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区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现有设计理论的缺陷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共同目标小区规划模式的消极性显现,科技发展使工作与生活空间能够实现重新融合,城市空间需要新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的转轨,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面临危机,城市发展演变垦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方法亟待创新。小区规划模式的树形结构的组织方式本身固有的封闭性、自足性和确定性等性质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快速变化趋势相背离。城市规划需要新的规划方法,来适应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形势。
1.2 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利益驱使,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小区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大小的楼盘拔地而起。由于未预先进行市场调研和建筑策划,无序开发建设产生了很多“问题小区”。在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的这种状况下,研究探索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市场开发运作模式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法非常重要。同 时,可以极大提高小区的质量,减少“问题”小区。当前的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规划设计定位不明 、配建设施标准不能满足居者的合理使用。其次,旧区改造标准降低形成新棚户区。由于一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再次,规划设计的手法简单、体现不出现代文明的成果。再次,规划设计缺乏生活居住的理念和应有的文化品位。最后,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建设周期短,建设质量粗糙,降低整体小区居住质量等。
2 小区规划的结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2.1 高度重视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专为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的设计。它着力于开发人类“共用”的产品――能够应答、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产品。
2.2 构筑有序的空间
按照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组织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质向私密性质渐进、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由此把室外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种。在构筑空间序列时要突出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及生态性的特点。
2.3 组织便捷的交通
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在设计中根据居住小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地面、地下和室内等不同的方式合理停车。
2.4 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良好的、自然形态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基本要素,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在尽可能不去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树木、河流、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 有关小区整体性规划的建议
3.1 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相互组合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是小区空间按功能要求所划分出的四个等级。
3.2 小区规划应注重灵活布局
小区规划应注重加强建筑色彩的运用,注意建筑小品的安排,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以及小区绿化。当前一段居住建筑多是小开间,并采用定型预制砼建筑构件,起来形式比较雷同。
3.3 小区规划布局中居民体现的需求
不同的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需求不同,呈现着动态变化过程,这就需要规划设计人员不断地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并且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规划观念。居民的各种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便造成心理负担和失落感,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4 创建文明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虽然城乡一体化已经提了多年,但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仍然是典型的二元化结构,针对规划而言其关键原因是没有真正地研究小区内部的同质性,即小区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影响因素和共同利益另外,目前许多地区出现的重复建设现象也是没有认识到小区与城市发展同质性而出现的后果。对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关切和体现。小区规划的结构设计方法是在系统总结原有规划理论与实践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和探讨的,必须特别注意原有规划理论中包含的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成功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它们的功能性和合理性。
5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小区观
良好的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对于住宅建筑节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区规划应注重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的关系。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关系十分密切。我们通常习惯于方格网棋盘式布置道路。这种布置方式是道路规划中最为简单、合理的一种手法。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6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要建设功能全面且符合城市环境需要的住宅小区,需要设计者在做小区的规划设计上要遵循原则但不教条,要保证小区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还需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勇于创新,努力设计出具有特色且能与周围环境、城市风格吻合较好的住宅小区。
篇2
建筑座落于自然环境之中,前面有“水面”围合,还有屏障和呼应,这是我国传统讲究“风水”的建筑的基本要素,对现代城市建筑而言,由于城市的拥挤,原生态的山体与水系成为最稀缺的自然资源。银海花园地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其地形地貌以起伏平缓的缓丘为主要特征,最高高程37.6米,最低高程23.9米。基地周边道路已建设成型,且其自然地被景观优势十分明显,视野开阔,风景独特。如何将自然景观与现代住宅建筑完美融合成一体,着力打造颇具地域风情特色的现代住宅居住小区成为建筑设计者需要重视的因素。
二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的银海花园位于安徽贵池工业园商贸区内,占地约11.399公顷。基地南侧为生态大道,宽36米,两侧各控制20米,北侧为康庄大道,宽24米,两侧各控制15米。西行与幸福路相连,与银海花园一期相呼应,东侧与殷汇大道相接。地理区位十分具有竞争优势。银海花园地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其地形地貌以起伏平缓的缓丘为主要特征,最高高程37.6米,最低高程23.9米。基地周边道路已建设成型,且其自然地被景观优势十分明显,视野开阔,风景独特。概况如图1所示。
图1小区概括鸟瞰图
三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1、规划依据与目标
打造便捷高效、低投入的新型居住社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构筑高品位商住空间,以步行为特征,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创造多元商业休闲文化。区内动静分区明确,满足住宅人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内聚的群落体――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居住形态,沿环形路网外高内低,向心汇聚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区。将开敞空间与绿带空间引入规划设计,院落与绿野交融达到“堂虚绿野尤开,花隐重门约掩”的境界。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环境观,形成自成体系的休闲生活区广场、绿景与住宅融合,局部景点精致丰富,创造高品质精品别苑。强调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单纯的空间创造转变为场所的创造,使场所具有宜人的空间尺度,在视觉上更能吸引人的注意。注重实用性布局,形成一个层次丰富、有机整体的城市商业空间,避免整齐划一的形式,布局简明、规则,是一处综合性程度很高的复合体街区,能集中地满足市民各种需求。营造良好的邻里环境,建立完善的居住区步行游憩绿地系统,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构筑居住区良好而独特的生态居住环境。
2、设计思路
“一环、两轴、一心”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指中央集中绿地组团,住宅点缀其中,使住宅与景观充分融合,形成环境优美且具有聚合力的公共交往空间;“一环”指中心组团的车行道路,保证各组团的可达性,住户无论从哪个出入口进入住宅区,均可方便快捷地抵达居所。“两轴”指两条中心步行景观。商业带保持了原有商业街的结构,沿小区四周布置,结合配套公建,方便两个地块的居民使用。因为池州地区地处长江流域,考虑住宅的舒适性里围住宅布局以正南北为主要朝向。
规划道路清晰、明确,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舒适,人行车行道路互不干扰,线路清晰,满足工程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社区公建配置,相邻地块南侧沿生态大道设有学校,农贸市场与幼儿园设在相邻地块的西北侧,周边公建配置满足居民的实际要求,亦兼顾本社区居民方便使用。如图2所示。
图2规划设计平面图
2.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小区的交通组织主要以周边城市道路为依托,本着“以人为本、使用方便、人车适度分流”的原则,在小区内设置主环道,车行流线以此环道为主,减少安全隐患。
2.1.1、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2.1.2、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以车流为主的适度曲折,达到减速限速提高环境的完整性。
2.1.3、经济性原则:道路尽量结合地形处理,在保证便捷的基础上,
2.1.4、合理性原则:道路走向顺应地势,并避免住宅前后有路的不利局面。
2.1.5、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2.1.6、通达性原则:每一栋建筑都具有极好的通达性。
2.1.7、本规划区内车行系统分为3级:
外环路:宽6m;
宅间路:宽2.5m;
景观步行道:宽4米左右。
2.2、竖向设计说明
2.2.1、根据现状地形和地貌,在设计中区内道路中心标高与对外出入口处的城市干道平滑连接,场地标高均略高于周边道路标高,以避免场地积水。小区内道路纵坡≥3‰,以利于雨水排泄。
