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双师培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双师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双师培训总结

篇1

一、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出现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较多,如有人解释为“双证书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要获得其他技能证书;也有人解释为“双能力型”,即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理念出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其身处领域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做一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应具备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力。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 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1](P73-75)中就对特殊教师设定了这样的职业定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对这种概念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张文京[2](P15-17)在师资培养中提出的通识师资内涵,王琦[3](P16-18)定义的“双师型”教师,顾定倩[4](P39-43)在借鉴美国任职资格后给出的双证书建议,还是王加强[5](P54-56)总结的广义与狭义的教师教育,各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我国 “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广泛推广的背景下提出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的全能型教师。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着重强调“医教相结、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6](P3-13),为尽快满足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加快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解决特教师生供需紧张,实现专业化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探讨

1.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是“医教结合”的两个基本内涵,了解教育及医学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对于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2)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技能操作通常被认为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康复中的技能操作是康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视力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而言,对康复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是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职责。(3)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并完成实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建议是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4]。在教育无国界的今天,对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能力的教师而努力。(4)具备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个别化康复教学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特教学校师生比例高达1∶ 1257(2002)[7](P12-13)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

基于培训实践成果的总结,参考国、内外师资培养文献[5][6][8](P53-58),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总结为以下两大类。一为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等三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及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二为教育康复技能。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心理与行为能力等方面,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

3.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形式

篇2

Keywords: teaching, education,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学习型社会使人们由片面追求学历,逐步转向既追求学历又兼顾学力的轨道。顺应时代潮流的呼唤,各种培训教育如雨后春笋,形式各异。但仅就教学而言,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更应着重于学员的学力开发。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的学力是培训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具体问题。

多年的培训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行,就必须转变培训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原则,革新培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变学员被动为师生间、生生问互动,变灌输为启发,使信息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打破学院式教学常规,在充分发挥培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讲授、自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双讲、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系列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其与教师同步思维、优势互补、经验共享。

一、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是以小班(不超过50人)授课为基础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法,又是现代培训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借以实施的教学活动基本形式。

从角色的职责和能力要求以及行为规范来讲,主持人要根据教Oili指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要求,主持本组的讨论。主持人不仅要以身作则带头发言,还要指挥和协调其他学员积极参与;对偏离教学内容的话题有责任调整,对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员有责任激发其积极性;同时对记录人、发言代表的工作有督促、指导责任。记录人要以最快速度记录每个学员的发言内容,并做到文字清晰、准确。发言代表要把本组讨论的意见归纳综合,有条有理地向全班和教师汇报。从教学目的上讲,该教学法旨在调动学员的参与兴趣,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

从教学程序上来讲,首先,由教师布置研讨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提供研讨思想。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由主持人组织讨论。记录人、发言代表各司其职,教师巡视观察,掌握发言情况,随时提出具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把讨论步步引向深入。接下来是小组汇报,班级交流,由各小组的发言代表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汇报本组讨论情况,并随时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将各组代表发言要点及时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参照比较,总结讲评。最后,提问质疑,归纳总结。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式教学方法,它提供给学员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分析的操作主体是学员,教师只充当导演和组织者的角色。通常,可以选用的分析案例有两类,一类是综合评审型案例;一类是分析抉择型案例。前者着重培养学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案例一般描述事件的范围较广,涉及的问题较多,关系比较复杂;后者只提供问题发生

的基本事实,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这类案例让学员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自己去设计解决问题的答案,着重训练学员的决策能力。

要上好一堂案例分析课,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设计和运作,其操作程序和步骤,第一步,学员阅读,精研案例。这是学员发现问题、确定分析方向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启示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研读,学员应拟出发言提纲,以待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第二步,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是案例分析课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深入小组巡视指导,及时了解讨论的气氛和进展情况,并作相应处理。对发言繁琐、离题者给予提醒;对争论激烈、互不相让者适时小结,缓和气氛;对沉默寡言、气氛沉闷者,适当穿插,打破僵局。班级交流既是学员智慧、见解的总汇,又是提供给学员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争辩和交锋的机会,更是学员集体施展才能的“交汇点”,是对案例教学效果的深化和检验。在交流中,人人得到启发、教育,并为写分析报告创造了条件。第三步,教师归纳总结。教师不是对学员的发言作个体评价,而是对集体讨论从总体上作出评论。总结时,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要允许学员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鼓励独立思考,敢于坚持已见。第四步,学员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三、双讲教学法

