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测量实训小组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测量实训小组总结

篇1

一、基于“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

建工专业依托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的“三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方式。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胜任力,构建能力递进的“三阶段、四模块”测量课程群。第一阶段(2、3学期)通过模块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二建筑工程智能测量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测量能力,夯实测量基础。第二阶段(4、5学期)针对分流后的施工测量岗位,通过模块三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测量能力。第三阶段(6学期)企业实践培养,通过模块四测量岗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测量岗位综合能力。针对第二阶段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测量能力的要求,综合设计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项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建筑工程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1],基于真实在建工程开展“教学施工一体化”教学实践;引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开展基于成果的校企“双导师”评价,以利于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系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展技能强化训练

(一)基于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能力任职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对标企业测量主管岗位职务工作标准,聚焦施工测量岗位职务能力要求,融合智能建造中的测量技术要求,开发测量岗位能力标准,编制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标准。坚持基于真实工程、理实一体的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取消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知识,增加RTK测量技术、Cass软件应用、测量机器人应用等新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开发实训项目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针对某一个专业岗位,根据岗位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工专业岗位职务能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施工管理岗、施工测量岗等专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三段递进式”系统化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针对施工测量岗位分流强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联合行业、企业测量技术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形成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实训项目,包括八个施工阶段,对应十个实训项目,以及三十一个与实岗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详见表1。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基于施工过程的十个施工测量工序、三十一个工作任务,涵盖了施工全过程典型测量工作,使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系统性训练,充分体现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要求,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

(三)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强化训练课程涉及建筑工程完整的测量工作任务,需联合多个不同施工阶段的在建项目,包括开工准备、基础施工、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等完整的施工过程,进行实训项目高效穿插,实现全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通过课前准备、现场组织实施、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阶段,校企教师共同编制实训任务书,收集工程资料,明确实训内容与目标。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熟悉实训内容、编制测量方案,通过校企双师指导,修改完善形成指导实操的测量方案。现场组织实施阶段,学院教师准备好测量仪器工具,带队到达施工现场;企业导师准备好现场工作面,进入作业区前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学生安全防护设备,保证现场实训的安全性。学生按小组进入现场作业区域,在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基于真实工程的实训任务。课后总结阶段,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校企双师进行提问答辩,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下面以施工测量岗技能强化训练课程中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实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3]。第一,课前准备。一是编制实训任务书。联合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组建由企业技术及管理骨干、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共同研讨制定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施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书。明确实训目标、内容。首先,实训目标。根据在建住宅楼项目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区高程控制点进行±0.000标高测设;根据首层地面标高、结构施工图进行建筑物高程传递,在施工层测设结构0.5线,为施工层提供高程基准。其次,实训内容。根据实训目标进行实训内容分解,包括如下实训任务: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制定、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及检核。二是实训资料收集。联系在建项目测量主管,收集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布置图,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施工区高程控制点高程数据等资料。三是测量方案编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方案及建筑物高程传递方案,测量主管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审查各小组测量方案,进行总结、点评,形成适合在建项目的测量方案。学生根据测量方案,为基于真实项目的现场实践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第二,实训现场组织实施。一是班前安全交底。表1 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实训项目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在建项目之前检查学生安全帽、劳保鞋及服装穿戴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由安全主管进行班前安全教育,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实训任务实施。由企业测量主管、测量员和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业区域,分配实训任务。首先,建筑物底层±0.000标高测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施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后视点,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在建筑物三个角点测设±0.000标高,并做好标志。其次,施工层结构0.5米线测设。用钢尺沿结构外墙,由建筑物三个角点处±0.000标高线向上竖直量取设计高差,在施工层柱子钢筋上做出0.5米线标志。测量过程中钢尺下端配重,保证钢尺铅锤。用水准仪检核施工层的三个标高点,其误差应≤±3毫米。合格后以其平均标高作为该层的0.5米标高。若建筑高度超过一尺段(30米或50米),可每隔一个尺段的高度,精确测设新的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4]。第三,课后总结评价。完成实训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次实训内容、工作流程、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制作汇报资料。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汇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提问答辩及考核。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真实工程为载体,开展“双导师”指导、“双场地”教学的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校企双师全程参与,理实紧密结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测量综合能力。

(一)“双导师”指导与评价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联合项目测量主管、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教师,组建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双师指导团队。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全程参与密切配合,实训前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提前确定实训项目,及时提供现场实践作业面,审查学生测量方案;实训中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后的课程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进行“双导师”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权重各占50%。通过测量知识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二)“双场地”教学

基于真实工程,开展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双场地”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教学与现场实践的双场地优势。根据真实项目工程进度,灵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而有效结合,使现场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场。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三)“双制度”管理

学院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校内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进入企业施工现场,需明确企业规章制度,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开展基于施工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每个实训任务设计工作要根据测量前期准备、测量方案编制、班前安全交底、测量任务实施、测量工作检查、工作总结评价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测量工作,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5]。

(五)强弱结合,团队协作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为使每位学生测量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教师应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进行分组,形成强弱结合的合理搭配,以利于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选派小组组长,明确责任义务,强调合作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团队的积极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会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施工测量岗位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改革实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开发基于施工全过程、系统化建筑工程测量实训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系统化训练,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建立起系统化测量工作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进入企业便能够独立承担一般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桂阳,等.服务生猪产业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五丰现代畜牧产业学院为例[J].湖南畜牧兽医,2022(1):40-43.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2-163.

[3]翟翊,等.提高“现代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2):109-111.

篇2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1]。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教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2]。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2.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思路

《海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训,并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鉴于此,将“任务驱动法”引入到海洋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旨在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测量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本文以“测设已知高程”为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制定任务 — 任务描述 — 任务实施— 评价总结”的设计思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按照课时数1:1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索“任务引领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并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1 明确目标,制定任务

通过水准测量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水准仪的操作和水准测量的工作流程。而在具体施工测量中,测设的基本工作之一便是将图纸上坐标物的高程位置标定到地面上,即测设已知高程。为了使学生清晰明确施工现场的需要,特在学生已有水准测量知识的基础上,制定“测设已知高程”的任务。

2.2 安排教学组织形式

在海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1名主讲教师负责集中教学,配备2名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学方式。考虑到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集中教学与分组实训。

授课班级共31名学生,理论课集中在教室讲解,实训课分组展开,每组5人,共6组,分别由3位老师负责(其中每个指导老师负责2个组),并由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选取1名工作积极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以便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完成任务。

