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原则一:依山傍水原则。对生活环境追求安全、稳定、可靠是人类寻求生存基本的愿望。因背有山有靠山,面有“S”型河水环绕,有水源滋养。这种有山有水(而且要好山好水)较适合生存,所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选择。自古以来人类往往容易汇集这种地理环境生存,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依山傍水是中国风水学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也就是说这种背山面水易使人得到生存,易于生存便易于产生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最后得到物质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必须强调的选址讲究依山傍水原则时,同时要避开强地震带上、火山周围、海啸堤堰边、劈山山脚下、飓风经过带等自然灾害将要发生的明显地带。原则二:选址应该避免直接前后或左右接邻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水坝下游……俗话说,寺庙前后事必多,按现在心理学来说,谁也不愿意每天面对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长期居住必然会影响居住者的身心负担。除商业用房外其他建筑不宜设在小路的尽端或者丁字路的中心点处,这些不合理之处就是因为他们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长期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从视觉上看也是符合心理学,因为所有的车辆、行人都笔直朝建筑而来,可能造成心理恐慌,必影响居住人的工作与心情。原则三:选址应环境优美,但必须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相结合。就比如说美国的大峡谷环境优美,但不适合居住,因为那个地方没有任何物质经济文化。故选址不但要环境优美、而且还要要求地理位置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满足建筑的经济文化一定的需求,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原因就是在于怕人文环境影响孟子的身心教育;原则四:建筑选址不能选在核电站、变电站、高压电塔、电信收发站附近、大楼玻璃幕墙、水镜面、天桥、菜市场……附近或接邻容易带来磁场干扰、光污染、噪音、空气等污染,这些容易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原则五:对地质、水质的讲究。自古以来就有风水师亲临现场相地,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却存大道理。因为地质、水质决定人的体质。其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土壤中含有锌、钼、硒、氟等元素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这些微量元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第二、潮湿的地质,会导致人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的地方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第三、磁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可以伤人,甚至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中国很早就认识了地磁,战国时就有了司南,到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针。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担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里住户的干扰。第四、是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第五、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典型的少,云南省腾冲县是典型中的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但无生命存在,飞禽走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后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的巨毒物质。如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合适作为建筑选址的。但中国的绝大多数泉水都可以用于生活,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的,往往含有钠、钙、镁、硫等矿物质,以之口服,冲洗、沐浴,无疑有益于健康。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1.2建筑形体及建筑坐北朝南朝向、门窗朝向风水学解析
建筑形体上分析:中国古代易经曾提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是一样的,从北到南,土壤是从黑土———黄土———红土。建筑外观形式也呈现各地域文化的特色。中国现存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北方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中原、华南、华北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基本都是木构架斜屋面坐北朝南为主,赋有中国特色古建筑文化代表。建筑坐北朝南位置、门窗朝向分析:
(1)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便于采取阳光。因此,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门窗开的位置是根据其各种具体的地理环境采光通风及避开夏季阳光直射。
(2)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季节型气候。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性情,安居乐业。寺院和道观正是看正了这一点,均将庙宇建在了背靠青山,面临绿水的深山密林之中。而这里面正含了这科学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能迎接清凉的南风。潺潺溪流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营造了清新的空气。
(3)自古以来我国的主要外患均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常存有要提防北方的心理。这一潜意识的心理防范,逐渐的对朝北开门形成了一种心理的负担。所以,房屋不坐南朝北,是有其原因的。当然,若是把门开朝北,。这也是不开“北”门的另一个因素。
1.3建筑细节水学解析住宅篇
(1)入户门原则开门忌讳见堵见梯,比如见近距离山(假山)、上下楼梯、虎头(另一座建筑物的尖角或者特殊的建筑物)门前有堆积物……气流容易受堵,有一种压迫感存在;开门不可直通到底到底,与后门不可相穿,也就是不可同处于一条直线上;入户有整洁清爽的门面,能带给人一个好的心情……传统风水主张入门:1、开门见红,红色的屏风、图腾给人一种喜气洋洋、温暖如春的感觉;2、开门见绿,科学已经证明绿色的视野最大,也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给予一种盎然生机勃勃解除压力,“生”指生机茂盛,尤以叶大或叶厚的黄金葛、橡胶树及巴西铁树等最为适宜,不宜种植有刺的仙人掌类植物,否则弄巧成拙。3、开门见“福”(主要起到体现文化品味和调节紧张劳累作用)。这“福”主要源于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鱼跃龙门”、“福禄寿”、“五福临门”……
(2)客厅原则客厅要明亮,主沙发不要背向大门,主沙发背后要靠墙或者背后要端景台或屏风弱化,坐在客厅里宜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
(3)厨房原则厨房一定要有窗户,采光通风一定要好,不要在完全封闭的房子里。入户不宜直对厨房门,但也不宜入户后饶一大圈到厨房避免采购生食物与其他空间穿叉;厨房的形状要方正,最好不要三角形;厨房忌讳两水夹一火,比如夹在洗菜盆与洗衣机之接,火炉不要跟水龙头连在一起。
(4)餐厅原则餐厅最好单独一个空间,与厨房相连最好,这样方便使用。一进大门就见餐桌可在餐厅间适当位置用屏风隔挡,也设计一堵高度不高于1.1米高的装饰矮墙,以避大门之冲煞。餐厅与厨房不宜共享一个空间,因为炒菜时积留的油烟气、现代厨房家电辐射等空气气场会影响用餐卫生。饭桌颜色应以选择有生命力的颜色为主,以便刺激食欲,但纯黑色与纯白色为不宜。传统的中国饭桌大多以圆形为主,在风水学上来讲,三角形及有锐角的饭桌不宜选用,因为尖角具有杀伤力,对饮食健康有害。
(5)卧室原则卧室床头不要背对门,床头板不宜用三角板,床头后不要有窗及卫生间,梳妆台不要照床头,房门不可对镜子,卧室带卫生间的卫生间门不宜直对床铺。
(6)卫生间原则卫生间是洁身、排泄的地方,容易产生湿气、秽气。因此浴厕地点宜隐蔽,不宜直接对客厅、餐厅,如不可避免设计应做干湿分区过渡及做些隐藏式美观设计例如:就利用干湿分区过渡(不会闯味),及在干区入口处加设置门同客厅电视墙统一化装饰隐藏式美观设计,达到坐在客厅、餐厅在心理、视觉不到卫生间就在傍边;打开卫生间门不宜见大镜子、马桶……
(7)公共走道原则住宅内走道设计不宜过长,超过整套住宅的2/3的长度会产生阴磁场;
(8)室内绿化原则有些人喜欢在室内绿化植物,植物本身是绿色节能,但种值数量要适当,比如,大面积的爬藤植物、绿墙围绕,根茎未处理妥当,易造成室内环境的阴冷潮湿,青苔密布,过多的则成为阴宅。商业办公篇原则一:商业大门朝向要有气场、门厅一定要大气,橱窗宽敞……达到人(经营)建筑、环境和谐,才能招财进宝。原则二:办公桌后勿靠大窗,背窗而坐,光线从身后进来眼睛不舒服办事不方便,从风水学观点来说,有“空门”,一切生意徒劳无功,负责人办公室要有“靠山”位置才能坐得安稳,且后背墙不可装镜子,因为镜子会将负责人的反映给别人;原则三:从设计角度来说又忌讳办公桌正对门,气场太杂,容易分神;原则四:座位不能在影印机或外溢磁场比较强的地方,如座位靠太近或在电脑正后方,久了容易影响到本身的磁场,造成身心方面的障碍,间接地也会影响运势。最好是保持距离,不然在中间放盆阔叶植物也可以,但植物要定期更换,否则也会变成第二个污染源。原则五:采光顺其自然,座位上不能光线不足或没有窗户座位上的光线如果太弱,会造成太阳能不足、地磁能过多的“阴气重”现象,久了会让人怠惰消极,也比较容易悲观……所以商业办公设计风水学要根据周围的地理、水源、气候及其具体的办公楼地理位置而定,上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一生风生水起、兴旺发达。地域性文化篇例如一:前文所述的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二:还有中国最有特色的汉字的谐音和象形字给中国人带来影响:就比桂花与“贵”谐音,葫芦与“福禄”谐音……;如四合院不能没有种树,没有树木,就好像大口里只有人,这样成了象形字“囚”,也不能只种一棵树,因为成了象形字“困”……例如三:中国文人喜欢“四君子”指的是中国画中的竹、兰、梅、菊四种性情高雅,意境悠远的四类植物。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开门见竹、兰、梅、菊很好文化品味,比如“竹”同“足”,同时又能体现人品的高风亮节的品德如右图所示……
篇2
一、建筑风水学的概述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风水”的学科,是一门察天观地的学科,是古代关于“生气”的学说,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实际上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对室内气氛产生一定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我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
二、科学正确地诠释建筑风水学
在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会产生于人体有作用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磁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人体自身场态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我们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多病短寿。建筑风水学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的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北方人住砖瓦房,西北高原人住窑洞,云南人住吊脚竹楼,这些都是生态建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风水的宗旨便是理气,即寻找生气,而这样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和生态建筑不谋而合。
