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物课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
二、多媒体课件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1.微观结构宏观化
生物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微观内容,如微生物、遗传物质等,学生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如学习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中央展现一个细胞,把细胞核取出放大,再将核内的染色体拉出放大,学生便可看到一个螺旋化的染色体。这一染色体解开螺旋变成丝状染色质,剪取其中一段放大,学生能看到它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的。这样一个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将微小的染色体放大分解,最终使学生了解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关系,可见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中的微观世界及其各种变化。
2.抽象内容具体化
生物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单靠挂图、板书等手段很难讲清楚,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克隆知识时,如果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那么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首先呈现母绵羊甲和它的乳腺细胞及母绵羊乙和它的未受精的卵细胞,然后对两细胞进行显微操作,将母绵羊甲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提取,注入到去核的母绵羊乙未受精的卵细胞中,新的卵细胞发育成胚胎最后植入母绵羊丙中,一段时间后,克隆羊“多莉”诞生了。学生关注了过程,也理解了克隆的知识。
3.静态内容动态化
生命是运动的,教材中虽然图文并茂,但图是死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分泌蛋白的形成、光合作用的过程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可以设计成一个动画:一个小朋友(代表一个氨基酸)伸出手(代表氨基)和另一个小朋友(代表另一个氨基酸)伸出的手(代表羧基)拉在一起,同时落下幸福的眼泪(代表生成一分子水)。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学生即使没有接触到有机化学的知识,也能理解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多媒体课件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图片,观看教学节目,可以扩展学生课外知识,了解当前社会现象和科技动态。同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提出“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并且新课程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和探究活动,以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模拟生物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讲授物质的跨膜运输时,利用生物课件展现渗透作用的装置,学生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探究①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②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③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高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课件从宏观上展示液面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液面变化原因,课件再从微观上呈现变化过程,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学生自主自愿地去学习,课堂才会更加高效。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地听,缺乏自主性,听课过程中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缺乏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差的。但是在有了课前预习之后,学生脑子里有着完整的知识框架,已知和未知的知识点都很清晰,甚至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会不由自主地有了新的疑问,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会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自然也会更加高效,师生双方都会更加自信满意。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要体现鲜明的生物学科特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物学科跟我们的生命联系紧密,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色,使“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物学的起点是生活,重点也应该是生活。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要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我们的生物教学才会焕发出自身的活力与精彩。比如,在学习完抗体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临床治疗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增强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D)。又如,在学习过敏内容后,联系学生注射青霉素之前的皮试,提问学生:皮试所用的针剂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所学知识,推测注射的针剂应该是稀释的青霉素(正确答案为稀释了1000倍的青霉素针剂)。像这样的题目,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建立在这些现实的问题上面,促进了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很好地巩固和提升已学知识,也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助力高效课堂的实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和技术也走进了教学课堂,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让我们传统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有趣直观。在此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效果大大增强。比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利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关于如何突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示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
五、教师课后要勤反思
要把课程上好,让学生真的有收获,课后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些问题,是否还需要做些调整?学生听课的状态如何?是否能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及时的回应?教学内容是不是都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完成得如何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作为老师,不要认为一节课上完就结束了。我们课后要勤思考,要留有时间思考,点点记录,慢慢积累,将是一笔不小收获。其实,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往往有很多灵感在教师脑海中闪现。因此,有必要的话,教师就应该及时记录下这些新点子、新想法。因为很多时候这些灵感会稍纵即逝,下课后往往就不记得了。
总之,要想打造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认真备课,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作为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将多媒体技术和高中生物课堂有机结合,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另外,课后的反思对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同样不能忽视,教师要及时做好这项工作,努力打造科学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
篇3
所以,作为教师,就需要具备高效的教学理念,从而抓准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高效”来说,更需要强调在生物学习当中的能力发展以及知识的建构,从而形成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的实施方案
(一)巧用实例,激发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达到较高的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也能够在脑海当中产生出较深的信息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应当多举一些与生命现象的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化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当中有很多难懂,较为抽象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这些知识点都难以理解,从而逐渐的丧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强烈的想象能力,将教学内容从复杂化为简单、从抽象化为形象。
