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知识点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知识点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知识点报告

篇1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喷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②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②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②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①的实验五与《人教版》第一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①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最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篇2

1.调查目的与方法

为了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遍愿望,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十多年对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作了调整,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正适应了这种形式的需要而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成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小班化教学在我市逐步推广之际,我校今年也实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位即将担任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及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我校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作这个研究。为此,我们对本市的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其中一份是学生的调查问卷,一份是教师的调查问卷,收回调查表140份,其中学生60份,教师80份。此外,我们还查阅了有关教师上课的学案和学生的作业。从而制定适应小班化教学的"知识点题型化"的教学方法和学案。

2.调查情况分析

2.1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大关系,但教师上课的教学手段才是最关键的调查结果表明:以往我们老师是采用传统式"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由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只光是听,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并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知识的收效甚微!但当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种效果往往发生惊人的变化。老师上课前就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点题型化”。在课堂上布置这堂课的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老师将本节课的概念、公式、定理以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等的形式制作学案,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就能清晰地理解,却不需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地记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见多识广”,从而可以灵活地应用它们,增强综合解题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要优于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升。比如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生成绩(初一、初二级)明显优于没有实行小班化(初三级)教学的学生成绩,初三的学生数学成绩在区里36个学校的成绩是33名,而初二的学生上学期学生的成绩在区里排名可以排至19名,有的班级的成绩甚至可以是全区的第9、第13名。

例如在学到一次函数的这一章时,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为了学生理解以及使用这个知识点,选取例题:

例如: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3,5)和(-4,-9)两点,

①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②若点(a,2)在该函数的图象上,求a的值。

通过调查,发现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重点班的学生100%通过,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普通班的学生也可以95%的学生通过,那5%的学生可以求出第①问,第②问基本上掌握,只是因为将x=a、y=2分别代入而不是同时代入解析式求a值而扣分;实行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学生关于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基本上能掌握,但初三的学生仅仅有28%的学生可以完全得满分,41%的学生完全不能得分,知识没有等到及时的训练,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更不能应用,更别提活学活用了,由此可见,“知识点题型化”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2.2 学生学习成绩比以往要好。调查结果表明,小班化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往往实行"0+40"或"5+35"或"10+30"的授课安排时间,讲课时间很少超过20分钟,完全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渗透知识点的学案来完成学习,课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管理者以及辅导监督者,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学生学习情况好的,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特别是学习吃力甚至不好不过关的,老师及时发现也可以给以及时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问题;“知识点题型化”能当场帮助学生引导学习的方向和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很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学得好而有信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帮助而解决问题,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

有的学校条件限制,还没有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的状态与以前是差不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书呆子;有一大部分学生怕学数学、甚至厌学等等不良情绪,老师对这种情况又往往无能为力,照顾不了那么全面。实行小班化的教学的学生可以很明确课堂学习的学习目标,通过老师的学案中检验自己自学的状况,不懂的地方可以得到老师和小组成员的及时帮助,不会遗留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合作交流中,互相帮助,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同学的友谊,获得了成就感,学习较慢的学生,在学习和做题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状况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兴趣。通过调查问卷,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学,起码5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很惧怕数学,认为数学是最难的一门学科;实行"知识点题型化"教学的学生基本不怕数学,喜欢数学,认为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有信心学好数学,也喜欢钻研数学,特别是比较灵活的题。

例如:利用函数y=2x+6的图像图象解答下列问题:①求方程2x+6=0的解;②②求不等式2x+6>0的解;③③若-1≤y≤3,求x的取值范围。

初二的学生可以很快作图,并且回答出答案,但初三的学生仅仅有两个同学可以回答出来。这是平时上课的一个训练的结果,学生见识多,讲知识点渗透到题中得到训练,效果肯定好过只有知识理论听讲而没有动手操作过程体会的学生,解题能力也要强很多。

2.3 学生学习的素养提高很多。调查结果表明,坚持每堂课知识点题型化,即将知识点渗透到题型中,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公理的理解更透彻,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数学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3.1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例如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比较这些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在选择方案时,往往需要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变量的问题常用到函数。学生通过做学案中例题:

例如:一种节能灯俄功率为10瓦(即0.01千瓦),售价为60元;一种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即为0.06千瓦),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5元(千瓦·时),消费者选择哪种灯可以节省消费?