2.2.2、利用小区内建设开挖的土方量,满足规划设计高程的起伏关系,做到小区内土方量的平衡。
2.3、景观系统规划与分析
住宅小区户外绿化环境的塑造对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建设现代文明居住小区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基础上,着意强调住宅小区环境的塑造,以“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集中绿地融合到每一个庭院环境中,达到“均好性”,继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可亲、识别感强、自然生态,充满诗情画意,鸟语花香的现代人居环境。
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综合平衡室内、室外的软、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把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组织与整合,造就生态背景下家园,让居民生活在园林之中。
景观规划主要考虑打造新型的居住社区景观,立足区域特点,迎合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尊重环境、因地制宜, 营造出均衡、开敞、秩序的景观体系。构筑城市中的乡村生活。
2.4、管网系统规划
规划中按照规划要求及池州市有关规定退让了用地红线距离,建筑布局中也注意建筑退让道路的间距,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各种相关管网。
四整体建筑规划设计
鉴于以上构思,其规划设计主要如下:
1、住宅设计
整个小区共设计了104~140平方米各种大小不同的基本户型,为住户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尽可能的符合购房者的需要。住宅设计中除考虑日照、通风等基本要素,做到明厅南主卧以外,还突出考虑以下几点:分区明确:从居住的功能与私密性考虑,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出发点,充分保证内外、动静分区。厨卫的合理布局,预留空调室外机位和冷凝水管,以保证住宅立面的整齐美观。
2、户型单体平面设计
进行户型单体平面设计时,由于在空间形态与建筑组合上,考虑容积率等实际要求,并结合业主要求,确定了以板式为主的住宅格局,有效提高采光、通风,也体现了对于居住者人性化关怀和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在建筑单元平面上,楼栋组合方式上多采用2个单元拼接的平面布局,疏密结合,做到了每个单元均自然采光通风。户型配置以满足实际住户需求为主,主要以三室两厅二卫120平米以内为主,另外还有100平米左右的三室两厅一卫,140平方米左右的四室两厅两卫等。
设计中实现了每一个住户单元均具有良好的景观与朝向-―户户皆风景,家家好朝向。建筑掩映在景观之中,景观渗透至建筑内部,足不出户就能将美景尽揽于心。
3、建筑立面造型设计
建筑立面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技巧,重视点、线、面的有机构成,造型中运用地域建筑语汇,吸收徽派传统建筑的建造手法并适当使用现代建筑的建造材料表现传统建筑的韵味。建筑外饰面材料以白色和灰色涂料为主,不同的色彩和材料通过建筑体量的变化相互穿插组合,在立面上形成层次感。细部构件如黄色木扶手、金属黄色空调百叶板等,在整体的控制下精心组织,传达出浓厚的现代气息和地域人文情调。如图3所示
图3住宅设计沿街透视图
4、节能设计
池州属夏热冬冷地区,以夏季隔热为主,适当兼顾冬季保温。节能设计是本次方案设计的重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外墙的传热系数为3.5~4.5倍,外窗的传热系数为2~3倍,屋面的传热系数为3~6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6倍。所以节约能源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由于建筑物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窗墙比、楼梯间形式、门窗换气次数、建筑物的朝向和形式对建筑物的耗热能量指标都具有影响,因此为了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有利于房屋冬季节能,设计房屋朝向以东南向为主,东西朝向外墙采取垂直绿化的遮阳措施。在保证适当通风换气次数的前提下,门窗采用较好的密闭性能及较低传热系数的塑钢窗;根据外墙朝向,窗墙比严格控制,同时建筑立面尽量平整以减少建筑体型系数比。根据空调建筑热动态模拟分析结果,建筑围护结构热阻和热容量、窗墙比和外窗遮阳状况、房间朝向、门窗换气次数和房间热容量等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节能的空调房间也尽量争取南北朝向,避免在东西方向开设外窗,整栋住宅卧室等主要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层对齐相邻布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房间的净高宜适当降低以减少外表面积,同时减少在房屋转角和伸缩缝两侧布置长时间需要空调的房间。根据池州地区日照特点,为部分住宅安装技术相对成熟可靠的太阳能热水器,结合屋面设计布置热板,采用辅助加热措施为住户四季提供热水,根据池州地区年平均日照量估算,太阳能集热板可提供小区建筑总耗能的3%热量。根据合肥气候特点建筑主要朝向向南,通过确定合理的窗地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结合住宅全装修,照明系统主要采用节能高效的灯具和配电系统及铜质导线。
五结语
篇3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作为居住小区的设计者,担当的社会角色和肩负的责任已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应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使规划好的小区成为自然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对业主开发商负责,使之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同时还应对小区的实际最终使用者——居住者负责,以满足各方而需求。因此,在兼顾环境、业主及居住三者的关系利益,并在其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创作出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不容推辞。
本着更新观念、拓展思路的指导思想,我在高家花园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对整个小区设计新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1、 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小区规划应重视环境与其相结合
高家花园住宅小区位于延安城区南部,计划规划十幢28层楼,超市,幼儿园,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在总体方案中引入新的设计观念,打破常规的规划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1注意环境资源规划
环境资源主要是绿地、花木、水景等自然和人工景观。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创造美好温馨的居住环境,而且也可满足居住者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因此在规划设计上让每户都能平等享受资源,都能获得等价值回报。规划时把环境资源必要“分散”,分散到每幢住宅前,每个院落,甚至每户窗前。避免了因资源“集中”而形成仅供一部分人享受的格局出现。
2.2景观轴线布置
居住小区园林化与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本质的区别,居住区园林中住宅建筑是主要载体,是建立在多层、高层楼房丛中的园林。它必需充分因地制宜,解决好人流车流的关系,文体活动场所及公共建筑的配置、动态及高空观赏的效果等诸多因素。在进行小区园林化景观设计还引入一些城市设计手法,将一条明确的景观轴线布置景点,构成小区景点的要素,以入口广场、喷水池、绿地植物、雕塑、廊景框、水景、甚至一些公共建筑小品等。这根轴线序列展开,各种类型绿化空间变化丰富、有张有弛、视景效果通而不透,并特别重视了建筑组群的时空形态。总之这根轴线贯穿小区的始终,并通过它把整个小区的景观绿化连成一体,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小区点、线、而结合起来的完整的绿化景观环境体系,表达出不同的景园主题和风格意境,同时突出居住小区的个性风采。
2.3住宅的本体与环境
空间的视觉形式、容量与尺度是依靠形式来限定。形式要素在塑造了建筑的同时,也围合塑造了空间的形象,环境设计也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住宅设计应创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空间,并符合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拥有清新悦目的视觉效果,庭园环境与住宅本体之间联系最紧密,在平面上是对建筑首层的延伸和空间上对每扇窗口与阳台的渗透。设计上考虑通过一个过渡:
住宅底层与室外空间设计的连续性,商品住宅底层贴近地面、易受干扰,在销售时往往不如其它楼层好卖,我们把底层部分架空,作为居民娱乐与交谈的场所。绿化山庭院延伸到架空层里而,形成了流动的空间,入口大门对于贯通的视线没有太多的遮挡,小区的园林看上去是连贯一体的。
利用“景窗”扩宽视野:窗是住户与外界交流的媒介,也是构成立体效果的主要构件。窗的设计是小区的特色,一是开窗面积大,除去了结构柱梁占用的墙而外,尽可能在横向和竖向加大玻璃的面积,使室内外融合起来。二是卧室的窗全部低开,窗台离地面0.6M,窗高1.8M,外面窗台铺设一花池,用不锈钢花饰围起,当繁花开满窗户的时候,这景窗便是主人从窗内看到的第一道风景了。庭院景观环境通过景窗流入住宅,住宅亦与环境融为一体了。
3、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为满足居民邻里交往的需求,许多小区合理布置空间场地,妥善处理好车流和人流、停车与休闲的关系,保证人的安全和居住区安宁。交往的空间场地不设置过多台阶和错层,特别是满足老人、儿童、残疾人的室外活动需求。小区在注重绿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其休闲功能,比如设置足够的居民休闲场地及儿童游戏场地、居民健身场地、活动草坪、林间步道、滨河步道等,便于居民使用,发挥绿化的休闲健身等功能。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人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小区的安防系统共有四层:第一层:在小区的四周围墙设置有周界报警系统,周界摄像机和周界灯光联动控制箱。通过红外对射探测器的报警和灯光、摄像机的联动来实现整个小区周界的安全防范。第二层:在小区的主要出人口、主要通道设置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以实现对出入小区的人员和车辆的有效管理。第三层:在小区内的部分区域和重要部位设有巡更系统,在保安巡逻的同时也可加强对保安人员的管理。第四层: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门户入口与住户室内设可视对讲系统,以实现对出入人流及访客的管理。通过这四方面的安防体系实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目的,形成高家花园小区内完善的安防保护体系。
5、小区的交通环境设计
随着私人购买机动车辆数量剧增,如何解决居住小区内机动车的行驶与停放己成为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小区园林环境设计所追求安全、宁静、自然、充满现代生活气急的目标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机动车在小区内乱行乱放,再好的居住环境也无法为居民享用,“人车分流”是解决小区交通问题的最好方法。设计时采用“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的分流方式,居民在中心绿地,院落绿地中体憩活动,或在幼儿园等公共建筑间的穿行也完全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空间。临时停车则以沿周边环路停放解决,夜间停车则利用住宅底层部分停放,设专人保管,考虑用地紧张,初步设计时曾设想在主入口设地下停车场,后认为底层留出空间可满足停放,扩大设计时就取消了。
6、小区的环境设计要同时得到业主的认可
在总体布局中,景观好的位置,如靠近公共绿化地或有重要景点的景观区,包括好朝向在内,布置高档次、而积大、功能较齐全的住宅,满足其对高质量环境的追求,这样可大大提高档次的价值,形成小区售价最高的区域。
端单元或转角单元要布置好,使其在临景观区的一而有窗可直接取景观赏;同时通过单元错落,层数上向景观区迭落等手法,尽可能多的住户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从而提高住宅档次。
在远离中心景观区,或朝向不好住宅群,适当拉大建筑之间的距离,加大院落空间的尺度,如设凸窗,转角窗,落地窗,观景阳台等。从而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小区住宅的容积率。
