的发展非常不均衡。谈到这个话题,姜铁民教授告诉记者:“目前OCT技术主要用于针对冠状动脉内膜及斑块的科学研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未普及,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 OCT技术在国内尚未普及,在操作上还不太方便,需要阻断冠脉血流才能清楚显像,虽然有时采用特殊方法可以不使用阻断球囊,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与这项技术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随着此项技术的开展及普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会被认可。第二,OCT图像的解释经过大量动物实验及尸体解剖的对比观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有些图像的解释仍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OCT技术与其他的血管内超声影像相比,分辨率提高了很多,可以观测到血管内膜的微细变化及支架贴壁情况。不久的将来要推出的第四代OCT成像设备,将完全改变红外光这种检测导管方法,采用激光检测导管并且在器材方面也会有所改进,提高引擎的速度,可在很短的时间检测很长的一段血管,而且无需阻断球囊,从而使患者的风险减低,图象显示更加清晰,解释更加准确,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也会更加方便。”
姜铁民教授认为,作为新一代成像技术,OCT是利用波长近似于红外线的光波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对冠状动脉血管壁的超微组织结构进行成像,是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它说:“我认为OCT的发展前景主要包括:第一,OCT的分辨率非常高,他对内膜、斑块的撕裂、支架的结构都检测的很清楚。这对于支架安全、准确的置入以及置入后的安全性、长期预后都是非常有利的。第二,OCT对临界病变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是否需要置入支架的诊断,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稳定性病变的患者能不进行支架治疗的尽量不置入支架;破裂病变的患者最好置入支架;而对于置入支架后晚期的、经常在9个月左右进行的复查,使用OCT技术来评价患者晚期置入支架的影响、支架内皮覆盖及内膜增生程度的评价或是否需要再进行介入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姜铁民教授在CTO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动了武警系统的PCI的学科发展。他说:“CTO确实是介入治疗最难攻克的堡垒,手术的成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无论在介入治疗的手术技术水平上、经验上及体力上都对介入治疗医生是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很多介入医学专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是身体健康和生命。正是他们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实践,使我国的CTO治疗水平占据世界的前列。但全国各地的CTO治疗发展还很不平衡,我们要根据自己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量力而行,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充分掌握熟悉CTO治疗特殊器材使用及特殊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CTO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篇3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为19%,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内发生脑卒中者死亡或致残的概率为65%,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心肌梗死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进行早期血运重建治疗,且必须在术前、术中、术后充分使用抗栓药物。而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高达10%~65%,但目前几乎没有强有力的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提供参考,术者总会担心抗栓药物的使用会造成脑出血的风险。
目前只有零星的小样本观察性研究提供一些有关治疗策略的信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握介入治疗的时机,围术期抗栓方案的选择,抗栓药的应用疗程,复杂情况下支架种类的选择。当冠心病合并出血性卒中时,如果是在颅内出血急性期,尽管没有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介入治疗是绝对禁忌,因为不能在这一时期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国外文献有研究者大胆尝试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得出中性结果,并未推荐,我国还没有相关报道。
在颅内出血恢复期后,根据颅内出血的分期,神经内科相关文献大致确定,当颅内出血时间>2个月时,血肿基本吸收,血肿周围的病灶和水肿带基本消失,进入稳定期,这时如果遇到高危ACS怎么办?我认为可以酌情考虑PCI。有文章探讨,在颅内出血后多长时间后可恢复抗凝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应用和重启抗血小板药物?确实是没有结论。我认为,如果颅内出血2个月后,如果患者血压控制稳定,与神经内科沟通后确定患者不是特殊出血原因,如CAA(淀粉样脑血管病,复发出血几率高),而是一般性颅内出血,在2、3、6个月后重启抗栓药物可认为相对安全。当遇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高危、极高危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策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提示:对于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有研究指出,在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应用阿昔单抗也没有增加出血风险。目前神经内科指南推荐和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未溶栓的冠心病患者,不管多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都是相对安全的。而在抗凝药物应用方面,对于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担心发生出血性转化(HT),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关于少数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王贵松介绍了目前仅有的一项关于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的ACS患者行PCI 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该观察性研究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PCI组(40例)。结果显示,两组在脑卒中和颅内出血均无差异。脑卒中发生:药物治疗组为3例(8%),PCI组1例(3%),相对危险度(OR)=0.3,95%CI (0.03-3.2),P=0.98;脑出血:药物治疗组为2例(5%),PCI组为4例(10%),OR=2.1,95%CI (0.36 ~ 12.2),P=0.40。(Zeus T,et al.Clin Res Cardiol,2015)
上述研究提示可初步参考的信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行PCI是安全的。研究还提示两点,首先,有关PCI时间点和抗栓治疗方案的最终决定,均经过心内科介入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多学科间讨论,这种不同学科间的密切合作使患者获益。其次,该研究中PCI组的金属裸支架使用率为63%,反映出心脏介入医生对卒中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忧虑――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金属裸支架植入术后可以更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但近期冠心病介入研究指出,金属裸支架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血栓发生率差别不大,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不再成为额外的禁忌。另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也没有限定统一方案:一般情况下,置入DES者氯吡格雷应用1年,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氯吡格雷应用6周,但没有一例采用了在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再加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的三联抗栓方案。
一项国内伴缺血性脑卒中史(卒中至少发生在3个月前)的ACS患者PCI治疗随访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试验组(n=130)和对照组(n=130),有卒中史和无卒中史的2组患者在随访期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比较结果提示2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心源性死亡:试验组12例(9.2%),对照组8例(6.2%),P=0.352;PCI后脑卒中:试验组8例(6.2%),对照组2例(1.5%),P=0.053;耙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试验组7例(5.4%),对照组5例(3.8%),P=0.554;再次心肌梗死:试验组5例(3.8%),对照组7例(5.4%),P=0.554;支架内血栓形成:试验组3例(2.3%),对照组4例(3.1%),P=0.702;主要出血事件:试验组7例(5.4%),对照组5例(3.8%),P=0.554;脑出血:试验组3例(2.3%),对照组1例(0.8%),P=0.314。王贵松总结说,由此可见,出血性卒中在急性期行PCI是绝对禁忌,在陈旧期可酌情考虑行PCI;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行PCI基本安全可行,在陈旧期(3个月以上)行PCI无所顾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3): 277-27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吕树铮教授点评:临床中常见合并脑卒中的冠心病患者,据神经科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者80%为缺血性卒中,20%为出血性卒中。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冠心病患者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入院时没有卒中,可能一进行抗栓治疗就发生脑出血。即使如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可能给每个冠心病患者都做脑血管造影检查,但如果患者最近有过一些类似卒中的表现,医生还是要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当遇到有高危脑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如何处理?溶栓效果往往不佳,可以直接行PCI开通闭塞血管,建议尽量不要植入支架。因为植入支架后需要抗拴治疗,与脑出血的情况相矛盾,尤其在前降支近端、左冠状动脉主干放支架的术后处理非常困难。如果是左冠状动脉主干(简称左主干)闭塞,处理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看哪种病情更急、更凶险,就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以行介入治疗。如果呼吸中枢出血、下丘脑出血,不能行介入治疗。左主干完全闭塞需要介入治疗,如果左主干不是完全闭塞,不要行介入治疗。
