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业实训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次苏宁实训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好的基础。
四.公司简介: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品牌价值508.31亿元。
南京苏宁物流基地位于雨花现代综合物流园,集苏宁电器服务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服呼叫中心、培训中心及全国性数据中心于一体,是苏宁电器第三代综合性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50亩。
基地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普通货架库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仓库面积46000平方米,引入了先进的存储、搬运、输送、分拣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操作和管理,日吞吐能力可达最大入库17000台,最大出库24000台。物流配送中心使用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支持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更加合理地平衡工作负载,减少级别错误,提高库存准确性和仓储空间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物流配送中心的另一个重要核心软件系统tms(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运输管理系统能够针对订单的零售配送和长途配送,优化路线排程计划,有效减少配送里程和工作时间,彻底转变人工排程的传统作业方式。计划建立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包括图像监控、通讯视频、信息汇聚、指挥调度等功能,可以对全国所有连锁店面、物流中心、售后网点进行监控和实时管理。建成后,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可实现200公里范围内24小时直接送货上门,支持年销售额达120亿元。
五.实训具体内容:
在苏宁中心库里工作,主要从事货物拣配工作。在工作之前,仓库主管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心库,并讲解其布置的原理.苏宁大库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大,家电种类和数量多,这充分显示了苏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主管向我们介绍了仓库工作的流程,苏宁的大库主要有收货,存货,盘货,发货四项功能,每一项工作都要很好的链接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做的具体的工作是将高层货架的货物用工具运到集货位,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也要认真对待。第一天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使用液压叉车去搬运货物,可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适应不了,第一天感觉很累,回去洗完澡就早早的睡了。第二天我开始学习使用电动车去搬运货物,才开始我经常会撞来撞去,可是我并不气馁,坚持认真的学着,学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可以独立的送货了,用电瓶车以后搬货就相对轻松许多了,做的效率也很高,但是货物还是要从电瓶车上搬到集货位的,经常搬手上的皮都磨掉了,有时候不小心撞到腿会很疼,可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时候甚至比这更苦,而且这也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好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收获了不少知识。
篇2
姓名
学号
实验名称
进出口业务模拟
实验地点
07-404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 全面学习国贸实务知识
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从进出易磋商开始,详细模拟了交易磋商、函电往来、合同签订、进出口合同履行及业务善后等环节中各项具体操作及单证的制作。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系统、规范、全面地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以达到了解、熟悉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并熟练地进行各个业务环节实际操作的目的。
实验内容:
1.交易准备
2.交易磋商
3.签订合同
4.信用证业务
5.备货
6.租船订舱
7.出口报检
8.办理保险
9.出口报关
10.装船出运
11.结汇
12.出口核销与退税
13.进口报检
14.进口报关与提货
15.进口付汇核销
实验总结:请从学生实验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学生实训效果、存在的问题、实验设计的优缺点、今后的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通过本次实训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更加地了解了国际贸易中各个角色的职责和作用,出口商有及时交货、投保、按时缮制单据并交单等职责;进口商对出口商有付款、提货等职责。同时还对进出口的各个流程所要的各种手续及单据有了更深的了解,熟悉各单证这间的联系,更加学习到了如何正确地填写这些单据。也知道利用英语函电和对方公司 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信用证这些流程 学会怎么填写合同 模拟进出口磋商,系统规范的学习国际服务贸易知识。 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生来说,又可以温故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你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让我认识到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英语有的不会翻译,不知道怎么写 。做题不是很熟练,还需多实践 多去练习 课后要去思考为什么是那样做的
(三)你对本次实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可以更加强化提高技能训练,进行就业指导,增强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能更高效的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学 生:
篇3
四.公司简介:
南京苏宁物流基地位于雨花现代综合物流园,集苏宁电器服务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服呼叫中心、培训中心及全国性数据中心于一体,是苏宁电器第三代综合性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50亩。
五.实训具体内容:
篇4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的是熟悉通关规则与流程、国际物流运营方式及业务,能熟练掌握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软件开展报关、报检与货物运输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实训指导教师是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引导者;优质的实训教学质量,需要一流的实训师资队伍做支撑。①
1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实训教师的能力要求
报关与国际货运涉及到的业务环节众多,手续繁杂,关联性强,要求该专业实训教师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1.1 扎实的理论基础
做好实践教学的前提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该专业涉及到两个大的方向:报关实务和国际货运。报关方向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有报关业务流程、相关法律规定、外贸单证填制及商品检验等;国际货代方向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包括:各种国际运输方式,货代业务流程及单证的流转等。两个方向涉及环节多,要求专业实训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1.2 必备的英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涉及到商品进出口以及与国外客户的联系。该专业实训教师需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日常商务沟通,能看懂并缮制英文单证。因此,对实训教师的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现实中的制单多采用电子制单,且校内实训环节多进行软件操作,这对实训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1.3 较强的实训指导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实训指导能力,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内、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组织。具体地,该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报关技能训练、国际货运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还应具备指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能力。此外,还应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②
1.4 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行业敏感性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操作要求高,不仅体现在课内实训,还体现在校内综合实训上。课内实训包括以项目为驱动进行的模块化操作等,要求该专业教师具备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另外,该专业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对相关政策和业务手段更新,实训教师要反应灵敏。例如,我国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在校内实训阶段,要特别注意出口收汇核销单使用上的变化。