现代风水学的使命就是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科学地重新阐述,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何况几千年长久不衰。
三.建筑风水学的具体表现
“有钱不建东西房,冬天不暖夏不凉;建房首选南北向,通风采光又向阳;冬天能挡北风吹,盛夏南风吹又凉”,这是古今通晓的道理,是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总结出来的,在室内住宅和建筑构造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的建筑中,很多也都蕴含着风水学,预示着美好与祝福,比如北京的颐和园,园中的昆明湖整体是一个寿桃的形状,昆明湖后面的福寿山,又呈一个蝙蝠状。整个布局暗含着“福寿”的寓意,也是乾隆皇帝为母后献寿的初衷。再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圆形的鸟巢和方形的水立方,契合了“天圆地方”的风水学论,标识着我国的国运昌盛。
四、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科学应用风水学
居住区是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它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质量。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量的居住区在设计上存在着好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地学习欧美,相互抄袭,缺乏新意,没有民族的特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在居住区规划时把风水文化引入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1、风水学在居住区总体规划布局中的应用。风水学在居住布局时的应用应在已经圈定的区域上进行,这基本上涉及不到居住区的选址的问题,只能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趋吉避凶,变不利为有利。风水学认为建筑应与环境协调一致,顺势顺气,讲究固有磁场的效应,不搞大填大挖,这也应该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2、风水学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风水学主张建筑坐北朝南,坐北朝南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居住区内高层的建筑应尽量建筑在北侧,它成为南侧建筑的靠山,为整个小区创造较为理想的小环境,另外高层的还可以结合居住区小游园布置,小游园布置在高层的北侧,这样,居住区立面构图更容易处理。(2)“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的环境才能够藏风聚气呢?简言之,就是四周山岭环抱的地方,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那末藏风聚气在建筑布局中的表现就是:建筑布置应错落有致,相互间顾盼生情,形成一个个类似院落的小空间,成为周围居民的共同活动的公共活动的空间,调查表明居民很喜欢这样的空间。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城市的居住区的建筑布局成排成列,像兵营一样,毫无生机,这样的楼盘通常都不容易卖。(3)风水学中的避煞对建筑的影响。避煞是风水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煞”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存不利的因素。比如,门窗不宜对着树林,也不宜对着高塔、线杆等尖锐的建筑物,主要考虑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至于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因为风水学中的避煞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很多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把避煞作为建筑选址的原则之一。所以,做建筑设计一定要考虑居住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3、风水学在居住区交通设计中的应用。(1)道路要畅通,不错不堵。在居住区内划分各个居住小区或独立街坊的道路系统之间,要求互相顺通,避免互相错位或出现尽端式的“断头路”,从而形成堵截或丁字交叉点。要避免产生正对道路的建筑,这是风水学形法所忌的,否则也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交通的不便。道路互相错位则形成较多的交叉路口,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2)主路力求平直,避免无意义的弯曲。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管线的设置和工程经济,而且有利于风水学环境需要。道路弯曲产生的反弓及路冲方向不利于布置建筑,也是风水学形法所忌。(3)道路交叉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车辆的良好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学上的剪刀煞地段,损害这一地段的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不利于布置建筑。
4、风水学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绿地是优化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互依
互补。植物具有防尘、防噪、遮阳、防风、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藏风聚气、避煞气(不利于人的场气)、引吉气的风水功能,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许多绿化
植物积累了不少感官上的美丑善恶习惯印象,流传下来的习俗文脉在规划布置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植物的这种非生物学上的“善恶”,是一种习俗文化认定。如“椿”,被视为长寿之木,
属吉祥。《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槐”,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合欢”:属落叶乔木,羽状对偶复叶,夜间双双闭合,夜
合晨舒,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婚姻美满,故称“合婚树”等。植物与人生息息相关,有时小问题也可影响大的居住区规划的关系,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予以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及环境设计应严格遵守上述风水格局,对中国五千年来的风水理论,要去粗取精,把中国的风水理论与现代规划理论科学地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居住区。
参考文献:
[1]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3
2.1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由于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变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的,所以构件在使用时总是带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总是与主拉应力方向大致垂直,且最先在荷载效应最大处产生。如果荷载效应相同,裂缝首先在混凝土抗拉能力最薄弱处产生。
2.2预防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的措施是合理的配筋。在施工过程中,选用混凝土粘结较好的变形钢筋,控制钢筋的应力不过高,钢筋的直径不过粗,并用钢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就能较好地控制正常使用条件下裂缝宽度,不致过宽。
3非荷载引起的裂缝
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物件中,大部份缝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基础不匀沉降、塑性坍落、钢筋锈蚀、碱—骨科化学反应等等。
3.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1水工建筑结构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形,即通常所说的热胀冷缩。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了裂缝,约束的程度越大,裂缝就越宽。
预防热胀冷缩的措施:一是撤去约束,允许自由的产生变形;二是设置伸缩缝。
3.1.2水泥和水所引起化学反应引起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开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如果热量不能很快散失,内部和外部温差过大,就将产生温度应力,使结构内部受压,外部受拉。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只有很低的抗拉强度,如果由内外温度差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要产生裂缝。
防止这类裂缝产生的措施是: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降低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④改善骨科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少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⑥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热化,推迟热峰出现的时间;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⑧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部温差;⑨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⑩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现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两面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3.1.3构件硬化成型后,在使用中,如果温度较大,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就极大,也会引起构件开裂。
3.1.4预防产生比类裂缝的措施是:采用隔热(或保温)措施,尽量减少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在配筋时应考虑温度力的影响。
3.2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3.2.1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产生收缩变形,当受到约束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2.2在配筋率较高的构件中,由于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钢筋的限制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构件局部裂缝。
3.2.3新老混凝土界面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2.4防止和减少收缩裂缝的措施:①合理设置收缩缝;②改善水泥土性能,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③配筋率不宜过高,设置构造钢筋收缩裂缝健分布均匀,避免发生集中的大裂缝;④加强混凝土的时期养护,并适应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3.3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缝