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点评:临床上脑出血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从治疗的角度看,如果不行介入治疗,患者危险程度大,死亡率高。如果行介入治疗,一旦术后抗栓治疗后脑出血严重,医生不得不停用所有抗栓药物,而一旦停用所有抗栓药物,左主干闭塞更快,出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死亡率也很高。
我科室医生的亲属因心绞痛,前降支80%~90%狭窄,植入支架后发生脑出血,且出血量很大。考虑到一旦停用所有抗栓药物,左主干闭塞更快,前降支完全闭塞易出现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此时,治疗脑出血,还是避免出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我们停用了一个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继续使用氯吡格雷,进行微创插管引流后,脑出血还是控制不住。面对亲人病情的困难抉择,这位医生决定停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每天监测心电图,加上神经科医生的积极处理,患者预后尚可。而临床有时会遇到和该患者情况类似的患者,停用全部抗栓药物,易出现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死亡。因此,同时处理脑卒中、冠心病和介入治疗非常困难,心内科医生要注重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科等开展多学科讨论,评估哪种治疗方案相对更合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兼大内科主任高炜教授点评:一旦出现脑出血,首先要确诊脑出血的部位,这一点非常关键。尤其是脑出血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脑疝,必须立即停用所有抗栓药物,而且,即使停用所有抗栓药物,病情也有可能继续发展。如果事先知道患者有脑卒中还好处理,如果有脑卒中史而没问出来,这是医疗行为不到位的表现。很多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介入治疗,合并脑卒中的发生概率很高,因此建议知情同意谈话时,一定要谈到围术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问题,因为医生不可能术前给患者做脑血管造影、脑部核磁共振,或是脑部CT检查,这些都不是常规检查。一旦术后发生了脑卒中,与部位有关。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相对风险小一些,脑出血如果是发生在脑干周围,死亡率很高;如果是单纯小病灶脑梗死,不用急于停用所有抗栓药物。“两害相较取其轻”,不仅要选择危害性更轻的方案,还要选择可控性的方向去发展。
合并恶性肿瘤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策略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心内科主任黄榕――
一项纳入3423名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CI)的多中心荷兰注册研究中,有208例(6%)的患者合并有癌症病史(Matthijs A. Velders,et al. Am J Cardiol,2013,112:1867-1872)。与未合并恶性肿瘤的STEMI患者相比,合并恶性肿瘤的STEMI患者介入治疗1年有更高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
在接受直接PCI治疗前6个月内确诊癌症,是早期心血管死亡的强烈预测因素。为何合并恶性肿瘤的STEMI患者会增加死亡风险?这可能与肿瘤患者合并贫血、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相对较高有关。
那么,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STEMI患者,接下来的要讨论的三个话题是,应何时进行介入治疗?这些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应采用何种双联抗血小板类药物治疗(DAPT)策略?如何平衡合并肿瘤和冠心病带来的风险和介入治疗的获益?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绝大部分合并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外科手术前行冠脉介入治疗并非必选。指南推荐的采用早期危险分层工具及相关风险因子包括两个评分系统。TIMI风险评分中分值为1的包括:年龄≥65岁,≥3个冠心病风险因素,冠心病(狭窄≥50%),既往7天内使用阿司匹林,24小时内严重心绞痛发作≥2次,ST段改变≥0.5mm,心肌标记物阳性。GRACE风险评分为:年龄每增加10岁,比值比(OR)1.7,心肌梗死病史,OR1.4;充血性心衰史,OR2.1;心率每增加30次/分,OR1.3;收缩压每下降20mm Hg,OR1.1;基线血清肌酐水平每升高1mg/dL,OR1.2;基线心肌标记物阳性,OR1.5;ST段压低,OR1.5;非院内PCI,OR1.9(Eagle EA,et al. JAMA,2004,291:2727-2733)。
对于合并癌症的冠心病患者,究竟是治疗病变还是治疗患者?治疗目标应该是降低患者远期死亡率和提高其总体生活质量。另外,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可能会有放射性损伤。有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接受了放射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和疾病损伤如脱发、慢性改变等。对于接受放射治疗后罹患癌症的风险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在2011版美国心脏学院基金会(ACCF)等有关PCI指南中也强调,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应有放射性剂量的常规记录,如果达到一定剂量,要进行长期随访,警惕迟发的放射性损伤(证据等级:C)。
篇4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会看病、看好病,还要把临床遇到的问题想办法在实验室解决并指导临床,再把这些经验总结传授给其他医生”,这是葛教授对“好医生”的定义,而他自己也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医者仁心
2010年“六一”儿童节前的某一天,在中山医院的手术室里,20多位医生护士正紧张地对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孩实施抢救,时间一分一秒地无情走过,医生们正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一位40多岁的医生站在手术台旁,用他那双坚定有力并已挽救过无数病患的手为患儿实施心脏按压复苏,一、二、三……抢救10分钟后,患儿的心跳依旧没有恢复,然而他没有放弃,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他也全然不顾,全神贯注地对患儿实施抢救。“葛医生,有心跳啦!”他抬头看了一眼心电图,确认这颗稚嫩的心恢复了心跳,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2个半小时。孩子的命暂时保住了,但第一次手术却不得不宣告失败。
这一幕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时隔1年之后,葛医生讲到这段故事时似乎当时的手术抢救过程历历在目,他心情复杂,虽然抢救这个孩子要冒风险,要花很多的精力,但他从不放弃救治患者的任何一丝希望。因为他是一名医生,最在乎的就是患者的健康,最开心的就是看到病人痊愈,他曾医治好无数病人,他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从医几十年从未跟病人红过脸。
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小患者叫小杰,是一名十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来到中山医院之前曾在其他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但仅在术后3年,又出现了胸闷、胸痛和气喘的表现,甚至稍一活动就会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很差,心力衰竭,肝脏很大,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0%,是正常人心脏功能1/3左右的水平,左冠脉主干开口严重狭窄(近99%的狭窄),一旦完全堵塞则病人会出现猝死的危险。之前经治的医院感到束手无策,建议患儿到上海中山医院做心脏移植。葛均波医生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患者年龄较小,移植手术风险过大,手术后的长期生存也不容乐观,而且与孩子相匹配的心脏供体,短期内也很难等到,因此支架治疗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葛医生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打开患儿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经过精密计划,他在患儿大腿的股动脉上打开一个约0.2 cm的小孔,从这里把指引导管一直送到患儿心脏左冠状动脉的开口处,这根导管可以帮助导丝和球囊顺利到达左冠状动脉远端和病变处,同时还可避免血管受到损伤。之后,再把携带支架的球囊支架系统输送到左冠状动脉堵塞处,重新打开患儿严重堵塞的左冠状动脉。
但是手术中却遇到了巨大挑战,最小的导管对患儿来说都显得尺寸太大,换了五六根导管都不合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概40 min后,只有局部麻醉的患儿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变得躁动不安,为避免手术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葛医生马上联系麻醉科为患儿实施全身麻醉。然而意外发生了,注射麻醉针的过程中,患儿呼吸心跳突然都停止了,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全力抢救的一幕。
葛医生走出手术室,很无奈地把第一次手术失败的消息告诉患儿家属,孩子的妈妈立刻跳了起来:“难道我们孩子的罪就白受了?!”讲到这里,我们看到葛医生的眼圈湿润了,身为一名医生,他比谁都希望自己能治好病人,但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有时不仅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还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导致这台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根适合患儿使用的导管,葛医生问遍了国内导管的生产企业,没有一家能提供如此细小的导管。但他没有放弃,他想到日本有很多“川崎病”患儿,马上联系了日本的一位教授,日本果然有为儿童专门定制的特制导管!葛医生为此专程到日本,找到了愿意提供导管的企业,并在上海市卫生局的协助下带回了适合患儿的导管,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手术。孩子得到了成功的救治,终于可以像正常的小朋友一样跑跳玩耍了。
葛医生坦言,当时有朋友提醒他不要冒险做这个手术,万一不成功可能会影响他的声誉。可是他觉得,如果中山医院都不给病人希望的话,那么这个病人可能真的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而如果大家都不愿承担风险,那么病人还到哪里去找出路?