双讲教学法简称双讲法,是由两位教师同时登台授课。这种新型教学法是从讲授法演化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课堂讲授的科学升华。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一位教师主宰课堂,教师讲,学员听,容易形成一言堂。而双讲法因为有两位教师共同授课,可以为学员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合作的环境。由于双讲法是两位教师担任同一内容的授课任务,他们需要从备课到讲课的联手合作。双讲法虽说从根本上讲并未完全脱离讲授法的框框,但由于和其他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的配合运用,因此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归纳讲授、答疑讲授等新的格局,易于在课堂上为学员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讲课人风格的变换,易于激起学员的听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员参与教学的心理障碍,也有利于扩大信息传播容量,提高时间利用率和课堂效果。因此,Jlt、法不N:只是“老师讲、学员听”的灌输式,而是一种新型的互补性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教师在讲课风格,知识情趣,理论(虚)实际(实)结合诸多方面,充实促进,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2年度北京市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创新团队资助项目(PHR-IHLB)“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R20100723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73-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①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自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来,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界及院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方法从政策、经费支持以及校企合作等层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②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实现。③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双师型”教师数量缺口较大、专业素质不高、培养培训体系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④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规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是需要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亟待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路径。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借鉴

关于“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尚缺乏科学、权威的界定标准。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具备双师素质(Double-qualified teachers)的教师或具有双师资格(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s)的教师。在国外职业教育界,虽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名词,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专业教师的准入都有着明确而严格的制度与标准;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与体系。

以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例。德国规定博士毕业并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方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加拿大和美国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除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外,更注重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澳大利亚TAFE学院要求教师达到“三标准”(即院校标准:具备学历证、教师任职资格证、专业职务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等“五证”;行政标准:澳大利亚政府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工作3~5年,或者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在企业见习;“学者”标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只有三个方面达到标准要求,才具备教师资格。在教师入职培训及在职培训方面,美国正在实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计划”⑤以及美国国家生涯和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学院项目⑥,德国对教师实施“脱产带薪”培训,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及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实习指导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等),即“双师型”教师应突出“能力本位”。

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共13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兼职外聘教师2人。以15年职业教育教龄为界,我们将团队11位专任教师分为“老”教师和“新”教师两个群体(注:我们姑且将团队“老”教师比作“专家”教师,将“新”教师称为“新手”教师,“新手”大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团队“专家”与“新手”的数量之比为45:55。目前,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成长的个案分析,探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1.引导自我激励、自主培训。UNESO《学会生存》中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一般而言,教师从教之初,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率会不断提高,但随着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固化,教学水平会出现停滞或下降,这时就需要学习新理念、吸收新知识。团队为“新手”创造充分开放的成长环境,激发成员内在愿望,帮助“新手”进行自主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反馈,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发展阶梯。

有开放的教师成长环境和“以老带新”“协同共进”的团队文化,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等资源,“新手”主动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行业、企业培训,自发、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近年团队教师人均参加教学研讨、专业技术培训等继续教育3次、 企业实践1次。 在“专家”的“帮、带、传”下,“新手”全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强调三种经历、三项能力。在实践中学习与探索,总结特点与规律。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培养职教师资的重要经验。⑦“新手”最突出的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但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三者之间不平衡。在我国,由于与行业一线的分离,“双师型”教师会存在行业专业能力发展的间断性困境。⑧“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备较强的岗位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素养,需要强调三种经历和三项能力。三种经历,即成长为一名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经历、企业实践经历和育人经历等三方面的经历;三项能力即教学和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育人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⑨

团队充分为教师创造“三种经历”的条件,将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有机结合,利用国内、外进修或访学以及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创造“三种经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三项能力”。近年来,团队“专家”与“新手”多次获得校级、市级教学成果奖及多项社会服务项目,成果印证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团队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

3.建立动力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及体系。“双师型”教师是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优化提出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需要从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虽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清晰。政策导向、政策保障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均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有积极影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不可或缺。《北京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要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师聘任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库。

遵循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双师结构”。内部培养即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不囿于成本,加大力度,为教师创造素质提升的平台,有计划开展教师在职培训、企业轮训或挂职锻炼,强化教师企业职业实践训练;构建职前、职后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保持与企业最新职业情境的紧密接触,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跟踪学习,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⑩外部引进即加大外聘兼职教师的力度,引行业、企业名家名师进课堂,建立较为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除此,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体系以及管理与保障体系,实现“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图(见下图)。

四、结语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是系统工程和长线工程。拓宽“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途径,构建师资培养及团队建设的支持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兼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规范”与“创新”,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切实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陈婧,罗勇武,易峥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自为组织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3):64.

②洪春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

③李梦卿,万娥.政府统筹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与示范功能[J].职教论坛,2012(10):64.

④教育部:财政将投1.5亿元支持职教师资培养[EB/OL].,2013-07-22.