3.3.1混凝土塑性坍落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这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如果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体颗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动的倾向。这种移动当受到钢筋骨架或者模板约束时,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钢筋长度方向的裂缝。
3.3.2预防措施是:①要仔细选择集料的配级,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特别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适量的减水剂;②施工时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现象的发生,防止模板沉陷;③如果发生这类裂缝,可在混凝土终凝以前重新抹面压光,使裂缝闭合。3.4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3.4.1基础不均匀沉降,使超静结构受迫,从而导致裂缝。
3.4.2防止基础不均匀引起裂缝的措施是:根据地基条件及上部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及设置沉降缝。
3.5冰冻引起的裂缝
3.5.1水在结冰过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就可以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
3.5.2预防冰冻裂缝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炉渣)。
3.6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3.6.1原因:钢筋的生锈过程实际上是电化学反应过程,这种效应可在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中产生胀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比较薄,不是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就会沿着钢筋形成一条顺筋裂缝。顺筋裂缝一旦产生,又进一步促进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甚至钢筋锈断。这种顺筋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影响最大。
3.6.2预防措施:防止顺筋裂缝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适当加大保护层的厚度。
3.7碱——骨科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3.7.1原因和分析:碱——骨科反应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碱性溶液与活性骨科(含活性Si02)化学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碱硅胶温水后可产生膨胀,使混凝土胀裂,开始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细小裂缝,然后由表及里地发展,裂缝中充满了白色深沉。
3.7.2预防措施:碱——骨科化学反应对结构件的耐久性影响极大,为了控制碱——骨科的化学反应速度应选择优质骨科和低含碱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采用较低的水灰比。
4结语
裂缝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区别对待,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构件的安全、稳定、经久、耐用。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在许多水利工程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篇4
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对人的居住环境比较重视,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在选择自身居住环境和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择,它的主要表现有:1)和水源比较接近,不仅生活取水很方便,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很有帮助;2)在河流交汇处的位置,很便利的交通;3)在河流阶地上的位置,不仅耕作时有很肥沃的土壤,而且可以降低洪水侵袭;4)如果是在山坡上,通常在向阳的地方。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就是半坡遗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现代村落或城镇将这些村落迭压,如在某一段河南河水沿岸的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11处。
2.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气候反常等。这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还有一个方面,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不尽人意。尤其是城市中现代建筑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居住的小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风水术强调的平衡、和谐及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引起了深受环境恶化之苦人们的重视。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苏杭的园林,一定会为它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折服,当我们居住在山清水秀、避风向阳的寓所,周围的环境会让人神情愉悦;看到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工作的压抑、生活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当我们遇到寸草不生、尘土四扬、狂风席卷着黄沙漫天飞舞之地定会眉头紧、避而远之……等等这是环境景观对人类本能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反应。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气场,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天、地、人和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即对人的生长发育,工作心境最为有利的外在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匹配,相得益彰。所以,规划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一看湖南、江西出了多少位共和国将军,上海、浙江有多少富翁,再看看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文化也曾是震惊世界的中原,渭河流域的西安古城今天又如何呢?怀古而革新必然是一服良药。这就不难理解有理性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的原因了。
所谓风水的核心便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生活的协调关系。它将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天人合一”等引入建筑中,其注意力不只是放在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而是要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在这里,位置的选择,平面安排以及空间位置,无不遵从某种“图案”与“秩序”,“天”的秩序,“地”的秩序、“人体”的秩序。如此,人才能与住所、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建筑也会由此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
3.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用与价值
古代建筑风水学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因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会有很多虚幻不实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对传统思想的阐释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服务,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一个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1)要从传统风水学中“玄之又玄”语言怪圈中跳出来,表达方法要用比较容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把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使更多的人有所了解。
(2)应该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适应,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点金石”,对传统风水学进行升华,使它可以进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
(3)应该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有所适应,对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敢于创新,尽快地对风水学的现代化进行促进,也就是在当代建筑学之中把传统风水学中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
海口国际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拟建设的一个以展览、交易为主,兼容办公、旅馆等功能的综合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对外开放的新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海交中心选址于市中心区,占地76 940平米,建设面积约24万平米,由会馆、宾馆、写字楼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中类似的综合性建筑,大多数是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将各个不同功能建筑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临街,也将几个功能区的入口绝对分开,并对各自的外部空间作均质处理,这种方式虽然是基于对功能和交通的考虑,但不可避免带来以下弊端:1)空间感觉分散,向心感不强;2)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代表西方建筑思想的设计方案方式与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相悖。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群,乃至整个区域,都可视为一,即天地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何种规模的建筑与区域,都应该尊重环境与人的使用,以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风水学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形成“和合”的完美之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省略).
[2] 小区的风水知识.(省略).