开拓创新之表率
葛均波是在山东日照农村长大的,凭着勤奋与好学,他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考取了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陈灏珠教授在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艾倍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1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便成果不断,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 82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发现心肌桥,“葛氏现象”编入教科书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7年的一个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来到他所在的德国埃森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半月形暗区并非特例。他立即找出了实验室里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葛均波的这个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3%提高到了近100%,这一发现成为了诊断心肌桥的影像学金标准,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
欧洲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称作“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半月现象”也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葛氏现象”。
敢为天下先,促成首例心脏移植术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 他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葛均波不辱使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 600例,其中PTCA达到500例,是1998年的3倍和6倍,2011年更是增加到了8 362例。
当问起回国以后的感受时,葛均波莞尔一笑,说道:“我从德国归来,来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工作。当时由于诸多因素,研究所的工作有所滑坡,科研人员出现断层,课题研究也青黄不接。见此情况,我内心十分焦急。不久,就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狗与兔的动物实验都做了,可是,就是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主要是没有人敢承担这个风险。”
“我想,德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上海就不能做呢?我们上海也要敢为天下先嘛。于是,我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向当时的院长杨秉辉递交,我还给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写了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我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如果手术最终有什么后果的话,一切由我来承担。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万幸的是,我的建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0年5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医院第1例心脏移植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最好的典范。
引进新技术,开通患者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要做的却是把它放入人体的血管内,以支撑起闭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受邀到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外国人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打通血管,病人可获健康;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上述方法就不能奏效。在当时,医学界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尚无良策。葛均波决心向这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进军。
葛均波对此首次采用了高频旋磨术,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即直径0.36 mm,长1.9 m;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23 mm,长3.25 m,因此,更难控制。况且导丝上还有一个1.25~2.5 mm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在冠脉内超声波的引导下,以15~19 r/min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某年春节,一位76岁的老人慕名而来,他因患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步行2 m,就会胸痛、胸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老人心肌最重要的血管――左前降支99%已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葛均波带领他的助手运用高频旋磨术在其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中硬是“钻”出一条1.25 cm的“隧道”,然后再扩张球囊,安置支架,并一次解决3支血管病变。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患者症状立即得到改善,转危为安。
每年省12亿,要让病家用得起药物支架
十余年前,冠心病患者装个进口药物支架要4万多元,有经济能力承担的人寥寥无几;十余年后的今天,药物支架“国产化”进程大大推进,每个支架价格从4万元降至1万元。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并加以改良的,就是葛均波教授。
当进口药物支架刚来到中国时,葛教授万分感慨,“一个要卖4万多元,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在最初做药物支架的日子里,葛均波体会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可随着病例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了美中不足。原来,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很可能引发炎症。临床发现,患者一旦发生支架血栓,死亡率高达40%。葛均波琢磨着,设计一种新型支架,既能使药物支架国产化,又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正式开始了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的工作。
当年研制“国产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时,葛教授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成就了现在临床普遍可见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将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从1%~1.5%降至0.15%~0.3%,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由于支架全部国产化,价格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1万多元;国产支架市场份额走高,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降幅高达七成至八成。
目前,葛均波研发的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此外,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近3年为国家创汇523万美元,并荣膺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为“心“而辛苦,只想做一个好医生
站在心脏病治疗和研究领域巅峰的葛均波,凭着对医学研究的执着不断创造着新的生命奇迹。他成功开展了国内第1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国内首例数字化双平板磁导航心血管介入手术、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移植术、上海市第1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1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等。从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葛均波联合中山医院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 他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首条24 h全天候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来到医院抢救病人,甚至躺在病床上还在指导抢救患者。
过度的劳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痕迹。10多公斤重的手术防辐射“铅衣”他经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长期的负重站立手术让他的腰椎不堪重负,甚至无法起身行走;黝黑的面色告诉我们他陪病人介入手术“吃”的X光太多太多……葛均波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病人的称赞,由此也获得了各种荣誉――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授予的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一点都不自我陶醉,他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他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
传道授业之师
除了做好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葛均波的身上还承担着许多重担。作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国际著名的心脏病研究专家,如何带动培养好科室内的其他医生,如何将学科建设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如何让更多的心脏病医生提高业务能力,如何让病患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这些都是他不断思索的问题。