⑤孙道远.国外职校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03-01.

⑥宫雪.国际职业教育研究活动的分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1(30):86.

⑦邵建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短板及修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46.

篇4

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商科人才的定位上差别不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设计上大体相同。各校表述不同,但大致内容雷同,基本都涵盖了“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等等。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上述的内容,基本包括通识教育类、学科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专业方向或模块类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在符合专业教指委要求的同时也添加了实践类的课程,但学生普遍感觉,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到工作单位后却力不从心,究其原因,这与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习不连贯有关。有些学生为了弥补此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培训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事实证明,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充实忙碌,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好。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务类课程的学习贯彻始终,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与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育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一致,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更加符合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

这样,既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双证教育,积极培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上述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必须着手制定“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校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也不应该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简单交集,更不应该照搬高职院校的做法,而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高端职业资格的培养。普通高校的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已大量设置了与本专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但因为没有明确指明适应哪类考证,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参加考证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校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修订商科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通过比较筛选,选定了既可作为补充学习又被广泛认可的资格类考试课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销员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国家理财规划师、BEC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考试。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上既可以安排在学期进行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的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既改变了过去某些实践环节的专业课实习名义上是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但实质上因为人多分散而很难管理,况且实习的情况也很难评价,甚至有个别同学没有参加实习。现在将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融入其中,按其考证要求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结束后参加考试,考试通过者不仅能获得两个学分,而且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建立了“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积极培育和营造考证氛围

虽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考证意识开始被唤醒,但却由于缺乏相关的指导,盲目考取的证书要么是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证书,要么就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奔波到校外参加培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参加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学院可以有组织的与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内训合作,签署协议,构建和运作人才培训平台。为配合双证书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好的氛围,制订相关的培育“双证书”人才的实施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筛选适合的项目,也是指导学生避免盲目考评的指导手册的作用。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现至关重要。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学科中的理论教学与专业中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该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实施,离不开双师型师资。因此,将通过下述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积极鼓励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获得培训资格。鼓励相关的教师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具体做法:根据专业学科相关内容,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要求在不同的岗位培训,由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鉴定。鉴定结果将会成为“双师型”教师聘任的主要依据。“双证书”的聘任方法及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在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生产和技术培训等环节的工作中增加了进修的机会,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师、外贸企业人员、政府部门人员、培训机构人员长期担任本专业群兼职教师。本专业长期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交流与沟通,通过给本专业教师与学生作讲座、座谈等形式,使专业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五、创新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许多职业资格的授课内容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求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而且要求授课的方式也与国际接轨,即其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互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此,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各学科的思想方法,实现学生潜力的最大开发。在课堂中先创设问题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再激发探究欲望内容为核心,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推理及逻辑思维能力;最后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后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能力。

六、改造和新建实验实训基地

“双证书”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因此,本着“以教学为主、以产促学”的原则,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基地建设:

1.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只有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复合人才,学校教育才能长治久兴。作为地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市发改委、外经贸委、经委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专业建设中,加强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络与沟通,正确解读相关经济政策,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联合涉外企业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主要考虑与大中型企业合作,探索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实习前,公司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争取学生带薪上岗,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专业组派出指导教师针对岗位实际和实习课题,及时发现面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研讨、专家点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一些合作单位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把部分业务操作流程直接搬入校园,方便学生观摩和参加企业实际操作。

3.激发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在高校挑选人才的唯一关注对象。与现如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他们更注重的考察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科研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判断标准,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大学培养大学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挑战杯、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学习,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将结合。

将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样,在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以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可以根据每年的学科竞赛选拔该学科的专业优秀知道教师担任组长,制定详细的辅导方案和选拔方案,在不同年级中进行选拔,筛选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学科竞赛后,由专业教师及时总结,无论选手获奖与否都分析其成败的关键,用以积累参赛经验。这些总结对学科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有条件时举办一系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芳奎.试论“双证书”制度的教学体现[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4.

篇5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王义澄是我国提出“双师型”概念的第一人。肖玲君,宋魁在他们《论“双师型”教师概念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指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的王义澄先生。自“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文件,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及其内涵有相对明确的界定,但是研究者们对双师的概念仍然有着不同的定论,主要有“双证书”、“双职称”、“双来源”、“ 双能(双素质)”、“双叠加”等说法。覃丽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龚蓓在《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王琼在《山西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雷新亮硕士论文《兰州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对此均有详细概述。

后来的很多研究者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论逐渐融合了上述几种说法,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独特理解。如:王琼在《山西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中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行业道德、职业素养、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讲师(或以上)职称证”,以及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的专兼任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统一