2 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师资队伍现状
经过本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教师与学生数量不匹配。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历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师生比在1:20左右,该专业实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更低,达不到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的要求。③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实训指导教师任务加重,另一方面原本应开的实训课不能开,影响了教学质量。④此外,高职该专业实训师资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实训师资结构失衡
从课题组调研情况来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教师无论是来源渠道、年龄层次还是学历和职称结构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提倡建设专职实训教师队伍,但从专业现状来看,实训指导工作主要由理论教师兼任。理论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业务操作了解不深。院校各系部有专任实训室教师,但没有专门针对某一专业。这部分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出身,软件操作能力强,但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另外小部分实训教师是企业人员兼任,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操技能,但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也欠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为实训教学时间集中且工作量大,该专业实训教师的年龄段偏低,起骨干作用的中年教师较少。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较大,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较少。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实训教师占多数,副高及正高职称的教师只占绝少比例。实训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平衡,难以满足该专业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2 实践技能不强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师资队伍中,除了企业外聘或企业兼职的教师,专职实训教师的实践技能不强。如前所述,大部分实训教师由专业理论教师担任。入职以后,虽然部分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商务师、物流师等。但是具有“双师”资格,不代表具备了“双师”的能力。由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企业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存在“纸上谈兵”的倾向。在实际的报关和国际货代业务中,存在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实训教师对此敏感度不高。
2.3 教科研水平不够
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研究。大部分专业实训教师以本科学历居多,教科研能力弱。参与教研项目,有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的过程。科研项目,特别是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对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也有利于实时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但是相比较教研,实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弱。
2.4 工作与报酬不相称
笔者所在系部该专业每学期有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内容多,时间长。碰到专业软件操作练习,实训教师需先全班指导,还要单独解答每一位同学的疑问,任务重。与高劳动强度相比,劳动报酬不合理。实训课时相比较理论课时费偏低,这既有实训教师学历偏低的原因,也有重理论、轻实训教师的思想问题。⑤过低的工资待遇和长期得不到系部及学院重视,使得实训教师岗位难以留住合适的人才,实训教师流动大。
3 加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师资队伍主要由实训室教师、理论教师和企业兼职人员组成。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内涵建设,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3.1 加强专业实训室教师的理论水平
大多数实训室教师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精通,但非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出身。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实训软件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代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性较强。对实训室教师可进行适当课时的专业课程培训,依据软件内容加强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培养期间,可由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室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操作专业软件,让实训室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在专业软件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此类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要计入工作量,也要进行培训末测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2 全方位锻炼理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虽然原则上专业理论教师与专职实训教师队伍要分开建设,但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实践可由部分理论教师兼任。对这类业务骨干,需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技能培训,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
(1)企业顶岗锻炼。教师下企业锻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对于该专业教师,可由其自行联系或由系部、学院推荐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锻炼。与该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包括大型物流公司(分设报关报检和货代部门)、外贸企业、货运企业等。由教师根据专业需求自行拟定顶岗锻炼计划,分项目、分时段进行锻炼。顶岗锻炼不是“走形式”,根据顶岗时间,学院要发放适量工资,同时学院和顶岗企业要对教师进行顶岗学习评估,保证顶岗锻炼的效果。
(2)指导专业技能大赛。现在教育部和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很多,对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派理论教师轮流指导。不能为了取得名次,每次技能大赛都由个别理论教师包揽,使得年轻教师丧失了学习的机会。对同一专业的不同比赛,要选派不同学生参加,这样可以调动更多同学的积极性。对于竞赛指导教师,系部要给予其工作量的认定。对于获得不同名次的指导教师,要积极给予奖励。
(3)真正落实“双师”职责。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充“双师”队伍,鼓励理论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其结果是证书拿到了,实践能力跟不上。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对其实际的专业技能进行测评,由学院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达到一定水平的,学院才给予其“双师”待遇。另外,应鼓励理论教师与学生一起考证,比如报关员证、报检员证和货代证等。教师只有经过自我复习考试,才能切身地了解此类证书的考试重难点,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师参加考证,学院要支持鼓励,因为教师自己要付出格外劳动(像报关员证,通过难度大),能取得相关证书,不仅是教师的成就,也是学院的荣誉。
(4)鼓励教师多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较好手段。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多参与相关课题;没有条件的,系部、学院要想办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更多专业教师有机会参与,提高专业教师的普遍科研水平。
(下转第83页)(上接第57页)
3.3 提高企业兼职人员的教学水平
从企业外聘的实训教师远离教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对这类实训教师需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组织短期培训班,由该专业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使其了解最新的、最适合该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也可鼓励其取得“教师资格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项目2011JGA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曾现峰.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师资队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112.