篇5
建筑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区域性差别(或空间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城市建筑文化与村镇建筑文化之别;如果以历史性差别(或时间性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时空祸合关系来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类型的话;则有: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现代村镇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建筑文化、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村镇建筑文化”的内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广大村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传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伦理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伦理思想反应在村镇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镇中形成讲究长幼、辈份与尊卑的思想观念。
1 .1尊卑关系与村镇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合院形式之一,不仅在官式建中。
被广泛使用,也是传统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即可以使自己拥有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相互之间又能充分发挥养老扶幼、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的团结意识,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间构成也更顺应“天圆地方”的大空间结构,因此,如果说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规模与内容以及围和形态则与大自然更为协调。然而它又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儒教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四面建房,无论是从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廓,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仅呼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仅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村镇建筑讲究主轴线,而厅堂由于其主体建筑,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礼仪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轴线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顶、显眼的外形、硕大的体量、讲究的用材来表现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规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人伦关系。
1.2家族观念在村镇院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反映
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处干封闭状态,一家一户是封闭的,整个村、镇也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儿孙辈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可能增建院落。随着子孙的繁衍,院落不断增多,或者在主轴线上按渐进的方式一进又一进地建造,或者在主轴线两旁另辟轴线,增建院落。 1 .3等级观念与村镇建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张彦玉在《明史·舆服志·百官第宅》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头拱、饰彩色。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对村镇家庙,祠堂的规模亦有规定,如《清史稿·志·礼》所述。
2、风水观念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古代中国相当盛行,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不仅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而且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风水讲述:“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村镇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不吉,要挂一个牌子,上书:“对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门斜对人家的烟筒也不吉,是冲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顺,也要挂一个牌子,_上书“吉星拱照”—这个牌子亦颇为讲究,红底黑子,高宽比为1: 4,要钉在房檐处;若有邻家的双烟筒面对住宅,则要在墙头挂镜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还有合院的东、西两厢房不能前宽厚窄,因“前宽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宽,则吉。在宅绿化上,讲究“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因杨树不成材,而柳树弯曲,喻意钱都“溜”走了。此外,我国北方村镇街口常有刻着“泰山石可挡”的石碑,这是防止街巷煞气冲人宅内的风水镇煞。
风水内涵相当庞杂,大家说法不一,尤其中乡村风土先生不能科学的解释风水,多为穿凿附会,令人难以捉摸。不过,风水中确有合理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结晶之一。
篇6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寺观、陵墓、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从选址到建设无不遵从自然原则是其精华之所在。到了21世纪,我国高校更是开展了《建筑风水学》这门课程,足见风水学对于我国建筑设计的深远影响。
2. 风水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风水在建筑选址中的应用
风水追求自然的情怀,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风水的目标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体有机的。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由于中国古人把居住之宅看作“人之根本”,因此,风水思想的最有利的表现舞台是建筑学领域。从近代建筑设计对风水理论的应用来看,建筑设计在选址时应当遵循风水学的以下几个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2) 依山傍水(依青山,傍绿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依山傍水也是古人对美的追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占50%以上,验证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句话。
(3) 地质检验原则
风水学思想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现代科学也证明这是科学的。地质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土壤中含有元素锌、铝、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② 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③ 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
(4) 坐北朝南原则
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现代建筑来说良好建筑朝向,可以达到节能减派效果。
2.2 风水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风水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美学思想是由中国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和感悟而获得的。“天人合一”哲学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不否定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和引导的必要,它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我们把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现代的建筑和家居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环境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乃至这个自然相一致,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针对室内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与室外空间互通的方式也各有侧重。
(1)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连续关系的视点转移,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复式楼与别墅的赏花露台与庭院,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
在这样的空间分隔中,玻璃透明隔断成为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因为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空间与空间、室内与室外互为借景。作为透明隔断材料的玻璃虽然能造成心理感觉上的分隔,可视觉上的感受却是空间的连续与扩充。巧于映借、似隔非隔、若断非断的手法,既拓展了空间,又使人的视野层次纵深有趣。开放性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与空间的交流。
(2)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应当尽量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满足人们一种精神上的诉求,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能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等。比如书房空间的处理,对于商人,我应该突出其空间很强的商业机密性,在装饰用材和造型上追求富丽华贵,暗含很浓的商业气息,室内的墙饰及陈设艺术品都应该展示出商业的追求;若是文化人的书房则迥然不同,文化人追求一种宁静、一种淡泊,装饰上要求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陈设品则讲究较高的艺术价值,色彩与采光应简洁明快。封闭性空间的美妙之处在于“静”,只有在静默的空间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得以升华。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与自然这个大空间比较,更有一种独处的悠远。
3. 结语
与风水相关的文脉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由积淀经验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先验的文化,很多都是经验的总结归纳的,其中不乏有对生态建筑人文设计大有裨益的传统习惯和设计做法。当代生态建筑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理论在很多方面与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存在诸多相同与类似之处。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实质,破除其神秘性,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当代建筑学提供吸取新元素的沃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风水是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创造的自然、人文和谐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关于居住(阳宅)和葬地(阴宅)环境选择的学问。从古至今,风水一直以一种人类活动的经验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梳理历代有关风水的文献不难发现,风水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形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影响了数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
环境设计主要是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解决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中国的风水思想正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蕴含环境设计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级的环境科学,这在“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地甄别其内容,系统地学习其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城市、村落、住宅与环境的关联性,为深入了解聚落结构、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和内部细节营造提供依据,也为当今环境设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一、风水作为专业课程的文化解读