学生可以体会如何运用一次函数选择最佳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一次函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2.3.2 会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有机地整合相关知识。例如《轴对称》时,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能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形"与"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3.3 当经历了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推理、论证、比较等的过程,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在学案中选择习题:

例1:在ΔABC中AB=AC (已知),∠

=∠

例2:①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那么它的顶角为

②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

③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底角为

④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30°,则底角为

学生通过这两道题的训练,学生对“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能清晰地理解和灵活使用。

3.建议

本调查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解题的能力,我们的课堂要"以生为本",教师将我们要传达的数学知识和理念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知识点题型化"完全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以及我们的学生。针对我们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数学课堂教学,现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首先,认真备课,不仅要认真研究我们上课的教材,这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需要采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备学生,明白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接受能力的程度,确定需要加深或拓展的知识点,涵盖课本知识点,题型多变,制定适合学生上课用的学案。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填空题型出现:

选择题:实数-1.732,π2,34,0.121121112…,-0.01中,无理数的个数有( ).

A.2个 B. 3个 C.4个 D.5个

填空题:在-π2,π3,2,-116,3014,0,2-1,52, |4-1|中,其中:

整数有

;无理数有

;有理数有

.

这样学生关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同时对知识点的外延和提升也能得到训练,以后做这个知识点的题完全可以把握。

其次,把握上课的节奏,让学习能力慢的学生能学到知识,能得到训练,同时也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有事做,恰当安排适当的事恰当的题,或者辅导学生,或者检查其余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这一类学生能力能得到充分训练,能及时得到复习巩固。

再次,及时检测,及时批改。在学案中的要有小测题,对学生进行摸底和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清楚哪些学生需要课后辅导,哪些学生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强的地方,要整堂课的效果清楚。

最后,及时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师不断成长,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我们只有通过上课时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

(上接59页)4.从“交际”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所谓交际,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想”“说”“练”作为切入点,实现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实践过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读题”是感性认识的过程;“想”是思维向理性过渡阶段;“说”则是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练"即是对实践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只要感性认识充分,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在读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认真审题,理解其意。

篇3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篇4

1. 高校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仍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之课堂上的讲课内容较多,信息量太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久而久之,导致课堂气氛烦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最终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放任自流。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日益成为高校教学采用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取代的显著优点,例如:生动直观、信息量大、重现能力强等。然而,它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被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声音等外界条件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知识本身;另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一味沿着课件内容讲授,不能跳出课件本身,很容易出现教师与学生脱离的现象。因此,选用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寓乐于教学,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好链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传输者。

2. 教师在“主动出击”式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任务

所谓“主动出击”式教学模式指的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被动学习,倦怠学习的情况,教师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方针、规定条款,并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笔者结合所授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具体阐述一下教师在主动出击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及承担任务。

首先,课前的任务布置是实现主动教学的基础。相对其他学科,物理化学涉及内容较多,且比较杂,因此单凭课堂上的短时间授课想要将知识点弄清楚比较困难。然而,强制学生做到课前预习知识相对困难,这是由于大学生与中学生不同,他们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身心较为放松,而大学教师亦不可能像高中教师那样,时时在旁边敦促学生。因此,如何做到使学生预习知识是“主动出击”教学模式中教师所面临的的第一难题。针对这一点,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将学生5人分为一组,每组上课前交一份自己的预习报告,报告上是一组中每一个人的预习难点或不明白之处,待课堂上讲完课之后,在剩余的一小部分时间里,随机提问任意一组的同学,让他们讲授其他组同学预习报告中的难点和问题,养成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习惯。每次上课每组学生循环进行,每位同学都能轮到,这样一来,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必须提前预习课本的知识,这样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大家就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第二,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授课方式及授课方法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至为关键。物理化学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工、环境及制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与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课堂上仅凭单一课件的讲解比较抽象,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及实践应用,这种纯理论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验现象不能及时有机结合,甚至出现了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遗忘的现象。为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相关物化理论知识的透彻理解,教师可通过网上搜索制作,在物理化学课堂学习中添加相应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涉及的实践图片及动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动画课件了解实验原理,通过模拟实验操作理解实验现象,并将之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为后续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作为教师,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讲新课之前,笔者都通过板书书写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并通过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而教师则把学生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并板书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笔记、记忆。讲授新课时,不一定要拘泥于课件的顺序及形式,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放在一起对比学习,相似的公式可以归纳到一起记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难点的地方则可以结合板书和学生一起推导,引导学生掌握记忆公式的方法,窍门。课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对于重点的知识点,可以向学生先提问,提出思考的问题,之后带着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

篇5

改革后的初中化学教学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切实做到结合生活实际,将课堂所学与其有机结合,更具时代特征和灵活性,进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更好地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下面做详细介绍。

1.理论结合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便为社会服务。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化学教学中做到理论结合生活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关注生活和身边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世界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分别是: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这三方面的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方面的问题,这将关系到我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