② 田文菡,庞清月.实训教学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5.
篇5
广西作为北部湾的最前沿,有着联结东亚的重要地理位置,随着东盟合作的日益深化,东盟各国之前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而物流在其中支撑保障的作用也随之凸显。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广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以往注重国内物流的同时也应体现这一区域经济背景,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的综合实训项目,服务于广西新的区域经济特点,使学生所学所更能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的用人标准。
一、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日臻完善,保税物流服务不断扩大
广西北部湾现已形成了以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出口加工区为重点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构成了广西保税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高效便捷“通道”。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是以南宁为枢纽,进行货物集中组合,发往各口岸,实现区港、区区联动,面向西南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保税物流服务。随着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的不断入驻,促使保税物流服务的业务需求也不断扩大。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保税物流体系的背景下,保税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将会随之而呈现较快的增长,对于适合该类型服务的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也会出现快速增加。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项目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适应保税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完善,意味着对该类型物流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同时大部份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到或涉及到保税物流的工作流程,因此对保税物流应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目前高校物流相关实训项目主要是以国内物流流程为主,基于保税物流为前提的综合实训项目较少,还没形成针对保税物流实训项目的开发与研究,这将会造成物流人才技能水平与保税物流下物流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该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市场对具有保税物流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保税物流领域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的流程。因此,从总体上看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保税物流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广西高职物流教育培养出的物流人才难以适应保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对于物流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各有特点,常见的内容包括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流程演示再现、基本物流设备的操作、物理软件的实用等等大多是立足于目前本校的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引入原有的 E R P管理软件等,一些高职院校更是将其直接定位于叉车等特种设备的使用资质认证上。这样的实训课程内容体系在现代教学倡导宽专业、 厚基础、 重能力的要求下,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学生获取的知识范围比较窄,对于物流核心作业能力的训练没有体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不利。
(三)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各个院校的物流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物流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内容在广度上的不足掩盖了课程内容在深度方面欠缺的问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参与感不强,对深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帮助有限,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于单纯性实际操作所致,割裂了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开发探索
按照高职人才模式,结合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保税物流涉及的作业类型和作业模式为前提,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通过与保税物流公司合作,在实训项目设计上,依据保税物流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制订全新的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建设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以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保税物流为平台。
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区域经济平台,构建保税物流下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从国际物流企业及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中小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基层管理岗位进行设置,对相关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构建思路如图下图所示)。
深化校企合,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篇6
随着人们住房品质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在近20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我国第一部这方面的法规《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时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很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将物业管理作为核心课程。一方面,市场对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座谈当中了解到,毕业后从事该行业的人数极少。因此,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思考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员的从业现状
人们谈到物业管理,主要倾向于住宅的传统物业服务。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也将思维禁锢在住宅物业上,而没有考虑到商业物业。物业管理涉及维保服务、安保服务、保洁服务、绿化服务、接待服务、应急服务、延伸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每一个部分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不可能就这门课程再展开,因此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由此而造成了在物业管理行业就业的尴尬局面。再加上思维的限制,就业门槛的设置,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是物业客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是处理与业主琐碎事件的沟通以及公司的文职工作。事情烦琐,相比于房地产营销、策划等其他行业的毕业生来说待遇普遍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对此工作不感兴趣,或是短暂从事该工作后又转向其他行业。
2高职院校物业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上升,物业管理课程逐渐走入高校课堂。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所以在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师缺乏
物业管理涉及的面很广,从常规性的物业管理到延伸服务,每一个环节展开都可以独立为一门课程,除此之外,还与建筑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交叉。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普遍不长,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出身的。作为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很难做到既懂设备的维修保养、安全保卫、保洁工作,又懂得物业的经营与运作。老师对这项管理工作所提供的服务都不是十分了解,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
2.2教材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
市场上关于物业管理的教材很多,但是很少有教材包含了从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到传统的物业服务,再到物业的运营管理。即使有,内容也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商业物业管理,不仅有传统的设备维修保养、保洁服务,还涉及物业的经营。未来商业物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设―出售的模式,尤其是购物中心,很多都是只租不售。如何在运营中,吸引租户,留住顾客,是物业管理未来思考的方向。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这样的教材。
2.3教学条件欠成熟
系统的物业管理软件,市场上比较少,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物业日常管理工作,客户基础信息,财务信息,客户跟踪服务等。市面上的几个大品牌价格不菲,并且针对教学的物业管理软件几乎没有,所以很少有学校购进。
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物业类型包括住宅、写字楼、商场、酒店等,针对不同的物业类型,配套的实训室不同。由于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不长,加之毕业生直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数偏少,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对建立实训室引起重视。
2.4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不再满足物业管理教学的需要。企业在培养物业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联系,仅仅局限于带学生参观企业所管理的物业,没有深入到公司的内部运营。而且一般都是住宅小区,忽视了其他的物业类型。
3物业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3.1培养“双师型”教师
物业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教学的老师,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对于物业管理“双师型”教师都十分缺乏,此类老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可以将有培养潜质的老师送到企业去学习,培养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2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目前,市场上的教材都跟不上物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学非所用,学不致用。只有企业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才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服务,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才明白要招聘什么样的技能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紧扣市场需要,培养技能人才。
3.3建立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立,既要满足课堂理论教学,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要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4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由学院牵头,与固定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授课计划、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习方案等,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在理论授课阶段,除了安排任课老师讲解知识,也可以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讲课。同时组织同学到企业现场边听课边学习。在课程开设阶段,安排一定连续时间段的企业实习,深入到企业内部,与公司员工共同工作。
物业管理已经是除了房价、地段以外,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了。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控制,物业管理将会是未来争夺顾客的一个新亮点。但是在这个行业中,既懂常规,又懂得物业运营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职业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抓住市场空白点,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旭光,沈春秋.合肥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调研报告――“提升专业服务行业能力”项目物业管理专业阶段性调研报告[J].高教论坛,2012(4):28-29.