有句老话叫“一山容不得二虎”,这种现象在人才济济的地方更易出现。众所周知,葛均波教授领衔的中山医院心内科是国内同类研究机构的先锋和权威,这里的医生几乎个个“身怀绝技”,有号称心脏病克星的“四大天王、金刚”,虽然这只是戏称,但这些医生们精湛的医术常常使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葛均波认为,要与世界接轨,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靠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为了避免发生医生之间因竞争而引发的“拆台”,葛教授结合每个医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适合其专长的发展方向,并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为每位医生尽量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同时,葛均波也不吝于向兄弟医院输出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积极帮助其他医院的心内科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其共同进步。当年回国后不久,葛均波发现每年国内召开的类似的心脏病学术研讨会数目众多,但鲜有精品,他觉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也不利于同行的学术交流和提高。
2007年在他的倡议下,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把上海各个小型会议整合在一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由此诞生了“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riental Congress on Cardiology,OCC)。为了使会议成为一个品牌,特意取名东方。“东方”并不限定于一个区域,既可以指上海,也可表示中国,还可以指整个亚洲。如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已成功召开五届,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学术影响力越来越高,会议内容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有专家报告,还有病例讨论、手术演示,因此已成为心脏病学的知名会议,成为心脏科医生每年不容错过的学术盛宴。
葛医生还积极参加各种科普教育活动,他发现这些年心脏病临床发病率急剧上升,疾病谱发生着重大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好、生活工作压力变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葛均波刚回国时,医院心脏科只有80多张病床,现在有近200张病床仍显紧张,不能满足需求。一个医生就是医术再高,即使不休息也看不完这么多病人,而很多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告诉病人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及早预防、早期干预,不仅对病人好,也对社会好。从这一点上说,科普教育可能比做一台手术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他常说,让病人能幸福、健康、有尊严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卧床时间最短1年,最长30年;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小65岁,最大93岁,平均(78±12.15)岁。其中脑卒中45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外伤性瘫痪17例。
1.2 临床表现 ①明确上呼吸道感染者42例;发热为首发症状8例;以纳差乏力为首发症状10例;以恶心呕吐为首发8例;以呼吸困难为首发15例;以烦躁不安首发5例;以咳嗽咯痰首发20例。以上患者均以各自首发疾病收治到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病房。两肺下野可闻及少许湿啰音38例,右肺中﹑下部呼吸音减低 12例,患者有窦性心动过速41例, 心率101~126 次/分。
1.3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29例高于正常为(12.8~16.2)×109·L-1,其中26例中性粒细胞高于正常,比例最高到0.89。胸部X线片示36例两肺纹理增粗,32例左或右侧肺中下野蜂窝状或小片状阴影,29例心影增大,38例主动脉结突出,21例主动脉钙化。心电图示27例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ST段水平下移>0.01mV),29例 V1 导联P波终末向量阳性(V1ptf≥-0.01mV·s-1)[1]。
1.4 误诊情况 发病初期即发生心衰而被误诊者54例;治疗期间由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素诱发心衰,未及时确诊者14例。误诊疾病: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哮喘9例,肺心病、慢性肾炎各7例,急性胃肠炎6例,慢性胃炎、肝炎、脑血管意外及支气管肺炎各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3例,肝硬化与老年精神病各2例。误诊时间4d~3个月。超声心动图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肥厚和(或)扩大,EF值均小于40%。
1.5 误诊原因
(1)因呼吸道症状误诊为支气管及肺部疾病 本组有36例。心衰时由于肺泡及支气管黏膜淤血、水肿引起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本组36例均因呼吸道症状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而未注意与心衰鉴别,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及一般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更换抗生素并加大剂量,疗效仍较差。经给予毛花苷丙、呋塞米静脉注射或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口服及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呼吸道症状、体征随之好转至消失,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阴影缩小甚至完全吸收,心电图示ST段压低、T波倒置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确诊为心衰。
(2)因消化系统症状误诊为肝病或胃病 全心衰或右心衰时由于长期体循环淤血,特别是肝脏、胃肠道淤血而引起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进食后饱胀和便秘,由于肠道血供不足可引起腹痛、腹胀,易误诊为胃炎、肝炎、肝硬化。本组共16例,占27% 。其心衰症状并不典型,仅有心率加快,临床医师常以局部症状为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了心电图等医技检查,导致误诊。
(3)因尿少、水肿误诊为肾脏疾病 二尖瓣狭窄病人,由于出现尿少、水肿、发绀等症状,心脏杂音不明显,被误诊为急、慢性肾炎、肾衰。本组共10例误诊为肾脏疾病,占16.7%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城垛”样图形,二尖瓣口狭窄,左房增大,LVEF≤0.40,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并心衰。
(4)因神经、精神症状误诊为脑血管病 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大脑供血不足,心衰时心排出量减少,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出现头痛、头晕、失语及精神症状,本组有6例被误诊为脑血管及精神疾病。经进一步追问病史,详细查体,动态观察心电图及行心脏彩超检查,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临床症状消失,确诊为心衰。
1.6 治疗方法 入院后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合并感染的给予积极抗感染,加强支持对证治疗,除18例入院后诊断心力衰竭患者予以早期抗心力衰竭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均在治疗3d效果不明显在心内科医生会诊后确定为心力衰竭,加用抗心力衰竭药物,症状逐渐改善。12例死亡。
1.7 预后 除12例因感染不易控制心力衰竭加重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长期卧床,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力竭衰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住院率,临床上常把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称为显性心力衰竭,相当于NYHA分级的III~IV级,把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称为隐形心力衰竭,相当于NYHA分级I~II级。老年卧床患者即使心功能达NYHA分级的III级,也没有明显症状。老年患者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不典型,体征易混淆,且老年人叙述不清,基础病多,易误诊。老年人易诱发心衰的原因,老年人心血管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主要变化是:① 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随年龄增长心排血量每年下降1%,心排血指数下降0.8%;② 心脏储备功能减弱;③左心顺应性减退;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脉压增宽;⑤脉率增加;⑥ 心脏对神经体液调节反应减低。由于这些改变,易致各种因素诱发心衰[2]。卧床患者,心脏储备功能更加减弱,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失眠、意识模糊、软弱无力、纳差是老年人心衰常见症状,有时仅有此类非特异症状,多数患者为无症状型,部分病例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多不典型,部分已处于中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极度疲劳。一旦存在某种诱发因素,即可发生重度急性左心衰,危及生命[3]。某些患者短期内可反复发生急性左心衰,尤其是急性心肌缺血所致者[4]。血浆脑钠素BNP大于100pg·mL-1可作为心室功能异常或症状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生存曲线相关[5]。可推荐临床各科对老年患者常规检查,为早期临床诊断心力衰竭提供证据。
本研究所选患者均为初诊后收入非心血管内科患者,入院3d内诊断心力衰竭者仅占26.47%,分析其原因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特殊性有关,老年患者心力衰竭容易误诊,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心力衰竭更容易被忽视,值得我们临床工作者注意。对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如诊断原发病治疗3d效果不明显,要考虑心力衰竭的可能,小剂量利尿剂与小剂量洋地黄对早期左心衰有效,可以作试验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80.
[2] 王迪浔.人体病理生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9.