2.理论结合生活实践的具体做法

2.1联系生活,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随着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化学是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例如,手中的一张石蕊试纸,学生向其呼气,然后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这样方便直观的教学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唤起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生亲身经历的有趣的生活实例,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为什么家中的食盐会出现变潮的现象?为什么下雪的时候在街道上撒些食盐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2.2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参与生活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得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的做法是极其不科学的,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创新和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化学问题,做到真正理解和体会。例如,可以在学习空气、水、酸、碱、盐等相关内容之后,安排学生调查所在地的环境和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以及农田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等;联系近期发生的相关新闻,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治理原理和方案,自主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学习淀粉、油脂、蛋白质等内容之后,安排学生进入食品加工厂,对食品中添加剂进行了解;在开展完燃料与燃烧的教学活动后,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火力发电厂,对其所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进行调研,组织学生编写观后报告,在报告中对其所观察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生活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遇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和现象时,应注意发现新的落脚点,让学生对旧事物产生新认识。例如,水可以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在开展有关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看待水,研究水的组成和性质,探究水的污染和污染源及水的净化和纯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大量可以利用的化学素材,例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对于这些素材的选择,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作出安排。教师要注重从生活中发掘有利于教学的化学素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注重知识点的迁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迁移,能够使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理解放热和吸热反应这些以往未曾接触过的化学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开始教学时,安排学生对“放水”和“抽水”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迁移到所要讲述的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这个知识点迁移的过程,学生对于放热和吸热反应的本质就有了深入的理解。此外,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适合做知识点迁移的实例,教师要注重对它们的应用。

2.4注重引入日常生活实例。

篇6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课堂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做化学实验的同时也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与巩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创新,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对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好奇,进而进行深入探索,而新的知识总是在探索中诞生的.

2.将实验与实际相结合

实验来源于现实生活,所学的知识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将化学知识点通过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所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能更加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就能想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能够想出解决方案,加快学生的思维速度,这也体现了对课堂知识的活学活用的特点.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加化学实验

学生可以设计相应的化学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药物与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对实验药品的性质、实验目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步骤、实验意义以及实验所存在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对化学实验基本内容进行了巩固.

4.掌握化学常识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知道哪些化学物质对人体是有伤害的,以便在化学实验中可以及时对其进行合理预防,可以使学生按照要求做实验,确保化学实验可以顺利完成,也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了解到哪些气体、液体、固体等对自然生活会造成环境污染,在生活中可以对社会环境规划管理起到监督的作用,做到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为身边的群众做一个典型模范.三、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1.由传统的教师演示转化为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现今,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学设备也相应完备,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始加强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将之前在化学教学中的欠缺不足之处及时弥补上来.之前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现在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教师和学生的主被动关系就发生了颠倒,想要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就必须要亲自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吸收,促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化学的奥秘.

篇7

0引言

双语教学是一种适应国际化发展,以第二语言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学科知识的教学形式。2007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目前,英文授课的课程建设已成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然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英语认知水平的差异已成为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差异化教学则是对这一纲要的最好应答和诠释,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2]。目前,高等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英语等基础课程[3,4],原因主要是这类课程大多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需求差异化突出。相对而言,差异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较少。

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及发现的问题1.1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及其在各圈层的迁移转化、环境效应、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环境化学课程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构建了环境化学案例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科学实践[5],同时,还积极思考双语教学的问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全国各高校比较来看,学校环境化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势明显。首先,环境化学课程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较高,骨干教师均有多年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英语基础,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其次,学校重视海外学术交流,课程组每年均有1~2项上海交通大学聘请海外专家重点项目,所邀请的专家不仅进行学术交流,还帮助课程组教师探讨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纠正发音,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优良的师资力量为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07年,环境化学课程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双语示范课程”,2008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双语教学不仅为学生理解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知识基础和语言基础,也为学生在环境领域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实现了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国际对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发展自己。

1.2发现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是通过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6]。学校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对象为大学三年级环境专业学生,授课学时为56学时。通过前期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对环境化学现象有所了解。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已达到我国大学英语四级以上,9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核,其中一大半学生在继续提高中,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学生英语基础较好。韩建侠等建议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使用全英语教学,并认为学生只有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及格或四级考试成绩优秀的英语水平,才能较成功地实践双语教学活动[7]。然而,从以往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使用全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1)使用全英语教学会加重学生的阅读量及学习负担,少部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2)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反而对一些复杂的专业概念或课程难点内容掌握不够。此外,在学校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差异化需求较为突出:有部分学生要求全英文授课,部分学生反对英文授课,部分学生担心英文比例过大会导致考研不利等。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全英文授课的需求与其本科学业结束后的规划有关。有意向出国读研和进外企工作的学生一般偏向于全英文授课;而一些打算考取国内研究生以及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下的学生则更加赞同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目前,基于学生英语水平和个体满意度的差异化教学已成为学校环境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图1学生英语水平调查