(三)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视频、动画以及照片,将课本当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临,让学生通过了听觉与视觉的并用,让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得以加深。
篇4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许多高中教师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讨论探究型模式、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教学模式、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生物知识结构教学模式、生物STS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程序观察模式等。但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会涉及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目前,使用最普遍广大教师掌握得最熟练的是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最让广大教师感到困难的是课件中所用素材的来源,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现总结归纳如下,供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借鉴。
一、文本框的运用
文本框是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课件中所有的文字资料都靠它来呈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特点是随着学生活动的增加,时间总感觉到不够用,因此在学生活动外的其他内容要充分节约时间,文本框的运用就可达到此目的。学生讨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问题、板书的内容、对问题解答的答案或提示等的文字资料都可运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这样可避免时间的浪费。所用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的选取要优先考虑清晰度,要让坐在后排的学生看清,其次再考虑美观,因此没有必要弄得太花哨。
二、表格的使用
表格是课件制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段,使用表格要设计合理、巧妙运用。常见的表格类型有下列这样几种类型:
(一)教材知识型表格
新教材由于是模块式编排,知识注重发现过程、研究过程,因此在知识的体系性、相关知识内容的次序性方面相对比较松散,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些障碍,这时就需对一些知识内容使用表格式呈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中具膜结构与不具膜结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遗传因子、基因、DNA和与染色体的关系,人体内主要激素的功能,多种植物激素的功能等知识内容都可设计成相关的表格来展示。
(二)比较型表格
这是运用最多的表格类型,几乎在生物学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每个章节中都可能用到此类表格。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DNA和RNA的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细胞间的传导比较、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比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等都可使用该种类型的表格。
(三)总结归纳型表格
一节内容的结束或一个章节的结束时都可设计相关的表格进行总结归纳。如细胞中三种糖类总结、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归纳、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特征的归纳、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的总结、种群特征的总结、生态系统成分的总结、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归纳比较、人类遗传病的总结、育种方式的总结等都可用此类表格来归纳总结。
三、图片资料的来源
课件制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图片,图片资源的来源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各种图片来源。人教版教材的图片取材最方便,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页网站,不但教材中的各种图片齐全,而且教参书上的各种图片也都找得到(其他版本的教材不是很熟悉,研究不多,应该在相应出版社的网站上也能找到相应图片);二是根据课件制作的需要,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相关图片,如离心机的图片、美西螈的图片、酵母菌图片、变形虫的相关图片、珍稀濒危生物的图片、某些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图片、人工诱变产生的新品种生物的图片、种群的图片、生态系统的图片等;三是充分应用普及的手机摄影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功能,将身边见到的在课件制作中用得着的景象拍下来连到电脑中就可以了。
四、视频资料的来源
视频资料往往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段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视频资料的来源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
高中生物中的不少知识与初中生物学知识是衔接的,因此,有些初中生物的视频资料在高中生物的多媒体课件中可借以应用。在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的教师用书中的光盘里,有不少视频资料可在课件制作中采用,如制作“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课件中,可采用“人的生殖过程”视频;在“细胞的分化”课件制作中,可用“生物新进展”中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多莉的视频;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制作中,可用“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中有关反射的视频等等。
(二)高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但在目前的中学中,相关的实验配套设施还没能跟上,能让学生将新课程教材中的所有实验都进行尝试的学校估计是少之又少,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参书中所带光盘中的视频资料都是有关实验操作的录像,因此,对目前学校还不能做的相关实验可在课件中通过播放有关视频来弥补。
篇5
高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当他们看到见所未见的情境、听到闻所未闻的事情就会产生好奇心,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注意力特别集中,急切等待事物的发展结果,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激素调节》内容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看呆小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肢端肥大症以及甲亢患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出课题,当学生看到这些怪异的人体图片时,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给大家讲见过的患者情景,讲解中还穿插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好奇地睁大眼睛,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有的翻书找答案;有的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成了辩论的赛场,生机无限,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效率。高中学生要强好胜,在课堂交流中采用比赛、设疑等交流方法,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提高学习热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了思维,在接纳、审视别人见解的同时,培养了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相互交流、争论、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在“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中,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竞争,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展示等各个实验环节,进行比赛,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实验设计是否完善,实验过程是否顺利,实验结果是否有效,学生在比赛中各显身手,别出心裁,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创新能力。
篇6