[2]彭希乔.谈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建筑,2008(34):205-206.
篇7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目标岗位分析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64.5亿平方米,相比2012年的145.3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3.5%,在管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较2012年调查的企业数量7.1万家增长了约48%;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约为711.2万人,较2012年的612.3万增长了约16.2%,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层次应用型物业管理人员就业容量大,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精准的市场调研,将学生的主要目标岗位定位为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项目经理助理。目标岗位及描述如表1所示。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科学构建实习模式是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重要保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实践性环节,能够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目标,将多元化实习环节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复合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三、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实习模式的内容及关注点
设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时,横向上要考虑每个实践性环节与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纵向上应考虑各实习环节对职业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职业素养的持续内化。最终确定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从而构成渐进式、多元化的专业实习模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能力特点,每个实践性环节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实习内容和关注点。
(一)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增加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认识实习的两周内,分别安排专业录像、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参观优秀小区、参观城市综合体等形式多样的实习活动。邀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可以有多种风格,如创新型企业家、学者型企业家等,让学生们多角度汲取专业营养。
(二)专项实训――参与前期物业管理
通过专项实训理解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入住、装修管理、接待等具体业务的工作规程,同时锤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专项实训的一个月,通常安排在12月份,此时集中交付的住宅小区也较多,企业刚好需要短期人力资源,学生在承接查验、办理入住的关键业务节点得到了锻炼机会,为接下来的跟岗实习做好“热身”。
(三)跟岗实习――体验客服专员工作
第六学期的跟岗实习,学生们在校内学完《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法规》《物业服务礼仪》《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安排学生到物业服务企业的客服岗位实习,按规定工作规程参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现场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内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提高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所以需要提前和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接洽,确认学生实习物业项目和岗位。因为学生在实习时尚处于三年级,还需寄望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四)轮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轮岗实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不同部门轮岗。第期的轮岗实习,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物业服务品质》《物业财务处理》《分类物业管理》等提高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客服专员、行政专员、品质专员三个目标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践,全面拓展专业技能,更加人性化地考查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性分析。二是不同业态轮岗。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住宅、非住宅等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包含了住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给学生提供不同业态轮岗的机会,锻炼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轮岗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职场经验,为早日成长为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提供条件。
(五)顶岗实习――成为优秀员工
到了第十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物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能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也有猎头公司锁定笔者所在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为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信息库,视为日后物业管理精英库的猎头人选。
四、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环节的管理
(一)实习前期充分准备
1.精选校企合作企业
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学校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优选规模较大、业务规范的企业共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优秀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具有以下特征:校企合作的规范性、人才培养的协作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为了严格管理,除了顶岗实习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余的专业实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要求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在行业中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和实习资源配置能力,在实习前就进行反复沟通。根据每次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学校优选万科、龙湖等知名物业企业和优秀物业项目,精准地落实实习岗位。
2.匹配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好的教师如同一名好的导演,给学生提供绽放能力的舞台,帮助学生成长,做到人尽其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细微差异,对应地匹配实习企业和物业项目。如将英语好的学生安排在涉外的物业小区实习,让其发挥专长等。实习之前进行统筹分组,每个物业项目实习人数通常在3人以上,并任命1名学生为组长。
3.重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学生到岗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实习动员,动员时除了需要强调实习纪律、实习成果、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待人接物、自尊自重等事项,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通常强调实习场所安全、暂住地安全、上下班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就是使初涉职场的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增强耐挫力,减少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实习过程跟踪指导
走访与巡查。在校外实习期间,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教师定期到每个实习地点检查。走访企业指导教师填写检查记录、批改实习周记等,定期汇总学生的情况,及时诊断、沟通和改进。
指引与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及时关注。学生在实习的不同时期会碰到各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得意时给予提醒,困难时给予帮助,挫折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欣赏。
汇报与分享。校外实习学生每月返校进行实结、实习汇报、专题调研、心得分享。通过每个月的实习汇报,学生不仅总结了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还共享了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知晓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业态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丰富职场经历。学生的汇报分享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梳理知识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中明显进步。
(三)实习结束注重反馈
实习资料归档。每一个实习环节结束,校企双方结合学生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成绩评价。将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企业鉴定、实习成绩等资料进行装袋归档。
及时总结反思。实习结束后,对每一次实习的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和专业研讨,也为后期指导实践性环节积累更多经验。
五、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化、渐进式的实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岗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气质。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全真的体验,在工作中培育了敬业精神,渗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是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等。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有过实习积累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模块的课程时,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更快、更透彻,对课程改革内容的响应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学生整体培养规格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连续多年招聘会上物业管理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都被知名物业公司抢先录用。学生2016年准就业信息统计显示,60%的学生都进入了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等公司。