2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经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扩展以及课外教学内容的补充等方面的研究,课程组开展了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2.1中英文教材和学习资料分层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年,但目前很多课程仍然没有理想的双语教学教材。直接使用国外经典教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异,直接使用国外教材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若要跟上教学节奏,需要课前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教材内容;二是国外教材的编写方式与我国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不符,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不够。通过多年双语教学的探索,课程组接受学生差异化现实,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安排其接触和使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主要采用的教材有戴树桂编写的《环境化学》(第二版)、Stanley E Manahan等编写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以及Collin Baird和Michael Cann编写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使用过程中,整体教学进度计划主要参照中文教材,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大量引入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了一些中英文视频类教学材料。目前,双语课程网站正在进一步建设和优化中,网站内容包含课程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后进一步学习。

2.2课堂递进式教学过程探索

环境化学包含内容较多,各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涉及的专业词汇量较大且各章节交叉较少。因此,可将每章内容按“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进行粗略分层。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型学科知识点;逐步拓展教学内容,以案例形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语授课比例和难度,从专业单词的介绍逐渐过渡到英文课堂的教学与讨论。课堂中,双语递进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课件“中英文对照以英文为主部分内容以全英文形式展示”,另一方面是教师授课语言从中英文结合到以英文为主的过渡。而对于学生方面来讲,需要逐渐增加与学生的英文讨论和交流。为配合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中英语使用情况。

2.3设计分层作业和讨论题

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科知识点的涵盖,课后作业中设计开放式讨论题,鼓励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点,查阅中英文资料来完成。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要求所有学生用英文作答;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讨论题,则鼓励学生采用英文书写。比如,课后题1:“What is carbon footprint? Please calculate your carbon footprint.”需要用英文答题;课后题2:“举例说明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则不强制要求英文答题。此外,作业设计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除了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之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选做作业。为激发英语口头表达较弱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往往在前一节课给出讨论主题,以便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和准备英文发言稿。讨论主题涉及内容较广,例如当前热点环境问题、污染事件应对措施分析等。

2.4优化学习小组结构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弱,特别是开展双语教学以来,个别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较弱的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自愿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和主题报告的准备。每个学习小组一般3~5人,成员可以是流动的,即可以是具有相似需要的学生组成一组,也可以是不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通过小组课堂讨论,成员间相互交流彼此对所学内容的看法,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能够互相督促,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主题报告环节,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即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选择报告主题(鼓励学习小组选择前沿探索性主题),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英语程度分工负责中英文材料的收集,完成ppt的制作。由2~3人进行汇报(10分钟),1~2人负责提问环节(3分钟)。为督促学生认真听报告,教师随机提问报告相关内容与知识点,引导和鼓励学习小组用英语讨论。该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熟悉了常用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表达,培养了学生日后专业研究过程中查阅和阅读英文资料的习惯,学生在专业英语的读写听说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5综合多元化考核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形式包括笔试考试、口头报告、课后作业、课堂互动和课堂随机小测验,最终成绩中五者所占比例依次为40%、30%、10%、10%和10%。笔试考试采取闭卷形式,以中英文结合命题,内容基本涵盖了教学过程涉及的所有章节,对于分值较大的题目,往往采用多题选做,比如,命题时一般出5道简答题,但学生只需任选其中3题作答即可。为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额外设置10分奖励分值。口头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一般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由3名教师和5名其他小组学生从选题与课程相关度、资料准备程度、ppt制作、小组合作精神、口头陈述和英语使用情况6个方面打分。口头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占用课时较少(4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互动环节,并将互动情况列入考核范围。此外,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认识,在课堂中加入随机小测验,一般测验时间不超过5分钟。

3结束语

篇8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曾是研究化学的开路先锋,它对元素的发现、原子量的测定等化学基本定律的确定,矿产资源的勘察利用等,都做出重要的献。在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分析化学同样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理念,并且通过分析化学中四大平衡理论和光、电、色等分析手段的学习,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技巧和实验设计方法。随着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已从单一的化学学科分支,逐渐与食品、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呈现丰富的学科融合特点。尤其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食品危害因子的分析检测中。然而,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仍然停留于基本方法的讲授,无法和最新食品质量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衔接,部分学生无法形成完备的分析检验理念。因此,在新时期抓好食品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落实学校“做精品本科,打造一流学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食品冷冻冷藏、冻干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多种食品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厚的工科背景积淀,使得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始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这十几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立足上海,根据本校的教学优势与特色,已形成了以“食品基础知识”、“分析检测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三大专业课程体系,并分别从课程实验技能、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能力训练和专业实践大平台建设等4个方面入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是理工科院校,工程的大背景较强;同时在专业研究方面,我们是国内较早开始冷链食品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和较早开始食品安全检测用生物传感器开发的高校,并已经取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专业所属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衍生发展而来的,有着较深厚的行业优势。这些都为我校食品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划发展和定位时,我们以冷链食品生产流通中关键环节的控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和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如何优化我校食品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如何使得分析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服务于食品等工科院校专业的应用型方向。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针对学科现有的资源,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应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技能需求,突出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部分的原子吸收,气相、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淡化电化学等食品分析检测中使用受限的技术方法。其次,不断丰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分析技术的革新,分析仪器的换代升级,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被采用到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的检测中。给学生讲授新的分析方法,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工科学生了解行业的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50-02