2.3 提出任务

集中教学阶段,主讲教师结合施工现场应用案例引出本次任务,并对任务进行描述;分组实训阶段,由指导老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并说明注意事项。

2.4 任务实施

任务提出之后,便进入实施阶段,分为集中和分组实施两个部分。集中实施阶段是在主讲教师启发下思考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在于对任务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掌握高程测设的方法与数据的整理计算。分组实训则是任务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指导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小组成员根据具体的实施方案完成任务。指导教师监督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引导。

2.5 评价总结

对学生任务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采用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3.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过程

3.1 集中教学

总结评价

5分钟 对实训情况的总体评价 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点评 总结 通过实训巩固理论知识

4. 教学反馈与总结

按照“任务驱动法” 进行的教学思路进行实施,实施效果较为良好。一方面,在集中教学阶段,学生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探索,寻找并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并能有效地将任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在分组实训阶段,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与引导下,通过实施 — 总结 — 再实施 — 总结评价,能分工合作,并及时查漏补缺,完成任务。

4.1 教学反馈

课后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很明确本次教学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也很明白本次教学内容与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关系;其余的学生表示基本明确本次教学任务和明白与对应岗位的关系。在教学方法方面,全体学生认为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更便于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效果方面,37%的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透彻掌握了完成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60%的学生表示基本掌握相关知识,仅有3%的学生表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在培养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技能方面,70%的学生认为得到了充分锻炼,30%的学生表示有所锻炼。在教学活动中,60%的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40%的学生基本完成了任务。在向学生征求的意见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本次教学的实践时间安排仍需更多一些。

通过以上的反馈结果可以发现:(1)在选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从施工现场角度和学生就业岗位出发来选取和设计任务至关重要,只有设计合理,学生才能明确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工作岗位的关系。(2)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主动探索任务实施的具体方案并付诸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便于知识的掌握。(3)“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分组实训时的成效明显,通过任务的实施,学生基本掌握了“高程测设”的操作技能,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结论

“任务驱动法”是设法营造的一种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工程测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积累经验,形成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教学在海洋测量课程的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从而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此外,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按照“设计任务 — 任务实施 — 评价总结”的思路,弱化了理论知识,强化了实操训练,将理论融入到实训过程,但是由于实训场地、测量仪器、师资配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仍没有完全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无法完全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因此,在今后的海洋测量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来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法”教学。

(1)加强测量实训室的利用,将集中教学部分转移至测量实训室;

(2)注重施工现场调研,完善测量实训场地,使实训场地与施工现场零距离;

(3)加强指导教师的行业培训力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使得学生、

“所学即所用”;

(4)可以打破整班制教学,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名同学。取消现行的主讲教师到课堂进行

集中教学的方式,而是为每2-3个组安排1名指导老师,由指导教师负责每次新任务的设计与布置。

篇3

数字测图整周实训是数字测图课程学习后的集中强化训练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测图员岗位需求。由于实训课有着实践性强、综合性强、训练内容丰富、教学时间集中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内容多且复杂,难以理清头绪,导致出现实训懒散、急于结束实训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生产项目引入到数字测图实训教学中,按照生产流程组织开展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化实训的目标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训的任务一般包括技术设计、图根控制测量、碎部点坐标采集、软件成图、技术总结等,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实训任务,提高测量技能,针对3周的实训设计了“1:1000大比例尺测图”实训任务,并提出了实训目标,见表1。

项目化实训的条件

1.场地分区,弹性教学

本次实训场地选择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40亩的测绘综合实训基地,该测区主要为黄土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大高差接近40米。测区已有D、E级GPS控制网。测区距学校约2km,交通便利。测区典型地物包括居民地、交通线、排水沟、植被、亭子、电力线、庄稼地、取土场;典型地貌有山头、洼地、山脊、山谷、冲沟、坎、绝壁、台地,地形特征明显,有利于开展大比例尺测图实训。

根据以往的实训经验,每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一方面为了激励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有效调控实训效果,依照测区地形对实训场地进行了分区,设置了弹性任务。将测区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见图1。其中A、B两个测区为基本测区,所有实训组必须在3周时间内完成其测图任务;C、D区为弹性任务测区,已完成A、B区任务的小组可以继续完成C、D区测图任务。

2.仪器分组,资料完善

实训任务以组为单位完成,每组配备GPS接收机一套、全站仪一套、CASS成图软件若干套,可链接学院CORS基准站进行RTK作业。为保障实训的高效组织,实训指导教师需提前准备以下教学资料:

(1)实训管理文件:包括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与报告书、教师日志、实习纪律承诺书、交互检查记录表等;

(2)成绩评定文件:过关考核方案、考核记录表、成绩统计表、评分表等;

(3)行业规范:如《城市测量规范》《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1:500_1:1000_1:2000地形图图式》等。

3.安全警示,保障教学

数字测图整周实训为校外实训,安全保障尤为重要,特别是人身安全、公共设施安全和仪器安全。为确保各项安全,实训动员时,首先与每位学生签订实训纪律承诺书;其次,在实训基地的入口和地形险要处设置了安全警示牌,同时要求学生实训期间穿戴安全马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为学生购买短期综合意外险。

项目化整周实训教学组织

1.实训流程

基于项目化组织实训,严格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组织实训,具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

2.组织实施

(1)承接测图任务:这一阶段,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实训指导教师扮演甲方,每组学生扮演乙方。实训动员时,由甲方(指导教师)向乙方(学生)按组发放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与报告书,并进行解读;同时,乙方(学生)在学习了实训任务书后针对疑惑点向甲方(指导教师)提问,并由甲方(指导教师)解答,直到乙方(学生)明确实训任务,领会实训要求;最后双方模拟签订测量合同书。

(2)组织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实训的分组、指导教师的安排,一般每班安排2―3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实训指导,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测区实地踏勘,了解测区概况、地形特点、控制点分布及保存情况、交通条件及当地民俗等,为实际作业打好基础。

(3)技术设计:明确了任务,认识了测区之后,就要求学生学习相关行业规范,以组为单位编写实训技术设计书,主要从任务概述、测区概况、坐标系及作业基准、控制测量方案、碎部测量方案、质量验收及成果提交等几个方面展开。

(4)生产作业:这个阶段是实训的难点,也是实训组织的重点。实训的任务和时间安排见表2。为了更好地督促每组学生按时完成各个任务,以保证最终成果资料的完善,在实训中教师根据每天检查的结果绘制每组进度横道图,并张贴在教室,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组进度的差距,进度横道图样式见图3。