篇6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断改进不足;加强业务实践知识和业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及业务能力。所分管的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今年由于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主动辞去十四届柳河政协委员职务。
二、业务管理情况:
(一)例会制:今年的质量分析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由我和杜院长共同主持,听取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科主任(护士长)汇报一个月的业务工作情况,提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转呈上报;强化规章制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范医疗事故和医疗缺陷成为每次例会必须强调之内容,足以引起每位与会者的高度重视,警钟长鸣。其他院级领导不时参加,并作出重要指示,体现例会的重要性。通过例会不但及时掌握各科情况,同时也提供各科室之间沟通的平台。
(二)院长查房:我负责内科系的院长查房,没有特殊情况,每次查一个疗区,在所有职能科室领导共同协作中,认真按要求和规定进行,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医护人员规范化行医。及时完成病历及医疗文件的书写,对不合格病历,限期修改,逾期不改者,按有关规定处理,组织医务科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及讨论。及时杜绝不良医疗行为发生。由于身体等因素,今年院长查房次数减少,但加强了医务科、护理部的督导作用及质控科的检查力度。
(三)新农合及城医保:按照新农合及城医保的相关文件及制度,加强对新农合及城医保的管理,使该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督促医保科主任派专人不定期深入疗区病房,宣教法规及相关政策,会同医护人员及窗口工作人员分层把关,检查和验证住院病人身份的真实性,今年,无一例冒名顶替事件发生。在这方面我们本着谁犯错谁负责的原则,坚决抵制违规违纪等不良事件发生。积极配合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严把向上级医院转诊审批关,要求医师首诊负责,非本人接诊病人原则上不得转诊,要求住院医师,认真书写医疗文件及填写与疾病相关检查申请单、审批单,减少差错漏洞的发生。
(四)医疗管理:根据需要及业务管理情况,院方对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等职能科室做了相应的调整。医务科:接收办理上级下发各种通知规定等100多件,外出参加学术活动16场次,共派出22人次学习;各类报表20余项,月报表2项、季报表1项。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达标率100%,参检迎评工作5项,组织大型义诊活动2次共诊治218名患者。前往15家乡镇卫生院进行工作指导,与4家乡镇卫生院分别签署了医疗联合体协议书。出院病历归档率为100%;严格按文件要求贯策执行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临床医疗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护理部:按计划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训练和专科技能训练,护理业务学习每月1-2次,全年共完成业务学习27次54学时;“三基三严”理论知识考核4次,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考核6次,要求人人过关,并将考核成绩计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中医理论培训26学时,理论考试7次,八项中医操作9次。质控科:围绕医院的工作重点,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落实了专项检查;克服人员少,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困难,坚持对疗区运行病历,每周2次检查,出院病历每月抽查20%--30%,对处方则不定期检查。全年对处方及住院病历进行2次展示,使每位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规范化书写医疗文件的重要性;对缺陷病历及处方的处理,见我院每月质量信息报。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腔镜室、检验科等部门的空气、物表、手表面、灭菌物品、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器等进行重点管理工作;又制定目标监测工作如导尿管监测及外科手术部位切口监测等。全年进行7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3次培训考核、合格率100%。2016年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消灭细菌效果监测,其中空气采样培养50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b-d测试监测327次,生物测试47次,合格率100%,;全年网报传染病97例,死亡病例48人,食源性病例14例,相关业务指导部门来院检查督导8次,协同后勤科接待环保部门进行污水检测7次。检测合格率100%。
三、业务实践开展情况
身为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两个疗区学科带头人,要求自己,必须适应现代化医疗发展的快速节奏,因此业务上不间断学习,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和更新陈旧理论,言传身教,带出一支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准的医疗队伍,通过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各位医师业务能力有了整体提升,同时要求疗区医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全年年业务查房每周二次,即:神经内科(脑病科),心血管科(心病科)各一次;每次查房对每位住院病人都认真检查,仔细询问病情,规范查体,综合辅助检查资料,做出诊查方向、临床诊断和详细的治疗原则,指导经治医师修改或拟立治疗方案。对危重病人,不分昼夜,随时查看;对发生病情变化的病人,做到及时对症处理。应邀会诊及时到位。
篇7
我们医院内科是普内科,作为科室主任,我始终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强化“四个意识”,即: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学习意识。继续强化专科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诊疗制度,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业务、钻研业务上,不断拓展知识面,将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树立将自己的业务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室科学发展、构建医院创新发展的能力意识,强化门诊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看病就医,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微笑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
作为科室主任,在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各项工作,设立高血压专科,进行专病管理。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询问病史、重视认真严谨体格、合理开具辅助检查、科学合理用药合理,不计较个人一时之得失,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满意,用过硬的技术、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获得了病人的认可。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时刻认识到治病不如防病。我积极加入到义诊为民、健康宣教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宣传,把真正的健康知识普及给广大的老百姓,现在我有几十个“粉丝”这些都是社区的老人家,他们每每看到有推销保健品的人员都会给我打个电话问问,我也每每耐心的解答建议他们理性的健康的管理自己的健康,渐渐地我收获了许多友谊,他们有时家里的家长里短也会找到我,这可能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是这与他们的健康有关,我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渐渐地我成为很多家庭的健康朋友,我真的很欣慰并且乐此不疲。我信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关于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全年没有请假、迟到、早退现象。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求真务实,在生活中发扬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索要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不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开大处方、不开人情方。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不多收、乱收和私下收取费用。能及时准确的完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刻苦专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在这一年工作中无任何医疗事故及不良行为记录。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关于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的第一个科室是心血管内科,在科领导及师姐们的悉心教导下,我虚心学习,勤学好问,自觉遵守科室规章制度,并基本掌握本科室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项护理操作,不怕苦不怕累,深得科室人员及病人的'赞扬。
医院门诊是医院的第一扇窗口。医院门诊工作的质量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素质,同时门诊是病人就医的第一个场所。病人多,病情杂,突发事件频发,还需要与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设备科等科室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要及时了解医院的动态情况,这就对护理人员无论从职业道德,医技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很庆幸,刚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就有幸分到了医院门诊部得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医院门诊是医院的第一扇窗口。医院门诊工作的质量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整体素质,同时门诊是病人就医的第一个场所。病人多,病情杂,突发事件频发,还需要与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设备科等科室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要及时了解医院的动态情况,这就对护理人员无论从职业道德,医技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想做好一件事,先学会做好人,在门诊,每天面对的是形形的人,跟不同的交流就得用不同的技巧,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强化护理质量安全观,,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职业观,在工作中做到态度热情,积极主动,使用规范的着装,温和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对病人一视同仁,护理周到细致,实现了病员对门诊护理工作的零投诉。热情诚恳的为病人做好分诊及指引工作,并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其中我看到了病人脸上满意的微笑同时也读懂了作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的使命的可贵之处,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好就是不简单。
