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课感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课感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历史课感悟

篇1

一、锻造人格魅力,营造和谐佳境

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要以生为本、以情动情,加强自身修炼,锻造人格魅力,创设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建立生命相融的教学交往关系。

历史课堂中,教师还要带着饱满的精神,带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凭借自身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和合理组织,借助自身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充沛的教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获取成功。学生受到教师智慧的吸引、情趣的感化,会积极回应、主动效仿。师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协调合作,这样,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被深深地唤醒。

二、引入源头活水,寻求和谐共振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唤醒学生的必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精心营造丰富的教学背景。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扬生命活力

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激活生命的动力,强化生命的意识,提升生命的思考。如,教学“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怎样来看待屈原自投汨罗江这一选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升华。

自主探究,体悟生命的哲理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历史课堂,生命化也成为空谈。所以,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从中体验、感悟生命的哲理,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乐园。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究,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探索多种答案,去体会和寻找材料中所包含的概念。

互动合作,对话生命的精彩

在一些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大多为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材料丰富的课型,一方面我们足以看出教师对这些活动的匠心设计,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感到,时下的各种“对话”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对话,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静心凝神,充分地、从容地阅读,和文本相近、相亲,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深思熟虑,冷静地思考、探究,个性化地建构,从而获得具体化、情感化的感悟和体验,当学生能由此产生一些“谈资”,师生间的对话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

有效的互动、合作,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 “彼此接纳”。

一、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赖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过充裕的自读、充足的思考、充分的感悟和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求。因为是学生深思熟虑的结晶,其中肯定不乏真知灼见。即使意见相左、观点相异,其中也存在着合理的、有益的因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呵护他们的独特感悟。对学生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奇思异想,教师也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真诚地商榷,使学生感受到言论自由,保持表达的热情,使他们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勇于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生生合作

篇2

首先,一节好课必然是老师讲得很顺畅,学生学得很轻松。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对自己这堂课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课堂线索,随心所欲,走到哪歇到哪,讲完之后,学生的头脑必然是混乱的。教学效果必然可想而知。面对新课改,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的是教学思维混乱、没有条理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故而,一堂好课必然要条理清晰,如行云流水缓缓而来。

其次,一堂好课要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对于我们走上教坛不久的青年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取舍很难把握,往往上课时感觉总有说不完的话,下课铃响之时,我们往往行色匆匆,带着众多的遗憾离开教室。学生也是学完之后,找不到重点。时间一久,学生自然会对你的课产生疲劳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多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学会大胆取舍教材,不要充当教学买办者。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也能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点的能力,久而久之,在考试中解决材料题的时候也能做到得心应手。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 ,课堂讲述要幽默生动。历史毕竟是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本来就有点老古董的味道。如果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一味地循规蹈矩,生搬硬套,表情始终如一,语言干涩。学生必然会对你的教学出现听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学生会觉得你的课了无生趣,要让他主动配合你便难如登天。平日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位语言幽默、知识丰富的老师学生是最喜欢的,往往他的教学成绩也位居前列。

其四,好的历史课堂应该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好的历史课堂往往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必须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进生活中的题材也易于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讲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时,初一的学生对儒家思想本身接触不多更难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地位。可以举例,国外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但在中国这是极不礼貌的,因为尊敬长辈的传统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确立了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通过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比如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指定内容,儒家思想影响至今,两千多年来中国人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之下,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既消除了学生对儒家思想的陌生感,也让其体会到儒家思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另外,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篇3

“每小组4人,以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主,合作办一次手抄报”,当笔者宣布这一决定时,许多同学眼中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他们有点不敢相信,于是笔者又重复了一遍。

为了使同学们能按照笔者的设想(要完成教学任务)搞好这次活动,特意提了几点要求:(1)4人既要有分工,又要讲合作,组长就是主编,组员就是编委,从课文中选材要合作,排版、插图、写文字各发挥特长要分工。(2)办好后,课堂上要张贴在黑板上让大家评价。(3)手抄报的评价得分就是该组全部组员的得分。

两天后,当笔者再次走进教室上课时,惊异的发现黑板上按照小组整齐地粘贴了各组的手抄报(还真不能小瞧了他们!)怎么来讲评呢?干脆就让他们来表演,笔者来做助手。于是,笔者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评价过程:第一,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到讲台上讲出本小组手抄报的主要内容;第二,有老师和其他同学就他们办手抄报的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请组员回答(可准备30秒);第三,大家给手抄报整体的设计及组员们的表现评分。