风水观念源远流长,一些人认为最迟也是始于周代,从此风水便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人们试图凭借所选的佳境招致幸福。风水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学说展开,形成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基本格局,以对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为总体思想,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植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风水的产生早于其他学科,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观念和方法为基础,架构的思维体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据的商业机构或个人肆意转变为牟利手段之后,风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受到大部分学者的批判。笔者认为,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整体审美思考,尽管其发展存在着许多历史的、认识的缺陷,范畴也欠精密,但不应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态度,而应用理性的视角发掘其科学智慧的一面,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从民俗学、地理学、文化学、建筑学、规划学等不同领域探索风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置风水相关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风水本科教育刚刚起步。笔者认为风水具有当代价值,应该作为通识文化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在环境设计本科阶段设置相关课程,使风水美学融入到建筑规划、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等方面,指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好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风水课程的教学方法
风水理论纷繁复杂,旁系颇多,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理论成果可作为教材使用,许多古代风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编著,往往晦涩难懂,本科生要想较全面、深入的进入风水世界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大多数授课教师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只是从书本上或是网络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基础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确保风水文化的传播不在扭曲和误解的基础上建立,所涉及的内容集中在有确凿理论依据的部分,去除模棱两可的观点,案例引用也应有所考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专业课阶段,为了达到课程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聘请校外风水专家、风水职业设计师担任专题客座教授,参与课程教学,使课堂传授的观念、内容、方法与业界发展同步,避免常规的内容宽泛、形而上学等问题;在实践课阶段,可推行“真题真做、虚题实做、实地调研”等教学策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和实战设计意识,提高活学活用、古为今用等能力。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学,即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方向课及大四阶段的专业实践课。风水作为课程不能局限在单一时间段来完成,应融合本科四年的专业视角采用贯穿式教学方式,涉及风水的流派宗旨、形势美学、经典案例研究、现代实际运用等内容,将知识点整合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加强风水知识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深奥艰涩的风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开设的风水课程在内容上应更偏向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纯风水理论应适当弱化,感兴趣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根据对风水的理解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泛的学习内容。
三、风水课程的设置及内容
本科一年级主要通过秋季写生进行实地感知,从中了解风水的基本流派及特点。环境设计类学生在一年级末通常会安排去外省写生采风,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风景秀丽、明清建筑保留较完好的地方。这些地方整体规划布局严谨,既讲来龙,又讲去脉,是中国风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风水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曾出现过诸多流派,特别是鼎盛的唐宋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可谓为主流。该流派强调“山龙落脉形式”为主,因传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称“江西派”。形势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环水抱必有气”等规律。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龙、砂、穴、水、向地论”五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外出写生时依据实地实景进行具体讲解,则既生动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年级主讲风水基本理论。围绕大一阶段所了解的“形势派”,以“阳宅”和“阴宅”两个方面分专题进行研究。阳宅形法又细分“宅外形”和“宅内形”,“宅外形”是对宅外视野所及的范围进行整体环境质量评估,常以“辨形”“察气”两种相宅手段,以及“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主要内容,授课时需要将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风水图配合以上要点详解,再选取清代紫禁城的风水平面图进行分析。“宅内形”是对宅院形态的规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主要是对尊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可延伸到大三阶段的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中。在探讨“阴宅”问题时,主要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起来,所谓“圣水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巩我丕基”,天子的灵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达到永存,因而从风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寝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帝王陵寝除了强烈的礼制色彩和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组织处理方面的精湛造诣外,细致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如何使整体环境赋予艺术感染力,是值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传颂的,经典案例可选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东陵等。
三年级划分不同专业方向。本科阶段主要涉及的室内设计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后者涉猎范围更广,内容更庞杂,因此在设置风水室内方向课程内容时,只选取家居空间进行深度剖析,主要从功能分区、空间流线、色彩照明等方面展开。比如,客厅的玄关设计、卧室门朝向的讲究、老人房的灯光色彩、儿童房的书桌摆放的注意事项、厨房的布置、卫生间设计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与方位的配合问题。景观设计方向则侧重选址、择向、营造、树种的意蕴等方面,包括地理、气候、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审辨和选择,以及对应的优化处理方法。比如“四灵兽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风聚气”等,运用风水知识对山水空间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
四年级阶段,对风水有基本认知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需要,把风水知识与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毕业设计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观点展开进一步论述,以毕业论文或是期刊论文的形式完成。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无论将风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将风水作为一种普及学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存艺术与规划原则,将风水科学引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使现代环境设计蕴含传统文化美学,对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D,等.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在我国古代,风水学在建筑的建造上都有很好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宫殿庙宇的建造。风水学是我国人民历经5000年,通过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风水理念可以达到一种追求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现代风水学的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加以利用,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才是研究建筑风水学的意义所在。
一、建筑风水的科学内涵
许多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磁场和超微离子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然而这些影响会跟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错误的建筑可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健康,或者是心情等。为了扭转建筑中的部分错误,可以适当进行科学的风水调理,比如在建筑的正门正对大路地方建造铭墙,添加雕塑化解道路的直冲、或者是在建筑楼体对角处不同离子交汇的地方通过种植大树,利用光合作用来综合混乱的气场等。这种科学的风水理念设计可以使得信号的改变来调整居住环境的恶劣影响,也能够适当的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
二、建筑风水学派
1、学院派
学院派一般是研究所和重点大学的一些学者教授,从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历史学、哲学等方面写的一些书籍与论文,主要是对风水理论和风水历史的研究。学院派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很少有风水方面的实践经验。
2、江湖派
江湖派主要有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和师传的职业风水师组成,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和生态学的发展步伐一样,这种人的想法,常常被人们人为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但有关学者指出风水不是迷信,在历史记载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比如风水中规定门窗的朝向等问题,是根据地势和环境因素做出的科学判断,经过现代人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是完全符合科学论断的。另外对于房屋建设的地理位置等,也是根据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做出的合理判断。这些理论虽然在古代没有得到相应的科学证实,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引起,虽然历经了历史的演变和变化,这些文化遗产依旧保存下来了。所以这种保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并不是迷信。第二种认为风水就是一种巫术,可能也有一点科学道理,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宗教色彩存在。中国老百姓没有去教堂祷告的习惯就只能相信建筑风水。觉得建筑风水就是一种巫术。第三种观念认为伪科学就是风水,是一种灾难,许多风水师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虽然《易经》里有很多科学和汇聚了人们智慧的东西,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难免有部分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易经》内部知识的不区分继承是错误的观念,当今流行部分街边算命、看相的人以易经的幌子进行财务诈骗,他们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我们应该区分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三、建筑风水学的新态度