同时,在我们的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的教导下,熟悉了大部分验单的检验目的及各项正常值, 大大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医学视野。还有我们每天跟不同科室的医生,检验人员,保安,工人打交道,对我们以后进入临床工作熟悉各种工作流程,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大有益处。使自己更加了解医院的人文环境,并努力使自己融人其中,发挥医院的主人翁意识。
与此同时,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在科主任的支持下, 组织门诊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通过观看技术操作录像、示范、现场指导,互相交流经验,使我们的护理技术操作得到了规范和统一,促进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顺利通过了医院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23-0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能迅速有效开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狭窄及闭塞血管,提高心肌存活率、降低再梗死和再闭塞的风险,改善预后。PCI治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由于支架内皮化进程缓慢,需要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但抗血小板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阿司匹林损伤消化道粘膜,导致溃疡和出血,另一方面氯吡格雷可直接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碍新生血管的生成和影响溃疡的愈合,因此,二者联合应用是对胃肠道粘膜的损伤更为严重,显著增加了胃肠道出血的风险[1]。因此对于近期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时需要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合理选择胃粘膜保护剂,个体化治疗,改善其预后。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共收治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三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静脉应用泮托拉唑治疗41例,现将临床观察与治疗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PCI术后三个月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47-73,平均61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11例,急性ST抬高心梗15例,PCI术后所有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无70%以上狭窄者为完全血运重建,共27例;遗留任何1支以上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70%者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供14例。根据出血后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便常规和便潜血试验结果,估计出血量:失血量小于400ml,17例;失血量在400-1000ml,21例;失血量大于1000ml,3例。
1.2 治疗过程 卧床休息、吸氧、持续检测血压、心电图,补液,止痛、对症以及请心内科医师会诊,评估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制定治疗方案:失血量小于400ml的患者,停用阿司匹林,继续口服氯吡格雷,同时于泮托拉唑40mg/d静点;失血量在300-1000ml:停用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同时于泮托拉唑40mg/次,2次/d静点,禁食水24小时,没有出血加重的患者于24小时候后继续口服氯吡格雷,根据血常规结果给予输血,补液等对症治疗;失血量大于1000ml: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同时禁食水,于泮托拉唑40mg/次,抑酸,保护胃黏膜,输血纠正失血,补液等治疗。
1.3 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指标 ①胃镜下出血停止;②大便转为黄色;②大便隐血试验阴性。3项中其中1项成立即为出血停止。显效:治疗36h出血停止;有效:治疗36-72h时出血停止;无效:治疗72h出血未止。
2 结 果
2.1 上消化道止血效果 见表1。
2.2 住院观察及随访结果 41例患者中15例发生失血后心绞痛,其中血量小于400ml患者,2例;失血量在400-1000ml患者,10例;失血量大于1000ml,2例,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出院后随访3个月,发生心绞痛者共2例(5%),均为未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再发心绞痛,出院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GIB。
3 讨 论
目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已经被认可为PCI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2],然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带来的消化道粘膜的损伤,使得PCI术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对于DES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原则首先应考虑是否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停用多长时间,我们根据PCI术后抗栓治疗专家共识以及近两年我们对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患者仅有轻微的失血表现,临床判断为少量出血,可暂停抗血小板药物24小时,如果出血停止,且再出血风险较低,则可继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果出血停止,但再出血风险较高,或出血量较大,要同时评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考虑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相对小,而对于介入术后的益处更大,应停用阿司匹林,继续应用氯吡格雷;但如果失血量超过1000ml,应同时停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对于近期行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合理选择胃粘膜保护剂来进行积极治疗,避免消化道出血加重及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近期研究显示DES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MI再发率[3]与应用PP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随氯吡格雷单独使用时间延长呈负相关[4]。这是由于PPI和氯吡格雷都要通过两种药物在肝脏内均经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途径代谢,影响氯吡格雷的活化和药代动力学[5]。导致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也降低PPI胃粘膜修复作用,增加心血管事件。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其生物利用度比奥美拉唑提高7倍,对壁细胞的选择性更专一。其在人体内通过肝脏内代谢,不与细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所以它不影响氯吡格雷在肝脏内的代谢。研究表明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联用并不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与泮托拉唑并不抑制CYP2C19有关。建议对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同时需要抑酸干预的患者,建议联合泮托拉唑代替奥美拉唑,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总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减少出血和血栓并发症,建议高危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泮托拉唑钠,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我们还需要和心内科医生合作,共同探索最佳治疗的方法。通过评估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再出血的风险而慎重考虑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澍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所致胃肠道损伤的防治策略[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2011,5(31):336-337.
[2] Popma J J,Berger P,Ohman E M,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Suppl):576S-599S.
[3] Ho PM,Maddox TM,Wang L,et al.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use of clopidogrel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follow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AMA,2009,301(9):937-944.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 疗效和安全性评定 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着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S评分和疗效的比较 见表1,表2。