一、创设教学情境,奠定师生共振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达到师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振的良好效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师生共振,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联系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例:在设计“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先以学生了解的生活现象如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菜会硬挺而引出当细胞内外出现浓度差时会发生渗透作用的情境,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亲眼观察选择透过性膜两边浓度不相等时,水分子进入,使膜内体积增加,玻璃管液面上升这一现象,通过这一过程创设情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增,使师生对同一教学实验产生了共振,学生再根据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又如:在设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的复习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请学生识别,排出分裂顺序,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再让用坐标图概括出两者的变化规律,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认思增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激发求知的情感和兴趣,培养求知的能力,让学生能自己学,主动学。创设教学情境是开导学生领悟之源的最好方法,是激励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外驱动力,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共振的基础。
二、注重参与方式,增大师生共振的深度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R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学习参与方式,将其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推动师生共振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课时师生位置颠倒,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当听众,并且通过角色期待和自我的角色意识来调节反串后的角色行为,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相长,让师生相互理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共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问也是一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在课上质疑,也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质疑本,鼓励学生将不清楚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达到共振共鸣的效果;还可通过指导学生绘图,使学生直接参与,在动中求学,是一种有效的难点突破的方法,如:学生在课上或课后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解等;中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喜欢表现自己,在生物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竞答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讲授光合作用的过程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自学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选择一些相关的典型的题目写在幻灯片上,然后组织学生抢答;还可以布置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制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印象深刻。如染色体、DNA双螺旋、细胞等模型的制作。通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与各种方式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师生在学习中达到了共振的效果。
三、合理暴露思维,保证了师生共振的进行
教师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法深入全面的了解学情, 思维暴露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各自将自己思维展示给对方,亮出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方法。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有意对该门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思维暴露。其次,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重点的划分等也应及时适当的给学生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从学生暴露的信息,可以对教学节奏、难易程度进行适度调整,对症下药的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活动,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组织考试、出题阅卷、试卷分析等,都是在三方思维暴露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不仅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还可清晰的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过程及对重点难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7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1]。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结合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提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用这样一个实例引入新课,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知识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提不起兴趣。如何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是生物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师生互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你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知道多少有关癌症的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再做教学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式学习。不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之处[2]。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指导者和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3]。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运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播放有丝分裂的动画,将其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重点内容。因此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总之,高中生物教师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还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全面落实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1.1 高中生学习生物现状
笔者选用100名高中生针对其学习生物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要问题如下:
(1)56%的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的整体看法是“一般”;“不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24% ;“较喜欢”和“很喜欢”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1%和9%。(2)生物学科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查中, 34%的学生觉得内容“太难”;而只有14%的学生认为“容易”。(3)对生物课堂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来自“教师”,其中占调查总人数的74%。(4)48%的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来源于“应对高考”; 31%的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来源于“教师的严厉”; 而仅有13%的学生的动力才是“有兴趣”; 8%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教学有方”。(5)在学生对喜欢生物上课环境的调查中,67%的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师。可见大多数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普通教室”上课环境。(6)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弊端调查中,发现有42%的调查学生认为“过程不错,但是效果不太好”。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很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课件花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1.2 调查原因分析