吴燕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提出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有待更新,她指出一些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基础性问题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双师”即“双证”;有的认为“双师”即“双能”;还有的视“双师”为“双元”等等,如此说法层出不穷。这种对高职“双师”认识的模糊性已经直接干扰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造成了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双师型”教师个体水平的参差不齐。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结构不合理

徐东、张姝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李卫平、余宁在《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如:“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偏低;专业课教师普遍实践能力低等。覃丽在分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指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不和谐

在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现有管理方面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不和谐的音符。崔兰英《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师资流动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较大;专业兼职双师素质教师聘请和管理难;师资培训工作滞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还未形成等问题。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不配套

李利《当前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指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缺失、职称评审政策不配套,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崔兰英指出我国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对高职学院教师职称的评定其主要标准仍参考研究型大学,存在着重、轻实际应用研究的倾向,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种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也极大的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也有研究直接通过对某省、某地区、某所或数所高职院校的进行调研,对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梳理。如:石兆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指出, 湖南省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建设机制滞后、结构比例失衡、培养通道不畅、评价模式落伍、产业联系较少、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政府应应给与帮助和支持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舆论上,为“双师型”教师扬名,使“双师型”教师建设收到足够重视;政策上,制订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措施;经济上,应加大投入改善“双师型”教师待遇。徐东、张姝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建立一整套促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政策和法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

2.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并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

王学民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文中提出学校要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是要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重视质量;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放宽教师引入的渠道;三是要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四是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2)学校和企业合作,实行联合办学

曲丽娜在其期刊《浅析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走简捷高效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实现双赢的策略,她认为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的途径。她还提出应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王振国、朱健在他们的期刊《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工学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基础。

(3)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何春在《浅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中提出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的策略,他指出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实际需要,把在关企、事业单位中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来做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将新技术、工艺、方法、观念及社会对从业人员最新的素质要求带到学校,另一方面可以和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交流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除了整体性的对策研究,也有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某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如:李平利在《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模式》文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建成一支符合要求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个视角进行改革探索,具体可实施 “双师素质培养”模式、“双师结构构建”模式、“双师资格认证”三种建设模式等。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要求、在“双师型”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利.当前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篇6

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主要评价标准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讲授,教师最低要求是有讲师职称,能进行实验总结能力、取得初级导游资格证或参加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旅游专业丰富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能讲授两门以上旅游专业课程、能独立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参与过教学改革,发表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旅游资格证书、在企业至少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能独立编写旅游专业文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称,能系统化教学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能将最新的旅游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改革、教学教科研能力取得一定成果。获得高级导游资格证书,并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编写过旅游方面教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实践创新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改变教师观念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观念转变是一项事业完成的根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学科,其更新速度快,教师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促使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经常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经过审核获得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要成为某种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搭建平台,让教师经常参加企业的活动,每隔3年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工作半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

许多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中包括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技术专家来高校讲学或在校兼职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挂职训练、带领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等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质量。遴选一部分教师进入企业参与挂职训练,教师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产业情况、运作流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自身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经验、观点等投入教学中作为实际训练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高校可组织一些教学、实践经验的旅游学骨干教师定期对学校的中青年旅游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为学校快速组建出一支素质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

(三)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性研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课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导师,应用型本科教师不仅要具有实践能力,也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制度

“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在考核制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普通教育评价标准。但“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类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和技术资格考核中难以并轨,这就需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在构建新的考核体系方面不能只将学历和学科水平为考核标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经历并重,摆平学术和技术之间的天平。

篇7

一、创新培训模式,以“双核模式”驱动培训

所谓“双核模式”,是指“双模块、双导师、双基地”的“双核”培养模式。这是杭师大继教院在浙江省“领雁工程”中摸索出来,并在杭州市第二轮“名师工程”中定型实施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双模块”是指所有的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克服单纯理论讲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导师”是为指每位学员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各一名,理论导师负责学员的理论培训与教科研指导,实践导师负责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教研组织能力提升。“双基地”即以杭师大为理论学习基地,以杭州优质的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学员通过备课、磨课、上课(同课异构)、观摩、评课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二、创新培训方式,以“七环培训法”推进教师发展

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结合多年教师培训实践经验及教师培训规律的研究而总结提炼出“七环培训法”,本项目据此设计培训方案与活动环节。“七环”即名师示范、课堂模仿、同伴互助、展示突破、反思提高、专业愿景及实践教学,“七环培训法”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又能自成一体,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本次研修项目正是在“双核模式”驱动下,贯彻了“七环培训法”而取得较好的实效,获得学员的充分肯定。有学员提出,“七环培训法全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值得全国推广。”