过程是出乎笔者的意料的,各小组长登上讲台,像小老师一样讲的条理清楚,不慌不乱,笔者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得也很不错(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整体评分大家也非常公正。这样,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笔者在提问时给涉及到了,各小组还依据自己的手抄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教材,教学任务轻松的完成了。

第一,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隐居幕后,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不论是对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等等现代意识的培养,比之教师的和盘托出、硬性操练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老师的任务在于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合作是充满快乐与成功的,老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桥梁,让我们相信学生,为挖掘学生的潜能铺桥搭路。

第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教师、突破教科书、突破课堂,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评价等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测量、观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测、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法,使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旧教材三幅图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小兔是怎样运回大南瓜的这个问题,学生一看图就会明白:小兔是从大熊猫骑车时,车轮转动受到启发,把圆圆的大南瓜滚回家去。口语训练的重点在于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较完整地把图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教学设计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所有的学生都用“滚”的办法把南瓜运回家,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已有答案,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不高,往往是一个学生先发言,介绍了故事情节,其他学生就无从创新。

新教材则不然,小兔是怎样运回大南瓜的呢?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留了一个空白的画面。从情节上看不完整,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实际教学中,当老师让学生想办法帮助小兔运回大南瓜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办法从孩子们那里涌出来。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大胆想象,竟然想出了几十种办法。有的学生说要请很多很多的蚂蚁抬回去,有的学生说可请小马、骆驼帮忙驮回去,有的学生说要请大力士来帮忙,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个跷跷板把南瓜弹回去,可用大炮把南瓜射回去,可用船运回去,可用飞机运回去,可用板车、三轮车、汽车运回去……还有的想出用刀把大南瓜切成几块,用篮子分几次装回去,当然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说这样太脏,还说最后一幅图上大南瓜是完整地被运回了家的——原来学生还注意了这几幅图之间的联系。当然,也有学生发现大南瓜是圆圆的,如果把大南瓜侧着竖起来就可以像车轮似的滚回家。面对这么多充满童趣的,甚至可笑的想法,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更增强了学生表达的信心和交流的热情。孩子们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充满个性的想法,于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讨论哪种办法好?为什么?则又一次掀起了口语交际的。学生们动用日常生活经验去思考、去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请别人帮忙的办法好,有的学生认为用汽车和板车、三轮车运回家的办法好,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推着滚回家的办法好……这样就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思维火花的碰撞。

篇5

反思我们的常态课堂,虽不是第一次给学生上课,但有多少教师注重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呢?难道常态课就不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了吗?我认为不是的,因为情感的东西并不是第一次建立就能持续永久的,它需要保鲜,需要呵护。观摩名师的课堂后,我常常在课前或让学生给我讲讲最近的见闻,或说说读了哪本好书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或是出几个谜语、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等益智游戏,大家一起玩;或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朗读、唱歌、讲故事等才艺展示;或让学生说说自己最近有哪些变化或缺点等。以此来保鲜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我们永远处在融融的情感中。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成效,很多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课前十分钟的师生情感交流功不可没。

二、尊重学生的魅力

孙双金老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曾提出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留给作者的印象很深这个问题,其中有个学生回答:深夜。这个答案显然是不对的,孙老师微笑地说,要是他们谈到天亮恐怕作者要记到下辈子吧!这一幽默不但婉转地回应了答题的同学,告诉他答案是不正确的,保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又提示大家继续探索正确的答案。于永正老师对不会读课文的学生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引导,提供机会让他在课堂上多遍地练习,直到他满意为止。

反思我以前的课堂,当学生答不上来,或答错的时候,我总是让他先坐下继续思考,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这样做有两大不足:一是没有考虑到答错或答不上来学生当时的内心感受,学生肯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自尊心受挫;二是还可能让他丢失了思考与回答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观摩名师课堂后,我暗暗对自己说,不能再让学生高兴地站起来,而遗憾地坐下。要让每个学生有勇气站起来,也能满意地坐下。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对读不好的同学,我就像于教师一样,鼓励他别急,慢慢来,一定能读好。还提供时间让他多遍练习,直到他满意为止。对答不上的或答错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包括暗示、唇语、甚至是重复我的话,让他从心中知道他做得很好,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是否能正确、完整地说出答案,而是能又一次得到成功的体验,觉得成功离他们并不遥远,近在咫尺,从而对学习更有信心,更有兴趣。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举手率挺高的,当然回答问题的水平也日益见长。