什么是 PBL 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 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首创,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提出问题为学习基础,学生通过组成学习小组的模式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以取得解决问题的良好效果,从而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PBL 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玉林市卫生学校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将 PBL 教学法引入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进行调研、分析。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玉林市卫生学校 2014 级药剂专业的 2 个班共 135 名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其中 14 级药剂 4 班共 67 名学生为对照组教学,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14 级药剂 5 班共 68 名学生为 PBL 教学组,采用 PBL 教学方法。PBL 教学组分为 12 个学习小组。每组有 5-6 人,选出 1 人为组长。

(二)方法

1.教学方法。两组采用教材相同,授课老师相同。对照教学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授课,PBL 教学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所学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周详的 PBL 教学方案。具体为:(1)由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实验内容和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阐述和讨论,初步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或者途径。在此过程中,老师主要作为聆听者。(2)依据实验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中,老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3)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2.评价方法。从实验报告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学生反馈来评价 PBL 教学方法在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其中,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和实验顺利完成情况这两项目指标是课后采用问卷形式来得到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能力这两项是通过问卷反馈、老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给予的综合评分来得到的。每一项的评分设置 1-10 的分值,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差(±S.E. )表示。P

二、结果

发放问卷 135 份,回收有效问卷 135 份,提交实验报告135 份。问卷和实验报告的回收率 100%。在调查中,实验项目内容分别为:实验一维生素类药物的性质实验、实验二抗生素类药物的性质实验、实验三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性质实验、实验四作用于胆碱能神经系统药物的性质实验。从表 1 中可知,在这四个实验课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这四方面,PBL 教学组都比传统教学的对照组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说明 PBL 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检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它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比传统教学法,PBL 教学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表 1 所示,PBL 教学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一)药物化学实验采用 PBL 教学法的优点

篇10

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改革

0引言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型纺织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纺织行业向生态化、功能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技术日益向纺织工业渗透,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纺织化学》基础知识和加工技能,就显得更加迫切[1]。《纺织化学》将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现代纺织技术紧密结合,介绍纺织生产领域应用到的化学问题。纺织专业的学生掌握处理这些化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当代纺织生产所必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纺织化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系统性强、教学要求高和学时少等特点,而不少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纺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纺织化学》任课教师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在《纺织化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但均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配合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以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纺织化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纺织化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体会。

1课程体系改革

1.1加强基础化学知识的训练

《纺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此时学生大部分基础化学知识模糊或者遗忘。而该课程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前提,涉及高分子化学知识,因此在讲授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时不得不回顾基础化学,使得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无法深入讲解知识点,而基础化学知识的讲授又使部分化学知识较扎实的同学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甚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大一学生化学基础知识都较熟悉,由于没有开设和化学相关的其他课程,到大二、大三时期部分化学基础知识淡忘。针对这种现象,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专门开设了《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化学部分,又学习了高分子化学基本知识,到大三再学习《纺织化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发现,虽然《纺织化学》总课时由原来48缩减为40,但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课程兴趣明显提高,所有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均能按时按质完成。

1.2根据专业方向选择授课内容

《纺织化学》涵盖与纺织品加工有关的化学过程,如纺织助剂、粘合剂、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的初加工化学等。本校纺织专业设有纺织工程方向、针织方向和非织造方向,各方向开设的《纺织化学》课程的地位不同,教授内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如纺织工程方向和针织方向,《纺织化学》为专业基础课,前期开设《大学化学》,课堂讲授以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初加工为主,要适当加入麻纤维改性及毛纤维功能整理等内容;而对非织造工程专业,《纺织化学》为专业选修课,因前期开设了《纤维化学与物理》,课程讲授要以纺织助剂、粘合剂和纤维初加工中的化学处理为主,因此《纺织化学》课程的设置及讲授要灵活安排。

1.3强调学科思想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纺织化学》知识点多,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初学者很容易混淆,且考核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故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结构-性能-应用”是《纺织化学》的核心思想,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想,并在之后每一知识点讲解时,着重分析学科思想的具体应用。比如化学纤维种类多、性能差异大,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从化学纤维单元结构、基团入手,先分析基本的化学结构特点,再由此推出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继而判断该纤维构成面料的性能特点,最后确定使用领域。利用好学科思想,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繁多的授课内容,并领悟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改革