“七环环环相扣,双核双推双进”。本次国培项目研修用“双核”打造优质培训平台,优化培训资源,通过七环法循环往复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既有理论的指引,也有实践的指导;既有名师示范,也有学员展示;既有群体交流,也有个体反思。例如结合培训需求和目标,树立学员专业愿景,让许多学员明了自身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即“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激发学员专业成长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交流和切磋,开展集体备课,使国培学员之间形成同伴互助的共同体学习研修文化,分享学员间各有所长的优势资源;在展示突破环节,通过学员同课异构和优秀学员展示汇报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员在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上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而“反思提高”是发挥学员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在培训期间学员撰写反思感悟约150篇,学员通过深刻反思认识自我,并实现将理念落实到行为的转变。

篇8

Discussion of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Teachers Cooperation Mode

——Take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XIE Lu

(Wuchang Polytechnic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02)

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mpendium"pointed out: Higher education is about to "strengthen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practice, and developing with social work departments.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series". If this coope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all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it seem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dispensable basic conditions.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basic attribut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succes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have its characteristics, find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 is the key to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choice. This is a main factor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uccess or failure. The two sides of the teachers of cooperation method reveal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er training; credentials exercise

1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国新型发展趋势,也是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着力打造优势的平台。校企合作模式也由原来简单顶岗实习经过订单培养到最终的联合办学模式,演变到现今的校企合作由浅入深三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企双方真正融合,而不仅仅是利益单体,从骨子里为对方着想,成为利益共同体。达到双方“学生赢、教师赢、院校赢、企业赢……”等多方共赢局面。

既然校企合作已是必然,多数院校及企业方已开始探索更适合双方又利于服务于社会的合作模式。如果说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是政府政策支持,成功的平台是优质校内外基地建设,成功的保障是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的话,那么合作模式中教师队伍中的双师素质提高途径是校企合作成功的有效基础。

2 师资培养方式

2.1 现状分析

教师的培养绝不是微不足道,相反作为基础建设是尤为重要,一个学校的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是栖息相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完善培训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建立相应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好的老师就培养不出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有"双师型"教师队伍辅助,既可以教导学生课本知识、做人道理并能指导学生入社会后的职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岗位,达到零距离换乘。

那么教师培养应当专业化,应当职业化,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培养出更适合高职发展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在经过了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良好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职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高职教师缺乏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2)高职办学经费相对不足;(3)高职教师待遇偏低;(4)高职教师专业组织力量薄弱, 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

酒店的业态发展也越来越专业化,酒店意识到员工必须持证上岗,酒店经常要给员工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但在现阶段调研中,酒店中层管理者大多数成为酒店培训师资主力,他们有丰富的实操演练经验,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下:(1)酒店没有专门的培训师资;(2)酒店中层管理者就职于本职工作,不能安排大量时间对员工进行针对化培训;(3)送到总部酒店培训,耗时费力。

2.2 教师专业化途径

高职教师专业化过程既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又是高职院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过程,是教师“内化”与学校“外推”过程有机结合。

(1)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从根本上让高职教师认知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旨在培养真正的“双师”素质,“双栖”能力的高职教师。

(2)严格教师资质认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双师”素质,及“双栖”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立认定标准,有了标准高职酒店专业教师有更好的奋斗目标。

(3)依托行业优势,提升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顺应“走出去”原则,让高职专业教师走到企业,深入岗位、真实体验,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实操后,有助于提升教师实操管理能力,深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4)借助高校力量,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学识水平。学校是个知识汇集及沉淀的地方。通过前期单项基础知识讲解,到实景操作取经,最终落脚点仍为学校里的理论总结,此过程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学识水平。

(5)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改革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实施能力。针对前阶段的自身体验,以及学生反馈,依据社会行业需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课程改革活动,比如前厅基础理论讲完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入酒店前厅岗位实操,通过实践总结,有部分学生可以适应本岗位需求,带队老师也可以根据本次酒店实操管理经验,对返校后的课程进行更改。为了考“金钥匙”证书,可以对某些致力于此,又很努力的学生,专门开金钥匙服务与管理理实一体化课程。

