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与战争有关的诗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篇1

11月30日上午,  局召开市县气象部门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局长传达了  市委市政府及    省气象局安全生产紧急会议精神,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提高认识,按照工作安全流程和规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报送制度。

12月14日下午,全市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动员会后,市气象局紧急组织召开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动员会,传达市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对全市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一要全力做好冬春季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冬季雾霾、大风、寒潮、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及时防范应对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二要对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排查;对辖区范围内加油站、加气站、液化气站、油库、化工厂、烟花爆竹仓库、冶金危化企业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带储存)、使用领域的企业,进行防雷防静电安全检查;三要强化应急值班值守工作,保证通信联络畅通,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妥善处置,并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

二、制定印发方案,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

12月15日,结合气象部门实际,制定印发了《  市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方案》,成立了以局长蔡守新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陈义根担任,全面安排部署全市气象部门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要求各单位迅速响应,立即行动,确保安全生产隐患不留死角。

三、强化信息报告和科普宣传

篇2

篇3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篇4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陆游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苏轼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诗题

(1)送别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节特征的诗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与月亮有关的诗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与流水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与战争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某种植物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诗句

1、( ),后不见来者。

2、( ) 悠然见南山。

3、( ),燕山月似钩。

4、( ),只是近黄昏。

5、( ),一览众山小。

6、 明月几时有,( )。

7、 随风潜入夜,( )。

8、 生当作人杰,( )。

9、 海内存知己,( )。

10、少壮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谁知盘中餐,( )。

13、野火烧不尽,( )。

14、谁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穷千里目,( )。

17、但愿人长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国破山河在,( )。

20、百川东到海,( )。

21、感时花溅泪,( )。

22、大江东去,( )。

23、人有悲欢离合,( )。

24、山重水复疑无路 ,( )。

25、春花秋月何时了, ( )!

26、问君能有几多愁? ( )。

27、黄沙百战穿金甲,( )。

28、劝君更尽一杯酒, ( )。

29、粉身碎骨全不怕,( )。

30、南朝四百八十寺, ( )。

3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32、桃花潭水深千尺, ( )。

33、不知细叶谁裁出, ( )。

34、莫愁前路无知己, (   )。

35、天苍苍,野茫茫, (  )。

36、青箬笠,绿蓑衣, ( )。

37、横看成岭侧成峰,( )。

38、毕竟西湖六月中, ( )。

39、等闲识得东风面, ( )。

40、遗民泪尽胡尘里, ( )。

41、问渠那得清如许, ( )。

42、竹外桃花三两枝, ( )。

43、欲把西湖比西子, ( )。

44、东边日出西边雨, ( )。

45、路人借问遥招手, ( )。

46、洛阳亲友如相问, ( )。

47、绿阴不减来时路, ( )。

48、蒌蒿满地芦芽短, ( )。

49、( ), 人间能有几回闻。

50、( ), 西湖歌舞几时休。

51、( ), 巴山夜雨涨秋池。

52、( ), 八千里路云和月。

53、( ), 留取丹心照汗青。

54、( ), 一枝红杏出墙来。

55、( ), 立根原在破岩中。

56( ), 路上行人欲断魂。

57、( ), 一行白鹭上青天。

58、(  ), 只缘身在此山中。

59、( ), 烟花三月下扬州。

60、(   ), 早有蜻蜓立上头。

61、( ), 西出阳关无故人。

62、(   ), 欲饮琵琶马上催。

63、( ), 不教湖马度阴山。

64、( ), 疑是银河落九天。

65、( ), 五千仞岳上摩天。

66、( ), 飞入菜花无处寻。

67、( ), 春风送暖入屠苏。

篇5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涉及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祭祀、婚恋、农事、田猎等各个方面。其深广繁厚的信息内容也使其自身交构成一个复杂特殊的体系。诗与诗之间可能并不同类,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代的田猎和军事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大猎常常用以教战。所以田猎诗和战争诗的划分界限是模糊的。由此可见《诗》三百零五篇并非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孔子就指出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引自《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将《诗》三百零五篇合而为一来表达“思无邪”这一核心的思想。所以对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分析不论是拆解或是聚合,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后,还需要对其兼及多方面的探析。