依达拉奉组(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显着增加;4周时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的比较表2 两组治疗4周时疗效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组有2例在14天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采用保肝治疗后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减慢滴速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多年来脑出血治疗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内科保守治疗缺乏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年来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对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有益,但手术要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而且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h内)进行,还有很多基层医院无法开展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所以手术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对脑出血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办法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特别是神经内科医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需要,笔者使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脑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和轴突的急性坏死是不可逆的,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在此时间窗内采取适当的干预性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1]。依达拉奉是一种具有捕获羟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化剂[2],其血脑屏障的穿透率为60%,静脉给药具有清除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依达拉奉不具纤溶作用,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及出血时间[3],因此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所以用于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治疗2周及4周时ESS显着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4周时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依达拉奉组出现2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经相应处理消失,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说明依达拉奉是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的药物。如果脑出血患者能在早期使用依达拉奉,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对降低患者后期治疗费用作用明显,而且在疗效提高后对患者信心的恢复也大有帮助,这也是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依达拉奉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脑出血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
篇10
布朗教授表示,新研究只表明“多吃果蔬与快乐感之间存在关联”,但多吃果蔬有益心理健康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另一种可能是,快乐的人会吃更多的水果蔬菜。
摘自《生命时报》徐澄/文
语言学习有助于大脑发育
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让两组大学生同时进行3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了他们这段时间内大脑结构的变化。其中一组学生专门学习外语,对照组则学习其他学科,两组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度相当。结果发现,学外语的学生大脑特定区域出现增长,而对照组学生大脑结构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说,虽然不能将3个月的语言学习与终生使用双语的效果相比较,但本次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习对保持大脑健康大有裨益。
摘自《科技日报》
蜂蜜止咳效果好
以色列的最新研究表明,蜂蜜止咳效果堪比止咳糖浆。
以色列研究人员给一部分孩子每人一茶匙(10克)蜂蜜,而给其他孩子一茶匙止咳糖浆,结果发现,喝了蜂蜜的孩子咳嗽有所改善。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儿科伊恩·保罗博士指出,蜂蜜黏稠、浓度大,可增加唾液分泌,帮助化痰和呼吸道。但一岁以下的孩子不宜喝蜂蜜。
摘自《健康时报》肖融/文
椰子油能抑制龋齿病菌
龋齿是十分普通的大众健康问题。据《印度时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椰子油所含的天然抗生素有助于对付导致龋齿的病菌。
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测试了自然状态下椰子油的抗菌作用,以及经过酶处理的椰子油的功效。结果发现,经酶处理的椰子油对抑制链球菌生长具有极强的功效。此类链球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也称转糖链球菌是口腔中的常见细菌,是造成龋齿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研究负责人达米恩·布拉迪博士表示,经酶处理的椰子油还有助于抗击导致鹅口疮的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色念珠菌)。研究表明,经酶处理的椰子油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制出全新的高效口腔护理产品。
摘自《保健时报》
三法判断发面酸碱性
发面最适宜的温度是27℃-30℃。面团发酵以后,必须兑入适量碱液揉匀。可用以下方法来检测其酸碱度:
嗅扒开面团嗅味,如有酸味,说明碱放少了;如有碱味,说明碱放多了;如只闻到面团的香味,说明碱放得正合适。
抓手抓面团,如果面团发沉,无弹性,说明碱放多了;如果不发黏,也不发沉,而且有一定的弹性,说明碱放得正好。
尝 将揉好的面团揪下一丁点放入口中尝一尝,如有酸味,说明碱放少了;如果有涩味,说明碱放多了;如果觉得有甜味,就是碱放得合适。
摘自《营养师》
常打太极拳可增加血管弹性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5名老年人进行了研究,其中29人是当地的太极拳班成员,他们每周至少花90分钟练习太极拳,时间已持续3年,作为对照组的36人则没有打太极拳的经验。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老年人的血压、动脉阻力及脉搏压力。研究结果显示。打太极拳的老人,其血管弹性明显较佳,血管弹性比其他人要好40%~44%。此外,打太极拳的老人,其膝盖关节附近的肌肉也较有力气。
摘自《大河健康报》方留民/文
少吃高热量食品
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日前防癌提醒,建议人们限制摄入含糖饮料,尽量避免摄入高热量食品(特别是加工食品,它们往往高糖、低纤维、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多为糖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人们往往为了品尝美味而选择它们,结果摄入了更多的热量。
专家称,偶尔摄入少量的高热量食品是可以的,但不要形成饮食习惯。健康饮食应以低热量食物为主,包括大多数蔬菜、水果和豆类等。选择健康食物和饮料来代替精加工的食物,可帮助人们避免体重增加,从而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摘自《健康时报》赵娅如/文
茶树菇:菌柄细长的口感好
菌盖:鲜品茶树菇菌盖的直径为5-10毫米,表面光滑,颜色以暗红褐色为好,但不要太深,表面有浅皱纹。
菌柄:鲜品茶树菇的菌柄有纤维状条纹,长4-12厘米,呈淡黄褐色。菌柄细长的茶树菇味道好。
菌褶:鲜品茶树菇菌褶与菌柄呈浅褐色。菌褶应排列较密、整齐,无破损。
另外,在挑选干品茶树菇的时候,重点闻茶树菇是否清香。闻起来有霉味的茶树菇是绝对不能买的。
摘自《营养师》
缺乏维生素D易加重哮嚅
美国《内科学年鉴》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其发病与呼吸道炎症关系密切。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呼吸科维姆·詹姆森博士介绍,维生素D有助于减轻炎症,因此维生素D缺乏者更容易发生炎症、感染,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还有证据表明,缺乏维生素D可加重哮喘、减弱肺功能。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授迈克尔·霍里克说,慢性肺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维生素D,同时要多晒太阳。
摘自《生命时报》陈虞/文
3种食物有助于丰胸
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可以通过食物来使女性的胸部丰满。专家表示,想要通过食物来丰胸,必须多摄取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硼。以下三种是代表食物。
卷心菜卷心菜所含的硼有助于提高雌激素水平,并能增强维生素D的作用,可抑制体内钙质的流失。苹果也有类似的功效。
鸡肉鸡肉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是丰胸的好食材。如果配合丰胸按摩或运动,可增强效果。瘦牛肉、鱼肉等同样富含优质蛋白质,爱美的女性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其中的大豆异黄酮还是一种植物雌激素,不但能使女性胸部更丰满,还对女性健康有益。建议女性每天喝一杯豆浆或者吃一块豆腐。
摘自《生命时报》姚力杰/文
高脂肪食品 坏作用来得快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高脂肪食品有害作用产生之快可能超出很多人想象。
研究人员说,为了研究高脂肪食品对心血管功能产生的短期影响,他们让一组身体健康、无吸烟习惯的大学生接受试验。让他们早餐食用两份商店里常售的三明治,共含3.76千焦的热量和50克脂肪,并在进食前后进行一项名为“流速时间积分”的测试。这项测试可衡量表示血管状态的重要指标,能显示手臂血管短暂受压后,一定时间内能得到多大的血流量。指标越高越好,因为这表明小血管可以扩张,增大其输血能力。实验结果显示,食用高脂肪早餐后,参试者的“流速时间积分”指标下降15%-20%。
摘自《科技日报》马晓澄/文
桂芝奶有助于防耳鸣
中老年朋友出现耳鸣,多由肾精亏虚所致,可服用桂芝奶。取桂圆肉8颗、黑芝麻粉5克(现磨最好),一同放入200毫升鲜牛奶中煮3分钟。每晚饮用,连用3周。桂圆味甘,具有壮阳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不但能补脾肾固气,还能保精血不耗。黑芝麻含有木聚糖类物质,能抑制过氧化物对脑神经的损害,预防耳鸣。桂芝奶对身体虚弱伴睡眠不佳的耳鸣患者效果尤佳。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关冲/文
独居老人养花玩鸟有益健康
由美国北部30所医院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追踪调查了1200名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的老年人,了解生活条件对其健康是否有直接影响。
调查发现,单独生活的老人,第二次发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同伴共同生活者的两倍。在相同的半年时间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并单独生活的老人中,第二次发病的人达16%;而与同伴共同生活的老人,第二次发病者只占9%。
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其良性情绪对维护心血管功能有益处。心脏病患者有人陪伴,可在心脏病猝发时获得他人的救助,使患者心理上有所寄托与慰藉。结伴生活并不局限于配偶,只要能让自己不孤独、寂寞,对心脏即有裨益。
一些性格古怪又孤僻的老年人,不愿与人交往和接触,不妨养个宠物,玩花鸟鱼虫,欣赏名人字画、雕塑。这不仅可增加生活情趣,还有稳定血压或使高血压降低的作用。
摘自《养生保健指南》许志强/文
秋梨膏不能随便喝
中国人向来讲究药食同源。秋梨膏,顾名思义,取材于我们日常吃的梨子。秋梨膏是以秋梨(即秋季所产的鸭梨或雪梨)为主料,配以其他生津止咳、润肺化痰之品,如、胖大海、川贝、麦冬、茯苓、贝母、蜂蜜等加工熬制而成的膏剂。