篇6

本院骨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期间运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150例,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14~65岁,中位年龄(44.23±30.85)岁;以及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采取舒适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150例,其中男73例,女77例,年龄15~68岁,中位年龄(44.37±32.23)岁;包括各种骨折:颅骨牵引50例,有的患者是石膏外固定34例,也有一部分为股骨髁骨牵引18例,下肢皮牵引59例,以及很多是颈椎手术65例,其他的手术患者共计85例,包括胸腰椎手术51例,骨髓炎34例。

1.2方法

舒适护理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分组比较法这样对于统计学没有差异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之后的各种评分进行比较。我们的舒适护理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1.2.1首先从舒适护理

大部分患者都是制动模式,我们对于不同患者采用不同,这样来减轻骨科患者患肢肿胀和痛楚,很多患者家属不知道太高患肢,我们就是教育患者家属经常太高患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进一步缓解肢体肿胀,减轻疼痛。但是有的患者是做过下肢骨牵引或皮牵引的手术患者,这样患者一般采用的是患肢需抬高并外展30°,而且大部分的患者长时间限制、有的无法翻身,这样就会导致感觉腰骶部麻木、不适甚至疼痛。我们护理指导患者在患肢腘窝处垫软枕,这样就能够保持该处的生理曲度,在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做抬臀引体,这样就可以减轻臀部重力导致的压力,必要的时候活动全身酸痛肌肉,这样尽量使患者舒适[1]。在做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留意并且检查绷带以及石膏固定的情况,发现有挤压或者其他不适的,及时处理,也可以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受压情况,避免不利于康复的事件发生。

1.2.2心理舒适护理

构建良好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是心理舒适护理必备条件,我们要在生活上以及护理上和家属积极沟通,使患者对我们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之后患者就会听从和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这样对于需长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要鼓励其以乐观面对现实[2]。做一个好的听众很重要,我们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细心观察细微的心理变化,做到对每个患者有很好的了解,在患者术后疼痛的时候要及时给与安慰,这样才能够做到心理上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只有想患者所想,及患者所及最大程度上做到“对症护理”。

1.2.3生活上的基础舒适护理

对于同一个疾病或者是需要采用相同护理技术的我们尽量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并且要求我们护工做到保持病房内良好的环境卫生,以及要保证床单应干燥、整洁,我们还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病室温湿度恒定,给患者良好恢复的环境,对于护理呼叫器,水杯以及便器,或者其它生活必需品做到方便拿取,并且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探视制度,固定探视时间以及每次探视的人员数目,这样保持室内安静无噪音。并且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晚上8点前结束必要的检查护理让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夜班护理人员巡视的时候要求不要用强光刺激患者,这样让患者好好休息。

1.2.4饮食方面注意的舒适护理

我们科患者常有便秘或尿路感染这些并发症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不能活动导致的。这样给患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最新的研究发现科学的饮食护理是从根本上避免上述两并发症的关键[4]。只要条件合适对于脊柱及腰椎手术后因为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要求患者或者诱导以及从饮食帮助患者早点排便,并且在饮食上增加饮水量,在食用的食物方面可以多食粗纤维食物和水果,这样就会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并且一定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每天做4次或者更多腹部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临床工作中发现以上效果不佳的,但是对于便秘严重者可指导口服药物或以开塞露治疗。

1.3护理评价指标

按照国际标准我们将疼痛分为无、轻、中、重、极度疼痛就是国际通用的5个等级。主要分级方法为: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疼痛;Ⅱ级:中度疼痛;Ⅲ级:重度疼痛;Ⅳ级:极度疼痛。护患关系信任度评价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护患关系信任度量表评价2组患者对护士信任程度,评分为4个等级:1分=不同意;2分=部分同意;3分=基本同意;4分=完全同意[5]。计算2组评分均值,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

1.4统计处理

我们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得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且采用了χ2检验和t检验,最后根据国际统计学标准要求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研究的结果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表明舒适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有统计学差异,舒适护理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的情况发生比较少。