那么在表述《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之前,首先还是得对战争诗的界定做一番考量。因为战争诗的界定标准会直接影响了《诗经》战争诗的分类及其整体风貌的走向。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战争诗是指纯粹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一说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强调战争诗最核心的基点要关涉战争,但允许牵涉与战争有关的其它方面;一说战争诗是指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认为无论是直接描写战争还是仅仅以战争为叙写背景的诗都可以统括为战争诗。从这三种对战争诗的界定来看,其范围在一步步扩展。所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仅类型不一样,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诗的数量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袁行霈的《诗经研究反思》以最严格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即是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所分列出来的战争诗不过十几首而已。另外夏传才的《诗经讲座》指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所罗列出来的战争诗就有了四十多首。而王显臣的《古代兵书杂谈》则以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称之为战争诗所划分出来的战争诗却高达一百多首。

既然以不同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的分类会呈现一个相当大的差异性状态。因为诗歌材料的差异性,推演归纳出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想必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为保存战争诗整体风貌特征,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夏传才先生所确立的标准应该是比较可取的,即认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这种标准既避免了对战争诗严格苛求式的精选而导致的绝对,也免于将战争诗统括成大标准其实无标准的泛化。采取相对中立平和的科学态度来界定战争诗也才能在《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的把握中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诗经》大约产生于商、周之交。历经周的盛衰,至春秋中叶。在这样一个时域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诗经》里的诗可以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是《诗经》中的战争诗真正写到出征,直接联系到战争场面描绘的出征诗至多不过十首。如《大雅·常武》言宣王亲征淮夷,威风凛然,军势大振;《大雅·江汉》言召虎率师征讨淮夷,整师前往,气势恢宏;《酌》言武王伐纣,盛赞王之师等等,但这些诗直接描绘战争其实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进行刀光剑影的精细刻画,而是将战争的场面以大的视角进行全局鸟瞰。没有详细的战争过程,但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环境和人物刻画。没有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却有以情动人的真情抒发。而《诗经》战争诗的独特风貌也就恰恰在于此。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二是注重对战前氛围的描写,战后余波的渲染;三是以情动人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对战争的同一看法。

一.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

《诗经》中的战争诗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大都只是一些片段,以一笔带过、点衬面的技巧对战争进行直接描绘倒是最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这一笔却是选取得最有表现力的一笔。

篇6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

2.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质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们要明白,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而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对比、象征、衬托,其中艺术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第二部分:答题技巧

光对诗歌有了以上总体大致的把握还不够,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一般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对诗歌“字”的考查。这种题型我们称其为“诗眼”题型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对诗中的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②找出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或两个)字,并作简要分析。③该诗的某联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我们要品味出所炼字的妙处何在,但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将其放回原句中,结合整首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个字更好。②接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义。③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现的画面、意境。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对诗歌中句意的考查,我们称其为句意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一句(联)的理解或赏析。

解题指导和答题技巧:诗句往往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要结合全诗,指出其表层意思,有时要挖掘出其深层含义,同时要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考查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我们称其为意境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中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释诗中某一联的意思,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整体感悟全诗,简析某两句是如何创造意境的。

解题指导:意境就是诗中通过意象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展现出的诗的韵味,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诗词鉴赏中的核心。

答题技巧:①先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③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点明意境特点,如:清新质朴、凄凉悲怆、冷清孤寂、闲适淡雅等。④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给人什么样的启迪等。

4.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我们称其为“主旨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兼而有之,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明写眼前之景,暗寓历史沧桑。请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诗言志,诗歌最终是要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因而分析诗歌的主旨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答题技巧:①先分析具体的诗句的内容,看其具体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诗歌语言特色的考查,我们称其为“语言特色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答这类题,不可只突出个别字运用的巧妙,而应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品味。回答时也应多用形容词,如简练传神、凝练雄浑、沉郁顿挫、豪放雄奇……

答题技巧: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准确概括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们称其为“技巧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如何抒感的?有什么作用?