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嗓子不舒服或是咳嗽时,自己买上一瓶秋梨膏。取一勺秋梨膏用温开水化开,喝下去甜丝丝的,没一点药味,还带着淡淡的梨香,老幼皆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医生唐今扬提醒,秋梨膏虽然是润肺止咳的佳品,但是不能随便喝,需要辨证服用。中医讲“燥邪伤肺”,燥为阳邪,从口鼻侵入肺,最易耗伤肺阴。秋梨膏所含成分多是润燥护阴之品,如秋梨、麦冬、川贝等,因此对于阴虚肺热之燥咳特别有效。燥咳在临床上除了干咳或咳嗽痰少、咳声嘶哑、咽喉干痒等主要症状外,常可伴见鼻腔、皮肤干燥,舌红少津等。
咳嗽尚有诸多其他证型,如风寒咳、风热咳、痰饮咳、肝火咳等,这些证型的咳嗽患者吃秋梨膏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秋梨膏性凉,脾胃虚寒、手脚发凉、大便溏泻的人最好少喝;因其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适宜食用。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杨志云/文
吃饭多嚼防痴呆
吃饭时多嚼一嚼,不仅对肠胃好,还可以延缓衰老、锻炼大脑、预防痴呆。近日,发表在《美国老年医学会期刊》上的新研究显示,老人的咀嚼能力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牙科系、老龄化研究中心与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的学者联手,在瑞典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了557名年龄在77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他们的牙齿缺失情况、咀嚼能力和认知功能等因素。研究发现,无论老年人是依靠自己的牙齿还是假牙,如果咀嚼像苹果这种较硬的食物时存在困难,那么其认知功能受损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研究人员建议,老年人应适当锻炼自己的咀嚼能力。首先要学会正确咀嚼食物,不能只用一侧牙齿咀嚼,要交替使用两侧牙齿。第二,可以适当做一些练习,如让上下牙齿“打架”,也就是叩齿,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下,或用手指按摩牙龈。第三,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重要。
摘自《生命时报》臧恒佳/文
结伴跑步好处多
研究表明,跑步不仅能保护人体内现有细胞,而且能促进其新细胞的生长,从而使人们的记忆力得以改善。
专家发现,单独跑步与结伴跑步,对大脑的影响完全不同。前者能提高皮质醇的水平,妨碍脑细胞生长;后者能改善脑组织的空间定位,增强脑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促生新的脑细胞。另外,单独跑步者在途中往往会产生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
专家建议,人们在做体育活动,尤其是跑步时,最好几个人结伴进行。
摘自《健康周报》
炒菜勾芡后勿加调料
勾芡必须在菜肴的味道调好后再进行。如果勾芡后再加入调味品会使菜汁黏度下降,有时会使芡汁散汤。另外,由于芡汁已经裹在原料表面,还会阻碍调味品渗透到原料内,达不到人味的目的。一般菜肴勾芡后,快起锅时可以加一些明油、葱末、姜末、火腿末等,可增加菜肴风味,且不会破坏芡汁的黏度。
摘自《江南保健报》
苹果皮是天然的润唇膏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人们耳熟能详。苹果除了食用外,还能在生活中派上不少用场。下面介绍苹果皮的几个妙用。
苹果皮敷唇防开裂。把苹果皮连小块果肉削下,滴上少许蜂蜜,敷在嘴唇上。苹果所含的酸性成分对嘴唇有温和滋润的效果,能预防嘴唇干燥开裂,令嘴唇光彩润泽,同时蜂蜜也有很好的保湿效果。两者搭配,护唇功效翻倍,尤其适合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使用。
苹果皮擦身消除疲劳。晚上泡澡时,可以把苹果皮用纱布裹好或放入网兜,放在浴盆里,或者直接用苹果皮擦拭皮肤,能达到美肤效果。此外,苹果属于蔷薇科植物,其散发的芳香气味有放松身心的作用,可消除疲劳及身心压力。
苹果皮煮水除锅垢。锅、盆用久了之后底部常黏附有乌黑的锅垢,清除起来颇为费劲。可以在锅内倒入清水,再投入苹果皮,煮开,利用苹果皮所含的有机酸与锅垢发生化学反应即能轻松去除锅垢。
摘自《生命时报》姚力杰/文
控制血压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晨是一天24小时内血压波动最大的时段,控制血压一日之计在于晨。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病,也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清晨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其他时间段的3倍,这时血压的升高也将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关注清晨高血压和有效管理清晨血压意义重大。
关于清晨高血压治疗的最佳途径,2011年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间血压,更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第12届世界心脏日中国区新闻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其主题是:“世界同心,全家一心”,旨在呼吁人们共同关注家庭成员的心脏健康,并在家庭中倡导有利于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自“新华网”齐中熙/文
羊肉清炖最有营养
清炖羊肉以性温热、味鲜美而名满天下。羊肉清炖能较好地保存营养成分。清炖就是在主料中加水和少许调料在文火上炖。
羊肉富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铁元素,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硫胺素、核黄素和磷等。烹制方法:先将新鲜羊肉洗净,放入沸水中煮开,将焯羊肉的水倒掉,再倒入沸水,放少许食盐、大葱、生姜,炖至羊肉熟烂。吃时加入香菜、味精、醋、胡椒粉、盐、香油等调料。这样制作的羊肉味道鲜美,不油腻。在炖羊肉时,若放入萝卜,可起到消积滞、化痰热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所以,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的蔬菜,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杨凯艳/文
土豆汁防治肛周湿疹
肛周湿疹易在秋冬季节复发,患者皮肤皲裂、渗出、瘙痒,用土豆汁外涂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肛周湿疹实际上是一种迟发过敏反应,并伴有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土豆中所含的龙葵碱可促进体内组织胺酶的分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龙葵碱还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其苷元在起作用),可缓解肛周反复发生的瘙痒。另外,土豆中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B2,二者都有加快代谢、抑制细菌繁殖,并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的功效。土豆50克(一日量)洗净,切碎捣成泥状,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时。用温水清洗后擦干,用纱布包紧土豆泥,每晚睡前涂抹患处,清晨洗净。连用3周。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许然/文
炼乳不如牛奶好
有些人喜欢用炼乳蘸面包片吃,香甜美味,但是炼乳的营养价值和牛奶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建议经常吃。
炼乳是将鲜牛奶浓缩去除大部分水分(浓缩至原体积的2/5左右),再加入40%的蔗糖制成的。因为味道太甜,要加5-8倍水来稀释,但同时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含量也相应减少。而如果要使营养素含量提高,含糖量就会偏高,因此不建议人们经常吃,更不建议用它来代替牛奶。
摘自《健康时报》黄琪/文
老年人谨防吸入性肺炎
老年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
一个65岁的患者,断断续续咳嗽、咳痰3个月,胸片检查未能确诊,通过气管镜检查治疗后从气管中取出20多块辣椒;一个66岁的女患者在咳嗽、咳痰、咽部不适22个月后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她两年前吃的排骨!
老年人预防吸入性肺炎,要注意“洁、侧、碎、哑”四个方面。老年人要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在餐后及时刷牙及清洗假牙;睡觉时以侧卧位为宜,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倒吸进入气管内;老年人应尽量少吃含碎屑较多的食物,避免碎屑误入气管;吃饭时应尽量不说话,以免导致呛咳。
摘自《辽宁老年报》
50岁后如何锻炼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基础医疗系主任凯西·维斯利克博士认为,锻炼对治病的功效几乎等同于口服药物。当然,人体的自然老化过程会对锻炼提出挑战,维斯利克博士为此提出了适合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锻炼方法。
50岁后肌肉和关节疼痛会越来越明显,这时需要进行一些能提高心率的有氧锻炼,同时对关节的冲击力又不能太强,如游泳和骑自行车。后背疼痛也是困扰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一个常见症状。保护后背的最佳办法就是塑造强壮的核心肌肉群。
60岁后应该加强平衡性和腿部力量锻炼。这两种锻炼方法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避免意外摔倒。散步和瑜伽等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的平衡性和增强其腿部力量。这个阶段进行负重锻炼还能让老年人保持骨骼健康。
很多60多岁的人都存在关节炎的症状,这让他们难以进行锻炼。其实只要方法得当,锻炼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的症状。能让心跳速度加快的散步就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关节炎和纤维肌痛患者在水中进行锻炼(如游泳)更合适。
70岁后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性痴呆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隐患,做体操、散步、打太极拳、园艺劳动都能预防。维斯利克认为,体育锻炼如果和正确的饮食习惯结合起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
摘自《中老年周刊》小胖墩的血脂易增高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报告说,肥胖引起高脂血症的风险在青少年身上已有明显体现。
研究人员收集了约5万名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肥胖青少年的血压平均比正常值高出7.5毫米汞柱,此外血脂、血糖等指标也都更高。研究人员说,没想到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如此之大。
摘自“新华网”黄堃/文
高濂的饮食养生五法
高濂是明代戏曲家,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注重养生,著有养生专著《遵生八笺》,涉及四时调摄、生活起居、延年却病、饮食养生、炼丹制药等方面。
高濂尤其注重饮食养生,他总结了5条养生经验。
食宜精细饮食宜温热熟烂,忌干硬生冷。熟烂易于咀嚼,有利于消化吸收;温热则食物不会失去香味,能引起人的食欲。
饭后散步饭后散步可以帮助消化,促进健康。否则,宿食不消,就会引发疾病。
饮食有节不可大饥大饱、暴饮暴食,否则就会损伤脾胃,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因时调膳一年四季中有寒热温凉的不同,食物也有同样的属性,应该根据季节及食物性味,合理安排饮食。
食不愤郁要重视进食时的心理状态。人在发怒时进食,食物虽能咽下,但进入胃部后很难消化,容易导致胃胀;在忧伤、抑郁时进食,食物既难咽下,也难消化,容易损伤食管。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郭筱云/文
绿叶菜边择边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