(2)2组患者术后72h疼痛程度比较对2组患者术后72h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舒适护理组,患者疼痛轻,且疼痛级别低,不适发生少。

(3)护患关系信任度评价

篇7

二、人生价值情感的培养

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积极上进、有崇高的理想及对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等。

物理学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怎样通过探索达到目的,都是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从而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能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物理学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方面能产生出独特的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科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在讲《光现象》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提出光的色散概念比牛顿早1500多年。在讲《电磁转换》时指出:北宋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记述磁偏角的人,指南针、印刷、造纸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辉煌创造,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我们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也数不胜数: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于1946年在巴黎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1957年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否定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钱学森、吴有训、吴健雄等物理学家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赤诚的报国之心应该为中学生所崇尚、所追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物理学发展史中的情感材料进行情感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物理文化及发明成就,以及现代物理学家的事迹和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学习探索物理世界的热情,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三、社会情感的培养

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此外,还有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和美感等。

培养有社会情感的学生,是社会的要求,也是物理教学的责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了的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在从蒸汽时代到电子时代,从电子时代到原子能时代,从原子能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在科学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科学的进步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同步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尤其是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中,科学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人们猝不及防。

篇8

1.2精明的头脑

智慧的头脑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面对儿科护士纷繁复杂的工作性质、患儿病情的瞬息万变、多数量多层面陪护家属的应对等工作特点,护士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艺术的交流沟通能力,锻炼自身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果断的决策及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发现护理问题和缺陷,减少和化解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1.3精心的照顾

深刻理解护理内涵是提升护理理念的关键。护理本身也是一种照顾,给患者提供最满意、最舒适的照顾也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除提供正确及时的治疗性的护理外,还要重视患儿及家长的诉求及心理需求。实施“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是对患儿及家长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的基础和保障。

2“爱”———爱岗敬业、爱患如亲、爱说爱笑

2.1爱岗敬业

工作热情决定工作质量。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只有敬业,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诚然,有很多护士厌烦护理工作,觉得护士没有地位、辛苦劳累,也没有优厚的待遇。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当你认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的时候,工作本身会回馈给你一份欣慰和收获。护理工作看似平凡却孕育着伟大,因为护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当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而重获新生的时候,当看到患者经过自己精心的护理而康复出院,当看到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声声赞许和感谢的时候,还会觉得累么?会收获到很多快乐和欣慰,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因此,儿科护士不能有丝毫的厌烦情绪,要树立“护士崇高”的观念,以护理这个职业为荣,牢记护士的职责和义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2.2爱患如亲

关爱患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永恒主题。“象爱自己一样的爱患者”———这是医务人员最崇高的思想境界。患者是服务对象,其有权利得到最佳的服务,护士也有义务提供给患者最满意的服务。当然,这也是所有医务人员所追求的最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创建这种和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认识,提高素质和修养,相互理解和支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就要像亲人一样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力求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全心全意的为患者做出最优质的服务。

2.3爱说爱笑

温馨的话语能够给人以欣慰,甜美的微笑能够给人以信心。儿科护士要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要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及宣教,使患者能够掌握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病情变化及护理,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3“先”———思想争先、理论争先、技术争先

随医疗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护理理念和工作模式需要去探索、去学习、去掌握。只有时刻保持着进步的思想,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创新思维,了解护理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护理信息,夯实护理理论基础,提升护理技能,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

4“美”———心灵美、仪表美、举止美、语言美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美,是人人追求的一种视觉效果。如果能够带给患者美的感受,必将会增加护士的亲和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因此,基于职业的需要,儿科护士应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学会追求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热爱美和创造美,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融为一体,成为美的典范。努力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大方、仪表端庄、谈吐优雅;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3]。通过美的感受使护理工作能够在高层次服务上得以开拓和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重健康。

篇9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人曾总结过: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一做.这说明动手做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次做,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单纯的教师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合作演示实验

一个新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是学生对这一认知客体的感知过程,能否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知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好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实验。就这点来说,教师往往在课前准备实验,然后课上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在感性上对物理概念及现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的做法在教学中固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将有关的演示实验适当的让学生参与,那么学生的激情就会更加的高涨。由于是学生自己的参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情绪就十分的亢奋,就能在愉悦欢乐的气氛中接受所学知识,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10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外围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完这些思考,我并未觉得轻松,反而觉得些许的沉重,中学艺术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师,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1、2期中国美术教育出版杜