2.1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由于国内大学师生比例的限制,很多课程均以教师为主导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属于封闭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型“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纺织化学》授课过程中,根据内容和课时的安排,邀请本地企业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工程师或技工做专题演讲,有的演讲人从事纺织行业,他们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并对如何正确看待专业课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各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从各个方面答疑解惑,这种讲演虽然表面看起来和本课程关联不大,但通过这些生动的真人真事在给学生带来创意与启迪的同时,给予他们在人生理想方面的激励。有些同学通过和演讲人的课后交流,解开了对所学专业的思想症结,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活跃的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欢迎。

2.2互动的课堂教学环节

《纺织化学》涉及理论部分内容的讲授,一般以教师板书配合多媒体方式进行,但是由于《纺织化学》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课堂讲授中,学生认知差、效果不理想,因此理论部分采取启发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先简单介绍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讨论结果,教师再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听讲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适当转换课堂角色,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纺织生产中涉及到的化学技术问题采取学生讲授的方式进行,一般学生讲授的内容需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5人为一组,将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组讲授一个模块。该组可以选派代表讲解,也可以每一组员分别讲解,其他组员补充,讲解形式多样,可以是板书、多媒体或视频,也可以课堂讨论,根据内容自由选择。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及讲授中去,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外查阅资料的能力。比如为了讲述麻纤维整理,学生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站信息,了解到市面上各种麻织物的名称和相应的整理工序,增加了对《纺织化学》课程的兴趣。

2.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纺织化学》是一门和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比如48课时只有8课时的实验课,实验课由于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有些实验课变成了演示课或观摩课,部分同学甚至不清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实验原理及方法。课程改革后总课时降为40课时,实验课课时增加到了18,有些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要求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课借用其他院系的场地和仪器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纺织化学》涉及的实验有羊毛洗涤、苎麻脱胶、苎麻整理、洗涤剂的配制和绢纺原料精炼等,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设计。比如羊毛洗涤有很多种方法,以5人为一小组,通过查资料确定一种洗涤方法,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及配方,每一小组在课堂上对其配方进行讲解,其余同学提问,在同学及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完善设计方案。根据设定的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教学,对不同组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就相应的实验设计内容布置学生撰写成小论文,代替原来的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报告内容雷同的弊端,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其撰写科技论文的基础。

2.4灵活的考核方式

课业成绩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课程结束后的试卷考核外,课堂讨论、小组授课、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论文撰写等也是课业成绩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的活跃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某一章节内容结束,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安排课堂小测试,通过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结语

3.1现代纺织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纺织化学》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因此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教学改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3.2改变课程体系,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采取互动的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实践证明《纺织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文献查阅、整理及团队协作能力。

3.3研讨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闫红芹 储长流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学习诸如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免疫学及检验、检验仪器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需求特点,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化验室、生化检验科室等。这些岗位需要的是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临床样品检测、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毕业生。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在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在实验教学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熟练度上均存在问题。后续专业课老师的反馈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掌握的不够牢固,不会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而且对实验技能未熟练掌握。因此,改革原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2-4]。

2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兴趣不高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属于第三批次,这一档次的学生除了整体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之外,化学基础也非常薄弱。进入大学之后,检验专业学生要进行3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很多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一些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因教学计划的限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基础课程压缩都比较普遍,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基本不变,导致教师讲课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知识点只能一笔带过,不能讲深讲透。另外因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上课人数多,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抱着反正教师也顾不到自己等侥幸心理,听课效率较低,导致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等,无法与后续课程很好地衔接。

2.2课程内容复杂性—理论课效率不高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又分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滴定分析又被分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而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每一种方法因为机理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仪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以及适用范围不同,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理论、技术、方法等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作为分析化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2.3实验教学刻板性—探究精神培养不够

实验内容一般都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好的,并采用比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并把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到的仪器一个接着一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操作要领,后让学生依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如何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所学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上获得双赢,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2.4成绩评价体系粗线条性—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评价缺乏

以往分析化学的最终成绩分两大模块:实验成绩为30%(主要是实验报告的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为70%。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便学生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等考试前一周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高分。这样的考核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的原理、方法等知识的储备情况,但不能很好的反映所学知识的灵活分析与运用,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

3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分析化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制订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3.1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学时数不断减少和学生化学基础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在上分析化学前就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代表组建QQ学习群,在群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讨论对前面所学两门化学的感想和学习经验,教师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师与学生在群内已经有了很好的互动,对后面的分析化学教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上了分析化学课程后,教师每次都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听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及时提出。每次的小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并引领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上的一些错误,鼓励学生提出教师在PPT上的错误。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发现教材与教师的PPT上的错误的学生平时成绩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QQ学习群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学时数越来越少和对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差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好的辅助。针对一些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课抽象、无聊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介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事件。例如,2008年毒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就是可以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完成;现阶段浙江省提倡的剿灭劣五类水中一些重要指标,如反映水质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的检测,就是利用氧化还原滴定这一章中其中的一种应用方法即高锰酸钾法。虽然教材没有具体提到这一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增加COD的测定方法的介绍。刚学过的知识点,能马上应用到实际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所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