(5)产品交付:这个阶段是最终呈现实训成果的阶段,学生需要提交小组成果和个人成果。小组成果包括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图根控制点示意图、测区地形草图、交互检查报告、小组电子文件夹(内含图根控制点坐标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地形图图形文件);个人成果主要是实习报告书(含实习日记)。

项目化实训的评价体系

1.素质评价

素质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综合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出勤情况由指导教师进行每日考勤,并记录到教师日志上,见图4;综合表现由小组内进行互评打分,见图5。

2.技能评价

技能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采用个人过关考核的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核三项,分别是:RTK碎部点测量、全站仪碎部点测量、CASS软件成图。

3.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实训过程,评分依据是小组成果和个人成果,占总评成绩的50%。评分表见表3。

(1)基于项目化组织实训,实训目标明确,各阶段任务具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设置了加分的弹性实训任务,减少了小组成员的缺勤率、迟到率,主动探究学习的现象明显增多,同时也提高了实训效率,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感情,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3)按照项目生产流程组织实训,既没有忽视外业实践,又重视了技术设计和内业资料整理,对培养学生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采用进度横道图监控实训,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实训动力,消减了学生实训后期疲惫放松的现象。

(5)建立了素质评价、技能评价、成果评价的实训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实训走形式、耗时间的懒散现象,也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测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绍堂、张慧锋:《利用校园人工湖进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探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26-130页。

[2]李永川、唐红梅:《技能竞赛法在高职测量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地矿测绘》2014年第30卷第3期,第45-47。

[3]何立恒、史玉峰、郑加柱:《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测绘通报》2010年第8期,第74-77页。

[4]吴长悦、王健、田贵娥:《基于项目制的全仿真实例工程测量实习模式探讨》,《矿山测量》2015年第8期,第112-114页。

篇4

摘 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要发挥综合实训巨大作用,必须合理确定实训地点和实训时间。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综合实训 地点 时间 确定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5-0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综合实训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出综合实训的巨大作用的关键是实训地点的选择和实训时间的合理确定。1 测量实训的目的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测量实习是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测量实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作一次系统性的实践,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施测、计算、地形图绘制以及测设等基本技能,提高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 综合实训的重要作用(1)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2)掌握角度、高差、坐标等要素的测量方法。(3)掌握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放样、控制点加密等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训的主要的内容(1)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使用。(2)水准测量、导线测量、碎部测量、点位放样、坡度线放样等项目的施测。(3)闭(附)合水准、闭(附)合导线计算及坐标正反算。(4)图件的整饰。4 实习时间的确定由于内容繁多,没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实习的学生很难完成实习内容,更不用说相关技能。总结十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实习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使综合实习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具体安排如下。(1)仪器熟悉:3天。由于多数学校的测绘仪器相对于学生数量都不多,导致平时课堂训练中大家操作仪器的时间较短,熟悉程度掌握不够,在实习前期必须让大家熟悉掌握各种仪器的安置、操作、读数等技能,以利于后期实习的开展。(2)水准测量:5天。用四等水准测量完成闭合水准路线和符合水准路线的测量和计算(3)地形测量:12天。包括导线测量4天、碎部测量6天、碎部测量的查缺补漏2天,整过过程必须完成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的内外业全部工作。(4)点位放样、坡度线及放样:4天。包括点位放样1天,坡度线和圆曲线放样2天。以上共计24天,一般情况下一个月的工作日为22天,也就是说加上周末,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天气、返工等因素导致实习期间的周末都必须利用起来才勉强能够完成实习内容。所以一个月是综合实训的时间的最低要求。5 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由于测量实习在安排上实行任务管理,并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安排工作。每一个实习项目有小组自行安排,实习期间每天开工时间和返回时间都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实习区域的情况越复杂,出现的问题越多,对学生的锻炼越大,实习的效果。所以综合实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足够的时间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实习场地的选择不能囿于校园内部,因为校园内往往地物种类单一、数量少、地物多、地貌类型少,不具有一般性,与生产一线的具体情况脱节。一定要选取地物种类丰富、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与生产实际接近的区域作为实习场所,使实习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生产一线的测绘业务。6 实训报告撰写内容参考(1)实习的目的。(2)实习的组织准备。(3)实习的仪器和工具。(4)实习的技术要求。(5)实习的过程。(6)实习的数据处理。(7)实习的心得体会。7 实训考核与平分(1)出勤率—— 按时出工和收工,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2)测量认真,能思考问题,主动肯干,不懒散。(3)请假超过两天者(包括事假病假)实习无成绩。(4)评分依据—— 实习成果的质量,实习考查成绩,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纪律等综合评分。8 结语总之,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的地点和时间能够使综合实训在训练学生各项技能和能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建筑一线的生产过程,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参考文献[1] 高辉,塔莉,李想.高职《测量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80-81.[2] 刘弘,马杰,李贞霞,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商界(上),2010(4):172.

篇5

1如何设立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怎样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一堂课的教学准备时,首先先要设定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基本公式及应用;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元器件并能正确测量的动手能力;发展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将来的实习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正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同时选定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完成地点也至关重要。本节课我们选择了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部汽车实训楼208实训室,本实训室环境优美,既有讲课所需的黑板等,更主要的是有实训台和所需要的各种实训器材。宽敞平整的方形实训台,既便于学生分组围坐,也便于实训器材的摆放,为学生的实训操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本节课根据实训的要求,笔者准备了 实训台6个,汽车电瓶6个,万用表6块,汽车灯泡6只,汽车喇叭6只,工具6套,导线若干。这些器材,完全能满足全班同学六个小组的实训需求,为顺利完成实训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2怎样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其主要环节有哪些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新课前简短的复习,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引入新知识和揭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同时,复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相关公式以及并联电路的相关公式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公式,为引入新课和实操测量做好准备。

新课的教学过程是严谨而且是环环相扣的。展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所要完成的实物元器件挂图,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在串联电路图的画法上,老师要重点强调开关和用电器的关系及连接位置,纠正学生画图中出现的先画灯泡和喇叭,后画开关的错误画法,并讲解其错误原因,使学生牢记“先开关,后用电器”的正确画法。

在并联电路图的画法上,老师同样要重点强调开关和用电器的关系及连接位置,纠正学生画图中出现的先画灯泡和喇叭,后画开关的错误画法,并讲解其错误原因,使学生牢记“先开关,后用电器”的正确画法。

在实物元器件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时,要重点强调连接线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尤其要提醒学生预防短路事故的发生,讲解短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实物电路连接前的检查(6组同时进行)同样重要。检查内容主要工具是否齐全、元器件是否齐全、检测元器件是否完好等。实物连接并测量(6组同时进行)的任务如下:

(1)灯泡和喇叭用导线连接成串联电路,并连接在电瓶上。测量电瓶、灯泡、喇叭的实际工作电压,并根据所测数据,阐述电瓶、灯泡、喇叭的电压关系式。

(2)灯泡和喇叭用导线连接成并联电路,并连接在电瓶上。测量电瓶、灯泡、喇叭的实际工作电压,并根据所测数据,阐述电瓶、灯泡、喇叭的电压关系式。

(3)根据两种电路中灯泡和喇叭的工作特点,总结出汽车实际电路中各用电器的正确接法。(答案:并联接法)

(4)灯泡和喇叭用导线连接成串联电路,并连接在电瓶上。测量电瓶、灯泡、喇叭的实际工作电压,并根据所测数据,阐述电瓶、灯泡、喇叭的电压关系式。

(5)灯泡和喇叭用导线连接成并联电路,并连接在电瓶上。测量电瓶、灯泡、喇叭的实际工作电压,并根据所测数据,阐述电瓶、灯泡、喇叭的电压的关系式。

(6)根据两种电路中灯泡和喇叭的工作特点,总结出汽车实际电路中各用电器的正确接法。(答案:并联接法)

3如何让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师在学生实物连接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各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落下一个差生。同时,也要突出学习好的学生的智慧和风采,让他们独立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激励全班学生积极向上,比学赶帮超。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7-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以模具测绘实训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模具测绘实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年来,该方法也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尝试,并逐渐推广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构一种类似于企业实际工作氛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在内的职业工作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二、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测绘实训是高职院校中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一个重要的模具结构认知教学环节。模具测绘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之后,以对生产中使用的真实模具的拆装及主要结构认知为主线,完整测出模具零部件尺寸,画出零件草图,然后经过整理,再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及零部件装配有全面的认识。模具测绘不仅是模具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手段,更是模具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认识典型模具结构,了解模具工作原理、模具零部件的功用、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形式和配合关系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能正确使用模具拆装常用的工具和辅具,掌握模具拆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产品测绘能力;学会模具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能熟练使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培养制图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掌握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具备产品测绘能力;掌握对测量尺寸进行协调和圆整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模具行业常用相关标准、资料和手册,会正确选用并查阅;能正确选定模具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识读、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制图能力。

2.方法能力。具有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创新精神。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模具测绘实训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可构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结果记录等这几个阶段。针对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融合,结合模具测绘实训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反馈信息、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资讯

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师生共同解读“任务背景”、“工作任务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1.基本知识技能回顾。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制图、公差、材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钳工工具使用、检测量具使用等技能进行回顾。

2.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该项目的关键信息,领会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模具的分类、模具结构及其组成、模具的基本工作原理等模具原理性知识;模具拆装工具与使用技巧、模具测量工具与使用技巧等技能性知识;模具拆装步骤和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信息查阅、收集、学习理解并研讨、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对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领会到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分解处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其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协作等能力得到提高。

(二)计划

小组内每一个学生根据在资讯阶段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制订模具拆装、测绘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干涉,只给出启发性建议和引导,并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提炼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工程知识应用、技术方案写作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决策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和比较,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具拆装和测绘工作计划,经与教师充分交流后形成小组最终工作方案和步骤。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谁负责拆装模具、谁负责测量尺寸、谁负责画零件草图并记录尺寸等。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正确判断和制订工程方案的能力。

(四)实施

各小组按照确定的最佳工作步骤和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小组分工,做好模具拆卸、尺寸测量、草图绘制、模具装配复原、试模等工作,并单独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CAD图纸。做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和要点记录,并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场面和观察细节,对各小组所画结构简图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指导和评价记录;对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绘制质量等作评价记录;对模具装配质量作评价记录。

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提升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五)检查

1.小组自查。学生对装配复原的模具进行人工合模验证,并在成型设备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模具间隙是否调整均匀;检查图纸中视图表达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形位公差是否正确、表面精度是否合理等。

2.教师检查。教师主要确认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记录问题情况。

通过此环节,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上实现了提炼升华,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了自己的智力潜能;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优化组织教学。

五、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学生上交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总结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这种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绘图能力、软件水平等,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中各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典型冲压模具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否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是否掌握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在实训过程中抄袭和代画等。针对这些情况,可将考核内容分成五个部分来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下转第163页)

其中,现场答辩、实操考核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补充和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补漏和巩固课程内容。实操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模具拆装步骤、拆装工具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归纳者。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63-02

改革与发展至今,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公差实训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综合实践课,通过连续多年承担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任务,现结合实训教学,对如何进一步搞好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谈一些看法。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实训认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实训任务是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将近结束时,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能力和查阅技术文献等方面受到一次综合训练,从而为后续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且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加上学生对机械没有感性认识,而对典型零件诸多概念、术语、定义和代号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训,跳出“不重实验实训,只知考试,考完就忘”的怪圈。这一点专业指导老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实际及就业市场需求等方面反复向学生说明白。由于同学们认识明确,积极主动,实训工作比较顺利。实训前他们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其他资料的相关部分,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白天加班加点,一丝不苟,有错必改,认真计算、标注。在此过程中,反对不求甚解,照抄照搬的现象,力争按预定计划完成实训任务。

2 合理确定实训内容

由于高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特别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偏远的农村,生源素质整体不高。在确定实训内容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实训对象(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主要教学目的:使学生用所学知识会查表,会计算,会标注。主要内容:尺寸公差的查表与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确定与标注;滚动轴的互换性及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正确的标注;齿轮的公差标注。学生完成任务:首先是输入轴齿轮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其次是中间轴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再次是输出轴的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最后是齿轮2、齿轮4的精度等级、公差组的检验组、最小极限侧隙、齿厚偏差、齿坯公差的确定与标注。在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班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实际水平,结合实训对象,分成相应小组,每组由6~8名学生组成实训小组,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实训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实训的对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体协作意识,又能防止学生相互抄袭。在实训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对部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该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认真阅读指导书,让同学们了解部件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以达到正确的查表、计算和标注。

3 制定细化实训考核办法,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为了最大程度准确、公正、客观的衡量实训操作过程和评定成绩,将实训成绩考核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实训表现与态度(20 %),实训内容掌握程度(50 %),实训报告册的内容与说明书的文字表达(30 %)。实训成绩评定等级,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并且制定《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严格按此标准评定成绩。如在实训表现与态度部分中就明确规定:有旷课现象,不能评为“优、良”;旷课2节及以上,评为“不及格”。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4 实训效果总结