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两重性并存的特点,风水学绝不等于迷信,否则,岂不是说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名胜古迹(包括古代传统建筑)统统都是在迷信指导下兴建的。风水学中的“相宅术”切合建筑实用部分占主导,实质是对古代建房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学成份,因此直到近代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风水学的理论。诚然,风水学中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内容。一些风水师依靠玩弄阴阳术数把戏,编织了许多玄而又玄的谎言和巫术笼罩在它的上面,尤其是荒谬地认为陵墓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将决定其子孙后代的命运,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骗局,使迷信代替了科学,以花言巧语来骗取人们的钱财。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风水学有科学成分就全部继承下来,也不能因其含有迷信成份而把这打入冷宫,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将风水学纳人建筑环境学的范围,使其为建筑设计(尤其是改善居住环境)服务。
第一,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去看待世间的不完美,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该理论具有客观普遍性,因此同样适应于风水观点。风水观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涤,留下的都是精华,我们应该在利用的过程中辩证的处理,对于风水中值得借鉴的科学观点予以保留利用,而对于风水中的迷信思想糟粕应该彻底摒除。这样就可以汲取对我们有例的因素,去发扬光大。切忌在风水问题上采取盲目的摒弃理念。
第二,不是所有不能用科学理论解释的实物都是迷信。科学与迷信相互对立,但是并不等于二者之间不存在中间体。科学是一项不断深入研究的学科,在科学没有足够深入的时候,是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但这并能被简单的划归为迷信。风水问题中的诸多现象就是现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手段无法解释的中间体,它存在于客观世界,等待科学的深入去破解它,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迷信,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准确的区分,同时也应该进行不断地探索,争取早日取得相应的科学解释。
四、风水对于建筑的相关弥补措施
首先,风水的文化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应用,另一个是后天应用。所谓的先天应用,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设计之初,进行必要的风水考察,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然后根据整改意见进行相应的建设施工。而后天应用恰巧相反,它主要是首先进行房屋的建设施工作业,在房屋建设竣工之后,在进行风水研究,对存在风水问题采取部分的补救措施。虽然这两种手段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风水问题认识的不足,但是就效果而言,先天应用的效果要大大高于后天的应用。为此,人们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风水的先天应用。
其次,要注重生态化建设,保护好环境。建筑风水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风水这个词可以看出,在建筑风水别注重水。水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非常的重要,在风水里把水比作财气,常常认为有水就有财。在民间也有人们收集雨水、污水等用净化装置进行过滤,从而进行利用。
还有,风水文化和建筑想法应该要互相融合。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会出现间断性的历史上演。风水也是同样的历史遭遇,从古代人们的深入研究,到近代的视为糟粕,再到现代的逐渐重视,风水一直在思想的碰撞间求得发展。我们应该明确,风水对于建筑的优与劣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应该遵从客观数据进行评价。风水是否应该与建筑融合,融合之后是否能造福人类,必须在实践中去发现答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风水与建筑的融合早在我国古代就被建筑人员利用起来,但是受到时展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度成为迷信被人们所放弃。但是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中国古代的风水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科学依据,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甚至是国外大部分专家的认可,未来中国的风水将成为一项重点研究的学科。为此,将建筑与风水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当今建筑的发展趋势,当风水研究融进建筑施工,可以对建筑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相应的规避,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居住环境。当然风水不等同于建筑质量,建筑质量更应该依托建筑施工的手段和材料,而风水则作为一种基本的辅助手段,是促进居住环境协调的辅助办法,应该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篇9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
4. 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
5. 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
6. 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
7. 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
8. 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
1. 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
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学社的历史不长,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大约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动。学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绩:为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体系,培养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说直接间接继承了学社的传统。
1949年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调査和研究,无论范围,类型,数量和深度,都远远超过营造学社时期。不仅有专业机构,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不仅有中国人,也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了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就研究的专业队伍和相关学科而言,可分为四方面系统:
1. 文物部门:中央有国家文物局,其下设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和古建筑专家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列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作全面测绘记录,逐年重点拨款维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护本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负责调查、记录、保护、维修省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还有市级、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宫博物院下设古建部,专门测绘、研究、保护故宫建筑群。国家文物局又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古建筑培训班,培养各省地方古建筑调查和保护工作的人员。他们比较侧重古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
2. 考古部门:中央有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国内重点地区如隋唐长安城址,洛阳汉魏故城址设考古站,专门从事地下发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陕西、河南,则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设考古工作队,从事本省考古发掘。他们发掘的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遗址,四川广元三星堆遗址;古城址如湖北盘龙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汉长安、汉魏洛阳、邺城、隋唐长安等;古墓葬如安阳商代妇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这些资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华东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主要从事民居、园林和长江以南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该室有许多重要发现和收获。例如闽西客家土楼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窑洞民居、馀姚保国寺大殿、福州华林寺大殿、秦宁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苏州的园林〉及若干调查报告。1956年,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则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在清华大学创设建筑历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个小组专门从事〈宋营造法式〉的研究诠释和图解。
其他一些大学的建筑系,设有中国建筑史课,教师也从事调査研究,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许可而各有重点。如天津大学长期调査清东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围,清华大学长期研究颐和园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宫)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学院长期调查测绘曲阜孔庙孔府等建筑,同济大学多在苏州、杭州、杨州一带调查民居和园林,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则长期调查研究四川地区的古建筑和民居,华南工学院则重点在岭南地区。
4. 建设部门。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属建筑科学研究院下设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后来改为研究所,有人员一百余人,当时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但时间不久,至1977年重新组建为中国建筑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人员20人左右,已不再充当主力。而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则积极展开当地的古建筑特别是民居和少数民族建筑的调查研究,规模愈来愈大,成绩可观。
以上几个方面虽然各有职责范围因而各有重点和特长,但也曾各尽己能、通力合作,进行编写中国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长亲自召集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员共35人的中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讨论大纲,分工撰稿,於1964年编写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当时为止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由几方面人士40个单位80多人参加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又总结了新的研究成果、开阔新的领域,有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门合作的《中国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进行写作,尚未竣工。
近年来,各种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风起云涌,出版很多专门著作、图集和学术刊物,举办专题研讨会,大大促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国建筑学会所属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所属古建筑园林学会,中国传统民居研讨会,古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会,圆明园学会,长城学会,古都学会,历史名城研究会等,均在活跃发展。相信会有更丰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现。
此外,在外国也有一些对中国文化、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士,他们也进行考察,撰写专著或论文,并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许多成果。对此,我们深表欢迎和感谢。
现在,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几个大项加以概括叙述。