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高家花园以提高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质素、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好了居住及环境规划设计,正确处理业主、住户、环境二者关系作了一些探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居住环境的优美,喜欢回到大自然,寻求安全与舒适的居住空间。作为多元化的建筑师史要负起社会贡任,拓展新思路,创作出史多功能齐全、自然环境优雅的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2000年住宅设计经典.建筑艺术设计室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篇4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等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住宅小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住宅小区不再是单纯的为住人而住人,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文化的更高领域递进。
如何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易于社会交往、能得到更多娱乐和学习机会的生活场所,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优劣。近几年来,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以下几方面。
1.住宅小区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 一词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在当前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中考虑人性、人情、感受人格的尊重, 已成为重中之重。在进行住宅小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住宅小区环境的使用对象是特定的该小区的居民,而不是全市的居民,进而分析各类户外景观环境的不同使用对象、不同使用人群及行为方式的特点。避免将城市设计的一些手法运用到小区的设计中, 如将城市公园、广场等设计手法用于小区的环境设计,从而导致住宅小区环境尺度过大,过分追求图案化,或布置大型的喷泉广场,造成硬质景观过多,偏离了住宅小区的设计方向。
在关注人性化的设计中,要强调住宅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性。户户共享,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同时考虑到隔声和最好朝向的问题;还要强调居民归属感的创造,使每家每户都能分配到一个较贴近的领域空间, 即强化空间的围合性,但注意创造形态各异、环境元素丰富、安静、安全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好和人际关系融洽的效果。
2.构筑有序的空间
住宅小区内根据居民的室外活动内容和室外空间安全防卫的要求, 按照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 组织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质向私密性质渐进、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 由此把室外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种。在构筑空间序列时要突出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及生态性的特点。住宅小区级公共空间为开敞的多形态空间, 也是多数人群的集聚场所、邻里交往的场所, 在设汁时应注意动静态结合,配以不同个性的小品及铺装等,但应避免尺度过大,过分追求气势的做法。组团级的半公共空间为半开敞、半围合的空间, 主要提供户外健身、休闲与交往等活动。组团往往由若干个院落组成,院落属于半私密性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较为封闭围合,能很好地体现传统的重视邻里交往的住宅特点,具有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且提高门外场地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扩大住户的活动范围。住宅内的空间是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家人可凭借这个空间进行休闲、健身与交往等活动。
3.组织便捷的交通
从机动交通进入到住宅区的第一天起,交通安全以及噪音尾气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在住宅区交通流线的设计中,往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人车分流的手段,对住宅小区内的交通进行严格分级。这样的做法虽然减少了对步行者的伤害风险,但是居民丧失了交流往来最适宜的道路交通空间,只能被动地集中在公共活动空间和步行空间中。同时也造成了交通空间使用的单一化,也增加了道路交通面积。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有些学者提出了适度“人车合流” 的模式。适度的“人车合流” 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人车和谐共处的局面。诸如道路断面通过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突起、路口中心隔离带等方式使得汽车的行驶速度得到控制,增加了小区内道路的变化及景观设计的丰富,从而保证住宅小区内行人的安全与舒适。从20世纪9O年代以来,私人小汽车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普通居民的家庭中,既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住宅小区内停车场地的设计也就成为了一个难点。解决停放车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1)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既方便又要安全。
(2)场地的制约条件,主要从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等方面考虑。
规划设计的难点就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设计中根据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地面、地下和室内等不同的方式合理停车。地面停车场既方便管理.而且建设费用又比较低,在现今仍多有应用,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方式用地较大,不宜过多采用;路旁就近停车最为方便,但不利于交通安全和管理,同时占地较多,污染环境,所以这种方式可作为临时紧急停车或其他停车方式的补充。地下停车库、半地下停车库可以与地面建筑或体育场地、集中公共绿地、人防建筑结合,做到功能多样化,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但地下车库上面必须采取隔音、隔气和防火、防爆的措施。高层建筑下的车库可以与楼内的电梯相通,实现最短路线的“门对门”的立体分流。住宅底层停车相对于其他方式不占用公共空间,但其容量小,一般适用于高档别墅区或小汽车拥有率低于0.3的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小区停车场的设计应结合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兼顾近期和远期,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4.创建文明环境
文明环境包含有文化教育建筑、老龄化设施、体育休闲设施等,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就是创建文明环境的目的。小区中的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
1)在这些设施布置时应注重环境质量,保证相应的绿地、建筑朝向和充足的采光,设施配套要齐全。
2)住宅区教育设施还应承担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扩大至开放性、综合性的社区教育机构和场所。学校的教育设施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等时间对居民进行各类教育培训,如就业教育补充教育、老年教育等。体育休闲设施对于增强居民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要求:
(1)住宅小区的体育休闲设施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的使用要求,设立文体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等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篇6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住宅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等几个时期。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住宅产业被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恢复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需求改革,在改革中一步步完善,逐渐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就了繁荣复苏期。在有利的政治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密切联系起来。在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之后,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过程和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要把住宅建设最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策的提出,围绕住宅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体制,以物业管理作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市场化程度,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要求,实现了住宅变革。
但是,从住宅建设上看,全国范围内,住宅小区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长条形和行列式的形式,形式比较呆板,没有地方特色,更不用说个性和独创性。条形住宅和行列住宅模式的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没有任何韵味,更没有合理利用空间。之所以会这样,从科技发展领域来看,我国的住宅建设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住宅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并且住宅技术的发展是以推广单项技术为主导,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没有形成完整系类的建筑体系。从体制上面来看,缺乏有力的经济、技术政策的保障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很难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我发展、创新和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并且缺乏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