(6)以“双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加挂职锻炼机遇。为了达到“双师素质”以及“双栖能力”的要求,学院内设置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奖惩制度。而在专业化教师建设中,我们把实施重点放在挂职锻炼的合作上,其一在于可以真正让酒店专业教师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真知,更好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其二可以更好补充酒店中培训师资匮乏的问题。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是培养专业教师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挂职锻炼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关系着专业教师行业基本功练得是否扎实。为了使专业教师能更大限度地了解行业,必须保证其在行业工作的连续性。因此,这阶段的两期锻炼在时间上应该是连续的,其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行业,在实践中获得本行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一般来说。没有酒店行业经验的教师,需要从掌握酒店各项服务技能开始了解酒店及酒店行业。因此,在此阶段中,专业教师可以从基层顶岗操作。练习服务技能开始,初步对酒店运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完成这一阶段的挂职锻炼后,教师应该能承担诸如前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和中西餐服务技能等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成长阶段是在有了第一阶段“起步”的基础和2~3年的专业实操课程的教学经验之后,将专业知识不断巩固和更新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锻炼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面”的积累,即对酒店各个层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完成此阶段的锻炼后,教师应该可以承担诸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和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一线部门的理论课程教学。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是一个真正能管理和经营好一间酒店的酒店管理者。经过近十年的磨炼。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水平和酒店行业经验上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质的飞跃。因此,专业教师需要有一段真正的酒店“管理”经验。成熟阶段是专业教师真正走向成熟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挂职锻炼。以最终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前两个时期的挂职锻炼。实际上都是为最后一期——高级管理层顶岗锻炼做准备。

酒店师资提升策略:(1)酒店师资“请进来”。针对酒店师资在实操层面上的熟练及优越性,请酒店师资进校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优秀带头人为酒店师资培训,缓解酒店师资培训能力较弱的现状。(2)同行业精英合攻课题,合出教材。让酒店师资更好了解学院需求,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可持续有用高端技能人才,而不仅仅只为了满足现在市场需求旺盛,大肆乱招员工,最终导致流失率高,行业发展受阻。

3 结论

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是拉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渠道,能达到校企双赢。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企业沟通,为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突破口,带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途径探析[J].新西部,2011.12:159.

[2] 车广侠,徐春芝,李晓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121-122.

[3] 陈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2011.5:134.

[4] 王秀娟.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的探究[J].职业技术,2009.4:69.

篇9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篇10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升,然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人才引进上依然有矛盾,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本文通过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步研究阶段、策略尝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的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探索出了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主要表现在:

(一)要制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努力培育既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素质、又精于某一方面的“双师型”教师集体。

(二)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为平台,以研究为手段,体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师们的需要和发展方向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他们的兴奋点、工作需求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工作中,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把有共同愿景的有志者自由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个学习型小组,在同一理念、同一目标下,共同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在组织中每一位教师都愿把个人愿景放到整个集体的愿景中去实现,真正打造出“学习共同体”。

(三)通过课程的开发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确立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培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掌握国内外课程与教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以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主要平台。一要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二要正确把握教师的科研定向;三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四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质量研究。

(四)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我校提出了:“三个零距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零距离;技能实践教学与社会用人标准的零距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到目前我校已派出几十位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许多教师已成长为专业骨干。

(五)充分论证规范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1.要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

2.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强化各教学系部在教师技能培养中的统筹作用

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应主要以“系部”为单位开展,其实效性更强。学院则作整体上的规划与协调。从学院“双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程序化的角度来看,以系部为单位,与企业成立专业培训机构,专职负责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对“双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培训机构以“服务教师”为宗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时间,为教师度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为教师技能培养铺好路。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商讨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将任重而道远。

篇11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篇12

1. 火电机组仿真机的用途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一般作为训练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机组设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监视操作技术;训练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供机组在各种工况运行中分析和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安全经济运行能力、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验证环境;训练学生进行机组控制系统整定及试验验证等。

2.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的一般要求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是对机组的炉、机、电、网控及热控系统实现全范围、全过程仿真。以被仿机组控制室内所有的监视、操作、控制为主,辅助以机组在启停和故障处理中需要在集控室外进行的就地操作,同时包括化学水处理、除灰除渣等辅助控制系统等。

仿真模型全部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完整、严格、精确的物理过程模型,能连续、实时、良好的反映系统动、静态过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精确度,对运行人员全部操作(包括控制盘、操作员站及就地操作员台上的操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反映都应和实际电厂一致。仿真机应能仿真电站机组运行中的异常和故障工况,产生的物理现象应当和被仿机组反映一致。对于各种故障或事故,学员可在盘上或操作员站上进行操作处理,如果处理合理,故障或事故应逐渐消除,如处理不当,模拟出事故扩大后的现象应与参考机组反映一样。

3.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培训功能的要求

教练员台是仿真机培训控制中心,教练员通过显示器画面、键盘、鼠标等控制仿真机的启动、停止和工况的变化。教练员台一般要求能方便、灵活地监视学员的操作和活动,能对不同水平的学员选择和组合培训项目,实现仿真模型的启动/停止、运行/冻结、快速与慢速、回退/重演功能、故障加入、边界参数修改、变量监视等功能。