(1)高中生物课堂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从调查发现,普遍高中生,不喜欢生物,没有学习的兴趣。有些高中生物教师认为高中生已经长大了,没有必要使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再加上高中生所面临的考试压力,应该让课堂多一些知识的传授。但是,这样的课堂,信息量过大,让学生顾此失彼,也耗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为什么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这样单调、没有实效性,其关键在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选用上不能创新,忽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和精心设计,缺乏专业责任感。致使课堂教学死寂沉沉,缺少趣味性,生物教学质量提升较缓慢。
(3)多媒体使用不恰当。很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对多媒体的使用过于频繁,移动的画面速度又快,导致课堂上华而不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很多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加上,学生因为不能真实的看到题目清运算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其大脑一片空白。
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的分析
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发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得到最大优化,其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对于高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沉重,学习课程繁重,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充满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益。
3 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3.1 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改要求每节课都要达到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只要方法正确了,其学习结果肯定有一定的成效。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理念,是迈进了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最后还要认真分析,进行教后自我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2 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以其自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观赏性等等优势,走进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角落。但是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言,其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在调查中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尽量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尤其是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要适当的采用,注意授课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性地运用,才是最佳的效果。
3.3 有效课堂评价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用采用教学评价这一手段,来显示差距,强化导向,促进公平。《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就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自己的班级课堂教学中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凭借这个评价体系,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
3.4 提高高中生物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承担着直接实施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角色,也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操作者,他在推进课改的进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认识条件,把课本上的生物现象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把新旧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启发学生围绕学习脉络,来整体把握生物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且构建一定的生物知识体系;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究中能够大胆质疑、思考、实践,让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更新自身文化素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达到喜欢生物教师,喜欢这门学科的目的。
4 小结
“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教师,其成功来源于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不断的更新和提高的过程。教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改革下,鲜活、平等、宽松、提问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有效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教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只要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认真负责,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最终实现有效生物课堂,培养健康成长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J].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
篇9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想学”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为此,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生物课程基地着眼于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物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校领带在新校区为生物基地创建5大生物中心:实验探究中心,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遗传实验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网络资源中心:继续支持高中生物资源网建设、完善。研修活动中心:定期召开教师论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构建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生物模型,让学生“易学”
利用现有生物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武隆生物教学资源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以改进生物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高中生物教学4库,高中生物教学课件库、高中生物教具库、高中生物微课库、高中生物全套Flas库。建立一个生物模型制作探究实验室,让学生在自己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体验生物知识的发现和产生过程。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3、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学”
优化教学过程,高度重视技术推动的互动学习平台的研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
(1)构建生物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平台
以多个生物实验室为基础,以系列课程为依托,以各种仪器、标本、设备等为工具,开发生物数字实验室、生物数码探究室,构建生物自主学习平台。
(2)搭建生物课程资源平台
利用原来《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网》进行改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网》,网站包括建立生物课程基地开发团队,维护团队,资源载入团队,利用网站进行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教学论坛、名师专家在线视频讲座等。师生共建生物微课库(生物教学微课库、武隆旅游微视频库、小组合作探究视频库、学生实验视频库)、最美武隆图片(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图库、旅游产品精美图库),我们将致力于服务课堂、训练、评估、研修等全方位学科资料建设,建立一个属于生物课程基地的特有网站。
(3)建设武隆特色的生物体验实践主题馆
通过不断地标本制作,建立武隆喀斯特动植物微型标本馆;利用师生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共同构建校园植物鉴赏室;利用每年的山地越野赛资源,成立山地越野赛体验馆;考查武隆加工厂,建立土特产食品加工体验馆。
4、构建新课程教材体系,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爱学”
课程基地努力编写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以”倡导低碳保护武隆”为主题的系列校本教材;开发《生物学史》、《武隆鸟语花香》、《白马森林生物多样性》、《羊角豆干的生产与销售调查研究》、《武隆特色物种赏析》、《武隆旅游与生活》、《武隆乡土文化》、 《武隆奇特动植物分享》等一系列丰富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在高一高二开设相应的选修校本课程。
5、构建创新基地教师成长发展中心,让教师“互学”