3.2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少、课程内容较杂,教学安排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要突出在实用性和专业性上。进一步精简与优化课程的内容,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学过的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在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这一章节中的酸碱滴定曲线讨论时又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以往教师总认为学生已经学过,加上学时数又有限,所以总是一笔带过,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总抱怨这部分的知识难于理解。通过调查发现,PH值的计算是一般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所以,近两年我们充分利用QQ群,提前将有关分析化学要用到的PH值的计算公式等发到群内,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会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及时在群内集体解答。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例如:可精讲滴定分析中的酸碱滴定这一章,特别是对滴定曲线、滴定突跃等共性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这样在讲解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可以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融合与贯通,达到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作用。加深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不仅节约了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化学分析相比,基础知识更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灵活授课。以往教师一般仅仅在教室里讲授某个仪器的原理、构造以及仪器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因为缺乏具体的实物,很难在学生脑子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我们通常会让学生去仪器室上课,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样的教学比在教室里空洞的讲解更富有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好地巩固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3.3强化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特别重视物质“量”的概念。为此,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化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的管理:即每次实验结束前让学生将自己记录的原始数据拿给教师批阅,教师在这些原始数据上分别打上红勾,并签上名字。学生做实验报告数据计算时,只能按照打过勾上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这样的方法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学生随便记录数据等不良习惯,同时也杜绝了学生为了实验报告成绩获得高分而随意涂改数据或抄袭其它同学数据等恶劣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步骤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加强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近几年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构建分析化学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10%、实验成绩占30%(包括平时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实验操作考试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践证明,将多种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些年通过调查比较后发现,以往粗线条的成绩评价体系时每小班(30人)都有4~5个学生要补考。通过各种改革以及改变成绩评价体系后,每班(30人)一般最多只有1~2人要补考。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达到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曾经对2013、2014、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等方面作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分析化学教学中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为造就时代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一、 课前准备

基于平板,依托“翻转课堂”理论,笔者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制作或者在网上选取相对应的微课,制作或收集相关视频,同时设计相应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学生通过平板观看学习知识点,完成自学报告单,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疑问。观看微课时,已经看懂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快进,如果看了一遍还不是很理解,可以多看几遍,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从而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构建知识,教师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

1.微课制作与收集

微课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传递知识的效果。微课内容应包括教师对重点、难点、例题的讲解。每个微课在15分钟以内为宜。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制作了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第二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强弱判断方法。第二个微课中的钠、镁、铝与冷水反应的实验是事先录制剪辑好的。

2.自学报告单设计

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在学习中仍需要教师做一些指导。自学报告单孕育而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微课,同时将还未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以《元素周期律》为例,将自学报告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明确要求。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3个问题。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哪些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这些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何变化规律。简单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第二部分自主检测。在@一部分,选择3个典型的例题,通过自主练习,发现疑问。第三部分,上传疑问。第三部分是自学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平板上传给教师。教师在平板上收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一定比较大吗?稀有气体原子的半径为什么不进行比较呢?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硫酸和硝酸都是强酸,那怎么比较氮元素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呢?最强的酸和最强的碱是什么呢?等等。

二、 课堂设计

课前,学生已通过平板,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报告单。这不同于普通的自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堂课主要知识点。课堂不再是教师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是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的主要任务,变成帮助学生整理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课前疑惑,总结解题技巧,在线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将课堂设置为4个环节。

1.知识整理

学生分组汇报自学报告单上“知识梳理”内容,形成板书主体。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课前学生疑问解答

笔者根据课前收集到的学生问题,如钠离子和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半径怎么比较呢?最强的酸是什么?最强的碱是什么?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最高价和最低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是什么关系呢?等等。通过平板推送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完后,在班级内分享小组的成果。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发生碰撞,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脉络越来越清晰。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等学生不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出场了。笔者在本节课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呢?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增加,半径增加呢?能不能总结微粒比较半径的方法?

(2)能不能总结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增强。能不能从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三个问题是对之前学习知识的深化,同样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各抒己见,质疑,反驳,最终得到统一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真正把舞台让位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4.在线练习,巩固提高