1.中国古代遗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进行发掘的考古部门整理研究,出版专著或於〈考古〉、〈文物〉杂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还有以历史地理学家如侯仁之、谭其骧为代表的古都学会的研究。建筑学家的研究,则有同济大学董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贺业钜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此外,还有日本学者村田治郎的〈中国四帝都〉和美国学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国都城规划)。清华大学吴良镛的〈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则是由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旧城相结合改造的实践和总结,具有典型指导意义,该工程获联合国1993年世界人居奖。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门的发现和研究之外,东南大学调查测绘的河南巩县宋代陵墓,天津大学调査测绘的清代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和渖阳博物馆合作调査研究的清代辽宁三陵均为重要成果。陈明达的〈四川汉阙〉则是对四川汉墓墓阙形制的研究。英国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国陵墓神道)则是她根据自己的调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术:中国古建筑技术以木结构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辽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来调查、研究、保护,多数已测绘记录存档。其中有不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陈明达的〈应县木塔〉一书,其他古建筑尚少专著介绍,只有单体个别的分析论文,尚无全面的分析研究。
关於〈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时即定为重点研究的历史名著,可以认为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领导下的小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营造法式注释〉上册,至大木制度为止。以后部分预计在下册发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无消息。陈明达的〈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则详细分析了材分制度统一关键问题。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广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广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张十庆亦有类似论文。
在长期调査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古建筑特别是北方大木结构的年代判断上已相当准确。古建筑断代是研究和评价的基础。祁英涛的<怎样褴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经验之大成的著作。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代表,则有罗哲文和张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较突出的有萧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称乡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区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风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国营造学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调查。刘致平据此写了〈昆明一颗印〉,并据长期积累的资料,写〈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1990年出版)。刘敦桢主持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以调查民居为重点,於1957年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国建筑科学院以浙江为重点开展调査研究,以后形成专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丽江纳西族民居>(1988)、〈窑洞民居〉(1989)、《广东民居>(1990)、〈桂北民间建筑>(1990)等。全国性的民居研讨会,已召开过6次年会和一次国际讨论会,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此外,还有香港大学龙炳颐(DavidLung)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济大学陈从周等的〈中国民居>(1993)。中国广大乡镇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丰富的宝库,民居研究方兴未艾。
4. 园林:在中国,最早研究园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写成〈江南园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刘敦桢於1953年开始收集苏州园林资料,1956年发表〈苏州的园林〉。同年,陈从周也出版了专著〈苏州园林〉。一时园林引起广泛兴趣,谈论园林的文章接踵而来,形成热点。刘敦桢继续深入研究,彻底调查,重写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是园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许多机构尝试创作新的建筑与传统园林相结合。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园林组,以桂林为试验点;广州的莫伯治则运用岭南园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广州白云山庄、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中的传统园林手法。自此,世界多处建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皇家苑囿的调查和研究则有天津大学对承德避暑山庄和故宫乾隆花园的调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华大学对北京颐和园的测绘与研究。园林方面综合性研究,则有清华大学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1990)和英国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国园林)。
中国的林业科学界也有研究传统园林者多人。北京林业大学汪菊渊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卷〉中的园林部分的编写,该校并承檐〈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园林技术一章。南京林业大学陈植著有〈园冶注释〉。东南大学童离曾为外国读者用英文写作了〈东南园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译成中文,将编入〈童离文集>。
5. 少数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许多工作组赴各地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如内蒙古蒙古族(张驭寰等),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维吾尔族(刘致平等),青海藏族(陈耀东等)。中国民族有56个之多,各民族建筑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调查研究成果发表不多,仅出版了〈内蒙古古建筑>(张双寰)、〈丽江纳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国伊斯兰建筑>(刘致平)、〈四川藏族住宅〉(叶其焱)。日本学者与贵州省设计院联合调查的黔东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论文以及日本浅川滋南写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边〉一书,则於日本发表。同济大学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计划按省区分章,又按各省区的不同民族分别立志,规模庞大,尚在继续进行中。
篇10
古村落又称名村。一般是指“至今保留古朴民风、传统生活方式与历史建筑的自然村落”;从村落保护角度看,古村落是指“历史年代久远,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且需要保护或已经受到保护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
至今,江西省内1293个乡、镇的15303个村中还保存着众多原生态的古村落。(黄浩,《江西民居》)。
2.我国古村落研究现状
2.1研究历程
我国古村落的研究最早发起于社会学领域。1980年代后的研究由建筑研究学者主导,重点是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古村落的个案研究。进入199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也进入新的时期。
2.2现状古村落保护研究的不足
关于古村落的研究发展相对于中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进程而言较为滞后。已有保护规划均较少涉及古村落周边环境的保护或者周边环境如何保护才更有效的问题。在这种由点及面的保护思路下,既便制定了保护规划,仍有许多古村落个性语境逐渐消失,陷入到光华不再的尴尬境地。这其中有管理上的问题,也与规划理念的缺失有关。
3.风水理论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借鉴
自唐宋以来,江西古村落建设主要受形势派风水的影响。形势派风水着重于村落选址与村落外部环境的护佑。分析传统形势派风水理论,结合目前古村保护规划思路,提出江西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借鉴:
3.1江西古村落保护原则——“天人合一”
江西古村落基本处于偏远地区,村镇聚落一般都能保持传统的旧貌,并与自然环境共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景观也多富有变化。这种情况体现了人们传统的意识和观念——即尊重自然,不违“天命”——即“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风水)思想。
3.2江西古村落保护思路——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
纵观中国风水理论形势派发展,就相地而言,其注重用地的整体性把握,“基本形成了一套从区域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选择程序,这是一个以寻找生气为目标多方面综合的过程”。“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与现今单体建筑定位类似),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他拘忌,在所不论”—— 王祎《青岩丛录》。因此,可以判断“定位向”即定向是目的,而“寻龙、察砂、理水、定穴”均是分析过程与操作措施。
3.3江西古村落保护标准——传统自然美学标准
风水理论中古村落风水格局的选址布局除了“寻龙、察砂、理水、定穴、立向”的技术手段外,还需满足审美体系的要求。简而言之,技术手段只是单个考核指标,这些单个指标能否组合成一个“聚集生气”的整体环境,还需以审美的眼光评价山水形势的吉凶,将吉凶与景观的美丑联系起来,是风水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即体现生命之美、人伦之美、灵活变通的和谐之美、意境之美。
4.江西安义古村落保护策略
安义古村落保护范围应选取最有利于古村“藏风聚气”、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的区域。此区域北至毛岗北端,南至赤岗南端,东至梅岭罗汉峰,西至南潦河与九岭山余脉,总用地面积约10k㎡。
最早在安义古村保护的目的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又是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其保护可以总结为“内外并举,软硬兼优”八个字。“内外有别”是指两个层面:一是古村外部环境的整治,二是古村内环境的整治;“软硬兼优”是指营造两种环境:一是硬件营造即对古村空间进行重塑,二是软件营造即对古村文化进行修复。
根据风水格局理论,古村落选址建设设包括:龙、砂、水、穴、向五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龙、砂、水三个方面,真正涉及古村内部环境的主要为穴、向两个方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古村保护规划既要讲求现代语境,但同时又要与传统文化契合,因此,除了古村落环境外,必须强调 “人”的活动的引导。笔者将古村的管理政策与居民素质的提升放在内部环境(也是软环境)整治中进行表述,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4.1古村落外部环境的保护策略
(1)“龙”的保护
将梅岭的保护纳入《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之中,明确禁止乱砍乱伐,采石取土等行为,古村的龙脉将得到有效保护。
(2)“砂”的修复
必须通过划定绿线的方式将山体控制起来,然后采取退耕还林政策,还原赤岗蜿转腾挪的气势以及毛岗墩实厚重的山形。
(3)“水”的治理与改造
在京台村以西100m左右规划一人工湖,一则聚集潦河地气,二则汇聚罗田水库及周边丘陵地表水,由此营造“交锁织结”的水势,形成良好的景观水面,三则可打造古村落较佳观赏点。为有效控制水道、水质,必要时可在潦河沿线划定蓝线进行开发控制。
4.2古村落内部环境的保护策略
(1)“穴”的调整
①为了确保古村环境、展现古村风貌,需对古村建设范围进行划定,参考风水中“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标准,对古村规模进行限制。
②为展现安义古村景区风貌,在条件成熟的情形下,对现代居民住宅进行拆除,统一在村外另辟区域进行安置,村内建设须与古村现存建筑风貌统一,并颁布古村规划建设标准。
③为了恢复生态、限制村内用地开发,为体现古村风貌,还需在风水格局范围内划定限制建设区。
(2)“向”的重塑
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旧有建筑改造与公共空间建设的契机,重点打造“天心十道”两条轴线:一是罗田岗至九岭山青溪垄的横向轴线,二是赤岗至毛岗的纵向轴线。
(3)“人”的提升
根据“天人合一”的风水思想,人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必须与生活环境和谐、统一。培养古村落居民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技能,逐步转变其生活观念与生产方式。
5.结论