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主动邀请市、县教研部门指导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邀请相应学科的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专家等作为课程基地成员,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基地的工作目标。聘请原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学教授、重庆市未来教育家、重庆市特级教师为基地顾问,对基地建设提出意见和指导我们如何开展基地建设和应用等工作。
6、探寻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善学”
加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加强“生物园”建设,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利用新校区规划“生物园”建设,可让学生完成群落演替、种群密度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等实践活动,还可自己动手完成豌豆杂交遗传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等综合性实验。学会嫁接、接种等活动。
(2)组建课堂外生物兴趣综合实践基地
我们会充分利用武隆各单位的支持,建立一系列综合实践基地,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践基地(环保局、污水处理厂、农牧局协办)、蔬菜水果考查基地(白马草莓基地、羊角樱桃基地)等,校外成立多个调查小组(景区生物调查组、洞穴生物调查组、湖泊生物考察组、原始森林调查组等)。这样将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综合探究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基地的创新点
1、立足于学生,丰富学习方式,把基地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秀平台
2、突出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色,打造特色学校
篇10
在中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实行全国健康教育的重要h节。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适应健康教育三块内容,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渗透是中学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繁重,加上健康教育不是生物教学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寻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1 微课
微课是以5~8 min的微视频为核心,配以“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课程。由于微课只针对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的要求,为其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这种优点,以此为教学载体,解决高中生物课时紧张、难以进行健康教育渗透等问题。
2 利用微课渗透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渗透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认识到生物物质在组成上的统一性。明确课本内容后,对比《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健康教育渗透内容为“合理营养与健康”模块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2 健康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糖类的功能与作用;必需脂肪酸(以DHA为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说出糖类、脂肪的作用,以及能对“为什么提倡食用植物油”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糖类和脂肪有更全面的认识,不盲目减肥。
2.2.2 教学重难点
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2.2.3 微课的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搜集材料,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表1)。微课件制作好后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调试好音调、录屏范围等,录制完毕后需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如字幕的添加等,最后生成微课。
2.3 健康教育微课的实施
将制作好的健康教育微课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QQ群、微博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对于无法便利使用网络的学生,可以让其拷贝回家进行观看。或者在讲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新课后,利用课后几分钟空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3 优点与展望
3.1 解决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等实际问题
生物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中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导致健康教育难以进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所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在课后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仅解决了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问题,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观看,可以达到普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3.2 结合教材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有望成为一种课后资源
王竹立表示“微课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但却可以被传统课堂利用”。像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到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回顾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释与日常生活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制作而成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微课可以成为一种课后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篇11
二、运用直观教具,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等教具,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这样可以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在欢乐中求学、求知、求会。例如在讲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这一节时,转录和翻译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知识抽象难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了这个细胞内的生命过程。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看过演示后都露出了笑容,而且对教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堂课上教具成了亮点,使重难点得到突破,课堂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以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其次,要注重过程性。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把课本知识当例子,先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去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解决这一类的某个或多个问题,知识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发展。例如学生在学完了必修1中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后,学生联系实际,“探究马铃薯块茎中是否含有可溶性还原糖”。学生通过将马铃薯块茎切成片或条时,发现其中含有很多淀粉(糖类),但薯条或薯片却不甜。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强烈吸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淀粉可用碘液检验,可溶性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通过设计并操作实验,完成这一探究性学习过程。由于探究性学习问题的开放性,还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
篇12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也迎来了春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笔者以为,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考试分数,而是要通过有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那么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我们如何构建有效、和谐、愉悦的课堂,将课程改革的主动权紧紧抓牢,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奏响?