篇7

阅读任何一首有文字难度的诗歌。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可能会对具体诗句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阅读答题的困难往往是:1 对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不理解;2 对古代文言字词不熟悉;3 对诗人的身世、诗歌的写作背景不了解;4 对诗歌中的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事物(如典故、古代诗歌意象等)不明白;5 曲解诗句;6 未耐心、仔细揣摩诗句等。这些因素都会妨碍同学们对一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的理解。

但有些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却可以通过:1 对作品注解仔细阅读;2 平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3 平时对主要诗人的身世、背景有了解;4 对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5 紧紧抓住诗句本身。不做无关联想;6 耐心仔细地阅读诗歌来顺利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等,在阅读一、二遍后迅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整理出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

[例题1]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 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 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B、D。

[解析]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关键词句“迥”“高”“围”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采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斯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句一气相贯,既可显出楼高望远,更可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例题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里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目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道世、不得志的思想。这是主观武断的看法。

二、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吗?

这是理解鉴赏的高级阶段。要求同学们在读懂诗歌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对诗歌的创作有进一步的理性判断分析。要做好这一步工作。必须有相当的有关知识的积累,包括:1 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修辞手法;2 各种衬托、结合手法(悲喜衬托、动静衬托、虚实衬托、点面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等);3 篇章构思技巧(如象征、借古讽今等);4 怎样分析关键字、词、句(如动词、形容词等)的表现力;5 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要熟悉这些术语,还要知道鉴赏的几个步骤,最好再掌握一些典型的例子,以帮助你理解判断。

[例题3]

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答案解析]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例题4]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篇8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篇中妙笔。如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卷附加题第4题:“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第15题: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对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如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卷第15题: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四是对诗词用词的精妙进行赏析。如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卷第12题: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卷第9题: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首先鉴赏诗歌时应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内涵;二要品味诗歌含蓄、平淡、绚丽、清新、简洁、豪迈等风格。

其次,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表达方式的评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在古诗词中,记叙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抒情则主要指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议论则是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这四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艺术手法的赏析入手。艺术手法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二是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赏析。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对诗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较多,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联系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首句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1)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为“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诗歌颔联中连用两个“一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三迁有感①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诗人因受谗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诗中颈联的“唤酒”“愁人”与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

抢婚,亦叫“掠夺婚”, 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抢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文献记载的很少。我国抢婚现象有史料可查的典籍,最早是在《易经・屯卦》爻辞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匪寇”,即非寇。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意思是男方携带武器,骑着身上有花纹的马,他们不是强盗,而是将还在哭泣挣扎的女子强到家里做新娘的。《诗经・豳风・七月》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考查《诗经》,我们可以发现“薪”频频出现在许多婚恋诗篇中,并在抢婚习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举燎抢婚习俗中,《诗经》中“薪”的照明功能

抢婚多在晚上进行。郑玄注周礼指出:“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礼仪》亦云:“主人爵弁,绘裳缁衣。从者毕玄端,乘黑车。从车二乘,执烛前导。”新郎穿黑色礼服,在黑夜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娶的人也穿黑色的衣服,乘的车子也是黑色的。黑夜娶亲,看不清道路,有人前面执烛走在前面照明。一切都是黑色,趁着夜色的掩护便于抢婚的一个佐证。可见古人结婚都在黄昏。《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昏,如兄如弟”中的“婚”写作“昏”,同样证明了婚礼在傍晚进行,必然和掠夺有关。。《说文解字约注》解释说“古娶妇必以昏时者,当缘上世有劫掠妇女之风,必乘夜昏人定时取之,以避寇犯也。”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认为“上古杂婚时代,有剽掠妇女之俗,其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家人不备。”