2、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为了能够建设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①住宅建设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因为住宅使用者主体是人,而且住宅建设要创造出即方便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和所展示的才华,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②住宅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大力宣传经济于资源的节能型消费。住宅在建设时,也要本着节能、节地、节材料的原则,建设成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③住宅建设要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并且还要充分反映出科技的进步。环境是保障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部分,创造优美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是我们明智的选择。这个世纪,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设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和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使住宅与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相协调。④住宅建设应站在当今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住宅性综合评价体系和符合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⑤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一是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二是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三是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四是营造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沿道路设连续的商业界面,内部主要中心绿化中建筑局部架空,作为社区小型公共场所,形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架空部分不仅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且为住户提供风雨无阻的户外活动场所。特别是在有限的场地范围内建筑围合形成集中的、多层次中央花园,集中的绿化、水体、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小品等通过场地与步行小径连接,共同演绎可游可居的社区活动场所。五是突出人车分流以形成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为了保证城市住宅小区活动场所的完整性,可采用部分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住户从主要出入口返家的过程,接触到的是丰富多彩、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让住户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家”的氛围。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组景,尽量减少硬质景观。
3、住宅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方面
要想建设成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性的居住小区环境,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住宅小区的容积率。采用一梯及多梯的板式住宅单元组合,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幸福指数的提高,板式户型因为具有卓越的空间效果和人性化设计,成为了市场的首选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合理应用能够注重板式高层注册形象的暖色调设计和合理布局道路和景观,使小区整体空间景观和小区道路相结合,建立景观通道,形成“骨架明亮、结构清晰、环境优美、空间丰富”的居住生活环境。②合理制定日照与建筑间距。日照间距对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卫生、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日照间距是设计师和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按照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和按照正午前后获得连续的规范日照时数为依据来获得日照间距。增加建筑层数,是加大建筑间距的首选。③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密切关联,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是改善居民生活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④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对各种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强,导致了城市用地的紧张。而住宅小区是城市的主要用地者,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视越来越强,因为地下空间资源可以缓解用地紧张,地下空间成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虽然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增加住宅小区的容纳力,但是对它的开发也不能是盲目无限制的。因为地下建筑物建成之后,要想再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改建,难度就会变的很大,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有很强的不可逆性。所以,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之前,要利用现在科技手段对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以求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小区地下空间资源。⑤住宅单体的建筑设计。在对住宅单体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小区容积率、日照间距、建筑间距、空间形态、地下资源等一系列方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住宅小区时,应当注意小区空间形态规划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关联,保持他们的一致性。遵从自然,尊重原有环境的要素,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结合,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环境,使满足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不以破坏周围环境为代价。
篇7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包括现代城市密度比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居住小区环境综合营造
1 总体环境
(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光环境
(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3)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3.通风环境
(1)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4.声环境
(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5.温、湿度环境
(1)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6.嗅觉环境
(1)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7.视觉环境
(1)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8.人文环境
(1)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细化景观设计
1绿化设计
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注重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的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树种选择(1) 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2) 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3) 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4) 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 道路设计
道路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用于交通,道路需顺畅、便捷;用于锻炼环境,道路环境需雅致清静而宽敞;用于交流融情,道路则有相对安逸的空间;用于审美,路边之景,美则露、丑则蔽。如此而论,居住区中,路若较宽,不妨分解,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层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另外也可宽窄有度,最宽处也可衍化成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邻里交流,最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仅用做通行;同样,从表面材质来说,路面可以是沥青,石板等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质的复合,或坚或柔,或光或糙,同时,也提供了动静有效、开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度、立体的目的地。他们是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
3水景设计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色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居住区内的水景对于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4.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
(1)环境标识系统 环境标识可分为四类: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志、警示标志。环境标识的色彩、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所处环境及自身功能的需要。标志的用材应经久耐用、容易维修。各种标志应统一格调和背景色以突出本小区物业管理的形象。信息标志的位置应醒目,且不对行人交通及景观环境造成妨碍。
(2)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设计 居住小区中的小品设施种类丰富,还包括雕塑、置石、休息座椅、无障碍设计等,在设计时主要以设施的内容,使用时间与频率,与住宅的相对关系来考虑,并且根据小区人群的活动模式,深入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去考虑。
(3)灯光设计 景观灯光设计环境景观中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正逐步成为一门系统学科,在小区灯光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通过计算机集成控制达到智能化。运用定制灯具,以做到照明设备与原有建筑风格的融合协调。在安装灯具时,尽量做到“见光不见灯”,如小体积射灯的运用。绿色节能,是否能合理节约利用能源是衡量照明设计优劣的重要因素。
5.居住小区出入口设计
居住小区出入口空间是居住小区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小区与外部联系的重要中介。一方面,它影响着小区整体的规划布局,标识出小区在其所在地段和城市中的区位,同时它还是人们对居住小区认知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它作为居住小区的外部空间,还与城市景观息息相关,是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提示,通过,这是入口的三大主要功能。小区出入口位置的确定应从小区总规、城市规划、小区周边环境3个方面考虑;平面布局规划上有对称式与不对称式、广场型与非广场型、人车分流与人车合流等多种形态。
6.小区竖向设计
在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形来营造不同的空间形态,通过挖掘和填充,进一步生成和划分空间,以此作为景观设计的空间原型。同时使它具有适宜建筑布置和使用、排水等功能,并符合技术的可行性和景观优美等综合要求。
(1)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围和、限制、分隔空间: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 控制视野景观: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或屏蔽不利景物。 改善小气候:能影响风向,有利通风、防风,能改善日照、隔离噪音等。 组织交通:能引导和组织行走、行车的路线和速度。 美学作用:能使景观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立体感,起伏的地形更增添了环境的艺术感染力。