一、宜人的教学语言——有效教学的肥沃土壤
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教师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就会非常强烈,且注意力容易集中,也能有韧性坚持探索下去,在探索中勇敢地克服种种困难。笔者以为,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语言充满了情感,富有节奏感,是为师者在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深刻体会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当然,教学语言的情感也不能太随性,也绝不能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而是一定要依据教材的内容,以情动人的效果才能达成。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节奏的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都是相当关键的,恰到好处的节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笔者以为,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含蓄幽默、耐人寻味上,语言的含而不露,把学生的思路打开而不急于告诉他们结论,不把本意全盘托出而对其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将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适时插入,讲授也就格外具有启发性。如笔者在教学“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时,通过用“补铁、补血、效果好,朴血口服液!”“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用心的妈妈会用‘锌’”等这些学生在电视中常见的广告激趣引题。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精妙得当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它好似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二、自主建构式——有效教学的绿色通道
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激励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促使他们自主参与,给学生腾出自主学习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笔者以为,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动建构,这是一种高品质的有效学习。生物学的有些知识并非一定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才能习得,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再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加上对必要的学习资料的利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其间,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这一知识的教学,往年的教学经验提醒自己,用教师介绍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副淡漠的状态,通过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过大致的了解。基于此,笔者果断地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做了调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原则,以学生自主建构的方法来实施学习。笔者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的知识主线和提纲要求清晰地列了出来,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看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等自主探究的方式,自主建构本节知识,将知识结构整理出来,最后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达成共识,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此部分知识。
三、优化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要靠强制性的记忆习得知识,渐渐地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偏离甚远,尤其是那些烦琐、复杂的内容,单一化、教条化,缺少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的呈现方式,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很难做到自主探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开始关注教学方式的选择,我们一致认为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要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的智力发展层次等做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长和教学风格,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如笔者在教学“细胞增殖”这一知识点时,对于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和细胞的增殖方式这两部分内容,笔者分别用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述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时,笔者首先进行了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之后请学生上台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教材中的表格统计,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推选了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阐述,最后由笔者对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这个结论进行了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对讲述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他们兴致高涨,在润物无声中对这个结论达成了共识;而在教学细胞有丝分裂时,由于细胞分裂的微观化、抽象化,学生对此也没有相关的概念和印象,此时仅以书本上的图形作为资源是不够的。于是,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将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辅以相关的讲解,效果出奇的好。
篇13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形式 有效突破重难点
理论课是高中生物知识的核心,它起着贯穿全书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内容,产生过程和应用,又要培养他们观察、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学科中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从而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理论性较强或难理解的生物知识,应借助多媒体,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例如:“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节的难点是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DNA分子是一个复杂有序的空间结构,图片的平面结构以及文字的单调叙述妨碍了学生对于DNA分子结构的认识,模型则过小而使学生看不清楚。多媒体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立体的DNA分子,而且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DNA分子结构中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连结,碱基的互补配对则可采用动画的方式,展示了DNA分子的全貌及其组成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DNA分子的复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即边解旋边复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楚地表示这一动态过程,多媒体的虚拟现实使学生看到了这一动态过程,而且对半保留复制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复制的最后结果是产生了与原来母链完全相同的两条子链,从而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这一结论的形成是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而得出的,使得信息的表达更为丰满完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多媒体还有利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及时总结,并附了巩固练习,加强重点内容当场消化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生物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生命现象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变化过程尽量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必修2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于“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如果只利用静止的图片演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很难理解这一问题。选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DNA的结构、解旋过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转录过程,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最后完成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表达出基因控制的性状。这一完整的动态过程的展示,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极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动感”,配之以声音、色彩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可以做到化繁为简,非常好地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造成学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避免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的新奇方面,而忽略了教学内容;避免过分花哨的点缀转移了学生应该注意的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恰当地综合运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表现形式多样化,突出重难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整合知识体系直观展示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