本文以安义古村为例,提出古村保护策略: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古村落 保护原则,解决古村落三个主要矛盾:村民与古宅之间、村民与旅游公司之间、村民生产与古村落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将村民生产与部分生活功能迁出古村,将村民传统的生产劳作转化为提供旅游服务,将古宅作为旅游资产入股旅游公司的策略,较好地化解上述矛盾。其次,针对现状古村格局面临的问题,笔者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古村落保护思路,分析和梳理古村落格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策略。第三,在古村格局修复过程中,笔者采用风水理论的美学标准与“喝形”方法,提出植被修复、在村口修建景观汇水池等策略,从而恢复古村“生气”,展现古村原有生活风貌与生态特色。上述可知,风水理论有效拓展了古村落保护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鄢泽兵,万艳华.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华中科技大学.
篇11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因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为主,因而在门楼装饰的色彩处理上,常以较为鲜艳的色彩进行重点装饰。如红、黑、金、
总之,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也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门楼朝向的指引。因此,当客家人建新房时,总爱去找风水先生,寻求的最佳朝向。当觉得家里人不太顺畅时也往往会归咎于门楼朝向。直到今天,客家农村地区,甚至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中间的高级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经过特别“纠偏”的门户朝向。客家门楼特殊的建筑过程、客家门楼的特殊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装饰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门外的狮子具有特殊的镇邪作用,门上的一些绘画亦有着同样的意义。显然,客家门楼浓缩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或许,所有这些皆可称之为客家人的“门楼心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篇12
古镇窑湾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早在明清时期,窑湾就是南北水陆交通之要津和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商号云集,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现存古民居群834间,商会馆、古庙、碑亭、古桥、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观20多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南有周庄、北有窑湾”。
窑湾古镇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的独特建筑文化,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有湖有水,有着古老的街巷,有数千年的四方文化交融。
古镇的建筑是南北、东西各地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古镇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其三面环水,因水而建的格局,酷似江南,又有北方四合院的痕迹,融南方的玲珑精巧与北方的四合方庭为一体,间或有西北的窑洞、大草原的蒙古包的痕迹以及纯西方建筑。
如苏镇扬“玲珑精巧”的建筑风格。苏镇扬会馆及住宅,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楼连接在一起,四进院落,室内多置木雕屏风,上面雕琢精致花纹,用工用料考究。江西人、苏州、扬州、镇江等地人住宅多在窑湾南大街,住房建筑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门市楼接在一起,四进院落。楼房注重防雨,有堂楼廊檐、走道廊檐,四周有曲廊檐。主屋堂楼宽大透光,室内隔间墙多是木隔扇,减少占地空间,还有移动式隔墙(屏风)落地罩式木雕隔墙,雕琢精致花纹。
如山西建筑风格。山西人的建筑多在西大街,房屋布局严谨,呈现出门窗小、庭院小的天井院特色,且门窗上沿皆为半圆结构,窑洞的痕迹依稀可见。房屋砖木结构,人字立梁,楠木框架。住宅前后四进院落,寓言四进士。每道设三个台阶,寓意为登三级,步步登高。
如福建建筑风格。福建清朝初在窑湾南、中、西大街都建有宅院。福建人宅院门窗宽大,院落宽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墙,院道多为青砖、石板。福建人建房以木结构为主,斗柱梁架用料宽厚,屋山墙多设风火墙,每道院角都设下水道。前后大门厚重,设有防盗杠防盗销。建房带有闽乡习俗,体现防台风、暴雨和防海盗观念。典型建筑为吴家大院,它是窑湾古镇最大的宅院,南北长80米,东西宽20米,共四进院落,整体呈“弓”字形,院落前低后高,很有层次,每进院落都呈“井”字形,以聚财气。吴家大院体现了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带有福建沿海建房风格。
如会馆建筑风格。窑湾原八省会馆在建筑工艺上各具风格。山西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关帝庙,山东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园结义三圣庙。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
又如西方建筑风格。清末,美英法等国商人和传教士在窑湾经商或传教,建有教堂庙宇10多座,苏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此地,这座宏伟的欧洲哥特式建筑占地18000平方米,由主教堂和修女教堂并建,有楼房百余间。当年的窑湾,数百家商业店铺遍布12条主要街道,粮行、盐行、船行、八省会馆、十省商业代办处,五国办事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近百人。船来人往,处处繁忙。
古镇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全镇建筑总布局根据历代军事家军屯营盘阵图而建。到了古镇,最显眼的就是几座炮楼,由此可以了解到此地应当是军事重镇。窑湾镇呈三角形,西南面朝运河,其中、东、西各有一座炮楼,登上炮楼,既可俯瞰全镇,也可瞭望远方。
窑湾古镇的布局很独特,它不以传统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为街区格式,而以一个中心区,三条放射状街道作为独具一格的建镇格局。建筑方式采用“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和“七星八卦阵”。之所以有这种独特的建镇格局,是因为窑湾自楚汉起便是古营盘,千百年来一直是军事、政治特区。公元前209年,楚王韩信建都下邳,东军营设在窑湾,按孙子兵法实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树木蔽体构成奇门遁甲八卦阵势。公元1840年,举人臧纡青为防外侵敌人,在窑湾建筑军事设施 “七星八卦阵”。按八卦方位设立炮台于城墙上,8门炮控制城外周围8个方位,炮群听从中央炮楼旗语、灯语指挥,中央炮楼设在东当典,楼高10米,视野可覆盖窑湾古镇街区。“七星”,是指大东门炮楼、南门炮楼、拐弯炮楼、杨家巷炮楼、山河街炮楼、界牌炮楼、西门炮楼,这些炮楼全矗立在五华里长街道上,布形北斗星。八卦图中心太极线是窑湾街“S”形五华里步行街道,八卦分天盘、地盘、人盘。窄窄的青石板地面,两边店铺青砖瓦、飞檐、红柱,统一色调建筑,街道弯曲很难辨别地盘方向。
窑湾镇古建筑不但工艺技术高超,军事设施精密,在音学上也深有奥妙,如同北京的天坛回音壁一样,在一定位置呼叫一声,全镇方圆五华里都能听到。
古镇的街区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建设遵循的是五行八卦风水理论。建筑群落不是横平竖直、朝向周正,而是呈“s ”型、八卦形态,将古镇划成两个半圆,人称“七星八卦”。古镇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的街巷15条 ,总长度为1327米,所有街巷皆与两条主要街道相通,有迷宫街之称。
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荣,古镇人自然了解水的习性,因此建筑物大多采取砌石为基、木构房架,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就连房门朝向,也根据沿河地形特点,以及风水理论而设计,既自然协调,又采光充足,又满足了人们驱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窑湾古镇自建镇以来一直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五华里S形街道,两厢廊檐下各有一米宽、五寸高的台阶,中心街石板下是半米深下水道,目前,主要排水管道从未清淤,亦从未堵死。
中宁街,古镇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仿江南水乡街道模式,街道两侧各伸出1米廊檐,举目一线天,青石铺路,廊沿下日不晒、雨不淋,街道门面房用木板栅式门,楼上街面墙用木板代替前墙,街两厢排无数廊檐柱。这些木质结构建筑有消音作用。5华里的狭长街道,分支出12条 伸长巷,既方便进出,又有通风消音的功能,只闻讨价还价之声,无车马喧之扰,典型的步行街格局。
窑湾建筑物总体来说古朴素雅,但是在局部细节上,也不乏独具特色的各种雕饰。比如廊沿下简洁的万字纹,屋脊上镂空的瓦饰,山墙上别具一格的圆形小窗,重檐的火墙,门前的石鼓,以及檐下的砖雕等。
窑湾古镇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它以融汇南北中西的建筑艺术风格、科学布局的风水防御功能、吸收接纳相互交融的个性特色,为我国建筑文化体系增色添彩。
参考资料
篇13
一、水系形态布局
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要。对水口布局,讲“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3.96米,圳水流速21.6米/分。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
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使全村居民用水距离比较适中。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16米,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据黄山市测绘院对宏村古水系勘察测算,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米以内。可见,当年设计的水系网络已充分考虑村民就近用水的问题。
二、古水系的审美特色
宏村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潺潺水圳,九曲十弯,绕家穿户,贯通月沼和南湖,长年流水不腐。在这里③,流动之水成为宏村古水系典型的特色之一。一曲清水在村中朝着一个方向流淌了六百年,逝者如斯,或曲折而缓淌,或波摇而闪光,这种流动之美蕴含着的是生命精神的存在,是一种实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一种自由理想的寄托。六百年来,水圳之水已成为宏村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全村男女老少都十分珍惜保护水圳的建设,避免污脏之物坠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中有段点评古水系的排句,“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生动地概括了水圳活水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五项功能。宏村古水系水的流动所展现的生命旋律,充分体现了宏村人汪氏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表现了古村落聚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高度结合,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宏村水环境另一显著特色是静态之美。所谓“静”只是相对而言。月沼和南湖一个平和如镜,一个深邃空阔,都有虚旷致静之美。月沼呈半月形,水面如镜,四周民居环绕,天光云影,人语回音清晰,成为古村落水街景观的核心,也是村民洗漱用水的共享空间。宋儒朱熹曾吟唱诗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描述的是传统理水方式和对水的本质的真实写照。南湖似弓形,漫步在池岸小径,步移景异,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映入眼帘,水面在建筑的映衬之下形成虚实相间之空间,显得晶莹、宁静、恬美。
宏村水系形态规划迎合了造园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审美原则。尚曲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园冶》云:“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蜒蜿无尽”, 宏村水系规划所体现的意境正好与人的节奏相宜。水圳成线,路亦为线,水圳与路巷平行、叠合、交错,成为庭院的延伸。路随水走,行走用水两相宜。受水的曲线影响,建筑外墙凹凸进出,各条巷弄空间收放急骤,宽窄变化,曲折迷离,成为一种动态空间。另外尚曲在中国风水说中也多有体现。“吉砂” 形态学说讲的就是一个半圆环形,《水尤经》曰“直来直去损人丁”,认为“气”是运动的,吉气走曲线,煞气走直线,“曲则有情”、“曲径通幽”,同时认为水止的地方,气就有储蓄,曲水比直水好,所谓“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水流三面环绕为吉,谓之“金城环抱”。这些学说深刻印证了风水中的“尚曲”现象。宏村地域正是三面环水,背枕高冈,村中月沼形态似呈半圆,南湖形态拟呈弓形,有力地证明了宏村水环境弯曲的景观意象与风水格局紧密相关。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宏村古村落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水的灵活处理上,在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汪氏祖先巧妙地把水做成一个富于变化的水街景观,使整个村落因水而充满生机。水是村落的命脉,圳水欢快地从各里弄流过,世代如此,川流不息; 月沼之水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民居的怀抱中,光彩照人;南湖之水则充满自然情趣映衬着周边的古建筑,如梦如幻。也许,宏村祖先远没有我们现代人想象的这么复杂,大多是任其自然不经意而成。也正是如此,使得这水空间灵活多变,天然无饰。今天的景观设计,如果能吸收古人对自然环境认识观的营养,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①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华中建筑》,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