(2)坡度的使用 用地地形坡度可分为四种:平坡(0—3%)、缓坡(3%—10%)、中坡(10—25%)、陡坡(25—50%)。 地面坡度为小于3%的平坡式地形时,用地面形式处理坡面;3%—10%间的台阶式地形,多用自然放坡加挡土墙;大于10%的急坡式地形须加以特殊工程处理,地形分析时用符号或颜色标出,作为风景园林规划时分析地形的依据。
7.小区户外场地的设计
随着人们健康与锻炼意识的提高,对自身居住小区户外场地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小区的户外活动主要包括儿童游戏、青少年及成人体育运动、老年人保健锻炼、散步、休息、邻里交往、冬季晒太阳、夏季乘凉等。 小区户外场地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其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不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娱乐广场,这样既浪费了土地又起不到让居民休闲娱乐、养心健体的效果。
篇8
其中。人们对安静、空气、绿化这三要素最为关心,并列为舒适性的基础要素。
目前,我国主要用五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
1)居住密度;2)绿地面积;3)室外活动场所与设施标准;
4)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5)日照。
现代居住区要达到的标准:生态环境优美的住区;山水景观优美的住区;功能质量优良的住区;人民文化上乘的住区,即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需求⋯。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应该是环境的内容和尺度要适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景观的核心是生态;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地方的、民族的、现代的、朴素的和简单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建设要坚持以取悦于人、方便于人、服务于人为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依据的原则。
目前许多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内容上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如雕塑、喷泉、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实际上是误导,居住区景观的核心应该是生态的、自然的。
1)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对居住区位置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保证住区有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条件,根据其所在地段因地制宜地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居住区可借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手法,在功能上,象钱学森所说的“有学校、有商场、有饮食店、有娱乐场所,日常生活都可以步行来往,又有绿地园林可以休息。这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住区以居住为主体,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2)居住区的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居住环境,有条件可人车分流。居民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环境景观道路要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人在通过道路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通过道路表现出景观的主题。
__景观中的道路不是指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道,而是通过道路引人人胜,引导居住者进入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景观道路要做得“出人意外,人人意中”。适当时候,通过巧妙布置,让人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带来感叹和美的感受,使道路充满人情味受到欢迎。另外,优美容易认知的道路线型、清晰的道路系统、良好的断而组织与路面铺装,也是体现居住环境质量的重点。
3)居住区停车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且应节约用地,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半地下停车场和绿化组合——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
灌木、花卉、草坪,以及花架、花坛,一举两得。
b.全地下车库——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
融为一体。
e.架空平台下停车库——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
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
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十扰。
d.在绿化带搭棚架停车——应尽量少用。不靠近楼旁,噪音
少、棚顶有绿树。
4)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园林化没计,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没计绿化步行街,有条件的话,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开人工小河流和省水泊体。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都应做到空间层次分明。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空间。组团绿化空间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际交往空间,应作为住区园林的重点,使之成为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亭台、桌椅等),又是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住宅楼首层架空也是绿化空间和增大人际交往的好办法。可在架室层设置居民休息、健身、老人、儿童活动的设施,种植喜阴的矮科植物和花卉,发展立体绿化,营造空中景观。房前屋后布置园艺,多层次主体绿化,造成无处不绿的居住空间。
5)建筑外型、色彩、组合居住区中的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筑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中、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采用可多式多样,根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应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立面要防止单调沉闷,尽量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墙面垂直绿化,屋面绿化、美化建筑物景象。在居住建筑的组合中,要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建筑群体围合一个公共性的建筑空间,围绕公共空间的周围形成若干个次空间;另一种组合方式是建筑组团被分割为若干个各自独立的小空间。居住建筑的组合形式是多样的,空间内部形式变化是无穷的。一个好的建筑单体设计,不仅是建筑本身功能设计的成功和外形的优美,更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创造生动、优美的居住区空间景观。
6)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是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计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体构图中一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作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隔断空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供人们休憩和观赏之用。如亭、池、廊、桥、漏茶墙、棚栏、华表、路壁、花坛、喷泉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适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充实文化艺术的氛围,反映居住区特色,点缀景观。环境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城市住宅区空间环境形象在城市景观点、线、面构成中,属于量大面广的“景观面”,其景观环境建设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至关重要。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设计的核心是引导“家园”形象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亲切平和的空间感受。居住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空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与祥和。因而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重研究并确定合理的建筑空间尺度。此外,小区应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增强人们对小区的归属感。
其次,要创造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环境意象。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该让人工的痕迹少一点,自然的成分多一些。如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所主张的那样“相地合宜、构图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三,要塑造简洁温馨的视觉形象。人们回到家中,总希望能获得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建筑形象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居住区的色彩总体上应是明快温馨的。建筑形体及其细部处理应突出简洁清新。
第四,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标
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个性鲜明的空间环境形象。
参考文献:
篇9
(1)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干净、安全、丰富、不需支付任何费用。可以在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植物吸取太阳能资源,调节环境。
(2)水资源的利用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更是巨大。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涤、排污等。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可以从节水和利用雨水两个角度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城市小区内设置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水系统为居民日常饮用达标水供水系统,一套为二次利用居民洗菜、洗衣、洗澡用水和降雨净化后用以冲洗厕所、浇地、洗车等。这样可以二次利用污染不是很严重的生活用水和充分发挥降雨的作用,节约水资源,形成一个循环的水资源系统。
(3)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也很多,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是控制容积率;二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三是少建独立别墅。这样可以将土地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值,使居民拥有一个更为宽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2.城市小区绿色规划方案设计