篇13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的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倾听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力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化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特点完全符合探究式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的突破口,是化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成果,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化学探究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五个要素。它的实质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熟悉探究流程,也为了让自己积攒学生探究学习的经验,笔者在自己所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和《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上,采取了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在无机化学实验课堂上,首先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实验内容,把学生分成A、B 两大组,每组的学生再以两人为单位分成小组。在做实验之前,学生需要将实验内容进行提前预习。预习的过程中,主要探索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学生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可以改进实验操作流程,或操作步骤和实验装置以及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在改进后两人一组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证据论证实验的合理性、可行性;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一般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和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讨论结束后学生按事先分好的A、B 组进行实验,A 组学生按书上描述的步骤情景去做,B 组根据我们课上讨论的实验原理做改进实验,实验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然后,A、B 两组的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A、B 两组的学生对比改进前后的实验操作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仪器的简便性等。最后,要求学生们在实验报告中根据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写出实验反思、实验感想、实验准备过程中的参考资料等。通过探究性上课,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了。以往我们都是按照书上的规定步骤去做实验,实验的现象都会在预期之中,学生没有什么好奇心和探究欲。但用探究的方法做实验后,对实验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的流程不一样了,他们就会更加专注,越发好奇。当实验现象和另一组的同学出现不一样结果时,他们就会主动进行讨论。课后写实验报告也不再是照搬书上的操作步骤,而是按照改进的过程自己撰写操作步骤。在批阅实验报告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写的实验反思和感想。有些学生在每次的报告中都会写出自己本次实验的感想、收获、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及自己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实验过程中学生把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者融合在一起采取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发明和突破,都是通过化学研究和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求知、探知。尤其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最实际、最可靠、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取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情感和成功的喜悦。课堂中的学生进行的探究学习可以是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是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也要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要求而定;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个充满合作氛围的课堂,也可以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创设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成长,根据课程课标的要求和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去实施教学,而不拘泥于僵化统一的教学模式。初中阶段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 个阶段: 关注、参与; 实验、探究; 解释,推论; 整合、精致; 反思、评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功能,教师要极尽可能的发挥每个阶段的作用。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来,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快乐,建立起学习的内在需要; 第二、三阶段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帮助,要让学生以自己的探究活动为例,自己提出问题假设、设计方案、验证方案、得出初步的结论; 第四阶段是教师参与和导向,给学生提供使用与学习相关术语的机会; 第五个阶段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开展评价活动,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角色转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任务,从教学实施者变为参与者,从评判者转变为促进者,评价本身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名次和优劣,而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将这种能力向其他领域作有益的迁移。化学是学生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但并非仅仅运用化学实验才能进行探究学习。虽然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我给学生讲授《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时,为了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每学期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我会安排学生自己来完成九年级中学化学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和知识点分析。在进行知识点、重点、难点分析时可以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讲授前根据班里学生情况分组,全班学生从1 - 6 数数,如此反复下去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好后按照学生异质的情况进行微调,让男女搭配,善于言谈的和不爱说话的分成一组、民汉交叉。之后每组讨论一个知识点,大约20 分钟后第一轮讨论结束,我再让每组数同样数字的学生重新组合坐在一起,也就是前面数1 的学生全部坐一起,数2 的全部坐一起,这样又可以把学生组合成六组。每个学生都把前面自己所在组讨论的知识点分别给重新组合的这个小组做讲解。这样每个学生都从原来的小组带来一个知识点,六个学生就是六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六个知识点,节约了学习的时间,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前面组所讨论的知识点。讨论结束后再回到最初的小组中去,每组派代表总结一下自己组讨论的情况,同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当一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而后其他小组再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陈述。这个总结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总体评价。课后教师要对整个活动写出教学日记,为的是给以后的教学留下经验,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但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虽然探究学习是我们提倡的,但不是所有的初中化学知识都适合用探究的方法来完成,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可以贯穿全部教学内容的。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就不好,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常一堂课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交叉使用的。在选取探究内容时要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掌握了原理就等于抓住了化学知识的要点,形成了扩展自己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都是具有代表性和基础地位的,在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基础后,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就可以让学生采取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药品的选择、实验装置的配备、气体的收集等。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可以更加的深刻、系统。对气体的制备方法也会更加的完善。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积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观察合作小组的表现,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按计划和目的完成实验。例如,在第一步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上,我们在探究实验中发现,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基本不发生反应;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气体,浪费药品; 用醋酸和纯碱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速度太快,不好控制,不利于收集; 用75%的盐酸和大理石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污染厉害不说,很浪费原材料,没有反应完全的药品最后也不好回收处理。最后,我们经过几种方案还是发现用书上说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办法最好。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对整体的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认识,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和其他的学生沟通、交流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情况,要懂得倾听等。这里面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我个人认为探究式教学很难把握的是时间,有时候看到学生热烈的讨论确实不忍打断,所以每次上探究课都会比预期的时间要长很多。后来我认为像实验类的探究课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来设计完成,这样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此外,实验的安全性也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安全。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没有讲授之前教师将每节课的知识要点编制成学案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编制的学案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解决。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内容、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明白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教师讲。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推导通过实验或其他办法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探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转变还是挺大的。首先,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选择和取舍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难以启发和慢慢培养的,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评价没有进来。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次,探究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平台; 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切身行动来获取的。科学价值观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求真的科学态度上建立起来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走出学校后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培养更多的对探究科学充满探究兴趣的学生,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之一。