4.现代仿真机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1)关于学员成绩评定的需求。学员成绩评定功能是在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时,通过软件对学员操作、参数、运行工况形成操作记录存档,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客观评价,为教练员主观评分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参考。教练员要求该功能能方便地预设评分方案,即预先编制仿真机培训课程(如培训课目、初始状态选择、故障选择等练习内容),在仿真机实现按步练习,实现自动评价学员操作,指出操作错误及误差,进行成绩评定和客观评分。

近年来,仿真机研发单位对学员成绩评定功能作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但从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是特别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仿真机开发研制单位和仿真机用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上配合不够紧密。该功能在开发时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丰富的运行经验,根据仪表参数和运行操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大量的设计和反复的调试工作,而仿真机研究和开发单位在这一方面的力量和经验需要加强,仿真机用户方也需要在理解开发思路后给予研发单位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2)关于网络通讯的需求。仿真机系统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SIS网络进行通讯,能访问实际电厂SIS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采集现场数据作为仿真机系统的初始工况点,进行仿真机静态和动态的数学模型校核,验证仿真模型与实际机组工况吻合程度。利用事故前后的现场数据,例如发生MFT、重要辅机跳闸或重要参数越限时,在仿真机上进行事故重演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远方控制和远程培训功能。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教练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工程师/教练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直接控制和接管工程师/教练员台,其效果如同在仿真机上指导一样。被培训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操作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接受培训,其效果如同被培训人员在仿真机上操作一样。

(3)关于控制系统学习的需求。对实际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态文本能完整地转换为仿真控制模型。现场操作员站画面和控制系统组态修改后,相应仿真模型即能自动更新。由于控制系统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作用重要性,仿真机控制系统要能进行学员在维护控制系统方面的培训,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组态、控制模块参数的修改;能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调节系统的动态试验;模拟或设置现场热控设备、控制回路、控制逻辑等各种故障,热控人员处理的措施和效果应与真实机组一致。

(4)关于专家系统的需求。仿真机自教育专家系统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教练员连续监控的情况下,在仿真机上进行培训。仿真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教练员的决策,激活可执行程序,仿真机将在专家系统指令下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功能:装载仿真模型和它的初始条件;自动培训水平分级;自动提示;自动记分;自动举例;自动重复故障等。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用户希望开发使用。

二、仿真训练与考核办法的改革背景及实施情况

热能类专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等是火力力发电厂的核心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但就业面窄。为保持特色的鲜明性,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为对热能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双证书制度,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合作,完善以电力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核能发电机组操作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汽轮机调节系统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先进性。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一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通过带仿真实训熟悉本实训环节的教学,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取得仿真培训师证书,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仿真实训环节质量。

(四)认真组织技能鉴定

2005年积极进行“双证书”试点工作,已有八年,每年都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

1)积极动员。第四学期期末就进行技能鉴定报考动员。专门召开了全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动员,充分阐述技能鉴定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掀起报考职业技能鉴定的热潮。2005年以来,学生的报考率均在90%以上。

2)认真指导。学生报名后,对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首先对每个工种实行导师制,指定专人指导和辅导,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劳动竞赛。其次指定参考书目,使学生考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复习准备理论考试,秋季开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不足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是合理安排实训环节内容及时间,以技能鉴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大部分准备工作。

3)严格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对在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标准把握,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社会和行业对我校技能鉴定证书的认可程度。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后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在校学生在理论考核中应严格要求,在操作考核中侧重于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及时总结。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结束后,我们及时对第一次大面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不仅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指导教师都写出了书面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非常宝贵,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将逐一落实,完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三、“双证书”制度试行效果

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考试,2005年以来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一)建设并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5年以来我校相继建成了200MW火电仿真机组, 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亚临界300MW火电仿真机组、超临界600MW火电仿真机组。这给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6月,我校电站仿真实训中心被河南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提供了方便和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了一批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和技能鉴定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双师”素质教师,还有计划地送出培训考证。2005年以来每年都派3~5位教师参加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仿真培训指导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运行工种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各技能鉴定工种中含金量较高的,也是不容易通过的。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后,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仿真运行环节的训练,他们对设备系统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认识,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有了更工程化的认识。这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进行训练,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他们也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给用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人一步的职业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热能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用人单位反映很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1.报考动员组织问题。因技能鉴定是收费考试,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所以全员报考技能鉴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次考试不通过者,如再次报考在经济上有压力。应积极想办法降低考试费用,争取对在校学生采取低收费。

2.教学计划衔接协调问题。因仿真机实习班级多,都赶在技能鉴定之前完成培训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些班级在技能鉴定时还没受过培训。