抢婚,在夜间进行是必然的事情。抢婚初期,人们的照明工具主要是火把,制作火把的原料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薪”,即我们所说的“柴火”,因为它最经济实用,并且取用便捷。如在《唐风・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中“绸缪束薪”是把薪扎为一束做成火把,照亮夜路,不至于强错人,也方便逃跑;当然女方家不可能坐视不管,也要举薪追赶抢亲的人。“三星在天”,指的是举办婚礼的时间也是在夜间,这些都明显带有抢婚遗风。尽管本诗描绘的不一定是真实抢婚场面,可举燎抢婚习俗中,《诗经》中“薪”的照明功能是明显的。

“薪”在最初的抢婚中具有照明的作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变,后来却演化为一种风俗。《礼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女方家“三夜不熄烛”因为思念被强的女子,女方家提高警备之心;男方家“三日不举乐”是因怕闹的动静太大,被女方家发现,故而隐匿起来不颂乐。现在江苏等生的婚俗还是在傍晚或夜间举行婚礼,这也是抢婚风俗的遗存。

二、“薪”在抢婚中的抵御功能

《说文解字》:“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1]古时,“娶”常写作“取”,如《诗经・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甲骨文里,“取”字形像用手去抓耳朵,《说文解字》:“取,捕取也。周礼:‘获者取左耳’。” “取”是动词,带有强制性的意思。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以割取敌人耳朵的数目多少来报功,于是“取”便引申为“以武力获取”, 可见“取妇”最初的意思就是抢妻,是一种暴力行为,必然会引起战争。

抢婚时期,女子地位不断下降,逐渐成为男子的附属物。男人“最早的妻子最早的妻子来源, 如同家奴一样, 是通过掠夺得来的, 并且形成一种抢婚之风”。[2]有掠夺就有反抗,人们在抢婚过程中,并不是赤手空拳就能掌声对方的,而是使用一种最理想最便捷的武器――木棒,“以木棒为兵器, 在我国古代也很盛行, 古谚称:人马逼近,刀不如棒。”[3]由成语“舞枪弄棒”可知,棒和抢是并列的武器,这里的“棒”就是“薪”。《礼记・月令》曰: “收秩薪柴”郑玄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小者合束谓之柴。”小的合成束,在抢亲时当做照明的火把,大的“薪”就成了攻击和防御的武器。上古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争斗时不可能选择什么高档的作战武器,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薪”,既可攻击,也可防御,轻便实用,如此实用便捷的武器,自然成了先民战争的不二选择。《诗经》中没有明显的诗句来描述“薪”作为武器的功用,但从一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薪”具有的防御作用。

《豳风・ 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 匪媒不得。”《齐风 南山》:“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这两首诗歌的意义基本相同,都用“伐柯”、“析薪”用斧来比喻娶妻必须用媒人,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伐柯”、“析薪”用斧头,只有斧头才能战胜“薪”、“柯”,使之就范;“取妻”就象斧斤对“薪”“柯”砍取一样, 采取强抢和劫掠,某种意义上说“伐柯”、“析薪”与“取妻”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采取强取的手段,这两首诗歌不着痕迹地表明了在冷兵器时代,“薪”在抢婚习俗中防御作用,也使研究《诗经》的后人对“薪”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