4.1 整个实训过程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应用广泛,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

4.2 实训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81-03

近年来,国内对高职高专课程考核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从宏观上研究考核形式及作用。有学者提出考核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评定学习效果、发挥育人作用、反馈教学效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考核结果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挥棒。因此,考核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传统考核方式是结果性考核,即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考核特定的内容,容易让学生认为只需要在考核之前背(练)好考核内容就行,造成学生只重视考核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而考核内容不可能涵括所有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就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出现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前一个星期甚至几天才“突击”的学生,期末成绩居然不错,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对技术、工艺、原理、知识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为了让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引入过程性考核。传统观念认为过程考核主要就是考勤,认为除了考试之外其它考核方式都是走过场,考核的结果基本上就是集体通过,这样的考核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过程性考核的可操作性差,考核标准不清晰,人为因素比较多。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态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考核结果应客观、真实,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特点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都由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一共132个课时,其中理论知识60课时,技能训练72课时。采取每周6节,持续10周讲授理论知识,后期连续3周整周实训完成技能训练。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理论讲授时学生不愿意听,听了也记不住,整周实训时没有理论的指导又不会动手,需要老师重复的讲授,而且动手时不会联系理论,仅仅获得了技能,理论没有提升,达不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考核引进教学过程,不仅考核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取边学边考的方式,让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内容

汽油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认识汽油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以及部分易损零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教学目标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技能操作,因此,考核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其中三个模块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40%,如公式①所示。

Z=20%P+40%K+40%S ①

Z:表示课程总成绩。

P:表示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K:表示期末考试成绩。

S:表示实训总成绩。

(二)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

理论讲授期间的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考勤、课堂纪律五个方面。按照百分制,作业、课前小测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权重分别为35%、50%、15%,以上三项为加分项,而考勤和课堂纪律为减分项,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而且无故旷课课时数达到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三次迟到、早退折算一次无故旷课。违反课堂纪律一次扣1.5分,上课玩手机一次扣3分,如公式②所示。

P=35%H+50T+15%Q-D ②

H :表示课后作业成绩。

T :表示课前小测验成绩。

Q:表示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成绩。

D :表示所有扣分。

1.课后作业成绩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一般很少留课后作业,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所以,本课程每周一次课后作业,60节理论课时一共7次课后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评定A、B、C、D四个等级,A折算为100分,B折算为90分,C折算为80分,D折算为60分,没有做作业为0分。课后作业成绩取7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业次数达不到三分之二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也不得参加补考,只能参加毕业前的清考。课后作业的成绩如公式③所示。

pi :表示第i次作业的成绩。

n:表示课后作业次数。

2.课前小测验成绩

课前小测验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前一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主要是零部件名称、作用、安装位置等基本知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核,但是为了督促每位学生课堂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复习,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此,根据学生人数将全班分为6个组,每个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每次课前小测验在小组中随机抽一名同学完成,该学生的测验成绩代表其所在小组的测验成绩。每个小组必须完成10次课前小测验,每次测验满分为100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评分。该学生课前小测验成绩取10次的平均值。由于小组成员的课前小测验的成绩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还需要对别人的成绩负责,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小测验的成绩如公式④所示。

ti :表示第i次课前小测验的成绩。

n:表示课前小测验的次数。

3.课堂回答问题成绩

在讲授新课时,老师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每题满分33.3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分,每位学生得满100分为止,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满分100分,题型可以有少量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还是以问答题、论述题为主,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实训总成绩

本课程有三周的整周实训,实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训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本课程实训内容非常多,实训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考核每个实训内容,因此,选定四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考核学生,项目考核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62.5%。为了督促学生认真练习非考核项目,就要采取实训过程的考核,即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而且本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5%。另外,实训结束后的总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总结才会有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写总结,没有写总结的学生实训成绩为零分,并且总结的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2.5%。实训总成绩如公式⑤所示。

S=25%SP+62.5%ST+12.5%SZ ⑤

SP:表示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ST:表示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SZ:表示实训总结成绩。

1.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

整周实训时也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小组负有管理小组的职责。组长应该组织组员学习、动手操作、练习,现场的5s管理等。实训过程中的平时成绩施行减分制,满分100分。组员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长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组长和老师评分细则相同。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一节扣5分,上课期间玩手机一次扣5分,不服从组长安排一次扣5分,学习不积极酌情扣分。组员考核记录表如表1所示。

组长的平时成绩中50分由组员评定,剩下的50分由老师评定。每位组员根据组长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协调管理好团队以及组长自己的纪律情况等评分。老师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如是否进行5s管理、工单是否按时填写、组员学习情况以及组长的纪律情况等给组长评分。组长考核记录表如表2所示。

2.实训项目考核成绩

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四个考核项目,分别为零件认知、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气门拆装和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项目考核成绩如公式⑥所示。

零件认知采用笔试的方式,将发动机零件图打印出来,让学生写出对应零件的名称。满分25分,根据零件图的数量设置每空的分值。笔试的好处是可以让所有学生均参加,节约考核时间,而且可以将所有重要零部件均打印出来让学生认知,考核内容比较全面。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主要是考核学生检测零部件的能力。该项目可以在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考核,该同学的考核成绩代表该小组的该项目成绩。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3所示。

发动机气缸磨损测量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依靠老师一对一教学的话,效率太低,而采用团体考核的方式,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老师只需要教会组长,组长教会组员,老师只需要在各组之间巡视、个别指导,效率大大提高。团体考核大大缩短了考核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增加了,因为是随机产生考核名单,因此,每位学生都会认真练习,组员之间也会相互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气门拆装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气门拆装一般需要两位同学协作进行。两位同学之间配合一定要非常默契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该项目的考核采取团队考核加竞赛式考核。即每个小组随机抽两名同学参与考核,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裁判,值裁其他小组。六个小组同时考核,裁判记录时间,拆装过程有无掉零件、工具,现场有无进行5s管理,有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等。考核成绩以时间排名为主,第一名25分,其他小组与第一名比较,慢几分钟得分就少几分,在此成绩基础上,掉一次零件或工具扣3分,没有进行5s管理的扣3分,由此得到每个小组该项目的考核成绩。由于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学生值裁非常认真负责。

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是一个综合的项目,要对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完成此项目。其中考核内容主要是电控方面,包括传感器、执行器、ECU、电路以及部分机械零部件,如火花塞等。该项目满分25分,具体配分如表4所示。