2.1生态规划设计
(1)提高城市小区的绿化面积
提高城市小区的绿化面积,在小区内形成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这是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比不可少的部分。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透水性路面。在道路、广场等路面采用透水性较强的面砖进行铺装,这样可以提高雨水的渗透率,更可以利用面砖孔隙提高绿化面积。②多用绿色造景。尽量少使用假山等物修饰环境,选择花卉、草木等植物来美化环境,以增加城市小区的绿地率。③多装饰墙类。可以利用攀爬类植物来装饰空旷的墙壁和乘凉的亭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绿视率,还可以清新空气,使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
(2)提高城市小区绿色规划的层次性
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并不是一味的种植植物就可以,在种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特性,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达到最大的绿化面积。利用植物对于太阳的喜好程度和高矮程度,设计多层次的绿化方案。在地表种植耐阴的地被植物,稍高一层可以种植耐阴的灌木,再高一层可以种植树木等。按照这个原理,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绿化系统,以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率、绿化的美观程度和生物间的相互牵制促进作用。
(3)建立具有自平衡能力生态小区
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而是使小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根据生态循环的原理,构建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外部环境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小生态系统,以自我平衡一定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在种植植物时要选择不同高度、不同深度、不同作用的植物,来充分利用地上资源,调节土壤、吸收有害物质,吸引不同的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这样可以利用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可以调节土壤,提高微生物分解能力,加快小生态系统循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2.2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不仅要提高小区的绿化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还要注重小区的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以提高城市小区的整体美感度。
(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①小区公园(广场)设计原则:公园内需要设置花草树木、湖水池塘、亭台雕塑、建设娱乐设施、停车场以及干净环保的地面。在设置这些设施时要按照适量、按区划分、容易寻找的原则进行布置,且最小用地要大于1公顷。②小区组团绿地设计原则:组团绿地内需要设置花草树木、座椅草坪,按照组团绿地内部统一,与小区和城市整体规划统一,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花草树木的原则进行布设,面积要大于0.04公顷。
(2)景观规划设计关键
城市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平面和里面布局上充分注意其美观性、便捷性和舒适性。①平面布局设计关键:首先,要注意平面布局的均衡性。城市小区的平面布局可以采用有明显主轴线、形状规则或对称的规则式布局方式,也可以采用利用原始地形、自由分区但是均衡合理的自由式布局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布局,其根本目的是使城市小区布局合理、美观。第二,要注意平面布局的色彩搭配。城市小区绿化并不表示所有植被必须为“绿色”,而是以所种植植物,植物颜色要有层次感、协调感,使小区具有美感。②立面布局设计关键:首先,要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第二,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城市小区绿色规划的效益分析
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不仅有着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1环境效益
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的环境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新空气。小区的绿化面积增大,会加快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吸附空气中的污浊颗粒,营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呼吸环境。第二,排污固废。小区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过滤小区污水和雨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小区的部分垃圾,成为城市小区的天然清洁工。第三,美观舒适。小区的绿色规划可以提高小区的整体美观程度,给居民创在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环境。
3.2社会效益
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的环境效益体现以下两个方面:①促进消费。城市小区的绿色化程度高,无疑会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小区的绿化率已经成为评估小区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同地段、相同质量的小区,绿色化程度高的小区楼房售价明显高于其他绿色化程度低的小区。②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小区的绿色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程度,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进而提高城市的形象。
3.3经济效益
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的环境效益体现以下三个方面:①降低水费开支。绿色供水系统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纯净水资源的使用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降雨资源,可以减少居民的水费开支。②降低维护费用。小区的绿色规划使小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减少环保人员的雇佣,降低环保设施的维护次数,从而减少一部分开支。③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民都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具有环保功能的绿色小区也必将成为小区建设的主流。
4.结论
(1)分析了城市小区绿色规划设计的理念,得出从太阳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小区的绿色规划设计。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居民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 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 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 因此, 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 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目前居民小区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1.1小区设计模式单一,缺乏时代感和特色。
1.1.1模仿现象较普遍,缺乏创意和创新,不能紧扣时代脉搏,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
1.1.2小区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表现在建筑外型单一或外立面装饰华而不实、空间布局形式缺少变化、组团特征可识别性不强、内部空间单调、外部轮廓缺乏韵味等。
1.2可预见性差、前瞻性不足,小区配套设计不到位,与小区未来发展不相适应。
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规划设计上只限于满足当前需要,而不考虑是否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空间,致小区未来改造时遇到诸多问题。
1.3过分的追求小区设计的外在形式,缺乏参与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小区规划设计上注重视觉效果,而未重视真实空间的环境营造,理应表现其人文关怀的“内容美”未得到充分体现。如小区内的大广场,表面上很气派,但因其空间尺度过大,容易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业主生活私密性和安全感的缺乏;花坛和水池锐利的边角, 周围没有护栏的水池成了威胁小区居民安全的潜在因素。
1.4过分强调小区设计的个性,造成小区风格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割裂。
如为了能在众多小区中“独树一帜”,在设计上追求建筑形体的标新立异和布局结构的变化多端, 结果造成小区风格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没有融入到周围整体环境当中,也与城市整体形象格格不入。
1.5“为绿化而绿化”的设计规划观念表现普遍。
一些住宅小区方案设计阶段粗糙的规划设计,这类方案仅仅满足了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绝对化覆盖面积达标,但其绿化的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更与有主题的均好性绿化相违背。还有些城市规划中在市政广场、中心公园上很下功夫,对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利用频率最高的住宅小区绿地空间却潦草马虎,应付了事。
2.1设计原则
2.1.1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使用主体是人,住宅建设应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并能培育个性,展示才华,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着重强调经济与资源节能型消费。住宅建设要提倡节能、节地、节材,并建立起使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
2.1.3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是我们未来的唯一选择。
2.1.4高科技智能化原则。
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系统的设施将成为未来住宅不可缺少的装备;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使新世纪住宅与高科技和信息化社会相协调和适应。
2、居民小区设计要点
2.1在空间布局上,着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
在小区的中央部位布置高层住宅,周边布置低层住宅, 既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使小区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又可丰富小区的外部轮廊线。巧妙应用行列式和围合式的不同组合,精心布置小区中心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住宅建筑围合的其他邻里空间,创造多个景观亮点,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使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2.2在景观的营造上,体现人性化设计,