三、“薪”是抢婚时的马的饲料

《周易》屯卦爻辞曰:“屯如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描绘了马在抢婚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能使抢婚者快速到达目的地并迅速地载着新人撤离抢婚现场,防止女方家人追赶上,充足的饲料是让马保持旺盛精力的保证。其实,《诗经》中的“薪”就有提供马的食物的功能。查看古代汉语词典,我们就会发现,“薪”有草的意思,亦可泛指草类,所以“薪”做马的草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唐风・绸缪》中“绸缪束刍”,“刍”即指喂牲口的青草,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薪”做为马的草料的功能。同样在韩愈的诗《驽骥》“渴饮一斗水, 饥食一束刍。”中“一束刍”指的就是驽骥所吃的一捆草。所以《唐风・绸缪》中的“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都暗示了男婚女嫁中“薪”的作用。《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秣”,喂马。读到这首诗,我们没有读到抢婚时的血腥和战争,但诗中的“楚”、“蒌”都是指“薪”类,割下的“楚”、“蒌”都是在“之子于归”,即姑娘出嫁时喂马的饲料,那么“薪”理所当然应该是抢婚时代马的饲料,所“秣”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抢婚习俗已经淡出历史舞台,“薪”已嬗变为其他婚姻形式中的仪式,但通过《诗经》中“薪”这一物象,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它在抢婚习俗中的作用。后来,“薪”逐渐演变成婚礼中的重要聘礼,“在先秦时代, 当民间男女合婚时, 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礼除羔、雁之外, 定有薪柴之类的象征物品, 这种仪式也不被上层社会所运用, 而只是流行于民间・・・・・・・”[4]薪”作为聘礼的原因和它在远古抢婚习俗中的作用有很大关联的。“薪火相传”也是这种婚俗的演绎,表明种族延续不断,子孙后代兴盛繁荣。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271,310.

篇10

一、正确的引导学生诵读

首先,读准字音。古诗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平时不常见的词,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参考书下的注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再根据字形帮助学生记住字音。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有些字受古今意义的区别,字音也发生了改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原意,更好的记住字音。有些出现在古诗中的字,为了使古诗读起来押韵,字音和现代也不同,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元稹的古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中的“斜”,在这里读xiá。

其次,读懂诗意。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在内容和难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加,不同于低年级古诗文浅显易懂,从语文教材第五册起古诗篇目出现了对难理解字词的注释。教师要巧妙的运用书下的注释,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对需要强调的,教师稍加点拨。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长河”,这里是银河,是天河的意思。

再次,读出诗的韵律,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在这个阶段,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诗韵律的知识。中国古典古诗著名学者叶嘉莹认为,五言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2-2-1的停顿,七言诗的节奏则可以细分为2-2-2-1的停顿。总体上古诗的节奏符合节奏规律,但也要根据古诗和内容进行改变诵读的节奏。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M梧叶M送M寒声,江上M秋风M动M客情。知有M儿童M挑M促织,夜深M篱落M动M客情。”则是2-2-2-1的停顿。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古诗时,注意平仄,平声绵长,仄声短促。

二、创设古诗意象,引导学生走近古诗

古诗通常选取一些赋有情感和特殊意义的“意象”,用简短的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古诗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情感与小学生生活甚远。面对古诗难度的增加,题材不同于低年级比较浅显易懂,“离别”、“战争”等题材的古诗相继出现,中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不是易事。若不诗意,便更不能体会诗情,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具体形象的意象,营造氛围,渲染意境,引学生入境,理解诗意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三、以诗解诗,拓展学生古诗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古诗有限,以S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年级古诗数量占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古诗数量的42.5%,虽所占比例较大,但是若想使中年级学生从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34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教师可采取“以诗解诗”的方法,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师可选择与新授古诗相同题材的古诗名句来解诗,比教师逐字逐句将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走进作者的世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样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抓住 “酒”字,并引用了几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娓娓道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无奈的解,“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诗喜悦的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怎样的酒。学生在听老师引用诗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出不同的酒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后,内心对古诗中的酒有更深的认识,轻松的回答出,“舍不得的酒”、“牵挂的酒”等等,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篇11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教师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朝鲜半岛局势新闻报道,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学生对战争自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课文中所讲的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战争到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安定的因素。从这些资料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战争让那么多的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战争让那么多的亲人生离死别、国家沦丧……这样,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出现一幕幕战争的灾难,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四个“这究竟是为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这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因此,在朗读这句话时,语气自然是逐句加重,语气中自然含有深深的谴责。这样,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深化了学生的朗读,二者真正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展开想象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