3.实训总结成绩

实训总结是学生对三周实训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等的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可以根据总结的字数、内容、独创性评ABCD四等,A为100分,B为80分,C为60分,D为40分。字数大于1000字,内容完成,独立完成的为A;字数在800到1000之间的,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B;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独立完成的为C;字数少于800,内容较完整,不独立完成的为D。

(五)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

设计学生考核成绩记录总表如表5所示。这样的考核成绩记录表非常清晰的记录下学生的每项成绩,学生甚至可以算出自己该课程最后的总成绩,根据自己的当前成绩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教师的主观因素比较小,是一套比较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这套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教师平时的记录要及时、客观、公正。教师要严肃认真对待课前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等。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来,这套考核评价指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容易实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坤,王琳静,诸刚,蒋晓,姚长永.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5)

篇9

《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的前身是《机械工程基础一》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2学时,实验课时太少,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一到两种最简单的检测器具的使用,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单一检测为主。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到企业后竟然连最常用的游标卡尺都不会读数,更别提复杂的检测器具了。基于此,我们开发了《统计过程及测量》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上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检测器具的学生如听天书,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昏昏入睡的场所: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者和讲者不能有效互动,使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没有开发《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机械工程基础一》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很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教学用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发展,以往能供学生做检测实验的检测器具种类仅有最简单的1-2种。(2)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新内容新特色一知半解。(3)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都是大班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检测器具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再讲解检测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检测任务,过后还是不会。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课程设计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统计过程及测量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2]。学习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发到每个小组,围绕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首先熟悉零件图,分析精度要求,通过讨论选择计量器具、测量方法、验收极限,然后制定检测方案,确定测量部位、测量次数和验收方法,开始实施检测,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告知指导教师,教师一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每个任务完成后,小组内交叉互检,核对数据,讨论误差引起的原因、分析过程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评估总结,资料归档。

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企业检测过程,运用分析精度、选择计量器具、制订检测方案、实施检测、交叉互检、评估总结等教学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通过真实的产品测量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步骤新一轮的循环,体现开放性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要学生会运用检测工具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对测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按“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零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精度要求由普通到精密,控制方法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课程以企业生产中的真实零件为产品检测和质量分析的载体,选择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轴、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由易到难确定各项目任务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将内容比较繁杂,实际生产岗位较少应用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中剔除;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当增加了统计过程控制方面的内容。把知识内容分为检测与质量管理、质量分析、尺寸的检测、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螺纹的检测、齿轮的检测等七个模块,浓缩了课程知识内容,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课程内容,并引入中、高级车工、中、高级铣工等职业资格鉴定所需的应知、应会内容。由于实践性环节的加强,特别是综合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模拟企业检测环境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在企业中会涉及到的检测内容。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1)构建了行动导向项目化课程体系。(2)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课程目标。 (3)企业调研结果表明,职业岗位需要这样的岗位能力,因此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围绕着职业岗位和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内容。(4)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以项目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 (5)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不断将行业中应用的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建设。

结语:《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设计中应用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课题组成员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该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地籍调查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地籍概念,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概念比较相近,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混淆;有些概念又涉及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在地籍测量部分,其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但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测量,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其和地形测量的不同,但有些学生依旧认为地籍测量就是地形测量,影响了对其准确的理解。

2.1 教师的实践经验问题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间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测绘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但大型的土地测量工作却没有做过。有些教师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只能是车轱辘话反复的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其次,这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交叉性较强,其内容涉及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房产测量等课程,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很难做到详细的讲解。这门课程表面看似简单,但想把这门课程讲的更加透彻和精彩,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2 教材选用问题 教材的选用也至关重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之前《地籍调查与测量》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共用界址点是否编号的问题,不同的教材看法就不同。有些要么直接使用本科教材,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适合高职学生;有些虽然是高职教材,但实际上是本科教材的“浓缩版”,还是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有些甚至是本校教师的自编教材,编写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3 学生基础薄弱问题 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学生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滑,学生培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现在的学生想的不是多学点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学习方面显得较为浮躁。因此理论知识讲的稍微深入一些,大多数学生就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绪。总体上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2.4 实训方面的问题 该院人才培养方案里面虽然制订了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但这门课的实训是一大难题。地籍分为调查和测量两个方面,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训难就难在调查上,本来该院打算把学校的幼儿园作为一个宗地进行相关的实训,但实质上学校本身就是一块宗地,这样实习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走入误区,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了。想在校外进行实训,远的地方条件根本不允许,近的地方进行调查时还需和农户进行协商,有些农户并不愿意配合。最终只能在校内把调查部分简单做一下,主要还是以地籍测量为主。

3 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积极参与产学结合项目 2008年该院承接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甘谷县城镇地籍调查项目,从开始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检查到最后的检查验收,该院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最新的法规和政策,也熟悉了整个项目的流程,并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总结并反馈给教学。此外,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等项目该院部分师生也参与了集中,通过项目的参加,教师增加了实践经验的同时在授课时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有些参与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学生,还成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工作中的骨干。

3.2 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该课程概念多、文字性强,涉及到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第二次全国农村地籍调查时,主要采用的是航片调绘的形式。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口头讲实地应该如何调绘学生只会一头雾水。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讲解,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也更为容易。目前网络上可以找到《地籍调查与测量》这门课的精品课程,对于课堂上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继续学习,也可以把问题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授课老师,课堂学习、网络学习、课外解答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 加强教材建设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流程,可以将整本书分成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设置若干个模块,按照生产实践流程和地籍调查与测量规范编写成项目化教材。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操作以及课本的参考,能够学以致用,在参与类似的生产项目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快速地投入到生产中。

3.4 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以往的课本主要以传统的测量方法为主,没有将现代测绘新技术深入到教学之中。如在讲解面积计算时,要融入GIS技术,利用GIS软件进行面积计算的优点、计算的方法等。现代地籍测量数据的处理已经发展到自动化,地籍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地籍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知识也应该加入课程并列为重点内容。

篇11

    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现在大多数的工程测量教材在应用技术章节讲的过于简单,这在教学中要讲到各个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普通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通用,应用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选用,现代测量技术作为学生熟悉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

    二、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

    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新仪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和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

    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随着高职的扩招,现在的实训设备量偏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

    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二)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

    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十分迫切。本文从现价段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对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篇12

目前,浙江省电子专业已全面实施课改新方案,核心课程教材已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即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与设计都基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将支撑知识细化为若干任务与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每一个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情景导入――确定任务――知识准备――任务实施任务小结评价”几个环节,完成“做―学―做”设计。