四是实现了校企共赢。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此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形象,工学交替模式一经推出,数家媒体以整版报道此事。多元化实习同样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前渗透给学生,有了对学生的跟进和培养,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和考察期;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减少用人风险,还可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总之,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只有认真策划、系统安排、有序组织、栏窆芾砗妹恳桓鍪导性环节,才能彰显专业特色,深耕学生未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篇8
①专业设置方面单一没有细分,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不明确。在房地产的专业设置中,专科专业设置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目录(2012年),只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物业设施管理三个,本科专业设置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目录(2012年),只有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一个,而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性、综合性行业,产业链长,相关行业多,单一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行业细分的要求,也导致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差异很大。
②人才培养数量方面,设置房地产本科专业的的高校较少,应用型的房地产专业更少。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46所高校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具体如下图),且基本上都是研究型的,应用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很少,这个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马上适应岗位的需求,绝大多数都要经过企业的就业培训。
③课程内容方面,与岗位实践存在差异。这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最为企业管理者诟病的问题,也是中国高校教育的通病,教育与实践脱节。作为一个发展变化很快、实践性有很强的行业,房地产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联系实践,增强实践教学的意识应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④师资队伍方面,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现阶段各高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相对房地产行业的高收入水平,教师行业相对来说吸引力不足,导致已经供职在房地产企业的资深人才很少流向高校,高校只好把目光转向刚毕业的房地产专业人才,但这类人才理论经验丰富,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很难满足房地产行业的要求。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实战型房地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诸多地产公司被迫从非房地产专业引进人才,培养成本非常高的情况,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迅猛发展的形势,加强房地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的行业及岗位要求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岗位要求越来越具体,房地产开发、经纪和估价、物业管理企业构成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主要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对房地产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通过对以上房地产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行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在房地产开发行业, 中小型企业偏爱动手能力强、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的毕业生;在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中,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估价公司等房地产中介行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实操能力,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学历背景要求不高等。结合房地产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行业岗位及专业核心能力如表1:
根据现实工作中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我们可以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这种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工作者在履行本专业岗位职责、执行本专业工作任务时所具备的专业的“特色能力”,是一个人在长期学习该专业知识、实践该专业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是别人无法模仿,在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发挥的具有较强知识特征和持续优势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围绕培养这些专业核心能力去构建。
三、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出发,构建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或工程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的基本要求上,以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为主要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为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又以实践为重,要求实践教学时间应占教学总周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洲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应遵循这些原则:
①着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色和中心的教育,能力来源于实践,离开实践,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因 此,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②适应岗位需要的动态培养原则。每个岗位所对应的行业情况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行业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岗位的职能也能调整变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这个行业,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也应根据岗位需要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要求。
③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一定的能力层次,合理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教学,就构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划分能力模块,设计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 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根据以上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分析,确实实践教学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分析,实践教学目标可定位为, 系统掌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理论,熟悉房地产法规和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和营销策划领域有较坚实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咨询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项目营销、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
②划分能力模块,设计实训项目。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三大模块(如下表2)),这三大块呈递进阶型。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或专业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注重模块化教学、组合型搭配和进阶式考核的要求,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分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三大类。
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训练项目有不同要求,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和专业技能项目应强调规范,注重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培养;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要求至少要有一项成果输出,可以是一个设计、一份报告、一个策划或是一项服务,强调突破低层次、感性认识和单纯的动作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制订实训项目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指导书、教材和实训项目、教学文件等等。实训项目是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将实训内容划分成的若干个可独立进行实训的基本训练单元。实训项目文件有实训项目单和实训报告。实训项目单是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后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学生可根据任务单进行单独的学习和训练。实训报告是学生完成实训项目提交的规范化报告,是老师对学生考核的基本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考核成绩。
④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除了需要按照实践教学项目有条不絮的去执行,优秀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和职业考证制度是建立实践教学的必要保障。
师资队伍方面,建设一支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除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要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向学生传授这种能力。即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师型”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要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聘请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可以要求第一年必须到实训室熟悉实践的各个环节,对于在岗的老师要求三五年内必须有半年到对口企业实践,来保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拓宽了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档次,为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于综合能力模块中企业认识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都可以放在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
职业考证制度方面,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务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重视职业考证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实践教学项目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严格规范教学过程,以认证考试代替校内考试,认证成绩即是课程成绩等,使学生在获得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获得名符其实的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 垣 我国高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湖南大众传媒