篇11

近两年,中牟县教体局也一直在推广新课改。2009年我还参加了一次会议,当时也不知道需要准备什么,就提前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课改方面的内容,准备了自己的一份教案。在这次会议上,教研组长先把会议的内容介绍了一下,然后让各个学校的教师代表发言。发言内容主要是围绕《大一统的汉朝》一课进行分析说课。我听了几个教师的发言,觉得他们的课堂设计都非常好。轮到我发言时,我先介绍了这一课的课程标准,然后进行课标解读,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我提到,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学设计,即这一节课每一部分是如何设计的、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要达到怎么样的教学效果。所有的教师都介绍完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今后要继续细化课程标准,而且要长期坚持,以提高历史教学实效。会议结束后,我一直在思考,今后的课该怎样上、我怎样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篇12

改革

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涌动下,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由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学生由过去纯粹的学“知识”向现在的学“方法”转变。探究学习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了课堂。

一、“开放”不等于“放开”

所谓“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范式。他所要求的是,学生学得要轻松灵活。老师教得既要有高度、宽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我们有一些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认为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认为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是老师心中设计好教案学案,最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有创建性的观点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早已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问题。

二、创新不等于弃旧

提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然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把“创新”与对过去一切的否定画上等号。其实,创新教育是指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更新,而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的否定,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扬弃中继承和创新。另外,创新也不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忽视,相反,应该是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强化。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要知道,“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否则,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现在好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做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其实,好多教师从头到尾基本上没有讲什么,其主导地位从这节课中根本就看不出来,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陪衬”。这使教师很像是一个“机器人”。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新,但我倒觉得这节课有点形式主义。最后,从课堂测试的结果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认为是否是一堂好课关键是看他有没有上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而不是只看教者是不是用了什么先进设备。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如果在所上的课上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我想这与不用多媒体又有什么区别呢?综上所述,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那么,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篇13

一、精心布置,创设情境,引导生成.(感知)

物理课内容尽管不少借助于学生实验和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但大多还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组成,理论性比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再者,他们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这时,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去填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望文生威,造成“台上手舞足蹈,台下昏昏欲睡”的独角戏局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互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我们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亮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但要使创设情境达到物理课堂生成效果,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例如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时,首先设定几个问题引入.①什么叫机械能?②机械能守恒条件是什么?③我们学过的典型运动中有哪些是机械能守恒的?(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圆周运动)④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特殊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比较方便呢?根据以上的问题加上适当的引导选出用“自由落体运动”来设计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设定探究式实验主题“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再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探究实验过程中,可以运用书本上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方法,也可以自制摆,或者借助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和疑惑,并展开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结合实验方案、实验目标,运用实验条件,展开实践探究.当然,在做物理探究活动之前,我们先要告诉学生这些探究活动的意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只有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与我们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才会有更强烈的探究兴趣.而且高中物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时间稍长,学生肯定会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二、制造教学“冲突”,促进学生交流,提炼课本知识.(求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抓问题,抓矛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学习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学习效果就明显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所以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最终提炼出教学生成的理想教学境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制造冲突,提炼生成呢?

首先要选准冲突目标,选准目标是制造教学冲突的前提.目标的选定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定位,确保目标突出、可辩、可生成性强,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能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如在学习系统机械能守恒时,教师先抛出一道例题,让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知识加以解决.在每个小组的成员解决出现差异时,小组成员就自已所解结果加以说明,而其他成员就这个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共同的解决方案.

其次,教师要挥发导向作用. 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方向,起好主导作用.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所迷惑时,偏离讨论的话题时,教师要及时把讨论的主题拉回来.第二,当学生不能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而出现不和谐时,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成为必需.学生毕竟在心理调节、社会经验等方面还稚嫩,难免出现意气之争,而忽视了讨论的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解释沟通,化解矛盾,将话题引回来.第三,巧妙点化矛盾.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掀起思维的波澜,形成剧烈的矛盾冲突,还需要教师运用矛盾科学的方法来推波助澜,巧妙地点化,促使课堂生成理想效果.

三、引导总结,升华生成.(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