要做到教学改革与教材的建设同步,必须打造理实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近年来,电子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理论课与技能课分开进行授课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在基础课论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感觉理论学习无趣,部分学生有开小差、睡觉的现象。在技能课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技能训练就是做实验,但实验、实训的目的他们不清楚,没有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养成对科学探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情,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使他们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形成新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使其建立学习信心,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在电子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加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这对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实验实训平台就是以实验、实训的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置于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中,通过情景学习、演示实验、动手实验或仿真实验等方法,以确定任务、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主体,辅以多媒体技术、实物和课程课件,建立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积累实验实训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平台。

三、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与实践

《电子基本电路安装与测试》课中设置了10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通过典型的项目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焊接、安装等技能。为了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实验实训平台,通过自制实训操作视频,结合实物和图片、借助优秀学生作品等形式帮助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自制实训操作视频,构建“动感”的实验实训平台

笔者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必须要学会检测、焊接、安装电路等技能,这对于没有任何操作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困难太大。于是,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将元器件的检测、焊接的步骤、测量的步骤、安装的步骤等内容拍摄成了一个个小视频,有效地将实训内容进行了分类,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了强调,对操作动作进行了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操作视频的制作过程中,笔者以高二、高三年级中技能较强的学生作为拍摄对象,为了教学的需要,笔者将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过程进行重点拍摄,比如焊接的过程,万用表的使用过程,电路的安装等。通过这些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找出操作误区,纠正错误,学习正确、规范的操作过程。除此之外,笔者对平时的实训课堂也进行了观察,将学生的工位、坐姿、操作的过程进行了视频积累,回放这些视频,能让学生学习工位的整理,纠正不良的坐姿,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

(二)结合实物和图片,构建“直观”的实验实训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学生对元器件的符号和实物对不上号;有的学生不能识别元器件的极性;有的不能把握焊接(包括布线和焊点)的质量;有的不能正确摆放元器件的位置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和学生共同将常用元器件的实物和符号进行了图片收集和查寻,制作成实物和符号的对照表,并纳入学习指导书中,便于学生学习时查阅。同时,将学生实训时的电路板拍摄成照片,主要有焊点、元器件摆放、元器件成型、输入输出引出线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测量电位、正确使用万用表,将部分电路的测量点进行图片积累;万用表的挡位选择、红黑表笔的连接也进行了图片积累。这些直观形象的实物和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完成实训任务。

(三)借助优秀学生作品,构建现有的实验实训平台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源再利用。该课程中重要的一项技能是测量,笔者借助优秀学生的电路作品,对进行电路功能的分析和电位测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后,笔者根据学生制作电路的成功率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学任务:“数字译码显示器”电路的安装与检测,参加电路制作的同学有49人,电路功能实现的有37人,笔者从这37人中选取12个工艺优秀的电路进行数据测量,之后笔者将全班49人分成8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测量。

利用优秀学生的作品(电路)作为实验实训平台,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自己的电路未成功而无法进行测量技能的训练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优秀的学生作品再利用,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优秀学生技能的“闪光点”。

[教学案例]

笔者以教学项目《组合逻辑门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中的学习任务《数字译码显示器》为例,围绕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情景聚焦、任务确定、知识准备、任务实施和任务小结评价等环节来阐述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实践。

第一阶段:情景聚焦

《数字译码显示器》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多,笔者例举了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来导入本次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任务确定

任务1:正确安装译码显示电路。

任务2:正确测量数码显示器的输出端电位。

学生了解了“数字译码显示器”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本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电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并演示数码显示器的显示10个数字的过程。

第三阶段:知识准备

1.复习巩固:8421BCD码译码过程;七段数码显示器的排列、数字组合和两种接法。

2.知识准备:CD4511数字译码显示器的框架:计数器、译码器、驱动器和显示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抽象的8421BCD码译码过程转化成直观的示意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译码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对抽象的电路符号进行认知,笔者将数码显示器的实物和电路符号进行对比展示;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字译码显示器的组成,笔者将电路拍摄成图片,对电路的每个部分进行分解说明。

第四阶段:任务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项目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元器件的选择,电路装配,电路调试和电路检测。笔者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训,组长和教师跟踪管理来完成项目的实施,具体见附图1。

1.元器件选择

该学习任务的元器件主要有CD4511集成电路、半导体数码管、电阻、双位按钮开关、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组成。识别最有难度的是CD4511集成电路、半导体数码管和发光二极管,因此在实施任务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查阅学习指导书,之后帮助学生识别CD4511集成电路各引脚的功能,半导体数码管的正确接法,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

2.电路装配

元器的装配包括:元器件成型、焊接电路、电源线的连接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将操作重点和难点进行汇总,并将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播放。如CD4511集成电路的焊接过程,数码管的引脚的摆放,是“电路装配”环节中的难点,笔者首先通过课件视频对焊接过程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CD4511集成电路的整个焊接过程;第二,将焊接的要领在图片的帮助下进行分解讲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对整个焊接过程进行演练示范。突破教学难点后,要求学生独立进行焊接和装配,在这个过程中,组长和教师对组内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再次示范和讲解。

3.电路调试

电路安装好以后,学生要对电路进行调试。电路的功能和调试的结果在布置任务时已经通过了视频和实物进行了展示。(这里不再继续展开)。

4.电路测试

电路的测试分成三个任务来完成具体如下:

任务一:测量译码输出。①操作示范,以显示“0”时为例,突出操作步骤:一接通电源;二选择万用表挡位;三测量电位并读数,四填写数据。②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显示“1、2、3、4、5”时,a-g各段的电平,完成数据表格1―5的填写。③结果反馈,反馈测量的数据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任务二:转换表格。①明确“约定”,a-g端有输出时为1,无输出时为0。②转换表格,并完成真值表。③总结规律,先将8421BCD码译成十进制数,根据数码管的排列顺序,将点亮的abcdefg发光段填1,不亮的发光段填0。

任务三:填写真值表。根据译码过程,直接写出显示数字“6、7、8、9”时,各发光段a-g的输出电平,填写真值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将电子班的49位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5人一组,再从49个电路作品中挑选了12个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分组测试译码显示器的输出。在学生测量前,笔者通过教师系统示范、操作过程分步讲解、小组长示范操作三个形式,借视频、图片、电路成品等实验实训平台来完成教学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视频到实际操作,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90%学生掌握了装配和测量技能。

5.跟踪管理

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元器件的正负极判定错误(特别是三极管的EBC)、焊点不够光亮、布线不够平直、电位不会测量、不会排故等。小组长和教师通过辅导及跟踪管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讲解、示范,而且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技能、技巧。