篇9
一、学院校企合作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成都市在过去十年间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国内生产总值(GDP) 高速增长,位居西部城市前列,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7%,显著高于国家同期的平均增长率①。各种产业集群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充裕的人才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当前笔者所在的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等,目的是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二是围绕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开展的多种校企合作,主要形式有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三是企业冠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学院;四是校企技术合作,建立工作室或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二、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该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校企合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是学院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完成学生各项实习任务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数物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责任意识不强,合作动力不足。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业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而且,校企文化差异也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文化与物业企业文化差异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校企双方对合作认识存在差异。物业企业首先要求学生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实诚信、适应艰苦环境的精神及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其次才是物业专业技能,但在缺少企业文化的学校里很难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毕业生。
(二)校企合作形式表面化。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学校与物业企业的合作,多以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多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与实施的具体条款,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企业认为只要签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
(三)校企合作运行单一化。目前,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运行的形式上大都限于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涉及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认识实习、专周实训和项岗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大多只是对学院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物业企业环境进行参观、座谈;在专周实训中,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大多数时候是跟在物业企业相关人员后面进行观察学习,不真正参与实际的工作,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1周;在顶岗实习中,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且通过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其根本的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其时间较长,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其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 要像企业的员工一样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也可以因此获得一定报酬,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多数还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首先,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多数是拉关系,靠面子,多为无偿性的,长期以往,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其次,学校在没有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应该以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作为对合作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补偿,但由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新,举办时间短,师资缺乏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都比较弱,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有限,缺乏吸引力;第三,企业没有把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当成一种社会责任,而只是当做解决企业“用工难”的一种途径,没有系统规划如何长期有效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因此,双方合作的兴奋点均没有放在共赢和互相帮助、促进发展上,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机制,不能实现共赢。
(五)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当前,校企合作的成效缺乏统一考核体系,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 并紧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物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物业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胜任相关岗位,因此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
由于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驱动力不足直接导致高职学校所倡导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因此要真正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共同点,并付诸实施,以激活企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笔者所在学院就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物业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学院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学院成立对外交流合作处,负责拓展办学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开展对外联合办学工作;负责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直接管理;推动各院系与国外境外的合作项目、合作办学,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谈判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学校外籍教师以及外事的日常管理工作;统筹当地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二)专业层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业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与物业企业合作进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并创建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三)深入探索“学校+公司”的人才培养方式。物业管理专业于2011年与国内某知名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学院的专业教学背景及企业集团、物业公司丰富的行业沉淀,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协作,以前置式方案编撰、招生介入、订单式培养、专业师资支持、合理的教学培养及激励体系为载体,提供科学规范、专业化、针对性强的教学培养及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较快成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及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企结合,增强了该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逐步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学校师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锻炼机会,改变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检查。在促进学生的就业方面,能够更好地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优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减少了就业的盲目性。
注释:
①http://.cn/dichan/2013-08-28/8199/2013/0828/9551.shtml.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5]谢晓乐.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3-02
进入21世纪,城市空气污染和噪音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号召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来,因此,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开发绿色低碳住宅。作为为房地产企业输送智力资源的高职院校,应该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我院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近两年将《人居环境》课程作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专业课开设。通过两年的探索,我们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试图从高职房地产类专业的《人居环境》课程的设置背景,课程总体定位,课程内容选取,课外实训环节设计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1.课程设置背景
1.1政府对绿色低碳住宅的倡导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标志着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以“低碳”为显著特点的新时代。中国通过政府制定中期减排目标,决心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环保、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建立绿色低碳住宅将是中国房地产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引导来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节能意识和参与。各级政府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纲领和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低碳建筑有关规定,从规划设计、施工、装修、验收、物业等各环节,对新、旧建筑提出绿色低碳化建设规定。同时,各级政府实施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加快落后建筑材料的淘汰速度,加大对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扶持力度。