3.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培训效果达不到技能鉴定要求。

(二)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以使各指导教师的培训标准统一,提高培训效果。

篇13

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狭窄

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未统一,使有些教师甚至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拥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技能的提高了,学校也不再注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了,这样以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

2、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基于不同目的的驱动.部分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希望通过某种评估而热衷于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统计数量。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或者是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这使得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3、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过低

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相对淡薄,加之我们有的学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奖励机制和措施不够到位,使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从而不重视本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导致技能水平过低。

4、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对从事的职业教育缺乏事业心,消极应付,缺乏进取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它仍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国现有1.4亿产业工人。其中技师100余万人,高级技师7万人,高级工245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数虽多,素质不高。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左右。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紧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因此,中职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必要性

纵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我们发现:教师学历层次尚不达标,已达标者面临提升学历的问题: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中职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急增,但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发展缓慢,生师比严重错位,中职生师比约是21:1。根据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上限,城市为15:1,县镇为15.5:1,农村为16:1。不难看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缺口较大.并且在这样的师资队伍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新进校的青年教师来源渠道多是普通高校.他们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截至2006年,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39621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以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专业课教师技能的计划,每一、二年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参加一轮次的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以到企业锻炼促进专业发展

加强生产实践调研,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关键。作为职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加强向生产实践学习,重视到企业学习调研环节,充分利用好实习基地,加强实践知识积累,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教学优势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

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制定生产实践调研计划。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近2—4年之内)和短期计划(本学年内)。有了具体的目标、计划,才会有实施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丰富实践知识。生产实践调研形式可以是“定点方式”和“定人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或合理安排调整教学任务集中一定时间安排到企业实践学习,可以从知识储备、拓宽知识层面的视角出发,确定与自己专业教学关联较大的一、二个生产企业,进行“定点方式”的学习和调研。例如:在某个主体生产企业,全面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典型设备、电气控制等综合知识,并有重点地熟悉相关的内容,力求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其它方面能熟悉了解。所谓“定人方式”,也就是教师要在企业的生产科、机动科或设材科,确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长期的技术信息联系人,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技改动态、科技消息,及时参与各类的技术交流活动。

(2)教师应主动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应主动寻求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及开发,参加工厂的生产技术讲座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非常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对提高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都是十分重要的。

(3)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疑点问题不要回避,不要绕开走,应针对问题通过到企业实践学习,以不断增加实践知识的积累,才会使专业教学不断上水平。

(4)教师应注重“到企业实践调研资料”的总结归纳、交流及利用

为增强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提高,首先每个专业教师之间、各教研组之间,可充分利用“分散实践调研”与“交流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积累实践知识,通过各教研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形成一个“信息互通网络”;其次每个教师还应注重个人实践知识的总结、资料整理、保存,以便于日后教学中查找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教学中灵活地将生产中的新工艺、技术信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应用的“同步”、“链接”、“插入”特性,做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体现专业教学特色。

3、以专业养成和反思强化专业发展

作为专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多反思,不能自我满足,仅局限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而停滞不前,处于“吃老本”和“守城”的状态,而要面对职业教育的实际,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不断进取,逐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1)专业教师要注重完善“纵向知识”结构

教师要确定专业方向,争取在专业的某方面达到专一,这是作为专业教师的根基。加强知识的纵向学习,做到向书本学和向问题学,向生产实践学,及时把握新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前沿,要挤时间主动学,苦练内功。做到在本专业方向上,体现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方面的专、通、巧、精的特点,在某一方面起到“优化教学”的引领作用。

(2)专业教师要注重完善“横向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做到一专多能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横向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完善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体系,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不仅能胜任某一、二门课程的教学,还应熟悉本专业中其他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教学要求,以及知识问的衔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下确定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其二是要注重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性,例如:职业学校教师们承担某厂热轧板卷工程职工的岗前技能培训教学任务,其中包括:连铸工、轧钢工、连铸与炼钢自动控制培训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使用的培训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方法,而是突破了专业的局限性,各工种的培训教材以专业为主,将整体生产工艺操作、机械设备和电气控制融为一体。培训中,传统的机械、电气控制、液压传动、工艺操作等各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已相互渗透,若培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不全面,就难以胜任培训教学任务。因此,专业教师在加强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向同行学习,加强专业内、外教师之间的交流,拓宽知识面,达到教师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也能熟悉、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各类培训教学任务。

(3)中职学校教师应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

专业课教学特点体现在教学实践性,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许多生产现场可用多媒体工具再现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深人生产一线,充分利用数码相机、录象机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系统制作教学课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已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教师应加强教学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和使用率,尤其对提高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

4、以终身学习加快专业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