注重实用性,参与性,确保安全性。小区环境的营造要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多方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体现出对居住者实际使用时的安全和便利的人文关怀,要摈弃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表面作秀。如中心花园和广场要进行“宜人尺度”的量化设计,注意居民的“可达性”;区内道路及场地设计要符合残疾人无障碍通行要求; 运动器械要考虑老人、孩子的活动特点,考虑与其相接触时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对区域环境的划分要有明显标识, 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小区配套设施小区配套设施符号化等。
2.3在组织手法上,综合运用景观设计的各种手法,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间。
小区景观的生成要造景与借景并重,通过“远借”、“邻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技巧,并巧妙应用封闭或隔离、过渡或渗透、比较或对比等组景手法创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多元适应的富于美感和艺术性的情景交融、健康舒适、并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内涵的人居环境艺术生活空间。如以水为中心创造变化多端的动态和静态景观;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达到移步换景、景观层出不穷的效果;强调地面铺装与植物配置的精心设计,通过对景、借景等手法创造丰富的视觉景观等。
2.4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
一个小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从建筑风格、立面色彩到户型空间以及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模式, 因地制宜使整个小区有机融入到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中,使小区既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住区功能的要求。注意小区规划空间形态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关联性,保持小区风格与城市整体形象相一致。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先对拟开发地区制定好的城市设计指引,避免由开发者先做规划方案,然后再由规划部门出规划设计条件的被动。
2.5遵从自然,保持区域的自然特征。
尊重与利用原有的环境要素,将创作当做自然演进的一部分,有景用景、用景改景、无景造景,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山水景观相结合,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环境意境,形成富于场地精神、具有诗情画意的特色栖居空间。
总之,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是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设计方向的创新之作。作为规划设计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不只是抄一些表面的手法,玩弄一些不切实际的概念。要改变以往重规划轻景观、重建筑轻环境的思想,将景观与建筑设计并重, 必要时可将景观设计优先于建筑设计考虑,而将建筑视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我们相信,在规划设计者的努力下,新世纪的住宅小区必将是一个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融洽相处的朴素而和谐的生活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 何政. 关于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思考[J]. 中州建设,2003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鉴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或演进,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其新特点和新需求,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使入住后的城市住宅小区能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近期建设,又要兼顾长远发展,以适应居民的远期发展需要。
1.3生态环保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最大限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环保和节能思想贯穿到建筑环境中。
1.4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地挖掘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小区内的物质因素,注重小区内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绿化、道路、小品统筹规划,有机结合,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2小区风格的塑造
2.1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建筑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堵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遭到破坏的行为。应善于把握历史、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反映出小区的特色。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旧城区改造时要特别慎重对待基地上的古树名木,不宜随便将其移栽,要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就能反映空间环境的文化历史底蕴。
2.2传统文脉的延续
小区是构成城市的细胞,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充实小区的文化内涵,营造多种主题的小区,诸如绿色环保型、健身康乐型、山水园林型等,同时要求规划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贯穿同一个主题。如江南城市可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出江南水乡的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2.3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第三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第四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2.4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2.5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3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空间环境
3.1协调中创造特色
将人工环境融于自然,融于周边环境,融于地域文化,并在融溶的协调中,利用地理自然环境和地方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创造小区的特色,使小区具有特殊的文化品位,给人以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2整体中突出中心
从空间的领域关系来看,由私有空间到共享空间,中间的过渡空间可有不同层次设置,有半私有空间或半公有空间,也有两者兼具者,各层次特有的功能、内容、尺度无声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给予人们领域感和安全感。
3.3连续中沟通交往
连续的空间使人的活动连续,使社区具有一种扩大了的家庭形象,先进的物业管理增强了社区相对的独立性和社会维护能力,整个小区则可减少封闭的围合与分隔,以利于外部活动场地和空间的拓展与连续,使各类公共活动场地与设施的主动式交往空间和路径、回廊、过道等被动式交往空间连接一气,以使主动和被动交往行为交织起来,利于扩大居民的接触和交往。
3.4配套完善的设施
环境设计的内容包括喷泉、雕塑、游泳池、小品、体育运动场所、娱乐场所、休闲场所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的小区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了误区:一是缺少人与环境交流的空间;二是人文意识缺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过份崇拜欧化洋风,设计理念缺少人文和谐意识。
3.5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有关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要求,保证居住环境基本卫生健康。对地区的风向、水文地质、地形等环境条件应作充分了解,对不利的环境因素要作防护隔离,对有利因素可作疏导利用。
4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4.1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4.2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4.3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4.4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4.5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大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密集,由于没有分布在居住小区的广场绿地,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很大。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很短,人口密集,用地高度紧张,人均资源较少;二是在过去的小区建设中,比较忽略小区的绿化与环境问题,尤其是属于工业性质的城市,伴随着工业与污染的扩大,绿化却在减少,属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避免或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小区应按相关规定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5结语
城市住宅小区只有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合理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确立与居住容量相匹配人停车场所,以及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才能最终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
篇12
1.2我国居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们建立了大量的住宅和城市居住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创建起来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商品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对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过去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往往侧重于居住区物质环境的安排,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显得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居住区规划建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严重制约了居住区的良性建设与健康发展。
1.3居住设计也要考虑人类情感
由于受市场导向原则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手法占了主流,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仍然是“功能主义”的产物。它主要还是过分强调居住区的功能性,这就不可避免的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即居住区的精神层面功能。控制“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式,但是完全抛开“容积率”去谈居住区规划设计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功能性就能决定一切。在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仍然可以将人类的情感要求考虑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来。