1.2房地产市场对绿色低碳住宅的需求
低碳新材料的应用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增加了建材成本,但从长远的综合效益上来讲,总成本是下降的,使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缓解。以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购买节能住宅增加成本约20000至30000元,按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电40千瓦时计算,一年就可以节约数千元左右,这样购房增加成本大约几年就可收回。根据权威调查机构所做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低碳住宅,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的市场很广阔,普通居民对低碳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会顺应市场需求,逐渐提高房地产产品的节能环保水平。
1.3低碳住宅技术的使用和普及
“绿色低碳住宅”是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居住空间。这类住宅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低碳住宅技术的使用和普及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政府通过合理发展城市规模,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创造良好的居住小气候条件,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住宅设计创新,包括建筑设计如户型结构设计创新、遮阳通风技术,中水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来补充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这些节能技术的应用为低碳住宅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所以,作为未来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将这类知识作为专业课进行学习和灌输,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规划和设计节能低碳环保住宅的能力。
2.课程总体定位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我院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将培养具备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房地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的技能,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业务,以房地产营销与经纪为主要能力,兼具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报建与策划、后期物业管理服务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考取助理房地产策划师、广州市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或物业管理员(三选一)资格证,可胜任房地产开发报建员、楼盘营销策划专员、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员等岗位。通过广泛的调研,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岗位、职业资格、工作任务和所需技能对照表如表一。
表1: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岗位、职业资格、工作任务和所需技能对照表
根据表一对照中各种职业资格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专业技能课的构成,具体课程进程如下。由于各类岗位中均需要具有住宅物业人居环境规划和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将《人居环境》课程定位于我院该专业的专业课,用于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如图一。
图1: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
3.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人居环境》课程中,我们课程团队通过对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岗位(群),以房地产开发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节点,整合、序化和重构《人居环境》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改进学生考核与评价指标与方式,促进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课程计划总学时为36学时,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学时数分配如下表。在表二中,我们根据人居环境工作的具体内容,将课程整合为三项基础理论知识和十项工作任务,通过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十个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居环境打造和规划的基本技能。
表2:《人居环境》课程教学进度表
4.课外实训环节设计
对《人居环境》课程的学习不但需要课内分散工作任务的操作实习,还需要课外综合实训的实际运用,课外实训内容主要通过以下综合实训环节来完成。
4.1实训环节一:楼盘人居环境实地调研
4.1.1实训目的
现场指导学生认识居住区的人居系统构成,培养真实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4.1.2实训要求
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楼盘,分析具体楼盘的人居环境构成。参观楼盘的各项人居系统设计的情况。
4.1.3实训步骤
教师选定调研楼盘,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企业,参观楼盘的各项人居系统设计的情况。最后提交一份某楼盘人居环境系统情况的调研报告。
4.2实训环节二:楼盘人居环境比较
4.2.1实训目的
使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楼盘在打造人居环境时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工作环境中。
4.2.2实训要求
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调研不同楼盘的大气、水、声环境,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热环境、光环境、电磁辐射环境、放射性环境,居住区绿化,居住区气候的改善等的情况,并比较各个楼盘人居环境的优劣。
4.2.3实训步骤
教师选定几个调研楼盘,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企业,然后按照人居环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分析各个楼盘人居环境的优劣。最后提交一份各楼盘人居环境系统比较的调研报告。
4.3实训环节三:楼盘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写作
4.3.1实训目的
培养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文案写作的能力,培养对楼盘的整体策划和推广的能力。
4.3.2实训要求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在课下对老师布置的特定楼盘用PPT格式做一个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并在课堂上演讲。
4.3.3实训步骤
学生先在课下进行指定楼盘营销策划(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写作的准备工作,以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楼盘营销策划方案的讲解和评比,最后提交一份XX楼盘营销策划(产品设计部分)方案。
5.结语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设置《人居环境》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高职房地产类专业适应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一线房地产开发、经营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还应不断关注低碳节能技术的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房地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雨华,宗建伟 人居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
[2]李帅,李春郁 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J].改革与开放,2010(11)。
篇11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n
bsp;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长青.房地产营销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30-02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高职专业,主要是为房地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房地产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创新性的特点,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应体现房地产业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建立起符合房地产业发展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做法及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都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职业技能单项训练――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如图1所示)。
这种传统模式虽然吸收了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假期的专业社会调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重视不够,调研马虎,或只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实习,不能深入到具体的岗位实践中,对职业技能的锻炼不足。
其次,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不完全一致。课内单项实训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实训的方式,训练项目是教师模拟的,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难以提供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情境。
第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全以技能操作为培养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适用性的培养,不能体现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第四,三个实践层次之间相互衔接不好。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相对独立,缺少整体设计,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企业还要对学生重新进行培训,使得认识实习、课内单项实训和教学实习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二、构建“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1.“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传统“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在毕业前只经历了一次顶岗实习,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量不足,工作经验欠缺,影响到顶岗实习单位对他们工作能力的评价。所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更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对房地产企业工作过程、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之上,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借鉴PDCA循环理念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以房地产企业人才需求为运作平台,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该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校内技能训练、短期体验式顶岗实习和毕业带薪顶岗实习贯穿起来,经过多轮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反复进行职业技能的应用训练。二是体现了“边学边做、先学后做、先做后学”的思路,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进行,使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的记忆,更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三是工学交替的形式符合房地产企业业务活动阶段性的特点,将原来零打碎敲的实践活动改成短期体验式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周期不短于两周,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2.“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共包括4次“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循环:
第一次循环着重于房地产专业基础知识传授以及相关技能的校内实训,主要是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土地获取、房地产项目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房地产业。
第二次循环着重于房地产专业部分核心课程的学习,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采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式短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习岗位包括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中介)、房地产营销策划、物业管理等,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课堂上已学或即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房地产职业岗位的认知。
第三次循环是余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仍采用校外实训基地体验式短期顶岗实习的形式。但要求学生选择与上次循环不同的工作岗位,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体验多样化,丰富对房地产职业岗位的认知,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长,以便进行职业选择和定位。
第四次循环的理论学习部分主要是专业拓展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形式,着重于就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商业能力、工作责任心等内容,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感。
四次循环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即上一次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次循环是上一次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经过一次循环,学生的职业技能都应有新的提高。“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既体现了理论学习过程的循环,四次理论与实践的嵌入式循环,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体现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循环,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就业能力,多次专业实践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工作体验和工作阅历,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系统的房地产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学生,使学生带着较丰富的工作体验和工作经验毕业,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条件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从房地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看,房地产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量大而面广,其中面向大专生的典型岗位有:房地产项目准备阶段的“房地产开发前期咨询专业人员”、“房地产开发专员”、“前期报建人员”、“营销策划员”,项目建设阶段的“招标采购人员”、“项目会计人员”、“合同管理员”等岗位,销售阶段的“置业顾问”、“销售部现场服务人员”、“前台服务员”、“专业融资人员”、“高端商铺写字楼销售人员”、“专业跑盘人员”等,房地产消费流通环节的“物业客服主管”、“二手房销售人员”、“电话销售”、“房地产估价员”、“拆迁估价”等岗位。从学生就业情况看,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岗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房地产新盘销售、房地产经纪、房地产估价(含造价咨询)。此外,还包括物业管理、企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等零星就业岗位。因而可将房地产销售(含策划)、房地产经纪、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作为该专业的目标职业岗位群。采用美国学者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等5个层次定义专业实践教学目标:(1)熟悉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全部流程,熟悉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环境,理解房地产业各工作岗位的职能;(2)具有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能独立从事任务明确、单一、重复性的工作;(3)具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4)具有进行工作评价、反思、总结的执业习惯;(5)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熟练地应对工作中出现各种情况。
2.建立“课证融合”的职业课程体系。目标职业岗位群确定之后要进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是学校对学生影响力最强大的教育力量,为使学生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课程体系应能满足房地产业的实际工作需要。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实行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相应的资格证书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策划师、市场调查分析师、物业管理师等。尽管高职在校生不具备这些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但从职业生涯长期发展来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长期从业的必备条件。因此为长远规划学生未来在行业中的就业地位,应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镶嵌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经纪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实务、房地产市场调查技术、房地产营销策划、CAD等考证科目和考核标准嫁接到职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并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的技能。
3.形成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关系。“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房地产企业人才需求为运作平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所以该实践教学体系顺利推行的关键在于房地产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应邀请房地产企业技术骨干力量参与到实践教学标准的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指导等工作,使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符合房地产业生产一线的要求。但目前现状是企业认为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自身行为产生的是“外部性”,因而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需求动力。所以学校应主动上门服务,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并且建立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利益机制,加强校企双方在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教师聘任、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解决好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近期和长远利益问题,促进校企合作由单一指向发展为双向互动,使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利,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持久、稳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4.建立激励性质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而且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所以“循环式”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首先,评价目标应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职业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其次,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重点是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因为终结性评价使学生只关注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真实掌握程度,过程性评价要求指导教师及时参与到学生实训成果的形成过程,从好中差三个层面选择典型的实训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点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实训成果进行改进。实训成绩的评定综合了实训态度、实训成果的质量,以及前后两次实训成果的改善程度三方面因素。这种评价方法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感受到只要有努力,也能得到良好的评价,有利于用评价成果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再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实践教学评价应兼顾学校教师评价、顶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对自身能力形成正确认识,走出消极被评的尴尬局面。最后,实践成果的具体化。每次实践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实践成果,而且尽可能具体化、量化,如搜集3个楼盘的基本资料,指出基本资料应包括的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撰写项目区位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不少于3000字;访问3名潜在客户,记录他们的消费意向等。实践成果的具体化和量化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实践任务的要旨。
四、结束语
“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特色,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一种做法。但是传统教育形成的教育模式已形成很强大的教育惯性,现行的一些工作制度束缚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等,这些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是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课题编号:YHZJY-014]
参考文献:
1.袁彩云.高职高专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
篇13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新晨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