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在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境?沙漠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境?通过想象、交流,教师又给学生播放图片课件,学生也能够了解到战争让本来安宁的自然世界变得喧嚣而残酷,自然也就了解了战争给自然社会带来的灾难。

四、拓展训练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良好手段

篇12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篇13

一、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一种直接的翻译方法,指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电影英语名称,不改变英语名称的结构和句法。如影片The Da Vinci Code,中文翻译就是《达芬奇密码》,采取的就是直译的方法,使得影片名字充满了神秘色彩,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进行欣赏;影片The Sound of Music,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为《音乐之声》,既表达出了影片的主要内容,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2.意译法。意译法指的是在把握影片内容之后,舍弃原本的英语名称形式进行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更能将影片的主旨表达出来,如影片Gone with the Wind,该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斯嘉丽的人生经历,如果采用直译法将该影片 翻译为《随风而逝》,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影片主旨,但如果用意译法,并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绝代有佳人”,将该影片翻译为《乱世佳人》,就能够很好地展示出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也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3.音译法。音译法指的是将原片名的语音直接保留下来进行的翻译。如影片Avatar,采用的就是音译的方法,将英语读音直接保留下来,翻译为《阿凡达》,事实证明该影片的片名翻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这个名字也深深地刻在了中国观众的脑海中;再如Romeo and Juliet,直接音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4.增译法。增译法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找不到或找到的中文名字不合适,采用增补的方法进行的翻译。如影片Up,原本的英语名称容易让观众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增补的方法,将其翻译为《飞屋环游记》,就能让影片名称显得更加简单明了;影片Shreck,增译为《怪物史莱克》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片名翻译时的运用

为了让英语电影片名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在翻译英语电影片名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1.使用中国特色的意象。中国文化的一大产物就是富有中国韵味的意象,意象的使用更多地体现在古诗古词中,如果在影片翻译时联系并使用相关的意象更能让观众心领神会。如影片The Waterloo Bridge,若采用直译法可将其翻译为《滑铁卢桥》但该名称容易让观众误解为该影片与拿破仑有关。但如果采用中国传统的意象“蓝桥”,再加上“断魂”两字,将影片翻译为《魂断蓝桥》,就更容易让中国观众接受,并能巧妙地表达出其中的悲剧色彩;再如Wedding Night,采用中国传统意象鸳鸯,翻译为《亡命鸳鸯》等。

2.运用汉语的习惯表达。汉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法,也是英语影片片名翻译的可用素材。使用汉语的习惯表达可以让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符合中国观众的需求。如在中国文化中,“传”可分为“传记”“外传”“正传”等,如《武林外传》《阿Q正传》等。如影片Forrest Gump,若采用音译法翻译为《福雷斯特q甘普》,会让观众感觉枯燥,缺少韵味。但若模仿《阿Q正传》,将其翻译为《阿甘正传》,则会让影片名称显得更加地道。“阿甘”这个名字是类似于中国人的名字,如“阿飞”等,“正传”也符合中国的传统表达,因此这个名称既便于人们理解,又融进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如影片Brokeback Mountain,翻译为《断背山》,也符合中国对于男同性恋的表述。

3.使用中国的古诗词句。中国文化的另一大产物就是古诗词,如果合适地借用古诗词进行翻译,更能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味道。如影片My Fair Lady,可借用中国诗经中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其翻译为《窈窕淑女》;Lolita则可套用苏轼的诗句将其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可用元朝时期的诗句,将其翻译为《巫山云》等等。

三、结论

电影名字是电影的灵魂,在用汉语翻译英语电影片名的时候,充分使用中国文化,既可以让影片名生动易懂,也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创新。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翻译法,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让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真正有效地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