2、宜居小区规划设计浅谈
2.1发展和完善方向
2.1.1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市场机制。在较少增加住宅投资,较少占用土地资源,较少扩大每套住宅数量标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搞好住宅单元布局和居住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完善住宅和居住区的功能,只有处理好节地与环境,面积与功能,标准与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2.1.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灵活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不同地段,由于条件不同,不能照搬和套用,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
2.1.3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灵活性。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繁荣。生活服务设施的安排要考虑国有、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的不同要求,项目布置和用地规划要让居民和经营者有更多的选择,从城市宏观角度统筹安排,不机械地搞分级配置。
2.1.4交通布置的灵活与实用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行车还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要充分注意到私人小汽车和个体出租车的出现和增长对居住区的影响。合理解决居住区内的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确保交通安全。
2.1.5提高绿化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离与联系。居住区的户外空间要划分层次,形成不同的空间领域和活动场所,绿化要与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各层次活动空间密切配合,既有不同层次,又有相互联系。
2.1.6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趋势。要从时代特征、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等方面,从室内到室外,单体到群体,从建筑到道路、绿化,空间到场所,从总体构思到细部处理等各个方面创造多样化。
2.1.7以人为本,让居住者来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居住者改变过去那种被动适应的状况而直接成为居住的主体,让居住者创造一个能选择和安排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让居住者参与建造自己家园机会的设计思路。
2.1.8大众规划。居民是居住区的主人,让城市居民参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使规划工作具有群众性,使居住区真正具有“可居性”。
2.2宜居居住区规划设计缺少系统分层
从未来的人居模式发展来看,除了为人们提供满足基本的需求外,还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提供满足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的功能和条件。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建立系统观,除了实现人们基本需求外,还需对人们更多、更高层次需求作出解释。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与分层次的目标相对应,将宜居目标分层次地体现在规划设计中。然而,前述众多的有关居住区宜居探索中,尚未看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宜居需求间建立起适调的关系,也没体现出宜居的层次差别,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如以“安居”为宜居目说木幼∏规划设计主要满足“住有所居”的茶本需求,无法指导更多、更高层次的宜居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更高层次宜居目标,规划设计不得不进行新调整。又如为适应“康居”层面的宜居目标要求,规划设计需重新修改。但这还是不能适应“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低碳绿色住宅”等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需求。在规划设计目标不系统的情况下,规划设计就容易忽视宜居目标之问的关系。一般来说,高层次宜居目标的实现以低层次宜居目标满足为基础。规划设计不能因为实现高层次宜居目标而将低层次宜居目标基本的、影响人身安全等要求掩盖。没有对规划设计分层,容易使得人们在追求高层次宜居需求时,忽略了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如有些居住区尽管健身、休闲环境充足、交通便利,但生活服务设施安排跟不上,供水(电)压满足不了需求,这种居住区是不宜居的。因为低层次的宜居需求被高层次易居需求掩盖了。
篇13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场地概述
该生活区位于某市新区内,南位于城市主干道中环路,西为新区中心大道,东和北侧均为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条件便利。招商大厦位于场地的西南角,西北角规划为商务宾馆,建设基地东西长350米,南北长480米,总用地面积16.8公顷,其中居住用地约9.8公顷。现状地势高差较大,基地内西北有一山丘,最高标高128.6m,以其为中心,放坡至场地四周,最低标高98.0m,基地现有植被较好,沿基地内部现有道路的西侧有完整的松林,中部有竹林,环境优美。
二.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突出“以人为本”“以山为核”的原则,着重处理好自然环境——住宅建设——人的关系,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环境和保持现有地形地貌,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生态的保护,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重点,把小区规划成具有优美的自然气息、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文化内涵新型居住小区。主要设计理念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山为核,以水为轴的景观生态体系;强调空间的流动和适宜尺度;注重规划和住宅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三.规划结构
在“以人为本,以山为核”的设计理念指导下,结合场地用地分析,形成了“一核﹒两轴﹒三区”的整体格局:
(1)一核——以山为核
结合场地地貌特点,尽量保留山体形状,形成整个小区的视觉中心,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整个空间布局结合山体规划,蜿蜒曲折,尽显自然之美。
(2)两轴—以绿色为轴,以水为轴设计中考虑以山体绿化为核心,分别设计了三条放射性的绿色轴线,分别形成了环绕山体的两条绿化走廊和一个中心绿地区,是对山体绿化脉络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整个小区的绿化体系,形成了一个与山体共生长的绿色网络。
结合山间坡地,进行雨水收集,在基地的中部,山体的坡底处设计了一条景观水系,丰富了小区的景观体系,突出了山水园林格局的小区印象。
(3)三区—中心绿地区、坡地住宅区、平地住宅区
结合地形,整个小区的功能分区自然划分为三个区域,顺应山势及建筑群落的围合,在基地的中部形成了一个开阔的中心绿地区,沿着中心绿地规划为独立别墅区;基地西部标高介于112~120m,呈坡地特征,规划为坡地住宅区,建筑布局为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基地东侧标高介于108~110m,地势较缓规划为平地住宅区,整个分区顺应了地势的变化,保留了现状地貌的特点。
四.规划布局
规划中结合山体,以中心绿地和水轴为核心,以连续公共空间为主线,自然形成了三个特征明显的功能分区,5 栋独立别墅和社区服务中心环绕中心绿地布置,形成基地的核心区;沿中心绿地和景观水系向南向北展开,基地的西侧规划为坡地住宅区,以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为主;基地的东侧规划为平地住宅区,以多层住宅为主;功能分区之间通过绿色轴线和景观水系串联,特色的山水绿地系统通过山体放射和水系的纵向延伸,即成为小区主要视觉通廊,产生“步移景异”景观效果,也成为小区主要邻里交流中心,强化了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同时将中心绿地系统与宅间空间融合,更加突出绿地的通透性和易达性。
小区建筑顺着山势和中心景观带自然展开,住宅建筑南北向布置,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和宽阔的视野,引入夏季主导风,有利于小区内部建筑的通风。
建筑布局注意体量的变化,平地住宅区以7层的单元式住宅为主,坡地住宅以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为主,层数4层,独立别墅住宅布置在中心绿地的周围,呈扇形的环形布置,层数4层。外高内低的空。间布局,使中心绿地产生了一定的深远感和广阔感,内部幽静宽阔的感觉。建筑布局还注意体量的长短结合、高低错落,角度的转折和视觉的导引,空间有开有合,有收有放,取得了良好的视线走廊。
小区共设出入口三处,北面和南面为车行出入口,东侧为主要的人流入口。
商业及配套公建设施结合场地条件,主要设置了三处,分别沿小区北、南、东侧三个方向设置,东侧结合小区人流主入口和中心绿地规划社区服务中心,环境优美,突出小区形象。北侧结合城市主要道路设置沿街商铺,取得良好的商业价值,南侧结合中环路规划小区的配套公建区含大型超市﹑邮电金融﹑医疗卫生等,方便了住户的使用。小区规划总人口1768人,幼儿数量约为35人,因此规划中未考虑单独的幼儿园设置,远期由社会统筹。
五.道路系统
1.交通体系
整体性与景观性——结合地形条件与空间布局,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创造便捷可行的道路系统。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车行系统沿坡底和平地住宅区设置,形成了内部环状道路;步行道路与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山顶绿化有机结合,居民沿内部“绿轴”步行可就近通达居住地,使二者自成体系,互不干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城市道路状况在小区东南北三面设置小区出入口。小区道路分二级:车行道宽6米,内侧设人行道宽1.0 米;宅间路由主干道引入宅前,宽 3 米,满足了交通消防卫生的需求。
2.停车系统
为适应居家小汽车拥有量的日益增长,充分考虑停车场库的安排。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地面停车:主要集中在平地住宅区车行道两侧区域。
(2)半地下停车:结合坡地住宅区和户型,建筑单体设计半地下车库。总计机动车停车位320个,其中半地下停位60个,非机动车800个。
六.绿化景观
1.设计原则
系统性与生态性——结合整体布局,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以带状绿化为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宅间绿地,使各个宅间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成为统一绿化景观体系。
小区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纵向“水轴”为骨架,通过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形成整个小区景观的点,保证从小区各活动场所对小区内主要景点的视线联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及景观序列的推进,加上建筑的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形成了一幅有着“果岭山水”景观风韵的风景长廊。
中心绿地区的规划以水系为外环,围合一个小岛,岛中植桃树几株,岸边留栈台,渔舟横卧,有渔歌唱晚之意。景观水系沿中心绿地,分别向南北延伸,汇入组团绿地,整个景观流线贯穿小区的东西南北,近邻居住院落,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使户户见景,水面的处理采用桥与步石环池而筑,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人浮水之惑,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小区处处有水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