第五阶段:任务评价

1.学生任务评价

任务小结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来总结本次项目制作的心得体会。评价表见表2

2.教师任务评价

笔者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对知识理解10%、技能掌握20%、合作能力10%、安全文明生产10%和工艺及功能40%。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这样能使评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实训平台,我们还需要通过开放实训室延长学生的操作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平台的教学环境。笔者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并安排了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和管理者,具体如表3所示。

笔者在实践中试着让学生参与到实训室的管理中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帮助教师完成实验实训课的准备,如清数元器件、布置实训场地、准备实验仪器。任务二,辅助教师安排工位及值日生工作。任务三,教师课堂的小教员,帮助同学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四、几点体会

(一)实验实训平台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发展

实验实训平台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程序与教学策略应用的具体体现,它需要教师系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提高综合教学能力,打造实验实训平台,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掌握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二)实验实训内容能体现技能训练的层次性

如典型电子产品项目安装技能训练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能够熟练识读电路图;第二,能够熟练识别、检测所需元器件;第三,正确安装、焊接,基本调试好电路;第四,测量有关数据(电位、电压、输入、输出波形等)。每一关都是下一关的基础,只有完成前一关才能开始下一关,通过台阶式训练,以确保学生技能的提高。

(三)实验实训内容能体现技能训练的重复性

以实验实训为平台,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个途径的“实验技能”训练,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焊接技能、测量技能、元器件的识别技能的反复训练,在不断的强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打造实验实训平台,关键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

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体验、内化和反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操展示、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演示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技能的正确清晰表象,而且还能在不断的操作训练中提高装配技能。

(四)“小老师”形式解决学生学习技能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13%左右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技能项目,有9%左右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较短的时间能完成实验实训。为了扶优补差,笔者将这些较强能力的学生培养成了“小老师”,在实训座位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条生产线安排了2位组长,主要随机解决本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找老师。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同组之间的同学进行技能交流,锻炼了“小老师”的能力,提高了个别后进生的技能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电路的制作效果明显提高,完成的时间大大缩短,未完成的学生从原来的13.7%下降到4%左右,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五)“开放实训室”延长解决了学生操作时间

实训室的开放延长了学生的操作时间,为学生对技能训练和提高提供了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到实验实训管理中,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通过实训室的开放,努力打造实验实训平台的教学环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使技能薄弱的学生不再为完不成学习任务而失去学习兴趣,使技能较强的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拓展本专业技能知识。

五、几点思考

(一)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验实训平台

通过自制操作视频、操作图片、现场演示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项目教学中要求对每个项目进行安装与调试,但由于平时教学课时比较少,笔者就组织学生提前制作电路,为测量数据提供一定质量的实验平台。创设的实验实训平台是完全符合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当实验实训环境允许时,创设“真实”的实验实训平台

当实验实训条件允许时,应当通过真实的实验实训平台来完成教学活动。真实的实验平台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不管是哪一层的实验,教师都必须亲力亲为,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的结合点。一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设计方案。根据教学项目和任务,立足于现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进行方案的设计。第二,验证方案。教师要亲自到实验室做实验,一是确认实验实训方案能否实施,二是确认实验方案是否最优,三是确认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故障;第三,修订方案。例如二极管正负极检测时,教师首先要设计一个方案,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电子百拼套件),分组(前后四位同学),选择教学场地(教室)。第四,教师亲自搭拼电路,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参数(电源、开关、二极管、电阻)。第五,修订方案,研究具体的细节。

此外,由于受到实训室硬件环境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都一一进行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实训平台的设计中,教师可适当借助仿真教学等教学手段,但“能实勿虚”。

(三)当实验实训环境不允许时,创设“虚拟”的实验实训平台

当实训条件不允许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角度去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仍应立足于实验实训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教学“图、文、声、像”优势,展示基本电路、仪表、元器件,增加操作性、综合性,方案的设计可以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该内容是中职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比较抽象,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交流电正半周、负半周时四个二极管的导通情况,以及在负载电阻上产生的电压方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在虚拟的教学实验中,学生看清了桥式整流工作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虚拟的实验实训的操作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此外,电子仿真实验不需要有大量和高档的实验器材,只需要电脑和软件,这个软件里有虚拟元件,并能连接成具有实物功能的电路,再接上虚拟的电源和测量仪器,闭合开关后就可以自动仿真,达到和实物实验一样的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做到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训平台管理、实验实训时间的控制、实验实训数据分析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唐湘桃.基于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奖作品(下册),57-60.

篇1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课之一。在“建筑工程测量”引入项目教学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建筑工程测量理论和测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结合项目施工测量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到了综合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的目的。

1.1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

在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1],模拟实际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列举了其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几个学习任务的具体安排[2]。

1.2综合测量实训阶段

第二阶段即本课程的综合测量实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其任务目标是模拟一个较完整的测量项目,进行指定地面范围作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的地形图测绘,在图上布置建筑物,并将其测设到实地上。在两周的时间中,只在实训开始前集中1-2个小时,布置工作任务和明确实训要求,其余时间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测量任务。

综合测量实训也是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学生首先要熟悉现场,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小组讨论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对每天的工作分工做好安排;然后实施具体的测量工作,在工作过程及最后阶段,均需注意观测成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重测;任务完成后,通过实训态度、实训纪律与团结协作、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内业计算及成果、实训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人成绩的评价。

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测量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煅炼。

1.3 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

第三阶段即测量放线强化实训阶段,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实训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真实施工测量实训:在校园内建立“真题实作”实验楼,即按1:1的比例反复建造一座建筑物,学生可以进行轴线测设和引测、基础放线测量、标高测设、轴线投测和二层楼面弹线等常用施工测量项目的训练,测量配合施工,流程和要求与真实工程相同,使学生体验真实的测量项目。二是组织、安排学生到工地现场学习测量技术,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测量实践活动。

通过第三阶段的强化实训,使学生掌握放样复杂建筑的测量能力,掌握快速放线的现代测量方法和技能,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参加由广西建设技能鉴定总站组织的“中级测量放线工”的理论和操作考试。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测量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顶岗实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相关的测量工作。同时,各种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以及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检核以避免出错,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测量实训露天作业和工作艰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分组进行,配合良好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调查中几个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校外教育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其它社会能力。

(二)行业企业专家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授课和操作之间相辅相成,针对性强。

(三)校内督导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四)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注意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3年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讲授“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师都评价都是优。

3.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测量”阶梯式分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对于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